TW201801946A - 液體容器及液體噴射裝置 - Google Patents

液體容器及液體噴射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1946A
TW201801946A TW106121309A TW106121309A TW201801946A TW 201801946 A TW201801946 A TW 201801946A TW 106121309 A TW106121309 A TW 106121309A TW 106121309 A TW106121309 A TW 106121309A TW 201801946 A TW201801946 A TW 20180194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liquid
ink
chamber
partition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1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鈴木日出直
木村尚己
工藤聖真
松田隆紀
河合航路
Original Assignee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273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0144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298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0152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298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0152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1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194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36Protection of cartridges or parts thereof, e.g. tape
    • B41J2/1754Protection of cartridges or parts thereof, e.g. tape with means attached to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ve ca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5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mecha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液體容器具備:第1室,其由複數個壁包圍,且可收容液體;液體注入口,其用以對上述第1室注入上述液體;大氣開放口,其向大氣開放;液體導出口,其自上述第1室導出上述液體;大氣導入口,其形成於包圍上述第1室之上述複數個壁中與構成頂面之壁不同之第1壁;及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大氣開放口與上述大氣導入口之間連通。上述大氣導入口形成於遠離上述第1壁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之位置。

Description

液體容器及液體噴射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液體容器及液體噴射裝置。
先前,作為液體噴射裝置或印表機之一例,已知有噴墨印表機。就噴墨印表機而言,藉由自列印頭(亦稱為液體噴射頭)對印刷用紙等印刷媒體噴出作為液體之一例之墨水,可進行對印刷媒體之印刷。就此種噴墨印表機而言,先前已知有自墨盒或墨盒單元將墨水供給至列印頭之構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3143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5-13143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墨盒係液體容器之一例,具有將包含合成樹脂之盒體與具有可撓性之片體構件接合而得之構成。於盒體設置有劃分可收容墨水之墨水收容部、及可將大氣導入至墨水收容部之大氣連通路等之壁。藉由於該壁接合片體構件,墨水收容部及大氣連通路被片體構件蓋住。即,墨盒之墨水收容部及大氣連通路係由設置於盒體之壁及接合於盒體之片體構件劃分。 片體構件可被視作劃分墨水收容部之1個壁。於上述墨盒中,墨水收容部與大氣連通路之連接部係重疊於劃分墨水收容部之壁中的相互交叉之2個壁之交叉部分(角部)。於此種墨盒中,墨水容易順沿著流向2個壁之交叉部分,故而墨水收容部內之墨水容易進入至大氣連通路。認為若發生此種情況,則墨水收容部內之墨水會經由大氣連通路而漏出至墨盒之外。即,就先前之液體容器而言,難以降低產生液體之洩漏之可能性。 就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液體噴射裝置而言,收容墨水之墨盒具有收容有墨水之墨水收容部、對收容部注入墨水之墨水注入部、對墨水收容部導入大氣之導入部、及設置於導入部中之大氣導入閥等。作業者可將新墨水自墨水注入部補充至墨水收容部內。大氣導入閥可阻礙大氣自墨水收容部之內部向墨水收容部之外部之移動,收容於墨水收容部之液體亦被大氣導入閥阻礙自墨水收容部之內部向墨水收容部之外部移動。藉由該構成,可防止墨水收容部內之墨水自導入部漏出至外部。 然而,就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液體噴射裝置而言,期望進一步減少例如於在補充新墨水時作業者誤使墨盒倒置之情形時或使液體噴射裝置移動之情形時等,墨水收容部內之墨水自墨水注入部洩漏至收容部之外部之虞。 又,近年來,對印表機之小型化之需求提高,例如對抑制印表機之設置面積之要求提高。另一方面,藉由謀求降低向墨水補充型之墨水容器補充墨水之頻率或更換型墨水容器之更換頻率等,而以低成本實現大量之印刷,故而對使墨水容器之容量變大之需求提高。然而,若使墨水容器變大,則印表機之墨盒單元之大小增大,故而有如下問題:難以一面抑制印表機之尺寸、尤其是設置面積方向之尺寸之增大,一面謀求墨水容器之大容量化。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可設為以下形態而實現。 (1)根據本發明之第1形態,提供一種液體容器。該液體容器之特徵在於具備:第1室,其由複數個壁包圍,且可收容液體;液體注入口,其用以對上述第1室注入上述液體;大氣開放口,其向大氣開放;液體導出口,其將上述液體自上述第1室導出;大氣導入口,其形成於包圍上述第1室之上述複數個壁中的與構成頂面之壁不同之第1壁;及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大氣開放口與上述大氣導入口之間連通。而且,上述大氣導入口形成於遠離上述第1壁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之位置。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大氣導入口形成於遠離第1壁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之位置。因此,於第1室內順沿著第1壁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移動之液體不易到達大氣導入口。藉此,可降低第1室內之液體經由大氣連通路漏出至液體容器之外之可能性。 (2)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上述複數個壁中之與上述第1壁對向之壁亦可包含膜。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第1壁與包含膜之壁對向。因此,大氣導入口遠離膜,故而可將順沿著膜之液體到達大氣導入口之情況抑制得較少。 (3)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為上述大氣連通路包含第2室,且上述第2室係於自上述大氣開放口經由上述大氣導入口流入至上述第1室內之大氣之路徑中,位於較上述第1室更靠上游側。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由於第2室位於較第1室更靠上游側,故而容易將自第1室流出至大氣連通路之液體貯存於第2室。藉此,可進一步降低第1室內之液體經由大氣連通路漏出至液體容器之外之可能性。 (4)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於上述第1室內上述第1壁中之上述大氣導入口之外周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有自上述第1壁向上述第1室內所對向之側突出之凸部。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由於在大氣導入口之周圍形成有凸部,故而第1室內之液體不易到達大氣導入口。藉此,可進一步降低第1室內之液體經由大氣連通路漏出至液體容器之外之可能性。 (5)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上述凸部亦可具有包圍上述大氣導入口之全周之筒狀之形態。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由於凸部包圍大氣導入口之全周,故而第1室內之液體更不易到達大氣導入口。 (6)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為上述大氣連通路包含連接於上述大氣導入口之連通流路,且上述大氣導入口形成為圓形,且上述大氣導入口之內側之直徑與上述連通流路之剖面開口之寬度相同。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於第1室內之液體自大氣導入口進入至連通流路時,進入至連通流路之液體容易返回至第1室。 (7)關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亦可進而於上述第1室內,上述第1壁具有第1內表面、及較上述第1內表面更向上述第1室之內側突出之第2內表面,且上述大氣導入口於上述第2內表面開口。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大氣導入口於較第1內表面更向第1室內之內側突出之第2內表面開口,故而第1室內之液體不易到達大氣導入口。藉此,可進一步降低第1室內之液體經由大氣連通路漏出至液體容器之外之可能性。 (8)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上述液體導出口亦可形成於與上述第1壁對向之側。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第1室內之液體朝向位於與大氣導入口對向之側之液體導出口流動,故而可降低液體自大氣開放口經由大氣導入口洩漏之可能性。 (9)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亦可進而具備包圍上述大氣開放口之第2凸部。 根據該液體容器,利用包圍大氣開放口之第2凸部,容易將自大氣開放口流出之液體貯存於第2凸部。 (10)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於上述複數個壁包含可供視認上述第1室內之液面之視認壁,且於上述液體容器之使用姿勢下,上述視認壁朝與水平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且於上述視認壁設置有表示可注入至上述第1室之上述液體之量之上限的標準之上限標記,且上述大氣導入口位於較上述上限標記更靠上方。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由於大氣導入口位於較上限標記更靠上方,故而即便第1室內之液體到達上限標記,第1室內之液體亦不易到達大氣導入口。藉此,可進一步降低第1室內之液體經由大氣連通路漏出至液體容器之外之可能性。 (11)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於上述複數個壁中包含可供視認上述第1室內之液面之視認壁,且於上述液體容器之使用姿勢下,上述視認壁朝與水平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且於上述視認壁設置有表示可注入至上述第1室之上述液體之量之上限的標準之上限標記,上述第2室之容積與上述第1室內之液位到達上述上限標記時之上述液體之容積相同或大於上述液體之容積。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即便第1室內之液體流出至大氣連通路,亦可利用第2室接收第1室內之液體。因此,容易將自第1室內流出至大氣連通路之液體貯存於第2室,故而可進一步降低第1室內之液體經由大氣連通路漏出至液體容器之外之可能性。 (12)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於自上述使用姿勢下上述第1室內之上述液體到達上述上限標記之狀態,使上述液體容器之姿勢變化為將上述視認壁朝向下方之姿勢時,上述大氣導入口位於較上述第1室內之上述液體之液面更靠上方。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即便自於使用姿勢下第1室內之液體到達上限標記之狀態,使液體容器之姿勢變化為視認壁朝向下方之姿勢,第1室內之液體亦不易到達大氣導入口。由此,即便使液體容器之姿勢變化為視認壁朝向下方之姿勢,亦可降低第1室內之液體經由大氣連通路漏出至液體容器之外之可能性。 (13)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為上述液體注入口設置於朝與上述複數個壁中之上述第1壁交叉之方向延伸之第2壁,且於上述液體注入口與上述大氣導入口之間,具備自上述第2壁向上述第1室之內側突出之板壁。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由於在液體注入口與大氣導入口之間設置有板壁,故而可將於自液體注入口對第1室內注入液體時飛散之液體附著於大氣導入口之情況抑制得較少。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形態,提供一種液體噴射裝置。該液體噴射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液體噴射頭,其可噴射液體;及液體容器,其可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而且,上述液體容器具備:第1室,其由複數個壁包圍,且可收容液體;液體注入口,其用以對上述第1室注入上述液體;大氣開放口,其向大氣開放;液體導出口,其自上述第1室導出上述液體;大氣導入口,其形成於包圍上述第1室之上述複數個壁中的與構成頂面之壁不同之第1壁;及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大氣開放口與上述大氣導入口之間連通;且上述大氣導入口形成於遠離上述第1壁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之位置。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於可對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之液體容器中,大氣導入口形成於遠離第1壁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之位置。因此,於第1室內順沿著第1壁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移動之液體不易到達大氣導入口。藉此,可降低第1室內之液體經由大氣連通路漏出至液體容器之外之可能性。 (14)根據本發明之第2形態,提供一種可收容對液體噴射頭供給之液體之液體容器。該液體容器之特徵具備:1個液體收容室,其可收容上述液體;及1個液體注入部,其可對上述液體收容室注入上述液體。而且,上述液體注入部形成於劃定上述液體收容室之第1壁,且具有向外部開放之外端、及向上述液體收容室內開放之內端,於在使用姿勢下將上述第1壁投影至水平面時,上述第1壁形成為具有第1邊及與該第1邊交叉之第2邊之四邊形,上述四邊形係由通過上述第1邊之中心之第1中心線與通過上述第2邊之中心之第2中心線劃分為4個區域,上述液體注入部係以上述內端配置於上述4個區域中之任一區域之方式設置。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藉由將液體注入部配置於由通過第1邊之中心之第1中心線與通過第2邊之中心之第2中心線劃分而得之4個區域中之任一區域,液體注入部可形成於靠近第1邊及第2邊之任一邊之位置,並且形成於遠離另一邊之位置。 藉此,例如於液體容器倒置,以包含遠離形成有液體注入部之區域之側之邊的面成為底面之方式變化為液體收容室之姿勢之情形時,液體注入部與底面之間之距離變遠,故而液體不易自液體注入部洩漏至外側(以下,將液體收容室之最低之面稱為底面)。即,若液體容器倒置,則液體注入部相對於底面配置於較高之位置,故而收容於液體收容室之液體不易洩漏至液體收容室之外側。 進而,液體注入部及液體收容室分別為1個,故而液體容器內所包含之液體亦為1種,而不與其他種類之顏色混合。 (15)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為上述液體收容室具有朝與上述第1壁交叉之方向延伸之第2壁,且上述第1壁具有以上述第2壁側變低之方式傾斜之傾斜部,且上述液體注入部設置於上述第1壁之上述第2壁側。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第1壁係劃定液體收容室,且於使用姿勢下成為液體收容室之上表面。與第1壁交叉之第2壁於使用姿勢下成為液體收容室之側面。 於液體容器倒置,液體收容室之姿勢以第2壁成為液體收容室之上表面且第1壁成為液體收容室之側面之方式變化之情形時,液體注入部配置於上表面(第2壁)側,液體注入部與底面之間之距離變遠,故而液體不易自液體注入部洩漏至外側。 進而,於液體收容室之姿勢以第2壁成為上表面且第1壁成為液體收容室之側面之方式變化之情形時,形成側面之第1壁係以於自上表面(第2壁)朝向底面之方向上液體收容室變寬之方式傾斜,故而與形成側面之第1壁未傾斜之情形相比,可將液面距底面之位置抑制得較低,可使液體更不易自液體注入部洩漏至外側。 (16)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為上述液體收容室具有朝與上述第1壁交叉之方向延伸之第2壁、及朝與上述第2壁交叉之方向延伸且與上述第1壁對向之底壁,且上述底壁具有以上述第2壁側變高之方式傾斜之傾斜部。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於液體容器倒置,液體收容室之姿勢以第2壁成為液體收容室之上表面,第1壁成為液體收容室之一側面,且底壁成為對向之另一側面之方式變化之情形時,形成另一側面之底壁係與形成一側面之第1壁同樣地,以於自上表面(第2壁)朝向底面之方向上液體收容室變寬之方式傾斜。因此,與形成另一側面之底壁未傾斜之情形相比,可將液面距底面之位置抑制得較低,而使液體不易自液體注入部洩漏至外側。 (17)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為上述液體收容室進而具有朝與上述第1壁、上述第2壁及上述底壁交叉之方向延伸之第3壁、及與上述第3壁對向之第4壁,且上述液體注入部係於上述第1壁中設置於較上述第4壁更靠近上述第3壁之側,且上述底壁具有以上述第4壁側變低之方式自上述第3壁朝上述第4壁之方向傾斜之傾斜部。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於液體容器倒置,液體收容室之姿勢以第3壁成為液體收容室之上表面,第1壁成為液體收容室之一側面,第2壁及底壁成為對向之另一側面,第4壁成為底面之方式變化之情形時,形成另一側面之底壁係以於自上表面(第3壁)朝向底面(第4壁)之方向上,液體收容室變寬之方式傾斜。因此,與形成另一側面之底壁未傾斜之情形相比,可將液面距底面之位置抑制得較低,而使液體不易自液體注入部洩漏至外側。 (18)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為上述第2壁構成視認壁,該視認壁係設置有表示可注入至上述液體收容室之上述液體之量之上限的標準之上限線,且可供自外部視認上述液體收容室內之液面,且於在使用姿勢下自與上述視認壁正交之方向觀察上述視認壁時,通過上述液體注入部之中心之中心線配置於與通過上述上限線之中心之中心線不同之位置。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當將上限線之中心線配置於與液體注入部之中心線不同之位置時,上限線配置於遠離液體注入部之位置,於自液體注入部注入液體時容易視認上限線,故而不會存在超過上限線注入液體之情況,可防止液體自液體注入部溢出並洩漏至外部之情況。 (19)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於上述第1壁中具備防液體洩漏壁,該防液體洩漏壁係向遠離上述液體注入部之位置突出,且包圍上述液體注入部。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於在液體容器之使用姿勢下對液體收容室注入液體之情形時,若液體自液體注入部洩漏,則該洩漏之液體會被防液體洩漏壁攔住,故而可防止液體流出至防液體洩漏壁之外側。 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上述液體注入部亦可包含筒部,該筒部具有與上述外端之開口及上述內端之開口連通之貫通孔。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液體注入部之外端之開口係藉由筒部而自第1壁遠離(突出),配置得高於第1壁,故而例如與液體注入部之外端之開口設置得較第1壁低之情形相比,液體不易自液體注入部之外端之開口洩漏。 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亦可於上述液體收容室之上方進而具備大氣室,且上述大氣室具有位於上述液體注入部之上方之壁,且上述壁具有如於將上述液體自用以對上述液體收容室注入上述液體之液體注入用容器注入至上述液體注入部時,與上述液體注入用容器之側壁相隔之凹部。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於將液體自液體注入用容器注入至液體注入部時,液體注入用容器不與大氣室之壁接觸,故而液體注入用容器之姿勢穩定,而可將液體穩定地注入至液體收容室。例如,可防止難以將液體穩定地注入至液體收容室,而導致液體自液體注入部洩漏之不良情況。 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容器中,上述液體收容室亦可進而具有:第5壁,其與上述第2壁對向;第6壁,其於上述第1壁與上述底壁之間之位置將上述第2壁與上述第5壁連接;及開口,其設置於上述第6壁,且使上述液體收容室之較上述第6壁更靠上述第1壁側之內部空間與較上述第6壁更靠上述底壁側之內部空間連通;上述開口係設置於第2區域,該第2區域係於在使用姿勢下將上述第6壁投影至水平面時,與形成有上述液體注入部之上述內端之第1區域形成對角。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容器,藉由第6壁而形成第1壁側之內部空間、及與第1壁為相反側之內部空間。若將自液體注入部注入之液體收容於與第1壁為相反側之內部空間,則於液體容器倒置,液體注入部配置於較低之位置(靠近底面之位置)之情形時,配置於液體注入部之對角之開口配置於較高之位置(遠離底面之位置),故而收容於與第1壁為相反側之內部空間之液體不易經由開口移動至第1壁側之內部空間。因此,可防止液體移動至第1壁側之內部空間並自液體注入部洩漏至外側。即,即便於液體容器倒置,液體注入部配置於較低之位置之情形時,液體亦不易自液體注入部洩漏至外側。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形態,提供一種液體噴射裝置。該液體噴射裝置之特徵在於具有:液體噴射頭;及液體容器,其可收容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之液體。而且,上述液體容器具備:液體收容室,其可收容上述液體;及液體注入部,其可對上述液體收容室注入上述液體;上述液體注入部形成於劃定上述液體收容室之第1壁,且具有向外部開放之外端、及向上述液體收容室內開放之內端,於在使用姿勢下將上述第1壁投影至水平面時,上述第1壁形成為具有第1邊、及與該第1邊交叉之第2邊之四邊形,上述四邊形係由通過上述第1邊之中心之第1中心線與通過上述第2邊之中心之第2中心線劃分為4個區域,上述液體注入部係以上述內端配置於上述4個區域中之任一區域之方式設置,於上述第1壁中具備防液體洩漏壁,該防液體洩漏壁係向遠離上述液體注入部之位置突出並包圍上述液體注入部。 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因對液體容器注入液體之作業之不良情況或使液體噴射裝置移動之情形時之不良情況等,於液體容器倒置之情形時,液體注入部相對於底面配置於較高之位置,故而液體不易自液體注入部洩漏至外側。即便假設液體洩漏至液體容器之外側之情形時,該洩漏之液體亦可被防液體洩漏壁攔住,故而不易流出至防液體洩漏壁之外側。 因此,可抑制液體自液體注入部洩漏至外側而造成液體浪費之損失、或自液體注入部洩漏至外側之液體之不良影響(例如,因污漬而引起之故障)等,而實現抑制液體之浪費且穩定地運轉之液體噴射裝置。 (20)根據本發明之第3形態,提供一種液體噴射裝置。該液體噴射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液體容器,其可收容液體;液體噴射機構部,其包含可將自上述液體容器供給之上述液體朝向目標之媒體噴射之液體噴射頭,且可使上述媒體相對於上述液體噴射頭之相對位置變化。而且,於使用上述液體噴射機構部之使用姿勢下,上述液體容器之上端部位於較上述液體噴射機構部之上端部更靠上方。於該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中,於水平之平面配置有液體噴射裝置時之液體噴射裝置之狀態為使用液體噴射機構部之使用狀態,所謂使用姿勢係指於將液體噴射裝置配置於與水平面一致之XY平面時的液體噴射裝置及液體噴射機構部之姿勢。又,所謂液體容器及液體噴射機構部之「上端部」係指位於上述「使用狀態」下之液體容器及液體噴射機構部之最上方之部分,例如,於具有朝上方突出之突出部之情形時,將該突出部之突端稱為「上端部」。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由於成為在使用液體噴射機構部之使用姿勢下,液體容器之上端部位於較液體噴射機構之上端部更靠上方之構成,故而可高效率地利用液體噴射裝置中之液體容器之上方之空間,且使收容液體容器之液體之容積變大而謀求大容量化。因此,可提供一種抑制液體噴射裝置之設置面積之增大且可謀求液體容器之大容量化之液體噴射裝置。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中,亦可具備讀取用紙上所描畫之圖像並輸出上述圖像之圖像資料之圖像讀取機構部,且上述液體容器之上端部位於較上述圖像讀取機構部之下端部更靠上方。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成為液體容器之上端部位於較圖像讀取機構部之下端部更靠上方之構成,故而可抑制液體噴射裝置之設置面積增大且可使液體容器進一步大容量化。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中,亦可具備具有於上述使用姿勢下對該液體噴射裝置進行操作之操作部之操作面板,上述液體容器之上端部與上述操作面板之上端部之位置相同或位於較上述操作面板之上端部更靠上方。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成為液體容器之上端部位於較操作面板之上端部更靠上方之構成,故而可抑制液體噴射裝置之設置面積增大且可謀求液體容器之大容量化,上述操作面板係配置於至少一部分與液體噴射裝置之沿著上下方向之面之液體噴射機構部重疊之位置。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中,上述液體容器亦可於所收容之上述液體之液面之上方具有收容空氣之空氣收容部,且於上述使用姿勢下,上述空氣收容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液體噴射機構部之上端部更靠上方。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可高效率地利用液體容器之上方之空間,抑制液體噴射裝置之設置面積之增大,且可謀求使液體容器之包含空氣收容部在內之液體收容量變大之大容量化。於上述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中,亦可將上述液體容器之內部劃分為收容上述液體之液體收容室、及作為上述空氣收容部之空氣收容室。根據該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可抑制液體噴射裝置之設置面積增大且可謀求液體容器之大容量化,並且由於液體容器之內部被劃分為收容液體之液體收容室及作為空氣收容部之空氣收容室,故而可獲得能夠抑制因液體容器之內部之內壓之變化而液體自空氣收容部之大氣開放口等漏出之液體洩漏的效果。
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各圖式中,為了使各個構成為可識別之程度之大小,構成或構件之縮小比例有時不同。 A.第1實施形態: 如圖1所示,作為第1實施形態之液體噴射裝置之印表機1具有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主要部分之印刷單元3、並列設置於印刷單元3之側部之墨盒單元4、及掃描儀單元5。印刷單元3具有殼體6。殼體6構成印刷單元3之外殼。於殼體6之內部,收容有印刷單元3之機構單元(後述)。亦將機構單元稱為液體噴射機構部。墨盒單元4具有殼體7及複數個(個數為2個或超過2個)墨盒10。複數個墨盒10係收容於殼體7。因此,複數個墨盒10係並列設置於印刷單元3。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4個墨盒10。殼體6、殼體7及掃描儀單元5構成印表機1之外殼。再者,作為印表機1,亦可採用省略了掃描儀單元5之構成。印表機1可藉由作為液體之一例之墨水而對印刷用紙等印刷媒體P進行印刷。印刷媒體P係被實施印刷(設為印刷之目標)之媒體之一例。再者,墨盒10係液體容器之一例。 此處,圖1中附有作為相互正交之座標軸之XYZ軸。對於下文所示之圖亦視需要附上XYZ軸。於此情形時,各圖中之XYZ軸對應於圖1中之XYZ軸。圖1中圖示出於由X軸與Y軸規定之XY平面配置有印表機1之狀態。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使XY平面與水平之平面一致之狀態下將印表機1配置於XY平面時之狀態為印表機1之使用狀態。將於與水平面一致之XY平面配置有印表機1時之印表機1之姿勢稱為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 印表機1係於使XY平面與水平面一致,且印刷單元3及掃描儀單元5依序配置於Z(+)方向之狀態下被使用,該狀態(圖1所示之狀態)為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即,使XY平面與水平面一致之情形時之印表機1之姿勢為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厚度方向(Z方向)成為重量方向。又,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下之各構成零件或單元之姿勢為各構成零件或單元之使用姿勢。再者,本案中之「使用姿勢」係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下之墨盒10之姿勢(墨盒10之使用姿勢)。進而,XY平面係「水平面」之一例,X方向係「使用姿勢下之與視認壁正交之方向」之一例。 以下,於在表示印表機1之構成零件或單元之圖或說明中標明X軸、Y軸、及Z軸之情形時,意味著將該構成零件或單元組裝(搭載)於印表機1之狀態下之X軸、Y軸、及Z軸。又,將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下之各構成零件或單元之姿勢稱為該等構成零件或單元之使用姿勢。而且,以下,於印表機1或其構成零件、單元等之說明中,於未特別預先說明時,設為各自之使用姿勢下之說明。 Z軸係與XY平面正交之軸。於印表機1之使用狀態下,Z軸方向成為鉛垂上方向。而且,於印表機1之使用狀態下,於圖1中,-Z軸方向成為鉛垂下方向。再者,於XYZ軸之各者中,箭頭之朝向表示+(正)方向,與箭頭之朝向相反之朝向表示-(負)方向。再者,上述4個墨盒10係沿著Y軸排列。因此,Y軸方向亦可被定義為4個墨盒10排列之方向。 於印刷單元3設置有排紙部21。於印刷單元3中,自排紙部21排出印刷媒體P。於印刷單元3中,將設置有排紙部21之面設為正面22。印刷單元3之正面22與掃描儀單元5之正面22位於相互相同之平面內。即,印表機1之正面22包含印刷單元3之正面22、及掃描儀單元5之正面22。 於印表機1中,將掃描儀單元5之鉛垂向上之面設為上表面23。墨盒單元4係設置於與正面22及上表面23交叉之側部中的面向X軸方向之側部。於墨盒單元4之X(+)方向側之側部安裝有可開閉之罩蓋47。於殼體7設置有窗部25。窗部25係於殼體7中設置於與正面26及上表面27交叉之側面28。此處,墨盒單元4之正面26朝向與印表機1之正面22相同之方向(本實施形態中為Y軸方向)。墨盒單元4之正面26位於與印表機1之正面22相同之平面內。即,墨盒單元4之正面26位於與印刷單元3之正面22相同之平面內。藉此,就印表機1之外觀而言,可減少印刷單元3與墨盒單元4之間之凹凸,故而可使得於移送印表機1時等不易與周圍之環境碰撞。 於墨盒單元4中,窗部25具有透光性。而且,於與窗部25重疊之位置設置有上述4個墨盒10。於墨盒10,設置有作為液體收容室之墨水收容部29。於墨盒10中,墨水收容於墨水收容部29。而且,窗部25設置於與墨盒10中之墨水收容部29重疊之位置。因此,使用印表機1之作業者可經由窗部25透過殼體7而視認4個墨盒10之墨水收容部29。於本實施形態中,窗部25被設置為形成於殼體7之開口。作業者可經由作為開口之窗部25而視認4個墨盒10。再者,窗部25並不限於開口,例如亦可包括具有透光性之構件。 於本實施形態中,各墨盒10之與窗部25面對面之墨水收容部29之壁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可自各墨水收容部29之具有透光性之部位視認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因此,作業者可藉由經由窗部25視認4個墨盒10,而視認各墨盒10之墨水收容部29中之墨水之量。即,於墨盒10中,將與窗部25面對面之部位之至少一部分有效用作可供視認墨水之量之視認部。由此,作業者可經由窗部25透過殼體7而視認4個墨盒10之視認部。再者,墨水收容部29之壁並非全部具有透光性。又,於墨盒10中,亦能夠將與窗部25面對面之所有部位有效用作可供視認墨水之量之視認部。 於印表機1中,印刷單元3與掃描儀單元5(於Z軸方向上)相互重疊。於使用印刷單元3之狀態下,掃描儀單元5位於印刷單元3之鉛垂上方。掃描儀單元5為平台型,如圖2所示,具有可開閉地旋動之原稿罩蓋31、及於使原稿罩蓋31打開之狀態下露出之原稿載置面32。再者,於圖2中,圖示出將原稿罩蓋31打開之狀態。掃描儀單元5具有影像感測器等攝像元件(未圖示)。掃描儀單元5可經由攝像元件將載置於原稿載置面32之用紙等之原稿中所描畫之圖像讀取為圖像資料,並輸出所讀取之圖像資料。因此,掃描儀單元5係作為圖像等之讀取裝置(圖像讀取機構部)而發揮功能。 如圖3所示,掃描儀單元5構成為可相對於印刷單元3旋動。掃描儀單元5亦具有作為印刷單元3之蓋之功能。作業者可藉由在Z軸方向上將掃描儀單元5抬起,而使掃描儀單元5相對於印刷單元3旋動。藉此,可使作為印刷單元3之蓋發揮功能之掃描儀單元5相對於印刷單元3打開。於圖3中,圖示出使掃描儀單元5相對於印刷單元3打開之狀態。 如圖3所示,印刷單元3具有機構單元41。機構單元41具有印刷部42。於印刷單元3中,印刷部42係收容於殼體6。印刷部42係利用墨水對由搬送裝置(未圖示)於Y軸方向上搬送之印刷媒體P進行印刷。再者,未圖示之搬送裝置係將印刷媒體P於Y軸方向上間歇性地搬送。印刷部42構成為可藉由移動裝置(未圖示)而沿著X軸往復移動,可使印刷媒體P相對於印刷部42之相對位置變化。墨盒單元4對印刷部42供給墨水。再者,於印表機1中,墨盒單元4之至少一部分向殼體6之外側突出。再者,印刷部42係收容於殼體6。藉此,可利用殼體6保護印刷部42。 此處,沿著X軸之方向並不限定於與X軸完全平行之方向,亦包含除與X軸正交之方向以外因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之方向。同樣地,沿著Y軸之方向並不限定於與Y軸完全平行之方向,亦包含除與Y軸正交之方向以外因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之方向。沿著Z軸之方向並不限定於與Z軸完全平行之方向,亦包含除與Z軸正交之方向以外因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之方向。即,沿著任意之軸或面之方向並不限定於與該等任意之軸或面完全平行之方向,亦包含除與該等任意之軸或面正交之方向以外因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之方向。 如圖3所示,於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下,於作為印刷單元3之沿著上下方向之面之正面22的至少一部分於上下方向上與液體噴射機構部41重疊之位置,設置有操作面板60,該操作面板60具有對印表機1進行操作之按鈕型開關或4方向推壓開關及中心推壓開關之複合開關等操作部。藉由分別對操作面板60之各操作部進行操作,可進行電源之接通、斷開、或者進行印刷開始、中止、重新開始、或者執行供紙或排紙、及印表機1之各種維護。再者,操作面板60亦可構成為具有將操作部之操作方法之導引圖像或對操作部進行操作之結果等以圖像之形式顯示之例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等顯示部。 墨盒單元4具有墨盒10。於本實施形態中,墨盒單元4具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墨盒10。複數個墨盒10位於印刷單元3之殼體6之外側。複數個墨盒10係收容於殼體7之內部。藉此,可利用殼體7保護墨盒10。殼體7位於殼體6之外側。殼體7係利用螺釘而固定於殼體6。即,墨盒單元4係利用螺釘而固定於印刷單元3。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墨盒單元4具有複數個(4個)墨盒10。然而,墨盒10之個數並不限定於4個,亦可採用3個或低於3個之個數、超過4個之個數。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墨盒10係相互分開地構成。然而,作為液體收容體之一例之墨盒10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此。作為液體收容體之構成,亦可採用使複數個墨盒10一體地形成為1個液體收容體之構成。於此情形時,於1個液體收容體設置有複數個液體收容部。複數個液體收容部構成為相互個別地分隔,而可收容不同種類之液體。於此情形時,例如可於複數個液體收容部個別地收容不同顏色之墨水。作為使複數個墨盒10一體地形成為1個液體收容體之方法,可列舉將複數個墨盒10一體地接合或結合之方法、或藉由一體成形而使複數個墨盒10為一體之方法等。 如圖3所示,於各墨盒10,連接有墨水供給管43。墨盒10內之墨水係自墨盒單元4經由墨水供給管43而供給至印刷部42。於印刷部42,設置有作為液體噴射頭之一例之列印頭(未圖示)。於列印頭,形成有朝向印刷媒體P側之噴嘴開口(未圖示)。列印頭係所謂之噴墨式列印頭。自墨盒單元4經由墨水供給管43供給至印刷部42之墨水被供給至列印頭。而且,被供給至印刷部42之墨水係自列印頭之噴嘴開口朝向目標之印刷媒體P以墨水滴之形式噴出。 於上述之例中,將印刷單元3與墨盒單元4例示為相互分開之構成。即,於上述之例中,殼體7與殼體6相互獨立。然而,亦可採用殼體7與殼體6為一體之構成。即,亦可使墨盒單元4包含於印刷單元3之構成。於殼體7與殼體6為一體之情形時,可以說複數個墨盒10係與印刷部42或墨水供給管43一併收容於殼體6之內部。 又,墨盒10之配置部位並不限定於殼體6之X軸方向之側部側。作為墨盒10之配置部位,例如亦可採用殼體6之Y軸方向之前表面側。 就具有上述構成之印表機1而言,藉由於Y軸方向上搬送印刷媒體P,且一面使印刷部42沿著X軸往復移動,一面使印刷部42之列印頭於特定之位置噴出墨水滴,而對印刷媒體P進行印刷。 墨水並不限定於水性墨水與油性墨水之任一者。又,作為水性墨水,可為具有於水性溶劑中溶解有染料等溶質之構成之墨水、及具有於水性分散介質中分散有顏料等分散質之構成之墨水中之任一者。又,作為油性墨水,可為具有於油性溶劑中溶解有染料等溶質之構成之墨水、及於油性分散介質中分散有顏料等分散質之構成之墨水中之任一者。 如圖4所示,於墨盒單元4中,對墨盒10附加有標識44。又,墨盒10具有注入部45、及作為上述視認部之一例之視認面46。於墨盒10中,可經由注入部45而自墨盒10之外部對墨盒10之內部注入墨水。注入部45通向墨盒10之墨水收容部29。注入部45包含筒部45A及墨水導入口45B。筒部45A具有筒狀之構造,且自墨盒10朝上方突出。墨水導入口45B係位於筒部45A之上端之開口。墨水導入口45B係朝向上方開口。再者,作業者可藉由將殼體7之罩蓋47打開,而自殼體7之外側接近墨盒10之注入部45。罩蓋47構成為可經由鉸鏈而朝本體52A旋動。再者,上方並不限定於鉛垂上方,亦包含除水平方向以外相對於鉛垂方向傾斜之方向。同樣地,下方並不限定於鉛垂下方,亦包含除水平方向以外相對於鉛垂方向傾斜之方向。 視認面46與窗部25面對面。作業者可藉由經由窗部25視認墨盒10之視認面46,而視認各墨盒10之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量。再者,各墨盒10中之墨水量係與墨水相關之資訊之一。標識44表示與墨水相關之資訊。於本實施形態中,標識44設置於墨盒10之視認面46。 作為表示與墨水相關之資訊之標識44,例如可列舉上限標記48或下限標記49等。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墨盒10之視認面46,附加有上限標記48及下限標記49。作業者可將上限標記48及下限標記49作為記號而掌握墨盒10中之墨水量。再者,上限標記48係表示如於自注入部45注入墨水時不自注入部45溢出之墨水量之標準。又,下限標記49係表示催促墨水之注入時之墨水量之標準。亦可採用將上限標記48及下限標記49之至少一者設置於墨盒10之構成。 再者,作為表示與墨水相關之資訊之標識44,亦可採用表示各墨盒10中之墨水量之刻度等。亦可採用於上限標記48及下限標記49附加有刻度之構成、或省略上限標記48及下限標記49而僅附加有刻度之構成等。又,作為表示與墨水相關之資訊之標識44,亦可採用表示收容於各墨盒10之墨水之種類者。例如,作為墨水之種類,可列舉表示墨水之顏色之標識44。作為表示墨水之顏色之標識44,例如可列舉表示黑色墨水之「Bk」、表示青色墨水之「C」、表示深紅色墨水之「M」、及表示黃色墨水之「Y」等字母、或基於顏色之顯示等各種標識44。 如圖4所示,殼體7包含第1殼體51及第2殼體52。第1殼體51位於較複數個墨盒10更靠-Z軸方向。第2殼體52位於較第1殼體51更靠Z軸方向,且自第1殼體51之Z軸方向覆蓋複數個墨盒10。複數個墨盒10係由第1殼體51與第2殼體52覆蓋。第2殼體52包含本體52A及罩蓋47。本體52A覆蓋墨盒10之除注入部45以外之部分之至少一部分。本體52A係殼體之一例。罩蓋47位於第2殼體52之X軸方向之端部。罩蓋47構成面向X軸方向之側面28之一部分。如圖4所示,罩蓋47構成為可相對於第2殼體52之本體52A旋動。再者,亦可採用本體52A覆蓋墨盒10之除注入部45以外之所有部分之構成。 若使罩蓋47相對於第2殼體52之本體52A打開,則複數個墨盒10之注入部45暴露。藉此,作業者可自殼體7之外側接近墨盒10之注入部45。再者,墨水導入口45B被頂蓋53密封。於對墨盒10注入墨水時,將頂蓋53自注入部45卸除而使墨水導入口45B開放後注入墨水。再者,於印表機1中,於使用姿勢下,墨水導入口45B朝向較水平方向更為上方。 再者,針對每個墨水導入口45B設置有頂蓋53。即,於本實施形態中,墨水導入口45B之個數與頂蓋53之個數為相互相同之個數(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以下,於個別地識別4個頂蓋53之情形時,4個頂蓋53分別標明為頂蓋53A、頂蓋53B、頂蓋53C、及頂蓋53D。頂蓋53可相對於本體52A裝卸,於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中並非必需之構成。 又,於墨盒單元4中,於本體52A設置有接盤54。於接盤54可載置自注入部45卸除之頂蓋53。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了使自注入部45卸除之頂蓋53載置於接盤54而設置有接盤54。接盤54係針對每個墨水導入口45B而設置。即,於本實施形態中,墨水導入口45B之個數與接盤54之個數為相互相同之個數(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墨水導入口45B係沿著Y軸排列。又,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接盤54亦沿著Y軸排列。 以下,於個別地識別4個接盤54之情形時,4個接盤54分別被標明為接盤54A、接盤54B、接盤54C、及接盤54D。又,以下,於個別地識別4個墨水導入口45B之情形時,4個墨水導入口45B分別被標明為墨水導入口45B1、墨水導入口45B2、墨水導入口45B3、及墨水導入口45B4。4個墨水導入口45B中之墨水導入口45B1位於最靠Y軸方向。即,4個墨水導入口45B係自-Y軸方向朝向Y軸方向,依照墨水導入口45B4、墨水導入口45B3、墨水導入口45B2、及墨水導入口45B1之順序排列。 使接盤54A及頂蓋53A與墨水導入口45B1相關聯。又,使接盤54B及頂蓋53B與墨水導入口45B2相關聯,使接盤54C及頂蓋53C與墨水導入口45B3相關聯,使接盤54D及頂蓋53D與墨水導入口45B4相關聯。 如圖4所示,第2殼體52之本體52A具有被覆部71。被覆部71係於使罩蓋47相對於本體52A關閉之狀態下由罩蓋47覆蓋之部分。被覆部71包含面向X軸方向之壁72、及面向與壁72交叉之方向之壁73。壁72位於較側面28更靠-X軸方向。壁73位於較上表面27(圖3)更靠-Z軸方向。於被覆部71形成有4個開口部74。4個開口部74分別對應於墨盒10之配置而形成。開口部74形成於橫跨壁72與壁73之交叉部並連接於壁72與壁73之位置。墨盒10之注入部45係經由開口部74而自本體52A露出。 又,於被覆部71,設置有凹部81。凹部81被設置為自壁72朝-X軸方向凹下之朝向。凹部81係針對每個墨水導入口45B而設置。以下,於個別地識別4個凹部81之情形時,4個凹部81分別被標明為凹部81A、凹部81B、凹部81C及凹部81D。此時,使凹部81A與墨水導入口45B1相關聯,使凹部81B與墨水導入口45B2相關聯,使凹部81C與墨水導入口45B3相關聯,且使凹部81D與墨水導入口45B4相關聯。於正面觀察本體52A、即於-X軸方向觀察本體52A,凹部81與墨水導入口45B及接盤54重疊。換言之,於正面觀察本體52A,相互相關聯之墨水導入口45B與接盤54位於與凹部81重疊之區域內。 又,於各凹部81,設置有傾斜壁82。因此,於具有4個凹部81之本體52A,設置有4個傾斜壁82。傾斜壁82相對於壁72傾斜。於本實施形態中,壁72沿著YZ平面延伸。因此,傾斜壁82相對於YZ平面傾斜。傾斜壁82係隨著自上方朝下方下降、即隨著自Z軸方向朝向-Z軸方向,而向朝著-X軸方向之朝向傾斜。換言之,傾斜壁82係隨著自上方朝下方下降而朝向殼體7之內側,即隨著自上方朝下方下降而朝向印刷單元3(圖3)側傾斜。 以下,於個別地識別4個傾斜壁82之情形時,4個傾斜壁82分別被標明為傾斜壁82A、傾斜壁82B、傾斜壁82C、及傾斜壁82D。此時,使傾斜壁82A與墨水導入口45B1相關聯,使傾斜壁82B與墨水導入口45B2相關聯,使傾斜壁82C與墨水導入口45B3相關聯,且使傾斜壁82D與墨水導入口45B4相關聯。再者,本體52A之壁72對應於具有傾斜壁82之側壁。 於在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下自Z軸方向觀察印表機1時,如圖5所示,接盤54與墨水導入口45B係排列於沿著印表機1之一邊83之第1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沿著印表機1之一邊83之第1方向相當於Y軸方向。此處,如圖5所示,4個墨水導入口45B位於印表機1之區域內。即,4個墨水導入口45B位於較印表機1之一邊83更靠-X軸方向、即較一邊83更靠印刷單元3側。 而且,由圖5可見,將與沿著一邊83之第1方向交叉且自一邊83朝向墨水導入口45B之方向設為第2方向,本體52A之壁72位於較一邊83更靠第2方向之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與沿著一邊83之第1方向交叉且自一邊83朝向墨水導入口45B之第2方向相當於-X軸方向。又,位於較墨水導入口45B更靠第2方向之側壁相當於本體52A之壁72。 如圖6所示,於本體52A設置有連接部84。於連接部84,連接有設置於頂蓋53(圖4)之繫留部(後述)。連接部84係針對每個墨水導入口45B而設置。即,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4個連接部84。以下,於個別地識別4個連接部84之情形時,4個連接部84分別被標明為連接部84A、連接部84B、連接部84C、及連接部84D。此時,使連接部84A與墨水導入口45B1相關聯,使連接部84B與墨水導入口45B2相關聯,使連接部84C與墨水導入口45B3相關聯,且使連接部84D與墨水導入口45B4相關聯。 於本體52A中,連接部84設置於凹部81內。連接部84具有自凹部81向X軸方向突出之突起之形態。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接部84之X軸方向上之突出量容納於凹部81之深度中。因此,連接部84並未較凹部81之深度更為突出。於凹部81內,連接部84設置於傾斜壁82。即,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接部84係自傾斜壁82向X軸方向突出。再者,傾斜壁82並不限定於平坦之面,亦可採用包含凹凸之面或曲面。 此處,如圖7所示,於頂蓋53設置有繫留部85。又,如作為圖7中之A-A線處之剖視圖之圖8所示,頂蓋53包含被覆部86、密封部87、裙部88、及抓持部89。頂蓋53包含富有可撓性及彈性且不易使液體或氣體通過之材料。作為構成頂蓋53之材料,例如可列舉橡膠或彈性體等。 被覆部86具有可自上方被覆墨水導入口45B之大小及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被覆部86構成可自上方被覆墨水導入口45B之板狀之部分。密封部87係自被覆部86突出。於本實施形態中,密封部87係自被覆部86呈筒狀突出,內側構成為中空。密封部87可插入至墨水導入口45B,以插入至墨水導入口45B之狀態將墨水導入口45B封閉。密封部87與墨水導入口45B成為過盈配合之關係。即,藉由將密封部87壓入至墨水導入口45B,而將墨水導入口45B封閉。藉此,於利用頂蓋53將墨水導入口45B封閉時,可提高墨水導入口45B與密封部87之間之氣密性。 再者,以下,有時使藉由將密封部87插入至墨水導入口45B而將墨水導入口45B封閉之狀態表現為將頂蓋53安裝於注入部45之狀態。以下,於未特別預先聲明時,將頂蓋53安裝於注入部45之狀態係指藉由將密封部87插入至墨水導入口45B而將墨水導入口45B封閉之狀態。當利用頂蓋53將墨水導入口45B封閉時,密封部87插入至墨水導入口45B,故而有墨盒10內之墨水或附著於筒部45A之墨水等附著於密封部87之情況。 於自密封部87側觀察被覆部86時,裙部88位於密封部87之外側,且自被覆部86突出。裙部88自被覆部86突出之方向與密封部87自被覆部86突出之方向相同。裙部88自被覆部86突出之量大於密封部87自被覆部86突出之量。即,裙部88較密封部87更為突出。因此,例如,即便因將於密封部87附著有墨水之頂蓋53自墨水導入口45B拔出時之氣勢而導致墨水自密封部87飛散,亦容易利用裙部88捕捉飛散之墨水。藉此,可提高頂蓋53之便利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自密封部87側觀察被覆部86時,裙部88係遍及包圍密封部87之區域而設置。然而,並不限定於裙部88遍及包圍密封部87之區域之全周較密封部87更為突出之形態。亦可採用裙部88被局部切開切口之構成。於此種構成中,亦可獲得減輕墨水之飛散之效果。 當將密封部87插入至墨水導入口45B時,筒部45A位於密封部87與裙部88之間。換言之,當將密封部87插入至墨水導入口45B時,筒部45A被密封部87與裙部88夾持。再者,裙部88與筒部45A既可為過盈配合之關係,亦可為間隙配合之關係。即,可為裙部88被壓入至筒部45A之設定,亦可為於將密封部87插入至墨水導入口45B之狀態下在裙部88與筒部45A之間空出間隙之設定。 抓持部89設置於被覆部86之與密封部87側相反之側。抓持部89自被覆部86朝向與密封部87側相反之側突出。作業者可抓住抓持部89將頂蓋53相對於注入部45進行裝卸。 繫留部85係自被覆部86呈棒狀延伸。繫留部85係自被覆部86朝與密封部87突出之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於繫留部85之與被覆部86側為相反側之端部,設置有被連接部91。被連接部91係自繫留部85呈筒狀突出。於本實施形態中,被連接部91自繫留部85突出之方向與密封部87自被覆部86突出之方向相同。於呈筒狀突出之被連接部91之內側,形成有凹部92。 藉由將本體52A之連接部84(圖6)插入至被連接部91之凹部92,而將繫留部85繫留於本體52A之連接部84。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凹部92與連接部84成為過盈配合之關係。即,藉由將連接部84壓入至凹部92,而將被連接部91連接於連接部84。藉此,可提高被連接部91相對於連接部84之固定力,故而於將繫留部85繫留於連接部84時,頂蓋53不易自本體52A脫落。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將連接部84設置於凹部81內之傾斜壁82。因此,於將頂蓋53之繫留部85繫留於連接部84時,可減輕繫留部85自本體52A之壁72向X軸方向突出之情況。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於將繫留部85繫留於連接部84之狀態下,可將頂蓋53安裝於注入部45。又,於將繫留部85繫留於連接部84之狀態下,亦可將自注入部45卸除之頂蓋53載置於接盤54。即,於本實施形態中,繫留部85具有於將繫留部85繫留於連接部84之狀態下可將頂蓋53安裝於注入部45之長度且可將自注入部45卸除之頂蓋53載置於相關聯之接盤54之長度。 於將繫留部85繫留於連接部84之狀態下,如圖9所示,可將1個頂蓋53僅載置於4個接盤54中之相關聯之接盤54。又,於將繫留部85繫留於連接部84之狀態下,可將1個頂蓋53僅安裝於4個注入部45中之相關聯之注入部45。即,處於將繫留部85繫留於連接部84之狀態之頂蓋53之可動範圍,係相關聯之墨水導入口45B與相關聯之接盤54之間之範圍。可實現該範圍之要件之一係於正面觀察本體52A、即於-X軸方向觀察本體52A,連接部84之沿著Y軸方向之位置P1處於位置P2與位置P3之間。 上述情況相當於:在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下自鉛垂上方觀察印表機1時,連接部84之沿著第1方向之位置P1處於接盤54之沿著第1方向之位置P2與墨水導入口45B之沿著第1方向之位置P3之間。位置P2係與連接部84相關聯之接盤54之沿著Y軸方向之位置。又,位置P3係與連接部84相關聯之墨水導入口45B之沿著Y軸方向之位置。此處,位置P2係接盤54之-Y軸方向上之端部之位置。位置P3係墨水導入口45B之Y軸方向上之端部之位置。藉此,於在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下自鉛垂上方觀察印表機1時,容易使自連接部84至接盤54之距離與自連接部84至墨水導入口45B之距離一致。根據該要件,可將頂蓋53之可動範圍設為相關聯之墨水導入口45B與相關聯之接盤54之間之範圍。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正面觀察本體52A、即於-X軸方向觀察本體52A,連接部84之沿著Y軸方向之位置P1位於位置P4與位置P5之間。位置P4係與連接部84相關聯之接盤54之中心之位置。位置P5係墨水導入口45B之中心之位置。該情況相當於:在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下自鉛垂上方觀察印表機1時,連接部84之沿著第1方向之位置處於接盤54之沿著第1方向之中心位置與墨水導入口45B之沿著第1方向之中心位置之間。藉此,於在印表機1之使用姿勢下自鉛垂上方觀察印表機1時,更容易使自連接部84至接盤54之距離與自連接部84至墨水導入口45B之距離一致。根據該條件,可使頂蓋53之可動範圍維持於相關聯之墨水導入口45B與相關聯之接盤54之間之範圍,且可使繫留部85之長度構成得較短。藉此,容易減輕繫留部85之鬆弛。 如圖10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可將收容於墨水注入用容器94之墨水注入至墨盒10。於墨水注入用容器94設置有可排出墨水之噴嘴部95。噴嘴部95具有管狀之構造。墨水注入用容器94內之墨水係經由噴嘴部95而排出至墨水注入用容器94之外。於自注入部45卸除頂蓋53之狀態下,作業者將墨水注入用容器94之噴嘴部95插入至墨水導入口45B後,將墨水注入用容器94內之墨水自注入部45注入至墨盒10內。 此處,如圖11所示,於墨水注入用容器94設置有定位部96。於本實施形態中,定位部96設置於管狀之噴嘴部95之外側。定位部96係於在墨水導入口45B插入有噴嘴部95時,與墨水導入口45B之前端(外端)抵接,對噴嘴部95之向墨水導入口45B之插入程度(亦稱為噴嘴插入)進行定位。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在墨水導入口45B插入有噴嘴部95時,定位部96可抵接於構成墨水導入口45B之筒部45A之前端(外端)。藉此,將墨水注入用容器94之噴嘴部95插入至墨水導入口45B時之墨水注入用容器94相對於墨盒10之位置容易被限制。 如此,於定位部96抵接於構成墨水導入口45B之筒部45A之前端時,於墨水注入用容器94與連接部84之間空出間隙。藉此,於使墨水注入用容器94之定位部96抵接於墨水導入口45B時,容易避免與連接於連接部84之頂蓋53之被連接部91接觸。其結果,容易避免於利用墨水注入用容器94對墨盒10注入墨水時,被連接部91或連接部84成為妨礙,故而容易進行注入。 如圖12所示,墨盒10具有面101、面102、面103、面104、面105、面106及面107。面101~面107分別為於墨盒10中朝向外側之面。又,如圖13所示,墨盒10具有面108、面109、面110、面111、面112、面113、面114及面115。面108~面115分別為於墨盒10中朝向外側之面。又,如圖14所示,墨盒10具有面116。面116係於墨盒10中朝向外側之面。 面101~面116構成墨盒10之外殼。面101~面116之各者並不限定於平坦之面。有於面101~面116中包含凹凸或階差、曲面等之情況。又,亦有於面101~面116形成有突出物之情況。 如圖12所示,面101係設定於上述視認面46。於面101,設置有作為標識44之一例之上限標記48或下限標記49。上限標記48或下限標記49係自面101突出,且為上述突出物之一例。面101係朝向X軸方向。面101係沿著YZ平面延伸。 面102位於面101之Z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01交叉。面102相對於XY平面及YZ平面傾斜。面102係隨著自面101朝向-X軸方向而向朝Z軸方向之朝向傾斜。於面102設置有注入部45。注入部45係仿照面102之傾斜而傾斜。因此,筒部45A亦仿照面102之傾斜而傾斜。而且,墨水導入口45B亦仿照面102之傾斜而傾斜。 又,於面102設置有環繞壁121。環繞壁121係呈管狀設置於注入部45之外側,自外側包圍注入部45。環繞壁121係自面102朝向上方突出。環繞壁121亦仿照面102之傾斜而傾斜。因此,環繞壁121係朝向與筒部45A自面102突出之方向相同之方向,自面102突出。再者,筒部45A或環繞壁121亦為突出物之一例。 面103係朝向X軸方向,且沿著YZ平面延伸。面103位於面102之Z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02交叉。又,面103位於較面101更靠-X軸方向之位置。面104位於面103之Z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03交叉。面104係相對於XY平面及YZ平面傾斜。面104係隨著自面103朝向Z軸方向而向朝X軸方向之朝向傾斜。 面105係朝向X軸方向,且沿著YZ平面延伸。面105位於面104之Z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04交叉。又,面105位於較面103更靠X軸方向之位置,且位於較面101更靠-X軸方向之位置。即,於Y軸方向觀察墨盒10時,面105位於面101與面103之間。面106位於面105之-X軸方向之位置,且於較面104更靠Z軸方向之位置與面105交叉。面106係朝向Z軸方向,且沿著XY平面延伸。 於面106,設置有大氣開放部122。大氣開放部122係自面106朝向Z軸方向突出。於大氣開放部122形成有朝向Z軸方向開口之大氣開放口123。又,於面106設置有筒壁124。筒壁124係呈筒狀設置於大氣開放部122之外側,自外側包圍大氣開放部122。筒壁124係自面106朝向Z軸方向突出。又,於面106設置有被固定部125。被固定部125係自面106朝向Z軸方向突出。再者,大氣開放部122或筒壁124、被固定部125亦為突出物之一例。 面107位於面101~面106之-Y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01~面106交叉。面107係朝向-Y軸方向,且沿著XZ平面延伸。 再者,沿著XZ平面延伸之面並不限定於與XZ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之面,亦包含除與XZ平面正交之面以外因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之面。同樣地,沿著YZ平面延伸之面並不限定於與YZ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之面,亦包含除與YZ平面正交之面以外因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之面。沿著XY平面延伸之面並不限定於與XY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之面,亦包含除與XY平面正交之面以外因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之面。 又,所謂2個面交叉係表示2個面為非相互平行之位置關係。除2個面相互直接接觸之情形以外,即便為未直接接觸地相互隔開之位置關係,一面之延長與另一面之延長為交叉之關係之情形亦稱為交叉。交叉之2個面所成之角可為直角、鈍角、及銳角中之任一者。 如圖13所示,於墨盒10中朝向外側之面中之面108係朝向下方。面108係相對於XY平面及YZ平面傾斜。面108位於面101(圖12)及面107之-Z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01及面107交叉。面108係隨著自Y軸方向朝向-Y軸方向而向朝-Z軸方向之朝向傾斜。又,面108係隨著自X軸方向朝向-X軸方向而向朝-Z軸方向之朝向傾斜。 如圖13所示,於面108設置有腳部126。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複數個腳部126。腳部126係自面108朝向-Z軸方向突出。腳部126係於將墨盒10配置於第1殼體51(圖4)時被有效用於定位或固定。腳部126亦為上述突出物之一例。 如圖13所示,面109係朝向-X軸方向,且沿著YZ平面延伸。面109係位於面108之Z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08交叉。於面109,設置有突出部127。突出部127位於面109中之-Y軸方向之端部。突出部127係自面109朝-X軸方向突出。於本實施形態中,突出部127係於面109中之-Y軸方向之端部,遍及沿著Z軸之區域而設置。再者,突出部127之背側之面、即突出部127之-Y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2所示之面107。 如圖13所示,突出部127係朝向Y軸方向,且沿著XZ平面延伸。於突出部127之-Z軸方向之端部,設置有墨水供給部128。墨水供給部128係自突出部127朝向Y軸方向突出。於墨水供給部128形成有朝向Y軸方向開口之墨水供給口129。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墨水供給部128連接有墨水供給管43(圖3)。墨盒10內之墨水係自墨水供給口129經由墨水供給管43而供給至印刷部42(圖3)。墨水供給口129相當於液體導出口。 又,如圖13所示,於面109設置有管保持部131及壁片132。管保持部131係自面109朝向-X軸方向突出。又,壁片132亦自面109朝向-X軸方向突出。管保持部131及壁片132亦為上述突出物之一例。管保持部131具有環狀之外觀,且具有一部分被切開切口之形態。管保持部131構成為可供插入墨水供給管43(圖3)。可藉由管保持部131而保持墨水供給管43。藉此,例如於印表機1之組裝時,可容易地進行墨水供給管43之固定或配管。 如圖13所示,面110係朝向-Z軸方向,且沿著XY平面延伸。面110位於面109之Z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09交叉。再者,突出部127係自面109橫跨面110地連成一排。面111係朝向-X軸方向,且沿著YZ平面延伸。面111位於面110之Z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10交叉。又,面111位於較面109更靠-X軸方向。再者,突出部127係自面109橫跨面110及面111地連成一排。於面111設置有壁片133。壁片133係自面111朝向-X軸方向突出。壁片133亦為上述突出物之一例。 面112係朝向-X軸方向,且沿著YZ平面延伸。面112位於圖12所示之面106之-Z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06交叉。如圖13所示,面112位於較面111更靠X軸方向,且位於較面109更靠-X軸方向。 此處,於墨盒10中,如圖14所示,面116位於面111與面112之間。面116係朝向Z軸方向,且沿著XY平面延伸。面116位於面111之Z軸方向之位置,且位於面112之-Z軸方向之位置。面116係於面111之Z軸方向之端部與面111交叉,且於面112之-Z軸方向之端部與面112交叉。而且,面112係於與面116側為相反側、即Z軸方向側與面106交叉。再者,突出部127係自面111通過面116與面112並橫跨面106地連成一排。而且,如圖12所示,突出部127係自面106通過面105並橫跨面104。即,突出部127係自面109(圖13)通過面110、面111、面116(圖14)、面112、面106、及面105(圖12)連成一排地延伸至面104為止。 如圖13所示,面113係朝向Y軸方向,且沿著XZ平面延伸。面113位於面108及面109之Y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08及面109交叉。面114係朝向Y軸方向,且沿著XZ平面延伸。面114位於面109之Y軸方向之位置,且與面109交叉。又,面114位於面113之Z軸方向之位置。 面115係朝向Y軸方向,且沿著XZ平面延伸。面115位於面110、面111、面112、及面116(圖14)之Y軸方向之位置。面115與面110、面111、面112、及面116(圖14)交叉。再者,如圖13所示,面114位於面113與面115之間。而且,面114位於較面113或面115更靠-Y軸方向之位置。再者,以下,有時將面113~面115統稱並標明為前表面135。前表面135係於墨盒10中朝向Y軸方向之面。 如圖15所示,墨盒10具有盒體137、及作為膜之一例之片體構件138。盒體137例如包含尼龍或聚丙烯等合成樹脂。又,片體構件138係利用合成樹脂(例如尼龍或聚丙烯等)而形成為膜狀,且具有可撓性。再者,片體構件138中之朝向-Y軸方向之面相當於墨盒10之面107(圖12)。 如圖15所示,於盒體137形成有凹部141、凹部142、凹部143、凹部144、凹部145、凹部146、凹部147、凹部148及凹部149。於盒體137中,凹部141~凹部149形成為朝Y軸方向凹下之朝向。於盒體137中,凹部141~凹部149係朝向-Y軸方向開口。凹部141~凹部149係藉由後述間隔壁而相互分隔開。又,於盒體137,設置有接合部151。於圖15中,為了易於理解地表示構成,對接合部151添加陰影。接合部151設置於劃分凹部141~凹部149之各者之間隔壁之-Y軸方向側的端部。 片體構件138具有覆蓋凹部141~凹部149之大小及形狀。片體構件138接合於接合部151。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熔接而將盒體137與片體構件138接合。當將片體構件138接合於盒體137時,凹部141~凹部149之各者被片體構件138蓋住。由凹部141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空間構成為墨水收容部29。如上所述,於墨盒10中,於墨水收容部29收容有墨水。配置於收容在該墨水收容部29之墨水之液面上方且被片體構件138蓋住之凹部142~凹部149構成為與墨水收容部29劃分開之空氣收容部即空氣收容室24。於墨盒10中,於空氣收容室(空氣收容部)24收容有空氣。 又,如圖16所示,墨盒10具有防水透氣膜152及片體構件153。防水透氣膜152包含對液體之防水性較高、即液體之滲透性較低,且透氣性較高之材料,且形成為膜狀。防水透氣膜152係防水透氣構件之一例。片體構件153係藉由合成樹脂(例如尼龍或聚丙烯等)而形成為膜狀,且具有可撓性。再者,於墨盒10中,片體構件153中之朝向Y軸方向之面相當於墨盒10之面115(圖13)。 如圖16所示,於盒體137,形成有凹部154、凹部155、凹部156、凹部157及凹部158。於盒體137中,凹部154~凹部158形成為向-Y軸方向凹下之朝向。於盒體137中,凹部154~凹部158朝向Y軸方向開口。凹部154形成於凹部155之內側。凹部154~凹部158中之凹部155~凹部158係藉由劃分壁161而相互分隔開。凹部154係藉由劃分壁162而自凹部155分隔開。 劃分壁161及劃分壁162係呈堤狀設置於面114。劃分壁161及劃分壁162係自面114朝Y軸方向突出。於墨盒10中,藉由自面114朝Y軸方向突出之堤狀之劃分壁161而形成凹部155~凹部158。又,於墨盒10中,藉由自面114朝Y軸方向突出之堤狀之劃分壁162而形成凹部154。即,凹部155~凹部158具有將面114作為底面,並利用劃分壁161包圍底面之構成。又,凹部154具有將面114作為底面,並利用劃分壁162包圍底面之構成。再者,劃分壁161較劃分壁162更向Y軸方向突出。因此,凹部154係容納於凹部155內。 劃分壁161及劃分壁162之Y軸方向側之端部被設定為接合部163。防水透氣膜152具有覆蓋凹部154及劃分壁162之大小及形狀。防水透氣膜152接合於劃分壁162之接合部163。藉此,凹部154被防水透氣膜152蓋住。片體構件153具有覆蓋凹部155~凹部158及劃分壁161之大小及形狀。片體構件153接合於劃分壁161之接合部163。藉此,凹部155~凹部158被片體構件153蓋住。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防水透氣膜152及片體構件153分別藉由熔接而接合於接合部163。又,被防水透氣膜蓋住之凹部154、及被片體構件153蓋住之凹部155~凹部158係如下所述,藉由連通孔211等連通孔,經由凹部142~凹部149(參照圖15)之任一者而相互連通,故而具有作為空氣收容部即空氣收容室24之一部分之功能。 如圖17所示,盒體137具有間隔壁171、間隔壁172、間隔壁173、間隔壁174、間隔壁175及間隔壁176。間隔壁171~間隔壁176係將凹部141進行劃分。又,盒體137具有間隔壁177、間隔壁178、間隔壁179、間隔壁180、間隔壁181、間隔壁182、間隔壁183、間隔壁184、間隔壁185、間隔壁186、間隔壁187、間隔壁188及間隔壁189。 此處,如上所述,由凹部141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空間構成為墨水收容部29。凹部141係由間隔壁171~間隔壁176劃分。而且,藉由利用片體構件138蓋住由間隔壁171~間隔壁176劃分之凹部141,而構成墨水收容部29。因此,間隔壁171~間隔壁176、及片體構件138可被定義為將作為第1室之一例之墨水收容部29劃分之壁。墨水收容部29係由間隔壁171~間隔壁176、及片體構件138之複數個壁包圍。間隔壁171~間隔壁176、及片體構件138之複數個壁中之間隔壁171對應於第1壁。又,作為膜之一例之片體構件138相當於與第1壁對向之壁。又,間隔壁171~間隔壁176、及片體構件138之複數個壁中之間隔壁172對應於視認壁。又,間隔壁176中之凹部141側之面對應於頂面。 間隔壁171、及間隔壁176~間隔壁179將凹部142進行劃分。間隔壁171、間隔壁176、間隔壁177、間隔壁179及間隔壁180將凹部143進行劃分。間隔壁171、間隔壁177、間隔壁181、間隔壁182及間隔壁183將凹部144進行劃分。間隔壁171、間隔壁181、間隔壁185、間隔壁187及間隔壁188將凹部145進行劃分。間隔壁171、間隔壁185、間隔壁186、間隔壁187及間隔壁188將凹部146進行劃分。間隔壁171、間隔壁181、間隔壁184、間隔壁186、間隔壁187、間隔壁188及間隔壁189將凹部147進行劃分。 間隔壁171係沿著XZ平面延伸。間隔壁171之Y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3所示之面113及面114。如圖17所示,間隔壁172~間隔壁176與間隔壁171交叉。間隔壁172~間隔壁176係自間隔壁171向-Y軸方向突出。 間隔壁172位於間隔壁171之X軸方向側之端部,且沿著YZ平面延伸。間隔壁172之與凹部141側為相反側之面、即間隔壁172之X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2所示之面101。如上所述,面101被設定於視認面46。因此,可經由間隔壁172而視認凹部141內之墨水。間隔壁172係視認壁之一例。如圖17所示,間隔壁173係設置於隔著凹部141而與間隔壁172相向之位置。間隔壁173係沿著YZ平面延伸。間隔壁173之與凹部141側為相反側之面、即間隔壁173之-X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3所示之109。 如圖17所示,間隔壁174位於間隔壁171之-Z軸方向側之端部。間隔壁174之與凹部141側為相反側之面、即間隔壁174之-Z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3所示之面108。間隔壁174相對於XZ平面傾斜。又,間隔壁174亦相對於XY平面及YZ平面之兩者傾斜。 如圖17所示,間隔壁175係隔著凹部141設置於間隔壁174之相反側之位置。間隔壁176亦隔著凹部141設置於間隔壁174之相反側之位置。間隔壁175位於間隔壁176之X軸方向之位置。間隔壁175相對於XY平面及YZ平面之兩者傾斜。間隔壁175與XZ平面正交。間隔壁176係沿著XY平面延伸。間隔壁175之與凹部141側為相反側之面、即間隔壁175之Z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2所示之面102。 於面102設置有上述注入部45。即,注入部45係設置於間隔壁175。注入部45之筒部45A係設置於間隔壁175中之面102,且自面102朝向與凹部141側為相反側突出。墨水導入口45B係於筒部45A之與面102側為相反側之上端開口。另一方面,墨水注入口45C係於間隔壁175中之面102之相反面即間隔壁175之凹部141側之面與筒部45A交叉的交叉部開口。墨水注入口45C係於注入部45中之間隔壁175處朝向凹部141側開口之開口部。自墨水導入口45B注入之墨水係經由筒部45A而自墨水注入口45C流入至凹部141(墨水收容部29)。墨水注入口45C相當於液體注入口。 間隔壁172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75交叉。又,間隔壁172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74交叉。間隔壁173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76交叉。又,間隔壁173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74交叉。間隔壁175係於-X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76交叉。根據上述構成,間隔壁172~間隔壁176係將間隔壁171之一部分包圍。藉此,構成以間隔壁171為底部之凹部141。 將凹部142進行劃分之間隔壁177係隔著凹部142設置於間隔壁176之相反側之位置、即較間隔壁176更靠Z軸方向之位置。間隔壁177係沿著XY平面延伸。間隔壁178位於凹部142之X軸方向之位置,且沿著YZ平面延伸。間隔壁178之與凹部142側為相反側之面、即間隔壁178之X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2所示之面103。如圖17所示,間隔壁179係隔著凹部142設置於間隔壁178之相反側之位置、即較間隔壁178更靠-X軸方向之位置。間隔壁179係沿著YZ平面延伸。 間隔壁178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76交叉。又,間隔壁178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77交叉。間隔壁179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76交叉。又,間隔壁178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77交叉。根據上述構成,間隔壁176~間隔壁179係將間隔壁171之一部分包圍。藉此,構成以間隔壁171為底部之凹部142。凹部142位於凹部141之Z軸方向側。 將凹部143進行劃分之間隔壁180係隔著凹部143設置於間隔壁179之相反側之位置、即較間隔壁179更靠-X軸方向之位置。間隔壁180係沿著YZ平面延伸。間隔壁180之與凹部143側為相反側之面、即間隔壁180之-X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3所示之面111。如圖17所示,間隔壁176及間隔壁177係自較間隔壁179更靠X軸方向之位置朝-X軸方向橫跨間隔壁179而到達間隔壁180。間隔壁180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76交叉。又,間隔壁180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77交叉。 根據上述構成,間隔壁176、間隔壁177、間隔壁179及間隔壁180係將間隔壁171之一部分包圍。藉此,構成以間隔壁171為底部之凹部143。凹部143係隔著間隔壁179位於凹部142之-X軸方向側。即,凹部142與凹部143共有間隔壁179。凹部142與凹部143亦共有間隔壁176及間隔壁177。凹部143位於較凹部141更靠Z軸方向側。 將凹部144進行劃分之間隔壁181係隔著凹部144設置於間隔壁177之相反側之位置、即較間隔壁177更靠Z軸方向之位置。間隔壁181係沿著XY平面延伸。間隔壁182位於凹部144之X軸方向之位置。間隔壁182係相對於XY平面及YZ平面之兩者傾斜。間隔壁182係與XZ平面正交。間隔壁182之與凹部144側為相反側之面、即間隔壁182之X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2所示之面104。如圖17所示,間隔壁183位於凹部144之-X軸方向之位置。間隔壁183係沿著YZ平面延伸。 根據上述構成,間隔壁177、間隔壁181、間隔壁182、及間隔壁183係將間隔壁171之一部分包圍。藉此,構成以間隔壁171為底部之凹部144。凹部144係隔著間隔壁177位於凹部142及凹部143之Z軸方向側。即,凹部142、凹部143及凹部144共有間隔壁177。 將凹部145進行劃分之間隔壁185係隔著凹部145設置於間隔壁181之相反側之位置、即較間隔壁181更靠Z軸方向之位置。間隔壁185係沿著XY平面延伸。間隔壁188位於凹部145之X軸方向之位置,且沿著YZ平面延伸。間隔壁188係自間隔壁181朝Z軸方向超過間隔壁185而延伸。間隔壁188之與凹部145側為相反側之面、即間隔壁188之X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2所示之面105。如圖17所示,間隔壁187係隔著凹部145設置於間隔壁188之相反側之位置、即較間隔壁188更靠-X軸方向之位置。間隔壁187係沿著YZ平面延伸。間隔壁187係自間隔壁181朝Z軸方向超過間隔壁185而延伸。 間隔壁185係於X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88交叉。又,間隔壁185係於-X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87交叉。間隔壁187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81交叉。又,間隔壁181係於X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88交叉。根據上述構成,間隔壁181、間隔壁185、間隔壁187、及間隔壁188係將間隔壁171之一部分包圍。藉此,構成以間隔壁171為底部之凹部145。凹部145位於凹部144之Z軸方向側。 將凹部146進行劃分之間隔壁186係隔著凹部146設置於間隔壁185之相反側之位置、即較間隔壁185更靠Z軸方向之位置。間隔壁186係沿著XY平面延伸。間隔壁187係自間隔壁181朝Z軸方向超過間隔壁185而到達間隔壁186。間隔壁186係於X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88交叉。又,間隔壁186係於-X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87交叉。根據上述構成,間隔壁185、間隔壁186、間隔壁187、及間隔壁188將間隔壁171之一部分包圍。藉此,構成以間隔壁171為底部之凹部146。凹部146係隔著間隔壁185位於凹部145之Z軸方向側。即,凹部145與凹部146共有間隔壁185。凹部145與凹部146亦共有間隔壁188及間隔壁187。 將凹部147進行劃分之間隔壁189係隔著凹部147設置於間隔壁181之相反側之位置、即較間隔壁181更靠Z軸方向之位置。間隔壁189位於較凹部145及凹部146更靠Z軸方向。即,間隔壁189位於較間隔壁186更靠Z軸方向。間隔壁189係沿著XY平面延伸。間隔壁189之與凹部147側為相反側之面、即間隔壁189之Z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2所示之面106。如圖17所示,間隔壁184位於凹部147之-X軸方向之位置,且沿著YZ平面延伸。間隔壁184之與凹部147側為相反側之面、即間隔壁184之-X軸方向側之面相當於圖13所示之面112。 間隔壁184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81交叉。又,間隔壁184係於Z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89交叉。間隔壁189係於X軸方向之端部與間隔壁188交叉。根據上述構成,間隔壁181、間隔壁187、間隔壁186、間隔壁188、間隔壁189、及間隔壁184係將間隔壁171之一部分包圍。藉此,構成以間隔壁171為底部之凹部147。凹部147位於凹部144之Z軸方向側。再者,如圖17所示,凹部145及凹部146係由間隔壁181、間隔壁188、間隔壁189及間隔壁184包圍。因此,凹部145及凹部146亦可被視作位於凹部147內。 凹部148及凹部149係設置於突出部127。如圖17所示,於Y軸方向觀察盒體137時,凹部148及凹部149位於凹部141~凹部147之外側。凹部148及凹部149係呈槽狀設置於突出部127。 凹部148係藉由間隔壁180與間隔壁176而自凹部143分隔開。又,凹部148係藉由間隔壁173而自凹部141分隔開。凹部148係於與間隔壁177交叉之部位與凹部144相連。即,凹部148係於與間隔壁177交叉之部分利用朝向凹部144之內側開口之連接部201而與凹部144相連。 凹部148係自連接部201沿著間隔壁180朝-Z軸方向延伸,於間隔壁180與間隔壁176交叉之部分回轉,並沿著間隔壁176朝X軸方向延伸。連接部201係於到達間隔壁173之前回轉並朝-Z軸方向延伸,進而朝Z軸方向回轉並沿著間隔壁173朝Z軸方向延伸。而且,凹部148係與間隔壁176交叉並與凹部143相連。即,凹部148係於與間隔壁176交叉之部分利用朝向凹部143之內側開口之連接部202而與凹部143相連。 凹部148係於連接部201連接於凹部144,且於連接部202連接於凹部143。由此,凹部144與凹部143係經由凹部148而相連。 如圖17所示,於Y軸方向觀察盒體137時,凹部149位於凹部147之外側。凹部149係藉由間隔壁184、間隔壁189及間隔壁188而自凹部147分隔開。又,凹部149係藉由間隔壁188而自凹部145及凹部146分隔開。 凹部149係於間隔壁184與間隔壁181交叉之部分而與凹部147相連。凹部149係於間隔壁184中之與間隔壁181交叉之部分利用朝向凹部147之內側開口之連接部203而與凹部147相連。凹部149係自連接部203沿著間隔壁184朝Z軸方向延伸,且於間隔壁184與間隔壁189交叉之部分回轉,並沿著間隔壁189朝X軸方向延伸。 而且,凹部149係於間隔壁189與間隔壁188交叉之部分回轉,並沿著間隔壁188朝-Z軸方向延伸,於間隔壁188與間隔壁177交叉之部分與凹部144相連。即,凹部149係於間隔壁188中之與間隔壁177交叉之部分利用朝向凹部144之內側開口之連接部204而與凹部144相連。凹部149係於連接部203連接於凹部147,於連接部204連接於凹部144。由此,凹部144與凹部147係經由凹部149而相連。 根據上述構成,凹部147與凹部143係經由凹部149、凹部144、凹部148而相連。又,凹部145與凹部146係經由形成於間隔壁185之切口部205而相連。 再者,上述圖16所示之凹部154、凹部155及凹部156係設置於圖17所示之間隔壁171中之凹部145、凹部146及凹部147之相反側的區域。即,圖16所示之凹部154、凹部155及凹部156係設置於隔著圖17所示之間隔壁171與凹部145、凹部146及凹部147重疊之區域。 此處,如圖17所示,於間隔壁171設置有連通孔211、連通孔212、連通孔213、連通孔214、連通孔215、連通孔216及連通孔217。連通孔211係設置於凹部146內。連通孔212係設置於凹部145內。連通孔213係設置於凹部147內。連通孔214係設置於凹部143內。連通孔215及連通孔216係設置於凹部142內。連通孔217係設置於凹部141內。連通孔211~連通孔217貫通間隔壁171。 如圖18所示,凹部146內之連通孔211係貫通間隔壁171而通向凹部154內。此處,於間隔壁189形成有通向大氣開放口123之連通口218。連通口218係於間隔壁189中之與大氣開放部122交叉之交叉部分開口之開口部。連通口218係朝向凹部155內開口。再者,間隔壁189係由凹部155與圖17所示之凹部147所共有。凹部147與凹部155係由朝凹部147內突出之間隔壁219分隔開。再者,如圖16所示,凹部155係經由防水透氣膜152而通向凹部154。 凹部154係經由連通孔211而通向圖17所示之凹部146。如圖18所示,凹部145內之連通孔212係通向凹部156。連通孔213亦通向凹部156內。即,連通孔212係經由凹部156及連通孔213而通向圖17所示之凹部147。如圖18所示,凹部143內之連通孔214係通向凹部158。 連通孔215亦通向凹部158內。即,連通孔214係經由凹部158及連通孔215而通向圖17所示之凹部142。連通孔216亦通向凹部142內。如圖18所示,連通孔216係通向凹部157。而且,凹部157係經由連通孔217而通向圖17所示之凹部141。 於凹部141之-X軸方向側且凹部148之-Z軸方向側,設置有凹部221。凹部221係於間隔壁173中之與間隔壁174交叉之部分而與凹部141相連。於凹部221形成有連通口222。連通口222係經由圖13所示之墨水供給部128而通向墨水供給口129。 當於具有上述構成之盒體137接合有片體構件138時,如圖19所示,凹部141構成為墨水收容部29。又,凹部142構成為緩衝室231,凹部143構成為緩衝室232,凹部144構成為緩衝室233,凹部145構成為緩衝室234,凹部146構成為緩衝室235,凹部147構成為緩衝室236。 又,凹部148構成為連通路241,凹部149構成為連通路242,切口部205構成為連通路243。緩衝室231~緩衝室236、及連通路241~連通路243構成大氣連通路245之一部分。再者,於圖19中,為了易於理解地表示構成,而表示出透過片體構件138觀察盒體137而得之圖。又,對接合部151添加陰影。 此處,如圖19所示,於墨水收容部29內設置有支持部246。支持部246係設置於間隔壁171。支持部246係自間隔壁171向-Y軸方向突出。支持部246遠離間隔壁172、間隔壁173、間隔壁174、間隔壁175及間隔壁176之各者。支持部246具有沿著YZ平面延伸之板狀之外觀。支持部246之自間隔壁171之突出量被設定為與間隔壁172~間隔壁176之自間隔壁171之突出量相同。而且,於支持部246,於與間隔壁171側為相反側、即-Y軸方向之端部設置有接合部151。即,於墨盒10中,片體構件138亦接合於支持部246之接合部151。根據該構成,可利用支持部246而限制片體構件138之變形。 當於盒體137接合有防水透氣膜152(圖16)及片體構件153時,如圖20所示,於間隔壁171之Y軸方向側、即墨盒10之前表面135構成有大氣連通路245之一部分。於墨盒10之前表面135構成之大氣連通路245之一部分係由凹部155、凹部156、凹部157、及凹部158、片體構件153包圍之區域。又,於在墨盒10之前表面135構成之大氣連通路245之一部分,亦包含由凹部154(圖16)與防水透氣膜152包圍之區域。又,於大氣連通路245,亦包含大氣開放部122。 根據上述內容,於墨盒10中,構成有自大氣開放口123至圖19所示之墨水收容部29內之連通孔217之大氣連通路245。大氣連通路245係使大氣開放口123與連通孔217之間連通。藉此,墨盒10構成為可自大氣連通路245將大氣導入至墨水收容部29內。即,大氣連通路245通向墨水收容部29。由此,於墨盒10中,構成有自大氣開放口123經由墨水收容部29而與墨水供給口129(圖13)相連之流路。於該流路之一部分包含大氣連通路245。 當於盒體137接合有防水透氣膜152及片體構件153時,如圖20所示,由凹部155與片體構件153包圍之區域構成為緩衝室251。又,由凹部154與防水透氣膜152包圍之區域構成為緩衝室252。又,由凹部156與片體構件153包圍之區域構成為連通路253,由凹部157與片體構件153包圍之區域構成為連通路254,由凹部158與片體構件153包圍之區域構成為連通路255。根據上述內容,大氣連通路245中包含大氣開放部122、緩衝室251、及連通路253~連通路255。 連通路253位於緩衝室251之-Z軸方向,且沿著X軸延伸。連通路253係使連通孔212與連通孔213之間連通。連通路255位於較連通路253更靠-Z軸方向,使連通孔214與連通孔215之間連通。連通孔214及連通孔215位於較連通路253更靠-Z軸方向。連通孔214位於較連通孔215更靠-X軸方向。連通路255係自連通孔214朝Z軸方向延伸,於連通路253之-Z軸方向之位置回轉並朝X軸方向延伸。而且,連通路255係於連通孔212之-X軸方向之位置回轉並朝-Z軸方向延伸,到達連通孔215。 連通路254位於較連通路253更靠-Z軸方向,且使連通孔216與連通孔217之間連通。連通孔216及連通孔217位於較連通路253更靠-Z軸方向。連通孔216及連通孔217位於較連通孔215更靠-X軸方向,且位於較連通孔214更靠X軸方向。連通路254係自連通孔216起一面蜿蜒一面向Z軸方向延伸。而且,連通路254係於連通路253之-Z軸方向之位置回轉並朝-Z軸方向延伸,到達連通孔217。如圖20所示,連通路255包圍於連通路254之外側。於墨盒10中,藉由連通路254之蜿蜒,可容易將墨水收容部29(圖19)內之墨水之液體成分蒸發之情況抑制得較少。 一面參照模式圖,一面對自大氣開放口123至墨水供給口129之流路進行說明。此處,為了易於理解,模式性地說明自大氣開放口123至墨水供給口129之流路。再者,將自大氣開放口123朝向墨水供給口129之朝向設為流體流動之朝向。而且,該朝向被設為「上游」、「下游」之基準。即,大氣開放口123側相對於墨水供給口129為上游側,墨水供給口129側相對於大氣開放口123為下游側。如圖21所示,自大氣開放口123至墨水供給口129之流路260包含大氣連通路245、墨水收容部29及墨水供給部128。 緩衝室251係設置於大氣開放部122之下游側。再者,大氣開放部122中之緩衝室251側之開口為連通口218。緩衝室251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55與片體構件153包圍之區域。緩衝室252係設置於緩衝室251之下游側。緩衝室252係由凹部154與防水透氣膜152包圍之區域。緩衝室252位於緩衝室251內。大氣可經由防水透氣膜152而於緩衝室251與緩衝室252之間移動。 緩衝室235係設置於緩衝室252之下游側。緩衝室235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46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區域。緩衝室252與緩衝室235係經由貫通盒體137之間隔壁171之連通孔211而相通。再者,連通孔211中之緩衝室252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61。連通口261相當於緩衝室252與連通孔211之連接口。又,連通孔211中之緩衝室235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62。連通口262相當於緩衝室235與連通孔211之連接口。 緩衝室234係設置於緩衝室235之下游側。緩衝室234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45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區域。緩衝室235與緩衝室234係經由盒體137之連通路243而相通。連通路243係由形成於間隔壁185(圖17)之切口部205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區域。連通路243中之緩衝室235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63。連通口263相當於緩衝室235與連通路243之連接口。又,連通路243中之緩衝室234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64。連通口264相當於緩衝室234與連通路243之連接口。 連通路253係設置於緩衝室234之下游側。連通路253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56與片體構件153包圍之區域。緩衝室234與連通路253係經由貫通盒體137之間隔壁171之連通孔212而相通。連通孔212中之緩衝室234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65。連通口265相當於緩衝室234與連通孔212之連接口。又,連通孔212中之連通路253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66。連通口266相當於連通路253與連通孔212之連接口。 緩衝室236係設置於連通路253之下游側。緩衝室236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47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區域。連通路253與緩衝室236係經由貫通盒體137之間隔壁171之連通孔213而相通。連通孔213中之連通路253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67。連通口267相當於連通路253與連通孔213之連接口。又,連通孔213中之緩衝室236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68。連通口268相當於緩衝室236與連通孔213之連接口。 緩衝室233係設置於緩衝室236之下游側。緩衝室233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44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區域。緩衝室236與緩衝室233係經由盒體137之連通路242而相通。連通路242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49(圖17)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區域。連通路242中之緩衝室236側之開口為連接部203。又,連通路242中之緩衝室233側之開口為連接部204。 緩衝室232係設置於緩衝室233之下游側。緩衝室232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43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區域。緩衝室233與緩衝室232係經由盒體137之連通路241而相通。連通路241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48(圖17)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區域。連通路241中之緩衝室233側之開口為連接部201。又,連通路241中之緩衝室232側之開口為連接部202。 連通路255係設置於緩衝室232之下游側。連通路255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58與片體構件153包圍之區域。緩衝室232與連通路255係經由貫通盒體137之間隔壁171之連通孔214而相通。連通孔214中之緩衝室232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69。連通口269相當於緩衝室232與連通孔214之連接口。又,連通孔214中之連通路255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70。連通口270相當於連通路255與連通孔214之連接口。 緩衝室231係設置於連通路255之下游側。緩衝室231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42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區域。連通路255與緩衝室231係經由貫通盒體137之間隔壁171之連通孔215而相通。連通孔215中之連通路255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71。連通口271相當於連通路255與連通孔215之連接口。又,連通孔215中之緩衝室231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72。連通口272相當於緩衝室231與連通孔215之連接口。 連通路254係設置於緩衝室231之下游側。連通路254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57(圖18)與片體構件153包圍之區域。緩衝室231與連通路254係經由貫通間隔壁171之連通孔216而相通。連通孔216中之緩衝室231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73。連通口273相當於緩衝室231與連通孔216之連接口。又,連通孔216中之連通路254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74。連通口274相當於連通路254與連通孔216之連接口。 墨水收容部29係設置於連通路254之下游側。墨水收容部29係由盒體137之凹部141與片體構件138包圍之區域。連通路254與墨水收容部29係經由貫通間隔壁171之連通孔217而相通。連通孔217中之連通路254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75。連通口275相當於連通路254與連通孔217之連接口。又,連通孔217中之墨水收容部29側之開口被標明為連通口276。連通口276相當於墨水收容部29與連通孔217之連接口。再者,連通口276相當於大氣導入口。藉此,大氣連通路245係使大氣開放口123與連通口276之間連通。 而且,於墨水收容部29之下游側設置有墨水供給部128。墨水供給部128中之墨水收容部29側之開口為連通口222。連通口222相當於墨水收容部29與墨水供給部128之連接口。墨水供給部128中之與墨水收容部29側為相反側之開口為墨水供給口129。於墨盒10中,自大氣開放口123至墨水供給口129之流路260具有上述構成。 當將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經由墨水供給口129供給至印刷部42(圖3)時,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量減少。若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量減少,則墨水收容部29內之壓力容易變得低於大氣壓。於本實施例中,自大氣開放口123至連通孔217之大氣連通路245與墨水收容部29連通。因此,當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量減少而使得墨水收容部29內之壓力變得低於大氣壓時,可經由大氣連通路245對墨水收容部29內導入大氣。其結果,容易使墨水收容部29內之壓力維持於大氣壓。 此時,導入至墨水收容部29內之大氣係自大氣開放口123經由大氣開放部122流入至緩衝室251內。流入至緩衝室251內之大氣通過防水透氣膜152而流入至緩衝室252內。流入至緩衝室252內之大氣係自連通口261通過連通孔211之連通口262而流入至緩衝室235內。流入至緩衝室235內之大氣係自連通口263通過連通路243之連通口264而流入至緩衝室234內。 流入至緩衝室234內之大氣係自連通口265通過連通孔212之連通口266而流入至連通路253內。流入至連通路253內之大氣係自連通口267通過連通孔213之連通口268而流入至緩衝室236內。流入至緩衝室236內之大氣係自連接部203通過連通路242之連接部204而流入至緩衝室233內。流入至緩衝室233內之大氣係自連接部201通過連通路241之連接部202而流入至緩衝室232內。 流入至緩衝室232內之大氣係自連通口269通過連通孔214之連通口270而流入至連通路255內。流入至連通路255內之大氣係自連通口271通過連通孔215之連通口272而流入至緩衝室231內。流入至緩衝室231內之大氣係自連通口273通過連通孔216之連通口274而流入至連通路254內。流入至連通路254內之大氣係自連通口275通過連通孔217之連通口276而流入至墨水收容部29內。 於墨盒10中,如圖22所示,連通口276於墨水收容部29內形成於遠離間隔壁171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281之位置。於墨水收容部29中與間隔壁171相交之其他壁係間隔壁172~間隔壁176。於墨盒10中,連通口276形成於遠離該等壁與間隔壁171相交之角部281之位置。藉此,於墨水收容部29內順沿著間隔壁171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281移動之墨水不易到達連通口276。藉此,可降低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經由大氣連通路245漏出至墨盒10外之可能性。 此處,發現有於墨水收容部29內在盒體137之間隔壁172~間隔壁176與片體構件138相交之角部顯現毛細管現象之情況。即,就於間隔壁172~間隔壁176與片體構件138相交之角部設置有大氣導入口之墨盒而言,有收容於墨水收容部29之墨水順沿著盒體137之壁與片體構件138之交界部分進入至大氣連通路245之情況。認為若發生此種情況,則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會經由大氣連通路245而漏出至墨盒之外。再者,顯現毛細管現象之部位並不限定於盒體137之壁與片體構件138相交之角部。片體構件138可被視作劃分墨水收容部29之1個壁。因此,毛細管現象可能顯現於劃分墨水收容部29之壁中之相互交叉之2個壁的交叉部分(角部)。 於墨盒10中,連通口276形成於遠離角部281之位置,故而可將因毛細管現象而順沿著角部281上升之墨水到達連通口276之情況抑制得較少。藉此,可降低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經由大氣連通路245漏出至墨盒10之外之可能性。 又,於墨盒10中,與形成有連通口276之間隔壁171對向之壁包含片體構件138。因此,連通口276遠離片體構件138,故而可將順沿著片體構件138之墨水到達連通口276之情況抑制得較少。一般而言,相較構成盒體137之樹脂材料,片體構件138更容易供液體移動(滑動)。由於可使連通口276遠離容易供液體移動之片體構件138,故而墨水更不易到達連通口276。再者,片體構件138相當於膜。 又,於墨盒10中,於大氣連通路245包含緩衝室231、緩衝室232、緩衝室233、緩衝室234、緩衝室235及緩衝室236。緩衝室231、緩衝室232、緩衝室233、緩衝室234、緩衝室235及緩衝室236位於較墨水收容部29更靠上游側。根據該構成,容易使自墨水收容部29流出至大氣連通路245之墨水貯存於緩衝室231~緩衝室236。藉此,可進一步降低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經由大氣連通路245漏出至墨盒10之外之可能性。緩衝室231、緩衝室232、緩衝室233、緩衝室234、緩衝室235及緩衝室236相當於第2室。 又,於墨盒10中,連接於形成為圓形之連通口276之連通路254(圖20)之剖面開口的寬度D1與連通口276之內側之直徑D2相同。再者,相同並不限定於完全相同,亦包含因誤差或公差等而產生之不一致。連通路254之剖面開口之寬度係與流體流經連通路254時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內側之寬度。例如,由圖20可見,於連通路254中之自連通孔217朝Z軸方向延伸之區域中,相當於沿著X軸方向之內側之寬度。連通口276之內側之直徑與連通路254之剖面開口之寬度相同,故而於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自連通口276進入至連通路254時,進入至連通路254之墨水容易返回至墨水收容部29。再者,連通路254相當於連通流路。 又,於墨盒10中,如圖16所示,墨水供給口129位於較間隔壁171更靠-Y軸方向之位置、即與間隔壁171對向之側。藉此,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朝向位於與連通口276對向之側之墨水供給口129流動。換言之,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朝向遠離連通口276之方向流動。因此,可降低墨水經由連通口276自大氣開放口123洩漏之可能性。 又,於墨盒10中,如圖12所示,設置有包圍大氣開放口123之筒壁124。藉此,利用包圍大氣開放口123之筒壁124,容易將自大氣開放口123流出之墨水貯存於筒壁124。再者,筒壁124相當於第2凸部。 又,於墨盒10中,如圖22所示,於在使用姿勢下朝與水平方向(Y軸方向)交叉之方向(Z軸方向)延伸之間隔壁172設置有上限標記48。而且,於墨盒10中,連通口276位於較上限標記48更靠上方。藉此,即便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到達上限標記48,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亦不易到達連通口276。藉此,可進一步降低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經由大氣連通路245漏出至墨盒10之外之可能性。 又,於墨盒10中,緩衝室231、緩衝室232、緩衝室233、緩衝室234、緩衝室235及緩衝室236之容積之合計與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之液位到達上限標記48時之墨水的容積相同或大於墨水之容積。藉此,即便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流出至大氣連通路245,亦可利用緩衝室231~緩衝室236接收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因此,自墨水收容部29內流出至大氣連通路245之墨水容易貯存於緩衝室231~緩衝室236,故而可進一步降低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經由大氣連通路245漏出至墨盒10之外之可能性。 又,就墨盒10而言,於自使用姿勢下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到達上限標記48之狀態,使墨盒10之姿勢變化為使間隔壁172朝向下方之姿勢時,連通口276位於較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之液面更靠上方。藉此,即便自使用姿勢下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到達上限標記48之狀態,使墨盒10之姿勢變化為間隔壁172朝向下方之姿勢,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亦不易到達連通口276。由此,即便使墨盒10之姿勢變化為間隔壁172朝向下方之姿勢(換言之,使間隔壁172朝向印表機1之設置面(XY平面)之姿勢),亦可降低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經由大氣連通路245漏出至墨盒10之外之可能性。 又,就墨盒10而言,如圖22所示,亦可採用如下構成:於朝與間隔壁171交叉之方向延伸之間隔壁176具備自間隔壁176朝墨水收容部29之內側(-Y軸方向)突出之板壁282。板壁282設置於墨水注入口45C與連通口276之間。藉由板壁282而將墨水注入口45C與連通口276之間隔開。藉此,可將自墨水注入口45C對墨水收容部29內注入墨水時,飛散之墨水附著於連通口276之情況抑制得較少,可進一步降低墨水自連通口276漏出至墨盒10之外之可能性。再者,板壁282只要設置於墨水注入口45C與連通口276之間便可,例如亦可設置於間隔壁175。間隔壁175及間隔壁176相當於第2壁。 (變化例1) 對於墨盒10,如作為對變化例1中之連通口276進行說明之剖視圖之圖23所示,亦可採用使連通口276形成於較間隔壁171之第1內表面285更向墨水收容部29之內側(-Y軸方向)突出之第2內表面286的構成。再者,圖23所示之剖視圖相當於圖22中之B-B線處之剖視圖。於圖23所示之例中,間隔壁171中之墨水收容部29側之面具有第1內表面285及第2內表面286。第1內表面285與第2內表面286於Y軸方向具有階差。第2內表面286較第1內表面285更向-Y軸方向突出。而且,連通口276係於第2內表面286開口。於該構成中,連通口276於較第1內表面285更向墨水收容部29內之內側突出之第2內表面286開口,故而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不易到達連通口276。藉此,可進一步降低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經由大氣連通路245漏出至墨盒10之外之可能性。 (變化例2) 又,就墨盒10而言,如圖24所示,亦可採用如下構成:於墨水收容部29內,在間隔壁171中之連通口276之外周之一部分設置有自間隔壁171朝墨水收容部29內之對向之側突出之凸部287。於墨盒10中,自間隔壁171朝墨水收容部29內之對向之側係自間隔壁171向-Y軸方向側,且為片體構件138(圖15)側。於該構成中,於連通口276之周圍形成有凸部287,故而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不易到達連通口276。藉此,可進一步降低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經由大氣連通路245漏出至墨盒10之外之可能性。 (變化例3) 又,就墨盒10而言,如圖25所示,亦可採用凸部287具有包圍連通口276之全周之筒狀之形態的構成。於該構成中,凸部287包圍連通口276之全周,故而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更不易到達連通口276。 (變化例4) 再者,就墨盒10而言,如圖26所示,亦可採用於第2內表面286形成連通口276且設置有包圍連通口276之全周之筒狀之凸部287的構成。根據該構成,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更不易到達連通口276。 (變化例5) 作為墨盒10,並不限定於上述構造或形狀。作為墨盒10,例如如圖27所示,亦可採用於墨水收容部29內形成有大氣室289之構造。於變化例5之墨盒10中,於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291到達上限標記48之狀態下,於墨水291之上方形成有空間。於變化例5之墨盒10中,形成於墨水291之上方之空間構成為大氣室289。連通口276於盒體292之壁293開口。壁293相當於第1壁,且設置於與片體構件294對向之位置。再者,盒體292包含與盒體137相同之材料,片體構件294包含與片體構件138相同之材料。 於變化例5之墨盒10中,連通口276於墨水收容部29內形成於遠離壁293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281之位置。又,連通口276開口之壁293與片體構件294對向,連通口276遠離片體構件294。對於變化例5之墨盒10,亦可採用於墨水注入口45C與連通口276之間設置有板壁282之構成。 再者,於墨盒10中,如圖22所示,間隔壁174係隨著自間隔壁172朝向間隔壁173而向朝下方下降之朝向傾斜。換言之,間隔壁174係隨著朝向-X軸方向而向朝-Z軸方向下降之朝向傾斜。又,間隔壁174係隨著自間隔壁171朝向片體構件138(圖15)而向朝下方下降之朝向傾斜。換言之,間隔壁174係隨著朝向-Y軸方向而向朝-Z軸方向下降之朝向傾斜。由此,該墨盒10具備間隔壁172、與間隔壁172對向之間隔壁173、及連接間隔壁172與間隔壁173之間隔壁174,間隔壁171係與間隔壁174、間隔壁172及間隔壁173交叉,片體構件138係與間隔壁174、間隔壁172及間隔壁173交叉,間隔壁174亦可表現為朝自間隔壁172朝向間隔壁173下降之朝向傾斜,且朝自間隔壁171朝向片體構件138下降之朝向傾斜,於間隔壁174之最下部設置有墨水供給部128。 即,間隔壁174係朝自間隔壁171與間隔壁172之角部281朝向墨水供給部128下降之朝向傾斜。換言之,間隔壁174係於朝-Z軸方向俯視時,沿著自間隔壁171與間隔壁172之角部281朝向墨水供給部128之對角線傾斜。根據該構成,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沿著間隔壁174之傾斜流向墨水供給部128。藉此,墨水不易殘留於間隔壁174,可減少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之剩餘量。進而,若對間隔壁174實施針對墨水顯現撥液性之處理或顯現親液性之處理,則可進一步減少墨水收容部29內之墨水之剩餘量。 於墨盒10中,如圖13所示,於間隔壁174之朝向-Z軸方向之面108設置有複數個腳部126。於墨盒10中,如圖22所示,根據X軸方向之位置,複數個腳部126自間隔壁174之突出量不同。又,根據Y軸方向之位置,複數個腳部126自間隔壁174之突出量不同。此係由間隔壁174之傾斜所致。即,於墨盒10中,沿著間隔壁174之傾斜、即自間隔壁171與間隔壁172之角部281朝向墨水供給部128,腳部126之突出量變小。藉此,即便間隔壁174傾斜,亦可保持墨盒10之使用姿勢。 又,如圖16所示,於墨盒10中,墨水供給部128設置於突出部127之Y軸方向側,且自突出部127朝Y軸方向突出。根據該構成,可提高連接於墨水供給部128之墨水供給管43(圖3)之配管之自由度。 又,於墨盒10中,如圖14所示,設置有包圍大氣開放部122之筒壁124。就印表機1而言,有於將墨盒10組裝於印表機1之狀態下,試驗墨盒10之氣密性能之情形。於墨盒10之氣密性能之試驗中,採用於將注入部45與筒壁124內封閉之狀態下,對注入部45及筒壁124內之一者之氣壓進行加壓而試驗壓力之洩漏之方法。此時,可有效利用筒壁124。筒壁124具有較大氣開放部122更寬之口,故而相較將大氣開放部122封閉,將筒壁124封閉之機械難度更低。 如圖28所示,將包含橡膠或彈性體等之密封構件301朝筒壁124推壓。此時,相較將大氣開放部122封閉,將具有較寬之口之筒壁124封閉可更容許密封構件301之位置精度。於該方面,相較將大氣開放部122封閉,將筒壁124封閉之機械難度更低。而且,藉由於利用密封構件301將筒壁124封閉之狀態下供給壓縮空氣,可提高墨盒10內之壓力。再者,作為使密封構件301上下移動之機構,例如可採用汽缸等上下移動機構。 於將密封構件301朝筒壁124推壓時,墨盒10容易因密封構件301之推壓而位置偏移。如圖14所示,於墨盒10設置有被固定部125。被固定部125具有呈U字狀被切開切口之形狀。於墨盒10中,利用螺釘將被固定部125固定於印表機1之殼體6。藉此,容易抑制墨盒10因密封構件301之推壓而位置偏移。 再者,於墨盒10中,將被固定部125設置於相當於墨盒10之頂板部之面106。藉由該構成,於墨盒10中,由於被固定於靠近最上部之位置,故而易於有效地抑制因密封構件301之推壓而導致位置容易偏移之情況。再者,被固定部125之固定並不限定於螺釘固定,亦可採用利用鉤所進行之卡合、接著或熔接等之接合等各種固定方法。又,筒壁124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圓筒形,亦可採用橢圓形或多邊形等各種形狀。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中,如圖29所示,印刷部42構成為可於待機位置311與返回位置312之間之可動區域往復移動。連接於墨盒10與印刷部42之墨水供給管43構成為可追隨印刷部42之往復移動而靈活地進退。再者,於圖29中,為了易於理解地表示構成,省略掃描儀單元5(圖3)或殼體7之圖示。 此處,於上述構成之印表機1中,按照圖式對墨盒10之上端部與印刷單元3之各部位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圖30及圖31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10之上端部與印刷部42之各部位之位置關係者,圖30係自印表機1之正面觀察並表示之說明圖,圖31係自墨盒單元4側觀察並表示之說明圖。 於圖30及圖31中,墨盒10之上端部10t、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上端部41t、及操作面板60之上端部60t之各「上端部」係指位於上述「使用狀態」下之墨盒10、液體噴射機構部41及操作面板60之最上方之部分,例如,於具有壁片等朝上方突出之突出部之情形時,將該突出部之突端定義為各「上端部」。又,於圖30及圖31中,掃描儀單元5之下端部5b及墨盒10之空氣收容室(空氣收容部)24之下端部24b之各「下端部」係指位於「使用狀態」下之掃描儀單元5、及空氣收容室(空氣收容部)24之最下方之部分,例如,於具有朝下方突出之突出部之情形時,將該突出部之突端定義為各「下端部」。 如圖30及圖31所示,墨盒單元4中之墨盒10之上端部10t位於較印刷單元3中之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上端部41t更靠上方。 又,墨盒10之上端部10t與操作面板60之上端部60t之位置相同或位於較操作面板60之上端部60t更靠上方。於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中,墨盒10之上端部10t位於較操作面板60之上端部60t更靠上方。 進而,墨盒10之上端部10t位於較掃描儀單元5之下端部5b更靠上方,該掃描儀單元5之下端部5b位於較操作面板60之上端部60t進而靠上方。 又,墨盒10中之配置於墨水收容部29之上方之空氣收容室(空氣收容部)24的至少一部分(較空氣收容室24之下端部24b更靠上方)位於較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上端部41t更靠上方。 根據以上所述之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可獲得以下效果。 就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而言,設為如下構成:於使用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使用姿勢下,墨盒10之上端部10t位於較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上端部41t更靠上方,上述液體噴射機構部41可使印刷媒體P相對於包含作為液體噴射頭之列印頭之印刷部42之相對位置變化。 根據該構成,成為如下構成:於使用姿勢下,墨盒10之上端部10t位於較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上端部41t更靠上方,故而可高效率地利用印表機1中之墨盒10之上方之空間,且可使墨盒10之收容墨水之容積(墨水收容部29之容量)變大而謀求大容量化。因此,可提供一種抑制印表機1之設置面積之增大(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尺寸之增大),且謀求作為液體容器之墨盒10之大容量化的印表機1。 又,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係設為如下構成:於作為印刷單元3之沿著上下方向之面之正面22的至少一部分在沿著上下方向之正面22與液體噴射機構部41局部重疊之位置,具備具有對印表機1進行操作之各開關等操作部之操作面板60,墨盒10之上端部10t與操作面板60之上端部60t之位置相同、或位於較操作面板60之上端部60t更靠上方(本實施形態中為後者)。 進而,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具備讀取用紙上所描畫之圖像且輸出該圖像之資料之掃描儀單元5,墨盒10之上端部10t位於較掃描儀單元5之下端部5b更靠上方,該掃描儀單元5之下端部5b位於較操作面板60之上端部60t更再靠上方。 根據該等構成,由於成為墨盒10之上端部10t位於較掃描儀單元5之下端部5b更靠上方的構成,上述掃描儀單元5之下端部5b配置於較操作面板60之上端部60t更靠上方,故而可提供一種具備抑制印表機1之設置面積增大且更大容量化之墨盒10之印表機1。 又,本實施形態之墨盒10係設為如下構成:具有收容墨水之墨水收容部29、及於收容於該墨水收容部29之墨水之液面之上方收容有空氣之空氣收容室(空氣收容部)24,空氣收容室24之至少一部分(較空氣收容室24之下端部24b更靠上方)位於較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上端部41t更靠上方。 根據該構成,可高效率地利用印表機1中之墨盒10之上方之空間,而抑制印表機1之設置面積增大,且可謀求使墨盒10之包含空氣收容室(空氣收容部)24在內之墨水收容量變大之大容量化。 又,於墨盒10之內部可確保墨水收容部29及足夠大小之空氣收容室(空氣收容部)24,故而可使墨盒10內之內壓穩定化,且可使自墨盒10向列印頭之墨水供給穩定,或抑制因內壓不適當而導致之墨水漏出。 又,本實施形態之墨盒10係設為內部被劃分為作為收容墨水之液體收容室之墨水收容部29、及作為具有複數個空氣收容室之空氣收容部之空氣收容室24的構成。 根據該構成,由於墨盒10之內部被劃分為收容墨水之墨水收容部29、及空氣收容室(空氣收容部)24,故而可獲得如下效果,即,能夠抑制因墨盒10之內部之內壓之變化等而導致墨水自空氣收容室(空氣收容部)24之大氣開放口等漏出之液體洩漏。 再者,對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具備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墨盒10,且各墨盒10之上端部10t位於相同之高度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複數個墨盒10中之1個墨盒只要為於使用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使用姿勢下墨盒10之上端部10t位於較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上端部41t更靠上方之構成,或墨盒10之上端部10t位於較掃描儀單元5之下端部5b更靠上方之構成便可。 同樣地,例如,只要複數個墨盒10中之1個墨盒之空氣收容室24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上端部41t更靠上方便可。 B.第2實施形態: 圖32及圖33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A之主要構成之立體圖。又,圖34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墨盒10A之概略構成之說明圖。 一面參照該等圖,一面對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A進行說明。再者,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部位,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又,對於形狀等與第1實施形態存在若干差異但具有相同功能之構成部位,於相同之符號之後附上「A」,並省略功能等之重複之說明。 如圖3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A具有印刷單元3A、墨盒單元4A及掃描儀單元5A。印刷單元3A具有殼體6A,殼體6A構成印表機1A之外殼。又,於印表機1A中,墨盒單元4A收容於殼體6A之內部。墨盒單元4A具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墨盒10A。 殼體6A與掃描儀單元5A構成印表機1A之外殼。再者,印表機1A亦可採用省略掃描儀單元5A之構成。印表機1A可藉由作為液體之一例之墨水而對印刷媒體P進行印刷。 於印表機1A之使用狀態下,上述4個墨盒10A係沿著X軸排列。因此,X軸方向亦可被定義為4個墨盒10A排列之方向。即,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中,墨盒10之配置部位為殼體6之X軸方向之側部側(側面28側)(例如參照圖1),與此相對,於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A中,墨盒10A之配置部位成為殼體6A之Y軸方向之前表面側。 於印表機1A中,掃描儀單元5A構成為可相對於印刷單元3A旋動。掃描儀單元5A亦具有作為印刷單元3A之蓋之功能。作業者可藉由將掃描儀單元5A朝Z軸方向抬起,而如圖33所示,使掃描儀單元5A相對於印刷單元3A旋動。藉此,可使作為印刷單元3A之蓋發揮功能之掃描儀單元5A相對於印刷單元3A打開。 如圖32所示,於印刷單元3A設置有排紙部21。於印刷單元3A中,自排紙部21排出記錄媒體P。於印刷單元3A中,將設置有排紙部21之面設為印刷單元3A之正面22A。 於印刷單元3A之正面22A之大致中央,於排紙部21之上方配置有具有對印表機1A進行操作之開關等操作部之操作面板60A。 又,印表機1A具有與正面22A交叉之上表面23、以及與正面22A及上表面23交叉之側面28。於印刷單元3A中,墨盒單元4A係設置於正面22A之側部即側面28側。於殼體6A設置有窗部25A。窗部25A係於殼體6A中設置於正面22A。 窗部25A具有透光性。而且,於與窗部25A重疊之位置設置有墨盒10A。因此,使用印表機1A之作業者可經由窗部25A而視認墨盒10A。於本實施形態中,窗部25A被設置為形成於殼體6A之開口。而且,被設置成開口之窗部25A由具有透光性之構件8蓋住。因此,作業者可經由作為開口之窗部25A而視認墨盒10A。再者,亦可採用省略蓋住窗部25A之構件8之構成。即便省略蓋住窗部25A之構件8,作業者亦可經由作為開口之窗部25A而視認墨盒10A。 於本實施形態中,墨盒10A之與窗部25A面對面之部位之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可自墨盒10A之具有透光性之部位視認墨盒10A內之墨水。 因此,作業者藉由經由窗部25A視認4個墨盒10A,而可視認各墨盒10A中之墨水量。即,於墨盒10A中,可將與窗部25A面對面之部位之至少一部分有效用作可供視認墨水量之視認部。 殼體6A具有罩蓋7A。罩蓋7A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6A朝圖中之R1方向旋動。於印刷單元3A中,罩蓋7A設置於正面22A。於-Y軸方向觀察印刷單元3A時,於印刷單元3A之正面22A中,罩蓋7A設置於與墨盒10A重疊之位置。若使罩蓋7A相對於殼體6A朝圖中之R1方向旋動,則罩蓋7A相對於殼體6A打開。藉由使罩蓋7A相對於殼體6A打開,作業者可自殼體6A之外側接近墨盒10A之液體注入部(未圖示)。 又,如圖33所示,殼體6A包含第1殼體6A1及第2殼體6A2。第1殼體6A1與第2殼體6A2係沿著Z軸方向重疊。第1殼體6A1位於較第2殼體6A2更靠-Z軸方向。於第1殼體6A1與第2殼體6A2之間收容有墨盒10A及包含作為液體噴射頭之列印頭(未圖示)之液體噴射機構部41(參照圖32)。即,墨盒10A及液體噴射機構部41被殼體6A覆蓋。因此,可利用殼體6A保護墨盒10A及液體噴射機構部41。 再者,於上述之例中,將印刷單元3A與墨盒單元4A設為個別之構成進行說明,但亦可使墨盒單元4A包含於印刷單元3A之構成。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墨盒單元4A具有複數個(4個)墨盒10A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墨盒10A之數量並不限定於4個,亦可採用3個、或低於3個之數量、或超過4個之數量。 其次,對本實施形態之墨盒10A進行詳細說明。作為墨盒,並不限定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10之構造或形狀。例如,如圖34所示之墨盒10A般,亦可與上述變化例5同樣地採用如下構造,即,未將墨盒10A內部劃分為墨水收容室與空氣收容室,而於墨盒10A內部之相同空間形成收容有墨水之墨水收容部29、及於該墨水之液面291之上方收容有空氣之空氣收容部289之。於第2實施形態之墨盒10A中,於墨水收容部29之墨水之液面291到達上限標記48之狀態下於墨水之液面291之上方形成有空間。於第2實施形態之墨盒10A中,形成於墨水之液面291之上方之空間構成為空氣收容部(空氣收容室、大氣室)289。連通口276於盒體292之壁293開口。壁293相當於第1壁,且設置於與片體構件294對向之位置。再者,盒體292包含與盒體137相同之材料,片體構件294包含與片體構件138相同之材料。 於第2實施形態之墨盒10A中,連通口276於墨盒10A之內部(墨水收容部29及空氣收容部289)形成於遠離壁293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281之位置。又,連通口276開口之壁293與片體構件294對向,連通口276遠離片體構件294。於第2實施形態之墨盒10A中,亦可採用於墨水注入口45C與連通口276之間設置有板壁282之構成。 於以上所述之構成之印表機1A中,關於墨盒10A之上端部與印刷單元3A之各部位之位置關係,除針對操作面板60A者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即,於圖32及圖33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A之使用姿勢下、墨盒10A之上端部位於較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上端部更靠上方。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A之使用姿勢下,墨盒10A之上端部位於較掃描儀單元5A之下端部更靠上方。又,空氣收容部289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液體噴射機構部41之上端部更靠上方。 根據該等構成,於印表機1A中,可有效率地利用墨盒10A之上方之空間,而抑制印表機1A之設置面積之增大,且可使墨盒10A之墨水收容量變大。 再者,於圖32及圖33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A中,為了方便起見,墨盒10A之上端部相對於操作面板60A之位置關係未必滿足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位置關係,藉由對操作面板60A之配置及墨盒10A之上端部之位置(墨盒10A之墨水收容量)加以變更,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設為墨盒10A之上端部位於較操作面板60A之上端部更靠上方之構成。 又,於第2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A中,採用於墨盒10A內部之相同空間形成收容有墨水之墨水收容部29、及於該墨水之液面291之上方收容有空氣之空氣收容部289之構造,但亦可採用將墨盒10A內部劃分為墨水收容室與空氣收容室之構造。 C.第3實施形態: 圖35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墨盒單元之狀態之概略圖,圖36係表示對墨盒單元注入墨水之狀態之概略圖。於圖35及圖36中,為了易於理解內部之狀態,於將罩蓋47卸除之狀態下圖示出墨盒單元4。 如圖35所示,墨盒410可收容對液體噴射頭40(圖3)供給之墨水417(圖41),且具有:一個液體收容室29,其可收容墨水417;1個液體注入部435,其可對液體收容室429注入墨水417;及視認壁446,其與窗部425面對面且配置於X(+)方向側。 於墨盒410中,液體注入部435及液體收容室429分別為1個,故而墨盒410內所包含之墨水417亦為1種,不與其他種類之顏色之墨水417混合。 液體注入部435係設置於第1壁461(參照圖37),且具有筒部437、向外部開放之外端436(筒部437之一端)、及朝液體收容室429內開放之內端438(筒部437之另一端)。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內端438係指於液體注入部435中與第1壁461之第1傾斜部461A接觸之部分,更具體而言,係指面向液體收容室429之第1壁461(第1傾斜部461A)之內側之端部。 外端436具有開口436A,內端438具有開口438A,筒部437具有與開口436A及開口438A連通之貫通孔437A。換言之,液體注入部435具備具有與外端436之開口436A及內端438之開口438A連通之貫通孔437A之筒部437。作業者可自液體注入部435對液體收容室429中注入墨水417。 又,液體注入部435之外端436之開口436A係藉由筒部437而自第1壁461朝Z(+)方向突出,與第1壁461相比配置得較高,故而與液體注入部435之外端436之開口436A配置得較第1壁461低之情形相比,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之外端436之開口436A洩漏至液體注入部435之外側。 視認壁(視認面)446包含具有透光性之構件。於視認壁446設置有上限標記448及下限標記449。上限標記448為「上限線」之一例,且為表示可注入至液體收容室429之墨水417之量之上限的標準之標識。下限標記449係用以對液體收容室429催促墨水417之注入之標識。 作業者可藉由上限標記448及下限標記449而準確地掌握液體收容室429內之墨水417之狀態,從而可對液體收容室429精確地補充墨水417。詳細而言,當墨水417之液面417A(參照圖41)接近下限標記449時,作業者係以不超過墨水417之量之上限之標準即上限標記448之方式,將新墨水417補充至液體收容室429。 再者,於視認壁446,除上限標記448及下限標記449以外,亦可設置表示與墨水417相關之資訊之其他標識。例如,亦可將表示墨水417之量之刻度、或表示墨水417之顏色之記號等標識設置於視認壁446。 又,於使用姿勢下,於自與視認壁446正交之方向(X方向)觀察視認壁446時,通過液體注入部435之中心之中心線V1配置於與通過上限標記448及下限標記449之中心之中心線V2不同之位置。 若將上限標記448之中心線V2配置於與液體注入部435之中心線V1不同之位置,則上限標記448係配置於遠離液體注入部435之位置,於自液體注入部435注入墨水417時容易視認上限標記448,故而不會有超過上限標記448注入墨水417之情況,例如可防止墨水417自液體注入部435溢出且洩漏至外部之不良情況。 進而,於在墨水417之補充作業中墨水417自液體注入部435溢出之情形時,該溢出之墨水417朝Z(-)方向滴下,故而當將上限標記448之中心線V2配置於Y方向上與液體注入部435之中心線V1不同之位置時,上限標記448或下限標記449不易被洩漏之墨水417污染。 於殼體407之側壁部407A設置有連接部456,於該連接部456安裝有頂蓋453。頂蓋453能夠以連接部456為支點而旋動。進而,於側壁部407A安裝有接盤454。 於在墨盒410之液體收容室429中收容有特定之墨水417之情形時,如圖中之二點鏈線所示,頂蓋453將液體注入部435之外端436之開口436A密閉,而抑制收容於液體收容室429之墨水417之蒸發。於自液體注入部435注入墨水417之情形時,如圖中之實線所示,將頂蓋453移動並載置於接盤454。 再者,於圖35中,雖圖示有一個頂蓋453,但以對應於4個墨盒410之各者之方式安裝有頂蓋453。即,於本實施形態中,頂蓋453之數量為4個,頂蓋453係將4個墨盒410之液體注入部435之外端436之開口436A的各者密閉。 如圖36所示,於印表機1中,藉由液體注入用容器458而將墨水417注入(補充)至墨盒410。於液體注入用容器458設置有可排出墨水417之噴嘴部459。噴嘴部459具有管狀之構造。液體注入用容器458內之墨水417係經由噴嘴部459而排出至液體注入用容器458之外。 於已自液體注入部435卸除頂蓋453之狀態下,作業者將液體注入用容器458之噴嘴部459插入至液體注入部435之外端436之開口436A,並將收容於液體注入用容器458內之墨水417注入(補充)至墨盒410。 圖37係自較高側觀察視認壁之情形時之液體容器之分解立體圖。圖38係自較低側觀察與視認壁對向之壁之情形時之液體容器的分解立體圖。又,圖38亦為自與圖37相反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之墨盒410的分解立體圖。圖39係對應於圖37之圖,且係表示自液體注入用容器對液體收容室注入墨水之狀態之模式圖。 如圖37及圖38所示,墨盒410具備第1構件411、第2構件412、第3構件413及第4構件414。 第1構件411係形成為墨盒410之本體且例如藉由使熱塑性樹脂成型而形成之構件。於第1構件411之Z(+)方向側之上壁設置有大氣導入部492、及包圍大氣導入部492之筒壁491(參照圖37)。 第2構件412例如為樹脂膜,且例如藉由熔接而接合於第1構件411之Y(-)方向側之壁(參照圖37)。 第3構件413及第4構件414係例如藉由熔接而接合於第1構件411之Y(+)方向側之壁(參照圖38)。第3構件413係配置於第1構件411與第4構件414之間,且將與大氣導入部492連通之第1構件411之凹部471密封。第3構件413係包含液體之滲透性較低且透氣性較高之材料之樹脂膜,且具有防水性與透氣性。第4構件414例如為樹脂膜。 於第1構件411之Y(+)方向側之壁,設置有與大氣導入部492連通之凹部471、以包圍凹部471之方式配置之凹部472、及配置於凹部472之Z(-)方向側之凹部473(參照圖38)。 於第1構件411之Y(-)方向側之壁,自第1構件411之Z(-)方向側之壁朝向第1構件411之Z(+)方向側之壁(沿著Z(+)方向)設置有凹部474及凹部475、凹部476、凹部477、凹部478及凹部479(參照圖37)。 第1構件411之凹部471係利用第3構件413加以密封而形成空間471A。第1構件411之凹部472、473係利用第4構件414加以密封而形成空間472A、473A(參照圖38)。 第1構件之凹部474、475、476、477、478、479係利用第2構件412加以密封而形成空間474A、475A、476A、477A、478A、479A(參照圖37)。 空間471A、空間472A、空間473A、空間474A、空間475A、空間476A、空間477A、空間478A及空間479A分別連通,而形成一條較長之大氣之流路。由空間471A、空間472A、空間473A、空間474A、空間475A、空間476A、空間477A、空間478A、及空間479A形成之大氣之流路係「大氣室」之一例,以下,稱為大氣室480。 再者,空間471A、空間472A、空間473A、空間474A、空間475A、空間476A、空間477A、空間478A及空間479A亦可依序連通,例如亦可依照空間471A、空間479A、空間472A、空間478A、空間473A、空間477A、空間476A、空間474A及空間475A之順序連通。即,將空間471A、空間472A、空間473A、空間474A、空間475A、空間476A、空間477A、空間478A及空間479A連通之順序為任意。 大氣室480之一側與大氣導入部492連通,大氣室480之另一側經由連通孔617(參照圖38)而與液體收容室429連通。即,大氣係經由大氣導入部492、大氣室480及連通孔617而被導入至液體收容室429。 再者,將大氣室480與液體收容室429連通之連通孔617與液體注入部435相比設置於第5壁467之附近。 大氣室480具有抑制收容於液體收容室429之墨水417蒸發,並抑制墨水417自液體收容室29洩漏之作用。因此,大氣室480中之大氣之流路之長度較佳為較長。因此,為了使大氣室480中之大氣之流路之長度變長,較佳為將空間471A、空間472A、空間473A、空間474A、空間475A、空間476A、空間477A、空間478A及空間479A連通。又,設置於大氣室480之第3構件413係防止收容於液體收容室429之墨水417自大氣導入部492洩漏。 於墨盒410之Z(-)方向側設置有液體收容室429。又,於墨盒410之Z(+)方向側設置有上述大氣室480。即,墨盒410係於液體收容室429之上方具備大氣室480。 大氣室480具有位於液體注入部435(液體收容室429)之上方之壁481。壁481具有構成第1構件411之X(+)方向側之壁之一部分,且朝X(-)方向凹陷之凹部482。再者,凹部482係本案中之「凹部」之一例。 於第1構件411之X(-)方向側之壁,設置有保持墨水供給管43之管保持部485(參照圖37)。於第1構件411之Z(-)方向側之壁(第5壁467)設置有墨水供給部487(參照圖38)。墨水供給部487係藉由墨水供給管43而與印刷部42連通。 如圖39所示,於自用以對液體收容室429注入墨水417之液體注入用容器458將墨水417注入至液體注入部435時,上述凹部482係以與液體注入用容器458之側壁457隔開之方式設置。 於將墨水417自液體注入用容器458注入至液體注入部435時,液體注入用容器458不與大氣室480之壁481接觸,故而可使液體注入用容器458之姿勢穩定,從而將墨水417穩定地注入至液體收容室429。例如可防止液體注入用容器458之姿勢不穩定,難以將墨水417穩定地注入至液體收容室429,而使得墨水417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至外側之不良情況。 於圖37及圖38中,利用較粗之實線或較粗之虛線圖示液體收容室429。進而,於圖37及圖38中,為了容易理解構成液體收容室29之壁461、462、463、464、465、467及底壁460之形狀或位置,對構成壁461、462、463、464、465、467及底壁460之輪廓之邊相交之部分(頂點)附上符號A、B、C、D、E、G、H、K。以下,將壁461、462、463、464、465、467及底壁460之頂點稱為點A、B、C、D、E、G、H、K。 其次,參照圖37及圖38,說明液體收容室429之概要。 液體收容室429具有第1壁461、第2壁462、第3壁463、第4壁464、加強壁465、第5壁467及底壁460(參照圖37)。 第1壁461係劃定液體收容室429,且配置於液體收容室429之Z(+)方向側。第2壁462係配置於液體收容室429之X(+)方向側。第3壁463係配置於液體收容室429之Y(+)方向側。第4壁464係配置於液體收容室429之Y(-)方向側。第5壁467係配置於液體收容室429之X(-)方向側。底壁460係配置於液體收容室429之Z(-)方向側。 於使用姿勢下,底壁460成為液體收容室429之底面(最低之面)。 第1壁461、第2壁462、第3壁463、第5壁467及底壁460構成第1構件411之一部分,為第1構件411之構成要素。第4壁464於圖中為第2構件412之被添加虛線之陰影之部分,為第2構件412之構成要素。又,於由第1壁461、第2壁462、第3壁463、第4壁464、第5壁467及底壁460包圍之空間收容有墨水417。 詳細而言,由點E1、點G1、點H1及點K1包圍之部分為第1壁461。第1壁461具備相對於壁481配置於外側(X(+)方向側)之第1傾斜部461A、及相對於壁481配置於內側(X(-)方向側)之平坦部461B。第1傾斜部461A係由點E1、點F1、點J1及點K1包圍之部分,且配置於第2壁462側。平坦部461B係由點F1、點G1、點H1及點J1包圍之部分,且配置於第5壁467側。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壁461具有上述第1傾斜部461A,但亦可並非必須為傾斜之形狀,亦可為(於Z軸方向上無高低差)整體平坦之形狀。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壁461具備第1傾斜部461A及平坦部461B,但亦可不具備平坦部461B而為僅第1壁461之整體於Z軸方向上形成高低差之傾斜部之形狀。 第1傾斜部461A之點E1、K1低於第1傾斜部461A之點F1、J1,第1傾斜部461A之第2壁462側變低。即,第1傾斜部461A係以第2壁462側變低之方式傾斜。進而,於第1傾斜部461A設置有朝Z(+)方向突出之液體注入部435。液體注入部435設置於第1傾斜部461A之第2壁462側。 如此,液體收容室429具有朝與第1壁461交叉之方向延伸之第2壁462,第1壁461具有以第2壁462側變低之方式傾斜之第1傾斜部461A,液體注入部435設置於第1壁461之第2壁462側(第1傾斜部461A)。 進而,於第1傾斜部461A,設置有包圍液體注入部435之防液體洩漏壁434。即,於第1壁461(第1傾斜部461A)中設置有防液體洩漏壁434,該防液體洩漏壁434係向遠離液體注入部435之位置突出,防止墨水417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 例如,於作業者未將墨水417自液體注入用容器458精確地注入至液體注入部435,而墨水417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至外側之情形時,該洩漏之墨水417被防液體洩漏壁434攔住,故而可防止該洩漏之墨水417流出至防液體洩漏壁434之外側。 再者,防液體洩漏壁434只要設置於液體注入部435之外側便可。進而,防液體洩漏壁434與液體注入部435相比,亦可為距第1壁461之高度較低,或距第1壁461之高度相同,或距第1壁461之高度較高。進而,防液體洩漏壁434之形狀為四邊形,亦可為例如環形或其他形狀。 由點A1、點E1、點K1及點D1包圍之部分為第2壁462。第2壁462係朝與第1壁461、第3壁463、第4壁464及底壁460交叉之方向延伸。第2壁462係可供自外部視認液體收容室429內之液面之視認壁446,且包含具有透光性之構件。 即,第2壁462構成視認壁446,該視認壁446係設置有表示可注入至液體收容室429之墨水417之量之上限的標準之上限標記448,且可供自外部視認液體收容室429內之液面417A。 由點D1、點C1、點H1及點K1包圍之部分為第3壁463。第3壁463係朝與第1壁461、第2壁462、第5壁467及底壁460交叉之方向延伸(參照圖37)。又,第1構件411之被虛線之斜線劃陰影之部分為第3壁463(參照圖38)。 由點A1、點B1、點G1及點E1包圍之部分、即第2構件412之被添加虛線之陰影的部分為第4壁464。第4壁464係與第3壁463對向,且朝與第1壁461、第2壁462及底壁460交叉之方向延伸(參照圖37)。 由點B1、點G1、點H1及點C1包圍之部分為第5壁467。又,第5壁467係與第2壁462對向,且朝與第1壁461、第3壁463、第4壁464及底壁460交叉之方向延伸(參照圖37)。第5壁467係於與第4壁464交叉之部分之Z(-)方向側具有開口467A。 於使用姿勢下,開口467A設置於液體收容室429之最低之位置。開口467A與墨水供給部487連通。即,收容於液體收容室429之墨水417係經由開口467A、墨水供給部487及墨水供給管43而供給至印刷部42。 由點L1、點M1、點N1及點O1包圍之部分為加強壁465。加強壁465係與第2壁462對向,且配置於第2壁462與第5壁467之間。加強壁465不與第2壁462、第5壁467及底壁460接觸,而於第2壁462、第5壁467與底壁460之間具有間隙。加強壁465之一端部與第3壁463接觸,加強壁465之另一端部與第4壁464接觸。 於第1構件411中,加強壁465係以第3壁463為基點朝Y(-)延伸之壁,於第2壁462、第5壁467與底壁460之間具有間隙。於將第2構件412接合於第1構件411之情形時,加強壁465之另一端部係以與第4壁464(第2構件412)接觸之方式配置,支持第4壁464(第2構件412)。 再者,亦可為省略加強壁465之構成。 由點A1、點B1、點C1及點D1包圍之部分為底壁460。底壁460係與第1壁461對向,且朝與第2壁462、第3壁463、第4壁464及第5壁467交叉之方向延伸(參照圖37)。 於底壁460中,點A1、點C1及點D1高於點B1。 點A1與點D1係配置於第2壁462側,點B1係配置於第5壁467側,故而底壁460於第2壁462側變高。因此,底壁460係以第2壁462側變高且第5壁467側變低之方式傾斜。即,底壁460具有以第2壁462側變高之方式傾斜之第2傾斜部。 換言之,液體收容室429具有朝與第1壁461交叉之方向延伸之第2壁462、及朝與第2壁462交叉之方向延伸且與第1壁461對向之底壁460,底壁460具有以第2壁462側變高之方式傾斜之第2傾斜部。 點C1與點D1係配置於第3壁463側,點B1係配置於第4壁464側,故而底壁460係於第3壁463側變高且於第4壁464側變低。即,底壁460具有以第4壁464側變低之方式自第3壁463朝第4壁464之方向傾斜之第3傾斜部。 換言之,液體收容室429具有朝與第1壁461、第2壁462及底壁460交叉之方向延伸之第3壁463、及與第3壁463對向之第4壁464,底壁460具有以第4壁464側變低之方式自第3壁463朝第4壁464之方向傾斜之第3傾斜部。 開口467A係對墨水供給部487供給墨水417之液體收容室429中之墨水417之出口,且設置於液體收容室429之最低之位置。因此,底壁460係以若靠近開口467A則變低且若遠離開口467A則變高之方式傾斜。 若將墨水417之出口即開口467A配置於液體收容室429中之最低之位置,則液體收容室429內之墨水417容易自開口467A排出,例如可防止墨水417殘留於液體收容室429內之浪費。 圖40係於使用姿勢下將第1壁461投影至水平面(XY平面)時之第1壁之概略俯視圖。圖41係於使用姿勢下在自第4壁朝向第3壁之方向上觀察之情形時之液體容器的概略圖。圖42係於使用姿勢下在自第5壁朝向第2壁之方向上觀察之情形時之液體容器的概略圖。圖43係自圖41所示之狀態朝順時針方向倒置之情形時之液體容器的概略圖。圖44係自圖42所示之狀態朝逆時針方向倒置之情形時之液體容器的概略圖。 再者,於圖41及圖43中圖示有底壁460及壁461、462、467,省略其他壁463、464、465之圖示。於圖42及圖44中,圖示有底壁460及壁461、463、464,省略其他壁462、465、467之圖示。又,圖41至圖44係圖示出對液體收容室429中注入墨水417至上限標記448之附近為止之狀態。 於之後之說明中,將以圖43所示之狀態倒置之情形時之墨盒410之姿勢稱為第1倒置姿勢。即,第1倒置姿勢係第5壁467成為底面(最低之面)之情形時之液體收容室429之姿勢。進而,將以圖44所示之狀態倒置之情形時之墨盒410之姿勢稱為第2倒置姿勢。即,第2倒置姿勢係第4壁464成為底面(最低之面)之情形時之液體收容室429之姿勢。 如圖40所示,於在使用姿勢下將第1壁461投影至水平面(XY平面)時,詳細而言,第1壁461形成為具有第1邊501、與第1邊501交叉之第2邊502、與第1邊501對向之第3邊503、及與第2邊502對向之第4邊504的四邊形461C。即,第1壁461形成為具有第1邊501、及與第1邊501交叉之第2邊502之四邊形461C。 再者,第1邊501係第1壁461與第2壁462交叉之邊。第2邊502係第1壁461與第3壁463交叉之邊。第3邊503係第1壁461與第5壁467交叉之邊。第4邊504係第1壁461與第4壁464交叉之邊。 四邊形461C係藉由通過第1邊501之中心之第1中心線501A與通過第2邊502之中心之第2中心線502A而劃分為4個區域。再者,於圖中以一點鏈線表示第1中心線501A及第2中心線502A。 即,四邊形461C具有由第1中心線501A與第2中心線502A劃分而得之第1區域511、第2區域512、第3區域513及第4區域514。 再者,第1區域511係由第1中心線501A、第2中心線502A、第2壁462及第3壁463包圍之區域。第1區域511於第1壁461中配置於靠近第2壁462及第3壁463之側。 第2區域512係由第1中心線501A、第2中心線502A、第4壁464及第5壁467包圍之區域。第2區域512於第1壁461中配置於靠近第4壁464及第5壁467之側。 第3區域513係由第1中心線501A、第2中心線502A、第2壁462及第4壁464包圍之區域。第3區域513於第1壁461中配置於靠近第2壁462及第4壁464之側。 第4區域514係由第1中心線501A、第2中心線502A、第3壁463及第5壁467包圍之區域。第4區域514於第1壁461中配置於靠近第3壁463及第5壁467之側。 液體注入部435係以內端438配置於4個區域511、512、513、514中之任一區域之方式設置。於本實施形態中,液體注入部435係以內端438配置於4個區域511、512、513、514中之第1區域511之方式設置。即,液體注入部435係於第1壁461中設置於較第4壁464更靠近第3壁463之側,於第1壁461中設置於較第5壁467更靠近第2壁462之側。 如圖41及圖42所示,於使用姿勢下,底壁460配置於最低之位置,第1壁461及液體注入部435之開口436A配置於較高之位置,故而液體收容室429內之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之開口436A洩漏。 如圖41所示,第1壁461具有以第2壁462側變低之方式傾斜之第1傾斜部461A,故而若靠近第2壁462則變低,且若靠近第5壁467則變高。與第1壁461對向之底壁460具有以第2壁462側變高之方式傾斜之第2傾斜部,故而若靠近第2壁462則變高,且若接近第5壁467則變低。因此,底壁460與第1壁461之間之距離S1係於自第2壁462朝向第5壁467之方向上變長。因此,液體收容室429係於自第2壁462朝向第5壁467之方向上變寬。 如圖42所示,底壁460具有以第4壁464側變低之方式自第3壁63朝第4壁464之方向傾斜之第3傾斜部,故而若靠近第3壁463則變高,且若靠近第4壁464則變低。因此,底壁460與第1壁461之間之距離S2係於自第3壁463朝向第4壁464之方向上變長。因此,液體收容室429係於自第3壁463朝向第4壁464之方向上變寬。 因向墨盒410注入墨水417之作業之不良情況或使印表機1移動之情形時之不良情況等,於墨盒410倒置之情形時,若假設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四邊形461C之中心(第1中心線501A與第2中心線502A交叉之部分),且對液體收容室429中注入墨水417至上限標記448之附近為止,則墨水417之液面417A會變得高於液體注入部435之開口436A,墨水417自液體注入部435之開口436A洩漏。 如圖43所示,於第1倒置姿勢下,第5壁467成為底面(最低之面),第2壁462成為上表面(最高之面)。液體注入部435由於設置於靠近第2壁462之側,故而與第2壁462同樣地配置於較高之位置。 進而,液體收容室429係於自第2壁462朝向第5壁467之方向上變寬,故而與於自第5壁467朝向第2壁462之方向上變寬之情形相比,可將墨水417之液面417A抑制得較低。 因此,液體注入部435之開口436A配置於較高之位置,墨水417之液面417A被抑制為較低之位置,故而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之開口436A洩漏。 如圖44所示,於第2倒置姿勢下,第4壁464成為底面(最低之面),第3壁463成為上表面(最高之面)。液體注入部435係配置於靠近第3壁463之側,故而與第3壁463同樣地配置於較高之位置。 進而,液體收容室429係於自第3壁463朝向第4壁464之方向上變寬,故而與於自第4壁464朝向第3壁463之方向上變寬之情形相比,墨水417之液面417A被抑制得較低。 因此,液體注入部435之開口436A配置於較高之位置,墨水417之液面417A被抑制為較低之位置,故而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之開口436A洩漏。 進而,省略圖示,連通大氣室480與液體收容室429之連通孔617相較液體注入部435而設置於第5壁467之附近,故而於以第5壁467成為液體收容室429之底面之方式將液體收容室429倒置之情形時,可降低液體收容室429之墨水417經由連通孔617移動至大氣室480,墨水417自液體注入部435之開口436A洩漏之危險性。 如上所述,若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四邊形461C之中心,則於第1倒置姿勢及第2倒置姿勢之兩種姿勢下,墨水417容易自液體注入部435之開口436A洩漏。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將液體注入部435設置於四邊形461C之第1區域511,於第1倒置姿勢及第2倒置姿勢之兩種姿勢下,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之開口436A洩漏。 圖45係對應於圖40之圖,且為表示液體注入部之較佳之配置位置之概略圖。於圖45中,以實線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液體注入部435之配置位置,以虛線表示其他較佳之液體注入部435A、435B、435C之配置位置。 如圖45所示,配置於第1區域511之本實施形態之液體注入部435係遠離第4壁464及第5壁467而配置,故而於將第5壁467設為底面之第1倒置姿勢及將第4壁464設為底面之第2倒置姿勢下,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較高之位置,故而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 於將圖中虛線所示之液體注入部435A配置於第2區域512之情形時,液體注入部435A遠離第2壁462及第3壁463而配置,故而於將第2壁462設為底面之倒置姿勢(稱為第3倒置姿勢)及將第3壁463設為底面之倒置姿勢(稱為第4倒置姿勢)下,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較高之位置,故而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 於將圖中虛線所示之液體注入部435B配置於第3區域513之情形時,液體注入部435B遠離第3壁463及第5壁467而配置,故而於將第3壁463設為底面之第4倒置姿勢及將第5壁467設為底面之第1倒置姿勢下,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較高之位置,故而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 於將圖中虛線所示之液體注入部435C配置於第4區域514之情形時,液體注入部435C遠離第2壁462及第4壁464而配置,故而於將第2壁462設為底面之第3倒置姿勢及將第4壁464設為底面之第2倒置姿勢下,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較高之位置,故而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 如此,若將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四邊形461C之第1區域511~第4區域514中之任一區域,則於第1倒置姿勢~第4倒置姿勢之任一姿勢下,墨水417不易洩漏。 因此,液體注入部435較佳為以內端438配置於4個區域(第1區域511~第4區域514)中之任一區域之方式設置。 如此,印刷單元3具有液體噴射頭40、及可收容供給至液體噴射頭40之墨水417之墨盒410。 進而,墨盒410具備可收容墨水417之液體收容室429、及可對液體收容室429注入墨水417之液體注入部435,液體注入部435形成於劃定液體收容室429之第1壁461,且具有向外部開放之外端436、及朝液體收容室429內開放之內端438,於在使用姿勢下將第1壁461投影至水平面時,第1壁461形成為具有第1邊501及與第1邊501交叉之第2邊502之四邊形461C,四邊形461C係由通過第1邊501之中心之第1中心線501A與通過第2邊502之中心之第2中心線502A劃分為4個區域511、512、513、514,液體注入部435係以內端438配置於4個區域511、512、513、514中之任一區域(本實施形態中為第1區域511)之方式設置。 進而,於第1壁461中,具備向遠離液體注入部435之位置突出且包圍液體注入部435之防液體洩漏壁434。 藉由該構成,於印刷單元3中,因對墨盒410注入墨水417之作業之不良情況或使印表機1移動之情形時之不良情況等,於墨盒410倒置之情形時,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進而,即便假設墨水417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之情形時,由於該洩漏之墨水417被防液體洩漏壁434攔住,故而得以防止墨水417流出至防液體洩漏壁434之外側。 因此,可抑制墨水417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至外側而造成墨水417浪費之損失、或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至外側之墨水417之不良影響(例如由污漬所致之故障)等,可實現抑制墨水417之浪費且穩定地運轉之印刷單元3。 D.第4實施形態: 圖46係對應於圖37之圖,且為第4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墨盒之分解立體圖。圖47係對應於圖40之圖,且係表示於使用姿勢下將第1壁及第6壁投影至水平面(XY平面)時之第1壁及第6壁之狀態的概略圖。圖48係對應於圖41之圖,且為於使用姿勢下,於自第4壁朝向第3壁之方向上觀察之情形時之液體容器的概略圖。圖49係對應於圖42之圖,且為於使用姿勢下,於自第5壁朝向第2壁之方向上觀察之情形時之液體容器的概略圖。圖50係自圖48所示之狀態朝逆時針方向倒置之情形時之液體容器的概略圖。圖51係自圖49所示之狀態朝順時針方向倒置之情形之液體容器的概略圖。 又,圖48至圖51係圖示出已對液體收容室429中注入墨水417至上限標記448之附近為止之狀態。 將以圖50所示之狀態倒置之情形時之墨盒410A的姿勢稱為第5倒置姿勢,將以圖51所示之狀態倒置之情形時之墨盒410A的姿勢稱為第6倒置姿勢。即,第5倒置姿勢係第2壁462成為底面(最低之面)之情形時之液體收容室429A之姿勢,第6倒置姿勢係第3壁463成為底面(最低之面)之情形時之液體收容室429A之姿勢。 以下,參照圖46至圖51,以與第3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對本實施形態之墨盒410A之液體收容室429A進行說明。又,關於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部位,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如圖46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墨盒410A之液體收容室429A具有:加強壁465,其與第2壁462對向;及第6壁466,其於第1壁461與底壁460之間之位置將第2壁462與第5壁467連接。即,於液體收容室429A,新設置有第6壁466,該方面為與第3實施形態之液體收容室429不同點。又,關於其他構成,於本實施形態與第3實施形態中相同。 第6壁466係以與第2壁462、第3壁463、第5壁467及第4壁464接觸之方式形成。因此,液體收容室429A之內部空間430係由第6壁466劃分為兩個內部空間430A、430B。第1內部空間430A係由第6壁466、第2壁462、第3壁463、第4壁464及第1壁461包圍之內部空間430,且相對於第2內部空間430B配置於Z(+)方向側(第1壁461側)。第2內部空間430B係由第6壁466、第2壁462、第3壁463、第4壁464及底壁460包圍之內部空間430,且相對於第1內部空間430A配置於Z(-)方向側(底壁460側)。 再者,第1內部空間430A係「較液體收容室之第6壁更靠第1壁側之內部空間」之一例。第2內部空間430B係「較第6壁更靠底壁側之內部空間」之一例。 加強壁465係支持第2構件412,而提高第2構件412相對於第1構件411之接合強度。進而,加強壁465係支持第6壁466,而提高第6壁466之強度。 再者,亦可為省略加強壁465之構成。 於第6壁466,設置有將第1內部空間430A與第2內部空間430B連通之開口466A。開口466A設置於第4壁464與第5壁467交叉之拐角部。 再者,當形成於第2區域512時,開口466A並非為第4壁464與第5壁467交叉之所謂之拐角部,亦可為例如不包含作為開口466A之一邊之第4壁464與第5壁467之第2區域512之中央部等。 如圖47所示,於將第1壁461及第6壁466投影至水平面(XY平面)時,第1壁461及第6壁466形成為四邊形461C,四邊形461C係藉由通過第1邊501之中心之第1中心線501A與通過第2邊502之中心之第2中心線502A而劃分為4個區域(第1區域511、第2區域512、第3區域513、第4區域514)。 於第1壁461,液體注入部435之內端438設置於第1區域511。 於第6壁466,設置有使第1內部空間430A與第2內部空間430B連通之開口466A。開口466A係於在使用姿勢下將第6壁466投影至水平面(XY平面)時,設置於與形成有液體注入部435之內端438之第1區域511形成對角之第2區域512。即,開口466A係以與液體注入部435之內端438距離最遠之方式設置。 此處,開口466A之位置,換言之,開口466A係以501A與502A交叉之中心點Q為中心,形成於相對於(形成有液體注入部435之)第1區域511處於點對稱之位置關係之第2區域512。 如圖48及圖49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作業者將上限標記448設為墨水417之量之上限而對液體收容室429A中注入墨水417之情形時,墨水417係收容於液體收容室429A之第2內部空間430B中。即,於作業者以墨水417之量之上限對液體收容室429A中注入墨水417之情形時,以於液體收容室429A之第2內部空間430B中收容墨水417之方式設置第6壁466。 收容於第2內部空間430B中之墨水417成為被第6壁466蓋住之狀態,墨水417不易自第2內部空間430B移動至第1內部空間430A。例如,於墨水417之液面417A晃動之情形時,墨水417不易移動至液體注入部435側,故而與未設置第6壁466之情形相比,不易自與第1內部空間430A連通之液體注入部435洩漏。 如圖50所示,於第5倒置姿勢下,第2壁462成為底面(最低之面),故而設置於第2壁462之附近之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較低之位置。開口466A係以與液體注入部435之內端438距離最遠之方式設置,故而於第5倒置姿勢下,開口466A配置於較高之位置。 即,於第5倒置姿勢下,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較低之位置,開口466A配置於較高之位置。 於第5倒置姿勢下,開口466A配置於較高之位置,故而收容於第2內部空間430B中之墨水417不易移動至第1內部空間430A,墨水417不易自與第1內部空間430A連通之液體注入部435洩漏。 如圖51所示,於第6倒置姿勢下,第3壁463成為底面(最低之面),故而設置於第3壁463之附近之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較低之位置。開口466A係以與液體注入部435之內端438距離最遠之方式設置,故而於第6倒置姿勢下,開口466A配置於較高之位置。 即,於第6倒置姿勢下,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較低之位置,開口466A配置於較高之位置。 於第6倒置姿勢下,開口466A配置於較高之位置,故而收容於第2內部空間430B中之墨水417不易移動至第1內部空間430A,墨水417不易自與第1內部空間430A連通之液體注入部435洩漏。 如圖50、圖51所示,第6壁466與X軸、Y軸平行,但並非必須平行。例如,於圖50中,第6壁466亦可朝圖式左側傾斜。 於本實施形態之墨盒410A中,液體注入部435設置於第1區域511,故而可發揮於第1倒置姿勢及第2倒置姿勢之兩種姿勢下,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之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並且,就本實施形態之墨盒410A而言,可發揮於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較低之位置之第5倒置姿勢及第6倒置姿勢之兩種姿勢下,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之新穎之效果。 再者,關於開口466A,亦可配置於第1區域511~第4區域514中之任一區域。但,於開口466A之與液體注入部435之位置關係中,較佳為以下所示之構成。於將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第2區域512之情形時,開口466A較佳為配置於與第2區域512形成對角之第1區域511。於將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第3區域513之情形時,開口466A較佳為配置於與第3區域513形成對角之第4區域514。於將液體注入部435配置於第4區域514之情形時,開口466A較佳為配置於與第4區域514形成對角之第3區域513。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違背自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整體獲取之發明之主旨或思想之範圍內進行適當變更,除上述實施形態以外亦考慮各種變化例。以下,列舉變化例進行說明。 (變化例1) 圖52係對應於圖37之圖,且為自較高側觀察視認壁之情形時之變化例1之液體容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3係對應於圖38之圖,且為自較低側觀察與視認壁對向之壁之情形時的本變化例之液體容器之分解立體圖。 變化例1之墨盒410B之液體收容室429B之形狀與第3實施形態之墨盒410不同。其他構成與變化例1及第3實施形態相同。 以下,參照圖52及圖53,以與第3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又,對於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部位,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如圖52及圖53所示,液體收容室429B具備第1壁461、第2壁462B、第3壁463、第4壁464B、加強壁465、第5壁467及底壁460B。 第1壁461、第3壁463、加強壁465及第5壁467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由點A2、點E1、點K1及點D1包圍之部分為第2壁462B。由點A2、點B1、點G1及點E1包圍之部分、即被添加虛線之陰影之部分為第4壁464B。由點A2、點B1、點C1及點D1包圍之部分為底壁460B。 形成為第2壁462B及第4壁464B及底壁460B之頂點之點A2對應於第3實施形態之形成為第2壁462及第4壁464及底壁460之頂點之點A1(參照圖32)。本變化例中之點A2配置於較第3實施形態之點A1低之位置。該方面係本變化例與第3實施形態之不同點之一。 於本變化例中,點A2低於點C1及點D1,且配置於與點B1相同之高度。即,點A2及點B1、以及點C1及點D1分別配置於相同之高度,點A2及點B1低於點C1及點D1。 於底壁460B中,配置於第2壁462側之點D1高於配置於第4壁464側及第5壁467側之點B1。因此,底壁460B具有以第2壁462側變高之方式傾斜之第2傾斜部。 再者,本案中之所謂「底壁具有以第2壁側變高之方式傾斜之傾斜部」相當於底壁460具有將底壁460B之點A2及點D1連結之邊之至少一部分朝Z(+)方向變高,且自該變高之部分傾斜之傾斜部之狀態。 於底壁460B中,配置於第3壁463側之點C1及點D1高於配置在第4壁464側之點A2及點B1。因此,底壁460B具有以第4壁464側變低之方式自第3壁463朝第4壁464之方向傾斜之第3傾斜部。 再者,本案中之所謂「具有以第4壁側變低之方式自第3壁朝第4壁之方向傾斜之傾斜部」相當於具有以底壁460B中之連結點A2及點B1之邊之至少一部分朝Z(-)方向變低之方式自第3壁463朝第4壁464之方向傾斜之傾斜部的狀態。 於本變化例中,將液體注入部435設置於第1區域511,故而可發揮於第1倒置姿勢及第2倒置姿勢之兩種姿勢下,墨水417不易自液體注入部435洩漏之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進而,本變化例之液體收容室429B之頂點即點A2之位置配置於較第3實施形態之液體收容室429之頂點即點A1低之位置,故而本變化例之液體收容室429B之體積大於第3實施形態之液體收容室429之體積。其結果,本變化例之液體收容室429B相較第3實施形態之液體收容室429可收容更多墨水417。 (變化例2) 圖54係對應於圖37之圖,且為自較高側觀察視認壁之情形時之變化例2之液體容器的分解立體圖。 變化例2之墨盒410C之液體收容室429C與變化例1之墨盒410B之液體收容室429B不同,其他構成與變化例2及變化例1相同。 以下,參照圖54,以與變化例1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又,關於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部位,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如圖54所示,液體收容室429C具備第1壁461、第2壁462C、第3壁463C、第4壁464B、加強壁465、第5壁467C、及底壁460C。 第1壁461、第4壁464B、加強壁465係與變化例1相同之形狀,故而省略說明。 由點A2、點E1、點K1及點D2包圍之部分為第2壁462C。由點D2、點C2、點H1及點K1包圍之部分為第3壁463C。由點B1、點G1、點H1及點C2包圍之部分為第5壁467C。由點A2、點B1、點C2及點D2包圍之部分為底壁460C。 第2壁462C及第3壁463C及底壁460C中之點D2對應於變化例1之第2壁462B及第3壁463及底壁460B中之點D1(參照圖52)。本變化例之點D2配置於較變化例1之點D1低之位置。該方面為本變化例與變化例1之不同點之一。 第3壁463C及第5壁467C及底壁460C中之點C2對應於變化例1之第3壁463及第5壁467及底壁460B中之點C1(參照圖52)。本變化例之點C2配置於較變化例1之點C1低之位置。該方面亦為本變化例與變化例1之不同點之一。 點C2及點D2配置於與點A2及點B1相同之高度。即,點A2、點B1、點C2及點D2配置於相同之高度。因此,由點A2、點B1、點C2及點D2包圍之底壁460C不具有傾斜部,而沿著XY面(水平面)配置。其結果,底壁460C配置於較變化例1之底壁460B低之位置。因此,本變化例之液體收容室429C與變化例1之液體收容室429B相比體積變大,可收容更多墨水417。 (變化例3)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複數個墨盒410相互分開地構成,且可收容對液體噴射頭40供給之墨水之液體容器具備可收容墨水417之1個液體收容室429、及可對液體收容室429注入墨水417之1個液體注入部435。 作為液體容器之構成,亦可為使複數個墨盒410一體地形成為1個液體容器之構成。即,可收容對液體噴射頭40供給之墨水之液體容器亦可為具有可收容墨水之液體收容室、及可對液體收容室注入墨水之液體注入部之構成。於此情形時,於1個液體容器設置有複數個液體收容室,複數個液體收容室構成為相互個別地分隔開,且可收容不同種類之液體。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各實施例、及各變化例中,液體噴射裝置亦可為供除墨水以外之其他液體噴射、噴出或塗佈而消耗之液體噴射裝置。再者,作為自液體噴射裝置成為微小量之液滴而噴出之液體之狀態,亦包含粒狀、淚滴狀、連成線狀之狀態。又,此處提及之液體只要是如可利用液體噴射裝置消耗之材料便可。例如只要是物質呈液相時之狀態之材料便可,包含黏性較高或較低之液狀體、及如溶膠、凝膠水及其他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狀樹脂、液狀金屬(金屬熔液)般之流狀體。又,不僅包含作為物質之一狀態之液體,亦包含包括顏料或金屬粒子等固形物的功能材料之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於溶劑中而得者等。作為液體之代表例,除如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墨水以外,亦可列舉液晶等。此處,所謂墨水包含普通之水性墨水及油性墨水以及凝膠墨水、熱熔墨水等各種液體組合物。進而,作為墨水,可使用昇華轉印墨水。昇華轉印墨水係例如包含如昇華性染料之昇華性之有色材料之墨水。印刷方法係將此種昇華轉印墨水藉由液體噴射裝置噴射至轉印媒體,使該轉印媒體與被印刷物接觸並進行加熱,使有色材料昇華並轉印至被印刷物。被印刷物為T恤衫或智慧型手機等。如此,只要為包含昇華性之有色材料之墨水,便可對多種被印刷物(印刷媒體)進行印刷。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具體例,例如有噴射以分散或溶解之形式包含液晶顯示器、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面發光顯示器、彩色濾光片之製造等中所使用之電極材料或有色材料等材料的液體。又,亦可為噴射生物晶片製造中所使用之生物有機物之液體噴射裝置、用作精密移液管並噴射成為試料之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印染裝置或微分注器等。進而,亦可為對鐘錶或相機等精密機械精確地噴射潤滑油之液體噴射裝置、為形成用於光通訊元件等之微小半球型透鏡(光學透鏡)等而向基板上噴射紫外線硬化樹脂等透明樹脂液之液體噴射裝置。又,亦可為噴射酸性或鹼性等蝕刻液以對基板等進行蝕刻之液體噴射裝置。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或實施例、變化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以各種構成實現。例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者為了達成上述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與發明內容一欄中所記載之各形態中之技術性特徵對應之實施形態、實施例、變化例中的技術性特徵可適當進行替換或組合。又,若該技術性特徵於本說明書中並未作為必需之特徵說明,則可適當地刪除。
1‧‧‧印表機
1A‧‧‧印表機
3‧‧‧印刷單元
3A‧‧‧印刷單元
4‧‧‧墨盒單元
4A‧‧‧墨盒單元
5‧‧‧掃描儀單元
5A‧‧‧掃描儀單元
5b‧‧‧下端部
6‧‧‧殼體
6A‧‧‧殼體
6A1‧‧‧第1殼體
6A2‧‧‧第2殼體
7‧‧‧殼體
7A‧‧‧罩蓋
8‧‧‧構件
10‧‧‧墨盒
10A‧‧‧墨盒
10t‧‧‧上端部
21‧‧‧排紙部
22‧‧‧正面
22A‧‧‧正面
23‧‧‧上表面
24‧‧‧空氣收容室
24b‧‧‧下端部
25‧‧‧窗部
25A‧‧‧窗部
26‧‧‧正面
27‧‧‧上表面
28‧‧‧側面
29‧‧‧墨水收容部
31‧‧‧原稿罩蓋
32‧‧‧原稿載置面
40‧‧‧液體噴射頭
41‧‧‧液體噴出機構部(機構單元)
41t‧‧‧上端部
42‧‧‧印刷部
43‧‧‧墨水供給管
44‧‧‧標識
45‧‧‧注入部
45A‧‧‧筒部
45B‧‧‧墨水導入口
45B1‧‧‧墨水導入口
45B2‧‧‧墨水導入口
45B3‧‧‧墨水導入口
45B4‧‧‧墨水導入口
45C‧‧‧墨水注入口
46‧‧‧視認面
47‧‧‧罩蓋
48‧‧‧上限標記
49‧‧‧下限標記
51‧‧‧第1殼體
52‧‧‧第2殼體
52A‧‧‧本體
53‧‧‧頂蓋
53A‧‧‧頂蓋
53B‧‧‧頂蓋
53C‧‧‧頂蓋
53D‧‧‧頂蓋
54‧‧‧接盤
54A‧‧‧接盤
54B‧‧‧接盤
54C‧‧‧接盤
54D‧‧‧接盤
60‧‧‧操作面板
60A‧‧‧操作面板
60t‧‧‧上端部
71‧‧‧被覆部
72‧‧‧壁
73‧‧‧壁
74‧‧‧開口部
81‧‧‧凹部
81A‧‧‧凹部
81B‧‧‧凹部
81C‧‧‧凹部
81D‧‧‧凹部
82‧‧‧傾斜壁
82A‧‧‧傾斜壁
82B‧‧‧傾斜壁
82C‧‧‧傾斜壁
82D‧‧‧傾斜壁
83‧‧‧一邊
84‧‧‧連接部
84A‧‧‧連接部
84B‧‧‧連接部
84C‧‧‧連接部
84D‧‧‧連接部
85‧‧‧繫留部
86‧‧‧被覆部
88‧‧‧裙部
89‧‧‧抓持部
91‧‧‧被連接部
92‧‧‧凹部
94‧‧‧墨水注入用容器
95‧‧‧噴嘴部
96‧‧‧定位部
101~116‧‧‧面
121‧‧‧環繞壁
122‧‧‧大氣開放部
123‧‧‧大氣開放口
124‧‧‧筒壁
125‧‧‧被固定部
126‧‧‧腳部
127‧‧‧突出部
128‧‧‧墨水供給部
129‧‧‧墨水供給口
131‧‧‧管保持部
132‧‧‧壁片
133‧‧‧壁片
135‧‧‧前表面
137‧‧‧盒體
138‧‧‧片體構件
141~149‧‧‧凹部
151‧‧‧接合部
152‧‧‧防水透氣膜
153‧‧‧片體構件
154~158‧‧‧凹部
161‧‧‧劃分壁
162‧‧‧劃分壁
163‧‧‧接合部
171~176‧‧‧間隔壁
177‧‧‧間隔壁
178‧‧‧間隔壁
179‧‧‧間隔壁
180‧‧‧間隔壁
181‧‧‧間隔壁
182‧‧‧間隔壁
183‧‧‧間隔壁
184‧‧‧間隔壁
185‧‧‧間隔壁
186‧‧‧間隔壁
187‧‧‧間隔壁
188‧‧‧間隔壁
189‧‧‧間隔壁
201‧‧‧連接部
202‧‧‧連接部
203‧‧‧連接部
204‧‧‧連接部
205‧‧‧切口部
211~217‧‧‧連通口
218‧‧‧連通口
219‧‧‧間隔壁
221‧‧‧凹部
222‧‧‧連通口
231~236‧‧‧緩衝室
241~243‧‧‧連通路
245‧‧‧大氣連通路
246‧‧‧支持部
251‧‧‧緩衝室
252‧‧‧緩衝室
253~255‧‧‧連通路
260‧‧‧流路
261‧‧‧連通口
262‧‧‧連通口
263‧‧‧連通口
264‧‧‧連通口
265‧‧‧連通口
266‧‧‧連通口
267‧‧‧連通口
268‧‧‧連通口
269‧‧‧連通口
270‧‧‧連通口
271‧‧‧連通口
272‧‧‧連通口
273‧‧‧連通口
274‧‧‧連通口
275‧‧‧連通口
276‧‧‧連通口
281‧‧‧角部
282‧‧‧板壁
285‧‧‧第1內表面
286‧‧‧第2內表面
287‧‧‧凸部
289‧‧‧空氣收容部(空氣收容室、大氣室)
291‧‧‧墨水之液面
292‧‧‧盒體
293‧‧‧壁
294‧‧‧片體構件
301‧‧‧密封構件
311‧‧‧待機位置
312‧‧‧返回位置
407‧‧‧殼體
407A‧‧‧側壁部
410‧‧‧墨盒
410A‧‧‧墨盒
410B‧‧‧墨盒
410C‧‧‧墨盒
411‧‧‧第1構件
412‧‧‧第2構件
413‧‧‧第3構件
414‧‧‧第4構件
417‧‧‧墨水
417A‧‧‧液面
425‧‧‧窗部
429‧‧‧液體收容室
429A‧‧‧液體收容室
429B‧‧‧液體收容室
429C‧‧‧液體收容室
430‧‧‧內部空間
430A‧‧‧第1內部空間
430B‧‧‧第2內部空間
434‧‧‧防液體洩漏壁
435‧‧‧液體注入部
435A‧‧‧液體注入部
435B‧‧‧液體注入部
435C‧‧‧液體注入部
436‧‧‧外端
436A‧‧‧開口
437‧‧‧筒部
437A‧‧‧貫通孔
438‧‧‧內端
438A‧‧‧開口
440‧‧‧液體噴射頭
446‧‧‧視認壁
448‧‧‧上限標記
449‧‧‧下限標記
453‧‧‧頂蓋
454‧‧‧接盤
456‧‧‧連接部
457‧‧‧側壁
458‧‧‧液體注入用容器
459‧‧‧噴嘴部
460‧‧‧底壁
460B‧‧‧底壁
460C‧‧‧底壁
461‧‧‧第1壁
461A‧‧‧第1傾斜部
461B‧‧‧平坦部
461C‧‧‧四邊形
462‧‧‧第2壁
462B‧‧‧第2壁
463‧‧‧第3壁
463C‧‧‧第3壁
464‧‧‧第4壁
464B‧‧‧第4壁
465‧‧‧加強壁
466‧‧‧第6壁
466A‧‧‧開口
467‧‧‧第5壁
467A‧‧‧開口
467C‧‧‧第5壁
471‧‧‧凹部
471A‧‧‧空間
472‧‧‧凹部
472A‧‧‧空間
473‧‧‧凹部
473A‧‧‧空間
474‧‧‧凹部
474A‧‧‧空間
475‧‧‧凹部
475A‧‧‧空間
476‧‧‧凹部
476A‧‧‧空間
477‧‧‧凹部
477A‧‧‧空間
478‧‧‧凹部
478A‧‧‧空間
479‧‧‧凹部
479A‧‧‧空間
480‧‧‧大氣室
481‧‧‧壁
482‧‧‧凹部
485‧‧‧管保持部
487‧‧‧墨水供給部
491‧‧‧筒壁
492‧‧‧大氣導入部
501‧‧‧第1邊
501A‧‧‧第1中心線
502‧‧‧第2邊
502A‧‧‧第2中心線
503‧‧‧第3邊
504‧‧‧第4邊
511‧‧‧第1區域
512‧‧‧第2區域
513‧‧‧第3區域
514‧‧‧第4區域
617‧‧‧連通孔
A1‧‧‧點
A2‧‧‧點
B1‧‧‧點
C1‧‧‧點
C2‧‧‧點
D1‧‧‧點
D2‧‧‧點
D1‧‧‧寬度
D2‧‧‧直徑
E1‧‧‧點
F1‧‧‧點
G1‧‧‧點
H1‧‧‧點
J1‧‧‧點
K1‧‧‧點
L1‧‧‧點
M1‧‧‧點
N1‧‧‧點
O1‧‧‧點
P‧‧‧印刷媒體(記錄媒體)
P1‧‧‧位置
P2‧‧‧位置
P3‧‧‧位置
P4‧‧‧位置
P5‧‧‧位置
Q‧‧‧中心點
R1‧‧‧方向
S1‧‧‧距離
S2‧‧‧距離
V1‧‧‧中心線
V2‧‧‧中心線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主要構成之立體圖。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主要構成之立體圖。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主要構成之立體圖。圖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單元之立體圖。圖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主要構成之俯視圖。圖6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單元之一部分之立體圖。圖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頂蓋之立體圖。圖8係圖7中之A-A線處之剖視圖。圖9係於X軸方向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單元之一部分時之圖。圖10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單元之一部分及墨水注入用容器之立體圖。圖11係於X軸方向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單元之一部分及墨水注入用容器時之圖。圖1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立體圖。圖1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立體圖。圖1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立體圖。圖1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分解立體圖。圖16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分解立體圖。圖1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盒體之外觀的圖。圖1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盒體之外觀的圖。圖19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外觀之圖。圖20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外觀之圖。圖21係模式性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流路之圖。圖2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外觀之圖。圖23係說明變化例1之連通口之剖視圖。圖24係說明變化例2之連通口之剖視圖。圖25係說明變化例3之連通口之剖視圖。圖26係說明變化例4之連通口之剖視圖。圖27係說明變化例5之墨盒之概略構成之圖。圖28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筒壁之剖視圖。圖29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主要構成之俯視圖。圖30係自印表機之正面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上端部與印刷部之各部位的位置關係而表示之說明圖。圖31係自墨盒單元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墨盒之上端部與印刷部之各部位的位置關係而表示之說明圖。圖32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主要構成之立體圖。圖33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主要構成之立體圖。圖34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墨盒之概略構成之說明圖。圖35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墨盒單元之狀態之概略圖。圖36係表示對墨盒單元注入墨水之狀態之概略圖。圖37係自較高側觀察視認壁之情形時之墨盒之分解立體圖。圖38係自較低側觀察與視認壁對向之壁之情形時之墨盒之分解立體圖。圖39係表示自液體注入用容器對液體收容室注入墨水之狀態之模式圖。圖40係於使用姿勢下將第1壁投影至水平面時之第1壁之概略俯視圖。圖41係於使用姿勢下在自第4壁朝向第3壁之方向上觀察之情形時之墨盒的概略圖。圖42係於使用姿勢下在自第5壁朝向第2壁之方向上觀察之情形時之墨盒的概略圖。圖43係自圖41所示之狀態朝順時針方向倒置之情形時之墨盒的概略圖。圖44係自圖42所示之狀態朝逆時針方向倒置之情形時之墨盒的概略圖。圖45係表示液體注入部之較佳之配置位置之概略圖。圖46係第4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墨盒之分解立體圖。圖47係表示於使用姿勢下將第1壁及第6壁投影至水平面時之第1壁及第6壁之狀態之概略圖。圖48係於使用姿勢下在自第4壁朝向第3壁之方向上觀察之情形時之墨盒的概略圖。圖49係於使用姿勢下在自第5壁朝向第2壁之方向上觀察之情形時之墨盒的概略圖。圖50係自圖48所示之狀態朝逆時針方向倒置之情形時之墨盒的概略圖。圖51係自圖49所示之狀態朝順時針方向倒置之情形時之墨盒的概略圖。圖52係自較高側觀察視認壁之情形時之變化例1之墨盒的分解立體圖。圖53係自較低側觀察與視認壁對向之壁之情形時之變化例1的墨盒之分解立體圖。圖54係自較高側觀察視認壁之情形時之變化例2之墨盒的分解立體圖。
10‧‧‧墨盒
29‧‧‧墨水收容部
45A‧‧‧筒部
45B‧‧‧墨水導入口
45C‧‧‧墨水注入口
48‧‧‧上限標記
126‧‧‧腳部
151‧‧‧接合部
171~176‧‧‧間隔壁
221‧‧‧凹部
222‧‧‧連通口
241‧‧‧連通路
276‧‧‧連通口
281‧‧‧角部
282‧‧‧板壁

Claims (20)

  1. 一種液體容器,其特徵在於具備: 第1室,其由複數個壁包圍,且可收容液體; 液體注入口,其用以對上述第1室注入上述液體; 大氣開放口,其向大氣開放; 液體導出口,其自上述第1室導出上述液體; 大氣導入口,其形成於包圍上述第1室之上述複數個壁中的與構成頂面之壁不同之第1壁;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大氣開放口與上述大氣導入口之間連通;且 上述大氣導入口形成於遠離上述第1壁與其他壁相交之角部之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液體容器,其中 上述複數個壁中之與上述第1壁對向之壁包含膜。
  3.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容器,其中 上述大氣連通路包含第2室, 上述第2室係於自上述大氣開放口經由上述大氣導入口流入至上述第1室內之大氣之路徑中,位於較上述第1室更靠上游側。
  4.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容器,其中 於上述第1室內上述第1壁中之上述大氣導入口之外周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有自上述第1壁向上述第1室內所對向之側突出之凸部。
  5. 如請求項4之液體容器,其中 上述凸部具有包圍上述大氣導入口之全周之筒狀之形態。
  6.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容器,其中 上述大氣連通路包含連接於上述大氣導入口之連通流路, 上述大氣導入口形成為圓形, 上述大氣導入口之內側之直徑與上述連通流路之剖面開口之寬度相同。
  7.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容器,其中 進而 於上述第1室內,上述第1壁具有第1內表面、及較上述第1內表面更向上述第1室之內側突出之第2內表面, 上述大氣導入口於上述第2內表面開口。
  8.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容器,其中 上述液體導出口形成於與上述第1壁對向之側。
  9.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容器,其進而具備包圍上述大氣開放口之第2凸部。
  10.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容器,其中 於上述複數個壁包含可供視認上述第1室內之液面之視認壁, 上述視認壁係於上述液體容器之使用姿勢下,朝與水平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於上述視認壁設置有表示可注入至上述第1室之上述液體之量之上限的標準之上限標記, 上述大氣導入口位於較上述上限標記更靠上方。
  11. 如請求項3之液體容器,其中 於上述複數個壁包含可供視認上述第1室內之液面之視認壁, 上述視認壁係於上述液體容器之使用姿勢下,朝與水平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於上述視認壁設置有表示可注入至上述第1室之上述液體之量之上限的標準之上限標記, 上述第2室之容積係與上述第1室內之液位到達上述上限標記時之上述液體之容積相同或大於上述液體之容積。
  12. 如請求項10之液體容器,其中 自上述使用姿勢下上述第1室內之上述液體到達上述上限標記之狀態,使上述液體容器之姿勢變化為將上述視認壁朝向下方之姿勢時, 上述大氣導入口位於較上述第1室內之上述液體之液面更靠上方。
  13. 如請求項1或2之液體容器,其中 上述液體注入口設置於上述複數個壁中之朝與上述第1壁交叉之方向延伸之第2壁, 於上述液體注入口與上述大氣導入口之間,具備自上述第2壁向上述第1室之內側突出之板壁。
  14. 一種液體容器,其係可收容對液體噴射頭供給之液體者,且其特徵在於具備: 1個液體收容室,其可收容上述液體;及 1個液體注入部,其可對上述液體收容室注入上述液體; 上述液體注入部形成於劃定上述液體收容室之第1壁,且具有向外部開放之外端、及向上述液體收容室內開放之內端, 於在使用姿勢下將上述第1壁投影至水平面時, 上述第1壁係呈具有第1邊及與該第1邊交叉之第2邊之四邊形, 上述四邊形藉由通過上述第1邊之中心之第1中心線與通過上述第2邊之中心之第2中心線而被劃分為4個區域, 上述液體注入部係以上述內端配置於上述4個區域中之任一區域之方式設置。
  15. 如請求項14之液體容器,其中 上述液體收容室具有朝與上述第1壁交叉之方向延伸之第2壁,上述第1壁具有以上述第2壁側變低之方式傾斜之傾斜部,上述液體注入部設置於上述第1壁之上述第2壁側。
  16. 如請求項14或15之液體容器,其中 上述液體收容室具有:第2壁,其朝與上述第1壁交叉之方向延伸;及底壁,其朝與上述第2壁交叉之方向延伸,且與上述第1壁對向;且上述底壁具有以上述第2壁側變高之方式傾斜之傾斜部。
  17. 如請求項16之液體容器,其中 上述液體收容室進而具有:第3壁,其朝與上述第1壁、上述第2壁及上述底壁交叉之方向延伸;及第4壁,其與上述第3壁對向; 上述液體注入部係於上述第1壁中設置於較上述第4壁更靠近上述第3壁之側, 上述底壁具有以上述第4壁側變低之方式自上述第3壁朝上述第4壁之方向傾斜之傾斜部。
  18. 如請求項14或15之液體容器,其中 上述第2壁構成視認壁,該視認壁設置有表示可注入至上述液體收容室之上述液體之量之上限的標準之上限線,且可供自外部視認上述液體收容室內之液面, 於在使用姿勢下自與上述視認壁正交之方向觀察上述視認壁時, 通過上述液體注入部之中心之中心線配置於與通過上述上限線之中心的中心線不同之位置。
  19. 如請求項14或15之液體容器,其中 於上述第1壁中具備防液體洩漏壁,該防液體洩漏壁係向遠離上述液體注入部之位置突出,且包圍上述液體注入部。
  20. 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 液體容器,其可收容液體;及 液體噴射機構部,其包含可將自上述液體容器供給之上述液體朝向目標之媒體噴射之液體噴射頭,且可使上述媒體相對於上述液體噴射頭之相對位置變化; 於使用上述液體噴射機構部之使用姿勢下,上述液體容器之上端部位於較上述液體噴射機構部之上端部更靠上方。
TW106121309A 2016-06-28 2017-06-26 液體容器及液體噴射裝置 TW2018019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7303A JP2018001444A (ja) 2016-06-28 2016-06-28 液体容器、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27303 2016-06-28
JP2016129808A JP2018001528A (ja) 2016-06-30 2016-06-30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29804 2016-06-30
JP2016129804A JP2018001525A (ja) 2016-06-30 2016-06-30 液体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29808 2016-06-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1946A true TW201801946A (zh) 2018-01-16

Family

ID=60786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1309A TW201801946A (zh) 2016-06-28 2017-06-26 液體容器及液體噴射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1390B2 (zh)
EP (1) EP3476610B1 (zh)
CN (1) CN109328140B (zh)
TW (1) TW201801946A (zh)
WO (1) WO20180034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3164B (zh) * 2018-02-21 2020-05-11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記錄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9680B2 (ja) * 2019-06-28 2024-01-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WO2022071125A1 (en) 2020-09-30 2022-04-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upplying apparatus
JP2022056805A (ja) 2020-09-30 2022-04-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
US11571691B2 (en) 2021-01-20 2023-02-07 Funai Electric Co., Ltd. Pipette-fillable printhead body
US11577250B2 (en) 2021-01-20 2023-02-14 Funai Electric Co. Ltd Pipette-fillable cartrid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14362A (ja) 1990-12-10 1992-08-0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記録ヘッドとインクタンクとを一体とした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US7712891B2 (en) 2003-12-26 2010-05-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JP4595425B2 (ja) 2004-07-28 2010-1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AR051513A1 (es) 2004-11-29 2007-01-17 Seiko Epson Corp Metodo para cargar liquido en un cartucho dispositivo de carga de liquido y cartucho
JP4892942B2 (ja) * 2004-11-29 2012-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の液体再充填方法、液体再充填装置および再充填カートリッジ
JP4882554B2 (ja) * 2006-07-06 2012-02-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EP2582525B1 (en) * 2010-06-15 2018-10-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supply reservoir
JP5454398B2 (ja) 2010-07-15 2014-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4058086A (ja) * 2012-09-14 2014-04-03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US9409407B2 (en) * 2013-01-18 2016-08-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tank
TWI597186B (zh) * 2013-03-01 2017-09-01 Seiko Epson Corp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US9481180B2 (en) 2013-03-01 2016-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tainer unit, liquid ejecting system,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TWI599492B (zh) 2013-03-01 2017-09-21 Seiko Epson Corp Ink tank unit, ink jet printer, ink tank
JP6119338B2 (ja) * 2013-03-19 2017-04-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307887B2 (ja) 2014-01-14 2018-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プリンター
JP6330331B2 (ja) 2014-01-14 2018-05-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噴射装置
JP6372085B2 (ja) 2014-01-28 2018-08-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CN204382811U (zh) * 2014-12-10 2015-06-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EP3231614A4 (en) 2014-12-10 2018-08-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holding unit and inkjet printer
US9511952B1 (en) 2015-06-23 2016-12-06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discrete articl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3164B (zh) * 2018-02-21 2020-05-11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記錄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28140B (zh) 2020-10-09
US20190232668A1 (en) 2019-08-01
CN109328140A (zh) 2019-02-12
EP3476610A4 (en) 2020-02-19
US10981390B2 (en) 2021-04-20
EP3476610A1 (en) 2019-05-01
WO2018003473A1 (ja) 2018-01-04
EP3476610B1 (en) 2021-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01946A (zh) 液體容器及液體噴射裝置
CN107487088B (zh) 墨水瓶
CN114734729B (zh) 打印机、墨水瓶
US9481180B2 (en)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tainer unit, liquid ejecting system,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9586405B2 (en) Ink supply apparatus
JP626019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TWI630121B (zh) 液體收容容器及液體噴射裝置
US9511592B2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liquid jet system,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WO2015059927A1 (ja)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装置
JP2015131434A (ja)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収容容器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噴射装置
TW201406559A (zh) 卡匣及密封構件
JP6696142B2 (ja)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通気ユニット、液体供給装置
JP2017030158A (ja) 液体収容体、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TWI611942B (zh) 液體收容容器、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系統、液體噴射裝置
JP2015164812A (ja)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収容容器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噴射装置
TW201736149A (zh) 蓋、 印表機
JP2018001444A (ja) 液体容器、液体噴射装置
CN107538924B (zh) 打印机
JP2018001528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589607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9248658B2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cover therefor
JP582204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8001525A (ja) 液体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