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28140A -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28140A
CN109328140A CN201780039399.6A CN201780039399A CN109328140A CN 109328140 A CN109328140 A CN 109328140A CN 201780039399 A CN201780039399 A CN 201780039399A CN 109328140 A CN109328140 A CN 1093281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liquid
ink
spaced walls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93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28140B (zh
Inventor
铃木日出直
木村尚己
工藤圣真
松田隆纪
河合航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273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0144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298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0152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298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0152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28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81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28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81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36Protection of cartridges or parts thereof, e.g. tape
    • B41J2/1754Protection of cartridges or parts thereof, e.g. tape with means attached to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ve ca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5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mecha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Abstract

液体容器具备:第一室,其由多个壁包围,能够容纳液体;液体注入口,其用于向所述第一室注入所述液体;大气开放口,其被向大气开放;液体导出口,其从所述第一室导出所述液体;大气导入口,其形成在将所述第一室包围的所述多个壁中的、与构成顶面的壁不同的第一壁上;以及大气连通路,其使所述大气开放口与所述大气导入口之间连通。所述大气导入口形成在从所述第一壁与其他壁交叉的角部离开的位置。

Description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液体喷射装置或打印机的一例,喷墨打印机广为人知。在喷墨打印机中,通过从印刷头(也称作液体喷射头)向印刷用纸等印刷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由此能够向印刷介质进行印刷。在这样的喷墨打印机中,一直以来,广为人知一种从罐或罐单元向印刷头供给墨水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14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314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罐是液体容器的一例,具有将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壳体与有挠性的片状部件接合的结构。在壳体上,设置有能够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及划分能够向墨水容纳部导入大气的大气连通路等的壁。通过在该壁上接合片状部件,将墨水容纳部及大气连通路用片状部件封闭。即,将罐的墨水容纳部及大气连通路用设置在壳体上的壁和接合在壳体上的片状部件划分。
片状部件可以看作划分墨水容纳部的一个壁。在上述罐中,墨水容纳部与大气连通路的连接部和将墨水容纳部划分的壁中相互交叉的两个壁的交叉部分(角部)重叠。在这样的罐中,由于墨水容易沿着两个壁的交叉部分流动,因此墨水容纳部内的墨水容易进入到大气连通路中。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则可以想到墨水容纳部内的墨水会经由大气连通路向罐外漏出。即,在以往的液体容器中,难以降低发生液体泄漏的可能性。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容纳墨水的罐具有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向容纳部注入墨水的墨水注入部、向墨水容纳部导入大气的导入部、以及设置在导入部之中的大气导入阀等。工作人员能够从墨水注入部将新的墨水补充到墨水容纳部内。大气导入阀能够阻碍从墨水容纳部的内部向墨水容纳部的外部的大气的移动,容纳在墨水容纳部中的液体也被大气导入阀阻碍从墨水容纳部的内部向墨水容纳部的外部的移动。借助这样的结构,防止了墨水容纳部内的墨水从导入部向外部漏出。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例如在补充新的墨水时工作人员误使罐翻倒的情况、或将液体喷射装置移动的情况下等,希望能够进一步减小墨水容纳部内的墨水从墨水注入部向容纳部的外部泄漏的可能性。
此外,近年来对于打印机的小型化的需求提高,例如,对于抑制打印机的设置面积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为了通过谋求向墨水补充型的墨水容器的墨水补充的频度或更换型的墨水容器的更换频度的降低等,而以低成本实现大量的印刷,对于加大墨水容器的容量的需求提高。但是,如果加大墨水容器,则打印机的罐单元的大小增大,因此有难以在抑制打印机的尺寸、特别是设置面积方向的尺寸的增大的同时谋求墨水容器的大容量化的技术问题。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液体容器。该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室,其由多个壁包围,能够容纳液体;液体注入口,其用于向所述第一室注入所述液体;大气开放口,其被向大气开放;液体导出口,其从所述第一室导出所述液体;大气导入口,其形成在将所述第一室包围的所述多个壁中的、与构成顶面的壁不同的第一壁上;以及大气连通路,其使所述大气开放口与所述大气导入口之间连通。并且,所述大气导入口形成在从所述第一壁与其他壁交叉的角部离开的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大气导入口形成在从第一壁与其他壁交叉的角部离开的位置。因此,在第一室内沿着第一壁与其他壁交叉的角部移动的液体难以到达大气导入口。由此,能够降低第一室内的液体经由大气连通路漏出到液体容器之外的可能性。
(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多个壁中的与所述第一壁对置的壁由膜构成。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第一壁与由膜构成的壁对置。因此,由于大气导入口从膜离开,因此能够将沿着膜的液体到达大气导入口的情况抑制得较低。
(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大气连通路包括第二室,所述第二室在从所述大气开放口经由所述大气导入口向所述第一室内流入的大气的路径中位于比所述第一室靠上游侧。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由于第二室处于比第一室靠上游侧,因此容易将从第一室流出到大气连通路中的液体用第二室积存。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一室内的液体经由大气连通路漏出到液体容器之外的可能性。
(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室内,在所述第一壁中的所述大气导入口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从所述第一壁向所述第一室内的对置的一侧突出的凸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由于绕大气导入口形成有凸部,因此第一室内的液体难以到达大气导入口。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一室内的液体经由大气连通路漏出到液体容器之外的可能性。
(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凸部具有将所述大气导入口的整周包围的筒状的形态。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由于凸部将大气导入口的整周包围,因此第一室内的液体更加难以到达大气导入口。
(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大气连通路包括与所述大气导入口连接的连通流路,所述大气导入口呈圆形,所述大气导入口的内侧的直径与所述连通流路的截面开口的宽度相同。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当第一室内的液体从大气导入口进入到连通流路中时,进入到连通流路中的液体容易回到第一室。
(7)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室内,所述第一壁具有第一内面和比所述第一内面更向所述第一室的内侧突出的第二内面,所述大气导入口在所述第二内面上开口。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由于大气导入口在比第一内面更向第一室内的内侧突出的第二内面上开口,因此第一室内的液体难以到达大气导入口。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一室内的液体经由大气连通路漏出到液体容器外的可能性。
(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导出口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壁对置的一侧。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由于第一室内的液体朝向位于与大气导入口对置的一侧的液体导出口流动,因此能够降低液体经由大气导入口从大气开放口漏出的可能性。
(9)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也可以还具备将所述大气开放口包围的第二凸部。
根据该液体容器,通过将大气开放口包围的第二凸部,容易将从大气开放口流出的液体用第二凸部积存。
(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多个壁上,包括能够目视确认所述第一室内的液面的目视确认壁,所述目视确认壁在所述液体容器的使用姿态下在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所述目视确认壁上,设置有表示能够注入到所述第一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标记,所述大气导入口位于比所述上限标记靠上方。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由于大气导入口位于比上限标记靠上方,因此即使第一室内的液体达到上限标记,第一室内的液体也难以到达大气导入口。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一室内的液体经由大气连通路漏出到液体容器外的可能性。
(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多个壁上,包括能够目视确认所述第一室内的液面的目视确认壁,所述目视确认壁在所述液体容器的使用姿态下在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所述目视确认壁上,设置有表示能够注入到所述第一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标记,所述第二室的容积与所述第一室内的液位达到所述上限标记时的所述液体的容积相等或比所述液体的容积大。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即使第一室内的液体流出到大气连通路中,也能够由第二室将第一室内的液体接纳。因此,容易将从第一室内流出到大气连通路中的液体积存到第二室中,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一室内的液体经由大气连通路漏出到液体容器外的可能性。
(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当在所述使用姿态下,从所述第一室内的所述液体达到所述上限标记的状态使所述液体容器的姿态变化为将所述目视确认壁朝向下方的姿态时,所述大气导入口位于比所述第一室内的所述液体的液面靠上方。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即使从在使用姿态下第一室内的液体达到了上限标记的状态,使液体容器的姿态变化为目视确认壁朝向下方的姿态,第一室内的液体也难以到达大气导入口。由此,即使使液体容器的姿态变化为目视确认壁朝向下方的姿态,也能够降低第一室内的液体经由大气连通路漏出到液体容器外的可能性。
(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注入口被设置在所述多个壁中的沿与所述第一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壁上,在所述液体注入口与所述大气导入口之间,具备从所述第二壁向所述第一室的内侧突出的板壁。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由于在液体注入口与大气导入口之间设置有板壁,因此当从液体注入口将液体向第一室内注入时,能够将飞散的液体附着到大气导入口处的情况抑制得较低。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其能够喷射液体;液体容器,其能够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并且,所述液体容器具备:第一室,其由多个壁包围,能够容纳液体;液体注入口,其用于向所述第一室注入所述液体;大气开放口,其被向大气开放;液体导出口,其从所述第一室导出所述液体;大气导入口,其形成在将所述第一室包围的所述多个壁中的、与构成顶面的壁不同的第一壁上;以及大气连通路,其使所述大气开放口与所述大气导入口之间连通,所述大气导入口形成在从所述第一壁与其他壁交叉的角部离开的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在能够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液体容器中,大气导入口形成在从第一壁与其他壁交叉的角部离开的位置。因此,在第一室内沿着第一壁与其他壁交叉的角部移动的液体难以到达大气导入口。由此,能够降低第一室内的液体经由大气连通路漏出到液体容器外的可能性。
(14)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能够容纳向液体喷射头供给的液体的液体容器。该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一个液体容纳室,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以及一个液体注入部,其能够将所述液体注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中。并且,所述液体注入部形成在划分出所述液体容纳室的第一壁上,并具有向外部开放的外端、和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开放的内端,当在使用姿态下将所述第一壁投影到水平面上时,所述第一壁呈具有第一边和与该第一边交叉的第二边的四边形,所述四边形被经过所述第一边的中心的第一中心线和经过所述第二边的中心的第二中心线划分为四个区域,所述液体注入部设置为,所述内端被配置在所述四个区域的某个中。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通过将液体注入部配置到由经过第一边的中心的第一中心线和经过第二边的中心的第二中心线划分出的四个区域的某个中,液体注入部形成在距第一边及第二边的某一方较近的位置,并且形成在距另一方的边较远的位置。
由此,例如在液体容器翻倒而液体容纳室的姿态变化而使得包括距形成有液体注入部的区域较远侧的边的面成为底面的情况下,由于液体注入部与底面之间的距离变远,因此液体难以从液体注入部向外侧漏出(以后,将液体容纳室的最低的面称作底面)。即,如果液体容器翻倒,则液体注入部相对于底面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因此容纳在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不易漏出到液体容纳室的外侧。
并且,由于液体注入部及液体容纳室分别是一个,因此液体容器内包含的液体也是一种,不会与其他种类的颜色混杂。
(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容纳室具有沿与所述第一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壁,所述第一壁具有以所述第二壁侧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所述液体注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壁的所述第二壁侧。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第一壁划分液体容纳室,在使用姿态下成为液体容纳室的上表面。与第一壁交叉的第二壁在使用姿态下成为液体容纳室的侧面。
在液体容器翻倒而液体容纳室的姿态变化而使得第二壁成为液体容纳室的上表面、第一壁成为液体容纳室的侧面的情况下,由于液体注入部被配置在上表面(第二壁)侧,液体注入部与底面之间的距离变远,因此液体不易从液体注入部漏出到外侧。
并且,在液体容纳室的姿态变化而使得第二壁成为上表面、第一壁成为液体容纳室的侧面的情况下,由于作为侧面的第一壁以在从上表面(第二壁)朝向底面的方向上液体容纳室以变宽的方式倾斜,因此与作为侧面的第一壁不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距底面的液面的位置抑制得较低,能够使液体更不易从液体注入部漏出到外侧。
(1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容纳室具有沿与所述第一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壁、和沿与所述第二壁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壁对置的底壁,所述底壁具有以所述第二壁侧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在液体容器翻倒而液体容纳室的姿态变化而使得第二壁成为液体容纳室的上表面、第一壁成为液体容纳室的一方的侧面、底壁成为对置的另一方的侧面的情况下,作为另一方的侧面的底壁与作为一方的侧面的第一壁同样,以在从上表面(第二壁)朝向底面的方向上液体容纳室变宽的方式倾斜。因而,与作为另一方的侧面的底壁不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距底面的液面的位置抑制得较低,使得液体不易从液体注入部向外侧漏出。
(1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容纳室还具有沿与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和所述底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壁、和与所述第三壁对置的第四壁,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第一壁上设置在距离所述第三壁比距离所述第四壁更近的一侧,所述底壁具有以所述第四壁侧变低的方式从所述第三壁向所述第四壁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在液体容器翻倒而液体容纳室的姿态变化而使得第三壁成为液体容纳室的上表面、第一壁成为液体容纳室的一方的侧面、第二壁及底壁成为对置的另一方的侧面、第四壁成为底面的情况下,作为另一方的侧面的底壁以在从上表面(第三壁)朝向底面(第四壁)的方向上液体容纳室变宽的方式倾斜。因而,与作为另一方的侧面的底壁不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距底面的液面的位置抑制得较低,液体不易从液体注入部向外侧漏出。
(1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壁设置有表示能够注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线,构成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面的目视确认壁,当在使用姿态下将所述目视确认壁从与所述目视确认壁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经过所述液体注入部的中心的中心线被配置在与经过所述上限线的中心的中心线不同的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如果将上限线的中心线配置到与液体注入部的中心线不同的位置,则上限线被配置到从液体注入部离开的位置,当从液体注入部注入液体时容易目视确认上限线,因此不再越过上限线地注入液体,能够防止液体从液体注入部溢出而向外部漏出。
(1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壁上,具备在从所述液体注入部离开的位置突出、将所述液体注入部包围的防漏液壁。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在液体容器的使用姿态下将液体注入到液体容纳室中的情况下,如果液体从液体注入部漏出,则该漏出的液体被防漏液壁拦住,因此能够防止液体向防漏液壁的外侧流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注入部包括具有与所述外端的开口和所述内端的开口连通的贯通孔的筒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由于液体注入部的外端的开口通过筒部从第一壁离开(突出)、配置得比第一壁高,因此与例如液体注入部的外端的开口被设置得比第一壁低的情况相比,液体不易从液体注入部的外端的开口漏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液体容纳室的上方还具备大气室,所述大气室具有位于所述液体注入部的上方的壁,所述壁具有当从用于向所述液体容纳室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用容器将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注入部注入时、与所述液体注入用容器的侧壁离开那样的凹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当将液体从液体注入用容器向液体注入部时,液体注入用容器不与大气室的壁接触,因此液体注入用容器的姿态稳定,能够将液体稳定地注入到液体容纳室中。例如,能够防止难以将液体稳定地注入到液体容纳室中,液体从液体注入部漏出的不良状况。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容纳室还具有:第五壁,其与所述第二壁对置;第六壁,其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位置处将所述第二壁与所述第五壁连接;以及开口,其设置在所述第六壁上,使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比所述第六壁更靠所述第一壁侧的内部空间与比所述第六壁更靠所述底壁侧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开口设置在第二区域中,当在使用姿态下将所述第六壁投影到水平面上时,所述第二区域与形成有所述液体注入部的所述内端的第一区域成对角。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容器,由第六壁形成第一壁侧的内部空间、和与第一壁相反的一侧的内部空间。如果要将从液体注入部注入的液体容纳到与第一壁相反的一侧的内部空间中,则在液体容器翻倒而液体注入部被配置在较低的位置(距底面较近的位置)的情况下,配置在液体注入部的对角处的开口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从底面离开的位置),因此容纳在与第一壁相反的一侧的内部空间中的液体不易经由开口移动到第一壁侧的内部空间中。因而,能够防止液体移动到第一壁侧的内部空间中,而从液体注入部向外侧漏出。即,即使是液体容器翻倒而液体注入部被配置在较低的位置的情况,液体也不易从液体注入部向外侧漏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容器,其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的液体。并且,所述液体容器具备能够容纳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室、和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室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所述液体注入部形成在划分出所述液体容纳室的第一壁上并且具有向外部开放的外端、和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开放的内端,当在使用姿态下将所述第一壁投影到水平面上时,所述第一壁呈具有第一边和与该第一边交叉的第二边的四边形,所述四边形被经过所述第一边的中心的第一中心线和经过所述第二边的中心的第二中心线划分为四个区域,所述液体注入部设置为,所述内端被配置在所述四个区域的某个中,在所述第一壁上,具备在从所述液体注入部离开的位置突出、将所述液体注入部包围的防漏液壁。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在因向液体容器注入液体的作业的不良状况或将液体喷射装置移动的情况下的不良状况等而导致液体容器翻倒的情况下,液体注入部相对于底面配置在较高的位置,因此液体不易从液体注入部向外侧漏出。假如是液体泄漏到液体容器的外侧的情况,该漏出的液体也被防漏液壁挡住,因此不易向防漏液壁的外侧流出。
因而,能够抑制液体从液体注入部向外侧漏出而液体浪费的损失、或从液体注入部向外侧漏出的液体的不良影响(例如,导致脏污的故障)等,从而能够实现抑制液体的浪费并且稳定地动作的液体喷射装置。
(20)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容器,其能够容纳液体;以及液体喷射机构部,其包括能够将从所述液体容器供给的所述液体朝向作为目标的介质喷射的液体喷射头,且能够使所述介质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相对位置变化。并且,在使用所述液体喷射机构部的使用姿态下,所述液体容器的上端部位于比所述液体喷射机构部的上端部靠上方。
在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将液体喷射装置配置在水平的平面上时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状态是使用液体喷射机构部的使用状态,所谓使用姿态,是指将液体喷射装置配置在与水平面一致的XY平面上时的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机构部的姿态。
此外,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机构部的“上端部”,是指上述“使用状态”下的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机构部的位于最上方的部分,例如在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的情况下,将该突出部的突端称作“上端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由于为在使用液体喷射机构部的使用姿态下,液体容器的上端部位于比液体喷射机构的上端部靠上方的结构,因此能够将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液体容器的上方的空间有效地利用,使容纳液体容器的液体的容积变大而实现大容量化。
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在抑制液体喷射装置的设置面积的增大的同时实现了液体容器的大容量化的液体喷射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是,具备将描绘在纸张上的图像读取并输出所述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读取机构部,所述液体容器的上端部位于比所述图像读取机构部的下端部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由于为液体容器的上端部位于比图像读取机构部的下端部靠上方的结构,因此能够在抑制液体喷射装置的设置面积的增大的同时使液体容器更加大容量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是,具备操作面板,其具有在所述使用姿态下操作该液体喷射装置的操作部,所述液体容器的上端部与所述操作面板的上端部的位置同等或位于比所述操作面板的上端部靠上方。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由于为液体容器的上端部位于比操作面板的上端部更靠上方的结构,该操作面板配置在液体喷射装置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液体喷射机构部重叠的位置处,因此能够在抑制液体喷射装置的设置面积的增大的同时实现液体容器的大容量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容器在容纳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上方具有容纳空气的空气容纳部,在所述使用姿态下,所述空气容纳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液体喷射机构部的上端部靠上方。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将液体容器的上方的空间有效地利用,在抑制液体喷射装置的设置面积的增大的同时,能够实现增大液体容器的包括空气容纳部的液体容纳量的大容量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容器的内部被划分为容纳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室、和作为所述空气容纳部的空气容纳室。
根据该技术方案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在抑制液体喷射装置的设置面积的增大的同时实现液体容器的大容量化,并且由于液体容器的内部被划分为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和作为空气容纳部的空气容纳室,因此能够得到通过液体容器的内部的内压的变化抑制液体从空气容纳部的大气开放口等漏出的液体泄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主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子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罐单元的一部分沿X轴方向观察时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单元的一部分和墨水注入用容器的立体图。
图1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罐单元的一部分和墨水注入用容器沿X轴方向观察时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壳体的外观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壳体的外观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外观的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外观的图。
图21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流路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外观的图。
图23是说明变形例1的连通口的剖视图。
图24是说明变形例2的连通口的剖视图。
图25是说明变形例3的连通口的剖视图。
图26是说明变形例4的连通口的剖视图。
图27是说明变形例5的罐的概略的结构的图。
图28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筒壁的剖视图。
图2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主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30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上端部与印刷部的各部位的位置关系从打印机的正面观察表示的说明图。
图3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罐的上端部与印刷部的各部位的位置关系从罐单元侧观察表示的说明图。
图3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罐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3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罐单元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6是表示向罐单元注入墨水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7是将目视确认壁从较高侧观察的情况下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38是将与目视确认壁对置的壁从较低侧观察的情况下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39是表示从液体注入用容器向液体容纳室注入墨水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0是在使用姿态下将第一壁投影到水平面上时的第一壁的概略俯视图。
图41是在使用姿态下沿从第四壁朝向第三壁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罐的概略图。
图42是在使用姿态下沿从第五壁朝向第二壁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罐的概略图。
图43是从图41所示的状态向顺时针的方向翻倒的情况下的罐的概略图。
图44是从图42所示的状态向逆时针的方向翻倒的情况下的罐的概略图。
图45是表示液体注入部的优选的配置位置的概略图。
图4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47是表示在使用姿态下将第一壁及第六壁投影到水平面上时的第一壁及第六壁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8是在使用姿态下沿从第四壁朝向第三壁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罐的概略图。
图49是在使用姿态下沿从第五壁朝向第二壁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罐的概略图。
图50是从图48所示的状态向逆时针的方向翻倒的情况下的罐的概略图。
图51是从图49所示的状态向顺时针的方向翻倒的情况下的罐的概略图。
图52是将目视确认壁从较高的一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变形例1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53是将与目视确认壁对置的壁从较低的一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变形例1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54是将目视确认壁从较高的一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变形例2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标号说明]
1、1A:打印机;3、3A:印刷单元;4、4A:罐单元;5、5A:扫描仪单元;5b:下端部;6、6A:箱体;6A1:第一箱体;6A2:第二箱体;7:箱体;7A:盖;8:部件;10、10A:罐;10t:上端部;21:排纸部;22、22A:正面;23:上表面;24:空气容纳室;24b:下端部;25、25A:窗部;26:正面;27:上表面;28:侧面;29:墨水容纳部;31:原稿盖;32:原稿载置面;40:液体喷射头;41:液体喷出机构部(机构单元);41t:上端部;42:印刷部;43:墨水供给管;44:标识;45:注入部;45A:筒部;45B、45B1~45B4:墨水导入口;45C:墨水注入口;46:目视确认面;47:盖;48:上限标记;49:下限标记;51:第一箱体;52:第二箱体;52A:主体;53、53A~53D:盖子;54、54A~54D:承接盘;60、60A:操作面板、60t:上端部;71:覆盖部;72、73:壁;74:开口部;81、81A~81D:凹部;82、82A~82D:倾斜壁;83:一边;84、84A~84D:连接部;85:系拴部;86:覆盖部;88:裙部;89:把持部;91:被连接部;92:凹部;94:墨水注入用容器;95:管嘴部;96:定位部;101~116:面;121:包围壁;122:大气开放部;123:大气开放口;124:筒壁;125:被固定部;126:脚部;127:伸出部;128:墨水供给部;129:墨水供给口;131:管保持部;132、133:肋板;135:前表面;137:壳体;138:片状部件;141~149:凹部;151:接合部;152:防水通气膜;153:片状部件;154~158:凹部;161、162:划分壁;163:接合部;171~189、219:间隔壁;201~204:连接部;205:缺口部;211~218、222、261~276:连通口;221:凹部;231~236、251、252:缓冲室;241~243、253~255:连通路;245:大气连通路;246:支承部;260:流路;281:角部;282:板壁;285:第一内面;286:第二内面;287:凸部;289:空气容纳部(空气容纳室,大气室);291:墨水;291:液面;292:壳体;293:壁;294:片状部件;301:密封部件;311:待机位置;312:折回位置;407:箱体;407A:侧壁部;410、410A~410C:罐;411:第一部件;412:第二部件;413:第三部件;414:第四部件;417:墨水;417A:液面、425:窗部;429:液体容纳室;430:内部空间;430A:第一内部空间;430B:第二内部空间;434:防漏液壁;435、435A~435C:液体注入部;436:外端;436A:开口;437:筒部;437A:贯通孔;438:内端;438A:开口;440:液体喷射头;446:目视确认壁;448:上限标记;449:下限标记;453:盖子;454:承接盘;456:连接部;457:侧壁;458:液体注入用容器;459:管嘴部;460、460B、460C:底壁;461:第一壁;461A:第一倾斜部;461B:平坦部;461C:四边形;462、462B:第二壁;463、463C:第三壁;464、464B:第四壁;465:加强壁;466:第六壁;466A:开口;467、467C:第五壁;467A:开口;471~479:凹部;471A~479A:空间;480:大气室;481:壁;482:凹部;485:管保持部;487:墨水供给部;491:筒壁;492:大气导入部;501:第一边;501A:第一中心线;502:第二边;502A:第二中心线;503:第三边;504:第四边;501A:第一边的中心线;502A:第二边的中心线;511:第一区域;512:第二区域;513:第三区域;514:第四区域;617:连通孔;P:印刷介质(记录介质);Q:中心点;V1:中心线;V2: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使各个结构达到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有时结构、部件的比例尺不同。
A.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1具有: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主要部的印刷单元3、在印刷单元3的侧部一起设置的罐单元4和扫描仪单元5。印刷单元3具有箱体6。箱体6构成印刷单元3的外壳。在箱体6的内部容纳有印刷单元3的机构单元(后述)。将机构单元也称作液体喷射机构部。罐单元4具有箱体7和多个(两个或超过两个)罐10。多个罐10被容纳在箱体7中。因此,多个罐10被并列设置在印刷单元3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罐10。箱体6、箱体7和扫描仪单元5构成打印机1的外壳。另外,作为打印机1,也可以采用省略了扫描仪单元5的结构。打印机1能够通过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在印刷用纸等印刷介质P上进行印刷。印刷介质P是被实施印刷的(作为印刷的目标的)介质的一例。另外,罐10是液体容器的一例。
此处,图1中标记有相互正交的坐标轴即X轴、Y轴和Z轴。对以后的图示中也根据需要标记注X轴、Y轴和Z轴。在这种情况下,各图中的X轴、Y轴和Z轴与图1中的X轴、Y轴和Z轴对应。图1中图示了在由X轴与Y轴规定的XY平面上配置有打印机1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XY平面与水平的平面一致的状态下,在XY平面上配置有打印机1时的状态是打印机1的使用状态。将在与水平面一致的XY平面上配置有打印机1时的打印机1的姿态称为打印机1的使用姿态。
打印机1在使XY平面与水平面一致、印刷单元3及扫描仪单元5沿Z(+)方向依次配置的状态下使用,该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是打印机1的使用姿态。即,使XY平面与水平面一致的情况下的打印机1的姿态是打印机1的使用姿态,厚度方向(Z方向)为重量方向。此外,打印机1的使用姿态下的各构成零件或单元的姿态是各构成零件或单元的使用姿态。
另外,本申请中的“使用姿态”,是打印机1的使用姿态下的罐10的姿态(罐10的使用姿态)。进而,XY平面是“水平面”的一例,X方向是“使用姿态下的与目视确认壁正交的方向”的一例。
在下文中,在示出打印机1的构成部件、单元的图以及说明中标记有X轴、Y轴以及Z轴的情况下,是指将该构成部件、单元组装(搭载)到打印机1的状态下的X轴、Y轴以及Z轴。另外,将打印机1的使用姿态下的各构成部件、单元的姿态称为这些构成部件、单元的使用姿态。而且,在下文中,在打印机1、其构成部件、单元等的说明中,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设定为在各自的使用姿态下的说明。
Z轴是与XY平面正交的轴。在打印机1的使用状态下,Z轴方向成为铅垂上方向。而且,在打印机1的使用状态下,在图1中,-Z轴方向是铅垂下方向。另外,在X轴、Y轴和Z轴中,箭头方向分别表示+(正)的方向,与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分别表示-(负)的方向。另外,上述的四个罐10沿着Y轴排列。因此Y轴方向也可以定义为四个罐10排列的方向。
在印刷单元3中设置有排纸部21。在印刷单元3中,印刷介质P从排纸部21排出。在印刷单元3中,设置有排纸部21的面作为正面22。印刷单元3的正面22与扫描仪单元5的正面22相互位于相同的平面内。即,打印机1的正面22包括印刷单元3的正面22与扫描仪单元5的正面22。
在打印机1中,扫描仪单元5的铅垂向上的面作为上表面23。罐单元4设置在与正面22以及上表面23交叉的侧部中的面向X轴方向的侧部。在罐单元4的X(+)方向侧的侧部,安装着可开闭的盖47。在箱体7上设置有窗部25。窗部25设置在箱体7中的与正面26和上表面27交叉的侧面28上。此处,罐单元4的正面26朝向与打印机1的正面22相同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轴方向)。罐单元4的正面26位于与打印机1的正面22相同的平面内。即,罐单元4的正面26位于与印刷单元3的正面22相同的平面内。由此,在打印机1的外观方面,能够减轻印刷单元3与罐单元4之间的凹凸,因此能够在移送打印机1时等不易与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发生碰撞。
在罐单元4中,窗部25具有透光性。而且,在与窗部25重叠的位置设置有上述的四个罐10。在罐10中设置有作为液体容纳室的墨水容纳部29。在罐10中,墨水容纳于墨水容纳部29。而且,窗部25设置在罐10中的与墨水容纳部29重叠的位置。因此,使用打印机1的工作人员能够经由窗部25而隔着箱体7目视确认四个罐10的墨水容纳部29。在本实施方式中,窗部25作为箱体7上形成的开口而设置。工作人员能够经由作为开口的窗部25目视确认四个罐10。另外,窗部25不限定于开口,例如,也可以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罐10的与窗部25面对的墨水容纳部29的壁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从各墨水容纳部29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位,能够目视确认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因而,工作人员通过经由窗部25目视确认四个罐10,能够目视确认各罐10的墨水容纳部29中的墨水的量。即,在罐10中,能够利用与窗部25面对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能够目视确认墨水的量的目视确认部。由此,工作人员能够经由窗部25隔着箱体7目视确认四个罐10的目视确认部。另外,也可以是墨水容纳部29的壁的全部具有透光性。此外,在罐10中,也能够将与窗部25面对的部位的全部用作能够目视确认墨水的量的目视确认部。
在打印机1中,印刷单元3与扫描仪单元5(在Z轴方向上)相互重叠。在使用印刷单元3的状态下,扫描仪单元5位于印刷单元3的铅垂上方。如图2所示,扫描仪单元5是平台型扫描仪单元,其具有:能够开闭地转动的原稿盖31、在打开原稿盖31的状态下露出的原稿载置面32。另外,图2中图示了打开原稿盖31的状态。扫描仪单元5具有图像传感器等拍摄元件(未图示)。扫描仪单元5能够借助拍摄元件而将原稿载置面32上载置的用纸等原稿上描画出的图像作为图像数据读取,并将所读取的图像数据输出。因此,扫描仪单元5作为图像等的读取装置(图像读取机构部)而发挥功能。
如图3所示,扫描仪单元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印刷单元3转动。扫描仪单元5也具有作为印刷单元3的盖子的功能。工作人员通过沿Z轴方向抬起扫描仪单元5从而能够使扫描仪单元5相对于印刷单元3转动。由此,能够使作为印刷单元3的盖子而发挥功能的扫描仪单元5相对于印刷单元3打开。图3中图示了使扫描仪单元5相对于印刷单元3打开的状态。
如图3所示,印刷单元3具有机构单元41。机构单元41具有印刷部42。在印刷单元3中,印刷部42容纳在箱体6内。印刷部42在通过输送装置(未图示)沿Y轴方向输送的印刷介质P上,利用墨水进行印刷。另外,未图示的输送装置沿Y轴方向间歇地输送印刷介质P。印刷部42构成为能够通过移动装置(未图示)沿着X轴往复移动,能够使印刷介质P相对于印刷部42的相对位置变化。罐单元4向印刷部42供给墨水。另外,在打印机1中,罐单元4的至少一部分向箱体6的外侧突出。另外,印刷部42容纳于箱体6内。由此,能够通过箱体6保护印刷部42。
此处,沿着X轴的方向是指不限定于与X轴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与X轴正交的方向以外,还包括因误差、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同样,沿着Y轴的方向是指不限定于与Y轴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与Y轴正交的方向以外,还包括因误差、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沿着Z轴的方向是指不限定于与Z轴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与Z轴正交的方向以外,还包括因误差、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即,沿着任意的轴、面的方向是指不限定于与这些任意的轴、面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与这些任意的轴、面正交的方向以外,还包括因误差、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
如图3所示,在打印机1的使用姿态下,在作为印刷单元3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面的正面22的、至少一部分与液体喷射机构部4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具有操作打印机1的按钮型开关、四方向推动开关及中央推动开关的复合开关等操作部的操作面板60。操作面板60的各操作部通过将其分别操作,能够进行电源的开启/关闭,或进行印刷开始/中止/再开始,或执行供纸或排纸、以及打印机1的各种维护。另外,操作面板60也可以做成具有将操作部的操作方法的指引图像及将操作部操作的结果等作为图像显示的、例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显示部的结构。
罐单元4具有罐10。在本实施方式中,罐单元4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罐10。多个罐10位于印刷单元3的箱体6的外侧。多个罐10容纳于箱体7的内部。由此,能够通过箱体7保护罐10。箱体7位于箱体6的外侧。箱体7通过螺钉相对于箱体6固定。即,罐单元4通过螺钉相对于印刷单元3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罐单元4具有多个(四个)罐10。然而,罐10的个数不限定于四个,也可以采用三个或少于三个或多于四个的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罐10相互分体地构成。然而,作为液体容纳体的一例的罐10的结构不限定于此。作为液体容纳体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使多个罐10成为一体而设置成一个液体容纳体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液体容纳体内设置有多个液体容纳部。多个液体容纳部相互独立地隔开,构成为能够容纳不同种类的液体。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能够在多个液体容纳部内独立地容纳不同颜色的墨水。作为使多个罐10成为一体而作为一个液体容纳体的方法,可以举出将多个罐10一体地接合或结合的方法、或借助一体成形使多个罐10成为一体的方法等。
如图3所示,各罐10上连接有墨水供给管43。罐10内的墨水从罐单元4经由墨水供给管43供给印刷部42。在印刷部42设置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例的印刷头(未图示)。在印刷头形成有朝向印刷介质P侧的喷嘴开口(未图示)。印刷头是所谓的喷墨式的印刷头。从罐单元4经由墨水供给管43供给印刷部42的墨水被供给印刷头。而且,供给印刷部42的墨水从印刷头的喷嘴开口朝向作为目标的印刷介质P以墨滴形式喷出。
在上述的例子中,将印刷单元3与罐单元4设为相互独立的结构地进行了例示。即,在上述的例子中,箱体7与箱体6相互分体。然而,也可以采用箱体7与箱体6为一体的结构。即,也可以使罐单元4包含于印刷单元3的结构。在箱体7与箱体6为一体的情况下,多个罐10能够与印刷部42、墨水供给管43一起容纳在箱体6的内部。
另外,罐10的配置部位不限定于箱体6的X轴方向的侧部侧。作为罐10的配置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箱体6的Y轴方向的前面侧。
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打印机1中,一边沿Y轴方向输送印刷介质P,并且使印刷部42沿着X轴往复移动,一边使印刷部42的印刷头在规定的位置喷出墨水滴,由此在印刷介质P上进行印刷。
墨水不限定于水性墨水与油性墨水的某一方。另外,作为水性墨水,可以为具有在水性溶剂中溶解有染料等溶质的结构的墨水,也可以为具有在水性分散剂中分散有颜料等分散质的结构的墨水。另外,作为油性墨水,可以为具有在油性溶剂中溶解有染料等溶质的结构的墨水,也可以为具有在油性分散剂中分散有颜料等分散质的结构的墨水。
如图4所示,在罐单元4中,在罐10上附设有标识44。另外,罐10具有:注入部45、作为上述的目视确认部的一例的目视确认面46。在罐10中,能够经由注入部45从罐10的外部向罐10的内部注入墨水。注入部45与罐10的墨水容纳部29连通。注入部45包括筒部45A与墨水导入口45B。筒部45A具有筒状的构造,从罐10向上方突出。墨水导入口45B是位于筒部45A的上端的开口。墨水导入口45B朝向上方开口。另外,工作人员通过打开箱体7的盖部47,由此能够从箱体7的外侧访问罐10的注入部45。盖部47构成为借助铰接而能够在主体52A上转动。另外,上方并不限定于铅垂上方,除去水平方向,也包括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同样,下方并不限定于铅垂下方,除去水平方向,也包括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
目视确认面46面向窗部25。工作人员通过经由窗部25目视确认罐10的目视确认面46,由此能够目视确认各罐10的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的量。另外,各罐10中的墨水的量是一种与墨水相关的信息。标识44示出与墨水相关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识44设置在罐10的目视确认面46。
作为示出与墨水相关的信息的标识44,例如,可以列举上限标记48、下限标记49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罐10的目视确认面46上附设有上限标记48以及下限标记49。工作人员以上限标记48以及下限标记49为标记,能够把握罐10中的墨水的量。另外,上限标记48表示当从注入部45注入墨水时不至于从注入部45溢出的墨水量的基准。另外,下限标记49表示促使注入墨水时的墨水量的基准。也可以采用将上限标记48以及下限标记49的至少一方设置在罐10上的结构。
另外,作为示出与墨水相关的信息的标识44,也可以采用表示各罐10中的墨水的量的刻度等。也可以采用在上限标记48以及下限标记49中附加有刻度的结构、省略了上限标记48以及下限标记49而仅附加有刻度的结构等。另外,作为示出与墨水相关的信息的标识44,也可以采用示出各罐10内容纳的墨水的种类的标识。例如,作为墨水的种类,可以列举出表示墨水的颜色的标识44。作为表示墨水的颜色的标识44,例如,可以列举出利用表示黑色的墨水的“Bk”、表示蓝色的墨水的“C”、表示品红色的墨水的“M”以及表示黄色的墨水的“Y”等文字、颜色的表示等各种标识44。
如图4所示,箱体7包括第一箱体51与第二箱体52。第一箱体51位于比多个罐10更靠-Z轴方向的位置。第二箱体52位于比第一箱体51更靠Z轴方向的位置,从第一箱体51的Z轴方向覆盖多个罐10。多个罐10由第一箱体51与第二箱体52覆盖。第二箱体52包括主体52A与盖部47。主体52A将罐10的除注入部45以外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覆盖。主体52A是箱体的一例。盖部47位于第二箱体52的X轴方向的端部。盖部47构成了面向X轴方向的侧面28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盖部47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二箱体52的主体52A转动。另外,主体52A也可以采用将罐10的除了注入部45以外的全部的部分覆盖的结构。
当盖部47相对于第二箱体52的主体52A打开时,多个罐10的注入部45露出。由此,工作人员能够从箱体7的外侧访问罐10的注入部45。另外,墨水导入口45B由盖子53密封。当向罐10注入墨水时,将盖子53从注入部45拆下而使墨水导入口45B开放后再注入墨水。另外,在打印机1中,在使用姿态下,墨水导入口45B相对于水平方向更朝向上方。
另外,与各墨水导入口45B对应地设置有盖子5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导入口45B的个数与盖子53的个数彼此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在下文中,在独立地识别四个盖子53的情况下,将四个盖子53分别标记为盖子53A、盖子53B、盖子53C以及盖子53D。盖子53能够相对于主体52A装卸,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中,盖子53并非是必须的结构。
另外,在罐单元4中,在主体52A上设置有承接盘54。承接盘54上能够载置从注入部45拆下的盖子53。在本实施方式中,出于将从注入部45拆下的盖子53载置在承接盘54上的目的而设置有承接盘54。与各墨水导入口45B对应地设置有承接盘5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导入口45B的个数与承接盘54的个数彼此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墨水导入口45B沿着Y轴排列。另外,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承接盘54也沿着Y轴排列。
在下文中,在独立地识别四个承接盘54的情况下,将四个承接盘54分别标记为承接盘54A、承接盘54B、承接盘54C以及承接盘54D。另外,在下文中,在独立地识别四个墨水导入口45B的情况下,将四个墨水导入口45B分别标记为墨水导入口45B1、墨水导入口45B2、墨水导入口45B3以及墨水导入口45B4。四个墨水导入口45B中的墨水导入口45B1位于最靠Y轴方向的位置。即,四个墨水导入口45B从-Y轴方向朝向Y轴方向,按照墨水导入口45B4、墨水导入口45B3、墨水导入口45B2以及墨水导入口45B1的顺序排列。
承接盘54A以及盖子53A与墨水导入口45B1对应。另外,承接盘54B以及盖子53B与墨水导入口45B2对应,承接盘54C以及盖子53C与墨水导入口45B3对应,承接盘54D以及盖子53D与墨水导入口45B4对应。
如图4所示,第二箱体52的主体52A具有覆盖部71。覆盖部71是在使盖部47相对于主体52A关闭的状态由盖部47覆盖的部分。覆盖部71包括:面向X轴方向的壁72、面向与壁72交叉的方向的壁73。壁72位于比侧面28更靠-X轴方向的位置。壁73位于比上表面27(图3)更靠-Z轴方向的位置。在覆盖部71上形成有四个开口部74。四个开口部74分别与罐10的配置对应地形成。开口部74跨过壁72与壁73的交叉部而形成在壁72与壁73相连接的位置。罐10的注入部45借助开口部74而从主体52A露出。
另外,在覆盖部71上设置有凹部81。凹部81从壁72朝向沿-X轴方向凹陷的方向设置。与各墨水导入口45B对应地设置有凹部81。在下文中,在独立地识别四个凹部81的情况下,将四个凹部81分别标记为凹部81A、凹部81B、凹部81C以及凹部81D。此时,凹部81A与墨水导入口45B1对应,凹部81B与墨水导入口45B2对应,凹部81C与墨水导入口45B3对应,凹部81D与墨水导入口45B4对应。在从正面观察主体52A、即沿-X轴方向观察主体52A时,凹部81与墨水导入口45B和承接盘54重叠。换言之,在从正面观察主体52A时,相互对应的墨水导入口45B与承接盘54位于与凹部81重叠的区域内。
另外,在各凹部81设置有倾斜壁82。因此,在具有四个凹部81的主体52A上设置有四个倾斜壁82。倾斜壁82相对于壁72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壁72沿着YZ平面延伸。因此,倾斜壁82相对于YZ平面倾斜。倾斜壁82随着从上方向下方下降、即随着从Z轴方向朝向-Z轴方向,而向朝向-X轴方向的方向倾斜。换言之,倾斜壁82随着从上方向下方下降而朝向箱体7的内侧、即随着从上方向下方下降而朝向印刷单元3(图3)侧倾斜。
在下文中,在独立地识别四个倾斜壁82的情况下,将四个倾斜壁82分别标记为倾斜壁82A、倾斜壁82B、倾斜壁82C以及倾斜壁82D。此时,倾斜壁82A与墨水导入口45B1对应,倾斜壁82B与墨水导入口45B2对应,倾斜壁82C与墨水导入口45B3对应,倾斜壁82D与墨水导入口45B4对应。另外,主体52A的壁72与具有倾斜壁82的侧壁对应。
如图5所示,在打印机1的使用姿态下从Z轴方向观察打印机1时,承接盘54与墨水导入口45B在沿着打印机1的一边83的第一方向上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打印机1的一边83的第一方向相当于Y轴方向。此处,如图5所示,四个墨水导入口45B位于打印机1的区域内。即,四个墨水导入口45B位于比打印机1的一边83更靠-X轴方向、即比一边83更靠印刷单元3侧。
而且,由图5进行观察,将与沿着一边83的第一方向交叉、并且从一边83朝向墨水导入口45B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则主体52A的壁72位于比一边83更靠第二方向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沿着一边83的第一方向交叉、并且从一边83朝向墨水导入口45B的第二方向相当于-X轴方向。另外,位于比墨水导入口45B更靠第二方向的侧壁相当于主体52A的壁72。
如图6所示,在主体52A上设置有连接部84。盖子53(图4)上设置的系拴部(后述)与连接部84连接。与各墨水导入口45B对应地设置有连接部8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连接部84。在下文中,在独立地识别四个连接部84的情况下,将四个连接部84分别标记为连接部84A、连接部84B、连接部84C以及连接部84D。此时,连接部84A与墨水导入口45B1对应,连接部84B与墨水导入口45B2对应,连接部84C与墨水导入口45B3对应,连接部84D与墨水导入口45B4对应。
在主体52A中,连接部84设置在凹部81内。连接部84呈从凹部81向X轴方向突出的突起的形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84的X轴方向上的突出量小于凹部81的深度。因此,连接部84不比凹部81的深度更突出。在凹部81内,连接部84设置在倾斜壁8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84从倾斜壁82向X轴方向突出。另外,倾斜壁82不限定于平坦的面,也可以采用包含凹凸的面、曲面。
此处,如图7所示,在盖子53上设置有系拴部85。另外,如图7中的A-A线的剖视图即图8所示,盖子53包括:覆盖部86、密封部87、裙部88和把持部89。盖子53由富于挠性以及弹性且液体、气体不易通过的材料构成。作为构成盖子53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橡胶、弹性体等。
覆盖部86具有能够从上方覆盖墨水导入口45B的大小以及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部86构成了能够从上方覆盖墨水导入口45B的板状的部分。密封部87从覆盖部86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87从覆盖部86以筒状突出,内侧设置成空心。密封部87能够插入墨水导入口45B,在插入墨水导入口45B的状态下,将墨水导入口45B封闭。密封部87与墨水导入口45B成为紧固嵌合的关系。即,通过将密封部87压入墨水导入口45B,从而对墨水导入口45B进行封闭。由此,在通过盖子53将墨水导入口45B封闭时,墨水导入口45B与密封部87之间的气密性提高。
另外,在下文中,有时会将通过向墨水导入口45B插入密封部87而将墨水导入口45B封闭的状态表述成盖子53安装在注入部45上的状态。在下文中,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盖子53安装在注入部45上的状态是指,通过向墨水导入口45B插入密封部87而将墨水导入口45B封闭的状态。在通过盖子53将墨水导入口45B封闭时,密封部87插入墨水导入口45B,因此罐10内的墨水、筒部45A上附着的墨水等有时会附着在密封部87上。
在从密封部87侧观察覆盖部86时,裙部88位于密封部87的外侧,并从覆盖部86突出。裙部88从覆盖部86突出的方向与密封部87从覆盖部86突出的方向相同。裙部88从覆盖部86突出的量大于密封部87从覆盖部86突出的量。即,裙部88比密封部87更突出。因此,例如,即使因将密封部87上附着有墨水的盖子53从墨水导入口45B拔出时的力度而使得墨水从密封部87飞散,也容易通过裙部88捕捉飞散的墨水。由此,能够提高盖子53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密封部87侧观察覆盖部86时,裙部88设置成遍及包围密封部87的区域。然而,不限定于裙部88遍及包围密封部87的区域的整周而比密封部87更突出的形态。也可以采用将裙部88局部地切除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减轻墨水的飞散的效果。
在将密封部87插入墨水导入口45B时,筒部45A位于密封部87与裙部88之间。换言之,在将密封部87插入墨水导入口45B时,筒部45A由密封部87与裙部88夹持。另外,裙部88与筒部45A可以是紧固嵌合的关系,也可以是间隙嵌合的关系。即,可以设定为将裙部88压入筒部45A,也可以设定为在将密封部87插入墨水导入口45B的状态下,在裙部88与筒部45A之间空出间隙。
把持部89设置在覆盖部86的与密封部87侧相反的一侧上。把持部89从覆盖部86朝向与密封部87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工作人员能够抓住把持部89使盖子53相对于注入部45装卸。
系拴部85从覆盖部86以棒状延伸。系拴部85从覆盖部86向与密封部87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系拴部85的与覆盖部86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被连接部91。被连接部91从系拴部85以筒状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连接部91从系拴部85突出的方向与密封部87从覆盖部86突出的方向相同。在以筒状突出的被连接部91的内侧形成有凹部92。
通过向被连接部91的凹部92内插入主体52A的连接部84(图6),由此将系拴部85系拴在主体52A的连接部84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92与连接部84成为紧固嵌合的关系。即,通过将连接部84压入凹部92,从而将被连接部91与连接部84连接。由此,能够提高被连接部91相对于连接部84的固定力,因此在将系拴部85系拴在连接部84上时,盖子53不易从主体52A脱落。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84设置在凹部81内的倾斜壁82。因此,能够减轻在将盖子53的系拴部85系拴在连接部84上时系拴部85从主体52A的壁72向X轴方向突出。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将系拴部85系拴在连接部84的状态下,将盖子53安装在注入部45上。另外,也能够在将系拴部85系拴在连接部84的状态下,将从注入部45拆下的盖子53载置在承接盘54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系拴部85具有在将系拴部85系拴在连接部84的状态下,能够将盖子53安装在注入部45上的长度,并且具有能够将从注入部45拆下的盖子53载置在对应的承接盘54上的长度。
如图9所示,在将系拴部85系拴在连接部84的状态下,仅能够将一个盖子53载置在四个承接盘54中的对应的承接盘54上。另外,在将系拴部85系拴在连接部84的状态下,仅能将一个盖子53安装在四个注入部45中的对应的注入部45。即,处于将系拴部85系拴在连接部84的状态下的盖子53的可动范围是对应的墨水导入口45B与对应的承接盘54之间的范围。能够实现这种设置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在从正面观察主体52A时、即沿-X轴方向观察主体52A时,连接部84的沿着Y轴方向的位置P1位于位置P2与位置P3之间。
这相当于,在打印机1的使用姿态下当从铅垂上方观察打印机1时,连接部84的沿着第一方向的位置P1位于承接盘54的沿着第一方向的位置P2与墨水导入口45B的沿着第一方向的位置P3之间。位置P2是与连接部84对应的承接盘54的沿着Y轴方向的位置。另外,位置P3是与连接部84对应的墨水导入口45B的沿着Y轴方向的位置。此处,位置P2是承接盘54的-Y轴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位置P3是墨水导入口45B的Y轴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由此,容易使连接部84至承接盘54的距离与连接部84至墨水导入口45B的距离大致相等。根据该必要条件,能够将盖子53的可动范围设置在对应的墨水导入口45B与对应的承接盘54之间的范围内。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正面观察主体52A时、即在沿-X轴方向观察主体52A时,连接部84的沿着Y轴方向的位置P1位于位置P4与位置P5之间。位置P4是与连接部84对应的承接盘54的中心的位置。位置P5是墨水导入口45B的中心的位置。这相当于,在打印机1的使用姿态下当从铅垂上方观察打印机1时,连接部84的沿着第一方向的位置位于承接盘54的沿着第一方向的中心位置与墨水导入口45B的沿着第一方向的中心位置之间。由此,更容易使连接部84至承接盘54的距离与连接部84至墨水导入口45B的距离大致相等。根据该必要条件,能够将盖子53的可动范围维持在对应的墨水导入口45B与对应的承接盘54之间的范围并且能够将系拴部85的长度设置得较短。由此,容易减轻系拴部85的松弛。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容纳在墨水注入用容器94中的墨水注入罐10。在墨水注入用容器94上设置有能够排出墨水的管嘴部95。管嘴部95具有管状的构造。墨水注入用容器94内的墨水经由管嘴部95向墨水注入用容器94的外部排出。工作人员在将盖子53从注入部45拆下的状态下,将墨水注入用容器94的管嘴部95插入墨水导入口45B后,再将墨水注入用容器94内的墨水从注入部45注入罐10内。
此处,如图11所示,在墨水注入用容器94上设置有定位部96。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96设置在管状的管嘴部95的外侧。在将管嘴部95插入墨水导入口45B时,定位部96与墨水导入口45B的顶端(外端)抵接,从而对管嘴部95向墨水导入口45B的插入程度(也称为管嘴插入)进行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管嘴部95插入墨水导入口45B时,定位部96能够与构成墨水导入口45B的筒部45A的顶端(外端)抵接。由此,容易限制当将墨水注入用容器94的管嘴部95插入墨水导入口45B时的、墨水注入用容器94相对于罐10的位置。
像这样,当定位部96与构成墨水导入口45B的筒部45A的顶端抵接时,在墨水注入用容器94与连接部84之间空出间隙。由此,当使墨水注入用容器94的定位部96与墨水导入口45B抵接时,容易避免墨水注入用容器94与同连接部84连接的盖子53的被连接部91接触。其结果是,当通过墨水注入用容器94向罐10注入墨水时容易避免被连接部91、连接部84造成阻碍,因此容易进行注入。
如图12所示,罐10具有面101、面102、面103、面104、面105、面106和面107。在罐10中,面101~面107分别是朝向外侧的面。此外,如图13所示,罐10具有面108、面109、面110、面111、面112、面113、面114和面115。在罐10中,面108~面115分别是朝向外侧的面。此外,如图14所示,罐10具有面116。在罐10中,面116是朝向外侧的面。
面101~面116构成罐10的外壳。面101~面116分别并不限定于平坦的面。在面101~面116中,有时包括凹凸或阶差、曲面等。此外,也有在面101~面116上形成有突出物的情况。
如图12所示,面101被设定为前述的目视确认面46。在面101上,设置有作为标识44的一例的上限标记48及下限标记49。上限标记48及下限标记49从面101突出,是上述突出物的一例。面101朝向X轴方向。面101沿着YZ平面延伸。
面102位于面101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01交叉。面102相对于XY平面及YZ平面倾斜。面102以随着从面101朝向-X轴方向而朝向Z轴方向的朝向倾斜。在面102上设置有注入部45。注入部45依照面102的倾斜而倾斜。因此,筒部45A也依照面102的倾斜而倾斜。并且,墨水导入口45B也依照面102的倾斜而倾斜。
此外,在面102上设置有包围壁121。包围壁121以管状设置在注入部45的外侧,将注入部45从外侧包围。包围壁121从面102朝向上方突出。包围壁121也依照面102的倾斜而倾斜。因此,包围壁121朝向与筒部45A从面102突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而从面102突出。另外,筒部45A及包围壁121也是突出物的一例。
面103朝向X轴方向,沿着YZ平面延伸。面103位于面102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02交叉。此外,面103位于比面101更靠-X轴方向的位置。面104位于面103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03交叉。面104相对于XY平面及YZ平面倾斜。面104以随着从面103朝向Z轴方向而朝向X轴方向的朝向倾斜。
面105朝向X轴方向,沿着YZ平面延伸。面105位于面104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04交叉。此外,面105位于比面103更靠X轴方向的位置,并且位于比面101更靠-X轴方向的位置。即,当将罐10沿Y轴方向观察时,面105位于面101与面103之间。面106位于面105的-X轴方向的位置,在比面104更靠Z轴方向的位置处与面105交叉。面106朝向Z轴方向,沿着XY平面延伸。
在面106上设置有大气开放部122。大气开放部122从面106朝向Z轴方向突出。在大气开放部122上,形成有朝向Z轴方向开口的大气开放口123。此外,在面106上设置有筒壁124。筒壁124以筒状设置在大气开放部122的外侧,将大气开放部122从外侧包围。筒壁124从面106朝向Z轴方向突出。此外,在面106上设置有被固定部125。被固定部125从面106朝向Z轴方向突出。另外,大气开放部122及筒壁124、被固定部125也是突出物的一例。
面107位于面101~面106的-Y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01~面106交叉。面107朝向-Y轴方向,沿着XZ平面延伸。
另外,沿着XZ平面延伸的面并不限定于与XZ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除了与XZ平面正交的面以外,也包括因误差或公差等而倾斜的面。同样,沿着YZ平面延伸的面并不限定于与YZ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除了与YZ平面正交的面以外,也包括因误差或公差等而倾斜的面。沿着XY平面延伸的面并不限定于与XY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除了与XY平面正交的面以外,也包括因误差或公差等而倾斜的面。
此外,所谓两个面交叉,表示两个面是不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除了两个面相互直接接触的情况以外,即使是不直接接触而相互离开的位置关系,一个面的延长线与另一个面的延长线交叉的关系的情况下,也称作交叉。交叉的两个面所成的角是直角、钝角、锐角的哪个都可以。
如图13所示,在罐10中朝向外侧的面中的面108朝向下方。面108相对于XY平面及YZ平面倾斜。面108位于面101(图12)及面107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01及面107交叉。面108以随着从Y轴方向朝向-Y轴方向而朝向-Z轴方向的朝向倾斜。此外,面108以随着从X轴方向朝向-X轴方向而朝向-Z轴方向的朝向倾斜。
如图13所示,在面108上设置有脚部126。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脚部126。脚部126从面108朝向-Z轴方向突出。在将罐10向第一箱体51(图4)配置时,脚部126被用于定位及固定。脚部126也是前述的突出物的一例。
如图13所示,面109朝向-X轴方向,沿着YZ平面延伸。面109位于面108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08交叉。在面109上设置有伸出部127。伸出部127位于面109中的-Y轴方向的端部。伸出部127从面109向-X轴方向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伸出部127在面109中的-Y轴方向的端部处遍及沿着Z轴的区域设置。另外,伸出部127的背侧的面即伸出部127的-Y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2所示的面107。
如图13所示,伸出部127朝向Y轴方向,沿着XZ平面延伸。在伸出部127的-Z轴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墨水供给部128。墨水供给部128从伸出部127朝向Y轴方向突出。在墨水供给部128上,形成有朝向Y轴方向开口的墨水供给口12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水供给部128上连接墨水供给管43(图3)。罐10内的墨水被从墨水供给口129经由墨水供给管43向印刷部42(图3)供给。墨水供给口129相当于液体导出口。
此外,如图13所示,在面109上设置有管保持部131及肋板132。管保持部131从面109朝向-X轴方向突出。此外,肋板132也从面109朝向-X轴方向突出。管保持部131及肋板132也是前述突出物的一例。管保持部131具有环状的外观,具有一部分被切掉的形态。管保持部131能够插入墨水供给管43(图3)地构成。能够用管保持部131保持墨水供给管43。由此,例如在打印机1的组装时,能够容易进行墨水供给管43的固定及配管。
如图13所示,面110朝向-Z轴方向,沿着XY平面延伸。面110位于面109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09交叉。另外,伸出部127跨越从面109到面110而连续。面111朝向-X轴方向,沿着YZ平面延伸。面111位于面110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10交叉。此外,面111位于比面109更靠-X轴方向。另外,伸出部127跨越从面109到面110及面111而连续。在面111上设置有肋板133。肋板133从面111朝向-X轴方向突出。肋板133也是前述突出物的一例。
面112朝向-X轴方向,沿着YZ平面延伸。面112位于图12所示的面106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06交叉。如图13所示,面112位于比面111更靠X轴方向,并且位于比面109更靠-X轴方向。
这里,在罐10中,如图14所示,面116位于面111与面112之间。面116朝向Z轴方向,沿着XY平面延伸。面116位于面111的Z轴方向的位置,并且位于面112的-Z轴方向的位置。面116在面111的Z轴方向的端部处与面111交叉,在面112的-Z轴方向的端部处与面112交叉。并且,面112在与面116侧相反的一侧、即Z轴方向侧与面106交叉。另外,伸出部127跨越从面111经过面116和面112到面106而连续。并且,如图12所示,伸出部127跨越从面106经过面105直到面104。即,伸出部127从面109(图13)经过面110、面111、面116(图14)、面112、面106及面105(图12)而连续延伸到面104。
如图13所示,面113朝向Y轴方向,沿着XZ平面延伸。面113位于面108及面109的Y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08及面109交叉。面114朝向Y轴方向,沿着XZ平面延伸。面114位于面109的Y轴方向的位置,与面109交叉。此外,面114位于面113的Z轴方向的位置。
面115朝向Y轴方向,沿着XZ平面延伸。面115位于面110、面111、面112及面116(图14)的Y轴方向的位置。面115与面110、面111、面112及面116(图14)交叉。另外,如图13所示,面114位于面113与面115之间。并且,面114位于比面113及面115都更靠-Y轴方向的位置。另外,在下文中,有将面113~面115统称表述为前表面135的情况。前表面135是在罐10中朝向Y轴方向的面。
如图15所示,罐10具有壳体137和作为膜的一例的片状部件138。壳体137例如由尼龙或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此外,片状部件138由合成树脂(例如,尼龙或聚丙烯等)形成为膜状,具有挠性。另外,片状部件138中的朝向-Y轴方向的面相当于罐10的面107(图12)。
如图15所示,在壳体137上,形成有凹部141、凹部142、凹部143、凹部144、凹部145、凹部146、凹部147、凹部148和凹部149。在壳体137上,凹部141~凹部149以向Y轴方向形成凹陷的朝向形成。在壳体137中,凹部141~凹部149朝向-Y轴方向开口。凹部141~凹部149被后述的间隔壁相互分隔。此外,在壳体137上设置有接合部151。在图15中,为了将结构容易理解地表示,对于接合部151描绘有阴影。接合部151设置在将凹部141~凹部149分别划分的间隔壁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处。
片状部件138具有将凹部141~凹部149覆盖的大小及形状。片状部件138接合在接合部15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熔接将壳体137与片状部件138接合。如果在壳体137上接合片状部件138,则凹部141~凹部149分别被片状部件138堵塞。由凹部141和片状部件138包围的空间构成为墨水容纳部29。如上所述,在罐10中,在墨水容纳部29中容纳墨水。配置在容纳于该墨水容纳部29中的墨水的液面上方且被片状部件138封闭的凹部142~凹部149,构成为与墨水容纳部29划分开的作为空气容纳部的空气容纳室24。在罐10中,在空气容纳室(空气容纳部)24中容纳空气。
此外,如图16所示,罐10具有防水通气膜152和片状部件153。防水通气膜152由对于液体的防水性较高即液体的渗透性较低、通气性较高的材料构成,形成为膜状。防水通气膜152是防水通气部件的一例。片状部件153由合成树脂(例如,尼龙或聚丙烯等)形成为膜状,具有挠性。另外,在罐10中,片状部件153中的朝向Y轴方向的面相当于罐10的面115(图13)。
如图16所示,在壳体137上形成有凹部154、凹部155、凹部156、凹部157和凹部158。在壳体137上,凹部154~凹部158以向-Y轴方向形成凹陷的朝向形成。在壳体137上,凹部154~凹部158朝向Y轴方向开口。凹部154形成在凹部155的内侧。凹部154~凹部158中的凹部155~凹部158被划分壁161相互分隔。凹部154被划分壁162从凹部155分隔。
划分壁161及划分壁162以堤坝状设置在面114上。划分壁161及划分壁162从面114向Y轴方向突出。在罐10中,由从面114向Y轴方向突出的堤坝状的划分壁161形成凹部155~凹部158。此外,在罐10中,由从面114向Y轴方向突出的堤坝状的划分壁162形成凹部154。即,凹部155~凹部158具有以面114为底面、将底面用划分壁161包围的结构。此外,凹部154具有以面114为底面、将底面用划分壁162包围的结构。另外,划分壁161比划分壁162更向Y轴方向突出。因此,凹部154包含在凹部155内。
划分壁161及划分壁162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被设定为接合部163。防水通气膜152具有将凹部154及划分壁162覆盖的大小及形状。防水通气膜152接合在划分壁162的接合部163上。由此,凹部154被防水通气膜152封闭。片状部件153具有将凹部155~凹部158及划分壁161覆盖的大小及形状。片状部件153接合在划分壁161的接合部163上。由此,凹部155~凹部158被片状部件153封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水通气膜152及片状部件153分别通过熔接而接合在接合部163上。此外,被防水通气膜封闭的凹部154及被片状部件153封闭的凹部155~凹部158由于如后述那样,被连通孔211等连通孔经由凹部142~凹部149(参照图15)的某个而相互连通,因此具有作为空气容纳部即空气容纳室24的一部分的功能。
如图17所示,壳体137具有间隔壁171、间隔壁172、间隔壁173、间隔壁174、间隔壁175和间隔壁176。间隔壁171~间隔壁176将凹部141划分。此外,壳体137具有间隔壁177、间隔壁178、间隔壁179、间隔壁180、间隔壁181、间隔壁182、间隔壁183、间隔壁184、间隔壁185、间隔壁186、间隔壁187、间隔壁188和间隔壁189。
这里,如上所述,由凹部141和片状部件138围成的空间构成为墨水容纳部29。凹部141被间隔壁171~间隔壁176划分。并且,通过将由间隔壁171~间隔壁176划分出的凹部141用片状部件138封闭而构成墨水容纳部29。因此,间隔壁171~间隔壁176及片状部件138可以定义为划分作为第一室的一例的墨水容纳部29的壁。墨水容纳部29被间隔壁171~间隔壁176及片状部件138的多个壁包围。间隔壁171~间隔壁176及片状部件138的多个壁中的间隔壁171与第一壁对应。此外,作为膜的一例的片状部件138相当于与第一壁对置的壁。此外,间隔壁171~间隔壁176及片状部件138的多个壁中的间隔壁172对应于目视确认壁。此外,间隔壁176中的凹部141侧的面对应于顶面。
间隔壁171和间隔壁176~间隔壁179划分出凹部142。间隔壁171、间隔壁176、间隔壁177、间隔壁179和间隔壁180划分出凹部143。间隔壁171、间隔壁177、间隔壁181、间隔壁182和间隔壁183划分出凹部144。间隔壁171、间隔壁181、间隔壁185、间隔壁187和间隔壁188划分出凹部145。间隔壁171、间隔壁185、间隔壁186、间隔壁187和间隔壁188划分出凹部146。间隔壁171、间隔壁181、间隔壁184、间隔壁186、间隔壁187、间隔壁188和间隔壁189划分出凹部147。
间隔壁171沿着XZ平面延伸。间隔壁171的Y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3所示的面113及面114。如图17所示,间隔壁172~间隔壁176与间隔壁171交叉。间隔壁172~间隔壁176从间隔壁171向-Y轴方向突出。
间隔壁172位于间隔壁171的X轴方向侧的端部,沿着YZ平面延伸。间隔壁172的与凹部141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间隔壁172的X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2所示的面101。如上所述,面101被设定为目视确认面46。因此,能够经由间隔壁172目视确认凹部141内的墨水。间隔壁172是目视确认壁的一例。如图17所示,间隔壁173设置在夹着凹部141与间隔壁172对峙的位置。间隔壁173沿着YZ平面延伸。间隔壁173的与凹部141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间隔壁173的-X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3所示的面109。
如图17所示,间隔壁174位于间隔壁171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间隔壁174的与凹部141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间隔壁174的-Z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3所示的面108。间隔壁174相对于XZ平面倾斜。此外,间隔壁174也相对于XY平面及YZ平面这两者倾斜。
如图17所示,间隔壁175设置在夹着凹部141与间隔壁174相反的一侧的位置。间隔壁176也设置在夹着凹部141与间隔壁174相反的一侧的位置。间隔壁175位于间隔壁176的X轴方向的位置。间隔壁175相对于XY平面及YZ平面这两者倾斜。间隔壁175与XZ平面正交。间隔壁176沿着XY平面延伸。间隔壁175的与凹部141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间隔壁175的Z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2所示的面102。
在面102上设置有前述的注入部45。即,注入部45设置在间隔壁175上。注入部45的筒部45A设置在间隔壁175中的面102上,从面102朝向与凹部14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在筒部45A的与面102侧相反的一侧的上端,开口有墨水导入口45B。另一方面,在间隔壁175中的与面102相反的面、即间隔壁175的凹部141侧的面与筒部45A交叉的交叉部,开口有墨水注入口45C。墨水注入口45C是注入部45中的在间隔壁175处朝向凹部141侧开口的开口部。从墨水导入口45B注入的墨水经由筒部45A从墨水注入口45C向凹部141(墨水容纳部29)流入。墨水注入口45C相当于液体注入口。
间隔壁172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75交叉。此外,间隔壁172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74交叉。间隔壁173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76交叉。此外,间隔壁173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74交叉。间隔壁175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76交叉。通过上述的结构,间隔壁172~间隔壁176将间隔壁171的一部分包围。由此,构成了以间隔壁171为底部的凹部141。
划分凹部142的间隔壁177夹着凹部142设置在间隔壁176的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比间隔壁176更靠Z轴方向的位置。间隔壁177沿着XY平面延伸。间隔壁178位于凹部142的X轴方向的位置,沿着YZ平面延伸。间隔壁178的与凹部142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间隔壁178的X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2所示的面103。如图17所示,间隔壁179设置在夹着凹部142与间隔壁178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比间隔壁178更靠-X轴方向的位置。间隔壁179沿着YZ平面延伸。
间隔壁178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76交叉。此外,间隔壁178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77交叉。间隔壁179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76交叉。此外,间隔壁178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77交叉。通过上述结构,间隔壁176~间隔壁179将间隔壁171的一部分包围。由此,构成了以间隔壁171为底部的凹部142。凹部142位于凹部141的Z轴方向侧。
划分凹部143的间隔壁180设置在夹着凹部143与间隔壁179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比间隔壁179更靠-X轴方向的位置。间隔壁180沿着YZ平面延伸。间隔壁180的与凹部143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间隔壁180的-X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3所示的面111。如图17所示,间隔壁176及间隔壁177从比间隔壁179更靠X轴方向的位置向-X轴方向跨过间隔壁179而达到间隔壁180。间隔壁180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76交叉。此外,间隔壁180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77交叉。
通过上述结构,间隔壁176、间隔壁177、间隔壁179及间隔壁180将间隔壁171的一部分包围。由此,构成了以间隔壁171为底部的凹部143。凹部143夹着间隔壁179位于凹部142的-X轴方向侧。即,凹部142和凹部143共用间隔壁179。凹部142和凹部143也共用间隔壁176及间隔壁177。凹部143位于比凹部141更靠Z轴方向侧。
划分凹部144的间隔壁181夹着凹部144设置在间隔壁177的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比间隔壁177更靠Z轴方向的位置。间隔壁181沿着XY平面延伸。间隔壁182位于凹部144的X轴方向的位置。间隔壁182相对于XY平面及YZ平面这两者倾斜。间隔壁182与XZ平面正交。间隔壁182的与凹部144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间隔壁182的X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2所示的面104。如图17所示,间隔壁183位于凹部144的-X轴方向的位置。间隔壁183沿着YZ平面延伸。
通过上述结构,间隔壁177、间隔壁181、间隔壁182及间隔壁183将间隔壁171的一部分包围。由此,构成了以间隔壁171为底部的凹部144。凹部144夹着间隔壁177位于凹部142及凹部143的Z轴方向侧。即,凹部142、凹部143和凹部144共用间隔壁177。
划分凹部145的间隔壁185夹着凹部145设置在间隔壁181的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比间隔壁181更靠Z轴方向的位置。间隔壁185沿着XY平面延伸。间隔壁188位于凹部145的X轴方向的位置,沿着YZ平面延伸。间隔壁188从间隔壁181向Z轴方向越过间隔壁185而延伸。间隔壁188的与凹部145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间隔壁188的X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2所示的面105。如图17所示,间隔壁187夹着凹部145设置在间隔壁188的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比间隔壁188更靠-X轴方向的位置。间隔壁187沿着YZ平面延伸。间隔壁187从间隔壁181向Z轴方向越过间隔壁185而延伸。
间隔壁185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88交叉。此外,间隔壁185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87交叉。间隔壁187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81交叉。此外,间隔壁181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88交叉。通过上述结构,间隔壁181、间隔壁185、间隔壁187及间隔壁188将间隔壁171的一部分包围。由此,构成了以间隔壁171为底部的凹部145。凹部145位于凹部144的Z轴方向侧。
划分凹部146的间隔壁186夹着凹部146设置在间隔壁185的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比间隔壁185更靠Z轴方向的位置。间隔壁186沿着XY平面延伸。间隔壁187从间隔壁181向Z轴方向越过间隔壁185而到达了间隔壁186。间隔壁186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88交叉。此外,间隔壁186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87交叉。通过上述结构,间隔壁185、间隔壁186、间隔壁187及间隔壁188将间隔壁171的一部分包围。由此,构成了以间隔壁171为底部的凹部146。凹部146夹着间隔壁185位于凹部145的Z轴方向侧。即,凹部145和凹部146共用间隔壁185。凹部145和凹部146也共用间隔壁188及间隔壁187。
划分凹部147的间隔壁189夹着凹部147设置在间隔壁181的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比间隔壁181更靠Z轴方向的位置。间隔壁189位于比凹部145及凹部146更靠Z轴方向。即,间隔壁189位于比间隔壁186更靠Z轴方向。间隔壁189沿着XY平面延伸。间隔壁189的与凹部147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间隔壁189的Z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2所示的面106。如图17所示,间隔壁184位于凹部147的-X轴方向的位置,沿着YZ平面延伸。间隔壁184的与凹部147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间隔壁184的-X轴方向侧的面,相当于图13所示的面112。
间隔壁184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81交叉。此外,间隔壁184在Z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89交叉。间隔壁189在X轴方向的端部与间隔壁188交叉。通过上述结构,间隔壁181、间隔壁187、间隔壁186、间隔壁188、间隔壁189及间隔壁184将间隔壁171的一部分包围。由此,构成了以间隔壁171为底部的凹部147。凹部147位于凹部144的Z轴方向侧。另外,如图17所示,凹部145及凹部146被间隔壁181、间隔壁188、间隔壁189及间隔壁184包围。因此,凹部145及凹部146也可以看作位于凹部147内。
凹部148及凹部149设置在伸出部127上。如图17所示,当将壳体137沿Y轴方向观察时,凹部148及凹部149位于凹部141~凹部147的外侧。凹部148及凹部149在伸出部127上设置为槽状。
通过间隔壁180和间隔壁176将凹部148从凹部143分隔。此外,通过间隔壁173将凹部148从凹部141分隔。凹部148在与间隔壁177交叉的部位处与凹部144相连。即,凹部148在与间隔壁177交叉的部分处由朝向凹部144的内侧开口的连接部201与凹部144相连。
凹部148从连接部201沿着间隔壁180向-Z轴方向延伸,在间隔壁180与间隔壁176交叉的部分处拐弯,沿着间隔壁176向X轴方向延伸。连接部201在到达间隔壁173之前拐弯并向-Z轴方向延伸,再向Z轴方向拐弯并沿着间隔壁173向Z轴方向延伸。并且,凹部148与间隔壁176交叉并与凹部143相连。即,凹部148在与间隔壁176交叉的部分处由朝向凹部143的内侧开口的连接部202与凹部143相连。
凹部148在连接部201与凹部144连接,在连接部202与凹部143连接。由此,凹部144与凹部143经由凹部148相连。
如图17所示,当将壳体137沿Y轴方向观察时,凹部149位于凹部147的外侧。通过间隔壁184、间隔壁189及间隔壁188将凹部149从凹部147分隔。此外,通过间隔壁188将凹部149从凹部145及凹部146分隔。
凹部149在间隔壁184与间隔壁181交叉的部分处与凹部147相连。凹部149通过在间隔壁184中的与间隔壁181交叉的部分处朝向凹部147的内侧开口的连接部203与凹部147相连。凹部149从连接部203沿着间隔壁184向Z轴方向延伸,在间隔壁184与间隔壁189交叉的部分处拐弯,沿着间隔壁189向X轴方向延伸。
并且,凹部149在间隔壁189与间隔壁188交叉的部分处拐弯,沿着间隔壁188向-Z轴方向延伸,在间隔壁188与间隔壁177交叉的部分处与凹部144相连。即,凹部149通过在间隔壁188中的与间隔壁177交叉的部分处朝向凹部144的内侧开口的连接部204与凹部144相连。凹部149在连接部203与凹部147连接,在连接部204与凹部144连接。由此,凹部144与凹部147经由凹部149相连。
通过上述结构,凹部147与凹部143经由凹部149、凹部144和凹部148相连。此外,凹部145与凹部146经由在间隔壁185上形成的缺口部205相连。
另外,前述的图16所示的凹部154、凹部155及凹部156设置在图17所示的间隔壁171中的凹部145、凹部146及凹部147的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即,图16所示的凹部154、凹部155及凹部156夹着图17所示的间隔壁171设置在与凹部145、凹部146及凹部147重叠的区域。
这里,如图17所示,在间隔壁171上,设置有连通孔211、连通孔212、连通孔213、连通孔214、连通孔215、连通孔216和连通孔217。连通孔211设置在凹部146内。连通孔212设置在凹部145内。连通孔213设置在凹部147内。连通孔214设置在凹部143内。连通孔215及连通孔216设置在凹部142内。连通孔217设置在凹部141内。连通孔211~连通孔217将间隔壁171贯通。
凹部146内的连通孔211如图18所示,将间隔壁171贯通而通到凹部154内。这里,在间隔壁189上形成有通到大气开放口123的连通口218。连通口218是在间隔壁189中的大气开放部122交叉的交叉部分处开口的开口部。连通口218朝向凹部155内开口。另外,间隔壁189由凹部155和图17所示的凹部147共用。将凹部147和凹部155通过突出到凹部147内的间隔壁219分隔。另外,凹部155如图16所示,经由防水通气膜152通到凹部154。
凹部154经由连通孔211通到图17所示的凹部146。凹部145内的连通孔212如图18所示那样通到凹部156。连通孔213也通到凹部156内。即,连通孔212经由凹部156及连通孔213通到图17所示的凹部147。如图18所示,凹部143内的连通孔214通到凹部158。
连通孔215也通到凹部158内。即,连通孔214经由凹部158及连通孔215通到图17所示的凹部142。连通孔216也通到凹部142内。如图18所示,连通孔216通到凹部157。并且,凹部157经由连通孔217通到图17所示的凹部141。
在凹部141的-X轴方向侧且凹部148的-Z轴方向侧,设置有凹部221。凹部221在间隔壁173中的与间隔壁174交叉的部分处与凹部141相连。在凹部221上形成有连通口222。连通口222经由图13所示的墨水供给部128通到墨水供给口129。
如果将片状部件138接合到具有上述结构的壳体137上,则如图19所示,凹部141构成为墨水容纳部29。此外,凹部142构成为缓冲室231,凹部143构成为缓冲室232,凹部144构成为缓冲室233,凹部145构成为缓冲室234,凹部146构成为缓冲室235,凹部147构成为缓冲室236。
此外,凹部148构成为连通路241,凹部149构成为连通路242,缺口部205构成为连通路243。缓冲室231~缓冲室236及连通路241~连通路243构成大气连通路245的一部分。另外,在图19中,为了将结构容易理解地表示,表示了将壳体137隔着片状部件138而透过观察的图。此外,对于接合部151描绘有阴影。
这里,如图19所示,在墨水容纳部29内设置有支承部246。支承部246设置在间隔壁171上。支承部246从间隔壁171向-Y轴方向突出。支承部246从间隔壁172、间隔壁173、间隔壁174、间隔壁175及间隔壁176分别离开。支承部246具有沿着YZ平面延伸的板状的外观。将支承部246从间隔壁171的突出量设定为与间隔壁172~间隔壁176从间隔壁171的突出量同样。并且,在支承部246中,在与间隔壁171侧相反的一侧即-Y轴方向的端部上设置有接合部151。即,在罐10中,将片状部件138也接合在支承部246的接合部151上。根据该结构,能够用支承部246限制片状部件138的变形。
如果在壳体137上接合防水通气膜152(图16)和片状部件153,则如图20所示,大气连通路245的一部分构成在间隔壁171的Y轴方向侧即罐10的前表面135上。构成在罐10的前表面135上的大气连通路245的一部分是由凹部155、凹部156、凹部157及凹部158和片状部件153包围的区域。此外,在构成在罐10的前表面135上的大气连通路245的一部分中,也包括由凹部154(图16)和防水通气膜152包围的区域。此外,在大气连通路245中也包括大气开放部122。
通过上述,在罐10中,构成从大气开放口123到图19所示的墨水容纳部29内的连通孔217的大气连通路245。大气连通路245使大气开放口123与连通孔217之间连通。由此,罐10构成为,能够从大气连通路245向墨水容纳部29内导入大气。即,大气连通路245通到墨水容纳部29。由此,在罐10中,构成从大气开放口123经由墨水容纳部29与墨水供给口129(图13)相连的流路。在该流路的一部分中包括大气连通路245。
如果在壳体137上接合防水通气膜152及片状部件153,则如图20所示,由凹部155和片状部件153包围的区域构成为缓冲室251。此外,由凹部154和防水通气膜152包围的区域构成为缓冲室252。此外,由凹部156和片状部件153包围的区域构成为连通路253,由凹部157和片状部件153包围的区域构成为连通路254,由凹部158和片状部件153包围的区域构成为连通路255。通过上述,在大气连通路245中,包括大气开放部122、缓冲室251、连通路253~连通路255。
连通路253位于缓冲室251的-Z轴方向,沿着X轴延伸。连通路253使连通孔212与连通孔213之间连通。连通路255位于比连通路253更靠-Z轴方向,使连通孔214与连通孔215之间连通。连通孔214及连通孔215位于比连通路253更靠-Z轴方向。连通孔214位于比连通孔215更靠-X轴方向。连通路255从连通孔214向Z轴方向延伸,在连通路253的-Z轴方向的位置处拐弯而向X轴方向延伸。并且,连通路255在连通孔212的-X轴方向的位置处拐弯而向-Z轴方向延伸,达到连通孔215。
连通路254位于比连通路253更靠-Z轴方向,使连通孔216与连通孔217之间连通。连通孔216及连通孔217位于比连通路253更靠-Z轴方向。连通孔216及连通孔217位于比连通孔215更靠-X轴方向,并且位于比连通孔214更靠X轴方向。连通路254从连通孔216一边蜿蜒一边向Z轴方向延伸。并且,连通路254在连通路253的-Z轴方向的位置处拐弯并向-Z轴方向延伸,达到连通孔217。如图20所示,连通路255围绕连通路254的外侧。在罐10中,通过连通路254的蜿蜒,能够容易地将墨水容纳部29(图19)内的墨水的液体成分蒸发的情况抑制得较低。
关于从大气开放口123到墨水供给口129的流路,一边参照示意图一边说明。这里,为了使理解变得容易,示意地说明从大气开放口123到墨水供给口129的流路。另外,将从大气开放口123朝向墨水供给口129的朝向设为流体流动的朝向。并且,将该朝向作为“上游”、“下游”的基准。即,相对于墨水供给口129,大气开放口123侧是上游侧,相对于大气开放口123,墨水供给口129侧是下游侧。如图21所示,从大气开放口123到墨水供给口129的流路260包括大气连通路245、墨水容纳部29和墨水供给部128。
缓冲室251设置在大气开放部122的下游侧。另外,大气开放部122中的缓冲室251侧的开口是连通口218。缓冲室251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55和片状部件153包围的区域。缓冲室252设置在缓冲室251的下游侧。缓冲室252是由凹部154和防水通气膜152包围的区域。缓冲室252位于缓冲室251内。大气能够经由防水通气膜152在缓冲室251与缓冲室252之间移动。
缓冲室235设置在缓冲室252的下游侧。缓冲室235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46和片状部件138包围的区域。缓冲室252与缓冲室235经由将壳体137的间隔壁171贯通的连通孔211连通。另外,将连通孔211中的缓冲室252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61。连通口261相当于缓冲室252与连通孔211的连接口。此外,将连通孔211中的缓冲室235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62。连通口262相当于缓冲室235与连通孔211的连接口。
缓冲室234设置在缓冲室235的下游侧。缓冲室234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45和片状部件138包围的区域。缓冲室235与缓冲室234经由壳体137的连通路243连通。连通路243是由形成在间隔壁185(图17)上的缺口部205和片状部件138包围的区域。将连通路243中的缓冲室235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63。连通口263相当于缓冲室235与连通路243的连接口。此外,将连通路243中的缓冲室234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64。连通口264相当于缓冲室234与连通路243的连接口。
连通路253设置在缓冲室234的下游侧。连通路253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56和片状部件153包围的区域。缓冲室234与连通路253经由将壳体137的间隔壁171贯通的连通孔212连通。将连通孔212中的缓冲室234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65。连通口265相当于缓冲室234与连通孔212的连接口。此外,将连通孔212中的连通路253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66。连通口266相当于连通路253与连通孔212的连接口。
缓冲室236设置在连通路253的下游侧。缓冲室236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47和片状部件138包围的区域。连通路253与缓冲室236经由将壳体137的间隔壁171贯通的连通孔213连通。将连通孔213中的连通路253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67。连通口267相当于连通路253与连通孔213的连接口。此外,将连通孔213中的缓冲室236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68。连通口268相当于缓冲室236与连通孔213的连接口。
缓冲室233设置在缓冲室236的下游侧。缓冲室233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44和片状部件138包围的区域。缓冲室236与缓冲室233经由壳体137的连通路242连通。连通路242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49(图17)和片状部件138包围的区域。连通路242中的缓冲室236侧的开口是连接部203。此外,连通路242中的缓冲室233侧的开口是连接部204。
缓冲室232设置在缓冲室233的下游侧。缓冲室232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43和片状部件138包围的区域。缓冲室233与缓冲室232经由壳体137的连通路241连通。连通路241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48(图17)和片状部件138包围的区域。连通路241中的缓冲室233侧的开口是连接部201。此外,连通路241中的缓冲室232侧的开口是连接部202。
连通路255设置在缓冲室232的下游侧。连通路255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58和片状部件153包围的区域。缓冲室232与连通路255经由将壳体137的间隔壁171贯通的连通孔214连通。将连通孔214中的缓冲室232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69。连通口269相当于缓冲室232与连通孔214的连接口。此外,将连通孔214中的连通路255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70。连通口270相当于连通路255与连通孔214的连接口。
缓冲室231设置在连通路255的下游侧。缓冲室231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42和片状部件138包围的区域。连通路255与缓冲室231经由将壳体137的间隔壁171贯通的连通孔215连通。将连通孔215中的连通路255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71。连通口271相当于连通路255与连通孔215的连接口。此外,将连通孔215中的缓冲室231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72。连通口272相当于缓冲室231与连通孔215的连接口。
连通路254设置在缓冲室231的下游侧。连通路254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57(图18)和片状部件153包围的区域。缓冲室231与连通路254经由将间隔壁171贯通的连通孔216连通。将连通孔216中的缓冲室231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73。连通口273相当于缓冲室231与连通孔216的连接口。此外,将连通孔216中的连通路254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74。连通口274相当于连通路254与连通孔216的连接口。
墨水容纳部29设置在连通路254的下游侧。墨水容纳部29是由壳体137的凹部141和片状部件138包围的区域。连通路254与墨水容纳部29经由将间隔壁171贯通的连通孔217连通。将连通孔217中的连通路254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75。连通口275相当于连通路254与连通孔217的连接口。此外,将连通孔217中的墨水容纳部29侧的开口表述为连通口276。连通口276相当于墨水容纳部29与连通孔217的连接口。另外,连通口276相当于大气导入口。由此,大气连通路245使大气开放口123与连通口276之间连通。
并且,在墨水容纳部29的下游侧设置有墨水供给部128。墨水供给部128中的墨水容纳部29侧的开口是连通口222。连通口222相当于墨水容纳部29与墨水供给部128的连接口。墨水供给部128中的与墨水容纳部29侧相反的一侧的开口是墨水供给口129。在罐10中,从大气开放口123到墨水供给口129的流路260具有上述的结构。
如果将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经由墨水供给口129向印刷部42(图3)供给,则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的量减少。如果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的量减少,则墨水容纳部29内的压力容易变为比大气压低。在本实施例中,在墨水容纳部29上连通着从大气开放口123到连通孔217的大气连通路245。因此,如果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的量减少而使得墨水容纳部29内的压力变得比大气压低,则能够经由大气连通路245向墨水容纳部29内导入大气。结果,容易将墨水容纳部29内的压力维持为大气压。
此时,向墨水容纳部29内导入的大气从大气开放口123经由大气开放部122向缓冲室251内流入。流入到缓冲室251内的大气经过防水通气膜152向缓冲室252内流入。流入到缓冲室252内的大气从连通口261经过连通孔211的连通口262向缓冲室235内流入。流入到缓冲室235内的大气从连通口263经过连通路243的连通口264向缓冲室234内流入。
流入到缓冲室234内的大气从连通口265经过连通孔212的连通口266向连通路253内流入。流入到连通路253内的大气从连通口267经过连通孔213的连通口268向缓冲室236内流入。流入到缓冲室236内的大气从连接部203经过连通路242的连接部204向缓冲室233内流入。流入到缓冲室233内的大气从连接部201经过连通路241的连接部202向缓冲室232内流入。
流入到缓冲室232内的大气从连通口269经过连通孔214的连通口270向连通路255内流入。流入到连通路255内的大气从连通口271经过连通孔215的连通口272向缓冲室231内流入。流入到缓冲室231内的大气从连通口273经过连通孔216的连通口274向连通路254内流入。流入到连通路254内的大气从连通口275经过连通孔217的连通口276向墨水容纳部29内流入。
如图22所示,在罐10中,连通口276形成于墨水容纳部29内从间隔壁171与其他的壁交叉的角部281离开的位置。在墨水容纳部29中与间隔壁171交叉的其他的壁是间隔壁172~间隔壁176。在罐10中,连通口276形成在从这些壁与间隔壁171交叉的角部281离开的位置。由此,在墨水容纳部29内沿间隔壁171与其他壁交叉的角部281移动的墨水难以到达连通口276。由此,能够降低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经由大气连通路245漏出到罐10之外的可能性。
这里,发现了在墨水容纳部29内在壳体137的间隔壁172~间隔壁176与片状部件138交叉的角部出现毛细管现象的情况。即,在间隔壁172~间隔壁176与片状部件138交叉的角部处设置有大气导入口的罐中,存在容纳在墨水容纳部29中的墨水沿着壳体137的壁和片状部件138的边界部分进入到大气连通路245中的情况。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则可以想到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会经由大气连通路245漏出到罐外。另外,出现毛细管现象的部位并不限定于壳体137的壁与片状部件138交叉的角部。片状部件138可以看作划分墨水容纳部29的一个壁。因而,毛细管现象可能在划分墨水容纳部29的壁中的相互交叉的两个壁的交叉部分(角部)处出现。
在罐10中,由于连通口276被形成在从角部281离开的位置,因此因毛细管现象而沿着角部281上升的墨水到达连通口276的情况被抑制得较低。由此,能够降低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经由大气连通路245漏出到罐10之外的可能性。
此外,在罐10中,与形成有连通口276的间隔壁171对置的壁由片状部件138构成。因此,连通口276从片状部件138离开,因此能够将沿着片状部件138的墨水到达连通口276的情况抑制得较低。通常,与构成壳体137的树脂材料相比,液体在片状部件138上更容易移动(滑动)。由于能够使连通口276从液体容易移动的片状部件138离开,因此墨水更加难以到达连通口276。另外,片状部件138相当于膜。
此外,在罐10中,在大气连通路245中包括缓冲室231、缓冲室232、缓冲室233、缓冲室234、缓冲室235及缓冲室236。缓冲室231、缓冲室232、缓冲室233、缓冲室234、缓冲室235及缓冲室236位于比墨水容纳部29更靠上游侧。根据该结构,容易将从墨水容纳部29流出到大气连通路245中的墨水用缓冲室231~缓冲室236积存。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经由大气连通路245漏出到罐10外的可能性。缓冲室231、缓冲室232、缓冲室233、缓冲室234、缓冲室235及缓冲室236相当于第二室。
此外,在罐10中,与呈圆形的连通口276连接的连通路254(图20)的截面开口的宽度D1与连通口276的内侧的直径D2相同。另外,相同并不限定于完全的相同,也包括因误差或公差等发生的不一致。连通路254的截面开口的宽度是与流体在连通路254中流动时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内侧的宽度。例如,以图20观察,在连通路254中的从连通孔217向Z轴方向延伸的区域中,相当于沿着X轴方向的内侧的宽度。由于连通口276的内侧的直径与连通路254的截面开口的宽度相同,因此当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从连通口276进入到连通路254中时,进入到连通路254中的墨水容易回到墨水容纳部29。另外,连通路254相当于连通流路。
此外,如图16所示,在罐10中,墨水供给口129位于比间隔壁171更靠-Y轴方向的位置、即与间隔壁171对置的一侧。由此,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朝向位于与连通口276对置的一侧的墨水供给口129流动。换言之,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朝向从连通口276远离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降低墨水经由连通口276从大气开放口123泄漏的可能性。
此外,如图12所示,在罐10中,设置有将大气开放口123包围的筒壁124。由此,通过将大气开放口123包围的筒壁124,容易将从大气开放口123流出的墨水用筒壁124积存。另外,筒壁124相当于第二凸部。
此外,如图22所示,在罐10中,在使用姿态下沿与水平方向(Y轴方向)交叉的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间隔壁172上设置有上限标记48。并且,在罐10中,连通口276位于比上限标记48靠上方。由此,即使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达到上限标记48,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也难以到达连通口276。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经由大气连通路245向罐10外漏出的可能性。
此外,在罐10中,缓冲室231、缓冲室232、缓冲室233、缓冲室234、缓冲室235及缓冲室236的容积的合计与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的液位达到上限标记48时的墨水的容积同样或比墨水的容积大。由此,即使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流出到大气连通路245,也能够将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用缓冲室231~缓冲室236接纳。因此,容易将从墨水容纳部29内流出到大气连通路245中的墨水积存到缓冲室231~缓冲室236中,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经由大气连通路245向罐10外漏出的可能性。
此外,在罐10中,当从在使用姿态下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达到上限标记48的状态起,使罐10的姿态变化为将间隔壁172朝向下方的姿态时,连通口276位于比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的液面靠上方。由此,即使从在使用姿态下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达到上限标记48的状态起,使罐10的姿态变化为间隔壁172朝向下方的姿态,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也难以到达连通口276。由此,即使使罐10的姿态变化为间隔壁172朝向下方的姿态(换言之,将间隔壁172朝向打印机1的设置面(XY平面)的姿态),也能够降低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经由大气连通路245向罐10外漏出的可能性。
此外,如图22所示,在罐10中也可以采用在沿与间隔壁17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间隔壁176上具备从间隔壁176向墨水容纳部29的内侧(-Y轴方向)突出的板壁282的结构。板壁282设置在墨水注入口45C与连通口276之间。由板壁282将墨水注入口45C与连通口276之间分隔。由此,当将墨水从墨水注入口45C向墨水容纳部29内注入时,将飞散的墨水附着到连通口276上的情况抑制得较低,能够进一步降低墨水从连通口276向罐10外漏出的可能性。另外,板壁282只要设置在墨水注入口45C与连通口276之间即可,例如也可以设置在间隔壁175上。间隔壁175及间隔壁176相当于第二壁。
(变形例1)
在罐10中,也可以采用如作为说明变形例1的连通口276的剖视图的图23所示那样、将连通口276形成在比间隔壁171的第一内面285更向墨水容纳部29的内侧(-Y轴方向)突出的第二内面286上的结构。另外,图23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22中的B-B线的剖视图。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间隔壁171中的墨水容纳部29侧的面具有第一内面285和第二内面286。第一内面285和第二内面286在Y轴方向上具有阶差。第二内面286比第一内面285更向-Y轴方向突出。并且,连通口276在第二内面286上开口。在该结构中,由于连通口276在比第一内面285更向墨水容纳部29内的内侧突出的第二内面286上开口,因此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难以到达连通口276。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经由大气连通路245向罐10外漏出的可能性。
(变形例2)
此外,在罐10中,也可以采用如图24所示那样、在墨水容纳部29内在间隔壁171中的连通口276的外周的一部分上设置有从间隔壁171向墨水容纳部29内的对置的一侧突出的凸部287的结构。在罐10中,从间隔壁171向墨水容纳部29内的对置的一侧是从间隔壁171向-Y轴方向侧,是片状部件138(图15)侧。在该结构中,由于在连通口276的周围形成有凸部287,因此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难以到达连通口276。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经由大气连通路245向罐10外漏出的可能性。
(变形例3)
此外,在罐10中,也可以采用如图25所示那样具有凸部287将连通口276的整周包围的筒状的形态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由于凸部287将连通口276的整周包围,因此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更加难以到达连通口276。
(变形例4)
另外,在罐10中,也可以采用如图26所示那样、将连通口276形成在第二内面286上并且设置有将连通口276的整周包围的筒状的凸部287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更加难以到达连通口276。
(变形例5)
作为罐10,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构造及形状。作为罐10,例如也可以采用如图27所示那样、在墨水容纳部29内形成大气室289的构造。在变形例5的罐10中,在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291达到上限标记48的状态下在墨水291的上方形成空间。在变形例5的罐10中,形成在墨水291的上方的空间构成为大气室289。在壳体292的壁293上开口有连通口276。壁293相当于第一壁,设置在与片状部件294对置的位置。另外,壳体292由与壳体137同样的材料构成,片状部件294由与片状部件138同样的材料构成。
在变形例5的罐10中,连通口276也形成于墨水容纳部29内从壁293与其他的壁交叉的角部281离开的位置。此外,开口有连通口276的壁293对置于片状部件294,连通口276从片状部件294离开。在变形例5的罐10中,也可以采用在墨水注入口45C与连通口276之间设置有板壁282的结构。
另外,在罐10中,如图22所示,间隔壁174以随着从间隔壁172朝向间隔壁173而向下方下降的朝向倾斜。换言之,间隔壁174以随着朝向-X轴方向而向-Z轴方向下降的朝向倾斜。此外,间隔壁174以随着从间隔壁171朝向片状部件138(图15)而向下方下降的朝向倾斜。换言之,间隔壁174以随着朝向-Y轴方向而向-Z轴方向下降的朝向倾斜。由此,该罐10具备间隔壁172、与间隔壁172对置的间隔壁173、和将间隔壁172与间隔壁173连接的间隔壁174,间隔壁171与间隔壁174、间隔壁172和间隔壁173交叉,片状部件138与间隔壁174、间隔壁172和间隔壁173交叉,间隔壁174以从间隔壁172朝向间隔壁173下降的朝向倾斜,并且以从间隔壁171朝向片状部件138的朝向倾斜,也可以表现为在间隔壁174的最下部设置有墨水供给部128。
即,间隔壁174以从间隔壁171与间隔壁172的角部281朝向墨水供给部128下降的朝向倾斜。换言之,间隔壁174当向-Z轴方向俯视观察时,从间隔壁171与间隔壁172的角部281沿着朝向墨水供给部128的对角线倾斜。根据该结构,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沿着间隔壁174的倾斜而朝向墨水供给部128流动。由此,墨水不易残留在间隔壁174上,能够减轻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的剩余量。进而,如果对间隔壁174实施呈现对于墨水的疏液性的处理或呈现亲液性的处理,则能够进一步减少墨水容纳部29内的墨水的剩余量。
在罐10中,如图13所示,在间隔壁174的朝向-Z轴方向的面108上设置有多个脚部126。在罐10中,如图22所示,多个脚部126对应于X轴方向的位置而从间隔壁174的突出量不同。此外,多个脚部126对应于Y轴方向的位置而从间隔壁174的突出量不同。这是由间隔壁174的倾斜带来的。即,在罐10中,沿着间隔壁174的倾斜,即从间隔壁171与间隔壁172的角部281朝向墨水供给部128,脚部126的突出量变小。由此,即使间隔壁174倾斜,也能够保持罐10的使用姿态。
此外,在罐10中,如图16所示,墨水供给部128设置在伸出部127的Y轴方向侧,从伸出部127向Y轴方向突出。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连接在墨水供给部128上的墨水供给管43(图3)的配管的自由度。
此外,在罐10中,如图14所示,设置有将大气开放部122包围的筒壁124。在打印机1中,存在在将罐10装入到打印机1中的状态下试验罐10的气密性能的情况。在罐10的气密性能的试验中,采用在将注入部45和筒壁124内封闭的状态下、通过将注入部45及筒壁124内的一方的气压加压而试验压力的泄漏的方法。此时,能够利用筒壁124。由于筒壁124具有比大气开放部122大的口,因此与将大气开放部122封闭相比,将筒壁124封闭的机械难度较低。
如图28所示,将由橡胶或弹性体等构成的密封部件301向筒壁124推压。此时,与将大气开放部122封闭相比,将具有较大的口的筒壁124封闭更能够容许密封部件301的位置精度。在这一点上,与将大气开放部122封闭相比,将筒壁124封闭的机械难度更低。并且,在用密封部件301将筒壁124封闭的状态下,通过供给压缩空气,提高罐10内的压力。另外,作为使密封部件301上下运动的机构,例如可以采用工作缸等的上下运动机构。
当将密封部件301向筒壁124推压时,罐10在密封部件301的推压下而位置容易偏移。如图14所示,在罐10上设置有被固定部125。被固定部125具有以U字状切掉的形状。在罐10中,将被固定部125以螺钉固定在打印机1的箱体6上。由此,容易抑制罐10因密封部件301的推压而位置偏移。
另外,在罐10中,被固定部125设置在相当于罐10的顶板部的面106上。通过该结构,在罐10中,由于在距最上部较近的位置处被固定,因此容易有效地抑制因密封部件301的推压而位置容易偏移的情况。另外,被固定部125的固定并不限定于螺钉固定,可以采用通过钩的卡合、粘接或熔接等接合等各种固定方法。此外,筒壁12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筒形,可以采用椭圆形或多边形等各种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如图29所示,印刷部42构成为,能够在待机位置311与折回位置312之间的可动区域中往复移动。连接在罐10和印刷部42上的墨水供给管43构成为,能够追随于印刷部42的往复移动而灵活地进退。另外,在图29中,为了将结构容易理解地示出,省略了扫描仪单元5(图3)及箱体7的图示。
这里,在上述结构的打印机1中,沿着附图对罐10的上端部与印刷单元3的各部位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30及图31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罐10的上端部与印刷部42的各部位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0是从打印机1的正面观察而表示的说明图,图31是从罐单元4侧观察而表示的说明图。
在图30及图31中,罐10的上端部10t、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上端部41t及操作面板60的上端部60t的各“上端部”,是指上述“使用状态”下的位于罐10、液体喷射机构部41及操作面板60的最上方的部分,例如,在具有肋板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的情况下,将该突出部的突端定义为各“上端部”。此外,在图30及图31中,扫描仪单元5的下端部5b及罐10的空气容纳室(空气容纳部)24的下端部24b的各“下端部”是指“使用状态”下的位于扫描仪单元5及空气容纳室(空气容纳部)24的最下方的部分,例如,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的情况下,将该突出部的突端定义为各“下端部”。
如图30及图31所示,罐单元4中的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比印刷单元3中的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上端部41t更靠上方。
此外,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与操作面板60的上端部60t的位置同等、或比操作面板60的上端部60t更靠上方。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比操作面板60的上端部60t更靠上方。
进而,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比扫描仪单元5的下端部5b更靠上方,所述扫描仪单元5的下端部5b位于比操作面板60的上端部60t更靠上方。
此外,罐10中的配置在墨水容纳部29的上方的空气容纳室(空气容纳部)24的至少一部分(比空气容纳室24的下端部24b靠上方)位于比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上端部41t靠上方。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在使用能够使印刷介质P相对于包括作为液体喷射头的印刷头的印刷部42的相对位置变化的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使用姿态下,为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比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上端部41t靠上方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使用姿态下,为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比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上端部41t靠上方的结构,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打印机1中的罐10的上方的空间,使罐10的容纳墨水的容积(墨水容纳部29的容量)变大而谋求大容量化。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在抑制打印机1的设置面积的增大(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尺寸的增大)的同时实现了作为液体容器的罐10的大容量化的打印机1。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为以下的结构:具备操作面板60,所述操作面板60在印刷单元3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面即正面22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上下方向的正面22中一部分与液体喷射机构部41重叠的位置处,具有操作打印机1的各开关等的操作部;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与操作面板60的上端部60t的位置同样或比操作面板60的上端部60t靠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后者)。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为以下的结构:具备将描绘在纸张上的图像读取、输出该图像的数据的扫描仪单元5;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比扫描仪单元5的下端部5b靠上方,所述扫描仪单元5的下端部5b位于比操作面板60的上端部60t更靠上方。
根据这些结构,由于为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比扫描仪单元5的下端部5b更靠上方的结构,所述扫描仪单元5的下端部5b配置在比操作面板60的上端部60t靠上方,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在抑制打印机1的设置面积的增大的同时、具备更大容量化的罐10的打印机1。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罐10为以下的结构:具有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29、和在容纳于该墨水容纳部29中的墨水的液面的上方容纳着空气的空气容纳室(空气容纳部)24;空气容纳室24的至少一部分(比空气容纳室24的下端部24b靠上方)位于比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上端部41t靠上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打印机1中的罐10的上方的空间而抑制打印机1的设置面积的增大的同时,实现使罐10的包括空气容纳室(空气容纳部)24的墨水容纳量变大的大容量化。
此外,由于在罐10的内部,与墨水容纳部29一起确保了充分的大小的空气容纳室(空气容纳部)24,因此能够使罐10内的内压稳定化,能够使从罐10向印刷头的墨水供给稳定、或抑制因内压变得不适当造成的墨水的漏出。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罐10为以下的结构:内部被划分为作为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室的墨水容纳部29、和具有多个空气容纳室的作为空气容纳部的空气容纳室24。
根据该结构,由于罐10的内部被划分为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29和空气容纳室(空气容纳部)24,因此能得到能够抑制因罐10的内部的内压的变化等而导致墨水从空气容纳室(空气容纳部)24的大气开放口等漏出的液体泄漏的效果。
另外,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说明了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罐10、各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相同的高度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例如即使是多个罐10中的一个,也只要是在使用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使用姿态下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比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上端部41t更靠上方的结构、或罐10的上端部10t位于比扫描仪单元5的下端部5b靠上方的结构即可。
同样,例如只要多个罐10中的一个罐的空气容纳室2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上端部41t靠上方即可。
B.第二实施方式:
图32及图3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A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图3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罐10A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A,参照这些图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虽然在形状等上有一些差异但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成部位,在相同的标号之后标注“A”,省略功能等的重复的说明。
如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A具有印刷单元3A、罐单元4A和扫描仪单元5A。印刷单元3A具有箱体6A,箱体6A构成打印机1A的外壳。此外,在打印机1A中,罐单元4A被容纳在箱体6A的内部中。罐单元4A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罐10A。
箱体6A和扫描仪单元5A构成打印机1A的外壳。另外,打印机1A也可以采用省略了扫描仪单元5A的结构。打印机1A能够通过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对印刷介质P进行印刷。
在打印机1A的使用状态下,上述四个罐10A沿着X轴排列。因此,X轴方向也可以定义是四个罐10A排列的方向。即,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罐10的配置部位是箱体6的X轴方向的侧部侧(侧面28侧)(例如参照图1),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A中,罐10A的配置部位为箱体6A的Y轴方向的前表面侧。
在打印机1A中,扫描仪单元5A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印刷单元3A转动。扫描仪单元5A也具有作为印刷单元3A的盖的功能。工作人员通过将扫描仪单元5A向Z轴方向抬起,如图33所示,能够使扫描仪单元5A相对于印刷单元3A转动。由此,能够将作为印刷单元3A的盖发挥功能的扫描仪单元5A相对于印刷单元3A打开。
如图32所示,在印刷单元3A中设置有排纸部21。在印刷单元3A中,从排纸部21将记录介质P排出。在印刷单元3A中,将设置有排纸部21的面设为印刷单元3A的正面22A。
在印刷单元3A的正面22A的大致中央,在排纸部21的上方,具备具有操作打印机1A的开关等的操作部的操作面板60A。
此外,打印机1A具有与正面22A交叉的上表面23、和与正面22A及上表面23交叉的侧面28。在印刷单元3A中,罐单元4A设置在作为正面22A的侧部的侧面28侧。在箱体6A上设置有窗部25A。窗部25A在箱体6A中设置在正面22A上。
窗部25A具有透光性。并且,在与窗部25A重叠的位置处设置有罐10A。因此,使用打印机1A的工作人员能够经由窗部25A目视确认罐10A。在本实施方式中,窗部25A被设置为形成在箱体6A上的开口。并且,作为开口设置的窗部25A被具有透光性的部件8封闭。因此,工作人员能够经由作为开口的窗部25A目视确认罐10A。另外,也可以采用省略将窗部25A封闭的部件8的结构。即使省略将窗部25A封闭的部件8,工作人员也能够经由作为开口的窗部25A目视确认罐10A。
在本实施方式中,罐10A的与窗部25A面对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从罐10A的有透光性的部位能够目视确认罐10A内的墨水。
因而,工作人员通过经由窗部25A目视确认四个罐10A,能够目视确认各罐10A中的墨水的量。即,在罐10A中,能够利用与窗部25A面对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能够目视确认墨水的量的目视确认部。
箱体6A具有盖7A。盖7A相对于箱体6A可向图中的R1方向转动地构成。在印刷单元3A中,盖7A设置在正面22A上。当将印刷单元3A向-Y轴方向观察时,在印刷单元3A的正面22A中,盖7A设置在与罐10A重叠的位置。如果使盖7A相对于箱体6A向图中的R1方向转动,则盖7A相对于箱体6A打开。通过将盖7A相对于箱体6A打开,工作人员能够从箱体6A的外侧对罐10A的液体注入部(未图示)访问。
此外,箱体6A如图33所示,包括第一箱体6A1和第二箱体6A2。第一箱体6A1和第二箱体6A2沿着Z轴方向重叠。第一箱体6A1位于比第二箱体6A2更靠-Z轴方向。在第一箱体6A1与第二箱体6A2之间容纳着罐10A、包括作为液体喷射头的印刷头(未图示)的液体喷射机构部41(参照图32)。即,罐10A、液体喷射机构部41被箱体6A覆盖。因此,能够将罐10A、液体喷射机构部41用箱体6A保护。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将印刷单元3A和罐单元4A设为单独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罐单元4A包含在印刷单元3A的结构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罐单元4A具有多个(四个)罐10A的结构,但罐10A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四个,也能够采用三个或低于三个的数量、或超过四个的数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罐10A详细地进行说明。作为罐,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罐10的构造或形状。例如,如图34所示的罐10A那样,与上述变形例5同样,也能够采用不将罐10A内部划分为墨水容纳室和空气容纳室,而是将罐10A内部的同一空间形成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29、和在该墨水的液面291的上方容纳着空气的空气容纳部289的构造。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罐10A中,在墨水容纳部29的墨水的液面291达到上限标记48的状态下在墨水的液面291的上方形成空间。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罐10A中,在墨水的液面291的上方形成的空间构成为空气容纳部(空气容纳室、大气室)289。在壳体292的壁293上开口有连通口276。壁293相当于第一壁,设置在与片状部件294对置的位置。另外,壳体292由与壳体137同样的材料构成,片状部件294由与片状部件138同样的材料构成。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罐10A中,连通口276也形成于罐10A的内部(墨水容纳部29及空气容纳部289)从壁293与其他的壁交叉的角部281离开的位置。此外,开口有连通口276的壁293与片状部件294对置,连通口276从片状部件294离开。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罐10A中,也可以采用在墨水注入口45C与连通口276之间设置有板壁282的结构。
在以上所述的结构的打印机1A中,罐10A的上端部与印刷单元3A的各部位的位置关系除了相对于操作面板60A的位置关系以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即,在图32及图3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A的使用姿态下,罐10A的上端部位于比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上端部靠上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A的使用姿态下,罐10A的上端部位于比扫描仪单元5A的下端部靠上方。此外,空气容纳部289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液体喷射机构部41的上端部靠上方。
根据这些结构,在打印机1A中,能够有效率地利用罐10A的上方的空间,在抑制打印机1A的设置面积的增大的同时,使罐10A的墨水容纳量变大。
另外,在图32及图3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A中,为了说明的方便,罐10A的上端部相对于操作面板60A的位置关系并不满足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但通过对操作面板60A的配置及罐10A的上端部的位置(罐10A的墨水容纳量)加以变更,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做成罐10A的上端部位于比操作面板60A的上端部靠上方的结构。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A中,采用将罐10A内部的同一个空间形成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29、和在该墨水的液面291的上方容纳空气的空气容纳部289的构造,但也可以采用将罐10A内部划分为墨水容纳室和空气容纳室的构造。
C.第三实施方式:
图3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罐单元的状态的概略图。图36是表示向罐单元注入墨水的状态的概略图。在图35及图36中,为了容易理解内部的状态,以将盖47拆卸的状态图示罐单元4。
如图35所示,罐410能够容纳向液体喷射头40(图3)供给的墨水417(图41),具有能够容纳墨水417的一个液体容纳室29、能够向液体容纳室429注入墨水417的一个液体注入部435、和面对窗部425而配置在X(+)方向侧的目视确认壁446。
在罐410中,由于液体注入部435及液体容纳室429分别是一个,因此罐410内包含的墨水417也是一种,不与其他种类的颜色的墨水417混杂。
液体注入部435设置在第一壁461(参照图37)上,具有筒部437、向外部开放的外端436(筒部437的一端)、和向液体容纳室429内开放的内端438(筒部437的另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端438是在液体注入部435中与第一壁461的第一倾斜部461A接触的部分,更具体地讲,是面向液体容纳室429的第一壁461(第一倾斜部461A)的内侧的端部。
外端436具有开口436A,内端438具有开口438A,筒部437具有与开口436A和开口438A连通的贯通孔437A。换言之,液体注入部435具备筒部437,该筒部437具有与外端436的开口436A和内端438的开口438A连通的贯通孔437A。工作人员能够从液体注入部435向液体容纳室429中注入墨水417。
此外,液体注入部435的外端436的开口436A通过筒部437而从第一壁461向Z(+)方向突出,与第一壁461相比配置得较高,因此相比液体注入部435的外端436的开口436A与第一壁461相比配置得比较低的情况,墨水417更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的外端436的开口436A向液体注入部435的外侧漏出。
目视确认壁(目视确认面)446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构成。在目视确认壁446上设置有上限标记448及下限标记449。上限标记448是“上限线”的一例,是表示能够注入到液体容纳室429中的墨水417的量的上限的基准的标识。下限标记449是用来敦促向液体容纳室429进行墨水417的注入的标识。
工作人员根据上限标记448及下限标记449,能够准确地掌握液体容纳室429内的墨水417的状态而向液体容纳室429适当地补充墨水417。详细地讲,如果墨水417的液面417A(参照图41)接近于下限标记449,则工作人员以不超过作为墨水417的量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标记448的方式,将新的墨水417向液体容纳室429补充。
另外,在目视确认壁446上,除了上限标记448及下限标记449以外,也可以设置表示关于墨水417的信息的其他标识。例如,也可以在目视确认壁446上设置表示墨水417的量的刻度及表示墨水417的颜色的记号等标识。
此外,在使用姿态下,当从与目视确认壁446正交的方向(X方向)观察目视确认壁446时,穿过液体注入部435的中心的中心线V1配置在与穿过上限标记448及下限标记449的中心的中心线V2不同的位置。
如果将上限标记448的中心线V2配置在与液体注入部435的中心线V1不同的位置,则上限标记448被配置在从液体注入部435离开的位置,当从液体注入部435注入墨水417时容易目视确认上限标记448,因此不再越过上限标记448地注入墨水417,能够防止例如墨水417从液体注入部435溢出而向外部漏出的不良状况。
进而,在通过墨水417的补充作业而导致墨水417从液体注入部435溢出的情况下,由于该溢出的墨水417向Z(-)方向滴下,因此如果将上限标记448的中心线V2在Y方向上配置到与液体注入部435的中心线V1不同的位置,则上限标记448及下限标记449不易被漏出的墨水417弄脏。
在箱体407的侧壁部407A上设置有连接部456,在该连接部456上安装着盖子453。盖子453能够以连接部456为支点而转动。并且,在侧壁部407A上安装着承接盘454。
在罐410的液体容纳室429之中容纳着规定的墨水417的情况下,如用图中的双点划线表示那样,盖子453将液体注入部435的外端436的开口436A密闭,抑制容纳在液体容纳室429中的墨水417的蒸发。在从液体注入部435注入墨水417的情况下,如由图中的实线表示那样,将盖子453移动并载置到承接盘454上。
另外,在图35中图示了一个盖子453,但也可以以与四个罐410分别对应的方式安装盖子45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盖子453的数量是四个,盖子453将四个罐410的液体注入部435的外端436的开口436A分别密闭。
如图36所示,在打印机1中,通过液体注入用容器458将墨水417向罐410注入(补充)。在液体注入用容器458上,设置有能够将墨水417排出的管嘴部459。管嘴部459具有管状的构造。液体注入用容器458内的墨水417经由管嘴部459被向液体注入用容器458之外排出。
工作人员在从液体注入部435将盖子453拆下的状态下,将液体注入用容器458的管嘴部459插入到液体注入部435的外端436的开口436A中,将容纳在液体注入用容器458内的墨水417向罐410注入(补充)。
图37是将目视确认壁从较高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液体容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8是将与目视确认壁对置的壁从较低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液体容器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38也是从与图37相反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罐410的分解立体图。图39是与图37对应的图,是表示将墨水从液体注入用容器向液体容纳室注入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37及图38所示,罐410具备第一部件411、第二部件412、第三部件413和第四部件414。
第一部件411形成罐410的主体,是例如通过将热塑性树脂成型而形成的部件。在第一部件411的Z(+)方向侧的上壁上,设置有大气导入部492和将大气导入部492包围的筒壁491(参照图37)。
第二部件412例如是树脂膜,例如通过熔接而接合在第一部件411的Y(-)方向侧的壁上(参照图37)。
第三部件413及第四部件414例如通过熔接而接合在第一部件411的Y(+)方向侧的壁上(参照图38)。第三部件413配置在第一部件411与第四部件414之间,将连通到大气导入部492的第一部件411的凹部471密封。第三部件413是由液体的渗透性较低且通气性较高的材料构成的树脂膜,具有防水性和通气性。第四部件414例如是树脂膜。
在第一部件411的Y(+)方向侧的壁上,设置有连通到大气导入部492的凹部471、以将凹部471包围的方式配置的凹部472、和配置在凹部472的Z(-)方向侧的凹部473(参照图38)。
在第一部件411的Y(-)方向侧的壁上,从第一部件411的Z(-)方向侧的壁朝向第一部件411的Z(+)方向侧的壁(沿着Z(+)方向),设置有凹部474及凹部475、凹部476、凹部477、凹部478和凹部479(参照图37)。
第一部件411的凹部471被第三部件413密封而形成空间471A。第一部件411的凹部472、473被第四部件414密封而形成空间472A、473A(参照图38)。
第一部件的凹部474、475、476、477、478、479被第二部件412密封而形成空间474A、475A、476A、477A、478A、479A(参照图37)。
空间471A、空间472A、空间473A、空间474A、空间475A、空间476A、空间477A、空间478A及空间479A分别被连通,形成一条较长的大气的流路。由空间471A、空间472A、空间473A、空间474A、空间475A、空间476A、空间477A、空间478A及空间479A形成的大气的流路是“大气室”的一例,以后称作大气室480。
另外,空间471A、空间472A、空间473A、空间474A、空间475A、空间476A、空间477A、空间478A及空间479A既可以以该顺序连通,例如也可以以空间471A、空间479A、空间472A、空间478A、空间473A、空间477A、空间476A、空间474A及空间475A的顺序连通。即,将空间471A、空间472A、空间473A、空间474A、空间475A、空间476A、空间477A、空间478A及空间479A连通的顺序是任意的。
大气室480的一方连通到大气导入部492,大气室480的另一方经由连通孔617(参照图38)连通到液体容纳室429。即,大气经由大气导入部492、大气室480和连通孔617被导入到液体容纳室429中。
另外,将大气室480与液体容纳室429连通的连通孔617相比液体注入部435设置距第五壁467较近处。
大气室480具有抑制容纳在液体容纳室429中的墨水417的蒸发、抑制墨水417从液体容纳室29的泄漏的作用。因而,大气室480中的大气的流路的长度优选的是较长。因此,优选的是将空间471A、空间472A、空间473A、空间474A、空间475A、空间476A、空间477A、空间478A及空间479A连通,以使大气室480中的大气的流路的长度变长。此外,设置在大气室480中的第三部件413防止容纳在液体容纳室429中的墨水417从大气导入部492漏出。
在罐410的Z(-)方向侧设置有液体容纳室429。此外,在罐410的Z(+)方向侧设置有上述的大气室480。即,罐410在液体容纳室429的上方具备大气室480。
大气室480具有位于液体注入部435(液体容纳室429)的上方的壁481。壁481构成第一部件411的X(+)方向侧的壁的一部分,具有向X(-)方向凹陷的凹部482。另外,凹部482是本申请中的“凹部”的一例。
在第一部件411的X(-)方向侧的壁上,设置有保持墨水供给管43的管保持部485(参照图37)。在第一部件411的Z(-)方向侧的壁(第五壁467)上设置有墨水供给部487(参照图38)。墨水供给部487通过墨水供给管43连通到印刷部42。
如图39所示那样设置为,当从用来向液体容纳室429注入墨水417的液体注入用容器458将墨水417注入到液体注入部435中时,上述凹部482与液体注入用容器458的侧壁457离开。
在将墨水417从液体注入用容器458向液体注入部435注入时,由于液体注入用容器458不与大气室480的壁481接触,因此液体注入用容器458的姿态稳定,能够将墨水417稳定地注入到液体容纳室429中。例如,能够防止液体注入用容器458的姿态不稳定而难以将墨水417稳定地注入到液体容纳室429中、墨水417从液体注入部435向外侧漏出的不良状况。
在图37及图38中,将液体容纳室429用粗实线或粗虚线图示。进而,在图37及图38中,为了使构成液体容纳室29的壁461、462、463、464、465、467及底壁460的形状及位置容易理解,对于构成壁461、462、463、464、465、467及底壁460的轮廓的边交叉的部分(顶点)标注了标号A、B、C、D、E、G、H、K。以后,将壁461、462、463、464、465、467及底壁460的顶点称作点A、B、C、D、E、G、H、K。
接着,参照图37及图38说明液体容纳室429的概要。
液体容纳室429具有第一壁461、第二壁462、第三壁463、第四壁464、加强壁465、第五壁467和底壁460(参照图37)。
第一壁461划分出液体容纳室429,配置在液体容纳室429的Z(+)方向侧。第二壁462配置在液体容纳室429的X(+)方向侧。第三壁463配置在液体容纳室429的Y(+)方向侧。第四壁464配置在液体容纳室429的Y(-)方向侧。第五壁467配置在液体容纳室429的X(-)方向侧。底壁460配置在液体容纳室429的Z(-)方向侧。
在使用姿态下,底壁460为液体容纳室429的底面(最低的面)。
第一壁461、第二壁462、第三壁463、第五壁467和底壁460构成第一部件411的一部分,是第一部件411的构成要素。第四壁464是在图中第二部件412的被描绘有虚线的阴影的部分,是第二部件412的构成要素。此外,在由第一壁461、第二壁462、第三壁463、第四壁464、第五壁467和底壁460包围的空间中容纳墨水417。
详细地讲,由点E1、点G1、点H1和点K1包围的部分是第一壁461。第一壁461具备相对于壁481配置在外侧(X(+)方向侧)的第一倾斜部461A、和相对于壁481配置在内侧(X(-)方向侧)的平坦部461B。第一倾斜部461A是由点E1、点F1、点J1和点K1包围的部分,配置在第二壁462侧。平坦部461B是由点F1、点G1、点H1和点J1包围的部分,配置在第五壁467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461具备上述的第一倾斜部461A,但也可以并不一定是倾斜的形状,也可以是(在Z轴方向上没有高低差的)整体平坦的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461具备第一倾斜部461A和平坦部461B,但也可以不具备平坦部461B,而第一壁461的整体是在Z轴方向上形成高低差的仅倾斜部的形状。
第一倾斜部461A的点E1、K1比第一倾斜部461A的点F1、J1低,第一倾斜部461A其第二壁462侧较低。即,第一倾斜部461A以第二壁462侧较低的方式倾斜。进而,在第一倾斜部461A上,设置有向Z(+)方向突出的液体注入部435。液体注入部435设置在第一倾斜部461A的第二壁462侧。
这样,液体容纳室429具有在与第一壁46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壁462,第一壁461具有以第二壁462侧较低的方式倾斜的第一倾斜部461A,液体注入部435设置在第一壁461的第二壁462侧(第一倾斜部461A上)。
进而,在第一倾斜部461A上,设置有将液体注入部435包围的防漏液壁434。即,在第一壁461(第一倾斜部461A)上,设置有在从液体注入部435离开的位置突出、防止墨水417从液体注入部435的泄漏的防漏液壁434。
例如,在工作人员没有从液体注入用容器458将墨水417适当地注入到液体注入部435中、墨水417从液体注入部435向外侧漏出的情况下,该漏出的墨水417被防漏液壁434拦住,因此能够防止该漏出的墨水417向防漏液壁434的外侧流出。
另外,防漏液壁434只要设置在液体注入部435的外侧即可。进而,防漏液壁434也可以与液体注入部435相比距第一壁461的高度较低、或距第一壁461的高度相同、或距第一壁461的高度较高。进而,防漏液壁434的形状是四方状,但例如也可以是圈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由点A1、点E1、点K1和点D1包围的部分是第二壁462。第二壁462沿与第一壁461、第三壁463、第四壁464和底壁460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二壁462是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液体容纳室429内的液面的目视确认壁446,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构成。
即,第二壁462设置有表示能够注入到液体容纳室429中的墨水417的量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标记448,构成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液体容纳室429内的液面417A的目视确认壁446。
由点D1、点C1、点H1和点K1包围的部分是第三壁463。第三壁463沿与第一壁461、第二壁462、第五壁467和底壁460交叉的方向延伸(参照图37)。此外,第一部件411的被用虚线的斜线施加了阴影的部分是第三壁463(参照图38)。
由点A1、点B1、点G1和点E1包围的部分、即第二部件412的被描绘有虚线的阴影的部分是第四壁464。第四壁464与第三壁463对置,沿与第一壁461、第二壁462和底壁460交叉的方向延伸(参照图37)。
由点B1、点G1、点H1和点C1包围的部分是第五壁467。此外,第五壁467与第二壁462对置,沿与第一壁461、第三壁463、第四壁464和底壁460交叉的方向延伸(参照图37)。第五壁467在与第四壁464交叉的部分的Z(-)方向侧具有开口467A。
在使用姿态下,开口467A设置在液体容纳室429的最低的位置。开口467A连通到墨水供给部487。即,容纳在液体容纳室429中的墨水417经由开口467A、墨水供给部487和墨水供给管43被向印刷部42供给。
由点L1、点M1、点N1和点O1包围的部分是加强壁465。加强壁465与第二壁462对置,配置在第二壁462与第五壁467之间。加强壁465不与第二壁462、第五壁467和底壁460接触,在与第二壁462、第五壁467和底壁460之间具有间隙。加强壁465的一方的端部与第三壁463接触,加强壁465的另一方的端部与第四壁464接触。
在第一部件411中,加强壁465是以第三壁463为基点向Y(-)延伸的壁,在第二壁462、第五壁467与底壁460之间具有间隙。在将第二部件412接合在第一部件411上的情况下,加强壁465的另一方的端部以与第四壁464(第二部件412)接触的方式配置,支承第四壁464(第二部件412)。
另外,也可以是省略了加强壁465的结构。
由点A1、点B1、点C1和点D1包围的部分是底壁460。底壁460与第一壁461对置,沿与第二壁462、第三壁463、第四壁464和第五壁467交叉的方向延伸(参照图37)。
在底壁460中,点A1、点C1和点D1比点B1高。
由于点A1和点D1配置在第二壁462侧,点B1配置在第五壁467侧,因此底壁460在第二壁462侧变高。因此,底壁460以第二壁462侧较高、第五壁467侧较低的方式倾斜。即,底壁460具有以第二壁462侧较高的方式倾斜的第二倾斜部。
换言之,液体容纳室429具有沿与第一壁46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壁462、和沿与第二壁462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壁461对置的底壁460,底壁460具有以第二壁462侧变高的方式倾斜的第二倾斜部。
由于点C1和点D1配置在第三壁463侧,点B1配置在第四壁464侧,因此底壁460在第三壁463侧较高,在第四壁464侧较低。即,底壁460具有以第四壁464侧较低的方式沿从第三壁463向第四壁464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部。
换言之,液体容纳室429具有沿与第一壁461、第二壁462和底壁460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壁463、和与第三壁463对置的第四壁464,底壁460具有以第四壁464侧变低的方式沿从第三壁463向第四壁464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部。
开口467A是向墨水供给部487供给墨水417的液体容纳室429中的墨水417的出口,设置在液体容纳室429的最低的位置。因此,底壁460以如果接近于开口467A则变低、如果从开口467A离开则变高的方式倾斜。
如果将作为墨水417的出口的开口467A配置到液体容纳室429中的最低的位置,则液体容纳室429内的墨水417容易被从开口467A排出,例如能够防止墨水417残留到液体容纳室429内的浪费。
图40是在使用姿态下将第一壁461投影到水平面(XY平面)上时的第一壁的概略俯视图。图41是在使用姿态下沿从第四壁朝向第三壁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液体容器的概略图。图42是在使用姿态下沿从第五壁朝向第二壁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液体容器的概略图。图43是从图41所示的状态向顺时针的方向翻倒的情况下的液体容器的概略图。图44是从图42所示的状态向逆时针的方向翻倒的情况下的液体容器的概略图。
另外,在图41及图43中,图示了底壁460及壁461、462、467,省略了其他壁463、464、465的图示。在图42及图44中,图示底壁460及壁461、463、464,省略了其他壁462、465、467的图示。此外,图41至图44图示了向液体容纳室429中注入了墨水417直到上限标记448的附近的状态。
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在图43所示的状态下翻倒的情况下的罐410的姿态称作第一翻倒姿态。即,第一翻倒姿态是第五壁467为底面(最低的面)的情况下的液体容纳室429的姿态。并且,将在图44所示的状态下翻倒的情况下的罐410的姿态称作第二翻倒姿态。即,第二翻倒姿态是第四壁464为底面(最低的面)的情况下的液体容纳室429的姿态。
如图40所示,当将第一壁461以使用姿态投影到水平面(XY平面)上时,详细地讲,第一壁461呈具有第一边501、与第一边501交叉的第二边502、与第一边501对置的第三边503、和与第二边502对置的第四边504的四边形461C。即,第一壁461呈具有第一边501、和与第一边501交叉的第二边502的四边形461C。
另外,第一边501是第一壁461与第二壁462交叉的边。第二边502是第一壁461与第三壁463交叉的边。第三边503是第一壁461与第五壁467交叉的边。第四边504是第一壁461与第四壁464交叉的边。
四边形461C由经过第一边501的中心的第一中心线501A和经过第二边502的中心的第二中心线502A划分为四个区域。另外,第一中心线501A及第二中心线502A在图中用单点划线表示。
即,四边形461C具有由第一中心线501A和第二中心线502A划分出的第一区域511、第二区域512、第三区域513和第四区域514。
另外,第一区域511是由第一中心线501A、第二中心线502A、第二壁462和第三壁463包围的区域。第一区域511在第一壁461中配置在距第二壁462及第三壁463较近的一侧。
第二区域512是由第一中心线501A、第二中心线502A、第四壁464和第五壁467包围的区域。第二区域512在第一壁461中配置在距第四壁464及第五壁467较近侧。
第三区域513是被第一中心线501A、第二中心线502A、第二壁462和第四壁464包围的区域。第三区域513在第一壁461中配置在距第二壁462及第四壁464较近的一侧。
第四区域514是由第一中心线501A、第二中心线502A、第三壁463和第五壁467包围的区域。第四区域514在第一壁461中配置在距第三壁463及第五壁467较近的一侧。
将液体注入部435设置为,使内端438配置在四个区域511、512、513、514的某个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液体注入部435设置为,使内端438配置在四个区域511、512、513、514中的第一区域511中。即,液体注入部435在第一壁461中设置在距离第三壁463比距离第四壁464更近侧,在第一壁461中设置在距离第二壁462比距离第五壁467更近侧。
如图41及图42所示,在使用姿态下,底壁460被配置在最低的位置,第一壁461及液体注入部435的开口436A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因此液体容纳室429内的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的开口436A漏出。
如图41所示,第一壁461由于具有以第二壁462侧较低的方式倾斜的第一倾斜部461A,因此如果向第二壁462接近则变低,如果向第五壁467接近则变高。与第一壁461对置的底壁460由于具有以第二壁462侧较高的方式倾斜的第二倾斜部,因此如果向第二壁462接近则变高,如果向第五壁467接近则变低。因此,底壁460与第一壁461之间的距离S1在从第二壁462朝向第五壁467的方向上变长。因而,液体容纳室429在从第二壁462朝向第五壁467的方向上变宽。
如图42所示,底壁460由于具有以第四壁464侧较低的方式从第三壁63向第四壁464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部,因此如果向第三壁463接近则变高,如果向第四壁464接近则变低。因此,底壁460与第一壁461之间的距离S2在从第三壁463朝向第四壁464的方向上变长。因而,液体容纳室429在从第三壁463朝向第四壁464的方向上变宽。
在因向罐410注入墨水417的作业的不良状况、或将打印机1移动的情况下的不良状况等而导致罐410翻倒的情况下,假如液体注入部435配置在四边形461C的中心(第一中心线501A与第二中心线502A交叉的部分),墨水417被注入到液体容纳室429中直到上限标记448的附近,则墨水417的液面417A变得比液体注入部435的开口436A高,墨水417从液体注入部435的开口436A漏出。
如图43所示,在第一翻倒姿态下,第五壁467成为底面(最低的面),第二壁462成为上表面(最高的面)。液体注入部435由于设置在距第二壁462较近的一侧,因此被与第二壁462同样配置在较高的位置。
并且,由于液体容纳室429在从第二壁462朝向第五壁467的方向上变宽,因此与在从第五壁467朝向第二壁462的方向上变宽的情况相比,墨水417的液面417A被抑制得较低。
因而,液体注入部435的开口436A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墨水417的液面417A被抑制在较低的位置,因此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的开口436A漏出。
如图44所示,在第二翻倒姿态下,第四壁464成为底面(最低的面),第三壁463成为上表面(最高的面)。液体注入部435由于被配置在距第三壁463较近的一侧,因此与第三壁463同样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
进而,液体容纳室429由于在从第三壁463朝向第四壁464的方向上变宽,因此与在从第四壁464朝向第三壁463的方向上变宽的情况相比,墨水417的液面417A被抑制得较低。
因而,液体注入部435的开口436A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墨水417的液面417A被抑制在较低的位置,因此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的开口436A漏出。
并且,虽然省略图示,但由于将大气室480与液体容纳室429连通的连通孔617设置在相比液体注入部435距第五壁467更近处,因此在液体容纳室429翻倒以使第五壁467成为液体容纳室429的底面的情况下,液体容纳室429的墨水417经由连通孔617移动到大气室480中,能够降低墨水417从液体注入部435的开口436A漏出的危险性。
如上述那样,如果将液体注入部435配置在四边形461C的中心,则在第一翻倒姿态及第二翻倒姿态这两种姿态下,墨水417容易从液体注入部435的开口436A漏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液体注入部435设置在四边形461C的第一区域511中,在第一翻倒姿态及第二翻倒姿态这两种姿态下,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的开口436A漏出。
图45是与图40对应的图,是表示液体注入部的优选的配置位置的概略图。在图45中,将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注入部435的配置位置用实线表示,将其他的优选的液体注入部435A、435B、435C的配置位置用虚线表示。
如图45所示,配置在第一区域511中的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注入部435由于从第四壁464及第五壁467离开而配置,因此在以第五壁467为底面的第一翻倒姿态及以第四壁464为底面的第二翻倒姿态下,液体注入部435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因此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漏出。
在图中用虚线表示的液体注入部435A被配置在第二区域512中的情况下,由于液体注入部435A从第二壁462及第三壁463离开而配置,因此在以第二壁462为底面的翻倒姿态(称作第三翻倒姿态)及以第三壁463为底面的翻倒姿态(称作第四翻倒姿态)下,液体注入部435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因此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漏出。
在图中用虚线表示的液体注入部435B被配置在第三区域513中的情况下,由于液体注入部435B从第三壁463及第五壁467离开而配置,因此在以第三壁463为底面的第四翻倒姿态及以第五壁467为底面的第一翻倒姿态下,液体注入部435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因此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漏出。
在图中用虚线表示的液体注入部435C被配置在第四区域514中的情况下,由于液体注入部435C从第二壁462及第四壁464离开而配置,因此在以第二壁462为底面的第三翻倒姿态及以第四壁464为底面的第二翻倒姿态下,液体注入部435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因此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漏出。
这样,如果将液体注入部435配置在四边形461C的第一区域511~第四区域514的某个中,则在第一翻倒姿态~第四翻倒姿态的某个之下墨水417不易漏出。
因而,液体注入部435以内端438被配置在四个区域(第一区域511~第四区域514)的某个中的方式设置。
这样,印刷单元3具有液体喷射头40、和能够容纳向液体喷射头40供给的墨水417的罐410。
并且,罐410具备能够容纳墨水417的液体容纳室429、和能够向液体容纳室429注入墨水417的液体注入部435;液体注入部435形成在划分出液体容纳室429的第一壁461上,且具有向外部开放的外端436、和向液体容纳室429内开放的内端438;当在使用姿态下将第一壁461投影到水平面上时,第一壁461呈具有第一边501和与第一边501交叉的第二边502的四边形461C;四边形461C被经过第一边501的中心的第一中心线501A和经过第二边502的中心的第二中心线502A划分为四个区域511、512、513、514;液体注入部435设置为,使内端438被配置在四个区域511、512、513、514的某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区域511)中。
并且,在第一壁461上,具备在从液体注入部435离开的位置突出、将液体注入部435包围的防漏液壁434。
通过该结构,在印刷单元3中,在因向罐410注入墨水417的作业的不良状况或将打印机1移动的情况的不良状况等而导致罐410翻倒的情况下,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漏出。进而,即使在墨水417从液体注入部435漏出的情况下,该漏出的墨水417也被防漏液壁434拦住,因此防止了墨水417向防漏液壁434的外侧流出。
因而,能够抑制墨水417从液体注入部435向外侧漏出而墨水417浪费的损失、或从液体注入部435向外侧露出的墨水417的不良影响(例如,起因于弄脏的故障)等,从而能够实现抑制墨水417的浪费并且稳定地工作的印刷单元3。
D.第四实施方式:
图46是与图37对应的图,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罐的分解立体图。图47是与图40对应的图,是表示在使用姿态下将第一壁及第六壁投影在水平面(XY平面)上时的第一壁及第六壁的状态的概略图。图48是与图41对应的图,是在使用姿态下沿从第四壁朝向第三壁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液体容器的概略图。图49是与图42对应的图,是在使用姿态下沿从第五壁朝向第二壁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液体容器的概略图。图50是从图48所示的状态向逆时针的方向翻倒的情况下的液体容器的概略图。图51是从图49所示的状态向顺时针的方向翻倒的情况下的液体容器的概略图。
此外,图48至图51图示了将墨水417注入到液体容纳室429之中直到上限标记448的附近的状态。
将在图50所示的状态下翻倒的情况下的罐410A的姿态称作第五翻倒姿态,将在图51所示的状态下翻倒的情况下的罐410A的姿态称作第六翻倒姿态。即,第五翻倒姿态是第二壁462为底面(最低的面)的情况下的液体容纳室429A的姿态,第六翻倒姿态是第三壁463为底面(最低的面)的情况下的液体容纳室429A的姿态。
在下文中,参照图46至图51,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差异点为中心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罐410A的液体容纳室429A。此外,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4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罐410A的液体容纳室429A具有与第二壁462对置的加强壁465、和在第一壁461与底壁460之间的位置处将第二壁462与第五壁467连接的第六壁466。即,在液体容纳室429A中新设置有第六壁466,这一点是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室429的差异点。此外,其他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是相同的。
第六壁466形成为,与第二壁462、第三壁463、第五壁467和第四壁464接触。因此,液体容纳室429A的内部空间430被第六壁466划分为两个内部空间430A、430B。第一内部空间430A是被第六壁466、第二壁462、第三壁463、第四壁464和第一壁461包围的内部空间430,相对于第二内部空间430B配置在Z(+)方向侧(第一壁461侧)。第二内部空间430B是被第六壁466、第二壁462、第三壁463、第四壁464和底壁460包围的内部空间430,相对于第一内部空间430A配置在Z(-)方向侧(底壁460侧)。
另外,第一内部空间430A是“液体容纳室的比第六壁更靠第一壁侧的内部空间”的一例。第二内部空间430B是“比第六壁更靠底壁侧的内部空间”的一例。
加强壁465支承第二部件412,提高第二部件412对于第一部件411的接合强度。进而,加强壁465支承第六壁466,提高第六壁466的强度。
另外,也可以是将加强壁465省略的结构。
在第六壁466上,设置有将第一内部空间430A与第二内部空间430B连通的开口466A。开口466A设置在第四壁464与第五壁467交叉的拐角部。
另外,开口466A在形成在第二区域512中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是第四壁464与第五壁467交叉的所谓的拐角部,例如也可以是作为开口466A的一边而不包括第四壁464和第五壁467的第二区域512的中央部等。
如图47所示,当将第一壁461及第六壁466投影在水平面(XY平面)上时,第一壁461及第六壁466呈四边形461C,四边形461C被经过第一边501的中心的第一中心线501A和经过第二边502的中心的第二中心线502A划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区域511、第二区域512、第三区域513、第四区域514)。
在第一壁461上,在第一区域511中设置有液体注入部435的内端438。
在第六壁466上,设置有使第一内部空间430A与第二内部空间430B连通的开口466A。开口466A被设置于当在使用姿态下将第六壁466投影到水平面(XY平面)上时、与形成有液体注入部435的内端438的第一区域511成对角的第二区域512中。即,开口466A以与液体注入部435的内端438最远离的方式设置。
这里,就开口466A的位置而言,换言之,将开口466A形成在以501A与502A交叉的中心点Q为中心,相对于(形成有液体注入部435的)第一区域511处于点对称的位置关系的第二区域512中。
如图48及图4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工作人员将上限标记448作为墨水417的量的上限而将墨水417注入到液体容纳室429A中的情况下,墨水417被容纳到液体容纳室429A的第二内部空间430B中。即,设置有第六壁466,以使得在工作人员作为墨水417的量的上限而将墨水417注入到液体容纳室429A中的情况下,墨水417被容纳到液体容纳室429A的第二内部空间430B之中。
容纳在第二内部空间430B之中的墨水417成为被用第六壁466盖上盖的状态,墨水417难以从第二内部空间430B移动到第一内部空间430A中。例如,在墨水417的液面417A晃动的情况下,墨水417难以移动到液体注入部435侧,因此与没有设置第六壁466的情况相比,更难以从连通到第一内部空间430A的液体注入部435漏出。
如图50所示,在第五翻倒姿态下,第二壁462为底面(最低的面),因此设置在第二壁462的附近的液体注入部435被配置在较低的位置。由于开口466A以与液体注入部435的内端438最远离的方式设置,因此在第五翻倒姿态下,开口466A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
即,在第五翻倒姿态下,液体注入部435被配置在较低的位置,开口466A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
在第五翻倒姿态下,由于开口466A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因此容纳在第二内部空间430B中的墨水417难以移动到第一内部空间430A中,墨水417难以从连通到第一内部空间430A的液体注入部435漏出。
如图51所示,在第六翻倒姿态下,由于第三壁463成为底面(最低的面),因此设置在第三壁463的附近的液体注入部435被配置在较低的位置。由于开口466A以与液体注入部435的内端438最远离的方式设置,因此在第六翻倒姿态下,开口466A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
即,在第六翻倒姿态下,液体注入部435被配置在较低的位置,开口466A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
在第六翻倒姿态下,由于开口466A被配置在较高的位置,因此容纳在第二内部空间430B中的墨水417难以移动到第一内部空间430A中,墨水417难以从连通到第一内部空间430A的液体注入部435漏出。
如图50、图51所示,第六壁466与X轴、Y轴平行,但并不一定需要这样。例如,在图50中,第六壁466也可以向图面左侧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的罐410A中,由于液体注入部435设置在第一区域511中,因此能够起到在第一翻倒姿态及第二翻倒姿态这两种姿态时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漏出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除此以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罐410A中,能够起到在液体注入部435被配置在较低的位置的第五翻倒姿态及第六翻倒姿态这两种姿态时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漏出的新的效果。
另外,关于开口466A,装备在第一区域511~第四区域514的哪个中都可以。但是,在开口466A与液体注入部435的位置关系方面,优选的是以下所示的结构。在将液体注入部435配置在第二区域512中的情况下,开口466A优选的是配置在与第二区域512成对角的第一区域511中。在将液体注入部435配置在第三区域513中的情况下,开口466A优选的是配置在与第三区域513成对角的第四区域514中。在将液体注入部435配置在第四区域514中的情况下,开口466A优选的是配置在与第四区域514成对角的第三区域513中。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违背从专利请求的范围及说明书整体中读取的发明的主旨或思想的范围中能够适当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在下文中,举变形例进行说明。
(变形例1)
图52是与图37对应的图,是将目视确认壁从较高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变形例1的液体容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3是与图38对应的图,是将与目视确认壁对置的壁从较低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本变形例的液体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变形例1的罐410B其液体容纳室429B的形状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罐410不同。其他结构在变形例1和第三实施方式中是相同的。
在下文中,参照图52及图53,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差异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52及图53所示,液体容纳室429B具备第一壁461、第二壁462B、第三壁463、第四壁464B、加强壁465、第五壁467和底壁460B。
第一壁461、第三壁463、加强壁465和第五壁467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由点A2、点E1、点K1和点D1包围的部分是第二壁462B。由点A2、点B1、点G1和点E1包围的部分、即被描绘有虚线的阴影的部分是第四壁464B。由点A2、点B1、点C1和点D1包围的部分是底壁460B。
成为第二壁462B、第四壁464B及底壁460B的顶点的点A2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成为第二壁462、第四壁464及底壁460的顶点的点A1(参照图32)对应。本变形例的点A2被配置在比第三实施方式的点A1低的位置。这一点是本变形例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差异点之一。
在本变形例中,点A2被配置在比点C1及点D1低、与点B1相同的高度。即,点A2及点B1、以及点C1及点D1分别被配置在相同的高度,点A2及点B1比点C1及点D1低。
在底壁460B中,配置在第二壁462侧的点D1比配置在第四壁464侧及第五壁467侧的点B1高。因此,底壁460B具有以第二壁462侧变高的方式倾斜的第二倾斜部。
另外,本申请中的“底壁具有以第二壁侧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相当于底壁460B的连结点A2及点D1的边的至少一部分向Z(+)方向变高、底壁460具有从该变高的部分倾斜的倾斜部的状态。
在底壁460B中,配置在第三壁463侧的点C1及点D1比配置在第四壁464侧的点A2及点B1高。因此,底壁460B具有以第四壁464侧变低的方式从第三壁463向第四壁464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部。
另外,本申请中的“具有以第四壁侧变低的方式从第三壁向第四壁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相当于具有以底壁460B的连结点A2及点B1的边的至少一部分向Z(-)方向变低的方式从第三壁463向第四壁464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的状态。
在本变形例中,由于液体注入部435设置在第一区域511中,因此能够起到在第一翻倒姿态及第二翻倒姿态这两种姿态时墨水417不易从液体注入部435漏出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并且,由于本变形例的作为液体容纳室429B的顶点的点A2的位置被配置在比第三实施方式的作为液体容纳室429的顶点的点A1低的位置,因此本变形例的液体容纳室429B的体积比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室429的体积大。结果,本变形例的液体容纳室429B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室429相比,能够容纳更多的墨水417。
(变形例2)
图54是与图37对应的图,是将目视确认壁从较高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变形例2的液体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变形例2的罐410C的液体容纳室429C与变形例1的罐410B的液体容纳室429B不同,其他结构在变形例2和变形例1中相同。
在下文中,参照图54,以与变形例1的差异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54所示,液体容纳室429C具备第一壁461、第二壁462C、第三壁463C、第四壁464B、加强壁465、第五壁467C和底壁460C。
第一壁461、第四壁464B和加强壁465由于是与变形例1相同的形状,因此省略说明。
由点A2、点E1、点K1和点D2包围的部分是第二壁462C。由点D2、点C2、点H1和点K1包围的部分是第三壁463C。由点B1、点G1、点H1和点C2包围的部分是第五壁467C。由点A2、点B1、点C2和点D2包围的部分是底壁460C。
第二壁462C及第三壁463C及底壁460C上的点D2,与变形例1中的第二壁462B及第三壁463及底壁460B上的点D1(参照图52)对应。本变形例的点D2被配置在比变形例1中的点D1低的位置。这一点是本变形例与变形例1的差异点之一。
第三壁463C、第五壁467C及底壁460C上的C2与变形例1中的第三壁463及第五壁467及底壁460B上的点C1(参照图52)对应。本变形例的点C2被配置在比变形例1中的点C1低的位置。这一点也是本变形例与变形例1的差异点之一。
点C2及点D2被配置在与点A2及点B1相同的高度。即,点A2、点B1、点C2及点D2被配置在相同的高度。因此,由点A2、点B1及点C2及点D2包围的底壁460C不具有倾斜部,而沿着XY面(水平面)配置。结果,底壁460C被配置在比变形例1的底壁460B低的位置。因此,本变形例的液体容纳室429C与变形例1的液体容纳室429B相比体积变大,能够容纳更多的墨水417。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罐410相互分体地构成,能够容纳向液体喷射头40供给的墨水的液体容器具备能够容纳墨水417的一个液体容纳室429、和能够向液体容纳室429注入墨水417的一个液体注入部435。
作为液体容器的结构,也可以是使多个罐410成为一体而作为一个液体容器的结构。即,能够容纳向液体喷射头40供给的墨水的液体容器也可以是具有能够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室和能够向液体容纳室注入墨水的液体注入部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在一个液体容器中设置多个液体容纳室,多个液体容纳室被相互单独地分隔,能够容纳不同种类的液体而构成。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各实施例、各变形例中,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是通过喷射、喷出、涂敷而消耗墨水之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作为从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微小量的液滴所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线状的形状。此外,这里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够通过液体喷射装置消耗那样的材料即可。例如,任何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包括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状体、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溶液)这样的流体。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也包括了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除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墨水以外,还可以例举出液晶等作为液体的代表性例子。在此,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组合物。并且,能够使用升华转印墨水以作为墨水。升华转印墨水是例如包含升华性染料那样的升华性的颜色材料的墨水。就印刷方法而言,通过液体喷射装置向转印介质喷射那样的升华转印墨水,使该转印介质与被印刷物接触并进行加热而使颜色材料升华从而转印在被印刷物上。被印刷物是T恤衫、智能手机等。像这样,只要是包含升华性的颜色材料的墨水,便能够在多种被印刷物(印刷介质)上进行印刷。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的例子,例如有喷射下述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以分散或溶解的形态含有在制造液晶显示器、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滤色器等时使用的电极材料和颜色材料等材料。另外,也可以是:喷射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作精密移液管并喷射作为样品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微型分配器(microdispenser)等。进而,也可以是: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以精确定位(pinpoint)方式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半球状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在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也可以是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剂的液体喷射装置。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通过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一部分或全部上述的课题,或者为了实现一部分或全部上述的效果,能够适当进行替换、组合与发明内容的栏中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的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中的技术的特征。另外,只要该技术特征并非是本说明书中作为必须的内容而说明,便能够适当地削除。

Claims (20)

1.一种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室,其由多个壁包围,能够容纳液体;
液体注入口,其用于向所述第一室注入所述液体;
大气开放口,其被向大气开放;
液体导出口,其从所述第一室导出所述液体;
大气导入口,其形成在将所述第一室包围的所述多个壁中的、与构成顶面的壁不同的第一壁上;以及
大气连通路,其使所述大气开放口与所述大气导入口之间连通,
所述大气导入口形成在从所述第一壁与其他壁交叉的角部离开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壁中的与所述第一壁对置的壁由膜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气连通路包括第二室,
所述第二室在从所述大气开放口经由所述大气导入口向所述第一室内流入的大气的路径中位于比所述第一室靠上游侧。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室内,在所述第一壁中的所述大气导入口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从所述第一壁向所述第一室内的对置的一侧突出的凸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将所述大气导入口的整周包围的筒状的形态。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气连通路包括与所述大气导入口连接的连通流路,
所述大气导入口呈圆形,
所述大气导入口的内侧的直径与所述连通流路的截面开口的宽度相同。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室内,所述第一壁具有第一内面和比所述第一内面更向所述第一室的内侧突出的第二内面,
所述大气导入口在所述第二内面上开口。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导出口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壁对置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所述大气开放口包围的第二凸部。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壁上,包括能够目视确认所述第一室内的液面的目视确认壁,
所述目视确认壁在所述液体容器的使用姿态下在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在所述目视确认壁上,设置有表示能够注入到所述第一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标记,
所述大气导入口位于比所述上限标记靠上方。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壁上,包括能够目视确认所述第一室内的液面的目视确认壁,
所述目视确认壁在所述液体容器的使用姿态下在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在所述目视确认壁上,设置有表示能够注入到所述第一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标记,
所述第二室的容积与所述第一室内的液位达到所述上限标记时的所述液体的容积相等或比所述液体的容积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使用姿态下,从所述第一室内的所述液体达到所述上限标记的状态使所述液体容器的姿态变化为将所述目视确认壁朝向下方的姿态时,所述大气导入口位于比所述第一室内的所述液体的液面靠上方。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注入口被设置在所述多个壁中的沿与所述第一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壁上,
在所述液体注入口与所述大气导入口之间,具备从所述第二壁向所述第一室的内侧突出的板壁。
14.一种液体容器,其能够容纳向液体喷射头供给的液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个液体容纳室,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以及
一个液体注入部,其能够将所述液体注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中,
所述液体注入部形成在划分出所述液体容纳室的第一壁上,并具有向外部开放的外端、和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开放的内端,
当在使用姿态下将所述第一壁投影到水平面上时,
所述第一壁呈具有第一边和与该第一边交叉的第二边的四边形,
所述四边形被经过所述第一边的中心的第一中心线和经过所述第二边的中心的第二中心线划分为四个区域,
所述液体注入部设置为,所述内端被配置在所述四个区域的某个中。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室具有沿与所述第一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壁,所述第一壁具有以所述第二壁侧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所述液体注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壁的所述第二壁侧。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室具有沿与所述第一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壁、和沿与所述第二壁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壁对置的底壁,所述底壁具有以所述第二壁侧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室还具有沿与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和所述底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壁、和与所述第三壁对置的第四壁,
所述液体注入部在所述第一壁上设置在距离所述第三壁比距离所述第四壁更近的一侧,
所述底壁具有以所述第四壁侧变低的方式从所述第三壁向所述第四壁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18.如权利要求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壁设置有表示能够注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线,构成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面的目视确认壁,
当在使用姿态下将所述目视确认壁从与所述目视确认壁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经过所述液体注入部的中心的中心线被配置在与经过所述上限线的中心的中心线不同的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4~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壁上,具备在从所述液体注入部离开的位置突出、将所述液体注入部包围的防漏液壁。
20.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容器,其能够容纳液体;以及
液体喷射机构部,其包括能够将从所述液体容器供给的所述液体朝向作为目标的介质喷射的液体喷射头,且能够使所述介质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相对位置变化,在使用所述液体喷射机构部的使用姿态下,所述液体容器的上端部位于比所述液体喷射机构部的上端部靠上方。
CN201780039399.6A 2016-06-28 2017-06-12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93281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7303 2016-06-28
JP2016127303A JP2018001444A (ja) 2016-06-28 2016-06-28 液体容器、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29808 2016-06-30
JP2016129808A JP2018001528A (ja) 2016-06-30 2016-06-30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29804A JP2018001525A (ja) 2016-06-30 2016-06-30 液体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29804 2016-06-30
PCT/JP2017/021647 WO2018003473A1 (ja) 2016-06-28 2017-06-12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28140A true CN109328140A (zh) 2019-02-12
CN109328140B CN109328140B (zh) 2020-10-09

Family

ID=60786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9399.6A Active CN109328140B (zh) 2016-06-28 2017-06-12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1390B2 (zh)
EP (1) EP3476610B1 (zh)
CN (1) CN109328140B (zh)
TW (1) TW201801946A (zh)
WO (1) WO20180034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40731A (zh) * 2019-06-28 2020-12-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系统以及液体容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9414B2 (ja) * 2018-02-21 2022-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16323231A (zh) 2020-09-30 2023-06-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设备
JP2022056805A (ja) 2020-09-30 2022-04-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
US11571691B2 (en) 2021-01-20 2023-02-07 Funai Electric Co., Ltd. Pipette-fillable printhead body
US11577250B2 (en) 2021-01-20 2023-02-14 Funai Electric Co. Ltd Pipette-fillable cartridg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1719A (zh) * 2004-11-29 2006-06-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盒的液体充入方法、液体充入装置以及盒
JP2008012823A (ja) * 2006-07-06 2008-01-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容器
CN102336063A (zh) * 2010-07-15 2012-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US20130083137A1 (en) * 2010-06-15 2013-04-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supply reservoir
JP2014058086A (ja) * 2012-09-14 2014-04-03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CN103935130A (zh) * 2013-01-18 2014-07-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罐
CN104015492A (zh) * 2013-03-01 2014-09-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
JP2014180797A (ja) * 2013-03-19 2014-09-29 Brother Ind Ltd 画像記録装置
CN204382811U (zh) * 2014-12-10 2015-06-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14362A (ja) 1990-12-10 1992-08-0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記録ヘッドとインクタンクとを一体とした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US7712891B2 (en) 2003-12-26 2010-05-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JP4595425B2 (ja) 2004-07-28 2010-1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892942B2 (ja) * 2004-11-29 2012-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の液体再充填方法、液体再充填装置および再充填カートリッジ
US9481180B2 (en) 2013-03-01 2016-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tainer unit, liquid ejecting system,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TWI599492B (zh) 2013-03-01 2017-09-21 Seiko Epson Corp Ink tank unit, ink jet printer, ink tank
JP6307887B2 (ja) 2014-01-14 2018-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プリンター
JP6330331B2 (ja) * 2014-01-14 2018-05-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噴射装置
JP6372085B2 (ja) 2014-01-28 2018-08-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EP3231614A4 (en) 2014-12-10 2018-08-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holding unit and inkjet printer
US9511952B1 (en) 2015-06-23 2016-12-06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discrete article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1719A (zh) * 2004-11-29 2006-06-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盒的液体充入方法、液体充入装置以及盒
JP2008012823A (ja) * 2006-07-06 2008-01-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容器
US20130083137A1 (en) * 2010-06-15 2013-04-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supply reservoir
CN102336063A (zh) * 2010-07-15 2012-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JP2014058086A (ja) * 2012-09-14 2014-04-03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CN103935130A (zh) * 2013-01-18 2014-07-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罐
CN104015492A (zh) * 2013-03-01 2014-09-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
JP2014180797A (ja) * 2013-03-19 2014-09-29 Brother Ind Ltd 画像記録装置
CN204382811U (zh) * 2014-12-10 2015-06-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40731A (zh) * 2019-06-28 2020-12-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系统以及液体容器
CN112140731B (zh) * 2019-06-28 2023-11-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系统以及液体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76610B1 (en) 2021-12-08
WO2018003473A1 (ja) 2018-01-04
US20190232668A1 (en) 2019-08-01
TW201801946A (zh) 2018-01-16
EP3476610A4 (en) 2020-02-19
CN109328140B (zh) 2020-10-09
US10981390B2 (en) 2021-04-20
EP3476610A1 (en) 2019-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28140A (zh)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7128074B (zh) 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喷射系统
CN107297957B (zh) 液体供给单元
CN107081962B (zh) 墨水供应装置
CN102463745B (zh) 液体补充容器
CN202242334U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6004057B (zh) 容器、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104924768B (zh) 液体供给单元
CN111098600B (zh) 液体收容体、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系统
CN105189124A (zh)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容纳体
US9908352B2 (en) Liquid ejection system, ventilation unit,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CN108698410A (zh)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9802417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CN102205727B (zh) 液体容纳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KR20120006662U (ko) 캡, 액체 수용 용기 및 액체 분사 시스템
CN107264046A (zh) 盖子和打印机
CN108290416A (zh) 液体供给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208006487U (zh) 打印机
TW201736149A (zh) 蓋、 印表機
CN105936188A (zh) 液体容纳体
CN105966076B (zh) 罐单元、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7554080A (zh) 墨水容纳装置和打印机
JP2018001444A (ja) 液体容器、液体噴射装置
JP2019034740A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8001528A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