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1492A - 通訊用配件 - Google Patents

通訊用配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1492A
TW201801492A TW106115048A TW106115048A TW201801492A TW 201801492 A TW201801492 A TW 201801492A TW 106115048 A TW106115048 A TW 106115048A TW 106115048 A TW106115048 A TW 106115048A TW 201801492 A TW201801492 A TW 2018014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container
communication
protrusion
predetermi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5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6620B (zh
Inventor
金斗烈
金庚兌
具炅奎
Original Assignee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6/00731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039137A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1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1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6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66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3Screens for 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5Arrangements for fixing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e.g. in a box, furnitu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6Sound input; Sound output
    • G06F3/165Management of the audio stream, e.g. setting of volume, audio stream path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1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34Feet; Stands; Pedestals, e.g. wheels for moving casing on flo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47Electrical details of casings, e.g. terminals, passages for cables or wir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3Cover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5/00Speech recogn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4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transducers or of two parts of the same transducer and responsive respectively to two or more frequency ra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02Details casings, cabinets or mounting therein for transducers covered by H04R1/02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029Manufacturing aspects of enclosures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20/00Details of connection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20/07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loudspeakers or wireless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30/00Signal processing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30/01Aspects of volume control, not necessarily automatic, in sound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transducers or diaphragm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通訊用配件及一種使用該通訊用配件的網路系統。更具體地,本發明揭露一種能夠實現物聯網而無須改變現存的設備和環境的裝置和系統。該通訊用配件包括一主體,具有一通訊模組,用於與一預定的網路通訊,以便透過該預定的網路傳送和接收一訊號;以及一容器,具有一主體耦合部,該主體獨立地耦合至該主體耦合部。該主體包括從一遙控模組與一感測器模組之間選擇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該遙控模組用於控制一預定的鄰近設備,該感測器模組用於感測預定的周圍狀況。該容器包括一外耦合部,被形成以附接至一外部物件。

Description

通訊用配件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通訊功能的通訊用配件,尤其是涉及一種通訊用配件,包括通訊模組,用於透過預定的網路傳送和接收訊號;以及製造該通訊用配件的設備及方法。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係一種智能技術並且適用於透過網際網路互相連接物件,以便在人與物件之間、以及物件之間執行資訊通訊。尤其,「物件之間的資訊通訊」表示連接至網際網路的設備傳送、接收、及處理資訊而沒有人類的介入。
用於感測周圍狀況(物件或環境)以獲取資訊的「感測技術」、用於互相連接物件至網際網路的「網路技術」、以及用於處理和提供資訊的「伺服器介面技術」已被提出作為實現物聯網的技術。
在感測技術中,可包括從環境感測器(例如氣壓計、溼度計、溫度計、放射性感測器、熱感測器、及氣體感測器)、化學感測器(例如電子鼻、健康關心感測器、及生物識別感測器)、鄰近感測器、照度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磁力感測器、重力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動作感測器、RGB感測器、紅外線(IR)感測器、超音波感測器、遠距感測器、SAR、雷達、及光學感測器(例如視訊感測器及影像感測器)中選取的至少一種。
「網路技術」表示使用各種有線及/或無線技術來互相連接個人電腦(PCs)、各種種類的設備和設施、及可攜式終端機。乙太網路、PLC、IEEE 1394、Home PNA…等等被使用作為有線技術。IEEE 802.11、WLAN、IEEE 802.14 WPAN、UWB、Wi-Fi、紫蜂(ZigBee)、Z-wave、藍芽…等等則被使用作為無 線技術。此外,用於收集各種類型的資訊以及傳送和接收各種類型的訊號的伺服器可包括在網路中。
網路環境可應用至各種空間或伺服器維度的概念,以及家庭和辦公室。
具有用於透過網路傳送和接收關於設備資訊的功能的各種設備已有所發展。尤其,在家庭網路領域中,裝設有物聯網功能的家用電子器具亦已有所發展。
同時,設備可包括各種輸入單元。在輸入單元之中有一種開關,當垂直壓力被施加至開關時開關被推擠。當開關被推擠後,有必要將開關回復至其原來的狀態。為了產生將開關回復至其原來的狀態所需的恢復力,彈力構件,像是彈簧,可被使用。
為了普及基於物聯網(IoT)的技術,必須將不具有IoT功能的傳統電子家用器具替換成具有IoT功能的新型電子家用器具,並且重新配置環境,致使物聯網成為可能。然而,電子家用器具的替換對使用者而言係麻煩且沉重的。在不將不具有IoT功能的傳統電子家用器具替換成具有IoT功能的新型電子家用器具的情況下是不可能使用IoT技術的。結果,難以輕易和立即地普及IoT技術。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係藉由提供能夠實現IoT技術而不須替換傳統電子家用器具或重新配置環境的一種通訊用配件來解決此問題。
至今,具有IoT功能的產品係基於製造該等具有IoT功能的產品的製造商所提出的個別標準,而不是統一的標準。因此,該等產品彼此並不相容,也因而難以實現IoT環境。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係藉由提供即便在具有不同IoT標準的產品被使用的情況下也能夠實現所需的IoT環境的一種通訊用配件來解決此問題。
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用配件,具有獲得關於環境或設備的資訊的功能以及傳送所需的指令至該設備的功能。
本發明的第四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用配件,其位置可依需求輕易地改變。
本發明的第五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用配件,在通訊用配件的位置和方向被預設的情況下,被配置而致使當通訊用配件從一設備拆卸下來時,通訊用配件的位置和方向可輕易地被識別,然後再附接回該設備。
本發明的第六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用配件,用於取得關於特定方向的資訊,而且在該特定方向上傳送光學訊號,其中該特定方向可輕易地預設。
本發明的第七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用配件,當通訊用配件對於設備的附接力量被維持時,該通訊用配件被配置以在從該設備被拆卸後順利地附接至該設備。
本發明的第八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用配件,具有各種種類的部件,以實現在各種環境和條件下所需的各種IoT環境。
本發明的第九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用配件,被配置而致使在具有複數個設備的環境下,通訊用配件的位置可輕易地從一設備改變至另一設備,以及通訊用配件的設定在通訊用配件的方向改變後可被輕易地被改變。
為了達成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及第二個目的,必須製造通訊用配件,致使通訊用配件的尺寸是小的。原因是,如果通訊用配件的體積是大的,則在通訊用配件的設置時刻的通訊用配件的不便性會大於通訊用配件所提供的便利性,其中所述便利性就是以輔助的方式被使用在不具有IoT功能的傳統設備中。此外,包括額外的伺服器和終端機的網路係在考量物聯網的特性的情況下被提供,而且對於依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具有感測關於周圍狀況或傳送遙控訊號至設備的功能係足夠的。考量到本發明的技術,因此,通訊用配件不須要具有大的體積。所以,能夠最小化通訊用配件的體積。然而,在通訊用配件的體積被最小化的情況下,通訊用配件可能容易遺失。所以,本發明的第十個目的係降低微型化的通訊用配件遺失的機率。
考慮到通訊用配件的特性,通訊用配件並不提供使用者特別的功能,而是在IoT環境實現時提供具有傳統產品功能的有效率的網路。結果,通訊 用配件被配置以從上面看時具有近似圓形的形狀,致使通訊用配件在視覺上不會顯眼。例如,在通訊用配件是圓形的情況下,即使當通訊用配件設置在不同的角度時,使用者也難以識別出通訊用配件被移動。然而,圓形的通訊用配件可能容易遺失。尤其,當通訊用配件從高處掉落時,通訊用配件可沿著地板移動到遠處,結果可能遺失通訊用配件。即使當通訊用配件遺失時,使用者可移動以尋找通訊用配件。本發明第十一個目的係解決這樣的問題,亦即減少圓形通訊用配件遺失的可能性,以及預防使用者為了尋找到通訊用配件而移動。
本發明的第十二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用配件,具有發射能獲取關於環境或設備的資訊的光學訊號的功能,以及具有發射能傳送所需指令至設備的光學訊號的功能。
本發明的第十三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用配件,其能傳送光學訊號至遠處,以便擴大通訊用配件之功能可被使用的範圍。
本發明的第十四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用配件,能最小化光學訊號的繞射和色散,致使通訊用配件能順利地呈現出來。
通訊用配件的外表面可具有傾斜表面,被形成以作為握把來改善其便利性、或預防通訊用配件的遺失。本發明的第十五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用配件,其能確保從傾斜表面之後側發射出的光學訊號之方向性的品質,以便通過傾斜表面。
本發明的第十六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透射構件,其能引導在其後側的光學裝置的設置。
本發明的第十七個目的係提供一種透射構件被有效率地安置的結構。
在傳統按壓型按鈕中,正確地實現所設計的恢復力係困難的。尤其,對於具有微小動程(亦即,微小按壓長度)的按壓型按鈕,使用彈簧係困難的,而且調整微小程度的恢復力是相當困難的。然而,因為按鈕是由使用者之手指尖去按壓的,所以當恢復力有微小差異時,使用者實際上感受到的差異是相當大的。尤其,電子家用器具領域中的使用感覺之差異係非常關鍵的,因為使用感覺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商業成功與否。在傳統按壓型按鈕中,設計微 小程度的恢復力而且實現所述設計的恢復力係困難的。本發明的第十八個目的係提供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結構,亦即致使實現在按壓型按鈕恢復力中的微小差異設計變成是輕而易舉的,而且輕易地實現恢復力,從而保全其均一性。
本發明的第十九個目的係提供使用者可順利地將可拆卸部件互相耦合或分離的結構。
在使用鑄模(亦即注入成型機)來注入成型的情況下,如果要注入成型的材料太厚,則由於在要注入成型的材料內部與外部之間之降溫速率的差異,所以注入缺陷──像是毛邊,可發生在注入成型產品的表面。本發明的第二十個目的係提供可能相當程度地減少注入缺陷之發生的結構,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被配置以具有容器之所有表面為顯而易見的結構。結果,提供來預防注入缺陷發生的凹陷結構被曝露在外,於是所述通訊用配件具有在美感上較不令人滿意的外觀,所以降低所述通訊用配件的市場性。本發明的第二十一個目的係實現具有平順外觀而沒有注入缺陷發生的通訊用配件,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本發明的第二十二個目的係使用凹陷結構作為用於要被注入成型之耦合部件的結構。
本發明的第二十三個目的係使用使用者的手所觸碰地部分(例如,主體的上緣或主體的整個側表面)作為握把。
本發明的第二十四個目的係當使用者握住主體的曝露部分時分散施加至使用者的手的局部壓力,從而改善使用者的握持觸感。
為了達成第一個目的至第三個目的,一種通訊用配件包括一主體,具有一通訊模組,用於與一預定的網路通訊。此外,該主體可包含從一遙控模組與一感測器模組之間選擇的其中之一,該遙控模組用於傳送一光學訊號以控制一預定的鄰近設備,而該感測器模組用於感測預定的周圍狀況。
為了達成第四個目的,該通訊用配件包括一容器,具有一主體耦合部,該主體可分離地耦合至該主體耦合部。該容器可包含一外耦合部,被形成以附接至一外部物件的一表面。在該容器附接至一設備或放置在一特別的環境中的情況下,該主體可輕易地耦合至該容器或從該容器分離。
該遙控模組可包含一控制訊號發光單元,用於傳送一光學訊號,以在特定方向上從該主體控制預定的環境設備。此外,該感測器模組可包含一鄰近感測器,用於在特定方向上感測該主體對外部物件的鄰近度。
為了達成第五個目的,該容器可包含一方向設定部,用於引導該主體,致使當該容器附接至該外部物件的一表面時,該特定方向被設定至一預定方向。
為了達成第六個目的,該容器可包括一方向指示部,用於在視覺上指示該特定方向。
具體而言,該方向設定部可包含一方向設定突起部以及一方向設定凹部。在此情況下,該主體可包含從該方向設定突起部與該方向設定凹部之間選擇的其中之一,而且該容器可包含從該方向設定突起部與該方向設定凹部之間選擇的其中之另一個。在該特定方向被設定至該預定方向的狀態下,該方向設定突起部可齧合至該方向設定凹部中。此外,該方向設定突起部可被設置以在一方向上偏離該主體和該容器的中心軸。
為了達成第七個目的,從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選擇的其中之一可裝設有一附接分離槽,而且從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選擇的其中之另一個可包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在此情況下,當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時,該附接分離突起部可插入至該附接分離槽內。該附接分離槽可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此外,該附接分離突起部相對於中心軸設置在該方向設定突起部的對面。
關於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的耦合,即使在該方向設定突起部不齧合至該方向設定凹部中的狀態下,該附接分離突起部可輕易地插入至該附接分離槽內,導致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的不完全耦合。在該方向設定突起部不齧合至該方向設定凹部中的狀態下,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可插入至該附接分離槽 內,以便在周圍的方向上滑動,致使該主體相對於該容器係可旋轉的。結果,該主體可輕易地被引導直到該主體完全地耦合至該容器。
為了確保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這樣完全的耦合,該附接分離突起部可包含第二附接分離突起部,被配置以僅在該方向設定突起部齧合至該方向設定凹設置部中的狀態下插入至該附接分離槽內。此外,該附接分離突起部可包含複數個附接分離突起部,在周圍的方向上間隔地佈置。
為了可變地設定該通訊用配件,該主體可包括一遙控模組,用於傳送一光學訊號,以控制一預定的鄰近設備。例如,該通訊用配件可被配置,致使在該主體放置在第一設備的狀態下,第一設備周圍的目標被感測到,以及致使在該主體放置在第二設備的狀態下,一控制訊號被傳送該至第二設備。
該鄰近感測器可包含:一鄰近訊號發光單元,用於在特定方向上傳送一預定的光學訊號;以及一鄰近訊號光接收單元,用於在該特定方向上接收該光學訊號。
為了達成第八個目的,該通訊用配件可進一步包括一反射器,該反射器包含:一反射表面,用於反射該傳送的光學訊號;以及一附接表面,被配置以可附接至該外部物件。此外,該通訊用配件可包括一可拆的防水構件,用於在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的狀態下密封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的一邊界。
為了更加輕易地放置該防水構件,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的該邊界可界定一邊緣,其在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的狀態下係小於該主體的上緣和該容器的下緣。該防水構件可包含一可拆的彈性帶,在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的狀態下覆蓋在該主體的該上緣與該容器的該下緣之間。
為了進一步改善該防水構件的防水性,該主體的側表面可包含一傾斜表面,其在向下的方向上逐漸地變成靠近中心軸,而且該容器的側表面可包含一傾斜表面,其在向上的方向上逐漸地變成靠近中心軸。
為了達成第九個目的,根據範例,該容器可包含複數個被配置以附接至安置在不同位置之外部物件的預定表面的容器。在此情況下,該感測器模組可包含複數個感測器,用於感測不同種類的目標。該主體可包含一控制器,用於執行控制,致使透過網路所傳送的目標種類被改變。
再者,該控制器可執行控制,致使所述目標種類基於在該主體位置上的變化可被改變。
為了達成第九個目的,根據另一範例,該容器可包含複數個被配置以附接至安置在不同位置之外部物件的預定表面的容器。在此情況下,該主體可包含一控制器,用於控制是否透過網路傳送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而且控制是否操作該遙控模組。
再者,該控制器可執行控制,以基於在該主體位置上的變化來改變是否透過網路傳送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以及改變是否操作該遙控模組。
為了達成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及第十個目的,一種通訊用配件包括一主體,具有一通訊模組,用於與一預定的網路通訊。此外,該主體可包含從一遙控模組與一感測器模組之間選擇的其中之一,該遙控模組用於傳送一光學訊號以控制一預定的鄰近設備,而該感測器模組用於感測周圍狀況。
為了達成第十個目的及第十一個目的,該通訊用配件可配置如下。
該主體可包含一上緣,沿著具有預定的直徑r1的假想圓形的圓周延伸。該主體的側表面相較於該上緣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上可進一步向內來形成。在此情況下,該主體在該上緣接觸水平平面(亦即,地面)的狀態下可滾動,而且可朝向其下側翻轉,其中所述下側未被水平平面支承,從而該主體的滾動運動可在短時間內給停止。在該主體的滾動運動於短時間內被停止的情況下,可能預防該主體不滾動至遠處,即使當該主體在水平平面上滾動時。
該主體可包含一下緣,沿著具有預定的直徑r2的假想圓形的圓周延伸。在此,直徑r2可小於直徑r1。在此情況下,該主體可朝向其下側傾斜。結果,其下緣可接觸水平平面,而且可在水平平面上滾動。於是,該主體可回到其原始位置,藉以尋找該主體之使用者的過多行動可減少。
具體而言,該下緣可由接觸外水平平面的點所構成,致使從該上緣與該主體之側表面之間選擇的至少其中之一亦同時接觸外水平平面。
此外,該主體可具有小於直徑r2的高度。在此情況下,該主體可完全朝向其下側翻轉。結果,由於該主體下表面與水平平面之間的摩擦力,該 主體的移動可被停止。例如,如果該主體高度增加,則在該主體的側表面接觸水平平面的狀態下該主體可平穩地滾動。該主體高度可降低,致使該主體的側表面與水平平面之間的接觸並不穩定。
該主體可包含一下角落,連接至該下緣的下側,該下角落被去角以便成為圓形的。在此情況下,當在該主體翻轉期間該主體朝向下側傾斜時,該主體的上側可順利接觸水平平面,然後該主體的下側可順利接觸水平平面。此外,在該主體的下角落接觸水平平面的狀態下該主體可滾動。此時,該主體的下側可沿該主體的切角部分接觸水平平面。結果,當執行該主體的滾動運動時,該主體的旋轉半徑可進一步縮短。於是,該主體可突然地轉動。
該主體包含一電池,設置在其下部中,致使該主體的重心被安置在該主體的下側。所以,在當該主體的上角落接觸水平平面時該主體滾動的狀態下,該主體因其重心而可在短時間內朝向其下側翻轉。
該主體可具有一電池,當從該主體下面往上看時設置在偏離中心的位置,致使該主體的重心在該電池偏離中心之方向上係偏離中心的。所以,在該主體的滾動運動的動能小於預定值得情況下,動能可完全轉換為位能,使得該主體不會移動得更遠。
為了達成第四個目的,該通訊用配件包括一容器,具有一主體耦合部,該主體可分離地耦合至該主體耦合部。該主體可包含一外耦合部,被形成以附接至一外部物件。
在該主體耦合部裝設在該容器的上側的情況下,必須達成本發明第十個目的及第十一個目的。為此,該容器可包含一下緣,沿著具有預定的直徑r3之假想圓形的圓周延伸。在此,直徑r3可不同於直徑r1。在此情況下,該主體的上緣和該容器的下緣可被配置以同時接觸水平平面。所以,在上緣和下緣接觸水平平面時該主體滾動的狀態下,當轉動時該通訊用配件可滾動,結果可能預防該通訊用配件移動得更遠。
此外,在該容器附接至外部物件之前該容器可能移失。為了預防當該容器與地面分離時該容器滾動至遠處,而且在短時間內將該容器朝向其上 側翻轉,該容器可包含一上緣,沿著具有預定的直徑r4之假想圓形的圓周延伸。在此,直徑r4可小於直徑r3。
為了達成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及第十二個目的,一種通訊用配件包括一主體,具有一通訊模組,用於與一預定的網路通訊,其中該主體可包含一光學訊號發光單元,用於在特定方向上發射一預定的光學訊號。
該主體可包括一側構件,相對於中心軸界定其週邊的外觀。
該側構件可包含一傾斜表面,在包括中心軸之假想垂直部分內形成相對於中心軸的銳角,致使當該主體沿地面滾動時該主體在短時間內翻轉,藉以預防該主體移動至遠處。
該傾斜表面可裝設有一透射構件安置孔,致使該光學訊號從該通訊用配件內部發射至外部。該通訊用配件可進一步包括一透射構件,安置在該透射構件安置孔中。該透射構件可進一步包含一前視窗,曝露在外面。
為了達成第十三個目的及第十四個目的,該視窗的邊緣可突起,以便對應該傾斜表面,而且該視窗的中心部分可具有表面,被形成以平行於在包括中心軸的假想垂直部分中的中心軸。該光學訊號發光單元可設置在該視窗的後面,以發射該光學訊號,使該光學訊號垂直通過該視窗的中心部分。
該傾斜表面可被形成以在向上的方向上逐漸遠離中心軸,讓使用者花小力氣就能握住該主體的上端。
在該傾斜表面被形成以在向上的方向上逐漸遠離中心軸的情況下,該視窗可包含一垂直部分,形成在該視窗的中心部分和下部,而且該垂直部分可具有一表面,被形成以平行於在包括中心軸的假想垂直部分中的中心軸。此外,在假想垂直部分中,該垂直部分的該表面可設置在相同的垂直線上,像是在該透射構件安置孔的下側的該側構件的表面。結果,當達成本發明第十三個目的至第十五個目的時,可預防該垂直部分突起超過該側構件的表面。
在該傾斜表面被形成以在向上的方向上逐漸遠離中心軸的情況下,該視窗可包括複數個周圍部分,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上從該視窗之上、左、及右邊緣突起。該等周圍部分可包括一上周圍部分,從該視窗的上部向前突起;以及一側周圍部分,從該視窗的左和右部分向前突起。該等側周圍部分可被形 成以在向上的方向上逐漸突起。結果,當達成本發明之第十三個目的至第十五個目的時,該等周圍部分可預防突起超過該側構件的表面。
在任意水平部分中,該視窗的邊緣的表面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上突起的範圍可正比於鄰接該視窗的側構件的表面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上突起的範圍。結果,該透射構件與該側構件之間的邊界可順利形成。
為了理解多變的IoT環境如在各種環境和條件下所需要的,該光學訊號發光單元可包含一鄰近感測器,用於在特定方向上發射預定的光學訊號;以及一控制訊號發光單元,用於在特定方向上發射預定的光學訊號。
為達成第十六個目的,該透射組件可包含一設置導件,從該視窗的後表面向後突起。該設置導件可相對於該視窗引導該鄰近感測器和該控制訊號發光單元的位置。
為了有效率的設置,該設置導件可包含一垂直延伸肋,而且該鄰近感測器和該控制訊號發光單元可設置在該設置導件所隔開的該視窗的後面的空間。
為了達成第十七個目的,該透射構件可包含一夾持部,被配置以接觸該側構件的內壁,用於預防該透射構件從該透射構件安置孔脫離。該夾持部可從該視窗的後邊緣突起。
該光學訊號發光單元可包括一模組殼,被配置以接觸該視窗的後表面,致使該透射組件僅由該夾持部固定,藉以預防該透射構件從後側脫離。
為了當達成第四個目的時使該光學訊號發光單元能順利執行其功能,該通訊用配件可進一步包括一容器,具有一主體耦合部,該主體可分離地耦合至該主體耦合部,該主體耦合部裝設在該容器的上側,其中該容器可包含一外耦合部,被形成以附接至一外部物件。該主體可包含一曝露部分,在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的狀態下曝露;以及一插入部,收納在該主體耦合部中。該透射構件可設置在該曝露部分的前表面。
在包括一主體的一通訊用配件中,該主體可包含外殼,界定該主體外觀;一主開關,設置在外殼中以被向下按壓;以及一彈性操作部,被設置以橫跨該主開關的上側,該彈性操作部彈性變形以向下按壓該主開關。
為了達成第十八個目的,該彈性操作部可包含:一中間部分,設置在該主開關的上側;一第一彎曲部分,連接至該中間部分的一端,該第一彎曲部具有向下凸出的曲率;以及一第二彎曲部分,連接至該中間部分的另一端,該第二彎曲部分具有向下凸出的曲率。在此情況下,當該彈性操作部被向下按壓時,該第一彎曲部分和該第二彎曲部分可進一步彎折,使得該第一彎曲部分和該第二彎曲部分之曲率增加,而且該第一彎曲部分和該第二彎曲部分的一端與另一端之間的距離縮短。當該第一彎曲部分和該第二彎曲部分被彎折從而變形時,恢復力可在該第一彎曲部分和該第二彎曲部分中產生。結果,該彈性操作部的彈性變形可強烈集中在該第一彎曲部分和該第二彎曲部分上,而在實現設計者所需的彈性變形和設定恢復力強度上具有優勢。亦即,可能預知彈性變形集中發生的部分,以及可能藉由計算正比於彈性變形的恢復力而輕易設計恢復力。此外,由於彈性變形集中在該第一彎曲部分和該第二彎曲部分,所以亦可能確保產品的一致性。
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該彈性操作部可進一步包含:一第一連接部,用於使支撐框架與第一彎曲部分互連;以及一第二連接部,用於使支撐框架與第二彎曲部分互連。
為了達成第一個目的和第二個目的,該主體可包含:一通訊模組,用於與一預定的網路通訊;以及一控制器,用於控制該通訊模組。當該主開關被按壓時,控制資訊可被輸入至該控制器。
為了達成第一個目的和第二個目的,該主體可包含:一感測器模組,用於感測預定的周圍狀況;以及一遙控模組,用於傳送一光學訊號,以控制預定的鄰近設備。該控制器可控制該感測器模組和該遙控模組。
該主體可包含一開關面板,界定該主體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致使當使用者按壓按鈕時,力量可更精確地經由設計的路徑傳送,以產生設計者所需的恢復力。當該開關面板被向下按壓時,該開關面板可彈形地變形。該彈性操作部可設置在該開關面板與該主開關之間。當該開關面板被向下按壓時,該彈性操作部亦彈性地變形以按壓該主開關。
該開關面板可形成為向上凸出的圓頂形狀的板件,致使當使用者按壓按鈕時,力量可更精確地經由設計的路徑(例如,經由中間部分)傳送,以產生設計者所需的恢復力。在此情況下,該圓頂形狀的板件的中心可具有最大垂直位移,使得力量可經由中間部分從該開關面板傳送至該彈性操作部。
該側外殼可包括一側構件,相對於其中心軸界定該主體周圍的外觀。該開關面板的周圍可被配置以接觸該側構件的內表面。在此情況下,當圓頂形狀的開關面板被向下按壓時,該側構件的內表面可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上固定該開關面板,從而預防該開關面板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上延伸。結果,在圓頂形狀的開關面板的其他條件皆未改變的假設下,當該開關面板向下彈性地變形時可產生更大的恢復力。此外,圓頂形狀的開關面板的彈性變形狀況可更接近理想狀況,結果是可能實現接近所設計的恢復力。
該彈性操作部一般可被形成以向上凸出。或者,該彈性操作部可被形成使得該彈性操作部的中間部分是最高的。或者,該第一彎曲部分可被配置,致使鄰接中間部分的第一彎曲部分的一端可高於遠離中間部分之第一彎曲部分的一端,而且第二彎曲部分可被配置,致使鄰接中間部分的第二彎曲部分的一端可高於遠離中間部分的第二彎曲部分的一端。或者,第一連接部可被設置以具有傾斜,其中第一連接部之高度從鄰接支撐框架的第一連接部的一端至鄰接第一彎曲部分的第一連接部的一端逐漸增加,而且第二連接部可被設置以具有傾斜,其中第二連接部之高度從鄰接支撐框架的第二連接部的一端至鄰接第二彎曲部分的第二連接部的一端逐漸增加。在此情況下,如果該彈性操作部被向下按壓而沒有第一彎曲部分和第二彎曲部分,則在該彈性操作部之不需要的部分中可發生扭曲,而且可能需要過度的力量來按壓該彈性操作部。然而,在本發明中,該彈性操作部的彈性變形可集中在第一彎曲部分和第二彎曲部分而沒有發生扭曲。
該主體可包含一支撐框架,安置在用於支撐該彈性操作部的外殼。該支撐框架可包含一邊緣構件,相對於中心軸沿其周圍延伸。該彈性操作部可被配置以橫跨該邊緣構件的中心。結果,可能預防在縱方向上(亦即,在水平方向上)該彈性操作部之相對端之間距離的增加,藉以彈性變形可集中在第一彎曲部分和第二彎曲部分,如設計者所需要的。
第一彎曲部和第二彎曲部可各別形成一板件,該中間部分可包括一水平板件,界定該中間部分的上表面,而且該水平板件可厚於第一彎曲部和第二彎曲部。或者,第一彎曲部、第二彎曲部、第一連接部、及第二連接部可各別形成一板件,該中間部分可包括一水平板件,界定該中間部分的上表面,而且該水平板件可厚於第一彎曲部、第二彎曲部、第一連接部、及第二連接部。結果,該水平板件的鋼性可增加。所以,當該彈性操作部被向下按壓時,彈性變形可輕易集中在第一彎曲部分和第二彎曲部分。
該中間部分可包含一按壓突起部,從該水平板件的下表面向下突起,致使當使用者按壓按鈕時,力量可更精確地經由設計的路徑(例如,經由中間部分)傳送,以產生設計者所需的恢復力。
在本發明中,為了改善在設定恢復力中的準確性及在實現恢復力中的均勻性,該彈性操作部可被配置,致使各彎曲部分的深度大於按壓長度。
為了達成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及第四個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種通訊用配件可包括:一主體,具有一通訊模組,用於與一預定的網路通訊;以及一容器,具有一主體耦合部,裝設在其上側,該主體可分離地耦合至該主體耦合部。
容器可使用能被注入成型的材料來製作。
為了達成第十九個目的,該容器可包含:一外部部分,被配置以當該主體耦合至該主體耦合部時向外曝露;以及一內部部分,界定該主體耦合部,該內部部分被向下壓低。該外部部分可包含一向外表面,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上形成。該內部部分可包含:一底部,界定其底端;以及一傾斜部,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上從該底部向外傾斜。結果,該主體的下角落可接觸該傾斜部,藉以該主體可經由順利的滑動來耦合至該容器或從該容器分離。
為了達成第二十個目的及第二十一個目的,該容器可包括:一容器主體,界定該底部和該傾斜部;以及一容器側構件,界定該向外表面。該容器主體可包含一接觸表面,被配置以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上接觸該容器側構件。該接觸表面可裝設有一夾持凹部,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上向該傾斜部被 壓下。結果可能經由該夾持凹部預防要注入成型的材料的厚度過度增加,即使當在該傾斜部形成的部分的表面水平厚度是厚的。
為最小化毛邊的發生,該夾持凹部可如該傾斜部形成在相同的水平平面上。
同時,該向外表面界定一傾斜表面,在向上的方向上變得逐漸靠近中心軸,致使當該容器掉落至地面時,該容器能向上翻轉,而非滾開。在此情況下,在該傾斜部形成的部分的表面水平厚度增加,藉此該夾持凹部的功能可良好地執行。
該容器側構件可包含一向內表面,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上界定其側表面,並且可被配置,致使在該向外表面與該向內表面之間的該容器側構件的厚度大體上一致。或者,該容器側構件可包含一向內表面,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上界定其側表面,且該向內表面可包含一傾斜表面,被形成以在向上的方向上變得靠近中心軸。在此情況下,該容器的接觸表面可界定一傾斜表面,被形成以在向上的方向上變得靠近中心軸,藉此該夾持凹部的功能可良好地執行。
具體而言,該接觸表面可接觸該向內表面,而且該夾持凹部可形成在該接觸表面的下部。由於該容器主體在其下部的厚度因該傾斜表面而為最大,所以該夾持凹部的功能可良好地執行。
為了達成第二十二個目的,該容器側構件可包含一向內表面,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上界定其側表面。該向內表面可裝設有一耦合鉤件,插入至該夾持凹部內。
該傾斜部可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而且該夾持凹部可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結果,該夾持凹部的功能可在周圍的方向上執行。
為了該容器與該主體之間的耦合和分離,該主體可裝設有一附接分離槽,而且該容器的內部部分可裝設有附接分離突起部,其中當該主體耦合該至容器時,該等附接分離突起部插入至該附接分離槽內。在此情況下,為了將該容器注入成型,注入成型機的分膜線必須形成在該等附接分離突起部所形成的容器的部分處,而且至少二注入成型部分必須被組合以構成容器。為此, 該容器側構件可包括一向內表面,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上界定其側表面,該向內表面可包含一向內曝露表面,暴露於該傾斜部的上側,而且該等附接分離突起部可形成在該向內曝露表面上。結果,可能單獨地將該容器側構件注入成型。在此情況下,該容器側構件可耦合至該容器主體,藉以該容器可被組合。具體而言,該容器側構件可在其中心裝設有一中心開口,且該容器主體可插入至該中心開口內以耦合至該容器側構件。此外,該接觸表面可裝設有垂直延伸的一引導凹部,而且具有一引導突起物的該容器側構件可裝設在其向內表面上,其中該引導突起部插入至該引導凹部。
為了達成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及第四個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種通訊用配件可包括:一主體,具有一通訊模組,用於與一預定的網路通訊;以及一容器,具有一主體耦合部,裝設在其上側,該主體可分離地耦合至該主體耦合部。
該容器可使用能被注入成型的材料來製造。
為了達成第二十三個目的,該主體可包含一曝露部分,在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的狀態下曝露。該曝露部分可形成在該主體的上部中。該主體可包含一側構件,其界定該曝露部分的側表面。結果,在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的狀態下,使用者可在其手中握持該主體的該曝露部分(亦即,上部)。
為了達成第二十四個目的,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上的該側構件的上端角落可界定該主體的上邊緣。而且該上邊緣可界定具有預定的曲率的角落。
該曝露部分的側表面可界定一傾斜表面,在向上的方向上變得逐漸遠離中心軸,致使使用者能使用小的力量來握持該主體的上端。
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上的該側構件的上端地角落可界定一內邊緣,而且該內邊緣可具有有角度的角落。該內邊緣的之上表面可大體上對齊與其鄰接之該開關面板邊緣的上表面,而且該開關面板可接觸該側構件的內表面。結果,連接該開關面板至該側構件的上端的上表面可順利地延伸,而且該開關面板的邊緣可藉由該內邊緣被穩定地安置。
為了達成第二十四個目的而提供之一種用於製造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的設備可包括一注入成型機,用於將側構件注入成型。該注入成型 機可包含一側注入成型單元,其中界定側構件的上端、上邊緣、及側構件之側表面的上部的複數個表面一體成型地互相連接。結果,沒有分模線形成在使用者所碰觸之通訊用配件的部分。該分模線可在注入成型期間留下突起痕跡。當使用者觸碰到該分模線時,使用者可感覺到該分模線是銳利的。在本發明中,使用者不會感覺到通訊用配件的部分是銳利的。
為了進一步改善使用者的抓握感覺,該側注入成型單元可被配置,致使界定上邊緣的角落具有凹的曲率。
該側注入成型單元可包括一第一側注入成型單元以及一第二側注入成型單元,在水平方向上互相分離,致使該分模線最小地形成在主體上。
在為了達成第二十四個目的而提供用於製造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的設備的另一範例中,該注入成型機在側構件的上端、上邊緣、及側構件的內邊緣之中僅可在側構件的內邊緣上形成一分模線。
為了達成第二十四個目的而提供用於製造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的方法可包括將側構件注入成型的步驟。該注入成型的步驟可包含供應要被注入成型的材料至一注入成型機內,其中界定側構件的上端、上邊緣、及側構件的側表面的上部的複數面表面一體成型地互相連接。
在為了達成第二十四個目的而提供用於製造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的方法的另一範例中,在該注入成型步驟,一分模線在側構件的上端、上邊緣、及側構件的內邊緣之中僅可形成在側構件的內邊緣上。
因為上面的方案而明顯的是,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可附接至一設備或可放置在環境中,以便實現IoT功能而無須更換設備或重新配置環境。
此外,即使在提供具有不同標準的各種製品作為附接至設備或放置在環境中之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的結果的情況下,可以實現所需要的IoT環境。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包括一感測器模組,而且一主體可分離地耦合至一容器。結果,可以在需要的地方感測周圍狀況。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包括一遙控模組。結果,可以基於透過網路所接收的資訊遙控一設備。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包括一容器,具有一外耦合部。在該主體的最佳設置被預設的情況下,因而該主體可輕易從該容器分離,然後可再次耦合至該容器而無需額外的功效。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包括一方向設定部。結果,可以輕易地設定該主體的最佳方向。尤其,即使在該主體未耦合至該容器的狀態下,可以在容該器附接期間設定該主體的最佳方向。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包括一附接分離槽以及複數個附接分離突起部。當在該主體之方向未設定的狀態下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時,該主體未完整耦合至該容器(例如,該等附接分離突起部其中之一被插入至該附接分離槽內)。結果,該主體的旋轉和移動被引導直至該主體完整耦合至該容器(所有附接分離突起部被插入至該附接分離槽內)。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通訊用配件包括一反射器以及一防水構件。結果,可以輕易實現多變的IoT環境,如在各種環境和條件下所需的。
此外,在複數個容器附接至複數個位置的狀態下,一或多個主體可有選擇性地耦合至該容器。結果,可能使用有限數量的通訊用配件來實現多變的IoT環境。例如,兩個主體可附接至一門和一自動化清掃機,然後該等主體可依需求附接至一洗碗機和一電視。
此外,遺失主體、容器、及通訊用配件(主體及容器之組裝)的可能性可減少。而且即使主體、容器、及通訊用配件(主體及容器之組裝)掉落至地面上而滾動,可能預防主體、容器、及通訊用配件移動至遠處。
此外,本發明具有傳送光學訊號至遠的地方的功效,從而擴大能使用的通訊用配件之功能的範圍。
此外,本發明具有最小化光學訊號的繞射或色散,致使通訊用配件的功能可順利展現。
此外,通訊用配件的外表面可被配置以改善其使用性,如把手,或者以預防通訊用配件的遺失,如通訊用配件的滾動結果。結果,可以當達成此功效時,確保從通訊用配件發射的光學信號的品質和方向性。
此外,本發明具有藉由引導光學訊號發光單元的設置來準確地設定透射構件和光學訊號發光單元之相對位置的功效。
此外,本發明具有安置透射構件在正確位置以使用最小結構來被固定的功效。
此外,本發明具有讓設計在按壓式按鈕的恢復力中即使微小的差異變得容易的功效。
此外,本發明具有讓製品的均勻製造成為可以致使設計的恢復力準確地實現的功效。
此外,本發明具有誘導力量傳送經由的路線以及彈性變形如設計發生的點的功效。
此外,本發明具有讓使用者能順利將主體耦合至容器或從容器將主體分離的功效。
此外,本發明具有預防過度增加要被注入成型的材料厚度從而減少注入缺陷發生之機率的功效。
此外,本發明具有覆蓋要被注入成型的材料的凹陷部分從而提供其平順的外表的功效。
此外,本發明具有使用要被注入成型的材料的凹陷部分來耦合主體至容器側構件從而改善結構上的效率的功效。
此外,本發明具有讓使用者使用小的力量來握持並輕易操縱主體的功效。
此外,本發明具有當使用者握持主體的曝露部分時分散施加至使用者手部的局部壓力從而改善使用者的抓握感覺的功效。
此外,本發明具有消除或最小化對應被使用者手部碰觸的部分之要注入成型的材料的分模線而致使使用者不會感到通訊用配件的部分是銳利的功效。
1‧‧‧集線器
2、2-1、2-2、2-3、2-4‧‧‧通訊用配件
201‧‧‧曝露部
202‧‧‧插入部
205‧‧‧外部
206‧‧‧內部
210‧‧‧開關面板
210a‧‧‧開關面板凹部
211‧‧‧上表面
213‧‧‧下表面
215‧‧‧光傳送單元
220‧‧‧開關運作單元
221‧‧‧支撐架
221a‧‧‧支撐架凹部
222‧‧‧邊緣構件
222a‧‧‧彈性運作部固定端部
222b、222c、222d‧‧‧開口
223‧‧‧插入肋
223a‧‧‧第一插入肋
223b‧‧‧第二插入肋
224‧‧‧殼耦合部
224a‧‧‧耦合凹部
225‧‧‧彈性運作部
226‧‧‧連接部
226a‧‧‧第一連接部
226b‧‧‧第二連接部
227‧‧‧彎曲部
227a‧‧‧第一彎曲部、彎曲部
227b‧‧‧第二彎曲部、彎曲部
228‧‧‧中間部
228a‧‧‧水平板件
228b‧‧‧推壓突起部
23‧‧‧控制器
230‧‧‧側殼、外殼
231‧‧‧側構件
231a‧‧‧透射構件安置孔
231b‧‧‧開口、感測器孔
231c‧‧‧充電端子凹部
231d‧‧‧附接分離槽
231e‧‧‧按鈕孔
232‧‧‧定位突起部
2331‧‧‧支撐架耦合部、鉤件
2332‧‧‧底殼耦合部、鉤件
234‧‧‧PCB設置構件連接部
235‧‧‧主肋
236‧‧‧支承肋
236a‧‧‧第一支承肋
236b‧‧‧第二支承肋
236c‧‧‧支承凹部
237‧‧‧下導件
238‧‧‧PCB設置構件
2381‧‧‧PCB接觸部、上接觸部
2382‧‧‧固定部、上固定突起部
2385‧‧‧PCB接觸部、下接觸部
2386‧‧‧固定部、下固定突起部
238a‧‧‧垂直通孔、單一通孔
238a1‧‧‧PCB通孔
238a2‧‧‧元件通孔
239‧‧‧連接肋
239a‧‧‧孔洞
24‧‧‧感測器模組
240‧‧‧印刷電路板(PCB)、上PCB
2401‧‧‧上板部
2403‧‧‧連接板部
2405‧‧‧下板部
240a、240b‧‧‧固定孔
242‧‧‧主開關
243‧‧‧控制訊號發光單元、光學訊號發光單元
2433‧‧‧模組殼、控制模組殼
244‧‧‧鄰近感測器、光學訊號發光單元
2443‧‧‧模組殼、鄰近模組殼
2441‧‧‧鄰近訊號發光單元
2442‧‧‧鄰近訊號光接收單元
245‧‧‧溫度和溼度感測器
248‧‧‧下PCB連接端子
249‧‧‧顯示LED
25‧‧‧遙控模組
250‧‧‧印刷電路板(PCB)、下PCB
2501‧‧‧主板
250a‧‧‧引導凹部
250b‧‧‧連接器通孔
252‧‧‧重置按鈕
253‧‧‧天線
254‧‧‧電源供應裝置
2541‧‧‧電池、可充電電池
2542‧‧‧異常電流阻斷單元
2543‧‧‧電池連接線
2545‧‧‧連接器連接線
2547‧‧‧連接器、連接器側連接器
2548‧‧‧板側連接器
254a‧‧‧更換模組
255‧‧‧充電端子
257‧‧‧加速度感測器
258‧‧‧上PCB連接端子
259‧‧‧元件保護蓋
26‧‧‧通訊模組
260‧‧‧透射構件
260a‧‧‧左空間
260b‧‧‧右空間
261‧‧‧前窗、視窗
261a‧‧‧表面、垂直部
261b‧‧‧周圍部、上周圍部
261c‧‧‧周圍部、側周圍部
263‧‧‧夾持部
263a‧‧‧第一夾持部
263b‧‧‧第二夾持部
264‧‧‧設置導件
264a‧‧‧設置導件
264b‧‧‧設置導件
27‧‧‧輸入單元
270‧‧‧外殼、底殼
270a‧‧‧方向設定凹部、方向設定部
270b‧‧‧空間、圓柱形電池設置空間
270c‧‧‧空間、充電端子設置空間
270d‧‧‧凹部、重置按鈕設置凹部
271‧‧‧外構件
2711‧‧‧凹陷部
272‧‧‧邊緣插入肋
273‧‧‧側殼耦合部
273a‧‧‧耦合凹部
275‧‧‧電池引導肋
275a、275b、275c、275d‧‧‧肋部
277‧‧‧充電端子引導肋
277a‧‧‧底導件
277b‧‧‧端導件
277c‧‧‧側導件
278‧‧‧下表面
279‧‧‧下角落
28‧‧‧輸出單元
280‧‧‧容器主體
280’‧‧‧容器主體
280a‧‧‧主體耦合部
280a’‧‧‧主體耦合部
280b‧‧‧夾持凹部
280b’‧‧‧夾持凹部
280c‧‧‧引導凹部
280d‧‧‧方向設定突起空間
281‧‧‧內表面
281’‧‧‧內部
281a‧‧‧底部
281b‧‧‧傾斜部
281b’‧‧‧傾斜部
282‧‧‧接觸表面
283‧‧‧外耦合部、水平表面
283’‧‧‧外部
283a‧‧‧傾斜表面、邊緣部
283b‧‧‧氣體排放罩
285‧‧‧方向設定突起部、方向設定部
289‧‧‧方向指示部
29‧‧‧儲存單元
290‧‧‧容器側構件
290a‧‧‧中央開口
291‧‧‧向外表面
291’‧‧‧外部、向外表面
292‧‧‧向內表面
292a‧‧‧向內曝露表面
295‧‧‧耦合鉤件
296‧‧‧引導突起部
298‧‧‧附接分離突起部
298’‧‧‧附接分離突起部
298a‧‧‧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
298b‧‧‧第二附接分離突起部
2A‧‧‧通訊用配件、主體、第三主體
2A-1‧‧‧主體
2A-2‧‧‧主體
2B‧‧‧通訊用配件、容器
2B’‧‧‧容器
2B-1、2B-2、2B-3、2B-4、2B-5、2B-6‧‧‧容器
2C‧‧‧反射器、通訊用配件
2C1‧‧‧反射表面
2C2‧‧‧附接表面
2D‧‧‧防水構件
30‧‧‧洗衣處理設備
31‧‧‧機殼
300‧‧‧注入成型機
301‧‧‧第一注入成型單元
302‧‧‧第二注入成型單元
303‧‧‧第三注入成型單元
304‧‧‧第四注入成型單元
304a‧‧‧突起部
304b‧‧‧突起部
305‧‧‧第五注入成型單元
310a‧‧‧注入成型機
310b‧‧‧注入成型機
311a‧‧‧注入成型單元
311b‧‧‧注入成型單元、上注入成型單元
312a‧‧‧注入成型單元
312b‧‧‧注入成型單元、側注入成型單元
312b1‧‧‧第一側注入成型單元
312b2‧‧‧第二側注入成型單元
313b‧‧‧注入成型單元、下注入成型單元
33‧‧‧洗衣槽門
3a‧‧‧通訊用配件
3b‧‧‧通訊用配件
4‧‧‧閘道
40‧‧‧冰箱
43‧‧‧門、主門
43a、43b、43c、43d‧‧‧冰箱門
5‧‧‧裝置
50‧‧‧室內空間
51‧‧‧空調
55、75‧‧‧牆壁
6‧‧‧終端機
60‧‧‧自動化清掃機系統
61‧‧‧自動化清掃機
63‧‧‧充電支架
7‧‧‧存取點
70‧‧‧門系統、窗戶系統
71‧‧‧門、主門
8‧‧‧伺服器
80‧‧‧電視機(TV)
81‧‧‧機殼
83‧‧‧控制訊號光接收單元
a0、a1、a2‧‧‧端部
b1‧‧‧下端部
b2‧‧‧上端部
d1‧‧‧動程長度
d2‧‧‧彎曲深度
ec‧‧‧預定方向、偏心方向
E1‧‧‧上邊緣
E2‧‧‧下邊緣
E3‧‧‧下邊緣
E4‧‧‧上邊緣
G‧‧‧外部水平平面、水平平面
h‧‧‧高度
hs‧‧‧長度
H1、H2、H3、Hm‧‧‧假想平面
Ira、Irb‧‧‧光學訊號
IRc、IRd‧‧‧箭號
l1、l2、l3、l4、l5‧‧‧軌跡
M‧‧‧重心
Mb‧‧‧垂直軸
N‧‧‧網路環境
p1、p2、p3、p4、p5‧‧‧點
PLa、PLb‧‧‧分模線
q‧‧‧點
r1、r2、r3、r4‧‧‧直徑
S‧‧‧傾斜表面
T1‧‧‧方向
T2‧‧‧方向、向右方向
T3‧‧‧方向、向左方向
T4‧‧‧方向
X‧‧‧中心軸
XI、XO‧‧‧方向
Z‧‧‧部分
由以下述詳細說明配合後附圖式,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及其他益處將會更清楚地被理解。其中: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網路系統的視圖。
第2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網路系統的視圖。
第3圖係顯示主體與容器互相耦合之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通訊用配件的立體圖。
第4圖係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第3圖之主體的立體圖。
第5圖係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第3圖之主體的立體圖。
第6圖係沿第3圖之線段AB-AB’所取得的截面圖。
第7圖係顯示第3圖主體之實施例的功能的方塊圖。
第8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反射器的使用範例的立體圖。
第9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防水構件的立體圖。
第10圖係顯示第9圖之防水構件的使用範例的立體圖。
第11圖至第16圖係顯示第3圖之通訊用配件的使用範例的視圖。
第17圖係顯示在容器附接在複數個位置的狀態下主體有選擇性地附接至複數個容器的使用範例的概念圖。
第18圖係第4圖所示之主體的分解立體圖。
第19圖係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第18圖的分解立體圖。
第20圖係顯示第18圖之開關面板的立體圖。
第21圖係沿第20圖之線段A1-A1’所取得的截面圖。
第22圖係顯示第18圖之開關操作單元的立體圖。
第23圖係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第22圖之開關操作單元的立體圖。
第24圖係沿第22圖之線段A2-A2’所取得的截面圖。
第25圖係顯示在印刷電路板(PCBs)未耦合至側殼但透射構件耦合至側殼的狀態下第18圖之側殼的立體圖。
第26圖係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第25圖之側殼的立體圖。
第27圖係從上面觀看時第25圖之側殼的正視圖。
第28圖係沿第27圖之線段A3-A3’所取得的截面圖。
第29圖係顯示上PCB耦合至第25圖之側殼的狀態的立體圖。
第30圖係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第29圖之側殼和上PCB的立體圖。
第31圖係從上面觀看時第29圖之側殼和上PCB的正視圖。
第32圖係顯示第18圖之下PCB的立體圖。
第33圖係從下面觀看時第32圖之下PCB的正視圖。
第34圖係顯示下PCB耦合至第29圖之側殼和上PCB的狀態的立體圖。
第35圖係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第34圖之側殼、上PCB、和下PCB的立體圖。
第36圖係在主體被切割穿過透射構件而顯示透射構件之截面圖時主體的截面圖。
第37圖係第18圖之透射構件的立體圖。
第38圖係在透射構件被水平切割時第18圖之透射構件的截面圖。
第39圖係顯示第18圖之底殼的立體圖。
第40圖係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第18圖之底殼的立體圖。
第41圖係從上面觀看時第39圖之底殼的正視圖。
第42圖係沿第41圖之線段A7-A7’所取得的截面圖。
第43圖係第5圖所示之容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44圖係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第5圖之容器的立體圖。
第45圖係從上面觀看時第5圖之容器的正視圖。
第46圖(a)及第46圖(b)係第45圖之容器的截面圖,其中第46圖(a)係沿線段B1-B1’所取得的截面圖,以及第46圖(b)係沿線段B2-B2’所取得的截面圖。
第46圖(c)及第46圖(d)係第45圖另一實施例之容器的截面圖,其中第46圖(c)係沿線段B1-B1’所取得的截面圖,以及第46圖(d)係沿線段B2-B2’所取得的截面圖。
第47圖係用在使用注入成型機將第43圖之容器主體注入成型的程序中之注入成型機(鑄模)的垂直截面圖。
第48圖係僅顯示第6圖之主體而無容器的立體圖。
第49圖係顯示第48圖之上邊緣和下邊緣的立體圖。
第50圖至第52圖係顯示從側面觀看且當第48圖之主體在水平平面上滾動時該主體翻轉的方向的概念圖,其中第50圖係顯示僅主體之上邊緣接觸地面的狀態的視圖;第51圖係主體之下邊緣接觸地面的狀態的視圖;以及第52圖係顯示第50圖中電池位置的視圖。
第53圖係顯示當主體沿水平平面滾動而翻轉時在水平平面上由主體之上邊緣和下邊緣形成的假想軌跡的概念圖。
第54圖係從下面觀看時無底殼之第4圖的主體的正視圖。
第55圖係顯示當主體在地面上滾動時根據偏心距離而施加的力矩的方向的概念圖。
第56圖係顯示第6圖之通訊用配件的直徑的視圖。
第57圖係顯示在第56圖通訊用配件中之主體的上邊緣、容器的下邊緣、及容器的下邊緣的視圖。
第58圖係顯示從側面觀看第57圖之通訊用配件在水平平面上滾動時該通訊用配件翻轉的方向的概念圖。
第59圖係顯示當通訊用配件沿水平平面滾動而翻轉時在水平平面上由主體和容器之上邊緣形成的假想軌跡的概念圖。
第60圖係在放大的狀態下顯示部分Z,用在使用注入成型機將第28圖之側殼注入成型的程序中之注入成型機(鑄模)的垂直截面圖,其中,第60圖(a)係顯示注入成型機之分模線安置在側構件上邊緣的外角落上的本發明一實施例,以及第60圖(b)係顯示注入成型機之分模線安置在側構件上邊緣的內角落上的本發明實另一施例。
第61圖係用在使用注入成型機將第60圖(b)之側殼注入成型的程序中之注入成型機的立體圖。
第62圖係在上注入成型單元移除的狀態下第61圖之注入成型機的立體圖。以及第63圖係在側注入成型單元的其中之一移除的狀態下第62圖之注入成型機的立體圖。
本發明之益處和特徵及其達成方法將由下面參考後附圖式所描述的實施例而更加地被清楚地理解。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下述的實施例,而是可以各種不同形式被實現。實施例僅被提供以完成本發明之揭露,以及完整提供本發明所屬領域具有通常之知識者本發明之範疇。本發明僅由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所界定。儘可能地,相同的參考號碼將貫穿說明書來使用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在下述的描述中,指示方向的「前」、「後」、「左」、「右」、「上」、及「下」等被界定如第3圖所示。然而,這些界定僅提供用於本發明之明確的理解,而且方向可根據狀況而有所不同。
在第3圖中,中心軸X表示通過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通訊用配件2A及2B中心的垂直軸,變得遠離中心軸X的方向被界定為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變得接近中心軸X的方向被界定為從軸線向內的方向XI,以及相對於中心軸旋轉的方向可被定義為周圍的方向。然而,這些界定僅提供用於本發明之明確的理解,而且方向可根據狀況而有所不同。
網路可包括:通訊用配件2,具有通訊功能;以及集線器1,與通訊用配件2通訊。在下文中,家用網路將會被描述為網路的範例。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家用網路系統的視圖。
參考第1圖,家用網路系統可包括:通訊用配件2、3a、3b;閘道4;存取點7;以及集線器1,其可經由有線或無線網路互相傳送資訊。此外,家用網路系統可進一步包括伺服器8及終端機6。
可基於Wi-Fi、乙太網路、紫蜂(ZigBee)、Z軸向波(Z-wave)、或藍芽配置網路。通訊用配件2、3a、3b、閘道4、存取點7、以及集線器1可具有通訊模組,其能根據預定的協定來存取網路。
包含在建構網路系統之各別裝置2、3a、3b、4、7、及1中的通訊模組基於網路配置來設定。各裝置基於裝置與網路之間和裝置之間的通訊方案可包括複數個通訊模組。
通訊用配件2、3a、3b中的每一個包括至少一通訊模組,用於存取網路。該通訊模組與預定的網路通訊。該通訊模組與該預定的網路的通訊表示通訊模組與建構網路系統的閘道4、存取點7、集線器1、伺服器8、及終端機6的至少其中之一通訊。
通訊用配件2、3a、3b中的每一個包括一感測器模組,用於感測周圍狀況。通訊用配件2、3a、3b中的每一個包括一控制模組,其展示影響周圍狀況的特定功能。通訊用配件2、3a、3b中的每一個包括遙控模組25,用於傳送光學訊號(例如,紅外線訊號)以控制預定的鄰近設備。
包括感測器模組的通訊用配件2、3a、3b中的每一個可為一種包括大氣感測器、溼度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放射性感測器、熱感測器、氣體感測器、空氣品質感測器、電子鼻感測器、健康感測器、生物識別感測器、睡眠感測器(例如,用於當使用者在感測器附接於使用者的睡衣褲或內衣褲時感測使用者的打鼾、睡眠呼吸中止、及翻滾的感測器)、鄰近感測器、照度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磁力感測器、重力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動作感測器、RGB 感測器、紅外線(IR)感測器、超音波感測器、遠距感測器、SAR、雷達、或光學感測器(例如,視訊感測器或影像感測器)的裝置。
包括控制模組的通訊用配件2、3a、3b中的每一個可為用於控制照明的智慧光源、用於控制電力的應用和強度的智慧插頭、用於控制是否運作鍋爐或空調以及鍋爐或空調之運作程度的智慧溫度控制器、或用於控制是否中斷氣體的智慧氣鎖。
包括遙控模組的通訊用配件2、3a、3b中的每一個可為包括用於傳送紅外線(IR)訊號至可遙控的電子家用器具的紅外線LED的裝置。
通訊用配件2、3a、3b可被配置以具有預定目的,以展現預定性能。例如,通訊用配件3a可為影像擷取裝置,以及通訊用配件3b可為智慧插頭。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通訊用配件2可被配置以安裝在使用者所需要的位置。此外,通訊用配件2可被配置以被用於各種目的。例如,通訊用配件2可被附接至外部物件,像是電子家用器具、門、窗戶、或牆壁。通訊用配件2的詳細使用範例將在下文中描述。
閘道4使一或更多通訊用配件2、3b與存取點7通訊。閘道4以無線的形式與存取點7通訊。閘道4以有線或無線的形式與存取點7通訊。例如,在閘道4與存取點7之間的通訊可基於乙太網路或Wi-Fi。
存取點7可經由有線或無線通訊連接至伺服器8。伺服器8可透過網際網路存取。連接至網際網路的終端機6可與伺服器8通訊。例如,終端機6可為個人電腦(PC)或行動終端機像是智慧型手機。
通訊用配件2、3b可被配置以與閘道4通訊。在另一範例中,通訊用配件3a可被配置以直接與存取點7通訊,而非經由閘道4。
存取點7可被配置以與通訊用配件3a或具有通訊模組的另一裝置5通訊,而非經由閘道4。裝置5和3a中的每一個可包括Wi-Fi通訊模組,藉以裝置5和3a能與存取點7直接通訊,而非經由閘道4。
集線器1可經由有線通訊(例如,乙太網路)或無線通訊(例如,Wi-Fi)連接至存取點7。在集線器1與通訊用配件2、3b之間的通訊可經由閘道4 和存取點7執行。在另一範例中,在集線器1與通訊用配件3a或裝置5之間的通訊可經由存取點7執行。
具體而言,來自通訊用配件2、3b的訊號可依序經由閘道4和存取點7傳送至集線器1,而且來自集線器1的訊號可依序經由存取點7和閘道4傳送至通訊用配件2、3b。在另一範例中,來自通訊用配件3a或裝置5的訊號可經由存取點7傳送至集線器1,而且來自集線器1的訊號可經由存取點7傳送至通訊用配件3a或裝置5。
例如,通訊用配件2、3a、3b中每一個的感測器模組24所需要的資訊可透過網際網路傳送至伺服器8、終端機6、或集線器1。此外,來自伺服器8、終端機6、或集線器1用於控制感測器模組、控制模組、或遙控模組的訊號可傳送至通訊用配件2。所述訊號經由閘道4及/或存取點7傳送。
在通訊用配件2、3a、3b與集線器1之間的通訊可僅基於閘道4和存取點7執行。例如,即使在家用網路未連接至外部通訊網路像是網際網路的情況下,在通訊用配件2、3a、3b與集線器1之間的通訊仍可執行。
在集線器1經由存取點7連接至伺服器8的情況下,從集線器1或通訊用配件2傳送的資訊可儲存在伺服器8中。儲存在伺服器8中的資訊可由連接至伺服器8的終端機6接收。
此外,來自終端機6的資訊可經由伺服器8傳送至集線器1或通訊用配件2。智慧型手機、其是在近幾年已被廣泛使用的終端機、提供圖形基礎的使用者介面(UI)。因此,通訊用配件2可被控制,或從通訊用配件2接收的訊息可經由UI被處理且顯示。此外,安裝在智慧型手機中的應用程式可被更新以延伸能由通訊用配件2執行的功能的範圍。
同時,雖然圖中未顯示,終端機6和集線器1可直接互相通訊而無須涉及伺服器8。例如,終端機6和集線器1可經由藍芽直接互相通訊。
同時,藉由僅使用集線器1,通訊用配件2可被控制或從通訊用配件2接收的訊息可被處理和顯示而無須使用終端機6。為此,集線器1可包括輸入單元,用於接收指令,以控制通訊用配件2;以及視覺或聽覺的輸出手段(例如,顯示器或揚聲器),用於顯示處理資訊。集線器1的輸入單元可包括各種按鈕、 觸控式顯示器、或麥克風。在集線器包括麥克風的情況下,集線器的控制器可經由麥克風識別使用者的語音輸入並從其提取指令。
第2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家用網路系統的視圖。
根據此實施例的家用網路系統大體上與根據前一實施例的家用網路系統一致,除了未設置閘道4以及集線器1亦執行閘道4所執行的功能之外。
參考第3圖至第10圖,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通訊用配件2包括:主體2A,具有通訊模組26,用於與預定的網路通訊;以及容器2B,具有主體耦合部280a,主體2A可分離地附接至主體耦合部280a。在主體2A包括鄰近感測器244的情況下,通訊用配件2可進一步包括反射器2C,用於反射由鄰近感測器244之鄰近訊號發光單元2441傳送的光學訊號(例如,紅外線訊號)。通訊用配件2可進一步包括防水構件2D,可分離地附接至設備,而主體2A和容器2B耦合至所述設備。
主體2A、容器2B、反射器2C、及防水構件2D係單獨的構件,可根據使用者需要的目的有變化地來組合。主體2A、容器2B、反射器2C、及防水構件2D可裝設在不同的構件中。
主體2A的功能性配置將參考第7圖來描述。主體2A可包括控制器23,用於控制主體2A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功能。當然,控制器23可裝設在伺服器8、終端機6、或集線器1中。即使在此情況下,本發明可透過網路來體現。
主體2A可包括感測器模組24,用於感測預定的周圍狀況。該「感測預定的周圍狀況」表示基於裝設在主體2A中的感測器類型而能被確定的資訊,其關於主體2A環境的資訊或關於相對於主體2A之特定方向的資訊。
感測器模組24可包括複數個感測器,用於感測不同類型的目標。所述目標包括可被所述感測器感測到的大氣、溫度、溼度、放射性、熱、氣體、空氣品質、電子元件、各種生物識別元件、各種睡眠相關元件、鄰近度、照度、加速度、磁力、重力、動作、紅外線(IR)、超音波、視訊、及影像等。
在此實施例中,感測器模組24可包括鄰近感測器244,用於在特定方向上感測主體2A至外部物件的鄰近度。感測器模組24可包括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在此說明書中,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可為從溫度感測器、溼度感測 器、及溫度和溼度感測器之中選出的任一個。感測器模組24可包括加速度感測器257,用於感測主體2A之動作和震動。
主體2A可包括遙控模組25,用於傳送光學訊號,以控制預定的鄰近設備。所述「預定的鄰近設備」可為預定的可遙控的設備。例如,預定的鄰近設備可包括能由遙控器控制的洗衣機、電冰箱、空調機、自動化清理機、及電視機。
遙控模組25可包括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用於從主體2A在特定方向上發射預定的光學訊號,以控制預定的鄰近設備。例如,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可為LED,用於發射紅外線。
主體2A可包括從感測器模組24與遙控模組25之間選出的至少一個。主體2A可包括感測器模組24和遙控模組25兩者。在此情況下,使用者在需要時可更加有彈性地使用主體2A。
主體2A可包括通訊模組26,用於與預定的網路通訊。通訊模組26可根據裝置的通訊方案來改變,而藉由裝置通訊模組26可直接通訊。由感測器模組24取得的資訊可經由通訊模組26透過網路來傳送。主體2A可經由通訊模組26透過網路來接收訊息,而且感測器模組24、遙控模組25、輸出單元28、或儲存單元29可基於接收的訊息來控制。
主體2A可包括輸入單元27,用於允許使用者直接輸入指令,而非經由通訊模組26。
輸入單元27可包括電源開關(圖未顯示),用於開啟/關閉主體2A。
輸入單元27可包括主開關242,用於設定主體2A的功能、主體2A與預定的網路的配對、或主體2A與終端機6或集線器1的配對。主體2A可預設,致使各種指令經由主開關242被按壓的次數的組合及/或主開關242被連續按壓的次數的數量來輸入至主體2A。
輸入單元27可包括重置按鈕252,用於重置主體2A的預設功能。先前的配對設定或儲存在儲存單元29中的資訊可藉由按壓重置按鈕來重置。
主體2A可包括儲存單元29,用於儲存感測器模組24所需要的資訊。儲存單元29可儲存透過網路N經由通訊模組26所接收到的資訊。儲存單元29可儲存來自輸入單元27的指令。
主體2A可包括電源供應裝置254,用於供應電源至主體2A之組件。電源供應裝置254可包括電池2541。電池2541可被裝設用於充電。
控制器23可從輸入單元27接收控制資訊。控制器23可控制輸出單元28以輸出預定的資訊。
控制器23可控制通訊模組26。控制器23可基於從輸入單元27接收的控制資訊控制通訊模組26。控制器23可執行控制,致使透過網路經由通訊模組26接收的資訊被儲存在儲存單元29中。控制器23可執行控制,致使儲存在儲存單元29中的資訊透過網路經由通訊模組26被傳送。
控制器23可控制是否運作感測器模組24。控制器23可基於透過網路經由通訊模組26接收的控制資訊控制是否運作感測器模組24。控制器23可基於從輸入單元27接收的控制資訊控制感測器模組24。控制器23可基於儲存在儲存單元29中的控制資訊控制感測器模組24。控制器23可執行控制,致使被感測器模組24感測到之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被儲存在儲存單元29中。控制器23可執行控制,致使被感測器模組24感測到之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透過網路經由通訊模組26被傳送。
控制器23可控制是否透過網路傳送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係在預定的周圍狀況下所感測到之預定的資訊。控制器23可控制感測器模組24是否感測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即使感測器模組24感測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控制器23可控制是否透過網路傳送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
控制器23可執行控制,致使透過網路傳送的目標的類型改變。例如,控制器23可執行控制,致使狀態改變被執行,從第一目標(例如,鄰近度資訊)被感測到然後關於第一目標的資訊透過網路被傳送的第一狀態至第二目標(例如,溫度和濕度)被感測到然後關於第二目標的資訊透過網路被傳送的第二狀態。在另一範例中,控制器23可執行控制,致使狀態改變被執行,從第一目標和第二目標被感測到然後僅關於第一目標的資訊透過網路被傳送的第三 狀態至第一目標和第二目標被感測到然後僅關於第二目標的資訊透過網路被傳送的第四狀態。
控制器23可控制是否運作遙控模組25。控制器23可基於透過網路經由通訊模組26接收的控制資訊控制是否運作遙控模組25。控制器23可基於從輸入單元27接收的控制資訊控制遙控模組25。控制器23可基於儲存在儲存單元29中的控制資訊控制遙控模組25。
控制器23可控制是否運作遙控模組25。控制器23可執行控制,致使改變是否運作遙控模組25。例如,控制器23可執行控制,致使狀態改變被執行,從遙控模組25不被運作的第五狀態至遙控模組25被運作的第六狀態。
在上面的描述中,「第一狀態」、「第二狀態」、「第三狀態」、「第四狀態」、「第五狀態」、及「第六狀態」等術語僅為了避免被指定的物件之間的混淆,而且並未指示狀態之順序或重要性。
參考第3圖至第6圖,主體2A與容器2B係可分離地互相耦合。主體耦合部280a可突起,致使主體2A的一部分可耦合至主體耦合部280a。在此實施例中,主體耦合部280a係凹陷接收空間。主體耦合部280a可裝設在容器2B的上側中。
主體2A包括:曝露部201,其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被曝露;以及插入部202,其收納在主體耦合部280a中。
曝露部201形成在主體2A的上側。曝露部201包括:側表面,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曝露;以及頂表面,曝露至上側。
開關面板210、用於感測器模組24的開口231b(例如,感測器孔)或透射構件260、或用於遙控模組25的透射構件260可設置在曝露部201中。即使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使用者可接觸到主體2A的開關面板210。即使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感測器模組24或遙控模組25可順利地運作。
在此實施例中,透射構件260及/或開口231b形成在曝露部201的側表面。透射構件260和開口231b可設置在相反的方向上。透射構件260可設置在曝露部201的前表面,而且開口231b可設置在曝露部201的後表面。此外,開關面板210可設置在曝露部201的上表面。使用者可由上往下按壓開關面板210。
曝露部201的側表面可為傾斜表面,在向下的方向上變成逐漸靠近中心軸X。曝露部201的側表面可為傾斜表面,在向上的方向上變成逐漸遠離中心軸X。曝露部201的側表面可為截頭圓錐形的表面。隨後將有其進一步的說明的側殼230的側構件231界定了曝露部201的側表面。
主體2A的上邊緣E1可形成為圓形形狀,具有預定的上直徑。主體2A的上邊緣E1可界定曝露部201的上邊緣E1。
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曝露部201的下端可接觸容器2B的上端。曝露部201的下端可接觸主體耦合部280a的上端。曝露部201的下端可為圓形的。曝露部201下端的直徑可小於其上端。
曝露部201的側表面包括傾斜表面,由一組通過最短路徑將曝露部201的上邊緣與曝露部201的下邊緣互相連接的線所構成。曝露部201的側表面係傾斜表面,相較於垂直方向是傾斜的,其中曝露部201的上邊緣與曝露部201的下邊緣互相連接。
曝露部201的頂表面可為圓頂形狀。曝露部201的頂表面可包括開關面板210的上側表面。開關面板210可形成為圓形形狀,具有從上面觀看時小於所述上直徑的直徑。具體而言,曝露部201的側表面可藉由具有預定的厚度的壁體來界定,而且開關面板210可設置在由曝露部201的側表面所圍繞的空間中,該空間界定在曝露部201的上端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開關面板210可耦合至隨後將有其進一步的說明的開關運作單元220,致使開關面板210可上下地移動。
插入部202形成在主體2A的下部分。插入部202包括:側表面,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曝露;以及下表面,曝露至下側。
插入部202收納在主體耦合部280a中,致使主體2A與容器2B互相耦合。插入部202可從容器2B上面被插入至主體耦合部280a中。
主體2A可包括電池2541,用於充電。在此情況下,主體2A可裝設有充電端子255。充電端子255可形成在插入部202的側表面。通訊用配件2被配置,致使當主體2A從容器2B分離時,連接至電池2541的充電端子255被曝露出來。
主體2A可包括重置按鈕252。主體2A被配置,致使當主體2A從容器2B分離時,重置按鈕252被曝露出來。
主體2A可裝設有方向設定凹部270a,其隨後將進一步說明。設定凹部270a形成在插入部202的下邊緣的一側上。方向設定凹部270a藉由在插入部202中的凹陷部2711來界定。
插入部202可裝設有附接分離槽231d,其隨後將進一步說明。附接分離槽231d在周圍的方向上沿插入部202周圍延伸。附接分離槽231d可以圓形的形式延伸。附接分離槽231d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形成在插入部202的側表面上。附接分離槽231d在從軸線向內的方向XI上被壓低。
在此實施例中,充電端子255形成在感測器孔231b的下側。重置按鈕252可形成在其中形成有附接分離槽231d的表面上。
主體耦合部280a的邊緣可為圓形的,而插入至主體耦合部280a中的插入部202通常可為圓柱形的。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的插入部202的側表面與在向下的方向上的插入部202的下表面以圓形的形式互相連接。方向設定凹部270a形成在插入部202的側表面與下表面之圓形部分的一側上。
插入部202的下表面界定主體2A的下表面。主體2A的下表面具有小於由主體2A的上邊緣所界定的面積的面積。當從下面觀看時,主體2A的下表面被配置以重疊於由主體2A的上邊緣所界定的面積。
主體2A的下表面一般可為圓形的。主體2A的下表面的直徑可小於主體2A的上直徑。
插入部202的側表面可包括傾斜表面,其在與曝露部201的側表面相同的方向上傾斜。插入部202的側表面可為截頭圓錐形的表面。
主體2A的側表面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包括曝露部201的側表面及插入部202的側表面。主體2A的側表面可包括部分段差的部分。主體2A的側表面可包括具有凹部的表面。
容器2B包括外部205,其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向外曝露;以及內部206,其界定主體耦合部280a。
容器2B的內部206可被壓低。容器2B的內部206可被向下壓低。內部206可從容器2B的上中部被向下壓低。
內部206可包括:容器主體280的內表面281,其隨後將進一步說明;以及容器側構件290的向內曝露表面292a,其隨後將進一步說明。內表面281包括:底部281a,其界定主體耦合部280a的底部;以及傾斜部281b,其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從底部281a向上傾斜。傾斜部281b可被形成,致使傾斜部281b的斜面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從底部281a變得更加陡峭。當從上面觀看時,底部281a可為圓形的。傾斜部281b可延伸,致使傾斜部281b的斜面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變得更加陡峭。向內曝露表面292a可設置在傾斜部281b的上側。向內曝露表面292a可在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比傾斜部281b更進一步向內形成。向內曝露表面292a可形成在比傾斜部281b更進一步遠離中心軸X的位置。
容器2B的內部206可裝設有方向設定突起部285,其齧合至方向設定凹部270a。方向設定突起部285設置在遠離主軸X的位置。方向設定突起部285由突起的傾斜部281b的部分界定。
容器2B的內部206可裝設有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其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插入至附接分離槽231d內。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可設置在內部206的上周圍。附接分離突起部298設置在傾斜部281b的上側。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可沿內部206的周圍沿伸。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附接分離突起部298沿內部206的周圍設置為互相隔開的狀態。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可以一致的間隔佈置。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形成在內部206的表面上。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突起。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可形成在向內曝露表面292a上。
外部205包括:側表面,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以及底表面,在向下的方向上。外部205的側表面可包括向外表面291,其隨後將進一步說明。
向外表面291可界定傾斜表面,其在向上的方向上逐漸靠近中心軸X。向外表面291可為截頭圓錐形的表面。
容器2B的上邊緣可為外部205的上邊緣,而且容器2B的下邊緣可為外部205的下邊緣。容器2B的下邊緣可形成為圓形形狀,具有預定的下直徑。
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外部205的上端接觸主體2A的曝露部201的下端。曝露部201的下邊緣可為圓形的。外部205的上邊緣可為圓形的。外部205的上邊緣可形成為圓形形狀,具有小於容器2B之下直徑的上直徑。
容器2B的下邊緣可形成為圓形形狀,具有預定下直徑,不同於主體2A的上邊緣。容器2B下直徑可大於主體2A的上直徑。
向外表面291可由一組通過最短路徑將外部205的上邊緣與外部205的下邊緣互相連接的線來構成。外部205的側表面係傾斜表面,其相較於垂直的方向係傾斜的,其中外部205的上邊緣與外部205的下邊緣互相連接。
當從下面觀看時,外部205的底表面的中部可為水平表面283,而且外部205的底表面的邊緣部可為傾斜表面283a。傾斜表面283a被形成,致使傾斜表面283a的高度在從軸心向外的方向XO上逐漸增加。亦即,當外部205的底表面接觸外部平面時,僅外部205的底表面的水平表面283接觸該外部平面。
容器2B包括外耦合部283。水平表面283包括外耦合部283,其被形成以附接至外部物件。外耦合部283裝設在容器2B的下側。外耦合部283可附接至外部物件的一表面。外耦合部283附接至外部物件,如外部設備的表面、牆壁、門、窗戶、或天花板,以支撐容器2B或通訊用配件2,其中容器2B和主體2A耦合至該外部物件。外耦合部283可包括黏著件或具有附接力的材料。外耦合部283可附接至外部物件的一表面,致使外耦合部283可從外部物件分離。
遙控模組25包括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用於從主體2A在特定方向上發射光學訊號。在主體2A包括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的情況下,容器2B包括方向設定部,用於引導主體2A,致使當容器2B附接至外部物件時,特定方向被設定為預定方向。
感測器模組24可包括鄰近感測器244,用於在特定方向上感測主體2A至外部物件的鄰近度。容器2B包括方向設定部,用於引導主體2A,致使當容器2B附接至外部物件時,特定方向被設定為預定方向。
具體而言,當容器2B附接至外部物件時,特定方向被設定,而且即使在主體2A與容器2B分離然後再耦合的情況下,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或鄰近感測器244的特定方向被方向設定部一致地設定。
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方向設定部設定主體2A相對於容器2B所設置的方向。具體而言,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方向設定部在特定方向上設定主體2A相對於容器2B所設置的方向。
容器2B可包括方向指示部289,用於在視覺上指示特定方向。方向指示部289可形成在容器2B的內部206。方向指示部289可為印刷標記、凸版標記、或凹版標記。方向指示部289、方向設定部285、270a、及鄰近感測器244被設置,致使方向指示部289所指示的方向變成特定方向。此外,。方向指示部289、方向設定部285、270a、及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被設置,致使方向指示部289所指示的方向變成特定方向。
即使未與主體2A耦合的容器2B附接至外部物件,使用者可經由方向指示部289預設特定方向。在容器2B於由方向指示部289所指示的方向上附接至外部物件的情況下,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特定方向被設定至方向指示部289所指示的方向。
方向設定部包括方向設定突起部285及方向設定凹部270a。主體2A包括從方向設定突起部285與方向設定凹部270a之間選擇的一個,而且容器2B包括從方向設定突起部285與方向設定凹部270a之間選擇的另一個。在特定方向被設定至預設方向的狀態下,方向設定突起部285齧合至方向設定凹部270a內。在此實施例中,方向設定突起部285形成在容器2B上,而且方向設定凹部270a形成在主體2A中。
方向設定突起部285可為圓頂形狀。
附接分離槽231d形成在從主體2A與容器2B之間選擇的一個中,而且。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形成在從主體2A與容器2B之間選擇的另一個中。
附接分離槽231d形成在其中形成有方向設定凹部270a的主體2A與容器2B的其中之一中,而且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形成在其上形成有方向設定突起部285的主體2A與容器2B的其中之另一個上。在此實施例中,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形成在容器2B上,附接分離槽231d形成在主體2A中。
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附接分離突起部298被插入至附接分離槽231d中。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附接分離突起部298被插入至附接分離槽231d中,致使主體2A被固定至容器2B。
附接分離槽231d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接分離槽231d可以圓形形狀延伸。在附接分離槽231d形成在主體2A的情況下,附接分離槽231d沿主體2A的外周圍延伸,以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被壓低。在附接分離槽形成在容器2B的情況下,附接分離槽231d沿容器2B的內周圍延伸,以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被壓低。
在附接分離槽231d於周圍的方向上延伸但方向設定突起部285並未被裝設的情況下,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主體2A相對於容器2B係可移動的。在方向設定突起部285被裝設的情況下,在主體2A未完全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主體2A相對於容器2B係可移動的,其隨後將有詳細的說明。
方向設定突起部285被設置,以在一方向上(例如,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相對於中心軸X係偏心的。在此情況下,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包括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298a,相對於中心軸X被設置在方向設定突起部285的對面(參看第45圖)。所以,即使在方向設定突起部285未齧合至方向設定凹部270a中的狀態下,當主體2A的插入部202與容器2B之內部206的內表面因方向設定突起部285而互相隔開時,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298a仍可插入至附接分離槽231d中。被插入至附接分離槽231d中的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298a沿附接分離槽231d係可移動的。由於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298a沿附接分離槽231d係可移動的,所以在主體2A未完全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主體2A被轉動。由於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298a沿附接分離槽231d移動,所以主體2A相對於容器2B被轉動,直到方向設定突起部285齧合至方向設定凹部270a中。
具體而言,在方向設定突起部285未齧合至方向設定凹部270a中的狀態下,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298a可插入至附接分離槽231d中,致使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298a能在周圍的方向上滑動。當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298a沿附接分離槽231d滑動時,在相對於容器2B為傾斜的狀態下,主體2A可被轉動。
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包括第二附接分離突起部298b,其僅在方向設定突起部285齧合至方向設定凹部270a中的狀態下能插入至附接分離槽231d中。在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298a沿圓形的附接分離槽231d滑動後,當主體2A在方向設定突起部285齧合至方向設定凹部270a中的位置被向下按壓時,第二附接分離突起部298b齧合至方向設定凹部270a中。在方向設定突起部285齧合至方向設定凹部270a中的狀態下,主體2A藉由第二附接分離突起部298b被固定至容器2B。
複數個第二附接分離突起部298b可有間隔地佈置在周圍的方向上。第二附接分離突起部298b可以一致的間隔被佈置。第二附接分離突起部298b的其中之一可相對於中心軸X設置在與方向設定突起部285相同的一側。
在此實施例中,方向設定突起部285設置在左側,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298a設置在右側,而第二附接分離突起部298b設置在左側、前側、及後側。相較於根據此實施例之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298a的數量,可裝設較大數量的第二附接分離突起部298b。
附接分離突起部298的每一個可為鉤形的。附接分離突起部298每一個的垂直長度可大於附接分離突起部298每一個的周圍長度。
參考第8圖,鄰近感測器244可包括:鄰近訊號發光單元2441,用於在特定方向上發射預定的光學訊號Ira;以及鄰近訊號光接收單元2442,用於在特定方向上接收反射的光學訊號Irb(參看第31圖)。通訊用配件2可進一步包括反射器2C,用於反射所發射的光學訊號Ira。
反射器2C包括:反射表面2C1,用於反射所發射的光學訊號Ira;以及附接表面2C2,被配置以可附接至外部物件。反射器2C的反射表面2C1可由展現高反射率的材料所形成。反射器2C的附接表面2C2可以可分離地附接至外部物件的一表面。
同時,由鄰近訊號發光單元2441所發射的光學訊號Ira可為紅外線。鄰近訊號光接收單元2442可感測由反射器或外部物件所反射的光學訊號Irb的強度,以確定通訊用配件2是否已接近反射器或外部物件。
在使用鄰近感測器244感測是否門71為開啟的或關閉的情況下,亦可使用反射器2C,隨後將參考第15圖做說明。
參考第9圖及第10圖,通訊用配件2包括可分離的防水構件2D,用於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狀態下密封主體2A與容器2B之間的邊界。防水構件2D可在通訊用配件2放置在具有高濕度的環境下或通訊用配件2會輕易地接觸到水的環境下的情況下被使用。
防水構件2D可密封主體2A與容器2B之間的邊界。防水構件2D可預防水經由主體2A與容器2B之間的邊界滲透至安置在插入部202的充電端子255中。
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主體2A與容器2B之間的邊界可界定一邊緣,其小於主體2A的上邊緣和容器2B的下邊緣。
主體2A的曝露部201的側表面可為傾斜的表面,其在向下的方向上變得逐漸靠近中心軸X;然而容器2B的外部分205的側表面可為傾斜的表面,其在向上的方向上變得逐漸靠近中心軸X。
主體2A的上邊緣可為圓形的,而且容器2B的下邊緣可為圓形的。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主體2A與容器2B之間的邊界可形成為圓形的形狀,其小於主體2A的上邊緣和容器2B的下邊緣。
在此情況下,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防水構件2D可包括彈性帶,覆蓋主體2A的上邊緣與容器2B的下邊緣之間。彈性帶可分離地附接至主體2A與容器2B的組件。
結果,防水構件2D在主體2A的上邊緣與容器2B的下邊緣之間被卡住,藉以可輕易設置防水構件2D。此外,防水構件2D的上端和下端分別緊密地接觸主體2A的側表面和容器2B的側表面,從而進一步改善防水效率。
將參考第11圖至第16圖說明通訊用配件的使用範例。將在下面描述中會被感測到的各種類型的資訊(例如,震動、加速度、溫度、濕度、及紅外線等)可透過網路經由通訊模組被傳送。必要的資訊可基於透過網路傳送的訊號被自動地確定。使用者可經由終端機6或集線器1被通知所述資訊或確定結果。或者,所述資訊或確定結果可被用於控制其他設備。
參考第11圖,具有加速度感測器257的通訊用配件2可附接至洗衣處理設備30,以在洗衣處理設備30的運作期間感測震動。通訊用配件2可附接至洗衣處理設備30的機殼31或洗衣槽門33。通訊用配件2可感測到震動週期或震動時間,以透過網路確定洗衣處理設備30是否在運作中或洗衣處理設備30所執行的運作類型。
此外,在具有加速度感測器257的通訊用配件2附接至洗衣處理設備30的洗衣槽門33的情況下,可以基於洗衣槽門33的開啟和關閉動作來感測加速度。結果,可以透過網路確定洗衣槽門33是否開啟或關閉。
此外,在防水構件2D附接至具有加速度感測器257的通訊用配件2的狀態下,具有加速度感測器257的通訊用配件2可放置在用於在洗衣處理設備30中收納待洗衣物的清洗中心內。在此情況下,加速度感測器257可感測震動或加速度,藉以可以透過網路確定洗衣處理設備30是否運作。
此外,具有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的通訊用配件2可放置在用於在洗衣處理設備30中收納待洗衣物的清洗中心內。在此情況下,可在運作期間感測洗衣處理設備30中的溼度,藉以可以透過網路確定清洗衣物的烘乾是否已完成。
參考第12圖,在具有加速度感測器257的通訊用配件2附接至冰箱40的門43的情況下,可以基於該門43的開啟和關閉動作來感測加速度。結果,可以透過網路確定門43是否開啟或關閉。
在冰箱40具有複數扇門43時,通訊用配件2-1、2-2、2-3、及2-4可分別附接至冰箱門43a、43b、43c、及43d,以透過網路確定冰箱門43a、43b、43c、及43d是否開啟或關閉。
此外,具有遙控模組25的通訊用配件可附接至可遙控的洗衣處理設備30或冰箱40,以透過網路基於控制訊號發射光學訊號至洗衣處理設備30或冰箱40。
參考第13圖,具有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的通訊用配件2可放置在安裝有空調51的室內空間50中,以感測在室內空間50中的溫度和溼度。
此外,必要的控制訊號可透過網路基於在室內空間50中所感測到的溫度和溼度傳送到通訊用配件2,而且具有遙控模組25的通訊用配件2可發射光學訊號至空調51,以控制是否運作空調51及如何運作空調51。
在室內空間50中,通訊用配件2-1可附接至空調51的表面。通訊用配件2-2可附接至牆壁55或天花板。
參考第14圖,在自動化清掃機系統60中,具有鄰近感測器244的通訊用配件2可附接至自動化清掃機61(第14圖中的2-1)或可附接至自動化清掃機61的充電支架63(第14圖中的2-2)。具有鄰近感測器244的通訊用配件2(2A與2B)可附接至從自動化清掃機61與充電支架63之間選出的一個,而且反射器2C可附接至從自動化清掃機61與充電支架63之間選出的另一個,以感測自動化清掃機61是否與充電支架63分離。
此外,具有加速度感測器257的通訊用配件2可附接至自動化清掃機61,以基於自動化清掃機61的移動感測加速度,並且透過網路確定自動化清掃機61是否運作。
此外,具有遙控模組25的通訊用配件可附接至可遙控的自動化清掃機61,以透過網路基於控制訊號發射光學訊號至自動化清掃機61。
參考第15圖,在建築物的門71或窗戶(圖中未顯示)系統70中,,具有加速度感測器257的通訊用配件2可附接至門71或窗戶,以基於門71或窗戶的開啟和關閉動作感測加速度。結果,可以透過網路確定門71或窗戶是否開啟或關閉。
此外,具有鄰近感測器244的通訊用配件2(2A及2B)可附接至從門71或鄰接門71的牆壁75之間選出的一個,而且反射器2C可附接至從門71或鄰接門71的牆壁75之間選出的另一個。具體而言,通訊用配件2(2A、2B、及2C)可被設置,致使在門71為關閉的情況下,由鄰近感測器244所發射的光學訊號被反射器2C反射。在此情況下,當門71開啟時,反射器2C被設置,以在特定方向上鄰接門71,其中發射光學訊號的鄰近感測器244可消失或移開,以使其能感測門71是否開啟。窗戶是否開啟亦可以相同的方式感測。
同時,在建築物的主門71或冰箱的主門43的開啟或關閉長時間未被感測到的情況下,住戶可能發生不幸事故。在此情況下,此訊息可傳送至終端機6。
參考第16圖,電視機(TV)80包括機殼81,如顯示面板。TV80包括控制訊號光接收單元83,用於接收遙控訊號。具有遙控模組25的通訊用配件2可附接至TV80的機殼81或鄰接機殼81的物件。通訊用配件2可被設置,致使光學訊號被發射的特定方向指向控制訊號光接收單元83。光學訊號可透過網路基於控制訊號發射至TV80。
然而,本發明並未受限於上面的實施例。通訊用配件2可附接至其他設備或設置在其他位置。
上面的實施例的每一個中,透過網路由通訊用配件2傳送的訊號可由終端機6接收。安裝在終端機6中的應用程式可分析接收到的訊號,以擷取關於電子家用器具的運作狀態(例如,洗衣機的不平衡)的資訊或門之開啟和關閉的資訊。所述資訊或作為處理資訊的衍生結果(當洗衣槽門長時間未被開啟或關閉時,指示洗衣機之不正常運作的警告以及要求檢查住戶的狀態的通知等)可經由終端機6或集線器1的顯示器或擴音機來顯示。
參考第17圖,複數個容器2B可附接至安置在不同位置之分別的外部物件。容器2B的數量可大於主體2A的數量。在此情況下,使用者可選擇一些需要的容器2B,然後可將主體2A耦合至所選擇的容器2B。以此方式,可以輕易地改變主體2A的位置。在容器2B附接至在最佳位置的外部物件且在最佳方向上的情況下,主體2A可輕易地耦合至容器2B。結果,無需加倍努力以設置主體2A在最佳位置和在最佳方向上。
例如,在容器2B-1附接至位置30而且另一容器2B-2附接至另一位置40的狀態下,主體2A-1可依需要耦合至容器2B-1然後耦合至容器2B-2。
複數個容器2B-1、2B-2、2B-3、2B-4、2B-5、及2B-6分別附接至複數個位置30、40、50、60、70、及80,相較於容器數量之較少數量的主體2A可依需要耦合至一或更多個容器2B。為實現上面的實施例,主體2A可設置在所 有的位置。或者,較小數量的主體2A可被使用,然後主體2A的位置可輕易地改變。
控制器23可執行控制,致使透過網路傳送之目標的類型可基於主體2A的位置改變來改變。致使透過網路傳送之目標的類型可通過終端機6或輸入單元27由使用者輸入來改變。或者,透過網路傳送之目標的類型可響應自動改變位置資訊來改變。
控制器23可執行控制,以改變是否透過網路傳送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以及是否運作遙控模組25。是否透過網路傳送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以及是否運作遙控模組25可通過終端機6或輸入單元27由使用者輸入來改變。或者,是否透過網路傳送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以及是否運作遙控模組25可響應自動改變位置資訊來改變。
使用者所需要的物聯網環境可根據主體2A的位置改變來改變。結果,透過網路要被傳送之關於目標的資訊可被改變,或是否透過網路傳送關於周圍狀況的資訊及是否運作遙控模組25可被改變。
參考第17圖,複數個通訊用配件2可被用來建構網路系統。例如,主體2A-1和另一主體2A-2可設置在從網路環境N中之各種位置30、40、50、60、70、及80當中選出的兩個位置。
網路系統包括伺服器8,用於從主體2A-1接收關於兩個主體2A-1和2A-2的其中之一(例如,主體2A-1)的周圍狀況的資訊。伺服器8基於感測的資訊傳送用於控制放置在其他主體2A-2周圍至主體2A-2的設備的訊號。在伺服器8與主體2A-1之間的資訊傳送和接收係表示經由閘道4、存取點7、及/或集線器傳送或接收的資訊。
例如,當設置在門系統70的主體2A-1經由網路系統感測到門71被開啟時,設置在自動化清掃機系統60的主體2A-2可發射遙控光學訊號至自動化清掃機61,致使自動化清掃機61清掃被門71分隔的兩個相反空間。
在另一範例中,設置在室內空間50某地點的主體2A-1經由網路系統感測溫度和溼度,而且設置在空調51的主體2A-2可發射用於控制是否運作空調51和空調51的運作程度的遙控光學訊號至空調51。
在另一範例中,設置在某地點的主體2A-1經由網路系統感測關於在某地點之清洗機的運作完成、冰箱門的開啟、外門入口的開啟、或窗戶的開啟的資訊,而且設置在TV80的主體2A-2可發射用於控制TV80的遙控光學訊號至控制訊號光接收單元83。結果,使用者可經由TV80得知特定的通知或警告。
在進一步範例中,與待洗衣物一同被引進洗衣處理設備30的主體2A-1經由網路系統在洗衣處理設備30中感測溫度和溼度,而且設置在洗衣處理設備30外的主體2A-2可發射用於控制洗衣處理設備30之運作的遙控光學訊號至控制洗衣處理設備30。
網路系統可進一步包括第三主體2A。在此情況下,伺服器8可接收關於第三主體2A和主體2A-1的周圍狀況的資訊。伺服器8可基於感測到的資訊發射用於控制放置在主體2A-2周圍至主體2A-2的設備的訊號。
例如,在使用三個主體2A的情況下,設置在門系統70的第三主體可感測門71的開啟,設置在因門71開啟而互相連接的兩相反空間中未設有空調51的一個空間中的主體2A-1可感測所述空間中的溫度和溼度,然後設置在空調51的主體2A-2可經由網路系統發射用於控制是否運作空調51和空調51運作程度的遙控光學訊號至空調51。在第三主體感測到門71被關閉的情況下,可執行設定,致使不基於主體2A-1所感測到的溫度和溼度來控制裝設有主體2A-2的空調51。
主體2A之分別的組件將參考第18圖至第39圖詳細地說明。
參考第18圖至第19圖,主體2A包括:開關面板210,當被使用者按壓時有彈性地變形,以推壓主開關242;開關運作單元220,當在支撐開關面板210而開關面板210彈性變形時彈性變形,以產生恢復力;外殼230及270,用於支撐開關運作單元220,並且界定主體2A的外觀;印刷電路板(PCBs)240及250,收納在外殼230及270中;以及透射構件260,設置在外殼230及270中,用於傳遞光學訊號。
在此實施例中,開關面板210界定主體2A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外殼230及270包括側殼230,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界定主體2A外形的至少一部分。側殼230設置在開關面板210的下側。外殼230及270包括底殼270,界定 主體2A外形的底表面。底殼270連接置側殼230的底端。開關運作單元220安置在側殼230的上側上。開關運作單元220設置在開關面板210的下側。開關運作單元220接觸開關面板210。當開關面板210彈性變形時,開關運作單元220亦彈性變形。PCB 240及250包括上PCB 240和下PCB 250。下PCB 250設置在上PCB 240下。下PCB 250連接至上PCB 240。上PCB 240安置在側殼230中。下PCB 250安置在側殼230和底殼270中。
參考第20圖及第21圖,開關面板210係圓頂形狀的。開關面板210形成為向上凸面的圓頂形狀的板件。開關面板210形成為向上凸面的形狀,致使開關面板210中心為最高的。開關面板210被形成,致使開關面板210邊緣為最低的。當被向下按壓時,圓頂形狀的開關面板210變形,同時產生向上的恢復力。
開關面板210界定主體2A的上表面。開關面板210可以合成樹脂形成。開關面板210接觸開關運作單元220。開關面板210可使用雙面黏著劑附接至開關運作單元220。當開關面板210被向下按壓而向下變形時,彈性運作部225被向下按壓,隨後將進一步說明該彈性運作部225。
開關面板210可包括具有預定厚度的板件。開關面板210可包括上表面211,界定主體2A的外觀;以及下表面213,用於界定界定主體2A的內部。
開關面板210外周圍接觸側殼230的內表面。具體而言,開關面板210的外周圍接觸側構件231的側表面(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的側構件231的側表面),其隨後將進一步的說明。在此情況下,開關面板210外周圍的上表面大體上與側構件231的上端表面同位。當圓頂形狀的開關面板210被向下按壓時,側構件231的內表面預防開關面板210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延伸。結果,假設圓頂形狀的開關面板210之其他條件並未改變,則當開關面板210彈性向下變形時,產生較大的恢復力。
當從上面觀看時,開關面板210通常是圓頂形狀的。開關面板210可在其邊緣裝設有開關面板凹部210a。當開關面板210安置在側殼230上時,側殼230的定位突起部232(隨後將進一步的說明)齧合至開關面板凹部210a內。結果,開關面板210可在指定的方向上被安置在側殼230和開關運作單元220上。
開關面板210可包括光傳送單元215,由傳送光的材料所製成。光傳送單元215由透明的或半透明的材料所製成,其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上傳送光線。光傳送單元215形成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與中心軸X隔開之開關面板210的一部分。在主體2A被組裝的狀態下,顯示LED 249設置在光傳送單元215的下側。顯示LED 249所發射的光可向上通過光傳送單元215。定位突起部232和開關面板凹部210a被設置,致使在定位突起部232齧合至開關面板凹部210a的情況下,顯示LED 249設置在光傳送單元215的下側。
參考第22圖至第24圖,開關運作單元220包括:支撐架221,安置在外殼(側殼)230中;以及彈性運作部225,連接至支撐架221,致使彈性運作部225可連接至開關面板210。
支撐架221固定至外殼(側殼)230。支撐架221安置在側殼230的上側上。支撐架221設置在側殼230中。支撐架221支撐彈性運作部225。
支撐架221可在其邊緣裝設有支撐架凹部221a。當支撐架221設置在側殼230中時,側殼230的定位突起部232(隨後將進一步的說明)齧合至支撐架凹部221a內。結果,開關運作單元220在指定的方向上被安置在側殼230和開關運作單元220上。
在定位突起部232齧合至支撐架凹部221a內的情況下,溫度和濕度感測器245以及透射構件260可設置在複數條獨立的插入肋223a及223b之間的間隙中,隨後將進一步的說明。此外,在定位突起部232齧合至支撐架凹部221a內的情況下,當其他部件設置在光傳送單元215與顯示LED 249之間時,預防了干擾。
支撐架221包括邊緣構件222,相對於中心軸X沿其周圍延伸。邊緣構件222通常可形成為圓環形狀。邊緣構件222可由具有預定的垂直厚度的板件所形成。邊緣構件222沿側殼230的內周圍延伸。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的邊緣構件222的一側接觸側殼230的內表面。邊緣構件222的上表面接觸開關面板210的下表面。開關面板210可附接至邊緣構件222。開關面板210的下表面設置在邊緣構件222的上表面上。
邊緣構件222可裝設有開口(凹部或孔洞),用於當PCB240及250耦合至側殼230時,避免與其他部件的干擾。例如,用於固定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所佔用的空間的開口222b可形成在邊緣構件222中。用於固定鄰近感測器244所佔用的空間的開口222c可形成在邊緣構件222中。用於固定遙控模組25所佔用的空間的開口222d可形成在邊緣構件222中。用於固定其他部件所佔用的空間的開口222b、222c、及222d可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形成在邊緣構件222中。
彈性運作部225連接至邊緣構件222。彈性運作部225橫越邊緣構件222的中心。邊緣構件222具有彈性運作部固定端部222a,被彈性運作部225連接。彈性運作部固定端部222a每一個的垂直高度大於彈性運作部225的垂直高度。
支撐架221包括插入肋223,從邊緣構件222向下突起,而且沿邊緣構件222延伸。插入肋223可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可裝設單一長的插入肋223。在此實施例中,裝設有複數條單獨的插入肋223。
插入肋223插入至外殼中。插入肋223插入至側殼230中。插入肋223插入至支承凹部236c中,該等支承凹部236c形成在側殼230的支承肋236中。支撐架221藉由插入肋223更加穩定地安置在側殼230中。
插入肋223相對於在設置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的部分互相分離。插入肋223亦相對於在設置鄰近感測器244或遙控模組25的另一部分互相分離。插入肋223可包括互相分離的第一插入肋223a和第二插入肋223b。第一插入肋223a和第二插入肋223b從設置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的部分延伸至設置鄰近感測器244或遙控模組25的部分。
支撐架221包括殼耦合部224,耦合至側殼230。殼耦合部224可形成為鉤件或凹部的形狀。複數個殼耦合部224可有間隔地沿支撐架221周圍佈置。殼耦合部224可形成在邊緣構件222的下表面。殼耦合部224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形成在插入肋223的側部。殼耦合部224的上表面連接至邊緣構件222的下表面,而且殼耦合部224的端部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連接至插入肋223。殼耦合部224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可耦合至側殼230的內壁。
在此實施例中,耦合凹部224a形成在殼耦合部224的每一個中。耦合凹部224a可被形成,以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被壓低。耦合凹部224a的周圍長度可大於耦合凹部224a的垂直長度。耦合凹部224a可有間隔地沿支撐架221周圍佈置。
耦合凹部224a每一個的周邊相對的側部和下側由殼耦合部224中對應的一個所界定。耦合凹部224a的上側可由邊緣構件222的下表面來界定。
殼耦合部224耦合至側殼230的支撐架耦合部2331。耦合凹部形成在從殼耦合部224與支撐架耦合部2331之間選出的其中之一個內,而且齧合至耦合凹部內的耦合突起部形成在從殼耦合部224與支撐架耦合部2331之間選出的其中之另一個內。在此實施例中,耦合凹部224a形成在殼耦合部224中,而且齧合至耦合凹部內的耦合突起部形成在支撐架耦合部2331中。
彈性運作部225設置在開關面板210的下側。當開關面板210向下彈性變形時,彈性運作部225亦彈性變形,以產生恢復力。當開關運作部220向下彈性變形時,主開關242被推壓。當主開關242被推壓時,控制資訊被輸入至控制器23。
彈性運作部225設置在主開關242的上側。主開關242設置在外殼230、270中。主開關242被向下推壓,致使指令被輸入至控制器23。當彈性運作部225向下彈性變形時,主開關242被推壓。在未彈性變形的狀態下,彈性運作部225與主開關242的上端隔開一預定的距離。
彈性運作部225設置在開關面板210與主開關242之間。
彈性運作部225以橋梁形狀形成在支撐架221。彈性運作部225通常可形成為棒狀類型板件。彈性運作部225可橫跨中心軸X。彈性運作部225水平地橫越主開關242的上側。當從上面觀看彈性運作部225時,第一連接部226a、第一彎曲部227a、中間部228、第二彎曲部227b、及第二連接部226b依序地被佈置,隨後將進一步的說明。
彈性運作部225通常為向上凸面。彈性運作部225的中間部係最高的。參考第24圖,彈性運作部225的中間部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比邊緣構件222高一預定長度hs。
彈性運作部225可連接至邊緣構件222的相對側。彈性運作部225可橫越邊緣構件222的中心。當彈性運作部225被向下按壓時,邊緣構件222限制彈性運作部225的相對端部,以預防彈性運作部225在相對方向上延伸,致使彈性變形集中在彎曲部227上,隨後將進一步的說明。
彈性運作部225包括:連接部226,連接至支撐架221;彎曲部227,被形成以成為向下凸面;以及中間部228,連接至彎曲部227a及227b。中間部228包括:水平板件228a,具有相對的端部,連接至彎曲部227a及227b;以及推壓突起部228b,用於向下推壓主開關242。
彎曲部227係向下的凸面。當彈性運作部225被按壓時,彎曲部227比其他部件更彈性變形。
彎曲部227連接連接部226至中間部228。彎曲部22每一個的一端部a1連接至對應的連接部226的其中之一,而且彎曲部227每一個的另一端部a2連接至中間部228。彎曲部227包括:第一彎曲部227a,用於連接第一連接部226a至中間部228;以及第二彎曲部227a,用於連接第二連接部226b至中間部228
彎曲部227連接至中間部228的相對端部。彎曲部227包括第一彎曲部227a,連接至中間部228的一端部;以及第二彎曲部227a,連接中間部228的另一端部。
第一彎曲部227a被配置,致使鄰接中間部228之第一彎曲部227a的端部a2高於距離中間部228較遠之第一彎曲部227a的端部a1。第二彎曲部227b被配置,致使鄰接中間部228之第二彎曲部227b的端部a2高於距離中間部228較遠之第二彎曲部227b的端部a1。
在彈性運作部225為向上凸面而不具有彎曲部227的狀態下,當彈性運作部225被向下按壓時,可以在彈性運作部225之不需要的部分中發生翹曲,然後需要過度的力量來按壓彈性運作部225。
在本發明中,裝設有彎曲部227。當彈性運作部225被向下按壓時,彎曲部227進一步彎曲,結果彎曲部227的曲率增加,然後彎曲部227每一個的相對端部a1與a2之間的距離減小。隨著彎曲部227彈性變形且同時彎曲,恢復力被產生。
具體而言,第一彎曲部227a具有向下凸面的曲率。當中間部228被向下按壓時,第一彎曲部227a進一步彎曲,結果第一彎曲部227a的曲率增加,然後第一彎曲部227a的相對端部a1與a2之間的距離減小。此外,第二彎曲部227b具有向下凸面的曲率。當中間部228被向下按壓時,第二彎曲部227b進一步彎曲,結果第二彎曲部227b的曲率增加,然後第二彎曲部227b的相對端部a1與a2之間的距離減小。
結果,彈性運作部225的變形集中在彎曲部227而沒有翹曲,其在誘導設計者所需的變形和預定恢復力強度方面係有利的。
連接部226包括:第一連接部226a,界定彈性運作部225的一端,並且連接至支撐架221的一側;以及第二連接部226b,界定彈性運作部225的另一端,並且連接至支撐架211的另一側。第一連接部226a和第二連接部226b可在相對的方向上相對於中心軸X設置。第一連接部226a和第二連接部226b連接至彈性運作部固定端部222a。
連接部226每一個的一端連接至支撐架221,而且連接部226每一個的另一端連接至對應的彎曲部227的其中之一。第一連接部226a連接第一彎曲部227a至支撐架221。第二連接部226b連接第二彎曲部227b至支撐架221。
連接部226的每一個可形成為棒狀類型板件。連接部226的每一個可為具有預定垂直厚度的構件。連接部226的每一個可被配置以具有傾斜,其中其高度從支撐架221的端部a0至彎曲部227每一個的端部a1逐漸增加。第一連接部226a的每一個可被配置以具有傾斜,其中其高度從支撐架221的端部a0至第一彎曲部227a的端部a1逐漸增加。第二連接部226b的每一個可被配置以具有傾斜,其中其高度從支撐架221的端部a0至第二彎曲部227b的端部a1逐漸增加。結果,彈性運作部225通常可形成為向上凸面的。
中間部228可設置在開關面板210的中間部與主開關242之間。
中間部228設置在開關面板210的中間部的下側。中間部228的上表面可接觸開關面板210的下表面,或與觸開關面板210的下表面隔開。在中間部228和開關面板210未有彈性變形的狀況下,中間部228的上表面可與觸開關面 板210的下表面隔開。當開關面板210向下彈性變形時,開關面板210的下表接觸中間部228的上表面,結果中間部228被向下推壓。
中間部228設置在主開關242的上側。當向下移動時,中間部228推壓主開關242。在中間部228未彈性變形的狀態下,中間部228與主開關242隔開一預定距離。
中間部228與彎曲部227互接。中間部228的一端連接至第一彎曲部227a,而且中間部228的另一端連接至第二彎曲部227b。中間部228的上表面被設置為高於彈性運作部225的他部件。結果,彈性運作部225通常可形成為向上凸面的。
中間部228包括水平板件228a,界定中間部228的上表面。
連接部226a及226b和彎曲部227a及227b各形成為板件。第一連接部226a、第二連接部226b、第一彎曲部227a、及第二彎曲部227b各形成為板件。
水平板件228a厚於第一彎曲部227a和第二彎曲部227b。水平板件228a可厚於第一連接部226a和第二連接部226b。結果,水平板件228a的剛性得以提升。所以,當彈性運作部225被向下推壓時,彈性變形可輕易地集中在彎曲部227上。結果,對於設計者可以更輕易地設定彈性運作部225的彈力。此外,水平板件228a的剛性被有效率地確保,即使最大彎曲力矩施加至水平板件228a,從而改善彈性運作部225的耐久性。
水平板件228a與彎曲部227互連。水平板件228a的一端連接至第一彎曲部227a,而且水平板件228a的另一端連接至第二彎曲部227b。
中間部228包括推壓凸起部228b,從水平板件228a的下表面向下突起。推壓凸起部228b可設置在水平板件228a的中間。推壓凸起部228b可具有各種形狀。在此實施例中,推壓凸起部228b形成為中空圓柱形形狀。
在中間部228的上端部b2未被推壓的狀態下,推壓突起部228b的下端部b1與主開關242的上端隔開第一預定長度。當中間部228被向下推壓時,推壓突起部228b的下端部b1接觸主開關242的上端,結果主開關242被推壓。主開關242被設定以被推壓第二預定長度。第一預定長度與第二預定長度的總和定義為動程長度d1。
彎曲部227每一個之向下凹面表面的深度定義為彎曲深度d2。具體而言,彎曲深度d2可定義為從使彎曲部227每一個的相對端部a1及a2互連的平面至彎曲部227每一個的上表面的距離。
彈性運作部225可被配置,致使彎曲深度d2大於動程長度d1。結果,在動程長度d1為一致的情況下,彈性運作部225之彈性變形可集中在彎曲部227上。彎曲深度d2可大約是動程長度d1的1.5倍。例如,動程長度d1可預設為0.5mm,而彎曲深度d2可預設為0.75mm。
側殼230的結構將參考第25圖至第27圖詳細地說明。
側殼230相對於中心軸X包括側構件231界定其周圍的外觀。側構件231可沿周圍的方向延伸。側構件231可由具有預定垂直高度的壁體構成。參考第36圖,側構件31的傾斜表面S被形成,以在向上的方向上變得逐漸遠離中心軸X。側構件231的上端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以及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界定側構件231的厚度。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的側構件231的上端角落界定側構件231的內邊緣。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的側構件231的上端角落界定主體2A的上邊緣E1。
側構件231裝設有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其中安置有透射構件260。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的周圍長度大於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的垂直長度。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形成在側構件231的傾斜表面S中。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的周圍相對的端部係圓形的。
側構件231裝設有感測器孔231b,其中由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感測的空氣通過感測器孔231b。感測器孔231b可為圓形的。感測器孔231b相對於中心軸X形成於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對面。設置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的空間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由感測器孔231b界定。
側構件231裝設有充電端子凹部231c,其中插頭經由充電端子凹部231c插入至充電端子255。充電端子255的端部收納在充電端子凹部231c中。充電端子凹部231c形成在側構件231的下部。充電端子255的端部安置在充電端子凹部231c中,致使充電端子255端部之周圍相對的側表面和上表面接觸側構件231,而且充電端子255端部的下表面接觸底殼270。充電端子凹部231c可形成在 主體2A的插入部202中,其中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充電端子凹部231c未被曝露。
附接分離槽231d形成在側構件231的外周圍上。附接分離槽231d可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附接分離槽231d可被充電端子凹部231c中斷。
側構件231裝設有按鈕孔231e,其中內部按鈕可經由按鈕孔231e被按壓。外部物件可經由按鈕孔231e被插入以按壓內部按鈕,如重置按鈕252。按鈕孔231e可形成在界定附接分離槽231d的表面中,致使按鈕孔231e不容易被看到。按鈕孔231e可形成在主體2A的插入部202中,其中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按鈕孔231e未被曝露。設置重置按鈕252的空間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在按鈕孔231e中被界定。
側構件231裝設有定位突起部232。定位突起部232可齧合至開關面板凹部210a內。定位突起部232可齧合至支撐架凹部221a內。定位突起部232從側構件231的內表面突起。
定位突起部232沿側構件231的內表面垂直地延伸。在此情況下,定位突起部232的上部安置在開關面板凹部210a中,而定位突起部232的下部安置在支撐架凹部221a中。
側構件231裝設有支撐架耦合部2331,耦合至支撐架221。支撐架耦合部2331可為鉤形的或圓頂形狀的。支撐架耦合部2331可有間隔地沿側構件231的周圍佈置。支撐架耦合部2331形成在側構件231的內表面上。支撐架耦合部2331形成在側構件231的上部上。支撐架耦合部2331可為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從側構件231的內表面突出的鉤件。鉤件2331的每一個可形成為具有大於垂直高度的周圍長度的形狀。鉤件2331插入至支撐架221的耦合凹部224a中。
側構件231包括支承肋236,用於引導支撐架221,致使支撐架221安置在側殼230中。支承凹部236c形成在支承肋236中。插入肋223插入至支承凹部236c中。支承肋236有間隔地沿側殼230周圍佈置。支承肋236設置在側殼230的內部。支承肋236從主肋235的上表面向上突起,隨後將進一步的說明,並且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和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延伸。
支承肋236的每一個可包括第一支承肋236a及第二支承肋236b,彼此互相分離。第一支承肋236a與第二支承肋236b之間的間隙界定支承凹部236c。第一支承肋236a的一端可連接至側構件231的內表面。第二支承肋236b的一端可連接至連接肋239,隨後將進一步的說明。
側構件231裝設有底殼耦合部2332,連接至底殼270。底殼耦合部2332可為鉤形的或圓頂形狀的。複數個底殼耦合部2332可有間隔地沿側構件231的周圍佈置。底殼耦合部2332形成在側構件231的內表面上。底殼耦合部2332形成在側構件231的下部上。底殼耦合部2332可為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從側構件231的內表面突出的鉤件。鉤件2332的每一個可形成為具有大於垂直高度的周圍長度的形狀。鉤件2332被插入至底殼270的耦合凹部273a內。
側構件231包括下導件237,用於引導下PCB 250之設置。下導件237可為向下突起的棒狀類型構件。或者下導件237可為向下突起的肋狀類型構件,下導件237向上和向下延伸。下導件237的下端係自由端。下導件237的上端可連接至主肋235的下表面。下導件237設置在側殼230的內邊緣。複數個下導件237可有間隔地沿主肋235的周圍佈置。參考第35圖,下PCB 250裝設有引導凹部250a,其中下導件237齧合至引導凹部250a內。當下PCB 250被放置而致使下導件237插入至引導凹部250a時,PCB 250可放置在預定的位置。
側構件231包括PCB設置構件238,其水平地形成在側構件231中。當從上觀看時,PCB設置構件238設置在側殼230的中心部。
側構件231包括PCB設置構件連接部234,用於連接PCB設置構件238至側構件231。PCB設置構件連接部234由側構件231支撐,而且PCB設置構件238由PCB設置構件連接部234支撐。PCB設置構件連接部234設置在PCB設置構件238的邊緣。此外,PCB設置構件連接部234設置在PCB設置構件238與側構件231之間。
PCB設置構件連接部234包括主肋235,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從側構件231的內表面突起,並且沿側構件231周圍延伸。主肋235具有預定的垂直厚度。主肋235可為環形形狀的。主肋235提供用於支撐PCB設置構件238的支撐點。
PCB設置構件連接部234包括連接肋239,從主肋235突起,以連接至PCB設置構件238。連接肋239可從主肋235的下表面向下突起。在此實施例中,連接肋239可從主肋235的上表面向上突起。連接肋239的下端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可連接至主肋235之端部。連接肋239的上端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可連接至PCB設置構件238的端部。
連接肋239可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複數條連接肋239可有間隔地在周圍的方向上佈置。孔洞239a可在分別的連接肋239之間被界定。孔洞239a藉由在周圍的方向上分別的孔洞239a之間的相對側的連接肋239來界定,並且藉由在垂直方向上的PCB設置構件238和主肋235來界定。
PCB設置構件238係水平設置的板形構件。當從上面觀看時,PCB設置構件238通常可為圓形的。PCB設置構件238可水平地設置。
PCB設置構件238裝設有垂直通孔238a。參考第29圖至第31圖,PCB設置構件238裝設有PCB通孔238a1。PCB設置構件238可被配置以延伸通過PCB通孔238a1。參考第32圖至第34圖,PCB設置構件238裝設有元件通孔238a2。預定的元件或部件可被設置以延伸通過元件通孔238a2。在此實施例中,上PCB 240延伸通過PCB通孔238a1,而且電源供應裝置254的連接器2547延伸通過元件通孔238a2。PCB通孔238a1和元件通孔238a2可單獨地形成。在此實施例中,PCB通孔238a1和元件通孔238a2被一體成型為單一通孔238a。
參考第25圖至第31圖,PCB設置構件238包括PCB接觸部2381及2385,界定PCB安置表面。具體而言,PCB設置構件238的上表面包括上接觸部2381,接觸上PCB 240的下表面。PCB設置構件238的下表面包括下接觸部2385,接觸上PCB 240的上表面。上PCB 240可延伸通過垂直通孔238a,以設置在PCB設置構件238的上側和下側兩者上。在此情況下,上PCB 240可接觸上接觸部2381和下接觸部2385兩者。
PCB設置構件238的上接觸部2381被設置為高於其他部件。上接觸部2381可在向前和向後的方向上延伸。上接觸部2381的前端可延伸至PCB設置構件238的前端,而且上接觸部2381的後端可延伸至PCB設置構件238的後端。
PCB設置構件238包括固定部2382及2386,用於固定PCB至PCB設置構件238。具體而言,PCB設置構件238可包括:向上突起的上固定突起部2382;以及向下突起的下固定突起部2386。上固定突起部2382可設置在上接觸部2381,而且下固定突起部2386可設置在下接觸部2385。上固定突起部2382可被插入至形成在上PCB 240中的固定孔240a內,而且下固定突起部2386可被插入至形成在上PCB 240中的固定孔240b內。
側殼230的內部空間可由PCB設置構件238界定。側殼230的內部空間可分割為:上內部空間,被界定在PCB設置構件238的上側;以及下內部空間,被界定在PCB設置構件238的下側。側殼230的上內部空間沿側構件231的內部周圍延伸,以具有較大的垂直深度。包括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及鄰近感測器244的感測器模組可設置在側殼230的上內部空間中。遙控模組25可設置在側殼230的上內部空間中。
主體2A包括PCBs 240及250。PCBs 240及250設置在主體2A中。兩個或更多個PCBs 240及250可被設置,以實現層狀結構。在此實施例中,上PCB 240設置在下PCB 250之上。
參考第29圖至第31圖,上PCB 240包括上板部2401,接觸上接觸部2381;下板部2405,接觸下接觸部2385;以及連接板部2403,使上板部2401與下接觸部2385互相連接。上板部2401設置在側殼230的上內部空間中,而且下板部2405設置在側殼230的下內部空間中。連接板部2403垂直地延伸通過通孔238a。
當從上面觀看時,上板部2401在向前和向後的方向上延伸至主肋部235。上板部2401裝設有固定孔240a。上固定突起部2382插入至固定孔240a中,致使上板部2401被固定。
上板部2401的前部可沿PCB設置構件238之前角落向下彎曲。上板部2401的後部可沿PCB設置構件238的後角落向下彎曲。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或鄰近感測器244可裝設在上板部2401之彎曲前部之面向前的表面。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可設置在上板部2401之彎曲後部之面向後的表面。
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設置在上板部2401的前部。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可包括LED,用於發射紅外線至前面。透射構件260設置在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之前。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設置在側殼230前側上之主肋235的上側。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電性地連接至上PCB 240。
鄰近感測器244設置在上板部2401的前部。鄰近感測器244包括:鄰近訊號發光單元2441,用於發射紅外線至前面;以及鄰近訊號光接收單元2442,用於接收發射之紅外線的反射分量。透射構件260設置在鄰近感測器244之前。鄰近感測器244設置在側殼230前側上之主肋235的上側。鄰近感測器244電性地連接至上PCB 240。
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和鄰近感測器244設置在側殼230前部之左和右側。由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發射的紅外線和由鄰近感測器244發射的紅外線可通過透射構件260。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和鄰近感測器244設置在透射構件260之後。
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可設置在上板部2401的後部。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感測通過感測器孔231b的空氣的溫度及/或溼度。感測器孔231b設置在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之後。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設置在側殼230後側上的主肋235上側。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電性地連接至上PCB 240。
主開關242可設置在上板部2401的中心部。主開關242可被向下推壓。推壓突起部228b設置在主開關242的上側,以與主開關242分隔預定的距離。
上板部2401形成為能連接至所有的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鄰近感測器244、溫度和溼度感測器245、及主開關242的形狀。
顯示LED 249可設置在上板部2401。顯示LED 249可包括具有不同顏色的複數個LED。顯示LED 249可通知使用者電池2541的充電/放電或通訊用配件是否與網路配對。顯示LED 249所設置的區域顯示在第29圖中。顯示LED 249設置在開關面板210的光傳送單元215的下側。由顯示LED 249發射的光可通過光傳送單元215。在此實施例中,顯示LED 249設置在主開關242與溫度和溼度感測器之間。
PCB的上板部2401向下彎曲並延伸以界定連接板部2403的上端。PCB的下板部2405向上彎曲並延伸以界定連接板部2403的下端。連接板部2403設置在主開關242的右側。連接板部2403使上板部2401與下板部2405互相電性地連接。
下板部2405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從連接板部2403的下端延伸。當從上面觀看時,下板部2405的其中一端延伸至主肋235。下板部2405裝設有固定孔240b。下固定突起部2386插入至固定孔240b中,致使下板部2405被固定。
下PCB連接端子248設置在下板部2405。下PCB連接端子248提供與下PCB 250的電性連接點。下PCB連接端子248連接至設置在下PCB 250上的上PCB連接端子258。下PCB連接端子248所設置的區域顯示在第30圖中。下PCB連接端子248設置在下板部2405之下表面。
參考第32圖至第35圖,下PCB 250包括主板2501。主板2501係水平設置的板狀構件。引導凹部250a形成在主板2501中。引導凹部250a有間隔地沿主板2501周圍佈置。引導凹部250a從主板2501邊緣朝向中心軸X形成。
上PCB連接端子258設置在主板2501。上PCB連接端子258設置在主板2501的上表面。上PCB連接端子258提供與上PCB 240的電性連接點。上PCB連接端子258連接至設置在上PCB 240的下PCB連接端子248。上PCB連接端子258所設置的區域顯示在第32圖。
通訊模組26設置在主板2501。通訊模組26可設置在主板2501之上表面。通訊模組26包括天線253,用於透過網路發送和接收訊號。參考第32圖,天線253可在主板2501上被圖案化。在另一範例中,額外的天線253可設置在主板2501以外的位置。
加速度感測器257可設置在主板2501。加速度感測器257可設置在主板2501的上表面。設置加速度感測器257的區域顯示在第32圖中。
下PCB 250包括元件保護蓋259,用於保護設置在主板2501上的元件。元件保護蓋259可設置在主板2501的上表面。元件保護蓋259覆蓋設置在主板2501上的元件。
電源供應裝置254可設置在主板2501。電源供應裝置254包括可充電電池2541,用於供應電源。電源供應裝置254可包括異常電流阻斷單元2542,以當異常電流從電池2541供應時阻斷電源。電源供應裝置254可包括電池連接線2543,用於電性地連接電池2541至異常電流阻斷單元2542。電源供應裝置254包括板側連接器2548,設置在主板2501,用於從電池2541供應電源至主板2501。電源供應裝置254包括連接器側連接器2547,連接至板側連接器2548。板側連接器2548和連接器側連接器2547的其中之一為插槽,而且板側連接器2548和連接器側連接器2547的其中之另一個為插頭。電源供應裝置254包括連接器連接線2545,用於連接連接器側連接器2547至異常電流阻斷單元2542。
電源供應裝置254包括更換模組254a,當有需要時係可更換的。更換模組254a包括電池2541、異常電流阻斷單元2542、電池連接線2543、連接器側連接器2547、及連接器連接線2545等。電源供應裝置254包括更換模組254a及板側連接器2548。
電池2541設置在主板2501的下表面。當從上面觀看時,電池2541為圓形的,並且被設置,致使電池2541的中心安置在與中心軸X隔開的位置。電池2541可電性地連接至充電端子255。
異常電流阻斷單元2542設置在主板2501的下表面。異常電流阻斷單元2542可為垂直於主板2501的板件。
板側連接器2548設置在主板2501之上表面。連接器側連接器2547設置在主板2501的上側。連接器連接線2545使異常電流阻斷單元2542與連接器側連接器2547互相連接,其中異常電流阻斷單元2542設置在主板2501的下表面,而連接器側連接器2547設置在主板2501的上側。連接器通孔250b形成在主板2501中,而且連接器連接線2545延伸通過連接器通孔250b。
參考第34圖,板側連接器2548與連接器側連接器2547延伸通過元件通孔238a2。
充電端子255設置在主板2501之下表面。充電端子255安置在充電端子凹部231c。當被放電時,電池2541可經由充電端子255充電。
重置按鈕252設置在主板2501之下表面。重置按鈕252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設置在按鈕孔231e中。在下導件237插入至引導凹部250a的情況下,重置按鈕252與感測器孔231b之間的設置以及上PCB連接端子258與下PCB連接端子248之間的設置如所需要的被達成。
參考第36圖至第38圖,透射構件260安置在側殼230之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中。透射構件260包括:前窗261,曝露至外面;夾持部263,用於使透射構件260被側構件231夾持;以及設置導件264,用於引導在透射構件260後面的元件的設置。
側構件231包括傾斜表面S,在垂直的方向上與中心軸X具有不同的距離。傾斜表面S相對於在包括中心軸X之假想垂直區域中的中心軸X具有一銳角。在此實施例中,側構件231包括傾斜表面S,在向上方向上逐漸遠離中心軸X。
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形成在側構件231的傾斜表面S中。當從前面觀看視窗261時,視窗261邊緣突起,以對應側構件231的傾斜表面S。參考第36圖,在任意水平區域中,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視窗261邊緣的表面突起的範圍大體上正比於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鄰接視窗261的側構件的表面的突起範圍。視窗261邊緣的突起表面大體上可具有相同的傾角如傾斜表面S。
當從前面觀看視窗261時,視窗261的中心部界定表面261a,該表面261a被形成以平行於在包括中心軸X之假想垂直區域中的中心軸X。
在傾斜表面S在向上方向上逐漸遠離中心軸X的情況下,視窗261具有垂直部261a,形成在視窗261之中心部和下部。垂直部261a界定表面261a,該表面261a被形成以平行於在包括中心軸X之假想垂直區域中的中心軸X。垂直部261a垂直於假想水平平面(垂直於中心軸的平面)。
垂直部261a的下端界定視窗261的下端。垂直部261a的下端在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的下端連接至側構件231。在假想垂直區域中,垂直部261a的表面大體上設置在相同的垂直線上如在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下端之側構件231的表面。所以,當紅外線從垂直部261a的後面被發射至垂直部261a的前面時,紅外光筆直地行進而未被折射。
側構件231可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傾斜表面S可在周圍的方向上彎曲。垂直部261a可在周圍的方向上彎曲。垂直部261a的周圍曲率大體上相同於在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下端的側構件231。
視窗261包括周圍部261b及261c,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從視窗2615的上邊緣、左邊緣、及右邊緣突起。周圍部261b及261c沿側構件231的傾斜表面S傾斜,以在向上方向上逐漸遠離中心軸X。周圍部261b及261c可形成為凸面形狀。
周圍部261b及261c包括:上周圍部261b,從視窗261的上部向前突起;以及側周圍部261c,從視窗261的左和右部向前突起。側周圍部261c被形成,以在向上的方向上逐漸地突起。
當從前面觀看視窗261時,由周圍部261b及261c和垂直部261a所界定的區域為凹面的。
夾持部263可從視窗261的後邊緣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突起。夾持部263形成在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的後側。夾持部263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延伸,致使透射構件260不能從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脫離。夾持部263接觸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的內壁,致使透射構件260不能從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脫離。
夾持部263可向上或向下突起。在此實施例中,兩個夾持部263在視窗261的周圍相對的側部突起。夾持部263可包括:第一夾持部263a,設置在視窗261的一側;以及第二夾持部263b,設置在視窗261的另一側。夾持部263可被鄰接透射構件安置孔231a的側構件231夾持住。
主體2A包括光學訊號發光單元,用於在特定方向上發射光學訊號。光學訊號發光單元可由鄰近感測器244及/或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構成。亦即,光學訊號發光單元包括鄰近感測器244和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此實施例中,光學訊號發光單元包括鄰近感測器244和控制訊號發光單元243兩者。
光學訊號發光單元設置在視窗261後面。光學訊號發光單元被設置,致使光學訊號垂直通過視窗261的中心部。學訊號發光單元被設置,致使光學訊號垂直通過垂直部261a。
設置導件264從視窗261後表面向後突起。設置導件264可具有垂直延伸的肋部。設置導件264可將界定在視窗261後面的空間分割為左及右空間。複數個設置導件264可一起被佈置。設置導件264可包括設置導件264a,用於界定視窗261的左空間260a。設置導件264可包括設置導件264b,用於界定視窗261的右空間260b。
設置導件264b相對於透射構件260引導光學訊號發光單元的位置。設置導件264b相對於視窗261引導光學訊號發光單元的位置。光學訊號發光單元243及244分別地設置在界定在視窗261後面而由設置導件264所分割的空間260a及260b中。
控制訊號光發射單元243和鄰近感測器244分別地設置在界定在視窗261後面而由設置導件264b所分割的空間260a及260b中。在此實施例中,控制訊號光發射單元243設置在左空間260a中,而且鄰近感測器244設置在右空間260b中。設置導件264b相對於視窗261引導鄰近感測器244和控制訊號光發射單元243的位置。結果,由鄰近感測器244和控制訊號光發射單元243所發射的光學訊號在預定的角度可通過視窗261,並且可達到預定的位置。亦即,設置導件264b引導透射構件260、鄰近感測器244、及控制訊號光發射單元243之相對設置,致使光學訊號垂直通過垂直部261a。
設置在界定在視窗261後面的空間260a及260b中的光學訊號發光單元向前推壓視窗261的後表面,致使夾持部263與側構件231的內表面緊密接觸。結果,透射構件260被固定至側構件231。
光學訊號發光單元可包括模組殼2433及2443,用於推壓視窗261之後表面。模組殼2433及2443界定光學訊號發光單元的前表面。模組殼2433及2443的前表面接觸視窗261的後表面。
模組殼2433及2443可包括:控制模組殼2433,其中設置有控制訊號光發射單元243;以及鄰近模組殼2443,其中設置有鄰近感測器244。鄰近訊號光接收單元可設置在鄰近模組殼2443中。
控制模組殼2433可在其前表面裝設有被向後壓低的一凹部。控制訊號光發射單元243可設置在該凹部中,並且可向前發射出光學訊號。鄰近模組殼2443可在其前表面裝設有被向後壓低的一凹部。鄰近訊號發光單元2441可設置在該凹部中,並且可向前發射出光學訊號。此外,鄰近模組殼2443可在其前表面裝設有被向後壓低之一額外的凹部。鄰近訊號光接收單元2442可設置在該凹部中,並且可接收從前面返回的光學訊號。
控制模組殼2433的前表面和鄰近模組殼2443的前表面可接觸視窗261的後表面,以向前推壓向前視窗261。控制模組殼2433和鄰近模組殼2443設置被設置導件264引導。
參考第36圖,由光學訊號發光單元從透射構件260後面向前(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發射的光學訊號垂直通過垂直部261a,並且筆直行進而未被折射。顯示在第36圖中的箭號IRc表示筆直行進而未被折射的光學訊號。
如果視窗261的中心部(亦即,光學訊號通過的部分)被設置以平行於傾斜面S,則通過視窗261的光學訊號向下折射。顯示在第36圖的箭號IRd表示被折射的光學訊號。
由光學訊號發光單元發射的光學訊號可經由本發明的垂直部261a筆直行進一較遠的距離。
參考第39圖至第42圖,底殼270界定主體2A的下表面。底殼270可界定主體2A側表面的下部。在底殼270耦合至側殼230的情況下在底殼270中界定一空間。
下PCB 250設置在底殼270中。下PCB 250耦合至底殼270的上側。
底殼270裝設有空間270b,其中設置有電池2541。底殼270裝設有空間270c,其中設置有充電端子。底殼270裝設有凹部270d,其中容納有重置按鈕。
底殼270包括外構件271,界定其外觀。外構件271包括下表面。外構件271包括周圍的表面,環繞其周圍形成。
方向設定凹部270a形成在外構件271中。方向設定凹部270a形成在外構件271的下側中。當從下面觀看時,方向設定凹部270a形成在外構件271的邊緣中。方向設定凹部270a由外構件271的凹陷部2711界定。
底殼270包括側殼耦合部273,其耦合至側殼230。複數個側殼耦合部273可有間隔地沿底殼270的周圍佈置。側殼耦合部273從外構件271的上端向上突起。
在此實施例中,側殼耦合部273裝設有耦合凹部273a。耦合凹部273a的每一個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可被壓低。耦合凹部273a每一個的周圍長度可大於耦合凹部273a每一個的垂直長度。耦合凹部273a可有間隔地沿支撐架221周圍佈置。
側殼耦合部273耦合至側殼230的底殼耦合部2332。從側殼耦合部273的每一個和底殼耦合部2332的每一個選出的其中之一裝設有耦合凹部,然後從側殼耦合部273的每一個和底殼耦合部2332的每一個選出的其中之另一個裝設有突起部,其中該突起部齧合至該耦合凹部內。在此實施例中,側殼耦合部273裝設有耦合凹部273a,然後底殼耦合部2332裝設有突起部,其中突起部耦合至耦合凹部273a內。
外構件271周圍表面的上端接觸側殼230的下端。底殼270包括邊緣插入肋272,從外構件271周圍表面向上突起,並且沿外構件271周圍表面延伸。邊緣插入肋272沿外構件271的上邊緣延伸。邊緣插入肋272可為圓環形狀的。邊緣插入肋272可形成在與外構件271的上端邊緣隔開一朝向中心軸的預訂距離(對應側殼230的下端厚度的距離)的位置。邊緣插入肋272的側表面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接觸側殼230的內表面。
側殼耦合部273從邊緣插入肋272向上突出。重置按鈕設置凹部270d形成在邊緣插入肋272中。
底殼270包括充電端子引導肋277,用於引導充電端子255的設置。充電端子引導肋277包括:底導件277a,用於引導充電端子255下表面的設 置;端導件277b,用於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引導充電端子255的端部;以及側導件277c,用於引導充電端子255之周圍相對的表面。
充電端子設置空間270c裝設在底導件277a和端導件277b的上側。充電端子設置空間270c裝設在兩個側導件277c之間。
底導件277a包括肋部,從外構件271向上突起。底導件277a包括肋部,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延伸。底導件277a的上端支撐充電端子255的下表面。
端導件277b形成在外構件271的上端。邊緣插入肋272未設置在端導件277b所形成的位置。端導件277b被形成以被壓低,致使導充電端子255的端部齧合至外構件271的上端。
二側導件277c可設置在導充電端子255的左和右側表面。側導件277c包括複數個肋部,從外構件271向上突起。側導件277c沿導充電端子255的側表面延伸。側導件277c每一個的上端高度大體上等於邊緣插入肋272的上端高度。
底殼270包括電池引導肋275,用於引導電池2541的設置。電池引導肋275接觸電池2541的側表面。電池引導肋275沿電池2541的側表面延伸。
電池2541的下表面可被外構件271的底表面支撐。當從上面觀看時,電池2541係圓形的,並且被設置,致使電池2541的中心安置在與中心軸X隔開的位置。電池2541偏心地設置在底殼270中。電池2541具有小於底殼270的直徑的直徑。電池2541可被設置,致使電池2541的側表面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接觸底殼270的內表面。
電池引導肋275被形成,以在與電池2541之偏心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圍繞電池2541的側表面。
電池引導肋275包括肋部275a及275c,形成在不與充電端子255、重置按鈕252、及異常電流阻斷單元2542干擾的位置,致使肋部275a及275c突起預定高度。肋部275a及275c包括:肋部275a,從充電端子255的一側延伸;以及肋部275c,從充電端子255的另一側延伸。
電池引導肋275包括肋部275b,突起至低於肋部275a及275c的高度的高度,以預防充電端子255的干擾。而且充電端子255設置在肋部275b的上側。
電池引導肋275包括肋部275d,突起至低於肋部275a及275c的高度的高度,以預防異常電流阻斷單元2542的干擾。肋部275d的一側引導電池2541的側表面,而且不包括電池2541之電源供應裝置的其他組件可設置在肋部275d的上側。圓柱形電池設置空間270b被界定在電池引導肋275的凹面表面與外構件271的內表面之間。
參考第43圖至第47圖,容器2B包括:容器主體280,其中具有外耦合部283以及內部206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容器側構件290,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相對於容器主體280界定外部205。容器2B包括:容器主體280,其界定底部281a及傾斜部281b;以及容器側構件,其界定向外表面291。
容器2B包括主體耦合部280a,藉由向下壓低容器2B的中心部而形成。
當從上觀看時,容器主體280係圓形的。容器主體280的中心部係向下凹面的。容器主體280的側測表面向上突起,以具有預定高度。
容器主體280具有內表面281,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接觸主體2A。內表面281包括:底部281a,設置在其中心部;以及傾斜部281b,界定從底部281a邊緣至容器主體280頂部形成的傾斜表面。傾斜部281b可被形成,以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逐漸傾斜。傾斜部281b逐漸形成,以成為凹面的。
傾斜部281b在周圍的方向上形成。傾斜部281b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
方向設定突起部285形成在傾斜部281b上。方向設定突起部285可形成在底部281a上。
容器主體280包括接觸表面282,被配置以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接觸容器側構件290。接觸表面282接觸向內表面292。接觸表面282包括傾斜表面,被形成以在向上的方向上變成為接近中心軸X。
接觸表面282裝設有夾持凹部280b,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被壓低。夾持凹部280b可形成在接觸表面282的下部中。一夾持凹部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可形成在接觸表面282的下部中。接觸表面282裝設有夾持凹部280b,其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被壓低朝向傾斜部281b。夾持凹部280b可裝設在如傾斜部281b之大致相同的水平平面上。
夾持凹部280b可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夾持凹部280b可被容器側構件290隱藏。形成在容器側構件290的耦合鉤件295插入至夾持凹部280b中以耦合容器主體280至容器側構件290。
如果未裝設有夾持凹部280b,則由於傾斜部281b的斜率和接觸表面282的斜率,夾傾斜部281b下部與接觸表面282下部之間的厚度可能大於其他部分的厚度。在裝設有夾持凹部280b的情況下,容器主體280的下部厚度可減少,其有利於注入成型。
方向設定突起空間280d,其為朝向方向設定突起部285的凹面,界定在接觸表面282的下側。方向設定突起空間280d可連接至夾持凹部280b。方向設定突起空間280d被容器側構件290隱藏。
參考第46圖(c)及第46圖(d),根據修飾的容器2B’僅包括容器主體280’而沒有容器側構件290。下面的描述將基於修飾與此實施例之間的差異來提出。夾取凹部280b’暴露在外面。在此情況下,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從容器主體280’突出。容器主體280’在其上側裝設有主體耦合部280a’,主體2A可分離地附接至主體耦合部280a’。容器主體280’包括內部281’,被向下壓低以界定容器主體280’。內部281’包括:底部281a,界定內部281’的底部;以及傾斜部281b’,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逐漸向上傾斜。容器主體280’包括外部291’及283’,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主體280’時,暴露在外面。外部291’及283’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包括向外表面291’。向外表面291’裝設有夾持凹部280b’,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朝向傾斜部281b’被向下壓低。向外表面291’界定傾斜表面,其被形成以在向地方向上變得靠近中心軸X。夾持凹部280b’,其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被壓低,形成在向外表面291’的外部。關於修飾的其餘部分結構由於根據此實施例之容器主體280的結構而顯而易見,故其詳細描述將予以省略。
接觸表面282裝設有引導凹部280c,引導容器主體280插入至形成在容器側構件290中的中央開口290a內。引導凹部280c形成在接觸表面282中,以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為凹面的。引導凹部280c沿接觸表面282的傾斜表面延伸。引導凹部280c垂直地延伸。引導凹部280c的深度可從上側至下側逐漸增加。引導凹部280c形成在夾持凹部280b的上側中。引導凹部280c的下側可連接至夾持凹部280b。
形成在容器側構件290上的引導突起部296可插入至引導凹部280c中,以限制組裝時容器側構件290的垂直移動。引導突起部296可插入至引導凹部280c中,以沿引導凹部280c向下滑動。
容器主體280包括外耦合部283,安置在容器主體280的下表面。當從下面觀看容器主體280時,外耦合部283設置在容器主體280的中心部。外耦合部283可為圓形的。
容器主體280下表面的邊緣界定邊緣部283a,相對於水平面傾斜。邊緣部283a具有傾斜表面,其斜率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逐漸增加。邊緣部283a係圓環形狀的。邊緣部283a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連接至外耦合部283,並且邊緣部283a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連接至容器側構件290的下端。
容器2B係以能注入成型的材料所製成。例如,容器2B可以合成樹脂製成。容器主體280係以能注入成型的材料所製成。容器側構件290亦以能注入成型的材料所製成。
參考第47圖,容器主體280係使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注入成型機300(鑄模)被注入成型。容器主體280在容器主體280被翻轉的狀態下(亦即,容器主體280的下部面朝上)被注入成型,致使氣體排放罩283b形成在容器主體280的下表面上。
注入成型機300包括:第一注入成型單元301,用於使容器主體280的內表面281注入成型;第二注入成型單元302,用於使容器主體280的接觸表面282和引導凹部280c注入成型;第三注入成型單元303,用於使容器主體280的夾持凹部280b和方向設置突起空間280d注入成型;第四注入成型單元304,用於使容器主體280的下表面邊緣注入成型;以及第五注入成型單元305,用於使容器 主體280的下表面中心部注入成型。在上面描述中,「第一注入成型單元」、「第一注入成型單元」、「第二注入成型單元」、「第三注入成型單元」、「第四注入成型單元」、以及「第五注入成型單元」等術語僅使用於避免在指定物件之間混淆,並非指示注入成型單元之順序或重要性。
第三注入成型單元303包括:突起部304a,用於形成夾持凹部280b;以及起部304b,用於形成方向設定突起空間280d。
當容器主體280被注入成型時,氣體排放罩283b形成在容器主體280上。氣體排放罩283b形成在容器主體280的下表面上。氣體排放罩283b形成在容器主體280之形成有外耦合部283的下表面上。氣體排放罩283b以圓形形狀的方式形成在容器主體280上。氣體排放罩283b以同心圓形形狀的方式形成在容器主體280上。注入成型機300可具有氣體排放埠,以形成氣體排放罩283b。具體而言,第五注入成型單元305可具有氣體排放埠,以形成氣體排放罩283b。
容器側構件290係圓環形狀的。容器側構件290在其中心裝設有中心開口290a。容器主體280經由中心開口290a被插入,以耦合至容器側構件290。
容器側構件290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包括外部205的側表面。容器側構件290包括:向外表面291,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界定容器側構件290的側表面;以及向內表面292,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界定容器側構件290的側表面。容器側構件290被配置,致使在向外表面291與向內表面292之間的容器側構件290的厚度大體上為一致的。
向外表面291包括傾斜表面,被形成以在向上的方向上變得靠近中心軸X。向外表面291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向外表面291界定容器的部分外部205。
向內表面292包括傾斜表面,被形成以在向上的方向上變得靠近中心軸X。向內表面292在周圍的方向上延伸。接觸表面282接觸向內表面292。向內表面292的下部接觸容器主體280的接觸表面282。向內表面292包括向內曝露表面292a,其曝露至主體280的上側。向內曝露表面292a曝露在向內表面292的上側。向內曝露表面292a界定容器內部206的上部。向內曝露表面292a曝露至傾斜部281b的上側。
向內表面292裝設有耦合鉤件295,其插入至夾持凹部280b中。複數個耦合鉤件295可有間隔地在周圍的方向上佈置。
耦合鉤件295從向內表面292突起。耦合鉤件295之圓周的長度可大於耦合鉤件295之垂直的長度。耦合鉤件295的下表面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可逐漸向上傾斜。耦合鉤件295的上表面可水平地形成,以被夾持凹部280b的下表面夾持住。
向內表面292裝設有引導突起部296,其插入至引導凹部280c中。複數個引導突起部296可有間隔地在周圍的方向上佈置。引導突起部296被形成以對應引導凹部280c。
引導突起部296從向內表面292突起。引導突起部296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突起。引導突起部296的垂直長度大於引導突起部296的周圍長度。
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形成在向內曝露表面292a上。附接分離突起部298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從向內曝露表面292a突起。
當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時,容器2B的傾斜部281b係滑行的部件。傾斜部281b具有一斜率,被形成以在向下方向上變得靠近中心軸X,致使主體2A的下角落279能順利地滑行。結果,使用者可順利地將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或將主體2A從容器2B分離出來。此外,可以最小化主體2A的下角落279的損耗。
容器2B的向外表面291具有一斜率,被形成以在向下的方向上變得遠離中心軸X。
由於容器2B的向外表面291在向下的方向上變得遠離中心軸X,而且內表面281的傾斜部281b在向下的方向上變得靠近中心軸X,所以外表面291與內表面281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加。結果,夾持凹部280b形成在接觸表面282中,被容器側構件290隱藏,藉以當減少可因為注入厚度的增加而發生像是毛邊的注入缺陷時,可以裝設耦合鉤件295能被插入的凹部。
參考第48圖至第55圖,將詳細描述主體2A的結構和功能。
主體2A的上邊緣E1、主體2A的下邊緣E2、容器2B的下邊緣E3、及容器2B的上邊緣E4,隨後將進一步的說明,可沿特定圖形的周圍延伸。這裡,「圖形」表示一假想平面圖式,設置在垂直於中心軸的平面上。該圖形可為圓形、橢圓形、多邊形、倒角多邊形等等。該圖形可為不規則形狀的圖式。該圖形可為圓形、橢圓形、或倒角多邊。即使凹陷部或突起形成在圖形周圍,該圖形可為圓形、橢圓形、或倒角多邊。在下面描述中,「第一圖形」、「第二圖形」、「第三圖形」、「第四圖形」等術語僅使用於避免指定物件之間之混淆,並不指示圖形之順序或重要性。
參考第48圖至第49圖,假設第一圖形以垂直於中心軸X的方式被設置,則主體2A包括上邊緣E1,沿第一圖形周圍延伸。參考第48圖,上邊緣E1可設置在假想平面H1中。
第一圖形可為圓形,具有預定直徑r1。假設具有預定直徑r1的第一圖形被設置為垂直於中心軸X,主體2A具有上邊緣E1,沿具有預定直徑r1的假想圓形周圍延伸。參考第48圖,邊緣E1可設置在假想平面H1中。
上邊緣E1可為圓形的或弧形形狀的。在凹部或突起部形成在具有預定直徑r1的假想圓形周圍上的主體2A的狀態下,凹部或突起部在上邊緣E1中並非傾斜的,而且上邊緣E1係弧形形狀的。即使在上邊緣E1係弧形形狀的情況下,上邊緣E1可近似於圓形的。
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之主體2A的側表面,相較於上邊緣E1和下邊緣E2的其中之一,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被更加向內地形成。主體2A的側表面,相較於上邊緣E1和下邊緣E2的其中之一,形成在更加靠近中心軸X的位置。在下面的描述中,主體2A的側表面,相較於上邊緣E1,形成在更靠近中心軸X的位置。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由於主體2A的側表面相較於上邊緣E1形成在更靠近中心軸X的位置的結構,則主體2A的側表面相較於下邊緣E2形成在更靠近中心軸X的位置的結構成為顯而易見的,所以省略其描述。
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之主體2A的側表面,相較於上邊緣E1,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被更加向內地形成。主體2A的側表面,相較於上邊緣E1,形成在更加靠近中心軸X的位置。在主體2A垂直地靠近外部水平平 面G的情況下(在中心軸X平行於該水平平面G的狀態下),主體2A的上邊緣E1首先接觸到外部水平平面G。
參考第50圖,在主體2A與容器2B分離的狀態下上邊緣E1垂直接觸外部水平平面G的情況下,主體2A可朝向主體2A的下表面278傾倒(亦即,在方向T1上)。其理由是主體2A的上邊緣E1由水平平面G所支撐,然而主體2A的下邊緣E2並未被水平平面G所支撐。
在主體2A被製造以具有近似圓形的邊緣E1及E2的情況下,當主體2A離開地面或沿地面滾動時,主體2A則因而可在方向T1上(亦即,朝向主體2A的下表面278)短時間內翻轉。結果,遺失主體2A的機率可降到最小,而且可減少使用者用於握持主體2A以預防其滾至遠處的過多動作。
假設第二圖形被設置為垂直於中心軸,主體2A包括下邊緣E2,沿第二圖形周圍延伸。參考第48圖,下邊緣E2可設置在假想平面H2中。
在第二圖形可為具有預定直徑r2的圓形。假設具有預定直徑r2的假想圓形被設置為垂直於中心軸,主體2A可包括下邊緣E2,沿具有預定直徑r2的假想圓形周圍延伸。直徑r2不同於直徑r1。直徑r2可小於直徑r1。
參考第48圖,下邊緣E2可由一組接觸水平平面G的點所構成,致使主體2A的上邊緣E1和側面的其中之一同時接觸到水平平面G(第48圖顯示下邊緣E2和主體2A的側面同時接觸到水平平面G,而且第51圖顯示主體2A的下邊緣E2、上邊緣E1、和側面同時接觸到水平平面G)。尤其,在主體2A的下表面278的邊緣為弧形的情況下,如第48圖所示,其可被界定為下邊緣E2,如上所述。
參考第48圖,在主體2A的側表面上的點q和下邊緣E2同時接觸到水平平面G。參考第48圖,下邊緣E2可設置在假想平面H2中。
下邊緣E2可為圓形的或弧形形狀的。在凹部或突起部形成在具有預定直徑r2的假想圓形周圍上的主體2A的狀態下,凹部或突起部在下邊緣E2中並非傾斜的,而且下邊緣E2係弧形形狀的。即使在下邊緣E2係弧形形狀的情況下,上邊緣E1可為近似圓形的。
參考第51圖至第53圖,當主體2A在水平平面G上滾動,同時朝向下表面278(在方向T1上)翻轉時,下邊緣E2接觸到水平平面G。在此情況下, 由於主體2A的傾倒,所以主體2A的重心進一步更偏向下表面278(在方向T1上)。由於直徑r2小於直徑r1,所以主體2A在朝向下表面278(在方向T1上)轉動時滾動。之後,在僅下邊緣E2接觸到水平平面G的狀態下,主體2A在朝向下表面278轉動時滾動。當主體2A完全傾倒至下表面278接觸到水平平面G的程度時,主體2A的滾動運動則停止。
第53圖係顯示當主體沿水平平面滾動而翻轉時在水平平面上由主體的上邊緣E1和下邊緣E2形成的假想軌跡的概念圖。第53圖中,軌跡l1由上邊緣E1形成,而軌跡l2及l3由下邊緣E2形成。在上邊緣E1接觸到水平平面G的狀態下,主體在從點p1筆直移動或轉動至點p2時滾動。主體2A朝向下表面278傾倒(在方向T1上),然後下邊緣E2從點3接觸到水平平面G。之後,上邊緣E1離開水平平面G,然後主體2A在下邊緣E2接觸到水平平面G的狀態下轉動。軌跡l2表示相對小的轉動角度,而軌跡l3表示相對大的轉動角度。隨著主體2A在轉動時移動,轉動角度可逐漸增加。作為轉動的結果,主體2A可回到其初始位置。之後,主體2A完全翻轉,然後下表面接觸到水平平面G。結果,主體2A的運動則停止。當主體2A在水平平面G上滾動時,可以預防主體2A滾至遠處作為主體2A的翻轉、轉動、及停止的結果。
主體2A的側表面可包括傾斜表面,被形成以在向下的方向上變得靠近主軸X。主體2A的側表面可包括複數面傾斜表面,被形成以在向下的方向上變得靠近主軸X。在此情況下,傾斜表面可具有不同的斜率。此外,主體2A側表面的傾斜表面斜率可在向下的方向上逐漸改變。凹部或孔洞可形成在體2A側表面的傾斜表面中。
主體2A的高度h可小於直徑r2。在主體2A的高度h較小的情況下,下邊緣E2和上邊緣E1及主體2A的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同時接觸水平平面G的側立狀態可變得更加不穩定。結果,主體2A的完全翻轉(亦即,下表面278接觸水平平面G)可更加順利和迅速地達成。
主體2A包括下角落279,連接至下邊緣E2的下側。下角落279被去角。下角落279係圓弧形的。下角落279的上端連接至下邊緣E2,而且下角落279的下端連接至下表面278。下角落279界定比下邊緣E2更接近中心軸X的表面。下角落279界定比下表面278更高的位置。
參考第53圖,在主體2A的翻轉期間,即使在下邊緣E2接觸到水平平面G之後,主體2A更進一步朝向下表面278(在方向T1上)傾倒。此刻,下角落279順利接觸到水平平面G,然後下表面278順利接觸到水平平面G。結果,在主體2A的翻轉期間,可以減小施加在下表面278的衝擊。亦即,施加在主體2A的衝擊被減小,從而減小設備被破壞或損壞的機率。
再者,下角落279界定在向下方向上變得更接近中心軸X的表面。在主體2A的翻轉期間,主體2A更進一步朝向下表面278(在方向T1上)傾倒。此刻,接觸到水平平面G之下角落279之接觸的部分變得更接近主體2A的中心軸。結果,主體2A更加迅速地翻轉。結果,可以將根據主體2A之翻轉的主體2A的移動距離減到最小。
參考第48圖至第52圖,電池2541可設置在主體2A的下部中。主體2A的外殼可由展現出相對較低比重的材料像是合成塑膠來製成。具體而言,開關面板210、開關運作單元220、側殼230、及底殼270由展現出相對較低比重的材料像是合成塑膠來製成。此外,除設置電池2541的空間外,部件以相對低密度的方式設置在主體2A的內空間中。電池2541以相對高密度的方式設置在主體2A的內空間中。此外,電池由金屬材料製成。結果,電池2541展現出相對高的比重。電池2541可設置在主體2A的下部中,致使主體2A的重心M安置在主體2A的下側。
電池2541可設置為低於將主體2A的高度分割為兩半部的假想平面Hm。電池2541一般可為圓柱狀的。電池2541的高度可小於主體2A之高度h的一半。
參考第52圖,在主體2A的重心M安置在主體2A的下側的情況下,當主體2A沿水平平面G滾動時,主體2A可更迅速地朝向下表面278(在方向T1上)翻轉。參考第53圖,在主體2A的重心M安置在主體2A的下側的情況下,主體2A的轉動角度增加,具有形成相對迅速的轉動軌跡l3,有利於主體2A之更迅速的停止。
參考第54圖,當從主體2A下面觀看時,電池2541可設置在偏心的位置。電池2541的偏心位置表示在預定方向ec上通過電池2541重心的垂直軸 Mb與主體2A的中心軸X隔開預定距離。當比重相對高的電池2541被偏心地設置時,主體2A的重心M在電池2541係偏心的方向ec上係邊心的。主體2A的重心M有意地與中心軸X隔開。
當從上面觀看時,電池2541被形成以具有小於直徑r1和直徑r2的直徑。其直徑為相對小的電池2541可設置在偏心方向ec上,以接觸側構件231的內表面。在此情況下,電池2541的側表面在與偏心方向ec相反的方向上與側構件231的內表面隔開。電池2541的直徑可小於直徑r2的0.8倍。
電池引導肋275固定電池2541,致使電池2541設置在偏心位置。
參考第55圖,在當主體2A(或主體2A和容器2B之組件)沿水平表面G滾動時主體2A的重心M從水平表面G向上移動的情況下,力矩在方向T2上被施加至主體2A,其中主體2A的重心M向下移動。第55圖(a)顯示主體2A的重心M安置在主體2A的右側,藉以力矩在向右方向T2上被施加至主體2A;以及第55圖(b)顯示主體2A的重心M安置在主體2A的左側,藉以力矩在向左方向T3上被施加至主體2A。
所以,當主體2A的滾動運動的動能小於預定值時,動能完全轉換為位能,結果主體2A不會滾得更遠。動能的預定值表示即使當主體2A的重心M移動至最高位置時運動方向被維持的最小動能。所以當主體2A滾動時,主體可不滾至遠處。此外,由於重心M的偏心位置,在主體2A滾動期間,主體2A的翻滾更加順利地被執行。其理由為,力矩在與運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施加,結果運動速度和離心力(在與主體2A傾倒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減少,其更有利於主體2A的翻轉。
參考第56圖及第57圖,假設第三圖形設置為垂直於中心軸X,容器2B包括下邊緣E3,沿第三圖形周圍延伸。參考第56圖,下邊緣E3可設置在假想平面H3中。
第三圖形可為圓形的,具有預定直徑r3。假設具有預定直徑r3的假想圓形設置為垂直於中心軸X,容器2B包括下邊緣E3,沿具有預定直徑r3的假想圓形周圍延伸。參考第56圖,下邊緣E3可設置在假想平面H3中。
下邊緣E3可為圓形的或弧形形狀。在凹部或突起部在具有直徑r3的假想圓形周圍上形成在容器2B的情況下,凹部或突起部未被包括在下邊緣E3中,而且下邊緣E3為圓弧形形狀。即使在下邊緣E3為圓弧形形狀的情況下,下邊緣E3可為近似圓形的。
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之容器2B的側表面比下邊緣E3和上邊緣E4的其中之一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更進一步向內形成,隨後將進一步的說明。容器2B的側表面比下邊緣E3和上邊緣E4的其中之一形成在更接近中心軸X的位置。在下面描述中,容器2B的側表面比下邊緣E3形成在更接近中心軸X的位置。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容器2B的側表面比上邊緣E4形成在更接近中心軸X的位置的結構係從容器2B的側表面比下邊緣E3形成在更接近中心軸X的位置的結構而變得顯而易見,所以省略其描述。
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的容器2B之側表面(向外表面291)可比容器2B的下邊緣E3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更進一步向內形成。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之容器2B的側表面(向外表面291)可比容器2B的下邊緣E3形成在更接近中心軸X的位置。在容器2B垂直地接近外部水平平面G(在中心軸X平行於水平平面G的狀態下)的情況下,容器2B的下邊緣E3接觸到外部水平平面G。
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上邊緣E1和下邊緣E3的其中之一比另一個形成在更靠近中心軸X的位置。在此實施例中,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上邊緣E1比下邊緣E3形成在更靠近中心軸X的位置。
直徑r3不同於直徑r1。在此實施例中,直徑r3大於直徑r1。
通訊用配件2A和2B被配置,致使主體2A的上邊緣E1和容器2B的下邊緣E3在主體2A垂直地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可同時接觸到水平平面G。
參考第58圖及第59圖,當通訊用配件2A和2B在主體2A的上邊緣E1和容器2B的下邊緣E3接觸到水平平面G的狀態下滾動時,由於直徑r1與直徑r3彼此不同,所以通訊用配件2A和2B翻轉至側面。參考第58圖,直徑r1小於直徑r3,所以通訊用配件2A和2B轉動至上邊緣E1(在方向T4上)。第59圖顯示由上邊緣E1所形成的軌跡l4和由下邊緣E3所形成的軌跡l5。當通訊用配件2A和2B在 邊緣E1和下邊緣E3分別接觸到點p4和點p5的狀態下時,通訊用配件2A和2B轉動至具有較小直徑的邊緣(在方向T4上)。作為通訊用配件2A和2B的轉動結果,通訊用配件2A和2B可回復至其初始位置。
參考第56圖及第57圖,假設第四圖形設置為垂直於中心軸X,容器2B包括上邊緣E4,沿第四圖形周圍延伸。參考第56圖,上邊緣E4可設置在假想平面H4中。上邊緣E4可設置在主體2A與容器2B之間的邊界上。
第四圖形可為圓形的,具有預定直徑r4。假設具有預定直徑r4的假想圓形設置為垂直於中心軸X,容器2B包括上邊緣E4,沿具有預定直徑r4的假想圓形周圍延伸。參考第56圖,上邊緣E4可設置在假想平面H4中。
直徑r4不同於直徑r3。直徑r4可小於直徑r3。
當容器2B從地面離開或沿地面滾動時,容器2B可在短時間內朝向上邊緣E4翻轉。容器2B翻轉的原理與主體2A翻轉的原理一致,所以省略其描述。遺失容器2B的機率可被降到最低,而且可減少使用者用於握持主體2A以預防其滾至遠處的過多動作。
上邊緣E4可為圓形的或弧形形狀。在凹部或突起部在具有直徑r4的假想圓形周圍上形成在容器2B的情況下,凹部或突起部未被包括在上邊緣E4中,而且上邊緣E4為圓弧形形狀。即使在上邊緣E4為圓弧形形狀的情況下,上邊緣E4可為近似圓形的。
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的容器2B的側表面比下邊緣E3和上邊緣E4的其中之一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更進一步向內形成。容器2B的側表面比下邊緣E3和上邊緣E4的其中之一形成在更接近中心軸X的位置。在下面描述中,容器2B之側表面比下邊緣E3形成在更接近中心軸X的位置。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容器2B之側表面比上邊緣E4形成在更接近中心軸X的位置的結構係從容器2B之側表面比下邊緣E3形成在更接近中心軸X的位置的結構而變得顯而易見,所以省略其描述。
容器2B的上邊緣E4可由接觸到水平平面G的一組位置所構成,致使容器2B的下邊緣E3和側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同時接觸到水平平面G。(第56圖 顯示容器2B的上邊緣E4、容器2B的下邊緣E3、及容器2B的側面同時接觸到水平平面G。)
容器2B的側表面(像外表面291)可包括傾斜表面,以在向上的方向上變得靠近中心軸X。容器2B的側表面(像外表面291)可包含複數面傾斜表面,以在向上的方向上變得靠近中心軸X。在此情況下,傾斜表面可具有不同的斜率。此外,容器2B之側表面(像外表面291)的傾斜表面斜率可在向上的方向上逐漸改變。凹部或突起部可形成在容器2B之側表面(像外表面291)的傾斜表面中。
容器2B的高度可小於直徑r4。在容器2B的高度為小的情況下,容器2B的上邊緣E4及容器2B的下邊緣E3和側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同時接觸到水平平面G的側立狀態可變得較不穩定。結果,容器2B的完全翻轉可更加順利和迅速被達成。
在下文中,將會參考第60圖至第63圖描述用於製造通訊用配件2的設備及方法。
如先前所描述的,容器2B包括主體耦合部,其中主體2A可分離地耦合至主體耦合部;而且主體2A包括曝露部201,其中在主體2A耦合至容器2B的狀態下被曝露在外。曝露部201形成在主體2A的上部。主體2A包括側構件231,其界定曝露部201的側表面。側構件231的上端角落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界定主體2A的上邊緣E1。
為了從具有上述結構之通訊用配件2的容器2B分離主體2A,使用者使用他/她的手握住對應主體2A之曝露部201的側構件231。在此情況下,使用者的手接觸到上邊緣E1。尤其,當使用者從容器2B分離主體2A時,使用者緊緊握住側構件231,然後上邊緣E1施加壓力至使用者的手。
上邊緣E1具有彎曲的角落。結果,上邊緣E1施加至使用者的手的壓力可被分散,然後握持主體2A的使用者感覺可被改善。
此外,如先前所描述的,主體2A包括側構件231,相對於中心軸界定其周圍的外觀。側構件231的側表面界定傾斜表面,被形成以在向上的方向 上逐漸遠離中心軸X。側構件231的上端角落在從軸線向外的方向XO上界定主體2A的上邊緣E1。
在此情況下,上邊緣E1可界定角落,該角落在包括中心軸X的假想垂直區段中具有銳角。所以當使用者使用他/她的手握住主體2A時,上邊緣E1可更集中地施加至使用者的手。為此理由,上邊緣E1可具有彎曲的角落。
側構件的上端角落在向內朝向軸線的方向XI上可界定內邊緣,而且內邊緣可具有有角度的角落。由於使用者的手並未接觸到內邊緣,所以握持主體2A之使用者感覺並未受到內邊緣的影響。
同時,內邊緣的頂表面大體上對齊與其鄰接的開關面板210的邊緣頂表面,而且開關面板210的邊緣端接觸側構件231的內表面。內邊緣具有有角度的角落,致使連接開關面板210至側構件231上端的上表面可順利地延伸。
此外,當圓頂形狀的開關面板210被向下按壓時,開關面板210藉以向邊緣延伸之開關面板210的彈性變形被側構件231上端的內壁預防了。內邊緣具有有角度的角落,致使開關面板210的邊緣端能更加穩定地安置在側構件231上端的內壁上。
同時,主體2A由能被注入成型的材料製成。側殼230由能被注入成型的材料製成。側構件231由能被注入成型的材料製成。能被注入成型的材料的一範例可以是合成樹脂。
在下文中,將參考第28圖及第60圖至第63圖說明用於製造包括具有彎曲角落之上邊緣E1的通訊用配件的設備。在第28圖中,部分Z表示側構件231的區段。第60圖係注入成型機310a及310b的截面圖,顯示側構件231的區段,其中注入成型機310a及310b被使用在將側構件231注入成型的程序中。第61圖至第63圖顯示構成注入成型機310b的複數個注入成型單元311b、312b、及313b。用於在注入成型單元311b、312b、及313b之間維持耦合力的固定裝置的結構以及用於供應要被注入成型的材料的結構在第61圖至第63圖中被省略。然而,各種實施例可被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實現。
通訊用配件製造設備包括注入成型機310b,用於將側殼230注入成型,其中側殼230構成通訊用配件2的部分之一。具體而言,通訊用配件製造設備包括注入成型機310b,用於將側構件231注入成型。
參考第60圖(b),注入成型機310b包括注入成型單元312b,其中界定側構件231的上端、上邊緣E1、及側構件231之側表面上端的表面係一體成型地互相連接。
注入成型單元312b可被配置,致使界定上邊緣E1的角落係凹面的。上邊緣E1可具有彎曲的角落。
此外,注入成型機310b在側構件231的上端、上邊緣E1、及側構件231的內邊緣之中可僅在側構件231的內邊緣上形成分模線PLb。分模線可在注入成型期間留下痕跡。尤其,在分模線形成在角落上的情況下,注入成型的製品的角落可為有角度的。
例如,在第60圖(a)之注入成型機310a中,兩個注入成型單元311a及312a在上邊緣E1上形成分模線PLa。在此情況下,邊緣E1具有有角度的角落。
在另一方面,在第60圖(b)之注入成型機310b中,兩個注入成型單元311b及312b在內邊緣上形成分模線PLb。在此情況下,內邊緣可具有有角度的角落,而且邊緣E1可具有有角度的角落。
注入成型機310b將參考第61圖至第63圖作更詳細的描述。注入成型機310b包括:上注入成型單元311b,用於界定側殼230上部的成型線;側注入成型單元312b,用於界定側殼230側面(側構件231側面)的成型線;以及下注入成型單元313b,用於界定側殼230下部的成型線。
複數個上注入成型單元311b、複數個側注入成型單元312b、及複數個下注入成型單元313b可被裝設。例如,兩個下注入成型單元313b可被裝設,以可在側殼230的中心部與邊緣部之間形成分模線。
通訊用配件製造設備包括固定裝置(圖中未顯示),用於在注入成型單元311b、312b、及313b之間維持耦合力。固定裝置使注入成型單元311b、312b、及313b互相耦合或分離。此外,通訊用配件製造設備包括用於供應要被注入成型的材料至注入成型機310b中的結構(圖中未顯示)。
側注入成型單元312b界定側構件231上端的成型線,並且同時界定側構件231的側表面(在向上方向上變得逐漸遠離中心軸X的傾斜表面)的成型線。側注入成型單元312b包括第一側注入成型單元312b1和第二側注入成型單元312b2,在水平方向上(例如,在向前和向後的方向上或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為可互相分離的。第一側注入成型單元312b1和第二側注入成型單元312b2的分模線(圖中未顯示)垂直形成在側構件231的側表面上。
此外,上注入成型單元311b在注入成型製品製造後被向前移除。結果,上注入成型單元311b和側注入成型單元312b的分模線PLb形成在內邊緣上。結果,側注入成型單元312b可被移除。同時,內邊緣可具有有角度的角落,而且上邊緣E1可具有有角度的角落。
同時,通訊用配件製造方法包括將側殼230注入成型的步驟。具體而言,通訊用配件製造方法包括將側構件231注入成型的步驟。
注入成型步驟包括供應要被注入成型的材料至注入成型機中的步驟,其中界定側構件231的上端、上邊緣E1、及側構件231之側表面上端的表面係一體成型地互相連接。
在注入成型步驟,在側構件231的上端、上邊緣E1、及側構件231的內邊緣之中可僅在側構件231的內邊緣上形成分模線PLb。
注入成型步驟包括從注入成型製品移除注入成型機的步驟,其中界定側構件231的上端、上邊緣E1、及側構件231之側表面上端的表面係一體成型地互相連接。
通訊用配件製造方法之其餘步驟從上述的通訊用配件製造設備的功能係顯而易見的,所以省略其描述。
雖然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以說明為目的已被揭露,然而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領會,在不偏離如在後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揭露的發明之範圍和精神的前提下,可作各種修飾、添加、及置換。
210‧‧‧開關面板
220‧‧‧開關運作單元
230‧‧‧側殼、外殼
231d‧‧‧附接分離槽
240‧‧‧印刷電路板(PCB)、上PCB
242‧‧‧主開關
250‧‧‧印刷電路板(PCB)、下PCB
2541‧‧‧電池、可充電電池
270‧‧‧外殼、底殼
2711‧‧‧凹陷部
280‧‧‧容器主體
283‧‧‧外耦合部、水平表面
285‧‧‧方向設定突起部、方向設定部
290‧‧‧容器側構件
298‧‧‧附接分離突起部
2A‧‧‧通訊用配件、主體、第三主體
2B‧‧‧通訊用配件、容器

Claims (20)

  1. 一種通訊用配件,包括:一主體,具有一通訊模組,用於與一預定的網路通訊;以及一容器,具有一主體耦合部,該主體可分離地耦合至該主體耦合部,其中,該主體包含一遙控模組,用於傳送一光學訊號,以控制一預定的鄰近設備,以及該容器包含一外耦合部,被形成以附接至一外部物件的一個表面。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該遙控模組包含一控制訊號發光單元,用於傳送一光學訊號,以在一特定方向上從該主體控制該預定的鄰近設備,以及該容器包含一方向設定部,用於引導該主體,致使當該容器附接至該外部物件之該表面時,該特定方向被設定至一預定方向。
  3. 一種通訊用配件,包括:一主體,具有一通訊模組,用於與一預定的網路通訊;以及一容器,具有一主體耦合部,該主體可分離地耦合至該主體耦合部,其中,該主體包含一感測器模組,用於感測預定的周圍狀況,以及該容器包含一外耦合部,被形成以附接至一外部物件的一個表面。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該感測器模組包含一鄰近感測器,用於在一特定方向上感測該主體對該外部物件的鄰近度,以及該容器包含一方向設定部,用於引導該主體,致使當該容器附接至該外部物件的該表面時,該特定方向被設定至一預定方向。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4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該容器包含一方向指示部,用於在視覺上指示該特定方向。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4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該方向設定部包含一方向設定突起部和一方向設定凹部,該主體包含從該方向設定突起部與該方向設定凹部之間選擇的其中之一, 該容器包含從該方向設定突起部與該方向設定凹部之間選擇的其中之另一個,該方向設定突起部在該特定方向被設定至該預定方向的狀態下齧合至該方向設定凹部中,以及該方向設定突起部被設置以使其中心在一個方向上偏離該主體和該容器的中心軸。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從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選擇的其中之一裝設有一附接分離槽,從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選擇的其中之另一個包含一附接分離突起部,被配置以在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時插入至該附接分離槽中,該附接分離槽在一周圍的方向上延伸,以及該附接分離突起部包含一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相對於該中心軸被設置在該方向設定突起部的對面。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在該方向設定突起部不齧合至該方向設定凹部中的狀態下,該第一附接分離突起部插入至該附接分離槽中,以便在該周圍的方向上滑動,致使該主體相對於該容器可旋轉的。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該附接分離突起部包含一第二附接分離突起部,被配置以僅在該方向設定突起部齧合至該方向設定凹部中的狀態下插入至該附接分離槽中。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3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從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選擇的其中之一包含一附接分離槽,從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選擇的其中之另一個包含一附接分離突起部,被配置以在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時插入至該附接分離槽中,該附接分離槽在一周圍的方向上延伸,以及該附接分離突起部包含複數個突起部,在該周圍的方向上間隔地佈置。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該主體包含一遙控模組,用於傳送一光學訊號,以控制一預定的鄰近設備。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該感測器模組包含一鄰近感測器,用於在一特定方向上感測該主體對該外部物件的鄰近度,該鄰近感測器包含:一鄰近訊號發光單元,用於在該特定方向上傳送一預定的光學訊號;以及一鄰近訊號光接收單元,用於在該特定方向上接收反射的該光學訊號,以及該通訊用配件進一步包括一反射器,該反射器包含:一反射表面,用於反射該傳送的光學訊號;以及一附接表面,被配置以可附接至該外部物件。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3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包含:一可拆的防水構件,用於在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的狀態下密封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的一邊界,其中,在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的狀態下,該主體與該容器之間的該邊界界定一邊緣,其小於該主體的一上緣和該容器的一下緣,以及該防水構件包含一可拆的彈性帶,在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的狀態下覆蓋在該主體的該上緣與該容器的該下緣之間。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該主體的一側表面包含一傾斜表面,在一向下的方向上變成逐漸靠近中心軸,以及該容器的一側表面包含一傾斜表面,在一向上的方向上變成逐漸靠近該中心軸。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該容器包含複數個被配置以附接至位於不同位置之外部物件的預定表面的容器,該感測器模組包含複數個感測器模組,用於感測不同種類的目標,以及 該主體包含一控制器,用於執行控制,致使一狀態改變被執行,該狀態改變係從關於一第一目標的資訊透過該網路被傳送的一第一狀態至關於一第二目標的資訊透過該網路被傳送的一第二狀態。
  1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其中,該容器包含複數個被配置以附接至位於不同位置之外部物件的預定表面的容器,以及該主體包含一控制器,用於控制是否透過該網路傳送關於該周圍狀況的資訊,以及用於控制是否操作該遙控模組。
  17. 一種通訊用配件,包括:一主體,具有一通訊模組,用於與一預定的網路通訊;以及複數個容器,每一個容器具有一主體耦合部,該主體可分離地耦合至該主體耦合部,其中,該主體包含從一遙控模組與一感測器模組之間選擇的至少其中之一,該遙控模組用於傳送用於控制一預定的鄰近設備的一光學訊號,而該感測器模組用於感測預定的周圍狀況,以及該等容器的每一個包含外耦合部,被形成以附接至一外部物件的一表面。
  18. 一種通訊用配件,包括:一主體,具有一通訊模組,用於與一預定的網路通訊;以及複數個容器,每一個容器具有一主體耦合部,該主體可分離地耦合至該主體耦合部,其中,該容器包含一方向設定部,用於當該主體耦合至該容器時,設定該主體相對於該容器被設置的方向。
  19. 一種網路系統,使用複數個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通訊用配件,該網路系統包括:一伺服器,用於從一個主體接收關於該一個主體的周圍狀況的資訊,以及基於該接收的資訊傳送用於控制設置在另一個主體周圍的一設備的一訊號至該另一個主體。
  2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網路系統,進一步包括: 一第三主體,其中,該伺服器接收關於該第三主體和該一個主體的周圍狀況的資訊,以及基於該接收的資訊傳送用於控制設置在該另一個主體周圍的該設備的一訊號至該另一個主體。
TW106115048A 2016-05-25 2017-05-05 通訊用配件 TWI736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41566P 2016-05-25 2016-05-25
US62/341,566 2016-05-25
WOPCT/KR2016/007314 2016-07-06
PCT/KR2016/007314 WO2017039137A1 (ko) 2015-09-03 2016-07-06 액세서리
??PCT/KR2016/007314 2016-07-06
??10-2016-0115243 2016-09-07
KR10-2016-0115243 2016-09-07
KR1020160115243A KR102422006B1 (ko) 2016-05-25 2016-09-07 액세서리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1492A true TW201801492A (zh) 2018-01-01
TWI736620B TWI736620B (zh) 2021-08-21

Family

ID=60920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5048A TWI736620B (zh) 2016-05-25 2017-05-05 通訊用配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6) KR102478281B1 (zh)
TW (1) TWI7366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33436A1 (en) * 2018-08-07 2020-02-13 Traitel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A button module
KR102489873B1 (ko) 2018-08-08 2023-01-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방열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220119965A (ko) * 2021-02-22 2022-08-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방수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601845B1 (ko) * 2021-11-09 2023-11-15 주식회사 디에스피 차량용 스피커 그릴 및 그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8439A (ja) * 1989-06-14 1991-01-28 Motozou Ueda 流し台用水切篭の製造方法
JPH0666190U (ja) * 1993-02-19 1994-09-16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学式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KR970006325Y1 (ko) * 1995-03-16 1997-06-24 장남수 각도조절이 가능한 3웨이 스피커케이스
KR200153434Y1 (ko) * 1997-06-28 1999-08-02 노인규 지도판의 교체가 용이한 휴대용 방향표시구
KR20030055812A (ko) * 2001-12-27 2003-07-04 에스텍 주식회사 앰프 부착용 스피커 시스템의 방열 구조
US20060003709A1 (en) * 2004-06-30 2006-01-05 Nokia Corporation Protective enclosure for a mobile terminal
KR100629884B1 (ko) 2004-11-26 2006-09-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적외선 통신장치
US7349207B2 (en) * 2005-09-08 2008-03-25 Brookstone Purchasing, Inc. Heat dissipating audio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of
JP4835138B2 (ja) * 2005-12-09 2011-12-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KR20140123110A (ko) * 2007-05-09 2014-10-21 아이로보트 코퍼레이션 소형 자율 커버리지 로봇
KR100830556B1 (ko) * 2007-11-15 2008-05-22 (주)화이트클라우드 블루투스 스피커
KR100941055B1 (ko) * 2008-02-11 2010-02-05 (주)보성전자 스피커시스템의 후음출력구 먼지를 흡착하며 이동을 방지하는 장치
KR100896770B1 (ko) 2008-10-10 2009-05-11 에이테크솔루션(주) 일체형 푸쉬블록 유닛이 포함된 사출금형
JP5695179B2 (ja) * 2010-04-09 2015-04-01 ランダウア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デバイス
US20110248846A1 (en) 2010-04-13 2011-10-13 Green SHM Systems, Inc, Incorporated Wireless Sensing Modul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JP5366881B2 (ja) 2010-05-13 2013-12-11 株式会社長府製作所 防水リモコン装置
US20120118451A1 (en) * 2010-11-17 2012-05-17 Berning Jeffrey W Golf club cover musi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therefor
WO2013058820A1 (en) * 2011-10-21 2013-04-25 Nest Labs, Inc. User-friendly, network connected learning thermostat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9453655B2 (en) 2011-10-07 2016-09-27 Google Inc. Methods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for reporting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for an HVAC system controlled by a self-programming network-connected thermostat
KR20120097006A (ko) * 2011-02-24 2012-09-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센서 데이터 운용 시스템 및 방법
DE102011078234B4 (de) * 2011-06-28 2021-04-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pritzgußtechnisch hergestelltes Abdeckelement mit ungestörtem Lochmuster
JP6169325B2 (ja) 2012-05-07 2017-07-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自走式電子機器、端末装置、およびリモコン付き電子機器の操作システム
KR20140032648A (ko) * 2012-09-07 2014-03-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US9414166B2 (en) * 2012-09-27 2016-08-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Wireless peripheral hub device
WO2014067047A1 (zh) * 2012-10-29 2014-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长可调激光器、无源光网络系统和设备
US9477313B2 (en) * 2012-11-20 2016-10-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ser gesture input to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volving outward-facing sensor of device
US9036858B1 (en) * 2013-03-15 2015-05-19 Audient, LLC Customizable audio speaker assembly
KR102302439B1 (ko) * 2014-02-21 2021-09-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US9549237B2 (en) * 2014-04-30 2017-01-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ing radiator compression driver features
KR20160010093A (ko) * 2014-07-18 2016-01-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가전 기기, 컨트롤러, 컨트롤러를 이용한 가전 기기 제어 시스템, 가전 기기의 제어 방법 및 상기 가전 기기의 제어 방법을 기록한 컴퓨터로 판독 가능한 기록 매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133219A (ko) 2017-12-05
KR20170133220A (ko) 2017-12-05
KR20170133230A (ko) 2017-12-05
KR102478279B1 (ko) 2022-12-15
KR20170133226A (ko) 2017-12-05
TWI736620B (zh) 2021-08-21
KR102422004B1 (ko) 2022-07-15
KR20170133232A (ko) 2017-12-05
KR20170133221A (ko) 2017-12-05
KR20170133225A (ko) 2017-12-05
KR20170133223A (ko) 2017-12-05
KR20170133217A (ko) 2017-12-05
KR20170133218A (ko) 2017-12-05
KR102478281B1 (ko) 2022-12-15
KR102485730B1 (ko) 2023-01-05
KR102486293B1 (ko) 2023-01-06
KR102407642B1 (ko) 2022-06-10
KR20170133231A (ko) 2017-12-05
KR20170133227A (ko) 2017-12-05
KR102407643B1 (ko) 2022-06-10
KR102422003B1 (ko) 2022-07-15
KR102407644B1 (ko) 2022-06-10
KR20170133228A (ko) 2017-12-05
KR102422002B1 (ko) 2022-07-15
KR20170133224A (ko) 2017-12-05
KR102478280B1 (ko) 2022-12-15
KR102422006B1 (ko) 2022-07-15
KR102486292B1 (ko) 2023-01-06
KR102582268B1 (ko) 2023-09-22
KR20170133222A (ko) 2017-12-05
KR20170133229A (ko) 2017-12-05
KR102407645B1 (ko) 2022-06-10
KR102422005B1 (ko) 2022-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46721B1 (en) Accessory
TWI736620B (zh) 通訊用配件
US10587429B2 (en) Mobile terminal, serv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9921557B2 (en) Automation system comprising a monitoring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for
US10139857B2 (en) Accessory
US10204513B2 (en) Accessory having a communication function for Internet of Things
US10110974B2 (en) Accessory having a communication function for internet of things
KR102104450B1 (ko) 통신 네트워크 용 허브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5095706B (zh) 操作权限设置方法和装置
US10139856B2 (en) Accessory assembly
US10097640B2 (en) Accessory having a communication function for internet of things
US10146255B2 (en) Accessory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6155274B (zh) 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CN208174964U (zh) 物联音箱
KR20170132017A (ko) 이동 단말기의 제어방법
US10389149B2 (en) Sensory and control platform for an automation system
WO2022100298A1 (zh) 终端保护壳、通讯标签、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208141596U (zh) 用于开关的信号装置
CN203760332U (zh) 开关结构
CN108171126B (zh) 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