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5481A - 離子風產生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離子風產生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5481A
TW201735481A TW106104444A TW106104444A TW201735481A TW 201735481 A TW201735481 A TW 201735481A TW 106104444 A TW106104444 A TW 106104444A TW 106104444 A TW106104444 A TW 106104444A TW 201735481 A TW201735481 A TW 2017354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ody
discharge
end portion
counter electrode
sha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4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7105B (zh
Inventor
片野明夫
Original Assignee
片野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片野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片野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5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5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7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710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8Processes employing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or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 B01J19/087Processes employing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or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employ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nergy
    • B01J19/088Processes employing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or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employ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nergy giving rise to electric discharg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1/00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fu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L2/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2/14Plasma, i.e. ionised g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L2/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using chemical substances
    • A61L2/20Gaseous substances, e.g. vapours
    • A61L2/202Oz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015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015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 A61L9/04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using substances evaporated in the air without heating
    • A61L9/04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using substances evaporated in the air without heating with the help of a non-organic compou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10Preparation of ozone
    • C01B13/11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 dischar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10Preparation of ozone
    • C01B13/11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 discharge
    • C01B13/115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 discharge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ical circuits producing the electrical dischar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2/00Aspects relating to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 A61L2202/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2/11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biocidal substances, e.g. vaporisers, UV la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2/00Aspects relating to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 A61L2202/20Targets to be treated
    • A61L2202/25Rooms in buildings, passenger compart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6Connections to a HVAC uni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20Method-related aspects
    • A61L2209/21Use of chemical compounds for treating air or the like
    • A61L2209/212Use of ozone, e.g. generated by UV radiation or electrical dis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8Processes employing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or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 B01J2219/0803Processes employing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or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employ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nergy
    • B01J2219/0805Processes employing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or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employ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nergy giving rise to electric discharges
    • B01J2219/0807Processes employing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or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employ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nergy giving rise to electric discharges involving electrodes
    • B01J2219/0824Details relating to the shape of the electrodes
    • B01J2219/0832Details relating to the shape of the electrodes essentially toroidal
    • B01J2219/083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shape of the electrodes essentially toroidal forming part of a full cir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8Processes employing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or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 B01J2219/0803Processes employing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or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employ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nergy
    • B01J2219/0805Processes employing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or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employ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nergy giving rise to electric discharges
    • B01J2219/08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discharge
    • B01J2219/0849Corona pulse dis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8Processes employing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or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 B01J2219/0894Processe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of a plasma
    • B01J2219/0896Cold plasm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0Electrodes used for obtaining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lectr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60Feed streams for electrical dischargers
    • C01B2201/62Ai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Y02P20/133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e.g. sunligh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將離子廣範圍地送達,且即使不使用過濾器等,亦可將在噴出口附近之經降低臭氧濃度之離子風予以送風的離子風產生裝置。本發明之解決手段為一種離子風產生裝置,其係具備:由具有放電部之放電電極體以及具有複數個端部之對向電極體所構成的電極對,且於放電部與端部之間產生電位差,以藉由電暈放電來產生離子風的離子風產生裝置,其中複數個端部,係於單一平面內位於相互離間的位置,並且於平面內環繞放電電極體的軸線而配置,或者是,於平面內沿著直線狀而配置。

Description

離子風產生裝置
本發明係一種藉由電暈放電而產生離子風之裝置,詳細而言,係可將經降低臭氧濃度之離子風予以送風的離子風產生裝置。此外,於某層面上,本發明係關於用以對垃圾等之對象物殺菌及除臭的裝置及方法,尤其關於在與對象物所配置之空間為不同的空間中進行電暈放電,產生離子並將離子風供給至對象物所配置之空間以進行殺菌及除臭的裝置及方法。更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安裝於氣密性高之箱體,例如安裝於:生鮮廚餘或尿布等之污物容器,用以容納生鮮廚餘機的處理臭、鞋、靴子等之箱體或托盤及托盤槽,高氣密性之附有冷凍及冷藏裝置之貨櫃以及附有冷凍及冷藏裝置之車廂、冰箱、室內及車廂內的空調裝置等,並以殺菌及除臭為目的之環境裝置。
伴隨著高齡化社會,與需照護人口呈正比,對於尿布等之污物容器的需求亦增高,由於在開啟時會釋放惡臭,不僅對照護人員及周圍造成負擔或不適感,並且變得不衛生。此外,於各家庭或飲食店等,亦存在有生鮮廚餘的保管箱,於開啟時,伴隨著細菌的孳生而釋放 惡臭,對於主婦及從業人員的負擔大。生鮮廚餘機,雖亦伴隨著生物技術的成長而增加,但於運轉中釋放至處理機周邊之惡臭,仍是嚴重的問題。此外,於海外及國內之冷凍、冷藏、常溫品等的物流中,係以輸送用貨櫃及卡車等之輸送為主流,而有許多附有空調裝置之海運貨櫃、陸運貨櫃、貨櫃型卡車等,但承載貨物的殘餘臭味、空調裝置內的霉臭仍成為問題。再者,倉庫、冰箱、室內、車廂等之空調裝置,亦隨保管物質等使用狀況的不同,而有臭味之問題。
在此,作為上述問題的一項解決手法,以往係有人提出噴霧式等之簡易型的殺菌除臭劑。然而,當使用在污物容器或生鮮廚餘的保管箱時,於開啟該容器時,目前仍是會釋放惡臭。此外,使用在空調裝置(例如散布或循環殺菌方式)時,於空調裝置內部存在無法洗淨的部位時,或即使洗淨亦殘留異臭或霉臭時,會有臭味轉移至下次承載貨物等問題。再者,作為其他解決方法,係有人提出從成為殺菌除臭的對象之空間中吸引空氣,並藉由過濾器來吸附或去除汙染物質之方法,或是使用昂貴的惡臭去除觸媒。然而,由於長期的使用,必須進行過濾器更換等之維護,且過濾器性能不足,因此,較多情形仍是無法得到滿意的性能,或即使是性能良好,亦成為大型且昂貴的觸媒本體,因而使維護與管理費用變得更昂貴。
近年來,為了室內的空氣清淨及清新,產生負離子或臭氧之空氣清淨機或空調等乃逐漸普及。此 外,亦提出有許多使用可同時產生具有除臭效果之負離子與臭氧之負離子及臭氧產生裝置以將對象空間除臭等之技術。
首先,專利文獻1之負離子及臭氧產生裝置,係設定為安裝在房間的頂部之裝置,且該裝置的特徵在於使正電極以位於較負電極更下方之方式配置。根據此裝置,即使不使用風扇或馬達亦可產生含有負離子與臭氧之朝下的氣流。
接著,專利文獻2之負離子及臭氧產生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前端為針狀之負電極、與負電極平行並設置成同心圓狀之圓筒型的接地電極;使負電極與接地電極可相對地移動,對負電極施加高電壓,並調整負電極的前端部與接地電極的端面之距離,藉此產生負離子或臭氧。
接著,專利文獻3之負離子及臭氧產生裝置,係將直流高電壓施加於針電極與接地電極間,於針電極前端部產生電暈放電,而產生臭氧及負離子之裝置。
接著,專利文獻4之負離子及臭氧產生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由在一個部位或複數部位具備有於周圍具有豎立部之孔的金屬板所構成之正電極,且負電極的前端位於前述正電極的孔附近。藉由如此地構成,可藉由放電而產生充分的氣流,即使不另外使用風扇、泵等之送風裝置,亦可產生使所產生的負離子與臭氧於空間內擴散之氣流。
專利文獻1至4之發明,係記載產生離子及臭氧並適用在對象物之內容,但此等技術,係以配置在例如垃圾箱的內部等之成為殺菌或脫臭的對象之空間內並進行放電者為前提。例如,於垃圾箱中,會有釋放惡臭之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而生成甲烷氣體等之著火性氣體的情形,於該狀況下進行放電時,會因火花的產生而引起火災或爆炸之危險性。
因此,為了去除該危險性,係有人探討開發出一種在對象物所配置之空間外進行放電以產生離子及臭氧,並將此等生成物導入於對象物所配置之空間內之外加型的殺菌及除臭裝置(專利文獻5)。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案登錄第3100754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34200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4-1834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5-13831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實用新案登錄第3155540號
然而,專利文獻1至5之發明中,雖可產生離子及臭氧,但卻難以構成為將該所產生之離子及具氧傳送至房間整體。更具體而言,此等技術中,含有該所產生 之離子及臭氧之離子風的風力本身較弱,為了將離子及臭氧傳送至房間整體,必須另外設置送風機等來推送離子風,結果雖可推送離子風,但另一方面,卻會有使離子風中所含有之離子被稀釋之缺點。再者,此等技術中,於噴出口附近,臭氧的濃度有時會較高,所以因藉由該裝置來產生離子風時所同時產生之臭氧,會有導致意外地將裝置附近的物品漂白等。此時,就降低臭氧濃度之手段而言,係有人提出使用過濾器等之方法,但會有亦致使離子風中的離子濃度降低之必須更換過濾器的問題。
本發明係從該觀點而創作出,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將離子廣範圍地送達,且即使不使用過濾器等,亦可將在噴出口附近之經降低臭氧濃度之離子風予以送風的離子風產生裝置。
本發明之離子風產生裝置的實施樣態,係具備由具有放電部之放電電極體以及具有複數個端部之對向電極體所構成的電極對,且前述離子風產生裝置於前述放電部與前述端部之間產生電位差,以藉由電暈放電來產生離子風,其中前述複數個端部,係於單一平面內位於相互離間的位置,並且於前述平面內環繞放電電極體的軸線而配置,或者是,於前述平面內沿著直線狀而配置。
複數個端部,係於單一平面內位於相互離間的位置。此外,複數個端部,於平面內環繞放電電極體 的軸線而配置,或者是沿著直線狀而配置。因此,放電電極體可在與複數個端部之間選擇性地使放電產生,並可調整臭氧的濃度而將離子風予以送風。
可將離子廣範圍地送達,且即使不使用過濾器等,亦可將在噴出口附近之經降低臭氧濃度之離子風予以送風。
110、120‧‧‧離子風產生裝置
150、160、170、180‧‧‧放電電極體
172、212‧‧‧外周部
174‧‧‧突出部
210‧‧‧對向電極體
214‧‧‧突起構件
214a、214b、214S、214L‧‧‧突起構件
216‧‧‧內側端部
218‧‧‧外側端部
220、230、240、250‧‧‧對向電極體
260、270、280、290‧‧‧對向電極體
274(274a、274b)‧‧‧突起構件
279‧‧‧頂點
290a‧‧‧第一對向電極體
290b‧‧‧第二對向電極體
300、310、320、330‧‧‧對向電極體
334、354、364‧‧‧突起構件
340、350、360、370‧‧‧對向電極體
374(374a、374b)‧‧‧突起構件
380、390‧‧‧對向電極體
384、394‧‧‧突起構件
400、410、420、430‧‧‧對向電極體
404、414、424‧‧‧突起構件
437a、477a‧‧‧線狀構件
437b‧‧‧內側圓弧狀構件
437c、437d‧‧‧外側圓弧狀構件
440、450、460、470、480‧‧‧對向電極體
437、477‧‧‧突起構件
477b‧‧‧內側圓弧狀構件
477c‧‧‧第一外側環狀構件
477d‧‧‧第二外側環狀構件
500、510‧‧‧對向電極體
610、620、630‧‧‧對向電極體
614、614a、614b‧‧‧突起構件
616‧‧‧內側端部
700、710‧‧‧對向電極體
714‧‧‧突起構件
716‧‧‧端部
A‧‧‧端部
C、C1、C2、C3‧‧‧虛擬圓
L‧‧‧虛擬直線
M‧‧‧中點
O‧‧‧中心
P‧‧‧前端部
S‧‧‧彎曲面
W‧‧‧離子風
X‧‧‧軸線
第1圖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10的概略之立體圖。
第2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21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3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22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4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23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5A圖至第5C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240、250及26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6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27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7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28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8A圖及第8B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290及30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9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31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10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32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11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33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12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34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13A圖至第13D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350、360、370及38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14A圖至第14D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390、400、410及42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15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43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16A圖至第16C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440、450及46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17A圖及第17B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470及48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18A圖及第18B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500及51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19圖係顯示內側端部216形成為銳角時之部分前視圖。
第20圖係顯示內側端部216具有彎曲成凸狀之形狀時之部分前視圖。
第21圖係顯示內側端部216為平坦面時之部分前視圖。
第22圖係顯示內側端部216為彎曲成凹狀之形狀時之部分前視圖。
第23A圖及第23B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61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24A圖及第24B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620的構成之前視圖。
第25A圖及第25B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630的構成之 前視圖。
第26A圖及第26B圖係顯示對向電極體700及710的構成之前視圖。
〈〈〈本發明之實施樣態的概要〉〉〉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樣態, 係提供一種離子風產生裝置,其係具備:由具有放電部之放電電極體(例如後述放電電極體150至170等)以及具有複數個端部之對向電極體(例如後述對向電極體210至510、610至630等)所構成的電極對,且於前述放電部與前述端部之間產生電位差,以藉由電暈放電來產生離子風的離子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端部(例如後述內側端部216等),係於單一平面內位於相互離間的位置,並且於前述平面內環繞放電電極體的軸線(例如後述軸線X等)配置。
〈〈離子風產生裝置〉〉
離子風產生裝置,係具有放電電極體及對向電極體。放電電極體,係發揮放電電極的功能,並具有放電部。對向電極體,係發揮接受電極的功能,並具有複數個端部。
〈電暈放電的產生〉
於放電電極體的放電部與對向電極體的端部之間產生電位差,藉由電位差引起電暈放電,以產生離子風。較佳係藉由電位差來形成容易引起電暈放電之電場。例如,可藉由放電電極體的放電部與對向電極體的端部之相對位置 或距離、或是放電部的形狀或端部的形狀、或是放電部與端部之間的電位差等,來形成容易引起電暈放電之電場。藉由該電暈放電來產生臭氧。
〈放電電極體〉
如上述,放電電極體,係發揮放電電極的功能,並具有放電部。此外,放電電極體,只要具有可界定沿著預定方向延伸存在之軸線的形狀或配置或數目即可。例如,當放電電極體具有長條形狀時(參考後述第1圖),將長邊方向設為軸線的方向即可。此外,當放電電極體具有對稱性時,可將對稱軸設為放電電極體的軸線。對稱性,可為線對稱或點對稱或旋轉對稱等。例如當具有圓板狀的形狀或環狀的形狀時(參考後述第23圖至第25圖),將通過中心或重心且相對於圓板或環所包含之平面呈垂直地延伸存在之軸設為軸線即可。
再者,軸線不一定需通過放電電極體的中心等,即使是存在於偏向位置之軸,只要為與放電電極體之外形或配置的特徵相關聯之軸即可。
如此,放電電極體,只要具有可界定軸線之形狀或配置即可,並不限定於特定的形狀或數目等。
〈對向電極體〉
對向電極體係具有複數個端部。複數個端部係配置在單一平面內。對向電極體全體不須配置在單一平面內,僅使複數個端部包含於單一平面內而配置即可。藉由將複數個端部配置在單一平面內,從而可使複數個端部上的任一 端部皆產生電暈放電,而提高對向電極體全體的放電效率。
複數個端部,只要配置在單一平面內即可,關於對向電極體全體的形狀,可適當地決定。亦即,對向電極體全體的形狀不須為平坦,對向電極體可為具有立體凹凸之形狀,只要複數個端部包含於單一平面內即可。再者,放電電極體亦不須包含於該平面內,可將放電電極體配置在與包含有複數個端部之平面為不同的位置。此外,放電電極體全體的形狀亦不須為平坦。
對向電極體的複數個端部,係配置成相互離間,並配置成環繞放電電極體的軸線。如上述般,放電電極體的軸線,只要為與放電電極體之外形或配置的特徵相關聯之軸即可。藉由離間地配置複數個端部,可容易地藉由相互離間的端部選擇性地產生電暈放電,來間歇性地產生臭氧。如此可抑制對向電極體全體所產生之臭氧的濃度。
複數個端部,只要是以環繞放電電極體的軸線之方式離間而配置即可,不一定須沿著一定的圓周狀或圓弧狀來配置。再者,複數個端部亦不須以等間隔(等距離或等角度)來配置。
在將複數個端部配置為具有一定的半徑之圓周狀時,可將全部的複數個端部與放電電極體之間之距離設為相等,並可藉由全部的複數個端部來均等地產生電暈放電,可提高對向電極體全體的放電效率。
〈複數個端部及非端部〉
再者,對向電極體係具有複數個端部及與端部不同之非端部。複數個端部,係較非端部更突出且配置在接近於放電電極體的放電部之位置。亦即,以使複數個端部與放電部之距離較非端部與放電部之距離更短之方式,配置複數個端部與非端部。
端部,例如有後述內側端部216等。
非端部,只要是與對向電極體中之端部不同的部分即可。例如,非端部,除了後述外周部212之外,亦有突起構件214(214a、214b、214S、214L)、274(274a、274b)、334、354、364、374(374a、374b)、384、394、404、414、424、437a、477a等之半徑方向的部分。
藉由將複數個端部接近於放電部來配置,相較於非端部,可藉由複數個端部來使電暈放電積極地產生。如此,於對向電極體中,可形成容易產生電暈放電之複數個端部、及不易產生電暈放電之非端部。亦即,於複數個端部上容易產生電暈放電,而於非端部上,不易產生電暈放電。因此,於複數個端部上,由於容易產生電暈放電,所以亦容易產生臭氧。另一方面,於非端部上,由於不易產生電暈放電,所以亦不易產生臭氧。如此,放電電極體中,藉由選擇性地形成容易產生臭氧之部位與不易產生臭氧之部位,可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或調整臭氧濃度的濃淡,且可決定對向電極體全體所產生之臭氧的濃度。
〈近位部與遠位部〉
如上述般,可藉由與放電電極體的放電部之距離來控 制電暈放電的產生容易度。換言之可將放電電極體構成為:將複數個端部設為接近於放電部的近位部、並且將非端部設為較端部更遠離放電部的遠位部。
〈端部與非端部的形狀〉
再者,除了藉由與放電電極體的放電部之距離來控制電暈放電的產生容易度之外,亦可藉由端部的形狀來決定。例如,藉由將複數個端部設為朝向軸線呈尖銳之形狀,可在端部的周圍形成容易產生電暈放電之電場,而可容易在端部產生電暈放電。相對於此,藉由將非端部設為平緩的形狀,亦可在非端部不易產生電暈放電。
〈非端部上的電暈放電〉
如上述般,相較於端部,非端部係配置在遠離放電電極體之位置,而不易產生電暈放電。然而,並非完全不產生電暈放電,非端部當中之接近端部的部分,與放電電極體之距離相對較近,而容易產生電暈放電。因此,即使在非端部上亦使電暈放電產生,藉此可補償離子風的量,而能夠維持放電電極體全體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量。
例如,當非端部為逐漸遠離放電電極體之部分(例如後述突起構件214(214a、214b、214S、214L)、274(274a、274b)、334、354、364、374(374a、374b)、384、394、404、414、424、437a、477a等之半徑方向的部分等)時,在接近於端部之部位容易產生電暈放電,而隨著從放電電極體逐漸遠離,變得不易產生電暈放電。此時,在接近於端部之部位亦容易產生電暈放電,可使離子風產生,所以 可補償離子風的量。
〈將複數個端部沿著直線狀而配置時〉
此外,亦可使複數個端部(例如,後述內側端部616等),於單一平面內位於相互離間的位置,並且沿著直線狀(例如,後述虛擬直線L等)而配置。即使在將複數個端部沿著直線狀離間而配置時,亦將複數個端部配置在接近於放電電極體(例如,後述放電電極體160或170等)的放電部之位置,將與端部不同之非端部配置在遠離放電電極體的放電部之位置。藉由如此地構成,相較於非端部,於複數個端部上可選擇性地產生電暈放電,可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來抑制對向電極體(例如,後述對向電極體610至630等)全體所產生之臭氧的濃度。
此時,對向電極體全體亦不須配置在單一平面內,僅需使複數個端部包含於單一平面內而配置即可。藉由將複數個端部配置在單一平面內,從而使複數個端部上的任一端部皆產生電暈放電,而可提高對向電極體全體的放電效率。
此外,複數個端部,只要配置在單一平面內即可,關於對向電極體全體的形狀,可適當地決定。亦即,對向電極體全體的形狀不須為平坦,對向電極體可為具有立體凹凸之形狀,只要複數個端部包含於單一平面內即可。再者,放電電極體亦不須包含於該平面內,可將放電電極體配置在與包含有複數個端部之平面為不同的位置。此外,放電電極體全體的形狀亦不須為平坦。
〈非端部上的電暈放電〉
如上述般,相較於端部,非端部係配置在遠離放電電極體之位置,而不易產生電暈放電。然而,並非完全不產生電暈放電,非端部當中之接近端部的部分,與放電電極體之距離相對較近而容易產生電暈放電。因此,在非端部上亦使電暈放電產生,藉此可補償離子風的量,而能夠維持放電電極體全體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量。
例如,當非端部為逐漸遠離放電電極體之部分(例如,後述突起構件614等之半徑方向等)時,在接近於端部之部位容易產生電暈放電,而隨著從放電電極體逐漸遠離,變得不易產生電暈放電。此時,在接近於端部之部位亦容易產生電暈放電,可使離子風產生,而可補償離子風的量。
〈〈〈離子風產生裝置的說明〉〉〉
以下係說明本發明之離子風產生裝置的詳細構造。以下所示之例示充其量為一例,於本說明書中列舉作為一例之實施形態或變更例,不應限定解釋為僅適用於特定者,可為任意組合。例如,關於某實施形態之變更例,應理解為其他實施形態之變更例,此外,即使某變更例與其他變更例獨立地記載,亦應理解為亦記載了組合該某變更例與該其他變更例而成者。
此外,本說明書中,有時並不區分「電極體」與「電極」而使用。
〈〈〈第一實施形態〉〉〉
如第1圖所示,第一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10,係具備由放電電極體150、及對向電極體210至510中任一者所構成之電極對。放電電極體150、及對向電極體210至510中任一者,均藉由金屬等之導電體所構成。第一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10,可選擇對向電極體210至510中任一者的對向電極體來構成。對向電極體210至510的各者,係具有如第2圖至第18圖所示之形狀。
第一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10之離子風產生的原理,與既有的離子風產生裝置相同。亦即,於放電電極體150與對向電極體210至510之間產生電位差,藉此於此等電極體間產生電暈放電。於電暈放電時,從放電電極體150所釋放之離子係朝向對向電極體210至510遷移(migration),於該遷移時反復與空氣分子之碰撞,而形成含有從放電電極體150朝向對向電極體210至510之離子之空氣流,亦即形成離子風。
本實施形態中,如第2圖至第18圖所示,將對向電極體210至510設為特定構成。藉由控制電暈放電的產生頻率或分布,並且控制由電暈放電所產生之空氣的流動,可確保離子風的風量,同時並使離子風所含有之臭氧濃度降低。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對向電極體210至510及放電電極體150的具體構成。
第一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10,可選擇對向電極體210至510中任一者的對向電極體來構成。 在此,代表性地以對向電極體210來說明。
本發明之對向電極體210的外形,全體而言大致具有環狀或圓形狀的形狀。對向電極體210係具有複數個突起構件214。突起構件214的各個,於最接近對向電極體210的環中心之位置上具有內側端部216。因此,於對向電極體210中,複數個內側端部216,係配置成於單一平面內相互離間,並且配置成於該單一平面內環繞放電電極體150的軸線X。本發明之對向電極體210,係藉由金屬等之導電體所形成。
對向電極體210,係具有環狀的外周部212。本實施形態中,所謂環狀,只要是環繞之形狀即可,只要可藉由僅為曲線、或直線或曲線之組合、或直線與曲線之組合等來界定外形者即可。對向電極體210,係具有複數個突起構件214。複數個突起構件214,係設置在對向電極體210的外周部212,並朝向對向電極體210的中心O延伸存在。本實施形態中,對向電極體210的中心O係位於放電電極體150的軸線X上,且包含於放電電極體150的軸線X。
複數個突起構件214的各個,係與外周部212電性連接,並以成為等電位之方式而構成。只要複數個突起構件214中任一個與外周部212電性連接即可。以下說明對向電極體210至510的具體例。
〈〈第一種對向電極體〉〉
第2圖至第5圖係顯示第一種對向電極體210至260 之前視圖。第一種對向電極體210至260的突起構件214,均具有單一的線狀形狀。
如第2圖所示,對向電極體210具有圓環狀的外周部212。本實施形態中,所謂環狀或圓環狀,意指呈輪形之形狀,且由半徑互為不同的兩個同心圓所包圍之區域的形狀。例如,第2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210,該十六根突起構件214係沿著對向電極體210的半徑或直徑方向而形成。十六根突起構件214的各者之長邊方向的長度為同一長度,且為具有線狀的形狀之構件。所謂線狀,意指直線狀的形狀。此外,突起構件214,係於與對向電極體210的外周部212最接近之位置上具有外側端部218。外側端部218,係以沿著外周部212並具有等角度間隔之方式(均等地)配置。全部的外側端部218不須與外周部212電性連接,只要使一部分的外側端部218電性連接,並與外周部212成為等電位即可。
複數個突起構件214,係以使內側端部216相互離間且位於同一平面內之方式來配置。此外,藉由將相鄰之內側端部216虛擬且平緩地連結,而在對向電極體210的中心部形成與對向電極體210為同一平面內之虛擬圓C。
內側端部216,係配置成:在與對向電極體210為同一平面上,環繞放電電極體150的軸線X。換言之,放電電極體150的軸線X,係以與對向電極體210的虛擬圓C所延伸存在之平面呈垂直之方式而構成。從虛擬圓C 的中心至十六個內側端部216的各個為止之距離,皆為均一。藉由如此地構成,在從放電電極體150往對向電極體210放電時,在放電電極體150與十六個內側端部216的各個來間歇性地(選擇性地)產生電暈放電,而藉由電暈放電所產生之離子風,係往沿著軸線X之方向被送風。
在放電電極體150與十六個內側端部216之間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藉此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可減少所產生之臭氧的量,並降低全體的臭氧濃度。
此外,內側端部216的形狀,係隨著變得銳利,而可形成容易產生電暈放電之電場,而可增加從內側端部216所發出之臭氧的風量。換言之,內側端部216的形狀愈是尖細,相較於內側端部216的形狀為平面之情形,愈容易產生電暈放電。
在此,內側端部216的個數並無特別限定,可因應用途來適當地變更。例如,如第8A圖及第8B圖所示,亦可使用具有八根突起構件214之對向電極體290及300。亦即,如第2圖及第8A圖及第8B圖所示,當使用具有複數根線狀的突起構件214之對向電極體210、290及300時,線狀的突起構件214的數目並無特別限定。
為了容易產生電暈放電,較佳係設置至少兩根以上之線狀的突起構件214。此外,為了將內側端部216虛擬且平緩地連結而形成虛擬圓C,較佳係設置三根以上的突起構件214。從虛擬圓C之中心至內側端部216為止之距離,也就是虛擬圓C的半徑的特徵在於較外周部 212之半徑的一半還小。虛擬圓C的半徑愈小,愈容易產生電暈放電,愈可使離子的風量增多。因此,突起構件214之長邊方向的長度,只要是外周部212之半徑的至少一半以上即可,並無特別限定。此外,可因應用途來適當地變更突起構件214的數目。關於外周部212的半徑長度,亦無特別限定。
此外,如第3圖所示,突起構件214,亦可不以沿著外周部212具有等角度間隔(均等地)之方式配置。第3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220中,以兩根突起構件214a及214b為一對,成對之兩根突起構件214a及214b,係以相互平行之方式沿著外周部212來配置。由成對之兩根突起構件214a及214b所構成之八根突起構件群,係以按外周部212具有等角度間隔之方式(均等地)配置。因此,第3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220中,設置有合計十六個突起構件214。
第3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220中,係將兩根突起構件214a及214b設為一組的突起構件群,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三根以上的突起構件214a、214b及214c設為一組的突起構件群。此外,突起構件群的數目亦無限定。再者,亦可構成為:僅由一部分的突起構件214來形成突起構件群,剩餘的突起構件214不形成突起構件群成。如此,複數根突起構件214的各個,即使以不沿著外周部212具有等角度間隔之方式(均等地)配置,亦可藉由長邊方向的長度為相等之突起構件214之內側端部216的組合, 而形成虛擬圓C。
再者,上述第2圖及第3圖中,係顯示全部的突起構件214的內側端部216係以環繞放電電極體150的軸線X之方式,配置成等角度間隔之例子,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第4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230中,八根突起構件214係配置成對向電極體。八根突起構件214中的四根突起構件214L之長邊方向上的長度為同一,且剩餘的四根突起構件214S之長邊方向上的長度較突起構件214L更短而構成。即使如此地構成,亦可藉由四根較長之突起構件214L的內側端部216來形成虛擬圓C。
此外,第2圖至第4圖中,係將對向電極體210、220及230之外周部212的形狀形成為圓環狀,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如第5A圖所示,將對向電極體240的外形形成為八角形狀,或是如第5B圖所示,將對向電極體250的外形形成為十角形狀,或是如第5C圖所示,將對向電極體260的外形形成為十二角形狀。可將外周部212的形狀形成為各種環狀多角形的形狀。此外,於第5A圖、第5B圖及第5C圖所示之例子中,係以從多角形的頂點朝向中心延伸存在之方式來配置突起構件214,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從多角形的邊朝向中心延伸存在之方式來配置。
〈〈第二種對向電極體〉〉
上述第2圖至第5圖所示之第一種對向電極體210至260,係說明具備具有線狀的形狀之突起構件214之情形。 但突起構件214的形狀,只要與外周部212成為等電位且具有內側端部216即可,並不限定於線狀,亦可具有其他形狀。以下說明其他形狀之例子。
於第6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270中,設置有複數個板狀的突起構件274。複數個板狀的突起構件274的各個,係朝向具有圓環的形狀之外周部212的中心O(軸心X)延伸存在。第6圖所示之例子中,具有十六根突起構件274,突起構件274的各個,為板狀並具有扇形狀的形狀。
與具有線狀的形狀之突起構件214相同,內側端部216,從外周部212朝向對向電極體270的中心C(軸心X)延伸存在。藉由將內側端部216的頂點279虛擬且平緩地連結,而形成虛擬圓C。
內側端部216的頂點279,係形成為銳角。於放電電極體150與頂點279之間可形成容易產生電暈放電之電場。十六根突起構件274,係以沿著外周部212具有等角度間隔之方式(均等地)配置,並且十六根突起構件274的各個係沿著外周部212離間而設置。
即使變更對向電極體270之突起構件274的數目亦無問題,此外,即使變更內側端部216的形狀亦無問題。例如,第7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280,設置有八根突起構件274,且內側端部216的形狀未形成為銳角。亦即,第7圖所示之突起構件274,係具有以直線來切斷扇形狀之突起構件274的頂點附近之形狀。如第7圖所示 般,當內側端部216的形狀未形成為銳角時,藉由以含有突起構件274之內側端部216的兩個角之方式來虛擬且平緩地連結,可於對向電極體280的中心部,形成包含於與對向電極體280為同一平面內之虛擬圓C。
此外,亦可變更板狀突起構件274的形狀,例如亦可如第8A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290或第8B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300所示之方式,將突起構件274設為長方形狀的形狀。可適當地變更突起構件274之短邊方向的長度,亦即變更粗細度或寬度。對向電極體290之突起構件274的粗細度,係形成較對向電極體300之突起構件274的粗細度更粗。
此外,如第9圖所示,突起構件274的形狀,亦可形成為內側端部216的粗細度係從外周部212朝向對向電極體310的中心C(軸心X)逐漸變細,且內側端部216的前端不具有角度之形狀。具體而言,如第9圖所示,亦可使內側端部216的最前端部設為彎曲而具有圓弧之形狀。
再者,如第10圖所示,突起構件274的形狀,亦可組合屬於線狀的突起構件274a與屬於板狀的突起構件274b。如此地構成時,亦可藉由將突起構件274所具有之端部的角虛擬且平緩地連結,而在對向電極體320的中心部形成與對向電極體320為同一平面上之虛擬圓C。
上述例子中,係顯示使相鄰之突起構件214或274配置成相互離間之情形。如第11圖所示之對向電極 體330般,亦可使相鄰之突起構件334的一部分形成為相互連接。例如,如第11圖所示,亦可構成以在外周部212相互鄰接之方式配置扇形狀的突起構件334。此時,亦可藉由將相鄰接之內側端部216平緩地連結,而在對向電極體330的中心部,在與對向電極體33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虛擬圓C。
此外,亦可如第12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340之方式,變更突起構件334的數目或形狀。例如,亦可如第12圖所示,將板狀突起構件的數目設為較第11圖的對向電極體340更少。然而內側端部216的數目愈多,可愈使以曲線將內側端部216的頂點虛擬地連結時所形成之空間的形狀,更近似於圓(虛擬圓C)。
此第二種對向電極體中,當於對向電極體270至340中的內側端部216與放電電極體150之間產生電暈放電時,於對向電極體270至340的內側端部216所產生之離子風,係釋放至對向電極體270至340中之未與放電電極體150相對向之側,而在對向電極體270至340中之未與放電電極體150相對向之側產生負壓。包圍對向電極體270至340的周圍之空氣,被吸引往朝向產生負壓之空間,可藉由被吸引之空氣,來使被擠壓往對向電極體270至340中之未與放電電極體150相對向之側之離子風的風力增大。
在此第二種對向電極體中,亦與第一種對向電極體相同,虛擬圓C的半徑的特徵在於:較外周部212 之半徑的一半更小。前述突起構件274(包含274a及274b)與突起構件334的形狀亦可適當地變更,但前述突起構件274(包含274a及274b)與突起構件334所分別對應之對向電極體270至340中之半徑方向的長度,係外周部212之半徑的至少一半以上。
〈〈第三種對向電極體〉〉
上述第2圖至第5圖所示之第一種對向電極體210至260中,係顯示設置有單一的線狀之突起構件214之情形。相對於此,亦可使用連結有複數個線狀之構件所形成之突起構件之對向電極體。如第13圖至第14圖所示,亦可藉由連結複數個線狀之構件,從而設為具有將板狀突起構件的內部挖空而形成由複數個線狀之構件所包圍之空間之突起構件的對向電極體。
以下,將如上述之突起構件的形狀稱為中空板狀。可設為如第13A圖至第13D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350至380之突起構件的形狀。
第13A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350的突起構件354,輪廓大致呈梯形狀,可將大致呈梯形狀的板挖空,或是組合三個線狀之構件來形成。四個突起構件354,係依每90度配置在外周部212。
第13B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360的突起構件364,輪廓大致呈直方形狀,可將大致呈直方形狀的板挖空,或是組合三個線狀之構件來形成。八個突起構件364,係依每45度配置在外周部212。
第13C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370的突起構件374,輪廓由大致呈梯形狀的突起構件374a與線狀之突起構件374b所構成。四個突起構件374a與四個突起構件374b交互地配置在外周部212。大致呈梯形狀的突起構件374a,可將大致呈梯形狀的板挖空,或是組合三個線狀之構件來形成。八個突起構件374,係依每45度配置在外周部212。
第13D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380的突起構件384,輪廓大致呈梯形狀,可將大致呈梯形狀的板挖空,或是組合三個線狀之構件來形成。八個突起構件384,係依每45度配置在外周部212。
藉由將第13A圖至第13D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350至380之突起構件的內側端部216虛擬且平緩地連結,可形成虛擬圓C。
亦即,可將中空板狀突起構件之輪廓的形狀,設為以直線切斷扇形狀的頂點之形狀,或是設為長方形狀的形狀。中空板狀突起構件之輪廓的形狀,可設為直線的組合或曲線的組合或直線與曲線的組合。此外,亦可構成為組合有突起構件的形狀為屬於線狀者與屬於中空板狀者的對向電極體。
此外,亦可設為具有將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之複數個扇形狀突起構件的內部挖空之形狀的突起構件的對向電極體。例如,可設為如第14A圖至第14D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390至420之突起構件的形狀。突起構件, 均藉由連結相鄰之線狀的構件,而具有大致呈扇形狀的輪廓。
第14A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390,具有五個突起構件394,突起構件394,藉由連結相鄰之線狀的構件,而具有大致呈扇形狀的輪廓。
第14B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400,具有十個突起構件404,突起構件404,藉由連結相鄰之線狀的構件,而具有大致呈扇形狀的輪廓。
第14C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410,具有十六個突起構件414,突起構件414,藉由連結相鄰之線狀的構件,而具有大致呈扇形狀的輪廓。
第14D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420,具有36個突起構件414,突起構件414,藉由連結相鄰之線狀的構件,而具有大致呈扇形狀的輪廓。
藉由將第14A圖至第14D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390至420之突起構件的內側端部216虛擬且平緩地連結,可形成虛擬圓C。
在此第三種對向電極體中,亦與第一種對向電極體相同,虛擬圓C的半徑的特徵在於:較外周部212之半徑的一半更小。前述突起構件354至424的形狀亦可適當地變更,但前述突起構件354至424之各對向電極體270至340中之半徑方向上的長度,係外周部212之半徑的至少一半以上。
〈〈第四種對向電極體〉〉
此外,如第15圖所示,對向電極體430,係沿著周方向以每隔90度來配置該四個突起構件437。突起構件437,係具有:線狀構件437a、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及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線狀構件437a具有直線狀的形狀,並沿著半徑方向配置。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具有圓弧狀的形狀,並配置在線狀構件437a的內側端部216。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具有圓弧狀的形狀,並配置在線狀構件437a的大致中間。
設置在四個突起構件437的各個之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各自以90度的間隔相互離間而配置。藉由連結四個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可在與對向電極體43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虛擬圓C1。同樣的,四個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亦各自以90度的間隔相互離間而配置。藉由連結四個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可在與對向電極體43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虛擬圓C2。由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所形成之虛擬圓C2的直徑,較由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所形成之虛擬圓C1的直徑更長。虛擬圓C1及虛擬圓C2係配置為同心狀。
此外,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與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係以使設中心O為中心之平面角θ成為相等之方式來形成。亦即,沿著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之圓弧方向之長度,較沿著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之圓弧方向之長度更長。
第15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430中,四個內 側圓弧狀構件437b的各個,係位於與放電電極體150(參考第1圖)之距離為最短的位置,且最容易產生電暈放電。此外,四個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的各個,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較四個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還長,位於遠離放電電極體150之位置,不易產生電暈放電。然而,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之圓弧方向的長度形成為較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之圓弧方向上的長度更長,於任一部位均可容易產生電暈放電。
藉由四個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並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此外,藉由四個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來使電暈放電產生,藉此可補償離子風的量,而能夠維持對向電極體430全體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量。
第16A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440中,係以沿著周方向依每隔45度之方式來配置八個突起構件437。此時,亦藉由八個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並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此外,藉由八個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來使電暈放電產生,藉此可補償離子風的量,而能夠維持對向電極體440全體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量。
第16B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450,亦以沿著周方向依每隔45度之方式來配置八個突起構件437。突起構件437,係具有:線狀構件437a、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第一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及第二外側圓弧狀構件437d。
八個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各自以45度的 間隔相互離間而配置。藉由連結八個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可在與對向電極體45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虛擬圓C1。
八個第一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各自以45度的間隔相互離間而配置。藉由連結八個第一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可在與對向電極體45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虛擬圓C2。
八個第二外側圓弧狀構件437d,各自以45度的間隔相互離間而配置。藉由連結八個第二外側圓弧狀構件437d,可在與對向電極體45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虛擬圓C3。
此時,亦藉由八個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並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此外,藉由八個第一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與八個第二外側圓弧狀構件437d來使電暈放電產生,藉此可補償離子風的量,而能夠維持對向電極體450全體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量。
由第一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所形成之虛擬圓C2的直徑,較由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所形成之虛擬圓C1的直徑還長。此外,由第二外側圓弧狀構件437d所形成之虛擬圓C3的直徑,較由第一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所形成之虛擬圓C2的直徑還長。虛擬圓C1、C2及C3係配置為同心狀。
再者,如第16C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460之方式,亦可將圓弧狀構件437b的形狀設為直線狀,並且增加寬度。
藉由四個內側圓弧狀構件437b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並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此外,藉由四個外側圓弧狀構件437c來使電暈放電產生,藉此可補償離子風的量,而能夠維持放電電極體全體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量。
第17A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470,係以沿著周方向依每隔45度之方式來配置八個突起構件477。突起構件477,係具有:線狀構件477a、內側圓弧狀構件477b、第一外側環狀構件477c、及第二外側環狀構件477d。
線狀構件477a具有直線狀的形狀,並沿著半徑方向配置。內側圓弧狀構件477b具有圓弧狀的形狀,並配置在線狀構件477a的內側端部216。
第一外側環狀構件477c與第二外側環狀構件477d,具有環狀的形狀。藉由第一外側環狀構件477c,可在與對向電極體47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虛擬圓C2。藉由第二外側環狀構件477d,可在與對向電極體47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虛擬圓C3。
此時,亦藉由八個內側圓弧狀構件477b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並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此外,藉由第一外側環狀構件477c與第二外側環狀構件477d中任一部位來使電暈放電產生,藉此可進一步補償離子風的量,而能夠維持對向電極體470全體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量。
由第一外側環狀構件477c所形成之虛擬圓C2的直徑,較由內側圓弧狀構件477b所形成之虛擬圓C1的直徑還長。此外,由第二外側環狀構件477d所形成之虛 擬圓C3的直徑,較由第一外側環狀構件477c所形成之虛擬圓C2的直徑還長。虛擬圓C1、C2及C3係配置為同心狀。
第17B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480,係以沿著周方向依每隔22.5度之方式來配置十六個突起構件477。突起構件477,係具有線狀構件477a、及環狀構件477b。
線狀構件477a具有直線狀的形狀,並沿著半徑方向配置。線狀構件477a具有內側端部216。環狀構件477b具有環狀的形狀。
藉由線狀構件477a的內側端部216,可在與對向電極體48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虛擬圓C1。藉由環狀構件477b,可在與對向電極體48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虛擬圓C2。
此時,亦藉由十六個內側端部216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並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此外,藉由環狀構件477b中任一部位來使電暈放電產生,藉此可進一步補償離子風的量,而能夠維持對向電極體480全體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量。
由環狀構件477b所形成之虛擬圓C2的直徑,較由十六個內側端部216所形成之虛擬圓C1的直徑還長。虛擬圓C1及C2係配置為同心狀。
在此第四種對向電極體中,亦與第一種對向電極中的虛擬圓C相同,虛擬圓C1的半徑的特徵在於:較外周部212之半徑的一半還小。因此,前述突起構件437a 及477a的形狀亦可適當地變更,但前述突起構件437a及477a之各對向電極440至480中之半徑方向上的長度,為外周部212之半徑的至少一半以上。
〈〈第五種對向電極體〉〉
如以上所說明,係詳細說明一個對向電極體的構成,但如第18A圖及第18B圖所示,對向電極體的個數並無限定。例如,第18A圖所示之對向電極體500之方式,係將七個對向電極體290設為全部相等形狀(直徑相等的大致環狀)。此外,第二對向電極體290b係沿著第一對向電極體290a的外周部且相互鄰接而配置。
更具體而言,在假想大致呈正六角形狀時,以使六個第二對向電極體290b的中心成為該大致呈正六角形狀的各頂點之方式,分別相鄰接地設置第二對向電極體290b。可定義為:以更接觸於第二對向電極體290b的各個,亦即配置在由第二對向電極體290b所假想之大致呈正六角形狀的中心之方式,來設置第一對向電極體290a。第二對向電極體290b,並不一定需與相鄰接之對向電極鄰接,亦可為接近之狀態,但當過度離間時,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風量會降低。因此,各第二對向電極體290b,相鄰接之對向電極體之外周間的距離,特別是成為最短之距離,較佳為第二對向電極體290b的直徑以下,或是直徑的1/n以下;n為自然數。此外,第一對向電極體290a,並不一定需與全部的第二對向電極體290b接觸,亦可為接近之狀態,但較佳為與第二對向電極體290b的至少一部分 接觸。此時,外周間的最短距離,較佳為第一對向電極體290a或第二對向電極體290b的直徑以下或是直徑的1/n以下;n為自然數。
再者,如第18B圖所示,亦可於橫向排列四個對向電極體290,於縱向排列三個對向電極體290,而在平面內配置合計十二個對向電極體290。
〈〈放電電極體150〉〉
接著說明本發明之放電電極體150的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放電電極體150,只要是上述各種對向電極體且可產生電暈放電,則該形狀或數目或大小等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放電電極體150可形成為具有單一個針狀的形狀之電極體。
此外,不僅為單一,亦可形成為具有複數個針狀的形狀之電極體。可因應對向電極體的數目或形狀或配置,使複數個針狀的各個位於容易產生電暈放電之位置。例如,於第18A圖所示之例子中,係能夠以朝向七個對向電極體290之各個的中心之方式來配置具有八根針狀的形狀之電極體。此外,於第18B圖所示之例子中,係能夠以朝向十二個對向電極體290之各個的中心之方式來配置具有八根針狀的形狀之電極體。
具有針狀的形狀時,較佳係使前端呈尖銳。藉由使前端呈尖銳,可容易放電。
此外,亦可不使用具有針狀的形狀之電極體,而是使用具有圓板狀或環狀的形狀之電極體作為放電 電極體150。
具有圓板狀或環狀的形狀時,較佳係使外周側呈尖銳。亦即,較佳係形成為厚度朝外側逐漸變薄之刀鋒狀(呈銳角之形狀)。藉由使外周側呈尖銳,可於外周的任意部位容易放電,而能夠提高放電效率。
再者,具有環狀的形狀時,亦可藉由細金屬線等來形成為環狀。藉由使用鋼琴線等的細金屬線等之導電體,與形成為刀鋒狀時相同,可於外周的任意部位容易放電,而能夠提高放電效率。
較佳係使由放電電極體150所決定之軸線、與由對向電極體所決定之軸線成一致之方式相互地配置。可增加容易放電之部位而提高放電效率。
如上述般,放電電極體150,只要具有可界定沿著預定的方向延伸存在之軸線之形狀或配置或數目即可。例如,當放電電極體150具有長條形狀時,將長邊方向設為軸線的方向即可。此外,當放電電極體150具有對稱性時,可將對稱軸設為放電電極體150的軸線。對稱性,可為線對稱或點對稱或旋轉對稱等。例如當具有圓板狀的形狀或環狀的形狀時,將通過中心或重心且相對於圓板或環所包含之平面呈垂直地延伸存在之軸設為軸線即可。
再者,軸線不一定需通過放電電極體150的中心等,即使是存在於偏向位置之軸,只要為與放電電極體150之外形或配置的特徵相關聯之軸即可。
如此,放電電極體150,只要具有可界定軸 線之形狀或配置即可,並不限定於特定的形狀或數目等。
〈〈虛擬圓C的形成與電暈放電〉〉
如上述之方式,電暈放電係於對向電極體210至510中產生。對向電極體210至510具有內側端部216,電暈放電的產生容易度,是由內側端部216的形狀來決定。
〈內側端部216形成為銳角時〉
如第19圖所示,當內側端部216形成為銳角時,形成為銳角之前端部P之部位,係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為最短,內側端部216之前端部P以外之部位,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增長。從如前述之內側端部216的形狀、與離放電電極體150的距離之關係,可得知電暈放電於前端部P最容易產生,而於前端部P以外之部位,較前端部P更不易產生。具體而言,隨著遠離前端部P而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增長,而變得不易產生電暈放電。
如此,藉由將內側端部216的形狀形成為銳角,可於前端部P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於前端部P使電暈放電容易產生,藉此亦可在前端部P的附近容易產生臭氧。
如第19圖所示,將內側端部216的形狀形成為銳角時,藉由將內側端部216之各個的前端部P虛擬且平緩地連結,可形成具有中心O之虛擬圓C。虛擬圓C之圓周上的全部位置,係與放電電極體150成為等距離,但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存在有突起構件274等之部位,僅為前端部P。因此,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產生電暈放電之 部位,僅為前端部P,而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可使臭氧的濃度降低。
〈內側端部216具有彎曲成凸狀之形狀時〉
如第20圖所示,當內側端部216具有彎曲成凸狀之形狀時,彎曲之部位中之最突出的前端部P之部位,係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為最短,內側端部216之前端部P以外之部位,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增長。從如前述之內側端部216的形狀、與離放電電極體150的距離之關係,可得知電暈放電於前端部P最容易產生,而於前端部P以外之部位,較前端部P更不易產生。具體而言,隨著遠離前端部P而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增長,電暈放電變得不易產生。
如此,藉由將內側端部216的形狀形成為彎曲成凸狀之形狀,可於前端部P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於前端部P使電暈放電容易產生,藉此亦可在前端部P的附近容易產生臭氧。
將內側端部216的形狀形成為彎曲成凸狀之形狀時,如第20圖所示,藉由將內側端部216之各個的前端部P虛擬且平緩地連結,可形成具有中心O之虛擬圓C。虛擬圓C之圓周上的全部位置,與放電電極體150成為等距離,但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存在有突起構件274等之部位,僅為前端部P。因此,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僅為前端部P,而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可使臭氧的濃度降低。
〈內側端部216為平坦面時〉
如第21圖所示,當內側端部216形成為平坦面時,在平坦面所包含之預定部位容易產生電暈放電。例如,在內側端部216的兩個端部A上產生電暈放電,或是在平坦面的中點M產生電暈放電。兩個端部A形成為大致呈直角,於兩個端部A的周邊,生成容易產生電暈放電之電場。此外,平坦面的中點M,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為最短,內側端部216之中點M以外之部位,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增長。
如此,電暈放電於兩個端部A或中點M容易產生,而於端部A或中點M以外之部位不易產生。具體而言,隨著遠離端部A或中點M使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增長,電暈放電變得不易產生。
如此,藉由以平坦面來形成內側端部216的形狀,可於端部A或中點M等產生電暈放電。於端部A或中點M容易產生電暈放電,藉此亦可在端部A或中點M的附近容易產生臭氧。
如第21圖所示,以平坦面來形成內側端部216的形狀時,藉由將內側端部216之各個的兩個端部A虛擬且平緩地連結,可形成具有中心O之虛擬圓C。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存在有突起構件214等之部位為端部A。因此,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為端部A,在端部A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而可使臭氧的濃度降低。
亦可非兩個端部A,而是藉由將內側端部216之各個的中點M虛擬且平緩地連結而形成虛擬圓C。虛擬圓C,只要形成為包含最容易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即可。
此外,電暈放電,即使在端部A與中點M兩者中產生,亦可間歇性地產生臭氧而降低臭氧的濃度。
〈內側端部216為彎曲成凹狀之形狀時〉
如第22圖所示,當內側端部216彎曲成凹狀而成為球面的一部分之形狀時,彎曲面S全體係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為最短,內側端部216之彎曲面S以外之部位,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增長。從如前述之內側端部216的形狀、與離放電電極體150的距離之關係,可得知電暈放電於彎曲面S中任一部位皆容易產生,於彎曲面S以外之部位,較彎曲面S更不易產生。具體而言,隨著遠離彎曲面S而與放電電極體150之距離增長,電暈放電變得不易產生。
如此,藉由將內側端部216的形狀彎曲成凹狀而形成為球面的一部分之形狀,可於彎曲面S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於彎曲面S使電暈放電容易產生,藉此亦可在彎曲面S上容易產生臭氧。
如第22圖所示,將內側端部216的形狀彎曲成凹狀而形成為球面的一部分之形狀時,藉由將內側端部216之各個的彎曲面S虛擬且平緩地連結,可形成具有中心O之虛擬圓C。虛擬圓C之圓周上的全部位置,係與 放電電極體150成為等距離,但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存在有突起構件214等之部位,僅為彎曲面S。因此,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僅為彎曲面S,而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可使臭氧的濃度降低。
〈〈〈第二實施形態〉〉〉
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10中,係說明放電電極體150與對向電極體210等之一方的面(前面)相對向,且從對向電極體210等之一方的面(前面)側朝向對向電極體210等之另一方的面(背面)側產生離子風之構成。如此,以從前面側朝向背面側之方式設為具有全體往某一方向流動的離子風,藉此可將離子風擴散至更遠。然而,在某空間中欲以大致沿著半徑方向發散之方式使離子風擴散(涵蓋360°)時,會有較佳係構成為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10為不同的構造。
以下係說明該離子風產生裝置作為第二實施形態。如第23圖至第25圖所示,本發明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20,係由:放電電極體160、以及具有複數個突起構件614之環狀對向電極體610所構成。放電電極體160與環狀對向電極體610係配置為同心狀。
在此,複數個突起構件614,藉由將相鄰接之突起構件614之成為對向電極體610之環中心側的前端之內側端部616彼此虛擬且平緩地連結,而在對向電極體610的中心部,且與對向電極體61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有虛擬圓C。
如第23圖至第25圖所示,第二實施形態之放電電極體160及170,係具有圓板狀的形狀。放電電極體160的外周部,係形成為該厚度朝向外側逐漸變薄之刀鋒狀(呈銳角之形狀)。可從放電電極體160之刀鋒狀的外周部放電。
第二實施形態之對向電極體610、620及630,主要是使用第一實施形態之第二種對向電極體。第二實施形態之對向電極體610、620及630,亦可使用第一實施形態之第一種、第三種或第四種對向電極體。
〈對向電極體610〉
如第23圖所示,對向電極體610具有板狀的突起構件614,突起構件614具有大致呈梯形狀的形狀。如第一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突起構件614只要具有板狀的形狀即可,可設為長方形狀的形狀或扇形狀的形狀等之各種形狀。大致呈梯形狀的突起構件614,係沿著環狀之外周部212的周方向而設置。
藉由使用第23圖所示之放電電極體160與對向電極體610,可在放電電極體160的外周部與突起構件614的內側端部616之間選擇性地使電暈放電產生。如此,藉由使電暈放電產生,能夠以沿著放電電極體160及對向電極體610的半徑方向擴展之方式來使離子風擴散。
此外,如第23B圖所示,第二實施形態之對向電極體610,係重疊複數片。於第23B圖所示之例子中,係重疊六片對向電極體610而設置。如此一來,可在 放電電極體160的外周部與六片對向電極體610中任一片之突起構件614的內側端部616之間選擇性地使電暈放電產生。可適當地調整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且能夠以形成期望之量之方式使離子風W擴散。
〈虛擬圓C與臭氧濃度的降低〉
如第23A圖所示,當內側端部616彎曲成凹狀而成為球面的一部分之形狀時,彎曲面S全體係與放電電極體160之距離為最短,內側端部616之彎曲面S以外之部位,係與放電電極體160之距離增長。從如前述之內側端部616的形狀、與離放電電極體160的距離之關係,可得知電暈放電於彎曲面S中任一部位皆容易產生,於彎曲面S以外之部位,較彎曲面S更不易產生。具體而言,隨著遠離彎曲面S而與放電電極體160之距離增長,電暈放電變得不易產生。
如此,藉由將內側端部616的形狀彎曲成凹狀而形成為球面的一部分之形狀,可於彎曲面S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於彎曲面S容易產生電暈放電,藉此亦使臭氧在彎曲面S容易產生。
如第23A圖所示,將內側端部616的形狀彎曲成凹狀而形成為球面的一部分之形狀時,藉由將內側端部616之各個的彎曲面S虛擬且平緩地連結,可形成虛擬圓C。虛擬圓C之圓周上的全部位置,係與放電電極體160成為等距離,但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存在有突起構件614等之部位,僅為彎曲面S。因此,在虛擬圓C的圓周 上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僅為彎曲面S,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可使臭氧的濃度降低。
〈對向電極體620〉
如第24圖所示,對向電極體620具有板狀的突起構件614,突起構件614係具有:大致呈梯形狀的突起構件614a、及大致呈半長圓狀的突起構件614b。大致呈梯形狀的突起構件614a與大致呈半長圓狀的突起構件614b,係沿著環狀之外周部212的周方向交互地設置。
此外,於放電電極體170的外周部172,係以沿著周方向之方式形成朝向外側突出之複數個突出部174。可從突出部174的前端放電。
藉由使用第24圖所示之放電電極體170與對向電極體620,可在放電電極體170的外周部172之突出部174的前端與突起構件614a及614b的內側端部616之間選擇性地使電暈放電產生。如此,藉由使電暈放電產生,能夠以沿著放電電極體170及對向電極體620的半徑方向擴展之方式來使離子風W擴散。
此外,如第24B圖所示,第二實施形態之對向電極體620,係重疊複數片。於第24B圖所示之例子中,係重疊六片對向電極體620而設置。如此一來,可在放電電極體170之突出部174的前端與六片對向電極體620中任一片之突起構件614a及614b的內側端部616之間選擇性地使電暈放電產生。可適當地調整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且能夠以形成期望之量之方式使離子風W擴散。
〈虛擬圓C與臭氧濃度的降低〉
如第24A圖所示,突起構件614係具有大致呈梯形狀的突起構件614a、及大致呈半長圓狀的突起構件614b。
電暈放電,在突起構件614a的平坦面所包含之預定部位容易產生。例如,在突起構件614a的兩個端部A上產生電暈放電,或是在平坦面的中點M等產生電暈放電。兩個端部A形成為大致呈直角,於兩個端部A的周邊,生成容易產生電暈放電之電場。此外,平坦面的中點M,係與放電電極體170之距離為最短,突起構件614a之中點M以外之部位,係與放電電極體170之距離增長。
如此,電暈放電於兩個端部A或中點M容易產生,於端部A或中點M以外之部位不易產生。具體而言,隨著遠離端部A或中點M而與放電電極體170之距離增長,電暈放電變得不易產生。
如此,藉由以平坦面來形成突起構件614a的形狀,可於端部A或中點M等產生電暈放電。於端部A或中點M容易產生電暈放電,藉此亦使臭氧在端部A或中點M的附近容易產生。
如第24A圖所示,藉由將突起構件614a之各個的兩個端部A虛擬且平緩地連結,可形成具有中心O之虛擬圓C。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存在有突起構件214等之部位為端部A。因此,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為端部A,所以可在端部A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可使臭氧的濃度降低。
再者,電暈放電,在突起構件614b之最突出的前端部P之部位亦容易產生。電暈放電,不僅是端部A,即使在中點M或前端部P中產生,亦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可使臭氧的濃度降低。
此外,放電電極體170具有突出部174,亦因與突出部174之距離的不同而決定了電暈放電的產生容易度,但同樣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來使臭氧的濃度降低。
〈對向電極體630〉
如第25圖所示,對向電極體630具有板狀的突起構件614,突起構件614具有大致呈扇形狀的形狀。大致呈扇形狀的突起構件614,係沿著環狀之外周部212的周方向而設置。
藉由使用第25圖所示之放電電極體160與對向電極體630,可在放電電極體160的外周部與大致呈扇形狀之突起構件614的內側端部616之間間歇性的(選擇性地)使電暈放電產生。如此,藉由使電暈放電產生,能夠以沿著放電電極體160及對向電極體630的半徑方向擴展之方式來使離子風W擴散。
〈虛擬圓C與臭氧濃度的降低〉
如第25A圖所示,當內側端部616形成為銳角時,形成為銳角之前端部P之部位,係與放電電極體160之距離為最短,內側端部616之前端部P以外之部位,係與放電電極體160之距離增長。從如前述之內側端部616的形狀、與離放電電極體160的距離之關係,可得知電暈放電於前 端部P最容易產生,於前端部P以外之部位,較前端部P更不易產生。具體而言,隨著遠離前端部P而與放電電極體160之距離增長,電暈放電變得不易產生。
如此,藉由將內側端部616的形狀形成為銳角,可於前端部P使電暈放電選擇性地產生。於前端部P使電暈放電容易產生,藉此亦使臭氧在前端部P的附近容易產生。
如第25A圖所示,將內側端部616的形狀形成為銳角時,藉由將內側端部616之各個的前端部P虛擬且平緩地連結,可形成虛擬圓C。虛擬圓C之圓周上的全部位置,係與放電電極體160成為等距離,但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存在有突起構件614等之部位,僅為端部P。因此,在虛擬圓C的圓周上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僅為前端部P,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可使臭氧的濃度降低。
再者,第二實施形態中,當於環狀之對向電極體610、620或630的內側端部616,與放電電極體160或170之間產生電暈放電時,於對向電極體610、620或630的內側端部616所產生之離子風,係釋放至對向電極體610、620或630之未與放電電極體160或170相對向之側,而在對向電極體610、620或630之未與放電電極體160或170相對向之側產生負壓。包圍對向電極體610、620或630的周圍之空氣,被吸引往朝向產生負壓之空間,可藉由被吸引之空氣,來使被擠壓往對向電極體610、620或630之未與放電電極體160或170相對向之側之離子風的 風力增大。
以上所說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20可形成為以下構成,亦即:於第一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10中,將放電電極體160或170的形狀形成為較對向電極體210至480之虛擬圓C的直徑還小之直徑的環狀,並且更接近於對向電極體210至480所存在之平面之構成。因此,第二實施形態之對向電極體610、620或630的形狀,可形成為與前述第一實施形態之對向電極體210至480的形狀相同之形狀。
〈〈〈第三實施形態〉〉〉
以上係詳細說明第一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10及第二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20,作為在呈環狀之對向電極體中,可藉由將其形狀設為特定形狀來降低離子風中所含有之臭氧的產生之不同形態,接下來則說明對向電極體未呈環狀之情形,作為第三實施形態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30。
上述例子中,係顯示屬於對向電極體的接收電極之電極體的形狀為具有大致呈環狀的形狀之情形。接收電極之電極體的形狀亦可具有直線狀的形狀。此時,因應接收電極之電極體的形狀,放電電極之電極體的形狀亦可具有直線狀的形狀。
如第26A圖及第26B圖所示,本發明之離子風產生裝置130,係由:端部形成為直線狀之放電電極體180、以及複數個突起構件714配置為直線狀之對向電 極體700或710所構成。放電電極體180與直線狀的對向電極體700或710,係配置為相互朝向。
放電電極體180為薄板狀,且與對向電極體700或710相互朝向之面形成為直線狀。與對向電極體700或710相互朝向之面,較佳係形成為厚度朝外側逐漸變薄之刀鋒狀(呈銳角之形狀)。藉由使與對向電極體700或710相互朝向之面側呈尖銳,可於任意部位容易放電,而能夠提高放電效率。
放電電極體180,亦可非薄板狀,而是藉由細金屬線等之直線狀的導電體來形成。藉由使用鋼琴線等之細金屬線,與形成為刀鋒狀時相同,可於任意部位容易放電,而能夠提高放電效率。
在此,複數個突起構件714,藉由將相鄰之突起構件714的端部716虛擬地連結,而在與對向電極體700或710為同一平面上形成虛擬直線L。
〈對向電極體700〉
如第26A圖所示,對向電極體700具有板狀的突起構件714,突起構件714具有大致呈梯形狀的形狀。如第一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突起構件714只要具有板狀的形狀即可,可設為長方形狀的形狀或扇形狀的形狀等之各種形狀。
藉由使用第26A圖所示之放電電極體180與對向電極體700,可在放電電極體180的端部與突起構件714的端部716之間間歇性地(選擇性地)使電暈放電產生。如此,藉由使電暈放電產生,可產生從放電電極體180 朝向對向電極體700而帶狀地移動之離子風。
此外,如第26A圖所示,第三實施形態之對向電極體700,係重疊複數片。於第26A圖所示之例子中,係重疊六片對向電極體700而設置。藉此,可在放電電極體180的外周部與六片對向電極體700中任一片之突起構件714的端部716之間(間歇性地)選擇性地使電暈放電產生。可適當地調整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且能夠以形成期望之量之方式使離子風W擴散。
〈虛擬圓C與臭氧濃度的降低〉
如第26A圖所示,以平坦面來形成端部716時,在平坦面所包含之預定部位容易產生。例如,在端部716的兩個端部A上產生電暈放電。於兩個端部A的周邊,生成容易產生電暈放電之電場。此外,兩個端部A,係與放電電極體180之距離為最短,端部716的兩個端部A以外之部位,係與放電電極體180之距離增長。
如此,電暈放電於兩個端部A容易產生,於端部A以外之部位不易產生。具體而言,隨著遠離端部A使與放電電極體180之距離增長,電暈放電變得不易產生。
如此,藉由以平坦面來形成端部716的形狀,可於端部A等使電暈放電產生。於端部A容易產生電暈放電,藉此亦使臭氧在端部A的附近容易產生。
如第26A圖所示,當以平坦面來形成端部716的形狀時,藉由將端部716之各個的兩個端部A虛擬 且平緩地連結,可形成虛擬直線L。在虛擬直線L上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為端部A,在端部A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可使臭氧的濃度降低。
〈對向電極體710〉
如第26B圖所示,對向電極體710具有板狀的突起構件714,突起構件714具有大致呈半長圓狀的形狀。
藉由使用第26B圖所示之放電電極體180與對向電極體710,可在放電電極體180的端部與大致呈半長圓狀的之突起構件714的端部716之間(間歇性地)選擇性地使電暈放電產生。如此,藉由使電暈放電產生,可產生從放電電極體180朝向對向電極體710細帶狀地移動之離子風。
此外,如第26B圖所示,第三實施形態之對向電極體710,係重疊複數片。於第26B圖所示之例子中,係重疊六片對向電極體710而設置。藉此,可在放電電極體180的外周部與六片對向電極體710中任一片之突起構件714的端部716之間間歇性地(選擇性地)使電暈放電產生。可適當地調整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且能夠以形成期望之量之方式使離子風W成為期望的量來擴散。
〈虛擬直線L與臭氧濃度的降低〉
如第26B圖所示,當端部716具有彎曲成凸狀之形狀時,彎曲之部位中之最突出的前端部P之部位,係與放電電極體180之距離為最短,端部716之前端部P以外之部位,係與放電電極體180之距離增長。從如前述之端部716 的形狀、與離放電電極體180的距離之關係,可得知電暈放電於前端部P最容易產生,於前端部P以外之部位,較前端部P更不易產生。具體而言,隨著遠離前端部P而與放電電極體180之距離增長,電暈放電變得不易產生。
如此,藉由將端部716的形狀形成為彎曲成凸狀之形狀,可於前端部P選擇性地使電暈放電產生。於前端部P使電暈放電容易產生,藉此亦使臭氧在前端部P的附近容易產生。
如第26B圖所示,將端部716的形狀形成為彎曲成凸狀之形狀時,藉由將端部716之各個的前端部P虛擬且平緩地連結,可形成虛擬直線L。虛擬直線L的全部位置,係與放電電極體180成為等距離,但在虛擬直線L上存在有突起構件714等之部位,僅為前端部P。因此,在端部716上產生電暈放電之部位,僅為前端部P,使臭氧間歇性地產生,可使臭氧的濃度降低。
110‧‧‧離子風產生裝置
150‧‧‧放電電極體
210‧‧‧對向電極體
212‧‧‧外周部
214‧‧‧突起構件
216‧‧‧內側端部
218‧‧‧外側端部
X‧‧‧軸線
O‧‧‧中心

Claims (10)

  1. 一種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係具備由具有放電部之放電電極體及對向電極體所構成之電極對,該對向電極體係具備環狀的外周部及從前述外周部延伸存在之複數個突起部,且其中前述複數個突起部各個具有非端部及與前述非端部不同之端部,前述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於前述放電部與前述對向電極體之間產生電位差,以藉由電暈放電來產生離子/臭氧風,其中,前述複數個突起部的端部,於單一平面內位於相互離間的位置,並且於前述平面內環繞前述放電電極體的軸線;前述放電電極體的前述放電部係配置在與前述單一平面為不同之位置;前述複數個突起部具有沿著短邊方向或圓周方向延伸存在之區域;前述複數個突起部的端部,其離前述放電部之距離較前述非端部更短,電暈放電較前述非端部更容易產生;該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藉由根據前述複數個突起部的端部與前述放電部之距離之電暈放電的產生容易度,以及根據前述非端部與前述放電部之距離之電暈放電的產生容易度,而降低前述對向電極體全體所產生之臭氧的濃度。
  2. 一種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係具備由具有放電部之 放電電極體及對向電極體所構成之電極對,該對向電極體係具備環狀的外周部及從前述外周部延伸存在之複數個突起部,且其中前述複數個突起部各個具有非端部及與前述非端部不同之端部,前述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於前述放電部與前述對向電極體之間產生電位差,以藉由電暈放電來產生離子/臭氧風,其中,前述複數個突起部的端部,於單一平面內位於相互離間的位置,並且於前述平面內環繞前述放電電極體的軸線而配置;前述放電電極體的前述放電部係配置在與前述單一平面為不同之位置;前述複數個突起部各個朝向前述對向電極體的中心延伸存在;前述複數個突起部之各者的長度,為以前述對向電極體的中心為基準之該對向電極體之半徑的至少一半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放電電極體的前述放電部係配置在與前述單一平面為不同之位置,前述複數個突起部各個朝向前述對向電極體的中心延伸存在,前述複數個突起部之各者的長度,為以前述對向電極體的中心為基準之該對向電極體之半徑的至少一半以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對向電極體的中心係位於前述放電電極體的軸線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未設置送風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突起部中之相鄰之突起部,係沿著周方向以45度間隔或90度間隔相互離間而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突起部的端部係位於沿著一個圓周上的位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放電電極體具有針狀電極體。
  9. 一種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係具備由具有放電部之放電電極體及對向電極體所構成之電極對,該對向電極體係具備直線狀的外邊部及從前述外邊部延伸存在之複數個突起部,且其中前述複數個突起部各個具有非端部及與前述非端部不同之端部,前述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於前述放電部與前述對向電極體之間產生電位差,以藉由電暈放電來產生離子/臭氧風,其中,前述複數個突起部的端部,於單一平面內位於相互離間的位置;前述放電部之與前述複數個突起部相對向之側係由薄板狀且為刀刃狀或直線狀的導電體所形成; 前述複數個突起部各個往從前述外邊部離間之方向延伸存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突起部的端部,其離前述放電部之距離較前述非端部更短,電暈放電較前述非端部更容易產生;該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藉由根據前述複數個突起部的端部與前述放電部之距離之電暈放電的產生容易度,以及根據前述非端部與前述放電部之距離之電暈放電的產生容易度,而降低前述對向電極體全體所產生之臭氧的濃度。
TW106104444A 2016-03-30 2017-02-10 離子風產生裝置 TWI6171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8853 2016-03-30
JP2016068853A JP6114430B1 (ja) 2016-03-30 2016-03-30 イオン風発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5481A true TW201735481A (zh) 2017-10-01
TWI617105B TWI617105B (zh) 2018-03-01

Family

ID=58666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4444A TWI617105B (zh) 2016-03-30 2017-02-10 離子風產生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0100B2 (zh)
EP (1) EP3439124A4 (zh)
JP (1) JP6114430B1 (zh)
KR (1) KR102079889B1 (zh)
CN (1) CN109075537B (zh)
TW (1) TWI617105B (zh)
WO (1) WO201716915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4214A (zh) * 2018-10-22 2020-04-2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沉积设备和使用该沉积设备的沉积方法
US20210290799A1 (en) * 2020-03-23 2021-09-23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orona discharge based treatments of articl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98074B2 (ja) * 2016-08-01 2019-10-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およびこれの製造方法
JP7037146B2 (ja) * 2017-10-18 2022-03-16 藤倉航装株式会社 収容方法、及び、被収容物の形成方法
JP2019188864A (ja) * 2018-04-19 2019-10-31 株式会社Soken 車室内空調システム
SE542019C2 (en) 2018-06-08 2020-02-11 Fumex Ab Support arm arrangement for a local gas extractor, and a local gas extractor with such a support arm arrangement
TWI667871B (zh) * 2018-08-07 2019-08-01 國立交通大學 風扇裝置
JP6890307B2 (ja) * 2018-08-29 2021-06-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及びヘアケア装置
JP7142243B2 (ja) * 2019-02-26 2022-09-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極装置、放電装置及び静電霧化システム
JP7228764B2 (ja) * 2019-09-24 2023-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及び電極装置
KR102300125B1 (ko) 2020-04-06 2021-09-07 김철 이온풍 공기 정화기
KR20210123871A (ko) 2020-04-06 2021-10-14 김철 실내용 이온풍 공기정화기
KR102552956B1 (ko) 2021-07-04 2023-07-06 김철 리프팅 타입의 이온풍 공기정화기
KR102552955B1 (ko) 2021-07-04 2023-07-06 김철 이온풍 공기 정화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1087A (ja) * 1992-12-14 1994-06-28 Ngk Spark Plug Co Ltd 電界装置
JP4810780B2 (ja) * 2001-08-31 2011-1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2003342005A (ja) 2002-05-28 2003-12-03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マイナスイオン及びオゾン発生装置
JP2004018348A (ja) 2002-06-19 2004-01-22 Tamachi Denki Kk オゾンおよび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JP4407174B2 (ja) 2003-06-25 2010-02-03 有限会社アイ・テクノス マイナスイオン・オゾン発生装置
JP3100754U (ja) 2003-09-29 2004-05-27 正行 三田 マイナスイオン・オゾン発生装置
JP2006040702A (ja) * 2004-07-27 2006-02-0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イオン発生装置、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使用方法
US8004816B1 (en) * 2007-04-16 2011-08-23 Applied Energetics, Inc Disabling a target using electrical energy
JP2009123564A (ja) * 2007-11-16 2009-06-04 Panasonic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静電霧化装置及びこれらを用いた空調装置
JP5098883B2 (ja) * 2008-08-07 2012-12-12 Smc株式会社 放電電極清掃機構付きイオナイザ
FR2947416B1 (fr) 2009-06-29 2015-01-16 Univ Toulouse 3 Paul Sabatier Dispositif d'emission d'un jet de plasma a partir de l'air atmospherique a temperature et pression ambiantes et utilisation d'un tel dispositif
JP3155540U (ja) 2009-09-09 2009-11-19 明夫 片野 加圧式殺菌・消臭装置
RU2420742C1 (ru) * 2009-12-25 2011-06-1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Ростов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онк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агентства по высокотехнологичной медицинской помощи" Способ 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 развития метастазов у больных раком прямой кишки
RU2430742C1 (ru) * 2010-05-26 2011-10-10 Геннад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Копылов Способ очистки диэлектрических сред от микроорганизмов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реализации
JP5461736B1 (ja) * 2013-05-13 2014-04-02 株式会社 片野工業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及び方法
CN203574224U (zh) * 2013-10-15 2014-04-30 南京华科皓纳电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负氧离子发生装置
JP5613347B1 (ja) 2014-05-12 2014-10-22 株式会社 片野工業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及び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4214A (zh) * 2018-10-22 2020-04-2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沉积设备和使用该沉积设备的沉积方法
US20210290799A1 (en) * 2020-03-23 2021-09-23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orona discharge based treatments of artic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39124A4 (en) 2020-03-18
JP6114430B1 (ja) 2017-04-12
KR102079889B1 (ko) 2020-02-20
US20190111405A1 (en) 2019-04-18
EP3439124A1 (en) 2019-02-06
US10870100B2 (en) 2020-12-22
KR20180110078A (ko) 2018-10-08
CN109075537A (zh) 2018-12-21
JP2017183089A (ja) 2017-10-05
TWI617105B (zh) 2018-03-01
WO2017169153A1 (ja) 2017-10-05
CN109075537B (zh) 202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35481A (zh) 離子風產生裝置
TWI501491B (zh)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EP2530796B1 (en) Ion/ozone wind gene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KR102059380B1 (ko) 플라즈마를 이용한 천정부착형 공기살균 및 시설소독 장치
RU2477148C2 (ru) Способ очистки внутри помещения
KR101808979B1 (ko) 이온·오존풍 발생 장치 및 방법
TW201640063A (zh)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TW201634062A (zh)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JP4380973B2 (ja) ウイルスの感染率を低下させる方法、病原性細菌および/または芽胞形成菌を殺菌する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の方法を実行する装置
CN219037288U (zh) 冰箱及其杀菌除味装置
CN216281941U (zh) 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
CN112773924A (zh) 一种生物消杀安全柜
ITTO20110568A1 (it) Dispositivo di sanificazione per oggetti
JP2017120698A (ja)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清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