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9294A - 帶通濾波器及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 - Google Patents

帶通濾波器及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9294A
TW201639294A TW105108440A TW105108440A TW201639294A TW 201639294 A TW201639294 A TW 201639294A TW 105108440 A TW105108440 A TW 105108440A TW 105108440 A TW105108440 A TW 105108440A TW 201639294 A TW201639294 A TW 20163929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or
electrode
parallel resonator
parallel
spir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8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1564B (zh
Inventor
Satoshi Kawamura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ublication of TW201639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9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15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15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9Filters comprising mutual induct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53Electrical filters; Controlling thereof
    • H03H7/0161Bandpass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75Ladder networks, e.g. electric wav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75Parallel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01F2017/0026Multilayer LC-filt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間之磁耦合之調整容易之帶通濾波器。 本發明之帶通濾波器具備複數個LC並聯共振器Re1~Re3,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電感器並聯地分割成第1電感器L2a與第2電感器L2b,使第1電感器L2a與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進行磁耦合M1,且使第2電感器L2b與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L3進行磁耦合M2。

Description

帶通濾波器及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帶通濾波器,更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間之磁耦合之調整容易之帶通濾波器。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絕緣體層積層而成之積層體構成上述帶通濾波器之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更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間之磁耦合之調整容易之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
於專利文獻1(W02009/041294A1號公報)中揭示有具備複數個LC並聯共振器且使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彼此磁耦合之帶通濾波器。
於圖11及12中表示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帶通濾波器500。其中,圖11為帶通濾波器500之分解立體圖。圖12為帶通濾波器500之等效電路圖。
如圖11所示,帶通濾波器500具備自下方依序積層有6層絕緣體層(介電體層)101~106而成之積層體107。於積層體107以如下方式形成有電極。
於絕緣體層101形成有接地電極109。接地電極109連接於 在積層體107之側面導出之接地端子(接地連接電極)151、152。
於絕緣體層102形成有電容器電極111、112、113。
於絕緣體層103形成有輸入輸出端子(輸入輸出電極)121、122、及電容器電極(輸入輸出間電容器)160。
於絕緣體層104形成有S字形之線路電極117。
於絕緣體層105分別形成有C字形之線路電極116、118。線路電極116與線路電極118呈線對稱(亦為點對稱)地配置。
未於絕緣體層106形成電極。
貫通絕緣體層103~105而形成通孔電極131、135。通孔電極131係一端連接於電容器電極111,且於其中途於引出電極部121A連接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121,另一端連接於線路電極116之一端116A。通孔電極135係一端連接於電容器電極113,且於其中途於引出電極部122A連接於第2輸入輸出端子122,另一端連接於線路電極118之一端118A。
貫通絕緣體層102~105而形成通孔電極132、136。通孔電極132之一端連接於接地電極109,另一端連接於線路電極116之另一端116B。通孔電極136之一端連接於接地電極109,另一端連接於線路電極118之另一端118B。
貫通絕緣體層102~104而形成通孔電極133。通孔電極133之一端連接於接地電極109,另一端連接於線路電極117之一端117A。
貫通絕緣體層103、104而形成通孔電極134。通孔電極134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電極112,另一端連接於線路電極117之另一端117B。
由如以上之構造構成之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帶通濾波器500 具有圖12所示之等效電路。
帶通濾波器500具備由電感器L1與電容器C1構成之第1段(輸入段)LC並聯共振器、由電感器L2與電容器C2構成之第2段(中間段)LC並聯共振器、及由電感器L3與電容器C3構成之第3段(輸出段)LC並聯共振器。
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IN)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OUT)之間,依序連接有第1段LC並聯共振器之一端、電容器C12、第2段LC並聯共振器之一端、電容器C23、第3段LC並聯共振器之一端。
第1段LC並聯共振器、第2段LC並聯共振器、第3段LC並聯共振器之另一端分別連接於接地端子。
電容器C13與串聯連接之電容器C12及電容器C23並聯連接。
3個LC並聯共振器係藉由電容器C12、C13、C23而進行電容耦合。又,第1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L1與第2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L2進行磁耦合M1,第2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L2與第3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L3進行磁耦合M2。
其次,一邊參照圖11與圖12,一邊對帶通濾波器500之構造與等效電路之關係進行說明。
第1段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L1係由將引出電極部121A、通孔電極131、線路電極116之一端116A、線路電極116之本體部分、線路電極116之另一端116B、通孔電極132、接地電極109連接之路徑形成。
第1段LC並聯共振器之電容器C1係藉由於電容器電極111與接地電極109之間所產生之電容而形成。再者,第1輸入輸出端子121與電容器C1係經由引出電極部121A及通孔電極131而連接。
第2段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L2係由將電容器電極112、通孔電極134、線路電極117之另一端117B、線路電極117之本體部分、線路電極117之一端117A、通孔電極133、接地電極109連接之路徑形成。
第2段LC並聯共振器之電容器C2係藉由於電容器電極112與接地電極109之間所產生之電容而形成。
第3段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L3係由將引出電極部122A、通孔電極135、線路電極118之一端118A、線路電極118之本體部分、線路電極118之另一端118B、通孔電極136、接地電極109連接之路徑而形成。
第3段LC並聯共振器之電容器C3係藉由於電容器電極113與接地電極109之間所產生之電容而形成。再者,第2輸入輸出端子122與電容器C3係經由引出電極部122A及通孔電極135而連接。
電容器C12係藉由於電容器電極111與電容器電極112之間所產生之電容而形成。
電容器C23係藉由於電容器電極112與電容器電極113之間所產生之電容而形成。
電容器C13係藉由於電容器電極111與電容器電極113之間所產生之電容、於輸入輸出間電容器電極160與引出電極部121A、122A之間所產生之電容、及於輸入輸出間電容器電極160之兩端部分與電容器電 極111、113之間所產生之電容之合成電容而形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WO2009/041294A1號公報
於圖13中表示帶通濾波器500中之線路電極116與線路電極117之位置關係、及線路電極117與線路電極118之位置關係。同時,分別以箭頭AL1表示流過線路電極116之電感器L1之電流之方向,以箭頭AL2表示流過線路電極117之電感器L2之電流之方向,以箭頭AL3表示流過線路電極118之電感器L3之電流之方向。進而,以M1表示電感器L1與電感器L2之磁耦合,以M2表示電感器L2與電感器L3之磁耦合。
帶通濾波器500係線路電極116與線路電極117重疊,線路電極117與線路電極118重疊。
然而,帶通濾波器500由於線路電極117呈S字形,故而存在線路電極116與線路電極117局部不重疊之部位。同樣地,存在線路電極117與線路電極118局部不重疊之部位。
存在線路電極116與線路電極117局部不重疊之部位導致減弱電感器L1與電感器L2之磁耦合M1。同樣地,存在線路電極117與線路電極118局部不重疊之部位導致減弱電感器L2與電感器L3之磁耦合M2。
進而,作為重大之問題,於帶通濾波器500存在如下問題, 即,電感器L1與電感器L2之磁耦合M1之強度和電感器L2與電感器L3之磁耦合M2之強度並非完全一致而略有偏差。
其原因在於,於積層體107內,線路電極116與線路電極117之位置關係和線路電極117與線路電極118之位置關係並不相同。即,如圖13所示,線路電極116與線路電極117係線路電極116之電流AL1之流動開始部分與線路電極117之電流AL2之流動結束部分重疊。相對於此,線路電極117與線路電極118係線路電極117之電流AL2之流動結束部分與線路電極118之電流AL1之流動開始部分重疊。
該線路電極116與線路電極117之位置關係和線路電極117與線路電極118之位置關係並不相同導致電感器L1與電感器L2之磁耦合M1之強度和電感器L2與電感器L3之磁耦合M2之強度不均等。
而且,磁耦合M1之強度與磁耦合M2之強度不均等導致於帶通濾波器500中,一輸入輸出端子側之反射特性與另一輸入輸出端子側之反射特性產生偏差。而且,帶通濾波器500於一輸入輸出端子側與另一輸入輸出端子側阻抗並不匹配。
又,於帶通濾波器之設計階段,針對每一LC並聯共振器而使線路電極之長度不同等,從而亦難以調整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間之磁耦合。即,若變更1個線路電極之長度,則會對帶通濾波器之濾波器特性造成影響,故而即便假設可調整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間之磁耦合,亦有會產生帶通濾波器之濾波器特性偏離所需之特性等其他問題之虞。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習知之帶通濾波器之問題點而完成 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間之磁耦合之調整容易之帶通濾波器,及提供一種構成該帶通濾波器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間之磁耦合之調整容易之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
作為其手段,本發明之帶通濾波器具備第1輸入輸出端子、第2輸入輸出端子、接地端子、電感器及電容器並聯連接而成之複數個LC並聯共振器,複數個LC並聯共振器包含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至少1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及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之間依序連接有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各一端,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各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彼此磁耦合,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至少1個係電感器被並聯地分割成第1電感器與第2電感器,第1電感器與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磁耦合,第2電感器與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磁耦合。
再者,第1電感器之電感值與第2電感器之電感值之比率例如可設為1:1。於此情形時,可容易地使第1電感器與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和第2電感器與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均等。再者,所謂使磁耦合之強度均等,意指除帶通濾波器之製造誤差等所引起之磁耦合之強度之略微之偏差以外實質上均等。
又,可製成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設為1個且將該中間 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並聯地分割成第1電感器與第2電感器之具備3段LC並聯共振器之帶通濾波器。於此情形時,可容易地調整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及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
又,可製成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設為2個且將該2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分別並聯地分割成第1電感器與第2電感器之具備4段LC並聯共振器之帶通濾波器。於此情形時,可容易地調整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與一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一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另一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及另一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
又,可製成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設為3個且將該3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中配置於中間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並聯地分割成第1電感器與第2電感器之具備5段LC並聯共振器之帶通濾波器。於此情形時,可容易地調整配置於第1輸入輸出段側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與配置於中間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及配置於中間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配置於第2輸入輸出段側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
進而,可製成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設為3個並將該3 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分別並聯地分割成第1電感器與第2電感器之具備5段LC並聯共振器之帶通濾波器。於此情形時,可容易地調整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與配置於第1輸入輸出段側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配置於第1輸入輸出段側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配置於中間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配置於中間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配置於第2輸入輸出段側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及配置於第2輸入輸出段側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
又,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具備複數個絕緣體層積層而成之積層體,藉由由形成於積層體之特定之層間之線路電極與貫通積層體之特定之絕緣體層而形成之通孔電極所構成之螺旋狀電極形成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藉由形成於積層體之特定之層間之電容器電極形成LC並聯共振器之電容器,於自積層方向觀察積層體之情形時,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重疊,並且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重疊而構成上述本發明之帶通濾波器。於此情形時,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增強,並且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 磁耦合增強。
再者,第1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與第2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例如可設為同一形狀。於此情形時,可容易地將第1電感器之電感值與第2電感器之電感值之比率設為1:1。再者,將電感值之比率設為1:1意指除帶通濾波器之製造誤差等所引起之電感值之略微之偏差以外,實質上設為1:1。而且,可容易地使第1電感器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和第2電感器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均等。再者,第1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與第2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為同一形狀意指除製造誤差等以外,兩者實質上為同一形狀。
又,於自積層方向觀察積層體之情形時,可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設為同一方向,並且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設為同一方向。於此情形時,可使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增強,並且使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增強。再者,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為同一方向意指於一大半之部分為同一方向,就樣式設計之必要性等而言,係亦包含於極少之部分成為反方向之情形之意義。
又,於自積層方向觀察積層體之情形時,可將中間段之LC 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設為反方向,並且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設為反方向。於此情形時,可使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減弱,並且使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減弱。再者,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為反方向意指於一大半之部分為反方向,就樣式設計之必要性等而言,係亦包含於極少之部分成為同一方向之情形之意義。
進而,於自積層方向觀察積層體之情形時,可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設為同一方向且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設為反方向,或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設為反方向且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設為同一方向。於此情形時,可使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及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於 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中之其中一者增強,且使另一者減弱。
本發明之帶通濾波器,於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至少1個,將電感器並聯地分割成第1電感器與第2電感器,第1電感器與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磁耦合,第2電感器與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磁耦合,故而可容易地調整第1電感器與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及第2電感器與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例如,亦容易使兩者均等。
又,本發明之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由於係使用絕緣體層積層而成之積層體構成上述帶通濾波器,故而可容易地調整第1電感器與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及第2電感器與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之強度。例如,亦容易使兩者均等。又,本發明之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由於在自積層方向觀察積層體之情形時,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重疊,且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螺旋狀電極重疊,故而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較強,且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第2電感器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磁耦合較強。
1‧‧‧積層體
1a、1b、1c、1d、1e、1f、1g、1h、1i、1j、1k、1l、1m、1n、1o、1p、1q、1r、1s‧‧‧絕緣體層
2a‧‧‧第1輸入輸出端子
2b‧‧‧第2輸入輸出端子
3a‧‧‧第1接地端子
3b‧‧‧第2接地端子
4‧‧‧接地電極
5a、5b、5c、5d、5e、5f、5g、5h、5i、5j、5k‧‧‧電容器電極
6a、6b、6c、6d、6e、6f、6g、6h、6i、6j、6k、6l、6m、6n、6o、6p、6q、6r、6s、6t、6u、6v、6w、6x‧‧‧通孔電極
7a、7b、7c、7d、7e、7f、7g、7h、7i、7j、7k、7l、7m、7n、7o、7p、7q、7r、7s、7t、7u、7v、7w、7x、7y、7z、7aa‧‧‧連接電極
8a、8b、8c、8d、8e、8f、8g、8h、8i、8j、8k、8l、8m、8n、8o、8p、8q、8r‧‧‧線路電極
Re1、Re2、Re3、Re4、Re5‧‧‧LC並聯共振器
100、200、300、400‧‧‧帶通濾波器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100之分解立體圖。
圖2係帶通濾波器100之等效電路圖。
圖3係表示於帶通濾波器100中,第1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第2LC並聯共振器之第1電感器、第2電感器、及第3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位置關係之概念圖。
圖4(A)係表示帶通濾波器100之通過特性及反射特性之圖。圖4(B)係表示帶通濾波器100之阻抗之史密斯圖。
圖5係表示比較例之帶通濾波器600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帶通濾波器600之等效電路圖。
圖7(A)係表示帶通濾波器600之通過特性及反射特性圖。圖7(B)係表示帶通濾波器600之阻抗之史密斯圖。
圖8係第2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200之等效電路圖。
圖9係第3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300之等效電路圖。
圖10係第4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400之等效電路圖。
圖11係表示習知之帶通濾波器500之分解立體圖。
圖12係帶通濾波器500之等效電路圖。
圖13係表示於帶通濾波器500中,第1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第2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及第3LC並聯共振器之電感器之位置關係之概念圖。
以下,對圖式與用以實施本發明之形態一併進行說明。
再者,各實施形態係例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實施形態之內容。又,亦可將不同實施形態所記載之內容組合後實施,該情形時之實施內容亦包含於本發明中。又,圖式係用以幫助理解實施形態者,存在未必嚴格地繪圖之情形。例如,存在所繪圖之構成要素及構成要素間之尺寸之比率與說明書所記載之其等之尺寸之比率並不一致之情形。又,存在說明書所記載之構成要素於圖式中被省略之情形或省略個數而繪圖之情形等。
[第1實施形態]
於圖1及圖2中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100。其中,圖1係使用積層型之絕緣體層積層而成之積層體構成帶通濾波器100之情形時之分解立體圖。圖2係將圖1之分解立體圖之構成替換成等效電路者。
如圖1所示,帶通濾波器100具備自下方依序積層有19層絕緣體層1a~1s而成之積層體1。積層體1係由長方體形狀構成。
絕緣體層1a~1s之材質使用陶瓷。絕緣體層1a~1s亦可分別理解為具有介電常數之介電體層。
絕緣體層1a係由矩形形狀構成,於4個側面依序形成有第1輸入輸出端子2a、第1接地端子3a、第2輸入輸出端子2b、第2接地端子3b。第1輸入輸出端子2a、第2輸入輸出端子2b、第1接地端子3a、第2接地端子3b係分別沿絕緣體層1a之另一主面(圖1中之下側之主面)延伸而形成。
第1輸入輸出端子2a、第2輸入輸出端子2b、第1接地端子3a、第2接地端子3b例如係由將Ag、Cu或該等之合金等作為主成分之 金屬構成,且視需要於表面遍及1層或多層而形成有將Ni、Sn、Au等作為主成分之鍍敷層。
再者,第1輸入輸出端子2a、第2輸入輸出端子2b、第1接地端子3a、第2接地端子3b亦分別形成於以下說明之絕緣體層1b~1s之對應之側面。但是,以下存在省略其等之說明之情形。
絕緣體層1b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於一主面(圖1中之上側之主面)形成有接地電極4。接地電極4a連接於第1接地端子3a及第2接地端子3b。
絕緣體層1c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於一主面形成有電容器電極5a。
絕緣體層1d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a。又,於絕緣體層1d之一主面形成有電容器電極5b、5c。電容器電極5b、5c連接於第1接地端子3a。通孔電極6a連接於形成於絕緣體層1c之電容器電極5a。
絕緣體層1e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b。又,於絕緣體層1e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a,並且隔著連接電極7a而形成有電容器電極5d、5e。電容器電極5d連接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電容器電極5e連接於第2輸入輸出端子2b。通孔電極6b連接於連接電極7a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d之通孔電極6a。
絕緣體層1f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c。又,於絕緣體層1f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b,並且隔著連接電極7b而形成有電容器電極5f、5g。電容器電極5f、5g連接於連接電極 7b。通孔電極6c連接於連接電極7b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e之通孔電極6b。
絕緣體層1g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d。又,於絕緣體層1g之一主面隔著通孔電極6d而形成有電容器電極5h、5i。電容器電極5h連接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電容器電極5i連接於第2輸入輸出端子2b。通孔電極6d連接於形成於絕緣體層1f之通孔電極6c。
絕緣體層1h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e。又,於絕緣體層1h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c,並且隔著連接電極7c而形成有電容器電極5j、5k。電容器電極5j、5k連接於連接電極7c。通孔電極6e連接於連接電極7c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g之通孔電極6d。
絕緣體層1i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f。又,於絕緣體層1i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d。通孔電極6f連接於連接電極7d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h之通孔電極6e。
絕緣體層1j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g。又,於絕緣體層1j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e、7f、7g與線路電極8a、8b。線路電極8a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e,另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f。線路電極8b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e,另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g。通孔電極6g連接於連接電極7e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i之通孔電極6f。
絕緣體層1k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h、6i。又,於絕緣體層1k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h、7i、7j、7k與線路電極8c、8d。線路電極8c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h,另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j。線路電極8d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i,另一端連接於連接 電極7k。通孔電極6h連接於連接電極7j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j之連接電極7f。通孔電極6i連接於連接電極7k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j之連接電極7g。
絕緣體層1l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j、6k、6l、6m。又,於絕緣體層1l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l、7m、7n、7o與線路電極8e、8f。線路電極8e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l,另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n。線路電極8f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m,另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o。通孔電極6j連接於連接電極7l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k之連接電極7h。通孔電極6k連接於連接電極7m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k之連接電極7i。通孔電極6l連接於連接電極7o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k之通孔電極6h。通孔電極6m連接於連接電極7o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k之通孔電極6i。
絕緣體層1m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o、6p。又,於絕緣體層1m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p、7q與線路電極8g、8h。線路電極8g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p,另一端連接於第2接地端子3b。線路電極8h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q,另一端連接於第1接地端子3a。通孔電極6o連接於連接電極7p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l之通孔電極6j。通孔電極6p連接於連接電極7q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l之通孔電極6k。
絕緣體層1n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q、6r。又,於絕緣體層1n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r、7s與線路電極8i、8j。線路電極8i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r,另一端連接於第2接地端子3b。線路電極8j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s,另一端連接於第1接 地端子3a。通孔電極6q連接於連接電極7r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m之連接電極7p。通孔電極6r連接於連接電極7s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m之連接電極7q。
絕緣體層1o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於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t、7u與線路電極8k、8l。線路電極8k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t,另一端連接於第1接地端子3a。線路電極81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u,另一端連接於第2接地端子3b。
絕緣體層1p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s、6t。又,於絕緣體層1p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v、7w與線路電極8m、8n。線路電極8m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v,另一端連接於第1接地端子3a。線路電極8n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w,另一端連接於第2接地端子3b。通孔電極6s連接於連接電極7v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o之連接電極7t。通孔電極6t連接於連接電極7w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o之連接電極7u。
絕緣體層1q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u、6v。又,於絕緣體層1q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x、7y與線路電極8o、8p。線路電極8o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x,另一端連接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線路電極8p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y,另一端連接於第2輸入輸出端子2b。通孔電極6u連接於連接電極7x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p之通孔電極6s。通孔電極6v連接於連接電極7y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p之通孔電極6t。
絕緣體層1r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6w、6x。又,於絕緣體層1r之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7z、77aa 與線路電極8q、8r。線路電極8q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z,另一端連接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線路電極8r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7aa,另一端連接於第2輸入輸出端子2b。通孔電極6w連接於連接電極7z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q之連接電極7x。通孔電極6x連接於連接電極7aa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q之連接電極7y。
絕緣體層1s係由矩形形狀構成,且於4個側面依序形成有第1輸入輸出端子2a、第1接地端子3a、第2輸入輸出端子2b、第2接地端子3b。第1輸入輸出端子2a、第2輸入輸出端子2b、第1接地端子3a、第2接地端子3b係分別沿絕緣體層1a之一主面(圖1中之上側之主面)延伸而形成。
以上,接地電極4、電容器電極5a~5k、通孔電極6a~6x、連接電極7a~7aa、線路電極8a~8r之材質,例如使用將Ag、Cu或該等之合金作為主成分之金屬。
由以上般之構造構成之第1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100具有圖2所示之等效電路。
帶通濾波器100具備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
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之間,連接有於連接點9串聯連接之2個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C12。
帶通濾波器100具備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1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及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
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係由電感器L1與電 容器C1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一端連接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電容器C11之間,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係由並聯連接之第1電感器L2a及第2電感器L2b與電容器C2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1與電容器C12之連接點9,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係由電感器L3與電容器C3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2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之間,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於帶通濾波器100中,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進行磁耦合M1。又,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2電感器L2b與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L3進行磁耦合M2。
於帶通濾波器100中,由於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電感器被分割成第1電感器L2a與第2電感器L2b,故而容易調整磁耦合M1之強度與磁耦合M2之強度。例如,可容易地使磁耦合M1之強度與磁耦合M2之強度均等。又,亦可分別獨立地調整磁耦合M1之強度與磁耦合M2之強度。
其次,一邊參照圖1與圖2,一邊對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100之構造與等效電路之關係進行說明。
再者,於帶通濾波器100中,存在為了提高Q值而使線路電極為2層來形成電感器之情形。
圖2所示之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形成於圖1所示之絕緣體層1o~1r部分。為了便於觀察,將圖1之絕緣體層1o~1r部分表示為區域X。
電感器L1係藉由以下之路徑而形成。首先,自第1輸入輸出端子2a經由線路電極8o、8q之2層而連接於藉由通孔電極6w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x、7z。其次,自藉由通孔電極6w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x、7z,經由通孔電極6u而連接於藉由通孔電極6s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t、7v。其次,自藉由通孔電極6s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t、7v,經由線路電極8k、8m之2層而連接於第1接地端子3a。
即,電感器L1係藉由將第1輸入輸出端子2a、2層線路電極8o、8q、藉由通孔電極6w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x、7z、通孔電極6u、藉由通孔電極6s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t、7v、2層線路電極8k、8m、及第1接地端子3a連接之螺旋狀電極而形成。
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容器C1形成於絕緣體層1d、1e部分。
電容器C1係藉由形成於電容器電極5b與5d之間之電容而形成。而且,第1輸入輸出端子2a連接於電容器電極5d,第1接地端子3a連接於電容器電極5b。
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形成於絕緣體層1e~1h部分。電容器C11主要係將電容器電極5d與5h設為一組,將電容器電極5f與5j設為另一組,且藉由形成於兩組之間之電容而形成。而且,第1輸入輸出端子2a連接於電容器電極5d、5h。電容器電極5f、5j經由連接電極7b、7c 而連接於垂直連接之7個通孔電極6a~6g。
通孔電極6a~6g於圖2所示之等效電路中相當於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與電容器C12之連接點9。
圖2所示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與第2電感器L2b形成於圖1所示之絕緣體層1j~1n部分。為了便於觀察,將圖1之絕緣體層1j~1n部分表示為區域Y。
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係藉由以下路徑而形成。首先,作為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與電容器C12之連接點9之通孔電極6a~6g中之通孔電極6g連接於連接電極7e。其次,自連接電極7e經由線路電極8a連接於連接電極7f。其次,自連接電極7f經由通孔電極6h連接於藉由通孔電極61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j、7n。其次,自藉由通孔電極6l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j、7n經由線路電極8c、8e之2層連接於藉由通孔電極6j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h、7l。其次,自藉由通孔電極6j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h、7l經由通孔電極60連接於藉由通孔電極6q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p、7r。其次,自藉由通孔電極6q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p、7r經由線路電極8g、8i之2層而連接於第2接地端子3b。
即,第1電感器L2a係藉由將作為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與電容器C12之連接點9之通孔電極6a~6g中之通孔電極6g、連接電極7e、線路電極8a、連接電極7f、通孔電極6h、藉由通孔電極61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j、7n、2層線路電極8c、8e、藉由通孔電極6j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h、7l、通孔電極60、藉由通孔電極6q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p、7r、2層線路電極8g、8i、及第2接地端子3b連接之螺旋狀電極而形成。
同樣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2電感器L2b係藉由以下路徑而形成。首先,作為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與電容器C12之連接點9之通孔電極6a~6g中之通孔電極6g連接於連接電極7e。其次,自連接電極7e經由線路電極8b連接於連接電極7g。其次,自連接電極7g經由通孔電極6i連接於藉由通孔電極6m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k、7o。其次,自藉由通孔電極6m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k、7o經由線路電極8d、8f之2層而連接於藉由通孔電極6k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i、7m。其次,自藉由通孔電極6k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i、7m經由通孔電極6p連接於藉由通孔電極6r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q、7s。其次,自藉由通孔電極6r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q、7s經由線路電極8h、8j之2層連接於第1接地端子3a。
即,第2電感器L2b係藉由將作為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與電容器C12之連接點9之通孔電極6a~6g中之通孔電極6g、連接電極7e、線路電極8b、連接電極7g、通孔電極6i、藉由通孔電極6m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k、7o、2層線路電極8d、8f、藉由通孔電極6k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i、7m、通孔電極6p、藉由通孔電極6r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q、7s、2層線路電極8h、8j、及第1接地端子3a連接之螺旋狀電極而形成。
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電容器C2形成於絕緣體層1b、1c部分。
電容器C2係藉由形成於電容器電極5a與接地電極4之間之電容而形成。
電容器電極5a連接於作為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與電容 器C12之連接點9之通孔電極6a~6g中之通孔電極6a。接地電極4連接於第1接地端子3a及第2接地端子3b。
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2形成於絕緣體層1e~1h部分。電容器C11主要係將電容器電極5e與5i設為一組,將電容器電極5g與5k設為另一組,且藉由形成於兩組之間之電容而形成。而且,第2輸入輸出端子2b連接於電容器電極5e、5i。電容器電極5g、5k經由連接電極7b、7c連接於相當於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與電容器C12之連接點9之通孔電極6a~6g。
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L3與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同樣地,形成於由圖1所示之絕緣體層1o~1r部分構成之區域X。
電感器L3係藉由以下路徑而形成。首先,自第2輸入輸出端子2b經由線路電極8p、8r之2層連接於藉由通孔電極6x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y、7aa。其次,自藉由通孔電極6x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y、7aa經由通孔電極6v連接於藉由通孔電極6t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u、7w。其次,自藉由通孔電極6t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u、7w經由線路電極8l、8n之2層連接於第2接地端子3b。
即,電感器L3係藉由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2層線路電極8p、8r、藉由通孔電極6x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y、7aa、通孔電極6v、藉由通孔電極6t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7u、7w、2層線路電極8l、8n、及第2接地端子3b連接之螺旋狀電極而形成。
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容器C3形成於 絕緣體層1d、1e部分。
電容器C3係藉由形成於電容器電極5c與5e之間之電容而形成。而且,第2輸入輸出端子2b連接於電容器電極5e,第1接地端子3a連接於電容器電極5c。
第1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100於等效電路中,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電感器被分割成第1電感器L1a與第2電感器L1b。因此,可容易地調整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之磁耦合M1之強度及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2電感器L2b與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L3之磁耦合M2之強度。例如,容易使兩者均等。又,亦容易獨立地對兩者進行調整。於圖3中表示使用積層體1(於圖3中省略圖示)構成帶通濾波器100之情形時之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之螺旋狀電極、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之螺旋狀電極之位置關係及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2電感器L2b之螺旋狀電極、及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L3之螺旋狀電極之位置關係。
又,同時,分別以箭頭AL1表示流過電感器L1之螺旋狀電極之電流之方向,以箭頭AL2a表示流過第1電感器L2a之螺旋狀電極之電流之方向,以箭頭AL2b表示流過第2電感器L2b之螺旋狀電極之電流之方向,以箭頭AL3表示流過電感器L3之螺旋狀電極之電流之方向。
進而,以M1表示電感器L1與第1電感器L2a之磁耦合,以M2表示第2電感器L2b與電感器L3之磁耦合。
於本實施形態之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100中,由於在自積層方向觀察積層體1之情形時,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之螺旋狀電極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之螺旋狀電極重疊,故而電感器L1與第1電感器L2a之磁耦合M1較強。同樣地,由於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b之螺旋狀電極與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L3之螺旋狀電極重疊,故而第2電感器L2b與電感器L3之磁耦合M2較強。又,於帶通濾波器100中,由於在積層體1內,流過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之螺旋狀電極之電流之方向AL1與流過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之螺旋狀電極之電流之方向AL2a一致,故而電感器L1與第1電感器L2a所產生之磁通之方向變得相同,從而可增強磁耦合M1。同樣地,由於流過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2電感器L2b之螺旋狀電極之電流之方向AL2b與流過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L3之螺旋狀電極之電流之方向AL3一致,故而第2電感器L2b與電感器L3所產生之磁通之方向變得相同,從而可增強磁耦合M2。
又,於帶通濾波器100中,於積層體1內,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之螺旋狀電極與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L3之螺旋狀電極為同一形狀,且係以沿積層方向貫通積層體1之中心之假想軸(未圖示)為中心而呈對稱地形成。同樣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之螺旋狀電極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2電感器L2b之螺旋狀電極為同一形狀,且係以沿積層方向貫通積層體1之中心之假想軸(未圖示)為中心呈對稱地形成。 因此,於帶通濾波器100中,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之磁耦合M1之強度和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b與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L3之磁耦合M2之強度變得均等。再者,此處所謂均等,意指除由帶通濾波器100之製造誤差等所引起之偏差以外實質上均等。
再者,帶通濾波器100如上所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電感器被分割成由同一形狀構成之第1電感器L2a之螺旋狀電極與第2電感器L2b之螺旋狀電極。因此,帶通濾波器100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電感器被一分為二成1:1之電感值。
由以上構造構成之第1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100,由於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與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之磁耦合M1之強度和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2電感器L2b與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之電感器L3之磁耦合M2之強度均等,故而第1輸入輸出端子2a側之反射特性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側之反射特性於反射量較大之區域一致。其結果為,帶通濾波器100於一輸入輸出端子側與另一輸入輸出端子側阻抗良好地匹配。
於圖4(A)中表示帶通濾波器100之通過特性與反射特性。又,於圖4(B)中表示帶通濾波器100之阻抗。
根據圖4(A)可知,帶通濾波器100於所需頻帶內,第1輸入輸出端子2a側之反射特性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側之反射特性一致,且具備優異之通過特性。
又,根據圖4(B)可知,帶通濾波器100於一輸入輸出端子側與另一輸入輸出端子側,於所需頻帶內阻抗良好地匹配。
為了進行比較,準備比較例之帶通濾波器600。將帶通濾波器600之分解立體圖示於圖5,將等效電路示於圖6,將通過特性與反射特性示於圖7(A),將阻抗示於圖7(B)。
如圖5、圖6所示,帶通濾波器600將於圖1、圖2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100中形成有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與第2電感器L2b之由絕緣體層1j~1n構成之區域Y替換成形成有並未被分割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電感器L2之由絕緣體層11j~11n構成之區域Z。
帶通濾波器600之其他構成設為與帶通濾波器100相同。關於所替換之區域Z,以下詳細地進行說明。
絕緣體層11j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16a,且於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17a、17b、線路電極18a。線路電極18a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17a,另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17b。通孔電極16a連接於連接電極17a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i之通孔電極6f。
絕緣體層11k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16b,且於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17c、17d、線路電極18b。線路電極18b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17c,另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17d。通孔電極16b連接於連接電極17c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1j之連接電極17b。
絕緣體層11l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16c、16d,且於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17e、17f、線路電極18c。線路電極18c之一端連 接於連接電極17e,另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17f。通孔電極16c連接於連接電極17e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1k之通孔電極16b。通孔電極16d連接於連接電極17f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1k之連接電極17d。
絕緣體層11m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16e,且於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17g、線路電極18d。線路電極18d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17g,另一端連接於第1接地端子3a。通孔電極16e連接於連接電極17g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1l之通孔電極16d。
絕緣體層11n貫通兩主面間而形成有通孔電極16f,且於一主面形成有連接電極17h、線路電極18e。線路電極18e之一端連接於連接電極17h,另一端連接於第1接地端子3a。通孔電極16f連接於連接電極17h與形成於絕緣體層11m之通孔電極16e。
比較例之帶通濾波器600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並未被分割之電感器L2係藉由將通孔電極16a、連接電極17a、線路電極18a、連接電極17b、通孔電極16b、藉由通孔電極16c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17c、17e、2層線路電極18b、18c、藉由通孔電極16d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17d、17f、通孔電極16e、藉由通孔電極16f而相互連接之連接電極17g、17h、2層線路電極18d、18e、及第1接地端子3a連接之螺旋狀電極而形成。
如上所述,如圖4(A)、(B)所示,中間段之電感器被分割之本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100由於磁耦合M1之強度與磁耦合M2之強度變得均勻,故而第1輸入輸出端子2a側之反射特性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側之反射特性於所需頻帶內一致。又,於一輸入輸出端子側與另一輸入輸出端子側阻抗良好地匹配。
相對於此,中間段之電感器L2並未被分割之比較例之帶通濾波器600之磁耦合M1之強度與磁耦合M2之強度並不均勻,如圖7(A)、(B)所示,第1輸入輸出端子2a側之反射特性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側之反射特性於所需頻帶內並不一致。又,於一輸入輸出端子側與另一輸入輸出端子側,阻抗並未匹配。
[第2實施形態]
將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200示於圖8。圖8係帶通濾波器200之等效電路圖。
帶通濾波器200具備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
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之間連接有3個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C12、C13。
帶通濾波器200具備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2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Re3、及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4。帶通濾波器2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100相比,由於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個數較多,故而可實現通過頻帶之寬頻帶化及高衰減化。
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係由電感器L1與電容器C1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一端連接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電容器C11之間,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1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係由並聯連接之第1電感器L2a與第2電感器L2b和電容器C2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中間段之LC 並聯共振器Re2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1與電容器C12之連接點,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2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係由並聯連接之第1電感器L3a與第2電感器L3b和電容器C3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2與電容器C13之連接點,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4係由電感器L4與電容器C4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4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3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之間,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於帶通濾波器200中,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與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進行磁耦合M1。又,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2電感器L2b與LC並聯共振器Re3之第1電感器L3a進行磁耦合M3。又,LC並聯共振器Re3之第2電感器L3b與LC並聯共振器Re4之電感器L4進行磁耦合M3。於帶通濾波器200中,由於LC並聯共振器Re2之電感器被分割成第1電感器L2a與第2電感器L2b,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被分割成第1電感器L3a與第2電感器L3b,故而容易調整磁耦合M1、M2、M3之強度。
例如,可容易地使磁耦合M1之強度與磁耦合M3之強度均等。
又,可獨立地調整磁耦合M1之強度、磁耦合M2之強度、磁耦合M3之強度。
又,可使用積層體構成帶通濾波器200,並於自積層方向觀 察積層體之情形時,將構成電感器L1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2a之螺旋狀電極以重疊之方式配置,將構成第2電感器L2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3a之螺旋狀電極以重疊之方式配置,將構成第2電感器L3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電感器L4之螺旋狀電極以重疊之方式配置,而分別增大磁耦合M1、M2、M3之強度。或者可於該3組中之部分組或所有組中,將各個螺旋狀電極以不會重疊之方式配置,從而減小由以不會重疊之方式設置之組所構成之磁耦合之強度。
又,於使用積層體構成帶通濾波器200之情形時,可分別使構成電感器L1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2a之螺旋狀電極之螺旋方向、構成第2電感器L2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3a之螺旋狀電極之螺旋方向、構成第2電感器L3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電感器L4之螺旋狀電極之螺旋方向一致,從而分別提高磁耦合M1、M2、M3之強度。或者可於該3組之部分組或所有組中,使螺旋方向相互相反,從而減小由使螺旋方向相反之組所構成之磁耦合之強度。
[第3實施形態]
將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300示於圖9。圖9係帶通濾波器300之等效電路圖。
帶通濾波器300具備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
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之間連接有4個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C12、C13、C14。
帶通濾波器300具備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 3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Re3、Re4、及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5。帶通濾波器2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100或第2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200相比,由於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個數較多,故而可實現通過頻帶之寬頻帶化及高衰減化。
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係由電感器L1與電容器C1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一端連接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電容器C11之間,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1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係由電感器L2與電容器C2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1與電容器C12之間,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2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係由並聯連接之第1電感器L3a與第2電感器L3B和電容器C3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2與電容器C13之連接點,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3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4係由電感器L4與電容器C4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4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3與電容器C14之間,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5係由電感器L5與電容器C5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5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4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之間,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於帶通濾波器300中,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與LC並聯共振器Re2之電感器L2進行磁耦合M1。又,LC並聯共振器Re2 之電感器L2與LC並聯共振器Re3之第1電感器L3a進行磁耦合M3。又,LC並聯共振器Re3之第2電感器L3b與LC並聯共振器Re4之電感器L4進行磁耦合M3。進而,LC並聯共振器Re4之電感器L4與LC並聯共振器Re5之電感器L5進行磁耦合M4。於帶通濾波器300中,由於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被分割成第1電感器L3a與第2電感器L3b,故而容易調整磁耦合M2與磁耦合M3之強度。
例如,可容易地使磁耦合M2之強度與磁耦合M3之強度均等。
又,可獨立地調整磁耦合M2之強度與磁耦合M3之強度。
又,可使用積層體構成帶通濾波器300,並於自積層方向觀察積層體之情形時,將構成電感器L2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3a之螺旋狀電極以重疊之方式配置,將構成第2電感器L3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電感器L4之螺旋狀電極以重疊之方式配置,從而分別增大磁耦合M2、磁耦合M3之強度。或者可於其中一者或者兩者中,將螺旋狀電極與螺旋狀電極不會重疊之方式進行配置,從而減小由以不會重疊之方式設定之螺旋狀電極所構成之磁耦合之強度。
又,於使用積層體構成帶通濾波器300之情形時,可分別使構成電感器L2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3a之螺旋狀電極之螺旋方向、構成第2電感器L3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電感器L4之螺旋狀電極之螺旋方向一致,從而分別增大磁耦合M2、磁耦合M3之強度。或者可於其中一者或者兩者中,使螺旋方向互為相反,從而減小由使將螺旋方向相反之螺旋狀電極所構成之磁耦合之強度。
[第4實施形態]
將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400示於圖10。圖10係帶通濾波器400之等效電路圖。
帶通濾波器400具備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
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之間連接有4個電容耦合用之電容器C11、C12、C13、C14。
帶通濾波器400具備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3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Re3、Re4、及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5。帶通濾波器4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100或第2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200相比,由於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個數較多,故而可實現通過頻帶之寬頻帶化及高衰減化。
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係由電感器L1與電容器C1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1之一端連接於第1輸入輸出端子2a與電容器C11之間,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1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係由並聯連接之第1電感器L2a與第2電感器L2b和電容器C2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2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1與電容器C12之連接點,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2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係由並聯連接之第1電感器L3a與第2電感器L3b和電容器C3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3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2與電容器C13之連接點,另一端 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3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4係由並聯連接之第1電感器L4a與第2電感器L4b和電容器C4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4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3與電容器C14之連接點,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5係由電感器L5與電容器C5並聯連接而成者構成。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Re5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C14與第2輸入輸出端子2b之間,另一端連接於接地端子。
於帶通濾波器400中,LC並聯共振器Re1之電感器L1與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1電感器L2a進行磁耦合M1。又,LC並聯共振器Re2之第2電感器L2b與LC並聯共振器Re3之第1電感器L3a進行磁耦合M3。又,LC並聯共振器Re3之第2電感器L3b與LC並聯共振器Re4之第1電感器L4a進行磁耦合M3。進而,LC並聯共振器Re4之第2電感器L4b與LC並聯共振器Re5之電感器L5進行磁耦合M4。於帶通濾波器400中,由於LC並聯共振器Re2之電感器被分割成第1電感器L2a與第2電感器L2b,LC並聯共振器Re3之電感器被分割成第1電感器L3a與第2電感器L3b,LC並聯共振器Re4之電感器被分割成第1電感器L4a與第2電感器L4b,故而容易調整磁耦合M1、M2、M3、M4之強度。
例如,可容易地使磁耦合M2之強度與磁耦合M3之強度均勻。同樣地,可容易地使磁耦合M1之強度與磁耦合M4之強度均勻。
又,可獨立地調整磁耦合M1、M2、M3、M4之強度。
又,可使用積層體構成帶通濾波器400,並於自積層方向觀 察積層體之情形時,將構成電感器L1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2a之螺旋狀電極以重疊之方式配置,將構成第2電感器L2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3a之螺旋狀電極以重疊之方式配置,將構成第2電感器L3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4a之螺旋狀電極以重疊之方式配置,將構成第2電感器L4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電感器L5之螺旋狀電極以重疊之方式配置,從而分別增大磁耦合M1、M2、M3、M4之強度。或者可於該4組中之部分組或所有組中,將螺旋狀電極與螺旋狀電極以不會重疊之方式配置,從而減小由以不會重疊之方式設定之組所構成之磁耦合之強度。
又,於使用積層體構成帶通濾波器400之情形時,可分別使構成電感器L1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2a之螺旋狀電極之螺旋方向、構成第2電感器L2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3a之螺旋狀電極之螺旋方向、構成第2電感器L3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第1電感器L4a之螺旋狀電極之螺旋方向、構成第2電感器L4b之螺旋狀電極與構成電感器L5之螺旋狀電極之螺旋方向一致,從而分別增大磁耦合M1、M2、M3、M4之強度。或者可於該3組中之部分組或所有組中,使螺旋方向互為相反,從而減小由使螺旋方向相反之組所構成之磁耦合之強度。
以上,對第1~4實施形態之帶通濾波器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內容,可根據發明之主旨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帶通濾波器所含之LC並聯共振器之個數為任意,並不限定於上述個數。
又,亦可對帶通濾波器之等效電路附加除已說明者以外之電感器、電容器、其他電子零件。
進而,於上述內容中,存在帶通濾波器係使用由陶瓷等構成之積層體而構成之情形,但於本發明中並非必須使用積層體,例如亦可於基板上安裝電容器或電感器而構成本發明之帶通濾波器。
2a‧‧‧第1輸入輸出端子
2b‧‧‧第2輸入輸出端子
9‧‧‧連接點
100‧‧‧帶通濾波器
C1‧‧‧電容器
C2‧‧‧電容器
C3‧‧‧電容器
C11‧‧‧電容器
C12‧‧‧電容器
L1‧‧‧電感器
L2a‧‧‧第1電感器
L2b‧‧‧第2電感器
L3‧‧‧電感器
Re1‧‧‧LC並聯共振器
Re2‧‧‧LC並聯共振器
Re3‧‧‧LC並聯共振器
M1‧‧‧磁耦合
M2‧‧‧磁耦合

Claims (11)

  1. 一種帶通濾波器,其具備第1輸入輸出端子、第2輸入輸出端子、接地端子、電感器及電容器並聯連接而成之複數個LC並聯共振器,上述複數個LC並聯共振器包含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至少1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及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於上述第1輸入輸出端子與上述第2輸入輸出端子之間,依序連接有上述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上述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各一端,上述第1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上述第2輸入輸出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各另一端連接於上述接地端子,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彼此磁耦合,且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至少1個係上述電感器被並聯地分割成第1電感器與第2電感器,上述第1電感器與於一方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磁耦合,上述第2電感器與於另一方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磁耦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帶通濾波器,其中,上述第1電感器之電感值與上述第2電感器之電感值為1:1之比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帶通濾波器,其具備3段上述LC並聯共振器,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為1個,該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被並聯地分割成上述第1電感器與上述第2電感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帶通濾波器,其具備4段上述LC並聯共振器,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為2個,該2個中間段之LC並聯 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分別被並聯地分割成上述第1電感器與上述第2電感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帶通濾波器,其具備5段上述LC並聯共振器,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為3個,該3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中配置於中間之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被並聯地分割成上述第1電感器與上述第2電感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帶通濾波器,其具備5段上述LC並聯共振器,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為3個,該3個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分別被並聯地分割成上述第1電感器與上述第2電感器。
  7. 一種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其具備複數個絕緣體層積層而成之積層體,使用上述積層體構成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帶通濾波器,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係藉由由形成於上述積層體之特定之層間之線路電極、與貫通上述積層體之特定之上述絕緣體層而形成之通孔電極所構成之螺旋狀電極形成,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容器係由形成於上述積層體之特定之層間之電容器電極形成,於自積層方向觀察上述積層體之情形時,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第1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重疊,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第2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 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重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其中,上述第1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與上述第2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為同一形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其中,於自積層方向觀察上述積層體之情形時,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第1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為同一方向,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第2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為同一方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其中,於自積層方向觀察上述積層體之情形時,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第1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為反方向,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第2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為反方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其中,於自積層方向觀察上述積層體之情形時,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第1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 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為同一方向,且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第2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為反方向,或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第1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一方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為反方向,且上述中間段之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第2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與於等效電路上於另一方相鄰之上述LC並聯共振器之上述電感器之上述螺旋狀電極之迴旋方向為同一方向。
TW105108440A 2015-03-23 2016-03-18 帶通濾波器及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 TWI5815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0087 2015-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9294A true TW201639294A (zh) 2016-11-01
TWI581564B TWI581564B (zh) 2017-05-01

Family

ID=56977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8440A TWI581564B (zh) 2015-03-23 2016-03-18 帶通濾波器及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0873B2 (zh)
JP (1) JP6428918B2 (zh)
TW (1) TWI581564B (zh)
WO (1) WO20161522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3454B (zh) * 2016-10-05 2018-12-0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Multilayer LC filter
WO2018083936A1 (ja) * 2016-11-07 2018-05-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lcフィルタ
JP6962382B2 (ja) * 2017-10-30 2021-11-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JP6791107B2 (ja) * 2017-12-08 2020-11-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US11025218B2 (en) 2019-04-10 2021-06-0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Frontend module
KR102194704B1 (ko) * 2019-04-10 2020-12-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JP7568070B2 (ja) 2021-04-05 2024-10-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ィル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62127U (zh) * 1985-03-27 1986-10-07
US5168251A (en) * 1991-05-29 1992-12-01 Eagle Comtronics, Inc. Quality factor improvement for filter application
JP2002076809A (ja) * 2000-09-01 2002-03-15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lc複合部品及び積層型lc複合部品の周波数特性調整方法
JP4132743B2 (ja) * 2001-07-27 2008-08-13 東光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4303693B2 (ja) * 2005-03-23 2009-07-29 Tdk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子部品
TW200917563A (en) 2007-09-27 2009-04-16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aminated bandpass filter
TWI395370B (zh) * 2008-01-31 2013-05-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C composite parts
JP4650530B2 (ja) * 2008-07-10 2011-03-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Lc複合部品
US8125299B2 (en) * 2009-07-10 2012-02-28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Inc. Filter circuit
JP4983881B2 (ja) * 2009-09-28 2012-07-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JP5598548B2 (ja) * 2010-11-16 2014-10-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JP5549744B2 (ja) * 2010-12-06 2014-07-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US9178487B2 (en) * 2013-06-28 2015-11-03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 filtering
JP5821914B2 (ja) * 2013-08-28 2015-11-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13395A1 (en) 2018-01-11
JPWO2016152211A1 (ja) 2017-12-07
TWI581564B (zh) 2017-05-01
US10340873B2 (en) 2019-07-02
JP6428918B2 (ja) 2018-11-28
WO2016152211A1 (ja) 2016-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1564B (zh) 帶通濾波器及積層型之帶通濾波器
JP5821914B2 (ja) 高周波部品
CN101809865B (zh) 层叠带通滤波器
TWI414102B (zh) Laminated balance filter
TWI530094B (zh) 積層平衡濾波器
TWI535203B (zh) 可變頻率諧振電路及可變頻率濾波器
TWI504055B (zh) Laminated filter
JP5907124B2 (ja) 高周波部品およびフィルタ部品
JP4569571B2 (ja) Lc複合部品
TWI496345B (zh) Laminated filter
TWI574504B (zh) Low-pass filter
JPWO2015059964A1 (ja) 複合lc共振器および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CN107017858A (zh) Lc 并联谐振器以及层叠带通滤波器
TW201834391A (zh) 積層型lc濾波器
CN108063606A (zh) 层叠型滤波器
JP6277944B2 (ja) 電子部品
WO2017199749A1 (ja) 積層型lcフィルタ
CN107026630A (zh) 层叠型滤波器
TWI599170B (zh) Balanced unbalanced converter
TWI584585B (zh) Laminated LC filter
US20240048112A1 (en) Multilayer filter
TWI643454B (zh) Multilayer LC filter
JP2002344274A (ja) バランス型lcフィル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