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5899A - 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5899A
TW201635899A TW105104266A TW105104266A TW201635899A TW 201635899 A TW201635899 A TW 201635899A TW 105104266 A TW105104266 A TW 105104266A TW 105104266 A TW105104266 A TW 105104266A TW 201635899 A TW201635899 A TW 20163589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ysters
oyster
water
seawater
se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4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0031B (zh
Inventor
Kyoko Washiashi
Keiichi Sato
Original Assignee
Gen Oys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 Oyster Inc filed Critical Gen Oyster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635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58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0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00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5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 A01K61/54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of bivalves, e.g. oysters or mu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目的為於一整年當中以與時令的時期相同之狀態,提供沒有因病毒或細菌等之微生物所致的污染且安全性高,而且新鮮而營養價值高的牡蠣。 一種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其係將牡蠣的幼體,餵飼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培養的微型藻類,並使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而在水槽中育成至成貝。具體而言,係一種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其係於海水溫10℃~30℃,以將採苗器縱或橫掛於繩索的垂下式,以將海洋深層水放流、或一定時間停水、放流的反覆來進行育成5個月~18個月間。

Description

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而進行之牡蠣的陸上養殖,詳而言之,係關於一種對牡蠣餵飼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培養的微型藻類,並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使於採苗後孵化之牡蠣的幼體成育至成貝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者。
牡蠣由其生殖形態來看,於日本之養殖,正牡蠣(Crassostrea gigas)的時令之時期為11月~5月,岩牡蠣(Crassostrea nippona)的時令為產卵之前的6月~8月。時令之時期係為了要朝著之後的放卵來開始蓄積營養,而大量攝取海水中的餌,並成長為營養豐富的蠔體肥碩之牡蠣。而經過放卵之後,係成為營養不良狀態之蠔體變瘦了的狀態,會失去本來的味道而變得只有鹹味。所以,在日本國內,正牡蠣由6月至10月,岩牡蠣從9月至5月係供給為困難之狀況。於牡蠣的成育,海水溫與海水中的餌係重要,在海水溫低的日本北海道或日本三陸之許多的海域係花費二年來成長為成貝。另一方面,在海水溫度高,且會成為牡蠣之餌的浮游生物(微型藻類)豐富的地域,已知係以一年成長為成貝。
鑑於此種情事,而提案有在短期間育成為成貝的養殖方法(專利文獻1、2)、或可減輕養殖所要之勞力的養殖方法(專利文獻3、4)。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23424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20643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1-32619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4-18099號公報
然而,上述之專利文獻所記載的養殖方法,任一者皆為使用海域的表層水來養殖者。於如此之使用海域的表層水而養殖的情況,有如以下之疑慮。
亦即,養殖海域係因病毒或細菌,而在整年週期有被污染的情形。例如,最會被諾羅病毒污染之時期,是人的諾羅病毒傳染病之流行為尖峰的12月後半~3月上旬。感染了諾羅病毒之人的嘔吐物、糞便以未確實地在淨化處理設施被殺菌的狀態被排水於海中,而使如此之被污染了的海水進行體內循環的牡蠣就會將海水中的諾羅病毒收取於體內而被污染。又,於夏期的豪雨或颱風後,河川的污泥會流入海域中,海水會因來自土壤的一般細菌或大腸桿菌群等之細菌而被高濃度地污染,以結果而言,牡蠣的污染濃度就會增加。
要淨化如此之被污染的牡蠣,一般而言係採用藉由畜養(無餵飼下使用經紫外線殺菌之海水或人工海水,將牡蠣在海水中進行處理)之淨化,但也有例如諾羅病毒般地被收取於牡蠣的中腸腺內之微細組織,不會被完全的淨化(由牡蠣體內的排出)之物。總而言之,即使只是一次被放出至海域的牡蠣,就會有排出係困難之病毒的風險產生。
又,於迎接岩牡蠣的時令之夏天的時期,貝毒之海域污染升高,成為阻礙生食用牡蠣之流通、消費的原因。
所以,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其係解決上述之問題點,生產一次也沒有放出至海域,且無病毒之牡蠣,而且無需藉由畜養之淨化的牡蠣,並同時可於一整年當中生產與時令的時期相同之狀態的牡蠣。
發明人等為要解決上述課題而專心致力研究,發現藉由使用含深層海洋水的海水來培養微型藻類,並進行牡蠣的陸上養殖,而可解決上述之課題,完成了本發明。亦即,本發明係
(1)一種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其係將牡蠣的幼體,餵飼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培養之微型藻類,並使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而在水槽中育成至成貝。
(2)上述(1)所記載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其中該牡蠣的幼體係一次也未放出於海域之牡蠣的幼體。
(3)上述(2)所記載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其中該 一次也未放出於海域之牡蠣的幼體,係在水槽中受精並孵化者。
(4)上述(1)~(3)的任一項所記載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其中在水槽中的海洋深層水中進行採苗。
(5)一種牡蠣,其特徵為:銅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1000μg,鎘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70μg,鐵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5000μg以上。
(6)一種牡蠣,其特徵為:銅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1000μg,鎘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70μg,鎂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70000μg以上。
(7)(5)或(6)所記載之牡蠣,其係無諾羅病毒。
而且,就有關陸上養殖方法之牡蠣的育成之條件而言,使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並對水槽中的牡蠣,於海水溫10℃~30℃,較佳為10℃~25℃,5個月~18個月間,以將採苗器(母殼)縱或橫掛於繩索的垂下式;或是,將附著於粉碎之貝殼的牡蠣、或者附著於可撓的基質上並育成至殼長3cm左右而剝離了的牡蠣收容於網或籠,以將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放流、或一定時間停水、放流的反覆來進行養殖為較佳。又,水槽中之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放流量,係設為將相當於水槽的容積之海洋深層水的量每一天進行0.5~5.0週轉之量為較佳。
又,於本發明中之養殖方法,係較佳為因應牡蠣的成育狀態而變更育成條件,對於貝苗而言,係使當初的海洋深層水之海水溫為15~28℃來育成;而對於成貝而言,係使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海水溫為10~25℃來育 成為較佳。進一步,為了產卵,於調控生殖腺之情況,係使為13℃~30℃,以稍高之溫度來育成為較佳。
對於貝苗使海洋深層水之海水溫為15~28℃而進行育成的期間係4個月~15個月;對於成貝使為10℃~25℃而進行育成的期間係1個月~5個月為較佳。
為了以潔淨之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來養殖牡蠣,以本發明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所育成之牡蠣,係至少原則上沒有諾羅病毒、A型肝炎病毒、E型肝炎病毒、沙波病毒(Sapovirus)、輪狀病毒等來自人的排泄物之病毒及牡蠣疱疹病毒、波納米亞蟲(Bonamia ostreae)、貝毒等來自海域之會成為對人、牡蠣的疾病者之污染,且安全性極高,而且可無關於時令的時期而於一整年當中提供原則上未含牡蠣本身為原因之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的病毒、微生物、細菌類之鮮度高的牡蠣。又,藉由本發明,而可獲得礦物質之含量高且重金屬之含量低的牡蠣。又,藉由本發明,而可獲得礦物質之含量高、重金屬之含量低且無諾羅病毒的牡蠣。無諾羅病毒係指藉由本說明書之實施例記載的即時(Real-time)PCR而諾羅病毒未被檢出之牡蠣。
又,通常於海域,係花費1年至2年來成長為成貝,但可藉由水溫調控而縮短其期間。
進而,於本發明養殖之牡蠣,其與於海域所養殖之牡蠣比較,係可提供營養價值高、或相同的牡蠣。
而且,在本發明之陸上養殖,由於與海域不同,並 無因具有毒性之浮游生物所致的污染,所以因此等之浮游生物攝餌所引起之在牡蠣的體內之貝毒的蓄積不會發生,而關於所謂的貝毒亦可確保高的安全性。
第1圖係顯示於夏季(7月)培養微型藻類之際的培養天數與細胞密度之關係的圖表。
第2圖係顯示於冬季(12月)培養微型藻類之際的培養天數與細胞密度之關係的圖表。
第3圖係顯示攝餌實驗之結果的照片。圖中,(a)至(d)係分別顯示餵飼後即刻、餵飼起經過1小時後、經過2小時後、及經過3小時後之狀態的照片。
第4圖係顯示攝餌實驗之結果的照片。圖中,(a)至(I)係分別顯示餵飼開始前的海水之狀態、餵飼開始時的海水之狀態(0小時)、經過了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7小時、12小時、及24小時之時的照片。
第5圖係顯示因餵飼方法之差異所致的分別之育成結果的照片。圖中,照片之右方係藉由利用被連續性地投入之點滴方式的餵飼而育成者,照片之左方係藉由間歇性地餵飼之批式的餵飼而育成者。
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的陸上養殖所獲得之牡蠣與通常的海域養殖所獲得之牡蠣的外觀、蠔體飽滿程度之狀態、剝殼蠔體之狀態的照片。圖中,分別(a)係顯示外觀、(b)係顯示蠔體飽滿程度之狀態、(c)係顯示剝殼蠔體之狀態。任一者皆照片右側為藉由本發明之陸上養殖的牡 蠣,而左側為以往之海域養殖的牡蠣。
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的陸上養殖所獲得之牡蠣與通常的海域養殖所獲得之牡蠣的礦物質成分之含量的圖表。圖中,分別(a)係顯示鈉的含量、(b)係顯示鉀的含量、(c)係顯示鈣的含量、(d)係顯示鎂的含量、(e)係顯示鐵的含量、(f)係顯示鋅的含量、(g)係顯示銅的含量、(h)係顯示鎘的含量。又,各個之圖中的「海域養殖牡蠣」及「陸上養殖牡蠣」係分別顯示通常的海域養殖所獲得之牡蠣及本發明的陸上養殖所獲得之牡蠣,各成分的濃度係以6個之試料的平均值來表示。
[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之陸上養殖方法,係由使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而培養微型藻類,並進行餵飼所獲得之微型藻類的步驟;與一面餵飼前述步驟所獲得之微型藻類,並使牡蠣在以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所充滿的水槽中成育至成貝的步驟所構成。具體而言,有以下整備育成環境之必要:將因應牡蠣的成長過程之適當的種類之微型藻類,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培養剛好適當的量,並穩定地餵飼牡蠣;與為了使牡蠣育成而確保適宜的海水溫等。
本發明,係藉由使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作為牡蠣的飼育水,且進一步將為牡蠣之餌的微型藻類以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培養,並餵飼牡蠣,調控水溫調控等之飼育環境,而進行無病毒之牡蠣的陸上養殖者。
在本發明用於微型藻類之培養及牡蠣之育成的海水所含之海洋深層水,係於200m~700m之深度所汲出之海水,包含草酸態氮、磷酸態磷、矽等之無機營養鹽類,且由於不受人類之排水或化學物質等所污染之河川水的影響,有殘害人體之可能性的病原性細菌或病毒等之微生物並不存在,而且具有所謂於化學上亦為潔淨之特徵。此外,樓息於深層海水中之植物浮游生物由於也無法進行光合成,所以由海水表層沈入至深層的無機物質不會被消費而被蓄積於深層水中。因此,海洋深層水中豐富地包含有使成為牡蠣之餌的植物浮游生物增加之無機營養鹽,該特性係被稱為海洋深層水之「無機富營養性」。
就如此之海洋深層水而言,以日本富山縣入善町、日本沖繩縣久米島町、日本高知縣室戶市為首而於全世界已知有多數之海洋深層水取水設施,不限於既存之取水設施而任一設施所取水之海洋深層水皆可使用。如此之海洋深層水係任一者皆如前述般潔淨性、無機富營養性優異,可考慮養殖、畜養設施等實際地進行養殖、畜養之場所等來適當選擇而使用此等之海洋深層水的任一者。又,亦可混合複數之產地的海洋深層水來使用。於使用之際,並無重新殺菌、過濾等之必要,可直接利用採集之海洋深層水。用於本發明之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只要是包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即可,但為了要良好地進行育成,較佳為包含海洋深層水為50%以上,更佳為包含70%以上,進一步較佳為包含90%以上。又, 亦較佳為只有使用海洋深層水。此情況之只有海洋深層水,並非指在海洋深層水之外,排除包含通常所含有之雜質者。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係可對於海洋深層水適當混合海水而獲得。就混合於海洋深層水之海水而言,可舉出人工海水、或經殺菌之表層海水、由比200m~700m之深度更深的場所所汲出之海水等。又,只要是對海洋深層水的無機富營養性等之性質不會造成影響的範圍,亦可加入淡水。
在本發明所採用之牡蠣的育成,係對牡蠣所在之水槽導入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係藉由放流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而進行者。在此所說的放流,係指所謂不使一度對水槽導入之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循環而由水槽的排水口排水者,但不限於此,亦可不由排水口將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排水,而使由水槽溢出。又,亦可隨時放流、僅餵飼中停水、或按照海水中之溶氧濃度與為有機物之牡蠣的糞之量來進行水量的調控。
對此放流為必要之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量,係作為相對於水槽的容量之,於被導入水槽之同時被排出的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量所表示者。亦即,若將每1天被導入水槽之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全量除以水槽之量的值,作為週轉之量來表示,則就放流之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量而言,較佳為每一天0.5~5.0週轉之量。而且,就此放流量而言,較佳為因應成育之牡蠣的狀態而適當變更,分別較佳為幼體時為1.0~2.0週轉之量;貝苗時為1.0~2.5週轉之量;成貝時為2.0~3.0週轉之量 。若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供給量為此等之範圍,則可供給穩定量之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可維持對於牡蠣亦無壓力,且良好的水環境。
又,即使使放流為0週轉,亦即,無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流入,也於所謂牡蠣的育成之點來看,只要是有限的時間內則無妨,若考慮水槽的污染,則較佳為確保住可使水槽中的污染流出之程度的流入量,就如此之放流量而言,係較佳使為1.0倍以上之量。
而且,要控制海水之導入量及排出量為一定,係反覆進行伴隨著供水而水位上升,且在到達至一定水位之時點因虹吸作用而排出開始,若水位下降,則排出停止;或還可採用溢流等之簡便的方法。
又,由於導入之海洋深層水係充分地利用潔淨性,基本上並無調整海洋深層水的必要,可直接利用。
另一方面,經放流後之包含餵飼之剩餘的微型藻類或牡蠣的糞等之有機物的排水,亦可用於進行了過濾等之處理的再利用、或海參的養殖或海藻床再生等的二次利用。
在本發明成為養殖之對象的牡蠣,係不論日本國產正牡蠣、日本國產岩牡蠣、海外產與種類,若可得到此等之人工種苗就能夠利用。
又,可藉由本發明,而使成長為成貝之牡蠣的卵受精,並獲得人工種苗,受精乃至採苗也可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進行。
而且,就如上述般地牡蠣之育成中的採苗而言,即 便使用在通常之海水中進行者或市售者等,其後,因在潔淨之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被育成,幾乎沒有牡蠣之污染的疑慮,所以即便受精乃至採苗並不一定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進行亦無妨,但是受精乃至採苗都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進行係能夠完全地排除污染的影響,故較佳。
而且,本發明中所述「一次也未放出於海域之牡蠣的幼體」係指所謂之在水槽中受精、孵化者,且採苗係於該水槽中被進行者,而不是在海域被採苗者;或者意味不是在此被採苗之後被浸泡於海域者。
進行本發明之牡蠣的陸上養殖之際,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溫度為10℃~30℃,較佳為10℃~25℃左右,育成5~18個月左右為較佳;更佳為分別在浮游幼體期、貝苗期以成長開始變得旺盛且代謝活性會持續為高位的15℃~25℃育成4~15個月,而成貝期以將蠔體飽滿程度保持在良好之狀態的低溫10℃~15℃育成1~5個月左右。
用以調控生殖腺,並使受精之放卵期係13℃~28℃,較佳為使成為20℃~28℃高溫為宜,放卵後之恢復期係較佳為使成為13℃~18℃,最佳為放卵期25℃、恢復期15℃。
而且,已知要成為放卵期,係於牡蠣之育成中,將成為10℃以上之溫度的日平均溫度積算,若達到600℃則生殖腺會成熟而成為可產卵,且於放卵係有成為23℃以上之必要。所以,可藉由調節水溫使成為前述之積算時 間,而在任意的時期得到放卵期,亦即,於可獲得放卵前的時令之牡蠣之同時,藉由放卵而獲得新的幼體,並經採苗,供應於養殖。
而且,於調節水溫之際,較佳為在恢復期中軟體部蓄積營養並為充分之蠔體飽滿程度的階段,使成為20~30℃。如此地,可藉由調整海水溫,而引導至產卵期,並可獲得產卵前的時令之牡蠣。又,亦可使產卵期的牡蠣產卵,用於下一代之牡蠣的養殖。
後述之培養所獲得的微型藻類之餵飼方法,係較佳為以1天中1次到5次投入一定量於海水中之間歇性的批次餵飼方式,或於一定時間一定量被連續性地投入至海水中的點滴方式來進行。海水中之微型藻類濃度始終被保持為一定範圍之密度的點滴方式,係對於牡蠣的成長為更佳的方式。
良好地保持牡蠣之成育的飼育密度,係較佳為以牡蠣每1個體每小時可攝取5~10萬細胞左右的藻類之方式來設定週轉數。
若是提高週轉數,則流失的餌料就會增加,所以進行培養而準備的餌料之微型藻類量會變得龐大以外,牡蠣可攝取的利用率會降低。
又,可將週轉數降低至何種程度,係與氧供給量有關。例如,通常於海水中(溫度20℃)係每1公升溶解有8ml左右的氧,但若使出貨尺寸之牡蠣的軟體部重量為10g,則每1小時消費2ml的氧,所以將500個體收容於2t的海水中之際,較佳為每1天2週轉~5週轉。另外,2t的海水 中所含之16公升的氧,到被消費至4公升為止,係不會成為氧不足,在停水條件下,則保證有12小時的氧。
此等係水溫為20℃時的計算,但於水溫為25℃之時,氧消費量會增加40%,且在15℃會降低20%,所以有進行因應水溫之計算的必要。
又,水槽中之牡蠣的數量,係有在牡蠣的各成育階段中,對於各牡蠣而使微型藻類之餌、與氧成為充分地遍佈般的數量之必要,例如相對於3,000L的水槽,作為成貝而1000個上下為適當的,但此牡蠣之數量也可能因海水中之溶氧濃度、pH等而增減,在生產性的面亦為被考慮之事項。
於成育牡蠣之水槽,為了氧的供給與攪拌,較佳為進行通氣,通氣的強度係以可作成均勻地補給氧、且海水會均質地循環的環境之方式,使用通氣裝置進行調整,使海水的滯留不會發生。
本發明中之牡蠣的養殖,係除了使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點、與餵飼培養的微型藻類之點,可與在海域所進行之通常的牡蠣養殖以同樣方式進行。
亦即,就養殖的步驟而言,有採苗、抑制、正式垂下、直吊育成、及收成。
(1)採苗,係自海中採集牡蠣的幼體,係將被稱為母殼或採集器的貝殼(例如,扇貝等)沈入,使排卵(產卵)期所放出之海水中的大量的卵附著於母殼之步驟。此步驟係可如前述般,不使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而進行採苗,但較佳為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水槽中進行。
如此地進行而被採苗,附著於母殼的幼體,亦即,一次也未放出於海域之牡蠣的幼體,係成長為貝苗。
(2)抑制,係鍛鍊貝苗之步驟,一般而言,利用潮汐的漲退,而於漲潮時係使食用海之浮游生物,且於退潮時係照射陽光,使貝進行開合,以鍛鍊貝苗,並淘汰虛弱的貝,係為了減少往下個步驟前進之牡蠣的斃死率所進行者。附著於母殼的幼體成長而成為貝苗之時,將母殼以隔開1.5~3cm左右之間隔的方式,重疊而穿過繩索或金屬線做成下垂串,且將此吊掛於被稱為抑制棚的棚架,係如上述般地進行抑制。
此步驟,由於在本發明之陸上養殖方法中,係利用潔淨性高的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所以並不一定是必要的步驟,但亦可為了抑制過剩的餌料攝取,且給予壓力,使蠔體的結實狀態良好,而調整水槽中之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水位使曝露乾燥,藉以設置抑制步驟。
(3)正式垂下,係將結束抑制之附著了貝苗的母殼,在進行「重串」使1個1個的間隔成為隔開15cm左右之後,重串了的繩索或金屬線(垂下串)自筏吊掛於養殖海域,而進行育成的步驟。本發明之育成方法中,亦為了不阻礙牡蠣的成長,而擴大母殼的間隔,進行重串,並吊掛於充滿了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之水槽中來進行養殖。於養殖之際,進行微型藻類的餵飼。
(4)直吊育成,係使結束正式垂下之牡蠣持續成長至收成之時期的步驟,一般而言,為了避免由於海面附近的高溫而生長會遲緩或斃死、或防止有害的生物(紫貽 貝、藤壺等)之附著,也有將垂下串吊掛於深處的情形,但本發明之育成方法中可進行海水溫的調整,又,會附著於牡蠣的有害生物也不存在,所以,並無特意變更垂下串的位置來持續進行育成的情形,且能夠以(3)之正式垂下的狀態,直接持續進行牡蠣的育成。
(5)收成,係一般藉由附起重機之牡蠣漁用的漁船,將垂下串以起重機吊起而進行,然後,進行利用高壓水流的洗浄、藉由研磨機或手工之藤壺等的去除、篩選、淨化滅菌等並出貨,但本發明之陸上養殖方法中,所獲得之牡蠣係潔淨,且藤壺等的去除也無必要,亦無需用以淨化滅菌或去除病毒等的畜養等。又,於海上的養殖,係於進行抑制、正式下垂、及直吊育成的情況,要將吊掛了垂下串的筏移動至符合分別之條件的海域,但於本發明的陸上養殖,則因為可整備水槽的環境,所以可不移動而在水槽中育成。其結果,於所謂可攝取必要充分量的餌料之點,可獲得蠔體飽滿程度優異之牡蠣。更進一步,可知以本發明之陸上養殖方法,係相較於通常之藉由海域的養殖,於可進行步驟之削減的同時,於進行各步驟時勞力也被減少。
而且,對於牡蠣的養殖,一般採用使用了垂下串的養殖法,但亦能夠以所謂的「單子(Single Seed)」方式進行養殖。相對於使用了垂下串的方法係垂下串的1個1個母殼中有多數的牡蠣生長之狀態,此方法係將牡蠣以每1個分散之狀態來育成的方法,採集卵,並使孵化了的幼體附著於貝殼粉末或可撓的基質來採苗,然後 育成而獲得貝苗。接著,藉由將生長了某種程度的貝苗放入籃中,持續進行育成至成為成貝來進行。此養殖方法中,由於不進行如母殼養殖般地稠密養殖,為餌之浮游生物會均勻地分散到全部的牡蠣,所以在可產率良好地獲得穩定之品質的牡蠣之點為優異的方式。當然也可於本發明之陸上養殖方法採用此養殖方式,由於不使用下垂串,而亦可謂較佳之養殖形態。就如此之單子的養殖法而言,係例如可藉由使用母殼來育成,而在成為貝苗之時點,從母殼取下此等之貝苗,放入於籃等,並以個別之牡蠣的狀態來育成至成貝。
其次,說明有關為了進行育成而餵飼之微型藻類的培養。
在深層海水中,由於太陽光不會到達,而植物浮游生物係無法成育。另一方面,在表層區域生長之動、植物浮游生物的屍體等之有機質係往深層下沈,分解、消化了的無機物質被蓄積於深層水中。所以,海洋深層水中,係豐富地含有使成為牡蠣之餌的植物浮游生物(微型藻類)增加之無機營養鹽類,但成為牡蠣之餌的植物浮游生物本身並不存在。因此,利用海洋深層水之養殖中,係有必要培養植物浮游生物、或購入市售之餌。
若考慮有關成為牡蠣之餌的微型藻類之培養,則對平均大小之100g的牡蠣1個體(含殼)於每1天所必要的微型藻類為培養密度100萬細胞/ml之纖細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情況,就必須投與1公升。因3,000個之中規模養殖的情況,則3,000公升/天為必要, 所以無論如何都有必要達到含有細胞數盡可能多,例如1,000萬細胞/ml以上的密度之穩定培養。
再者,微型藻類的細胞持續增殖之對數增殖期,係對於圖謀細胞之活性化的牡蠣亦成為更新鮮之良好的狀態之餌,所以此對數增殖期的微型藻類之穩定培養係為必要。於是,於為要滿足前述之微型藻類的培養,豐富的無機營養鹽類、與為了使進行光合成之充分的量之光的照射或日照、與保護不受各式各樣之外部微生物的污染(contamination)之潔淨的海水則成為必須的。
由此來看,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係含豐富的無機營養鹽類,且不含病毒或細菌等之微生物的潔淨之海水的點,係適於微型藻類之培養的介質(培養液)。本發明中,除了以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來培養牡蠣以外,因作為牡蠣的餌而使用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培養了的微型藻類,而實現了污染少、安全性極高的牡蠣之提供。微型藻類的培養係可一邊於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接種微型藻類,一邊照射光來進行培養。培養後之微型藻類的細胞數係在顯微鏡下藉由Thoma的血球計測量。
就培養裝置而言,可使用具備了通常的空氣供給裝置或光照射裝置等的培養裝置。於本發明中之微型藻類的培養,較佳為使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例如在3L燒瓶將1,000萬細胞的原料藻於海水溫8℃~25℃,光的照射係光量子密度50~140μmol/m2/s,空氣量5L/min培養1天~7天,然後放入30L~1,000L的培養器,以海水溫8~25℃、光量子密度140~1,400μmol/m2/s、空 氣量3~80L/min,進行放大培養。於培養之際,海洋深層水係由於無機營養鹽豐富,而可直接使用,無機鹽類之添加並不特意為必要的,但亦可藉由添加無機鹽類及二氧化碳氣體等,而促進增殖。而且,若海水溫超過35℃,則微型藻類會有滅絕之疑慮。
再者,於光的照射,係有在具有明暗週期之條件下的照射、或於暗條件下特定時間或是週期性地照射光的情形、或是持續照射光的情形等,可因應培養的狀況而適當選擇。
又,以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開始了培養之後,亦可因應必要而追加如偏矽酸鈉之所謂的施肥來使用,提高培養速度。又,就施肥而言,係較佳為因應培養藻類之生長者,但一般也可使用複合胺基酸、複合維生素等,就添加量而言,係較佳為使每1L海水為0.3~1.0ml左右。
供應培養之微型藻類的種類,係較佳為因應牡蠣的成長,考慮了牡蠣能攝取之微型藻類的大小與對微生物的污染耐性、還有大量生產的經濟性之以下的內容。
(a)浮游幼體期:
纖細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
角孢角刺藻(Chaetoceros ceratosporum)
鈣質角刺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
(b)貝苗期:
角孢角刺藻(Chaetoceros ceratosporum)
球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Isochrysis galbana tahiti)
(c)成貝期:
扁藻種(Tetraselmis sp)
褐指藻(Phaedactylum)
如此地進行所獲得之微型藻類,可配合牡蠣的成育狀態,而調整添加於水槽中之量來餵飼。
如以上地進行所養殖的牡蠣,係成為礦物質等之營養分的含量高,且重金屬之含量低的牡蠣。又,藉由本發明而可獲得礦物質之含量高、重金屬之含量低且無諾羅病毒的牡蠣。無諾羅病毒,係指藉由本說明書之實施例記載的即時PCR而諾羅病毒未被檢出的牡蠣。
尤其是,關於特徵為(1)銅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1000μg,鎘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70μg,鐵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5000μg以上的牡蠣,係藉由有關本發明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而可實現。所以,例如於市場上發現有如(1)之牡蠣的情況,可認為是藉由有關本發明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所製造者。
又,關於特徵為(2)銅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1000μg,鎘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70μg,鎂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70000μg以上的牡蠣,亦藉由有關本發明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而可實現。所以,例如於市場上發現有如(2)之牡蠣的情況,可認為是藉由有關本發明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所製造者。
再者,關於特徵為(3)銅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1000μg,鎘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70μg,鐵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5000μg以上,且無諾羅病毒的牡蠣,係 藉由有關本發明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而可實現。所以,例如於市場上發現有如(3)之牡蠣的情況,可認為是藉由有關本發明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所製造者。
又,關於特徵為(4)銅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1000μg,鎘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70μg,鎂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70000μg以上,且無諾羅病毒的牡蠣,亦藉由有關本發明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而可實現。所以,例如於市場上發現有如(4)之牡蠣的情況,可認為是藉由有關本發明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所製造者。
[實施例]
其次,藉由實驗結果來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
首先,作為實驗1而使用不含病原性病毒或細菌之潔淨且富營養性豐富的海洋深層水,來探討成為牡蠣之餌的微型藻類之培養方法。
培養係使用無微生物之潔淨海水的海洋深層水,在設置於室內之培養棚(螢光燈與通氣設置),起初於3L的燒瓶放入培養密度1,000萬細胞/ml之原料藻5ml,一邊進行光的照射,以5ml/min進行通氣,於海水溫8~18℃開始培養。於在培養開始後1天~2天顏色開始出現的時候,滴下施肥1.5ml。光的照射係以螢光燈進行,並使通氣始終為最大量(5ml/min)。
就原料藻而言,係使用纖細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及球等鞭金藻塔溪堤品株系(Isochrysis galbana tahiti)的矽藻類或定鞭藻類,先對於2種類的微型藻類,同樣地進行培養。
又,就施肥而言,係使用市售的營養鹽(KW21:複合胺基酸與複合維生素的混液),對於3L燒瓶添加1.5ml左右的KW21。
而且,光的照射係以光量子密度成為50~140μmol/m2/s的方式,藉由螢光燈而由側面10~20cm的距離,培養期間中連續進行照射。
為要補強由培養於室內之3L的原料藻來預備之繼代培養用的微型藻類,亦使用30L的PANLITE水槽(光會透過之透明的圓形水槽)。
在此等之培養密度增殖為1,000萬細胞/ml之階段,採集3~30L的微型藻類,而繼代培養於塑膠溫室內的500L PANLITE水槽中之500L的海洋深層水,在自然光下培養,確保日產30~60L的投與用微型藻類。
雖也會因微型藻類的種類與因應了季節、天候的日光之照射量而有所不同,但若根據本實驗,則透過在夏季(2014年7月)平均3天~5天,在冬季(2014年12月)平均4天~5天的培養期間,500L的海洋深層水會到達對牡蠣進行餵飼之際最適合的10萬細胞/ml後半至100萬細胞/ml。有關於夏季進行的情況與於冬季進行的情況之培養密度的增加,分別顯示於第1圖及第2圖。而且,在冬季的培養係由於不會成為如夏季之高水溫,所以到第7天為止為緩慢的增殖,可作為適宜的餌料而利用。
接著,使用角孢角刺藻(Chaetoceros ceratosporum)及扁藻種(Tetraselmis sp)作為原料藻,同樣地來進行培養,分別獲得細胞密度10萬~100萬細胞 /ml左右之微型藻類的培養液。經培養的微型藻類,係因應牡蠣的成長而用於餵飼。
其次,使用所得之微型藻類而進行餵飼,進行牡蠣的育成。於育成之際,係採用2種類的餵飼方法,並進行了調查因餵飼方法之差異所致的生長狀態之實驗。用以進行餵飼的微型藻類,係因應牡蠣的成長,而分別使用纖細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角孢角刺藻(Chaetoceros ceratosporum)、球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Isochrysis galbana tahiti)及扁藻種(Tetraselmis sp)。
(1)攝餌實驗
首先,針對牡蠣是否能夠攝取所得之微型藻類進行探討。
實驗中,於4L的容器放入海洋深層水與10個牡蠣的貝苗,歷時性地探討餵飼後的海水之透明性。將結果顯示於第3圖。如根據第3圖,則可知起初顏色帶有茶色之微型藻類(C.gracilis)濃度高的海水,係於時間經過的同時,因牡蠣進行攝食而變為透明。由此結果可知牡蠣在大約3小時吃光海水中之微型藻類。接著,根據此實驗的結果,進行如下之確認實驗。
實驗係對於22個放入200L的SANBOX(塑膠容器)之日本兵庫縣室津產的牡蠣餵飼密度229萬細胞/ml的纖細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從餵飼開始到3小時後,每隔1小時測定海水中的微型藻類密度。此3小時係停水,然後以放流進行600ml/min的供水,設定為以24小時4.32週轉。再者,供水後也於供水開始後1、4、9、21小 時後測定海水中的微型藻類密度(由餵飼開始分別為4、7、12及24小時)。微型藻類密度的測定係於分別之取樣時進行4次(n1~n4),並求平均值。將結果顯示於表1及第4圖。
第4圖的照片係表示表1之狀況者。對裝有22個牡蠣的200L之SANBOX進行餵飼之時,起初因高濃度的微型藻類而為褐色的飼育水槽之海水,係伴隨著時間的經過而褐色的程度變淡,係顯示藉由牡蠣的攝食而變透明的過程。而且,於3小時的停水條件探討之際,係根據由顯示於上述之預備性的實驗(第3圖)之照片的餵飼實驗可知海水中的微型藻類在大約3小時被大致攝食了的緣故。
其次,針對於育成之際,餵飼方法的差異會造成的影響進行探討。
(2)1天2次間歇性地餵飼之批式的餵飼
於200L水槽裝入180L的海洋深層水,於其中放流海洋深層水(2.5之週轉量)育成約50個(以2串下垂串)牡蠣的貝苗。1天2次於早上與傍晚各餵飼10萬細胞/ml的微型藻類30L,合計60L。於此時,係以微型藻類不會流失的方法將飼育水槽的水量由180L減少至150L後進行餵飼,花費18個月間進行育成使成為成貝。
所給與的餌,係培養上述4種類的微型藻類,在篩選被培養成最適當的濃度者之同時,因應成長階段而選擇,於批式的餵飼及以下之點滴方式的餵飼都餵飼相同種類的微型藻類。
於餵飼之際,海洋深層水係停水,於飼育水槽內的微型藻類大致被攝食之3小時經過後,恢復放流。海水中的微型藻類在3小時被牡蠣全部吃完,海水變成無色透明。
(3)藉由被連續性地投入之點滴方式的餵飼
於200L水槽裝入180L的海洋深層水,於其中育成約 50個(以2串下垂串)牡蠣的貝苗。於設置於水槽附帶之點滴投入裝置的桶子(tank)放入約10萬細胞/ml的微型藻類60L,在由此以50ml/分鐘的速度滴下而進行餵飼之同時,進行海洋深層水的放流(2.5的週轉量)。微型藻類的餵飼於早上進行,餵飼之際,10:00~次日6:00止以放流海洋深層水的狀態將微型藻類滴下,6:00至10:00之間,使點滴投入裝置為空的無餵飼之狀態。
將此反覆進行,花費18個月的時間進行育成使成為成貝。使成為無餵飼狀態之後,海水中的微型藻類在3小時被牡蠣攝食、或藉由放流而被排水,海水係變成無色透明。
將18個月後的生長結果分別顯示於第5圖。如根據第5圖,則可知藉由顯示於照片右側之(3)的點滴方式的餵飼,係較藉由照片左側之批式的餵飼(2)者,成為殼高、殼長、殼寬、重量皆為生長良好的結果。
比較有關由上述進行藉由點滴方式之餵飼,並進行育成所得之陸上養殖牡蠣,與在通常的海域被養殖的牡蠣,針對陸上養殖牡蠣之優勢進行探討。
於養殖實驗使用之幼貝係於日本愛媛縣宇和島人工種苗(採苗)的岩牡蠣。關於藉由本發明之陸上養殖所獲得的牡蠣(a),係將顯示與其於同時期採苗,然後往同海域沉入而海域養殖的牡蠣(b)之外觀之照片顯示於第6圖。
如根據第6圖,則可知以下情事。
首先,外觀方面,在本發明之陸上養殖所獲得的牡 蠣,相較於海域養殖的牡蠣,未見有藤壺等對殼的附著,是乾淨的,可知外觀優良。又,由成長方面來看,可知本發明之陸上養殖的牡蠣相較於海域養殖的牡蠣係成長快,且殼高、殼長、殼寬的任一者皆超越海域養殖的牡蠣。再者,相較於海域養殖的牡蠣,蠔體飽滿程度亦佳,可知牡蠣之剝殼蠔體本身也大。由此等可知,藉由陸上養殖之牡蠣,相較於以往之海域養殖的牡蠣,可於相同的期間內成長得較大,而且只要是如海域養殖的牡蠣之大小的成貝,則在較海域養殖的情況還短的期間就可成育。如此地,本發明之陸上養殖的牡蠣,係相較於海域養殖而可在一整年當中提供生長良好且時令的牡蠣等,陸上養殖可得之好處可說是很大。
其次,關於所獲得之本發明的陸上養殖牡蠣與通常的海域養殖牡蠣,針對潔淨性與營養價值進行探討。
關於牡蠣的潔淨性,亦即由病毒或細菌所致污染之有無,係如以下地進行探討。
就海域養殖牡蠣而言,係使用所謂作為「生食用」而流通之於收成後進行畜養而減少乃至去除病毒或細菌的牡蠣,將此與藉由本發明之陸上養殖所收成之原樣的牡蠣進行比較。就牡蠣的病毒而言,係針對代表性且被認為去除困難的諾羅病毒來進行,又,細菌類的檢查,係於針對食品衛生法所規定之牡蠣的生食用規格基準中規定的菌類之細菌數、大腸桿菌數、腸炎弧菌進行測定之同時,關於牡蠣的狀態,亦即鮮度,也針對臭味之有 無等性狀進行檢查。
此等之分析,係一般委託財團法人日本宮城縣公眾衛生協會,諾羅病毒藉由即時PCR法、細菌數藉由標準瓊脂培養基法、大腸桿菌藉由EC肉汁發酵管法、腸炎弧菌藉由鹼性蛋白腖水培養法、性狀藉由5點法而分別進行分析之結果(檢體係合計使用可食部分250g。)。而且,於諾羅病毒的檢出中,10複製體(copies)以上係被判斷為陽性。將結果顯示於表2。
而且,用於諾羅病毒之檢出的即時PCR法之程序係如以下所述。
(1)試料:每1試驗使用3個牡蠣
(2)前處理:
使用剪刀等而從3個試料牡蠣取出中腸腺,將其1個1個分別放入5ml容量的細胞破碎管。
於該細胞破碎管放入與中腸腺等量之蒸餾水及2個不銹鋼珠,以細胞破碎裝置(TOMY公司製Micro Smash)進行4000rpm、1分鐘細胞破碎處理。
將經破碎處理的試料進行10000rpm、20分鐘低溫離心,並將其上清液200μl用於核酸萃取。
(3)核酸(RNA)萃取
使用MagNA Pure Total NA Isolation Kit(Roche公司製),藉由MagNA Pure LC(Roche公司製自動核酸萃取機)萃取RNA。將此當成RNA萃取液。
(4)反轉錄反應
以以下的條件進行反轉錄反應。
將蒸餾水7.15μl、逢機引子(Random Primer)1.1μl、及RNA萃取液11μl當成反轉錄反應液1。
在PCR管內混合反轉錄反應液1後,於熱循環儀(Thermal Cycler)中,37℃放置30分鐘,接著75℃放置5分鐘之後,立刻冷卻至4℃。
接著,將包含5×RT緩衝液(GIBCO公司製)4.4μl、0.1MDTT(GIBCO公司製)2.2μl、20mM dNTP(NIPPON GENE公司製)0.55μl、RNase抑制劑1.1μl、及MMLV RTase 1.1μl的反應液2,於上述PCR管各添加9.35μl,使在熱循環儀以37℃反應60分鐘,其次以99℃加熱5分鐘,立刻冷卻至4℃。將此當成cDNA。
(5)即時PCR
調製以下的表記載之反應液。
反應液調整後,以與日本厚生勞動省通知平成15年(2003年)11月5日期的食安監發第1105001號同樣條件,進行測定及解析。
由以上述可知下述之情事。
亦即,本發明之陸上養殖所獲得的牡蠣,係滿足食品衛生法所規定之牡蠣的生食用規格基準之細菌檢查為檢出極限以下,諾羅病毒檢查的結果亦小於10複製體/孔(well)之「生食用」的規格者。
而且,相對於本發明之被陸上養殖的牡蠣中諾羅病毒未被檢出,藉由通常之海域養殖的牡蠣中,即使是被畜養且諾羅病毒被去除,也有所謂1.5複製體/孔之量的諾羅病毒被檢出。這表示在養殖的過程,由於海域被諾羅病毒污染,而被收進牡蠣的中腸腺,亦即有發生牡蠣的 污染。相對於此,在本發明的陸上養殖由於使用海洋深層水,所以並無如被曝露於諾羅病毒之機會,可知會獲得無病毒所致污染之潔淨性高的所謂無病毒之牡蠣。
再者,藉由檢查人員5名的性狀(氣味)之官能檢查的結果也都正常,陸上養殖之牡蠣係與海域養殖之牡蠣相同,無損牡蠣之風味而成長,且鮮度亦被保持,與海域養殖之牡蠣並無差別。
其次,針對所獲得之牡蠣的營養價值進行探討。
營養價值的探討,係藉由分析牡蠣所含之礦物質成分的量來進行,用於分析之牡蠣,係本發明之陸上養殖牡蠣及海域養殖牡蠣都是將收成後之物,立刻供分析用。分析係委託日本國立大學法人東北大學研究所農學研究科營養學研究室,以原子吸光光度計進行分析者。檢體數係任一者皆以相同條件養殖的6個,成分之量係以此等之平均值表示。就礦物質成分而言,係分別針對(a)鈉、(b)鉀、(c)鈣、(d)鎂、(e)鐵、(f)鋅、(g)銅及(h)鎘進行分析。將結果顯示於第7圖。而且,(h)的鎘,與其說是營養成分,反倒不如說是從所謂有害物質的蓄積之觀點進行分析者。
如根據第7圖,則本發明之陸上養殖的牡蠣,相較於通常之被海域養殖的牡蠣,被育成為營養成分分析的結果於礦物質7成分中,濕重量中之每1個牡蠣所含各成分的濃度超越海域養殖者之該值或相同的牡蠣,且對人體有害而會蓄積於二枚貝之中腸腺的鎘之值,係低於海域 養殖者之該值的結果,可知本發明之陸上養殖牡蠣,係對於如鎘的有害物質之污染亦為少者。
又,於實際地食用藉由本發明之陸上養殖的此等之營養價值高的牡蠣情況,即使相較於海域養殖所獲得之時令的牡蠣亦不遜色,具有同等或者其以上的鮮味。
本發明關連之陸上養殖方法,不只是將牡蠣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育成至成貝而已,藉由餵飼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培養之微型藻類,而可顯著地抑制牡蠣的污染,同時亦可抑制所謂牡蠣會變瘦的情形。藉此而可獲得病毒、細菌污染、重金屬污染非常少,且同時豐富地含有礦物質的牡蠣。所以,藉由本發明關連之陸上養殖方法,可獲得如以下之(1)~(3)的牡蠣。
(1)一種牡蠣,其特徵為:銅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1000μg,鎘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70μg,鐵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5000μg以上。
(2)一種牡蠣,其特徵為:銅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1000μg,鎘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70μg,鎂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70000μg以上。
(3)無諾羅病毒之(1)或(2)的牡蠣。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藉由使用潔淨性高的海洋深層水作為養殖海水,且對牡蠣餵飼在無機營養成分豐富的海洋深層水培養之微型藻類的陸上養殖,由於是未被來自海洋而對人體造成影響之細菌、病毒所污染之無病毒的牡蠣,係可於一整年當中穩定生產沒有引起身體狀況不良 之可能性的極為安全之牡蠣者。所以,能夠回避向來被認為高風險的食材,且細菌、病毒所致海域污染係逐年嚴重化,因環境變化的海水溫上升所致牡蠣成育之遲緩發生的狀況。
還可藉由因為是風險高的食材而使用被限定之(學校、醫院、旅館從業員的禁止食用或在一部份百貨公司、旅館的禁止使用)牡蠣的銷售管道擴大,而改變世間之牡蠣的概念,守護、持續繼承牡蠣的生食文化。

Claims (7)

  1. 一種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其係將牡蠣的幼體,餵飼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中培養之微型藻類,並使用含海洋深層水的海水而在水槽中育成至成貝。
  2. 如請求項1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其中該牡蠣的幼體係一次也未放出於海域之牡蠣的幼體。
  3. 如請求項2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其中該一次也未放出於海域之牡蠣的幼體,係在水槽中受精並孵化者。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其中在水槽中的海洋深層水中進行採苗。
  5. 一種牡蠣,其特徵為:銅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1000μg,鎘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70μg,鐵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5000μg以上。
  6. 一種牡蠣,其特徵為:銅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1000μg,鎘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小於70μg,鎂含量係每100g可食部分70000μg以上。
  7. 如請求項5或6之牡蠣,其係無諾羅病毒。
TW105104266A 2015-02-13 2016-02-15 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 TWI7000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6534 2015-02-13
JP2015026534 2015-0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5899A true TW201635899A (zh) 2016-10-16
TWI700031B TWI700031B (zh) 2020-08-01

Family

ID=56614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4266A TWI700031B (zh) 2015-02-13 2016-02-15 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834907B2 (zh)
EP (1) EP3257372A4 (zh)
JP (1) JP6267810B2 (zh)
KR (1) KR20170129129A (zh)
CN (1) CN107404862B (zh)
AU (1) AU2016216932A1 (zh)
TW (1) TWI700031B (zh)
WO (1) WO20161297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03249B1 (ko) 2017-10-10 2021-01-1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접속 캡을 구비한 원통형 전지셀
CN108668965A (zh) * 2018-03-22 2018-10-19 广东海洋大学 一种降低双壳贝类体内细菌数量、重金属含量的养殖方法
JP2020005537A (ja) * 2018-07-05 2020-01-16 みどり 倉橋 再生可能エネルギー利用システム
CN109548723A (zh) * 2018-12-20 2019-04-02 龙口市温流水育苗养殖有限公司 一种扇贝养殖方法
CN111485029A (zh) * 2019-01-29 2020-08-04 广东美格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包纳米虫的TaqMan探针定量检测方法及相应的试剂盒
WO2020203422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株式会社ゼネラル・オイスター 水産餌料に用いる微細藻類の培養方法
DE102020115538B3 (de) 2020-06-11 2021-09-16 Alfred-Wegener-Institut, Helmholtz-Zentrum für Polar- und Meeresforschung Vorrichtung zur Versorgung von Muscheln in einer Aquakultur
CN111670847B (zh) * 2020-07-09 2022-07-15 大连海洋大学 一种日本海神蛤秋季大规格苗种人工培育方法
CN112568157B (zh) * 2020-12-04 2022-11-25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一种镉低富集的泥蚶品系选育方法
CN112655637B (zh) * 2020-12-18 2022-04-15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一种多次催产、多批附着提高热带海参培育池及亲参利用率的方法
CN112704032B (zh) * 2020-12-29 2021-12-2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消减海水贝类中诺如病毒的方法及装置
CN113133420A (zh) * 2021-05-23 2021-07-20 三江县连兴蛇业有限公司 一种囊螺养殖方法
CN114731975B (zh) * 2022-04-08 2022-12-27 江苏海洋大学 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
CN117204379B (zh) * 2023-11-09 2024-03-22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基于牡蛎-裙带菜混合养殖模式的碳汇增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26209A (en) * 1967-11-30 1970-09-01 Pacific Maricult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owing free oyster spat
US3495573A (en) * 1968-04-12 1970-02-17 Long Island Oyster Farms Inc Method of growing oysters
US3650244A (en) * 1969-12-18 1972-03-21 Edwin C Fordha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tecting and enhancing the growth of young shellfish sets
GB1366394A (en) * 1972-01-26 1974-09-11 Scottish Sea Farms Ltd Aquaculture systems
JPH0919235A (ja) * 1995-07-05 1997-01-21 Okinawa Norin Gyogyo Gijutsu Kaihatsu Kyokai 洋上型基礎生物生産培養方法
JPH1014438A (ja) * 1996-07-01 1998-01-20 Tokuzo Hirose 真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234248A (ja) 1997-02-27 1998-09-08 Urabe Sangyo Kk 殻付きカキの養殖方法
JPH1132619A (ja) 1997-07-16 1999-02-09 Hikari Nakagami 岩牡蠣の養殖方法
JP2000245297A (ja) * 1998-12-28 2000-09-12 Denshi Bussei Sogo Kenkyusho:Kk 魚介類飼育装置
JP2000354434A (ja) * 1999-06-14 2000-12-26 Rinpei:Kk アコヤガイの養殖方法
US6986323B2 (en) * 2002-11-25 2006-01-17 Algal Technologies, Inc. Inland aquaculture of marine life using water from a saline aquifer
US7147921B2 (en) * 2003-04-04 2006-12-12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Anti-fouling coatings containing silica-coated copper
JP2008206437A (ja) * 2007-02-26 2008-09-11 Kume Sangyo:Kk カキの養殖法およびカキ
WO2008142995A1 (ja) 2007-05-11 2008-11-27 M Hikari &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オンサイト統合生産工場
JP4278692B2 (ja) * 2007-08-07 2009-06-17 株式会社土居技研 マガキ蓄養装置
FR2919983A1 (fr) * 2007-08-14 2009-02-20 Guy Lebrun Procede d'obtention d'huitres resistances a des agents pathogenes
US20100236137A1 (en) * 2008-09-23 2010-09-23 LiveFuel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eicosapentaenoic acid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 from algae
WO2010132628A2 (en) * 2009-05-15 2010-11-18 LiveFuel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CN101843225B (zh) 2010-06-07 2012-06-27 惠安县山霞友兴鲍鱼场 细角螺的人工养殖方法
JP5679559B2 (ja) * 2011-01-28 2015-03-04 株式会社渡辺オイスター研究所 抗酸化剤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SG192735A1 (en) * 2011-04-11 2013-09-30 Watanabe Oyster Lab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oyster meat essence containing large amount of antioxidants having high antioxidative power and high orac value
JP6042122B2 (ja) 2012-07-13 2016-12-14 海士いわがき生産株式会社 岩牡蠣養殖方法
JP5370876B1 (ja) * 2012-07-30 2013-12-18 石井商事株式会社 貝類の着卵材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貝類の採苗方法および養殖方法
KR20140078038A (ko) * 2012-12-14 2014-06-25 박송범 개체굴 양성장치
CN103314904B (zh) * 2013-06-17 2015-11-25 上海海洋大学 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育苗方法
CN203327756U (zh) * 2013-07-14 2013-12-11 张铁鹏 海水源育苗池调温系统
JP6061402B2 (ja) * 2014-08-22 2017-01-18 株式会社渡辺オイスター研究所 カキ肉から3、5−ジヒドロキシ−4−メトキシベンジルアルコール(3、5−dihydroxy−4−methoxybenzyl alcohol)を生成する生成方法
CA3005644A1 (en) * 2015-12-08 2017-06-15 Norman BOYLE Oyster fa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29703A1 (ja) 2017-05-18
EP3257372A4 (en) 2018-10-31
US10834907B2 (en) 2020-11-17
WO2016129703A1 (ja) 2016-08-18
JP6267810B2 (ja) 2018-01-24
CN107404862B (zh) 2021-05-28
EP3257372A1 (en) 2017-12-20
TWI700031B (zh) 2020-08-01
KR20170129129A (ko) 2017-11-24
CN107404862A (zh) 2017-11-28
US20180317460A1 (en) 2018-11-08
AU2016216932A1 (en)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0031B (zh) 牡蠣的陸上養殖方法
CN102415346A (zh) 南美白对虾的淡水养殖方法
CN105638525B (zh) 一种大泷六线鱼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法
JP7169502B2 (ja) 水産動物の養殖方法
JP2017148007A (ja) 魚類種苗の育成システム
CN109122443B (zh) 澳洲淡水龙虾循环水抱卵孵化系统及育苗方法
CN106719184A (zh) 一种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方法
CN105875453A (zh) 提高虾夷扇贝高温耐受的杂交育种方法
CN102812922A (zh) 大鲵养殖方法
Liu et al. Sea urchin aquaculture in China
CN101946728B (zh) 科学利用秋季炮头青虾苗进行高产大规格养殖方法
CN113557998B (zh) 高品质虾的生态养殖方法
CN104839079B (zh) 一种利用对虾养殖废水室内规模化培育多鳞鱚亲鱼的方法及设施
Pushparajan et al. Recent farming of marine black tiger shrimp, 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in South India
CN110250047B (zh) 一种工厂化养殖四指马鲅的方法
CN109892261B (zh) 巴布亚硝水母人工养殖方法
RU2614644C1 (ru) Способ интенсивного когортного культивирования акарций (морских каланоидных копепод)
JP2008092946A (ja) 潜砂性二枚貝の養殖装置
CN104872027B (zh) 一种利用对虾养殖废水室内规模化培育多鳞鱚仔、稚鱼的设施及方法
JP6468812B2 (ja) カキの保存方法
RU2284105C2 (ru) Способ заводского культивирования молоди трепанга и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12970642A (zh) 一种有机虾种虾的培育方法
CN112931332A (zh) 一种绿色食品对虾种虾培育方法
CN112772495A (zh) 一种无公害对虾种虾的培育方法
CN107867757B (zh) 一种培育石斑鱼苗的水质改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