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0307A - 馬達 - Google Patents

馬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0307A
TW201630307A TW104137701A TW104137701A TW201630307A TW 201630307 A TW201630307 A TW 201630307A TW 104137701 A TW104137701 A TW 104137701A TW 104137701 A TW104137701 A TW 104137701A TW 201630307 A TW201630307 A TW 20163030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wire
stator
rotor
support portion
bus b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7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2506B (zh
Inventor
Yusuke Makino
Yoshiki Kawai
Keisuke Morita
Guo-Jhih Yan
Hsiu-Yi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Nidec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Nidec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30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03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2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25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93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 H02K1/2795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98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where both axial sides of the stator face a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02K16/02Machines with one stator and two or more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2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axially facing the armatures, e.g. hub-type cycle dynamo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magnetic circuits
    • H02K2201/15Sectional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馬達,其具有:軸;兩個轉子,兩個轉子在軸向上隔著規定的間隔安裝於軸;定子,定子配置於兩個轉子之間;匯流條單元,匯流條單元保持匯流條,且配置在兩個轉子中的至少一方的轉子的軸向的一側;以及機殼,機殼保持定子,且容納兩個轉子,定子具有:多個鐵芯,多個鐵芯沿周向配置;以及線圈,線圈被捲繞於鐵芯,從線圈引出的引出線在一方的轉子的徑向外側從鐵芯向一方的轉子的軸向的一側延伸的位置與匯流條連接,匯流條單元容納於機殼。

Description

馬達 發明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馬達。
發明背景
作為薄型且高輸出的馬達,公知有一種兩個轉子在軸向上夾持一個定子、且兩個轉子在軸向上相向的軸向間隙型馬達(參照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125278號公報
以往,在軸向間隙型馬達中,在轉子的徑向外側對捲繞於鐵芯的各相的線圈的引出線進行接線。在這種情況下,在轉子的徑向外側設置有容納過渡線的過渡線處理部,從而無法擴大轉子的外徑。因此,導致轉子與定子相向的面積變小。另一方面,如果為了增加轉子與定子的相向面積而要擴大轉子的外徑,則需要使過渡線的處理部朝向定子鐵芯的徑向外側移動。在這種情況下,導致馬達整體的外徑變大。並且,如果在定子的外周拉繞過渡線,則配線變得複雜,引出線的接線變得繁瑣。
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能夠簡單地對定子的線圈線進行接線的軸向間隙型馬達。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馬達,其具有:軸,所述軸以沿一方向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兩個轉子,所述兩個轉子在軸向上隔著規定的間隔安裝於所述軸;定子,所述定子配置在所述兩個轉子之間;匯流條單元,所述匯流條單元保持與所述定子電連接的匯流條,且配置在所述兩個轉子中的至少一方的轉子的軸向的一側;以及機殼,所述機殼保持所述定子,且容納所述兩個轉子,所述定子具有:多個鐵芯,所述多個鐵芯沿周向配置;以及線圈,所述線圈被捲繞於所述鐵芯,從所述鐵芯引出的引出線在所述一方的轉子的徑向外側從所述鐵芯向所述一方的轉子的軸向的一側延伸的位置與所述匯流條連接,所述匯流條單元被容納於所述機殼。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能夠簡單地對定子的線圈線進行接線的軸向間隙型馬達。
10、210‧‧‧馬達
21、221‧‧‧機殼
21a、221a‧‧‧第一機殼
21b、221b‧‧‧第二機殼
21c、221c‧‧‧第三機殼
30‧‧‧軸
31‧‧‧第一轉子
31a、32a‧‧‧磁鐵
32‧‧‧第二轉子
40‧‧‧定子
41‧‧‧鐵芯
41a‧‧‧傘面
42、242‧‧‧線圈引出線
44‧‧‧模製樹脂
45、452‧‧‧引出線支承部
51‧‧‧第一軸承
52‧‧‧第二軸承
60、260‧‧‧匯流條單元
61、261‧‧‧匯流條保持架
61a、201‧‧‧主體部
61b‧‧‧保持架支承部
62、262‧‧‧匯流條
62a‧‧‧線圈連接部
62b‧‧‧引出線握持部
63‧‧‧外部連接端子
71‧‧‧連接器
111、112、113、114‧‧‧凸緣部
111a、112a、113a、114a‧‧‧貫通孔
121‧‧‧底壁
122、129‧‧‧圓筒部
123‧‧‧軸承保持部
124、203‧‧‧開口部
127‧‧‧臺階部
128‧‧‧頂壁
141‧‧‧線圈對
141a、141b‧‧‧線圈
142‧‧‧導電線
202‧‧‧定子支承部
202a、205‧‧‧筒部
204‧‧‧底壁部
206‧‧‧軸承保持部
CCW‧‧‧逆時針
CW‧‧‧順時針
J‧‧‧中心軸線
U、V、W‧‧‧U相、V相、W相
θ z‧‧‧方向
X、Y、Z‧‧‧軸方向
圖1為實施方式的馬達的剖視圖。
圖2為實施方式的馬達的平面圖。
圖3為示出實施方式的馬達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
圖4為定子的立體圖。
圖5為示出定子中的線圈的繞線方式的說明圖。
圖6為示出變形例的馬達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採用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本發明的範圍並不限定於以下的實施方式,在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內能夠任意變更。並且,為了容易理解附圖中的各結構,存在使實際的結構與附圖中的各結構的比例尺和/或數量等不同的情況。
並且,在附圖中,適當地示出XYZ坐標系作為三維直角坐標系。在XYZ坐標系中,Z軸方向作為與圖1所示的中心軸線J的軸向(一方向)平行的方向。X軸方向為與Z軸正交的一個方向,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圖1的左右方向。Y軸方向為與Z軸以及X軸正交的方向,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圖1的深度方向。
並且,在以下的說明中,將Z軸方向的正側(+Z側)稱作“後側”,將Z軸方向的負側(-Z側)稱作“前側”。另外,所謂的後側以及前側只是用於說明而使用的名稱,並不限定實際的位置關係和方向。並且,只要不特殊說明,將與中心軸線J平行的方向“Z軸方向”簡稱為“軸向”,將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的徑向簡稱為“徑向”,將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的周向、即繞中心軸線J的方向(θ z方向)簡稱為“周向”。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所謂的沿軸向延伸不僅包括嚴格意義上的沿軸向(Z軸方向)延伸的情況,還包括沿在與軸向成小於45度的範圍內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況。並且,在本說明書中,所謂的沿徑向延伸不僅包括嚴格意義上的沿徑向、即垂直於軸向(Z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情況,還包括沿在與徑向成小於45度的範圍內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況。
圖1為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的剖視圖。圖2為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的平面圖。圖3為示出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
本實施方式的馬達10為軸向間隙型馬達。如圖1所示,馬達10具有機殼21、軸30、第一轉子31、第二轉子32、定子40、第一軸承51、第二軸承52、匯流條單元60以及連接器71。
第一轉子31和第二轉子32以分別與定子40的軸向兩側的面相向的方式配置。第一轉子31與第二轉子32彼此同軸地固定於軸30。軸30的軸向上的兩個部位被第一軸承51和第二軸承52支承,第一軸承51被保持在定子40的內周面,第二軸承52被保持在第二轉子32的前側(-Z側)。
機殼21構成本實施方式的馬達10的殼體。定子40被保持在機殼21的軸向的大致中央部。在定子40的後側(+Z側)容納第一轉子31和匯流條單元60。在定子40的前側(-Z側)容納第二轉子32。
機殼21具有第一機殼21a、第二機殼21b以及第三 機殼21c。第一機殼21a為軸向的兩端開口的圓筒形狀。第二機殼21b為與第一機殼21a的前側(-Z側)連接的有底圓筒狀。第三機殼21c為與第一機殼21a的後側(+Z側)連接的有蓋圓筒狀。機殼21例如由金屬或樹脂構成。
在第一機殼21a的內周面形成有多個臺階部。定子40被保持在第一機殼21a的軸向中央部的臺階部127。第二機殼21b具有:圓盤狀的底壁121;從底壁121向後側(+Z側)延伸的圓筒部122;以及設置於底壁121的中央部的軸承保持部123。圓筒部122與第一機殼21a的前側(-Z側)的開口部124嵌合。在軸承保持部123保持第二軸承52。
第三機殼21c具有:圓盤狀的頂壁128;以及從頂壁128的外周端向前側(-Z側)延伸的圓筒部129。圓筒部129的前側(-Z側)的開口端固定於第一機殼21a的後側(+Z側)的開口端。更為詳細地說,利用圖2所示的第三機殼21c的凸緣部111、112和圖3所示的第一機殼21a的凸緣部113、114,通過螺栓緊固等方法將第一機殼21a與第三機殼21c固定在一起。
在凸緣部111至114設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111a至114a。凸緣部111與凸緣部113被貫穿插入到貫通孔111a、113a中的螺栓等緊固在一起。凸緣部112與凸緣部114被貫穿插入到貫通孔112a、114a中的螺栓等緊固在一起。
在第三機殼21c的頂壁128設有沿軸向貫通的省略圖示的貫通孔。在貫通孔的內側安裝連接器71。在連接器71中配置從後述的匯流條單元60向後側(+Z側)延伸的 三個外部連接端子63(參照圖3)。外部連接端子63沿軸向貫通頂壁128。
第一轉子31以及第二轉子32均為沿徑向延伸的圓板狀。第一轉子31在與定子40在軸向上相向的面(-Z面)上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個磁鐵31a。第二轉子32在與定子40在軸向上相向的面(+Z側)上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個磁鐵32a。
圖4為定子40的立體圖。圖5為示出定子40中的線圈的繞線圖案的說明圖。定子40具有多個鐵芯41、線圈、線圈引出線42、模製樹脂44以及引出線支承部45。多個鐵芯41在俯視時呈扇形,且沿周向呈圓環狀排列。線圈被捲繞於各個鐵芯41,但在圖4中省略了圖示。線圈引出線42被從各個鐵芯41的線圈沿軸向引出。模製樹脂44將多個鐵芯41固接成一體。也就是說,多個鐵芯41利用樹脂而相互固定。引出線支承部45設置於定子40的外周端。另外,在圖4中,多個鐵芯41以及引出線支承部45為12個,但不限於該數量。
鐵芯41在定子40的軸向的兩側的面具有從模製樹脂44露出的傘面41a。在各個鐵芯41的側面(沿Z軸的面)隔著省略圖示的絕緣件捲繞導電線而構成線圈。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5所示,用一根導電線142捲繞出兩個線圈141a、141b並將兩個線圈141a、141b連接來構成線圈對141。在整個定子40中,沿周向配置有六組線圈對141。
定子40具有三相電路。U相、V相以及W相分別 具有兩個線圈對141。如圖5所示,各相線圈對141具有:從後側(+Z側)觀察,繞順時針(CW)捲繞導電線142而形成的線圈141a;以及繞逆時針(CCW)捲繞導電線142而形成的線圈141b。各相的線圈對141的線圈141a、141b在定子40中沿周向相鄰配置。
在上述的繞線圖案中,鐵芯數為12個,例如通過將第一轉子31、第二轉子32的磁鐵數設為10個,形成10P12S(10極12槽)結構,能夠將齒槽轉矩抑制得較小。並且,通過將同相的兩個鐵芯41相鄰配置,能夠使反電動勢最大,從而能夠進一步減少過渡線。由此,能夠提高馬達效率。並且,在將線圈141a、141b捲繞於由過渡線連接的兩個鐵芯41的工序中,由於能夠將捲繞導電線142的方向統一為一個方向,因此能夠高效製造。
在本實施方式中,從鐵芯41中引出分別來自於線圈141a、141b的導電線142的兩端。因此,如圖4所示,與鐵芯41數量相同的十二根線圈引出線42被從鐵芯41導出。在定子40設有柱狀的引出線支承部45,引出線支承部45在相鄰的鐵芯41的邊界的徑向外側的外周端沿軸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引出線支承部45被作為模製樹脂44的一部分而構成。也就是說,定子40在位於比第一轉子31靠徑向外側的定子40的外周部具有引出線支承部45,引出線支承部45被作為模製樹脂44的一部分而構成。因此,引出線支承部45在徑向上與第一轉子31相向。引出線支承部45覆蓋線圈引出線42的一部分。
引出線支承部45從定子40的外周面向後側(+Z側)延伸。引出線支承部45的一部分與傘面41a相比朝向後側(+Z側)突出。線圈引出線42從鐵芯41穿過引出線支承部45內,並從引出線支承部45的後側(+Z側)的末端沿軸向延伸。也就是說,線圈引出線42通過引出線支承部45從鐵芯41沿軸向導出。
如圖1以及圖3所示,匯流條單元60具有:匯流條保持架61;保持於匯流條保持架61的匯流條62;以及從匯流條62向後側(+Z側)延伸的外部連接端子63。匯流條保持架61由絕緣性的樹脂材料構成。匯流條62例如為將帶狀的銅板彎折成規定形狀而形成的金屬部件。
匯流條保持架61具有:配置在第一轉子31的後側(+Z側)的圓環狀的主體部61a;以及從主體部61a的外周面沿徑向呈放射狀延伸的多個保持架支承部61b。主體部61a的外徑比第一轉子31的外徑(直徑)小。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保持架支承部61b設有12個。保持架支承部61b在側視時為大致L形的腳部。保持架支承部61b從主體部61a向徑向外側延伸,並在第一轉子31的徑向外側朝向前側(-Z側)彎曲,且在第一轉子31的徑向外側安裝於定子40。因此,匯流條保持架61在第一轉子31與第三機殼21c的頂壁128之間被保持架支承部61b支承於定子40。
匯流條62與從定子40的引出線支承部45向後側(+Z側)延伸的線圈引出線42連接。匯流條62將線圈引出 線42中的與U相、V相、W相對應的配線分別連接到外部連接端子63。並且,將線圈引出線42中的與中性點對應的配線相互連接。也就是說,能夠通過匯流條62使線圈141a、141b的接線方式為三角形接線。因此,匯流條62具有與U相、V相、W相、中性點對應的四個金屬部件。
匯流條62具有:從匯流條保持架61的主體部61a向徑向外側呈放射狀延伸的十二個線圈連接部62a;以及設置於線圈連接部62a的末端的鈎形的引出線握持部62b。引出線握持部62b位於比第一轉子31的外周端靠徑向內側的位置。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線圈引出線42從位於第一轉子31的徑向外側的定子40的外周部向後側(+Z側)延伸,且在比第一轉子31靠後側的位置向徑向內側彎曲。線圈引出線42在比第一轉子31靠軸向上側的位置與引出線握持部62b連接。
在具有以上結構的本實施方式的馬達10中,將匯流條62容納於機殼21內。因此,能夠通過將定子40的線圈引出線42沿軸向引出並連接於匯流條62來進行接線。由此,能夠不必在鐵芯41的外周拉繞線圈引出線42從而配線變得簡單,從而容易地進行線圈引出線的接線。並且,由於匯流條單元60沿第一轉子31的軸向配置,因此能夠在比定子40的外周端靠內側的區域進行線圈引出線42的接線,從而能夠抑制馬達10在徑向上大型化。
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一轉子31的徑向外 側配置有由絕緣性的樹脂構成的引出線支承部45。由此,能夠抑制第一轉子31的外周端與線圈引出線42接觸,從而能夠抑制短路、斷線、振動等的產生。
尤其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由於引出線支承部45的後側(+Z側)的末端與第一轉子31相比朝向後側突出,因此第一轉子31的外周面與線圈引出線42在徑向上不直接相向。由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線圈引出線42與第一轉子31的接觸。並且,即使在使線圈引出線42朝向徑向內側彎曲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引出線支承部45來抑制線圈引出線42與第一轉子31的接觸。而且,通過將線圈引出線42朝向徑向內側延伸,能夠在比第一轉子31靠徑向內側的區域對線圈引出線42與匯流條62進行接線,從而能夠使用直徑小的匯流條62。也就是說,線圈引出線42在引出線支承部45的徑向內側與匯流條62連接。
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對引出線支承部45被作為模製樹脂44的一部分而構成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該結構。例如,也可配置與模製樹脂44為分體部件的絕緣部件作為引出線支承部45。在這種情況下,絕緣部件也配置在第一轉子31的徑向外側。更為具體地說,能夠對從模製樹脂44導出的線圈引出線42覆蓋絕緣性的樹脂和/或橡膠來構成上述絕緣部件。或者,也可將絕緣性的樹脂和/或橡膠管安裝於線圈引出線42來作為上述絕緣部件。
並且,例如也可以是安裝於鐵芯41的絕緣件的一部分為引出線支承部45。在這種情況下,定子40具有安裝 於鐵芯的絕緣件。具體地說,使絕緣件的一部分從鐵芯41的外周端附近沿軸向呈柱狀延伸,並使該呈柱狀延伸的部位的徑向外周側支承線圈引出線42。通過該結構,能夠使絕緣件的一部分介於線圈引出線42與第一轉子31之間,從而能夠抑制線圈引出線42與第一轉子31的接觸。也就是說,只要定子40在位於比第一轉子31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定子40的外周部具有由覆蓋線圈引出線42的至少一部分的絕緣部件構成的引出線支承部45即可。或者,也可以是定子40具有作為絕緣件的一部分而構成的引出線支承部45。
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定子40的外周端設置了引出線支承部45,但也可將引出線支承部45配置在比定子40的外周端靠徑向內側的位置。也就是說,引出線支承部45設置於在周向上相鄰的鐵芯41之間的邊界上或邊界的徑向外側的定子40的外周端。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在相鄰的鐵芯41的邊界配置有模製樹脂44,因此能夠在相鄰的鐵芯41的邊界容易地配置引出線支承部45。通過將引出線支承部45配置在定子40的外周端或其內側,能夠減少朝向定子40的徑向外側突出的部件,從而能夠抑制定子40和馬達10在徑向上大型化。
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分別從各鐵芯41各引出一根線圈引出線42的結構,但線圈引出線42的根數也可根據線圈的捲繞方式、齒槽數而適當地變更。並且,匯流條62的線圈連接部62a的數量也能夠根據線圈引出線42的根數而變更。另外,也可通過匯流條62使線圈141a、141b 的接線方式為星形接線。
(變形例)圖6為示出變形例的馬達的剖視圖。另外,關於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存在通過適當地標注相同的符號等來省略說明的情況。
如圖6所示,變形例的馬達210具有:機殼221;以及被容納於機殼221的第一轉子31、第二轉子32、定子40、匯流條單元260、第一軸承51、第二軸承52。
機殼221具有:保持定子40的第一機殼221a;與第一機殼221a的前側(-Z側)連接的第二機殼221b;以及固定於第一機殼221a的後側(+Z側)的第三機殼221c。在定子40與第二機殼221b之間容納第二轉子32和匯流條單元260。在定子40與第三機殼221c之間容納第一轉子31。軸30被第一軸承51和第二軸承52支承,第一軸承51固定於定子40的內周,第二軸承52被第二機殼221b保持。
第一機殼221a為軸向的兩端開口的圓筒狀。第一機殼221a具有:圓筒狀的主體部201;以及固定於主體部201的後側(+Z側)的面的截面形狀呈L字形的定子支承部202。定子支承部202為圓環狀。定子支承部202通過圓筒狀的筒部202a來支承定子40的外周面。
第二機殼221b為有底圓筒狀,且具有:圓環狀的底壁部204;從底壁部204的外周端向後側(+Z側)延伸的筒部205;以及設置於底壁部204的中央的軸承保持部206。第二機殼221b的筒部205的後側(+Z側)的末端部與主體部201的前側(-Z側)的開口部203嵌合。第三機殼221c為有 蓋圓筒狀,例如通過螺栓緊固等固定於第一機殼221a的定子支承部202的後側(+Z側)的面。
匯流條單元260具有:沿周向包圍軸30的圓環狀的匯流條保持架261;以及被匯流條保持架261支承的匯流條262。匯流條262從匯流條保持架261向徑向外側呈放射狀延伸,且與從鐵芯41的前側(-Z側)的面沿軸向延伸的線圈引出線242電連接。
由於引出線支承部452的前側(-Z側)的末端與第二轉子32相比朝向前側突出,因此第二轉子32與線圈引出線42在徑向上不直接相向。引出線支承部452與第二轉子32在徑向上相向。
具有以上結構的變形例的馬達210在前側(-Z側)的第二機殼221b容納匯流條單元260,進一步在匯流條單元260的前側(-Z側)設置第二軸承52。即使在這種結構中,也可能獲得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也就是說,本發明並不限定為從線圈引出的引出線在朝向第一轉子31側(+Z側)延伸的位置與匯流條連接的實施方式。也可以是從線圈引出的引出線在朝向第二轉子32側(-Z側)延伸的位置與匯流條連接的變形例。換言之,只要從線圈引出的引出線在一方的轉子的徑向外側從鐵芯向一方的轉子的軸向的一側延伸的位置與匯流條連接即可。並且,只要引出線支承部的一側的末端比位於軸向的一側的轉子突出即可。也就是說,引出線支承部的軸向的一側的端部位於比轉子的軸向的一側的面靠軸向的一側 的位置。並且,引出線支承部在徑向上與軸向的一側的轉子相向。
10‧‧‧馬達
21‧‧‧機殼
21a‧‧‧第一機殼
21b‧‧‧第二機殼
21c‧‧‧第三機殼
30‧‧‧軸
31‧‧‧第一轉子
31a、32a‧‧‧磁鐵
32‧‧‧第二轉子
40‧‧‧定子
42‧‧‧線圈引出線
45‧‧‧引出線支承部
51‧‧‧第一軸承
52‧‧‧第二軸承
60‧‧‧匯流條單元
61‧‧‧匯流條保持架
61a‧‧‧主體部
61b‧‧‧保持架支承部
62‧‧‧匯流條
71‧‧‧連接器
121‧‧‧底壁
122、129‧‧‧圓筒部
123‧‧‧軸承保持部
124‧‧‧開口部
127‧‧‧臺階部
128‧‧‧頂壁
J‧‧‧中心軸線
θ z‧‧‧方向
X、Y、Z‧‧‧軸方向

Claims (9)

  1. 一種馬達,其具有:軸,所述軸以沿一方向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兩個轉子,所述兩個轉子在軸向上隔著規定的間隔安裝於所述軸;定子,所述定子配置在所述兩個轉子之間;匯流條單元,所述匯流條單元保持與所述定子電連接的匯流條,且配置在所述兩個轉子中的至少一方的轉子的軸向的一側;以及機殼,所述機殼保持所述定子,且容納所述兩個轉子,所述定子具有:多個鐵芯,所述多個鐵芯沿周向配置;以及線圈,所述線圈被捲繞於所述鐵芯,從所述線圈引出的引出線在所述一方的轉子的徑向外側從所述鐵芯向所述一方的轉子的軸向的一側延伸的位置與所述匯流條連接,所述匯流條單元被容納於所述機殼。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馬達,所述定子具有引出線支承部,所述引出線支承部在徑向上與所述一方的轉子相向,所述引出線通過所述引出線支承部從所述鐵芯沿軸向導出。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馬達, 所述引出線在所述引出線支承部的軸向的一側與所述匯流條連接。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馬達,所述引出線在所述引出線支承部的徑向內側與所述匯流條連接。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馬達,所述引出線支承部的軸向的一側的端部位於比所述轉子的軸向的一側的面靠軸向的一側的位置。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馬達,所述引出線支承部設置於在周向上相鄰的鐵芯之間的邊界上或所述邊界的徑向外側的所述定子的外周端。
  7. 如請求項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馬達,所述多個鐵芯利用樹脂而相互固定,在位於比所述轉子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所述定子的外周部,所述引出線支承部作為所述樹脂的一部分而構成。
  8. 如請求項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馬達,所述多個鐵芯利用樹脂而相互固定,在位於比所述轉子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所述定子的外周部,所述引出線支承部由覆蓋所述引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絕緣部件構成。
  9. 如請求項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馬達,所述多個鐵芯利用樹脂而相互固定, 所述定子具有安裝於所述鐵芯的絕緣件,在位於比所述轉子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所述定子的外周部,所述引出線支承部作為所述絕緣件的一部分而構成。
TW104137701A 2014-11-17 2015-11-16 馬達 TW2016303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3147A JP6534806B2 (ja) 2014-11-17 2014-11-17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0307A true TW201630307A (zh) 2016-08-16
TWI562506B TWI562506B (zh) 2016-12-11

Family

ID=56013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7701A TW201630307A (zh) 2014-11-17 2015-11-16 馬達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411543B2 (zh)
EP (1) EP3223397B1 (zh)
JP (1) JP6534806B2 (zh)
CN (1) CN107112842B (zh)
TW (1) TW201630307A (zh)
WO (1) WO201608027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3936B (zh) * 2017-01-27 2019-10-01 日商日立產機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軸向間隙型旋轉電機
CN112436697A (zh) * 2019-08-26 2021-03-02 美的威灵电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电机及风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06399B4 (de) * 2017-03-24 2023-10-05 Nidec Corporation Elektromotor
CN111989846A (zh) * 2018-04-24 2020-11-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20054208A (ja) * 2018-09-28 2020-04-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081429B2 (ja) * 2018-09-28 2022-06-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WO2020188789A1 (ja) * 2019-03-20 2020-09-24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アキシャルエア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CN113162335A (zh) * 2020-01-22 2021-07-2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1371238B (zh) * 2020-04-17 2021-08-31 浙江行星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液力耦合的高散热型电机装置
CN113572282B (zh) * 2021-08-09 2022-04-29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绕组定子结构、定子总成及盘式电机
CN216981644U (zh) 2021-08-25 2022-07-15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电动机和包括电动机的电动工具
WO2023048217A1 (ja) 2021-09-27 2023-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7A1 (ja) 2021-09-27 2023-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WO2023048269A1 (ja) 2021-09-27 2023-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0A1 (ja) 2021-09-27 2023-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2A1 (ja) 2021-09-27 2023-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4A1 (ja) 2021-09-27 2023-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WO2023048218A1 (ja) 2021-09-27 2023-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5A1 (ja) 2021-09-27 2023-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WO2023048219A1 (ja) 2021-09-27 2023-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WO2023048221A1 (ja) 2021-09-27 2023-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03543A (ja) * 1989-12-27 1991-09-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機
US5982074A (en) * 1996-12-11 1999-11-09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t., Ltd. Axial field motor/generator
US6411002B1 (en) * 1996-12-11 2002-06-25 Smit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xial field electric machine
JP4077673B2 (ja) * 2002-07-17 2008-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N100481673C (zh) * 2003-02-07 2009-04-22 核心运动公司 轴向场转动能装置
JP2006067650A (ja) * 2004-08-25 2006-03-09 Fujitsu General Ltd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JP2006197706A (ja) * 2005-01-13 2006-07-27 Fujitsu General Ltd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JP4797429B2 (ja) * 2005-04-27 2011-10-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樹脂成型方法
JP2007014147A (ja) 2005-06-30 2007-01-18 Fujitsu General Ltd 電動機
JP4816879B2 (ja) 2005-06-30 2011-11-1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アキシャルエア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JP4868147B2 (ja) * 2006-11-08 2012-02-0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アキシャルエア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JP2008125278A (ja) 2006-11-14 2008-05-29 Fujitsu General Ltd アキシャルエア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JP2008131682A (ja) * 2006-11-16 2008-06-05 Fujitsu General Ltd アキシャルエア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JP4308842B2 (ja) * 2006-11-20 2009-08-05 アスモ株式会社 電機子及びファンモータ
US20120235530A1 (en) * 2009-09-08 2012-09-20 Green Ray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machines including stator modules
JP2012050271A (ja) 2010-08-27 2012-03-08 Jtekt Corp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
JP5972099B2 (ja) 2012-08-09 2016-08-17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US20140113472A1 (en) * 2012-10-18 2014-04-24 Bradley D. Chamberlin Buss bar assembly
US8736133B1 (en) 2013-03-14 2014-05-27 Boulder Wind Power,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pping winding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3936B (zh) * 2017-01-27 2019-10-01 日商日立產機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軸向間隙型旋轉電機
CN112436697A (zh) * 2019-08-26 2021-03-02 美的威灵电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电机及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96705A (ja) 2016-05-26
TWI562506B (zh) 2016-12-11
EP3223397B1 (en) 2020-08-05
EP3223397A1 (en) 2017-09-27
CN107112842A (zh) 2017-08-29
WO2016080277A1 (ja) 2016-05-26
CN107112842B (zh) 2019-10-11
EP3223397A4 (en) 2018-06-27
US20170331341A1 (en) 2017-11-16
US10411543B2 (en) 2019-09-10
US20190334402A1 (en) 2019-10-31
US10756591B2 (en) 2020-08-25
JP6534806B2 (ja) 2019-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630307A (zh) 馬達
US10063120B2 (en) Motor and in-vehicle apparatus
US11843296B2 (en) Motor and air conditioner
US10205356B2 (en) External rotor motor
JP6054754B2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CN108886283B (zh) 马达
CN108206598B (zh) 电机装置及其定子
CN108155762B (zh) 分解器及电机
US10868410B2 (en) Motor
JPWO2015097753A1 (ja) 回転電機
JP2016103944A (ja) モータ
JP2016103943A (ja) モータ
JP7318654B2 (ja) モータ
KR20160080504A (ko) 스테이터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및 스테이터 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US11165302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JPWO2019102643A1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6722332B2 (ja) モータ
KR102485024B1 (ko)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2018093580A (ja) モータ
JP7192788B2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2006352979A (ja) 回転電機
JP2017011930A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US20240088738A1 (en) Motor
JP5911756B2 (ja) 回転電機
JP2012175713A (ja) 回転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