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8914A - 自行車操作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操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8914A
TW201628914A TW104140951A TW104140951A TW201628914A TW 201628914 A TW201628914 A TW 201628914A TW 104140951 A TW104140951 A TW 104140951A TW 104140951 A TW104140951 A TW 104140951A TW 201628914 A TW201628914 A TW 2016289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bicycle
movable
contact portion
base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0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1235B (zh
Inventor
白井豊土
深尾和孝
Original Assignee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8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89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1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12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2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 B62M25/04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hand actu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62J2001/085Seat pillars having mechanisms to vary seat height, independently of the cycle fram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16C1/1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or from the flexible member
    • F16C1/18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or from the flexible member in which the end portion of the flexible member is laid along a curved surface of a pivoted me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操作構件、及可移動構件。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的第一移動而將操作纜線於拉取方向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可回應操作構件從第一操作位置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移動。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的第二移動而將操作纜線於拉取方向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可回應操作構件從第二操作位置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移動。

Description

自行車操作裝置
本發明相關於自行車操作裝置。
騎自行車正成為日益流行的娛樂形式以及運輸工具。另外,騎自行車對於業餘愛好者及專業人士而言均已成為非常流行的競賽運動。不論自行車是用於娛樂、運輸、或競賽,自行車工業都在不斷地改進自行車的各種不同的組件。已曾被廣泛地重新設計的一個自行車組件便是自行車操作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操作構件、及可移動構件。底座構件被建構成被安裝於自行車體。操作構件可相對於底座構件從靜置位置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且可相對於底座構件從靜置位置移動至第二操作位置。靜置位置被設置在第一操作位置與第二操作位置之間。可移動構件可相對於底座構件移 動以將操作纜線於拉取方向及與拉取方向相反的釋放方向移動。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從靜置位置至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一移動而將操作纜線於拉取方向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可回應操作構件從第一操作位置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移動。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從靜置位置至第二操作位置的第二移動而將操作纜線於拉取方向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可回應操作構件從第二操作位置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可回應操作構件的第一移動而相對於底座構件從釋放位置移動至第一拉取位置。可移動構件可回應操作構件的第二移動而相對於底座構件從釋放位置移動至第二拉取位置。可移動構件從釋放位置至第一拉取位置的第一移動量與可移動構件從釋放位置至第二拉取位置的第二移動量不同。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的第一移動量小於可移動構件的第二移動量。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可相對於底座構件從釋放位置移動至第一拉取位置以將操作纜線於拉取方向移動。可移動構件可相對於底座構件從釋放位置移動至第二拉取位置以將操作纜線於拉取方向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偏壓結構,此偏壓結構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偏壓成使得操作纜線回應操作構件從第一操作位置及第二操作位置的每一個的釋放而相對於底座構件於釋放方向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可回應操作構件的第一移動而相對於底座構件從釋放位置移動至第一拉取位置。可移動構件可回應操作構件的第二移動而相對於底座構件從釋放位置移動至第二拉取位置。偏壓結構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從第一操作位置的釋放而將可移動構件從第一拉取位置朝向釋放位置偏壓,以將操作纜線於釋放方向移動。偏壓結構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從第二操作位置的釋放而將可移動構件從第二拉取位置朝向釋放位置偏壓,以將操作纜線於釋放方向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包含纜線附接部份,而操作纜線的內線絲被附接於纜線附接部份。
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構件包含被建構成接收操作纜線的外殼套的外殼套接收部份。
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構件包含引導部份,此引導部份被建構成於拉取方向引導操作纜線。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操作構件被可繞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可移動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可繞旋轉軸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旋轉。操作構件的樞轉軸線平行於可移動構件的旋轉軸線。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在底座構件被固定地附接於自行車本體的管狀部件的狀態中,可移動構件可繞管狀部件的中心軸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旋轉。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構件被建構成被固定地附接於自行車本體的管狀部件。可移動構件可繞旋轉軸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旋轉。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構件包含可與操作構件接觸的第一接觸部份。操作構件在操作構件被設置於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一操作狀態中與第一接觸部份接觸。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據第十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操作構件在操作構件被設置於靜置位置的靜置狀態中與第一接觸部份接觸。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據第十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構件包含可與操作構 件及可移動構件中之至少一者接觸的第二接觸部份。操作構件及可移動構件中之該至少一者在操作構件被設置於第二操作位置的第二操作狀態中與第二接觸部份接觸。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據第十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操作構件被可繞樞轉軸線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樞轉地耦接於可移動構件。可移動構件包含第一定位部份及第二定位部份。第一定位部份可在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被設置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中與操作構件接觸。第二定位部份可在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被設置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中與操作構件接觸。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據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操作構件在第一操作狀態中與第一接觸部份及第一定位部份接觸。操作構件在第二操作狀態中與第二接觸部份及第二定位部份接觸。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九方面,根據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操作構件在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被設置於靜置位置的靜置狀態中與第一接觸部份及第二定位部份接觸。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操作構件可繞第一樞轉軸線相對於底座構件從靜置位置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操作構件可繞與第一樞轉軸線不同的第二樞轉軸線相對於底座構件從靜置位置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據第二十方 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可繞旋轉軸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旋轉。第二樞轉軸線與旋轉軸線一致。第一樞轉軸線平行於第二樞轉軸線且被設置於第二樞轉軸線的徑向外側。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二方面,根據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包含第一接觸部份。操作構件包含可與第一接觸部份接觸的第二接觸部份。在操作構件被設置於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一操作狀態中,第二接觸部份與第一接觸部份接觸。在操作構件被設置於第二操作位置的第二操作狀態中,第二接觸部份與第一接觸部份接觸。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三方面,根據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包含第三接觸部份。操作構件包含可與第三接觸部份接觸的第四接觸部份。第四接觸部份在操作構件被設置於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一操作狀態中與第三接觸部份接觸,以將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定位於第一操作位置。第四接觸部份在操作構件被設置於第二操作位置的第二操作狀態中與第三接觸部份間隔開。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四方面,根據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包含第五接觸部份。操作構件包含可與第五接觸部份接觸的第六接觸部份。第六接觸部份在操作構件被設置於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一操作狀態中與第五接觸部份間隔開。第六接觸部份在 操作構件被設置於第二操作位置的第二操作狀態中與第五接觸部份接觸,以將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定位於第二操作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五方面,根據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操作構件包含伸長孔。底座構件包含延伸通過伸長孔且界定第一樞轉軸線的樞軸。伸長孔及樞軸界定操作構件可繞第二樞轉軸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樞轉的角度範圍。
隨著藉著參考以下與所附的圖式一起被考量的詳細敘述而使本發明及其所伴隨的許多有利點被更佳地瞭解,可容易地獲得對本發明及其所伴隨的許多有利點的更完全的評價。
2‧‧‧操作纜線
2a‧‧‧外殼套
2b‧‧‧內線絲
2c‧‧‧末端構件
4‧‧‧另一操作纜線
4b‧‧‧內線絲
10‧‧‧自行車操作裝置
12‧‧‧底座構件
14‧‧‧操作構件
14a‧‧‧樞轉端部
14b‧‧‧操作端部
16‧‧‧可移動構件
18‧‧‧殼體
20‧‧‧支撐本體
21‧‧‧附接開口
22‧‧‧第一殼體部份
24‧‧‧第二殼體部份
26‧‧‧殼體開口
27‧‧‧固定構件
28‧‧‧樞銷
29‧‧‧開口
30‧‧‧圓筒形部份
32‧‧‧突出部
34‧‧‧切口
36‧‧‧環狀本體
38‧‧‧滑動構件
39‧‧‧滑動開口
40‧‧‧第一部件
42‧‧‧第二部件
44‧‧‧凹部
46‧‧‧覆蓋構件
48‧‧‧偏壓結構
50‧‧‧偏壓構件
50a‧‧‧螺旋本體
50b‧‧‧第一端部部份
50c‧‧‧第二端部部份
52‧‧‧第一附接部份
54‧‧‧第二附接部份
56‧‧‧纜線附接部份
57‧‧‧第一凹部
58‧‧‧通孔
59‧‧‧外殼套接收部份
60‧‧‧第二凹部
61‧‧‧導孔
62‧‧‧引導部份
62a‧‧‧導槽
64‧‧‧附加開口
66‧‧‧第一接觸部份
68‧‧‧第二接觸部份
70‧‧‧第三接觸部份
72‧‧‧第四接觸部份
74‧‧‧第一定位部份
76‧‧‧第二定位部份
100‧‧‧自行車座管總成
102‧‧‧第一缸筒
104‧‧‧第二缸筒
106‧‧‧鞍座附接部份
108‧‧‧定位結構
110‧‧‧支撐構件
112‧‧‧流體缸筒
112a‧‧‧凹部
112b‧‧‧第一內周邊表面
112c‧‧‧第二內周邊表面
112d‧‧‧凹入內周邊表面
112e‧‧‧內周邊表面
114‧‧‧閥構件
116‧‧‧閥操作結構
118‧‧‧內管
120‧‧‧閥接收構件
120a‧‧‧第一通孔
120b‧‧‧第二通孔
121‧‧‧閥結構
122‧‧‧密封構件
210‧‧‧自行車操作裝置
212‧‧‧底座構件
212a‧‧‧開口
214‧‧‧操作構件
215‧‧‧操作端部
216‧‧‧第一殼體
218‧‧‧第二殼體
220‧‧‧安裝部份
222‧‧‧另一操作構件
224‧‧‧底座板件
226‧‧‧可移動構件
227‧‧‧伸長孔
229‧‧‧樞軸
231‧‧‧另一樞軸
248‧‧‧偏壓結構
250‧‧‧偏壓構件
250a‧‧‧螺旋本體
250b‧‧‧第一端部部份
250c‧‧‧第二端部部份
252‧‧‧第一附接部份
254‧‧‧第二附接部份
256‧‧‧纜線附接部份
258‧‧‧通孔
259‧‧‧外殼套接收部份
260‧‧‧第二凹部
261‧‧‧導孔
262‧‧‧溝槽
280‧‧‧第一接觸部份
282‧‧‧第二接觸部份
284‧‧‧第三接觸部份
286‧‧‧第四接觸部份
288‧‧‧第五接觸部份
290‧‧‧第六接觸部份
292‧‧‧捲線構件
294‧‧‧定位棘爪
296‧‧‧捲取棘爪
298‧‧‧控制構件
300‧‧‧另一纜線附接部份
302‧‧‧第一突出部
304‧‧‧第二突出部
306‧‧‧第三突出部
308‧‧‧接收部份
310‧‧‧釋放棘爪
312‧‧‧切口
314‧‧‧銷
A1‧‧‧樞轉軸線
A2‧‧‧旋轉軸線
A3‧‧‧中心軸線
A6‧‧‧旋轉軸線
A11‧‧‧第一截面面積
A12‧‧‧第二截面面積
A51‧‧‧第一樞轉軸線
A52‧‧‧第二樞轉軸線
A71‧‧‧樞轉軸線
A72‧‧‧樞轉軸線
AMP1‧‧‧第一突出量
AMP2‧‧‧第二突出量
AR‧‧‧可調整範圍
AR1‧‧‧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
AR2‧‧‧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
B1‧‧‧自行車本體
B11‧‧‧管狀部件
B2‧‧‧自行車組件
B3‧‧‧另一自行車組件
C1‧‧‧第一容室
C2‧‧‧第二容室
C3‧‧‧第一中間容室
C4‧‧‧第二中間容室
D0‧‧‧操作方向
D2‧‧‧軸向方向
D4‧‧‧操作方向
D10‧‧‧伸縮方向
D11‧‧‧拉取方向
D12‧‧‧釋放方向
D51‧‧‧拉取方向
D52‧‧‧釋放方向
D71‧‧‧第一旋轉方向
D72‧‧‧第二旋轉方向
D81‧‧‧樞轉方向
D82‧‧‧樞轉方向
DM1‧‧‧內部直徑
DM2‧‧‧內部直徑
F1‧‧‧偏壓力
F21‧‧‧偏壓力
GT1‧‧‧第一閘門
GT2‧‧‧第二閘門
GT3‧‧‧第三閘門
L0‧‧‧極大整體長度
L1‧‧‧第一整體長度
L2‧‧‧第二整體長度
L3‧‧‧極小整體長度
M1‧‧‧第一移動量
M2‧‧‧第二移動量
M21‧‧‧第一移動量
M22‧‧‧第二移動量
P0‧‧‧靜置位置
P1‧‧‧第一操作位置
P2‧‧‧第二操作位置
P10‧‧‧關閉位置
P11‧‧‧第一打開位置
P12‧‧‧第二打開位置
P13‧‧‧第三打開位置
P20‧‧‧釋放位置
P21‧‧‧第一拉取位置
P22‧‧‧第二拉取位置
P31‧‧‧第一位置
P32‧‧‧第二位置
P50‧‧‧靜置位置
P51‧‧‧第一操作位置
P52‧‧‧第二操作位置
P60‧‧‧釋放位置
P61‧‧‧第一拉取位置
P62‧‧‧第二拉取位置
P70‧‧‧靜置位置
P71‧‧‧操作位置
P81‧‧‧第一捲取位置
P82‧‧‧第二捲取位置
SM1‧‧‧第一閘門密封構件
SM2‧‧‧第二閘門密封構件
SM4‧‧‧額外密封構件
W1‧‧‧通道
W11‧‧‧第一通道
W12‧‧‧第二通道
圖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立體圖。
圖2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為沿圖1的線III-III所取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圖(靜置位置)。
圖4為沿圖1的線IV-IV所取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圖(第一操作位置)。
圖5為沿圖1的線V-V所取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圖(第二操作位置)。
圖6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7為沿圖1的線VII-VII所取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圖(靜置位置)。
圖8為圖1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9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剖面圖。
圖10為圖9所示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部份剖面圖(關閉位置)。
圖11為圖9所示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部份剖面圖(第一打開位置)。
圖12為圖9所示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部份剖面圖(第一打開位置)。
圖13為圖9所示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部份剖面圖(第二打開位置)。
圖14為圖9所示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部份剖面圖(第三打開位置)。
圖15為沿圖13的線XV-XV所取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剖面圖(第二打開位置)。
圖16為沿圖14的線XVI-XVI所取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剖面圖(第三打開位置)。
圖17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立體圖。
圖18為圖17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19為圖17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在殼體被省略的情況下的頂部平面圖(靜置位置)。
圖20為圖17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構件及可移動構件的頂部平面圖(靜置位置)。
圖21為圖17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構件及可移動構件的頂部平面圖(第一操作位置)。
圖22為圖17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構件及可移動構件的頂部平面圖(第二操作位置)。
圖23為圖17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構件、可移動構件、及偏壓構件的立體圖(靜置位置)。
圖24為圖17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25為圖17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在殼體被省略的情況下的頂部平面圖(第一拉取位置)。
圖26為圖17所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在殼體被省略的情況下的頂部平面圖(第二拉取位置)。
以下參考所附的圖式敘述實施例,其中同樣的參考數字在不同圖式中均標示相應或相同的元件。
第一實施例
首先參考圖1,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可被安裝於自行車本體B1。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可操作被建構成可經由操作纜線2例如包登(Bowden)纜線而被操作的自行車組件B2。自行車組件B2可為任何纜線操作式裝置。自行車組件B2的可能例子包括可調整的座管(seatpost)總成、自行車變速器、懸吊裝置、及中間捲線裝置(intermediate take-up device)。舉例而言,中間捲線裝置經由操作纜線2而被操作性地連接於自行車操作裝置10。中間捲線裝置被建構成可回應操作纜線2的移動而捲取(wind)及退繞(unwind)另一操作纜線以操作纜線操作式裝置。
自行車操作裝置10為由騎車者的左手操作的左手側控制裝置。對於熟習自行車領域者而言很明顯,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組態可被適用於由騎車者的右手操作的右手側控制裝置。
在本申請案中,以下方向術語「向前」、「向後」、「左」、「右」、「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的方向術語指的是根據坐在自行車的自行車座椅(未顯示)上面向自行車車把(未顯示)的騎車者而決定的該些方向。因此,這些術語在被用來敘述自行車操作裝置10時應相對於配備有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自行車在處於水平表面上的豎立騎行位置時所使用者被解讀。
如在圖1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底座構件12、操作構件14、及可移動構件16。底座構件 12被建構成可被安裝於自行車本體B1。底座構件12被建構成被固定地附接於自行車本體B1的管狀部件B11。管狀部件B11的可能例子包括自行車車把、把手柱(stem)、及自行車車架。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底座構件12被建構成被固定地附接於自行車本體B1的自行車車把。但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底座構件12可被固定地附接於自行車本體B1的其他部件。
如在圖2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殼體18及支撐本體20。支撐本體20具有環狀形狀且包含附接開口21,以供自行車本體B1的管狀部件B11(圖1)延伸通過附接開口21。殼體18包含第一殼體部份22及第二殼體部份24。第一殼體部份22具有環狀形狀且包含殼體開口26,以供自行車本體B1的管狀部件B11(圖1)延伸通過殼體開口26。第二殼體部份24從第一殼體部份22的外周邊邊緣突出。支撐本體20被設置於殼體18內且被固定於殼體18。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支撐本體20被固定於第一殼體部份22。
底座構件12包含被設置於附接開口21內的固定構件27。固定構件27可相對於支撐本體20徑向移動,以將管狀部件B11夾在固定構件27與支撐本體20的內周邊表面之間。
如在圖3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2從靜置位置P0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P1。操作構件14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2從靜置位置P0移動至第二 操作位置P2。操作構件14被建構成可由使用者在靜置位置P0與第一操作位置P1以及在靜置位置P0與第二操作位置P2之間操作。
可移動構件16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2移動,以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pulling)方向D11及與拉取方向D11相反的釋放(releasing)方向D12移動。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操作纜線2包含外殼套2a、及被可移動地設置於外殼套2a內的內線絲2b。可移動構件16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2移動,以將內線絲2b相對於底座構件12於拉取方向D11及釋放方向D12移動。
在本申請案中,此處所用的術語「靜置位置」指的是一可移動的部份或零件(例如,操作構件14)在該可移動的部份或零件未被使用者(例如,騎車者)操作的狀態中維持靜止不動所在的位置。此處所用的術語「操作位置」指的是該可移動的部份或零件已被使用者(例如,騎車者)操作以實施自行車組件的操作所在的位置。
如在圖3中所見的,靜置位置P0被設置在第一操作位置P1與第二操作位置P2之間。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操作構件14被可繞樞轉軸線A1樞轉地耦接於可移動構件16。操作構件14包含樞轉端部14a、及相反於樞轉端部14a的操作端部14b。操作構件14在樞轉端部14a與操作端部14b之間延伸。可移動構件16包含樞銷28。樞轉端部14a經由樞銷28而被可繞樞轉軸線A1樞轉 地耦接於可移動構件16。操作端部14b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的外部且被建構成要被使用者操作。靜置位置P0、第一操作位置P1、及第二操作位置P2係根據操作構件14的操作端部14b相對於底座構件12的位置而被界定。
操作端部14b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2沿著繞可移動構件16的旋轉軸線A2界定的操作方向D0移動。靜置位置P0於操作方向D0被設置在第一操作位置P1與第二操作位置P2之間。第一操作位置P1於操作方向D0相對於靜置位置P0被設置在與第二操作位置P2相反之側。
如在圖2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被設置在第二殼體部份24上的開口29。更明確地說,開口29被設置在第二殼體部份24的外周邊表面上。如在圖3至5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延伸通過開口29。操作構件14可在開口29內相對於底座構件12移動。
如在圖3及4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16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14從靜置位置P0至第一操作位置P1的第一移動而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11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B2。可移動構件16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2回應操作構件14從第一操作位置P1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D12移動。
如在圖3及5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16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14從靜置位置P0至第二操作位置P2的第二移動而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11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B2。可移動構件16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2回 應操作構件14從第二操作位置P2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D12移動。
如在圖3及4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16可回應操作構件14的第一移動而相對於底座構件12從釋放位置P20移動至第一拉取位置P21。可移動構件16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2從釋放位置P20移動至第一拉取位置P21以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11移動。
如在圖3及5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16可回應操作構件14的第二移動而相對於底座構件12從釋放位置P20移動至第二拉取位置P22。可移動構件16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2從釋放位置P20移動至第二拉取位置P22以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11移動。
如在圖3至5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16從釋放位置P20至第一拉取位置P21的第一移動量M1與可移動構件16從靜置位置P20至第二拉取位置P22的第二移動量M2不同。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可移動構件16的第一移動量M1小於可移動構件16的第二移動量M2。但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可移動構件16的第一移動量M1可大於可移動構件16的第二移動量M2。另外,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可移動構件16的第一移動量M1可與可移動構件16的第二移動量M2相等。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如在圖3至5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16可繞旋轉軸線A2相對於底座構件12旋轉。操作構件14的樞轉軸線A1平行於可移動構件16 的旋轉軸線A2。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支撐本體20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16可繞旋轉軸線A2旋轉地支撐。如在圖1中所見的,在底座構件12被固定地附接於自行車本體B1的管狀部件B11的狀態中,可移動構件16可繞管狀部件B11的中心軸線A3相對於底座構件12旋轉。
如在圖6中所見的,支撐本體20具有圓筒形部份30及突出部32。突出部32從圓筒形部份30於平行於旋轉軸線A2的軸向方向D2突出。殼體18包含切口34。突出部32被裝配於切口34。如此,支撐本體20藉著突出部32與切口34的接合而相對於殼體18被固定不動地定位。
可移動構件16包含環狀本體36、滑動構件38、第一部件40、及第二部件42。滑動構件38具有環狀形狀且被裝配於環狀本體36內。滑動構件38包含滑動開口39,而支撐本體20的圓筒形部份30延伸通過滑動開口39。
如在圖7中所見的,滑動構件38被設置於支撐本體20的圓筒形部份30的徑向外側。滑動構件38可相對於圓筒形部份30的外周邊表面滑動,使得可移動構件16可繞旋轉軸線A2相對於底座構件12旋轉。
如在圖2中所見的,第一部件40及第二部件42被設置在環狀本體36上。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部件40及第二部件42與環狀本體36被成整體地設置在一起成為單一的單元構件。第二部件42與第一部件40 相對於旋轉軸線A2彼此對置。
如在圖2及6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經由樞銷28而被可樞轉地耦接於第一部件40。樞銷28被固定於第一部件40。第一部件40包含凹部44。樞銷28被設置於凹部44內。操作構件14的樞轉端部14a被設置於凹部44內。操作構件14可在凹部44內相對於第一部件40樞轉。
自行車操作裝置10還包含具有環狀形狀的覆蓋構件46。覆蓋構件46是以緊固件例如螺釘(未顯示)而被固定於可移動構件16。覆蓋構件46可以與可移動構件16一起繞旋轉軸線A2相對於底座構件12旋轉。但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覆蓋構件46可以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省略。另外,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覆蓋構件46可以被固定於底座構件12。
如在圖7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還包含偏壓結構48。如在圖3至5及圖7中所見的,偏壓結構48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16相對於底座構件12偏壓成使得操作纜線2回應操作構件14從第一操作位置P1(圖4)及第二操作位置P2(圖5)的每一個的釋放而相對於底座構件12於釋放方向D12移動。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偏壓結構48被建構成施加偏壓力F1於可移動構件16。
如在圖3及4中所見的,偏壓結構48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14從第一操作位置P1的釋放而將可移動 構件16從第一拉取位置P21朝向釋放位置P20偏壓,以將操作纜線2於釋放方向D12移動。如在圖3及5中所見的,偏壓結構48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14從第二操作位置P2的釋放而將可移動構件16從第二拉取位置P22朝向釋放位置P20偏壓,以將操作纜線2於釋放方向D12移動。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如在圖7中所見的,偏壓結構48包含偏壓構件50,此偏壓構件50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16相對於底座構件12偏壓。偏壓構件50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雖然偏壓構件50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為拉伸螺旋彈簧,但是偏壓構件50可為其他偏壓構件,例如壓縮螺旋彈簧及扭力螺旋彈簧。
如在圖7中所見的,偏壓結構48包含第一附接部份52及第二附接部份54。如在圖2及6中所見的,第一附接部份52被固定於底座構件12。第二附接部份54被固定於可移動構件16。如在圖7中所見的,偏壓構件50包含螺旋本體50a、第一端部部份50b、及第二端部部份50c。第一端部部份50b被鉤掛於第一附接部份52。第二端部部份50c被鉤掛於第二附接部份54。
雖然自行車操作裝置10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包含偏壓結構48,但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偏壓結構48可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省略。在此種實施例中,可移動構件16可藉著被設置於自行車組件B2的偏壓結構而經由操作纜線2被拉動。
如在圖3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16包含纜線附接部份56,而操作纜線2的內線絲2b可被附接於纜線附接部份56。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纜線附接部份56包含第一凹部57及通孔58。通孔58從第一凹部57延伸。內線絲2b的末端構件2c被設置於第一凹部57內。操作纜線2的內線絲2b延伸通過通孔58。
底座構件12包含被建構成接收操作纜線2的外殼套2a的外殼套接收部份59。外殼套接收部份59包含第二凹部60及導孔61。導孔61從第二凹部60延伸。外殼套2a的端部被設置於第二凹部60內。操作纜線2的內線絲2b延伸通過導孔61。
如在圖3至5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引導部份62,此引導部份62被建構成於拉取方向D11引導操作纜線2。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引導部份62被建構成於拉取方向D11引導操作纜線2的內線絲2b。引導部份62包含導槽62a。導槽62a被連接於外殼套接收部份59的導孔61。操作纜線2的內線絲2b延伸通過導槽62a。
如在圖8中所見的,導槽62a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的支撐本體20的外周邊表面上。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引導部份62可從底座構件12被省略或是可被設置於其他位置。纜線附接部份56被設置在可移動構件16的第二部件42上。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纜線附接部份56可被設置於其他位置。
如在圖8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被設置在第二殼體部份24上的附加開口64。如在圖3至5中所見的,附加開口64被設置成防止底座構件12與內線絲2b的末端構件2c之間的干擾。內線絲2b的末端構件2c可在附加開口64內移動。
如在圖3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可與操作構件14接觸的第一接觸部份66。操作構件14在操作構件14被設置於靜置位置P0的靜置狀態中與第一接觸部份66接觸。如在圖4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在操作構件14被設置於第一操作位置P1的第一操作狀態中與第一接觸部份66接觸。如在圖2中所見的,第一接觸部份66被固定於支撐本體20且具有曲線狀表面。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接觸部份66包含被固定於支撐本體20的桿棒。
如在圖5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可與操作構件14及可移動構件16中之至少一者接觸的第二接觸部份68。操作構件14及可移動構件16中之該至少一者在操作構件14被設置於第二操作位置P2的第二操作狀態中與第二接觸部份68接觸。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接觸部份68可與操作構件14以及可移動構件16接觸。操作構件14及可移動構件16在第二操作狀態中與第二接觸部份68接觸。第二接觸部份68包含第三接觸部份70及第四接觸部份72。第三接觸部份70可與操作構件14接觸。第四接 觸部份72可與可移動構件16接觸。操作構件14及可移動構件16在第二操作狀態中分別與第三接觸部份70及第四接觸部份72接觸。
如在圖2及6中所見的,第三接觸部份70被設置在第二殼體部份24上於開口29的邊緣。第四接觸部份72被設置在支撐本體20的圓筒形部份30上。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三接觸部份70及第四接觸部份72中之一者可從第二接觸部份68被省略。亦即,如果需要及/或想要,操作構件14及可移動構件16中只有一個可與第二接觸部份68接觸。
如在圖3至5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被可繞樞轉軸線A1在第一位置P31與第二位置P32之間樞轉地耦接於可移動構件16。可移動構件16包含第一定位部份74及第二定位部份76。如在圖4中所見的,第一定位部份74可在操作構件14相對於底座構件12被設置於第一位置P31的狀態中與操作構件14接觸。操作構件14與第一定位部份74的接觸防止可移動構件16於拉取方向D11的移動超過第一拉取位置P21。如在圖3及5中所見的,第二定位部份76可在操作構件14相對於底座構件12被設置於第二位置P32的狀態中與操作構件14接觸。操作構件14與第二定位部份76的接觸防止可移動構件16於拉取方向D11的移動超過第二拉取位置P22。
如在圖3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在操作構件14相對於底座構件12被設置於靜置位置P0的靜置狀態 中與第一接觸部份66及第二定位部份76接觸。如在圖4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在第一操作狀態中與第一接觸部份66及第一定位部份74接觸。如在圖5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在第二操作狀態中與第二接觸部份68及第二定位部份76接觸。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操作構件14在第二操作狀態中與第三接觸部份70及第二定位部份76接觸。如在圖2及6中所見的,第一定位部份74及第二定位部份76界定可移動構件16的凹部44。
因為偏壓力F1藉著偏壓結構48(圖7)而被施加於可移動構件16,所以當操作構件14未被使用者操作時,操作構件14藉著第一接觸部份66及第二定位部份76而被定位於靜置位置P0。
如在圖3及4中所見的,當操作構件14被使用者從靜置位置P0朝向第一操作位置P1操作時,操作構件14在接觸第一接觸部份66的情況下繞第一接觸部份66相對於底座構件12朝向第一操作位置P1樞轉。此會在抵抗偏壓力F1之下推壓可移動構件16繞旋轉軸線A2相對於底座構件12從釋放位置P20朝向第一拉取位置P21旋轉。此時,操作構件14相對於可移動構件16被朝向第一位置P31樞轉。
如在圖4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與第一定位部份74之間的接觸停止操作構件14的樞轉移動且將可移動構件16的旋轉停止於第一拉取位置P21。因此,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11相對於底座構件12被拉取第一移 動量M1。在操作構件14被使用者定位於第一操作位置P1的情況下,可移動構件16被定位於第一拉取位置P21,因而容許第一移動量M1可被保持。
如在圖3及4中所見的,當操作構件14被使用者從第一操作位置P1釋放時,可移動構件16藉著偏壓力F1而返回至釋放位置P20。此容許操作纜線2於釋放方向D12被釋放(被移動)。操作構件14藉著第一接觸部份66及第二定位部份76而被定位於靜置位置P0。如此,可移動構件16被定位於釋放位置P20。
如在圖3及5中所見的,當操作構件14被使用者從靜置位置P0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2操作時,操作構件14保持與可移動構件16的第二定位部份76接觸。因此,操作構件14與可移動構件16在抵抗偏壓力F1之下一起繞旋轉軸線A2相對於底座構件12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2及第二拉取位置P22樞轉。此時,操作構件14相對於可移動構件16被朝向第二位置P32樞轉。
如在圖5中所見的,第二接觸部份68與操作構件14及可移動構件16的每一個之間的接觸將可移動構件16的旋轉停止於第二拉取位置P22。更明確地說,第三接觸部份70與操作構件14之間的接觸以及第四接觸部份72與可移動構件16之間的接觸將可移動構件16的旋轉停止於第二拉取位置P22。因此,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11相對於底座構件12被拉取第二移動量M2。在操作構件14被使用者定位於第二操作位置P2的情況下,可 移動構件16被定位於第二拉取位置P22,因而容許第二移動量M2可被保持。
如在圖3及5中所見的,當操作構件14被使用者從第二操作位置P2釋放時,可移動構件16藉著偏壓力F1而返回至釋放位置P20。此容許操作纜線2於釋放方向D12被釋放(被移動)。操作構件14藉著第一接觸部份66及第二定位部份76而被定位於靜置位置P0。如此,可移動構件16被定位於釋放位置P20。
因此,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操作裝置10並不包含被建構成在操作力未從騎車者的手指施加於操作構件14的狀態中將可移動構件16相對於底座構件12定位於第一拉取位置P21及第二拉取位置P22的定位結構。在本申請案中,所使用的用語「操作構件的釋放」的可能例子包括移動騎車者的手指離開操作構件(例如,操作構件14)、及將從騎車者的手指施加於操作構件的操作力從操作構件移除。但是,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操作裝置10包含只有將可移動構件16在操作力未從騎車者的手指施加於操作構件14的狀態中定位於釋放位置P20的定位結構。
以自行車操作裝置10,靜置位置P0被設置在第一操作位置P1與第二操作位置P2之間。可移動構件16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14從靜置位置P0至第一操作位置P1的第一移動而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11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B2。可移動構件16被建構成回應操作 構件14從靜置位置P0至第二操作位置P2的第二移動而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11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B2。因此,即使是操作構件14以不同方式被操作,也可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11移動。
另外,可移動構件16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2可回應操作構件14從第一操作位置P1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D12移動。可移動構件16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2可回應操作構件14從第二操作位置P2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D12移動。因此,可藉著釋放操作構件14而使操作纜線2返回至初始位置,因而容許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結構被簡化。
自行車操作裝置10可被用來操作數種自行車組件。以下會參考圖9至16敘述自行車組件B2的一個例子。
如在圖9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可例如被用來經由操作纜線2而操作自行車座管總成100。操作纜線2被建構成被連接於自行車座管總成100以調整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整體長度。自行車座管總成100具有極大整體長度L0及極小整體長度L3。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整體長度可在可調整範圍AR內被調整,其中可調整範圍AR係被界定成為極大整體長度L0與極小整體長度L3之間的差異。自行車座管總成100具有第一整體長度L1及第二整體長度L2。第一整體長度L1及第二整體長度L2被界定在極大整體長度L0與極小整體長度L3之 間。第一整體長度L1與第二整體長度L2彼此不同。
舉例而言,在操作構件14被定位於第一操作位置P1以使得操作纜線2相對於底座構件12被拉取第一移動量M1的狀態中(圖4),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整體長度可被調整至第一整體長度L1。在操作構件14被定位於第二操作位置P2以使得操作纜線2相對於底座構件12被拉取第二移動量M2的狀態中(圖5),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整體長度可被調整至第二整體長度L2。
如在圖9中所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100包含第一缸筒102及第二缸筒104。舉例而言,第一缸筒102被可拆卸地附接於座管(未顯示)。但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二缸筒104可被可拆卸地附接於座管。第二缸筒104被建構成被伸縮式地接收於第一缸筒102內。第一缸筒102及第二缸筒104被建構成可於伸縮方向D10相對於彼此移動。第二缸筒104包含鞍座附接部份106,而鞍座(未顯示)可被附接於此鞍座附接部份106。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0具有鎖定狀態、第一可調整狀態、及第二可調整狀態。自行車座管總成100具有被建構成可使用自行車操作裝置10而將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狀態在鎖定狀態、第一可調整狀態、與第二可調整狀態之間切換的結構。
舉例而言,在鎖定狀態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整體長度被保持於經調整的整體長度。在鎖定狀態中,第一缸筒102及第二缸筒104相對於彼此於伸縮方向 D10被固定地定位。
在第一可調整狀態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整體長度可藉著只是將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操作構件14操作至第一操作位置P1而被調整至第一整體長度L1。更明確地說,在第一可調整狀態中,當第二缸筒104從相應於極大整體長度L0的位置相對於第一缸筒102向下移動時,第二缸筒104會相對於第一缸筒102停止在相應於第一整體長度L1的位置。在第一可調整狀態中,第一缸筒102及第二缸筒104可於伸縮方向D10在極大整體長度L0與第一整體長度L1之間相對於彼此伸縮式地移動。
另外,在第一可調整狀態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整體長度可藉著將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操作構件14操作至第一操作位置P1而在極大整體長度L0與第一整體長度L1之間被連續地調整。在第二可調整狀態中,第一缸筒102及第二缸筒104可於伸縮方向D10在極大整體長度L0與極小整體長度L3之間相對於彼此伸縮式地移動。亦即,在第一可調整狀態中,第一缸筒102與第二缸筒104之間的位置關係可在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內被連續地調整。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係被界定在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第一極大整體長度(極大整體長度L0)與第一極小整體長度(第一整體長度L1)之間。
在第二可調整狀態中,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整體長度可藉著將操作構件14操作至第二操作位置P2而在可調整範圍AR內被連續地調整。亦即,在第二可調 整狀態中,第一缸筒102與第二缸筒104之間的位置關係可在與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不同的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AR2(可調整範圍AR)內被連續地調整。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AR2係被界定在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第二極大整體長度(極大整體長度L0)與第二極小整體長度(極小整體長度L3)之間。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整體長度L2顯示在可調整範圍AR內的可能的整體長度,而第一整體長度L1為預定的整體長度。
如在圖9中所見的,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與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AR2彼此不同。更明確地說,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至少部份地與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AR2重疊。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整個地與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AR2重疊且被包含在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AR2內。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AR2部份地與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重疊。
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具有與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AR2的總長度不同的總長度。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的總長度比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AR2的總長度短。第一極小整體長度(第一整體長度L1)與第二極小整體長度(極小整體長度L3)不同。另一方面,第一極大整體長度(極大整體長度L0)與第二極大整體長度(極大整體長度L0)相等。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極小整體長度(第一整體長度L1)比第二極小整體長度(極小整體長度L3)長。
如在圖9中所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100包含定位結構108。定位結構108被建構成將第一缸筒102與第二缸筒104相對地定位。定位結構108被建構成將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狀態在鎖定狀態、第一可調整狀態、與第二可調整狀態之間切換。
定位結構108被建構成回應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操作(圖4)而將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狀態在第一可調整狀態與第二可調整狀態之間切換。定位結構108被建構成回應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第一操作而將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狀態切換至第一可調整狀態。定位結構108被建構成回應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第二操作而將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狀態切換至第二可調整狀態。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如在圖4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第一操作為操作構件14相對於底座構件12從靜置位置P0被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P1的操作。如在圖5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第二操作為操作構件14相對於底座構件12從靜置位置P0被移動至第二操作位置P2的操作。
如在圖9中所見的,定位結構108包含支撐構件110及流體缸筒112。支撐構件110被建構成可相對於流體缸筒112伸縮式地移動。支撐構件110及流體缸筒112於伸縮方向D10延伸。支撐構件110被設置於第一缸筒102內且可與第一缸筒102一起相對於第二缸筒104成整體地移動。流體缸筒112被設置於第二缸筒104內且可 與第二缸筒104一起相對於第一缸筒102成整體地移動。但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支撐構件110可被設置於第二缸筒104內,且流體缸筒112可被設置於第一缸筒102內。
如在圖10中所見的,定位結構108包含閥構件114。閥構件114被建構成可相對於支撐構件110移動。如在圖9中所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100還包含被附接於第一缸筒102的下方端部的閥操作結構116。閥操作結構116經由操作纜線2而被操作性地連接於自行車操作裝置10。閥構件114經由閥操作結構116而相對於支撐構件110被向上移動。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閥構件114係回應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第一操作及第二操作(圖9)以經由閥操作結構116而相對於支撐構件110被向上移動。
如在圖10中所見的,支撐構件110包含內管118及閥接收構件120。閥接收構件120被固定於內管118的上方端部且被可滑動地設置於流體缸筒112內。定位結構108被建構成回應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操作(圖9)而改變閥構件114相對於支撐構件110的位置。
如在圖10中所見的,定位結構108包含第一容室C1及第二容室C2。第一容室C1由支撐構件110(閥接收構件120)、流體缸筒112、及閥構件114界定。第二容室C2由支撐構件110及流體缸筒112界定。第一容室C1及第二容室C2的每一個充填有例如實質上 不可壓縮的流體(例如,油)。
支撐構件110及閥構件114構成閥結構121。閥結構121具有關閉狀態(圖10)、第一打開狀態(圖11及12)、及第二打開狀態(圖13)。關閉狀態相應於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鎖定狀態。第一打開狀態相應於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第一可調整狀態。第二打開狀態相應於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第二可調整狀態。
如在圖10中所見的,閥構件114被可滑動地設置於內管118及閥接收構件120內。閥構件114被建構成可被定位於關閉位置P10、第一打開位置P11、及第二打開位置P12。在閥結構121的關閉狀態中,閥構件114被定位於關閉位置P10。在閥結構121的第一打開狀態中,閥構件114被定位於第一打開位置P11。在閥結構121的第二打開狀態中,閥構件114被定位於第二打開位置P12。定位結構108包含偏壓元件(未顯示),此偏壓元件被建構成將閥構件114相對於支撐構件110朝向關閉位置P10偏壓。
在閥構件114被定位於關閉位置P10的狀態中,閥構件114接觸閥接收構件120以關閉閥結構121。關閉位置P10相應於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靜置位置P0(圖3及9)。第一打開位置P11相應於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第一操作位置P1(圖4及9)。第二打開位置P12相應於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第二操作位置P2(圖5及9)。閥構件114的位置可藉著使用自行車操作裝置10 (圖9)而相對於支撐構件110在關閉位置P10與第二打開位置P12之間被連續地調整。閥構件114的位置可藉著使用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第一操作位置P1(圖9)而於第一打開位置P11相對於支撐構件110被調整。
如在圖11及13中所見的,閥構件114被可移動地安裝於支撐構件110且被建構成從支撐構件110突出。如在圖11中所見的,在閥構件114被設置於第一打開位置P11的狀態中,閥構件114以第一突出量AMP1從支撐構件110突出。如在圖13中所見的,在閥構件114被設置於第二打開位置P12的狀態中,閥構件114以與第一突出量AMP1不同的第二突出量AMP2從支撐構件110突出。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如在圖11及13中所見的,第二突出量AMP2大於第一突出量AMP1。
如在圖11及13中所見的,定位結構108包含第一通道W11及第二通道W12。如在圖11中所見的,第一容室C1在自行車座管總成的第一可調整狀態中(亦即,在閥構件114被設置於第一打開位置P11的狀態中)經由第一通道W11而與第二容室C2連通。如在圖13中所見的,第一容室C1在自行車座管總成的第二可調整狀態中(亦即,在閥構件114被設置於第二打開位置P12的狀態中)經由第二通道W12而與第二容室C2連通。如在圖11及13中所見的,第一通道W11及第二通道W12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支撐構件110與閥構件114之間。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通道W11與第二通道W12至少 部份地不同。
如在圖11及13中所見的,定位結構108被建構成將流體通道在第一通道W11與第二通道W12之間切換,以將自行車座管總成的狀態在第一可調整狀態與第二可調整狀態之間切換。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閥構件114被建構成根據閥構件114相對於支撐構件110的位置而將流體通道在第一通道W11與第二通道W12之間切換。
如在圖11中所見的,第一通道W11包含第一閘門GT1,此第一閘門GT1被建構成回應閥構件114相對於支撐構件110的位置而打開及關閉。第一閘門GT1在閥構件114被設置於第一打開位置P11的狀態中打開。
更明確地說,定位結構108包含被設置在閥接收構件120的內周邊上的第一閘門密封構件SM1。第一閘門密封構件SM1可與閥構件114接觸。第一閘門GT1在第一閘門密封構件SM1接觸閥構件114的狀態中關閉(圖10)。第一閘門GT1在第一閘門密封構件SM1與閥構件114間隔開的狀態中打開(圖11)。
如在圖13中所見的,第二通道W12包含第二閘門GT2,此第二閘門GT2被建構成回應閥構件114相對於支撐構件110的位置而打開及關閉。第二閘門GT2被設置於與第一閘門GT1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明確地說,第二閘門GT2被設置於在伸縮方向D10上與第一閘門GT1間隔開的位置,並且比第一閘門GT1較為靠近閥 構件114的上方端部。第一閘門GT1及第二閘門GT2在閥構件114相對於支撐構件110被設置於與第一打開位置P11不同的第二打開位置P12的狀態中打開。
更明確地說,定位結構108包含被設置在閥接收構件120的內周邊上的第二閘門密封構件SM2。第二閘門密封構件SM2可與閥構件114接觸。第二閘門GT2在第二閘門密封構件SM2接觸閥構件114的狀態中關閉(圖10)。第二閘門GT2在第二閘門密封構件SM2與閥構件114間隔開的狀態中打開(圖13)。
如在圖10中所見的,第一閘門GT1及第二閘門GT2在閥構件114相對於支撐構件110被設置於與第一打開位置P11及第二打開位置P12不同的關閉位置P10的狀態中關閉。在此狀態中,第一閘門密封構件SM1及第二閘門密封構件SM2接觸閥構件114,使得第一閘門GT1及第二閘門GT2關閉。如在圖11中所見的,在閥構件114被設置於第一打開位置P11的狀態中,第二閘門GT2關閉。在此狀態中,第一閘門密封構件SM1與閥構件114間隔開,使得第一閘門GT1打開,並且第二閘門密封構件SM2接觸閥構件114,使得第二閘門GT2關閉。
第一中間容室C3被界定在流體缸筒112與閥接收構件120之間。更明確地說,定位結構108包含被設置在閥接收構件120的外周邊上的額外密封構件SM4。第一中間容室C3是由流體缸筒112、閥接收構件120、及額 外密封構件SM4界定。
第二中間容室C4被界定在閥構件114與閥接收構件120之間。閥接收構件120包含第一通孔120a及第二通孔120b。第一通孔120a於閥接收構件120的徑向方向延伸,且被設置在第一閘門密封構件SM1與第二閘門密封構件SM2之間。
如在圖11中所見的,在第一閘門GT1打開的狀態中,第一中間容室C3經由第一通孔120a而與第二中間容室C4連通。第二通孔120b於閥接收構件120的徑向方向延伸且相對於第一閘門密封構件SM1被設置在與第一通孔120a相反之側。第二中間容室C4經由第二通孔120b而與第二容室C2連通。額外密封構件SM4在伸縮方向D10上被設置在第一通孔120a與第二通孔120b之間。
如在圖14中所見的,在閥構件114相對於支撐構件110被設置於與第一打開位置P11及第二打開位置P12不同的第三打開位置P13的狀態中,第一閘門GT1及第二閘門GT2打開。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三打開位置P13被設置在第一打開位置P11與第二打開位置P12之間。
如在圖15中所見的,在閥構件114被設置於第二開位置P12的狀態中,第二閘門GT2具有第一截面面積A11。第一截面面積A11被界定在沿圖13的線XV-XV所取的截面上。如在圖16中所見的,在閥構件114被 設置於第三打開位置P13的狀態中,第二閘門GT2具有第二截面面積A12。第二截面面積A12被界定在沿圖14的線XVI-XVI所取的截面上。如在圖15及16中所見的,第二截面面積A12小於第一截面面積A11。因為第二截面面積A12小於第一截面面積A11,所以由具有第二截面面積A12的第二閘門GT2所造成的流體阻力大於由具有第一截面面積A11的第二閘門GT2所造成的流體阻力。因此,與第二閘門GT2的第一截面面積A11相比,第二閘門GT2的第二截面面積A12減小第一缸筒102與第二缸筒104之間的相對移動速率。此容許使用者可精細地調整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整體長度。
如在圖10中所見的,流體缸筒112包含內周邊表面112e、及從內周邊表面112e凹入的凹入內周邊表面112d。凹入內周邊表面112d界定比由內周邊表面112e所界定的內部直徑DM2大的內部直徑DM1。內周邊表面112e包含第一內周邊表面112b及第二內周邊表面112c。凹入內周邊表面112d被設置在第一內周邊表面112b與第二內周邊表面112c之間。凹入內周邊表面112d界定凹部112a。
如在圖11中所見的,第一通道W11包含第三閘門GT3,此第三閘門GT3係回應支撐構件110與凹入內周邊表面112d之間的相對位置而打開及關閉。第三閘門GT3被建構成打開及關閉被設置在第一容室C1與第一中間容室C3之間的第一通道W11。定位結構108包含被 設置在支撐構件110的外周邊上的密封構件122(第三閘門密封構件)。第三閘門GT3在密封構件122於閥接收構件120的徑向方向面對流體缸筒112的凹入內周邊表面112d的狀態中打開。更明確地說,第三閘門GT3在有空間形成在密封構件122與凹入內周邊表面112d之間的狀態中打開。在第三閘門GT3打開的狀態中(亦即,在密封構件122被設置在凹入內周邊表面112d的上方端部與下方端部之間的狀態中),第一容室C1與第一中間容室C3連通。如在圖12中所見的,在密封構件122接觸流體缸筒112的內周邊表面112e的狀態中,第三閘門GT3關閉。
以下詳細敘述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操作。如在圖10中所見的,在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整體長度為極大整體長度L0的狀態中,密封構件122被設置在被設置於流體缸筒112的凹部112a的徑向內側。密封構件122與流體缸筒112的凹入內周邊表面112d間隔開,以在凹入內周邊表面112d與密封構件122之間提供通道W1。通道W1為第一通道W11的一部份。
如在圖11中所見的,當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操作構件14(圖9)被使用者從靜置位置P0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P1時,閥構件114從關閉位置P10被移動至第一打開位置P11。在閥構件114被定位於第一打開位置P11的狀態中,第一容室C1經由第一中間容室C3、第一通孔120a、第二中間容室C4、及第二通孔120b而與第二 容室C2連通。此容許所述的實質上不可壓縮的流體可從第一容室C1經由第一通道W11而流動至第二容室C2,因而容許第二缸筒104可利用施加於鞍座附接部份106的騎車者的重量而相對於第一缸筒102被向下地移動。
如在圖12中所見的,在密封構件122通過凹部112a之後,密封構件122接觸流體缸筒112的第一內周邊表面112b。在密封構件122接觸流體缸筒112的內周邊表面112e的狀態中,第三閘門GT3關閉。此防止所述的實質上不可壓縮的流體從第一容室C1流動至第二容室C2,因而使第二缸筒104停止相對於第一缸筒102向下移動,且在閥構件114從第一打開位置P11移動至關閉位置P10之後相對於第一缸筒102被固定地定位於相應於第一整體長度L1(圖9)的位置。因此,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操作構件14被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P1時,第二缸筒104可相對於第一缸筒102從極大整體長度L0向下地移動至由凹部112a所界定的第一整體長度L1。
如在圖13中所見的,在操作構件14被使用者從靜置位置P0移動至第二操作位置P2時,閥構件114從關閉位置P10被移動至第二打開位置P12。在閥構件114被定位於第二打開位置P12的狀態中,第一容室C1經由第二中間容室C4及第二通孔120b而與第二容室C2連通。此容許所述的實質上不可壓縮的流體可從第一容室C1經由第二通道W12而流動至第二容室C2,因而使第二缸筒104可利用施加於鞍座附接部份106的騎車者的重量 而相對於第一缸筒102被向下地移動。
此時,所述的實質上不可壓縮的流體在不經由第一中間容室C3的情況下從第一容室C1流動至第二容室C2。因此,第一缸筒102與第二缸筒104之間的相對位置可藉著使用自行車操作裝置10而與凹部112a無關地被連續地調整。
以自行車座管總成100,如在圖9中所見的,定位結構108被建構成將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狀態在第一可調整狀態與第二可調整狀態之間切換。在第一可調整狀態中,第一缸筒102與第二缸筒104之間的位置關係可在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內被連續地調整。在第二可調整狀態中,第一缸筒102與第二缸筒104之間的位置關係可在與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不同的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AR2內被連續地調整。因此,可使用彼此不同的第一可調整位置範圍AR1及第二可調整位置範圍AR2容易地調整自行車座椅(未顯示)的高度。舉例而言,可使用第一可調整狀態將自行車座管總成100的整體長度容易地且/或精確地從極大整體長度L0調整至預定的第一整體長度L1。
使用自行車操作裝置10來操作的自行車組件B2不限於自行車座管總成100。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自行車操作裝置10可被用來操作自行車座管總成100以外的其他自行車組件。
自行車座管總成100不限於可使得座管總成 的整體長度可被連續地調整的液壓調整式座管。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應用於座管總成的情況中,座管總成可包含使得座管總成的整體長度可被機械式地調整至多個預定的不同長度的機械結構而非液壓機構。
第二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17至26敘述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210。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17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210被建構成可被安裝於自行車本體B1。自行車操作裝置210被建構成可操作被建構成可經由操作纜線2而被操作的自行車組件B2。不像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自行車操作裝置210被建構成可操作被建構成可經由另一操作纜線4例如包登(Bowden)纜線而被操作的另一自行車組件B3。另一自行車組件B3的可能例子包括可調整的座管總成、自行車變速器、懸吊裝置、及中間捲線裝置。
自行車操作裝置210為由騎車者的左手操作的左手側控制裝置。對於熟習自行車領域者而言很明顯,自行車操作裝置210的組態可被適用於由騎車者的右手操作的右手側控制裝置。
如在圖17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210包含底座構件212及操作構件214。底座構件212如同第一實施例被建構成可被安裝於自行車本體B1。底座構件212被建構成被固定地附接於自行車本體B1的管狀部件B11。操作構件214被建構成可由使用者操作。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底座構件212包含第一殼體216、第二殼體218、及安裝部份220。第一殼體216經由緊固件例如螺釘(未顯示)而被固定於第二殼體218。安裝部份220被建構成將第一殼體216可拆卸地耦接於自行車本體B1。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安裝部份220具有被建構成鉗夾(clamp)自行車本體B1的鉗夾結構。安裝部份220被固定於第一殼體216。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安裝部份220可以與第一殼體216一起被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一的單元構件。
如在圖17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210包含另一操作構件222。另一操作構件222被建構成可由使用者操作。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另一操作構件222可從自行車操作裝置210被省略。
如在圖18中所見的,底座構件212還包含被固定於第一殼體216及第二殼體218的底座板件224。底座板件224被設置在第一殼體216與第二殼體218之間。
如在圖19中所見的,操作構件214可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從靜置位置P50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P51。操作構件214可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從靜置位置P50移動 至第二操作位置P52。操作構件214被建構成可由使用者在靜置位置P50與第一操作位置P51之間以及在靜置位置P50與第二操作位置P52之間操作。
靜置位置P50被設置在第一操作位置P51與第二操作位置P52之間。操作構件214包含被建構成可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端部215。如在圖17中所見的,操作端部215被設置於底座構件212的外部。如在圖19中所見的,靜置位置P50、第一操作位置P51、及第二操作位置P52係根據操作構件214的操作端部215相對於底座構件212的位置而被界定。
操作端部215可相對於底座構件212沿著繞可移動構件226(圖20)的旋轉軸線A6界定的操作方向D4移動。靜置位置P50於操作方向D4被設置在第一操作位置P51與第二操作位置P52之間。第一操作位置P51於操作方向D4相對於靜置位置P50被設置在與第二操作位置P52相反之側。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如在圖20中所見的,操作構件214可繞第一樞轉軸線A51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從靜置位置P50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51。操作構件214可繞與第一樞轉軸線A51不同的第二樞轉軸線A52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從靜置位置P50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P52。第一樞轉軸線A51平行於第二樞轉軸線A52且被設置於第二樞轉軸線A52的徑向外側。
如在圖20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210包 含可移動構件226。可移動構件226可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圖18)移動,以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51及與拉取方向D51相反的釋放方向D52移動。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可移動構件226可相對於底座構件212移動,以將內線絲2b相對於底座構件212於拉取方向D51及釋放方向D52移動。
如在圖17中所見的,底座構件212包含被設置在第二殼體218上的開口212a。操作構件214延伸通過開口212a。操作構件214可在開口212a內相對於底座構件212移動。
如在圖20及21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226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214從靜置位置P50至第一操作位置P51的第一移動而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51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B2。可移動構件226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2回應操作構件214從第一操作位置P51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D52移動。
如在圖20及22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226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214從靜置位置P50至第二操作位置P52的第二移動而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51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B2。可移動構件226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2回應操作構件214從第二操作位置P52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D52移動。
如在圖20及21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226可回應操作構件214的第一移動而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從 釋放位置P60移動至第一拉取位置P61。可移動構件226可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從釋放位置P60移動至第一拉取位置P61以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51移動。
如在圖20及22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226可回應操作構件214的第二移動而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從釋放位置P60移動至第二拉取位置P62。可移動構件226可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從釋放位置P60移動至第二拉取位置P62以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51移動。
如在圖20至22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226從釋放位置P60至第一拉取位置P61的第一移動量M21與可移動構件226從靜置位置P60至第二拉取位置P62的第二移動量M22不同。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可移動構件226的第一移動量M21小於可移動構件226的第二移動量M22。但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可移動構件226的第一移動量M21可大於可移動構件226的第二移動量M22。另外,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可移動構件226的第一移動量M21可與可移動構件226的第二移動量M22相等。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如在圖20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226可繞旋轉軸線A6相對於底座構件212旋轉。雖然第二樞轉軸線A52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與旋轉軸線A6一致,但是第二樞轉軸線A52可偏離旋轉軸線A6。在底座構件212被固定地附接於自行車本體B1的管狀部件B11的狀態中(圖17及18),旋轉軸線 A6、第一樞轉軸線A51、及第二樞轉軸線A52均不平行於管狀部件B11的中心軸線A3。
如在圖20中所見的,操作構件214包含伸長孔227。底座構件212包含延伸通過伸長孔227且界定第一樞轉軸線A51的樞軸229。伸長孔227及樞軸229界定操作構件214可繞第二樞轉軸線A52相對於底座構件212樞轉的角度範圍。底座構件212包含界定第二樞轉軸線A52的另一樞軸231。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另一樞軸231也界定旋轉軸線A6。
如在圖23中所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210還包含偏壓結構248。偏壓結構248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226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偏壓成使得操作纜線2回應操作構件214從第一操作位置P51及第二操作位置P52的每一個的釋放而相對於底座構件212於釋放方向D52移動。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偏壓結構248被建構成施加偏壓力F21於可移動構件226。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偏壓結構248包含偏壓構件250,此偏壓構件250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226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偏壓。偏壓構件250被設置於底座構件212(圖17)。雖然偏壓構件250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為扭力螺旋彈簧,但是偏壓構件250可為其他偏壓構件,例如壓縮螺旋彈簧及拉伸螺旋彈簧。
如在圖23中所見的,偏壓構件250包含螺旋本體250a、第一端部部份250b、及第二端部部份250c。 如在圖19及20中所見的,偏壓結構248包含第一附接部份252(圖19)及第二附接部份254(圖20)。如在圖19中所見的,第一附接部份252被設置於底座構件212的底座板件224。第一端部部份250b被鉤掛於第一附接部份252。如在圖20中所見的,第二附接部份254被設置在可移動構件226上成為附接開口。第二端部部份250c(圖21)被鉤掛於第二附接部份254。
如在圖23中所見的,偏壓結構248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214從第一操作位置P51的釋放而將可移動構件226從第一拉取位置P61朝向釋放位置P60偏壓,以將操作纜線2於釋放方向D52移動。偏壓結構248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214從第二操作位置P52的釋放而將可移動構件226從第二拉取位置P62朝向釋放位置P60偏壓,以將操作纜線2於釋放方向D52移動。
雖然自行車操作裝置210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包含偏壓結構248,但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偏壓結構248可從自行車操作裝置210被省略。在此種實施例中,可移動構件226可藉著被設置於自行車組件B2的偏壓結構而經由操作纜線2被拉動。
如在圖23及24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226包含纜線附接部份256,而操作纜線2的內線絲2b可被附接於纜線附接部份256。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纜線附接部份256包含通孔258。操作纜線2的內線絲2b延伸通過通孔258。
如在圖24中所見的,底座構件212包含被建構成接收操作纜線2的外殼套2a的外殼套接收部份259。外殼套接收部份259包含第二凹部260及導孔261。導孔261從第二凹部260延伸。外殼套2a的端部被設置於第二凹部260內。操作纜線2的內線絲2b延伸通過導孔261。
如在圖23及24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226包含溝槽262。溝槽262被連接於外殼套接收部份259的通孔258。操作纜線2的內線絲2b延伸通過溝槽262。
如在圖20中所見的,可移動構件226包含第一接觸部份280。操作構件214包含可與第一接觸部份280接觸的第二接觸部份282。可移動構件226包含第三接觸部份284。操作構件214包含可與第三接觸部份284接觸的第四接觸部份286。可移動構件226包含第五接觸部份288。操作構件214包含可與第五接觸部份288接觸的第六接觸部份290。
如在圖20中所見的,在操作構件214被設置於靜置位置P50的靜置狀態中,第二接觸部份282與第一接觸部份280接觸。第四接觸部份286在靜置狀態中與第三接觸部份284間隔開。第六接觸部份290在靜置狀態中與第五接觸部份288接觸,以將操作構件214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定位於靜置位置P50。
偏壓力F21將第一接觸部份280推壓至第二接觸部份282。偏壓力F21從可移動構件226經由第一接 觸部份280及第二接觸部份282而被傳輸至操作構件214。第五接觸部份288與第六接觸部份290之間的接觸禁止操作構件214繞第一樞轉軸線A51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從靜置位置P50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52樞轉。此使操作構件214及可移動構件226可被定位於靜置位置P50及釋放位置P60。
如在圖21中所見的,在操作構件214被設置於第一操作位置P51的第一操作狀態中,第二接觸部份282與第一接觸部份280接觸。第四接觸部份286在第一操作狀態中與第三接觸部份284接觸,以將操作構件214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定位於第一操作位置P51。第六接觸部份290在第一操作狀態中與第五接觸部份288間隔開。
如在圖22中所見的,在操作構件214被設置於第二操作位置P52的第二操作狀態中,第二接觸部份282與第一接觸部份280接觸。第四接觸部份286在第二操作狀態中與第三接觸部份284間隔開。第六接觸部份290在第二操作狀態中與第五接觸部份288接觸,以將操作構件214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定位於第二操作位置P52。
如在圖20及21中所見的,當操作構件214被使用者從靜置位置P50朝向第一操作位置P51操作時,操作構件214繞第一樞轉軸線A51相對於底座構件212朝向第一操作位置P51樞轉。此會在抵抗偏壓力F21之下經由第一接觸部份280及第二接觸部份282而推壓可移動構 件226繞旋轉軸線A6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從釋放位置P60朝向第一拉取位置P61旋轉。
如在圖21中所見的,第三接觸部份284與第四接觸部份286之間的接觸將操作構件214的樞轉移動停止於第一操作位置P51且將可移動構件226的旋轉停止於第一拉取位置P61。因此,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51相對於底座構件212被拉取第一移動量M21。在操作構件214被使用者定位於第一操作位置P51的情況下,可移動構件226被定位於第一拉取位置P61,因而容許第一移動量M21可被保持。
如在圖20及21中所見的,當操作構件214被使用者從第一操作位置P51釋放時,可移動構件226藉著偏壓力F21而返回至釋放位置P60。此容許操作纜線2於釋放方向D52被釋放(被移動)。第五接觸部份288與第六接觸部份290之間的接觸將操作構件214定位於靜置位置P50且將可移動構件226定位於釋放位置P60。
如在圖20及22中所見的,當操作構件214被使用者從靜置位置P50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52操作時,第二接觸部份282及第六接觸部份290分別保持與第一接觸部份280及第五接觸部份288接觸。因此,操作構件214與可移動構件226在抵抗偏壓力F21之下繞第二樞轉軸線A52相對於底座構件212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52及第二拉取位置P62樞轉。
如在圖22中所見的,樞軸229與伸長孔227 的邊緣之間的接觸將操作構件214的樞轉移動停止於第二操作位置P52且將可移動構件226的旋轉停止於第二拉取位置P62。因此,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51相對於底座構件212被拉取第二移動量M22。在操作構件214被使用者定位於第二操作位置P52的情況下,可移動構件226被定位於第二拉取位置P62,因而容許第二移動量M22可被保持。
如在圖22中所見的,當操作構件214被使用者從第二操作位置P52釋放時,可移動構件226藉著偏壓力F21而返回至釋放位置P60。此容許操作纜線2於釋放方向D52被釋放(被移動)。操作構件214藉著第一接觸部份280、第二接觸部份282、第五接觸部份288、及第六接觸部份290而被定位於靜置位置P50。如此,可移動構件226被定位於釋放位置P60。
因此,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操作裝置210並不包含被建構成在操作力未從騎車者的手指施加於操作構件214的狀態中將可移動構件226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定位於第一拉取位置P61及第二拉取位置P62的定位結構。在本申請案中,所使用的用語「操作構件的釋放」的可能例子包括移動騎車者的手指離開操作構件(例如,操作構件214)、及將從騎車者的手指施加於操作構件的操作力從操作構件移除。但是,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操作裝置210包含只有將可移動構件226在操作力未從騎車者的手指施加於操作構件214的狀態中定位於釋放位置P60 的定位結構。
以自行車操作裝置210,靜置位置P50被設置在第一操作位置P51與第二操作位置P52之間。可移動構件226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214從靜置位置P50至第一操作位置P51的第一移動而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51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B2。可移動構件226被建構成回應操作構件214從靜置位置P50至第二操作位置P52的第二移動而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51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B2。因此,即使是操作構件214以不同方式被操作,也可將操作纜線2於拉取方向D51移動。
另外,可移動構件226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2可回應操作構件214從第一操作位置P51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D52移動。可移動構件226被建構成使得操作纜線2可回應操作構件214從第二操作位置P52的釋放而於釋放方向D52移動。因此,可藉著釋放操作構件214而使操作纜線2返回至初始位置,因而容許自行車操作裝置210的結構被簡化。
如在圖19中所見的,在自行車操作裝置210中,另一自行車組件B3可藉著使用另一操作構件222而被操作。另一操作構件222可繞第二樞轉軸線A52(旋轉軸線A6)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在靜置位置P70與操作位置P71之間樞轉。另一操作構件222被偏壓元件(未顯示)朝向靜置位置P70偏壓。
自行車操作裝置210還包含捲線構件292、定 位棘爪294、捲取棘爪296、及控制構件298。捲線構件292可繞旋轉軸線A6相對於底座板件224在第一捲取位置P81與第二捲取位置P82之間旋轉。捲線構件292被偏壓元件(未顯示)偏壓,以繞旋轉軸線A6相對於底座板件224於第一旋轉方向D71旋轉。控制構件298可繞旋轉軸線A6相對於底座板件224及捲線構件292旋轉。控制構件298被偏壓元件(未顯示)偏壓,以相對於底座板件224於第一旋轉方向D71旋轉。控制構件298被設置在捲線構件292與底座板件224之間。
如在圖19中所見的,捲線構件292包含另一纜線附接部份300,而另一操作纜線4的內線絲4b可被附接於此另一纜線附接部份300。捲線構件292包含第一突出部302、第二突出部304、及第三突出部306。第一突出部302、第二突出部304、與第三突出部306彼此間隔開。
定位棘爪294被建構成與第一突出部302及第二突出部304選擇性地接合,以將捲線構件292定位於第一捲取位置P81及第二捲取位置P82。捲取棘爪296可與第三突出部306接觸,以將另一操作構件222的樞轉移動經由第三突出部306而傳輸至捲線構件292。定位棘爪294被可繞樞轉軸線A71樞轉地安裝在底座構件212的底座板件224上。定位棘爪294被偏壓元件(未顯示)偏壓,以繞樞轉軸線A71相對於底座板件224於樞轉方向D81樞轉。捲取棘爪296被可繞樞轉軸線A72樞轉地安裝 在另一操作構件222上。捲取棘爪296被偏壓元件(未顯示)偏壓,以繞樞轉軸線A72相對於另一操作構件222於樞轉方向D82樞轉。捲取棘爪296可回應另一操作構件222的樞轉移動而相對於底座構件212移動。
在圖25中,捲線構件292被省略。如在圖25中所見的,控制構件298包含接收部份308、釋放棘爪310、及切口312。捲取棘爪296可與接收部份308接觸,以將另一操作構件222的樞轉移動經由接收部份308而傳輸至控制構件298。釋放棘爪310可與定位棘爪294接觸,以釋放定位棘爪294與第二突出部304之間的接合。底座構件212包含被固定於底座板件224的銷314。銷314被設置於切口312內以界定控制構件298的旋轉範圍。控制構件298藉著銷314而被定位於圖25所示的靜置位置。
如在圖25中所見的,捲取棘爪296回應另一操作構件222從靜置位置P70朝向操作位置P71的樞轉移動而於與第一旋轉方向D71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D72移動。在捲線構件292被定位於第一捲取位置P81的狀態中,捲取棘爪296推壓第三突出部306,使得捲線構件292從第一捲取位置P81繞旋轉軸線A6相對於底座構件212朝向第二捲取位置P82旋轉。
捲取棘爪296在捲取棘爪296與第三突出部306接合的狀態中被設置在控制構件298的接收部份308的徑向外側。因此,捲取棘爪296在不接觸接收部份308 的情況下於第二旋轉方向D72推壓第三突出部306。
捲線構件292的旋轉會將第二突出部304帶至與定位棘爪294接觸。捲線構件292的進一步旋轉會經由第二突出部304而將定位棘爪294移動離開捲線構件292。當另一操作構件222被樞轉至操作位置P71時,第二突出部304於第二旋轉方向D72經過定位棘爪294。當另一操作構件222被使用者從操作位置P71釋放時,捲線構件292藉著偏壓元件(未顯示)的偏壓力而繞旋轉軸線A6相對於底座板件224於第一旋轉方向D71旋轉。因此,定位棘爪294與第二突出部304接合,以將捲線構件292定位於第二捲取位置P82。
如在圖26中所見的,捲取棘爪296回應另一操作構件222從靜置位置P70朝向操作位置P71的樞轉移動而相對於底座構件212於第二旋轉方向D72移動。在捲線構件292被定位於第二捲取位置P82的狀態中,捲取棘爪296的端部可與接收部份308接觸。因此,捲取棘爪296推壓控制構件298的接收部份308,使得控制構件298繞旋轉軸線A6相對於底座構件212及捲線構件292於第二旋轉方向D72旋轉。因為捲取棘爪296不接觸第三突出部306,所以捲線構件292在不相對於底座板件224旋轉的情況下被定位於第二捲取位置P82。另一操作構件222被樞轉直到切口312的邊緣接觸銷314。
控制構件298的旋轉將釋放棘爪310帶至與定位棘爪294接觸。控制構件298的進一步旋轉經由釋放 棘爪310而將定位棘爪294移動離開捲線構件292,使得定位棘爪294與第二突出部304之間的接合被釋放。因此,捲線構件292藉著偏壓元件(未顯示)的偏壓力而相對於底座板件224於第一旋轉方向D71旋轉。此時,因為第一突出部302徑向突出得比第二突出部304更為外側,所以第一突出部302接觸定位棘爪294,以將捲線構件292定位於第一捲取位置P81。
控制構件298回應另一操作構件222從操作位置P71的釋放而藉著偏壓元件(未顯示)的偏壓力而繞旋轉軸線A6相對於底座板件224於第一旋轉方向D71旋轉。因此,定位棘爪294與第一突出部302接合,以將捲線構件292定位於第一捲取位置P81。因此,可藉著只是將另一操作構件222從靜置位置P70操作至操作位置P71,即可將另一操作纜線4的內線絲4b的位置在相應於第一捲取位置P81及第二捲取位置P82的兩個位置之間切換。
此處所用的術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是指明確界定所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述及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的開放式術語。此概念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眼,例如術語「具有」、「包括」、及其衍生字。
術語「構件」、「區段」、「部份」、「零件」、及「元件」在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件或多個 部件的雙重意義。
本申請案所記載的序號例如「第一」及「第二」只是識別號,並不具有任何其他的意義,例如特定的順序或類似者。另外,舉例而言,術語「第一元件」本身並不暗示有「第二元件」存在,並且術語「第二元件」本身並不暗示有「第一元件」存在。
此處所使用的術語「一對或成對」除了涵蓋成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或結構的組態之外,還可涵蓋成對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狀或結構的組態。
最後,此處所用的程度術語例如「大致上或實質上」、「大概或大約」、及「近乎或近似」表示其所修飾的術語具有使得最終結果不會大幅改變的合理偏差量。
顯然,從以上教示的觀點,本發明可有許多的修正及改變。因此,應瞭解的是在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的範圍內,可以用此處所明確敘述者之外的其他方式來實施本發明。
100‧‧‧自行車座管總成
108‧‧‧定位結構
110‧‧‧支撐構件
112‧‧‧流體缸筒
112a‧‧‧凹部
112b‧‧‧第一內周邊表面
112c‧‧‧第二內周邊表面
112d‧‧‧凹入內周邊表面
112e‧‧‧內周邊表面
114‧‧‧閥構件
118‧‧‧內管
120‧‧‧閥接收構件
120a‧‧‧第一通孔
120b‧‧‧第二通孔
121‧‧‧閥結構
122‧‧‧密封構件
C1‧‧‧第一容室
C2‧‧‧第二容室
C3‧‧‧第一中間容室
C4‧‧‧第二中間容室
D10‧‧‧伸縮方向
GT1‧‧‧第一閘門
GT2‧‧‧第二閘門
GT3‧‧‧第三閘門
P10‧‧‧關閉位置
P11‧‧‧第一打開位置
SM1‧‧‧第一閘門密封構件
SM2‧‧‧第二閘門密封構件
SM4‧‧‧額外密封構件
W1‧‧‧通道
W11‧‧‧第一通道
AMP1‧‧‧第一突出量

Claims (25)

  1.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其被建構成被安裝於自行車體;操作構件,其可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從靜置位置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且可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從該靜置位置移動至第二操作位置,該靜置位置被設置在該第一操作位置與該第二操作位置之間;及可移動構件,其可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以將操作纜線於拉取方向及與該拉取方向相反的釋放方向移動,該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回應該操作構件從該靜置位置至該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一移動而將該操作纜線於該拉取方向移動以操作自行車組件,該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使得該操作纜線可回應該操作構件從該第一操作位置的釋放而於該釋放方向移動,且該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回應該操作構件從該靜置位置至該第二操作位置的第二移動而將該操作纜線於該拉取方向移動以操作該自行車組件,該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使得該操作纜線可回應該操作構件從該第二操作位置的釋放而於該釋放方向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可移動構件可回應該操作構件的該第一移動而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從釋放位置移動至第一拉取位置,該可移動構件可回應該操作構件的該第二移動而相對 於該底座構件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第二拉取位置,且該可移動構件從該釋放位置至該第一拉取位置的第一移動量與該可移動構件從該釋放位置至該第二拉取位置的第二移動量不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可移動構件的該第一移動量小於該可移動構件的該第二移動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可移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該第一拉取位置以將該操作纜線於該拉取方向移動,且該可移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該第二拉取位置以將該操作纜線於該拉取方向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偏壓結構,其被建構成將該可移動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偏壓成使得該操作纜線回應該操作構件從該第一操作位置及該第二操作位置的每一個的該釋放而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於該釋放方向移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可移動構件可回應該操作構件的該第一移動而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從釋放位置移動至第一拉取位置, 該可移動構件可回應該操作構件的該第二移動而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從該釋放位置移動至第二拉取位置,該偏壓結構被建構成回應該操作構件從該第一操作位置的該釋放而將該可移動構件從該第一拉取位置朝向該釋放位置偏壓,以將該操作纜線於該釋放方向移動,且該偏壓結構被建構成回應該操作構件從該第二操作位置的該釋放而將該可移動構件從該第二拉取位置朝向該釋放位置偏壓,以將該操作纜線於該釋放方向移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可移動構件包含纜線附接部份,而該操作纜線的內線絲被附接於該纜線附接部份。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底座構件包含被建構成接收該操作纜線的外殼套的外殼套接收部份。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底座構件包含引導部份,該引導部份被建構成於該拉取方向引導該操作纜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操作構件被可繞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該可移動構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可移動構件可繞旋轉軸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旋轉,且該操作構件的該樞轉軸線平行於該可移動構件的該旋轉軸線。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在該底座構件被固定地附接於該自行車本體的管狀部件的狀態中,該可移動構件可繞該管狀部件的中心軸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旋轉。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底座構件被建構成被固定地附接於該自行車本體的管狀部件,且該可移動構件可繞旋轉軸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旋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底座構件包含可與該操作構件接觸的第一接觸部份,且該操作構件在該操作構件被設置於該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一操作狀態中與該第一接觸部份接觸。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 該操作構件在該操作構件被設置於該靜置位置的靜置狀態中與該第一接觸部份接觸。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底座構件包含可與該操作構件及該可移動構件中之至少一者接觸的第二接觸部份,且該操作構件及該可移動構件中之該至少一者在該操作構件被設置於該第二操作位置的第二操作狀態中與該第二接觸部份接觸。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操作構件被可繞樞轉軸線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樞轉地耦接於該可移動構件,且該可移動構件包含:第一定位部份,其可在該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被設置於該第一位置的狀態中與該操作構件接觸;及第二定位部份,其可在該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被設置於該第二位置的狀態中與該操作構件接觸。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操作構件在該第一操作狀態中與該第一接觸部份及該第一定位部份接觸,且該操作構件在該第二操作狀態中與該第二接觸部份及該第二定位部份接觸。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操作構件在該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被設置於該靜置位置的靜置狀態中與該第一接觸部份及該第二定位部份接觸。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操作構件可繞第一樞轉軸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從該靜置位置樞轉至該第一操作位置,且該操作構件可繞與該第一樞轉軸線不同的第二樞轉軸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從該靜置位置樞轉至該第二操作位置。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可移動構件可繞旋轉軸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旋轉,該第二樞轉軸線與該旋轉軸線一致,且該第一樞轉軸線平行於該第二樞轉軸線且被設置於該第二樞轉軸線的徑向外側。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可移動構件包含第一接觸部份,該操作構件包含可與該第一接觸部份接觸的第二接觸部份,在該操作構件被設置於該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一操作狀 態中,該第二接觸部份與該第一接觸部份接觸,且在該操作構件被設置於該第二操作位置的第二操作狀態中,該第二接觸部份與該第一接觸部份接觸。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可移動構件包含第三接觸部份,該操作構件包含可與該第三接觸部份接觸的第四接觸部份,該第四接觸部份在該操作構件被設置於該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一操作狀態中與該第三接觸部份接觸,以將該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定位於該第一操作位置,且該第四接觸部份在該操作構件被設置於該第二操作位置的第二操作狀態中與該第三接觸部份間隔開。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可移動構件包含第五接觸部份,該操作構件包含可與該第五接觸部份接觸的第六接觸部份,該第六接觸部份在該操作構件被設置於該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一操作狀態中與該第五接觸部份間隔開,且該第六接觸部份在該操作構件被設置於該第二操作位置的第二操作狀態中與該第五接觸部份接觸,以將該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定位於該第二操作位置。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 其中該操作構件包含伸長孔,該底座構件包含延伸通過該伸長孔且界定該第一樞轉軸線的樞軸,且該伸長孔及該樞軸界定該操作構件可繞該第二樞轉軸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樞轉的角度範圍。
TW104140951A 2015-02-06 2015-12-07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651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615,578 US9656717B2 (en) 2015-02-06 2015-02-06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4/615,578 2015-0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8914A true TW201628914A (zh) 2016-08-16
TWI651235B TWI651235B (zh) 2019-02-21

Family

ID=56498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0951A TWI651235B (zh) 2015-02-06 2015-12-07 自行車操作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56717B2 (zh)
CN (1) CN105857452B (zh)
DE (1) DE102016101946A1 (zh)
TW (1) TWI6512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705188D0 (en) * 2017-03-31 2017-05-17 Acro Aircraft Seating Ltd Actuator
JP2019064356A (ja) * 2017-09-29 2019-04-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操作装置
CN109774843B (zh) * 2017-11-14 2020-11-27 东洋建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把手开关控制器
USD945897S1 (en) * 2020-04-27 2022-03-15 Robert Bosch Gmbh Remote for a display and operating device
DE102021110273A1 (de) 2021-04-22 2022-10-27 Shimano Inc.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mit muskelkraft angetriebenes fahrze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70820B2 (ja) * 1993-10-06 2003-11-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変速装置
US5682794A (en) * 1996-06-05 1997-11-04 Shimano, Inc. Bicycle shifting control unit
US9327793B2 (en) 2011-10-01 2016-05-03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9594393B2 (en) * 2013-01-31 2017-03-14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JP2014196060A (ja) * 2013-03-29 2014-10-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操作装置
JP2014231331A (ja) * 2013-05-30 2014-12-11 株式会社シマノ 操作装置
US9604691B2 (en) * 2014-02-20 2017-03-28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9637195B2 (en) * 2014-04-09 2017-05-02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9950764B2 (en) * 2014-04-09 2018-04-24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023265B2 (en) * 2014-09-02 2018-07-17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57452A (zh) 2016-08-17
US20160229481A1 (en) 2016-08-11
TWI651235B (zh) 2019-02-21
US9656717B2 (en) 2017-05-23
DE102016101946A1 (de) 2016-08-11
CN105857452B (zh) 2019-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1235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589474B (zh) 自行車座管總成
US9580123B2 (en) Bicycle seatpost assembly
TWI515143B (zh) 自行車液壓制動器致動裝置
TW201636259A (zh) 用於操作自行車組件的自行車控制裝置
TWI602736B (zh) 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
TWI699304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US9701365B2 (en) Bicycle shift operating device
TWI628104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680907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739981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US9969447B2 (en) Bicycle seatpost assembly
TWI653178B (zh) 自行車輪圈之煞車
TW201538384A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JP2018144797A (ja) 自転車のフロントディレイラを作動させる装置
US9540063B1 (en) Bicycle actuation structure and bicycle seatpost assembly
TWI639531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717566B (zh) 自行車組件安裝裝置
TW201733855A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816771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642583B (zh) 自行車座管總成
US10173746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I694949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677450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