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8271A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8271A
TW201628271A TW104142674A TW104142674A TW201628271A TW 201628271 A TW201628271 A TW 201628271A TW 104142674 A TW104142674 A TW 104142674A TW 104142674 A TW104142674 A TW 104142674A TW 201628271 A TW201628271 A TW 20162827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connector
adsorption
outer casing
contac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2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8300B (zh
Inventor
浦野哲
小寺真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航空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航空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8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82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8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8300B/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以低成本將能夠藉由自動安裝機安裝於基板的連接器低外形化的技術。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為能夠藉由自動安裝機(2)安裝於LED安裝基板(3)的連接器。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係具備:複數個接點(4);以及外殼(5),用以保持接點(4),且具有接點插入開縫(6)。外殼(5)為一體所形成的單一零件。外殼(5)係具有:外殼本體(7),用以保持複數個接點(4);吸附板(10),其具有能夠供自動安裝機(2)吸附的吸附面(9),並且以重疊於外殼本體(7)之方式所配置,且覆蓋接點插入開縫(6);以及容易斷裂的四個連結部(11),用以連結外殼本體(7)與吸附板(10)。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連接器。
如本案之圖19及圖20所示,專利文獻1係揭示一種能藉由自動安裝機安裝於基板100之安裝面101的連接器102。連接器102係具有複數個接點(contact)103以及保持複數個接點103的外殼(housing)104。然後,為了使自動安裝機可以確實地吸附連接器102,各接點103係以水平方向插入於外殼104,而且能有效地確保能夠吸附於外殼104之上表面105的區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51013號公報。
在上述專利文獻1之連接器102,尚在低外形化之方面留下改善的餘地。
於是,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以低成本將能夠藉由自動安裝機安裝於基板的連接器低外形化的技術。
依據本案發明之態樣,提供一種能夠藉由自動安裝機安裝於基板的連接器,其具備:接點;以及外殼,用以保持前述接點,前述外殼為一體所形成的單一零件;前述外殼係具有:外殼本體,用以保持前述接點,且具有開口部;吸附部,其具有能夠供前述自動安裝機吸附的吸附面,並且以重疊於前述外殼本體之方式所配置,且覆蓋前述開口部;以及容易斷裂的連結部,用以連結前述外殼本體與前述吸附部。
依據本發明,在以前述自動安裝機將前述連接器安裝於前述基板之後,藉由將前述連結部予以斷裂以將前述吸附部從前述外殼本體拆除,就可以將安裝後的前述連接器低外形化。又,由於前述外殼為一體所形成的單一零件,所以可以以低成本製造前述連接器。因而,可以以低成本將能夠藉由自動安裝機安裝於基板的連接器低外形化。
1、102‧‧‧基板對基板連接器(連接器)
2‧‧‧自動安裝機
3、100‧‧‧LED安裝基板(基板)
3A、101‧‧‧LED安裝面(安裝面、連接器安裝面)
4、103‧‧‧接點
5、104‧‧‧外殼
6‧‧‧接點插入開縫(開縫)
6A‧‧‧開口部
7‧‧‧外殼本體
7A、105‧‧‧上表面(外殼相對向面)
7B‧‧‧下表面
7C‧‧‧前表面
7D‧‧‧後表面
7E‧‧‧側表面
7F‧‧‧端部
8‧‧‧吸附噴嘴
9‧‧‧吸附面
10‧‧‧吸附板(吸附部)
11‧‧‧連結部
12‧‧‧供電基板
13‧‧‧端子部
14‧‧‧端子部插入槽
15‧‧‧上方凹部(凹部)
16‧‧‧側方凹部
20、22‧‧‧背面
21‧‧‧突出部
23‧‧‧重心
25‧‧‧下端
30‧‧‧線段
40‧‧‧基底
41‧‧‧U字部
42‧‧‧保持部
43‧‧‧安裝部
44‧‧‧焊墊
45‧‧‧安裝面
50‧‧‧連接器安裝孔
51‧‧‧LED元件
F1、F2‧‧‧手指
G‧‧‧間隙
S‧‧‧斷裂面
圖1係安裝前的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2係安裝前的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外殼之立體圖。
圖4係從外殼之另一角度觀察的立體圖。
圖5係從外殼之又另一角度觀察的立體圖。
圖6係圖4之A部放大圖。
圖7係圖4之A部放大圖,且為了說明連結部之形狀而使外殼之一部分帶缺口的示意圖。
圖8係顯示從外殼本體剝離吸附板後之樣態的立體圖。
圖9係圖8之B部放大圖。
圖10係外殼之俯視圖。
圖11係圖5之C部放大圖。
圖12係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之俯視圖。
圖13係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14係顯示將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安裝於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安裝基板後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5係圖14之D部放大圖。
圖16係顯示在將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安裝於LED安裝基板之後,從外殼本體剝離吸附板後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7係顯示將供電基板插入於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之前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8係顯示將供電基板插入於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之後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9係相當於專利文獻1之圖17的示意圖。
圖20係相當於專利文獻1之圖1的示意圖。
以下,參照圖1至圖18,說明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連接器)。
圖1係顯示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立體圖,圖2係顯示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分解立體圖。圖14係顯示藉由自動安裝機2將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安裝於LED安裝基板3(基板)之LED安裝面3A(安裝面、連接器安裝面)的樣態。如圖1及圖2、圖14所示,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為能夠藉由自動安裝機2安裝於LED安裝基板3之LED安裝面3A的連接器,且具備複數個接點4以及保持複數個接點4的外殼5。如圖2所示,在外殼5係以預定間距(pitch)形成有複數個接點插入開縫(slit)6(開縫)。然後,當將複數個接點4分別壓入於複數個接點插入開縫6時,複數個接點4就能藉由外殼5所保持。
在此,參照圖2,定義間距方向、接點插拔方向及上下方向。間距方向為複數個接點4所排列的方向。接點插拔方向為將各接點4插入於外殼5之各接點插入開縫6時,外殼5與各接點4相對向的方向。各接點4係能沿著接點插拔方向而插入於各接點插入開縫6。接點插拔方向係正交於間距方向。上下方向為正交於間距方向及接點插拔方向的方向。
(外殼5)
其次,參照圖3至圖12,說明外殼5。圖3至圖5係從各種角度觀察的外殼5之立體圖。圖6及圖7係顯示圖4之A部。圖7係為了方便說明起見而使外殼5之一部分帶缺口。
如圖3至圖5所示,外殼5為藉由射出成型一體所形成的單一樹脂製零件。如圖3至圖7所示,外殼5係具有:外殼本體7,用以保持複數個接點4;吸附板10(吸附部),其具有能夠供圖14所示的自動安裝機2之吸附噴嘴8吸附的平坦之吸附面9,並且以重疊於外殼本體7之方式所配置;以及容易斷裂的四個連結部11,用以連結外殼本體7與吸附板10。由於四個連結部11構成為容易斷裂,所以如圖8所示,可以將吸附板10從外殼本體7剝離。
其次,針對外殼本體7加以詳細說明。如圖3至圖5、圖8所示,外殼本體7為大致正方體狀,且具有上表面7A(外殼相對向面)、下表面7B、前表面7C、後表面7D及二個側表面7E。
上表面7A及下表面7B為正交於上下方向的表面。如圖3及圖8所示,上表面7A係在上下方向與吸附板10相對向。下表面7B為上表面7A之相反側的表面。前表面7C及後表 面7D為正交於接點插拔方向的表面。在前表面7C係形成有可供圖17及圖18所示的供電基板12之端子部13插入的端子部插入槽14。如圖3及圖5所示,後表面7D為與前表面7C相反側的表面。如圖3至圖5所示,二個側表面7E為正交於間距方向的表面。
如圖8所示,前述複數個接點插入開縫6係形成於外殼本體7。複數個接點插入開縫6係以預定間距排列形成於間距方向。複數個接點插入開縫6係開口於上表面7A。亦即,複數個接點插入開縫6係朝向吸附板10而開口於上方(第1方向)。因而,在外殼本體7之上表面7A係形成有複數個開口部6A。複數個開口部6A係相當於複數個接點插入開縫6之上表面7A中的開口。由於複數個開口部6A之存在,在外殼本體7之上表面7A就不存在足以使自動安裝機2吸附外殼本體7的平坦面。複數個開口部6A係被吸附板10覆蓋(一併參照圖6)。複數個接點插入開縫6亦開口於前表面7C。
如圖3及圖9所示,在上表面7A之間距方向的各端部7F係分別形成有上方凹部15(凹部),該上方凹部15係朝向遠離吸附板10之方向(下方)下凹,並且在間距方向朝向外側開口。各上方凹部15係在上下方向與吸附板10相對向。
如圖9所示,在各側表面7E之靠近後表面7D側係分 別形成有在間距方向下凹的側方凹部16。
其次,針對吸附板10加以詳細說明。如圖3至圖8所示,吸附板10為長方形之板,且具有前述吸附面9以及作為吸附面9之相反側之面的背面20。吸附板10之背面20係在上下方向與外殼本體7之上表面7A相對向。圖10係顯示外殼5之俯視圖。如圖10所示,吸附板10係覆蓋外殼本體7之上表面7A上所形成的複數個開口部6A。如圖3及圖10所示,吸附板10係完全覆蓋外殼本體7。詳言之,如圖10所示,吸附板10係在上下方向與二個上方凹部15相對向。因而,如圖11所示,在上下方向,在外殼本體7與吸附板10之間係積極地形成有間隙G。然後,藉由該間隙G之存在,將手指F1插入於間隙G,並將手指F1勾住吸附板10的背面20,以使吸附板10容易從外殼本體7剝離。
又,如圖10所示,在上下方向觀察,吸附板10係具有比外殼本體7更朝向外側突出的二個突出部21。在圖10中,係以二點鏈線來特定二個突出部21。由於二個突出部21係比外殼本體7更朝向外側突出,所以如圖11所示,很容易地將手指F2勾住各突出部21之背面22,而使吸附板10容易從外殼本體7剝離。
圖12係顯示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重心23。如圖12所示,當在上下方向觀察時,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重心23係位於吸附板10內。正確而言,當在上下方向觀察時,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重心23係位於吸附板10之外周緣 24的內側。因而,在藉由自動安裝機2而吸附了吸附面9時,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姿勢會呈安定狀態。
其次,針對四個連結部11加以詳細說明。如圖3至圖5所示,四個連結部11係在上下方向以受外殼本體7與吸附板10包夾之方式所配置。四個連結部11係用以連結外殼本體7之上表面7A以及吸附板10之背面20。四個連結部11係從吸附板10之背面20朝向外殼本體7之上表面7A突出所形成。換言之,四個連結部11係從外殼本體7之上表面7A朝向吸附板10之背面20突出所形成。
如圖7所示,各連結部11係以朝向下方(第2方向)呈尖細之方式所形成。各連結部11係在沿著接點插拔方向觀察時呈梯形狀。各連結部11之下端25係沿著接點插拔方向而具有細長之長方形的剖面形狀。
如圖3及圖4所示,四個當中的二個連結部11係形成於靠近前表面7C側。如圖5所示,其餘的二個連結部11係形成於靠近後表面7D側。然後,如圖12所示,在上下方向觀察,彼此連結三個連結部11的線段30係構成三角形。換言之,存在有如彼此連結之線段30構成三角形的三個連結部11之組合。依據以上的構成,可以解決以下的問題。亦即,當假設四個連結部11皆排列在一直線上時,就有以下的問題:在利用自動安裝機2吸附了吸附面9時, 會以該直線為軸,使外殼本體7相對於吸附板10而擺動。相對於此,依據以上的構成,由於吸附板10無法相對於外殼本體7而旋轉,所以可以有效地抑制利用自動安裝機2吸附了吸附面9時的外殼本體7之搖擺。
(接點4)
其次,參照圖13,說明接點4。如圖13所示,接點4係具有基底(base)40、U字部41及保持部42。基底40係朝向接點插拔方向細長地延伸所形成。在基底40之兩端係形成有二個安裝部43。各安裝部43係分別具有安裝面45,該安裝面45係被焊接於圖15所示的LED安裝基板3之LED安裝面3A的焊墊(pad)44上。各安裝面45為面向下方的表面。U字部41係形成U字狀。保持部42為連結基底40與U字部41的部分。
然後,如圖1及圖2所示,當將各接點4壓入於外殼本體7之各接點插入開縫6時,各接點4係被外殼本體7保持。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安裝方法)
其次,參照圖14至圖16,說明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安裝方法。首先,藉由自動安裝機2之吸附噴嘴(adsorption nozzle)8吸附被收容於未圖示之載帶(carrier tape)的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吸附面9來使自動安裝機2 保持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其次,自動安裝機2將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外殼本體7插入於LED安裝基板3上所形成的連接器安裝孔50,之後,自動安裝機2係解除吸附。如此,如圖15所示,各接點4之各安裝面45會座定於LED安裝基板3之各焊墊44,而使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暫時保持於LED安裝基板3。在此狀態下,自動安裝機2會將各安裝面45焊接於各焊墊44。在該焊接作業完成之後,以圖11所示之方法,使作業員從外殼本體7剝離吸附板10。如此,如圖16所示,能大幅地抑制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從LED安裝基板3之LED安裝面3A突出的突出量,而且能使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低外形化。在圖16之例中,係在LED安裝基板3之LED安裝面3A安裝有複數個LED元件51。由於本實施形態之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係在安裝後具有低外形化的功能,所以即便是將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配置於LED元件51之附近,仍不易使從LED元件51輸出的光被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遮蔽。
另外,如圖9所示,在吸附板10被剝離的外殼本體7係留下四個因連結部11斷裂所引起的斷裂面S。反過來說,在安裝後的外殼本體7之上表面7A能辨識至少一個破裂面S的情況下,可視為某些部位已從外殼本體7之上表面7A被剝離。然後,在由於複數個開口部6A之存在而沒有足以吸附於外殼本體7之上表面7A的平坦面之情況下,可以強力推測已被剝離的是如本實施形態的吸附板10。
圖17及圖18係顯示將供電基板12安裝於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樣態。如圖17及圖18所示,當將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安裝於LED安裝基板3之LED安裝面3A時,外殼本體7之大部分就會比LED安裝基板3更朝向下側突出。亦即,外殼本體7之端子部插入槽14係位於比LED安裝基板3更下側。在供電基板12係配置有未圖示的電路零件,且形成有未圖示的電路圖案。在供電基板12之端子部13係形成有未圖示的複數個電極。然後,如圖17及圖18所示,當將供電基板12之端子部13插入於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端子部插入槽14時,供電基板12係能將電力供應至各LED元件51。
以上,雖然已說明本案發明之較佳的實施形態,但是上述實施形態係具有以下的特長。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連接器)為能夠藉由自動安裝機2安裝於LED安裝基板3(基板)的連接器。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係具備複數個接點4以及保持接點4的外殼5。外殼5為一體所形成的單一零件。外殼5係具有:外殼本體7,用以保持複數個接點4,且具有複數個開口部6A;吸附板10(吸附部),其具有能夠供自動安裝機2吸附的吸附面9,並且以重疊於外殼本體7之方式所配置,且覆蓋複數個開口部6A;以及容易斷裂的四個連結部11,用以連結外殼本體7與吸附板10。 依據以上的構成,在自動安裝機2將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安裝於LED安裝基板3之後,將四個連結部11予以斷裂以將吸附板10從外殼本體7拆除,藉此可以使安裝後的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低外形化。又,由於外殼5為一體所形成的單一零件,所以可以以低成本製造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因而,可以以低成本將能夠藉由自動安裝機2安裝於LED安裝基板3的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低外形化。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已假設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係具有複數個接點4,但是亦可考慮具備一個接點4來取代之。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已假設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係具有四個連結部11,但是亦可考慮具有一個連結部11的情況、具有二個或三個連結部11的情況、具有五個以上之連結部11的情況來取代之。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已假設外殼本體7係具有複數個開口部6A,但是亦可考慮具有一個開口部6A來取代之。無論如何,由於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係設置有用以覆蓋一個或複數個開口部6A的吸附板10,所以即便是在由於形成一個或複數個開口部6A而無法充分地確保能夠吸附於外殼本體7之上表面7A的面積之情況下,仍可以毫無問題地藉由自動安裝機2進行自動安裝。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係具有複數個連結部11。依據以上的構成,就可以確實地連結外殼本體7與吸附板10。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係具有至少三個連結部11。如圖12所示,彼此連結至少三個連結部11的線段30係構成三角形。依據以上的構成,如前面所述般,與複數個連結部11排列一直線上的情況相較,還可以有效地抑制藉由自動安裝機2吸附了吸附面9時的外殼本體7之搖擺。
又,如圖12所示,當在上下方向(正交於吸附面9之方向)觀察時,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重心係位於吸附面9內。依據以上的構成,與在上下方向觀察在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重心23並未位於吸附面9內的情況相較,還能使藉由自動安裝機2吸附了吸附面9時的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之姿勢呈安定狀態。
又,如圖8所示,外殼本體7係具有用以收容接點4的複數個接點插入開縫6(開縫)。複數個開口部6A分別為複數個接點插入槽6的開口。如前面所述般,複數個開口部6A係被吸附板10覆蓋。
該實施形態只不過是本發明之一例,只要是在外殼本體之上表面形成有開口部(無法以自動安裝機之吸附噴嘴來吸附的形狀),吸附部以與外殼本體重疊之方式所配置,且覆蓋開口部,則即便是與圖8所揭示的形態為不同的形態,仍同樣能發揮「可以以低成本將能夠藉由自動安裝機安裝的連接器低外形化」的功效。例如,外殼本體之上表面的開口部亦可為用以將接點從上方插入的開口部、用以將供電基板插入於連接器的開口部、用以使連接器彼此嵌合的開口部等。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已假設在外殼本體7係形成有複數個接點插入開縫6,但是亦可考慮在外殼本體7僅形成有一個接點插入開縫6的情況來取代之。
又,如圖9所示,在外殼本體7之與吸附板10相對向的上表面7A(外殼相對向面)係形成有朝向遠離吸附板10之方向下凹並且朝向外側開口的上方凹部15(凹部)。吸附板10係在上下方向觀察與上方凹部15相對向。依據以上的構成,如圖11所示,由於在外殼本體7與吸附板10之間可以形成間隙G,所以容易將吸附板10從外殼本體7拆除。
又,如圖10及圖11所示,吸附板10係具有比外殼本體7更朝向外側突出的突出部21。依據以上的構成,如圖 11所示,由於突出部21之背面22是呈露出狀態,所以容易將吸附板10從外殼本體7拆除。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係藉由複數個接點4及外殼5所構成,該外殼5係具有外殼本體7、吸附板10及四個連結部11。但是,為了方便說明起見,在本說明書中,在圖16至圖18中,從外殼本體7剝離吸附板10之後,仍將具有複數個接點4與外殼本體7的構成稱為基板對基板連接器1。
又,在本說明書中,雖然已使用具體地顯示「上」或「下」、「上下方向」等方向的用語,但是此等用語只不過是為了方便說明起見才使用,而非用以限定本案發明之權利範圍。
5‧‧‧外殼
7‧‧‧外殼本體
10‧‧‧吸附板(吸附部)
11‧‧‧連結部
15‧‧‧上方凹部(凹部)
16‧‧‧側方凹部
20、22‧‧‧背面
21‧‧‧突出部
F1、F2‧‧‧手指
G‧‧‧間隙

Claims (8)

  1. 一種連接器,係能夠藉由自動安裝機安裝於基板,且具備:接點;以及外殼,用以保持前述接點;前述外殼為一體所形成的單一零件;前述外殼係具有:外殼本體,用以保持前述接點,且具有開口部;吸附部,其具有能夠供前述自動安裝機吸附的吸附面,並且以重疊於前述外殼本體之方式所配置,且覆蓋前述開口部;以及容易斷裂的連結部,用以連結前述外殼本體與前述吸附部。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外殼係藉由射出成型一體所形成。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前述連結部係設置有複數個。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前述連結部係設置有至少三個;彼此連結前述至少三個連結部的線段係構成三角形。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當在正交於前述吸附面之方向觀察時,前述連接器之重心係位於前述吸附面內。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外殼本體係具有用以插入前述接點的開縫;前述開口部為前述開縫的開口。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外殼本體之與前述吸附部相對向的外殼相對向面係形成有朝向遠離前述吸附部之方向下凹並且朝向外側開口的凹部;前述吸附部係在正交於前述吸附面之方向與前述凹部相對向。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在正交於前述吸附面之方向觀察,前述吸附部係具有比前述外殼本體更朝向外側突出的突出部。
TW104142674A 2015-01-30 2015-12-18 連接器 TWI6183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7368A JP6553878B2 (ja) 2015-01-30 2015-01-30 コネクタ
JP2015-017368 2015-0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8271A true TW201628271A (zh) 2016-08-01
TWI618300B TWI618300B (zh) 2018-03-11

Family

ID=56570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2674A TWI618300B (zh) 2015-01-30 2015-12-18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53878B2 (zh)
CN (1) CN105846190A (zh)
TW (1) TWI61830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65794U (zh) * 1987-04-20 1988-10-28
US5147209A (en) * 1990-04-16 1992-09-15 Mckenzie Socket Technology, Inc. Intermediary adapter-connector
JP2576105Y2 (ja) * 1991-07-15 1998-07-09 ケル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吸着用補助具
JPH05114445A (ja) * 1991-10-21 1993-05-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ソケツト
JPH06104054A (ja) * 1992-09-18 1994-04-15 Toshiba Corp 自動装着機対応部品およびその実装方法
JP3563861B2 (ja) * 1996-02-26 2004-09-08 ケル株式会社 ライトアングルタイプコネクタの吸着用補助具
CN1088927C (zh) * 1998-02-27 2002-08-07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辅助装设装置的连接器
JP2000150032A (ja) * 1998-11-12 2000-05-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可撓性基板取付接続装置
CN2768231Y (zh) * 2004-10-29 2006-03-2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CN1770560A (zh) * 2004-11-05 2006-05-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中取置装置的卸除方法
JP4703429B2 (ja) * 2006-02-17 2011-06-1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ホルダ
CN201075419Y (zh) * 2007-06-19 2008-06-18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带帽的固定端电连接器
CN201570639U (zh) * 2009-10-15 2010-09-01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JP5051796B2 (ja) * 2010-04-20 2012-10-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235221B2 (ja) * 2011-01-20 2013-07-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1292746B1 (ko) * 2012-07-04 2013-08-02 한국몰렉스 주식회사 오프셋 타입 와이어 투 보드 커넥터
CN203312533U (zh) * 2013-06-28 2013-11-27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8300B (zh) 2018-03-11
JP2016143521A (ja) 2016-08-08
JP6553878B2 (ja) 2019-07-31
CN105846190A (zh) 2016-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3540B (zh) 線纜連接器組件
KR102012026B1 (ko) 커넥터 시스템을 위한 커넥터 조립체
TWM537329U (zh) 可於插接時防止端子翹曲之插座電連接器
US916008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use with printed circuit boards
TWM584035U (zh) 具有取代電路板金手指之保護件的插頭連接器
TWI460927B (zh) 連接器
US88080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using same
US20150244090A1 (en)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CN108232496B (zh) 电子装置
TWI618300B (zh) 連接器
TWM518420U (zh) 電連接器
TWM444637U (zh) Usb連接器之固定件、連接器本體、基板、遮蔽殼體及其結構總成
US1030520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M483573U (zh) 電子卡連接裝置
CN107293865B (zh) 具双向夹持结构的连接器组件
TWM478927U (zh) 利用階梯狀支撐部提昇焊接良率之訊號連接器
JP2013232331A (ja) チップ型led用ソケット
TW200908465A (en) Adsorption cover for connector
TWM501090U (zh) 風扇模組及其外殼
JPH0735341Y2 (ja) プリント基板に対する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TWM505582U (zh) 發光二極體照明固持座
KR20150033450A (ko) 커넥터
TWM515719U (zh) 具有防呆功能的通信傳播連接器插座
KR101212808B1 (ko) 커넥터가 실장된 보드
JP2016173880A (ja) 照明ランプ用の口金、照明ランプ及び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