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0938A -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0938A
TW201600938A TW104126514A TW104126514A TW201600938A TW 201600938 A TW201600938 A TW 201600938A TW 104126514 A TW104126514 A TW 104126514A TW 104126514 A TW104126514 A TW 104126514A TW 201600938 A TW201600938 A TW 2016009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direction parallel
support member
exposure apparatus
st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6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4079B (zh
Inventor
青木保夫
Original Assignee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0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0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4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407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16Stag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58Drive means, e.g. actuators, motors for long- or short-stroke modules or fine or coarse driv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91Large workpieces, e.g. glass substrates for flat panel displays or solar pane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1/6831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electrostatic chu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1/683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with gripping and holding devices using a vacuum; Bernoulli devices

Landscapes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Abstract

液晶曝光裝置中,於兩個平台(12A,12B)上分別配置底墊(72A,72B),且藉由底墊(72A,72B)支承一片踏板(71)。自重消除裝置(40)之裝置本體(60),由於藉由在踏板(71)上移動,而從平台(12A)上移動至平台(12B)上(或是相反移動),因此分離配置而相鄰之平台(12A)與平台(12B)之邊界部,不會發揮自重消除裝置(40)在移動時之導引面之功能。因此,縱使兩個平台(12A,12B)分離配置,亦能將保持基板(P)之微動載台(21)以良好精度沿XY平面導引部。

Description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更詳言之,係關於具備沿既定之二維平面移動之移動體的移動體裝置、具備該移動體裝置之曝光裝置、以及使用該曝光裝置之元件製造方法。
以往,在製造液晶顯示元件、半導體元件(積體電路)等之電子元件(微型元件)之微影製程中,主要係使用步進重複方式之投影曝光裝置(所謂步進器),或使用步進掃描方式之投影曝光裝置(所謂掃描步進器(亦稱為掃描器))等。
然而,近年來,曝光裝置之曝光對象物之基板(特別是液晶曝光裝置之曝光對象的玻璃基板)有更大型化之傾向,此種曝光裝置中,保持基板之基板載台亦大型化,因重量之增加使基板之位置控制變得困難。作為解決此種問題之曝光裝置,開發出了一種以由柱狀構件構成之自重消除裝置(自重消除器)支承保持基板之基板台之自重的曝光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此種曝光裝置中,自重消除裝置係沿藉由石材形成之板狀構件即平台之上面(導引面)與基板台一體移動。又,平台之導引面,為了沿二維平面以良好精度導引基板台,其平坦度作得非常高。
然而,為了以長行程驅動已大型化之基板,需使具有自重消除裝置移動時之導引面之平台大型化,因此平台之加工相當困難。又,當平台趨於大型後,亦難以將平台搬送(例如藉由車輛輸送)至設置曝光裝置之場所(例如液晶面板之製造工廠)。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8/129762號
根據本發明之第1態樣,提供一種移動體裝置,其具備:複數個平台,分別具有與包含彼此正交之第1軸及第2軸之二維平面平行之導引面,以既定間隔配置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第1移動體,可在前述複數個平台上沿與前述二維平面平行之平面移動;第1支承構件,係支承前述第1移動體之自重,與前述第1移動體一起在前述複數個平台上移動於與前述二維平面平行之面內;第2支承構件,將前述第1支承構件支承成可相對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以及複數個第3支承構件,與前述複數個平台分別對應配置,將前述第2支承構件以在前述複數個平台間移交之狀態支承。
藉此,與第1移動體一起在以既定間隔配置於與第1軸平行之方向之複數個平台上移動之第1支承構件,當移動於與第1軸平行之方向時,係在與複數個平台分別對應配置之複數個第3支承構件所支承之第2支承構件上移動。第2支承構件,由於係透過複數個第3支承構件橫越(橫跨)複數個平台間配置,因此即使第1支承構件從相鄰之一平台上移動至另一平台上時,亦可將第1支承構件沿二維平面以良好 精度導引。
根據本發明之第2態樣,提供一種第1曝光裝置,係藉由能量束之照射使物體曝光,其具備:於前述第1移動體保持前述物體之本發明之移動體裝置;以及對前述第1移動體上所載置之前述物體照射前述能量束之圖案化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3態樣,提供一種第2曝光裝置,係藉由能量束之照射使物體曝光,其具備:複數個平台,分別具有與包含彼此正交之第1軸及第2軸之二維平面平行之導引面,以既定間隔配置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第1載台,可保持前述物體在前述複數個平台上沿與前述二維平面平行之平面移動;自重消除構件,係支承前述第1載台之自重,與前述第1載台一起在前述複數個平台上移動於與前述二維平面平行之面內;板構件,將前述自重消除構件支承成可相對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複數個支承構件,與前述複數個平台分別對應配置,將前述板構件以在前述複數個平台間移交之狀態支承;以及圖案化裝置,係對前述第1載台所保持之前述物體照射前述能量束。
藉此,即使自重消除構件從相鄰之一平台上移動至另一平台上時,亦可將自重消除構件沿二維平面以良好精度導引。因此,於曝光時,能以自重消除構件支承保持物體之第1載台之自重,並將自重消除構件沿二維平面導引,藉此能將第1載台所保持之物體穩定地驅動於第1軸方向,而可進行高精度之曝光。
根據本發明之第4態樣,提供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包含:使用本發明之第1、第2曝光裝置中之任一者使基板曝 光之動作;以及使已曝光之前述基板顯影之動作。
此處,藉由使用平面面板顯示器用之基板作為基板,而能提供製造平面面板顯示器作為元件之製造方法。平面面板顯示器用之基板,除了玻璃基板等以外,亦包含膜狀構件。
10‧‧‧液晶曝光裝置
12A,12B‧‧‧平台
14A,14B,14C‧‧‧底框
15‧‧‧導引部
15a‧‧‧磁石單元
15b‧‧‧X導件
16‧‧‧腳部
17‧‧‧X導件
21‧‧‧微動載台
22X,22Y‧‧‧移動鏡
23X‧‧‧X粗動載台
23Y‧‧‧Y粗動載台
23Ya‧‧‧開口部
24X,24Y‧‧‧固定構件
25‧‧‧Y柱構件
25a‧‧‧氣墊用導件
26‧‧‧連接構件
27‧‧‧滑件部
28‧‧‧Y導件
29‧‧‧X可動件
29a‧‧‧線圈單元
29b‧‧‧滑件部
30‧‧‧滑件部
31‧‧‧鏡筒平台
32‧‧‧支承構件
33‧‧‧基板載台架台
34‧‧‧防振機構
35‧‧‧光罩載台導件
40‧‧‧自重消除裝置
51X‧‧‧X可動件
51Y‧‧‧Y可動件
51Z‧‧‧Z可動件
53X‧‧‧X固定件
53Y‧‧‧Y固定件
53Z‧‧‧Z固定件
55X‧‧‧X軸線圈馬達
55Y‧‧‧Y軸線圈馬達
55Z‧‧‧Z軸線圈馬達
56a‧‧‧支承構件
56b‧‧‧支承構件
57‧‧‧位準裝置
58‧‧‧軸承部
59‧‧‧球體
60‧‧‧裝置本體
61‧‧‧框體
62‧‧‧空氣彈簧
63‧‧‧滑件部
64‧‧‧臂狀構件
64X‧‧‧X臂狀構件
64Y‧‧‧Y臂狀構件
65‧‧‧探針部
66‧‧‧標的部
67‧‧‧板彈簧
68‧‧‧滑件部
70‧‧‧支承裝置
71‧‧‧步進板
72A,72B‧‧‧底墊
73‧‧‧重心驅動裝置
74‧‧‧擋止器
75‧‧‧導引繩
76,77‧‧‧Y導件
78‧‧‧磁石單元
79a,79b‧‧‧滑車
80a,80b‧‧‧驅動繩
81a,81b‧‧‧支承構件
82‧‧‧底座部
83‧‧‧球形連接器
84‧‧‧氣墊
85‧‧‧滑件部
86‧‧‧線圈單元
87‧‧‧滑件部
88‧‧‧球形接合件
89‧‧‧氣墊
90‧‧‧線圈單元
91‧‧‧光罩干涉儀
92‧‧‧雷射干涉儀系統
94‧‧‧滑件部
BD‧‧‧機體
CG‧‧‧重心位置
F‧‧‧地面
IL‧‧‧照明光
IOP‧‧‧照明系統
M‧‧‧光罩
MST‧‧‧光罩載台
P‧‧‧基板
PH‧‧‧基板保持具
PL‧‧‧投影光學系統
PST‧‧‧基板載台
圖1係顯示一實施形態之液晶曝光裝置之概略構成的圖。
圖2係顯示從X軸方向觀看曝光裝置所具備之基板載台之側視(一部分截面)圖。
圖3係顯示從Y軸方向觀看曝光裝置所具備之基板載台之側視(一部分截面)圖。
圖4係省略基板載台一部分顯示之俯視圖(其1)。
圖5係省略基板載台一部分顯示之俯視圖(其2)。
圖6(A)~圖6(C)係用以說明將基板驅動於步進方向(Y軸方向)時基板載台之動作之圖。
以下,基於圖1~圖6(C)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一實施形態之液晶曝光裝置10之概略構成。此液晶曝光裝置10,係步進掃描方式之投影曝光裝置、即所謂掃描器。
液晶曝光裝置10如圖1所示,包含照明系統IOP、保持光罩M之光罩載台MST、投影光學系統PL、搭載有光罩載台MST、投影光學系統PL等之機體BD、將基板P保持成可沿XY平面移動之基板載台PST、以及此等之控制系統 等。以下,以曝光時光罩M與基板P相對投影光學系統PL分別掃描之方向為X軸方向、以在水平面內與該X軸方向正交之方向為Y軸方向、以與X軸及Y軸方向正交之方向為Z軸方向、以繞X軸、Y軸、以及Z軸之旋轉(傾斜)方向為θ x、θ y、θ z方向來進行說明。
照明系統IOP,與例如美國專利第6,552,775號說明書等揭示之照明系統為相同的構成。亦即,照明系統IOP係將從未圖示水銀燈射出之光分別經由未圖示之反射鏡、分色鏡、開閉器、波長選擇過濾器、各種透鏡等之光學要素,作為曝光用照明光(照明光)IL向光罩M照射。作為照明光IL,例如係使用i線(波長365nm)、g線(波長436nm)、h線(波長405nm)等之光(或者上述I線、g線、h線之合成光)。又,照明光IL之波長,可藉由波長選擇過濾器,視被要求之解析度適當地切換。
於光罩載台MST,例如藉由真空吸附固定有電路圖案等形成於其圖案面(圖1之下面)的光罩M。光罩載台MST,於一體固定於後述機體BD一部分即鏡筒平台31上面、以X軸方向為長邊方向之一對光罩載台導件35上,例如透過未圖示空氣墊以非接觸狀態支承。光罩載台MST藉由包含例如線性馬達之光罩載台驅動系統(未圖示),在一對光罩載台導件35上以既定之行程驅動於掃描方向(X軸方向),且微幅驅動於Y軸方向及θ z方向。
光罩載台MST在XY平面內之位置(包含θ z方向之旋轉資訊)係藉由光罩雷射干涉儀(以下稱為「光罩干涉儀」)91,經由固定於光罩載台MST(或形成於其上)之反射 面,以例如0.5~1nm程度之分析能力隨時檢測。光罩干涉儀91之測量值被送至未圖示之控制裝置,在控制裝置中,根據光罩干涉儀91之測量值透過光罩載台驅動系統控制光罩載台MST在X軸方向、Y軸方向、以及θ z方向之位置(及速度)。
投影光學系統PL係於光罩載台MST之圖1下方支承於鏡筒平台31。本實施形態之投影光學系統PL,具有與例如美國專利第6,552,775號說明書所揭示之投影光學系統相同的構成。亦即,投影光學系統PL,與包含光罩M之圖案像之投影區域配置成鋸齒形之複數個投影光學系統(多透鏡投影光學系統)、且具有以Y軸方向為長邊方向之長方形狀之單一像場之投影光學系統同等功能。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複數個之各投影光學系統,係使用以例如兩側遠心之等倍系統形成正立正像者。又,以下將投影光學系統PL之配置成鋸齒狀之複數個投影區域總稱為曝光區域。
是以,當藉由來自照明系統IOP之照明光IL照明光罩M上之照明區域時,藉由通過光罩M(投影光學系統PL之第1面(物體面)與圖案面配置成大致一致)之照明光IL,經由投影光學系統PL使該照明區域內之光罩M之電路圖的投影像(部分正立像),形成於配置在投影光學系統PL之第2面(像面)側、與基板P(於表面塗布有光阻(感光劑))上之照明區域共軛之照明光IL的照射區域(曝光區域)。接著,藉由光罩載台MST與基板載台PST之同步驅動,使光罩M相對照明區域(照明光IL)移動於掃描方向(X軸方向),且使基板P相對曝光區域(照明光IL)移動於掃描方向(X軸方向),藉 此進行基板P上之一個照射區域(區劃區域)之掃描曝光,而於該照射區域轉印光罩M之圖案。亦即,本實施形態中,藉由照明系統IOP及投影光學系統PL於基板P上生成光罩M之圖案,藉由照明光IL對基板上之感光層(光阻層)之曝光而於基板P上形成該圖案。
機體BD包含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8/0030702號說明書等所揭示之一對基板載台架台33(參照圖3)與經由架設在該一對基板載台架台33上之一對支承構件32支承成水平之鏡筒平台31。由圖1及圖3可知,一對基板載台架台33由分別以Y軸方向為長邊方向之構件構成,以既定間隔配置於X軸方向。各基板載台架台33,其長邊方向之兩端部支承於設置在地面F上之防振機構34,而相對地面F在振動上分離。
如圖1所示,基板載台PST具備:配置於地面F上之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例如三個)之底框14A,14B,14C、架設於一對基板載台架台33上之一對平台12A,12B、在三個底框14A~14C上驅動於X軸方向之X粗動載台23X、在X粗動載台23X上被驅動於Y軸方向且與X粗動載台23X一起構成XY二維載台裝置之Y粗動載台23Y、配置於Y粗動載台23Y之+Z側(上方)之微動載台21、以及與微動載台21連動而在XY平面內移動之自重消除裝置40。
底框14A~14C,係以既定間隔配置於Y軸方向。底框14A~14C分別具備:如圖4所示延伸設置於X軸方向之樑狀構件即導引部15、將導引部15之兩端部支承於地面F上之一對腳部16。各導引部15,係YZ截面呈延伸於Z軸方 向之矩形狀。底框14A~14C與基板載台架台33(參照圖1),呈機械式地不連接(不接觸)。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導引部15之兩端部雖被一對腳部16支承,但亦可與此一起,將導引部15之長邊方向中間部分(亦可係複數處)以同樣之腳部支承。
一對平台12A,12B固定於一對基板載台架台33上面。平台12A,12B係由例如石材形成之以X軸方向為長邊方向之俯視呈矩形之板狀構件,並以既定間隔配置於Y軸方向。平台12A,配置於底框14A與底框14B之間,平台12B,配置於底框14B與底框14C之間。平台12A,12B各自之上面之平坦度係作成非常高。
X粗動載台23X如圖4所示,具備以Y軸方向為長邊方向且以既定間隔配置於X軸方向之一對樑狀構件即Y柱構件25與分別連接一對Y柱構件25之長邊方向兩端部之一對連接構件26,在俯視下形成為矩形。Y柱構件25之下面與連接構件26之下面雖配置於同一面上,但連接構件26之上面配置於較Y柱構件25上面低(-Z側)之位置(參照圖2)。
如圖2所示,一對連接構件26之一方(-Y側)支承於底框14A,另一方(+Y側)則支承於底框14C。於一對連接構件26各自之底面,固定有形成為截面倒U字形之X可動件29。於固定在-Y側之連接構件26之X可動件29之一對對向之對向面間插入有底框14A之導引部15(參照圖4)。又,於固定在+Y側之連接構件26之X可動件29之一對對向之對向面間插入有底框14C之導引部15(參照圖4)。各X 可動件29於一對對向面具備包含複數個線圈之線圈單元29a。另一方面,於各導引部15之兩側面,固定有包含以既定間隔排列於X軸方向之複數個永久磁石之磁石單元15a(在圖4中係省略圖示)。磁石單元15a與X可動件29之線圈單元29a一起構成將X粗動載台23X驅動於X軸方向之勞倫茲力驅動方式之X線性馬達。又,於各導引部15之兩側面及上面,分別固定有延伸設置於X軸方向之X導件15b(在圖4中係省略圖示)。另一方面,於各X可動件29配置有複數個截面為倒U字形之滑件部29b,其包含複數個未圖示之軸承且能以滑動狀態機械卡合於各X導件15b。
於一對Y柱構件25各自之長邊方向中央部下面固定有滑件部27,其於下端部具有能以滑動狀態機械卡合於固定在底框14B之X導件17之截面U字形構件。於一對Y柱構件25各自之上面固定有延伸設置於Y軸方向之Y導件28。
Y粗動載台23Y係由俯視大致正方形之板狀(或箱型)構件構成,如圖2所示,具有於中央部貫通於Z軸方向之開口部23Ya。又,於Y粗動載台23Y下面之四角部,固定有截面為倒U字形之滑件部30,其包含複數個未圖示之軸承且能以滑動狀態機械卡合於固定在前述Y柱構件25上之Y導件28上(參照圖4)。此外,於各圖式中雖省略,但於各Y柱構件25之上面,與Y導件28平行延伸設置一例如包含複數個磁石之磁石單元,於Y粗動載台23Y之下面,配置有包含複數個線圈之線圈單元。各Y柱構件25上之磁石單元、以及對應於此之Y粗動載台23Y之線圈單元,構成將Y粗動載台23Y驅動於Y軸方向之勞倫茲力驅動方式之Y 線性馬達。此外,X粗動載台及Y粗動載台之驅動方式(致動器)不限於線性馬達,例如亦可係滾珠螺桿驅動、皮帶驅動等。
如圖2所示,於Y粗動載台23Y上面之+Y側端部,於X軸方向以既定間隔(圖2中係與圖式往深處方向重疊)配置之複數個、例如三個Y固定件53Y係經由延伸設置於Z軸方向之柱狀支承構件56a而固定。又,如圖3所示,於Y粗動載台23Y上面之+X側端部,於Y軸方向以既定間隔(圖3中係與圖式往深處方向重疊)配置之複數個、例如三個X固定件53X係經由延伸設置於Z軸方向之柱狀支承構件56a而固定。Y固定件53Y、X固定件53X,分別具有包含複數個線圈之線圈單元(圖示省略)。
又,如圖2及圖3所示,於Y粗動載台23Y上面之四角部,經由支承構件56b固定有Z固定件53Z。此外,為了避免圖式複雜,四個Z固定件53Z中,在圖2僅顯示-Y側且+X側之Z固定件53Z,在圖3僅顯示-X側且-Y側之Z固定件53Z,其他兩個Z固定件之圖示則予省略。Z固定件53Z具有包含複數個線圈之線圈單元(圖示省略)。
微動載台21係由俯視大致正方形之板狀(或箱型)構件構成,於其上面經由基板保持具PH保持基板P。基板保持具PH,具有例如未圖示之真空吸附機構(或靜電吸附機構)之至少一部分,於其上面吸附保持基板P。
如圖2及圖3所示,於微動載台21之-Y側、-X側各自之側面經由固定構件24Y,24X分別固定有移動鏡(棒狀鏡)22Y,22X。移動鏡22X之-X側之面以及移動鏡22Y之 -Y側之面,分別經由鏡面加工而作成反射面。微動載台21在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藉由對移動鏡22X,22Y照射測距光束之雷射干涉儀系統92(參照圖1)以例如0.5~1nm程度之解析能力隨時檢測。此外,實際上,雷射干涉儀系統92雖具備與X移動鏡22X及Y移動鏡22X分別對應之X雷射干涉儀及Y雷射干涉儀,但圖1中僅代表性地圖示Y雷射干涉儀。
又,如圖2所示,於微動載台21之+Y側側面,固定有以既定間隔配置於X軸方向之複數個、例如三個截面U字形之Y可動件51Y。又,如圖3所示,微動載台21之+X側側面,固定有以既定間隔配置於Y軸方向之複數個、例如三個截面U字形之X可動件51X。Y可動件51Y,X可動件51X,於分別對向之一對對向面具有包含複數個磁石之磁石單元(圖示省略)。三個Y可動件51Y分別與三個Y固定件53Y一起構成三個勞倫茲力驅動方式之Y軸線圈馬達55Y(以下簡稱為Y軸VCM55Y),三個X可動件51X分別與三個X固定件53X一起構成三個勞倫茲力驅動方式之X軸線圈馬達55X(以下簡稱為X軸VCM55X)。未圖示之主控制裝置,例如藉由使三個X軸VCM55X(或三個Y軸VCM55Y)中兩端之X軸VCM55X(或Y軸VCM55Y)所產生之驅動力(推力)不同,以將微動載台21驅動於θ z方向。
又,於微動載台21下面之四角部固定有截面呈倒U字形之Z可動件51Z。此外,為了避免圖式複雜,四個Z可動件51Z中,在圖2僅顯示-Y側且+X側之Z可動件51Z,在圖3僅顯示-X側且-Y側之Z可動件51Z,其他兩個Z 可動件之圖示則予省略。又,圖2及圖3中,為了圖示之方便,Z可動件51Z雖看似連接於固定構件24X,24Y,但實際上係固定於微動載台21之下面。Z可動件51Z於對向之一對對向面具有包含複數個磁石之磁石單元(圖示省略)。四個Z可動件51Z分別與四個Z固定件53Z一起構成四個勞倫茲力驅動方式之Z軸線圈馬達55Z(以下簡稱為Z軸VCM55Z)。未圖示之主控制裝置,藉由控制成四個Z軸VCM55Z各自之推力相同,而將微動載台21驅動於Z軸方向(使其上下移動)。又,主控制裝置20藉由控制成使各Z軸VCM55Z之推力不同,而能將微動載台21驅動於θ x方向及θ y方向。此外,本實施形態中,Z軸VCM雖對應微動載台之四角部而配置有四個,但並不限於此,Z軸VCM55Z只要能在至少不位於同一直線上之三點於Z軸方向產生推力即可。
藉由以上構成,基板載台PST,能將基板P於XY兩軸方向以長行程驅動(粗動),且能以微小行程驅動(微動)於六自由度方向(X,Y,Z軸方向以及θ x,θ y,θ z方向)。此外,本實施形態之X軸VCM、Y軸VCM、以及Z軸VCM,雖係可動件具有磁石單元之動磁式音圈馬達,但並不限於此,亦可係可動件具有線圈單元之移動線圈式音圈馬達。又,驅動方式亦可係勞倫茲力驅動方式以外之驅動方式。同樣地,曝光裝置10所具備之各線性馬達亦可係動磁式及移動線圈式之任一者,其驅動方式亦不限於勞倫茲力驅動方式,亦可係可變磁阻驅動方式等其他方式。
自重消除裝置40,係支承包含微動載台21之系統(具 體而言係由微動載台21、基板保持具PH、移動鏡22X,22Y、固定構件24X,24Y等構成之系統)之自重之構件,如圖2所示,具備與微動載台21連動而移動之裝置本體60,以及將裝置本體60支承於平台12A,12B上且追隨裝置本體60移動之追隨支承裝置70。
裝置本體60,由延伸設置於Z軸方向之柱狀構件構成,插入於形成在Y粗動載台23Y之貫通孔23Ya。裝置本體60包含框體61、空氣彈簧62、以及滑件部63。裝置本體60亦稱為心柱。
框體61由有底之筒狀構件構成。於框體61周壁面之上端部外側,固定有如圖2所示往+Y方向、-Y方向分別延伸之一對Y臂狀構件64Y、如圖3所示往+X方向、-X方向分別延伸之一對X臂狀構件64X(以下將四支臂狀構件單合稱為臂狀構件64)。於四支臂狀構件64各自之前端部配置有探針部65。另一方面,於微動載台21之下面,與上述探針部65對應地配置有標的部66。本實施形態中,包含此等探針部65與標的部66在內,構成能測量探針部65與標的部66間之距離、亦即微動載台21之Z位置之靜電容感測器(以下稱為Z感測器)。Z感測器之輸出供應至未圖示之主控制裝置。主控制裝置係使用四個Z感測器之測量結果,控制微動載台21在Z軸方向之位置、以及θ x,θ y方向各自之傾斜量。此外,Z感測器,只要能在至少不在同一直線上之三處測量微動載台21之Z位置,其數目不限定於四個,亦可係例如三個。又,Z感測器不限於靜電容感測器,亦可係CCD方式之雷射位移器等。又,構成Z感測器之探 針部與標的部之位置關係亦可與上述相反。
框體61如圖2所示,藉由配置在框體61之+Y側、-Y側之一對板彈簧67連接於Y粗動載台23Y。板彈簧67具備一端透過球形接合件連接於框體61、另一端連接於Y粗動載台23Y之例如由鋼材形成的薄板。因此,藉由前述Y線性馬達(圖示省略)將Y粗動載台23Y在X粗動載台23X上驅動於Y軸方向時,框體61係藉由作用於薄板之張力被Y粗動載台23Y牽引,而與Y粗動載台23Y一體地移動於Y軸方向(+Y方向及-Y方向)。不過,框體61藉由球形接合器之滑節之作用,在Z軸方向、θ x,θ y,θ z方向之位置不會被Y粗動載台23Y拘束。又,板彈簧67,於裝置本體60在Z軸方向之包含重心位置之平面內,連接裝置本體60與Y粗動載台23Y。因此,在將裝置本體60驅動於Y軸方向時,可抑制θ x方向(繞X軸)之力矩作用於裝置本體60,而能穩定地將裝置本體60驅動於Y軸方向。此外,嚴格說起來,只要後述滑件部68與76間之動摩擦力夠大,即可考量此點,將板彈簧之位置偏移至重心面下方。然而,在Y軸方向之移動中,由於一對底墊(與X相較廣度較廣)能承受力矩,因此即使有摩擦力之影響亦能較穩定地驅動。
空氣彈簧62,收容於框體61內之最下部。於空氣彈簧62係由未圖示之氣體供應裝置被供應氣體(例如空氣),藉此將其內部設定成氣壓較外部高的陽壓空間。裝置本體60,在支承微動載台21之狀態下,藉由空氣彈簧62吸收(消除)微動載台21等之自重,以減輕對Z軸VCM55Z之負載。又,空氣彈簧71亦發揮藉由其內壓之變化將微動載台21(亦即 基板P)以長行程驅動於Z軸方向之Z軸致動器之功能。亦可使用阻尼器兼致動器(例如振動吸收器即符合此)取代空氣彈簧62,其能在支承微動載台21之狀態下吸收(消除)其自重,且能將微動載台21驅動於Z軸方向。此時,亦可使用伸縮囊式、油壓式等其他方式之彈簧。
滑件部63係收容於框體61內部之筒狀構件。於框體61周壁內側,安裝有未圖示之複數個氣墊,而形成滑件部63移動於Z軸方向時之導件。於滑件部63上面,配置有未圖示之複數個氣墊,懸浮支承位準裝置57。
位準裝置57包含軸承部58與球體59。軸承部58由與XY平面平行配置之平板狀構件構成,下面與配置在滑件部63上面之氣墊(圖示省略)對向。於軸承部58上面形成有半球狀之凹部,球體59之下部可滑動地嵌合於凹部。又,於微動載台21之下面中央,亦同樣地形成有半球狀之凹部,球體59之上部可滑動地嵌合於其。此外,球體59亦可固定於微動載台21。因此,微動載台21係相對滑件部63於傾斜方向(θ x方向及θ y方向)移動(擺動)自如。此外,本實施形態之裝置本體60(包含板彈簧67),係與例如國際公開第2008/129762號(對應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0/0018950號說明書)等所揭示之自重消除機構相同之構成。又,亦可取代上述位準裝置57,使用如上述國際公開第2008/129762號所揭示,藉由以複數個(例如三個)氣墊支承三角錐狀構件而容許微動載台之傾斜之機構。
追隨支承裝置70,如圖2所示形成為Y軸方向(亦即步進方向)為長邊方向之平板狀,包含從下方支承裝置本體60 之步進板71、從下方支承步進板71之一對底墊72A,72B、以及配置於一對底墊72A,72B之間之重心驅動裝置73。
步進板71,如圖4所示,配置在以X粗動載台23X之一對Y柱構件25及一對連接構件26形成之矩形開口部內。步進板71之長邊方向之尺寸,設定為較一對連接構件26間之間隔短(例如3/4左右之長度)。又,步進板71,如圖2所示,係經由底墊72A,72B橫跨平台12A,12B而配置。
如圖4所示,於步進板71上面之Y軸方向兩端部分別固定有擋止器74。各擋止器74由以既定間隔配置於X軸方向之一對凸部構成,沿Y軸方向伸展之導引繩75係經由微小之間隙插入於該一對凸部之間(參照圖3)。導引繩75,係伸展於一對連接構件26之上面彼此間。
藉此,可抑制步進板71繞Z軸(θ z方向)之旋轉。導引繩75例如藉由鋼索等構成。
於步進板71之上面,在隔著導引繩75之+X側及-X側,於Y軸方向延伸設置了一對Y導件76。如圖3及圖4所示,裝置本體60,於框體61下面之四角部,具有以可滑動之狀態機械卡合於一對Y導件76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四個)截面倒U字形之滑件部68,可在步進板71上相對移動自如於Y軸方向,且能與步進板71一體移動於X軸方向。又,如圖3所示,於步進板71下面,以分別與一對Y導件76對向之方式在Y軸方向延伸設置有一對Y導件77。進而,於步進板71下面之中央部,在Y軸方向延伸設置有包含複數個未圖示之永久磁石之磁石單元78。
如圖4所示,於步進板71之+X側、-X側之側面, 分別安裝有能繞平行於X軸方向之軸旋轉自如之一對滑車79a,79b。於一對滑車79a,79b分別繞掛有藉由例如鋼索等形成之驅動繩80a,80b。如圖2所示,繞掛於+Y側之滑車79a之驅動繩80a之一端,固定於X粗動載台23X之+Y側之連接構件26,另一端經由固定在Y粗動載台23Y下面之+Y側端部之支承構件81a而固定於Y粗動載台23Y。另一方面,繞掛於-Y側之滑車79b之驅動繩80b之一端固定於X粗動載台23X之-Y側之連接構件26,另一端經由固定在Y粗動載台23Y下面之-Y側端部之支承構件81b而固定於Y粗動載台23Y。作為驅動繩,最好係具有可撓性且因張力而在長邊方向之變化較少者,但其形狀不限定於繩索,例如亦可形成為皮帶狀。
因此,當藉由前述Y線性馬達(圖示省略)將Y粗動載台23Y在X粗動載台23X上驅動於Y軸方向時,步進板71即藉由作用於驅動繩80a或驅動繩80b之張力被Y粗動載台23Y牽引,追隨Y粗動載台23Y移動於Y軸方向。不過,藉由滑車79a,79b發揮動滑車之功能,使步進板71往Y軸方向之移動量,成為Y粗動載台23Y往Y軸方向之移動量之一半(1/2),驅動速度亦成為一半。此外,只要能使步進板追隨Y粗動載台而以一半左右之速度驅動,驅動步進板之機構即不限於上述者,例如亦可使用線性馬達等之致動器、或包含進給螺桿等之機構等。
一對底墊72A,72B,除了如圖2所示,底墊72A配置於平台12A上、底墊72B配置於平台12B上這點以外,實質上為相同之構件。一組底墊72A,72B,分別具備例如形 成為俯視為八角形平板狀(參照圖5)之底座部82、經由球形連接器83連接於底座部82下面之複數個例如三個氣墊84。氣墊84藉由對平台12A(或12B)上面噴出加壓氣體,而與平台12A(或12B)上面之間形成例如數μm左右之空隙。亦即,氣墊84發揮藉由氣體靜壓使底座部82懸浮於平台12A(或12B)上之氣體靜壓軸承。此外,氣墊84之數目不限於三個,只要在例如X軸方向分離,亦可為兩個。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一組底墊72A,72B係在Y軸方向分離配置,因此即使氣墊係兩個,亦能穩定地支承步進板71。底墊72A,72B,亦可視例如曝光裝置之要求規格等接觸於平台12A(或12B),但本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10由於係大型平面面板顯示器製造用之裝置,因此為了防止因摩擦力而於平台12A(或12B)上面產生損傷,例如係採用使用氣墊84對平台為非接觸式之構成。
如圖5所示,於底座部82之上面,固定有以可滑動之狀態機械卡合於固定在步進板71下面之一對Y導件77之複數個(例如四個)截面倒U字形之滑件部85。因此,自重消除裝置40(亦即由裝置本體60、步進板71、一組底墊72A,72B構成之系統),在X軸方向係構成為一體移動。
又,如圖5所示,一對底墊72A,72B各自之底座部82上面,各配置有一個包含複數個線圈(圖示省略)之線圈單元86。各線圈單元86,係與配置在步進板71之磁石單元78(參照圖3)一起構成將底墊72A,72B相對步進板71驅動於Y軸方向之Y線性馬達。供應至一方底墊72A之線圈單元86之線圈及另一方底墊72B之線圈單元86之線圈之電流,係 藉由未圖示之主控制裝置獨立控制。因此,一對底墊72A,72B能彼此獨立地變更對步進板71之支承裝置。
重心驅動裝置73如圖3所示,具備截面呈U字形之構件即滑件部87與經由球形接合件88連接於滑件部87之彼此對向之對向面前端(上端)之一對底墊89。
於滑件部87,與固定於步進板71下面之磁石單元78對向地配置有包含複數個線圈之線圈單元90。線圈單元90與磁石單元78一起構成將重心驅動裝置73相對步進板71驅動於Y軸方向之Y線性馬達。供應至線圈單元90之線圈之電流藉由未圖示之主控制裝置控制。
於線圈單元90之+X側、-X側,固定有以可滑動之狀態、且重心驅動裝置73不會因自重落下之方式機械卡合於步進板71下面之截面倒U字形之滑件部94。因此,重心驅動裝置73與步進板71可在X軸方向一體移動。
一對氣墊89,藉由對固定在一對Y柱構件25各自之內側面之氣墊用導件25a噴出加壓氣體,而與Y柱構件25內側面之間形成例如數μm左右之空隙。因此,重心驅動裝置73係相對一對Y柱構件25配置成非接觸狀態,能與Y柱構件25獨立移動於Y軸方向,另一方面,在X軸方向上,係藉由從氣墊89噴出之氣體之靜壓而與Y柱構件25一體移動於X軸方向。
此處,一對氣墊89各自之軸承面(氣體供應面)在Z軸方向之位置,與自重消除裝置40(由裝置本體60、步進板71、一組底墊72A,72B構成之系統)之重心位置CG(參照圖2)在Z軸方向之位置大致一致。因此,將自重消除裝置40驅 動於X軸方向(掃描方向)時之驅動力,係在包含重心位置CG之平面內相對自重消除裝置40作用於X軸方向。藉此,
θ y方向(繞Y軸)之力矩不作用於自重消除裝置40,而能穩定地將自重消除裝置40驅動(重心驅動)於X軸方向。
再者,未圖示之主控制裝置係視裝置本體60在Y軸方向之位置,控制一組底墊72A,72B及重心驅動裝置73之位置。圖6(A)~圖6(C)係顯示視裝置本體60在Y軸方向之位置之變化而驅動底墊72A,72B及重心驅動裝置73之狀態。
圖6(A)中,Y粗動載台23Y係位於X粗動載台23X上於Y軸方向之可移動範圍中最靠-Y側之位置。此圖6(A)之狀態下,裝置本體60位於平台12A之-Y側端部附近上方,未圖示主控制裝置,係使配置於平台12A上之一方底墊72A位於裝置本體60之下方(以在Z軸方向重疊之方式)。又,主控制裝置20係使配置於平台12B上之另一方底墊72B位於平台12B之-Y側端部附近。步進板71之Y軸方向之尺寸係設定成,當於圖6(A)所示之狀態時,-Y側端部支承於底墊72A,,+Y側端部支承於底墊72B。
其次,例如在曝光中進行步進動作時等,Y粗動載台23Y在X粗動載台23X上被驅動於+Y方向時,藉由板彈簧67之剛性,裝置本體60即連動而在步進板71上往+Y方向移動。步進板71被驅動繩80a牽引,追隨裝置本體60(不過行程係一半左右)往+Y方向移動。接著,主控制裝置以與Y粗動載台23Y在Y軸方向之移動量對應之移動量在平台12A上驅動底墊72A,。藉此,底墊72A,在裝置本體60移動於平台12A上方之期間,隨時維持配置在裝置本體60 下方近處之狀態。如上述,由於底墊72A之位置被控制成隨時與裝置本體60在Z軸方向重疊,因此能抑制於步進板71作用偏載重導致之彎曲應力。是以,能使步進板71薄型化、輕量化。
此外,如圖6(B)所示,裝置本體60與Y粗動載台23Y連動而往+Y方向移動,當位於底框14B(平台12A與平台12B之間)上方時,主控制裝置20係使底墊72A停止於平台12A之+Y側端部附近。在此圖6(B)所示之狀態下,一組底墊72A,72B由於彼此接近配置,因此能使作用於步進板71中央部之彎曲應力減低至最小限度。
如圖6(B)所示狀態至圖6(C)所示,當Y粗動載台23Y進而往+Y方向移動後,步進板71亦追隨裝置本體60進一步往+Y方向移動。又,主控制裝置20,在裝置本體60移動於平台12B上方之期間,係根據Y粗動載台23Y在Y軸方向之移動量,將底墊72B驅動成隨時配置於裝置本體60下方近處。此外,與圖6(A)~圖6(C)所示之情形相反地將Y粗動載台23Y驅動於-Y方向時,係與上述情形相反地使步進板71以Y粗動載台23Y之一半移動量追隨Y粗動載台23Y移動於-Y方向,主控制裝置20係將底墊72A或底墊72B控制成隨時配置於裝置本體60下方近處(不過,圖6(B)所示之狀態除外)。
相對於此,在進行例如曝光動作(掃描動作)時等、將X粗動載台23X藉由X線性馬達驅動於X軸方向時,重心驅動裝置73之一組氣墊83(參照圖3)中之任一方,係被對向之Y柱構件25按壓。藉此,彼此以機械方式連接之裝置本 體60、步進板71、以及一組底墊72A,72B所構成之自重消除裝置40係與X粗動載台23X一體地移動於X軸方向。
此處,主控制裝置20在將裝置本體60移動於Y軸方向時(亦包含亦一併移動於X軸方向時),將重心驅動裝置73之位置控制成,重心驅動裝置73會追隨自重消除裝置40之重心位置CG移動。使用圖6(A)~圖6(C)具體說明之,例如圖6(A)所示之狀態時,重心位置CG係位於較步進板71之Y軸中心中心略靠-Y側之位置。主控制裝置20如圖6(A)所示,係使重心驅動裝置73位於與重心位置CG對應之位置。在此狀態下將X粗動載台23X驅動於X軸方向時,係經由氣墊89(參照圖3)將自重消除裝置40重心驅動於X軸方向。又,如圖6(B)所示,在裝置本體60位於步進板71之Y軸方向之中心上之狀態下,重心位置CG由於位於裝置本體60下方近處,因此主控制裝置20係根據此而控制重心驅動裝置73之位置。
亦即,如圖6(A)~圖6(C)所示,自重消除裝置40之重心位置CG,雖會依裝置本體60、步進板71、以及一組底墊72A,72B之相對位置關係之變化,而使其位置在Y軸方向變化,但主控制裝置20由於係根據此重心位置CG之位置變化控制重心驅動裝置73在Y軸方向之位置,因此能隨時使X軸方向之驅動力作用於自重消除裝置40之重心位置CG。因此,不論裝置本體60、步進板71、以及一組底墊72A,72B之相對位置關係如何變化,均不會於自重消除裝置40作用θ z方向(繞Z軸)之力矩,而能穩定地將自重消除裝置40重心驅動於X軸方向(包含同時驅動於X軸方向及Y軸方 向之情形)。此外,為了算出重心驅動裝置73之驅動量,可預先藉由例如實驗(或模擬)等求出將基板P驅動於Y軸方向時微動載台21之驅動量所對應之自重消除裝置40之重心位置CG之變化量,並將此資料表格化(或公式化)後儲存於主控制裝置之未圖示記憶體裝置。主控制裝置能藉由參照上述表格,以與微動載台21之位置或移動量(亦即重心位置CG之變化量)對應之驅動量控制重心驅動裝置73之位置。
如上所述構成之液晶曝光裝置10,在未圖示主控制裝置的管理下,藉由未圖示之光罩裝載器將光罩M裝載於光罩載台MST上,以及藉由未圖示之基板裝載器將基板P裝載於基板載台PST上。其後,藉由主控制裝置,使用未圖示之對準檢測系統執行對準測量,並在對準測量結束後,進行步進掃描方式之曝光動作。此曝光動作由於與以往進行之步進掃描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如以上所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液晶曝光載台裝置10,於兩個平台12A,12B上分別配置有底墊72A,72B,且藉由底墊72A,72B支承一片步進板71。裝置本體60藉由在步進板71上移動,而從平台12A上移動至平台12B上(以及相反地移動),因此分離配置之相鄰平台12A與平台12B之邊界部,不會發揮自重消除裝置40在移動於Y軸方向時之導引面之功能。因此,縱使兩個平台12A,12B分離配置,亦能將自重消除裝置40沿XY平面導引,藉此能穩定地將基板P驅動於Y軸方向。
又,由於平台係以兩個構件構成,因此能將各平台12A,12B小型化。因此,能容易地確保平台之材料(例如石材), 且平台之加工及搬送亦容易。又,由於能將平台12A,12B分離配置,因此能於各平台之間配置將X粗動載台23X支承成能移動之底框14B,能抑制X粗動載台23X之長邊方向中央部分之撓曲。
此外,平台即使於一方向(例如相當於上述實施形態之X軸之方向)較長,在輸送(搬送)上亦不會有問題,針對往該一方向之大型化,藉由使用與本實施形態相同之裝置構成即能容易地對應。又,當平台在一方向較長時,亦可配置三個以上之基板載台架台(33),在其一方向亦可將平台分割成複數個來配置。
再者,由於係自重消除裝置40之裝置本體60可在橫跨相鄰平台間配置之板狀構件即步進板上移動之構成,因此與例如對應複數個平台(上述實施形態中為例如兩個)而配置複數個自重消除裝置之情形相較,成本較低廉。
又,步進板71由於係追隨裝置本體60移動於Y軸方向,因此能使步進板71小型化、輕量化。又,由於係藉由驅動繩80a,80b牽引步進板71之構成,因此與設置致動器等之情形相較,其構造較簡單。
又,由於複數個(上述實施形態中為兩個平台12A,12B係以既定間隔配置於曝光時之步進方向,亦即在掃描方向上不存在複數個平台之接合處,因此在掃描動作時,平台12A,12B之上面係發揮單一導引面(與具有單一導引面之一片平台同樣地)之功能,而能穩定地將基板P驅動於掃描方向。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係以既定間隔將平台於步 進方向(Y軸方向)配置有兩個,但並不限於此,平台亦可例如係三個以上。此情形下,亦可分別於複數個平台上配置底墊,並將在Y軸方向較上述實施形態長之步進板移交至複數個底墊(亦即以橫跨複數個平台之狀態)配置。又,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係步進板追隨自重消除裝置之裝置本體之構成,但並不限於此,步進板亦可係固定(不過,須使Y軸方向尺寸較上述實施形態長)。又,複數個平台亦可以既定間隔排列於掃描方向(X軸方向)。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底墊雖係追隨裝置本體移動於Y軸方向之構成,但並不限於此,亦可藉由將底墊形成為較本實施形態所示者更大,而能構成為不在Y軸方向移動(不過在X軸方向則可移動)。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底墊雖係藉由線性馬達驅動之構成,但亦可與步進板同樣地作成被鋼索等牽引之構成。又,步進板雖係藉由鋼索拉引而追隨裝置本體之構成,但並不限於此,亦可係藉由例如線性馬達等之致動器而驅動。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自重消除裝置,係被X粗動載台按壓而移動於X軸方向之構成,但並不限於此,亦可係藉由線性馬達等之致動器而被驅動於X軸方向之構成。又,亦可將複數個底墊配置於一個平台上。
又,照明光亦可係ArF準分子雷射光(波長193nm)、KrF準分子雷射光(波長248nm)等之紫外光、或F2雷射光(波長157nm)等之真空紫外光。又,作為照明光,可使用例如諧波,其係以塗布有鉺(或鉺及鐿兩者)之光纖放大器,將從DFB半導體雷射或纖維雷射射出之紅外線區或可見區的單一波長雷射光放大,並以非線形光學結晶將其轉換波長成紫外 光。又,亦可使用固態雷射(波長:355nm,266nm)等。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雖說明投影光學系統PL係具備複數支投影光學單元(模組)之多透鏡方式之投影光學系統,但投影光學單元之支數不限於此,只要有一支以上即可。又,不限於多透鏡方式之投影光學系統,亦可係使用了offner型之大型反射鏡的投影光學系統等。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係說明使用投影倍率為等倍者來作為投影光學系統PL,但並不限於此,投影光學系統亦可係縮小系統及放大系統之任一者。
又,上實施形態中,雖使用於具光透射性之基板上形成既定遮光圖案(或相位圖案,減光圖案)的光透射性光罩,但亦可使用例如美國專利第6,778,257號說明書所揭示之電子光罩(可變成形光罩)來代替此光罩,該電子光罩(例如使用非發光型影像顯示元件(空間光調變器)之一種之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之可變成形光罩)係根據欲曝光圖案之電子資料來形成透射圖案、反射圖案、或發光圖案。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之本發明之曝光裝置,特別在適用於使尺寸(包含外徑、對角線、一邊之至少一個)為500mm以上之基板、例如液晶顯示元件等之平面顯示器(FPD)用的大型基板曝光的曝光裝置為有效。其原因在於,本發明係為了對應基板之大型化。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雖說明係適用於伴隨著板體之步進掃描動作進行掃描型曝光的投影曝光裝置,但並不限於此,本發明亦可適用於不使用投影光學系統之近接方式 的曝光裝置。又,本發明亦能適用於步進重複方式之曝光裝置(所謂步進器)或步進接合方式的曝光裝置。
曝光裝置用途並不限定於於方型玻璃板轉印液晶顯示元件圖案之液晶用曝光裝置,亦可廣泛適用於例如用來製造半導體製造用之曝光裝置、薄膜磁頭、微型機器及DNA晶片等的曝光裝置。又,除了製造半導體元件等微型元件以外,為了製造用於光曝光裝置、EUV曝光裝置、X射線曝光裝置及電子射線曝光裝置等的光罩或標線片,亦能將本發明適用於用以將電路圖案轉印至玻璃基板或矽晶圓等之曝光裝置。此外,曝光對象之物體並不限玻璃板,亦可係例如晶圓、陶瓷基板、膜構件、或者光罩基板等其他物體。又,作為將電路圖案轉印於矽晶圓等之曝光裝置,亦可將本發明適用於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5/0259234號說明書等所揭示之於投影光學系統與晶圓之間充滿液體的液浸型曝光裝置等。
又,本發明亦能適用於,例如國際公開第2001/035168號說明書所揭示,藉由將干涉紋形成於晶圓上、而在晶圓上形成等間隔線圖案之曝光裝置(微影系統)。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於曝光裝置,亦可適用於具備例如噴墨式機能性液體賦予裝置的元件製造裝置。
此外,係援用至此為止之說明中所引用之曝光裝置等相關之所有公報、國際公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及美國專利說明書之揭示,作為本說明書之記載之一部分。
《元件製造方法》
接著,說明在微影步驟使用上述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 10之元件製造方法。上述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10中,可藉由在板體(玻璃基板)上形成既定圖案(電路圖案、電極圖案等)而製得作為微型元件之液晶顯示元件。
<圖案形成步驟>
首先,係進行使用上述曝光裝置10將圖案像形成於感光性基板(塗布有光阻之玻璃基板等)之所謂光微影步驟。藉由此光微影步驟,於感光性基板上形成包含多數個電極等之既定圖案。其後,經曝光之基板,藉由經過顯影步驟、蝕刻步驟、光阻剝離步驟等各步驟於基板上形成既定圖案。
<彩色濾光器形成步驟>
其次,形成與R(Red)、G(Green)、B(Blue)對應之三個點之組多數排列成矩陣狀、或將R、G、B之三條條紋之濾光器組複數個排列於水平掃描線方向之彩色濾光器。
<單元組裝步驟>
接著,使用在圖案形成步驟製得之具有既定圖案的基板、以及在彩色濾光片形成步驟製得之彩色濾光片等組裝液晶面板(液晶單元)。例如於在圖案形成步驟製得之具有既定圖案的基板與在彩色濾光片形成步驟製得之彩色濾光片之間注入液晶,而製造液晶面板(液晶單元)。
<模組組裝步驟>
其後,安裝用以進行已組裝完成之液晶面板(液晶單元)之顯示動作的電路、背光等各零件,而完成液晶顯示元件。
此時,在圖案形成步驟中,由於係使用上述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而能以高產能且高精度進行板體的曝光,其結果能提升液晶顯示元件的生產性。
如以上所說明,本發明之移動體裝置適於沿與既定二維面平行之平面驅動移動體。又,控制移動體。又,本發明之曝光裝置適於藉由能量束之照射使物體曝光。又,本發明之元件製造方法適於生產微型元件。
12A,12B‧‧‧平台
14A,14B,14C‧‧‧底框
15a‧‧‧磁石單元
15b‧‧‧X導件
17‧‧‧X導件
21‧‧‧微動載台
22Y‧‧‧移動鏡
23Y‧‧‧Y粗動載台
23Ya‧‧‧開口部
24Y‧‧‧固定構件
25‧‧‧Y柱構件
26‧‧‧連接構件
27‧‧‧滑件部
29‧‧‧X可動件
29a‧‧‧線圈單元
29b‧‧‧滑件部
30‧‧‧滑件部
33‧‧‧基板載台架台
40‧‧‧自重消除裝置
53X‧‧‧X固定件
53Y‧‧‧Y固定件
53Z‧‧‧Z固定件
55X‧‧‧X軸線圈馬達
55Y‧‧‧Y軸線圈馬達
55Z‧‧‧Z軸線圈馬達
56a‧‧‧支承構件
56b‧‧‧支承構件
57‧‧‧位準裝置
58‧‧‧軸承部
59‧‧‧球體
60‧‧‧裝置本體
61‧‧‧框體
62‧‧‧空氣彈簧
63‧‧‧滑件部
64Y‧‧‧Y臂狀構件
65‧‧‧探針部
66‧‧‧標的部
67‧‧‧板彈簧
68‧‧‧滑件部
70‧‧‧支承裝置
72A,72B‧‧‧底墊
73‧‧‧重心驅動裝置
75‧‧‧導引繩
76,77‧‧‧Y導件
79a,79b‧‧‧滑車
80a,80b‧‧‧驅動繩
81a,81b‧‧‧支承構件
82‧‧‧底座部
83‧‧‧球形連接器
84‧‧‧氣墊
85‧‧‧滑件部
CG‧‧‧重心位置
F‧‧‧地面
P‧‧‧基板
PH‧‧‧基板保持具
PST‧‧‧基板載台

Claims (33)

  1. 一種移動體裝置,其具備:複數個平台,分別具有與包含彼此正交之第1軸及第2軸之二維平面平行之導引面,以既定間隔配置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第1移動體,可在前述複數個平台上沿與前述二維平面平行之平面移動;第1支承構件,係支承前述第1移動體之自重,與前述第1移動體一起在前述複數個平台上移動於與前述二維平面平行之面內;第2支承構件,將前述第1支承構件支承成可相對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以及複數個第3支承構件,與前述複數個平台分別對應配置,將前述第2支承構件以在前述複數個平台間移交之狀態支承。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第3支承構件,分別可在前述對應之平台上移動於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且與前述第1支承構件之移動連動地移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第3支承構件,可彼此獨立地在前述對應之平台上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在前述第1支承構件移動於該對應之平台上時,係視該第1支承構件之位置而在前述對應之平台上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視前述第1支承構件之位置而移動之前述第3支承構件,係以與前述第1支承構件在正交於前述二維平面之方向重疊之方式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前述第3支承構件,係藉由於前述第2支承構件配置有固定件且於前述第3支承構件配置有可動件之線性馬達,被驅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5項中任一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在前述第1支承構件於彼此相鄰之兩個前述平台中之一方平台上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時,配置於另一平台上之前述第3支承構件,係位於前述另一方平台上最靠前述一方之平台之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6項中任一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分別配置於相鄰之兩個前述平台上之前述第3支承構件,當前述第1支承構件在前述相鄰之平台之一方與另一方之間沿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移動時,分別在前述對應之平台上彼此接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前述第2支承構件,係追隨前述第1支承構件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前述第2支承構件,係以較前述第1支承構件之移動速度慢之速度追隨該第1支承構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前述第2支承構件,係被連接於第2移動體之可撓性構件之長邊方向中間部分捲繞,藉由前述第2移動體移動時於前述可撓性構件產生之張力被驅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該第2移動體其一端固定且另一端與前述第1支承構件一體地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前述第1支承構件、前述第2支承構件、前述複數個第3支承構件,係在與前述第 2軸平行之方向一體地在前述複數個平台上移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移動體裝置,其進一步具備限制構件,用以限制前述第1支承構件與前述第2支承構件與前述複數個第3支承構件在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之相對移動。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移動體裝置,其進一步具備驅動系統,其在前述第1移動體移動於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時,將前述第1支承構件與前述第2支承構件與前述複數個第3支承構件一體驅動於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前述驅動系統,係使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之推力,作用於前述第1支承構件與前述第2支承構件與前述複數個第3支承構件所構成之系統之重心位置。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前述驅動系統,係根據前述第1支承構件往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之移動所產生之前述重心位置之變化,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任一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第3支承構件,均以非接觸方式支承於前述對應之平台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5項中任一項之移動體裝置,其中,前述第1支承構件係由與前述二維平面內正交之一支柱狀構件構成。
  17. 一種曝光裝置,係藉由能量束之照射使物體曝光,其具備:於前述第1移動體保持前述物體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6項中任一項之移動體裝置;以及對前述第1移動體上所載置之前述物體照射前述能量束之圖案化裝置。
  18. 一種曝光裝置,係藉由能量束之照射使物體曝光,其具備:複數個平台,分別具有與包含彼此正交之第1軸及第2軸之二維平面平行之導引面,以既定間隔配置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第1載台,可保持前述物體在前述複數個平台上沿與前述二維平面平行之平面移動;自重消除構件,係支承前述第1載台之自重,與前述第1載台一起在前述複數個平台上移動於與前述二維平面平行之面內;板構件,將前述自重消除構件支承成可相對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複數個支承構件,與前述複數個平台分別對應配置,將前述板構件以在前述複數個平台間移交之狀態支承;以及圖案化裝置,係對前述第1載台所保持之前述物體照射前述能量束。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支承構件,分別可在前述對應之平台上移動於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且與前述自重消除構件之移動連動地移動。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或19項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支承構件,可彼此獨立地在前述對應之平台上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在前述自重消除構件移動於該對應之平台上時,係視該自重消除構件之位置而在前述對應之平台上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20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板構件,係追隨前述自重消除構件而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21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板 構件,係被連接於第2載台之可撓性構件之長邊方向中間部分捲繞,藉由在前述第2載台移動時前述可撓性構件所產生之張力被驅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該第2載台其一端固定且另一端與前述自重消除構件一體地移動於與前述第1軸平行之方向。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22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自重消除構件、前述板構件、以及前述複數個支承構件,係在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一體地在前述複數個平台上移動。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23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其進一步具備限制構件,用以限制前述自重消除構件與前述板構件與前述複數個支承構件在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之相對移動。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24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其進一步具備驅動系統,其在前述第1載台移動於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時,將前述自重消除構件與前述板構件與前述複數個支承構件一體驅動於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驅動系統,係使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之推力,作用於前述自重消除構件與前述板構件與前述複數個支承構件所構成之系統之重心位置。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26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複數個支承構件,均以非接觸方式支承於前述對應之平台上。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27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自重消除構件係由與前述二維平面內正交之一支柱狀構件構成。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至28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物 體,在前述曝光時係相對前述能量束被驅動於與前述第2軸平行之方向。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至29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其中,藉由前述圖案化裝置,根據前述第1載台在前述二維平面內之移動,分別將前述能量束照射於前述物體上之複數個區劃區域。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至30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物體係尺寸為500mm以上之基板。
  32. 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包含: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7至31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使物體曝光之動作;以及使已曝光之前述物體顯影之動作。
  33. 一種平面面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包含: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7至31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使平面面板顯示器用之基板曝光之動作;以及使已曝光之前述基板顯影之動作。
TW104126514A 2009-03-04 2010-03-03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TWI5840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741509P 2009-03-04 2009-03-04
US12/714,733 US8659746B2 (en) 2009-03-04 2010-03-01 Movable body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0938A true TW201600938A (zh) 2016-01-01
TWI584079B TWI584079B (zh) 2017-05-21

Family

ID=42678581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4972A TWI694314B (zh) 2009-03-04 2010-03-03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TW099106064A TWI501044B (zh) 2009-03-04 2010-03-03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TW109110285A TW202028889A (zh) 2009-03-04 2010-03-03 移動體裝置
TW106111116A TWI633397B (zh) 2009-03-04 2010-03-03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TW104126514A TWI584079B (zh) 2009-03-04 2010-03-03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4972A TWI694314B (zh) 2009-03-04 2010-03-03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TW099106064A TWI501044B (zh) 2009-03-04 2010-03-03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TW109110285A TW202028889A (zh) 2009-03-04 2010-03-03 移動體裝置
TW106111116A TWI633397B (zh) 2009-03-04 2010-03-03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6) US8659746B2 (zh)
JP (2) JP5636696B2 (zh)
KR (4) KR102108997B1 (zh)
TW (5) TWI694314B (zh)
WO (1) WO20101012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59746B2 (en) * 2009-03-04 2014-02-25 Nikon Corporation Movable body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8988655B2 (en) * 2010-09-07 2015-03-24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movable body apparatus, flat-panel displa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12089537A (ja) * 2010-10-15 2012-05-10 Nikon Corp ステージ装置、基板貼り合せ装置、積層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積層半導体装置
JP5910992B2 (ja) * 2012-04-04 2016-04-27 株式会社ニコン 移動体装置、露光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5958692B2 (ja) * 2012-04-04 2016-08-02 株式会社ニコン 移動体装置、露光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及び移動体の駆動方法並びに露光方法
NL2010679A (en) * 2012-05-23 2013-11-26 Asml Netherlands Bv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3472678B (zh) * 2012-06-08 2015-07-22 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光刻机及应用于光刻机中的工件台系统
JP6086299B2 (ja) * 2012-11-13 2017-03-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移動体装置、露光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DE102013011873B4 (de) * 2013-07-17 2015-10-08 Mecatronix Ag Positionier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wegen eines Substrats
TWI701514B (zh) * 2014-03-28 2020-08-11 日商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及移動體驅動方法
KR101715785B1 (ko) * 2014-12-05 2017-03-13 프로미스 주식회사 Fpd용 노광장치
CN104483815B (zh) * 2014-12-08 2016-05-11 上海核电装备焊接及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一种射线源对中支撑装置及其固定射线源装置的方法
JP6606479B2 (ja) * 2016-08-08 2019-11-13 株式会社ブイ・テクノロジー マスク保持装置
CN110366706B (zh) * 2017-02-27 2021-10-22 Asml荷兰有限公司 光刻设备、光刻投影设备和器件制造方法
JP6999155B2 (ja) * 2017-08-29 2022-01-18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JP6917848B2 (ja) * 2017-09-26 2021-08-11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ステージ駆動装置および描画装置
CN108161728A (zh) * 2017-12-26 2018-06-15 北京半导体专用设备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 抛光回转工作台及抛光装置
CN109765753A (zh) * 2019-01-30 2019-05-17 广东华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油墨曝光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4856A (en) * 1991-09-18 1997-11-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tage device and pattern transfer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H05329727A (ja) 1992-05-26 1993-12-14 Nikon Corp ステージ装置
JP3548353B2 (ja) * 1996-10-15 2004-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ステージ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露光装置なら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US6408045B1 (en) * 1997-11-11 2002-06-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tage system and exposure apparatus with the same
JP3745167B2 (ja) * 1998-07-29 2006-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ステージ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ステージ駆動方法
US6296734B1 (en) * 1999-07-08 2001-10-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ncentrated UV light curing of adhesive for pivot applications
WO2001035168A1 (en) 1999-11-10 2001-05-17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terference lithography utilizing phase-locked scanning beams
JP2001215718A (ja) 1999-11-26 2001-08-10 Nikon Corp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US20020075467A1 (en) 2000-12-20 2002-06-20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method
TW529172B (en) 2001-07-24 2003-04-21 Asml Netherlands Bv Imaging apparatus
WO2003026838A1 (en) * 2001-09-24 2003-04-03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Decoupled planar positioning system
KR20130010039A (ko) 2002-12-10 2013-01-24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노광 장치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TWI338323B (en) * 2003-02-17 2011-03-01 Nikon Corp Stage device, exposure device and manufacguring method of devices
JP2004260116A (ja) 2003-02-27 2004-09-16 Nikon Corp ステージ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05203567A (ja) * 2004-01-15 2005-07-28 Canon Inc 駆動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US7221433B2 (en) * 2004-01-28 2007-05-22 Nikon Corporation Stage assembly including a reaction assembly having a connector assembly
EP1780786A4 (en) * 2004-06-07 2009-11-25 Nikon Corp STAGE DEVICE, EXPOSURE DEVICE AND EXPOSURE METHOD
JP4550494B2 (ja) * 2004-06-22 2010-09-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Xyステージ装置
JP2006086442A (ja) 2004-09-17 2006-03-30 Nikon Corp ステージ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JP2006253572A (ja) * 2005-03-14 2006-09-21 Nikon Corp ステージ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US7956876B2 (en) 2005-03-15 2011-06-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rive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drive unit of display device, program of the drive unit and storage medium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drive unit
TWI510869B (zh) 2005-03-29 2015-12-01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曝光裝置、曝光裝置的製造方法以及元件的製造方法
JP2007073688A (ja) * 2005-09-06 2007-03-22 Shinko Electric Co Ltd Xyステージ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8129762A1 (ja) 2007-03-05 2008-10-30 Nikon Corporation 移動体装置、パターン形成装置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移動体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移動体駆動方法
JP5505871B2 (ja) * 2008-03-07 2014-05-28 株式会社ニコン 移動体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US20100030384A1 (en) * 2008-07-29 2010-02-04 Technical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With Design For Offloading Payload Forces Acting on Actuator
US8659746B2 (en) * 2009-03-04 2014-02-25 Nikon Corporation Movable body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16198B2 (ja) 2016-10-26
JP2014112247A (ja) 2014-06-19
US9977345B2 (en) 2018-05-22
JP2010206205A (ja) 2010-09-16
KR20190038956A (ko) 2019-04-09
KR20110133570A (ko) 2011-12-13
TWI501044B (zh) 2015-09-21
US20180239264A1 (en) 2018-08-23
TW201102764A (en) 2011-01-16
US20140125961A1 (en) 2014-05-08
US9500963B2 (en) 2016-11-22
TWI584079B (zh) 2017-05-21
US20100227277A1 (en) 2010-09-09
TW202028889A (zh) 2020-08-01
TW201727389A (zh) 2017-08-01
TW201841076A (zh) 2018-11-16
KR102108997B1 (ko) 2020-05-11
TWI694314B (zh) 2020-05-21
KR101700929B1 (ko) 2017-02-13
TWI633397B (zh) 2018-08-21
US20200096878A1 (en) 2020-03-26
JP5636696B2 (ja) 2014-12-10
US20170045829A1 (en) 2017-02-16
KR101967135B1 (ko) 2019-04-09
US8659746B2 (en) 2014-02-25
US9170504B2 (en) 2015-10-27
US20160011524A1 (en) 2016-01-14
KR20200051842A (ko) 2020-05-13
KR20170012584A (ko) 2017-02-02
US10514616B2 (en) 2019-12-24
WO2010101267A1 (en) 2010-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4079B (zh)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JP6904384B2 (ja) 移動体装置及び物体の移動方法、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並びに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TWI533093B (zh) 移動體裝置、圖案形成裝置及其方法、元件製造方法、移動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以及移動體驅動方法
JP5999585B2 (ja) 露光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TWI661501B (zh)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移動方法及曝光方法
WO2010122788A1 (ja) 移動体装置、露光装置、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6900974B2 (ja) 露光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