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4398A - 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漿及具備其之船舶推進機 - Google Patents
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漿及具備其之船舶推進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44398A TW201544398A TW104109230A TW104109230A TW201544398A TW 201544398 A TW201544398 A TW 201544398A TW 104109230 A TW104109230 A TW 104109230A TW 104109230 A TW104109230 A TW 104109230A TW 201544398 A TW201544398 A TW 20154439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peller
- damper
- inner cylinder
- projection
- bush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1/00—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 B63H1/0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 B63H1/1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in propulsive direction
- B63H1/14—Propellers
- B63H1/15—Propellers having vibration damp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3/00—Transmitting power from propulsion power plant to propulsive elements
- B63H23/32—Other parts
- B63H23/34—Propeller shafts; Paddle-wheel shafts; Attachment of propellers on shaf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1/00—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 B63H1/0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 B63H1/1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in propulsive direction
- B63H1/14—Prope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1/00—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 B63H1/0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 B63H1/1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in propulsive direction
- B63H1/14—Propellers
- B63H1/20—Hubs; Blade connec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3/00—Transmitting power from propulsion power plant to propulsive elements
- B63H23/32—Other parts
- B63H23/34—Propeller shafts; Paddle-wheel shafts; Attachment of propellers on shafts
- B63H2023/342—Propeller shafts; Paddle-wheel shafts; Attachment of propellers on shafts comprising couplings, e.g. resilient couplings; Couplings therefo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Abstract
螺旋槳包含:襯套,其與螺旋槳軸一體旋轉;螺旋槳阻尼器,其配置於襯套之周圍;以及內筒,其介隔螺旋槳阻尼器而包圍襯套。襯套包含:第1筒部,其包圍螺旋槳軸;以及第1突起,其自第1筒部朝外側突出且與第1筒部為一體。內筒包含:第2筒部,其介隔螺旋槳阻尼器而包圍襯套;以及第2突起,其自第2筒部朝內側突出。內筒可於第1突起與第2突起於周方向分離之非接觸位置、與因螺旋槳阻尼器之彈性變形而使得第1突起與第2突起接觸之接觸位置之間,相對於襯套進行旋動。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推進船舶之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及具備其之船舶推進機。
舷外機等船舶推進機係藉由使設置有複數個葉片之螺旋槳構件旋轉而產生推力。
作為螺旋槳構件,有經由可彈性變形之螺旋槳阻尼器而安裝於螺旋槳軸之情形。螺旋槳阻尼器係於螺旋槳構件與螺旋槳軸之間傳遞轉矩,且於螺旋槳構件與螺旋槳軸之間吸收衝擊。伴隨爪形離合器之連接、切斷而產生之衝擊(換檔衝擊)、或伴隨螺旋槳構件與水中之障礙物之碰撞而產生之衝擊被螺旋槳阻尼器吸收。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2011/212657A1號揭示了一種具備螺旋槳之舷外機。螺旋槳包含:襯套,其花鍵聯接於螺旋槳軸;螺旋槳阻尼器(主阻尼器及次阻尼器),其配置於襯套之周圍;以及螺旋槳構件,其介隔螺旋槳阻尼器而包圍襯套。襯套配置於包圍螺旋槳軸之前間隔件及後間隔件之間。前間隔件、襯套及後間隔件係藉由安裝於螺旋槳軸之螺帽而固定於螺旋槳軸。
若於螺旋槳處於水中時利用引擎使螺旋槳軸旋轉驅動,則螺旋槳阻尼器會彈性變形,螺旋槳構件及螺旋槳軸以相應於該變形量之角
度相對旋轉。而且,當螺旋槳阻尼器之彈性變形量達到特定值時,設置於後間隔件之齒會與設置於螺旋槳構件之內筒之切口之內表面接觸,螺旋槳構件及螺旋槳軸一體旋轉。藉此,可有效率地將轉矩自螺旋槳軸傳遞至螺旋槳構件。
表示螺旋槳阻尼器之性能之指標之一為最大作動角(作動角之最大值)。作動角為產生使螺旋槳構件及螺旋槳軸相對旋轉之轉矩時、螺旋槳阻尼器朝周方向之彈性變形量(螺旋槳構件及螺旋槳軸之相對旋轉角)。最大作動角越大,越可容許螺旋槳構件與螺旋槳軸之相對旋轉,故而吸收因轉矩變動而產生之衝擊之功能亦提高。因此,最大作動角越大越佳。因此,最大作動角係於極限作動角以下、即略微小於螺旋槳阻尼器發生破損等之作動角之作動角以下之範圍內設定為儘可能大的值。
於上述先前之舷外機中,螺旋槳阻尼器保持於襯套,相當於擋塊之齒設置於後間隔件。螺旋槳阻尼器係於後間隔件之齒與螺旋槳構件之切口之內表面接觸之前,於周方向變形。即,後間隔件之齒與螺旋槳構件之切口之內表面接觸時之角度相當於螺旋槳構件與螺旋槳軸之相對旋轉之最大角度。上述情況意味著若周方向上之後間隔件及襯套之位置關係變化,則螺旋槳構件與螺旋槳軸之相對旋轉之最大角度變化。
然而,襯套及後間隔件均花鍵聯接於螺旋槳軸。周方向上之後間隔件相對於螺旋槳軸之位置係相應於花鍵孔及花鍵軸之尺寸之差異而變化。因此,周方向上之後間隔件及襯套之位置關係係相應於花鍵孔及花鍵軸之尺寸之差異而變化。因此,最大作動角係考慮該等尺寸之差異之最大值後,設定為不超過極限作動角之值。由此,該等尺寸之差異成為妨礙螺旋槳阻尼器之性能提高之主要原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安裝於在前後方向延伸之螺旋槳軸之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上述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包含:襯套,其包含包圍上述螺旋槳軸之第1筒部、及自上述第1筒部朝外側突出且與上述第1筒部為一體之第1突起,並與上述螺旋槳軸一體旋轉;螺旋槳阻尼器,其由彈性材料形成,且配置於上述襯套之周圍;以及內筒,其包含介隔上述螺旋槳阻尼器而包圍上述襯套之第2筒部、及自上述第2筒部朝內側突出之第2突起,並可於上述第1突起與上述第2突起於周方向分離之非接觸位置和因上述螺旋槳阻尼器之彈性變形而使得上述第1突起與上述第2突接觸之接觸位置之間,相對於上述襯套進行旋動。
根據該構成,可彈性變形之螺旋槳阻尼器係配置於襯套與內筒之間。內筒係於未產生使螺旋槳構件及螺旋槳軸相對旋轉之轉矩之狀態下,配置於襯套之第1突起與內筒之第2突起於周方向分離之非接觸位置。當產生使螺旋槳構件及螺旋槳軸相對旋轉之轉矩時,因螺旋槳阻尼器之彈性變形而使得襯套之第1突起與內筒之第2突起於周方向接近,相當於擋塊之第1突起及第2突起相互接觸。藉此,內筒配置於接觸位置,襯套及內筒一體旋轉。
如此,襯套及內筒係經由螺旋槳阻尼器而相互連結。規定螺旋槳阻尼器之最大作動角之第1突起與襯套之第1筒部為一體。因此,相比將第1突起設置於與襯套不同之構件之情形,可減少第1突起相對於第1筒部之位置之差異幅度。換言之,可減少第1突起相對於螺旋槳阻尼器之位置之差異幅度。因此,可增加最大作動角,從而可提高螺旋槳阻尼器之性能。
於上述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螺旋槳亦可進而包含:螺帽,其於上述襯套之後方安裝於上述螺旋槳軸;以及後間隔件,其介置於上述襯套與上述螺帽之間。
根據該構成,後間隔件係配置於襯套之後方,螺帽係配置於後間隔件之後方。襯套係經由後間隔件而被朝前方推壓,藉此,相對於螺旋槳於前後方向固定。規定螺旋槳阻尼器之最大作動角之第1突起並非設置於後間隔件,而是設置於襯套。因此,相比將第1突起設置於後間隔件之情形,可簡化後間隔件之形狀。
於上述一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突起亦可自上述第1筒部之前部朝外側突出。上述襯套既可自上述內筒之後方插入至上述內筒內,亦可自上述內筒之前方插入至上述內筒內。
於上述襯套自上述內筒之前方插入至上述內筒內之情形時,上述內筒亦可包含包圍上述襯套之環狀之定心部。此情形時,上述內筒係利用上述定心部而限制直徑方向上之上述襯套及內筒之相對移動。
根據該構成,內筒之定心部係配置於襯套之周圍。定心部之內周面包圍襯套之外周面,且於直徑方向與襯套之外周面對向。直徑方向上之襯套及內筒之相對移動係藉由襯套之外周面與定心部之內周面之接觸而限制。藉此,內筒相對於襯套之偏心量減少。因此,可減輕因內筒之偏心而引起之螺旋槳阻尼器之彈性變形之偏差。
於上述一實施形態中,上述內筒亦可進而包含自上述第2筒部向內側突出之嚙合突起。上述螺旋槳阻尼器亦可包含在內部配置有上述嚙合突起之嚙合槽。
根據該構成,內筒之嚙合突起係配置於螺旋槳阻尼器之嚙合槽之內部。對螺旋槳阻尼器施加之轉矩係藉由嚙合槽之側面於周方向推壓嚙合突起之側面而傳遞至內筒。因此,相比利用摩擦傳遞轉矩之情形,可提高轉矩之傳遞效率。藉此,可於螺旋槳阻尼器與內筒之間有效率地傳遞轉矩。
於上述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螺旋槳阻尼器之上述嚙合槽亦可包含不論使上述螺旋槳軸及內筒相對旋轉之轉矩之大小如何,均與上述
內筒之上述嚙合突起接觸之側面。
根據該構成,設置於螺旋槳阻尼器之嚙合槽之側面係始終與設置於內筒之嚙合突起之側面接觸。因此,自產生使螺旋槳軸及內筒相對旋轉之轉矩之最初,便可於螺旋槳阻尼器與內筒之間傳遞轉矩。藉此,可於螺旋槳阻尼器與內筒之間有效率地傳遞轉矩。
於上述一實施形態中,周方向上之上述第2突起之寬度亦可為周方向上之上述嚙合突起之寬度以下。較佳為,周方向上之上述第2突起之寬度大於周方向上之上述嚙合突起之寬度。於第2突起之寬度大於嚙合突起之寬度之情形時,第2突起之強度高於嚙合突起之強度。因此,於襯套之第1突起與內筒之第2突起接觸時,可於襯套與內筒之間確實地傳遞轉矩。
於上述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螺旋槳阻尼器之上述嚙合槽亦可包含第1傳遞槽、及朝周方向上之長度大於上述第1傳遞槽之第2傳遞槽。
根據該構成,於內部配置有嚙合突起之第1傳遞槽及第2傳遞槽係設置於螺旋槳阻尼器之嚙合槽。第2傳遞槽之寬度(朝周方向之長度)大於第1傳遞槽之寬度,故而於未產生使螺旋槳構件及螺旋槳軸相對旋轉之轉矩時,第2傳遞槽之側面於周方向離開嚙合突起之側面。若螺旋槳構件及螺旋槳軸相對旋轉,則第2傳遞槽之側面會與嚙合突起之側面接觸,且於周方向推壓嚙合突起。藉此,自第1傳遞槽及第2傳遞槽之兩者之側面向嚙合突起傳遞轉矩。因此,藉由將朝周方向之長度互不相同之第1傳遞槽及第2傳遞槽設置於嚙合槽,可使螺旋槳阻尼器之特性(彈性係數)階段性地變化。
於上述一實施形態中,上述嚙合突起之高度亦可隨著朝上述螺旋槳阻尼器相對於上述內筒之插入方向前進而增加。
根據該構成,螺旋槳阻尼器朝插入方向(前方向或後方向)插入至
內筒。設置於內筒之嚙合突起之高度係隨著朝插入方向前進而增加。換言之,嚙合突起之高度係隨著接近內筒之入口而減少。因此,容易對內筒插入、拔出螺旋槳阻尼器。因此,可縮短螺旋槳之組裝或維護所需之時間。
於上述一實施形態中,螺旋槳阻尼器亦可加硫接著於襯套。又,亦可藉由利用壓入之固定、或利用鍵及鍵槽之固定等加硫接著以外之固定方法,使螺旋槳阻尼器與襯套結合。
於將螺旋槳阻尼器加硫接著於襯套之情形時,螺旋槳阻尼器之內表面係藉由加硫接著而固定於襯套之外周面。因此,可有效率地將轉矩自襯套傳遞至螺旋槳阻尼器。進而,由於螺旋槳阻尼器未相對於規定螺旋槳阻尼器之最大作動角之第1突起於周方向上偏移,故而可防止於螺旋槳之使用過程中最大作動角變化。藉此,可使阻尼器特性(螺旋槳阻尼器之性能)穩定。
於上述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螺旋槳亦可進而包含:外筒,其包圍上述內筒且與上述內筒為一體;以及複數個葉片,其等自上述外筒朝外側延伸。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船舶推進機,其包含上述螺旋槳、供安裝上述螺旋槳之螺旋槳軸、及使上述螺旋槳軸旋轉之原動機。
本發明之上述、或進而其他目的、特徵及效果可根據參照隨附圖式於下文進行敍述之實施形態之說明而明確。
1‧‧‧船舶推進機
2‧‧‧夾緊托架
3‧‧‧傾斜軸
4‧‧‧轉向軸
5‧‧‧舷外機
6‧‧‧引擎
7‧‧‧動力傳遞裝置
8‧‧‧驅動軸
9‧‧‧前進後退切換機構
10‧‧‧螺旋槳軸
11‧‧‧螺旋槳
12‧‧‧機罩
13‧‧‧外殼
14‧‧‧排氣導管
15‧‧‧上殼體
16‧‧‧下殼體
17‧‧‧主排氣通路
18‧‧‧主排氣口
21‧‧‧錐形部
22‧‧‧花鍵軸部
23‧‧‧公螺紋部
24‧‧‧螺旋槳構件
25‧‧‧內筒
26‧‧‧肋條
27‧‧‧外筒
28‧‧‧葉片
29‧‧‧前間隔件
29a‧‧‧嵌合部
29b‧‧‧支持部
29i‧‧‧內周面
30‧‧‧阻尼器單元
31‧‧‧襯套
32‧‧‧螺旋槳阻尼器
33‧‧‧後間隔件
33f‧‧‧前端面
33o‧‧‧外周面
33r‧‧‧後端面
33s‧‧‧花鍵孔
34‧‧‧凸緣部
35‧‧‧第2筒部
36‧‧‧第2突起
36a‧‧‧前端面
36L‧‧‧側面
37‧‧‧嚙合突起
37a‧‧‧前端面
37A‧‧‧第1嚙合突起
37B‧‧‧第2嚙合突起
37B1‧‧‧短突起
37B2‧‧‧長突起
37L‧‧‧側面
38‧‧‧第1傳遞突起
39‧‧‧第2傳遞突起
40‧‧‧第1筒部
40i‧‧‧內周面
40o‧‧‧外周面
40s‧‧‧花鍵孔
41‧‧‧第1突起
41a‧‧‧前端面
41L‧‧‧側面
41o‧‧‧外周面
42‧‧‧第1阻尼器
42i‧‧‧內周面
42o‧‧‧外表面
43‧‧‧第2阻尼器
43a‧‧‧外周突起
43i‧‧‧內周面
43o‧‧‧外表面
44‧‧‧嚙合槽
44A‧‧‧第1嚙合槽
44B‧‧‧第2嚙合槽
45‧‧‧第1傳遞槽
45b‧‧‧底面
45L‧‧‧側面
46‧‧‧逸出槽
46b‧‧‧底面
46L‧‧‧側面
47‧‧‧第2傳遞槽
47b‧‧‧底面
47f‧‧‧前端面
47L‧‧‧側面
224‧‧‧螺旋槳構件
225‧‧‧內筒
248‧‧‧定心部
Ac‧‧‧旋轉軸線
Ap‧‧‧螺旋槳軸線
As‧‧‧轉向軸線
At‧‧‧傾斜軸線
Da‧‧‧軸方向
Dc‧‧‧周方向
Dr‧‧‧直徑方向
H1‧‧‧船體
N1‧‧‧螺帽
P1‧‧‧銷
T1‧‧‧第1轉矩
T2‧‧‧第2轉矩
W1‧‧‧墊圈
θ1‧‧‧第1作動角
θ2‧‧‧第2作動角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船舶推進機之模式性之左側視圖。
圖2係表示沿螺旋槳之中心線之螺旋槳之鉛垂剖面之圖,且表示未對螺旋槳施加旋轉轉矩之狀態。
圖3係螺旋槳之分解剖視圖。
圖4係自後方斜向地觀察螺旋槳之內筒而得之圖。
圖5係自後方觀察螺旋槳之內筒而得之圖。
圖6係表示沿螺旋槳之中心線之螺旋槳之內筒之鉛垂剖面的圖。
圖7A係阻尼器單元之立體圖。
圖7B係阻尼器單元之側視圖。
圖7C係阻尼器單元之剖視圖。
圖7D係阻尼器單元之前視圖,且為於圖7A所示之箭頭VIID之方向觀察而得之圖。
圖7E係阻尼器單元之後視圖,且為於圖7A所示之箭頭VIIE之方向觀察而得之圖。
圖8A係沿圖2所示之VIIIA-VIIIA線之螺旋槳之剖視圖。
圖8B係沿圖2所示之VIIIB-VIIIB線之螺旋槳之剖視圖。
圖8C係沿圖2所示之VIIIC-VIIIC線之螺旋槳之剖視圖。
圖9係表示作動角與旋轉轉矩之關係之曲線圖。
圖10A係沿圖2所示之VIIIC-VIIIC線之螺旋槳之剖視圖,且表示對螺旋槳施加第1轉矩之狀態。
圖10B係沿圖2所示之VIIIA-VIIIA線之螺旋槳之剖視圖,且表示對螺旋槳施加較第1轉矩更大之第2轉矩之狀態。
圖11係表示沿螺旋槳之中心線之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螺旋槳之鉛垂剖面的圖,且表示未對螺旋槳施加旋轉轉矩之狀態。
如圖1所示,船舶推進機1包含:夾緊托架(clamping bracket)2,其可安裝於船體H1之後部(船尾);以及舷外機5,其由夾緊托架2支持。舷外機5可繞於上下方向延伸之轉向軸線As(轉向軸4之中心線),
相對於夾緊托架2進行旋動,且可繞於左右方向延伸之傾斜軸線At(傾斜軸3之中心線),相對於夾緊托架2進行旋動。
舷外機5包含:引擎6,其係產生使螺旋槳11旋轉之動力之原動機之一例;以及動力傳遞裝置7,其將引擎6之動力傳遞至螺旋槳11。舷外機5進而包含覆蓋引擎6之機罩12、及收容動力傳遞裝置7之外殼13。外殼13包含:排氣導管14,其配置於引擎6之下方;上殼體15,其配置於排氣導管14之下方;以及下殼體16,其配置於上殼體15之下方。作為引擎支持構件之排氣導管14係以引擎6之旋轉軸線Ac(曲柄軸之旋轉軸線)為鉛垂之姿勢支持引擎6。
動力傳遞裝置7包含:驅動軸8,其被傳遞有引擎6之旋轉;前進後退切換機構9,其被傳遞有驅動軸8之旋轉;以及螺旋槳軸10,其被傳遞有前進後退切換機構9之旋轉。引擎6之旋轉係經由驅動軸8及前進後退切換機構9而傳遞至螺旋槳軸10。自驅動軸8傳遞至螺旋槳軸10之旋轉之方向係藉由前進後退切換機構9而切換。螺旋槳軸10係於下殼體16內在前後方向延伸。前後方向相當於螺旋槳軸10之軸方向Da。螺旋槳軸10之後端部係自下殼體16朝後方突出。螺旋槳11可裝卸地安裝於螺旋槳軸10之後端部。螺旋槳11可與螺旋槳軸10一同繞螺旋槳軸線Ap(螺旋槳軸10之中心線)旋轉。
舷外機5包含主排氣通路17,該主排氣通路17係將引擎6之排氣導至在水中形成開口之主排氣口18。主排氣通路17係藉由外殼13及螺旋槳11而形成。主排氣通路17係自引擎6至螺旋槳軸10為止朝下方延伸,且沿螺旋槳軸10朝後方延伸。主排氣通路17通過排氣導管14、上殼體15、及下殼體16之內部,於螺旋槳11之後端部形成開口。螺旋槳11之後端部形成主排氣口18。於引擎6產生之排氣係通過主排氣通路17,自螺旋槳11之後端部排出至水中。
如圖3所示,螺旋槳11包含:筒狀之螺旋槳構件24,其包含複數
個葉片28;筒狀之阻尼器單元30,其配置於螺旋槳構件24中;環狀之前間隔件29,其配置於阻尼器單元30之前方;以及圓板狀之後間隔件33,其配置於阻尼器單元30之後方。阻尼器單元30包含:筒狀之襯套31,其花鍵聯接於螺旋槳軸10;以及筒狀之螺旋槳阻尼器32,其保持於襯套31。如圖2所示,螺旋槳軸10包含:錐形部21,其供安裝前間隔件29;花鍵軸部22,其花鍵聯接於襯套31及後間隔件33;以及公螺紋部23,其供安裝墊圈W1及螺帽N1。
如圖3所示,螺旋槳構件24包含:內筒25,其於軸方向Da延伸;外筒27,其於螺旋槳軸10之直徑方向Dr隔開間隔地將內筒25同軸地包圍;複數個(例如3個)肋條26,其等自內筒25之外周面朝外筒27之內周面延伸;以及複數個葉片28,其等自外筒27之外周面朝外側延伸。內筒25、肋條26、外筒27及葉片28為一體。內筒25之外周面與外筒27之內周面形成主排氣通路17之一部分。外筒27之後端部形成主排氣口18。
如圖2所示,內筒25包含:環狀之凸緣部34,其包圍螺旋槳軸10;以及第2筒部35,其自凸緣部34之外周部朝後方延伸。阻尼器單元30配置於第2筒部35內。第2筒部35之後端之內徑大於阻尼器單元30之外徑。凸緣部34之內徑小於阻尼器單元30之外徑。第2筒部35之後端形成供阻尼器單元30進入至第2筒部35內之入口。阻尼器單元30係自螺旋槳構件24之後方朝前方向插入至第2筒部35內。
如圖2所示,前間隔件29包含:錐狀之內周面29i,其沿著螺旋槳軸10之錐形部21之外周面;筒狀之嵌合部29a,其嵌合於內筒25之凸緣部34內;以及環狀之支持部29b,其配置於內筒25之凸緣部34之前方。嵌合部29a配置於襯套31之前方。襯套31之前端面壓抵於嵌合部29a之後端面。嵌合部29a之外周面由內筒25之凸緣部34包圍。支持部29b為與嵌合部29a同軸之圓板狀,且具有大於嵌合部29a之外徑。支
持部29b之後端面支持內筒25之凸緣部34之前端面。
如圖2所示,後間隔件33花鍵聯接於螺旋槳軸10之花鍵軸部22。設置於花鍵軸部22之複數個齒嚙合於設置在後間隔件33之花鍵孔33s之複數個齒。後間隔件33之外周面33o由內筒25之第2筒部35包圍。後間隔件33之外周面33o為外徑固定之圓筒面。後間隔件33之外徑小於內筒25之第2筒部35之內徑,且大於內筒25之凸緣部34之內徑。後間隔件33之前端面33f壓抵於襯套31之後端面,並且隔開間隔於軸方向Da與螺旋槳阻尼器32之後端面對向。墊圈W1之前端面壓抵於後間隔件33之後端面33r。
於將螺旋槳11安裝於螺旋槳軸10時,阻尼器單元30被預先插入至螺旋槳構件24之內筒25。而且,於將前間隔件29安裝於螺旋槳軸10之後,螺旋槳構件24與阻尼器單元30一體化而得之螺旋槳單元花鍵聯接於螺旋槳軸10。即,螺旋槳軸10之花鍵軸部22花鍵聯接於阻尼器單元30之襯套31。其後,後間隔件33被安裝於螺旋槳軸10之花鍵軸部22,墊圈W1及螺帽N1被安裝於螺旋槳軸10之公螺紋部23。防止螺帽N1之鬆脫之銷P1插入至於直徑方向Dr貫通螺帽N1及螺旋槳軸10之貫通孔。藉此,將螺旋槳11安裝於螺旋槳軸10。
如圖4及圖5所示,內筒25除包含凸緣部34及第2筒部35以外,亦包含自第2筒部35之內周面朝內側(接近螺旋槳軸線Ap之方向)突出之複數個(例如3個)第2突起36、及自第2筒部35之內周面朝內側突出之複數個(例如12個)嚙合突起37。
如圖5所示,3個第2突起36例如於螺旋槳軸10之周方向Dc等間隔地配置。同樣地,12個嚙合突起37例如於周方向Dc等間隔地配置。當自後方觀察內筒25時,3個嚙合突起37分別與3個第2突起36重疊。相互重疊之第2突起36及嚙合突起37係以周方向Dc上之第2突起36之中央與周方向Dc上之嚙合突起37之中央位於相同之半徑上之方式配
置。
如圖5所示,第2突起36距離第2筒部35之內周面之高度(朝直徑方向Dr之長度)大於嚙合突起37距離第2筒部35之內周面之高度。進而,第2突起36之寬度(朝周方向Dc之長度)大於嚙合突起37之寬度。如圖6所示,第2突起36及嚙合突起37係沿第2筒部35之內周面於軸方向Da延伸。第2突起36係自內筒25之凸緣部34朝後方延伸。第2突起36於軸方向Da上短於任一個嚙合突起37。
如圖5所示,第2突起36之外表面包含:一對側面36L,其等於軸方向Da及直徑方向Dr延伸;以及前端面36a,其連結一對側面36L之內端彼此。第2突起36之一對側面36L為一對側面36L之間隔隨著接近第2突起36之前端面36a而連續地減少的錐狀。只要直徑方向Dr上之位置相同,則第2突起36之一對側面36L之間隔於軸方向Da上之任一位置均相等。第2突起36之前端面36a為與內筒25之第2筒部35之內周面同軸之圓弧狀。第2突起36之高度於軸方向Da上之任一位置均相等。第2突起36之前端面36a之寬度於軸方向Da上之任一位置均相等。
如圖6所示,12個嚙合突起37包含:複數個(例如6個)第1嚙合突起37A,其等係後端配置於較第2突起36更靠後方;以及複數個(例如6個)第2嚙合突起37B,其等係後端配置於較第1嚙合突起37A更靠後方。第2嚙合突起37B包含:短突起37B1,其配置於第2突起36之後方;以及長突起37B2,其長於短突起37B1。短突起37B1之前端配置於第2突起36之後方。長突起37B2之前端配置於較第2突起36之後端更靠前方。第1嚙合突起37A於軸方向Da上短於任一個第2嚙合突起37B。如圖5所示,12個嚙合突起37係以第1嚙合突起37A、短突起37B1、長突起37B2之順序,例如於周方向Dc等間隔地配置。
如圖5所示,嚙合突起37之外表面包含:一對側面37L,其於軸方向Da及直徑方向Dr延伸;以及前端面37a,其連結一對側面37L之
內端彼此。嚙合突起37之一對側面37L為一對側面37L之間隔隨著接近嚙合突起37之前端面37a而連續地減少的錐狀。
如圖4所示,嚙合突起37之一對側面37L係以一對側面37L之間隔隨著接近嚙合突起37之後端而變窄之方式相對於螺旋槳軸線Ap傾斜。嚙合突起37之一對側面37L為一對側面37L之間隔隨著接近嚙合突起37之後端而連續地減少的錐狀。
同樣地,嚙合突起37之前端面37a為前端面37a之寬度隨著接近嚙合突起37之後端而連續地減少的錐狀。如圖2所示,嚙合突起37之前端面37a係以隨著接近嚙合突起37之後端而遠離螺旋槳軸線Ap之方式相對於螺旋槳軸線Ap傾斜。嚙合突起37為嚙合突起37之高度隨著接近嚙合突起37之後端而連續地減少的錐狀。
如圖8B所示,只要軸方向Da上之位置相同,則與軸方向Da正交之嚙合突起37之剖面形狀係任一嚙合突起37均相同。第1嚙合突起37A及第2嚙合突起37B均包含第1傳遞突起38,該第1傳遞突起38係不論使螺旋槳軸10及螺旋槳構件24相對旋轉之轉矩(以下稱為「旋轉轉矩」)之大小如何,均於螺旋槳阻尼器32與內筒25之間傳遞轉矩。第2嚙合突起37B進而包含第2傳遞突起39(參照圖8C),該第2傳遞突起39係於旋轉轉矩為第1轉矩T1(參照圖9)以上時,於螺旋槳阻尼器32與內筒25之間傳遞轉矩。
圖7C係於通過螺旋槳軸線Ap之鉛垂面被切斷之阻尼器單元30之剖視圖。如圖7C所示,襯套31包含於軸方向Da延伸之第1筒部40。第1筒部40包含:花鍵孔40s,其自第1筒部40之後端朝前方延伸;內周面40i,其自花鍵孔40s朝前方延伸;以及圓筒狀之外周面40o,其於軸方向Da延伸。第1筒部40之外周面40o及內周面40i均為外徑固定之圓筒面。第1筒部40之中心線(襯套31之中心線)配置於螺旋槳軸線Ap上。設置於螺旋槳軸10之花鍵軸部22之複數個齒嚙合於設置在第1筒
部40之花鍵孔40s的複數個齒。藉此,襯套31與螺旋槳軸10一體旋轉。
圖7D係自前方觀察阻尼器單元30而得之前視圖。如圖7D所示,襯套31包含自第1筒部40朝外側延伸之複數個(例如3個)第1突起41。3個第1突起41例如於周方向Dc等間隔地配置。第1突起41與第1筒部40為一體。藉此,第1突起41與第1筒部40及螺旋槳軸10一體旋轉。襯套31由金屬形成,強度高於螺旋槳阻尼器32。如圖7C所示,第1突起41係自第1筒部40之外周面40o之前部朝外側延伸。第1突起41配置於較第1筒部40之前端更靠後方。第1突起41配置於較襯套31之花鍵孔40s更靠前方。第1突起41於軸方向Da上短於第1筒部40。
如圖7D所示,襯套31之第1突起41之外表面包含在軸方向Da及直徑方向Dr延伸之一對側面41L、及連結一對側面41L之外端彼此之前端面41a。第1突起41之一對側面41L之間隔於軸方向Da及直徑方向Dr之任一位置均固定。第1突起41之前端面41a為與第1筒部40之外周面40o同軸之圓弧狀。第1突起41之高度於軸方向Da上之任一位置均相等。第1突起41之高度大於第1筒部40之厚度、即自第1筒部40之內周面40i至第1筒部40之外周面40o為止之直徑方向Dr之距離。第1突起41之前端面41a之寬度於軸方向Da上之任一位置均相等。
如圖7C所示,螺旋槳阻尼器32係由橡膠或樹脂等可彈性變形之彈性材料形成。螺旋槳阻尼器32包圍襯套31之第1筒部40。螺旋槳阻尼器32於軸方向Da上長於襯套31之第1突起41,於軸方向Da上短於襯套31之第1筒部40。螺旋槳阻尼器32配置於較第1突起41更靠後方且較第1筒部40之後端更靠前方之位置。螺旋槳阻尼器32之內周面42i及內周面43i係例如藉由加硫接著而固定於襯套31之第1筒部40之外周面40o。螺旋槳阻尼器32之高度大於第1突起41之高度。螺旋槳阻尼器32之外表面42o及外表面43o配置於較第1突起41之前端面41a更靠外側。
如圖7B所示,螺旋槳阻尼器32包含:筒狀之第1阻尼器42,其不論旋轉轉矩之大小如何,均於襯套31與內筒25之間傳遞轉矩;以及筒狀之第2阻尼器43,其於旋轉轉矩為第1轉矩T1(參照圖9)以上時,於襯套31與內筒25之間傳遞轉矩。第1阻尼器42及第2阻尼器43係以第1阻尼器42位於第2阻尼器43之前方之方式排列於軸方向Da。第1阻尼器42於軸方向Da上長於第2阻尼器43。
如圖7C所示,第1阻尼器42及第2阻尼器43為單一之一體構件。第1阻尼器42之內周面42i及第2阻尼器43之內周面43i均固定於襯套31之第1筒部40之外周面40o。第1阻尼器42之外徑隨著接近第1阻尼器42之前端而減少。第2阻尼器43之外徑小於第1阻尼器42之後端之外徑(最大外徑)。第2阻尼器43之外徑於軸方向Da之任一位置均相等。
如圖7A所示,螺旋槳阻尼器32包含分別嚙合於設置在內筒25之複數個嚙合突起37之複數個(例如12個)嚙合槽44。複數個嚙合槽44包含:複數個(例如6個)第1嚙合槽44A,其等分別嚙合於設置在內筒25之複數個第1嚙合突起37A;以及複數個(例如6個)第2嚙合槽44B,其等分別嚙合於設置在內筒25之複數個第2嚙合突起37B。12個嚙合槽44係以第1嚙合槽44A及第2嚙合槽44B交替地排列之方式,於周方向Dc等間隔地配置。
如圖7A所示,第1嚙合槽44A包含:第1傳遞槽45,其於內部配置有第1嚙合突起37A之第1傳遞突起38;以及逸出槽46,其配置於較第1嚙合突起37A之後端更靠後方。第2嚙合槽44B包含:第1傳遞槽45,其於內部配置有第2嚙合突起37B之第1傳遞突起38;以及第2傳遞槽47,其於內部配置有第2嚙合突起37B之第2傳遞突起39。第1傳遞槽45設置於第1阻尼器42,逸出槽46及第2傳遞槽47設置於第2阻尼器43。
如圖7A所示,第1傳遞槽45、逸出槽46及第2傳遞槽47係沿螺旋
槳阻尼器32之外周部於軸方向Da延伸。第1傳遞槽45之前端係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前端面形成開口。逸出槽46及第2傳遞槽47之後端均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後端面形成開口。設置於第2嚙合槽44B之第1傳遞槽45之後端係於第2傳遞槽47之前端面47f形成開口。第1嚙合槽44A之第1傳遞槽45及逸出槽46於軸方向Da連續。同樣地,第2嚙合槽44B之第1傳遞槽45及第2傳遞槽47於軸方向Da連續。逸出槽46及第2傳遞槽47於軸方向Da上均短於第1傳遞槽45。朝軸方向Da之逸出槽46之長度與朝軸方向Da之第2傳遞槽47之長度相等。
如圖7A所示,第1傳遞槽45之內表面包含:一對側面45L,其等於軸方向Da及直徑方向Dr延伸;以及底面45b,其連結一對側面45L之內端彼此。第1傳遞槽45之一對側面45L係自第1阻尼器42之外表面42o朝內側延伸。第1傳遞槽45之一對側面45L為一對側面45L之間隔隨著接近螺旋槳軸線Ap而連續地減少的錐狀。第1傳遞槽45之一對側面45L為一對側面45L之間隔隨著接近第1傳遞槽45之後端而連續地減少的錐狀。如圖7C所示,第1傳遞槽45之底面45b係以隨著接近第1傳遞槽45之底面45b之前端而接近螺旋槳軸線Ap之方式相對於螺旋槳軸線Ap傾斜。第1傳遞槽45之底面45b相對於螺旋槳軸線Ap之角度與第1阻尼器42之外表面42o相對於螺旋槳軸線Ap之角度相等。
如圖7A所示,逸出槽46之內表面包含:一對側面46L,其等於軸方向Da及直徑方向Dr延伸;以及底面46b,其連結一對側面46L之內端彼此。逸出槽46之一對側面46L係自第2阻尼器43之外表面43o朝內側延伸。逸出槽46之一對側面46L為一對側面46L之間隔隨著接近螺旋槳軸線Ap而連續地減少的錐狀。只要直徑方向Dr之位置相同,則逸出槽46之一對側面46L之間隔於軸方向Da上之任一位置均相等。如圖7C所示,逸出槽46之底面46b相對於螺旋槳軸線Ap之角度與第2阻尼器43之外表面43o相對於螺旋槳軸線Ap之角度相等。
如圖7A所示,第2傳遞槽47之內表面包含:一對側面47L,其等於軸方向Da及直徑方向Dr延伸;底面47b,其連結一對側面47L之內端彼此;以及前端面47f,其連結一對側面47L之前端彼此。如圖7E所示,第2傳遞槽47之一對側面47L係自第2傳遞槽47之前端面47f朝後方延伸,且自第2阻尼器43之外表面43o朝內側延伸。第2傳遞槽47之一對側面47L為一對側面47L之間隔隨著接近螺旋槳軸線Ap而連續地減少的錐狀。只要直徑方向Dr之位置相同,則第2傳遞槽47之一對側面47L之間隔於軸方向Da上之任一位置均相等。第2傳遞槽47之底面47b為與第2阻尼器43之外表面43o同軸之圓弧狀。第2傳遞槽47之深度於軸方向Da上之任一位置均相等。第2傳遞槽47之底面47b之寬度於軸方向Da上之任一位置均相等。
如圖7E所示,6個逸出槽46與6個之第2傳遞槽47係以逸出槽46及第2傳遞槽47交替地排列之方式,例如於周方向Dc等間隔地配置。設置於相同之第2嚙合槽44B之第1傳遞槽45及第2傳遞槽47係以周方向Dc上之第1傳遞槽45之中央與周方向Dc上之第2傳遞槽47之中央位於相同之半徑上之方式配置。同樣地,如圖7D所示,襯套31及螺旋槳阻尼器32係以周方向Dc上之第1突起41之中央與周方向Dc上之第1傳遞槽45之中央位於相同之半徑上之方式配置。
如圖7E所示,第2傳遞槽47之寬度大於第1傳遞槽45之寬度,且大於逸出槽46之寬度。第2傳遞槽47之深度大於逸出槽46之深度。第2阻尼器43包含由複數個第2傳遞槽47所形成之複數個(例如6個)外周突起43a。6個逸出槽46分別設置於6個外周突起43a。第2傳遞槽47之寬度大於外周突起43a之寬度。如圖7B所示,第2傳遞槽47於軸方向Da上長於襯套31之第1突起41。第2傳遞槽47之寬度小於第1突起41之寬度。
於將阻尼器單元30組裝於螺旋槳構件24時,以設置於內筒25之
複數個嚙合突起37分別配置於設置在螺旋槳阻尼器32之複數個嚙合槽44內之方式,將阻尼器單元30插入至螺旋槳構件24之內筒25內。
如圖8B所示,內筒25之第1嚙合突起37A及第2嚙合突起37B包含配置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第1傳遞槽45內之第1傳遞突起38。將阻尼器單元30組裝於螺旋槳構件24之前之第1傳遞槽45之寬度小於第1傳遞突起38之寬度。因此,當將阻尼器單元30組裝於螺旋槳構件24時,第1傳遞突起38被壓入至第1傳遞槽45,因螺旋槳阻尼器32之彈性變形而使得第1傳遞槽45於周方向Dc擴張。藉此,嚙合突起37之一對側面37L分別壓抵於第1傳遞槽45之一對側面45L。此時,嚙合突起37之前端面37a與第1傳遞槽45之底面45b接觸,第1阻尼器42之外表面42o與內筒25之第2筒部35之內周面接觸。
如圖8C所示,內筒25之第2嚙合突起37B包含配置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第2傳遞槽47內之第2傳遞突起39。第2傳遞槽47之寬度大於第2傳遞突起39之寬度。因此,當將阻尼器單元30組裝於螺旋槳構件24時,於第2傳遞突起39與第2傳遞槽47於周方向Dc分離之狀態下,將第2傳遞突起39配置於第2傳遞槽47內。於未產生旋轉轉矩時,第2傳遞突起39及第2傳遞槽47係以周方向Dc上之第2傳遞突起39之中央與周方向Dc上之第2傳遞槽47之中央位於相同之半徑上之方式配置。此時,嚙合突起37之前端面37a與螺旋槳阻尼器32隔開,第2阻尼器43之外表面43o與內筒25之第2筒部35之內周面隔開。如此,於未產生旋轉轉矩時,襯套31及內筒25配置於第2傳遞槽47之側面47L於周方向Dc與第2嚙合突起37B之第2傳遞突起39分離之非接觸位置。
又,如圖8C所示,即便將阻尼器單元30配置於螺旋槳構件24內之特定位置(圖2所示之位置),於逸出槽46亦未配置任何嚙合突起37。如下文所述,若旋轉轉矩超過第1轉矩T1,則第2阻尼器43之外周突起43a壓抵於內筒25之第2傳遞突起39。由於將逸出槽46設置於外周
突起43a,故而外周突起43a之強度降低,外周突起43a容易於周方向Dc彈性變形。因此,螺旋槳阻尼器32可有效率地吸收因外周突起43a之彈性變形而對螺旋槳阻尼器32施加之衝擊。
如圖8A所示,當將阻尼器單元30組裝於螺旋槳構件24時,於襯套31之第1突起41與內筒25之第2突起36於周方向Dc分離之狀態下,第1突起41配置於2個第2突起36之間。於未產生旋轉轉矩時,周方向Dc上之第1突起41之中央配置於周方向Dc上之2個第2突起36之中央。此時,襯套31之第1突起41之前端面41a與內筒25隔開,內筒25之第2突起36之前端面36a與襯套31隔開。如此,於未產生旋轉轉矩時,襯套31及內筒25配置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第2傳遞槽47之側面47L於周方向Dc與第2嚙合突起37B之第2傳遞突起39分離且襯套31之第1突起41於周方向Dc與內筒25之第2突起36分離之非接觸位置。
圖9係表示螺旋槳阻尼器32之作動角與對螺旋槳阻尼器32施加之旋轉轉矩之關係之曲線圖。
如上所述,於未產生旋轉轉矩時,襯套31及第2阻尼器43與內筒25隔開,第1阻尼器42與內筒25接觸。因此,此時,內筒25僅經由第1阻尼器42而彈性地支持於襯套31。
若產生旋轉轉矩,則該轉矩通過內筒25之第1傳遞突起38與螺旋槳阻尼器32之第1傳遞槽45之接觸部,藉由第1阻尼器42而於襯套31及內筒25之間傳遞。進而,由於旋轉轉矩施加至螺旋槳阻尼器32,故而螺旋槳阻尼器32以第1阻尼器42之外周部及內周部相對旋轉之方式彈性變形,襯套31及內筒25以與螺旋槳阻尼器32之彈性變形量對應之角度相對旋轉。
於旋轉轉矩之大小未達第1轉矩T1之範圍內,僅利用第1阻尼器42於襯套31及內筒25之間傳遞該轉矩。如圖9所示,當旋轉轉矩達到第1轉矩T1時,螺旋槳阻尼器32之作動角增加至第1作動角θ1。藉此,
如圖10A所示,於第2阻尼器43之外周突起43a之側面(第2傳遞槽47之側面47L)與內筒25之嚙合突起37之側面37L接觸之中間接觸位置配置有襯套31及內筒25。因此,對阻尼器單元30施加之旋轉轉矩之一部分係通過內筒25之第2傳遞突起39與螺旋槳阻尼器32之第2傳遞槽47之接觸部,藉由第2阻尼器43而於襯套31及內筒25之間傳遞。即,藉由第1阻尼器42及第2阻尼器43之兩者而傳遞旋轉轉矩。
於旋轉轉矩之大小為第1轉矩T1以上且未達第2轉矩T2之範圍內,襯套31之第1突起41與內筒25之第2突起36隔開,故而僅利用第1阻尼器42及第2阻尼器43傳遞轉矩。當旋轉轉矩達到第2轉矩T2時,如圖9所示,螺旋槳阻尼器32之作動角增加至第2作動角θ2為止。藉此,如圖10B所示,將襯套31及內筒25配置於襯套31之第1突起41之側面41L與內筒25之第2突起36之側面36L接觸之接觸位置。因此,對阻尼器單元30施加之旋轉轉矩除利用第1阻尼器42及第2阻尼器43而於襯套31及內筒25之間傳遞以外,亦利用第1突起41及第2突起36而於襯套31及內筒25之間傳遞。
於旋轉轉矩之大小為第2轉矩T2以上之範圍內,襯套31及內筒25之相對旋轉因第1突起41及第2突起36之接觸而被限制,故而如圖9所示,螺旋槳阻尼器32之作動角維持於第2作動角θ2。即,於該範圍內,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作動角維持於相當於最大作動角之第2作動角θ2之狀態下,襯套31及內筒25一體旋轉。藉此,可於螺旋槳軸10與螺旋槳構件24之間有效率地傳遞轉矩。
如上所述,於第1實施形態中,可彈性變形之螺旋槳阻尼器32係配置於襯套31與內筒25之間。內筒25配置於襯套31之第1突起41與內筒25之第2突起36於周方向Dc分離之非接觸位置。當產生使螺旋槳構件24及螺旋槳軸10相對旋轉之轉矩時,由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彈性變形,襯套31之第1突起41與內筒25之第2突起36於周方向Dc接近,相
當於擋塊之第1突起41及第2突起36相互接觸。藉此,內筒25配置於接觸位置,襯套31及內筒25一體旋轉。
如此,襯套31及內筒25係經由螺旋槳阻尼器32而相互連結。規定螺旋槳阻尼器32之最大作動角之第1突起41與襯套31之第1筒部40為一體。因此,相比於與襯套31不同之構件設置第1突起41之情形,可減少相對於第1筒部40之第1突起41之位置之差異幅度。換言之,可減少相對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第1突起41之位置之差異幅度。因此,可增加最大作動角,且可提高螺旋槳阻尼器32之性能。
又,於第1實施形態中,後間隔件33係配置於襯套31之後方,螺帽N1係配置於後間隔件33之後方。襯套31係經由後間隔件33而被朝前方推壓,藉此,相對於螺旋槳軸10於前後方向固定。規定螺旋槳阻尼器32之最大作動角之第1突起41並非設置於後間隔件33,而設置於襯套31。因此,相比將第1突起41設置於後間隔件33之情形,可簡化後間隔件33之形狀。
又,於第1實施形態中,內筒25之嚙合突起37係配置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嚙合槽44之內部。對螺旋槳阻尼器32施加之轉矩係藉由嚙合槽44之側面於周方向Dc推壓嚙合突起37之側面37L而傳遞至內筒25。因此,相比利用摩擦傳遞轉矩之情形,可提高轉矩之傳遞效率。藉此,可於螺旋槳阻尼器32與內筒25之間有效率地傳遞轉矩。
又,於第1實施形態中,設置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第1傳遞槽45之側面45L係始終與設置於內筒25之第1傳遞突起38之側面37L接觸。因此,自產生使螺旋槳軸10及內筒25相對旋轉之轉矩之最初,便可於螺旋槳阻尼器32與內筒25之間傳遞轉矩。藉此,可於螺旋槳阻尼器32與內筒25之間有效率地傳遞轉矩。
又,於第1實施形態中,周方向Dc上之第2突起36之寬度大於周方向Dc上之嚙合突起37之寬度。第2突起36之寬度大於嚙合突起37之
寬度,故而第2突起36之強度高於嚙合突起37之強度。因此,於襯套31之第1突起與內筒25之第2突起36接觸時,可於襯套31與內筒25之間確實地傳遞轉矩。
又,於第1實施形態中,朝周方向Dc之長度互不相同之第1傳遞槽45及第2傳遞槽47係設置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第2嚙合槽44B。由於第2傳遞槽47之寬度(朝周方向Dc之長度)大於第1傳遞槽45之寬度,故而於未產生使螺旋槳構件24及螺旋槳軸10相對旋轉之轉矩時,第2傳遞槽47之側面47L於周方向Dc與嚙合突起37之側面37L分離。當螺旋槳構件24及螺旋槳軸10相對旋轉時,第2傳遞槽47之側面47L與嚙合突起37之側面37L接觸,且於周方向Dc推壓嚙合突起37。藉此,自第1傳遞槽45及第2傳遞槽47之兩者之側面對嚙合突起37傳遞轉矩。因此,藉由將朝周方向Dc之長度互不相同之第1傳遞槽45及第2傳遞槽47設置於第2嚙合槽44B,可使螺旋槳阻尼器32之特性(彈性係數)階段性地變化。
又,於第1實施形態中,螺旋槳阻尼器32係朝插入方向(前方向)插入至內筒25。設置於內筒25之嚙合突起37之高度係隨著朝插入方向前進而增加。換言之,嚙合突起37之高度係隨著接近內筒25之入口而減少。因此,容易對內筒25插入、拔出螺旋槳阻尼器32。因此,可縮短螺旋槳11之組裝或維護所需之時間。
其次,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以下之圖11中,對與上述圖1~圖10B所示之各部同等之構成部分,標註與圖1等相同之參照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第2實施形態之螺旋槳構件224包含第2實施形態之內筒225來代替第1實施形態之內筒25。內筒225包含:環狀之凸緣部34,其包圍螺旋槳軸10;第2筒部35,其自凸緣部34之外周部朝前方延伸;以及筒
狀之定心部248,其自凸緣部34之內周部朝後方延伸。
第2筒部35之前端之內徑大於阻尼器單元30之外徑。凸緣部34之內徑小於阻尼器單元30之外徑。第2筒部35之前端形成供阻尼器單元30進入至第2筒部35內之入口。阻尼器單元30係自螺旋槳構件224之前方朝後方向插入至第2筒部35內。襯套31之第1筒部40由前間隔件29及墊圈W1於軸方向Da夾著。前間隔件29之支持部29b配置於內筒225之第2筒部35內。前間隔件29之支持部29b之後端面由內筒225之第2筒部35自後方支持。定心部248包圍襯套31之第1筒部40。定心部248配置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後方。
如上所述,於第2實施形態中,內筒225之定心部248係配置於襯套31之周圍。定心部248之內周面包圍襯套31之第1筒部40之外周面41o,且於直徑方向Dr與襯套31之第1筒部40之外周面41o對向。直徑方向Dr上之襯套31及內筒225之相對移動由襯套31之第1筒部40之外周面41o與定心部248之內周面之接觸限制。藉此,可減少內筒225相對於襯套31之偏心量。因此,可減輕因內筒225之偏心所引起之螺旋槳阻尼器32之彈性變形之偏差。
本發明之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說明係如上所述,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內容,可於本發明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對螺旋槳阻尼器32包含第1阻尼器42及第2阻尼器43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螺旋槳阻尼器32亦可不包含第2阻尼器43,而僅包含第1阻尼器42。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對螺旋槳阻尼器32為包圍襯套31之全周之筒狀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螺旋槳阻尼器32亦可不遍及全周連續。即,螺旋槳阻尼器32亦可包含在周方向Dc經分割之複數個分割
體。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對設置於螺旋槳阻尼器32之第1嚙合槽44A包含第1傳遞槽45及逸出槽46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第1嚙合槽44A亦可不包含逸出槽46。
於第1實施形態中,已對襯套31之第1筒部40被後間隔件33朝前方推壓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襯套31之第1筒部40亦可被墊圈W1朝前方推壓。即,亦可省略後間隔件33。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對襯套31之第1突起41自襯套31之第1筒部40之前部朝外側延伸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襯套31之第1突起41亦可自襯套31之第1筒部40之後部朝外側延伸。此情形時,襯套31相對於內筒25之插入方向可為前方向及後方向之任一方向。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對藉由加硫接著將螺旋槳阻尼器32之內周面42i及內周面43i固定於襯套31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螺旋槳阻尼器32之內周面亦可藉由除加硫接著以外之方法(例如壓入、或凸部與凹部之嚙合)而固定於襯套31。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已對嚙合突起37之高度隨著朝螺旋槳阻尼器32相對於內筒25之插入方向(前方向或後方向)前進而增加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嚙合突起37之高度既可隨著朝插入方向前進而減少,亦可自嚙合突起37之前端至嚙合突起37之後端為止為固定。
亦可將上述所有實施形態中之二種以上加以組合。
已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其等僅為用以明確本發明之技術性內容之具體例,本發明不應限定地解釋為該等具體例,本發明之精神及範圍僅由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限定。
10‧‧‧螺旋槳軸
11‧‧‧螺旋槳
17‧‧‧主排氣通路
18‧‧‧主排氣口
21‧‧‧錐形部
22‧‧‧花鍵軸部
23‧‧‧公螺紋部
24‧‧‧螺旋槳構件
25‧‧‧內筒
26‧‧‧肋條
27‧‧‧外筒
28‧‧‧葉片
29‧‧‧前間隔件
29a‧‧‧嵌合部
29b‧‧‧支持部
29i‧‧‧內周面
30‧‧‧阻尼器單元
31‧‧‧襯套
32‧‧‧螺旋槳阻尼器
33‧‧‧後間隔件
33f‧‧‧前端面
33o‧‧‧外周面
33r‧‧‧後端面
33s‧‧‧花鍵孔
34‧‧‧凸緣部
35‧‧‧第2筒部
36‧‧‧第2突起
37‧‧‧嚙合突起
37a‧‧‧先端面
37A‧‧‧第1嚙合突起
37B‧‧‧第2嚙合突起
38‧‧‧第1傳遞突起
39‧‧‧第2傳遞突起
40‧‧‧第1筒部
41‧‧‧第1突起
42‧‧‧第1阻尼器
43‧‧‧第2阻尼器
44‧‧‧嚙合槽
44A‧‧‧第1嚙合槽
44B‧‧‧第2嚙合槽
45‧‧‧第1傳遞槽
46‧‧‧逸出槽
47‧‧‧第2傳遞槽
Ap‧‧‧螺旋槳軸線
Da‧‧‧軸方向
Dc‧‧‧周方向
Dr‧‧‧直徑方向
N1‧‧‧螺帽
P1‧‧‧銷
W1‧‧‧墊圈
Claims (13)
- 一種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其係安裝於在前後方向延伸之螺旋槳軸者,且包含:襯套,其包含包圍上述螺旋槳軸之第1筒部、及自上述第1筒部朝外側突出且與上述第1筒部為一體之第1突起,並與上述螺旋槳軸一體旋轉;螺旋槳阻尼器,其由彈性材料形成,且配置於上述襯套之周圍;以及內筒,其包含介隔上述螺旋槳阻尼器而包圍上述襯套之第2筒部、及自上述第2筒部朝內側突出之第2突起,並可於上述第1突起與上述第2突起於周方向分離之非接觸位置、和因上述螺旋槳阻尼器之彈性變形而使得上述第1突起與上述第2突接觸之接觸位置之間,相對於上述襯套進行旋動。
- 如請求項1之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其進而包含:螺帽,其於上述襯套之後方安裝於上述螺旋槳軸;以及後間隔件,其介置於上述襯套與上述螺帽之間。
- 如請求項1之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其中上述第1突起係自上述第1筒部之前部朝外側突出,上述襯套係自上述內筒之後方插入至上述內筒內。
- 如請求項1之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其中上述第1突起係自上述第1筒部之前部朝外側突出,上述襯套係自上述內筒之前方插入至上述內筒內。
- 如請求項4之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其中上述內筒包含包圍上述襯套之環狀之定心部,且利用上述定心部而限制直徑方向上之上述襯套及內筒之相對移動。
- 如請求項1之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其中上述內筒進而包含自上述第2筒部朝內側突出之嚙合突起,上述螺旋槳阻尼器包含於內部配置有上述嚙合突起之嚙合槽。
- 如請求項6之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其中上述螺旋槳阻尼器之上述嚙合槽包含不論使上述螺旋槳軸及內筒相對旋轉之轉矩之大小如何,均與上述內筒之上述嚙合突起接觸之側面。
- 如請求項6之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其中周方向上之上述第2突起之寬度大於周方向上之上述嚙合突起之寬度。
- 如請求項6之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其中上述螺旋槳阻尼器之上述嚙合槽包含第1傳遞槽、及朝周方向之長度大於上述第1傳遞槽之第2傳遞槽。
- 如請求項6之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槳,其中上述嚙合突起之高度係隨著朝上述螺旋槳阻尼器相對於上述內筒之插入方向前進而增加。
-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船舶推進機用螺旋槳,其中上述螺旋槳阻尼器加硫接著於上述襯套。
- 如請求項1之船舶推進機用螺旋槳,其進而包含:外筒,其包圍上述內筒且與上述內筒為一體;以及複數個葉片,其等自上述外筒朝外側延伸。
- 一種船舶推進機,其包含:如請求項1之螺旋槳;螺旋槳軸,其供上述螺旋槳安裝;以及原動機,其使上述螺旋槳軸旋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04634A JP2015217893A (ja) | 2014-05-20 | 2014-05-20 | 船舶推進機用のプロペラ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船舶推進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44398A true TW201544398A (zh) | 2015-12-01 |
TWI572525B TWI572525B (zh) | 2017-03-01 |
Family
ID=53268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09230A TWI572525B (zh) | 2014-05-20 | 2015-03-23 | 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漿及具備其之船舶推進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76696B2 (zh) |
EP (2) | EP2946999B1 (zh) |
JP (1) | JP2015217893A (zh) |
CN (1) | CN105083517B (zh) |
TW (1) | TWI57252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08962B (zh) * | 2016-01-27 | 2017-12-21 | Solas Science & Engineering Co Ltd | Double-piece shaft sleeve for marine propeller and marine propeller using the same |
CN107042882A (zh) * | 2016-02-05 | 2017-08-15 | 般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船用螺旋桨的双节式轴套及船用螺旋桨 |
JP2019151214A (ja) | 2018-03-02 | 2019-09-12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船外機およびプロペラユニット用のダンパー部材 |
US10864974B2 (en) * | 2018-08-01 | 2020-12-15 | Turning Point Propeilers, Inc. | Propeller assembly with hub structure which reduces gear noise during operation |
US10875615B1 (en) * | 2018-08-20 | 2020-12-29 | Brunswick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porosity in propellers |
US11299246B1 (en) | 2021-01-21 | 2022-04-12 | Turning Point Propellers, Inc. | Propeller assembly with noise reducing hub arrangement |
JP2023002211A (ja) | 2021-06-22 | 2023-01-1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船舶推進機用のプロペラ及び船舶用推進機 |
JP2023054607A (ja) * | 2021-10-04 | 2023-04-14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船舶推進装置、プロペラユニット及び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65509A (en) | 1973-08-02 | 1975-02-11 | Brunswick Corp | Propeller construction |
TW299294B (zh) * | 1994-10-20 | 1997-03-01 | Honda Motor Co Ltd | |
US6471481B2 (en) | 2001-01-02 | 2002-10-29 | Turning Point Propellers, Inc. | Hub assembly for marine propeller |
JP4416642B2 (ja) * | 2004-12-27 | 2010-02-17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船外機 |
JP4668745B2 (ja) * | 2005-09-07 | 2011-04-1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船舶推進機用プロペラ緩衝装置 |
US7717678B2 (en) * | 2006-11-14 | 2010-05-18 | Turning Point Propellers, Inc. | Spindle with overmolded bushing |
JP2011178228A (ja) * | 2010-02-26 | 2011-09-15 | Yamaha Motor Co Ltd | 船舶推進機用プロペラ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船舶推進機 |
JP2013121761A (ja) * | 2011-12-09 | 2013-06-20 | Suzuki Motor Corp | 船外機の排気構造 |
CN202541815U (zh) * | 2012-03-09 | 2012-11-21 | 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阻尼缓冲螺旋桨系统 |
JP5979018B2 (ja) | 2013-01-22 | 2016-08-24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プロペラ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ペラユニット用衝撃吸収部材 |
-
2014
- 2014-05-20 JP JP2014104634A patent/JP2015217893A/ja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03-23 TW TW104109230A patent/TWI572525B/zh active
- 2015-04-13 US US14/684,724 patent/US9776696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5-19 CN CN201510257127.6A patent/CN105083517B/zh active Active
- 2015-05-20 EP EP15168384.4A patent/EP2946999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5-20 EP EP16181162.5A patent/EP3144214B1/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46999A1 (en) | 2015-11-25 |
EP3144214A1 (en) | 2017-03-22 |
JP2015217893A (ja) | 2015-12-07 |
EP2946999B1 (en) | 2020-07-01 |
CN105083517B (zh) | 2017-10-24 |
EP3144214B1 (en) | 2019-07-03 |
TWI572525B (zh) | 2017-03-01 |
US9776696B2 (en) | 2017-10-03 |
US20150336647A1 (en) | 2015-11-26 |
CN105083517A (zh) | 2015-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72525B (zh) | 船舶推進機用之螺旋漿及具備其之船舶推進機 | |
US4566855A (en) | Shock absorbing clutch assembly for marine propeller | |
US9400029B2 (en) | Damper unit for vessel propulsion apparatus, propeller for vessel propulsion apparatus, and vessel propulsion apparatus | |
EP1961655B1 (en) | Propeller for boat | |
US6478543B1 (en) | Torque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mounting a propeller to a propeller shaft of a marine propulsion system | |
US6383042B1 (en) | Axial twist propeller hub | |
WO2006002463A1 (en) | Interchangeable propeller hub system | |
JP4498385B2 (ja) | オイルポンプ駆動機構 | |
JP6265489B2 (ja) | クラッチ装置 | |
JP6895377B2 (ja) | 蠕動ポンプ | |
US7708526B2 (en) | Propelle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spindle with fins and overmolded bushing | |
US10207781B2 (en) | Propeller unit of marine propulsion apparatus | |
WO2013156255A1 (fr) | Helice pour ventilateur automobile a raidisseurs de moyeu segmentes | |
KR101368135B1 (ko) | 차량의 볼타입 조인트 | |
US10132396B2 (en) | Stator wheel of torque converter and torque converter | |
EP3427974B1 (en) | Wheel drive unit for vehicle | |
KR102376306B1 (ko) | 고토크 충격 드라이브 허브를 갖는 보트용 프로펠러 | |
US11945562B1 (en) | Shovel blade airplane/boat propeller | |
JP6873371B2 (ja) | ビスカスカップリング | |
JP2022191904A (ja) | プロペラユニット | |
JP5072230B2 (ja) | ステータ | |
KR101794748B1 (ko) | 축류팬 | |
WO2017094742A1 (ja) | 内燃機関のウォーターポンプ及び内燃機関 | |
JP2007239915A (ja) |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 |
KR20190121514A (ko) |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