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1725A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1725A
TW201541725A TW103145500A TW103145500A TW201541725A TW 201541725 A TW201541725 A TW 201541725A TW 103145500 A TW103145500 A TW 103145500A TW 103145500 A TW103145500 A TW 103145500A TW 201541725 A TW201541725 A TW 20154172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actuator
lower beam
connector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5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9064B (zh
Inventor
Takumi Ono
Hideki Iijima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Inc filed Critical Molex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541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17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9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90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為了將一扁平線纜穩定地連接於一連接器的多個端子,在本發明的連接器(1)中,各端子(60)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基部(62)、一後上樑(64)、一前上樑(68)、一後下樑(74)以及一前下樑(78)。致動器(40)包括向上推後上樑的一凸輪部(46),而後下樑包括一固定部(76)。前下樑包括向上突出以與扁平線纜建立接觸的一接觸點(78a),且前下樑的下表面的一前端(78b1)與基座(8)的底部(18)的上表面(18a)建立接觸。所述接觸點位在前下樑的下表面的前端(78c)的後方,且當以前下樑的下表面的前端和固定部作為支點後上樑被向上推時,前下樑和後下樑向上彎曲。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連接器。
隨著電子設備的小型化,對於能夠收容一插入的扁平線纜(諸如一FFC或FPC)的小型化的連接器的需求日漸增長。這些連接器包括:一基座;多個端子,收容於基座內;以及一致動器,用以致動所述多個端子,以使所述多個端子壓接扁平線纜。
各端子具有:一基部,上下方向延伸;一前上樑及一前下樑,從基部向前延伸;以及一後上樑及一後下樑,從基部向後方延伸。致動器的凸輪部置於後上樑與後下樑之間。
這些連接器的其中之一具有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結構,在該結構中,當凸輪部在後上樑與後下樑之間旋轉時後上樑被向上推。當後上樑被向上推時,前上樑以基部作為支點彈性向下傾斜,且前上樑與前下樑之間的間隔變窄。這樣,前上樑壓靠扁平線纜的表面,且扁平線纜被前上樑和前下樑夾緊並固定。
專利文獻1:JP4897917。
然而,隨著連接器的小型化,前上樑與基部之間的間隔變得越來小,且前上樑以基部作為支點的傾斜程度變得越來越小。這會減小前上樑和前下樑作用在扁平線纜上的接觸壓力,且連接器不再能夠牢固地保持扁平線纜。
鑒於這種情況,本發明的一第一目的在於將一扁平線纜穩定地固定連接於一連接器的多個端子上。
本發明的一第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連接器,其能形成一簡單的結構,其中當致動器組裝在帶有多個端子的基座上時能防止致動器與基座以及所述多個端子脫離。
本發明的一第三目的在於在使用一簡單結構使得致動器與多個端子組裝在一起之後防止致動器與端子脫離。
以下是本發明公開的一簡要概述。
(1)本發明為一種連接器,其具有多個端子、一致動器以及用以收容所述多個端子的一基座,所述連接器能夠收容插入的一扁平線纜。各端子包括:一基部,上下方向延伸;一後上樑,從所述基部的上端向後方延伸;一前上樑,從所述基部的上端向前方延伸,且當所述後上樑被向上推時傾斜向下延伸以接觸所述扁平線纜;一後下樑,從所述基部的下端向後方延伸;以及一前下樑,從所述基部的下端向前方延伸。所述致動器具有:一凸輪部, 置於所述後下樑與所述後上樑之間,用以向上推所述後上樑。所述後下樑具有:一固定部,位在所述後下樑的後端並固定於一外部的電路板上。以及所述前下樑包括:一接觸點,向上突出,以與所述扁平線纜建立接觸;以及所述前下樑的下表面的一前端,用以與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建立接觸。所述接觸點位在所述前下樑的下表面的前端的後方;以及當以所述前下樑的下表面的前端和所述固定部作為支點所述後上樑被向上推時,所述前下樑和所述後下樑向上彎曲。與不具有這種結構的連接器相比,因為在扁平線纜上保持更多的接觸壓力,所以本發明能將一扁平線纜穩定地連接於連接器的多個端子上。
(2)本發明可為根據第(1)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當所述後上樑被向上推時,所述基座傾斜,從而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後端位在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前端的上方,且允許所述基座傾斜的一間隙形成於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的後端與所述後下樑之間。
(3)本發明可為根據第(2)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間隙至少從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後端延伸至所述凸輪部以及所述基部的下端。
(4)本發明可為根據第(2)或第(3)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間隙透過在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形成一凹部來構造。
(5)本發明還為一種連接器,其包括:一基座;多個端子,收容於所述基座內;以及一致動器。所述基 座包括:一收容部,具有形成所述基座的左右側面的左右側壁以及形成所述基座的上表面的一頂板,所述收容部收容所述多個端子;以及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從所述左右側壁在所述收容部的後方延伸。各端子包括:一後上樑,向後方延伸;以及一後下樑,具有一止擋塊,所述止擋塊具有在所述後上樑的下方向上突出並向後方延伸的一凸狀的部分。所述致動器置於所述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之間,且具有左右二個第一臨時止擋部,所述左右二個第一臨時止擋部向置於所述後下樑與所述後上樑之間的凸輪部且向所述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突出。以及所述二個致動器保持部各包括:一第二臨時止擋部,向所述致動器突出,當所述第一臨時止擋部處於所述第二臨時止擋部前方時,所述第二臨時止擋部限制所述第一臨時止擋部向後方運動;以及一凹槽,從所述頂板的前端延伸到所述第二臨時止擋部的前端,形成在所述第二臨時止擋部的前方。不同於不具有這種結構的連接器,因為當凸輪部位於端子的止擋塊與後上樑之間時致動器的凸輪部被阻止向後方移動,所以連接器能形成一簡單結構,其中當致動器組裝在帶有多個端子的基座上時防止致動器與基座以及所述多個端子脫離。
(6)本發明可為根據第(5)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當從上方觀察所述頂板時,能看到所述第二臨時止擋部的前端位在所述凹槽內側。
(7)本發明還為一種連接器,其包括:一基座 ;多個端子,收容於所述基座內;以及一致動器。所述基座包括:一收容部,具有形成所述基座的左右側面的左右側壁以及形成所述基座的上表面的一頂板,所述收容部收容所述多個端子;以及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從所述左右側壁在所述收容部的後方延伸。各端子包括:一後上樑,向後方延伸;以及一後下樑,具有一止擋塊,所述止擋塊具有在所述後上樑的下方向上突出並向後方延伸的一凸狀的部分。以及所述致動器具有:一凸輪部,置於所述止擋塊前方並位在所述後下樑與後上樑之間。所述致動器置於所述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之間,所述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限制向上運動。不同於不具有這種結構的連接器,因為本發明不需要一構件來防止致動器與所述多個端子脫離,所以採用一簡單結構使得致動器與所述多個端子組裝在一起之後能防止致動器與所述多個端子脫離。
本發明可為根據第(7)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致動器包括向所述致動器保持部突出的第一凸部,且所述二個致動器保持部各包括向所述致動器突出的一第二凸部,所述致動器的向上運動透過所述第一凸部接合所述第二凸部而受到限制。
1‧‧‧連接器
8‧‧‧基座
10‧‧‧收容部
12、14‧‧‧側壁
16‧‧‧頂板
18‧‧‧底部
18a‧‧‧上表面
18a1‧‧‧上表面
18b‧‧‧後端
18c‧‧‧前端
18d‧‧‧下表面
20、22‧‧‧開口
30‧‧‧致動器保持部
32‧‧‧第二臨時止擋部
32a‧‧‧前端
32b‧‧‧斜面
32b1‧‧‧後端
34‧‧‧第二凸部
34c‧‧‧表面
34d‧‧‧下表面
40‧‧‧致動器
42‧‧‧第一臨時止擋部
42a‧‧‧後端
42b‧‧‧前表面
42c‧‧‧表面
44‧‧‧第一凸部
44c‧‧‧表面
44d‧‧‧上表面
46‧‧‧凸輪部
46a‧‧‧後端
46b‧‧‧前端
48‧‧‧操作部
50‧‧‧孔部
60‧‧‧端子
62‧‧‧基部
62a‧‧‧上端
62b‧‧‧下端
62c‧‧‧下表面
63‧‧‧爪部
64‧‧‧後上樑
68‧‧‧前上樑
74‧‧‧後下樑
74a‧‧‧直線部分
74a1‧‧‧後端
74b‧‧‧下表面
75‧‧‧止擋塊
76‧‧‧固定部
76a‧‧‧下表面
76b‧‧‧前表面
78‧‧‧前下樑
78a‧‧‧接觸點
78b‧‧‧下表面
78b1‧‧‧前端
78c‧‧‧前端
C‧‧‧間隙
D‧‧‧凹槽
圖1為示出本發明的一連接器的一立體圖。
圖2為圖1所示的基座的一立體圖。
圖3為圖1所示的致動器的一立體圖。
圖4為圖1所示連接器沿線IV-IV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5為在圖4所示的連接器中致動器在其旋轉後的一剖視圖。
圖6為與圖1相同方向觀察的將致動器安裝於基座上的操作的一立體圖。
圖7A為示出從上方觀察的圖6中的基座以及致動器的一平面圖。
圖7B為沿圖7A的VIIB-VIIB線作出的基座以及致動器的一剖視圖。
圖8A與圖7A相同方向觀察的將致動器安裝於基座上的操作的一平面圖。
圖8B為沿圖8A的VIIIB-VIIIB線作出的基座以及致動器的一剖視圖。
圖9為圖3所示致動器的區域IX的一部分放大圖。
下面是參照附圖的本實施例中的連接器的結構的說明。在下面說明所參照的附圖中,表現某一特徵的一些部分可能被放大,以更好地說明那個特徵,且不同結構部件的尺寸比例可能與實際的尺寸比例不相同。下面說明中所提及的材料僅僅是舉例且可能在各個結構部件中不同。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這些方面均可以修改。
圖1為示出本發明的一連接器1的一立體圖,圖2為圖1所示的基座8的一立體圖,圖3為圖1所示的 致動器40的一立體圖,圖4為圖1所示連接器1沿線IV-IV作出的一剖視圖,以及圖5為在圖4所示的連接器1中致動器40在其旋轉後的一剖視圖。
本實施例中的連接器1為能夠收容插入的一扁平線纜(諸如一FPC或FFC)的一連接器。如圖1和圖4所示,連接器1具有:多個端子60、一致動器40以及用以收容所述多個端子60的一基座8。下面是各個部件的詳細說明。
在下面的說明中,在圖1中:基座8的側面(後述的收容部10的側壁12、14)佈置的方向為左右方向(X1、X2方向);基座8的上表面(後述的頂板16)佈置的方向為上方向(Z1方向),相反的方向為下方向(Z2方向);致動器40佈置的方向為後方(Y2方向),而相反的方向為前方(方向Z1)。Y方向(Y1、Y2)和X方向(X1、X2)在平面視圖中正交(從Z1方向的角度觀察)。
基座8由一絕緣體(諸如一樹脂)形成,且如圖2所示,具有:一收容部10,用以收容所述多個端子60以及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30。
如圖2和圖4所示,收容部10具有:側壁12、14,形成基座8的左右方向(X1、X2方向)上的側面;一頂板16,形成基座8的上面;以及一底部18,形成基座8的下面。此外,如圖2所示,基座8具有: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30,從左右側壁12、14在收容部10的後方(Y2方向)延伸。
二個致動器保持部30將致動器40保持在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30之間。如圖2所示,二個致動器保持部30各包括一第二臨時止擋部32以及向致動器40突出的一第二凸部34。這些部件會在下面合適時予以說明。
如圖4所示,用以收容插入的端子60的一開口20設置於基座8後方(Y2方向),而用以收容插入的一扁平線纜(未示出)的一開口22設置於前方(Y1方向)。
致動器40為能使所述多個端子60彈性變形的一部件,且例如由一樹脂製成。如圖2和圖4所示,致動器40設置在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30之間。
如圖3和圖4所示,致動器40具有:凸輪部46;一操作部48;孔部50,在前後方向(Y1、Y2方向)上貫通;以及二個第一臨時止擋部42及二個第一凸部44,(在X1、X2方向側)向二個致動器保持部30突出。致動器40的各個部件的說明將與多個端子60的說明結合在一起,而第一臨時止擋部42和第一凸部44將在下面合適時予以說明。
如圖4所示,各端子60具有:一基部62,在上下方向(Z1、Z2方向)上延伸;一棒狀的後上樑64,從基部62的上端62a向後方(Y2方向)延伸;一棒狀的前上樑68,從基部62的上端62a向前方(Y1方向)延伸;一棒狀的後下樑74,從基部62的下端62b向後方(Y2方向)延伸;以及一棒狀的前下樑78,從基部62的下端62b向前方(Y1方向)延伸。
基部62將上樑(後上樑64和前上樑68)和下樑(後下樑74和前下樑78)連接。基部62與上樑(後上樑64和前上樑68)之間的交界(基部62上下方向延伸的上端)是上端62a,而基部62與下樑(後下樑74和前下樑78)之間的交界(基部62上下方向延伸的下端)是下端62b。
向上(Z1方向)突出的一爪部63形成在基部62的上方處,且如圖4所示,爪部63由基座8的頂板16鉤住,以將端子60固定於基座8。
後上樑64被致動器40的凸輪部46向上(Z1方向)推。後上樑64嵌入致動器40的孔部50中。
後下樑74位在後上樑64的下方(Z2方向)並相對後上樑64在上下方向(Z1、Z2方向)被定向。後下樑74具有:一直線部分74a,在前後方向(Y1、Y2方向)橫跨下表面74b;一凸狀的止擋塊75,向上突出;以及一固定部76,固定於一外部的電路板(未示出)上。
止擋塊75設置於直線部分74a的後方(Y2方向)。止擋塊75位在致動器40的凸輪部46的後方(Y2方向),且凸輪部46的後端(下端)46a位在止擋塊75的前表面75a上。
固定部76設置於止擋塊75的後方(Y2方向)。固定部76具有從直線部分74a的後端74a1向下(Z2方向)彎曲的一形狀,且固定部76位在基座8的底部18的後端18b的後方(Y2方向)。
固定部76的下表面76a位在底部18的下表面18d的下方(Z2方向)。結果,固定部76的上表面76b位在底部18的後端18b的後方(Y2方向)並限制端子60向前方向(Y1方向)的運動。固定部76的下表面76a採用焊接固定於電路板(未示出)上。
此外,如圖4所示,一間隙C優選形成在後下樑74與基座8的底部18的上表面18a之間。更具體地,後下樑74的下表面是下表面74b而底部18的位在後下樑74下方的上表面是上表面18a1,底部18的上表面18a1與後下樑74的下表面74b是間隔開的。間隙C的尺寸和位置將在下面合適時予以說明。
致動器40的凸輪部46置於後下樑74和後上樑64之間。凸輪部46在後上樑64和後下樑74之間旋轉而向上(Z1方向)推後上樑64。凸輪部46的旋轉操作將在下面合適時予以說明。
當後上樑64被向上(Z1方向)推時,前上樑68向下(Z2方向)並與扁平線纜接觸。前上樑68具有向下(Z2方向)突出的一接觸點68a。當扁平線纜(未示出)已插入基座8且凸輪部46向上推後上樑64時,接觸點68a與扁平線纜的上表面接觸。
扁平線纜夾持在前上樑68和前下樑78之間。前下樑78具有向上(Z1方向)突出的一接觸點78a。當扁平線纜(未示出)已插入基座8時,接觸點78a與扁平線纜的下表面接觸。
前下樑78的下表面78b與基座8的底部18的上表面18a接觸。當前下樑78的前端為前端78c時,前端78b1位在前端78c的後方(Y2方向),且接觸點78a位在前端78b1的後方(Y2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前端78b1為前下樑78的下表面78b的與底部18的上表面18a建立接觸的前端。換句話說,前端78b1為下表面78b的與底部18的上表面18a接觸的部分和下表面78b的與底部18的上表面18a未接觸的部分之間的交界。
下面是當端子60的後上樑64被致動器40的凸輪部46向上(Z1方向)推時端子60所執行的操作的更詳細的說明。當操作者使致動器40的操作部48朝圖4所示位置的後方(Y2方向)向下移動時,凸輪部46在後上樑64與後下樑74之間旋轉,如圖5所示。
凸輪部46從後端46a到前端46b的寬度大於後上樑64與後下樑74之間的間隔。因此,當凸輪部46以後端46a作為支點旋轉時,前端46b向上(Z1方向)移動並向上(Z1方向)推後上樑64。
透過向上(Z1方向)推後上樑64,以基部62的上端62a作為支點的向下(Z2方向)的力作用在前上樑68上。如圖4和圖5所示,這導致前上樑68向下(Z2方向)傾斜。
此外,向上(Z1方向)推後上樑64的力經由基部62傳遞到後下樑74。因為後下樑74的固定部76的下 表面76a固定於電路板(未示出),所以抬起(Z1方向)後下樑74的力作用在固定部76的前方(Y1方向)的部分上。結果,透過以基部62的下端62b為作用點同時以固定部76的下表面76a為支點,使後下樑74反作用向上(Z1方向)移動。
同樣地,當後上樑64被凸輪部46向上(Z1方向)推時,所有端子60逆時針力矩(即在圖4和圖5中逆時針方向)作用在前下樑78上。然而,由於固定部76固定於電路板(未示出)上,所以基部62向後方(Y2方向)傾斜。這引起前下樑78與後下樑74(反作用並)向上(Z1方向)彎曲。
這樣,前下樑78的前方(Y1)側被向下(Z2方向)推,且前下樑78引起基部62的下端62b以下表面78b的前端78b1為支點向上(Z1方向)彎曲。
因此,由於在本發明的連接器1中後上樑64被凸輪部46向上(Z1方向)推,所以基部62的下端62b處的下表面62c被彎曲,以位在前下樑78的下表面78b的前端78b1和後下樑74的固定部76的下表面76a的上方(Z1方向)。
這導致端子60的下樑(後下樑74和前下樑78)以前下樑78的下表面78b的前端78b1和後下樑74的固定部76作為支點向上彎曲。
結果,在連接器1中,後下樑74的在下表面78b的前端78b1與後下樑74的固定部76之間的部分的位置高 於(Z1方向)不具有這種結構的連接器中的相同部分的位置。此外,由於前下樑78的接觸點78a位在前端78b1的後方(Y2方向),所以這種彎曲會導致接觸點78a的位置高於(Z1方向)不具有這樣結構的連接器的情況。
因此,連接器1的前下樑78的接觸點78a與前上樑68的接觸點68a之間的間隔小於不具有這樣結構的一連接器中的間隔。結果,由前上樑68和前下樑78作用在扁平線纜上的接觸壓力更大,且扁平線纜能由連接器1更可靠地固定。
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即使當連接器1的尺寸減小時,該結構也能維持作用在扁平線纜上的接觸壓力。因此,一小型化的連接器1能夠得以實現。
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如圖5所示,後下樑74的下表面76a固定於一電路板(未示出)上,而端子60透過爪部63固定於基座8上。結果,當後上樑64被向上(Z1方向)推時,所有端子60的逆時針力矩(即在圖4和圖5中逆時針方向)作用在基座8的爪部63上或爪部63附近。
這樣,基座8的底部18的後端18b傾斜,以使後端18b高於基座8的底部18的前端18c。因為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一間隙C設置在後下樑74與基座8的底部18的上表面18a之間,所以間隙C允許基座8傾斜。
在本實施例中,間隙C的後端位在後下樑74的直線部分74a的後端74a1與底部18的上表面18a1之間, 且間隙C不包含後下樑74的彎曲部分(所述彎曲部分從固定部76的前表面76b和直線部分74a的後端74a1延伸)。因此,間隙C從直線部分74a的後端74a1向前方(Y1方向)形成。應注意的是,間隙C應至少設置在直線部分74a的後端74a1和底部18的上表面18a1之間。
為了更詳細說明基座8的傾斜與間隙C的關係,基座8的底部18的傾斜使得底部18的上表面18a的後端18a2向上移動。在這裡,間隙C可設置成底部18的上表面18a能夠傾斜進入間隙C。與不具有間隙C的連接器相比,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緩和了由底部18的上表面18a與後下樑74的下表面74b接觸導致的對底部18傾斜的限制。因此,基座8的傾斜可增大。
透過以這種方式增大基座8的傾斜,能夠緩和由後上樑64與基座8之間的接觸導致的對後上樑64的傾斜的限制。因此,與不具有這種結構的連接器相比,後上樑64和前上樑68的傾斜都能夠增大。
透過增大後上樑64和前上樑68的傾斜,經由基部62作用在後下樑74和前下樑78的力能夠得到增強。此外,透過設置一間隙C,由後下樑74的後端74a1與底部18的上表面18a1接觸導致的對後下樑74的彎曲的限制能夠被緩和。
因此,與不具有這種結構的連接器的高度差相比,基部62的下端62b的下表面62c的高度與前下樑78的下表面78b的前端78b1以及後下樑74的固定部76的下 表面76a的高度差可以增大。換句話說,前下樑78和後下樑74可彎曲得更大。
與不具有這種結構的連接器相比,本發明的連接器1能減小連接器1的前下樑78的接觸點78a與前上樑68的接觸點68a之間的間隔。因此,扁平線纜被連接器1更可靠地固定,且一小型化的連接器1也能夠得以實現。
如圖5所示,間隙C優選至少從基座8的底部18的後端18b向前延伸到凸輪部46與基部62的下端62b之間的空間。透過使間隙C以這種方式延伸,可以緩和對基座8的傾斜的限制。
因此,基座8的傾斜能夠增大,且前上樑68、後上樑64、前下樑78以及後下樑74的彎曲能夠增大。因此,扁平線纜由連接器1更可靠地固定,且一小型化的連接器1也能夠得以實現。
當前下樑78和後下樑74彎曲時,後下樑74從基部62向後(Y2方向)以及向下(Z2方向)延伸。當前下樑78和後下樑74彎曲後,避免了後下樑74與基座8的底部18之間的干涉,且間隙C可更優選地延伸到基部62的下端62b的後方(Y2方向)。
更具體地,間隙C的前端優選位在基部62的下端62b的後方(Y2方向)而不是位在下端62b附近。這樣的結構使得基座8的傾斜最大化,且能夠增大前上樑68、後上樑64、前下樑78以及後下樑74的彎曲。
間隙C在前後方向(Y1、Y2方向)上的長度、 在向下方向(Z2方向)的深度、基座8的強度以及各個梁所希望的彎曲幅度均能夠按照需要設定。
前下樑78的下表面78b和後下樑74的下表面74b優選在前後方向(Y1、Y2方向)具有一直線形狀的橫截面輪廓。這樣的結構使得二個梁(前下樑78和後下樑74)的彎曲一致。
如圖5所示,間隙C優選透過在基座18的底部18的上表面18a構造一凹部來形成。這樣的結構既能達到本發明的效果也能保持後下樑74的下表面74b的直線形狀的輪廓以及強度。
間隙C優選透過在底部18的上表面18a構造一凹部形成,但是也可以透過後下樑74的下表面74b在上方(Z1方向)構造一凹部形成。
下面是參照附圖的致動器40的第一臨時止擋部42和第一凸部44、致動器保持部30的第二臨時止擋部32和第二凸部34的結構的詳細說明以及當致動器40安裝在基座8上時這些部件的動作的詳細說明。
圖6為與圖1相同方向觀察的將致動器40安裝於基座8上的操作的一立體圖,圖7A為示出從上方觀察的圖6中的基座8以及致動器40的一平面圖,圖7B為沿圖7A的VIIB-VIIB線作出的基座8以及致動器40的一剖視圖,圖8A與圖7A相同方向觀察的將致動器40安裝於基座8上的操作的一平面圖,圖8B為沿圖8A的VIIIB-VIIIB線作出的基座8以及致動器40的一剖視圖,以及圖9為圖3 所示致動器40的區域IX的一部分放大圖。
將致動器40安裝在基座8的方法包括步驟:安裝致動器40,以使凸輪部46能從止擋塊75與後上樑64之間穿過;以及將致動器40向前(Y1方向)移動。如圖1和圖4所示,可透過使致動器40向前(Y1方向)移動然後向下(Z2方向)移動,將致動器40插入所述多個端子60中。現在對各結構以及在各步驟中各結構所執行的動作順序進行說明。
首先,詳細說明致動器40的第一臨時止擋部42和第一凸部44以及致動器保持部30的第二臨時止擋部32和第二凸部34的結構。
如圖6和圖9所示,第一臨時止擋部42和第一凸部44設置於致動器40的左右方向(X1、X2方向)並向二個致動器保持部30突出。
如圖9所示,第一臨時止擋部42具有一突出的輪廓並從致動器40的側面41向致動器保持部30突出(在圖9的X1方向側)。當安裝致動器40時,第一臨時止擋部42接合第二臨時止擋部32,且這限制致動器40向後方(Y2方向)移動。
當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後表面(Y2方向)是第一後表面42a而前表面(Y1方向)是前表面42b時,由前表面42b與側面41形成的夾角優選小於由第一後表面42a與側面41形成的夾角。更具體地,當從上方(Z1方向)觀察致動器40時,前表面42b與側面41形成的夾角是 一銳角。
這樣的結構緩和了由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前表面42b與第二臨時止擋部32接觸所導致的對致動器40向前方(Y1方向)移動的限制。因此,第一臨時止擋部42容易與第二臨時止擋部32接合。
第一凸部44設置於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下方(Z2方向)。第一凸部44接合致動器保持部30的第二凸部34。第一凸部44具有一突狀的輪廓並從致動器40的側面41向致動器保持部30突出。
第一凸部44在致動器保持部30一側的表面44c(圖9的X1方向側的表面)的位置比第一臨時止擋部42在致動器保持部30一側的表面42c的位置更靠近致動器保持部30。
當第一凸部44的上表面(Z1方向)為上表面44d時,由上表面44d與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表面42c形成的夾角優選為一直角。這樣的結構能使第一凸部44的上表面44d更容易地接合第二凸部34的下表面34d並防止致動器40向上(Z1方向)滑動。
如圖2、圖7A以及圖7B所示,第二臨時止擋部32和第二凸部34設置於致動器保持部30的位在致動器40一側的側面,以向致動器40突出。
如圖2所示,第二臨時止擋部32具有一突出的輪廓並從致動器保持部30向致動器40突出。當在連接器1中安裝致動器40時,第二臨時止擋部32接合致動器40的 第一臨時止擋部42,這限制了致動器40向後方(Y2方向)運動。
如圖2和圖7A所示,當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前端為前端(前表面)32a且前端32a後方(Y2方向)的側面為斜面32b時,當從上方(Z1方向)觀察基座8時,由斜面32b與側壁12、14形成的夾角優選為一銳角。
這樣的結構緩和了由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前表面42b與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斜面32b接觸所導致的對致動器40向前移動的限制。因此,第一臨時止擋部42更容易接合第二臨時止擋部32。
其次,說明當致動器40安裝成凸輪部46能從止擋塊75與後上樑64之間穿過且當致動器40向前(Y1方向)移動時第一臨時止擋部42和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動作。首先,如圖6所示,致動器40的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上下方向(Z1、Z2方向)的位置與收容端子60的基座8的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對準。
然後,如圖6、圖7A以及圖7B所示,致動器40沿箭頭的方向(Y1方向)移動。然後,如圖8A所示,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後端(後表面)42a置於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前端32a(前表面)的前方(Y1方向)。如圖8B所示,這樣將凸輪部46置於端子60的止擋塊75的前方(Y1方向)和上方(Z1方向)以及後上樑64的下方(Z2方向)。
當致動器40以這種方式移動時,左右二個第二 臨時止擋部32的斜面32b之間的間隔小於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左右二個表面42c之間的間隔。因此,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斜面32b與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前表面42b接觸(以保持接觸壓力)。
在致動器40中,當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後端42a要移動到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前端32a的前方(Y1方向)時,第一臨時止擋部42滑動進入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斜面32b。在這個運動過程中,致動器40可能受第二臨時止擋部32和第一臨時止擋部42之間的接觸壓力而變彎曲。
如圖8A和圖8B所示,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後端42a移動到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前端32a的前方(Y1方向),使得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前表面42b與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斜面32b脫離,並釋放作用在致動器40上的接觸壓力。
這樣,致動器40在左右方向(X1、X2方向)上的寬度回復到在作用接觸壓力之前的寬度,且第一臨時止擋部42在致動器保持部30一側的表面42c移動至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斜面32b的後端32b1的外側(X1、X2方向)。
因此,如圖8A所示,第一臨時止擋部42的後端42a與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前端32a在平面視圖(當從Z1方向觀察時)中在前後方向(Y1、Y2方向)上至少部分重疊,且第一臨時止擋部42向後方(Y2方向)的移動 受到限制。
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如上所述,當第一臨時止擋部42處於第二臨時止擋部32前方(Y1方向)時,第一臨時止擋部42向後方(Y2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
結果,當致動器40的凸輪部46處於端子60的止擋塊75和後上樑64之間時,凸輪部46向後方(Y2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這樣,當致動器40臨時停在基座8中時,防止凸輪部46脫離端子60。
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如圖6和圖8A所示,一凹槽D形成於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前方(Y1方向)且在前後方向(Y1、Y2方向)從頂板16的前端16a延伸至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前端32a。凹槽D在第二臨時止擋部32形成時構造。
當基座8模製成形時,第二臨時止擋部32置於模製成形板內,從而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前端32a處於所需要的位置處。因為所述模製成形板的後端(在附圖中Y2方向側的端)設置成與前端32a對齊,所以一凹槽D在與所述模製成形板對應位置形成於模製成形的頂板16中,且凹槽D在前後方向上從頂板16的前端16a延伸至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前端32a。
透過以這種方式形成凹槽D,當從頂板16的前方(Y1方向)觀察時,可以看到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前端32a位在凹槽D內側。
因為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具有這樣的結構,所以第二臨時止擋部32可使用二個模製成形板來模製成形,也就是說,一個模製成形板用以形成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前端32a,而一個模製成形板用以形成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斜面32b。在現有技術中,需要三個或更多的模製成形板來形成一基座8上的臨時止擋部。因為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具有這樣的結構,所以執行模制形成需要進行臨時止擋操作的該結構的步驟可以簡化,且可以採用任意所需類型的模製成形板。因此,可以降低與連接器1的模製成形相關的成本。
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第二臨時止擋部32也可以採用一單個的在前後方向(Y1、Y2方向)延伸的模製成形板來模製成形。因此,用以形成基座8上的開口20、22的模製成形板可用於形成第二臨時止擋部32。因此,形成第二臨時止擋部32所需的步驟和所使用的模製成形板的類型可以得到簡化。
由於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第二臨時止擋部32與頂板16一體形成,所以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強度比在連接器特徵中獨立形成的棒狀或凸狀的臨時止擋部高。
下面是當要把致動器40的凸輪部46置於端子60的止擋塊75的前方(Y1方向)時,由第一凸部44和第二凸部34執行的動作的詳細說明。
如圖8A和圖8B所示,當凸輪部46置於止擋塊75的前方(Y1方向)以及凸輪部46置於端子60的止擋塊 75與後上樑64之間時,向下(Z2方向)推壓致動器40直到壓下凸輪部46的後端46a到達止擋塊75的前表面75a為止。
當致動器40以這種方式移動時,左右二個第二凸部34之間的間隔小於左右二個第一凸部44的表面44c之間的間隔,且第二凸部34與第一凸部44的表面44c接觸(以保持接觸壓力)。
因此,直到圖9所示的第一凸部44的上表面44d移動到圖1和圖2所示的第二凸部34的下表面34d的下方(Z2方向)為止,接觸壓力會施加在致動器40上。
如圖1和圖4所示,第一凸部44的上表面44d移動第二凸部34的下表面34d下方(Z2方向),第一凸部44的表面44c與第二凸部34的在致動器40一側的表面34c脫離,且施加在致動器40上的所述接觸壓力被解除。
這樣,致動器40在左右方向(X1、X2方向)上的寬度回復到施加接觸壓力之前的寬度,且第一凸部44的在致動器保持部30一側的表面44c移動到第二凸部34的表面34c的外側(X1、X2方向)。結果,如圖4所示,第一凸部44的上表面44d與第二凸部34的下表面34d在上下(Z1、Z2方向)方向上至少部分重疊。
當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第一凸部44接合致動器保持部30的第二凸部34時,致動器40向上(Z1方向)的運動受到限制。這樣,防止致動器40的凸輪部46離開它的正常位置(在正常位置,凸輪部46的後端46a位在 止擋塊75的前表面75a上)。
不同於不具有這種結構的連接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無需一部件來防止致動器40離開它的正常位置。這使得連接器1的結構得到簡化。因為連接器1的結構能夠得到簡化,所以需要安裝一部件來保持致動器40的步驟可以取消,且與該部件和該步驟相關的成本也可以消除。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如上所述,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這一實施例。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中說明的任意結構可以由一稍微類似的結構、一具有相同操作和效果的結構或一能達到相同目的的結構來代替。
例如,第一臨時止擋部42和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位置並不限於圖2、圖6到圖9所示的位置,且可以根據凸輪部46所需的位置進行調整。例如,第二臨時止擋部32的位置可調整到凹槽D的深度。
此外,第一臨時止擋部42和第二臨時止擋部32不必具有一凸狀的輪廓。只要它們能相互接合,它們也可以具有一凹狀的輪廓。
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致動器保持部30不必具有一凸狀的輪廓。更具體地,致動器保持部30與致動器40可以多個臺階相互接合,且第一凸部44與第二凸部34可採用一凸狀的輪廓和一凹狀的輪廓來相互接合。
第一凸部44與第二凸部34的位置不限於附圖所示的位置,但可以根據凸輪部46所需的位置來調整。例如,第二凸部34的上下方向上的寬度可根據凸輪部46所 需的位置來調整。
如圖4和圖5所示,相同類型的端子60用以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然而,端子60的結構並不限於圖4和圖5所示的結構。也可以使用其它的結構。例如,端子60也可包括位在前下樑78上的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固定於連接器1外部的一電路板(未示出)。
1‧‧‧連接器
8‧‧‧基座
10‧‧‧收容部
12、14‧‧‧側壁
16‧‧‧頂板
30‧‧‧致動器保持部
32‧‧‧第二臨時止擋部
34‧‧‧第二凸部
34c‧‧‧表面
34d‧‧‧下表面
40‧‧‧致動器
42‧‧‧第一臨時止擋部
44‧‧‧第一凸部
44d‧‧‧上表面
46‧‧‧凸輪部
48‧‧‧操作部
60‧‧‧端子
D‧‧‧凹槽

Claims (8)

  1. 一種連接器,具有多個端子、一致動器以及用以收容所述多個端子的一基座,所述連接器能夠收容插入的一扁平線纜;各端子包括:一基部,上下方向延伸;一後上樑,從所述基部的上端向後方延伸;一前上樑,從所述基部的上端向前方延伸,且當所述後上樑被向上推時傾斜向下延伸以接觸所述扁平線纜;一後下樑,從所述基部的下端向後方延伸;以及一前下樑,從所述基部的下端向前方延伸;所述致動器具有:一凸輪部,置於所述後下樑與所述後上樑之間,用以向上推所述後上樑;所述後下樑具有:一固定部,位在所述後下樑的後端並固定於一外部的電路板上;以及所述前下樑包括:一接觸點,向上突出,以與所述扁平線纜建立接觸;以及所述前下樑的下表面的一前端,用以與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建立接觸;所述接觸點位在所述前下樑的下表面的前端的後方;以及 當以所述前下樑的下表面的前端和所述固定部作為支點所述後上樑被向上推時,所述前下樑和所述後下樑向上彎曲。
  2. 如請求項1所述連接器,其中,當所述後上樑被向上推時,所述基座傾斜,從而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後端位在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前端的上方,且允許所述基座傾斜的一間隙形成於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的後端與所述後下樑之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連接器,其中,所述間隙至少從所述基座的底部的後端延伸至所述凸輪部以及所述基部的下端。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連接器,其中,所述間隙透過在所述基座的底部的上表面形成一凹部來構造。
  5. 一種連接器,包括:一基座;多個端子,收容於所述基座內;以及一致動器;所述基座包括:一收容部,具有:左右側壁,形成所述基座的左右側面;以及一頂板,形成所述基座的上表面;所述收容部收容所述多個端子;以及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從所述左右側壁在所述收容部的後方延伸;各端子包括: 一後上樑,向後方延伸;以及一後下樑,具有一止擋塊,所述止擋塊具有在所述後上樑的下方向上突出並向後方延伸的一凸狀的部分;所述致動器置於所述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之間,且具有左右二個第一臨時止擋部,所述左右二個第一臨時止擋部向置於所述後下樑與所述後上樑之間的凸輪部且向所述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突出;以及所述二個致動器保持部各包括:一第二臨時止擋部,向所述致動器突出,當所述第一臨時止擋部處於所述第二臨時止擋部前方時,所述第二臨時止擋部限制所述第一臨時止擋部向後方運動;以及一凹槽,從所述頂板的前端延伸到所述第二臨時止擋部的前端,形成在所述第二臨時止擋部的前方。
  6. 如請求項5所述連接器,其中,當從上方觀察所述頂板時,能看到所述第二臨時止擋部的前端位在所述凹槽內側。
  7. 一種連接器,包括:一基座;多個端子,收容於所述基座內;以及一致動器;所述基座包括:一收容部,具有:左右側壁,形成所述基座的左右側面;以及一頂板,形成所述基座的上表面; 所述收容部收容所述多個端子;以及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從所述左右側壁在所述收容部的後方延伸;各端子包括:一後上樑,向後方延伸;以及一後下樑,具有一止擋塊,所述止擋塊具有在所述後上樑的下方向上突出並向後方延伸的一凸狀的部分;以及所述致動器具有:一凸輪部,置於所述止擋塊前方並位在所述後下樑與後上樑之間;所述致動器置於所述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之間,所述左右二個致動器保持部限制向上運動。
  8. 如請求項7所述,其中,所述致動器包括向所述致動器保持部突出的第一凸部,且所述二個致動器保持部各包括向所述致動器突出的一第二凸部,所述致動器的向上運動透過所述第一凸部接合所述第二凸部而受到限制。
TW103145500A 2013-12-27 2014-12-25 Connector TWI5890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3021A JP6208008B2 (ja) 2013-12-27 2013-12-27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725A true TW201541725A (zh) 2015-11-01
TWI589064B TWI589064B (zh) 2017-06-21

Family

ID=53478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5500A TWI589064B (zh) 2013-12-27 2014-12-25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98510B2 (zh)
JP (1) JP6208008B2 (zh)
KR (1) KR101832645B1 (zh)
CN (1) CN105723573B (zh)
TW (1) TWI589064B (zh)
WO (1) WO20150991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0352B2 (ja) * 2016-08-04 2020-11-04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0107507A (ja) * 2018-12-27 2020-07-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1834771B (zh) * 2020-06-20 2021-11-30 青岛恩利旺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fpc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83236A (ja) * 1996-04-09 1997-10-3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
JP3047862B2 (ja) * 1997-07-08 2000-06-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443641U (en) * 2000-02-02 2001-06-23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054741B2 (ja) * 2003-09-26 2008-03-0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低背型fpc用zifコネクタ
JP4578931B2 (ja) * 2004-10-18 2010-11-10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437982B2 (ja) 2005-08-08 2010-03-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576349B2 (ja) * 2006-03-24 2010-1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858249B2 (ja) * 2007-03-19 2012-01-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330084B2 (ja) * 2007-06-12 2009-09-0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992707B2 (ja) * 2007-12-28 2012-08-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498733B2 (ja) * 2009-07-16 2014-05-2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
JP5739104B2 (ja) * 2010-01-29 2015-06-2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コネクタ
JP5123976B2 (ja) * 2010-04-08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897917B1 (ja) 2010-09-03 2012-03-14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45006B1 (ja) * 2011-09-26 2012-06-0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98510B2 (en) 2017-07-04
CN105723573A (zh) 2016-06-29
JP6208008B2 (ja) 2017-10-04
KR101832645B1 (ko) 2018-02-26
KR20160102502A (ko) 2016-08-30
US20160301151A1 (en) 2016-10-13
WO2015099117A1 (ja) 2015-07-02
CN105723573B (zh) 2018-02-16
TWI589064B (zh) 2017-06-21
JP2015128010A (ja) 2015-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03790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TWI475756B (zh) 電線對基板連接器
KR101472663B1 (ko) 전기 커넥터
JP5958583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101334489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JP5392929B2 (ja) コネクタ
JP2008310964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989741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980438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TWI589064B (zh) Connector
JP5809463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2014041731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760686B2 (ja) ロック構造
JP5587807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5624191B2 (ja) コネクタ
US9774119B2 (en) Connector
JP6095167B2 (ja) コネクタ
JP5301709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8243779A (ja) ベース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と対をなす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JP2013214522A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7266464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5686569B2 (ja) コネクタ
JP2011181203A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1332341A (ja)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