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9089A - 反射片、面光源裝置用反射單元及面光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反射片、面光源裝置用反射單元及面光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9089A
TW201539089A TW104109643A TW104109643A TW201539089A TW 201539089 A TW201539089 A TW 201539089A TW 104109643 A TW104109643 A TW 104109643A TW 104109643 A TW104109643 A TW 104109643A TW 201539089 A TW201539089 A TW 2015390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flection sheet
light source
reflection
source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9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2333B (zh
Inventor
Ryuichi Wakahara
Yuji Kawata
Shotaro Tanaka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1539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9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2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233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2/00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1/00Scree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1V1/00, F21V3/00, F21V7/00 or F21V9/00
    • F21V11/08Scree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1V1/00, F21V3/00, F21V7/00 or F21V9/00 using diaphragm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aper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0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 G02B19/0019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having reflective surfaces only (e.g. louvre systems, systems with multiple plana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抑制因反射片引起的面光源裝置的發光色不均。本發明是一種反射片,其與面光源裝置的光源相向配置,該反射片的特徵在於,該反射片具有使來自光源的光予以反射的反射部、及使來自光源的光透射的透射部,且透射黃色指數(YI)為50以下,而且,本發明是一種面光源裝置,其具有光源、反射光的下側反射片、及包含所述反射片的上表面反射片,其中,下側反射片存在於光源的背面,且上側反射片是與下側反射片相向地存在。

Description

反射片、面光源裝置用反射單元及面光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用於面光源裝置的反射片(sheet)及面光源裝置,所述面光源裝置用於液晶顯示器的背光燈(backlight)(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背光燈)、照明用廣告牌、汽車、車輛等的顯示裝置。
液晶顯示器的背光燈單元中所用的面光源裝置一般採用在光源背面設置有反射片的結構。並且,使用該面光源裝置的背光燈單元普遍被知曉的是採用下述結構,即,在與面光源裝置的反射片相向的位置配置有光擴散薄膜(film)等光學片。在該些面光源裝置中,一般使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源,但由於該LED光源附設有用於加強光的指向性的透鏡(lens),因此成為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提出有直接使用LED光源的面光源裝置。該面光源裝置採用如下結構,即:在光源的背面(位於與面光源裝置發光的方向為相反的方向的一側)設置有反射片(下側反射片),且與所述光源及下側反射片相向地配置有上側反射片,該上 側反射片具有使從光源出射的光反射的反射部與使光透射的透射部(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3)。
所述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3中,作為上側反射片,揭示有如下所述的反射片,即,藉由在反射片上設置包含使光透射的多個透射孔(開口部)的開口圖案(pattern),從而形成有反光區域(反射部)與透光區域(透射部)的反射片。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8-2788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9-424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0-272245號公報
對於面光源裝置中所用的反射片而言,現實中由於結構或材料成本等關係,而難以使反射片自身的透光率成為0%,一般具有微弱的透光(例如透光率為0.5%~20%左右)。在現有的面光源裝置中的反射片(配置在光源背面的反射片)的情況下,由於透過反射片的光未被使用,因此並未考慮反射片的透射色。
然而,如所述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3所提出的面光源裝置中,透過上側反射片的透光區域(透射部)的光成為面光源裝置的主要光,但容易產生發光色不均。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反射片及使用該反射 片的面光源裝置等,所述反射片是在與面光源裝置的光源相向配置的反射片中抑制了發光色不均。
本發明包含以下的結構。
(1)一種反射片,其是與面光源裝置的光源相向地配置,其中,該反射片具有將來自光源的光予以反射的反射部與使來自光源的光透射的透射部,且反射部的透射黃色指數(YI)為50以下,尤佳的是30以下。
並且,作為本發明的較佳形態,此處揭示以下內容。
(2)所述反射片中,所述透射部為貫穿孔。
(3)所述任一反射片中,所述反射部的總透光率為0.5%~10%。
(4)所述任一反射片中,所述反射部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為100nm以下。
(5)所述任一項所記載的反射片中,所述反射片是在反射薄膜上設置有透射部而成,該反射薄膜是在內部含有氣泡的層(B層)的兩面積層有用於支持所述B層的層(A層)而成。
(6)所述反射片中,A層含有粒子。
並且,作為本發明的反射片的較佳使用方法,此處揭示以下內容。
(7)一種面光源裝置用單元,其包括:下側反射片,其反射光;以及上表面反射片,與所述下側反射片相向,且是所述任一 反射片。
(8)一種面光源裝置,其具有光源、反射光的下側反射片、及所述任一反射片即上表面反射片,其中,下側反射片存在於光源的背面,且上側反射片是與下側反射片相向地存在。
藉由使用本發明的反射片、面光源裝置用反射單元及面光源裝置,從而可抑制面光源裝置的發光色不均。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形態,可提供亮度均勻的面光源裝置。
1‧‧‧光源
2‧‧‧下側反射片
3‧‧‧上側反射片
4‧‧‧側面反射片
5‧‧‧殼體
6‧‧‧上側反射片的反射部
7‧‧‧上側反射片的透射部
10‧‧‧上側反射片3的位於光源1正上方的區域
11‧‧‧面光源裝置
H‧‧‧深度
L‧‧‧長度
圖1是表示使用本發明的反射片的面光源裝置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反射片的一例的平面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反射片的另一形態的平面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中所用的簡易的面光源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表示使用本發明的反射片的面光源裝置的一例。圖1是表示面光源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示意圖。該面光源裝置例如被用於液晶顯示器的背光燈單元。
在圖1中,面光源裝置11中,在殼體(casing)5內,配置有光源1、反射光的下側反射片2、反射光的上側反射片3、 及反射光的側面反射片4。下側反射片2配置在光源1的背面,上側反射片3配置在相對於光源1而相向的位置。下側反射片2與上側反射片3是以大致整個面成為等間隔的方式而平行地配置。下側反射片2既可與側面反射片4一體成形,也可分別配置各反射片。作為光源,較佳的是使用LED(發光二極體)等點光源。
此處,作為上側反射片3,使用本發明的反射片。在以下的說明中,上側反射片這一術語有時用作本發明的反射片。
上側反射片3具有:使從光源出射的光反射的反射部6;以及使從光源1出射的光透射的透射部7。透射部7例如如圖2及圖4所示,可包含多個開口部。開口部可為藉由貫穿操作而獲得的貫穿孔。圖2及圖4中,透射部7以外的區域為反射部。
從光源1出射的光(除了透過反射部6的光以外)的大部分或全部由配置在面光源裝置11內的反射片(下側反射片2、上側反射片3及側面反射片4)予以反射,或者在下側反射片與上側反射片之間反覆反射,並且透過上側反射片3的透射部7而朝上方出射。
從光源1出射的光的一部分亦可直接透過上側反射片3的透射部7。
從光源1出射並由上側反射片3的反射部6予以反射的光由下側反射片2或側面反射片4予以反射,或者在該些反射片間反覆反射,並且透過上側反射片3的透射部7而朝上方出射。另一方面,照向上側反射片3的反射部6的光的一部分透過反射 部6而朝上方出射。即,透過上側反射片3的透射部7的光成為從面光源裝置出射的光的主要光,但透過反射部6的光亦構成其一部分。
在此種面光源裝置中已判明的是:若與光源相向配置的上側反射片3的透射光的黃色指數(Yellow Index,YI)變大,則會引起發光色不均。因此,本發明人發現,藉由降低上側反射片的反射部的透射黃色指數(YI),所述課題得以解決,從而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的上側反射片的反射部的透射黃色指數(YI)較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5以下,尤佳為30以下。反射部的透射黃色指數(YI)越小越佳,但現實的下限為1左右。
本發明的反射片的透射黃色指數(YI)根據構成反射部的材料、組成、厚度等而變化,因此藉由調整該些參數,可控制透射黃色指數(YI)。詳細情況如後所述。
本發明的反射片的反射部具有微弱的透光。具體而言,反射片中的反射部的總透光率一般為0.5%~20%左右,而本發明的反射片的總透光率較佳為0.5%~10%。當適用於所述的面光源裝置時,若總透光率變得過高,則發光色不均的抑制效果有時會降低。因此,本發明的反射片的反射部的總透光率較佳為10%以下,進而較佳為7%以下,更佳為5%以下。另一方面,反射部的總透光率的下限較佳為0.5%以上,但考慮到透過反射片的光量或 對透射色給予適度的階度(gradation)的觀點,反射部的總透光率的下限進而較佳為1.2%以上,更佳為1.5%以上,尤佳為2.0%以上,最佳為3.0%以上。藉由給予適度的階度,可降低發光色不均。
本發明的反射片的反射部在波長400nm~700nm處的平均反射率較佳為90%以上,進而較佳為95%以上,尤佳為100%以上。平均反射率的上限為150%左右。若反射片的反射部的平均反射率小於90%,則背光燈單元的亮度有時會不足。
此處,所謂反射率,是指相對於標準白板的相對反射率。標準白板可使用(股)日立計測器服務製造的零件編號210-0740。
本發明的反射片的較佳形態是:在整個面為反射部的反射構件的一部分設置貫穿孔來作為開口部,將該開口部設為透射部。換言之,本發明的反射片的較佳形態是,透射部以外為反射部。
本發明的反射片具有反射部與透射部,只要反射部的透射黃色指數(YI)為特定值以下,則構成反射片的材料或組成並無特別限定。
而且,作為本發明的反射片的較佳形態,可列舉:如上所述,在整個面為反射部的反射構件上設置開口部,將該開口部設為透射部。作為該反射構件,較佳為使用反射薄膜。
以下,對於較佳用作本發明的反射片的反射薄膜進行詳 細說明。
作為反射薄膜,可列舉:在內部含有氣泡的層(以下稱作B層)的至少一面上,積層有用於支持所述B層的層(以下稱作A層)者。該形態中,A層既可僅積層於B層的單面上,也可在B層的兩面積層有兩層A層(以下分別稱作A1層、A2層)。即,可列舉A層/B層的雙層結構、A1層/B層/A2層的三層結構。該些中,考慮到確保良好的加工性(透射部的形成)的觀點及獲得高剛性的觀點,較佳為A1層/B層/A2層的三層結構。此處,A1層與A2層既可為同一組成或同一厚度,亦可為不同組成或不同厚度。
該些在反射薄膜上形成透射部而獲得的反射片是以A層的面與光源相向的方式而配置。即,在A層/B層的雙層結構的情況下,A層的面與光源相向配置而成為反射部,在A1層/B層/A2層的三層結構的情況下,A1層或A2層的面與光源相向配置而成為反射部。
如上所述,在三層結構中,A1層與A2層既可全部包含同一組成,亦可包含不同的組成,但考慮到反射薄膜的生產性的觀點,較佳為A1層與A2層全部為同一組成。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將A1層與A2層合起來稱作「A層」,在採用「A層」這一表達時,包含雙層結構時的A層以及三層結構時的A1層及A2層。而且,在以下的說明中,對於A層所含的各種材料的量,在雙層結構的情況下是指A層的量,在三層結構的情況下是指A1層及 A2層中任一層的量。
A層具有支持B層的功能,更佳為如後所述,A層具有將反射部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調整為100nm以下的功能。考慮到對A層賦予該些功能的觀點,較佳為A層是以樹脂作為主要成分的層。此處,A層是「以樹脂作為主要成分的層」是指:相對於A層的固形物總量100質量%,含有50質量%以上的樹脂。進而較佳為A層含有60質量%以上的樹脂,更佳為含有70質量%以上,尤佳為含有80質量%以上。上限為99質量%左右。
作為構成A層的樹脂,較佳為聚酯樹脂。作為該聚酯樹脂,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而且,亦可在該聚酯樹脂中添加公知的各種添加劑,例如添加抗氧化劑、抗靜電劑等。構成A層的聚酯樹脂的含量相對於構成A層的樹脂總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以上,尤佳為70質量%以上。上限為99質量%左右。
較佳為A層含有粒子。藉由使A層含有粒子,可對反射薄膜賦予適度的滑性。藉由對反射薄膜賦予滑性,處理(handling)性或用於製作貫穿孔的加工性將變得良好。
作為A層中所含的粒子,可列舉有機粒子或無機粒子。作為有機粒子,例如可列舉包含聚酯樹脂、苯并胍胺(benzoguanamine)之類的聚醯胺(polyamide)系樹脂、聚胺基甲酸酯(polyurethane)樹脂、丙烯酸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聚 醯胺樹脂、聚乙烯(polyethylene)樹脂、聚丙烯(polypropylene)樹脂、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樹脂、聚偏二氯乙烯(polyvinylidene chloride)樹脂、聚苯乙烯(polystyrene)樹脂、聚乙酸乙烯酯(polyvinyl acetate)樹脂、氟系樹脂、矽酮(silicone)樹脂等樹脂的粒子;包含所述樹脂的兩種以上的共聚物及它們的混合物的粒子。
作為無機粒子,可列舉碳酸鈣、碳酸鎂、碳酸鋅、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鈰、氧化鎂、硫酸鋇、硫化鋅、磷酸鈣、二氧化矽、氧化鋁、雲母(mica)、雲母鈦、滑石(talc)、黏土(clay)、高嶺土(kaolin)、氟化鋰、氟化鈣等。
所述粒子中,較佳為無機粒子,進而無機粒子中,較佳為使用碳酸鈣、氧化鈦、硫酸鋇、二氧化矽。
粒子的平均粒徑適當的是0.05μm~10μm的範圍,較佳為0.1μm~5μm的範圍,進而較佳為0.2μm~3μm的範圍。
A層中的粒子的含量相對於A層的固形物總量較佳為0.0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01質量%以上。上限含量相對於A層的固形物總量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下,尤佳為5質量%以下。若粒子的含量小於0.005質量%,則有時無法獲得良好的滑性。另一方面,若粒子的含量超過20質量%,則有時製膜性會下降。
如上所述,在反射薄膜上形成透射部而獲得的反射片是以A層的面與光源相向的方式而配置。即,在雙層結構的情況下, A層的面成為反射部,在三層結構的情況下,A1層或A2層成為反射部。
對於本發明的反射片中的反射部而言,其平滑性越高越佳。藉由提高反射部的平滑性,可抑制被反射片的反射部反射的光的漫反射,因此可抑制遠離光源的區域的光量下降。其結果,光源的正上方部分與周邊部分的亮度變得均勻。
反射部的平滑性可以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來表示。本發明的反射片中的反射部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100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nm以下,尤佳為30nm以下。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考慮到對反射片或成為其材料的反射薄膜賦予適度的滑性的觀點,較佳為具有一定程度的凹凸,反射部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5nm以上,進而較佳為10nm以上。
為了確保此種平滑性,較佳為控制成為反射部的A層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徑或含量。即,較佳為成為反射部的A層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徑(D)充分小於A層的膜厚(T)。粒子的平均粒徑(D)與A層的膜厚(T)的比率(D/T)較佳為0.7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下,尤佳為0.3以下。
另一方面,考慮到對反射片及反射薄膜賦予適度的滑性的觀點,較佳為具有一定程度的凹凸,考慮到該觀點,成為反射部的A層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徑(D)與A層的膜厚(T)的比率(D/T)較佳為0.01以上,進而較佳為0.03以上,尤佳為0.05 以上。
考慮到確保所述平滑性與滑性的觀點,具體而言,成為反射部的A層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徑(D)較佳為3μm以下,進而較佳為2μm以下,尤佳為1μm以下。而且,較佳為0.1μm以上,進而較佳為0.2μm以上,尤佳為0.3μm以上。而且,成為反射部的A層中所含的粒子的含量相對於A層的固形物總量100質量%,較佳為0.005質量%~10質量%的範圍,進而較佳為0.01質量%~5質量%的範圍,尤佳為0.02質量%~3質量%的範圍。
B層較佳為在層內部含有氣泡。B層較佳為薄膜,且較佳為使用多孔質的未延伸或雙軸延伸聚丙烯薄膜、多孔質的未延伸或延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用於使其內部含有氣泡的方法例如在日本專利特開平8-262208號公報(對應的是歐洲專利申請案公開第0724181號說明書)、日本專利特開2002-90515號公報(對應的是歐洲專利申請案公開第1302788號說明書)、日本專利特開2002-138150號公報中有詳細揭示,可用於本發明。
B層較佳為包含聚丙烯樹脂或聚酯樹脂,尤佳為包含聚酯樹脂。作為構成B層的聚酯樹脂,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
而且,在該聚酯樹脂中,亦可添加各種添加劑,例如亦可添加抗氧化劑、抗靜電劑等。構成B層的聚酯樹脂的含量相對於B層的固形物總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以上,尤佳為70質量%以上。上限為95質量%左右。
B層中的氣泡的形成例如可藉由下述方式來達成,即,在作為薄膜基材的聚酯薄膜中,使與聚酯樹脂不相容的樹脂細密地分散,並對其進行單軸或雙軸延伸。
對於B層,較佳為在構成B層的聚酯樹脂中混合不相容的樹脂(以下亦有時簡稱作不相容樹脂),以使B層含有該樹脂。藉由含有不相容樹脂,在延伸時以不相容樹脂為核而產生空洞,由樹脂與空洞的界面引起反光。作為與聚酯樹脂不相容的樹脂,既可為均聚物,亦可為共聚物,可較佳地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polymethyl pentene)等聚烯烴(polyolefin)樹脂;環狀聚烯烴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丙烯酸酯(polyacrylate)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樹脂、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樹脂、氟樹脂等。該些樹脂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尤佳為與聚酯樹脂的臨界表面張力差大,難以因延伸後的熱處理而變形的樹脂。具體而言,較佳為聚烯烴系樹脂。作為聚烯烴系樹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烴樹脂;環狀聚烯烴樹脂;及該些樹脂的共聚物。該些中,尤佳為環狀烯烴共聚物即乙烯與雙環烯(bicycloalkene)的共聚物。
B層中所含的不相容樹脂的較佳含量相對於B層的固形物總量為5質量%以上且25質量%以下。而且,為了獲得適當的反射界面數或薄膜強度,B層中所含的不相容樹脂較佳為以0.4μm以上且3.0μm以下的數量平均粒徑而分散在包含聚酯樹脂的基質 (matrix)中。進而,不相容樹脂的數量平均粒徑較佳為0.5μm以上且1.5μm以下的範圍。
較佳為在B層中進而含有有機粒子或無機粒子等粒子。作為該粒子,可列舉與前述的可在A層中含有的粒子同樣的粒子。該些粒子中,考慮到反射特性或隱蔽性、製造成本等觀點,較佳為在波長400nm~700nm的可見光區域內吸收少的碳酸鈣、硫酸鋇、二氧化鈦的無機粒子。本發明中,考慮到薄膜的捲繞性、長時間的製膜穩定性、反射特性提高的觀點,最佳為硫酸鋇、二氧化鈦。作為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為0.1μm~3μm的範圍,藉由使用此種無機粒子,反射性或隱蔽性提高。
考慮到確保良好的反射特性或隱蔽性的觀點,B層中的無機粒子的含量相對於B層的固形物總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尤佳為1質量%以上。另一方面,若此種無機粒子的含量變多,則反射片的透射黃色指數(YI)存在變高的傾向,因此無機粒子的上限含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下,尤佳為3質量%以下。
較佳為在B層中進而含有共聚聚酯。藉由使B層含有共聚聚酯,即使在B層中含有相對較高濃度的無機粒子的情況下,亦可穩定地製膜。共聚聚酯亦具有作為B層中的不相容樹脂的分散劑的作用。
作為該共聚聚酯,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間苯二甲酸(isophthalic acid)的共聚物、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環己烷 二甲醇(cyclohexane dimethanol)的共聚物、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與聚對苯二甲酸四亞甲基酯(polytetramethylene terephthalate)的共聚物等。本發明中,較佳為含有選自由該些共聚聚酯所組成的組群中的至少兩種。
考慮到既要維持高反射率,又要降低透射黃色指數(YI)的觀點,反射薄膜為雙層結構時的各層的厚度比率較佳為A層:B層=2:98~20:80的範圍,進而,更佳為A層:B層=3:97~10:90的範圍。
而且,考慮到支持B層的觀點,A層的每一層的厚度(在雙層結構的情況下意味著A層的厚度,在三層結構的情況下意味著A1層及A2層各自的厚度)較佳為3μm以上,進而較佳為5μm以上,尤佳為6μm以上。上限厚度較佳為30μm以下,進而較佳為20μm以下,尤佳為15μm以下。
考慮到確保高反射率的觀點,B層的厚度較佳為50μm以上,進而較佳為70μm以上,尤佳為90μm以上。上限厚度較佳為440μm以下,進而較佳為350μm以下,尤佳為300μm以下。
考慮到既要維持高反射率,又要將透射黃色指數(YI)調整為50以下的觀點,反射薄膜為三層結構時的各層的厚度比率較佳為A1層:B層:A2層=1:98:1~15:70:15的範圍,進而,更佳為A1層:B層:A2層=2:96:2~10:80:10的範圍。
考慮到支持B層的觀點,較佳為A層是實質上不含氣泡的層。所謂實質上不含氣泡,是指空隙率小於10%的層狀態。A 層的厚度是作為以電子顯微鏡觀察剖面時從表面直至實質上不含氣泡的剖面方向深度的厚度而求出,將實質上不含氣泡的層的厚度設為A層厚度。
用於本發明的反射片用途的反射薄膜較佳為在成為反射部的面上不設置珠粒(beads)層。該珠粒層是由含有黏合劑(binder)與球狀粒子的塗佈層所形成,具有使照向反射薄膜而反射的光擴散的作用。在反射薄膜上設置有珠粒層的反射片被廣泛用作導光板型的背光燈單元,但較佳為不適用於本發明的反射片的成為反射部的面。另一方面,在本發明的反射片的與反射部相反的面上,在不阻礙本發明的目的、效果的範圍內,或者為了提高反射片的滑性,可適用所述珠粒層。
若在成為反射部的面上存在珠粒層,則其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通常為500nm以上,反射部的平滑性會下降,其結果,光源正上方的中央部與周邊部的亮度有時會變得不均勻。
考慮到獲得高反射率的觀點及獲得高剛性的觀點,本發明的反射片的厚度較佳為100μm以上,較佳為150μm以上。尤其,本發明的反射片具有透射部,因此反射片自身的剛性存在下降的傾向,因此考慮到確保高剛性的觀點,反射片的厚度越大越佳。
另一方面,考慮到用於透射部形成的加工性、處理性、生產性、成本的觀點,反射片的厚度的上限較佳為500μm以下,進而較佳為350μm以下。
本發明的反射片中,反射部的透射黃色指數(YI)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5以下,尤佳為30以下。所述反射薄膜中,透射黃色指數(YI)存在變大的傾向,但藉由對被認為會對透射黃色指數(YI)造成影響的粒子的種類、粒子的尺寸、粒子的含量、樹脂的種類或含量、A層與B層的厚度比率等進行調整,可以反射部的透射黃色指數(YI)變低的方式進行控制。
例如,被用作無機粒子的氧化鈦或硫酸鋇存在使透射黃色指數(YI)變大的傾向,因此較佳為調整其含量。而且,儘管亦視共聚成分的種類,但共聚聚酯樹脂亦存在使透射黃色指數(YI)變大的傾向,因此較佳為調整其含量。而且,B層與A層相比厚度大,而且,通常亦含有大量的各種添加劑,因此可認為,與A層相比,B層對透射黃色指數(YI)的影響大,因此較佳為調整B層的厚度。
本發明的反射片具有反射部與透射部。本發明的反射片例如可藉由如上所述般在反射薄膜等反射構件上設置透射部(開口部)而獲得。該開口部(貫穿孔)可藉由雷射(laser)加工或衝壓加工而形成。
透射部較佳為採用孔,作為其形狀,可列舉圓形、三角形、矩形、多邊形(例如五邊形至十二邊形)、及內部與外部以一部分相連的環狀等。該些中,較佳為橢圓形、圓形、矩形、多邊形,進而,更佳為橢圓形、圓形,尤佳為正圓。
在本發明的反射片中,透射部較佳為包含獨立的多個開口部。在本說明書中,「透射部」存在指各個開口部的情況與指包含多個開口部在內的透射區域的情況。
本發明的反射片中的透射部可將多個獨立的開口部以特定圖案而配置。透射部的開口圖案可根據每1個光源的光量或所配置的光源的個數等來適當選擇。
作為透射部的開口部的配置圖案,可例示日本專利特開2010-272245號公報的圖3及圖6的圖案,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些圖案。該些圖案可對應於每個點光源、或者將鄰接的多個點光源作為1單元的每個單元而配置。
以下,對透射部的配置圖案對應於每個LED等光源而設置的形態進行說明。作為其形態,例如可列舉如下形態,即:將透射部配置成,隨著從上側反射片的位於光源正上方的區域朝周邊遠離,從透射部透射的光量逐漸增加。
LED之類的存在指向性的光源存在下述傾向,即,隨著從中心位置朝周邊遠離,光量減少。因此,藉由如上所述般將透射部配置成,隨著從上側反射片的位於光源正上方的區域朝周邊遠離而從透射部透射的光量逐漸增加,從而可獲得亮度不均得以抑制的均勻光量。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反射片的一例的示意平面圖(表示光源與開口圖案的位置關係的示意平面圖),圖3是圖2的示意剖面圖。在上側反射片3上設置有多個透射部7。並且,隨著從上側 反射片3的位於光源1正上方的區域10朝周邊遠離,每1個透射部7(圓形開口部)的開口面積變大。即,圖2的形態是將透射部配置成,隨著從上側反射片的位於光源正上方的區域朝周邊遠離,從透射部透射的光量逐漸增加。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反射片的另一形態(另一開口圖案)的示意平面圖。圖4的開口圖案亦與圖2同樣為如下所述的圖案,即,隨著從上側反射片的位於光源正上方的區域朝周邊遠離,使從透射部透射的光量逐漸增加。圖4是設置有多個每1個開口面積大致相同的透射部7的形態,且配置成,隨著從上側反射片3的位於光源1正上方的區域10朝周邊遠離,透射部7的個數變多。
如圖1所示,使用本發明的反射片來作為上側反射片的面光源裝置中,在光源1的背面配置有下側反射片2。下側反射片2與上側反射片3以各自的反射部相向的方式,隔著空間(空氣層)而平行地配置。此處,下側反射片2之與上側反射片3相向的面的大部分為反射部。但是,在設置光源1之處、及為了連接光源1所需之處無須為反射部。
本發明的反射片提供發光色不均得以抑制的以下的面光源裝置用反射單元及面光源用裝置。
面光源裝置用單元具有:下側反射片,其反射光;以及上表面反射片,其包含與所述下側反射片相向的所述反射片。並且,面光源裝置是具有光源、反射光的下側反射片及包含所述反射片的上表面反射片的面光源裝置,其中,下側反射片存在於光源的 背面,且上側反射片是與下側反射片相向地存在。
較佳為下側反射片中,與上側反射片相向的面的整個面為反射部。但是,亦可存在用於設置或連接光源的開口部。
較佳為下側反射片具有高反射率。本發明的面光源裝置用反射單元及面光源裝置中,亦包含大量在上側反射片與下側反射片之間反覆反射、並且透過上側反射片的透射部而朝上方出射的光。因此,欲儘可能避免在反覆反射的過程中光量下降。
因此,下側反射片的反射部在波長400nm~700nm處的平均反射率較佳為90%以上,進而較佳為95%以上,尤佳為100%以上。上限平均反射率為150%左右。在下側反射片的反射部的平均反射率低的情況下,背光燈單元的亮度有時會不足。
對於下側反射片中的反射部而言,其平滑性越高越佳。藉由提高下側反射片的反射部的平滑性,可抑制被下側反射片的反射部反射的光的漫反射,因此遠離光源的區域的光量下降得以抑制。其結果,光源的正上方部分與遠離正上方的周邊部分的亮度變得均勻。即,亮度的均勻性將提高。
下側反射片的反射部的平滑性可以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來表示。下側反射片的反射部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100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nm以下,尤佳為30nm以下。另一方面,考慮到對下側反射片賦予適度的滑性的觀點,較佳為具有一定程度的凹凸,下側反射片的反射部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5nm以上,進而較佳為10nm以上。
考慮到確保高反射率的觀點,下側反射片的總透光率較佳為0.5%~10%。透射率的上限較佳為10%以下,進而較佳為7%以下,尤佳為5%以下。考慮到下側反射片的材料成本或生產性的觀點,透射率的下限較佳為0.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1.2%以上,尤佳為1.5%以上。
下側反射片可使用與前述的可用於本發明的反射片的反射薄膜同樣的反射薄膜。但是無須設置透射部即開口部。即,可使用如下所述者,即,在內部含有氣泡的層(B層)的至少一個面上,積層有用於支持所述B層的層(A層)。本形態中,A層既可僅積層於B層的單面,亦可積層於B層的兩面。即,可列舉A層/B層的雙層結構、A1層/B層/A2層的三層結構。該些結構中,較佳為A1層/B層/A2層的三層結構。此處,A1層與A2層為A層,A1層與A2層既可為組成及厚度相同的結構,亦可為組成或厚度不同的結構。
當使用所述的反射薄膜來作為下側反射片時,A層的面成為反射部。即,在雙層結構的反射薄膜中,A層的面成為反射部,在三層結構的反射薄膜中,A1層或A2層的面成為反射部。
基於與前述理由同樣的理由,較佳為在下側反射片的反射部上不積層前述的珠粒層。另一方面,在下側反射片的與反射部相反的面上,為了提高下側反射片的滑性,可積層所述珠粒層。
[用途]
使用本發明的反射片及反射單元的面光源裝置可較佳地用於 液晶顯示器等的背光燈單元用途。藉由在圖1的面光源裝置的上側反射片3的上方配置光擴散薄膜等光學片(未圖示),可製成背光燈單元。而且,本發明的面光源裝置用反射單元可廣泛用於照明裝置、電子廣告牌等。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受該些實施例限定。另外,以下表示本實施例中的測定方法、評價方法及使用材料。
[測定方法及評價方法]
(1)透射黃色指數(YI)的測定
根據以分光光度計(島津製作所製造的UV-3150)求出的透射光譜(spectrum),依照JIS K7373(2006)來算出C光源(2度視野)下的反射部的透射黃色指數(YI)。另外,無論從反射片的哪個表面進行測定,透射黃色指數(YI)均為同樣的值。隨機測定三處部位,將該些部位的平均值作為透射黃色指數(YI)。
(2)總透光率的測定
依照JIS K7105(1981),使用霧度計(haze meter)(須賀試驗機(Suga Test Instruments)製:IS-2B)來測定反射部的總透光率。另外,光線入射面設為A1層的面。隨機測定三處部位,將該些部位的平均值作為總透光率。
(3)平均反射率的測定
平均反射率是藉由下述方式而求出,即,在分光光度計U-3410 ((股)日立製作所)中安裝有Φ60積分球130-0632((股)日立製作所)及10℃傾斜間隔片(spacer)的狀態下,以波長400nm~700nm的範圍、10nm間隔,測定相對於標準白板的相對反射率,並算出該些相對反射率的平均值。另外,對於標準白板,使用(股)日立計測器服務製造的零件編號210-0740,隨機測定三處部位並算出平均值,採用該些值的平均反射率。另外,平均反射率是在A1層面上測定所得。
(4)反射片的總厚度的測定
反射片的總厚度是依照JIS C2151(2006),利用測微計(micrometer)來測定。而且,對於各層的厚度,使用切片機(microtome),不會在厚度方向上壓潰地沿寬度方向(TD)切斷反射片,製成切片樣本(sample),使用(股)日立製作所製造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S-2100A型,以3,000倍的倍率拍攝所獲得的切片樣本的剖面,根據拍攝來丈量各層厚度。隨機測定三處部位,將該些部位的平均值作為層厚。
(5)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的測定
基於JIS B0601(1982),使用觸針式表面粗糙度測定器SE-3400((股)小阪研究所製造)來測定反射部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測定隨機選擇的三處部位,將該些部位的平均值作為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
<測定條件>
送給速度:0.5mm/s
評價長度:8mm
截止(cutoff)值λc: 在Ra為20nm以下的情況下,λc=0.08mm
在Ra大於20nm且為100nm以下的情況下,λc=0.25mm
在Ra大於100nm且為2,000nm以下的情況下,λc=0.8mm
另外,在以所述測定條件進行測定時,首先以截止值λc=0.8mm進行測定,其結果,在Ra大於100nm的情況下採用該Ra。另一方面,所述測定的結果為,在Ra為100nm以下的情況下,以λc=0.25mm進行再測定,其結果,在Ra大於20nm的情況下採用該Ra。另一方面,所述再測定的結果為,在Ra為20nm以下的情況下,以λc=0.08mm進行再測定,採用該Ra。
(6)A層(A1層及/或A2層)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徑的測定
以電子顯微鏡來觀察反射片的剖面,根據該剖面照片,算出A層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徑。具體而言,藉由以下的測定算出平均粒徑。
在任意位置切斷反射片,利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日立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日立掃描電子顯微鏡S-3400N)),以1,000倍~50,000倍的倍率來觀察剖面。另外,倍率是根據A層中所含的粒徑來適當調整。從如此般獲得的剖面照片中隨機選擇30個粒子,計測各自 的粒徑,將使該些粒徑平均所得的值作為粒子的平均粒徑。
此處,對於粒子的粒徑,繪製粒子內切四邊且面積最小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在正方形的情況下採用1邊的長度,在長方形的情況下採用長邊的長度。藉由該方法,對隨機選擇的30個粒子測定各自的粒徑,將其數量平均值作為粒子的平均粒徑。
另外,若在1圖像中未觀察到30個粒子,則進而拍攝在反射片的不同位置切斷的其他剖面的圖像,測定合計30個粒子的粒徑。
與粒徑相應的目標觀察(拍攝)倍率如下。
(a)倍率1,000倍
適合於觀察的粒子的粒徑: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b)倍率5,000倍
適合於觀察的粒子的粒徑:1μm以上且小於5μm
(c)倍率10,000倍
適合於觀察的粒子的粒徑:500nm以上且小於1μm
(d)倍率20,000倍
適合於觀察的粒子的粒徑:100nm以上且小於500nm
(e)倍率50,000倍
適合於觀察的粒子的粒徑:小於100nm。
(7)面光源裝置中的發光色不均的官能評價
使用圖5所示的簡易的面光源裝置,目測觀察從反射片(上側反射片)通過及透射的光的發光色不均,根據發光色不均的程 度,以四階段(最佳、佳、尚佳、不佳)來進行評價。製成1個樣本,採用其評價結果。
<簡易的面光源裝置>
圖5的簡易的面光源裝置為以下結構。該面光源裝置包含上部開口面是1邊長度(L)為100mm的正方形,且深度(H)為20mm的殼體。在該殼體底面的中央部配置有1個LED光源與下側反射片,在殼體的側面配置有與下側反射片相同的反射片。以堵塞上部開口面的方式配置有上側反射片。
下側反射片與側面的反射片是使用在實施例1中製作的反射薄膜。上側反射片使用在各實施例中製作的各反射片。上側反射片中,在反射薄膜上,以圖4的圖案設置有直徑為2mm的圓形開口部,以作為透射部。
另外,對於下側反射片及側面反射片的反射面,在反射片包含A層與B層這兩層的情況下設為A層,在包含A1層、B層、A2層這三層的情況下設為A1層的面,對於上側反射片的反射部,亦同樣設為A層或A1層的面。
(8)亮度的均勻性的官能評價
與所述(7)同樣地製作簡易的面光源裝置,對於經由反射片(上側反射片)而通過及透射的光的亮度,目測評價在相當於上部開口面的所有區域(100mm×100mm)內亮度是否均勻。
最佳:均勻。
佳:與中央部相比,周邊部的亮度稍低,但仍處於容許的水 準。
不佳:與中央部相比,周邊部的亮度明顯低。
製作1個樣本,採用其評價結果。
[實施例1]
依以下的要領製作反射薄膜,藉由在該反射薄膜上設置成為透射部的開口部,從而製作本發明的反射片。
該反射薄膜為A1層/B層/A2層的三層結構,A1層與A2層為同一組成。各層的厚度是:A1層為8μm,B層為210μm,A2層為8μm。
<反射薄膜>
<B層的組成>
使用聚合後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色調(JIS K7105(1981),以光電三色比色法(photoelectric tristimulus colorimetry)來進行測定)為L值62.8、b值0.5、霧度0.2%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對該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84質量份(以下,將該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添加量設為添加量X)、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與聚丁二醇(polytetramethylene glycol)(以下記作PTMG)的共聚物(PBT/PTMG:商品名:東麗.杜邦(股)製造,「Hytrel」(註冊商標))0.5質量份、相對於二醇成分而共聚有33mol%的1,4-環己烷二甲醇(以下記作CHDM)的共聚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33mol% PET/CHDM共聚)0.5質量份、玻璃轉移溫度為210℃的環烯烴系共聚物(商品名:Polyplastics(股)製造「TOPAS」)5質量份、 含二氧化鈦的主顆粒(master chip)(含有50質量%的平均粒徑為0.25μm的二氧化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主顆粒)10質量份(以下,將該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添加量設為添加量Y)進行製備混合,以180℃乾燥3小時後,供給至被加熱至270℃~300℃的擠出機B。
<A層(A1層及A2層)的組成>
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77質量份、含二氧化矽的主顆粒(含有1質量%的平均粒徑為0.6μm的二氧化矽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主顆粒)3質量份、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中共聚有18mol%的間苯二甲酸者(以下記作PET/I)20質量份,以180℃減壓乾燥3小時後,供給至被加熱至280℃的擠出機A。
<反射薄膜的製造>
將所述B層與A層的組成物(聚合物)通過積層裝置而積層成A1層/B層/A2層,並利用T模(die)成形為片狀。進而,將使該薄膜在表面溫度25℃的冷卻鼓(drum)上冷卻固化後的未延伸薄膜導至加熱至85℃~98℃的輥(roller)群,沿長邊方向延伸3.4倍,並以21℃的輥群進行冷卻。繼而,一邊利用夾具(clip)來握持已沿長邊方向延伸的薄膜的兩端,一邊導至拉幅機(tenter),在被加熱至120℃的環境中,沿垂直於長邊方向的方向橫向延伸3.6倍。隨後,在拉幅機內進行190℃的熱固定,繼而,在同溫度下沿寬度方向實施6%的鬆弛處理,隨後均勻地緩慢冷卻後,冷卻至室溫為止,從而獲得經雙軸延伸的積層薄膜(反射薄 膜)。隨後,以25℃進行24小時放置處理後,在烘箱(oven)中以150℃、20秒的條件實施熱處理。
<反射片的製作>
在以所述方式製作的反射薄膜上,以圖4所示的圖案設置有多個圓形開口部(直徑為2mm的圓形貫穿孔),以作為透射部。透射部是藉由利用衝壓加工來設置貫穿孔而形成。
[實施例2~實施例4、實施例6~實施例7]
除了如下所述般變更B層組成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反射薄膜,進而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反射片。
<B層組成>
將B層組成中的含二氧化鈦的主顆粒的添加量Y設為表1所示的量,分別製作具有表1所示的透射黃色指數(YI)的反射薄膜。所述以外的B層組成與實施例1相同。
另外,將B層組成中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添加量X調整成,與含二氧化鈦的主顆粒的添加量Y的合計量為94質量份。
[實施例5]
除了如下所述般變更A層組成以外,與實施例3同樣地製作反射薄膜,進而與實施例3同樣地製作反射片。
<A層(A1層與A2層)的組成>
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72質量份、含二氧化矽的主顆粒(含有1質量%的平均粒徑為1.2μm的二氧化矽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主顆粒)8質量份、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中共聚有18mol%的 間苯二甲酸者(PET/I)20質量份,以180℃減壓乾燥3小時後,供給至被加熱至280℃的擠出機A。
[實施例8]
除了如下所述般變更A層組成以外,與實施例6同樣地製作反射薄膜,進而與實施例6同樣地製作反射片。
<A層(A1層與A2層)的組成>
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65質量份、含二氧化矽的主顆粒(含有6質量%的平均粒徑為3.5μm的二氧化矽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主顆粒)15質量份、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中共聚有18mol%的間苯二甲酸者(PET/I)20質量份,以180℃減壓乾燥3小時後,供給至被加熱至280℃的擠出機A。
[評價]
對於在所述實施例中製作的反射片,進行前述的測定及評價。將其結果示於表1。各實施例中,本發明中所含的反射片的發光色不均小。而且,亮度的均勻性亦良好。
1‧‧‧光源
2‧‧‧下側反射片
3‧‧‧上側反射片
4‧‧‧側面反射片
5‧‧‧殼體
6‧‧‧上側反射片的反射部
7‧‧‧上側反射片的透射部
11‧‧‧面光源裝置

Claims (8)

  1. 一種反射片,其是與面光源裝置的光源相向地配置,其中,所述反射片具有將來自光源的光予以反射的反射部與使來自光源的光透射的透射部,且反射部的透射黃色指數(黃色指數)為30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反射片,其中所述透射部為貫穿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反射片,其中所述反射部的總透光率為0.5%~1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反射片,其中所述反射部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為100nm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反射片,其中所述反射片是在反射薄膜上設置有透射部而成,所述反射薄膜是在內部含有氣泡的層(B層)的兩面積層有用於支持所述B層的層(A層)而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反射片,其中所述A層含有粒子。
  7. 一種面光源裝置用單元,其包括:下側反射片,其反射光;以及上表面反射片,與所述下側反射片相向,且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的 反射片。
  8. 一種面光源裝置,其具有光源、反射光的下側反射片、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反射片即上表面反射片,其中,所述下側反射片存在於光源的背面,且上側反射片是與所述下側反射片相向地存在。
TW104109643A 2014-03-27 2015-03-26 反射片、面光源裝置用反射單元及面光源裝置 TWI6623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5355 2014-03-27
JP2014-065355 2014-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9089A true TW201539089A (zh) 2015-10-16
TWI662333B TWI662333B (zh) 2019-06-11

Family

ID=54195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9643A TWI662333B (zh) 2014-03-27 2015-03-26 反射片、面光源裝置用反射單元及面光源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540508B2 (zh)
KR (1) KR102362100B1 (zh)
CN (1) CN106133561B (zh)
TW (1) TWI662333B (zh)
WO (1) WO20151469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95352A (ja) * 2016-04-14 2017-10-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
JP2017199737A (ja) * 2016-04-25 2017-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用光反射部材
EP3869638B1 (en) * 2017-03-03 2024-06-19 Nichia Corporation Optical component
CN108131643A (zh) * 2017-12-26 2018-06-08 汉舟四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聚合物的反射片
TWI686651B (zh) * 2018-11-23 2020-03-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KR102284260B1 (ko) * 2019-11-19 2021-08-04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솔라패널 특성 평가용 분광 측정장치
JP7543702B2 (ja) 2020-05-22 2024-09-03 東レ株式会社 反射板および反射板を有する積層体
CN112526786B (zh) * 2020-11-27 2022-09-27 北海惠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9926A (ja) * 2001-10-31 2003-05-14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2580476Y (zh) * 2002-11-19 2003-10-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面光源装置
JP2005181825A (ja) * 2003-12-22 2005-07-07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拡散性樹脂板状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80283B2 (ja) 2006-01-27 2009-06-17 株式会社オプトデザイン 面照明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面照明装置
JP2008058670A (ja) * 2006-08-31 2008-03-13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耐久性に優れた反射板用微細発泡シート
JP4764962B2 (ja) 2007-06-22 2011-09-07 株式会社オプトデザイン 面照明光源装置及び面照明装置
JP5115083B2 (ja) * 2007-08-08 2013-01-09 東レ株式会社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KR101181076B1 (ko) * 2007-09-12 2012-09-07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무색투명한 폴리이미드 필름
JP5113573B2 (ja) * 2008-03-24 2013-0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Led照明装置
JP2010272245A (ja) 2009-05-19 2010-12-02 Toshiba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048015A (ja) * 2010-08-27 2012-03-08 Toyobo Co Ltd 反射シート
JP5710294B2 (ja) * 2011-01-31 2015-04-3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導光板用紫外線硬化型インクジェットインク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導光板
JP2012174634A (ja) * 2011-02-24 2012-09-10 Sharp Corp 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光学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146959A1 (ja) 2017-04-13
KR102362100B1 (ko) 2022-02-11
KR20160137574A (ko) 2016-11-30
JP6540508B2 (ja) 2019-07-10
TWI662333B (zh) 2019-06-11
WO2015146959A1 (ja) 2015-10-01
CN106133561A (zh) 2016-11-16
CN106133561B (zh) 2019-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2333B (zh) 反射片、面光源裝置用反射單元及面光源裝置
JP6787127B2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I449967B (zh) 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
KR101234975B1 (ko) 점광원용 광확산판 및 직하형 점광원 백라이트 장치
TWI437278B (zh)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CN103460081A (zh) 用背光和/或环境光操作的图形图像显示器
JP2010044270A (ja) 光拡散板、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532799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2010211010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それら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10036580A (ko) 광반사체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면광원장치 및 조명장치
JP2009237290A (ja) 光学部材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
JP2010108824A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
JP5749005B2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TWI438499B (zh) 光擴散薄膜、其積層片、其製法、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及背光裝置
JP2013218092A (ja) 光拡散積層体、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の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1133556A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並びに金型
JP2015031893A (ja) 照明装置用レンズフィルム積層体
JP2014126638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反射フィルム
KR101812385B1 (ko) 돌출부를 구비한 광 투과성 판
JP6248724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880521B2 (ja)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
JP2010231143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反射光拡散フィルム
JP2014137942A (ja) 直下型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3218093A (ja) 光拡散積層体、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の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0113814A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