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3561A - 反射片、面光源装置用反射单元及面光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反射片、面光源装置用反射单元及面光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3561A
CN106133561A CN201580015615.4A CN201580015615A CN106133561A CN 106133561 A CN106133561 A CN 106133561A CN 201580015615 A CN201580015615 A CN 201580015615A CN 106133561 A CN106133561 A CN 1061335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plate
layer
light source
source device
reflec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56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33561B (zh
Inventor
若原隆
若原隆一
河田融司
田中正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133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3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335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35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2/00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0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 G02B19/0019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having reflective surfaces only (e.g. louvre systems, systems with multiple plana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1/00Scree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1V1/00, F21V3/00, F21V7/00 or F21V9/00
    • F21V11/08Scree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1V1/00, F21V3/00, F21V7/00 or F21V9/00 using diaphragm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aper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因反射片引起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色不均。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片,其与面光源装置的光源对置配置,该反射片的特征在于,该反射片具有使来自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部和使来自光源的光透射的透射部,且透射黄色度(YI)为50以下,而且,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具有光源、用于反射光的下侧反射片、及由所述反射片构成的上面反射片,其中,下侧反射片存在于光源的背面,且上侧反射片以与下侧反射片对置的方式存在。

Description

反射片、面光源装置用反射单元及面光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面光源装置的反射片及面光源装置,所述面光源装置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灯(LCD背光灯)、照明用广告牌、汽车、车辆等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灯单元中使用的面光源装置通常采用在光源背面设置有反射片的结构。而且,使用该面光源装置的背光灯单元通常已知有在面光源装置的与反射片对置的位置配置有光扩散膜等光学片的结构。在这些面光源装置中,通常使用LED(发光二极管)光源,但由于该LED光源附设有用于加强光的指向性的透镜,所以成为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提出了直接使用LED光源的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光源的背面(位于与面光源装置发光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下侧反射片),且与所述光源及下侧反射片对置地配置有上侧反射片,该上侧反射片具有使从光源射出的光反射的反射部和使光透射的透射部(专利文献1~3)。
所述专利文献1~3中,作为上侧反射片,公开了通过在反射片上设置由使光透射的多个透射孔(开口部)构成的开口图案而形成有反光区域(反射部)和透光区域(透射部)的反射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8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42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722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就面光源装置中使用的反射片而言,现实中由于结构或材料成本等关系,难以使反射片自身的透光率成为0%,一般具有微弱的透光(例如透光率为0.5%~20%左右)。在现有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反射片(配置在光源背面的反射片)的情况下,由于透过反射片的光未被使用,所以并未考虑反射片的透射色。
然而,如上述专利文献1~3所提出的面光源装置中,透过上侧反射片的透光区域(透射部)的光成为面光源装置的主要光,但容易产生发光色不均。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片及使用该反射片的面光源装置等,所述反射片为在与面光源装置的光源对置配置的反射片中抑制了发光色不均的反射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包含以下的结构。
(1)一种反射片,其是与面光源装置的光源对置配置的反射片,其中,该反射片具有将来自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部和使来自光源的光透射的透射部,反射部的透射黄色度(YI)为50以下,特别优选为30以下。
而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在此公开如下。
(2)前述反射片中,所述透射部为贯通孔。
(3)前述任一反射片中,所述反射部的全光线透射率为0.5%~10%。
(4)前述任一反射片中,所述反射部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为100nm以下。
(5)前述任一反射片中,所述反射片是在反射膜上设置透射部而成的,所述反射膜是在B层的两面叠层有A层的反射膜,所述B层为内部含有气泡的层,所述A层为用于支承所述B层的层。
(6)前述反射片中,所述A层含有粒子。
而且,作为本发明的反射片的优选的使用方法,在此公开如下。
(7)一种面光源装置用单元,其具有用于反射光的下侧反射片以及上面反射片,所述上面反射片是前述任一项的反射片,且与所述下侧反射片对置。
(8)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具有光源、用于反射光的下侧反射片及上面反射片,所述上面反射片为前述任一项的反射片,其中,下侧反射片存在于光源的背面,且上侧反射片以与下侧反射片对置的方式存在。
发明效果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反射片、面光源装置用反射单元及面光源装置,能够抑制面光源装置的发光色不均。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可提供亮度均匀的面光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反射片的面光源装置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反射片的一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另一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使用的简易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反射片的面光源装置的一例。图1是表示面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示意图。该面光源装置例如被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灯单元。
图1中,在面光源装置11中,在壳体5内配置有光源1、用于反射光的下侧反射片2、用于反射光的上侧反射片3、及用于反射光的侧面反射片4。下侧反射片2配置在光源1的背面,上侧反射片3配置在相对于光源1对置的位置。下侧反射片2和上侧反射片3以大致整个面成为等间隔的方式平行地配置。下侧反射片2既可与侧面反射片4一体成形,也可分别配置各反射片。作为光源,优选使用LED(发光二极管)等点光源。
在此,作为上侧反射片3,使用本发明的反射片。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侧反射片这一术语有时用作本发明的反射片。
上侧反射片3具有使从光源射出的光反射的反射部6和使从光源1射出的光透射的透射部7。透射部7例如如图2及图4所示,可以由多个开口部构成。开口部可以为通过贯通操作而得到的贯通孔。图2及图4中,透射部7以外的区域为反射部。
从光源1射出的光(不包括透过反射部6的光)的大部分或全部被配置在面光源装置11内的反射片(下侧反射片2、上侧反射片3及侧面反射片4)反射,或者在下侧反射片和上侧反射片之间反复反射,并且透过上侧反射片3的透射部7向上方射出。
从光源1射出的光的一部分也可以直接透过上侧反射片3的透射部7。
从光源1射出并被上侧反射片3的反射部6反射的光被下侧反射片2、侧面反射片4反射,或者在这些反射片间反复反射,并且透过上侧反射片3的透射部7向上方射出。另一方面,照向上侧反射片3的反射部6的光的一部分透过反射部6向上方射出。即,透过上侧反射片3的透射部7的光成为从面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主要的光,但透过反射部6的光也构成其一部分。
在这样的面光源装置中已判明:若与光源对置配置的上侧反射片3的透射光的黄色度(YI:Yellow Index)变大,则引起发光色不均。因此,发现,通过降低上侧反射片的反射部的透射黄色度(YI),上述课题得以解决,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上侧反射片的反射部的透射黄色度(YI)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下,特别优选为30以下。反射部的透射黄色度(YI)越小越好,但现实的下限为1左右。
本发明的反射片的透射黄色度(YI)根据构成反射部的材料、组成、厚度等而改变,因此,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控制透射黄色度(YI)。详情后述。
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反射部具有微弱的透光。具体而言,反射片中的反射部的全光线透射率一般为0.5~20%左右,但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全光线透射率优选为0.5~10%。在应用于上述的面光源装置的情况下,若全光线透射率过高,则发光色不均的抑制效果有时降低。因此,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反射部的全光线透射率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另一方面,反射部的全光线透射率的下限优选为0.5%以上,但从透过反射片的光量、对透射色给予适度的阶度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1.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特别优选为2.0%以上,最优选为3.0%以上。通过给予适度的阶度,可以降低发光色不均。
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反射部的波长400~700nm下的平均反射率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为95%以上,特别优选为100%以上。平均反射率的上限为150%左右。在反射片的反射部的平均反射率低于90%的情况下,背光灯单元的亮度有时不足。
在此,反射率是指相对于标准白板的相对的反射率。标准白板可使用(株)日立计测器服务制的产品编号210-0740。
本发明的反射片的优选的方式是在整个面为反射部的反射部件的一部分设置贯通孔来形成开口部,将该开口部作为透射部。换言之,本发明的反射片的优选的方式是透射部以外为反射部。
本发明的反射片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只要反射部的透射黄色度(YI)为特定值以下,则构成反射片的材料或组成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反射片的优选的方式,可举出:如上所述,在整个面为反射部的反射部件上设置开口部,将该开口部作为透射部。作为该反射部件,优选使用反射膜。
以下,对于优选用作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反射膜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反射膜,可举出在内部含有气泡的层(以下称作B层)的至少一面上叠层有用于支承上述B层的层(以下称作A层)。该方式中,A层可以仅叠层于B层的单面,也可以将两个A层叠层在B层的两面(以下分别称作A1层、A2层)。即,可举出A层/B层的双层结构、A1层/B层/A2层的三层结构。其中,从确保良好的加工性(透射部的形成)的观点及获得高的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A1层/B层/A2层的三层结构。在此,A1层和A2层可以为同一组成、同一厚度,也可以可为不同组成、不同厚度。
这些在反射膜上形成透射部而获得的反射片,以A层的面与光源对置的方式配置。即,在A层/B层的双层结构的情况下,A层的面与光源对置配置而成为反射部,在A1层/B层/A2层的三层结构的情况下,A1层或A2层的面与光源对置配置而成为反射部。
如上所述,在三层结构中,A1层和A2层可以以完全同一的组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组成构成,但从反射膜的生产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A1层和A2层为完全同一的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A1层和A2层合起来称作“A层”,在采用“A层”这一表达时,包含双层结构时的A层以及三层结构时的A1层及A2层。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A层所含的各种材料的量,在双层结构的情况下是指A层的量,在三层结构的情况下是指A1层及A2层中任一层的量。
A层具有支承B层的功能,进一步优选为如后述,具有将反射部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调整为100nm以下的功能。从对A层赋予这些功能的观点出发,优选A层为以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层。在此,A层为“以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层”是指相对于A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含有50质量%以上的树脂。更优选为A层含有60质量%以上的树脂,进一步优选含有7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含有80质量%以上。上限为99质量%左右。
作为构成A层的树脂,优选为聚酯树脂。作为该聚酯树脂,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另外,也可以在该聚酯树脂中添加公知的各种添加剂,例如添加抗氧化剂、抗静电剂等。构成A层的聚酯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构成A层的树脂总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70质量%以上。上限为99质量%左右。
优选A层含有粒子。通过使A层含有粒子,可以对反射膜赋予适度的滑动性。通过对反射膜赋予滑动性,处理性、用于制作贯通孔的加工性变得良好。
作为A层中所含的粒子,可举出有机粒子、无机粒子。作为有机粒子,例如可举出由聚酯树脂、苯胍胺之类的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二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氟树脂、硅酮树脂等树脂构成的粒子、由上述树脂的两种以上的共聚物及它们的混合物构成的粒子。
作为无机粒子,可举出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铈、氧化镁、硫酸钡、硫化锌、磷酸钙、二氧化硅、氧化铝、云母、云母钛、滑石、粘土、高岭土、氟化锂、氟化钙等。
上述粒子中,优选为无机粒子,进而在无机粒子中,优选使用碳酸钙、氧化钛、硫酸钡、二氧化硅。
粒子的平均粒径在0.05~10μm的范围是适当的,优选为0.1~5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2~3μm的范围。
A层中的粒子的含量相对于A层的固体成分总量优选为0.00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1质量%以上。上限的含量相对于A层的固体成分总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5质量%以下。若粒子的含量低于0.005质量%,则有时无法获得良好的滑动性。另一方面,若粒子的含量超过20质量%,则有时制膜性降低。
如上所述,在反射膜上形成透射部而获得的反射片以A层的面与光源对置的方式配置。即,在双层结构的情况下,A层的面成为反射部,在三层结构的情况下,A1层或A2层成为反射部。
就本发明的反射片中的反射部而言,其平滑性越高越好。通过提高反射部的平滑性,由反射片的反射部反射的光的漫反射被抑制,因此可抑制远离光源的区域的光量下降。其结果,光源的正上方部分与周边部分的亮度变得均匀。
反射部的平滑性可以以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表示。本发明的反射片中的反射部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100nm以下,更优选为50nm以下,特别优选为30nm以下。
另一方面,如上述,从对反射片或成为其材料的反射膜赋予适度的滑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一定程度的凹凸,反射部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5nm以上,更优选为10nm以上。
为了确保这样的平滑性,优选控制成为反射部的A层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径、含量。即,成为反射部的A层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径(D)优选充分小于A层的膜厚(T)。粒子的平均粒径(D)与A层的膜厚(T)的比率(D/T)优选为0.7以下,更优选为0.5以下,特别优选为0.3以下。
另一方面,从对反射片及反射膜赋予适度的滑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一定程度的凹凸,从该观点出发,成为反射部的A层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径(D)与A层的膜厚(T)的比率(D/T)优选为0.01以上,更优选为0.03以上,特别优选为0.05以上。
从确保上述平滑性和滑动性的观点出发,具体而言,成为反射部的A层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径(D)优选为3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μm以下。另外,优选为0.1μm以上,更优选为0.2μm以上,特别优选为0.3μm以上。另外,成为反射部的A层中所含的粒子的含量相对于A层的固体成分总量l00质量%,优选为0.005~10质量%的范围,更优选为0.01~5质量%的范围,特别优选为0.02~3质量%的范围。
B层优选在层内部含有气泡。B层优选为膜,且优选使用多孔质的未拉伸或双轴拉伸聚丙烯膜、多孔质的未拉伸或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用于使其内部含有气泡的方法例如在特开平8-262208号公报(对应的是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0724181号说明书)、特开2002-90515号公报(对应的是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1302788号说明书)、特开2002-138150号公报中详细公开,可以用于本发明。
B层优选由聚丙烯树脂或聚酯树脂构成,特别优选由聚酯树脂构成。作为构成B层的聚酯树脂,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
另外,在该聚酯树脂中,也可以添加各种添加剂,例如抗氧化剂、抗静电剂等。构成B层的聚酯树脂的含量相对于B层的固体成分总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70质量%以上。上限为95质量%左右。
B层中的气泡的形成例如可通过在作为膜基材的聚酯膜中细密地分散与聚酯树脂不相溶的树脂,并对其进行单轴或双轴拉伸而实现。
对于B层,优选在构成B层的聚酯树脂中混合不相溶的树脂(以下也有时简称为不相溶树脂),以使B层含有该树脂。通过含有不相溶树脂,在拉伸时以不相溶树脂为核而产生空洞,由树脂和空洞的界面引起光反射。作为与聚酯树脂不相溶的树脂,可以为均聚物,也可以为共聚物,适合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酸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丙烯腈树脂、聚苯硫醚树脂、氟树脂等。它们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特别优选为与聚酯树脂的临界表面张力差大,且难以因拉伸后的热处理而变形的树脂。具体而言,优选为聚烯烃系树脂。作为聚烯烃系树脂,可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及它们的共聚物。它们中,特别优选为环状烯烃共聚物即乙烯和双环烯的共聚物。
B层中所含的不相溶树脂的优选的含量相对于B层的固体成分总量为5质量%以上25质量%以下。另外,从获得适当的反射界面数、膜强度的方面出发,B层中所含的不相溶树脂优选为以0.4μm以上3.0μm以下的数均粒径分散在由聚酯树脂构成的基体中。进而,不相溶树脂的数均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上1.5μm以下的范围。
优选在B层中还含有有机粒子或无机粒子等粒子。作为该粒子,可举出与上述的可在A层中含有的粒子同样的粒子。这些粒子中,从反射特性、隐蔽性、制造成本等观点出发,优选为在波长400~700nm的可见光区域吸收少的碳酸钙、硫酸钡、二氧化钛的无机粒子。本发明中,从膜的卷绕性、长时间的制膜稳定性、反射特性提高的观点出发,最优选为硫酸钡、二氧化钛。作为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1~3μm的范围,通过使用这样的无机粒子,反射性、隐蔽性提高。
从确保良好的反射特性或隐蔽性的观点出发,B层中的无机粒子的含量相对于B层的固体成分总量,优选为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1质量%以上。另一方面,如果这样的无机粒子的含量增多,则反射片的透射黄色度(YI)存在升高的倾向,因此,无机粒子的上限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质量%以下。
优选为在B层中还含有共聚聚酯。通过使B层中含有共聚聚酯,即使在B层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无机粒子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制膜。共聚聚酯也具有作为B层中的不相溶树脂的分散剂的作用。
作为该共聚聚酯,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间苯二甲酸的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环己烷二甲醇的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四亚甲基二醇酯的共聚物等。本发明中,优选含有选自这些共聚聚酯中的至少两种。
从在维持高的反射率的同时,降低透射黄色度(YI)的观点出发,反射膜为双层结构的情况下的各层的厚度比率优选为A层:B层=2:98~20:8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A层:B层=3:97~10:90的范围。
另外,从支承B层的观点出发,A层的每一层的厚度(在双层结构的情况下是指A层的厚度,在三层结构的情况下是指A1层及A2层各自的厚度)优选为3μm以上,更优选为5μm以上,特别优选为6μm以上。上限厚度优选为3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5μm以下。
从确保高的反射率的观点出发,B层的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上,更优选为70μm以上,特别优选为90μm以上。上限厚度优选为440μm以下,更优选为35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300μm以下。
从在维持高的反射率的同时,将透射黄色度(YI)调整为50以下的观点出发,反射膜为三层结构的情况下的各层的厚度比率优选为A1层:B层:A2层=1:98:1~15:70:1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A1层:B层:A2层=2:96:2~10:80:10的范围。
从支承B层的观点出发,优选为A层是实质上不含气泡的层。实质上不含气泡是指空隙率低于10%的层状态。A层的厚度以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截面时从表面直至实质上不含气泡的截面方向深度的厚度的方式求出,将实质上不含气泡的层的厚度设为A层厚度。
用于本发明的反射片用途的反射膜优选为在成为反射部的面上不设置珠粒层。该珠粒层由含有粘合剂和球状粒子的涂布层形成,具有使照向反射膜而反射的光扩散的作用。在反射膜上设置有珠粒层的反射片被广泛用作导光板型的背光灯单元,但优选为不应用于本发明的反射片的成为反射部的面。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反射片的与反射部相反的面,在不阻碍本发明的目的、效果的范围内,或者为了提高反射片的滑动性,可应用上述珠粒层。
若在成为反射部的面存在珠粒层,则其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通常为500nm以上,反射部的平滑性下降,其结果,光源正上方的中央部与周边部的亮度有时变得不均匀。
从获得高的反射率的观点及获得高的刚性的观点出发,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厚度优选为100μm以上,优选为150μm以上。尤其是,本发明的反射片具有透射部,因此反射片自身的刚性存在下降的倾向,因此,从确保高的刚性的观点出发,反射片的厚度越大越好。
另一方面,从用于透射部形成的加工性、处理性、生产性、成本的观点出发,反射片的厚度的上限优选为500μm以下,更优选为350μm以下。
本发明的反射片中,反射部的透射黄色度(YI)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下,特别优选为30以下。上述反射膜中,透射黄色度(YI)存在变大的倾向,但通过对被认为会对透射黄色度(YI)产生影响的粒子的种类、粒子的尺寸、粒子的含量、树脂的种类、含量、A层与B层的厚度比率等进行调整,可以控制并降低反射部的透射黄色度(YI)。
例如,被用作无机粒子的氧化钛、硫酸钡存在使透射黄色度(YI)变大的倾向,因此,优选调整其含量。另外,虽然也取决于共聚成分的种类,但共聚聚酯树脂也存在使透射黄色度(YI)变大的倾向,因此,优选调整其含量。另外,B层与A层相比厚度大,另外,通常也含有大量的各种添加剂,因此认为与A层相比,B层对透射黄色度(YI)的影响大,因此优选调整B层的厚度。
本发明的反射片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本发明的反射片例如可通过如上述在反射膜等反射部件上设置透射部(开口部)而获得。该开口部(贯通孔)可通过激光加工或冲压加工而形成。
透射部优选为孔,作为其形状,可举出圆形、三角形、矩形、多边形(例如5~12边形)、及内部与外部以一部分相连的环状等。它们中,优选为椭圆形、圆形、矩形、多边形,进而更优选为椭圆形、圆形,特别优选为正圆形。
在本发明的反射片中,透射部优选由独立的多个开口部构成。在本说明书中,“透射部”有时是指各个开口部,有时是指包含多个开口部的透射区域。
本发明的反射片中的透射部可将多个独立的开口部以特定图案配置。透射部的开口图案可根据每1个光源的光量、配置的光源的个数等来适当选择。
作为透射部的开口部的配置图案,可例示特开2010-272245号公报的图3及图6的图案,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图案。这些图案可对每个点光源、或者将邻接的多个点光源作为1单元的每个单元进行配置。
以下,对透射部的配置图案对应于每个LED等光源设置的方式进行说明。作为该方式,例如可举出如下方式,即:将透射部配置成,随着从上侧反射片的位于光源正上方的区域朝周边远离,从透射部透射的光量逐渐增加。
LED这种存在指向性的光源,存在随着从中心位置朝周边远离,光量减少的倾向。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将透射部配置成随着从上侧反射片的位于光源正上方的区域朝周边远离而从透射部透射的光量逐渐增加,从而可获得亮度不均被抑制的均匀光量。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反射片的一例的示意平面图(表示光源与开口图案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平面图),图3是图2的示意截面图。在上侧反射片3上设置有多个透射部7。而且,随着从上侧反射片3的位于光源1正上方的区域10朝周边远离,每1个透射部7(圆形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变大。即,图2的方式是将透射部配置成随着从上侧反射片的位于光源正上方的区域朝周边远离,从透射部透射的光量逐渐增加。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另一方式(另一开口图案)的示意平面图。图4的开口图案也与图2同样,为随着从上侧反射片的位于光源正上方的区域朝周边远离,使从透射部透射的光量逐渐增加的图案。图4是设置有多个每1个开口面积大致相同的透射部7的方式,配置成随着从上侧反射片3的位于光源1正上方的区域10朝周边远离,透射部7的个数增多。
如图1所示,使用本发明的反射片作为上侧反射片的面光源装置中,在光源1的背面配置有下侧反射片2。下侧反射片2与上侧反射片3以各自的反射部对置的方式经由空间(空气层)平行地配置。在此,下侧反射片2的与上侧反射片3对置的面的大部分为反射部。但是,设置光源1的部位及为了连接光源1所需的部位不需要是反射部。
本发明的反射片提供抑制了发光色不均的以下的面光源装置用反射单元及面光源用装置。面光源装置用单元具有用于反射光的下侧反射片、及由与上述下侧反射片对置的上述反射片构成的上面反射片。并且,面光源装置是具有光源、用于反射光的下侧反射片及由上述反射片构成的上面反射片的面光源装置,其中,下侧反射片存在于光源的背面,上侧反射片与下侧反射片对置地存在。
优选下侧反射片中,与上侧反射片对置的面的整个面为反射部。但是,也可以存在用于设置或连接光源的开口部。
优选下侧反射片具有高的反射率。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用反射单元及面光源装置也包含大量在上侧反射片和下侧反射片之间反复反射、并且透过上侧反射片的透射部朝上方射出的光。因此,应尽可能避免在反复反射的过程中光量下降。
因此,下侧反射片的反射部的波长400~700nm处的平均反射率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为95%以上,特别优选为100%以上。上限平均反射率为150%左右。在下侧反射片的反射部的平均反射率低的情况下,背光灯单元的亮度有时会不足。
就下侧反射片中的反射部而言,其平滑性越高越好。通过提高下侧反射片的反射部的平滑性,可抑制被下侧反射片的反射部反射的光的漫反射,因此,远离光源的区域的光量下降被抑制。其结果,光源的正上方部分与远离正上方的周边部分的亮度变得均匀。即,亮度的均匀性提高。
下侧反射片的反射部的平滑性可以由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表示。下侧反射片的反射部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100nm以下,更优选为50nm以下,特别优选为30nm以下。另一方面,从对下侧反射片赋予适度的滑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凹凸,下侧反射片的反射部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5nm以上,更优选为10nm以上。
从确保高反射率的观点出发,下侧反射片的全光线透射率优选为0.5~10%。透射率的上限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7%以下,特别优选为5%以下。从下侧反射片的材料成本或生产性的观点出发,透射率的下限优选为0.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上,特别优选为1.5%以上。
下侧反射片可使用与上述的可用于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反射膜同样的反射膜。但是无须设置透射部即开口部。即,可使用在内部含有气泡的层(B层)的至少一个面上叠层有用于支承上述B层的层(A层)的反射膜。本方式中,A层可以仅叠层于B层的单面,也可以叠层于B层的两面。即,可举出A层/B层的双层结构、A1层/B层/A2层的三层结构。其中,优选为A1层/B层/A2层的三层结构。在此,A1层与A2层为A层,A1层与A2层可为组成及厚度相同的结构,也可以为组成或厚度不同的结构。
在使用上述的反射膜作为下侧反射片的情况下,A层的面成为反射部。即,在双层结构的反射膜中,A层的面成为反射部,在三层结构的反射膜中,A1层或A2层的面成为反射部。
基于与上述理由同样的理由,优选在下侧反射片的反射部上不叠层上述的珠粒层。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下侧反射片的滑动性,在下侧反射片的与反射部相反的面上,可叠层上述珠粒层。
[用途]
使用本发明的反射片及反射单元的面光源装置适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背光灯单元用途。通过在图1的面光源装置的上侧反射片3的上方配置光扩散膜等光学片(未图示),可以制成背光灯单元。另外,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用反射单元可广泛用于照明装置、电子广告牌等。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定。此外,以下表示本实施例中的测定方法、评价方法及使用材料。
[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
(1)透射黄色度(YI)的测定
根据由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制的UV-3150)求出的透射光谱,依照JIS K7373(2006)来算出C光源(2度视野)下的反射部的透射黄色度(YI)。此外,无论从反射片的哪个表面进行测定,透射黄色度(YI)均为同样的值。随机测定三处部位,将这些部位的平均值作为透射黄色度(YI)。
(2)全光线透射率的测定
以JIS K7105(1981)为基准,使用雾度计(スガ试验机制:IS-2B)测定反射部的全光线透射率。此外,光线入射面设为A1层的面。随机测定三处部位,将这些部位的平均值作为全光线透射率。
(3)平均反射率的测定
平均反射率是通过在分光光度计U-3410((株)日立制作所)中安装有积分球130-0632((株)日立制作所)及10℃倾斜间隔件的状态下,以波长400nm~700nm的范围、10nm间隔,测定相对于标准白板的相对反射率,并算出它们的平均值而求出的。此外,对于标准白板,使用(株)日立计测器服务制的产品编号210-0740,随机测定三处部位并算出平均值,采用这些值的平均反射率。此外,平均反射率在A1层面上测定。
(4)反射片的总厚度的测定
反射片的总厚度以JIS C2151(2006)为基准利用测微计测定。另外,对于各层的厚度,使用切片机以不会在厚度方向上压溃地方式沿宽度方向(TD)切断反射片,制成切片样品,使用(株)日立制作所制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FE-SEM)S-2100A型,以3,000倍的倍率拍摄获得的切片样品的截面,根据照片来测量各层厚度。随机测定三处部位,将这些部位的平均值作为层厚。
(5)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的测定
基于JIS B0601(1982),使用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定器SE-3400((株)小阪研究所制)测定反射部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测定随机选择的三处部位,将这些部位的平均值作为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
<测定条件>
进给速度:0.5mm/s
评价长度:8mm
截止值λc:
Ra为20nm以下的情况下,λc=0.08mm
Ra大于20nm且为100nm以下的情况下,λc=0.25mm
Ra大于100nm且为2,000nm以下的情况下,λc=0.8mm
此外,在以上述测定条件进行测定时,首先以截止值λc=0.8mm进行测定,其结果,在Ra大于100nm的情况下采用该Ra。另一方面,上述测定的结果为,在Ra为100nm以下的情况下,以λc=0.25mm进行再测定,其结果,在Ra大于20nm的情况下采用该Ra。另一方面,上述再测定的结果是,在Ra为20nm以下的情况下,以λc=0.08mm进行再测定,采用该Ra。
(6)A层(A1层和/或A2层)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径的测定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反射片的截面,根据该截面照片算出A层中所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径。具体而言,通过以下的测定算出平均粒径。
在任意位置切断反射片,利用SEM(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株式会社日立高科技制的日立扫描电子显微镜S-3400N)),以1,000倍~50,000倍的倍率来观察截面。此外,倍率根据A层中所含的粒径来适当调整。从这样获得的截面照片中随机选择30个粒子,测量各自的粒径,将使这些粒径平均所得的值作为粒子的平均粒径。
在此,对于粒子的粒径,描绘粒子内切四边且面积最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在正方形的情况下采用1边的长度,在长方形的情况下采用长边的长度。通过该方法,对随机选择的30个粒子测定各自的粒径,将其数均值作为粒子的平均粒径。
此外,在1图像中未观察到30个粒子的情况下,进而拍摄在反射片的不同位置切断的其它截面的图像,测定合计30个粒子的粒径。
与粒径相应的观察(拍摄)倍率的目标如下。
(a)倍率1,000倍
适合于观察的粒子的粒径: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b)倍率5,000倍
适合于观察的粒子的粒径:1μm以上且低于5μm
(c)倍率10,000倍
适合于观察的粒子的粒径:500nm以上且低于1μm
(d)倍率20,000倍
适合于观察的粒子的粒径:100nm以上且低于500nm
(e)倍率50,000倍
适合于观察的粒子的粒径:低于100nm。
(7)面光源装置中的发光色不均的官能评价
使用图5所示的简易的面光源装置,目测观察从反射片(上侧反射片)通过及透射的光的发光色不均,根据发光色不均的程度,以四阶段(最佳、良、尚可、不良)来进行评价。制成1个样品,采用其评价结果。
<简易的面光源装置>
图5的简易的面光源装置为以下结构。由上部开口面是1边长度(L)为100mm的正方形,且深度(H)为20mm的壳体构成。在该壳体底面的中央部配置有一个LED光源和下侧反射片,在壳体的侧面配置有与下侧反射片相同的反射片。以遮挡上部开口面的方式配置有上侧反射片。
下侧反射片和侧面的反射片使用实施例1中制作的反射膜。上侧反射片使用各实施例中制作的各反射片。就上侧反射片而言,在反射膜上,以图4的图案设置有直径为2mm的圆形开口部作为透射部。
此外,对于下侧反射片及侧面反射片的反射面,反射片由A层与B层这两层构成的情况下设为A层,由A1层、B层、A2层这三层构成的情况下设为A1层的面,对于上侧反射片的反射部,也同样地设为A层或A1层的面。
(8)亮度的均匀性的官能评价
与上述(7)同样地制作简易的面光源装置,对于经由反射片(上侧反射片)而通过及透射的光的亮度,目测评价在相当于上部开口面的所有区域(100mm×100mm)内亮度是否均匀。
最佳:均匀。
良:与中央部相比,周边部的亮度稍低,但仍处于容许的水准。
不良:与中央部相比,周边部的亮度明显低。
制作一个样品,采用其评价结果。
[实施例1]
按照以下的要领制作反射膜,通过在该反射膜上设置成为透射部的开口部,制作本发明的反射片。
该反射膜为A1层/B层/A2层的三层结构,A1层和A2层为同一组成。各层的厚度是:A1层为8μm,B层为210μm,A2层为8μm。
<反射膜>
<B层的组成>
使用聚合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色调(JIS K7105(1981),通过刺激值直读方法来测定)为L值62.8、b值0.5、雾度0.2%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84质量份(以下,将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添加量记为添加量X)、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聚丁二醇(以下记为PTMG)的共聚物(PBT/PTMG:商品名:东丽·杜邦(株)制,“ハイトレル”(注册商标))0.5质量份、相对于二醇成分共聚有33mol%的1,4-环己烷二甲醇(以下记为CHDM)的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3mol%PET/CHDM共聚)0.5质量份、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10℃的环烯烃系共聚物(商品名: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制“TOPAS”)5质量份、含二氧化钛的母粒(含有50质量%的平均粒径为0.25μm的二氧化钛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母粒)10质量份(以下,将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添加量记为添加量Y)进行制备混合,以180℃干燥3小时后,供给至被加热至270℃-300℃的挤出机B。
<A层(A1层及A2层)的组成>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77质量份、含二氧化硅的母粒(含有1质量%的平均粒径为0.6μm的二氧化硅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母粒)3质量份、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共聚有18mol%的间苯二甲酸的物质(以下记为PET/I)20质量份在以180下减压干燥3小时后,供给至被加热至280℃的挤出机A。
<反射膜的制造>
将上述B层和A层的组合物(聚合物)通过叠层装置叠层成A1层/B层/A2层,并利用T模成形为片状。进而,将使该膜在表面温度25℃的冷却鼓上冷却固化后的未拉伸膜引导至加热至85~98℃的辊组,沿长度方向拉伸3.4倍,并用21℃的辊组进行冷却。接着,一边利用夹具握持已沿长度方向拉伸的膜的两端,一边将其引导至拉幅机,在被加热至120℃的环境中,沿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横向拉伸3.6倍。随后,在拉幅机内进行190℃的热固定,接着,在同温度下沿宽度方向实施6%的松弛处理,之后均匀地缓慢冷却后,冷却至室温为止,获得双轴拉伸的叠层膜(反射膜)。之后,以25℃进行24小时放置处理后,在烘箱中以150℃、20秒的条件实施热处理。
<反射片的制作>
在上述制作的反射膜上,以图4所示的图案设置有多个圆形开口部(直径为2mm的圆形贯通孔)作为透射部。透射部是通过利用冲压加工来设置贯通孔而形成的。
[实施例2~4、6~7]
除如下这样变更B层组成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反射膜,进而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反射片。
<B层组成>
将B层组成中的含二氧化钛的母粒的添加量Y设为表1所示的量,分别制作具有表1所示的透射黄色度(YI)的反射膜。上述以外的B层组成与实施例1相同。
此外,将B层组成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添加量X调整成与含二氧化钛的母粒的添加量Y的合计量为94质量份。
[实施例5]
除如下所述这样变更A层组成之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反射膜,进而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了反射片。
<A层(A1层和A2层)的组成>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72质量份、含二氧化硅的母粒(含有1质量%的平均粒径为1.2μm的二氧化硅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母粒)8质量份、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共聚有18mol%的间苯二甲酸的物质(PET/I)20质量份,以180℃减压干燥3小时后,供给至被加热至280℃的挤出机A。
[实施例8]
除了如下这样变更A层组成之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作了反射膜,进而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作了反射片。
<A层(A1层和A2层)的组成>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65质量份、含二氧化硅的母粒(含有6质量%的平均粒径为3.5μm的二氧化硅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母粒)15质量份、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共聚有18mol%的间苯二甲酸的物质(PET/I)20质量份,以180℃减压干燥3小时后,供给至被加热至280℃的挤出机A。
[评价]
对于上述述实施例中制作的反射片进行上述的测定及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1。各实施例中,本发明中所含的反射片的发光色不均小。而且,亮度的均匀性也良好。
[表1]
附图标记说明
1 光源
2 下侧反射片
3 上侧反射片
4 侧面反射片
5 壳体
6 上侧反射片的反射部
7 上侧反射片的透射部
10 上侧反射片3的位于光源1正上方的区域
11 面光源装置

Claims (8)

1.一种反射片,其是与面光源装置的光源对置配置的反射片,其中,该反射片具有将来自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部和使来自光源的光透射的透射部,反射部的透射黄色度即YI为3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中,所述透射部为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射片,其中,所述反射部的全光线透射率为0.5%~1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中,所述反射部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为100n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中,所述反射片是在反射膜上设置透射部而成的,所述反射膜是在B层的两面层叠有A层的反射膜,所述B层为内部含有气泡的层,所述A层为用于支承所述B层的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射片,其中,所述A层含有粒子。
7.一种面光源装置用单元,其具有用于反射光的下侧反射片以及上面反射片,所述上面反射片是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且与所述下侧反射片对置。
8.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具有光源、用于反射光的下侧反射片及上面反射片,所述上面反射片为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中,下侧反射片存在于光源的背面,上侧反射片以与下侧反射片对置的方式存在。
CN201580015615.4A 2014-03-27 2015-03-24 反射片、面光源装置用反射单元及面光源装置 Active CN1061335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5355 2014-03-27
JP2014065355 2014-03-27
PCT/JP2015/058853 WO2015146959A1 (ja) 2014-03-27 2015-03-24 反射シート、面光源装置用反射ユニットおよび面光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3561A true CN106133561A (zh) 2016-11-16
CN106133561B CN106133561B (zh) 2019-11-08

Family

ID=54195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5615.4A Active CN106133561B (zh) 2014-03-27 2015-03-24 反射片、面光源装置用反射单元及面光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540508B2 (zh)
KR (1) KR102362100B1 (zh)
CN (1) CN106133561B (zh)
TW (1) TWI662333B (zh)
WO (1) WO201514695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5797A (zh) * 2017-03-03 2018-09-14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光学部件及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9696775A (zh) * 2018-11-23 2019-04-3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12526786A (zh) * 2020-11-27 2021-03-19 北海惠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95352A (ja) * 2016-04-14 2017-10-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
JP2017199737A (ja) * 2016-04-25 2017-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用光反射部材
KR102284260B1 (ko) * 2019-11-19 2021-08-04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솔라패널 특성 평가용 분광 측정장치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9926A (ja) * 2001-10-31 2003-05-14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2580476Y (zh) * 2002-11-19 2003-10-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面光源装置
JP2005181825A (ja) * 2003-12-22 2005-07-07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拡散性樹脂板状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42421A (ja) * 2007-08-08 2009-02-26 Toray Ind Inc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CN101978210A (zh) * 2008-03-24 2011-02-16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Led照明装置
CN102618115A (zh) * 2011-01-31 2012-08-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光导板的紫外固化型喷墨用墨及使用该墨的光导板
CN102650383A (zh) * 2011-02-24 2012-08-29 夏普株式会社 光源模块和光学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80283B2 (ja) 2006-01-27 2009-06-17 株式会社オプトデザイン 面照明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面照明装置
JP2008058670A (ja) * 2006-08-31 2008-03-13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耐久性に優れた反射板用微細発泡シート
JP4764962B2 (ja) 2007-06-22 2011-09-07 株式会社オプトデザイン 面照明光源装置及び面照明装置
KR101181076B1 (ko) * 2007-09-12 2012-09-07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무색투명한 폴리이미드 필름
JP2010272245A (ja) 2009-05-19 2010-12-02 Toshiba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048015A (ja) * 2010-08-27 2012-03-08 Toyobo Co Ltd 反射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9926A (ja) * 2001-10-31 2003-05-14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2580476Y (zh) * 2002-11-19 2003-10-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面光源装置
JP2005181825A (ja) * 2003-12-22 2005-07-07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拡散性樹脂板状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42421A (ja) * 2007-08-08 2009-02-26 Toray Ind Inc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CN101978210A (zh) * 2008-03-24 2011-02-16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Led照明装置
CN102618115A (zh) * 2011-01-31 2012-08-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光导板的紫外固化型喷墨用墨及使用该墨的光导板
CN102650383A (zh) * 2011-02-24 2012-08-29 夏普株式会社 光源模块和光学元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5797A (zh) * 2017-03-03 2018-09-14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光学部件及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9696775A (zh) * 2018-11-23 2019-04-3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12526786A (zh) * 2020-11-27 2021-03-19 北海惠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2526786B (zh) * 2020-11-27 2022-09-27 北海惠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40508B2 (ja) 2019-07-10
TW201539089A (zh) 2015-10-16
TWI662333B (zh) 2019-06-11
KR102362100B1 (ko) 2022-02-11
CN106133561B (zh) 2019-11-08
JPWO2015146959A1 (ja) 2017-04-13
WO2015146959A1 (ja) 2015-10-01
KR20160137574A (ko) 2016-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3561A (zh) 反射片、面光源装置用反射单元及面光源装置
JP4255295B2 (ja) 孔質ポリマー光拡散体の表面形成レンズ
CN1253730C (zh) 光反射体
KR102538377B1 (ko) 조명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CN101084458B (zh)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KR101792319B1 (ko) 1 축 연신 다층 적층 필름
CN101600977B (zh) 表面光扩散性聚酯膜
CN106908863B (zh) 一种光学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285047A (zh) 隐藏有逆向反射图案的反射制品
US6533440B2 (en) Light reflector
JP2004070328A (ja) 干渉縞フィルターを含む光学要素
JP2003248111A (ja) 光ディフューザ
KR20070121735A (ko) 반사 시트 및 그 제조법
WO2014021207A1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3003067B (zh) 反射材料
KR20180018586A (ko) 반사 필름 및 면 광원 장치용 반사 유닛
JP2003176367A (ja) 光反射体
JP5464997B2 (ja) 光反射体及び面光源装置
JP4866075B2 (ja)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TWI424228B (zh) 具複數層多層膜反射片的顯示器背光模組與其製程
KR101574190B1 (ko)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반사필름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반사시트
CN100510792C (zh) 光半透射反射体
KR20080042882A (ko) 광확산 필름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면광원
KR20140038639A (ko) 액정디스플레이 백라이트유닛용 반사시트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15031893A (ja) 照明装置用レンズフィルム積層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