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2867A - 風道式蓄熱裝置 - Google Patents

風道式蓄熱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2867A
TW201522867A TW103132606A TW103132606A TW201522867A TW 201522867 A TW201522867 A TW 201522867A TW 103132606 A TW103132606 A TW 103132606A TW 103132606 A TW103132606 A TW 103132606A TW 201522867 A TW201522867 A TW 2015228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ct
heat storage
vertical
storage material
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2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8975B (zh
Inventor
Yusaku Kawamoto
Kazuya Kitamura
Tomoki Katayama
Keisuke OITE
Original Assignee
Chugai Ro Kogyo Kaish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gai Ro Kogyo Kaisha Ltd filed Critical Chugai Ro Kogyo Kaish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22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2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89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897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LSUPPLYING AIR OR NON-COMBUSTIBLE LIQUIDS OR GASES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GENERAL ; VALVES OR DAMP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INDUCING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15/00Heating of air supplied for combustion
    • F23L15/02Arrangements of re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7/00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in which a stationary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y is contacted successively by each heat-exchange medium, e.g. using granular particles
    • F28D17/005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in which a stationary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y is contacted successively by each heat-exchange medium, e.g. using granular particles using granular part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9/00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in whic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y is moved successively into contact with each heat-exchange medium
    • F28D19/02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in whic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y is moved successively into contact with each heat-exchange medium using granular p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可於短時間內且迅速地完成全部蓄熱材料之交換作業的風道式蓄熱裝置。 風道式蓄熱裝置係具備有:垂直風道2,其在上部連接有上部風道3,並且在下部連接有下部風道4,且至少至下部風道上方為止收納有球狀蓄熱材料11,經由球狀蓄熱材料而於上部風道與下部風道之間以交替之方式流通燃燒用空氣A及廢氣B;供給料斗12,其設置在垂直風道上,用於將球狀蓄熱材料供給至該垂直風道內部;上部閘門14,其以開閉自如之方式設置在供給料斗與垂直風道之間,於關閉之後,用於將球狀蓄熱材料保持在供給料斗內,並且於開放之後,用於自供給料斗將球狀蓄熱材料投放至垂直風道內部;及下部閘門15,其以開閉自如之方式設置在垂直風道下端2b,於關閉之後,將球狀蓄熱材料保持在垂直風道內,並且於開放之後,自垂直風道內部將球狀蓄熱材料加以排出。

Description

風道式蓄熱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完成全部蓄熱材料之交換作業之風道式蓄熱裝置。
使用於工業爐之蓄熱式燃燒器(regenerative burners),具備利用廢氣之排熱對燃燒用空氣進行加熱之蓄熱裝置。於此蓄熱裝置內收納有球狀蓄熱材料,且其構成為於交替流通之廢氣與燃燒用空氣中,當廢氣流通時將排放之熱量蓄積於球狀蓄熱材料,然後當燃燒用空氣流通時利用球狀蓄熱材料將該燃燒用空氣加熱。
有關此種蓄熱裝置,於專利文獻1及2已揭示有一種對球狀蓄熱材料進行交換之交換裝置。專利文獻1之「蓄熱式燃燒器之蓄熱體交換裝置」,係於蓄熱室上部外側設置蓄熱體補充室,且由單數或複數之蓄熱體供給部將上述蓄熱室與蓄熱體補充室連通,上述蓄熱室之底部係由蓄熱體適量落下地板所構成,且僅按照自此蓄熱體適量落下地板落下之量,自上述蓄熱體補充室經由蓄熱體供給部將蓄熱體供給於蓄熱室。
專利文獻2之「具備蓄熱體交換機構之蓄熱式交替型燃燒裝置」,係由至少一對蓄熱式燃燒器所構成,該至少一對蓄熱式燃燒器係由具備燃燒噴嘴之燃燒部、及收納蓄熱體之蓄熱室所構 成,使上述一對蓄熱式燃燒器交替地進行燃燒及排氣之蓄熱式交替型燃燒裝置的蓄熱室形成為略L字形,上述蓄熱室之前端經由多孔板連接於上述燃燒部之燃燒室後端,於上述蓄熱室之底部設置具備蓄熱體排出用開閉閥之蓄熱體排出管,此外,由具備分配器及位於該分配器之下游的蓄熱體供給用開閉閥之蓄熱體供給管連接上述蓄熱室之上部與蓄熱體貯藏箱。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9-15914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1-317732號公報
於任一背景技術中,皆具備蓄熱體供給部、蓄熱體適量落下地板、蓄熱體供給管、蓄熱體排出管,且這些構件與蓄熱室之容積相比具有十分狹窄或細之通道部分,以使蓄熱體不是一口氣地被供給於蓄熱室、或不自蓄熱室一口氣地排出,而可漸漸地供給及排出蓄熱體。因此,存在有蓄熱體在這些通道部分發生堵塞,進而變得無法交換蓄熱體之問題。
此外,有關蓄熱體之交換,相較於分次少量地進行交換,一口氣將所有量交換之方式,更不會有未交換之蓄熱體始終留在蓄熱室內等之缺點,對設備管理有利。於進行全量交換之情況下,必須將蓄熱式燃燒器及工業爐設備停止。為了縮短此停止期間,需要能迅速地進行交換作業,但要滿足此種需求卻相當困難。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習知之課題而創造發明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於短時間內迅速地完成全部蓄熱材料之交換作業之風道式蓄熱裝置。
本發明之風道式蓄熱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有:垂直風道,其在上部連接有上部風道,並且在下部連接有下部風道,且至少至該下部風道上方為止收納有顆粒狀蓄熱材料,經由該顆粒狀蓄熱材料而於該上部風道與該下部風道之間以交替之方式流通燃燒用空氣與廢氣;供給料斗,其設置在該垂直風道上,用於將上述顆粒狀蓄熱材料供給至該垂直風道內部;上部閘門,其以開閉自如之方式設置在該供給料斗與上述垂直風道之間,於關閉之後,用於將上述顆粒狀蓄熱材料保持在該供給料斗內,並且於開放之後,用於自該供給料斗將上述顆粒狀蓄熱材料投放至該垂直風道內部;及下部閘門,其以開閉自如之方式設置在上述垂直風道下端,於關閉之後,將上述顆粒狀蓄熱材料保持在該垂直風道內,並且於開放之後,自該垂直風道內部將該顆粒狀蓄熱材料加以排出。
其特徵在於:於上述垂直風道下方配置有回收容器,該回收容器係對自上述下部閘門被排出之上述顆粒狀蓄熱材料進行回收。
其特徵在於:上述下部閘門係利用對開門之方式進行開閉。
其特徵在於以如下之方式加以構成:於上述上部風道及下部風道之任一者,連接有具有供氣閥之燃燒用空氣供給管及具有排氣閥之廢氣排出管,並且在上述排氣閥被關閉且上述供氣閥被 開放而燃燒用空氣流通於上述垂直風道之狀態下,配合關閉該供氣閥之情形,接著上述下部閘門之開閉動作,而繼續進行上述上部閘門之開閉動作。
其特徵在於:上述顆粒狀蓄熱體係為球體形狀之球狀蓄熱材料。
本發明之風道式蓄熱裝置,可於短時間內迅速地完成全部蓄熱材料之交換作業。
1‧‧‧風道式蓄熱裝置
2‧‧‧垂直風道
2a‧‧‧垂直風道之上端
2b‧‧‧垂直風道之下端
2c‧‧‧垂直風道之內面
3‧‧‧上部風道
4‧‧‧下部風道
5‧‧‧多孔板
6‧‧‧多孔板
5a、6a‧‧‧多孔板之表面
7‧‧‧供氣閥
8‧‧‧燃燒用空氣供給管
9‧‧‧排氣閥
10‧‧‧廢氣排出管
11‧‧‧球狀蓄熱材料
12‧‧‧供給料斗
12a‧‧‧供給料斗之下端
13‧‧‧球狀蓄熱材料供給路徑
14‧‧‧上部閘門
14a‧‧‧上部閘板
15‧‧‧下部閘門
15a‧‧‧下部閘板
15b‧‧‧支軸
15c‧‧‧前端
15d‧‧‧補強肋
17‧‧‧設置地板
18‧‧‧回收容器
18a‧‧‧向上開口部
18b‧‧‧車輪
19‧‧‧控制器
A‧‧‧燃燒用空氣
B‧‧‧廢氣
C‧‧‧底部區域
D‧‧‧顯示球狀蓄熱材料之收納高度之點劃線
圖1為顯示本發明之風道式蓄熱裝置之較佳實施形態之側剖視圖。
圖2為顯示圖1之風道式蓄熱裝置之蓄熱材料排出階段之側剖視圖。
圖3為顯示圖1之風道式蓄熱裝置之蓄熱材料投放階段之側剖視圖。
圖4為顯示圖1之風道式蓄熱裝置之蓄熱材料交換作業之完成狀態之側剖視圖。
以下,參照所附圖式,對本發明之風道式蓄熱裝置的一較佳實施形態詳細進行說明。圖1為本實施形態之風道式蓄熱裝置之側剖視圖,圖2為顯示圖1之風道式蓄熱裝置之蓄熱材料排出階段之側剖視圖,圖3為顯示圖1之風道式蓄熱裝置之蓄熱材料投放階段之側剖視圖,圖4為顯示圖1之風道式蓄熱裝置之蓄熱材料 交換作業之完成狀態之側剖視圖。
本實施形態之風道式蓄熱裝置1,具備豎設於上下垂 直方向之筆直的垂直風道2。垂直風道2係形成為上端2a向上方開放,下端2b向下方開放之中空筒體狀。垂直風道2之內徑係自上端2a至下端2b為止由相同尺寸形成。
於垂直風道2之上部連接有上部風道3。於垂直風道 2之下部連接有下部風道4。於連接在垂直風道2之上部風道3的端部設置有多孔板(格子板)5。於連接在垂直風道2之下部風道4的端部也設置有多孔板6。
於下部風道4連接具有供氣閥7之燃燒用空氣供給管 8及具有排氣閥9之廢氣排出管10。燃燒用空氣供給管8連接於供給燃燒用空氣A之空氣供給鼓風機(未圖示),廢氣排出管10連接於排出廢氣B之煙道(未圖示)。
蓄熱式燃燒器係由交替地進行燃燒動作及排氣動作之一對燃燒器單元所構成。各圖顯示一個燃燒器單元之主要部分。上部風道3例如向工業用爐之爐內開口,於燃燒動作時,燃料與自燃燒用空氣供給管8供給之燃燒用空氣A(圖中,以實線箭頭顯示)混合,朝爐內產生火焰。於排氣動作時,將爐內之廢氣B(圖中,以虛線箭頭顯示)朝廢氣排出管10吸引。
如圖1所示,自燃燒用空氣供給管8朝向爐內供給之燃燒用空氣A,自下部風道4經由垂直風道2朝向上部風道3流通。自廢氣排出管10排出之廢氣B係與燃燒用空氣A之流向相反,自上部風道3經由垂直風道2朝向下部風道4流通。亦即,燃燒用空氣A及廢氣B之流通路徑,係將這些燃燒用空氣A及廢氣B彼此 以相反之方向,使燃燒用空氣A自下部風道4朝向上部風道3流通,使廢氣B自上部風道3朝向下部風道4流通。此外,也可取代下部風道4,將燃燒用空氣供給管8及廢氣排出管10連接於上部風道3,將下部風道4連接於爐內側。無論如何,皆使燃燒用空氣A及廢氣B於設在上部風道3與下部風道4之間的垂直風道2內交替地流通。
於垂直風道2之內部,至少至下部風道4之上方為止 收納有陶瓷製等之顆粒狀蓄熱材料、本實施形態中為球狀形態之球狀蓄熱材料11。如圖1中之假想線D所示,當然,球狀蓄熱材料11也可收納至上部風道3附近或者上部風道3之上方。藉此,自上部風道3及下部風道4流入而流經垂直風道2內部之燃燒用空氣A及廢氣B,經由球狀蓄熱材料11流通而接觸於該球狀蓄熱材料11。
當廢氣B流通時,球狀蓄熱材料11自廢氣B回收排 熱,當燃燒用空氣A流通時,球狀蓄熱材料11利用回收之排熱對燃燒用空氣A進行加熱。上部風道3及下部風道4之多孔板5、6,係一方面使燃燒用空氣A及廢氣B流通,一方面保持球狀蓄熱材料11以使球狀蓄熱材料11不要自垂直風道2之內部向上部風道3及下部風道4逃出。
多孔板5、6係設置為使面向垂直風道2內部之表面 5a、6a與垂直風道2之內面2c形成於大致相同面上,藉此,如後述,當將球狀蓄熱材料11自垂直風道2內部排出時,球狀蓄熱材料11平滑地落下,不會殘留在多孔板5、6之周邊。
於垂直風道2之上端2a上設置有用以將球狀蓄熱材 料11供給於垂直風道2內部之供給料斗12。供給料斗12如所熟知 構成者,係由下端部朝供給方向傾斜之傾斜面所形成。
供給料斗12之下端12a之開口,係由與垂直風道2 之開口大致同一之尺寸所形成。供給料斗12係於朝垂直風道2內部供給之前,預先被自球狀蓄熱材料供給路徑13送入球狀蓄熱材料11並予貯存。一次之貯存量係設定為球狀蓄熱材料11之總交換量。
於供給料斗12之下端12a與垂直風道2之上端2a 之間可開閉自如地設置有上部閘門14。上部閘門14係藉由關閉而自垂直風道2內部將供給料斗12隔開,進而將球狀蓄熱材料11保持於供給料斗12內。同時,上部閘門14係對垂直風道2之內部氣密性地進行保持。另一方面,上部閘門14係藉由開放而將供給料斗12與垂直風道2之內部連通,將球狀蓄熱材料11自供給料斗12投放於垂直風道2內部。
本實施形態中,上部閘門14係於水平方向被滑行驅 動而使左右一對之上部閘板14a相互接近及/或分離,藉由接近而被關閉,藉由分離而被開放。較佳為,各上部閘板14a係被分離驅動至使垂直風道2之上端2a成為全開之位置為止。作為驅動機構例如可使用油壓汽缸等。
於垂直風道2之下端2b可開閉自如地設置有下部閘 門15。下部閘門15係藉由關閉而自外部將垂直風道2內部隔開,進而將球狀蓄熱材料11保持於垂直風道2內部。同時,下部閘門15係對垂直風道2之內部氣密性地進行保持。另一方面,下部閘門15係藉由開放而將垂直風道2內部與外部連通,自垂直風道2內部將球狀蓄熱材料11排出。
本實施形態中,下部閘門15係利用對開門式進行開 閉驅動,以使左右一對之下部閘板15a相互接近及/或分離。具體而言,下部閘門15係藉由各下部閘板15a之基端可旋轉自如地支持於設在垂直風道2之外側部分的支軸15b,且各下部閘板15a繞基端旋轉而使此等前端15c彼此接近而被關閉,並藉由分離而被開放。
藉此,各下部閘板15a被分離移動至使垂直風道2 之下端2b成為全開之位置為止。作為驅動機構例如可使用齒輪機構等。
下部閘門15也可與上部閘門14同樣地,藉由於水平 方向滑行驅動而進行開閉。此外,上部閘門14也可與下部閘門15同樣地,藉由對開門式進行開閉驅動。
若為滑行驅動,可減小設置所需要之上下尺寸,可將 風道式蓄熱裝置1小型化。另一方面,於垂直風道2之上下具有寬裕空間之情況下,藉由對開門式,可瞬間迅速地進行球狀蓄熱材料11之供給及排出。
本實施形態中,為了將下部閘板15a輕量化,於該下 部閘板15a之下表面設置有補強肋15d,藉此,可期待下部閘板15a之薄壁化。此外,圖示例中,下部閘門15之下方係一空地,但也可於下部閘門15之正下方設置對球狀蓄熱材料11之排出進行導引之排出斜槽。
下部風道4係連接於較設置有下部閘門15之垂直風 道2的下端2b更靠上方,藉此,於垂直風道2之下端2b周邊形成有底部區域C。由於較下部風道4靠下方之垂直風道2之下端2b周邊之底部區域C係,若一旦有廢氣B等進入,壓力即會穩定,隨 後廢氣B等之朝向此底部區域C之流通將會受到妨礙。
亦即,廢氣B等不繞入底部區域C,再加上球狀蓄 熱材料11彼此間之空氣層的相乘效應,進而出現隔熱性。因此,可防止下部閘門15周邊被加熱為高溫。藉此,可削減施工於下部閘門15之耐熱材料,而可達成下部閘門15之輕量化及低成本化。
於風道式蓄熱裝置1之設置地板17上配置有回收容 器18,該回收容器18位於垂直風道2下方,用以回收自下部閘門15排出之球狀蓄熱材料11。回收容器18具有向上開口部18a。只要是可收納球狀蓄熱材料11者,回收容器18亦可為類似貨櫃形態等之任一形態之容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提高移動之方便性,於回收容器18設置有可於設置地板17上自由行走之車輪18b。
風道式蓄熱裝置1具備連接於上部閘門14、下部閘 門15、供氣閥7及排氣閥9且對這些構件進行控制之控制器19。
供氣閥7係於蓄熱式燃燒器之燃燒動作時被開放(開 放動作係於圖中以白色標記顯示),來自燃燒用空氣供給管8之燃燒用空氣A係自垂直風道2被朝向上部風道3送入。送入上部風道3之燃燒用空氣A係於其後與燃料混合,藉此朝爐內產生火焰。此時,排氣閥9被關閉(關閉動作係於圖中以黑色標記顯示)。另一方面,於蓄熱式燃燒器之排氣動作時,供氣閥7被關閉,並將排氣閥9開放,藉此,來自爐內之廢氣B經由上部風道3流通於垂直風道2內部,然後朝向廢氣排出管10排出。
控制器19係關於蓄熱式燃燒器之成對之燃燒器單元 的一個燃燒器單元,於處在排氣閥9被關閉、供氣閥7開放而使燃燒用空氣A流通於垂直風道2之狀態下的燃燒動作時(另一個燃燒 器單元處於排氣動作狀態),若供氣閥7被關閉且自供氣閥7輸入此操作信號,即可進行球狀蓄熱材料11之交換操作。或者,於燃燒動作時,若於控制器19輸入供氣閥7之關閉信號,則將此輸入操作作為觸發器,可實施球狀蓄熱材料11之交換操作。
隨著供氣閥7被關閉,垂直風道2內之氣流被暫時停 止,自控制器19朝下部閘門15送出開放信號。然後,若利用控制器19所具備之計時器等的計時而藉由經過既定時間等而確認全部之球狀蓄熱材料11已落下於回收容器18內,則朝下部閘門15送出關閉信號。其後,若藉由檢測下部閘門15之開閉的感測器等確認下部閘門15已被關閉,則自控制器19朝上部閘門14送出開放信號。
其後,若藉由利用控制器19之計時器等的計時而藉由經過既定時間等確認全部之球狀蓄熱材料11已自供給料斗12投放於垂直風道2內,則自控制器19朝上部閘門14送出關閉信號。最後,若藉由檢測上部閘門14之開閉的感測器等確認上部閘門14已被關閉,則自控制器19朝排氣閥9送出開放信號,該一個燃燒器單元移行至排氣動作,藉此,利用成對之另一個燃燒器單元開始燃燒動作。
閥7、9及閘門14、15之動作控制,也可不利用控制器19之計時器等的遞增計數,而是由作業者一方面目視確認狀況,一方面操作控制器19對閘門14、15及閥7、9進行開閉操作。於此情況下,控制器19也是以排氣閥9被關閉作為條件,根據供氣閥7被關閉之情況,允許交換操作之控制。藉此,於排氣閥9被開放之排氣動作時,控制器19禁止交換操作之控制。
接著,對本實施形態之風道式蓄熱裝置1之作用進行 說明。圖1至圖4中根據圖式順序顯示有球狀蓄熱材料11之交換操作之順序。圖1顯示蓄熱式燃燒器之平常運轉時之一個燃燒器單元的燃燒運轉狀態。
於燃燒動作時,供氣閥7被開放,並將排氣閥9關閉, 燃燒用空氣A自燃燒用空氣供給管8經過垂直風道2朝向上部風道3流通。球狀蓄熱材料11之交換操作係於此燃燒動作時進行。
如圖2所示,首先,於垂直風道2下方之設備地板 17上配置回收容器18,回收容器18係將向上開口部18a朝向下部閘門15。此外,於供給料斗12內貯放有總交換量之球狀蓄熱材料11。然後將供氣閥7關閉。藉此,燃燒用空氣A之流通停止。此時,燃料之供給亦停止。
其後,藉由控制器19將下部閘門15開放。藉此,垂 直風道2內部之球狀蓄熱材料11於瞬間內一口氣地自下部閘門15朝回收容器18內排出。接著,藉由控制器19將下部閘門15關閉。
接著,如圖3所示,藉由控制器19將上部閘門14 開放。藉此,供給料斗12內之球狀蓄熱材料11於瞬間內一口氣地自上部閘門14投放於垂直風道2內。
其後,如圖4所示,藉由控制器19將上部閘門14 關閉。然後開放排氣閥9。藉此,於該一個燃燒器單元中開始廢氣B之流通而移行至排氣運轉狀態,與此同時,於另一個燃燒器單元中開始燃燒運轉。於下部閘門15被關閉後,於適宜之時間將回收容器18搬入清洗設備等。藉由清洗等而被再生之球狀蓄熱材料11,自球狀蓄熱材料供給路徑13朝向供給料斗12被供給而被再利 用。
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風道式蓄熱裝置1,係於上 下方向筆直之形態之垂直風道2內收納球狀蓄熱材料11,因而無論是對球狀蓄熱材料11進行交換時之排出作業,還是用以再次填充之投放作業,皆不會產生堵塞,可瞬間且一口氣地進行,從而可於極短時間內迅速地完成全部球狀蓄熱材料11之交換作業。
因此,可簡化以球狀蓄熱材料11作為對象之蓄熱式 燃燒器之保養維護。此外,由於可一口氣地交換全部之球狀蓄熱材料11,因而不會有未交換之球狀蓄熱材料11始終殘留等之缺點,從而可提高設備之管理。
本實施形態中,以與垂直風道2之開口大致相同之尺 寸形成供給料斗12之下端12a的開口,及以面向垂直風道2內部之表面5a、6a與垂直風道2之內面2c大致形成於相同面上之方式設置多孔板5、6,因而於這些供給料斗12及多孔板5、6周邊不會殘留球狀蓄熱材料11,可更平滑且適宜地完成交換作業。
特別是於排出作業中,只要開放下部閘門15,即可 直接將球狀蓄熱材料11全部排出,可消除掏出等之繁瑣作業。此外,由於是垂直風道2,因而構成極簡單,即使投放或排出球狀蓄熱材料11,仍可防止因此而產生之損傷。
於垂直風道2下方配置回收容器18,且藉由回收容 器18回收球狀蓄熱材料11,因而可容易地將排出之球狀蓄熱材料11移動至其他場所。
藉由利用補強肋15d對下部閘板15a進行補強,或於 下部閘門15之正上方形成具有隔熱性之底部區域C,可確保下部 閘板15a之薄壁化及耐熱材料之施工量的削減,藉此,可縮短下部閘門15之開閉動作時間,可進一步縮短交換作業時間。
球狀蓄熱材料11之交換作業係,僅僅利用下部閘門 15及上部閘門14之開閉操作即可,因而可簡單且於短時間內完成作業,而可縮短蓄熱式燃燒器之運轉停止期間。
由於下部閘門15為對開門式,與滑開式比較,可瞬 間迅速地進行球狀蓄熱材料11之排出,藉此還可促進交換時間之短縮化。
由於構成為於下部風道4連接具有供氣閥7之燃燒用 空氣供給管8及具有排氣閥9之廢氣排出管10,且於排氣閥9被關閉、供氣閥7開放而燃燒用空氣A流通於垂直風道2之狀態下,對應於已將供氣閥7關閉之情形,緊接下部閘門15之開閉動作,繼續進行上部閘門14之開閉動作,因而於高溫廢氣B之流通時係禁止交換作業,另一方面,於燃燒用空氣A之流通期間中,藉由僅於交換作業時停止燃燒用空氣A之供給,可藉由此供給停止即藉由供氣閥7之關閉操作一方面極力抑制爐內溫度之變動,一方面,即使於蓄熱式燃燒器之運轉期間中,仍可進行球狀蓄熱材料11之交換作業。
此外,於低溫之燃燒用空氣A之流通時進行交換作 業,因而可將球狀蓄熱材料11之溫度下降後排出,從而可提高作業之安全性。
並且,於一個燃燒器單元中,其構成為於結束球狀蓄 熱材料11之交換作業且將上部閘門14關閉後切換為排氣運轉,因而可對應於此動作將另一個燃燒器單元立即自排氣運轉切換為燃 燒運轉,可一方面將球狀蓄熱材料11之交換作業組入,一方面確保蓄熱式燃燒器之連續運轉,藉此可連續地對爐進行生產操作。
此外,剛交換後之低溫之球狀蓄熱材料11係,首先 自排氣運轉時被廢氣B所加熱並蓄熱及昇溫開始,因而當於此後之燃燒運轉時有燃燒用空氣A流通時,可達到充分之高溫狀態,可適宜地將該燃燒用空氣A加熱,進而可較高地維持產生於爐內之火焰溫度。
此外,於對蓄熱式燃燒器進行複數運轉之情況下,藉 由部分運轉而使任一之蓄熱式燃燒器停止運轉。當然也可於此運轉停止期間中進行交換作業。
由於底部區域C具有隔熱性,形成此底部區域C之 垂直風道2部分,也可不使用耐火材料等,而由鐵殼形成。若如此做,則可減少垂直風道2之製作費用。
再者,對於顆粒狀蓄熱體,例示球體形狀之球狀蓄熱 材料11進行了說明,但顆粒狀不限於球狀,只要是橢圓狀、圓筒狀、粉碎之形狀等的呈現滾動性之形態,也可為任何一種形態。關於球狀也不需要為真球,也可為帶有變形及凹凸之球狀。
1‧‧‧風道式蓄熱裝置
2‧‧‧垂直風道
2a‧‧‧垂直風道之上端
2b‧‧‧垂直風道之下端
2c‧‧‧垂直風道之內面
3‧‧‧上部風道
4‧‧‧下部風道
5‧‧‧多孔板
5a‧‧‧多孔板之表面
6‧‧‧多孔板
6a‧‧‧多孔板之表面
7‧‧‧供氣閥
8‧‧‧燃燒用空氣供給管
9‧‧‧排氣閥
10‧‧‧廢氣排出管
11‧‧‧球狀蓄熱材料
12‧‧‧供給料斗
12a‧‧‧供給料斗之下端
13‧‧‧球狀蓄熱材料供給路徑
14‧‧‧上部閘門
14a‧‧‧上部閘板
15‧‧‧下部閘門
15a‧‧‧下部閘板
15b‧‧‧支軸
15c‧‧‧前端
15d‧‧‧補強肋
17‧‧‧設置地板
18‧‧‧回收容器
18a‧‧‧向上開口部
18b‧‧‧車輪
19‧‧‧控制器
A‧‧‧燃燒用空氣
B‧‧‧廢氣
C‧‧‧底部區域
D‧‧‧顯示球狀蓄熱材料之收納高度之點劃線

Claims (7)

  1. 一種風道式蓄熱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有:垂直風道,其在上部連接有上部風道,並且在下部連接有下部風道,且至少至該下部風道上方為止收納有顆粒狀蓄熱材料,經由該顆粒狀蓄熱材料而於該上部風道與該下部風道之間以交替之方式流通燃燒用空氣與廢氣;供給料斗,其設置在該垂直風道上,用於將上述顆粒狀蓄熱材料供給至該垂直風道內部;上部閘門,其以開閉自如之方式設置在該供給料斗與上述垂直風道之間,於關閉之後,用於將上述顆粒狀蓄熱材料保持在該供給料斗內,並且於開放之後,用於自該供給料斗將上述顆粒狀蓄熱材料投放至該垂直風道內部;及下部閘門,其以開閉自如之方式設置在上述垂直風道下端,於關閉之後,將上述顆粒狀蓄熱材料保持在該垂直風道內,並且於開放之後,自該垂直風道內部將該顆粒狀蓄熱材料加以排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風道式蓄熱裝置,其中,於上述垂直風道下方配置有回收容器,該回收容器係對自上述下部閘門被排出之上述顆粒狀蓄熱材料進行回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風道式蓄熱裝置,其中,上述下部閘門係利用對開門之方式進行開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風道式蓄熱裝置,其中,上述下部閘門係利用對開門之方式進行開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風道式蓄熱裝置,其中,以如下之方式加以構成:於上述上部風道及下部風道之任一者,連接 有具有供氣閥之燃燒用空氣供給管及具有排氣閥之廢氣排出管,並且在上述排氣閥被關閉且上述供氣閥被開放而燃燒用空氣流通於上述垂直風道之狀態下,配合關閉該供氣閥之情形,接著上述下部閘門之開閉動作,而繼續進行上述上部閘門之開閉動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風道式蓄熱裝置,其中,上述顆粒狀蓄熱體係為球體形狀之球狀蓄熱材料。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風道式蓄熱裝置,其中,上述顆粒狀蓄熱體係為球體形狀之球狀蓄熱材料。
TW103132606A 2013-11-20 2014-09-22 風道式蓄熱裝置 TWI5689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0420A JP5782094B2 (ja) 2013-11-20 2013-11-20 ダクト式蓄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2867A true TW201522867A (zh) 2015-06-16
TWI568975B TWI568975B (zh) 2017-02-01

Family

ID=53179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2606A TWI568975B (zh) 2013-11-20 2014-09-22 風道式蓄熱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782094B2 (zh)
KR (1) KR101658759B1 (zh)
CN (1) CN105723154B (zh)
TW (1) TWI568975B (zh)
WO (1) WO20150759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6757A (zh) * 2015-08-13 2015-11-18 北方民族大学 一种固体颗粒的空气蓄热放热装置
CN113819651B (zh) * 2021-09-26 2023-05-23 芜湖新农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废气净化功能的智能化热风炉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7695A (en) * 1985-08-27 1989-02-28 British Gas Plc Regenerator for a regenerative heating system
JPH09159146A (ja) * 1995-12-07 1997-06-20 Tokyo Gas Co Ltd リジェネレイティブバ−ナの蓄熱層の温度分布を維持しつつ蓄熱体を置換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H09159148A (ja) 1995-12-07 1997-06-20 Tokyo Gas Co Ltd リジェネレイティブバ−ナの蓄熱体交換装置
JPH11211370A (ja) * 1998-01-27 1999-08-06 Nippon Furnace Kogyo Kaisha Ltd 蓄熱体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蓄熱材ブロック片並びに蓄熱体の接着方法
JP4181289B2 (ja) 2000-05-10 2008-11-12 中外炉工業株式会社 蓄熱体交換機構を備えた蓄熱式交番燃焼装置
JP4120821B2 (ja) * 2003-09-18 2008-07-16 株式会社Ihi 蓄熱式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工業炉、微粉炭焚ボイラ等燃焼装置
JP4121937B2 (ja) * 2003-12-15 2008-07-23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蓄熱体の清掃方法
CN101319782B (zh) * 2008-06-26 2010-08-18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在线更换蓄热球的蓄热式燃烧装置
JP2011038741A (ja) * 2009-08-17 2011-02-24 Sanken Sangyo Co Ltd 直接噴射式リジェネバーナ
CN202638179U (zh) * 2012-05-24 2013-01-02 叶国清 一种陶瓷过滤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75998A1 (ja) 2015-05-28
JP2015099002A (ja) 2015-05-28
JP5782094B2 (ja) 2015-09-24
KR20160057493A (ko) 2016-05-23
KR101658759B1 (ko) 2016-09-21
CN105723154B (zh) 2017-07-07
CN105723154A (zh) 2016-06-29
TWI568975B (zh) 201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3685B2 (ja) 改善されたコークス運転用燃焼プロファイル
CN104736673A (zh) 焦化成套设备自动气流控制系统
TWI548847B (zh) 穀粒乾燥設備
ITUD20120142A1 (it) Sistema di alimentazione continua e preriscaldo carica per forno elettrico ad arco
TWI568975B (zh) 風道式蓄熱裝置
JP2022514876A (ja) 二次電池正極材製造用焼成炉および二次電池正極材の焼成方法
JP5785240B2 (ja) ダクト式蓄熱装置
KR20100033289A (ko) 전기겸용 고체연료 보일러
CN105063276B (zh) 转炉卧式烘烤保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483367B (zh) 一种烘干尘泥球的网带窑
CN104807017B (zh) 一种和热脱附结合处置工业垃圾的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03756689A (zh) 横向往复加热、竖向排焦式炼焦炉
KR101328265B1 (ko) 소결광 냉각기
CN207299907U (zh) 垂直气流耐火材料烧成隧道窑
KR100909154B1 (ko) 코크스 시험로
CN104913635B (zh) 加热炉
CN105020716B (zh) 中线落渣式烟风热解炉
CN104930852B (zh) 排蜡烟雾处理炉
CN107475500A (zh) 一种环保蓄热台车热处理炉
CN215090532U (zh) 电气混合蓄热焙烧炉
TWI746691B (zh) 蓄熱式燃燒器系統
KR100860316B1 (ko) 베켄베치 킬른 가스 순환로의 부착물 형성 방지장치
CN201100752Y (zh) 燃煤热水炉
KR101461572B1 (ko) 오븐
JP6270610B2 (ja) コークス炉炉蓋の燃焼用ガス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