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6179A - 銅薄膜形成組成物 - Google Patents

銅薄膜形成組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6179A
TW201516179A TW103133670A TW103133670A TW201516179A TW 201516179 A TW201516179 A TW 201516179A TW 103133670 A TW103133670 A TW 103133670A TW 103133670 A TW103133670 A TW 103133670A TW 201516179 A TW201516179 A TW 2015161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thin film
copper
forming composition
copper th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3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oichi Fujishiro
Takashi Konno
Yoshinari Yamamoto
Takahiro Yoshioka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 Sumikin Chem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 Sumikin Chem Co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 Sumikin Chem Co
Publication of TW201516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617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8/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either liquid compounds or solutions of the coating forming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Contact plating
    • C23C18/02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either liquid compounds or solutions of the coating forming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Contact plating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 C23C18/08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either liquid compounds or solutions of the coating forming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Contact plating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deposit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30Inkjet printing 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52Electrically conductive 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8/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either liquid compounds or solutions of the coating forming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Contact plating
    • C23C18/02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either liquid compounds or solutions of the coating forming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Contact plating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 C23C18/06Coating on selected surface areas, e.g. using mask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Inks, Pencil-Leads, Or Crayons (AREA)
  • Chemically Coating (AREA)

Abstract

一種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其含有:(A)甲酸銅、(B)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二胺化合物、(C)具有烷基且碳數為4~22的界面活性劑、及(D)含有30重量%以上的乙二醇的有機溶劑。 □[式中,R1~R4獨立地表示氫原子、可經取代的碳數為2~40的烷基、烷基醚基、烷基酯基或OH基,所述OH基的數目為0、1、2或4,X表示單鍵,或者表示選自-CO-、-O-、-NH-、-NHCO-、或-(CH2)n1-O-(CH2)n2-O-(CH2)n3-(此處,n1、n2、n3獨立地表示0~4的數)的2價基、或碳數為1~20的2價烴基]

Description

銅薄膜形成組成物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更詳細而言是有關於一種可作為藉由例如噴墨法而塗佈的墨水而適宜利用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
近年來,隨著電子機器的小型化或薄型化,研究金屬材料的微細配置技術或薄膜形成技術。例如於微細且緻密的電子機器的製造中,製備使平均粒徑為100nm以下的金屬奈米微粒子分散於溶劑中而成的金屬奈米墨水,藉由噴墨印刷法或絲網印刷法而塗佈形成為微細的圖案形狀的印刷電子產品(Printed Electronics)製造技術的開發不斷發展。
金屬微粒子與塊狀金屬不同,粒徑小,因此不僅僅最適合應對微細圖案之需要,而且若粒徑變小則顯示熔點下降等特性,因此亦期待藉由不足塊狀金屬的熔點溫度的低溫進行處理,有希望於各種工業材料中利用。
作為金屬奈米墨水中所使用的金屬,多進行銀微粒子的 研究,但銀的價格高,於成本方面存在問題,因此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提出了使用銅微粒子的金屬奈米粒子墨水。
而且,於專利文獻2中,提出了於形成金屬銅膜時,於欲形成金屬銅膜的部位形成包含過渡金屬等的銅系粒子堆積層,於甲酸氣體的存在下進行加熱而僅僅於銅系粒子堆積部選擇性地形成金屬銅膜的方法。
於專利文獻2中,在噴墨印刷法中所應用的銅微粒子墨水的情況下,若金屬微粒子的平均分散粒徑超過500nm則產生噴墨頭噴嘴堵塞等,因此為了穩定地印刷,平均分散粒徑理想的是300nm以下。然而,實際上進行微粒子化,因此存在表面能量增加而金屬微粒子變得容易凝聚的技術課題,且擔心越微粒子化則越產生由噴墨噴嘴內的凝聚粒子堵塞所造成的噴出錯誤。在考慮工業實用性的情況下,確保自噴墨頭的噴出穩定性的區域要求平均分散粒徑低於150nm的程度的穩定分散。
而且,為了解決含有金屬微粒子的墨水的噴出穩定性的課題,亦提出利用不含金屬微粒子的甲酸銅的錯合物溶液的銅膜形成組成物(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4)。然而,關於甲酸銅的錯合物溶液的穩定性、或低溫下的還原特性,並不能說得到充分的研究,尚留有改良的餘地。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8-13466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WO2011/034016號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0-24211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12-112022號公報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穩定性優異、可藉由比較低溫的熱處理而形成導通性良好的銅薄膜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
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含有下述成分(A)~(D):(A)甲酸銅、(B)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二胺化合物、(C)具有烷基且碳數為4~22的界面活性劑、及(D)含有30重量%以上的乙二醇的有機溶劑。
[式中,R1~R4獨立地表示氫原子、可經取代的碳數為2~40的烷基、烷基醚基、烷基酯基或OH基,所述OH基的數目為0、1、2或4,X表示單鍵,或者表示選自-CO-、-O-、-NH-、-NHCO-、或-(CH2)n1-O-(CH2)n2-O-(CH2)n3-(此處,n1、n2、n3獨立地表示0~4的數)的2價基、或碳數為1~20的2價烴基]
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亦可為於5重量%以上、75重量%以下的範圍內含有所述(A)成分者。
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亦可為相對於所述(A)成分1莫耳而言,於0.05莫耳以上、3莫耳以下的範圍內含有所述(B)成分者。
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亦可為於1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含有所述(C)成分者。
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亦可為於30重量%以上、7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含有所述(D)成分者。
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容易墨水化,穩定性優異,可藉由比較低溫的熱處理而形成導通性良好的銅薄膜。因此,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適於例如噴墨用導電性墨水等用途。
本實施形態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含有下述成分(A)~成分(D):(A)甲酸銅、(B)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二胺化合物、(C)具有烷基且碳數為4~22的界面活性劑、及(D)含有30重量%以上的乙二醇的有機溶劑。
[式中,R1~R4獨立地表示氫原子、可經取代的碳數為2~40的烷基、烷基醚基、烷基酯基或OH基,所述OH基的數目為0、1、2或4,X表示單鍵,或者表示選自-CO-、-O-、-NH-、-NHCO-、或-(CH2)n1-O-(CH2)n2-O-(CH2)n3-(此處,n1、n2、n3獨立地表示0~4的數)的2價基、或碳數為1~20的2價烴基]
(A)成分:
(A)成分為甲酸銅。此處所定義的所謂「甲酸銅」不僅僅是Cu(HCOO)2,亦表示其水合物[Cu(HCOO)2.4H2O]或配位有可取代該水合物的配位水的有機單胺的甲酸銅錯合物。關於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中的甲酸銅(或其水合物)的含量,自使銅薄膜的導通性良好的觀點考慮,例如較佳的是5重量%以上、75重量%以下的範圍內,更佳的是10重量%以上、65重量%以下的範圍內。若甲酸銅(或其水合物)的含量低於5重量%,則存在無法充分獲得銅薄膜的導通性的可能性;若超過75重量%,則存在凝聚或生成沈澱物而變得難以均一地墨水化的情況。
(B)成分:
作為(B)成分的通式(1)所表示的二胺化合物(以下有時 記為「二胺化合物」)具有如下效果:形成與甲酸銅的錯合物,且伴隨著所形成的胺錯合物的熱分解而降低所生成的甲酸的還原溫度。
通式(1)中,R1~R4表示氫原子、可經取代的碳數為2~40的烷基、烷基醚基、烷基酯基或OH基,較佳的是例如可列舉氫原子、碳數為1~8的烷基、碳數為2~6的烷基醚基或OH基,更佳的是例如可列舉氫原子、碳數為1~6的烷基或R2~R4中的1個經OH基取代而成者。
通式(1)中,X表示單鍵,或者表示選自-CO-、-O-、-NH-、-NHCO-、或-(CH2)n1-O-(CH2)n2-O-(CH2)n3-(此處,n1、n2、n3獨立地表示0~4的數)的2價基、或碳數為1~20的2價烴基,較佳的X例如可列舉所述n1、n2、n3獨立地表示1~4的數的基,更具體而言可列舉上述n1、n3分別為1或2,且n2為2至4的基。
通式(1)所表示的二胺化合物的較佳例可列舉1,2-雙(2-胺基乙氧基)乙烷、1,4-丁二醇雙(3-胺基丙基)醚、乙二胺、丙二胺、丁基乙二胺、二乙基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2-(2-胺基乙基胺基)乙醇、雙(2-羥基乙基)乙二胺、四(2-羥基乙基)乙二胺、四(2-羥基丙基)乙二胺、及該些的烷基異構體等。
關於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中的二胺化合物的含量,自因二胺化合物而使銅薄膜的導通性良好的觀點考慮,相對於甲酸銅1莫耳而言,較佳的是例如0.05莫耳以上、3莫耳以下的範圍內,更佳的是0.1莫耳以上、2莫耳以下的範圍內。若二胺 化合物的含量低於0.05莫耳,則存在無法充分獲得銅薄膜的導通性的可能性,若超過3莫耳,則存在殘存於銅薄膜中而使導通性降低的可能性,因此欠佳。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中亦可含有通式(1)所表示的二胺化合物以外的胺化合物。作為可與通式(1)所表示的二胺化合物組合使用的其他胺化合物,例如可列舉二甲基乙醇胺、甲基乙醇胺、二乙基乙醇胺、甲基二乙醇胺、β-胺基乙基異丙醇胺、二乙基異丙醇胺等。
(C)成分:
作為(C)成分的具有烷基且碳數為4~22的界面活性劑具有使甲酸銅與胺的錯合物分散的作用。由於此種分散作用,可於還原時以均一地擴散的狀態生成金屬銅的微小的核。作為(C)成分的界面活性劑的較佳例可列舉聚氧乙烯烷基醇、乙炔二醇化合物等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作為(C)成分的界面活性劑是低分子量,且可藉由熱處理而分解、除去,難以殘存於銅薄膜中。
所述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中特佳的是乙炔二醇化合物。乙炔二醇化合物具有使甲酸銅與胺的錯合物分散的強的分散作用。由於此種分散作用,可於還原時以均一地擴散的狀態生成金屬銅的微小的核。
而且,乙炔二醇化合物是低沸點化合物,因此藉由熱處理而分解、除去,難以殘存於銅薄膜中。如上所述,乙炔二醇化合物直至還原處理為止起到強的分散作用,於熱處理時容易分解除去。
(C)成分亦可利用市售品,例如可列舉Newcol 1008(商品名;日本乳化劑公司製造)、Newcol 2308(商品名;日本乳化劑公司製造)、Surfynol(註冊商標)104A(氣體產品日本股份有限公司(Air Products Japan Inc.)製造)等。
關於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中的作為(C)成分的界面活性劑的含量,自藉由使甲酸銅與二胺化合物的錯合物分散,生成金屬銅的微細且均一的核而使最終所得的銅薄膜緻密,使其導通性良好的觀點考慮,例如較佳的是1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更佳的是1重量%以上、5重量%以下的範圍內。若作為(C)成分的界面活性劑的含量低於1重量%,則存在分散效果變得不充分而無法充分獲得銅薄膜的導通性的可能性,即使超過10重量%亦無法期待效果的提高。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中亦可含有作為(C)成分的具有烷基且碳數為4~22的界面活性劑以外的界面活性劑。可與作為(C)成分的界面活性劑組合使用的其他界面活性劑,例如可列舉聚氧乙烯月桂醚、聚氧乙烯硬脂醚、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聚氧乙烯壬基苯基醚、山梨糖醇酐單月桂酸酯、山梨糖醇酐單硬脂酸酯、山梨糖醇酐三油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單月桂酸酯、聚氧乙烯單月桂酸酯、聚氧乙烯單硬脂酸酯、油酸單甘油酯、硬脂酸單甘油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等。
(D)成分:
作為(D)成分的有機溶劑含有相對於(D)成分的整體而言 為30重量%以上的乙二醇。乙二醇容易與水混合,對甲酸銅的溶解性優異,且為低沸點(沸點為197.3℃),因此可藉由熱處理而容易地分解,並不殘存於銅薄膜中,使銅薄膜的導通性良好。然而,若作為(D)成分的有機溶劑中的乙二醇的量不足30重量%,則有機溶劑的分解物殘存於銅薄膜中而使電阻上升,因此變得無法獲得銅薄膜的導通性。自此種觀點考慮,作為(D)成分的有機溶劑中的乙二醇的含量較佳的是40重量%以上,更佳的是50重量%以上,理想的是60重量%以上。
作為(D)成分的有機溶劑,亦可與乙二醇一同使用乙二醇以外的溶劑。乙二醇以外的溶劑例如可列舉1,2-丙二醇、二乙二醇、1,3-丙二醇、丁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多元醇,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丁醇、己醇、萜品醇等醇系溶劑,乙酸二氫萜品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酯系溶劑,丙酮、MEK、MIBK等酮系溶劑。
關於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中的作為(D)成分的有機溶劑的含量,為了溶解甲酸銅而維持作為墨水所必需的液體狀態,例如較佳的是30重量%以上、7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更佳的是55重量%以上、65重量%以下的範圍內。若作為(D)成分的有機溶劑的含量不足30重量%,則成為還原變得不穩定,銅的金屬化變得不充分的傾向;若超過70重量%,則成為導電性降低的傾向。
於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中,除了必須成分以外, 例如亦可含有穩定劑、增稠劑、凝膠化抑制劑、消泡劑、調平劑、稀釋劑、尺寸穩定劑等作為任意成分。
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可藉由將規定量的所述必須成分及視需要的任意成分加以混合而製備。
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的應用可藉由如下方式進行:製成導電性墨水,藉由例如噴墨法、絲網印刷法等塗佈法而塗佈於基材上,形成塗佈膜。其後,藉由以例如200℃~300℃的範圍內的溫度對塗佈膜進行熱處理,可形成導通性優異的銅薄膜、銅配線層、銅電極層等導電層。
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的墨水化容易,保存穩定性優異,可藉由比較低溫的熱處理而形成導通性良好的銅薄膜。因此,本發明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可製成藉由例如噴墨法、絲網印刷法等塗佈方法而應用的導電性墨水,於各種電路基板或電子零件的製造過程中,能夠以例如形成配線、電極等導電層為目的而較佳地使用。
實施例
以下表示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特徵加以更具體的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受實施例制約,若無特別說明則可藉由各種塗佈方法、評價方法而獲得特性。
[墨水化評價]
銅薄膜形成組成物的墨水化評價可藉由目視而判定。作為其區分,在組成物獲得為均一的組成物的情況下,判定為「合格」, 在組成物包含凝聚物或不溶解成分等沈降物,獲得為不均一的組成物的情況下,判定為「不合格」。另外,墨水化評價為「不合格」的組成物可判斷為無法塗佈及印刷。
[於基板上的塗佈]
以加熱處理後的銅薄膜成為1.0μm左右的方式將旋塗機的轉速×時間固定為400rpm×10秒而塗佈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其後,藉由真空乾燥(Vacuum Dry,VCD)機(愛發科(ULVAC)公司製造)使揮發性溶劑自塗佈膜中揮發。
[加熱(銅薄膜形成方法)]
將所述基板放置於加熱板(飛世爾科技(Fischer Scientific)公司製造)上,於氮氣流下自常溫升溫至150℃而保持15分鐘後,以15分鐘降溫至70℃以下,將其作為一次導通性評價基板。而且,其次使所述基板追加升溫至300℃而保持15分鐘,以15分鐘使其成為70℃以下,將其作為二次導通性評價基板。
[導通性評價]
所述基板的導通性評價可使用Loresta GP MCP-T610(三菱化學分析技術(Mitsubishi Chemical Analytech)公司製造)、ASP探針,藉由四探針法的體積電阻率而進行評價。評價方法依據JISK7194而進行。
用以製作實施例及比較例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的原料與其略號如下所述。
(A)甲酸銅
甲酸銅(1):甲酸銅(II)四水合物(岸田(Kishida)化學公司製造)
(B)二胺化合物
二胺(1):1,2-雙(2-胺基乙氧基)乙烷(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造)
二胺(2):1,4-丁二醇雙(3-胺基丙基)醚(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造)
二胺(3):雙(2-羥基乙基)乙二胺(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造)
二胺(4):四(2-羥基丙基)乙二胺(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造)
二胺(5):丁基乙二胺(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造)
(C)界面活性劑
界面活性劑(1):聚氧乙烯(8)辛醇(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日本乳化劑公司製造、商品名:Newcol 1008)
界面活性劑(2):聚氧乙烯(8)月桂醇(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日本乳化劑公司製造、商品名:Newcol 2308)
界面活性劑(3):乙炔二醇化合物(氣體產品日本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Surfynol 104A)
(D)有機溶劑
乙二醇:關東化學公司製造、特級
[實施例1]
將59.1重量份的乙二醇、22.4重量份的二胺(1)、及17.1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 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1。於其中添加混合1.4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1),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實施例2]
將59.2重量份的乙二醇、25.5重量份的二胺(2)、及14.1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2。於其中添加混合1.2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1),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2。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2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2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實施例3]
將59.1重量份的乙二醇、22.4重量份的二胺(1)、及17.1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3。於其中添加混合1.4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2),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3。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3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3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實施例4]
將58.7重量份的乙二醇、25.2重量份的二胺(2)、及13.9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4。於其中添加混合2.2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4。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4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4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實施例5]
將58.4重量份的乙二醇、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5。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5。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5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5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實施例6]
將35.1重量份的乙二醇、23.3重量份的甲醇、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6。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6。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6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6 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實施例7]
將29.2重量份的乙二醇、29.2重量份的甲醇、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7。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7。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7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7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實施例8]
將23.4重量份的乙二醇、35.0重量份的甲醇、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8。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8。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8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8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實施例9]
將35.9重量份的乙二醇、34.0重量份的二胺(1)、及25.9重 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9。於其中添加混合4.2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9。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9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9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實施例10]
將58.4重量份的乙二醇、22.1重量份的二胺(3)、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10。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0。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0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0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實施例11]
將58.8重量份的乙二醇、26.5重量份的二胺(4)、及12.7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11。於其中添加混合2.0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1。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1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1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實施例12]
將58.1重量份的乙二醇、19.7重量份的二胺(5)、及19.1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12。於其中添加混合3.1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2。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2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12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1中。
比較例1
將56.4重量份的乙二醇、及37.6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於其中添加混合6.0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成為藍色的液體,但並未均一地溶解,因此於藉由目視的墨水化評價中判定為「不合格」。將結果示於表2中。
比較例2
將58.1重量份的乙二醇、及38.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於其中添加混合3.1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1),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成為藍色的液體,但並未均一地溶解,因此於藉由目視的墨水化評價中判定為「不合格」。將結果示於表2中。
比較例3
將17.5重量份的乙二醇、40.9重量份的甲醇、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2中。
比較例4
將11.7重量份的乙二醇、46.7重量份的甲醇、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2中。
比較例5
將5.9重量份的乙二醇、52.5重量份的甲醇、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 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2中。
比較例6
將58.4重量份的甲醇、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於表2中。
比較例7
將58.4重量份的二乙二醇、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成為藍色的液體,但並未均一地溶解,因此於藉由目視的墨水化評價中判定為「不合格」。將結果示於表2中。
比較例8
將58.4重量份的萜品醇、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成為藍色的液體,但並未均一地溶解,因此於藉由目視的墨水化評價中判定為「不合格」。將結果示於表2中。
比較例9
將58.4重量份的乙酸二氫萜品酯、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於其中添加混合2.7重量份的界面活性劑(3),藉由1μm過濾器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成為藍色的液體,但並未均一地溶解,因此於藉由目視的墨水化評價中判定為「不合格」。將結果示於表2中。
比較例10
將60.1重量份的乙二醇、22.1重量份的二胺(1)、及16.8重量份的甲酸銅(1)於45℃~50℃下進行30分鐘的攪拌混合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銅錯合物墨水中間體。藉由1μm過濾器對其進行過濾而獲得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所得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藍色透明的液體。而且,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以目視而言均一,作為墨水化評價而言,判定為「合格」。將結果示 於表2中。
將以上結果匯總表示於表1及表2中。另外,於表1及表2中,「塗佈條件」表示每10秒的旋塗機的轉速,「一次導通性」表示一次導通性評價基板的導通性評價的結果,「二次導通性」表示二次導通性評價基板的導通性評價的結果。
根據表1及表2可知:組合含有所述成分(A)~成分(D)的實施例1~實施例12的銅薄膜形成組成物中,墨水化容易,且銅薄膜的導通性亦優異。另一方面,並未具有所述成分(A)~成分(D)的組合的比較例1~比較例10的組成物中,於墨水化評價或導通性的任意特性中,與實施例相比而言較差。
以上,以例示的目的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受所述實施形態制約。
本國際申請主張基於2013年9月30號提出申請的日本 專利申請2013-202910號的優先權,該申請案的所有內容引用於此。

Claims (5)

  1. 一種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其含有下述成分(A)~成分(D):(A)甲酸銅、(B)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二胺化合物、 [式中,R1~R4獨立地表示氫原子、可經取代的碳數為2~40的烷基、烷基醚基、烷基酯基或OH基,所述OH基的數目為0、1、2或4,X表示單鍵,或者表示選自-CO-、-O-、-NH-、-NHCO-、或-(CH2)n1-O-(CH2)n2-O-(CH2)n3-(此處,n1、n2、n3獨立地表示0~4的數)的2價基、或碳數為1~20的2價烴基](C)具有烷基且碳數為4~22的界面活性劑、及(D)含有30重量%以上的乙二醇的有機溶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其中,於5重量%以上、75重量%以下的範圍內含有所述(A)成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其中,相對於所述(A)成分1莫耳而言,於0.05莫耳以上、3莫耳以下的範圍內含有所述(B)成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其中,於1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含有所述(C)成分。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銅薄膜形成組成物,其中,於30重量%以上、70重量%以下的範圍內含有所述(D)成分。
TW103133670A 2013-09-30 2014-09-29 銅薄膜形成組成物 TW2015161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2910 2013-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6179A true TW201516179A (zh) 2015-05-01

Family

ID=52743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3670A TW201516179A (zh) 2013-09-30 2014-09-29 銅薄膜形成組成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5045932A1 (zh)
TW (1) TW201516179A (zh)
WO (1) WO20150459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34769A1 (ja) * 2016-02-03 2017-08-10 学校法人工学院大学 金属膜形成用組成物および金属膜形成方法
WO2023063207A1 (ja) * 2021-10-14 2023-04-20 Jsr株式会社 金属含有膜形成用組成物、金属含有膜、金属含有膜形成方法及び金属含有膜形成用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68866A (ja) * 1987-12-24 1989-07-04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銅膜形成物品の製造法
JP2010242118A (ja) * 2009-04-01 2010-10-28 Adeka Corp 銅薄膜形成用組成物および該組成物を用いた銅薄膜の製造方法
JP2012126814A (ja) * 2010-12-15 2012-07-05 Tosoh Corp 導電性インク組成物、及び電気的導通部位の製造方法
JP5923351B2 (ja) * 2012-03-16 2016-05-24 株式会社Adeka 銅膜形成用組成物及び該組成物を用いた銅膜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45932A1 (ja) 2015-04-02
JPWO2015045932A1 (ja) 2017-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91753B2 (ja) 低温焼結性に優れる金属ペースト及び該金属ペーストの製造方法
JP6241908B2 (ja) 被覆金属微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051165B2 (ja) 銅パターン形成用組成物及び銅パターンの製造方法
JP6140189B2 (ja) 導電ペース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602947B (zh) Composition for copper film formation,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copper film using the same
TWI540188B (zh) 噴墨記錄用導電性水性印墨及電氣電子零件的製造方法
JP2015161008A (ja) 銀微粒子の調製方法
KR20180031635A (ko) 은나노 입자 분산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은나노 입자 잉크의 제조 방법
JP5895474B2 (ja) 導電性インク組成物
JPWO2016204105A1 (ja) 金属ナノ微粒子製造用組成物
JP2009158273A (ja) 導電性金属ペース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導電性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並びに導電性金属ペースト用添加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516179A (zh) 銅薄膜形成組成物
JP2014051569A (ja) 導電性銅インク組成物
JP5849036B2 (ja) 導電ペースト、プリント配線基板
JP6231003B2 (ja) 導電性材料およびプロセス
JP2015067716A (ja) 銅薄膜形成組成物
JP6531456B2 (ja) 導電性インク組成物
JP5548481B2 (ja) ニッケル微粒子含有インクジェット用組成物
JP2014080555A (ja) 熱硬化性組成物及び熱硬化性導電性ペースト
JP2015110683A (ja) 導電インク、導体付き基材及び導体付き基材の製造方法
JP6404523B1 (ja) 銀ナノ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16138297A (ja) 銅膜形成用組成物及び銅膜の製造方法
CN103325437A (zh) 导电性糊剂以及带有导电膜的基材
KR20140011696A (ko) 도전성 구리 페이스트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금속 박막의 형성방법
JP2016125098A (ja) 銅膜形成用組成物及び銅膜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