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5177A - 攝像透鏡、照相機模組及攝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像透鏡、照相機模組及攝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5177A
TW201445177A TW103112377A TW103112377A TW201445177A TW 201445177 A TW201445177 A TW 201445177A TW 103112377 A TW103112377 A TW 103112377A TW 103112377 A TW103112377 A TW 103112377A TW 201445177 A TW201445177 A TW 2014451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refractive power
image pickup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2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6679B (zh
Inventor
Daigo Katsurag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45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5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66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667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技術係關於可獲得小型且具有良好之光學性能之攝像透鏡之攝像透鏡、照相機模組及攝像裝置。本發明之攝像透鏡包括配置於物體側之前群、配置於攝像面側之後群、及配置於前群與後群之間之光圈。前群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與至少1片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後群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又,將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設為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進而,前群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大值與前群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小值之差值大於14。藉此,實現小型且具有良好之光學性能之攝像透鏡。本技術可應用於攝像透鏡。

Description

攝像透鏡、照相機模組及攝像裝置
本技術係關於一種攝像透鏡、照相機模組及攝像裝置,尤其係關於可獲得小型且良好之光學性能之攝像透鏡、照相機模組及攝像裝置。
先前,作為車載照相機或監控照相機、視訊照相機、電子靜態照相機等攝像裝置所使用之攝像光學系統,眾所周知有自物體側依序包括具有負折射力之前群與具有正折射力之後群之光學系統。
近年來,以行動電話或數位照相機等為首之可攜式攝像裝置廣泛普及。而且,隨著近年來之攝像裝置之小型化,要求搭載於攝像裝置之攝像透鏡亦進一步小型化。另外,搭載於攝像裝置之攝像元件之高像素化亦推進,故而為了可應對此而對搭載於攝像裝置之攝像透鏡亦要求更進一步之高解像。因此,提出有滿足此種要求之小型之攝像透鏡。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3-23299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6-209028號公報
因此,為了將超廣角透鏡搭載於如行動電話或便攜式高速攝像 機等小型數位機器,必須更進一步之小型化。
然而,以先前之方式設計之廣角透鏡作為用於小型數位機器者係後焦距較長、無法稱作小型之光學系統尺寸。
本技術係鑒於此種先前之情況而提出者,可提供小型且獲得良好之光學性能之攝像裝置。
本技術之第1態樣之攝像透鏡包括:前群,其配置於物體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至少1片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後群,其配置於攝像面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光圈,其配置於上述前群與上述後群之間;且將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設為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於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大值設為νmax,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小值設為νmin時,滿足νmaxmin>14之關係。
於將自位於最靠物體側之透鏡面之面頂點至攝像面為止之光軸上之距離設為Σd,將上述攝像透鏡之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設為f時,滿足Σd/f<15之關係。
於將位於較上述光圈更靠攝像面側之透鏡之合成焦點距離設為fs,將上述攝像透鏡之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設為f時,滿足0.5<fs/f<5.0之關係。
滿足νmaxmin>14.4之關係。
滿足Σd/f<8.0之關係。
藉由使位於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而滿足。
藉由使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光軸附近為凹形狀,使周邊部為凸形狀而滿足。
藉由使上述攝像透鏡之視角為100度以上而滿足。
藉由使上述攝像透鏡包括6片以上之透鏡而滿足。
藉由利用塑膠形成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之透鏡而滿足。
藉由利用塑膠形成特定之大小以下之透鏡而滿足。
藉由利用玻璃形成特定之大小以上之透鏡而滿足。
本技術之第2態樣之照相機模組、或本技術之第3態樣之攝像裝置具備攝像透鏡,該攝像透鏡包括:前群,其配置於物體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至少1片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後群,其配置於攝像面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光圈,其配置於上述前群與上述後群之間;且將上述攝像透鏡之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設為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於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大值設為νmax,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小值設為νmin時,滿足νmaxmin>14之關係。
根據本技術之第1態樣至第3態樣,可提供一種小型且獲得良好之光學性能之攝像裝置。
11‧‧‧照相機模組
21‧‧‧攝像透鏡
22‧‧‧光學濾光片
23‧‧‧影像感測器
31‧‧‧前群
32‧‧‧光圈
33‧‧‧後群
301‧‧‧攝像裝置
311‧‧‧光學部
312‧‧‧固體攝像元件
313‧‧‧DSP電路
314‧‧‧圖框記憶體
315‧‧‧顯示部
316‧‧‧記錄部
317‧‧‧操作部
318‧‧‧電源部
319‧‧‧匯流排線
L1~L6、L11~L17、L21~L27、L31~L37、L41~L46、L51~L57‧‧‧透鏡
S1~S15、S21~S37、S41~S57、S61~S77、S81~S94、S101~S117‧‧‧面編號
圖1係對本技術之概要進行說明之圖。
圖2係表示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之圖。
圖3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及阿貝數之圖。
圖4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圓錐常數、及非球面係數之圖。
圖5係表示攝像透鏡之像差之圖。
圖6係表示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之圖。
圖7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及阿貝數之圖。
圖8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圓錐常數、及非球面係數之圖。
圖9係表示攝像透鏡之像差之圖。
圖10係表示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之圖。
圖11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及阿貝數之圖。
圖12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圓錐常數、及非球面係數之圖。
圖13係表示攝像透鏡之像差之圖。
圖14係表示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之圖。
圖15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及阿貝數之圖。
圖16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圓錐常數、及非球面係數之圖。
圖17係表示攝像透鏡之像差之圖。
圖18係表示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之圖。
圖19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及阿貝數之圖。
圖20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圓錐常數、及非球面係數之圖。
圖21係表示攝像透鏡之像差之圖。
圖22係表示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之圖。
圖23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及阿貝數之圖。
圖24係表示各面之曲率半徑、圓錐常數、及非球面係數之圖。
圖25係表示攝像透鏡之像差之圖。
圖26係表示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應用本技術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例示之透鏡資料等只不過為一例,本技術未必限定於該等,於不變更其主旨之範圍內可適當變更。
<本技術之概要>
首先,對本技術之概要進行說明。應用本技術之照相機模組例如以圖1所示之方式構成。再者,圖中,一點鏈線表示照相機模組之光軸。
圖1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包括攝像透鏡21、光學濾光片22、及影像感測器23。
攝像透鏡21例如係視角為100度以上之超廣角透鏡,包括前群31、光圈32、及後群33。攝像透鏡21中,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依序配置有前群31、光圈32、及後群33。即,前群31配置於物體側,後群33配置於攝像面側,光圈32配置於前群31與後群33之間。
前群31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至少1片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該例中,前群31包括透鏡L1至透鏡L3。又,後群33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該例中,後群33包括透鏡L4至透鏡L6。
影像感測器23包括例如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氧半導體)或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裝置)等固體攝像元件,且配置於攝像透鏡21之成像面(攝像面)。影像感測器23接受經由攝像透鏡21及光學濾光片22而自被攝體入射之光並進行光電轉換,且將其結果所得之圖像資料輸出至後段。
且說,為了獲得具備小型且具有良好之光學性能之攝像透鏡之照相機模組,例如必須將攝像透鏡之色像差適當修正,使攝像透鏡之後焦距變短。
因此,照相機模組11中,前群31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至少1片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後群33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並且使後群33之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成為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
如此,藉由使前群31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至少 1片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可適當地修正色像差並實現良好之光學性能,並且即便於使光急遽地折射、視角較廣之情形時亦可使光學性的全長變短。
尤其,於將構成前群31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大值設為νmax,將構成前群31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小值設為νmin時,若滿足下式(1),則可抑制攝像透鏡21之色像差以使色像差成為適當之大小。
[數式1]νmaxmin>14…(1)
式(1)所示之阿貝數之最大值νmax與最小值νmin之差越大則越可將色像差抑制得較小,若該差為大於14之值,則可獲得適當之色像差之攝像透鏡21。
再者,對滿足式(1)之關係即可進行了說明,但滿足下式(2)之關係更佳。
[數式2]νmaxmin>14.4…(2)
又,照相機模組11中,藉由使後群33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且使後群33之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為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可使後群33之一部分具有較大之負聚焦力,使攝像透鏡21之後焦距變短。尤其,若使構成後群33之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即透鏡之光軸附近之光學性聚焦力為負之透鏡,則對於使攝像透鏡21之後焦距更短而言較佳。
圖1之例中,構成後群33之透鏡L5與透鏡L6成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且透鏡L6之影像感測器23側,即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成為於透鏡端附近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具體而言,透鏡L6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中,透鏡中心即光軸附近之形狀成為凹形狀,周邊部即外周部分附近之形狀成為凸形狀。
進而,照相機模組11中,藉由滿足下式(3)而實現攝像透鏡21之小型化,即低背化。
[數式3]Σd/f<15…(3)
再者,於式(3)中,Σd表示攝像透鏡21之全長,即自位於攝像透鏡21之最靠物體側之透鏡面之面頂點至攝像面為止之光軸上之距離。因此,圖1之例中,位於最靠物體側之透鏡L1之圖中自左側之透鏡面至影像感測器23為止之光軸方向之距離成為攝像透鏡21之全長Σd。又,於式(3)中,f表示攝像透鏡21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
式(3)所示之全長Σd與焦點距離f之比越變小,攝像透鏡21越小型,尤其,於全長Σd與焦點距離f之比之值小於15之情形時,可獲得充分小型之攝像透鏡21。
例如,若將焦點距離f設為固定值,則全長Σd與焦點距離f之比之值越小,攝像透鏡21之全長Σd會越更短。又,若攝像透鏡21之後焦距變短,則相應地全長Σd亦變短。
而且,本技術中滿足以下之式(4)之關係更佳。
[數式4]Σd/f<8.0…(4)
進而,照相機模組11中,藉由滿足下式(5)而實現維持攝像透鏡21之小型化與良好之光學性能。
[數式5]0.5<fs/f<5.0…(5)
再者,式(5)中,f表示攝像透鏡21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fs表示位於較光圈32更靠攝像面側之透鏡之合成焦點距離,即後群33之焦點距離。
若fs/f之值低於式(5)之條件之下限值,則較光圈32後群之偏芯誤差敏感度非常高,製造難度變高。另一方面,若fs/f之值高於式(5)之條件之上限值,則球面像差修正過度且光學性能之維持變難。
又,攝像透鏡21中為了將全長設為充分短之長度,獲得抑制色像差等充分之光學性能,攝像透鏡21包括6片以上之透鏡。例如,圖1之例中,前群31包括3片透鏡,進而後群33包括3片透鏡,攝像透鏡21包括合計6片透鏡。此係因為,若將構成攝像透鏡21之透鏡片數設為5片以下,則難以獲得適當之全長且具有光學性能之攝像透鏡。
進而,自透鏡成形之觀點考慮,構成攝像透鏡21之透鏡中之非球面透鏡,尤其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之非球面透鏡,較佳為由塑膠材料(玻璃材料)而形成。又,亦可使構成攝像透鏡21之透鏡之中、特定尺寸以下之大小之透鏡為由塑膠材料而形成之透鏡,使大於該特定尺寸之透鏡為由玻璃材料而形成之透鏡。此係因為,難以由塑膠以外之玻璃材料形成非球面透鏡或相對較小之透鏡。
若滿足如以上之條件,則即便於視角為100度以上之情形時,亦可獲得小型且具有充分之光學性能之攝像透鏡21。
尤其,攝像透鏡21中,於位於光圈32之前後之前群31與後群33取得色像差之平衡,且將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設為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藉此,可獲得使後焦距更短、小型且具有良好之光學性能之攝像透鏡21。
具備此種攝像透鏡21之照相機模組11可利用於例如行動電話或可佩戴式照相機、監控照相機等小型之數位機器。
<第1實施形態>
<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
其次,對應用本技術之更具體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2係表示應用本技術之照相機模組之一實施形態之構成例之圖。再者,於圖2中對與圖1中之情形對應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
圖2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成為與圖1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相同之構成。
又,圖2中,對構成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等構件之各面賦予面編號。具體而言,對透鏡L1至透鏡L3之各透鏡面、光圈32之表面、透鏡L4至透鏡L6之各透鏡面、及光學濾光片22之表背之各面,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方向依序賦予面編號S1至面編號S15。
此種構成之攝像透鏡21之視角成為171度,攝像透鏡21之全長、攝像透鏡21之焦點距離、前群31之焦點距離、後群33之焦點距離、及透鏡L1至透鏡L6之焦點距離如以下之表1所示。再者,表1中之各值之單位為mm。
此處,攝像透鏡21之全長係自位於攝像透鏡21之最靠物體側之透鏡面之面頂點至攝像面(影像感測器23)為止之光軸上之距離,且係上述式(3)中之全長Σd。又,焦點距離為正值之透鏡係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焦點距離為負值之透鏡係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
表1中之攝像透鏡21之焦點距離1.3569為上述式(3)或式(5)中之攝像透鏡21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f,表1中之後群焦點距離4.1985為上述式(5)中之後群33之焦點距離fs。可知該例中前群31與後群33分別作為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而發揮功能。
根據表1可知,相對於先前之一般性的超廣角透鏡之全長為20mm左右,而攝像透鏡21之全長變短為8.3mm。
又,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面等各面之曲率半徑R、鄰接之各面間之距離即面間隔d、各透鏡等之折射率、及各透鏡等之阿貝數如圖3所示。
圖3中,關於對圖2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之各面賦予之面編號S1至面編號S15之各面,以mm單位記述曲率半徑R。
又,圖3中之面間隔d表示被賦予面編號之相互鄰接之面間之光軸上之距離,面間隔d以mm單位記述。但,關於面編號S15之面間隔d表示自光學濾光片22之面編號S15之面至影像感測器23之受光面為止之光軸上之距離。
例如,面編號S1之面間隔d=0.857mm表示光軸上之被賦予面編號S1之透鏡L1之物體側之透鏡面至被賦予面編號S2之透鏡L1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為止之距離,即透鏡L1之厚度。又,圖3所示之各面之 面間隔d之合計值成為攝像透鏡21之全長Σd。
進而,構成圖2所示之攝像透鏡21之透鏡中之透鏡L3至透鏡L6之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形狀,該等透鏡面之形狀可使用圖4所示之各係數並藉由以下之式(6)所示之非球面式而表示。
再者,於式(6)中,Z表示距相對於非球面頂點即透鏡面之頂點之切平面之光軸方向之距離,h表示距光軸之高度。即,式(6)之非球面式表示處於距光軸之高度為h之位置之透鏡面與切平面之距離Z。再者,距離Z之符號係攝像面側成為+方向。
又,於式(6)中,c表示非球面頂點之曲率半徑R之倒數,K表示圓錐常數。進而,於式(6)中,A至H之各者表示3次至10次之非球面係數。
圖4中,對具有非球面形狀之面編號S5、面編號S6、及面編號S8至面編號S13之各面,示出式(6)之計算所需要之曲率半徑R、圓錐常數K、及非球面係數A至非球面係數H。
例如,被賦予面編號S5之透鏡面之曲率半徑R、圓錐常數K、及非球面係數A至非球面係數H分別為2.226665、-1.52402、0、-0.02864、0、-0.00178、0、0.025146、0、及0。
基於以上所示之設計資料之圖2之攝像透鏡21成為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者。
例如,式(1)所示之阿貝數之差νmaxmin、式(3)所示之全長與焦點距離之比Σd/f、及式(5)所示之焦點距離之比fs/f如以下之表2所示。
即,根據表1可知構成前群31之透鏡之中,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為透鏡L1與透鏡L2,並且可知構成前群31之透鏡之中,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為透鏡L3。
又,根據圖3可知,構成前群31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之中,阿貝數最大者為透鏡L2,其阿貝數為70.44。進而,根據圖3可知,構成前群31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即透鏡L3之阿貝數為56.00。
因此,阿貝數之最大值νmax與最小值νmin之差如表2所示成為14.44(=70.44-56.00)>14,滿足式(1)。進而,可知亦滿足式(2)之關係。
又,根據如表1所示攝像透鏡21之全長Σd為8.3,攝像透鏡21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f為1.3569,可知全長Σd與焦點距離f之比如表2所示成為6.116884074(=8.3/1.3569)<15,滿足式(3)。進而,亦滿足式(4)之關係。
進而,根據如表1所示後群33之焦點距離fs為4.1985,攝像透鏡21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f為1.3569,可知焦點距離fs與焦點距離f之比如表2所示成為3.094185275(=4.1985/1.3569),滿足式(5)。
如以上般,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之圖2之攝像透鏡21成為小型且具有充分之光學性能者。將此種攝像透鏡21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示於圖5。
再者,於圖5中,圖中,左側示出球面像差,中央示出像散,右側示出畸變像差。
圖中,左側所示之球面像差中,縱軸表示距光軸之高度,即光之入射高度,橫軸表示球面像差之大小。又,圖中,左側所示之球面 像差中,一點鏈線、實線、及虛線之曲線分別表示g射線、d射線、及c射線之球面像差。此處,d射線係成為基準波長之波長之光,g射線係較基準波長更短之波長之光,c射線係較基準波長更長之波長之光。例如基準波長為587.56nm。
可知該例中,表示g射線、d射線、及c射線之球面像差之各射線之橫向之間隔,即球面像差之差值於距光軸之各高度上變小,將攝像透鏡21之色像差抑制得較小。
又,圖中,中央所示出之像散中,縱軸表示視角,橫軸表示像散之大小。此處,圖中,中央所示出之像散中,實線、及虛線之曲線分別表示徑向光線、及子午光線之像散。
進而,圖中,右側所示出之畸變像差(distortion)中,縱軸表示視角,橫軸表示畸變像差之大小。
如此,根據圖5所示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可知於攝像透鏡21中各像差被良好地修正,獲得充分之光學性能。
<第2實施形態>
<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
其次,對應用本技術之照相機模組之另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6係表示照相機模組之另一構成例之圖。再者,於圖6中對與圖2中之情形對應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
圖6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包括攝像透鏡21、光學濾光片22、及影像感測器23。圖6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成為攝像透鏡21之前群31與後群33之透鏡構成與圖2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不同,其他方面則與圖2之照相機模組11相同之構成。
圖6中,前群31包括透鏡L11至透鏡L13,且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之方向依序配置有透鏡L11至透鏡L13。又,後群33包括透鏡L14至透鏡L17,且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之方向依序配置有透鏡L14至透鏡 L17。而且,於前群31與後群33之間配置有光圈32。
如此,圖6所示之攝像透鏡21中,後群33包括4片透鏡,構成後群33之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L17成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而且,該透鏡L17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成為於透鏡端附近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具體而言,透鏡L17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中,光軸附近之形狀成為凹形狀,外周部分附近之形狀成為凸形狀。
又,圖6中,對構成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等構件之各面賦予面編號。具體而言,對透鏡L11至透鏡L13之各透鏡面、光圈32之表面、透鏡L14至透鏡L17之各透鏡面、及光學濾光片22之表背之各面,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方向依序賦予面編號S21至面編號S37。
此種構成之攝像透鏡21之全長、攝像透鏡21之焦點距離、前群31之焦點距離、後群33之焦點距離、及透鏡L11至透鏡L17之焦點距離如以下之表3所示。再者,表3中之各值之單位為mm,表3之記載方法與表1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可知該例中前群31作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而發揮功能,後群33作為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而發揮功能。
又,圖6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面等各面之曲率半徑R、鄰接之各面間之距離即面間隔d、各透鏡等之折射率、及各透鏡等之阿 貝數如圖7所示。
圖7中,關於對圖6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之各面被賦予之面編號S21至面編號S37之各面,以mm單位記述曲率半徑R與面間隔d,並且記述各透鏡與光學濾光片22之折射率及阿貝數。再者,圖7之記載方法與圖3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進而,構成圖6所示之攝像透鏡21之透鏡中之透鏡L13至透鏡L17之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形狀,該等透鏡面之形狀可使用圖8所示之各係數並藉由上述式(6)所示之非球面式而表示。
圖7中,對於具有非球面形狀之面編號S25、面編號S26、及面編號S28至面編號S35之各面,示出式(6)之計算所需要之曲率半徑R、圓錐常數K、及非球面係數A至非球面係數H。再者,圖8之記載方法與圖4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基於以上所示之設計資料之圖6之攝像透鏡21成為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者。
例如,式(1)所示之阿貝數之差νmaxmin、式(3)所示之全長與焦點距離之比Σd/f、及式(5)所示之焦點距離之比fs/f如以下之表4所示。
即,根據表3可知構成前群31之透鏡之中,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為透鏡L11與透鏡L12,並且可知構成前群31之透鏡之中,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為透鏡L13。
又,根據圖7可知,構成前群31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之中,阿貝數最大者為透鏡L12,其阿貝數為70.23。進而,根據圖7可知,構成前群31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即透鏡L13之阿貝數為23.90。
因此,可知阿貝數之最大值νmax與最小值νmin之差如表4所示成為 46.33(=70.23-23.90)>14,亦滿足式(1)之關係及式(2)之關係。
又,根據如表3所示攝像透鏡21之全長Σd為7.853,攝像透鏡21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f為1.5918,可知全長Σd與焦點距離f之比如表4所示成為4.93340872(=7.853/1.5918)<15,滿足式(3)之關係及式(4)之關係。
進而,根據如表3所示後群33之焦點距離fs為2.3342,攝像透鏡21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f為1.5918,可知焦點距離fs與焦點距離f之比如表4所示成為1.46639025(=2.3342/1.5918),滿足式(5)。
如以上般,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之圖6之攝像透鏡21成為小型且具有充分之光學性能者。將此種攝像透鏡21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示於圖9。
再者,於圖9中,圖中,左側示出球面像差,中央示出像散,右側示出畸變像差。又,圖9之記載方法與圖5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但,圖9中,像散及畸變像差之縱軸成為像之高度。
根據圖9所示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可知於攝像透鏡21中各像差被良好地修正,獲得充分之光學性能。
<第3實施形態>
<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
繼而,對應用本技術之照相機模組之又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0係表示照相機模組之另一構成例之圖。再者,於圖10中對與圖2中之情形對應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
圖10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包括攝像透鏡21、光學濾光片22、及影像感測器23。圖10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成為攝像透鏡21之前群31與後群33之透鏡構成與圖2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不同,其他方面則與圖2之照相機模組11相同之構成。
圖10中,前群31包括透鏡L21至透鏡L23,且自物體側朝向攝像 面之方向依序配置有透鏡L21至透鏡L23。又,後群33包括透鏡L24至透鏡L27,且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之方向依序配置有透鏡L24至透鏡L27。而且,於前群31與後群33之間配置有光圈32。
如此,圖10所示之攝像透鏡21中,後群33包括4片透鏡,構成後群33之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L27成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而且,該透鏡L27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成為於透鏡端附近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具體而言,透鏡L27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中,光軸附近之形狀成為凹形狀,外周部分附近之形狀成為凸形狀。
又,圖10中,對構成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等構件之各面賦予面編號。具體而言,對透鏡L21至透鏡L23之各透鏡面、光圈32之表面、透鏡L24至透鏡L27之各透鏡面、及光學濾光片22之表背之各面,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方向依序賦予面編號S41至面編號S57。
此種構成之攝像透鏡21之全長、攝像透鏡21之焦點距離、前群31之焦點距離、後群33之焦點距離、及透鏡L21至透鏡L27之焦點距離如以下之表5所示。再者,表5之記載方法與表1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可知該例中,前群31作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而發揮功能,後群33作為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而發揮功能。
又,圖10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面等各面之曲率半徑R、鄰接之各面間之距離即面間隔d、各透鏡等之折射率、及各透鏡等之阿貝數如圖11所示。
圖11中,關於對圖10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之各面賦予面編號S41至面編號S57之各面,記述曲率半徑R與面間隔d,並且記述各透鏡與光學濾光片22之折射率及阿貝數。再者,圖11之記載方法與圖3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進而,構成圖10所示之攝像透鏡21之透鏡中之透鏡L22至透鏡L27之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形狀,該等透鏡面之形狀可使用圖12所示之各係數並藉由上述式(6)所示之非球面式而表示。
圖12中,對於具有非球面形狀之面編號S43至面編號S46、及面編號S48至面編號S55之各面,示出式(6)之計算所需要之曲率半徑R、圓錐常數K、及非球面係數A至非球面係數H。再者,圖12之記載方法與圖4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基於以上所示之設計資料之圖10之攝像透鏡21成為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者。
例如,式(1)所示之阿貝數之差νmaxmin、式(3)所示之全長與焦點距離之比Σd/f、及式(5)所示之焦點距離之比fs/f如以下之表6所示。
即,阿貝數之最大值νmax與最小值νmin之差成為36.76>14,全長Σd與焦點距離f之比成為4.965269913<15,焦點距離fs與焦點距離f之比成為1.672329181。因此,可知滿足上述式(1)、式(3)、及式(5)。又,亦可滿足式(2)及式(4)之關係。再者,表6所示之各值之算出方法與表2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如以上般,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之圖10之攝像透鏡21成為小型且具有充分之光學性能者。將此種攝像透鏡21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示於圖13。
再者,於圖13中,圖中,左側示出球面像差,中央示出像散,右側示出畸變像差。又,圖13之記載方法與圖9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根據圖13所示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可知於攝像透鏡21中各像差被良好地修正,獲得充分之光學性能。
<第4實施形態>
<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
繼而,對應用本技術之照相機模組之又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4係表示照相機模組之另一構成例之圖。再者,於圖14中對與圖2中之情形對應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
圖14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包括攝像透鏡21、光學濾光片22、及影像感測器23。圖14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成為攝像透鏡21之前群31與後群33之透鏡構成與圖2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不同,其他方面則與圖2之照相機模組11相同之構成。
圖14中,前群31包括透鏡L31至透鏡L33,且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之方向依序配置有透鏡L31至透鏡L33。又,後群33包括透鏡L34至透鏡L37,且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之方向依序配置有透鏡L34至透鏡L37。而且,於前群31與後群33之間配置有光圈32。
如此,圖14所示之攝像透鏡21中,後群33包括4片透鏡,構成後群33之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L37成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而且,該透鏡L37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成為於透鏡端附近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具體而言,透鏡L37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中,光軸附近之形狀成為凹形狀,外周部分附近之形狀成為凸形狀。
又,圖14中,對構成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等構件之各面賦予面編號。具體而言,對透鏡L31至透鏡L33之各透鏡面、光圈32之表面、透鏡L34至透鏡L37之各透鏡面、及光學濾光片22之表背之各面,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方向依序賦予面編號S61至面編號S77。
此種構成之攝像透鏡21之全長、攝像透鏡21之焦點距離、前群31之焦點距離、後群33之焦點距離、及透鏡L31至透鏡L37之焦點距離如以下之表7所示。再者,表7之記載方法與表1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可知該例中,前群31作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而發揮功能,後群33作為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而發揮功能。
又,圖14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面等各面之曲率半徑R、鄰接之各面間之距離即面間隔d、各透鏡等之折射率、及各透鏡等之阿貝數如圖15所示。
圖15中,關於對圖14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之各面賦予面編號S61至面編號S77之各面,記述以曲率半徑R與面間隔d,並且記述以各透鏡與光學濾光片22之折射率及阿貝數。再者,圖15之記載方法與圖3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進而,構成圖14所示之攝像透鏡21之透鏡中之透鏡L34至透鏡 L37之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形狀,該等透鏡面之形狀可使用圖16所示之各係數並藉由上述式(6)所示之非球面式而表示。
圖16中,對於具有非球面形狀之面編號S68至面編號S75之各面,示出式(6)之計算所需要之曲率半徑R、圓錐常數K、及非球面係數A至非球面係數H。再者,圖16之記載方法與圖4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基於以上所示之設計資料之圖14之攝像透鏡21成為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者。
例如,式(1)所示之阿貝數之差νmaxmin、式(3)所示之全長與焦點距離之比Σd/f、及式(5)所示之焦點距離之比fs/f如以下之表8所示。
即,阿貝數之最大值νmax與最小值νmin之差成為72.19>14,全長Σd與焦點距離f之比成為4.854495628<15,焦點距離fs與焦點距離f之比成為1.051220149。因此,可知滿足上述式(1)、式(3)、及式(5)。又,亦滿足式(2)及式(4)之關係。再者,表8所示之各值之算出方法與表2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如以上般,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之圖14之攝像透鏡21成為小型且具有充分之光學性能者。將此種攝像透鏡21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示於圖17。
再者,於圖17中,圖中,左側示出球面像差,中央示出像散,右側示出畸變像差。又,圖17之記載方法與圖9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根據圖17所示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可知於攝像透鏡21中各像差被良好地修正,獲得充分之光學性能。
<第5實施形態>
<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
繼而,對應用本技術之照相機模組之又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8係表示照相機模組之另一構成例之圖。再者,於圖18中對與圖2中之情形對應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
圖18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包括攝像透鏡21、光學濾光片22、及影像感測器23。圖18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成為攝像透鏡21之前群31與後群33之透鏡構成與圖2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不同,其他方面則與圖2之照相機模組11相同之構成。
圖18中,前群31包括透鏡L41至透鏡L43,且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之方向依序配置有透鏡L41至透鏡L43。又,後群33包括透鏡L44至透鏡L46,且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之方向依序配置有透鏡L44至透鏡L46。而且,於前群31與後群33之間配置有光圈32。
圖18所示之攝像透鏡21中,構成後群33之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L46成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而且,該透鏡L46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成為於透鏡端附近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具體而言,透鏡L46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中,光軸附近之形狀成為凹形狀,外周部分附近之形狀成為凸形狀。
又,圖18中,對構成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等構件之各面賦予面編號。具體而言,對透鏡L41至透鏡L43之各透鏡面、光圈32之表面、透鏡L44至透鏡L46之各透鏡面、及光學濾光片22之表背之各面,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方向依序賦予面編號S81至面編號S94。再者,對相互密接之透鏡L44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與透鏡L45之物體側之透鏡面賦予相同之面編號S89。
此種構成之攝像透鏡21之全長、攝像透鏡21之焦點距離、前群31之焦點距離、後群33之焦點距離、及透鏡L41至透鏡L46之焦點距 離如以下之表9所示。再者,表9之記載方法與表1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可知該例中,前群31作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而發揮功能,後群33作為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而發揮功能。
又,圖18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面等各面之曲率半徑R、鄰接之各面間之距離即面間隔d、各透鏡等之折射率、及各透鏡等之阿貝數如圖19所示。
圖19中,關於對圖18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之各面賦予面編號S81至面編號S94之各面,記述曲率半徑R與面間隔d,並且記述各透鏡與光學濾光片22之折射率及阿貝數。再者,圖19之記載方法與圖3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進而,構成圖18所示之攝像透鏡21之透鏡中之透鏡L43及透鏡L46之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形狀,該等透鏡面之形狀可使用圖20所示之各係數並藉由上述式(6)所示之非球面式而表示。
圖20中,對於具有非球面形狀之面編號S85、面編號S86、面編號S91、及面編號S92之各面,示出式(6)之計算所需要之曲率半徑R、圓錐常數K、及非球面係數A至非球面係數H。再者,圖20之記載方法與圖4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基於以上所示之設計資料之圖18之攝像透鏡21成為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者。
例如,式(1)所示之阿貝數之差νmaxmin、式(3)所示之全長與焦點距離之比Σd/f、及式(5)所示之焦點距離之比fs/f如以下之表10所示。
即,阿貝數之最大值νmax與最小值νmin之差成為40.298>14,全長Σd與焦點距離f之比成為5.000053031<15,焦點距離fs與焦點距離f之比成為1.495624967。因此,可知滿足上述式(1)、式(3)、及式(5)。又,亦滿足式(2)及式(4)之關係。再者,表10所示之各值之算出方法與表2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如以上般,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之圖18之攝像透鏡21成為小型且具有充分之光學性能者。將此種攝像透鏡21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示於圖21。
再者,於圖21中,圖中,左側示出球面像差,中央示出像散,右側示出畸變像差。又,圖21之記載方法與圖9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根據圖21所示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可知於攝像透鏡21中各像差被良好地修正,獲得充分之光學性能。
<第6實施形態>
<照相機模組之構成例>
繼而,對應用本技術之照相機模組之又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22係表示照相機模組之另一構成例之圖。再者,於圖22中對與圖2中之情形對應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
圖22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包括攝像透鏡21、光學濾光片22、及影像感測器23。圖22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成為攝像透鏡21之前群31與後群33之透鏡構成與圖2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不同,其他方面則與圖2之照相機模組11相同之構成。
圖22中,前群31包括透鏡L51至透鏡L53,且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之方向依序配置有透鏡L51至透鏡L53。又,後群33包括透鏡L54至透鏡L57,且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之方向依序配置有透鏡L54至透鏡L57。而且,於前群31與後群33之間配置有光圈32。
如此,圖22所示之攝像透鏡21中,後群33包括4片透鏡,構成後群33之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L57成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而且,該透鏡L57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成為於透鏡端附近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具體而言,透鏡L57之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中,光軸附近之形狀成為凹形狀,外周部分附近之形狀成為凸形狀。
又,圖22中,對構成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等構件之各面賦予面編號。具體而言,對透鏡L51至透鏡L53之各透鏡面、光圈32之表面、透鏡L54至透鏡L57之各透鏡面、及光學濾光片22之表背之各面,自物體側朝向攝像面方向依序賦予面編號S101至面編號S117。
此種構成之攝像透鏡21之視角成為171度,攝像透鏡21之全長、攝像透鏡21之焦點距離、前群31之焦點距離、後群33之焦點距離、及透鏡L51至透鏡L57之焦點距離如以下之表11所示。再者,表11之記載方法與表1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可知該例中,前群31與後群33分別作為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而發揮功能。
又,圖22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之透鏡面等各面之曲率半徑R、鄰接之各面間之距離即面間隔d、各透鏡等之折射率、及各透鏡等之阿貝數如圖23所示。
圖23中,關於對圖22所示之照相機模組11之各面賦予面編號S101至面編號S117之各面,記述曲率半徑R與面間隔d,並且記述各透鏡與光學濾光片22之折射率及阿貝數。再者,圖23之記載方法與圖3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進而,構成圖22所示之攝像透鏡21透鏡中之透鏡L53至透鏡L57之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形狀,該等透鏡面之形狀可使用圖24所示之各係數並藉由上述式(6)所示之非球面式而表示。
圖24中,對於具有非球面形狀之面編號S105、面編號S106、及面編號S108至面編號S115之各面,示出式(6)之計算所需要之曲率半徑R、圓錐常數K、及非球面係數A至非球面係數H。再者,圖24之記載方法與圖4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基於以上所示之設計資料之圖22之攝像透鏡21成為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者。
例如,式(1)所示之阿貝數之差νmaxmin、式(3)所示之全長與焦點距離之比Σd/f、及式(5)所示之焦點距離之比fs/f如以下之表12所示。
即,阿貝數之最大值νmax與最小值νmin之差成為14.44>14,全長Σd與焦點距離f之比成為6.274869911<15,焦點距離fs與焦點距離f之比成為3.911157025。因此,可知滿足上述式(1)、式(3)、及式(5)。又,亦滿足式(2)及式(4)之關係。再者,表12所示之各值之算出方法與表2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如以上般,滿足本技術之概要中所說明之各條件之圖22之攝像透鏡21成為小型且具有充分之光學性能者。將此種攝像透鏡21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示於圖25。
再者,於圖25中,圖中,左側示出球面像差,中央示出像散,右側示出畸變像差。又,圖25之記載方法與圖5中之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根據圖25所示之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像差,可知於攝像透鏡21中各像差被良好地修正,獲得充分之光學性能。
[攝像裝置之構成例]
再者,本技術可應用於行動電話或可佩戴式照相機、數位靜態照相機或視訊照相機等具備攝像透鏡之攝像裝置全部。
圖26係表示應用本技術之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26之攝像裝置301包括:包含透鏡群等之光學部311,固體攝像元件(攝像器件)312,及作為照相機信號處理電路之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數位信號處理器)電路313。又,攝像裝置301亦包括圖框記憶體314、顯示部315、記錄部316、操作部317、及電源部318。DSP電路313、圖框記憶體314、顯示部315、記錄部316、操作部317及電源部318經由匯流排線319而相互連接。
光學部311攝入來自被攝體之入射光(像光)而於固體攝像元件312之攝像面上成像。固體攝像元件312將藉由光學部311而於攝像面上成像之入射光之光量以像素單位轉換為電信號並作為像素信號輸出。該等光學部311與固體攝像元件312對應於上述照相機模組11。
顯示部315例如包括液晶面板或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面板等面板型顯示裝置,且顯示由固體攝像元件312攝像之動態圖像或靜止圖像。記錄部316將由固體攝像元件312攝像之動態圖像或靜止圖像記錄於錄影帶或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數位多功能光碟)等記錄媒體。
操作部317於使用者之操作下,對於攝像裝置301所具有之各種功能發出操作指令。電源部318將成為DSP電路313、圖框記憶體314、顯示部315、記錄部316及操作部317之動作電源之各種電源對該等供給對象適當供給。
再者,本技術之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於不脫離本技術之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
進而,本技術亦可為以下之構成。
[1]一種攝像透鏡,其包括:前群,其配置於物體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至少1片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後群,其配置於攝像面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光圈,其配置於上述前群與上述後群之間;且將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設為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於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大值設為νmax,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小值設 為νmin時,滿足νmaxmin>14之關係。
[2]如[1]之攝像透鏡,其中於將自位於最靠物體側之透鏡面之面頂點至攝像面為止之光軸上之距離設為Σd,將上述攝像透鏡之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設為f時,滿足Σd/f<15之關係。
[3]如[1]或[2]之攝像透鏡,其中於將位於較上述光圈更靠攝像面側之透鏡之合成焦點距離設為fs,將上述攝像透鏡之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設為f時,滿足0.5<fs/f<5.0之關係。
[4]如[1]至[3]中任一項之攝像透鏡,其中滿足νmaxmin>14.4之關係。
[5]如[2]之攝像透鏡,其中滿足Σd/f<8.0之關係。
[6]如[1]至[5]中任一項之攝像透鏡,其中位於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
[7]如[1]至[6]中任一項之攝像透鏡,其中將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光軸附近設為凹形狀,將周邊部設為凸形狀。
[8]如[1]至[7]中任一項之攝像透鏡,其中上述攝像透鏡之視角為100度以上。
[9]如[1]至[8]中任一項之攝像透鏡,其中上述攝像透鏡包括6片以上之透鏡。
[10]如[1]至[9]中任一項之攝像透鏡,其中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之透鏡由塑膠形成。
[11]如[1]至[10]中任一項之攝像透鏡,其中 特定之大小以下之透鏡由塑膠形成。
[12]如[1]至[11]中任一項之攝像透鏡,其中特定之大小以上之透鏡由玻璃形成。
11‧‧‧照相機模組
21‧‧‧攝像透鏡
22‧‧‧光學濾光片
23‧‧‧影像感測器
31‧‧‧前群
32‧‧‧光圈
33‧‧‧後群
L1~L6‧‧‧透鏡

Claims (14)

  1. 一種攝像透鏡,其包括:前群,其配置於物體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至少1片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後群,其配置於攝像面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光圈,其配置於上述前群與上述後群之間;且將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設為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於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大值設為νmax,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小值設為νmin時,滿足νmaxmin>14之關係。
  2. 如請求項1之攝像透鏡,其中於將自位於最靠物體側之透鏡面之面頂點至攝像面為止之光軸上之距離設為Σd,將上述攝像透鏡之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設為f時,滿足Σd/f<15之關係。
  3. 如請求項1之攝像透鏡,其中於將位於較上述光圈更靠攝像面側之透鏡之合成焦點距離設為fs,將上述攝像透鏡之整個系統之焦點距離設為f時,滿足0.5<fs/f<5.0之關係。
  4. 如請求項1之攝像透鏡,其中滿足νmaxmin>14.4之關係。
  5. 如請求項2之攝像透鏡,其中滿足Σd/f<8.0之關係。
  6. 如請求項1之攝像透鏡,其中位於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為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
  7. 如請求項1之攝像透鏡,其中將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光軸附近設為凹形狀,將周邊部設為凸形狀。
  8. 如請求項1之攝像透鏡,其中上述攝像透鏡之視角為100度以上。
  9. 如請求項1之攝像透鏡,其中上述攝像透鏡包括6片以上之透鏡。
  10. 如請求項1之攝像透鏡,其中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之透鏡由塑膠形成。
  11. 如請求項1之攝像透鏡,其中特定之大小以下之透鏡由塑膠形成。
  12. 如請求項1之攝像透鏡,其中特定之大小以上之透鏡由玻璃形成。
  13. 一種照相機模組,其具備攝像透鏡,該攝像透鏡包括:前群,其配置於物體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至少1片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後群,其配置於攝像面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光圈,其配置於上述前群與上述後群之間;且將上述攝像透鏡之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設為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於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大值設為νmax,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小值設為νmin時,滿足νmaxmin>14之關係。
  14. 一種攝像裝置,其具備攝像透鏡,該攝像透鏡包括:前群,其配置於物體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 鏡及至少1片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後群,其配置於攝像面側,且包括至少1片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及光圈,其配置於上述前群與上述後群之間;且將上述攝像透鏡之最靠攝像面側之透鏡面之形狀設為具有拐折點之非球面形狀,於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負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大值設為νmax,將構成上述前群之具有正折射力之透鏡之阿貝數之最小值設為νmin時,滿足νmaxmin>14之關係。
TW103112377A 2013-05-28 2014-04-02 Camera lens,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TWI6166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1766 2013-05-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5177A true TW201445177A (zh) 2014-12-01
TWI616679B TWI616679B (zh) 2018-03-01

Family

ID=51988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2377A TWI616679B (zh) 2013-05-28 2014-04-02 Camera lens,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160519A1 (zh)
EP (1) EP3006976A4 (zh)
JP (1) JPWO2014192567A1 (zh)
KR (1) KR20160013855A (zh)
CN (1) CN105308490A (zh)
TW (1) TWI616679B (zh)
WO (1) WO201419256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4797A (zh) * 2015-06-29 2017-01-11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77808B (zh) 2014-01-17 2015-03-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車用攝影裝置
TWI510804B (zh) 2014-08-01 2015-12-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07723B (zh) 2014-08-01 2015-1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74037B (zh) 2015-01-30 2017-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KR102458661B1 (ko) * 2015-03-18 2022-10-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초광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JP6425028B2 (ja) * 2015-04-15 2018-11-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及び携帯端末
TWI536040B (zh) 2015-04-16 2016-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4433B (zh) 2015-05-20 2019-10-11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
CN106199912B (zh) * 2015-05-25 2018-12-28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TWI580998B (zh) * 2016-01-21 2017-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61221B (zh) * 2016-07-06 2019-06-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612328B (zh) * 2016-07-28 2018-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96374B (zh) 2016-08-26 2017-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4141B (zh) 2016-10-14 2018-1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6772951B (zh) * 2017-03-02 2022-12-13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广角低畸变镜头
TWI616700B (zh) 2017-04-17 2018-03-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0811B (zh) 2017-06-16 2018-1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0338352B2 (en) 2017-07-05 2019-07-02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Wide-angle lens system for ultra-short and large field-of-view camera module
TWI637212B (zh) 2017-10-27 2018-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36295B (zh) * 2017-11-23 2018-09-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8254872B (zh) * 2017-12-29 2020-06-16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TWI657258B (zh) 2018-03-02 2019-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781701B (zh) * 2019-04-04 2022-02-15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JP7335596B2 (ja) * 2019-09-12 2023-08-30 株式会社コシナ 撮像光学系
WO2021128188A1 (zh) * 2019-12-26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28132A1 (zh) * 2019-12-26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5244445B (zh) * 2020-02-13 2023-11-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摄像头模块和成像设备
TWI721904B (zh) 2020-06-10 2021-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4200637B (zh) * 2020-09-17 2023-06-23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CN112965211B (zh) * 2021-03-24 2023-12-1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6859551A (zh) 2023-06-08 2023-10-10 辰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52214B2 (ja) * 1994-02-21 2002-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小型のズームレンズ
JP2001124990A (ja) * 1999-10-28 2001-05-11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JP4090246B2 (ja) 2002-02-12 2008-05-28 株式会社長野光学研究所 広角レンズ
JP4821121B2 (ja) 2005-01-31 2011-11-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広角レンズ系
JP2006309043A (ja) * 2005-05-02 2006-11-09 Nidec Copal Corp 撮像レンズ
JP4949871B2 (ja) * 2007-01-22 2012-06-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該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1359087B (zh) * 2007-08-02 2010-06-0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使用该广角镜头的车辆装置
KR100961124B1 (ko) * 2008-04-04 2010-06-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광각 광학계
JP5102110B2 (ja) * 2008-05-27 2012-12-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この撮像レンズ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WO2010001713A1 (ja) * 2008-06-30 2010-01-07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広角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008489A (ja) * 2010-06-28 2012-01-12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WO2012132455A1 (ja) * 2011-03-30 2012-10-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16162B (zh) * 2011-04-22 2013-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影像擷取系統
JP2013003547A (ja) * 2011-06-22 2013-01-07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38471B (zh) * 2011-08-24 2014-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
TWI438480B (zh) * 2012-03-09 2014-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系統組
TWI452330B (zh) * 2012-12-10 2014-09-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廣視角攝像鏡組
TWI477808B (zh) * 2014-01-17 2015-03-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車用攝影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4797A (zh) * 2015-06-29 2017-01-11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N106324797B (zh) * 2015-06-29 2018-12-28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6679B (zh) 2018-03-01
WO2014192567A1 (ja) 2014-12-04
EP3006976A4 (en) 2017-01-11
CN105308490A (zh) 2016-02-03
KR20160013855A (ko) 2016-02-05
EP3006976A1 (en) 2016-04-13
JPWO2014192567A1 (ja) 2017-02-23
US20170160519A1 (en) 2017-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6679B (zh) Camera lens,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US11885940B2 (en)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966013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520705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740439B2 (en)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80356614A1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80335610A1 (en) Photograph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509200B2 (en)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822056B2 (en)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6114633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20110128637A1 (en) Imaging lens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11815662B2 (en) Optical image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nine lenses of +−−+−−−+−, +−+++−−+−, +−−−++−+−, +−−+++−+− or +−−+−+−+− refractive powers
JP6550787B2 (ja)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ステレオカメラ装置および車載カメラ装置
TW201411180A (zh) 攝像鏡頭
KR20160110747A (ko) 촬영 렌즈계
US20200285027A1 (en)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724264B1 (ko) 촬영 렌즈계
JP2011112719A (ja) 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並びに、当該撮像装置を搭載した携帯機器
US11841550B2 (en)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220040962A (ko) 고화소 모바일 소형 망원 광학계
KR20140126608A (ko) 어안 렌즈계
KR20120106021A (ko) 소형 렌즈계 및 이를 이용한 휴대용 기기
KR20120139629A (ko) 촬상 광학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