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0680A - 連結具 - Google Patents

連結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0680A
TW201440680A TW102148192A TW102148192A TW201440680A TW 201440680 A TW201440680 A TW 201440680A TW 102148192 A TW102148192 A TW 102148192A TW 102148192 A TW102148192 A TW 102148192A TW 201440680 A TW201440680 A TW 2014406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rtions
elastic deformation
engaged
socket
plu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8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4856B (zh
Inventor
Ryoichiro Takazakura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40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0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4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485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t least one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由設置成可相互地連結及解除連結,且各自具有被安裝在其他的構件之安裝部(28a、38)的插頭(12)及插座(14)所構成之連結具。具有:從插頭(12)之基部(16)突出之突出部(22)、及形成在突出部(22)之卡合部(24)。在插座(14),具備有:收容突出部(22)之收容部(32)、及形成在收容部(32)且供卡合部(24)卡合之被卡合部(34)。將用以進行卡合部(24)與被卡合部(34)的卡合解除操作之操作片(26),設置於插頭(12)或插座(14)。在突出部(22),具備有:藉由以操作片(26)之卡合解除操作而彈性變形之第1彈性變形部(23)、及形成在與第1彈性變形部(23)不同之位置,且在插頭(12)與插座(14)之連結時,在分別朝背離之方向加諸荷重之際,以一定的荷重以上使卡合部(24)與被卡合部(34)之卡合被解除地彈性變形之第2彈性變形部(25)。

Description

連結具
本發明,係關於:由公構件及母構件所構成,並可相互地連結及解除連結之帶扣等之連結具。
以往,使用帶扣作為將例如繩狀構件的端部等之兩個連結對象物卡合脫離自如地連結之連結具。該帶扣,係由:公構件即插頭、及將該插頭插入而卡合之母構件即插座所構成。插頭,係具備有插頭本體、及相互平行地形成在該插頭本體的兩側之一對腳部。在各腳部之前端部分,分別形成有操作片及卡合部。插座,係具備有插座本體、及形成在該插座本體且可將插頭插入之插入孔。在插入孔,形成有與腳部抵接而使腳部相互地往內側彈性變位之抵接部,並且分別形成有供腳部之卡合部卡合之被卡合部及露出腳部的操作片之開口部。
如此般的帶扣等之連結具中,在用於例如脖子懸掛之物的繩體之連結之情況時,有可能繩子會卡到什麼東西而就會掐住脖子。因此,作為施以如此般的情況之安全對策之連結具,有: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般地,以一定以上 之力量將連結解除之連結具。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連結具,係具有與上述之帶扣同樣之結構,並將插頭的卡合部與插座的被卡合部之接觸部分,對於將插頭從插座拔出之方向傾斜而形成。藉此,可減輕為了將插頭從插座拔出所需要之力量,且脖子不會掐住地可將連結解除而擔保安全性。
此外,作為施以安全對策之連結具,也提案有:如專利文獻2所揭示地,具備有若施加一定之力量就會破斷的破斷部之連結具、以一定以上之力量連結部之卡合就會脫落之連結具、及以一定以上之力量將連結部之保持解除之連結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案登錄第308672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9-319號公報
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連結具之構造之情況時,並不操作插頭之腳部,在利用由來自外部的張力等之拔出來將卡合部與被卡合部之卡合解除之際,腳部之彎曲的地方,係插入插頭之際的腳部之彎曲地方、及按壓腳部之操作片而解除連結之際的腳部之彎曲地方為相同。因此,對於為了 安全性藉由拔出方向之力量使腳部彎曲而解除卡合,必須作成:使在卡合部與被卡合部之接觸位置的相互之抵接面之至少其中一方,對於拔出方向大大地傾斜之構造,且以較弱的拔出力量將卡合解除。因此,對於將解除卡合之際的拔出力量作為相對地某種程度較強者,必須將在卡合部與被卡合部之抵接面的接觸位置之傾斜角度,設定成使對於拔出方向接近直角,而在如此的構造之情況,難以順利地進行腳部之彈性變形,且在卡合解除時有時會在腳部之卡合部和插座之被卡合部產生損傷,而無法再利用。
又,專利文獻2所揭示的連結具之情況時也是,連結具之一部分會破斷的構造之情況,係無法再利用,且以一定以上之力量將卡合解除的構造之情況,係有與上述專利文獻1同樣的問題點。更且,以一定以上之力量將連結部之保持解除之構造,係需要保持及其解除之機構,且為了使以一定以上之力量來解除,對於細小零件被要求複雜而高精度之機構,並需要零件成本。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先前技術之問題點而完成者,其目的為提供一種以較強之力量將連結解除,且重複的使用亦可經得住之帶扣。
本發明,係由設置成可相互地連結及解除連結,且各自具有被安裝在其他的構件之安裝部的插頭及插座所構成之連結具,而具有:從上述插頭之基部突出之突出部、及 形成在上述突出部之卡合部,在上述插座,具備有:收容上述突出部之收容部、及形成在上述收容部且供上述卡合部卡合之被卡合部,並將用以進行上述卡合部與上述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操作之操作片,設置於上述插頭或上述插座,在上述突出部,設置有:藉由以上述操作片之卡合解除操作而彈性變形之第1彈性變形部、及形成在與該第1彈性變形部不同之位置,且在上述插頭與上述插座之連結狀態下,在分別朝背離之方向加諸荷重之際,以一定的荷重以上使上述卡合部與上述被卡合部之卡合被解除地彈性變形之第2彈性變形部。
上述第1彈性變形部及上述第2彈性變形部,係將上述突出部之厚度形成比其他的部分更薄狀。
上述突出部係一對之腳部,於上述腳部的前端部具備上述卡合部,於上述收容部設置上述被卡合部,上述腳部可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使上述卡合部與上述被卡合部卡合。
上述第1彈性變形部,係形成在上述腳部之基端部側,且上述第2彈性變形部,係設置在上述腳部之上述卡合部側。更且,上述第2彈性變形部,係與上述腳部之上述卡合部接鄰而設置。或者,上述第2彈性變形部,係設置在上述突出部之上述卡合部。
亦可為:上述突出部,係由突出成平板狀之卡合舌片所構成,並將上述卡合部設置在上述卡合舌片之前端部。
上述第2彈性變形部,係本身的彈性限度內之荷重相 互地朝背離之方向施加時,上述卡合部與上述被卡合部之卡合就會被解除,且不會降低卡合強度地,可重複地進行上述插頭與上述插座之卡合及解除卡合。
由於本發明之帶扣,係將第1彈性變形部與第2彈性變形部分開設置,因此藉由第2彈性變形部之彈性係數可容易且正確地設定利用來自外部之荷重將卡合解除之條件。尤其,可容易地設定只以一定以上之較強的力量卡合就會脫落般之構造。而且,第2彈性變形部,係為彈性限度內之變形,且對於重複的藉由拉引荷重之卡合解除也具有耐久性,可提供局部性的損傷也不會產生之連結具。
10‧‧‧帶扣
12‧‧‧插頭
14‧‧‧插座
16、18‧‧‧基部
22、42、62‧‧‧腳部
22a、42a、62a、82a‧‧‧基端部
22b、42b、62b、82b‧‧‧前端部
22c、42c、62c、82c‧‧‧傾斜面
24、44、64、84、104‧‧‧卡合部
24a、34a、44a、54a、64a、74a、84a、94a、104a‧‧‧抵接面
23、43、63、83、103‧‧‧第1彈性變形部
25、45、65、85、105‧‧‧第2彈性變形部
26、46、76、86、106‧‧‧操作片
28a、28b、38‧‧‧安裝孔
32、52、72、92、112‧‧‧收容部
32a、52a、72a、92a、112a‧‧‧插入口
34、54、74、94、114‧‧‧被卡合部
第1圖,係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帶扣的插頭與插座之立體圖。
第2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之帶扣的插頭與插座之部分破斷正面圖。
第3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之帶扣的連結狀態之立體圖。
第4(a)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之帶扣的插頭之正面圖,第4(b)圖,係該插頭之右側面圖。
第5(a)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之帶扣的插座之平面圖,第5(b)圖,係該插座之正面圖,第5(c)圖,係 該插座之右側面圖。
第6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之帶扣的連結狀態之正面圖。
第7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之帶扣的連結狀態之背面圖。
第8圖,係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帶扣的插頭與插座之立體圖。
第9圖,係第二實施形態之帶扣的插頭與插座之部分破斷正面圖。
第10圖,係第二實施形態之帶扣的連結狀態之立體圖。
第11(a)圖,係第二實施形態之帶扣的插頭之正面圖,第11(b)圖,係該插頭之A-A斷面圖。
第12(a)圖,係第二實施形態之帶扣的插座之平面圖,第12(b)圖,係該插座之正面圖,第12(c)圖,係該插座之B-B斷面圖。
第13圖,係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之帶扣的插頭與插座之部分破斷正面圖。
第14圖,係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之卡止具的插頭與插座之立體圖。
第15圖,係第四實施形態之卡止具的連結狀態之立體圖。
第16(a)圖,係第四實施形態之卡止具的插頭之正面圖,第16(b)圖,係該插頭之C-C斷面圖。
第17(a)圖,係第四實施形態之卡止具的插座之正面圖,第17(b)圖,係該插座之D-D斷面圖。
第18(a)圖,係第四實施形態之卡止具的連結狀態之正面圖,第18(b)圖,係該卡止具之E-E斷面圖。
第19圖,係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之卡止具的連結狀態之正面圖。
第20圖,係第19圖之F-F斷面圖。
[發明之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第1圖~第7圖說明關於本發明之連結具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帶扣10。該實施形態之帶扣10,係由安裝在未圖示之手提包類等之皮帶或繩體等其他的構件之端部等之插頭12及插座14所構成。插頭12與插座14,係藉由聚縮醛、聚醯胺、聚丙烯等之合成樹脂一體成形,且將插頭12插入於插座14而被連結。
在該插頭12,設置有:從其基部16之兩側平行地突出,且相互地形成對稱之突出部即一對之腳部22。在各腳部22之基端部22a,形成有將腳部22的外側面之一部分予以切缺而使彈性變形相對地容易之厚度較薄的之第1彈性變形部23。各腳部22之前端部22b,形成有與插座14之後述的被卡合部34卡合而相互地連結之卡合部24。卡合部24,係具有對於腳部22之突出方向大致直角方向之抵接面24a,且將抵接面24a分別朝外側方開放。各腳 部22之前端部22b的卡合部24之外側面,係形成隨著朝向前端側而會相互地接近般之傾斜面22c。
在卡合部24之基端部22a側,形成有將腳部22的外側面之一部分予以切缺而使彈性變形相對地容易之厚度較薄的之第2彈性變形部25。第2彈性變形部25,係為與第1彈性變形部23同樣地彈性變形容易之部分,並根據用途而設定適當的彎曲方向之彈性係數。在第1彈性變形部23與第2彈性變形部25之間,形成有稍稍朝側方鼓起之厚度較厚的操作片26。
在插頭12的基部16之端緣部,可調整皮帶的長度地平行地形成有被連結的皮帶等之安裝部即安裝孔28a、28b。又,在基部16之中央部,與腳部22平行地朝其突出方向突設有導引突部29。
在插座14,如第2圖等所示,形成有具有可將插頭12之腳部22插入的插入口32a之收容部32。將與插頭12之一對卡合部24進行卡合之一對被卡合部34,形成在該收容部32之與插入口32a相反側之端部即基部18。被卡合部34,係具有與卡合部24之抵接面24a相對面而相互地卡合之抵接面34a,且在相互的抵接狀態下接觸面,係對於與各腳部22之突出方向直角的面,分別朝向外側方向且腳部22之基端部22a方向僅僅數度程度之角度,例如3度左右傾斜。
在插座14之兩側面,形成有:在卡合部24與被卡合部34卡合之狀態下,各操作片26會分別露出於外側之一 對操作用開口部36。該操作用開口部36之周緣,係形成朝向腳部22的操作片26之插入方向中央部,漸漸相互地朝中心側凹陷之形狀。又,在插座14之與插入口32a相反側之端部,形成有可插通皮帶等之安裝部即安裝孔38。
在收容部32內之中央部,如第2圖等所示,從插入口32a朝向基部18側,於插座14之收容部32的表背之內面,形成有導引槽39。對於導引槽39,可將插頭12之導引突部29嵌合而插通。
其次,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帶扣10的使用方法及功能。首先,連結插頭12與插座14之情況時,係從第1圖之狀態,將插頭12之腳部22從插座14之插入口32a插入於收容部32。藉此,腳部22的前端部22b之傾斜面22c,會抵接於插座14之收容部32內的被卡合部34的角部之導引部34b。接著,隨著插頭12之推入,一對之腳部22,係相互地先朝內側方向,主要在第1彈性變形部23彈性變形,且一對之卡合部24通過一對之被卡合部34間之內側。接著,卡合部24之抵接面24a,朝插入方向通過被卡合部34之抵接面34a間時,腳部22的第1彈性變形部23之彈性變形就會復原,而腳部22就會分別回到外側之原本的位置。藉此,抵接面24a、34a相互地相對面,而對於腳部22之插入方向以大致直角的面相互地面接觸。
解除插頭12與插座14的連結之情況時,藉由將從插 座14的兩側面之操作用開口部36露出的插頭12之操作片26,從兩側往內側按壓,第1彈性變形部23會彈性變形,而卡合部24之抵接面24a會從被卡合部34之抵接面34a分別朝內側方向分開,並可將插頭12從插座14拔出。
其次,說明關於對於藉由該實施形態之帶扣10所連結的繩體等之連結構件受到某些來自外部的張力之情況時之動作。使帶扣10之插頭12與插座14相互地分離之方向的力量F加諸之情況時,其力量F,係卡合部24之抵接面24a作用於被卡合部34之抵接面34a。作用於抵接面24a、34a之力量F,係經由連結著之各構件,而從基部16夾介第1彈性變形部23、操作片26、及第2彈性變形部25,從抵接面24a作用於抵接面34a。此時,由於作用於抵接面24a、34a之力量F,係經由第2彈性變形部25而作用,因此在卡合部24之抵接面24a抵接之被卡合部34之抵接面34a的力量F之作用點、與從第2彈性變形部25作用於卡合部24的力量F之作用點有移位,而對於第2彈性變形部25藉由其移位寬幅d及作用的力量F之力矩M=Fd起作用。藉由該力矩M,第2彈性變形部25,係漸漸地使前端部22b相互地朝內側擺動地彈性變形。藉此,抵接面24a,係藉由外部之張力等之力量F,抵接面24a係其外側前端會往與基部16側相反側稍稍地擺動且傾斜。藉此,抵接面24a之法線與力量F之方向所成之角度θ,從0度附近漸漸地變大(以下,將抵接面之往卡 合解除方向之動作作為正數,而稱角度θ變大)。接著,作用於與抵接面24a平行的方向之滑力F1(F1=Fsin θ),超過靜止摩擦力即μ Fcos θ(μ:靜止摩擦係數)時(F1>μ Fcos θ),卡合部24就會在抵接面24a滑出,並將卡合部24與被卡合部34之連結解除。
此時,在第1彈性變形部23也是,抵接面24a、34a之中心與第1彈性變形部23之力量F的作用方向平行地移位,且在第1彈性變形部23也發生力矩,但為維持抵接面24a、34a之抵接狀態的方向之力矩,並非作用於解除卡合部24與被卡合部34之連結的方向。
根據該實施形態之帶扣10,帶扣10因來自外部之荷重而卡合被解除之條件,係在於第2彈性變形部25之彈性係數,且將該部分之厚度或粗度斷面形狀等予以適當設定,而可設計成以所想要的力量卡合就可解除。又,如只以一定以上之較強的力量卡合就會脫落般之構造亦可容易地作成。該情況下,使以預定之小的力量卡合則不會脫落地,將第2彈性變形部25之彈性係數予以設定即可。例如,不會損害皮包使用者的操作性之程度的彈性係數之第1彈性變形部23時,不小心的連結解除係不會產生,但亦可形成:在皮包被某人強力地拉引之情況下,因那樣的來自外部之張力第2彈性變形部25會彈性變形,而在皮包使用者可經得住的張力之極限使卡合部24與被卡合部34之卡合被解除。尤其,兒童等之情況,係兒童可經得住之10~20kg,較理想為十幾kg程度,例如在15kg抵接 面24a、34a彼此之卡合被解除較為理想。而且,第2彈性變形部25,係為彈性限度內之變形,對於重複的藉由拉引之卡合解除也具耐久性,且局部的損傷也不會產生,因此可長期間維持穩定的品質。
其次,參照第8圖~第12圖說明關於本發明之連結具的第二實施形態之帶扣。於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構件係賦予同一之符號而省略說明。該實施形態之帶扣40,亦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帶扣同樣地使用,因此安裝在未圖示之手提包類等之皮帶或繩體等的構件之端部來使用。
在該實施形態之插頭12的突出部即一對腳部42之基端部42a,形成有使彈性變形相對地容易之厚度薄的第1彈性變形部43。在各腳部42之比突出方向中間位置更前端側,形成有操作片46。在腳部42之操作片46的前端部42b之外側面,形成有隨著朝向前端側相互地接近般之傾斜面42c。在操作片46的基端部42a側之端部,形成有與後述之被卡合部54卡合而相互地連結之卡合部44。卡合部44,係具有對於腳部42之突出方向稍稍傾斜之抵接面44a,且抵接面44a分別朝外側方開放,並朝基端部42a側傾斜。
在從卡合部44連續的基端部42a側之腳部42,形成有使彈性變形相對地容易之厚度薄的第2彈性變形部45。第2彈性變形部45,係與第1彈性變形部43同樣地彈性變形容易之部分,且根據用途設定適當彎曲方向之彈性係數。
在插頭12的基部16之端緣部,形成有被連結的皮帶等之安裝部即安裝孔48。又,在基部16之中央部,與腳部42平行地朝其突出方向突設有導引突部49。在導引突部49之表面側形成有彎曲凹部49a,且在背面側,沿著突出方向形成有導引槽49b。
在插座14,形成有具有可插入插頭12之腳部42的插入口52a之收容部52。在插座14之兩側面,形成有在卡合狀態下各操作片46會分別露出於外側之一對操作用開口部56。該操作用開口部56之周緣,係形成朝向收容部52之中央部,相互地朝中心側凹陷之形狀。又,在插座14之與插入口52a相反側之端部即基部18,形成有可插通皮帶等之安裝部即安裝孔58。
在插座14,將與插頭12之一對卡合部44進行卡合之一對被卡合部54,形成在各操作片46分別露出於外側之一對操作用開口部56的插入口52a側之端緣部。被卡合部54,係具有與卡合部44之抵接面44a相對面而相互地卡合之抵接面54a,且在相互的抵接狀態下接觸面,係對於各腳部42之突出方向,以與卡合部44之抵接面44a同樣之傾斜可接觸地傾斜而設置。
在收容部52內之中央部,如第9圖、第12圖等所示,從插入口52a朝向基部18側,於插座14之收容部52的背面側之內面,形成有導引槽59a及導引突起59b。對於導引槽59a,可將插頭12之導引突部49嵌合,且導引突起59b,係可插通於插頭12之導引槽49b。
其次,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帶扣40的使用方法及功能。首先,連結插頭12與插座14之情況時,係從第8圖之狀態,將插頭12之腳部42從插座14之插入口52a插入於收容部52。此時,由於在插頭12及插座14具有表背面,因此將插頭12之導引槽49b對上插入於插座14之導引突起59b。藉由插入,腳部42的前端部42b之傾斜面42c,會抵接於插座14之收容部52內的兩側壁內之插入導引面即導引部55之表面,並隨著推入而腳部42之第1彈性變形部43會先朝內側方向彈性變形,且一對之卡合部44會通過一對之被卡合部54之內側。接著,卡合部44之抵接面44a通過被卡合部54之抵接面54a時,腳部42之第1彈性變形部43的彈性變形就會復原,而腳部42就會分別回到原本的位置。藉此,抵接面44a、54a會相互地相對面。
其次,解除插頭12與插座14的連結之情況時,藉由將從插座14的兩側面之操作用開口部56露出的插頭12之操作片46從兩側往內側按壓,卡合部44之抵接面44a會離開被卡合部54之抵接面54a,並可將插頭12從插座14拔出。
其次,說明關於對於藉由該實施形態之帶扣40所連結的繩體等之連結構件受到某些來自外部的張力之情況時之動作。對於帶扣40,使插頭12與插座14相互地分離之方向的力量F加諸之情況時,其力量F,係卡合部44之抵接面44a作用於被卡合部54之抵接面54a。作用於抵 接面44a、54a之力量F,係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對於第2彈性變形部45,藉由力量F之力矩M=Fd(d:力量的作用點之移位寬幅)起作用。藉由該力矩M,第2彈性變形部45,係漸漸地使前端部42b朝內側擺動地彈性變形。藉此,抵接面44a之法線與力量F之方向所成之角度θ,係最初對於力量之方向較0度朝負數側(抵接面44a之外側前端位於使朝基部16側傾斜),但比0度更漸漸地變大。接著,作用於與抵接面44a平行的方向之滑力F1(F1=Fsin θ),超過靜止摩擦力即μ Fcos θ(μ:靜止摩擦係數)時(F1>μ Fcos θ),抵接面44a就會滑出,並將卡合部44與被卡合部54之連結解除。
根據上述,該實施形態之帶扣40因來自外部之力量而卡合被解除之條件,係在於第2彈性變形部45之彈性係數,且將該部分之厚度或粗度斷面形狀等予以適當設定,而可設計成以所想要的力量卡合就可解除。在該實施形態中,亦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亦可如只以一定以上之較強的力量卡合就會脫落般之構造。更且,由於操作片46在腳部42之前端側,因此能以更輕的操作使腳部42之第1彈性變形部43彈性變形。
其次,參照第13圖說明關於本發明之連結具的第三實施形態之帶扣。於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構件係賦予同一之符號而省略說明。該實施形態之帶扣60,亦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帶扣同樣地使用,因此安裝在未圖示之手提包類等之皮帶或繩體等的構件之端部來使用。
該實施形態之插頭12,係從比其兩側部更稍微靠中央部之位置,突設突出部即一對之腳部62。在插頭12的腳部62之外側,突設有插入於插座14之際之進行引導及定位之定位突起61。
在腳部62之基端部62a,形成有彈性變形容易的第1彈性變形部63。腳部62,係以薄肉狀形成環狀,且具備有朝厚度方向貫通之空間部62d。在腳部62的前端部62b之外側面,形成有隨著朝向前端側而會相互地接近般之傾斜面62c。在各腳部62之前端部62b,形成有與插座14之後述的被卡合部74卡合而相互地連結之卡合部64。卡合部64,係具有對於腳部62之突出方向大致直角方向之抵接面64a,且抵接面64a分別朝外側方開放。形成卡合部64之部分的樹脂之厚度,係比腳部62的基端部62a之第1彈性變形部63較為薄,且彈性變形形成相對地容易,並構成第2彈性變形部65。於此之第1彈性變形部63、第2彈性變形部65,亦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根據用途而設定適當彎曲方向之彈性係數。在插頭12的基部16之端緣部,形成有被連結的皮帶等之安裝部即安裝孔68。
在插座14,形成有可將插頭12之腳部62插入之收容部72。在插座14之兩側面,可搖動地於兩側方設置有:在卡合狀態下將插頭12之腳部62往中心方向按壓而使彈性變形之操作片76。操作片76,係具備有:分別朝外側鼓出之操作片76a、及從操作片76a之內側表面朝內 側方向突出,而抵接於卡合著的插頭12之卡合部64的外側面之按壓部76b。
在插座14之收容部72內,突設有與插頭12之一對卡合部64卡合之一對被卡合部74。被卡合部74,係具有與卡合部64之抵接面64a相對面而相互地卡合之抵接面74a,且在相互的抵接狀態下接觸面,係位於對於各腳部62之突出方向大致90度交叉之面上。在被卡合部74之基端部,形成有腳部62的前端之傾斜面62c會抵接之導引部74b。在插座14之與插入口72a相反側之端部即基部18,形成有可插通皮帶等之安裝部即安裝孔78。
其次,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之帶扣60的使用方法及功能。首先,連結插頭12與插座14之情況時,係將插頭12之腳部62從插座14之插入口72a插入於收容部72。藉由插入,腳部62的前端部62b之傾斜面62c,會抵接於被卡合部74之導引部74b,並隨著推入而腳部62之第1彈性變形部63會先朝內側方向彈性變形,且一對之卡合部64會通過一對之被卡合部74之內側。接著,卡合部64之抵接面64a通過被卡合部74之抵接面74a時,腳部62之彈性變形就會復原,而腳部62就會分別回到原本的位置。藉此,抵接面64a、74a則會相互地相對面。
其次,解除插頭12與插座14的連結之情況時,藉由將插座14的兩側面之操作片76從兩側往內側按壓,插頭12之第1彈性變形部63會彈性變形,而使卡合部64相 互接近地朝內側移動。藉此,卡合部64之抵接面64a會從被卡合部74之抵接面74a分開,並可將插頭12從插座14拔出。
其次,說明關於對於藉由該實施形態之帶扣60所連結的繩體等之連結構件受到某些來自外部的張力之情況時之動作。使帶扣60之插頭12與插座14相互地分離之方向的力量F加諸之情況時,其力量F,係卡合部64之抵接面64a作用於被卡合部74之抵接面74a。作用於抵接面64a、74a之力量F,係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對於第2彈性變形部65,藉由作用的力量F之力矩M=Fd(d:力量的作用點之移位寬幅)起作用。藉由該力矩M,第2彈性變形部65係漸漸地使前端部62b朝內側擺動地彈性變形。藉此,抵接面64a之法線與力量F之方向所成之角度θ,係對於力量之方向比0度更漸漸地變大。接著,作用於與抵接面64a平行的方向之滑力F1(F1=Fsin θ),超過靜止摩擦力即μ Fcos θ(μ:靜止摩擦係數)時(F1>μ Fcos θ),抵接面64a就會滑出,並將卡合部64與被卡合部74之連結解除。
根據上述,該實施形態之帶扣60因來自外部之力量而卡合被解除之條件,係在於第2彈性變形部65之彈性係數,且將該部分之厚度或粗度等予以適當設定,而可設計成以所想要的力量卡合就可解除。在該實施形態中,亦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亦可如只以一定以上之較強的力量卡合就會脫落般之構造。
其次,參照第14圖~第18圖說明關於本發明之連結具的第四實施形態之卡止具。於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構件係賦予同一之符號而省略說明。該實施形態之卡止具80,亦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帶扣同樣地使用,因此安裝在未圖示之手提包類等之皮帶或繩體等的構件之端部來使用。
該插頭12,係如第14圖、第16圖所示,設置有從其基部16平板狀地突出之突出部即舌狀片81,且在舌狀片81之內側,從舌狀片81之前端部81a觀看U字狀地形成有貫通槽81b。以貫通槽81b所圍住之部分,構成卡合舌片82。插頭12的基部16之端緣部,形成有被連結的皮帶等之安裝部即安裝孔88。
在卡合舌片82的基端部82a之背面側,形成有使彈性變形相對地容易之薄肉部即第1彈性變形部83。在卡合舌片82之前端部82b,形成有與插座14之後述的被卡合部94卡合而相互地連結之卡合部84。卡合部84,係具有對於卡合舌片82之突出方向大致直角方向之抵接面84a,且抵接面84a,係朝上方開放著。在卡合舌片82之前端部82b的卡合部84之前端側上面,形成有隨著朝向前端側而接近背面般之傾斜面82c。在卡合舌片82之與形成卡合部84的部分鄰接之卡合舌片82,形成有透孔82d,且在透孔82d的側方之背面側,構成有使彈性變形相對地容易之薄肉部即第2彈性變形部85。於此之第1彈性變形部83、第2彈性變形部85,亦與上述實施形態 同樣地,根據用途而設定適當彎曲方向之彈性係數。
在插座14,如第17圖、第18圖所示,形成有可將插頭12之卡合舌片82插入之收容部92。在插座14之表面側,朝內外方向可搖動地設置有:在連結狀態,在卡合狀態下將插頭12之卡合舌片82往中心方向按壓而使彈性變形之操作片96。在插座14之收容部92內,於表面側內面設置有與插頭12之卡合部84卡合之被卡合部94。被卡合部94,係具有與卡合部84之抵接面84a相對面而相互地卡合之抵接面94a,在相互的抵接狀態下接觸面,係位於對於卡合舌片82之突出方向以大致90度交叉之面上。在收容部92之插入口92a附近,於被卡合部94設置有:在插頭12之插入時將插頭12之卡合舌片82往背面方向按壓而使彈性變形之導引部94b。更且,在插座14之與插入口92a相反側之端部即基部18,形成有可將皮帶等插通之安裝部即安裝孔98。
其次,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之卡止具80的使用方法及功能。首先,連結插頭12與插座14之情況時,係將插頭12之卡合舌片82從插座14之插入口92a插入於收容部92。藉由插入,卡合舌片82的前端部82b之傾斜面82c,會抵接於被卡合部94之導引部94b,並隨著推入而卡合舌片82之第1彈性變形部83會先朝背面方向彈性變形,且卡合部84會通過被卡合部94之下方。接著,卡合部84之抵接面84a通過被卡合部94之抵接面94a時,卡合舌片82之彈性變形就會復原,而卡合舌片 82就會分別回到外側之原本的位置。藉此,抵接面84a、94a則會相互地相對面。
其次,解除插頭12與插座14的連結之情況時,藉由將插座14的表面側之操作片96往內側按壓,插頭12之第1彈性變形部83會彈性變形,而使卡合部84相互接近地朝內側移動。藉此,卡合部84之抵接面84a會從被卡合部94之抵接面94a分開,並可將插頭12從插座14拔出。
其次,說明關於對於藉由該實施形態之帶扣80所連結的繩體等之連結構件受到某些來自外部的張力之情況時之動作。使帶扣80之插頭12與插座14相互地分離之方向的力量F加諸之情況時,其力量F,係卡合部84之抵接面84a作用於被卡合部94之抵接面94a。作用於抵接面84a、94a之力量F,係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對於第2彈性變形部85,藉由作用的力量F之力矩M=Fd(d:力量的作用點之移位寬幅)起作用。藉由該力矩M,第2彈性變形部85係漸漸地使前端部82b朝下側擺動地彈性變形。藉此,抵接面84a之法線與力量F之方向所成之角度θ,係對於力量F之方向比0度更漸漸地變大。接著,作用於與抵接面84a平行的方向之滑力F1(F1=Fsin θ),超過靜止摩擦力即μ Fcos θ(μ:靜止摩擦係數)時(F1>μ Fcos θ),抵接面84a就會滑出,並將卡合部84與被卡合部94之連結解除。
根據上述,該實施形態之卡止具80因來自外部之力 量而卡合被解除之條件,係在於第2彈性變形部85之彈性係數,且將該部分之厚度或粗度等予以適當設定,而可設計成以所想要的力量卡合就可解除。在該實施形態中,亦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亦可如只以一定以上之較強的力量卡合就會脫落般之構造。
其次,參照第19圖、第20圖說明關於本發明之連結具的第五實施形態之卡止具。於此,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構件係賦予同一之符號而省略說明。該實施形態之卡止具100,係安裝在未圖示之手提包類等之開閉構件的構件之端部來使用。
該插頭12,係如第19圖、第20圖所示,設置有從其基部16環狀地突出之舌狀片101,且在舌狀片101之內側,設置有圓板狀地突出之突出部即卡合舌片102。卡合舌片102,係將表面側設置作為操作片106,且卡合舌片102之與舌狀片101之連結部附近,係形成愈朝向端緣側愈接近背面般之傾斜面102c。卡合舌片102,係在環狀的舌狀片101之前端部101側被連結,且於基部16側折回而延伸。卡合舌片102之與舌狀片101之連結部分,係構成進行用以上述之卡合部104之卡合及卡合解除動作的擺動之第1彈性變形部103。卡合舌片102,係對於舌狀片101,通常係卡合部104側處於朝上方傾斜之位置,且在嵌合於插座14之狀態下,卡合舌片102被彈性地按壓於接近舌狀片101之位置。
在卡合舌片102之前端緣部,形成有與插座14之後 述的被卡合部114卡合而相互地連結之卡合部104。卡合部104,係具有對於卡合舌片102之突出方向大致直角方向之抵接面104a,且抵接面104a,係朝上方開放著。在卡合舌片102,形成有用以使彈性變形相對地容易之透孔102d,且形成透孔102d而寬幅變窄的卡合舌片102之前端緣部構成第2彈性變形部105。於此,第1彈性變形部103、第2彈性變形部105,亦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可根據用途而設定適當彎曲方向之彈性係數。
在插座14,如第19圖、第20圖所示,形成有可將插頭12之卡合舌片102插入之收容部112。在收容部112內,於表面側內面設置有與插頭12之卡合部104卡合之被卡合部114。被卡合部114,係具有與卡合部104之抵接面104a相對面而相互地卡合之抵接面114a,且在相互的抵接狀態下接觸面,係位於對於卡合舌片102之突出方向以大致90度交叉之面上。在收容部112之插入口112a附近,設置有:在插頭12之插入時將插頭12之卡合舌片102往背面方向按壓而使第1彈性變形部103彈性變形之被卡合部114的基端部114b。
在該實施形態的插頭12與插座14之背面,分別一體地設置有:用以安裝在相互地連結之各構件的預定位置之安裝部即複數之安裝突起107、115,且藉由從被安裝的構件之背面側所插入之螺釘等來固定。
其次,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之卡止具100的使用方法及功能。首先,連結插頭12與插座14之情況 時,係將插頭12之卡合舌片102從插座14之插入口112a插入於收容部112。藉由插入,卡合舌片102的前端部102b之傾斜面102c,會抵接於被卡合部114之基端部114b,並隨著推入而卡合舌片102之第1彈性變形部103會先朝背面方向彈性變形,且卡合部104會通過被卡合部114之下方。接著,卡合部104之抵接面104a通過被卡合部114之抵接面114a時,卡合舌片102之彈性變形就會復原,而卡合舌片102就會分別回到外側之原本的位置。藉此,抵接面104a、114a則會相互地相對面。
其次,解除插頭12與插座14的連結之情況時,藉由將插頭12的表面側之操作片106往內側按壓,插頭12之第1彈性變形部103會彈性變形而朝內側移動。藉此,卡合部104之抵接面104a會從被卡合部114之抵接面114a分開,並可將插頭12從插座14拔出。
其次,說明關於對於藉由該實施形態之卡止具100所連結的構件受到某些來自外部的張力之情況時之動作。使卡止具100之插頭12與插座14相互地分離之方向的力量F加諸之情況時,其力量F,係卡合部104之抵接面104a作用於被卡合部114之抵接面114a。作用於抵接面104a、114a之力量F,係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對於第2彈性變形部105,藉由作用的力量F之力矩M=Fd(d:力量的作用點之移位寬幅)起作用。藉由該力矩M,第2彈性變形部105係漸漸地於第20圖中使朝逆時針方向擺動地彈性變形。藉此,抵接面104a之法線與力量F之方 向所成之角度θ,係對於力量F之方向比0度更漸漸地變大。接著,作用於與抵接面104a平行的方向之滑力F1(F1=Fsin θ),超過靜止摩擦力即μ Fcos θ(μ:靜止摩擦係數)時(F1>μ Fcos θ),抵接面104a就會滑出,並將卡合部104與被卡合部114之連結解除。
根據上述,該實施形態之卡止具100因來自外部之力量而卡合被解除之條件,係在於第2彈性變形部105之彈性係數,且將該部分之厚度或粗度等予以適當設定,而可設計成以所想要的力量卡合就可解除。在該實施形態中,亦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亦可如只以一定以上之較強的力量卡合就會脫落般之構造。
又,本發明之連結具,係並非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且材料,係除了樹脂以外亦可金屬或樹脂與金屬之複合材料。第1彈性變形部、第2彈性變形部之彈性係數,係可藉由厚度或粗度、斷面形狀等來任意地設定。又,操作片或被連結的構件亦可適當選擇。
10‧‧‧帶扣
12‧‧‧插頭
14‧‧‧插座
16、18‧‧‧基部
22‧‧‧腳部
22a‧‧‧基端部
22b‧‧‧前端部
22c‧‧‧傾斜面
24‧‧‧卡合部
24a‧‧‧抵接面
23‧‧‧第1彈性變形部
25‧‧‧第2彈性變形部
26‧‧‧操作片
28a、28b、38‧‧‧安裝孔
29‧‧‧導引突部
32‧‧‧收容部
32a‧‧‧插入口
36‧‧‧操作用開口部

Claims (8)

  1. 一種連結具,係由設置成可相互地連結及解除連結,且各自具有被安裝在其他的構件之安裝部(28a、38)的插頭(12)及插座(14)所構成之連結具,其特徵為:具有:從上述插頭(12)之基部(16)突出之突出部(22、42、62、82、102)、及形成在上述突出部(22、42、62、82、102)之卡合部(24、44、64、84、104),在上述插座(14),具備有:收容上述突出部(22、42、62、82、102)之收容部(32、52、72、92、112)、及形成在上述收容部(32、52、72、92、112)且供上述卡合部(24、44、64、84、104)卡合之被卡合部(34、54、74、94、114),將用以進行上述卡合部(24、44、64、84、104)與上述被卡合部(34、54、74、94、114)的卡合解除操作之操作片(26、46、76、86、106),設置於上述插頭(12)或上述插座(14),在上述突出部(22、42、62、82、102),設置有:藉由以上述操作片(26、46、76、86、106)之卡合解除操作而彈性變形之第1彈性變形部(23、43、63、83、103)、及形成在與該第1彈性變形部(23、43、63、83、103)不同之位置,且在上述插頭(12)與上述插座(14)之連結狀態下,在分別朝背離之方向加諸荷重之際,以一定的荷重以上使上述卡合部(24、44、64、84、 104)與上述被卡合部(34、54、74、94、114)之卡合被解除地彈性變形之第2彈性變形部(25、45、65、85、105)。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結具,其中,上述第1彈性變形部(23、43、63、83、103)及上述第2彈性變形部(25、45、65、85、105),係將上述突出部(22、42、62、82、102)之厚度形成比其他的部分更薄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連結具,其中,上述突出部係一對之腳部(22、42、62),於上述腳部(22、42、62)的前端部具備上述卡合部(24、44、64),於上述收容部(32、52、72)設置上述被卡合部(34、54、74),上述腳部(22、42、62)可收容於上述收容部(32、52、72),使上述卡合部(24、44、64)與上述被卡合部(34、54、74)卡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連結具,其中,上述第1彈性變形部(23、43、63),係形成在上述腳部(22、42、62)之基端部(22a、42a、62a)側,且上述第2彈性變形部(25、45、65),係設置在上述腳部(22、42、62)之上述卡合部(24、44、64)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連結具,其中,上述第2彈性變形部(25、45、65),係與上述腳部(22、42、62)之上述卡合部(24、44、64)接鄰而設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結具,其中,上述第2彈性變形部(65、105),係設置在上述突出部(62、102)之上述卡合部(64、104)。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結具,其中,上述突出部,係由突出成平板狀之卡合舌片(82、102)所構成,並將上述卡合部(84、104)設置在上述卡合舌片(82、102)之前端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結具,其中,上述第2彈性變形部(25、45、65、85、105),係本身的彈性限度內之荷重相互地朝背離之方向施加時,上述卡合部(24、44、64、84、104)與上述被卡合部(34、54、74、94、114)之卡合就會被解除,且不會降低卡合強度地,可重複地進行上述插頭(12)與上述插座(14)之卡合及解除卡合。
TW102148192A 2012-12-28 2013-12-25 Link with TWI5248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84059 WO2014103009A1 (ja) 2012-12-28 2012-12-28 連結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0680A true TW201440680A (zh) 2014-11-01
TWI524856B TWI524856B (zh) 2016-03-11

Family

ID=51020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8192A TWI524856B (zh) 2012-12-28 2013-12-25 Link with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76844B2 (zh)
CN (1) CN104883919B (zh)
TW (1) TWI524856B (zh)
WO (1) WO20141030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2510B2 (ja) * 2015-06-26 2019-01-30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FR3042954B1 (fr) 2015-11-03 2017-12-15 Zedel Connecteur de sangle jugulaire a rupture variable
JP6761639B2 (ja) * 2016-02-05 2020-09-30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US11571841B2 (en) 2017-05-08 2023-02-07 Ykk Corporation Plastic molded product
WO2019053904A1 (ja) * 2017-09-15 2019-03-21 Ykk株式会社 サイドリリース型バックル
KR101872335B1 (ko) * 2018-01-15 2018-06-28 주식회사 산청 버클 조립체
CN111175101A (zh) * 2019-12-30 2020-05-19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可拆卸多功能土样风干盘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5012A (ja) * 1994-04-05 1995-10-24 Yoshio Tokuda バックル
JP3412659B2 (ja) * 1995-06-22 2003-06-03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長尺物連結具
JP2002282016A (ja) * 2001-03-23 2002-10-02 Ykk Corp バックル
JP3086720U (ja) * 2001-12-14 2002-07-05 有限会社ルフト ネックストラップの安全装置
TWM290384U (en) * 2005-11-17 2006-05-11 Taiwan Ind Fastener Corp Side-operating buckle
CN101584302B (zh) * 2008-05-22 2012-08-15 多格漫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宠物用灵活项圈
US20120017407A1 (en) * 2009-03-31 2012-01-26 Ykk Corporation Side Release Buck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76844B2 (ja) 2016-08-24
TWI524856B (zh) 2016-03-11
CN104883919B (zh) 2017-10-13
JPWO2014103009A1 (ja) 2017-01-12
CN104883919A (zh) 2015-09-02
WO2014103009A1 (ja)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4856B (zh) Link with
US9113680B2 (en) Buckle
US9032767B2 (en) Lockable buckle
US8763217B2 (en) Buckle
JP4769597B2 (ja) バックル
JP5020004B2 (ja) バックル
US10576313B2 (en) Detachable connector
JP2007244543A (ja) バックル
JP6764883B2 (ja) バックル
US20050076483A1 (en) Low-profile heavy-duty buckle
KR200476926Y1 (ko) 착탈식 버클
WO2020115894A1 (ja) バックル用のプラグ及びバックル
JP2008036337A (ja) ホック具
TWI584753B (zh) buckle
JP2020521590A (ja) ファスナー
CN111853002B (zh) 侧向释锁扣具
KR101573906B1 (ko) 길이 조절이 간편한 가방용 버클
JP2006204638A (ja) バックル
JP3210712U (ja) 連結具
JP3205037U (ja) バックル
JP2007301236A (ja) 装身具用留め具
JP3202559U (ja) 紐留め具
JP4102485B2 (ja) 紐の留め具
JP3193840U (ja) 平紐連結装置およびネックストラップ
JP2020074939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連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