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83919B - 连结件 - Google Patents

连结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83919B
CN104883919B CN201280078057.2A CN201280078057A CN104883919B CN 104883919 B CN104883919 B CN 104883919B CN 201280078057 A CN201280078057 A CN 201280078057A CN 104883919 B CN104883919 B CN 1048839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deformation
plug
holding section
socket
deforma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80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83919A (zh
Inventor
高樱亮郎
高樱亮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83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3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83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3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t least one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包括插头(12)和插座(14)的连结件,插头(12)和插座(14)设为能够彼此连结及解除连结,且各自具有用于向其他构件安装的安装部(28a、38)。该连结件具有自插头(12)的基部(16)突出的突出部(22)和形成于突出部(22)的卡合部(24)。在插座(14)上具有用于收纳突出部(22)的收纳部(32)、和形成于收纳部(32)并供卡合部(24)卡合的被卡合部(34)。在插头(12)或插座(14)上具有用于进行解除卡合部(24)与被卡合部(34)之间的卡合的操作的操作片(26)。在突出部(22)上设有第1弹性变形部(23)和第2弹性变形部(25),该第1弹性变形部(23)随着对操作片(26)的卡合解除操作而弹性变形,该第2弹性变形部(25)形成在与第1弹性变形部(23)的形成位置不同的位置,在插头(12)与插座(14)相连结时,当施加了插头(12)与插座(14)彼此分开方向的载荷时,该第2弹性变形部(25)以能够在规定值以上的载荷作用下解除卡合部(24)与被卡合部(34)之间的卡合的方式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连结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阳构件和阴构件、且能够相互连结及能够解除连结的带扣等连结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例如绳状构件的端部等两个连结对象物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进行连结的连结件使用有带扣。该带扣包括作为阳构件的插头和供该插头插入并与之卡合的作为阴构件的插座。插头包括插头主体和彼此平行地形成于该插头主体的两侧处的一对腿部。在各个腿部的顶端部分分别形成有操作片和卡合部。插座包括插座主体和形成于该插座主体并供插头插入的插入孔。在插入孔内形成有与腿部相抵接并使各个腿部向内侧弹性位移的抵接部,并且,形成有供腿部的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和用于使腿部的操作片暴露的开口部。
在这样的带扣等连结件中,例如在用于从脖子垂下的物品的绳体的连结的情况下,存在绳子被什么钩住而勒脖子的隐患。因此,作为实施了这种情况下的安全对策的连结件,存在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力就能够解除连结的连结件。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结件具有与上述带扣相同的结构,插头的卡合部与插座的被卡合部之间的接触部分以与将插头从插座中拔出的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将插头从插座中拔出所需的力减小,能够以较小的力解除连结而避免勒到脖子,从而确保安全性。
此外,作为实施了安全对策的连结件,还提出了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那样的、具有受到一定大小的力就断裂的断裂部的连结件、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力就能够解除连结部的卡合的连结件、以及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力就能够解除连结部的保持的连结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授权实用新型第30867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319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结件的结构的情况下,在不操作插头的腿部而由外部拉力等形成的抽拔来解除卡合部与被卡合部之间的卡合时腿部发生挠曲的部位,与插入插头时的腿部的挠曲部位以及按压腿部的操作片而解除连结时的腿部的挠曲部位相同。因此,在考虑到安全性而利用抽拔方向的力使腿部挠曲来解除卡合时,必须采用使卡合部与被卡合部间接触位置处的二者彼此抵接的面中的至少一个抵接面相对于抽拔方向大幅倾斜的结构,从而能够以较小的抽拔力解除卡合。因而,在将解除卡合时的抽拔力设为一定程度上相对较强的力时,必须将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抵接面在接触位置处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与抽拔方向成接近直角,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存在腿部的弹性变形很难顺利地进行、在卡合解除时腿部的卡合部、插座的被卡合部产生损伤的情况,连结件无法再使用。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连结件中,也是在连结件为局部断裂结构的情况下,连结件无法再使用,在连结件为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力能够解除卡合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与上述专利文献1相同的问题点。而且,对于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力就能够解除连结部保持的结构,需要保持结构及保持解除机构,为了能够以规定值的力解除保持,细小的构件上需要复杂且高精度的机构,导致构件成本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技术的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较大的力解除连结、且经得住反复使用的带扣。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连结件,其包括插头和插座,该插头和插座设为能够彼此连结及解除连结,且各自具有用于向其他构件安装的安装部,该连结件具有自所述插头的基部突出的突出部和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卡合部,在所述插座上具有用于收纳所述突出部的收纳部、和形成于所述收纳部并供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在所述插头或所述插座上具有用于进行解除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之间的卡合的操作的操作片,在所述突出部上设有第1弹性变形部和第2弹性变形部,该第1弹性变形部随着对所述操作片的卡合解除操作而弹性变形,该第2弹性变形部形成在与该第1弹性变形部的形成位置不同的位置,在所述插头与所述插座相连结的连结状态下施加了彼此分开方向的载荷时,该第2弹性变形部以能够在规定值以上的载荷作用下解除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之间的卡合的方式弹性变形。
所述第1弹性变形部和所述第2弹性变形部是将所述突出部的壁厚形成为比其他部分的壁厚薄的薄壁状而得到的。
所述突出部是一对腿部,在所述腿部的顶端部具有所述卡合部,在所述收纳部内设有所述被卡合部,所述腿部收纳于所述收纳部内,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相卡合。
所述第1弹性变形部形成于所述腿部的基端部侧,所述第2弹性变形部设于所述腿部的所述卡合部侧。而且,所述第2弹性变形部与所述腿部的所述卡合部相邻设置。或者,所述第2弹性变形部设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卡合部。
也可以是,所述突出部包含呈平板状突出的卡合舌片,在所述卡合舌片的顶端部设有所述卡合部。
所述第2弹性变形部能够在受到使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彼此分离方向的、自身弹性限度内的载荷时,解除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之间的卡合,且能够在不降低卡合强度的前提下反复进行所述插头与所述插座之间的卡合及卡合解除。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带扣将第1弹性变形部和第2弹性变形部独立设置,因此能够利用第2弹性变形部的弹性系数容易且准确地设定外部载荷使卡合解除的条件。特别是能够容易地设定只有受到规定值以上的较大的力才能够打开卡合那样的结构。而且,第2弹性变形部是弹性限度内的变形,能够提供一种对于拉拽载荷引起的反复的卡合解除也具有耐久性、且不会产生局部损伤的连结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头与插座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头与插座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
图4的(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头的主视图,图4的(b)是右视图。
图5的(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座的俯视图,图5的(b)是主视图,图5的(c)是右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连结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连结状态的后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头与插座的立体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头与插座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
图11的(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头的主视图,图11的(b)是A-A剖视图。
图12的(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座的俯视图,图12的(b)是主视图,图12的(c)是B-B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扣的插头与插座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卡定件的插头与插座的立体图。
图1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卡定件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
图16的(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卡定件的插头的主视图,图16的(b)是C-C剖视图。
图17的(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卡定件的插座的主视图,图17的(b)是D-D剖视图。
图18的(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卡定件的连结状态的主视图,图18的(b)是E-E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卡定件的连结状态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9的F-F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连结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10。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0包括插头12和插座14,它们被安装在未图示的包或类似物等的带、绳体等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构件的端部等上。插头12和插座14各自由聚甲醛、聚酰胺、聚丙烯等合成树脂一体成形,插头12被插入插座14内而与插座14连结。
在该插头12上设有一对腿部22,一对腿部22是自该插头12的基部16的两侧平行地突出并相互对称地形成的突出部。在各个腿部22的基端部22a处,以使腿部22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凹入的方式形成有相对地容易弹性变形的薄壁的第1弹性变形部23。在各个腿部22的顶端部22b形成有以与插座14的后述的被卡合部34卡合的方式与之彼此连结的卡合部24。卡合部24具有与腿部22的突出方向成大致直角方向上的抵接面24a,抵接面24a各自向外侧敞开。各个腿部22的顶端部22b的卡合部24的外侧面形成有随着趋向顶端侧而彼此靠近的倾斜面22c。
在卡合部24的基端部22a侧,以使腿部22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凹入的方式形成有相对地容易弹性变形的薄壁的第2弹性变形部25。与第1弹性变形部23同样地,第2弹性变形部25是弹性变形容易的部分,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设定第2弹性变形部25的挠曲方向的弹性系数。在第1弹性变形部23与第2弹性变形部25之间形成有稍微向侧方鼓起的壁厚较厚的操作片26。
在插头12的基部16的端缘部,以能够调整带的长度的方式形成有作为所连结的带等的安装部的彼此平行的安装孔28a、28b。另外,在基部16的中央部,与腿部22平行地沿腿部22的突出方向突出设有引导突部29。
如图2等所示,在插座14上形成有具有供插头12的腿部22插入的插入口32a的收纳部32。与插头12的一对卡合部24相卡合的一对被卡合部34形成于基部18,即该收纳部32的与插入口32a相反侧的端部。被卡合部34具有与卡合部24的抵接面24a相面对并用于与该抵接面24a相卡合的抵接面34a,在抵接面24a和抵接面34a抵接的状态下,接触面相对于与各个腿部22的突出方向成直角的面分别朝向外侧方向且朝向腿部22的基端部22a方向稍微倾斜几度例如3度左右的角度。
在插座14的两侧面上形成有在卡合部24与被卡合部34相卡合的状态下供各个操作片26分别向外侧露出的一对操作用开口部36。该操作用开口部36的周缘形成为随着靠向腿部22的操作片26的在插入方向上的中央部而逐渐向中心侧凹入的形状。另外,在插座14的与插入口32a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供带等穿过的作为安装部的安装孔38。
如图2所示,在收纳部32内的中央部,以从插入口32a朝向基部18侧的方式,在插座14的收纳部32的正反两个面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引导槽39。插头12的引导突部29以与引导槽39嵌合的方式被向该引导槽39中插入。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10的使用方法和功能。首先,在将插头12与插座14进行连结的情况下,从图1的状态开始将插头12的腿部22自插座14的插入口32a向收纳部32插入。由此,腿部22的顶端部22b的倾斜面22c抵接于插座14的收纳部32内的被卡合部34角部的引导部34b。然后,与插头12的压入相伴,一对腿部22主要在第1弹性变形部23处暂时彼此朝向内侧方向弹性变形,一对卡合部24从一对被卡合部34之间的内侧穿过。然后,一旦卡合部24的抵接面24a沿插入方向从被卡合部34的抵接面34a之间穿过,则腿部22的第1弹性变形部23的弹性变形复原,腿部22各自返回到外侧的初始位置。由此,抵接面24a、34a相互面对,以相对于腿部22的插入方向成大致直角的面彼此面接触。
在对插头12与插座14之间的连结进行解除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于插头12的从插座14的两侧面的操作用开口部36暴露的操作片26,从其两侧向内侧进行按压,从而使第1弹性变形部23弹性变形,卡合部24的抵接面24a各自向内侧方向脱离被卡合部34的抵接面34a,将插头12从插座14中拔出。
接着,说明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0连结起来的绳体等连结构件施加了某些外部拉力时的动作。在施加了将带扣10的插头12与插座14彼此拉开方向的力F的情况下,该力F作用于卡合部24的抵接面24a和被卡合部34的抵接面34a。作用于抵接面24a、34a的力F是经由彼此连结的各个构件,自基部16依次传递至第1弹性变形部23、操作片26及第2弹性变形部25,最终自抵接面24a作用于抵接面34a的。此时,作用于抵接面24a、34a的力F由于经由第2弹性变形部25发挥作用,因此,力F在卡合部24的抵接面24a所抵接的被卡合部34的抵接面34a上的作用点,与力F自第2弹性变形部25作用于卡合部24的作用点错开,从而在第2弹性变形部25上作用由所作用的力F和该力F的作用点错开距离d引起的力矩M=Fd。第2弹性变形部25在该力矩M的作用下,以顶端部22b慢慢地向内侧转动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抵接面24a在外部拉力等力F的作用下,使抵接面24a的外侧顶端向与基部16侧相反侧稍微转动而倾斜。由此,抵接面24a的法线与力F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从0度左右慢慢地变大(以下,将抵接面的向卡合解除方向的移动为正,称作角度θ变大)。而且,一旦沿与抵接面24a平行的方向作用的滑动力F1(F1=Fsinθ)超过静摩擦力μFcosθ(μ:静摩擦系数)(F1>μFcosθ),则卡合部24利用抵接面24a滑出,卡合部24与被卡合部34之间的连结被解除。
此时,对于第1弹性变形部23也同样地,力F在抵接面24a、34a的中心处的作用方向与力F在第1弹性变形部23上的作用方向平行地错开,从而在第1弹性变形部23上也产生力矩,但该力矩是维持抵接面24a、34a的抵接状态的方向的力矩,而不是向解除卡合部24与被卡合部34之间的连结的方向起作用的力矩。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0,带扣10在外部载荷的作用下解除卡合的条件取决于第2弹性变形部25的弹性系数,通过适当地设定该第2弹性变形部25的厚度或粗细、截面形状等,能够设计为能够以期望大小的力解除卡合。而且,也容易实现仅在规定值以上的较大的力的作用下才能够打开卡合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只要将第2弹性变形部25的弹性系数设定为在预定的较小的力的作用下不会打开卡合即可。例如,也能够形成为,第1弹性变形部23的弹性系数设为不损害包使用者的操作性的程度,第2弹性变形部25在包被谁大力拉拽但没有意外解除连结这样程度的外部拉力的作用下弹性变形,以包使用者可承受拉力的上限来解除卡合部24与被卡合部34之间的卡合。特别是在小孩等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能够以小孩可承受的10kg~20kg、优选十几kg例如15kg的力来解除抵接面24a、34a之间的卡合。而且,第2弹性变形部25是弹性限度内的变形,对于反复的由拉拽引起的卡合解除也具有耐久性,也不会产生局部损伤,因此能够长时间维持稳定的品质。
接着,基于图8~图12说明本发明的连结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在此,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带扣40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带扣同样方式被使用的带扣,安装于未图示的包或类似物等的带、绳体等构件的端部来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2的突出部、即一对腿部42的基端部42a形成有相对容易弹性变形的薄壁的第1弹性变形部43。在各个腿部42的比突出方向中间位置靠顶端侧的位置形成有操作片46。在腿部42的操作片46的顶端部42b的外侧面上形成有随着趋向顶端侧而彼此靠近的倾斜面42c。在操作片46的靠基端部42a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与后述的被卡合部54卡合而与之彼此连结的卡合部44。卡合部44具有相对于腿部42的突出方向稍微倾斜的抵接面44a,抵接面44a各自向外侧敞开,并向基端部42a侧倾斜。
在腿部42的与卡合部44相连续且靠基端部42a侧的位置形成有相对容易弹性变形的薄壁的第2弹性变形部45。第2弹性变形部45是与第1弹性变形部43同样地容易弹性变形的部分,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设定其挠曲方向的弹性系数。
在插头12的基部16的端缘部形成有作为所连结的带等的安装部的安装孔48。另外,在基部16的中央部,与腿部42平行地沿腿部42的突出方向突出设有引导突部49。在引导突起49的正面侧形成有弯曲凹部49a,在背面侧沿着突出方向形成有引导槽49b。
在插座14上形成有具有供插头12的腿部42插入的插入口52a的收纳部52。在插座14的两侧面上形成有在卡合部44与被卡合部54相卡合的状态下供各个操作片46分别向外侧暴露的一对操作用开口部56。该操作用开口部56的周缘形成为随着靠向收纳部52的中央部而逐渐向中心侧凹入的形状。另外,在插座14的与插入口52a相反侧的端部、即基部18上形成有供带等穿过的作为安装部的安装孔58。
在插座14中,与插头12的一对卡合部44相卡合的一对被卡合部54,形成于供各个操作片46分别向外侧暴露的一对操作用开口部56的靠插入口52a侧的端缘部。被卡合部54具有与卡合部44的抵接面44a面对并与其卡合的抵接面54a,在抵接面44a和抵接面45a彼此抵接的状态下,接触面相对于各个腿部42的突出方向以被卡合部54的抵接面54a与卡合部44的抵接面44a同样地倾斜并与该抵接面44a相接触的方式倾斜。
如图9、图12所示,在收纳部52内的中央部,以从插入口52a朝向基部18侧的方式,在插座14的收纳部52的背面侧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引导槽59a和引导突起59b。将插头12的引导突部49向引导槽59a嵌合,从而将引导突起59b插入插头12的引导槽49b。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40的使用方法和功能。首先,在将插头12与插座14进行连结的情况下,从图8的状态开始将插头12的腿部42自插座14的插入口52a向收纳部52内插入。此时,由于插头12与插座14存在正反面之分,因此,使插头12的引导槽49b与插座14的引导突起59b对准后进行插入。通过插入,腿部42的顶端部42b的倾斜面42c与插座14的收纳部52内的两侧壁内的插入引导面即引导部55的表面抵接,伴随着压入,腿部42的第1弹性变形部43暂时朝向内侧方向弹性变形,一对卡合部44从一对被卡合部54的内侧穿过。然后,一旦卡合部44的抵接面44a经过被卡合部54的抵接面54a,则腿部42的第1弹性变形部43的弹性变形复原,腿部42各自返回到初始位置。由此,抵接面44a、54a相互面对。
接着,在对插头12与插座14之间的连结进行解除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于插头12的从插座14的两侧面的操作用开口部56露出的操作片46,从其两侧向内侧进行按压,从而使卡合部44的抵接面44a脱离被卡合部54的抵接面54a,将插头12从插座14中拔出。
接着,说明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带扣40连结起来的绳体等连结构件施加了某些外部拉力时的动作。在对带扣40施加了将插头12与插座14彼此拉开方向的力F的情况下,该力F作用于卡合部44的抵接面44a和被卡合部54的抵接面54a。作用于抵接面44a、54a的力F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2弹性变形部45作用有由力F形成的力矩M=Fd(d:力的作用点的错开距离)。第2弹性变形部45在该力矩M的作用下,以顶端部42b慢慢地向内侧转动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抵接面44a的法线与力F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一开始相对于力的方向位于小于0度的负侧(抵接面44a的外侧顶端向基部16侧倾斜),但逐渐变为大于0度。而且,一旦沿与抵接面44a平行的方向作用的滑动力F1(F1=Fsinθ)超过静摩擦力μFcosθ(μ:静摩擦系数)(F1>μFcosθ),则抵接面44a滑出,卡合部44与被卡合部54之间的连结被解除。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带扣40在外部力的作用下解除卡合的条件取决于第2弹性变形部45的弹性系数,适当地设定该第2弹性变形部45的厚度或粗细、截面形状等,能够设计为能够以期望大小的力解除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仅在规定值以上的较大的力的作用下才能够打开卡合的结构。而且,由于操作片46位于腿部42的顶端侧,因此能够以更轻的操作使腿部42的第1弹性变形部43弹性变形。
接着,基于图13说明本发明的连结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扣。在此,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带扣60也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带扣同样方式使用的带扣,安装于未图示的包或类似物等的带、绳体等构件的端部来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2自比其两侧部稍微靠近中央部的位置突出设有作为突出部的一对腿部62。在插头12的腿部62的外侧突出设有用于进行插头12向插座14插入时的引导及定位的定位突起61。
在腿部62的基端部62a形成容易弹性变形的第1弹性变形部63。腿部62以薄壁状形成为环状,具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空间部62d。在腿部62的顶端部62b的外侧面上形成有随着趋向顶端侧而彼此靠近的倾斜面62c。在各个腿部62的顶端部62b形成有与插座14的后述的被卡合部74卡合而与之彼此连结的卡合部64。卡合部64具有相对于腿部62的突出方向成大致直角方向的抵接面64a,抵接面64a各自向外侧敞开。用于形成卡合部64这部分的树脂的壁厚比腿部62的基端部62a的第1弹性变形部63的壁厚薄,卡合部64形成为相对容易弹性变形,从而构成第2弹性变形部65。此处的第1弹性变形部63、第2弹性变形部65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也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设定挠曲方向的弹性系数。在插头12的基部16的端缘部形成有作为所连结的带等的安装部的安装孔68。
在插座14上形成有供插头12的腿部62插入的收纳部72。在插座14的两侧面上设有在卡合状态下将插头12的腿部62向中心方向按压而使该腿部62弹性变形的操作片76,该操作片76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在插座14的两侧部。操作片76包括分别向外侧鼓出的操作片76a、和从操作片76a的内侧表面向内侧方向突出而与所卡合的插头12的卡合部64的外侧面抵接的按压部76b。
在插座14的收纳部72内突出设有与插头12的一对卡合部64相卡合的一对被卡合部74。被卡合部74具有以与卡合部64的抵接面64a相面对并与之彼此卡合的抵接面74a,在彼此抵接的状态下,接触面位于相对于各个腿部62的突出方向以大致90度相交的面上。在被卡合部74的基端部形成有供腿部62的顶端的倾斜面62c抵接的引导部74b。在插座14的与插入口72a相反侧的端部、即基部18上形成有供带等穿过的作为安装部的安装孔78。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扣60的使用方法和功能。首先,在将插头12与插座14进行连结的情况下,将插头12的腿部62自插座14的插入口72a向收纳部72内插入。通过插入,腿部62的顶端部62b的倾斜面62c与被卡合部74的引导部74b抵接,伴随着压入,腿部62的第1弹性变形部63暂时朝向内侧方向弹性变形,一对卡合部64从一对被卡合部74的内侧穿过。然后,一旦卡合部64的抵接面64a经过被卡合部74的抵接面74a,则腿部62的弹性变形复原,腿部62各自返回到初始位置。由此,抵接面64a、74a相互面对。
接着,在对插头12与插座14之间的连结进行解除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于插座14两侧面的操作片76,从其两侧向内侧进行按压,从而插头12的第1弹性变形部63弹性变形,卡合部64以彼此靠近的方式向内侧移动。由此,卡合部64的抵接面64a脱离被卡合部74的抵接面74a,能够将插头12从插座14中拔出。
接着,说明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带扣60连结起来的绳体等连结构件施加了某些外部拉力时的动作。在施加了将带扣60的插头12与插座14彼此拉开方向的力F的情况下,该力F作用于卡合部64的抵接面64a和被卡合部74的抵接面74a。作用于抵接面64a、74a的力F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2弹性变形部65作用由所作用的力F形成的力矩M=Fd(d:力的作用点的错开距离)。第2弹性变形部65在该力矩M的作用下,以顶端部62b慢慢地向内侧转动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抵接面64a的法线与力F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从与力的方向所成的0度开始慢慢地变大。而且,一旦沿与抵接面64a平行的方向作用的滑动力F1(F1=Fsinθ)超过静摩擦力μFcosθ(μ:静摩擦系数)(F1>μFcosθ),则抵接面64a滑出,卡合部64与被卡合部74之间的连结被解除。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带扣60在外部力的作用下解除卡合的条件取决于第2弹性变形部65的弹性系数,适当地设定该第2弹性变形部65的厚度、粗细等,能够设计为能够以期望大小的力解除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仅在规定值以上的较大的力的作用下打开卡合的结构。
接着,基于图14~图18说明本发明的连结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卡定件。在此,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卡定件80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带扣同样方式被使用的构件,安装于未图示的包或类似物等的带、绳体等构件的端部来使用。
如图14、图16所示,该插头12设有从该插头12的基部16呈平板状突出的作为突出部的舌状片81,在舌状片81的内侧形成有贯穿槽81b,从上表面侧观察时贯穿槽81b呈U字状。由贯穿槽81b包围的部分构成了卡合舌片82。在插头12的基部16的端缘部形成有作为所连结的带等的安装部的安装孔88。
在卡合舌片82的基端部82a的背面侧形成有相对容易弹性变形的薄壁部即第1弹性变形部83。在卡合舌片82的顶端部82b形成有与插座14的后述的被卡合部94相卡合而与之彼此连结的卡合部84。卡合部84具有相对于卡合舌片82的突出方向成大致直角方向的抵接面84a,抵接面84a向上方敞开。在卡合舌片82的顶端部82b的卡合部84的顶端侧上表面上形成有随着趋向顶端侧而向背面靠近的倾斜面82c。在卡合舌片82的与形成了卡合部84的部分相接近的位置形成有通孔82d,在通孔82d的侧方的背面侧构成有相对容易弹性变形的薄壁部、即第2弹性变形部85。此处的第1弹性变形部83、第2弹性变形部85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也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设定挠曲方向的弹性系数。
如图17、图18所示,在插座14上形成有供插头12的卡合舌片82插入的收纳部92。在插座14的正面侧设有在连结的状态下以与插头12的卡合舌片82卡合的状态下将该卡合舌片82向中心方向按压而使该卡合舌片82弹性变形的操作片96,该操作片96能够在内外方向上摆动。在插座14的收纳部92内,与插头12的卡合部84相卡合的被卡合部94设于正面侧内表面。被卡合部94具有与卡合部84的抵接面84a面对并与之彼此相卡合的抵接面94a,在彼此抵接的状态下,接触面位于相对于卡合舌片82的突出方向以大致90度相交的面上。在收纳部92的插入口92a附近,在被卡合部94上设有引导部94b,在插入插头12时,该引导部94b将插头12的卡合舌片82向背面方向按压而使该卡合舌片82弹性变形。而且,在插座14的与插入口92a相反侧的端部、即基部18上形成有供带等穿过的作为安装部的安装孔98。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卡定件80的使用方法和功能。首先,在将插头12与插座14进行连结的情况下,将插头12的卡合舌片82自插座14的插入口92a向收纳部92内插入。通过插入,卡合舌片82的顶端部82b的倾斜面82c与被卡合部94的引导部94b抵接,伴随着压入,卡合舌片82的第1弹性变形部83暂时朝向背面方向弹性变形,卡合部84从被卡合部94的下方经过。然后,一旦卡合部84的抵接面84a经过被卡合部94的抵接面94a,则卡合舌片82的弹性变形复原,卡合舌片82各自返回到外侧的初始位置。由此,抵接面84a、94a相互面对。
接着,在对插头12与插座14之间的连结进行解除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插座14正面侧的操作片96向内侧按压,从而插头12的第1弹性变形部83弹性变形,卡合部84以彼此靠近的方式向内侧移动。由此,卡合部84的抵接面84a脱离被卡合部94的抵接面94a,将插头12从插座14中拔出。
接着,说明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卡定件80连结起来的绳体等连结构件施加了某些外部拉力时的动作。在施加了将卡定件80的插头12与插座14彼此拉开方向的力F的情况下,该力F作用于卡合部84的抵接面84a和被卡合部94的抵接面94a。作用于抵接面84a、94a的力F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2弹性变形部85作用由所作用的力F形成的力矩M=Fd(d:力的作用点的错开距离)。第2弹性变形部85在该力矩M的作用下,以顶端部82b慢慢地向下侧转动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抵接面84a的法线与力F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从与力F的方向所成的0度开始慢慢地变大。而且,一旦沿与抵接面84a平行的方向作用的滑动力F1(F1=Fsinθ)超过静摩擦力μFcosθ(μ:静摩擦系数)(F1>μFcosθ),则抵接面84a滑出,卡合部84与被卡合部94之间的连结被解除。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卡定件80在外部力的作用下解除卡合的条件取决于第2弹性变形部85的弹性系数,适当地设定该第2弹性变形部85的厚度、粗细等,能够设计为能够以期望大小的力解除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仅在规定值以上的较大的力的作用下打开卡合的结构。
接着,基于图19、图20说明本发明的连结件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卡定件。在此,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卡定件100安装于未图示的包或类似物等的开闭构件的构件端部来使用。
如图19、图20所示,该插头12设有从该插头12的基部16呈环状突出的舌状片101,并设有呈圆板状朝向舌状片101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即卡合舌片102。卡合舌片102d的正面侧设为操作片106,在卡合舌片102的与舌状片101间连结的连结部附近形成有随着趋向端缘侧而向背面靠近的倾斜面102c。卡合舌片102在环状的舌状片101的顶端部101a侧与该舌状片101连结,并以朝向基部16侧折回的方式延伸。卡合舌片102的与舌状片101间连结的连结部分构成了第1弹性变形部103,该第1弹性变形部103用于进行实现上述的卡合部104之间的卡合及卡合解除的摆动。卡合舌片102的靠卡合部104侧的部分通常相对于舌状片101位于斜上方,在插头12嵌合于插座14的状态下,卡合舌片102被弹性地朝向靠近舌状片101的位置按压。
在卡合舌片102的顶端缘部形成有与插座14的后述的被卡合部114卡合而与之彼此连结的卡合部104。卡合部104具有相对于卡合舌片102的突出方向成大致直角方向的抵接面104a,抵接面104a向上方敞开。在卡合舌片102上形成有用于使弹性变形相对容易的通孔102d,形成有通孔102d而宽度变窄了的卡合舌片102的顶端缘部构成了第2弹性变形部105。在此,第1弹性变形部103、第2弹性变形部105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也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设定挠曲方向的弹性系数。
如图19、图20所示,在插座14上形成有供插头12的卡合舌片102插入的收纳部112。在收纳部112内的正面侧内表面上设有与插头12的卡合部104相卡合的被卡合部114。被卡合部114具有与卡合部104的抵接面104a相面并与之彼此卡合的抵接面114a,在彼此抵接的状态下,接触面位于相对于卡合舌片102的突出方向以大致90度相交的面上。在插入插头12时将插头12的卡合舌片102向背面方向按压而使第1弹性变形部103弹性变形的被卡合部114的基端部114b,被设在收纳部112的插入口112a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2的背面一体地设有多个安装突起107,在插座14的背面一体地设有多个安装突起115,多个安装突起107、115是用于将插头12和插座14分别向彼此进行连结的各个构件的预定位置安装的安装部,多个安装突起107、115分别利用从所安装的构件的背面侧插入的螺钉等进行固定。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卡定件100的使用方法和功能。首先,在对插头12与插座14进行连结的情况下,将插头12的卡合舌片102从插座14的插入口112a向收纳部112内插入。通过插入,卡合舌片102的顶端部102b的倾斜面102c与被卡合部114的基端部114b抵接,伴随着压入,卡合舌片102的第1弹性变形部103暂时朝向背面方向弹性变形,卡合部104从被卡合部114的下方经过。然后,一旦卡合部104的抵接面104a经过被卡合部114的抵接面114a,则卡合舌片102的弹性变形复原,卡合舌片102各自返回到外侧的初始位置。由此,抵接面104a、114a相互面对。
接着,在对插头12与插座14之间的连结进行解除的情况下,通过将插头12正面侧的操作片106向内侧按压,从而插头12的第1弹性变形部103弹性变形而向内侧移动。由此,卡合部104的抵接面104a脱离被卡合部114的抵接面114a,能够将插头12从插座14中拔出。
接着,说明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卡定件100连结起来的构件施加了某些外部拉力时的动作。在施加了将卡定件100的插头12与插座14彼此拉开方向的力F的情况下,该力F作用于卡合部104的抵接面104a和被卡合部114的抵接面114a。作用于抵接面104a、114a的力F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2弹性变形部105作用由所作用的力F形成的力矩M=Fd(d:力的作用点的错开距离)。第2弹性变形部105在该力矩M的作用下,以慢慢地在图20中逆时针转动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抵接面104a的法线与力F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从与力F的方向所成的0度开始慢慢地变大。而且,在沿与抵接面104a平行的方向上作用滑动力F1(F1=Fsinθ)超过静摩擦力μFcosθ(μ:静摩擦系数)(F1>μFcosθ)时,抵接面104a滑出,卡合部104与被卡合部114之间的连结被解除。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卡定件100在外部力的作用下解除卡合的条件取决于第2弹性变形部105的弹性系数,适当地设定该第2弹性变形部105的厚度、粗细等,能够设计为能够以期望大小的力解除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仅在规定值以上的较大的力的作用下打开卡合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连结件并不限定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材料除树脂以外,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树脂与金属的复合材料。第1弹性变形部、第2弹性变形部的弹性系数能够利用厚度或粗细、截面形状等任意地进行设定。另外,操作片、所连结的构件也能够适当地选择。
附图标记说明
10带扣;12插头;14插座;16、18基部;22、42、62腿部;22a、42a、62a、82a基端部;22b、42b、62b、82b顶端部;22c、42c、62c、82c倾斜面;24、44、64、84、104卡合部;24a、34a、44a、54a、64a、74a、84a、94a、104a抵接面;23、43、63、83、103第1弹性变形部;25、45、65、85、105第2弹性变形部;26、46、76、96、106操作片;28a、28b、38安装孔;32、52、72、92、112收纳部;32a、52a、72a、92a、112a插入口;34、54、74、94、114被卡合部。

Claims (8)

1.一种连结件,其包括插头(12)和插座(14),该插头(12)和插座(14)设为能够彼此连结及解除连结,且各自具有用于向其他构件安装的安装部(28a、38),该连结件的特征在于,
其具有自所述插头(12)的基部(16)突出的突出部(22、42、62、82、102)和形成于所述突出部(22、42、62、82、102)的卡合部(24、44、64、84、104),
在所述插座(14)上具有用于收纳所述突出部(22、42、62、82、102)的收纳部(32、52、72、92、112)、和形成于所述收纳部(32、52、72、92、112)并供所述卡合部(24、44、64、84、104)卡合的被卡合部(34、54、74、94、114),
在所述插头(12)或所述插座(14)上具有用于进行解除所述卡合部(24、44、64、84、104)与所述被卡合部(34、54、74、94、114)之间的卡合的操作的操作片(26、46、76、96、106),
在所述突出部(22、42、62、82、102)上设有第1弹性变形部(23、43、63、83、103)和第2弹性变形部(25、45、65、85、105),该第1弹性变形部(23、43、63、83、103)随着对所述操作片(26、46、76、96、106)的卡合解除操作而弹性变形,该第2弹性变形部(25、45、65、85、105)形成在与该第1弹性变形部(23、43、63、83、103)的形成位置不同的位置,在所述插头(12)与所述插座(14)相连结的连结状态下施加了彼此分开方向的载荷时,该第2弹性变形部(25、45、65、85、105)以能够在规定值以上的载荷作用下解除所述卡合部(24、44、64、84、104)与所述被卡合部(34、54、74、94、114)之间的卡合的方式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件,其中,
所述第1弹性变形部(23、43、63、83、103)和所述第2弹性变形部(25、45、65、85、105)是将所述突出部(22、42、62、82、102)的壁厚形成为比其他部分的壁厚薄的薄壁状而得到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结件,其中,
所述突出部是一对腿部(22、42、62),在所述腿部(22、42、62)的顶端部具有所述卡合部(24、44、64),在所述收纳部(32、52、72)内设有所述被卡合部(34、54、74),所述腿部(22、42、62)收纳于所述收纳部(32、52、72)内,所述卡合部(24、44、64)与所述被卡合部(34、54、74)相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结件,其中,
所述第1弹性变形部(23、43、63)形成于所述腿部(22、42、62)的基端部(22a、52a、62a)侧,所述第2弹性变形部(25、45、65)设于所述腿部(22、42、62)的所述卡合部(24、44、64)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结件,其中,
所述第2弹性变形部(25、45、65)与所述腿部(22、42、62)的所述卡合部(24、44、64)相邻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件,其中,
所述第2弹性变形部(65、105)设于所述突出部(62、102)的所述卡合部(64、10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件,其中,
所述突出部包含呈平板状突出的卡合舌片(82、102),在所述卡合舌片(82、102)的顶端部设有所述卡合部(84、10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件,其中,
所述第2弹性变形部(25、45、65、85、105)能够在受到使所述插头(12)和所述插座(14)彼此分离方向的、自身弹性限度内的载荷时,解除所述卡合部(24、44、64、84、104)与所述被卡合部(34、54、74、94、114)之间的卡合,且能够在不降低卡合强度的前提下反复进行所述插头(12)与所述插座(14)之间的卡合及卡合解除。
CN201280078057.2A 2012-12-28 2012-12-28 连结件 Active CN1048839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84059 WO2014103009A1 (ja) 2012-12-28 2012-12-28 連結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3919A CN104883919A (zh) 2015-09-02
CN104883919B true CN104883919B (zh) 2017-10-13

Family

ID=51020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8057.2A Active CN104883919B (zh) 2012-12-28 2012-12-28 连结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76844B2 (zh)
CN (1) CN104883919B (zh)
TW (1) TWI524856B (zh)
WO (1) WO20141030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2510B2 (ja) * 2015-06-26 2019-01-30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FR3042954B1 (fr) * 2015-11-03 2017-12-15 Zedel Connecteur de sangle jugulaire a rupture variable
JP6761639B2 (ja) * 2016-02-05 2020-09-30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WO2018207233A1 (ja) 2017-05-08 2018-11-15 Ykk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成型品
WO2019053904A1 (ja) * 2017-09-15 2019-03-21 Ykk株式会社 サイドリリース型バックル
KR101872335B1 (ko) * 2018-01-15 2018-06-28 주식회사 산청 버클 조립체
CN111175101A (zh) * 2019-12-30 2020-05-19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可拆卸多功能土样风干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5012A (ja) * 1994-04-05 1995-10-24 Yoshio Tokuda バックル
JP3086720U (ja) * 2001-12-14 2002-07-05 有限会社ルフト ネックストラップの安全装置
CN1377617A (zh) * 2001-03-23 2002-11-06 Ykk株式会社 带扣
TWM290384U (en) * 2005-11-17 2006-05-11 Taiwan Ind Fastener Corp Side-operating buckle
CN101584302A (zh) * 2008-05-22 2009-11-25 多格漫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宠物用灵活项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12659B2 (ja) * 1995-06-22 2003-06-03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長尺物連結具
US20120017407A1 (en) * 2009-03-31 2012-01-26 Ykk Corporation Side Release Buck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5012A (ja) * 1994-04-05 1995-10-24 Yoshio Tokuda バックル
CN1377617A (zh) * 2001-03-23 2002-11-06 Ykk株式会社 带扣
JP3086720U (ja) * 2001-12-14 2002-07-05 有限会社ルフト ネックストラップの安全装置
TWM290384U (en) * 2005-11-17 2006-05-11 Taiwan Ind Fastener Corp Side-operating buckle
CN101584302A (zh) * 2008-05-22 2009-11-25 多格漫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宠物用灵活项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3919A (zh) 2015-09-02
TW201440680A (zh) 2014-11-01
TWI524856B (zh) 2016-03-11
WO2014103009A1 (ja) 2014-07-03
JPWO2014103009A1 (ja) 2017-01-12
JP5976844B2 (ja)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83919B (zh) 连结件
CN104116272B (zh) 可上锁带扣
CN102548445B (zh) 旁开扣
EP2247213B1 (en) An improved press stud
CN102711545B (zh) 旁开扣及其锁定构件
CN104780801B (zh) 拉链用的后装拉片拉头
EP1917874B1 (en) Swivel hook
US20130232743A1 (en) Buckle
JP2006349176A5 (zh)
US7788773B2 (en) Double-sided engaging element for slide fastener
ITTO20100002A1 (it) Cursore sottile per chiusure lampo.
CN102686122A (zh) 拉链用拉头
CN102217821B (zh) 适用于婴儿承载装置的安全带扣具
CN107105830A (zh) 拉链用拉头
JPS59228804A (ja) 係脱自在な留め金具
US9266205B2 (en) Piping slider
CN101849729A (zh) 适用于婴儿承载装置的安全带扣具及其操作方法
CN201640705U (zh) 一种带扣
JPH0616793Y2 (ja) 止め具とその係止構造体
CN101822448B (zh) 一种带扣
CN103238991B (zh) 旁开扣
TWI316849B (zh)
JP4102485B2 (ja) 紐の留め具
CN202653327U (zh) 链式首饰
JP3163404U (ja) 時計バンド用プッシュバック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時計バンドならびに腕時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