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3761A - 除濕裝置 - Google Patents

除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3761A
TW201433761A TW102145937A TW102145937A TW201433761A TW 201433761 A TW201433761 A TW 201433761A TW 102145937 A TW102145937 A TW 102145937A TW 102145937 A TW102145937 A TW 102145937A TW 201433761 A TW201433761 A TW 2014337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air
heat exchange
air passage
evapor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5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4288B (zh
Inventor
Hiroki Shimoda
Tatsuya Hori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3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3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4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4288B/zh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種除濕裝置,包含有:本體箱體,具有吸氣口及吹出口;及設置在前述本體箱體內的冷凍循環裝置、熱交換部及送風部。冷凍循環裝置是藉由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部及蒸發器而形成。熱交換部包含有第1熱交換風路及第2熱交換風路。然後除濕裝置包含有:除濕風路,從吸氣口起經過第1熱交換風路、蒸發器、第2熱交換風路、冷凝器、送風部到吹出口為止;以及旁通風路,從吸氣口起經過冷凝器、送風部到吹出口為止。

Description

除濕裝置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除濕裝置。
發明背景
利用冷凍循環進行冷卻除濕的除濕裝置,揭示於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5-214533號,並搭載熱交換部。此種習知之除濕裝置的結構如以下所述而成。
在除濕裝置本體包含有壓縮機、冷凝器、節流裝置、蒸發器。壓縮機、冷凝器、節流裝置、蒸發器是以前述順序藉由冷媒配管連接來形成冷凍循環。然後於蒸發器中冷卻除濕作為除濕對象之空氣。又,在從蒸發器到冷凝器之風路中,配置有交叉流熱交換部。
上述結構中,作為除濕對象之空氣從熱交換部的第1流入口進入熱交換部,與已藉由蒸發器冷卻除濕之空氣進行熱交換來預冷,並由第1流出口流出。接著從第1流出口流出之空氣藉由風路改變270°流向,通過蒸發器來冷卻除濕。其後,已被冷卻除濕之空氣由熱交換部的第2流入口再次進入熱交換部,藉由從第1流入口流入的空氣來加熱。 接著已被冷卻除濕之空氣由第2流出口流出,於冷凝器進一 步加熱,藉由送風部送風至除濕裝置本體外。
發明概要
此種習知之除濕裝置中,為了更降低耗電量,冷凝器的冷卻是必要的。然而為了冷凝器的冷卻,增大送風量時也增大流入蒸發器之空氣。於是,蒸發器的顯熱交換量會增加,吸入的空氣還未充分除濕就被吹出。更進一步,因為是通風阻力大之風路,有為了送風量之增大而增大送風部之輸出之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是減少除濕裝置的耗電量。
因此本發明之除濕裝置包含有:本體箱體,具有吸氣口及吹出口;及設置在本體箱體內的冷凍循環裝置、熱交換部及送風部。冷凍循環裝置是藉由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部及蒸發器而形成。熱交換部包含有第1熱交換風路及第2熱交換風路。送風部是將來自吸氣口所吸入的空氣自吹出口吹出。且除濕裝置更包含有:除濕風路,從吸氣口起經過第1熱交換風路、蒸發器、第2熱交換風路、冷凝器、送風部到吹出口為止;以及旁通風路,從吸氣口起經過冷凝器、送風部到吹出口為止。
此種除濕裝置是為了在不改變流入除濕風路的空氣量的情況下,增加於冷凝器流動之空氣來冷卻冷凝器。其結果為在除濕能力不會降低的情況下,減少冷凍循環裝置的耗電量。又,因為旁通風路的通風阻力比除濕風路的通風阻力低,送風部的輸出不會大幅增加。於是,除 濕裝置的耗電量會減少。
1‧‧‧本體箱體
2‧‧‧壓縮機
3‧‧‧冷凝器
3a‧‧‧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
3b‧‧‧冷凝器下流側周緣部
3c‧‧‧周緣部
4‧‧‧毛細管
5‧‧‧蒸發器
6‧‧‧熱交換部
7‧‧‧吸氣口
8‧‧‧第1熱交換風路
8a‧‧‧流入口A
8b‧‧‧流出口A
9‧‧‧第2熱交換風路
9a‧‧‧流入口B
9b‧‧‧流出口B
10‧‧‧送風部
11‧‧‧除濕風路
12‧‧‧旁通風路
13‧‧‧吹出口
14‧‧‧外殼部
15‧‧‧馬達部
16‧‧‧葉片部
17‧‧‧吸入口
18‧‧‧吐出口
19‧‧‧冷媒配管
20‧‧‧冷凍循環裝置
21‧‧‧冷媒
A、B‧‧‧箭頭
圖1是本發明實施型態之除濕裝置的截面概要圖。
圖2是顯示前述除濕裝置之旁通風路的概要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就有關本發明之實施型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
(實施型態)
圖1是本發明實施型態之除濕裝置的截面概要圖。如圖1所示,除濕裝置的本體箱體1是箱形。本體箱體1之頂面之一側具備有吸氣口7,頂面之另一側具備有吹出口13。
本體箱體1內包含有冷凍循環裝置20、熱交換部6與送風部10。
冷凍循環裝置20是由壓縮機2、冷凝器3、作為膨脹部之毛細管4以及蒸發器5所形成,並以前述順序藉由冷媒配管19來連接。於蒸發器5中冷卻除濕作為除濕對象之空氣。冷凝器3及蒸發器5是對向地配置。且冷凝器3是對向於本體箱體1的前面面板。
熱交換部6之下面是傾斜的形狀。且熱交換部6是設置在從蒸發器5起到冷凝器3之風路中。熱交換部6是交叉流熱交換器,具有為垂直方向之風路的第1熱交換風路8 及為水平方向之風路的第2熱交換風路9。
送風部10是將從吸氣口7吸入之空氣從吹出口13吹出。送風部10是由捲軸狀的外殼部14、固定於外殼部14之馬達部15及藉由馬達部15旋轉之葉片部16而形成。外殼部14具備有吸入口17及吐出口18。吸入口17是對向於蒸發器5、熱交換部6及冷凝器3。即,蒸發部5、熱交換部6、冷凝器3及吸入口17為配置在一直線上之風路上。
藉由送風部10,如圖1之箭頭A所示從吸氣口7吸入之空氣朝第1熱交換風路8之流入口A8a流入。朝流入口A8a流入之空氣與已藉由蒸發器5冷卻除濕之空氣進行熱交換來預冷。預冷完之空氣從熱交換部6下面的流出口A8b流出,通過蒸發器5來冷卻除濕。已被冷卻除濕之空氣由第2熱交換風路9支流入口B9a再次進入熱交換部6,並藉由從流入口A8a流入之空氣來加熱。接著已被冷卻除濕之空氣由流出口B9b流出並於冷凝器3更進一步加熱。本體箱體1內包含有除濕風路11,前述除濕風路11是從吸氣口7起經過第1熱交換風路8、蒸發器5、第2熱交換風路9、冷凝器3、送風部10直到吹出口13。
本實施型態之除濕裝置是如圖1之箭頭B所示,在本體箱體1內設置有旁通風路12,前述旁通風路12是不透過熱交換部6及蒸發器5將從吸氣口7吸氣之空氣的一部分朝冷凝器3送風。此處之旁通風路12是從吸氣口7起經過冷凝器3、送風部10到吹出口13為止的風路。
一般而言,朝蒸發器5送風的風速過快的話,除 濕效率會降低。如習知般僅有透過蒸發器5朝冷凝器3送風之風路的狀況下,當朝蒸發器5送風之風量減少時,朝冷凝器3送風之風量也會減少。因此不能充分進行冷凝器3的冷卻,會有壓縮機2的耗電量增加的狀況。此時,如本實施型態般藉由將吸入之空氣分成除濕風路11及旁通風路12兩個風路,可以不增加朝蒸發器5之風量,僅增加往冷凝器3送風之風量。其結果為,往熱交換部6及蒸發器5送風之風量可保持除濕能力之最適風量,並抑制除濕能力降低。而且旁通風路12之通風阻力比除濕風路11小,所以送風部10之輸出不會大幅增加。即,藉由增加朝冷凝器3流入之空氣,冷凝器3之冷媒21與吸入之空氣的熱交換量會增加,並更加冷卻冷凝器3。其結果為,除濕裝置是在不降低除濕能力下減少耗電量。
圖2是顯示本發明實施之除濕裝置之旁通風路的概要圖。如圖2所示,旁通風路12是經過冷凝器3之周緣部3c。
流過此種旁通風路12之空氣會朝向冷凝器3之周緣部3c。又,如圖1所示吸入口17是與冷凝器3之中央部對向,所以流過除濕風路11之空氣是朝向冷凝器3之中央部。藉此,冷凝器3全體之空氣變成易於流動,所以冷凝器3之冷媒21與吸入之空氣的熱交換量會增加,並更加冷卻冷凝器3。
又,如圖1所示之周緣部3c是在冷凝器3中於冷媒21流動方向的上流側之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3a。如圖 1所示從壓縮機2伸出之冷媒配管19是連接在冷凝器3之上部。又,從冷凝器3之下部伸出之冷媒配管19是連接至毛細管4。
藉此,藉由旁通風路12,大部分空氣朝冷凝器3之上部流動,於吸氣口7吸入之空氣會平順的送風至冷凝器3之高溫部分。其結果為,冷凝器3有效的被冷卻,且減少冷凍循環裝置20之耗電量。此是由於以下之理由。
從旁通風路12朝冷凝器3流動之室內空氣的溫度比從熱交換部6朝冷凝器3流動之除濕空氣高。來自旁通風路12之室內空氣大部分朝向為冷凝器3之高溫部分的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3a流動。又,因為比來自熱交換部6之空氣低溫的空氣大部分朝在冷凝器3高溫部分以外的冷凝器3流動,所以冷凝器3有效的被冷卻,且減少冷凍循環裝置20之耗電量。
又如圖2所示,在於冷凝器3中於冷媒21流動方向的上流側之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3a以及比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3a更下流側之冷凝器下流側周緣部3b分歧的狀況下,旁通風路12對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3a送風之風量比對冷凝器下流側周緣部3b大。
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3a是冷凝器3之高溫部分。藉由將吸氣至旁通風路12之空氣大量送風至高溫之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3a,冷凝器3之熱交換量會變大。其結果為,冷凝器3有效的被冷卻,且如圖1所示減少冷凍循環裝置20之耗電量。
又,如圖1所示,連接壓縮機2及冷凝器3之冷媒配管19的一部分是設置在冷凝器3及送風部10之間的除濕風路11。即,因為連接壓縮機2及冷凝器3之冷媒配管19於冷凍循環裝置20中是在比冷凝器3更上流處,所以連接壓縮機2及冷凝器3之冷媒配管19的溫度比冷凝器3的溫度高。
此時,將藉由送風部10通過冷凝器3之空氣送風至連接壓縮機2及冷凝器3之冷媒配管19的一部分。此送風於冷凝器3中被加溫,然而連接壓縮機2及冷凝器3之冷媒配管19的溫度比冷凝器3的溫度高。於是,藉由此送風來冷卻流動於連接壓縮機2及冷凝器3之冷媒配管19的冷媒21。也就是說,因為流入冷凝器3之冷媒21首先於連接壓縮機2及冷凝器3之冷媒配管19中被冷卻,且於冷凝器3中進一步冷卻,冷凍循環裝置20之耗電量會減少。
又,如圖1所示連接蒸發器5及壓縮機2之冷媒配管19的一部份是設置在熱交換部6之第1熱交換風路8及蒸發器5之間之除濕風路11。即,連接蒸發器5及壓縮機2之冷媒配管19於冷凍循環裝置20中是在比蒸發器5更下流處。於是連接蒸發器5及壓縮機2之冷媒配管19的溫度比蒸發器5的溫度高。也就是說,於毛細管4中降溫之低溫之冷媒21是透過蒸發器5朝連接蒸發器5及壓縮機2之冷媒配管19流動。然而,連接蒸發器5及壓縮機2之冷媒配管19的溫度比蒸發器5的溫度高。
此時,藉由送風部10通過熱交換部6之第1熱交換 風路8之空氣首先被送風至連接蒸發器5及壓縮機2之冷媒配管19的一部分,接著被送風至蒸發器5。也就是說,因為通過熱交換部6之第1熱交換風路8之空氣首先於連接蒸發器5及壓縮機2之冷媒配管19中除濕,再於蒸發器5中更進一步除濕,除濕效率會提高。
又,如圖1所示為膨脹部之毛細管4是設置在熱交換部6之第1熱交換風路8及蒸發器5之間之除濕風路11。即冷媒是於毛細管4中膨脹且降低溫度。隨著此冷媒之溫度降低,毛細管4本身的溫度也降低。藉此,藉由送風部10通過熱交換部6之第1熱交換風路8之空氣在毛細管4中也會凝結並除濕,所以除濕效率會提高。
1‧‧‧本體箱體
2‧‧‧壓縮機
3‧‧‧冷凝器
3a‧‧‧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
3c‧‧‧周緣部
4‧‧‧毛細管
5‧‧‧蒸發器
6‧‧‧熱交換部
7‧‧‧吸氣口
8‧‧‧第1熱交換風路
8a‧‧‧流入口A
8b‧‧‧流出口A
9‧‧‧第2熱交換風路
9a‧‧‧流入口B
9b‧‧‧流出口B
10‧‧‧送風部
11‧‧‧除濕風路
12‧‧‧旁通風路
13‧‧‧吹出口
14‧‧‧外殼部
15‧‧‧馬達部
16‧‧‧葉片部
17‧‧‧吸入口
18‧‧‧吐出口
19‧‧‧冷媒配管
20‧‧‧冷凍循環裝置
21‧‧‧冷媒
A、B‧‧‧箭頭

Claims (7)

  1. 一種除濕裝置,其特徵在於包含有:本體箱體,具有吸氣口及吹出口;及設置在前述本體箱體內的冷凍循環裝置、熱交換部及送風部,前述冷凍循環裝置是藉由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部及蒸發器而形成,前述熱交換部包含有第1熱交換風路及第2熱交換風路,前述送風部是將來自前述吸氣口所吸入的空氣自前述吹出口吹出,又,包含有:除濕風路,從前述吸氣口起經過前述第1熱交換風路、前述蒸發器、前述第2熱交換風路、前述冷凝器、前述送風部到前述吹出口為止;及旁通風路,從前述吸氣口起經過前述冷凝器、前述送風部到前述吹出口為止。
  2.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蒸發器與前述冷凝器對向,前述熱交換部設置在前述蒸發器與前述冷凝器之間,前述送風部由外殼部、固定於前述外殼部的馬達部及藉由前述馬達部旋轉的葉片部形成,前述外殼部包含有吸入口及吐出口,前述吸入口與前述蒸發器、前述熱交換部及前述冷凝器對向,前述旁通風路經過前述冷凝器之周緣部。
  3. 如請求項2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周緣部是在前述冷凝器中於冷媒的流動方向的上流測之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
  4. 如請求項2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旁通風路在前述冷凝器中於冷媒流動方向的上流側之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及比前述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更下流側之冷凝器下流側周緣部分歧的情況下,前述旁通風路對前述冷凝器上流側周緣部送風之風量比對前述冷凝器下流側周緣部大。
  5.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連接前述壓縮機與前述冷凝器之冷媒配管的一部份是設置在前述冷凝器與前述送風部之間之前述除濕風路。
  6.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連接前述蒸發器與前述壓縮機之冷媒配管的一部份是設置在前述第1熱交換風路與前述蒸發器之間之前述除濕風路。
  7.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膨脹部是設置在前述第1熱交換風路與前述蒸發器之間之前述除濕風路。
TW102145937A 2013-01-24 2013-12-12 Dehumidifier TWI634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0998 2013-01-24
JP2013-010998 2013-01-24
JP2013148259A JP6259988B2 (ja) 2013-01-24 2013-07-17 除湿装置
JP2013-148259 2013-07-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3761A true TW201433761A (zh) 2014-09-01
TWI634288B TWI634288B (zh) 2018-09-01

Family

ID=51611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5937A TWI634288B (zh) 2013-01-24 2013-12-12 Dehumidifie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59988B2 (zh)
HK (1) HK1197098A1 (zh)
TW (1) TWI63428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2658A (zh) * 2019-03-15 2020-09-2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6659B2 (ja) * 2013-09-26 2018-03-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6286660B2 (ja) * 2013-09-26 2018-03-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6646805B2 (ja) * 2015-10-09 2020-02-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7869811B (zh) * 2016-09-23 2024-05-14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膜法溶液风式制冷设备
TWI664380B (zh) * 2017-02-23 2019-07-0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機
JP6729785B2 (ja) * 2017-02-23 2020-07-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JP6638855B2 (ja) * 2017-02-23 2020-0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CN107975883B (zh) * 2017-12-22 2024-03-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JP7285409B2 (ja) * 2019-01-17 2023-06-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7336627B2 (ja) * 2019-01-29 2023-09-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2020121247A (ja) * 2019-01-29 2020-08-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7308386B2 (ja) * 2019-03-15 2023-07-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07587B2 (ja) * 2003-12-22 2010-07-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乾燥機
JP4411986B2 (ja) * 2004-01-30 2010-02-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機
JP2006220385A (ja) * 2005-02-14 2006-08-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
US7246503B1 (en) * 2005-11-16 2007-07-24 Bou-Matic Technologies Llc Enhanced drying dehumidifier
US7281389B1 (en) * 2005-11-16 2007-10-16 Bou-Matic Technologies Llc Enhanced performance dehumidifier
JP5655310B2 (ja) * 2010-01-19 2015-01-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2658A (zh) * 2019-03-15 2020-09-2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97098A1 (zh) 2015-01-02
JP6259988B2 (ja) 2018-01-17
TWI634288B (zh) 2018-09-01
JP2014159024A (ja) 2014-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4288B (zh) Dehumidifier
CN106352401A (zh) 空调
CN106163842A (zh) 车用热泵系统
CN103968475B (zh) 除湿装置
JP2010121819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TW201522875A (zh) 除濕裝置
CN108027151A (zh) 便携式空调器
TW201518660A (zh) 除濕裝置
CN108474568A (zh) 空调
CN112378004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WO2017110220A1 (ja) 空気圧縮機
TW201506329A (zh) 除濕裝置
CN102353106B (zh) 填料—管式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6403058A (zh) 一种除湿机
JP2015013245A (ja) 除湿装置
JP2015120136A (ja) 除湿装置
CN107906628A (zh) 一种多风道空调室外机
CN103836742B (zh) 多联热管机房空调系统
JP2020146663A (ja) 除湿装置
CN205957318U (zh) 多功能型列间空调装置
CN206191739U (zh) 一种带中间换热器半导体深度除湿机
CN106482231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208779678U (zh) 水冷热泵空调外机换热装置
KR20060065025A (ko) 이동식 에어컨의 배출덕트 유로구조
CN106288127A (zh) 中央空调冷却水智能处理方法及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