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17260A -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 Google Patents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17260A
TW201417260A TW101138902A TW101138902A TW201417260A TW 201417260 A TW201417260 A TW 201417260A TW 101138902 A TW101138902 A TW 101138902A TW 101138902 A TW101138902 A TW 101138902A TW 201417260 A TW201417260 A TW 2014172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region
organic light
display panel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8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ung-Hsin Shih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1138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17260A/zh
Priority to CN2012105797001A priority patent/CN103123926A/zh
Priority to US13/921,202 priority patent/US20140110682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417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726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Abstract

一種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具有第一次畫素區與第二次畫素區。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包括一第一有機發光層設置於第一次畫素區與第二次畫素區內。第一有機發光層係為單層有機發光層,且係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用以使第一次畫素區與第二次畫素區分別產生第一原色光以及第二原色光。第一次畫素區之共振腔長度係小於第二次畫素區之共振腔長度,以使第一次畫素區與第二次畫素區分別用以提供第一原色光與第二原色光。第二原色光之波峰波長係大於第一原色光之波峰波長。

Description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尤指一種利用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之有機發光層於具有不同共振腔長度之次畫素區內分別產生不同原色光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電激發光顯示器(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由於具有可不需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可自發光(不需背光模組)以及低耗電等特性,一直以來都被期望可取代液晶顯示器成為下一世代之顯示技術主流。而在各種電致發光顯示器當中,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係為目前相對較成熟的技術之一。現行全彩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主要係使用白光有機發光層產生白光,再利用彩色濾光片的濾光而形成三種不同原色光例如紅光、綠光與藍光,藉此顯示出全彩的顯示畫面。然而由於白光屬於寬頻譜光源,透過彩色濾光片的濾光後所產生的紅光、綠光與藍光仍不夠飽和,而使得色域不夠高。此外,若使用紅光有機發光層、綠光有機發光層以及藍光有機發光層分別設置於不同的次畫素區中以分別進行發光,其色彩飽和度雖然可以提升,但由於需分別以蒸鍍方式形成各不同顏色之有基發光材料,除了使用之精密金屬遮罩(Fine Metal Mask,FMM)數目較多且製程較繁雜之外,亦有容易產生混色以及良率偏低等問題。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利用將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之有機發光層設置於具有不同共振腔長度之次畫素區內,以於不同之次畫素區分別產生不同的原色光,藉此達到結構與製程簡化之效果,以降低生產成本。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提供一種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此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具有第一次畫素區與第二次畫素區。此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包括第一陽極、第二陽極、第一陰極、第二陰極以及第一有機發光層。第一陽極與第一陰極係設置於第一次畫素區內。第二陽極與第二陰極係設置於第二次畫素區內。第一有機發光層係設置於第一次畫素區與第二次畫素區內。第一有機發光層係為一單層有機發光層,且第一有機發光層係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用以使第一次畫素區與第二次畫素區分別產生第一原色光以及第二原色光。於第一次畫素區內,第一陽極與第一陰極之間形成第一微共振腔(micro cavity)。於第二次畫素區內,第二陽極與第二陰極之間形成第二微共振腔。第一微共振腔之共振腔長度(cavity length)係小於第二微共振腔之共振腔長度,以使第一次畫素區與第二次畫素區分別用以提供第一原色光與第二原色光。第二原色光之波峰波長係大於第一原色光之波峰波長。
為使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一般技藝者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下文特列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構成內容及所欲達成之功效。
請參考第1圖與第2圖。第1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第2圖繪示了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頻譜示意圖。為了方便說明,本發明之各圖式僅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發明,其詳細的比例可依照設計的需求進行調整。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00具有第一次畫素區P1與第二次畫素區P2。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00包括第一陽極121、第二陽極122、第一陰極181、第二陰極182以及第一有機發光層161。第一陽極121與第一陰極181係設置於第一次畫素區P1內。第二陽極122與第二陰極182係設置於第二次畫素區P2內。第一有機發光層161係設置於第一次畫素區P1與第二次畫素區P2內。值得說明的是,第一有機發光層161係為一單層有機發光層,且第一有機發光層161係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用以使第一次畫素區P1與第二次畫素區P2分別產生第一原色光L1以及第二原色光L2。於第一次畫素區P1內,第一陽極121與第一陰極181之間形成第一微共振腔(micro cavity)C1。於第二次畫素區P2內,第二陽極122與第二陰極182之間形成第二微共振腔C2。第一微共振腔C1與之共振腔長度(cavity length)係小於第二微共振腔C2之共振腔長度,以使第一次畫素區P1與第二次畫素區P2分別用以提供第一原色光L1與第二原色光 L2。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色光L0係代表第一有機發光層161的有機發光材料本身所發出之顏色光。藉由本實施例對於第一次畫素區P1以及第二次畫素區P2內的共振腔長度進行調整搭配,以產生不同之微共振腔效應,可使第一次畫素區P1以及第二次畫素區P2分別用以提供第一原色光L1與第二原色光L2。舉例來說,本實施例之第一有機發光層161的有機發光材料較佳係為一黃光有機發光材料,而第一原色光L1為綠光,且第二原色光L2為紅光,但並不以此為限。第二原色光L2之波峰波長係大於第一原色光L1之波峰波長,且色光L0之波峰波長係介於第二原色光L2之波峰波長與第一原色光L1之波峰波長之間。此外,本實施例之黃光有機發光材料之放光頻譜波峰波長範圍較佳係介於575奈米至595奈米之間,但並不以此為限。上述之黃光有機發光材料較佳係由一主體材料(host)以及一客體材料(dopant)所混合組成之單一有機發光材料,且此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本身僅發出單一顏色光。上述之主體材料較佳可選自Alq3(Tris(8-hydroxy-quinolinato)aluminium)、TPyPA(Tris[4-(pyrenyl)-phenyl]amine)、MCP(1,3-bis(carbazol-9-yl)benzene)、TCP(1,3,5-tris(carbazol-9-yl)benzene)、CBP(4,4'-bis(carbazol-9-yl)biphenyl)、TCTA(Tris(4-carbazoyl-9-ylphenyl)amine)、CDBP(4,4'-bis(carbazol-9-yl)-2,2'-dimethylbiphenyl)、 26DCzPPy(2,6-bis(3-(9H-carbazol-9-yl)phenyl)pyridine)、35DCzPPy(3,5-bis(3-(9H-carbazol-9-yl)phenyl)pyridine)其中之一者或其他適合之主體材料。上述之客體材料較佳可選自DCM((E)-2-(2-(4-(dimethylamino)styryl)-6-methyl-4H-pyran-4-ylidene)malononitrile)、Rubrene(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Ir(2-phq)3(Tris(2-phenylquinoline)iridium(III))、Ir(2-phq)2(acac)(Bis(2-phenylquinoline)(acetylacetonate)iridium(III))、Hex-Ir(phq)2(acac)(Bis[2-(4-n-hexylphenyl)quinoline](acetylacetonate)iridium(III))、Hex-Ir(phq)3(Tris[2-(4-n-hexylphenyl)quinoline)]iridium(III))、Ir(dpm)PQ2(Bis(2-phenylquinoline)(2,2,6,6-tetramethylheptane-3,5-dionate)iridium(III))其中之一者或其他適合之客體材料。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有機發光層161係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但第一有機發光層161中仍可能包含無法避免的雜質或不純物等物質。
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00可更具有第三次畫素區P3,且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00可更包括第三陽極123、第三陰極183以、第二有機發光層162以及基板100。第三陽極123、第三陰極183以及第二有機發光層162係設置於第三次畫素區P3內。第一陽極121、第二陽極122、第三陽極123、第一陰極181、第二陰極182以及第三陰極183係設置於基板110上。第二有機發光層162係為一單層有機發光層,且第二有機發光層162 係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用以使第三次畫素區P3產生一第三原色光L3。舉例來說,當第一原色光L1為一綠光且第二原色光L2為紅光時,第二有機發光層162之有機發光材料較佳係為一藍光有機發光材料,且第三原色光L3較佳係為藍光,但並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00可由第一次畫素區P1、第二次畫素區P2與第三次畫素區P3所構成,分別用於顯示不同顏色之光線。第一次畫素區P1、第二次畫素區P2與第三次畫素區P3可為並列(side by side)方式排列,其中第一次畫素區P1與第二次畫素區P2相鄰設置,且第一次畫素區P1與第三次畫素區P3相鄰設置,但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00可僅利用兩個由不同之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分別組成之第一有機發光層161與第二有機發光層162,而使第一次畫素區P1、第二次畫素區P2以及第三次畫素區可用以分別發出綠光、紅光以及藍光,並藉此進行混光而達到所需之全彩顯示效果。值得說明的是,於第三次畫素區P3內,第三陽極123與第三陰極183之間形成第三微共振腔C3。第三微共振腔C3與之共振腔長度較佳係小於第一微共振腔C1之共振腔長度,但並不以此為限。
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00可更包括第一電洞注入層141、第二電洞注入層142、第三電洞注入層143、第四電洞注入層144、第五電洞注入層145、第六電洞注入層146、第一電洞傳輸層151、第二電洞傳輸層152、第三電洞傳輸層153以及電子傳輸層170。第三電洞注入層143、第一電洞注入層 141以及第一電洞傳輸層151係設置於第一次畫素區P1內且依序堆疊於第一陽極121與第一有機發光層161之間。第四電洞注入層144、第二電洞注入層142以及第二電洞傳輸層152係設置於第二次畫素區P2內且依序堆疊於第二陽極122與第一有機發光層161之間。第六電洞注入層146、第五電洞注入層145以及第三電洞傳輸層153係設置於第三次畫素區P3內且依序堆疊於第三陽極123與第二有機發光層162之間。電子傳輸層170係設置於第一次畫素區P1、第二次畫素區P2以及第三次畫素區P3內且分別位於第一有機發光層161與第一陰極181之間、第一有機發光層161與第二陰極182之間以及位於第二有機發光層162與第三陰極183之間。值得說明的是,於各次畫素區內設置兩層之電洞注入層,例如於第一次畫素區P1之第一電洞注入層141以及第三電洞注入層143,可用以調整各次畫素區內的電性狀況以獲得所需之發光效果。各次畫素區內之兩電洞注入層可視需要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所組成。舉例來說,第三電洞注入層143、第四電洞注入層144以及第六電洞注入層146較佳可包括銅酞菁(Copper Phthalocyanine,CuPc)、聚二氧乙基塞吩(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EDOT)、TNATA(4,4',4"-tris-N-naphthyl-N-Phenylaminoutriphenylamine)、六氰基六氮三亞苯(Hexanitrile hexaazatriphenylene,HAT)、HAT-CN(Dipyrazino[2,3-f:2',3'-h]quinoxaline-2,3,6,7,10,11-hexacarbon itrile)、N,N,N',N'-四甲氧基苯基-對二氨基聯苯(N,N,N',N'-tetrakis(4-methoxyphenyl)benzidine,MeO-TPD)或其他適合之材料。第一電洞注入層141、第二電洞注入層142以及第五電 洞注入層145較佳可包括NPB(N,N'-bis(naphthalen-1-yl)-N,N'-bis(phenyl)-benzidine)、TPD(N,N'-bis(3-methylphenyl)-N,N'-bis(phenyl)-benzidine)、Spiro-NPB(N,N'-bis(naphthalen-1-yl)-N,N'-bis(phenyl)-9,9-spirobifluorene、TAPC(Di-[4-(N,N-di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α-TNB(N,N,N',N'-tetra-naphthalenyl-benzidine)或其他適合之材料。
另請注意,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微共振腔C1、第二微共振腔C2以及第三微共振腔C3之共振腔長度的差異較佳係藉由使第一電洞注入層141、第二電洞注入層142與第五電洞注入層145具有不同的厚度加以達成。換句話說,第二電洞注入層142的厚度較佳係大於第一電洞注入層141的厚度,且第一電洞注入層141的厚度較佳係大於第五電洞注入層145的厚度,但並不以此為限。此外,第三電洞注入層143、第四電洞注入層144以及第六電洞注入層146較佳係具有相同的厚度,以簡化製程步驟,但並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第一電洞注入層141之厚度較佳係介於120奈米至150奈米之間,且第二電洞注入層142之厚度較佳係介於170奈米至220奈米之間,以形成所需之共振腔長度。舉例來說,在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00中,當第一電洞注入層141之厚度控制在大體上控制在135奈米且第二電洞注入層142之厚度大體上控制在205奈米時,可產生亮度約為95.9流明且CIE色座標(x,y)約落在(0.245,0.719)之綠光(也就是第一原色光L1),並可產生亮度約為19.1流明且CIE色座標(x,y)約落在(0.651,0.347)之紅光(也就是 第二原色光L2)。在本發明之其他較佳實施例中,亦可視需要藉由調整第一電洞傳輸層151、第二電洞傳輸層152以及第三電洞傳輸層153的厚度或藉由調整各次畫素區內之電子傳輸層170的厚度,以使第一微共振腔C1、第二微共振腔C2以及第三微共振腔C3可具有不同之共振腔長度。
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00可更包括第一透明電極層131、第二透明電極層132以及第三透明電極層133分別設置於第一次畫素區P1、第二次畫素區P2以及第三次畫素區P3內,用以改善各陽極與各電洞注入層之間的功函數搭配狀況,但並不以此為限。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陰極181、第二陰極182以及第三陰極183較佳可分別包括一半穿透半反射電極,且第一陽極121、第二陽極122以及第三陽極123較佳可分別包括一反射電極,以使得產生之第一原色光L1、第二原色光L2以及第三原色光L3可朝上發光。故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00的電激發光顯示面板可視為上發光型(top emission type)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但並不以此為限。
下文將針對本發明之不同實施例進行說明,且為簡化說明,以下說明主要針對各實施例不同之處進行詳述,而不再對相同之處作重覆贅述。此外,本發明之各實施例中相同之元件係以相同之標號進行標示,以利於各實施例間互相對照。
請參考第3圖。第3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200的示意圖。如第3圖所示,與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間的不同處在於,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200包括第一有機發光層261設置於第一次畫素區P1與第二次畫素區P2內。第一有機發光層261係為一單層有機發光層,且第一有機發光層261係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用以使第一次畫素區P1與第二次畫素區P2分別產生第一原色光L1以及第二原色光L2。本實施例之第一有機發光層261的有機發光材料較佳係為一藍綠光有機發光材料,而第一原色光L1為藍光,且第二原色光L2為綠光,但並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之藍綠光有機發光材料之放光頻譜波峰波長範圍較佳係介於475奈米至495奈米之間,但並不以此為限。上述之藍綠光有機發光材料較佳係由一主體材料以及一客體材料所混合組成之單一有機發光材料,且此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本身僅發出單一顏色光。上述之主體材料較佳可選自AND(9,10-di(naphth-2-yl)anthracene)、TSBF(2,7-bis(9,9-spirobifluoren-2-yl)-9,9-spirobifluorene)、2,2'-Spiro-Pye(2,2'-dipyrenyl-9,9-spirobifluorene)、BPPF(9,9-bis[4-(pyrenyl)phenyl]-9H-fluorene)其中之一者或其他適合之主體材料。上述之客體材料較佳可選自Spiro-BDAVBi(2,7-bis[4-(diphenylamino)styryl]-9,9-spirobifluorene、DSA-Ph(1-4-di-[4-(N,N-diphenyl)amino]styryl-benzene)其中之一者或其他適合之客體材料。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有機發光層261係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但第一有機發光層261中仍 可能包含無法避免的雜質或不純物等物質。此外,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200可更包括第二有機發光層262設置於第三次畫素區P3內。第二有機發光層262係為一單層有機發光層,且第二有機發光層262係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用以使第三次畫素區P3產生第三原色光L3。舉例來說,當第一原色光L1為藍光且第二原色光L2為綠光時,第二有機發光層262之有機發光材料較佳係為一紅光有機發光材料,且第三原色光L3較佳係為紅光,但並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200可僅利用兩不同之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分別組成之第一有機發光層261與第二有機發光層262,而使第一次畫素區P1、第二次畫素區P2以及第三次畫素區P3可用以分別發出藍光、綠光以及紅光,並藉此進行混光而達到所需之全彩顯示效果。值得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微共振腔C1與之共振腔長度較佳係小於第二微共振腔C2之共振腔長度,且第二微共振腔C2與之共振腔長度較佳係小於第三微共振腔C3之共振腔長度,以使第一次畫素區P1、第二次畫素區P2以及第三次畫素區P3可分別用以提供第一原色光L1、第二原色光L2以及第三原色光L3,但並不以此為限。
另請注意,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微共振腔C1、第二微共振腔C2以及第三微共振腔C3之共振腔長度的差異較佳係藉由使第一電洞注入層141、第二電洞注入層142與第五電洞注入層145具有不同的厚度加以達成。與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的地方在於,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電洞注入層142的厚度較佳係大於第一電洞注入層 141的厚度,且第五電洞注入層145的厚度較佳係大於第二電洞注入層142的厚度,以使第一微共振腔C1與之共振腔長度小於第二微共振腔C2之共振腔長度,且使第二微共振腔C2與之共振腔長度小於第三微共振腔C3之共振腔長度。此外,第三電洞注入層143、第四電洞注入層144以及第六電洞注入層146較佳係具有相同的厚度,以簡化製程步驟,但並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之第一電洞注入層141之厚度較佳係介於75奈米至110奈米之間,且第二電洞注入層142之厚度較佳係介於120奈米至150奈米之間,以形成所需之共振腔長度。舉例來說,在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200中,當第一電洞注入層141之厚度控制在大體上控制在90奈米且第二電洞注入層142之厚度大體上控制在145奈米時,可產生亮度約為5.3流明且CIE色座標(x,y)約落在(0.114,0.175)之藍光(也就是本實施例之第一原色光L1),並可產生亮度約為114流明且CIE色座標(x,y)約落在(0.209,0.726)之綠光(也就是本實施例之第二原色光L2)。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200除了第一有機發光層261與第二有機發光層262以及各微共振腔之共振腔長度對應變化之外,其餘各部件之設置、材料特性以及發光方式與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100相似,故在此並不再贅述。
請參考第4圖。第4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300的示意圖。如第4圖所示,與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間的不同處在於,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300之各次畫素區中僅包括單層的電洞注入層。也就是說,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300並不包括上述之第三電洞注入層、第四電洞注入層以及第六電洞注入層,藉以達到簡化結構之目的。此外,第一微共振腔C1、第二微共振腔C2以及第三微共振腔C3之共振腔長度的差異較佳係藉由使第一電洞注入層141、第二電洞注入層142與第五電洞注入層145具有不同的厚度加以達成,但並不以此為限。在本發明之其他較佳實施例中,亦可視需要藉由調整第一電洞傳輸層151、第二電洞傳輸層152、第三電洞傳輸層153、第一透明電極層131、第二透明電極層132以及第三透明電極層133的厚度或藉由調整各次畫素區內之電子傳輸層170的厚度,以使第一微共振腔C1、第二微共振腔C2以及第三微共振腔C3可具有不同之共振腔長度。
請參考第5圖。第5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400的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與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間的不同處在於,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400包括第一電洞傳輸層451、第二電洞傳輸層452以及第三電洞傳輸層453分別設置於第一次畫素區P1、第二次畫素區P2以及第三次畫素區P3內。本實施例之第一微共振腔C1、第二微共振腔C2以及第三微共振腔C3之共振腔長度的差異較佳係藉由使第一電洞傳輸層451、第二電洞傳輸層452以及第三電洞傳輸層453具有不同的厚度加以達成。因此,本實施例之第一電洞注入層141、第二電洞注入層142以及第五電洞注入層145較佳係具有相同的厚度, 以簡化製程步驟,但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第6圖。第6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500的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與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間的不同處在於,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500包括第一透明電極層531、第二透明電極層532以及第三透明電極層533分別設置於第一次畫素區P1、第二次畫素區P2以及第三次畫素區P3內。本實施例之第一微共振腔C1、第二微共振腔C2以及第三微共振腔C3之共振腔長度的差異較佳係藉由使第一透明電極層531、第二透明電極層532以及第三透明電極層533具有不同的厚度加以達成。因此,本實施例之第一電洞注入層141、第二電洞注入層142以及第五電洞注入層145較佳係具有相同的厚度,以簡化製程步驟,但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第7圖。第7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600的示意圖。如第7圖所示,與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間的不同處在於,在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600中,第一陽極121、第二陽極122以及第三陽極123較佳可分別包括一半穿透半反射電極,且第一陰極181、第二陰極182以及第三陰極183較佳可分別包括一反射電極,以使得各次畫素區產生之第一原色光L1、第二原色光L2以及第三原色光L3可朝下發光。故本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600的電激發光顯示面板可視為下發光型(bottom emission type)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但並不 以此為限。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藉由微共振腔效應,將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之有機發光層設置於具有不同共振腔長度之次畫素區內,以於不同之次畫素區分別產生不同的原色光,藉此達到結構與製程簡化之效果,以降低生產成本。此外,本發明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可在不需使用彩色濾光片的狀況下僅需利用兩個由不同之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分別組成之有機發光層即可形成三個不同原色的次畫素,故可有效提升飽和度並大幅降低消耗功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0‧‧‧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110‧‧‧基板
121‧‧‧第一陽極
122‧‧‧第二陽極
123‧‧‧第三陽極
131‧‧‧第一透明電極層
132‧‧‧第二透明電極層
133‧‧‧第三透明電極層
141‧‧‧第一電洞注入層
142‧‧‧第二電洞注入層
143‧‧‧第三電洞注入層
144‧‧‧第四電洞注入層
145‧‧‧第五電洞注入層
146‧‧‧第六電洞注入層
151‧‧‧第一電洞傳輸層
152‧‧‧第二電洞傳輸層
153‧‧‧第三電洞傳輸層
161‧‧‧第一有機發光層
162‧‧‧第二有機發光層
170‧‧‧電子傳輸層
181‧‧‧第一陰極
182‧‧‧第二陰極
183‧‧‧第三陰極
200‧‧‧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261‧‧‧第一有機發光層
262‧‧‧第二有機發光層
300‧‧‧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400‧‧‧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451‧‧‧第一電洞傳輸層
452‧‧‧第二電洞傳輸層
453‧‧‧第三電洞傳輸層
500‧‧‧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531‧‧‧第一透明電極層
532‧‧‧第二透明電極層
533‧‧‧第三透明電極層
600‧‧‧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C1‧‧‧第一微共振腔
C2‧‧‧第二微共振腔
C3‧‧‧第三微共振腔
L0‧‧‧色光
L1‧‧‧第一原色光
L2‧‧‧第二原色光
L3‧‧‧第三原色光
P1‧‧‧第一次畫素區
P2‧‧‧第二次畫素區
P3‧‧‧第三次畫素區
第1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
第2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頻譜示意圖。
第3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
第4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
第5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
第6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
第7圖繪示了本發明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的示意圖。
100‧‧‧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110‧‧‧基板
121‧‧‧第一陽極
122‧‧‧第二陽極
123‧‧‧第三陽極
131‧‧‧第一透明電極層
132‧‧‧第二透明電極層
133‧‧‧第三透明電極層
141‧‧‧第一電洞注入層
142‧‧‧第二電洞注入層
143‧‧‧第三電洞注入層
144‧‧‧第四電洞注入層
145‧‧‧第五電洞注入層
146‧‧‧第六電洞注入層
151‧‧‧第一電洞傳輸層
152‧‧‧第二電洞傳輸層
153‧‧‧第三電洞傳輸層
161‧‧‧第一有機發光層
162‧‧‧第二有機發光層
170‧‧‧電子傳輸層
181‧‧‧第一陰極
182‧‧‧第二陰極
183‧‧‧第三陰極
C1‧‧‧第一微共振腔
C2‧‧‧第二微共振腔
C3‧‧‧第三微共振腔
L1‧‧‧第一原色光
L2‧‧‧第二原色光
L3‧‧‧第三原色光
P1‧‧‧第一次畫素區
P2‧‧‧第二次畫素區
P3‧‧‧第三次畫素區

Claims (17)

  1. 一種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具有一第一次畫素區與一第二次畫素區,該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包括:一第一陽極,設置於該第一次畫素區內;一第二陽極,設置於該第二次畫素區內;一第一有機發光層,設置於該第一次畫素區與該第二次畫素區內,其中該第一有機發光層係為一單層有機發光層,且該第一有機發光層係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用以使該第一次畫素區與該第二次畫素區分別產生一第一原色光以及一第二原色光;一第一陰極,設置於該第一次畫素區內;以及一第二陰極,設置於該第二次畫素區內,其中於該第一次畫素區內,該第一陽極與該第一陰極之間形成一第一微共振腔(micro cavity),以及於該第二次畫素區內,該第二陽極與該第二陰極之間形成一第二微共振腔,且該第一微共振腔與之共振腔長度(cavity length)係小於該第二微共振腔之共振腔長度,以使該第一次畫素區與該第二次畫素區分別用以提供該第一原色光與該第二原色光,該第二原色光之一波峰波長係大於該第一原色光之一波峰波長。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第一有機發光層之該有機發光材料為一黃光有機發光材料,該第一原色光為一綠光,且該第二原色光為一紅光。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更具有一第三次畫素區,且該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另包括:一第三陽極,設置於該第三次畫素區;一第三陰極,對應於該第三次畫素區;以及一第二有機發光層,設置於該第三次畫素區內,其中該第二有機發光層係為一單層有機發光層,且該第二有機發光層係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用以使該第三次畫素區產生一第三原色光。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第二有機發光層之該有機發光材料為一藍光有機發光材料,且該第三原色光為一藍光。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第一有機發光層之該有機發光材料為一藍綠光有機發光材料,該第一原色光為一藍光,且該第二原色光為一綠光。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更具有一第三次畫素區,且該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另包括:一第三陽極,設置於該第三次畫素區;一第三陰極,對應於該第三次畫素區;以及一第二有機發光層,設置於該第三次畫素區內,其中該第二有機 發光層係為一單層有機發光層,且該第二有機發光層係由單一有機發光材料所組成,用以使該第三次畫素區產生一第三原色光。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第二有機發光層之該有機發光材料為一紅光有機發光材料,且該第三原色光為一紅光。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另包括:一第一電洞注入層,位於該第一次畫素區內;以及一第二電洞注入層,位於該第二次畫素區內,其中該至少一第一電洞注入層之厚度係小於該至少一第二電洞注入層之厚度,以使該第一微共振腔之該共振腔長度小於該第二微共振腔之該共振腔長度。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第一電洞注入層之厚度係介於120奈米至150奈米之間,且該第二電洞注入層之厚度係介於170奈米至220奈米之間。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第一電洞注入層之厚度係介於75奈米至110奈米之間,且該第二電洞注入層之厚度係介於120奈米至150奈米之間。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另包括:一第三電洞注入層,位於該第一次畫素區內;以及一第四電洞注入層,位於該第二次畫素區內,其中該第三電洞注入層之厚度係等於該第四電洞注入層之厚度。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係為一上發光型(top emission type)電激發光顯示面板,該第一陰極與該第二陰極分別包括一半穿透半反射電極,且該第一陽極與該第二陽極分別包括一反射電極。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係為一下發光型(bottom emission type)電激發光顯示面板,該第一陽極與該第二陽極分別包括一半穿透半反射電極,且該第一陰極與該第二陰極分別包括一反射電極。
  14.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黃光有機發光材料之放光頻譜波峰波長範圍係介於575奈米至595奈米之間。
  15.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其中該藍綠光有機發光材料之放光頻譜波峰波長範圍係介於475奈米至495奈米之間。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另包括:一第一電洞傳輸層,位於該第一次畫素區內;以及一第二電洞傳輸層,位於該第二次畫素區內,其中該第一電洞傳輸層之厚度係小於該第二電洞傳輸層之厚度,以使該第一微共振腔之該共振腔長度小於該第二微共振腔之該共振腔長度。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另包括:一第一透明電極層,位於該第一次畫素區內;以及一第二透明電極層,位於該第二次畫素區內,其中該第一透明電極層之厚度係小於該第二透明電極層之厚度,以使該第一微共振腔之該共振腔長度小於該第二微共振腔之該共振腔長度。
TW101138902A 2012-10-22 2012-10-22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TW2014172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8902A TW201417260A (zh) 2012-10-22 2012-10-22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CN2012105797001A CN103123926A (zh) 2012-10-22 2012-12-27 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
US13/921,202 US20140110682A1 (en) 2012-10-22 2013-06-18 Pixel stru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8902A TW201417260A (zh) 2012-10-22 2012-10-22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7260A true TW201417260A (zh) 2014-05-01

Family

ID=48454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8902A TW201417260A (zh) 2012-10-22 2012-10-22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10682A1 (zh)
CN (1) CN103123926A (zh)
TW (1) TW20141726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95644B (zh) * 2015-12-30 2017-08-11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US10170521B2 (en) 2015-12-30 2019-01-01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77142B1 (ko) * 2013-10-11 2020-02-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03647026B (zh) * 2013-11-27 2016-10-19 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全彩化顶发射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TWI577008B (zh) * 2014-05-28 2017-04-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CN104037202B (zh) * 2014-06-12 2017-08-04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amoled显示器件及其子像素结构的制备方法
CN104112823A (zh) 2014-06-30 2014-10-22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JP2016072250A (ja) * 2014-09-30 2016-05-0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照明装置
KR102322083B1 (ko) * 2015-07-28 2021-11-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7316880A (zh) * 2016-04-27 2017-11-03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的制作方法
JP7016633B2 (ja) * 2016-10-28 2022-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複数の有機el素子を有する白色発光装置
CN115394822A (zh) * 2017-09-27 2022-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20220018140A (ko) * 2020-08-05 2022-02-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조사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2310299A (zh) * 2020-10-27 2021-02-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03606A (en) * 2006-06-13 2008-01-01 Itc Inc Ltd The fabrication of full color OLED panel using micro-cavity structure
KR100823511B1 (ko) * 2006-11-10 2008-04-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846607B1 (ko) * 2007-05-16 2008-07-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US8742658B2 (en) * 2008-07-23 2014-06-03 Cbrite Inc. Full-color 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with hybrid
TW201324758A (zh) * 2011-12-05 2013-06-16 Au Optronics Corp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95644B (zh) * 2015-12-30 2017-08-11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US10170521B2 (en) 2015-12-30 2019-01-01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3926A (zh) 2013-05-29
US20140110682A1 (en) 2014-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417260A (zh)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US983129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076674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520395B (zh) 新穎有機發光裝置(oled)顯示器架構
JP6538271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921760B1 (ko) 신규한 oled 디스플레이 아키텍처
JP4895742B2 (ja) 白色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WO2016015422A1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9845404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30320837A1 (en) Four Component Phosphorescent OLED For Cool White Lighting Application
US20150279909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US9893309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18092887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10057234A (ko) 신규한 oled 디스플레이 구축
CN109791998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5194699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110107292A (ko) 유기 일렉트로 루미네선스 장치
WO2014185032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102486486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WO2013179668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US20200388780A1 (en)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light-emission method thereof
US20200144549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Shin et al. A study on full col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with blue common layer under the patterned emission layer
JP2003123971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259532B1 (ko) 2종의 유기층을 이용하는 백색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