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8835A - 縫紉機 - Google Patents

縫紉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08835A
TW201408835A TW102119774A TW102119774A TW201408835A TW 201408835 A TW201408835 A TW 201408835A TW 102119774 A TW102119774 A TW 102119774A TW 102119774 A TW102119774 A TW 102119774A TW 201408835 A TW201408835 A TW 20140883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wing
sewing machine
stitches
needle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9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5166B (zh
Inventor
Yoshihiko Kubota
Original Assignee
Ju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Kk filed Critical Juki Kk
Publication of TW201408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88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5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5166B/zh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課題】達成斷線發生後的穿線作業的作業性提升。【解決手段】縫紉機具備有:針上下移動機構,由縫紉機馬達通過上軸,來進行保持縫針的針桿的上下移動;切線裝置,進行上線的切斷;記憶部,記憶縫製一工序份的規定針數;針數偵測部,偵測由縫製開始的針數;操作部,用以人為輸入藉由切線裝置所為之切線的執行;及控制部,進行切線裝置及縫紉機馬達的動作控制,該控制部會進行在成為藉由針數偵測部所被偵測到的一工序之由縫製開始的針數與規定針數相一致的狀態之前,若藉由操作部而被輸入切線之執行時,在針桿的上死點位置使縫紉機馬達停止的動作控制。

Description

縫紉機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適於進行斷線發生後之穿線作業的縫紉機。
發明背景
以習知之縫紉機而言,已知一種預先設定縫製針數,進行設定針數之縫製後自動執行切線而結束縫製者(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但是,一般在縫紉機中,若在縫製途中未預期地發生上線被扯到時,會有因線張力,上線由供給方向被拉回而上線由縫針的針孔脫落的情形。若從發生斷線的縫目重新開始縫製時,必須將上線再次重新插入至縫針的針孔。
因此,在上述習知之縫紉機中,在發生斷線時,將操作踏板後踩來進行切線動作。
由於上線已經切斷,因此並不需要切線動作本身,但是若執行切線動作時,上軸在上停止位置(上軸角度約50°)停止,可使縫針在比針板更為上方的位置停止。因此,若上線因斷線而由縫針的針孔脫落時,可進行上線的穿線作業,可較為迅速地重新開始縫製之故。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333177號公報
發明概要
但是,習知之縫紉機是當切線時上軸在上停止位置停止,該上停止位置是被設定在上軸角度50°附近(當將針桿的上死點設為0°時)。因此,縫針通過成為最高位置的針桿上死點(0°)而形成為下降途中的位置。因此,縫針的針孔形成為稍微低位置,作業區域變窄而會有穿線的作業性不佳的問題。
此時,為了改善作業性,雖然亦可將被裝備在縫紉機之上軸的滑輪進行手操作,使上軸旋轉而將針桿恢復在上死點位置,但是該旋轉作業變得繁雜,亦會妨礙迅速進行縫製的恢復。
此外,近年來的縫紉機是有設置柵欄狀的手指導件,俾使作業人員的手指不會進入至縫針的下側的區域的情形,在如上所示之情形下,由於縫針下側的區域變得更窄,因此穿線作業的作業性的惡化變得更為明顯。
此外,若發生斷線時,會有將主電源切斷之後再進行穿線等之恢復作業,俾以不會有誤使縫紉機馬達進行作動的情形。如上所示之情形亦難以在縫針的針孔的下側確保作業區域,必須進行滑輪的旋轉操作,而產生無法迅 速進行恢復作業的問題。
其中,在上述習知例中,是例示根據設定針數來進行縫製的縫紉機,但是若為進行藉由操作踏板所為之手動操作的縫紉機,亦產生同樣的問題。
亦即,若為手動操作的縫紉機,一般而言,藉由維持操作踏板的前踩狀態來連續進行縫製,若返回至中立位置時,上軸在下停止位置(縫針保持刺入在布料的狀態)停止,若進行後踩時,上軸移動至上停止位置且停止而執行切線。
因此,若為如上所示之手動操作的縫紉機,亦在發生斷線時,必須將操作踏板進行後踩來執行切線,在使上軸在上停止位置停止之後,在縫針的針孔穿過上線而重新開始縫製。因此,與根據前述設定針數來進行縫製的縫紉機完全同樣地,產生穿線的作業區域變窄的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可寬廣確保上線發生斷線後的穿線作業區域的縫紉機。
本發明是一種縫紉機,具備有:針上下移動機構,由縫紉機馬達通過上軸,來進行保持縫針的針桿的上下移動;切線裝置,進行上線的切斷;記憶部,記憶縫製一工序份的規定針數;針數偵測部,偵測由縫製開始的針數;操作部,用以人為輸入藉由前述切線裝置所為之切線的執行;及控制部,進行前述切線裝置及前述縫紉機馬達的動作控制,該縫紉機之特徵在於:前述控制部會進行在成為藉由前述針數偵測部所被偵測到的一工序之由縫製開 始的針數與前述規定針數相一致的狀態之前,若藉由前述操作部而被輸入切線之執行時,在前述針桿的上死點位置使前述縫紉機馬達停止的動作控制。
在上述構成中,是形成為若藉由針數偵測部所得之偵測針數到達規定針數之前即被輸入執行切線時,進行在針桿的上死點位置使縫紉機馬達停止的動作控制的構成。
若在縫製中上線切斷時,由於在未達到規定針數的狀態下使切線執行,因此控制部是由該切線的執行的輸入來檢測上線的意外的切斷的發生,而使縫紉機馬達在針桿的上死點位置停止。藉此,在進行斷線後上線對縫針的針孔的插通時,可寬廣確保其下側區域,而可達成作業性的提升。此外,由於亦不需要滑輪操作,因此可達成繁雜性的解除與恢復作業的迅速化。
此外,本發明是除了上述構成以外,亦可形成為以下構成:具備有解除輸入部,輸入在前述針桿的上死點位置停止的前述縫紉機馬達的停止狀態的解除,前述控制部在由前述解除輸入部接受解除之輸入為止,會進行將前述縫紉機馬達設為驅動禁止的控制。
若為該構成,即使在斷線的恢復作業中誤進行縫製開始等的輸入的情形下,亦可禁止縫紉機馬達的動作。
此外,以其他構成而言,本發明是一種縫紉機,具備有:針上下移動機構,由縫紉機馬達通過上軸,來進行保持縫針的針桿的上下移動;切線裝置,進行上線的切 斷;記憶部,記憶縫製一次份的規定針數;針數偵測部,偵測由縫製開始的針數;操作部,用以人為輸入藉由前述切線裝置所為之切線的執行;控制部,進行前述切線裝置及前述縫紉機馬達的動作控制;電源電路,由外部電源對前述縫紉機馬達進行電源供給;及電源開關,將由藉由前述電源電路所致之外部電源對前述縫紉機馬達的電源之供給與切斷進行切換,該縫紉機之特徵在於:前述電源電路具備有蓄電部,前述控制部會進行在成為藉由前述針數偵測部所被偵測到之由縫製開始的針數與前述規定針數相一致的狀態之前,若藉由前述電源開關而被切換成切斷電源時,在前述針桿的上死點位置使前述縫紉機馬達停止的動作控制。
若為上述構成,若藉由針數偵測部所得之偵測針數到達規定針數之前即被切斷電源開關時,進行在針桿的上死點位置使縫紉機馬達停止的動作控制。
若在縫製中上線切斷時,由於會有在未達到規定針數的狀態下將電源切斷的情形,因此控制部是由該電源開關的切斷來檢測上線的意外的切斷的發生,而使縫紉機馬達在針桿的上死點位置停止。藉此,在進行斷線後上線對縫針的針孔的插通時,可寬廣確保其下側區域,而可達成作業性的提升。此外,由於亦不需要滑輪操作,因此可達成繁雜性的解除與恢復作業的迅速化。
此外,本發明是除了上述構成以外,亦可形成為以下構成:前述控制部會進行藉由前述針數偵測部來對一 個工序之由縫製開始的針數進行計數,且若計數針數到達前述規定針數時,即自動執行切線的動作控制。
若形成為如上所示之構成時,可藉由自動化來達成作業人員負擔的減低,並且達成縫製品質的均一化。
此外,本發明是除了上述構成以外,亦可形成為以下構成:具備有:針數記錄部,在每個工序的縫製時,藉由前述針數偵測部,記錄由縫製開始至切線執行的針數;及規定針數決定部,由藉由前述針數記錄部所被記錄的一次或複數次的記錄針數來決定前述規定針數。
若形成為該構成時,可減低設定規定針數的作業負擔,此外,不需要供設定之用的構成。
此外,假設為不具設定規定針數的功能的縫紉機,亦可達成斷線時的穿線作業的作業性的提升。
如以上所示,本發明是若被輸入執行切線時或被輸入電源切斷時的針數未達到規定針數時,使縫紉機馬達在針桿的上死點位置停止,因此當進行上線對斷線後的縫針的針孔的插通時,可更寬廣確保縫針的下側區域而提升作業性,並且排除滑輪操作來達成作業繁雜性的解除及恢復作業的迅速化。
2‧‧‧縫紉機框體
2a‧‧‧縫紉機臂部
2b‧‧‧縫紉機台部
2c‧‧‧縱胴部
5‧‧‧縫紉機馬達
5a、18a、20a、21a‧‧‧驅動電路
10‧‧‧縫紉機
11‧‧‧縫針
12‧‧‧針桿
13‧‧‧針板
13a‧‧‧針孔
14‧‧‧線鬆緊調整器
15‧‧‧旋轉滑輪
16‧‧‧手指防護件
17‧‧‧壓布腳
18‧‧‧壓腳上升螺線管
19‧‧‧刷器
20‧‧‧撥線螺線管
21‧‧‧切線螺線管
22‧‧‧上軸
31‧‧‧針位置檢測器(針數偵測部)
32‧‧‧角度感測器(針數偵測部)
33‧‧‧操作面板
34‧‧‧操作踏板(操作部)
35‧‧‧踏板感測器
36‧‧‧記錄媒體(記憶部)
37‧‧‧讀取/寫入裝置
38‧‧‧恢復按鍵(解除輸入部)
50‧‧‧電源電路
51‧‧‧電源切換偵測部
52‧‧‧電解電容器(蓄電部)
53‧‧‧電源開關
100‧‧‧控制部(針數記錄部、規定針數決定部)
101‧‧‧CPU
102‧‧‧作業記憶體
103‧‧‧資料記憶體(記憶部)
104‧‧‧計數器
S1-S27,S41-S53‧‧‧步驟
S71-S85,S101-S115‧‧‧步驟
圖1是顯示作為本實施形態之平縫縫紉機之全體構成的斜視圖。
圖2是顯示縫紉機的控制系統的區塊圖。
圖3是顯示由複數工序所構成之縫製樣版的說明圖。
圖4是顯示基本的縫製動作控制的流程圖。
圖5是針對第一停止控制所顯示的流程圖。
圖6是針對第二停止控制所顯示的流程圖。
圖7是針對手動縫製中的停止控制所顯示的流程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縫紉機概要]
以下根據圖示,詳加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圖1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縫紉機10的全體構成的斜視圖。其中,在以下說明中,將水平且與後述縫紉機臂部2a的長邊方向呈平行的方向設為Y軸方向(前後方向),將水平且與Y軸方向呈正交的方向設為X軸方向,將鉛直上下方向設為Z軸方向(上下方向)。
如圖1所示,縫紉機10為所謂平縫縫紉機,主要具備有:支持全體構成的縫紉機框體2;使保持縫針11的針桿12上下移動的針上下移動機構(省略圖示);將上線切斷的切線裝置(省略圖示);及進行縫紉機馬達5、切線裝置等縫紉機各部之動作控制之作為控制手段的控制部100。
其中,圖1中的符號14為對上線賦予線張力的線鬆緊調整器。此外,當然具備有一般被裝載在平縫縫紉機的挑線桿機構、旋梭機構、送布機構等,但是由於該等與習知之周知構造者相同,故省略說明。
[縫紉機框體]
縫紉機框體2在正面視下,外形呈大致字狀。該縫紉機框體2具備有:形成該縫紉機框體2的上部且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縫紉機臂部2a;形成縫紉機框體2的下部且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縫紉機台部2b;及將縫紉機臂部2a與縫紉機台部2b相連結的縱胴部2c。
[針上下移動機構]
在縫紉機臂部2a內置有針上下移動機構。該針上下移動機構具備有:成為驅動源的縫紉機馬達5(參照圖2);藉由縫紉機馬達5進行旋轉驅動的上軸22;在下端部保持縫針11,並且可上下移動地被支持在縫紉機臂部2a的針桿12;及將上軸22的旋轉轉換成沿著Z軸方向的往返動作的曲柄機構(省略圖示)。
此外,在上軸22的一端部固定裝備有可由框體外部進行手搖動操作的旋轉滑輪15。
[針桿的周圍的構成]
在上述針桿12的下側,以圍繞下降時的縫針11的方式,設有手指防護件16。該手指防護件16被支持在縫紉機臂部2a。
此外,與針桿12相鄰接,壓布腳17被支持在縫紉機臂部2a。該壓布腳17以可上下移動的方式被支持,下降時,將針板13上的被縫製物亦即布料由上方按住,上升時則將布料解放。此外,壓布腳17的上下移動是藉由壓腳上升螺線管18(參照圖2)來賦予。
此外,在針桿12的近傍設有刷器19。該刷器19 是藉由縫紉機臂部2a,以可旋動的方式支持其基端部。刷器19藉由撥線螺線管20(參照圖2),以其下端部通過縫針11正下方的方式進行旋動。接著,該刷器19可藉由該旋動,將由縫針11傳入至針板13之針孔13a的切斷完畢的上線撥開而由布料抽出。
[切線裝置]
切線裝置由設在針板13的下側的可旋動動刀、固定刀、及對動刀賦予旋動動作的動力傳達機構所構成。動力傳達機構具備有:可切換可將由與上軸22作連動旋轉之未圖示的下軸所得之動力傳達至動刀的狀態與切斷狀態的凸輪機構;及進行凸輪機構之切換的切線螺線管21(參照圖2)。
上述動刀是以沿著針板水平方向通過針孔正下方的方式以前後進行往返旋動,在前進旋動時進行僅有成為切斷對象的線的區分,在後退旋動時則進行線的切斷。
凸輪機構主要由例如凸輪的主節與從節與切線螺線管21所構成。
凸輪的主節例如具備有:產生預定位移的凸輪溝或凸輪面,在下軸進行作動。從節是由隨著凸輪溝或凸輪面來進行動作之如滾子般的構件所構成,將往返旋動動作傳達至動刀。作為致動器的切線螺線管21是對從節進行對主節之凸輪溝或凸輪面的扣合動作或脫離動作的賦予。
其中,該凸輪機構是由下軸取得動力,但是縫紉機10的各部的動作控制是全部根據所被檢測到的上軸角度 來決定其動作時序,因此關於動作控制之動作時序的說明是全部以上軸角度為基準來進行。
接著,該凸輪機構亦以上軸角度在針桿12的上停止位置(後述)跟前的時序,動刀將上線切斷的方式設計凸輪形狀。
其中,針桿12的上停止位置是指在平常的縫製結束時,上軸22停止旋轉的角度,該上停止位置是在完成切線動作後停止的位置。
如上所述,上線是在上軸22在上停止位置停止的跟前的時序被切斷,但是由於必須在比動刀開始旋動更為之前使凸輪機構的從節與主節相扣合,因此切線螺線管21的作動是在成為比上停止位置更為之前的時序的針桿12的下位置進行。例如,若將針桿12最為上升的針桿上死點的上軸角度設為0°時,上停止位置被設定為50°,下位置被設定為205~250°左右。
亦即,由上述構成所成之切線裝置是在切線執行時,當上軸22正在進行停止瞬前的最後半旋轉時,藉由切線螺線管21,以下位置的上軸角度,凸輪的從節與主節的凸輪溝等相扣合的方式進行動作賦予。藉此,動刀與按照凸輪形狀來進行作動的凸輪的從節連動進行往返旋動,在到達上停止位置的跟前的時序進行上線切斷。
[縫紉機之控制系統]
圖2是顯示縫紉機10的控制系統的區塊圖。如該圖2所示,縫紉機10的控制部100具備有:執行對縫紉機之各部 的控制程式的CPU101;成為程式處理之作業區域的作業記憶體102;記憶關於各種控制的設定資料或執行程式的資料記憶體103;及對來自外部的脈衝訊號進行計數的計數器104。
此外,在控制部100是分別透過驅動電路5a、18a、20a、21a連接有縫紉機馬達5、壓腳上升螺線管18、撥線螺線管20、切線螺線管21。
此外,在控制部100是分別透過未圖示之界面而連接有:檢測上軸22為預定角度的針位置檢測器31;檢測上軸22之軸角度變化的角度感測器32;供操作人員進行關於縫製之動作控制的各種設定輸入的操作面板33;由供操作人員對控制部100人為地指示輸入藉由切線裝置所為之切線的執行等各種動作之用之作為操作部的操作踏板34檢測操作訊號的踏板感測器35;記憶關於縫製之動作控制的各種設定資料的記錄媒體36的讀取/寫入裝置37;及恢復按鍵38。
上述操作踏板34可將中立位置作為基準位置來進行前踩及後踩。此外,踏板感測器35被設在操作踏板34,檢測為中立位置、前踩或後踩的任何位置且輸入至控制部100。
接著,控制部100是對操作踏板34進行前踩而藉此開始縫製,藉由進行後踩來執行縫製停止及切線。
上述針位置檢測器31主要由光感測器、及被固定在上軸22的遮光板所構成。遮光板被固定裝備在上軸22, 該上軸22為預定角度範圍時,對光感測器進行遮光。藉此,控制部100是可藉由光感測器的輸出變化,來檢測所被遮光的角度範圍的始點與終點的上軸角度。
在縫紉機10中,如前所述,進行以按照踏板操作而成為上停止位置的上軸角度、及按照後述的第一及第二停止控制而針桿12成為上死點的上軸角度來使縫紉機馬達5停止的控制。
因此,在針位置檢測器31是可檢測針桿12的上停止位置與成為針桿12之上死點的上軸角度。
此外,如前所述,切線裝置的切線螺線管21必須在下位置使其進行作動,因此亦可檢測成為該下位置的上軸角度。
其中,具體而言,若將成為針桿12的上死點的上軸角度設為0°時,上停止位置為50°、下位置為205°,針位置檢測器31可檢測0°、50°、及205°。下位置以設為205~250°的範圍為宜,在此例示205°作為一例。
其中,針位置檢測器31若光感測器及遮光板分別各一個則難以將上軸角度檢測二位置以上,因此如上所述檢測三位置時,亦可另外增加光感測器及遮光板。此外,或者,在針位置檢測器31僅檢測一或二位置,關於剩下的二位置或一位置,亦可對後述之角度感測器32的脈衝進行計數來檢測。
角度感測器32為所謂編碼器,若上軸22進行旋轉時,以其微小的均一角度間隔進行脈衝訊號輸出。控制部 100具備有脈衝訊號的計數器104,可藉由計數脈衝訊號來進行積算,來檢測上軸22的角度變化量。
例如,在控制部100,是可藉由上述針位置檢測器31的任何位置檢測訊號被輸入之後的積算脈衝數來辨識現在的上軸角度。
此外,在控制部100,亦可藉由對由縫製開始的角度感測器32的積算脈衝數進行計數,來辨識由縫製開始的針數。亦即,角度感測器32是作為「偵測由縫製開始的針數的針數偵測部」來發揮功能者。
操作面板33是供縫製動作控制所使用之縫製資料中的各種參數的設定、及由複數縫製資料選擇成為縫製對象之用的縫製資料的輸入界面。
若將由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開始至切線設為縫製的一個工序時,縫紉機10進行縫紉的一個縫製樣版是由一至複數工序所構成。例如,若為圖3所示之縫製樣版P,該縫製樣版P由四個工序K1~K4所構成。接著,各工序K1~K4均以預先設定的規定針數來進行縫製,以規定針數的最終針進行切線C1~C4。
亦即,控制部100是若針對各工序K1~K4進行預先設定的規定針數份的落針時,進行自動地執行藉由切線裝置所為之上線切線的動作控制。
因此,在一個縫製樣版的縫製資料D,記錄有構成該縫製樣版的一至複數工序、及每個各工序的規定針數作為參數。接著,由操作面板33是可設定輸入縫製資料D中的工序 數與各工序的規定針數。
藉由操作面板33所設定的縫製資料D被記憶在資料記憶體103內。此外,縫製資料D亦可利用外部的縫製資料作成裝置來作成,在如上所示之情形下是被記錄在非揮發性的記錄媒體36。接著,此時,利用被併設在控制部100的記錄媒體36的讀取/寫入裝置37讀取縫製資料D,按照設定內容來執行縫製控制。
亦即,資料記憶體103及記錄媒體36是作為「記憶縫製一工序份的規定針數的記憶部」來發揮功能。
恢復按鍵38是在後述之第一停止控制執行後,若指示輸入縫製重新開始時即按下的按鍵。第一停止控制執行後,控制部100是形成為變得未受理來自操作踏板34的指示輸入的縫製禁止狀態。因此,藉由該恢復按鍵38的按下,可解除控制部100的縫製禁止狀態,且按照藉由操作踏板34所為之指示輸入來進行縫製的重新開始。
此外,縫紉機10具備有電源電路50,其是由外部的家庭用電源或商用電源接受電源供給,將此進行整流而對縫紉機馬達5、控制部100及各致動器18、20、21的各個,以適當的電壓進行電源供給。
在電源電路50併設有切換外部電源之供給及切斷的電源開關53。接著,電源電路50具備有:偵測藉由電源開關53所致之電源供給狀態及切斷狀態的電源切換偵測部51;及在電源供給時,暫時蓄積電荷之作為蓄電部的電解電容器52。
電解電容器52具有在電源供給時蓄積電荷,在藉由電源開關53所為之電源切斷時,將用以進行藉由控制部100所為之電源切斷時的後處理或後述之第二停止控制等的電力供給至各部的功能。
此外,電源切換偵測部51是偵測藉由電源開關53所為之切換成電源供給狀態及切換成切斷狀態,且將各個偵測訊號輸入至控制部100。
[縫製動作控制]
接著,說明控制部100所執行之關於縫製的各種控制。
首先,根據圖4所示之流程圖,說明基本的縫製動作控制。
該縫製動作控制是在藉由操作面板33而選擇出縫製資料的狀態下被執行。
首先,控制部100是進行等待檢測操作踏板34的前踩(步驟S1),若該前踩藉由踏板感測器35被檢測出時,即開始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步驟S3)。
此外,伴隨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開始,對將角度感測器32的輸出脈衝進行積算而進行縫製的針數進行計數(步驟S5)。
接著,控制部100是監視所計數的針數是否已到達現在工序所設定的規定針數(步驟S7)。
在由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開始至到達規定針數之間,控制部100是由踏板感測器35的輸出訊號來判定是否已進行操作踏板34的後踩(步驟S9)。接著,若被檢測到操作踏 板34的後踩時,控制部100是作為發生斷線者而執行第一停止控制(步驟S11)。關於該第一停止控制,藉由圖5所示之副常式流程圖而於後敘述。
此外,在由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開始至到達規定針數之間,若未被檢測出操作踏板34的後踩時,控制部100是藉由電源切換偵測部51來判定是否已進行電源開關53的電源切斷(步驟S13)。接著,在被檢測出電源開關53的電源切斷時,控制部100亦作為發生斷線者而執行第二停止控制(步驟S15)。關於該第二停止控制,藉由圖6所示之副常式流程圖而於後敘述。
接著,未移至第一或第二停止控制,而若進行縫製的針數到達規定針數時,控制部100是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來監視上軸角度是否已到達進行切線螺線管21之作動的下位置(步驟S17)。
接著,若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檢測上軸22已到達下位置時,控制部100是使切線螺線管21進行作動(步驟S19)。藉此,切線裝置的凸輪機構的從節與主節相扣合而開始動刀的旋動動作。
之後,控制部100是成為等待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所為之上停止位置的檢測(步驟S21),其間在上軸到達上停止位置的跟前的時序,在切線裝置是往返旋動中的動刀到達切斷位置而藉由與固定刀的合作而完成上線的切斷。
接著,若檢測上停止位置時,使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停止(步驟S23)。
此外,控制部100是使撥線螺線管20進行作動而將上線撥開,進行切線後的上線由布料抽出(步驟S25)。
接著,控制部100是使壓腳上升螺線管18進行作動而使壓布腳17上升,且將布料解放而結束縫製之一工序(步驟S27)。
其中,若縫製資料由複數工序構成時,按每個工序反覆執行至上述步驟S1~S27為止的處理。
[第一停止控制]
接著,根據圖5的流程圖,說明第一停止控制。
在第一停止控制中,控制部100是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來監視上軸角度是否已到達下位置(步驟S41)。
接著,若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而被檢測出上軸22已到達下位置時,控制部100是使切線螺線管21進行作動(步驟S43)。藉此,切線裝置的凸輪機構的從節與主節相扣合,且開始動刀的旋動動作。
之後,控制部100是成為等待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所為之上停止位置的檢測(步驟S45),其間若在上停止位置的跟前,切線裝置的動刀到達切斷位置而上線殘留在布料的下側時,將其切斷去除。
接著,若到達上停止位置時,將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切換成逆旋轉(步驟S47)。在該狀態下,控制部100是成為等待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所為之上死點的檢測(步驟S49),若被檢測出上死點而上軸由針桿12的上停止位置被送回至上死點位置時,控制部100是使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 停止(步驟S51)。
如上所示,若針桿12在上死點停止時,針桿下端部的縫針11會在以最大限度朝上方上拉的狀態下停止,因此即使在其下側設有手指防護件16的情形下,亦可寬廣確保針下的作業區域。因此,可輕易且順利地進行上線對該縫針11的針孔的穿線作業。
此外,由於縫針11以最大限度被上拉,因此不需要在滑輪15的手搖動作業將縫針11上拉,而可迅速進行穿線作業。
此外,在縫紉機馬達5停止後,控制部100是形成為未透過踏板感測器35來受理操作踏板34之指示輸入的踏板操作禁止狀態(步驟S53)。接著,結束第一停止控制。
若形成為上述踏板操作禁止狀態時,控制部100是至恢復按鍵38被按下為止並未受理操作踏板34的操作。縫紉機馬達5的停止是有正在進行對縫針11的穿線作業的可能性,因此藉由形成為踏板操作禁止狀態,可防止在穿線作業中誤使縫紉機馬達5被驅動的情形。
其中,如上所述在未符合規定針數的狀態下發生斷線,進行恢復作業而重新開始縫製時,關於其工序,並未進行以規定針數自動進行切線的自動縫製控制而被切換成手動縫製。
亦即,在操作人員發現發生斷線而進行操作踏板34的後踩的時點,有上線已被切斷而正在進行複數針空縫的可能性,即使由到該時的計數針數重新開始縫製,亦有針數 不足的可能性極高之故。
[第二停止控制]
接著,根據圖6的流程圖,說明第二停止控制。
其中,執行該第二停止控制時,由於電源開關53已被切斷而被斷絕來自外部的電源供給,因此各部所需電源是全部藉由電源電路50的電解電容器52在電源供給時所蓄積的電荷來供給。
在第二停止控制中,控制部100是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來監視上軸角度是否已到達下位置(步驟S71)。
接著,若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檢測出上軸22已到達下位置時,控制部100是使切線螺線管21進行作動(步驟S73)。藉此,切線裝置的凸輪機構的從節與主節相扣合且開始動刀的旋動動作。
之後,控制部100是成為等待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所為之上停止位置的檢測(步驟S75),其間若在上停止位置的跟前,切線裝置的動刀到達切斷位置而上線殘留在布料的下側時,即將此切斷去除。
接著,若到達上停止位置,將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切換成逆旋轉(步驟S77)。在該狀態下,控制部100是成為等待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所為之上死點的檢測(步驟S79),若上死點被檢測而上軸由針桿12的上停止位置被送回至上死點位置時,控制部100是使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停止(步驟S81)。
與第一停止控制同樣地,若針桿12在上死點停止時, 提升穿線作業的作業性,不需要滑輪15的手搖動作業而達成作業迅速化。
接著,控制部100是若在操作面板33中在縫製資料D的設定參數施加修正時,由於電源直接消失時,修正不會殘留在記錄,因此將修正後的縫製資料D記錄在資料記憶體103或記錄媒體36(步驟S83)。
接著,自此之後,以縫紉機馬達5等不會因殘留在電解電容器52的電荷而錯誤作動的方式將電解電容器52內的電荷全部消去(步驟S85)。藉此,控制部100的電源供給亦完全被斷絕而控制自動結束。
[實施形態的技術上的效果]
在上述縫紉機10中,如圖4的步驟S9所示,若在根據角度感測器32之輸出脈衝的偵測針數到達現在的工序所設定的規定針數之前,藉由操作踏板34的後踩而被輸入切線的執行時,控制部100是根據第一停止控制,進行在針桿12的上死點位置使縫紉機馬達5停止的動作控制(參照:圖5的步驟S51)。
在縫製中,之所以在到達規定針數之前進行操作踏板34的後踩,以發現到發生斷線的操作人員為了進行恢復作業而使縫紉機停止的理由的可能性高。因此,控制部100是將上述操作踏板34的後踩視為已發生上線斷線者,使縫紉機馬達5在針桿12的上死點位置停止。藉此,由於縫針11來到最高位置,因此可寬廣確保縫針11的下側區域,可達成進行上線對縫針11的針孔的插通時的作業性的提升。此 外,由於亦不需要用以將縫針11朝上移動的滑輪操作,因此可達成繁雜性的解除與恢復作業的迅速化。
此外,在縫紉機10中,如圖4的步驟S13所示,若在根據角度感測器32之輸出脈衝的偵測針數到達現在的工序所設定之規定針數之前,藉由電源切換偵測部51來檢測電源開關53的OFF(切換成電源切斷狀態)時,控制部100是根據第二停止控制,進行在針桿12的上死點位置使縫紉機馬達5停止的動作控制(參照:圖6的步驟S81)。
在縫製中,之所以在到達規定針數之前,電源開關53被OFF,亦以發現到發生斷線的操作人員為了進行恢復作業而使縫紉機停止的理由的可能性高。因此,控制部100是將上述電源開關53的OFF視為已發生上線斷線者,使縫紉機馬達5在針桿12的上死點位置停止。藉此,可達成進行上線對縫針11的針孔的插通時的作業性的提升,並且達成恢復作業的迅速化。
此外,上述控制部100是在第一及第二停止控制中,進行「下位置檢測」、「切線螺線管作動」、「上停止位置檢測」、「縫紉機馬達逆旋轉」,但是藉此可在用以進行穿線作業的縫紉機馬達5停止之前必定執行上線的切線。藉此,可切除因上線斷線所致之布料的下側的剩餘線。
此外,上述縫紉機10是具備有在第一停止控制執行後,輸入在針桿12的上死點位置停止的縫紉機馬達5的停止狀態的解除之作為解除輸入部的恢復按鍵38,控制部100進行至由恢復按鍵38接受解除之輸入為止,形成為踏板操 作禁止狀態而將縫紉機馬達5設為驅動禁止的控制(參照:圖5的步驟S53)。
藉此,在縫針11進行穿線作業來作為斷線的恢復作業的情形下,或誤由操作踏板34進行縫製開始等之輸入的情形下,均可禁止縫紉機馬達5的動作。
此外,控制部100是進行藉由角度感測器32的輸出,對縫製資料D之一工序中由縫製開始的針數進行計數(參照:圖5的步驟S5),若計數針數到達該工序的規定針數時,即自動執行切線的動作控制(參照:圖5的步驟S19)。
藉此,與操作人員由操作踏板34輸入指示在此之動作指示的手動縫製相比,可減低作業人員負擔,並且可達成縫製品質均一化。
[手動縫製中的停止控制]
上述縫紉機10是可進行操作人員將動作指示由操作踏板34逐一輸入指示的手動縫製。進行根據前述縫製資料D的自動切線的模式、與手動縫製的模式的切換是可由操作面板33來進行選擇。
在手動縫製模式中,控制部100是若藉由踏板感測器35,檢測操作踏板34的前踩時,驅動縫紉機馬達5來進行縫製,若檢測出由前踩移至中立位置時,在上軸角度的下位置(205°)停止縫紉機馬達5,若檢測出後踩時,在下位置(205°)使切線螺線管21進行作動而在上軸角度的上停止位置(50°)停止縫紉機馬達5。
其中,之所以藉由由前踩對中立位置的操作,在上軸 角度的下位置使縫紉機馬達5停止,是基於縫針11在維持刺在布料的狀態下使其停止,藉此使藉由手工作業所為之縫製方法的變更較為容易之故。
在手動縫製中,如根據縫製資料的縫製的情形般未設定一工序所需針數,因此難以由進行切線時的針數來判定是否發生斷線。
但是,若反覆進行對一台縫紉機所決定的工序時,控制部100是藉由以下所示之控制,可檢測斷線而使針桿12停止在上死點位置。
在上述手動縫製模式中,控制部100是在每個工序的縫製時,對角度感測器32的輸出脈衝進行計數,執行將由縫製開始至切線執行為止的針數作為手動縫製時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而記錄在資料記憶體103的針數記錄處理。
具體而言,控制部100是被選擇手動縫製模式,檢測出操作踏板34的前踩而縫紉機馬達5開始驅動時,開始角度感測器32所輸出的脈衝的計數,由至被檢測出操作踏板34的後踩為止所被積算的脈衝數,算出縫製所需針數。接著,將所求出的針數作為手動縫製時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而記錄在資料記憶體103。
接著,控制部100是進行預定次數之上述手動縫製模式中的縫製,若蓄積預定次數份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時,將該等各資料所示之針數平均化,且將所求出的針數作為手動縫製時的規定針數,確定地登錄在資料記憶體103。自此之後,若進行手動縫製模式中的縫製時,由最近的複數次 份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更新確定被登錄的規定針數。
接著,控制部100是若取得確定的手動縫製時的規定針數時,當在每次的手動縫製時取得臨時規定針數資料時,判定作為該臨時規定針數資料所得的針數是否與跟前的規定針數相一致。其中,亦可與此時的一致並非完全一致,例如若為跟前的規定針數的±10~20%的範圍,亦可如作為為同一範圍者而判定為相一致等般使其具有相一致的幅度。
接著,若相一致時,根據將該最新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與跟前的預定數份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平均化所得的針數,來算出新的規定針數,且更新資料記憶體103的記錄。
此外,若不相一致時,視為因在縫製途中發生斷線而起者,而執行與前述第一停止控制相同的停止控制。亦即,在使上軸旋轉至上停止位置之後,使縫紉機馬達5逆轉而在針桿12的上死點位置停止。
以下藉由圖7的流程圖,說明手動縫製中的停止控制。
首先,控制部100是若檢測出操作踏板34的前踩時(步驟S101),開始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步驟S3),此外,將角度感測器32的輸出脈衝進行積算而開始已進行縫製的針數計數(步驟S105)。
之後,控制部100是成為等待操作踏板34的後踩的檢測(步驟S107),若未檢測出操作踏板34的後踩時,判定是否已進行電源開關53的電源切斷(步驟S109)。
接著,若電源開關53的電源切斷亦未被檢測出時,是將處理返回至步驟S107。
此外,若被檢測到電源開關53的電源切斷時,控制部100是判定至現在為止的針數是否為跟前的規定針數的相同範圍內(步驟S111),若為相同,則以平常的停止處理來關斷電源(步驟S113)。亦即,控制部100是停止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若有規定針數等經修正的資料等,則記錄在資料記憶體103,且消去電解電容器52內的電荷,控制即自動結束。
此外,控制部100是若至現在為止的針數非為跟前的規定針數的相同範圍時,視為因發生斷線而起的電源關斷者,進行與前述第二停止控制相同的停止控制(步驟S115:參照圖6)。
另一方面,在步驟S107中,若檢測出操作面板33的後踩時,算出表示至此為止的針數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步驟S117),且判定是否為至此為止之手動縫製中的規定針數的同一範圍(步驟S119)。
接著,若為臨時規定針數資料所示之針數由規定針數超出的值,視為是因發生斷線而起之切線的執行指示者,進行與前述第一停止控制相同的停止控制(步驟S121:參照圖5)。
另一方面,若臨時規定針數資料所示之針數為規定針數的同一範圍內時,將包含該臨時規定針數資料之跟前的預定數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平均化而算出新的規定針 數(步驟S123)。
之後,控制部100是監視上軸角度是否已到達下位置(步驟S125),若到達下位置時,使切線螺線管21進行作動(步驟S127)。
此外,控制部100是進行等待上停止位置的檢測(步驟S129),若上停止位置被檢測出時,停止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步驟S131),進行藉由撥線螺線管20所為之撥線(步驟S133),藉由壓腳上升螺線管18,使壓布腳17上升而結束縫製(步驟S135)。
如上所示,控制部100是在一工序的縫製中,利用角度感測器32的輸出來求出臨時規定針數資料(參照圖7的步驟S117),藉此作為「在每個工序的縫製時,藉由針數偵測部,記錄由縫製開始至切線執行的針數的針數記錄部」來發揮功能。
此外,控制部100是將藉由複數次縫製所得之臨時規定針數資料平均化而更新規定針數(參照圖7的步驟S123),藉此作為「由藉由前述針數記錄部所被記錄的一次或複數次記錄針數來決定前述規定針數的規定針數決定部」來發揮功能。
接著,控制部100進行上述控制,藉此即使在未設定針數的手動縫製執行時,亦自動取得規定針數,可檢測斷線的發生,可達成恢復作業的作業性提升及作業時間的迅速化。
其中,在上述手動縫製之例中,是例示僅將一工 序的縫製作為對象的情形,但是例如在針對由圖3所示之針數不同的複數工序所成之縫製樣版進行手動縫製的情形下,亦可取得各工序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來進行第一及第二停止控制。
例如,若進行由n個工序所成之縫製時,由操作面板33設定工序數。藉此,控制部100是在資料記憶體103內準備第1個至第n個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的記錄區域,將由操作面板33的前踩至後踩設為一個工序,在每當工序前進一個時,將所取得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依序記錄在由第1個至第n個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的記錄區域。藉此,可針對n個工序的各個,取得臨時規定針數資料,將此反覆複數次,藉此可確定各個工序的規定針數。
接著,各工序的規定針數確定後,是按每個依序反覆進行的各工序,進行該臨時規定針數資料與相對應的工序的規定針數的一致判定,藉此可檢測斷線的發生,且進行第一或第二停止處理。
[其他]
其中,例示平縫縫紉機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但是縫紉機的種類並非限定於此,針對縫製以一定的針數進行縫製之由一至複數工序所成的縫製樣版的縫紉機全體,可適用第一或第二停止控制。
亦可適用在例如進行以保持框保持布料,使該保持框沿著水平面任意移動的控制,藉此在任意的落針位置進行落針的所謂電子循環縫製縫紉機。該電子循環縫製縫紉機 是針對構成縫製樣版的全部針數,根據個別設定有落針位置或布移動量的縫製資料來進行縫製,因此可將構成縫製資料所決定的縫製樣版的全部針數作為規定針數來進行第一或第二停止控制。
此外,在進行縫製的針數未被準備作為資料的縫紉機的情形下,亦若適用前述手動縫製中的停止控制即可。
此外,上述縫紉機10的控制部100是在第一及第二停止控制中,進行「下位置檢測」、「切線螺線管作動」、「上停止位置檢測」、「縫紉機馬達逆旋轉」,但是亦可省略該等處理,而進行由縫紉機馬達5的驅動開始至到達規定針數為止,操作踏板34的後踩或電源開關OFF一被檢測出,即直接進行上死點的檢測,一檢測出即使縫紉機馬達5停止的動作控制。
此外,縫紉機10是具備有:針位置檢測器31、及角度感測器32,但是將在針位置檢測器31所檢測的上軸角度記憶在記憶體內,若在角度感測器32設置原點感測器,則可藉由角度感測器32來檢測全部應檢測的上軸角度,此時亦可形成為僅裝載角度感測器32的構成。此時是僅有角度感測器32作為「針數偵測部」來發揮功能。
此外,亦可藉由增加針位置檢測器31的光感測器與遮光板的數量,針對控制所需的全部應檢測的上軸角度,藉由針位置檢測器31來檢測。此時是僅有針位置檢測器31作為「針數偵測部」來發揮功能。
此外,針位置檢測器31與角度感測器32亦可形成為設 在下軸來檢測該等角度的構成。
此外,在手動縫製中的停止控制中,由複數次臨時規定針數資料取得規定針數,但是精度雖然降低,惟亦可將一次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直接作為規定針數,進行與下次的臨時臨時規定針數資料的一致判定。此時,每次的臨時規定針數資料是有不均變大之虞,因此以加大形成為與規定針數為相同範圍的幅度為宜。
S41,S43,S45,S47,S49,S51,S53‧‧‧步驟

Claims (5)

  1. 一種縫紉機,具備有:針上下移動機構,由縫紉機馬達通過上軸,來進行保持縫針的針桿的上下移動;切線裝置,進行上線的切斷;記憶部,記憶縫製一工序份的規定針數;針數偵測部,偵測由縫製開始的針數;操作部,用以人為輸入藉由前述切線裝置所為之切線的執行;及控制部,進行前述切線裝置及前述縫紉機馬達的動作控制,該縫紉機之特徵在於:前述控制部會進行在成為藉由前述針數偵測部所被偵測到的一工序之由縫製開始的針數與前述規定針數相一致的狀態之前,若藉由前述操作部而被輸入切線之執行時,在前述針桿的上死點位置使前述縫紉機馬達停止的動作控制。
  2. 如請求項1之縫紉機,其中具備有解除輸入部,輸入在前述針桿的上死點位置停止的前述縫紉機馬達的停止狀態的解除,前述控制部在由前述解除輸入部接受解除之輸入為止,會進行將前述縫紉機馬達設為驅動禁止的控制。
  3. 一種縫紉機,具備有:針上下移動機構,由縫紉機馬達通過上軸,來進行 保持縫針的針桿的上下移動;切線裝置,進行上線的切斷;記憶部,記憶縫製一次份的規定針數;針數偵測部,偵測由縫製開始的針數;操作部,用以人為輸入藉由前述切線裝置所為之切線的執行;控制部,進行前述切線裝置及前述縫紉機馬達的動作控制;電源電路,由外部電源對前述縫紉機馬達進行電源供給;及電源開關,將由藉由前述電源電路所致之外部電源對前述縫紉機馬達的電源之供給與切斷進行切換,該縫紉機之特徵在於:前述電源電路具備有蓄電部,前述控制部會進行在成為藉由前述針數偵測部所被偵測到之由縫製開始的針數與前述規定針數相一致的狀態之前,若藉由前述電源開關而被切換成切斷電源時,在前述針桿的上死點位置使前述縫紉機馬達停止的動作控制。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縫紉機,其中前述控制部會進行藉由前述針數偵測部來對一個工序之由縫製開始的針數進行計數,且若計數針數到達前述規定針數時,即自動執行切線的動作控制。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縫紉機,其中具備有: 針數記錄部,在每個工序的縫製時,藉由前述針數偵測部,記錄由縫製開始至切線執行的針數;及規定針數決定部,由藉由前述針數記錄部所被記錄的一次或複數次的記錄針數來決定前述規定針數。
TW102119774A 2012-06-05 2013-06-04 Sewing machine TWI6051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7683A JP6108689B2 (ja) 2012-06-05 2012-06-05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8835A true TW201408835A (zh) 2014-03-01
TWI605166B TWI605166B (zh) 2017-11-11

Family

ID=49794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9774A TWI605166B (zh) 2012-06-05 2013-06-04 Sewing machin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08689B2 (zh)
CN (1) CN103469505B (zh)
TW (1) TWI6051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9160B2 (ja) * 2015-12-18 2020-04-15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刺しゅうミシン
JP2018186894A (ja) * 2017-04-28 2018-11-29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07475917A (zh) * 2017-09-16 2017-12-15 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凸轮原点的感应机构及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9198B2 (zh) * 1973-08-11 1982-06-21
JPS5946625B2 (ja) * 1978-02-10 1984-11-14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回転速度記憶装置
JPS5919714B1 (zh) * 1983-06-17 1984-05-08 Tokyo Juki Industrial Co Ltd
JP2681923B2 (ja) * 1987-05-08 1997-11-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2841299B2 (ja) * 1988-08-26 1998-12-24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零送り設定スタートミシン
CN1097123C (zh) * 1998-02-27 2002-12-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控制装置
JP2009201930A (ja) * 2008-02-29 2009-09-10 Juki Corp 自動糸切りミシンの制御装置
EP2312033B1 (en) * 2009-10-13 2016-08-24 JUKI Corporation Sewing machine
CN101914841A (zh) * 2010-03-19 2010-12-15 义乌市华晨机电有限公司 工业缝纫机针位检测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69505B (zh) 2017-07-14
CN103469505A (zh) 2013-12-25
TWI605166B (zh) 2017-11-11
JP6108689B2 (ja) 2017-04-05
JP2013252162A (ja) 201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93633B2 (en) Sewing machin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sewing machine control program
JP2012187345A (ja) ミシン
JP2009291416A (ja) ミシン
TWI605166B (zh) Sewing machine
US7908027B2 (en) Sewing machine
JP2010158291A (ja) ミシン
CN110409065B (zh) 一种工业缝纫机控制系统及方法
JP2009201621A (ja)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8776704B2 (en) Sewing machine
JP2006187417A (ja) ミシン
KR20090004680A (ko) 재봉기
US8423170B2 (en) Sewing machine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a program for sewing buttonhole
US7926434B2 (en) Thread cutt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TW201128013A (en) Sewing machine
JP3449588B2 (ja) ミシン
JPH11333164A (ja)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JP4913292B2 (ja) 下糸糸巻き装置付き刺繍ミシン
JP2014068899A (ja) ミシン
CN1164590A (zh) 带有纱线切断装置的缝纫机
JP2006191967A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4509805B2 (ja) 2本針ミシン
JP2020146331A (ja) ミシン
JP2010233753A (ja) ミシン
JP4715936B2 (ja) ミシン
KR100961344B1 (ko) 단춧구멍 만들기 재봉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