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50725A - 光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50725A
TW201350725A TW102104332A TW102104332A TW201350725A TW 201350725 A TW201350725 A TW 201350725A TW 102104332 A TW102104332 A TW 102104332A TW 102104332 A TW102104332 A TW 102104332A TW 201350725 A TW201350725 A TW 20135072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source device
light sourc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4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68616B (zh
Inventor
Akiko Fujiuchi
Daisuke Ohama
Toshiaki Shoji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242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357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400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3512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50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507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8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861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73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04N1/0282Using a single or a few point light sources, e.g. a laser di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04N1/0282Using a single or a few point light sources, e.g. a laser diode
    • H04N1/02835Using a single or a few point light sources, e.g. a laser diode in combination with a light guide, e.g. optical fibre, glass pl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04N1/0284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using an elongated light source, e.g. tubular lamp, LED arr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04N1/0284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using an elongated light source, e.g. tubular lamp, LED array
    • H04N1/0285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using an elongated light source, e.g. tubular lamp, LED array in combination with a light guide, e.g. optical fibre, glass pl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抑制光源裝置之照明特性與溫度相依地變化。光源裝置包括:發光部(3);導光體(4),係在中央具有中心軸方向是長度方向的柱狀部,在柱狀部之長度方向引導從發光部(3)射入端面的光,並從柱狀部的側面射出;導光體夾具(5),係除了端面之至少一部分以外,包覆導光體(4)的端部;及支撐部(7),係形成從一側面貫穿至另一側面的貫穿孔,在貫穿孔之一側面的第1開口側將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固持成可在長度方向滑動,或者在第1開口的內部或第1開口之上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在長度方向伸縮,使來自發光部3的光經由貫穿孔之另一側面的第2開口射入導光體(4),或將發光部(3)配置於第2開口,在第1開口與第2開口之間將光學濾光器(6)支撐成與發光部(3)保持既定間隔。

Description

光源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使用導光體之光源裝置。
以往,作為在影像讀取裝置之照明所使用的光源裝置,有將LED等之光源配置於在影像讀取裝置之主掃描方向所延伸之透明之導光體的端部,使光射入後,光從所射入之導光體的側面射出光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4)。有所謂的側光方式的光源裝置。
在專利文獻1之讀取裝置,具有來自發光元件之光從端部射入的柱狀部,在該柱狀部的端部附近,具有與該柱狀部之長度方向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凸部。夾具具有與凸部卡合的卡合部。卡合部係卡合成導光體之長度方向夾入凸部,在溫度變化所造成之導光體與機架之相對位置變化的情況,凸部可相對卡合部移動。
在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光源裝置,配置成使光學濾光器與導光體的端面相對向。又,在如專利文獻3及4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實施對導光體之周圍的溫度變化所造成之膨脹或收縮的對策。此外,有如專利文獻2及3之記載所示將光源配置於導光體之兩端面者,或如專利文獻4之記載所示將光源配置於導光體之一方的端面者。
作為將光源配置於導光體之一方的端面的例子,還列舉專利文獻5~9。相對如專利文獻5之記載所示的導光體,亦有如專利文獻6~9之記載所示之導光體的端部彎曲者。而且,如在專利文獻9之第10圖之記載所示,亦有導光體之兩端部彎曲,並將光源配置於該彎曲之導光體的兩端面者。
作為其他之在影像讀取裝置之照明所使用的光源裝置,有在影像讀取裝置之主掃描方向排列複數個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之光源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0、11、12)。在專利文獻10及11,記載藉導光構件引導從LED所射出之光,並向反射板照射者。又,在專利文獻12,記載向反射板照射從LED所射出之光者。這是所謂的LED陣列方式的光源裝置。
在專利文獻10、11、12,亦有關於構成影像讀取裝置之成像光學系統的反射板(第1反射鏡)的記載。尤其,在專利文獻11的第5圖,揭示由影像讀取裝置之架所支撐的反射板(第1反射鏡)。
在由影像讀取裝置之架所支撐的反射板(第1反射鏡),有記載於專利文獻13及14者。在專利文獻13及14,支撐反射板(第1反射鏡)之兩端部。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10-283436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8-28617號公報
[專利文獻3]特開2010-103742號公報
[專利文獻4]特開2011-61411號公報
[專利文獻5]特開2006-85975號公報
[專利文獻6]特開2010-21983號公報
[專利文獻7]特開2007-201845號公報
[專利文獻8]特開2004-266313號公報
[專利文獻9]特開平11-55476號公報
[專利文獻10]特開2011-211464號公報
[專利文獻11]特開2011-49808號公報
[專利文獻12]特開2007-318406號公報
[專利文獻13]特開2002-135533號公報
[專利文獻14]特開2004-279663號公報
在影像讀取裝置等所使用之線狀光源裝置,係隨著影像讀取裝置的高速化與高解析度化,被要求供給光源之高亮度化與在長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均勻的光。作為供給在長度方向均勻之光的手段,使用將發光部體配置成與柱狀之導光體的端面相對向之所謂的側光方式之光源。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照明裝置,因為藉夾具之嵌合銷與形成於機架之壁部的定位孔,將夾具固定於機架,所以因溫度變化而導光體伸縮時,導光體之與夾具嵌合的深度變化。因此,具有從光源照射於原稿之光量因溫度而變的課題。
側光方式之光源裝置係因熱膨脹而導光體等之元 件的相對位置變動,因為光學特性變動,所以在以往之光源裝置實施如下所示的對策。在專利文獻2,藉夾具將導光體、光學濾光器及發光元件固持於適當的距離,而解決該課題。又,在專利文獻4,揭示具有彈性體的構造。在專利文獻5,使用在外殼內具有固持導光體之端部之間隙的構造。
可是,抑制構成以往之導光體等的光源裝置之元件之相對位置變動的對策係具有光源裝置的構造變成複雜化的課題。
本發明係鑑於如上術之情況而開發者,其目的在於抑制光源裝置之照明特性與溫度相依地變化。
本發明之第1觀點的光源裝置係包括:導光體,係柱狀,其中心軸方向是長度方向;端部夾具,係被插入導光體之長度方向的端部,並形成將導光體固持成可滑動的貫穿孔;發光部,係在貫穿孔的位置配置成與導光體之長度方向的端面相對向;導光體蓋,係形成沿著長度方向配置導光體之中間部的長槽;及筐體,係固持端部夾具及導光體蓋。導光體蓋與筐體係形成:卡合部,係在導光體蓋與筐體所接觸之相對向面,在導光體蓋的中央部,限制導光體蓋之相對向面方向之任意的平行移動;及拘束部,係在導光體蓋之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導光體蓋係可在長度方向移動,並限制在與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的移動。
本發明之第2觀點的光源裝置係包括:發光部;導光體,係在中央具有中心軸方向是長度方向的柱狀部,在柱 狀部之長度方向引導從發光部射入端面的光,並從柱狀部的側面射出;導光體夾具,係除了端面之至少一部分以外,包覆導光體的端部;及支撐部,係形成從一側面貫穿至另一側面的貫穿孔,在貫穿孔之一側面的第1開口側將導光體夾具的端部固持成可在長度方向滑動,或者在第1開口的內部或第1開口之上導光體夾具的端部在長度方向伸縮,使來自發光部的光經由貫穿孔之另一側面的第2開口射入導光體,或將發光部配置於第2開口,在第1開口與第2開口之間將光學濾光器支撐成與發光部保持既定間隔。
若依據本發明,可抑制光源裝置之照明特性與溫度相依地變化。
1‧‧‧發光元件
2‧‧‧基板(LED基板)
3‧‧‧發光部
4‧‧‧導光體
4a‧‧‧光入射部(導光體4之端面)
4b‧‧‧光射出部(導光體4之側面)
4c‧‧‧光散射圖案
4d‧‧‧突起部
5‧‧‧導光體夾具
5a‧‧‧導光體卡止部
5b‧‧‧第1突起部
5c‧‧‧第2突起部
5d‧‧‧嵌合孔(導光體4用)
6‧‧‧光學濾光器
7‧‧‧支撐部
8‧‧‧筐體
8a‧‧‧板狀構件(彎曲前)
8b‧‧‧長孔(導光體夾具5用)
8c‧‧‧嵌合孔(導光體夾具5用)
8g‧‧‧區域、8s板狀構件(彎曲前)
801‧‧‧反射板支撐部(二處彎曲、斜面部)
801e‧‧‧延長反射板支撐部
801b‧‧‧反射板支撐部(一處彎曲、斜面部)
802‧‧‧導光體夾具固定部
802e‧‧‧延長導光體夾具固定部
803‧‧‧板狀端部(反射板11側)
803e‧‧‧延長板狀端部(反射板11側)
804‧‧‧板狀端部(導光體夾具5側)
804e‧‧‧延長板狀端部(導光體夾具5側)
805‧‧‧螺絲孔
806‧‧‧鎖緊部
806s‧‧‧鎖緊部
807‧‧‧反射光通過孔(棒透鏡固持部)
808‧‧‧一體端部
809‧‧‧發光部用孔(發光部用缺口)
809s‧‧‧發光部用缺口(發光部用孔)
9‧‧‧導熱體
10‧‧‧螺絲
11‧‧‧反射板(反射鏡)
31‧‧‧光源部
50‧‧‧導光體蓋
52‧‧‧銷(卡合部)
53、54‧‧‧銷(突起、拘束部)
55、56‧‧‧端部夾具
60‧‧‧筐體
61‧‧‧孔口
62‧‧‧固持孔(嵌合孔、卡合部)
63、64‧‧‧固持孔(長孔、卡合部)
65‧‧‧螺絲孔
69‧‧‧反射板設置面
91、93‧‧‧發光體
92、94‧‧‧發光體組裝基板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構成的分解圖。
第2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光源部的分解圖。
第3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從光之射出方向所觀察的平面圖。
第4圖係在寬度方向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剖面圖。
第5A圖係在長度方向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中央的剖面圖。
第5B圖係在長度方向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翼與散熱片之位置的剖面圖。
第6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筐體的展開圖。
第7A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在長度方向的光之路徑的圖。
第7B圖係將第7A圖之端部放大的圖。
第8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在寬度方向的光之路徑的圖。
第9A圖係在寬度方向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體附近的剖面圖。
第9B圖係在第9A圖,導光體及導光體蓋膨脹之狀況的剖面圖。
第10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導光體與其周邊的分解立體圖。
第11圖係成為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
第12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第13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立體圖。
第14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平面圖(上視圖)。
第15A圖係在第14圖之箭號A方向所觀察之光源裝置的側視圖。
第15B圖係在第14圖之箭號B方向所觀察之光源裝置的側視圖。
第16A圖係在第14圖之箭號C方向所觀察之光源裝置的 側視圖。
第16B圖係在第14圖之箭號D方向所觀察之光源裝置的側視圖。
第17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剖面圖。
第18圖係在寬度方向觀察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19圖係在長度方向觀察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剖面圖。
第20A圖係第14圖之G-H線的剖面圖。
第20B圖係第14圖之I-J線的剖面圖。
第21A圖係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E-F線的剖面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21B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剖面圖。
第22A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22B圖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22C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中央部的剖面圖。
第23圖係成為第2實施形態之變形例2.1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
第24A圖係變形例2.1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G-H線之剖面的圖。
第24B圖係變形例2.1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
第25A圖係變形例2.2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G-H線之剖面的圖。
第25B圖係變形例2.2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
第26A圖係變形例2.3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G-H線之剖面的圖。
第26B圖係變形例2.3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
第26C圖係表示變形例2.3之光源裝置的相異例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
第27A圖係變形例2.4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G-H線之剖面的圖。
第27B圖係變形例2.4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
第28A圖係成為變形例2.5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
第28B圖係變形例2.5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G-H線之剖面的圖。
第28C圖係變形例2.5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
第29A圖係變形例2.6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29B圖係變形例2.6之支撐部的剖面圖。
第30A圖係變形例2.6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 圖。
第30B圖係變形例2.6之支撐部的剖面圖。
第31圖係成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
第32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32B圖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32C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中央部的剖面圖。
第33圖係在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構成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
第34A圖係在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構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34B圖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構成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34C圖係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構成之中央部的剖面圖。
第35圖係成為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1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
第36A圖係變形例3.1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展開圖。
第36B圖係在變形例3.1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構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37圖係成為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2的光源裝置之 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
第38A圖係變形例3.2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38B圖係在變形例3.2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構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39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剖面圖。
第39B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剖面圖。
第39C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剖面圖。
第39D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剖面圖。
第40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剖面圖。
第40B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剖面圖。
第40C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剖面圖。
第40D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剖面圖。
第41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4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1B圖係表示變形例3.4的光源裝置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1C圖係變形例3.4之光源裝置之中央部的剖面圖。
第42A圖係變形例3.4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2B圖係表示在變形例3.4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2C圖係變形例3.4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中央部的剖面圖。
第43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5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3B圖係表示變形例3.5的光源裝置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3C圖係變形例3.5之光源裝置之中央部的剖面圖。
第44A圖係變形例3.5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4B圖係表示在變形例3.5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4C圖係變形例3.5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中央部的剖面圖。
第45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5B圖係表示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5C圖係變形例3.6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6A圖係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6B圖係表示在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6C圖係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中央部的剖面圖。
第47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之發光 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7B圖係表示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8A圖係表示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8B圖係表示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9A圖係表示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49B圖係表示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50圖係成為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部分展開圖。
第51A圖係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第51B圖係從第51A圖將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除外的剖面圖。
第52圖係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支撐部周邊的側視圖。
第53A圖係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支撐部周邊的側視圖。
第53B圖係從第53A圖將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除外的圖。
第54A圖係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寬度方向)。
第54B圖係從第54A圖將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除外的剖 面圖。
第55圖係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支撐部周邊的側視圖。
第56圖係在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構成的分解圖。光源裝置包括光源部31、反射板11、筐體60、導熱體20、21及散熱片71、72等。光源部31與反射板11係收容於筐體60,並以螺絲73、74、75、76將導熱體20、21及散熱片71、72安裝於筐體60之長度方向的兩端部。
第2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光源部的分解圖。光源部31由導光體4、導光體蓋50、端部夾具55、56、發光體組裝基板92、94及導熱體18、19所構成。導光體4係以透明的樹脂形成中心軸方向是長度方向的柱狀。以下,將導光體4之中心軸方向稱為光源裝置的長度方向,將與中心軸正交的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在實施形態,筐體60的長邊方向對應於長度方向,筐體60的短邊方向對應於寬度方向。
導光體蓋50係以白色樹脂或反射率高的金屬等所成形,並形成沿著長度方向的長槽。將導光體4的中間部配置於該長槽,而在長度方向固定導光體4。該長槽之開口側成為從導光體4射出光的射出區域。
第3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從光之 射出方向所觀察的平面圖。第4圖係在寬度方向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剖面圖。端部夾具55、56係分別固持導光體4的端部、與發光體組裝基板92、94,並抑制來自發光體91、93(參照第4圖)及導光體4之意外的光之射出。
因為光源部31係在長度方向對稱,所以在導光體4之一方的端部側加以說明,並以括弧表示另一方之端部側的符號。端部夾具55(56)形成被插入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的端部,並將導光體4固持成可滑動的貫穿孔。將包含導光體4之一方的端面被插入端部夾具55(56)之一方的端面,並將發光體91(93)固定於端部夾具55(56)之相反側的端面之發光體組裝基板92(94)配置成發光體91(93)與導光體4的端面相對向。亦可將濾光器等之具有波長變換性之薄型的光學組件配置於發光體91(93)與導光體4之間,調整波長特性。
端部夾具55及56係與導光體蓋50之長槽的導光體4之柱狀側面的開口側對應的位置比貫穿孔之周圍之其他的位置更向導光體4突出較佳。
發光體91(93)係從導光體4之一方的端面射入光之LED光源等的光源元件。發光體91(93)藉由焊接於發光體組裝基板92(94)而固定,並藉發光體組裝基板92(94)進行電流驅動而發光。從發光體91(93)射入導光體4之端面的光係在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受到引導,而從導光體蓋50之長槽的開口側之導光體4的側面側射出。
第5A圖係在長度方向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中央的剖面圖。第5B圖係在長度方向觀察第1實施形態 之光源裝置的翼與散熱片之位置的剖面圖。導光體4係截面為大致圓形,側面形狀為圓筒形,並具有在長度方向之整個區域延伸之2處的反射區域41與反射區域42。導光體4之側面形狀係未限定為圓筒形,導光體4之端面係未限定為圓形。
反射板11係配置成在長度方向與導光體4平行,使從導光體4所射出之副光反射後,在原稿設置座方向照射。反射板11係由金屬蒸鍍面等所構成,並在長度方向延伸之薄板或片狀者。反射板11係以黏著等固定於筐體60之反射板設置面69,並對導光體4及原稿設置座保持適當的距離與角度。
導光體蓋50係將導光體4保持於相對反射板11與筐體60之適當的位置。導光體蓋50係將來自側面或反射區域41及反射區域42之背面的洩漏光反射至導光體4側,以抑制來自射出區域43及射出區域44(參照第8圖)以外之意外之光的射出。導光體蓋50係在長度方向中央且與寬度方向之反射板11相反側(筐體60之散熱片68側)形成螺絲孔51,並以螺絲77固定於筐體60。導光體蓋50係在與筐體60接觸的底面(相對向面),具有形成於導光體蓋之中央部(長度方向中央)的銷(突起)52、與形成於長度方向之兩端部的銷(突起)53及銷(突起)54。
第6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筐體的展開圖。筐體60係藉鋁等散熱性佳的板金所形成,藉由在第6圖在二點鏈線部向內側彎曲,而形成箱形。即,藉由彎曲,形成:具有矩形形狀的底部;長邊側壁部與散熱片68,係在該底部之一方的長邊,向第6圖之表側所彎曲;及斜面部(反射板設置面69),係 在該底部之另一方的長邊,從底部之寬度方向以既定角度向相同側彎曲,並固定反射板11。在底部的短邊,形成:向相同側彎曲之短邊側壁部;及散熱板(翼66、67),係與該短邊側壁部連續,並在長邊方向彎曲,在相對反射板設置面69與長邊側壁部相反側相對向,並在長邊方向所延伸。
此外,亦可散熱板(翼66、67)係與短邊側壁部之長邊側壁部側連續,並在長邊方向彎曲,在相對長邊側壁部與反射板設置面69相反側相對向,並在長邊方向所延伸。
筐體60包括底面、翼66與翼67、散熱片68及反射板設置面69。在筐體60的底面,在長度方向中央形成固持孔(嵌合孔)62與螺絲孔65,並在長度方向之兩端形成固持孔63與固持孔64。固持孔63與固持孔64是在長度方向長的長孔。在底面,又形成是沿著長度方向所延伸之孔的孔口61。在筐體60的短邊側壁部,形成螺絲孔601、602、603及604。
導光體蓋50係將螺絲孔51(參照第1圖)對準螺絲孔65後,以貫穿螺絲孔51與螺絲孔65的螺絲77固定於筐體60的底面。銷52係插入固持孔62,銷53及54係分別插入固持孔63及64。端部夾具55(56)、導熱體18(19)、導熱體20(21)及散熱片71(72)係穿過螺絲孔601、602、(603、604)後,以螺絲73、74(75、76)固定於筐體60的短邊側壁部。而且,反射板11係固定於反射板設置面69。
孔口61係位在筐體60之底面之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之沿著長度方向所形成的孔,將照射於讀取對象之光被讀取對象散射反射後的光傳至攝像體(透鏡及圖像感測器),而抑制 除此以外之不要的光。
固持孔62係形成於筐體60之底面,並位於長度方向之中央而且在寬度方向位於孔口61與散熱片68之間的孔。固持孔62係在將螺絲孔51對準螺絲孔65並將導光體蓋50安裝於底面時,被插入銷52。藉由將導光體蓋50的銷52插入固持孔62,限制導光體蓋在底面方向之任意的平行移動。銷52與固持孔62構成卡合部。
卡合部的構成係未限定為銷52與固持孔62。亦可將突起形成於筐體60的底面,並將固持孔形成於導光體蓋50。又,亦可將孔形成於雙方,例如採用從筐體60之底面側插入穿過那些孔之銷的構成。進而,亦可將一方之孔作成陰螺紋,並從另一方的孔固定螺栓。
固持孔63(64)係形成於筐體60的底面,並位於長度方向之一側端部而且在寬度方向位於孔口61與散熱片68之間的在長度方向長的長孔。固持孔63(64)係在將螺絲孔51對準螺絲孔65並將導光體蓋50安裝於底面時,被插入銷53(54)。藉由導光體蓋50之銷53被插入固持孔63,而在筐體60的底面內,導光體蓋50可在長度方向移動,並限制在寬度方向(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動。銷53(54)與固持孔63(64)構成拘束部。
拘束部的構成係未限定為銷53(54)與固持孔63(64)。亦可將突起形成於筐體60的底面,並將長度方向之長孔形成於導光體蓋50。又,亦可在一方形成圓孔,在另一方形成長孔,並採用從長孔側將銷(鉚釘)插入圓孔的構成。進而, 亦可將圓孔作成陰螺紋,並從另一方的長孔側固定螺栓。
翼66、67係相對孔口61位於反射板11的外側,並使筐體側面在長度方向延伸。翼66、67係使從發光體91、93、發光體組裝基板92、94所傳來的熱散熱。散熱片68係在相對孔口61與反射板11相反側的位置,配置成排列於筐體側面。散熱片68係使從發光體91、93、發光體組裝基板92、94所傳來的熱散熱。
導光體蓋50係在筐體60在如下之4點取得適當的位置。即,銷52被插入固持孔62,銷53及銷54係分別被插入固持孔63及固持孔64。而且,螺絲孔51與螺絲孔65係藉螺絲77固定。導光體蓋50係比導光體4之全長短,導光體蓋50的端面與端部夾具55及端部夾具56的端面係相對向,其間隙長度係比導光體蓋50之溫度變化所造成的伸長量大。如上述所示,固持孔63及固持孔64係長孔,因為在長度方向不固定銷53及銷54,所以在導光體蓋50因溫度變化而伸縮的情況,導光體蓋50亦不會彎曲,並在寬度方向固持導光體4。
導熱體18、19、20、21係例如以片狀的矽所形成,密接性與導熱性高,而具有導熱的作用。因為散熱片71、72係鋁等之導熱度高的金屬,所以以擠壓成形等所製造。發光體91(93)及發光體組裝基板92(94)的熱係經由導熱體18(19)、筐體60、導熱體20(21)及散熱片71(72)之導熱路徑散熱。
筐體60具有使發光體91、93散熱的作用。發光體91(93)的熱係經由以下的路徑散熱,那些路徑係:從發光體91(93)與發光體組裝基板92(94)的接合面傳至發光體組裝基板 92(94)後,從發光體組裝基板92與導熱體18的接合面傳至導熱體18,從導熱體18與筐體60的接合面傳至筐體60內,再從筐體60之翼66、翼67及散熱片68散熱的路徑;從筐體60經由導熱體20,再從導熱體20經由散熱片71散熱的路徑;及從筐體60經由導熱體21,再從導熱體20經由散熱片72散熱的路徑。
第7A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在長度方向的光之路徑的圖。第7B圖係將第7A圖之端部放大的圖。第8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在寬度方向的光之路徑的圖。從發光體91(93)射入導光體4的光係如第7圖之箭號所示,以導光體4之側面重複反射後前進,其一部分射入沿著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所形成之白色的印刷圖案或凹凸形狀的反射區域41與反射區域42。如第8圖所示,射入反射區域41的光係散射反射後,從與反射區域41相對向之射出區域43(導光體4之表面上的部分),作為在長度方向具有寬度之帶狀的主光32,在原稿設置座34之照射部35的方向照射。
因為端部夾具55及56係形成與導光體蓋50之槽部之開口側對應的部分比其他的部分更向導光體4側突出的形狀,所以在導光體4之端部之不均勻的光不會從導光體4射出。
另一方面,如第8圖所示,射入反射區域42的光係藉反射,從與反射區域42相對向之射出區域44(導光體4之反射板11側的面),作為在長度方向寬之帶狀的副光33,射出至反射板11側。射出至反射板11側的副光33係以反射板11反射後,作為在長度方向寬之帶狀的副光33,在原稿設置座 34之照射部35的方向照射。第8圖所示之從導光體4之反射區域41及反射區域42往原稿設置座34的箭號係分別表示從反射區域41及反射區域42所反射之光照射於讀取對象之主要的光路。
第9A圖係在寬度方向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體附近的剖面圖。第9B圖係在第9A圖,導光體及導光體蓋膨脹之狀況的剖面圖。第9A圖係在常溫時的剖面圖,第9B圖係在高溫時的剖面圖。不論在常溫時或是高溫時,筐體60、導熱體18、發光體組裝基板92、發光體91及端部夾具55的距離都是大致固定。因溫度變化,導光體4與端部夾具55的嵌合深度、及導光體蓋50與端部夾具55之相對位置變動。高溫時係與常溫時相比,導光體4及端部夾具55膨脹,而導光體4與發光體91的間隔、導光體蓋50與端部夾具55的間隔變窄。
因為筐體60之固持孔63、64在長度方向具有導光體蓋50之溫度特性伸縮量的裕度,導光體蓋在長度方向可伸縮,所以導光體4與導光體蓋50係在高度方向與寬度方向不會變動。即,採用照明特性不會變化的構成。又,因為端部夾具55(56)係藉螺絲73、74(75、76)在長度方向固定於筐體60,所以散熱效果不變。即,可得到照明特性或散熱特性不會因溫度變化所造成之導光體4的伸縮而變化的光源裝置。
以下,在第2至第4實施形態,亦將導光體4之柱狀部的中心軸方向稱為光源裝置的長度方向,並將與中心軸正交的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在將光源裝置用作影像讀取裝置 (影像形成裝置)的情況,設想光源裝置之長度方向是影像讀取裝置的主掃描方向,寬度方向是副掃描方向。在第2至第4實施形態,在第10圖至第56圖,表示標示X、Y及Z的3軸。其中,X軸表示長度方向(長邊方向、主掃描方向)。Y軸表示寬度方向(短邊方向、副掃描方向)。Z軸表示光源裝置及反射板支撐構造之厚度方向(高度方向、照明深度方向)。此外,在圖中,對相同或同等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號。
第2實施形態
第10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導光體與其周邊的分解立體圖。第11圖係成為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第12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光源裝置由發光部3、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光學濾光器6、支撐部7、反射板11及收容那些元件的筐體8等所構成。如第10圖所示,發光部3由發光元件1及基板2所構成。
發光元件1係發射可見光或可見光外之波長的光或者雙方之LED等的光源。發光元件1組裝於基板2之一側的面。發光元件1的光係透過光學濾光器6後,射入導光體4的端面4a。導光體4係柱狀,其中心軸方向是長度方向。導光體4係在長度方向引導從端面4a所射入之光,再從柱狀的側面射出。導光體4係透明之樹脂製者較佳。
如第10圖所示,導光體夾具5係孔形成於長度方向之兩端部。這些孔包覆導光體4之端面4a的周圍。導光體夾具5係除了導光體4之端面4a的至少一部分(為了來自發光 元件1之光射入所需的部分)與射出光之部分的側面以外,包覆包含端面4a之導光體4的端部。在導光體夾具5之與導光體4相對向的部分,具有白色等之反射率高的顏色較佳,但是未限定如此。導光體夾具5係以導光體卡止部5a卡止導光體4。此外,在本第2實施形態,設想導光體4及導光體夾具5係使用膨脹率相同之同程度之樹脂的情況。
支撐部7係形成從形成於一側面之第1開口貫穿至形成於另一側面之第2開口的貫穿孔。支撐部7係在第1開口側將導光體夾具5之端部固持成可在長度方向滑動。包覆導光體4之端部的部分之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被插入支撐部7的第1開口。
光學濾光器6係將玻璃或PET樹脂片等作為基材所形成,並變換光之波長特性者。光學濾光器6係對來自發光部3(發光元件1)光濾光,或產生從來自發光部3(發光元件1)光所激發的光。亦可透過光學濾光器6的光是所激發的光與未被變換之波長的光之複合光。例如,光學濾光器6係使用螢光體等得到激發光者,或帶通濾光器等之除去不要之波長者。光學濾光器6係藉黏著等固定於支撐部7。在發光元件1之光具有作為光源裝置之目的的波長以外之次要之光學波長的情況,需要將具有阻止不要之波長頻帶之作用的光學濾光器6插入光路。
導熱體9係將基板2的熱傳向筐體8。導熱體9係除了片狀以外,亦包含油脂狀者,例如由導熱性之複合物等所形成。支撐部7係被夾在基板2與導熱體9之間,並以螺絲 10鎖緊於筐體8。此外,在圖中,亦有的省略螺絲10。在支撐部7、基板2及導熱體9(片狀的情況),鑽螺絲10用的螺絲孔。亦可在基板2、導熱體9之螺絲孔係未加工螺紋之單純的連通孔。亦可省略導熱體9。
反射板11係在長度方向配置成與導光體4平行,使從導光體4所射出之光的一部分(副光)反射後,在影像讀取裝置之原稿設置座方向(未圖示)方向照射。在原稿設置座,載置原稿或紙鈔等之影像讀取裝置的讀取對象。反射板11係由金屬蒸鍍面等所構成,並在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所延伸的薄板狀或片狀。
第13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立體圖。第13圖表示將發光部3、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光學濾光器6、支撐部7、導熱體9及反射板11等組立於筐體8之狀態。
第14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平面圖。第14圖表示以後之側視圖所表示的投影方向與剖面圖所表示之剖面的位置。第15A圖係在第14圖之箭號A方向所觀察之光源裝置的側視圖。第15B圖係在第14圖之箭號B方向所觀察之光源裝置的側視圖。第16A圖係在第14圖之箭號C方向所觀察之光源裝置的側視圖。第16B圖係在第14圖之箭號D方向所觀察之光源裝置的側視圖。
筐體8支撐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筐體8係適合從板狀構件8a所形成,並以板金加工所成形。筐體8係間接地支撐導光體4及光學濾光器6。在基板2未與筐體8接觸的情況,可說基板2亦間接地被筐體8所支撐。
反射板支撐部801係支撐反射板11的部分。反射板支撐部801係沿著長度方向間斷地由複數個部分所構成。因為反射板支撐部801對筐體8之底面傾斜,所以亦稱為斜面部801。反射板11係藉黏著等固定於反射板支撐部801,並對導光體4及原稿設置座保持適當的距離與角度。
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係在寬度方向壓住並支撐導光體夾具5的部分。沿著主掃描方向(長度方向)間斷地形或複數個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亦可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係一個。藉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與筐體8的底面(具有矩形形狀之底部),筐體8夾入導光體夾具5並固持。
在筐體8,沿著長邊(長度方向)形成反射板11側的板狀端部803與導光體夾具5側的板狀端部804。鎖緊部806係藉螺絲10鎖緊導光體夾具5、發光部3及導熱體9的部分。鎖緊部806形成使螺絲10通過的螺絲孔。
第11圖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筐體8之折彎前的板狀構件8a。筐體8係藉鋁等散熱性佳的板金所形成。在板狀構件8a,設置用以形成長孔8b、嵌合孔8c、反射板支撐部801(板狀端部803)、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板狀端部804)、螺絲孔805、鎖緊部806及反射光通過孔807的缺口或孔。藉由沿著在第11圖所記載之一點鏈線及二點鏈線將板狀構件8a折彎,成為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筐體8。詳細說明之,沿著二點鏈線將第11圖所示的板狀構件8a凹折。同樣地,沿著一點鏈線將第11圖所示的板狀構件8a凹折,但是相當於反射板支撐部801的部分係為了支撐反射板11,而板狀 構件8a之靠近外周側的一點鏈線係凸折。因為凹折與凸折之表達係對第11圖所示之板狀構件8a的面(表面)側之相對性表達,所以在從第11圖所示之板狀構件8a的面(表面)之相反面(背面)觀察的情況,凹折與凸折之折法變成相反。
進而,詳細說明之,藉由在第11圖所示之二點鏈線將板狀構件8a向內側(對圖面為前側)折彎,形成箱形、副掃描方向(短邊方向)之截面為字形的筐體(筐體8)。即,藉由將板狀構件8a折彎,形成具有矩形形狀的底部(底面)、與在該底部之長邊向內側所折彎的長邊側壁部(板狀端部803、板狀端部804)。又,形成:反射板支撐部801,係在底部之一方的長邊,從底部之寬度方向以既定角度向內側所折彎;及短邊側壁部(鎖緊部806),係在底部之短邊向內側所折彎。此外,亦可形成散熱板(參照第1實施形態),係在該短邊側壁部連續,並在長度方向折彎,在對斜面部801(反射板支撐部801)與長邊側壁部相反的方向相對向並在長度方向所延伸。
在板狀構件8a,形成螺絲孔805、反射光通過孔807、在長度方向(X方向)長之長孔8b及圓形的嵌合孔8c。螺絲孔805係使用以將光源裝置之筐體8安裝於影像讀取裝置本體(或影像讀取裝置的架)之螺絲通過的孔。此外,亦可不設置螺絲孔805之周邊的部分與螺絲孔805,而將鎖緊部806作為筐體8之長度方向的端部之沿著寬度方向的側面。
反射光通過孔807係照射於影像讀取裝置之讀取對象(原稿、紙鈔等)之光的反射光所通過的孔口。此外,讀取對象的搬運方向係光源裝置的寬度方向(影像讀取裝置的副掃 描方向,僅稱為副掃描方向)。主掃描方向與副掃描方向係交叉,一般常正交。
在長孔8b及嵌合孔8c,被插入形成於導光體夾具5的突起。藉由長孔8b及嵌合孔8c與導光體夾具5的突起結合,限制導光體夾具5在與筐體8之接合面方向的移動。以下,說明光源裝置之詳細的構造。
第17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剖面圖。第17圖表示第14圖之E-F線的剖面。在導光體4之中央附近的下側(筐體8的底面側),形成突起部4d。導光體夾具5包括分別形成於長度方向之兩端部的第1突起部5b與形成於長度方向之中央附近的第2突起部5c。在導光體夾具5,將嵌合孔5d形成於導光體4被卡合時之突起部4d的位置。在嵌合孔5d,插入導光體4的突起部4d。
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導光體4係將突起部4d插入導光體夾具5的嵌合孔5d而嵌合,兩端部配置於分別位於導光體夾具5之兩端部之孔的內部。導光體4係藉突起部4d在導光體4之中心附近藉導光體夾具5(嵌合孔5d)限制長度方向的移動。可是,因為導光體4之兩端部係被插入導光體夾具5的孔並被支撐成可滑動,所以因應於溫度變化之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的伸縮係不會受到導光體夾具5限制。
導光體卡止部5a係不是固定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的伸縮,而是限制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的翹曲或彎曲,用以避免導光體4脫離導光體夾具5。因為導光體4及導光體夾具5係只要具有彼此相嵌合的功能即可,所以亦可使突起部4d與 嵌合孔5d之關係變成相反,而將嵌合孔形成於導光體4,並將突起部形成於導光體夾具5。
導光體夾具5係藉由第2突起部5c被插入筐體8的嵌合孔8c,而限制導光體夾具5與筐體8接合面內之任意方向的平行移動。而且,第1突起部5b被插入長孔8b,導光體夾具5之兩端部係限制寬度方向(Y方向)的平行移動,但是在接合面內之長度方向(X方向)可在長孔8b之範圍平行移動。結果,溫度變化所造成之導光體夾具5之長度方向的伸縮係不會受到筐體8限制。
第2突起部5c與嵌合孔8c構成卡合部。又,第1突起部5b與長孔8b構成拘束部。卡合部的構成係未限定為第2突起部5c與嵌合孔8c,拘束部的構成係未限定為第1突起部5b與長孔8b,這係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因為導光體夾具5及筐體8係只要是可彼此相嵌合的機構即可,所以亦可使第2突起部5c與嵌合孔8c之關係變成相反,而將嵌合孔形成於導光體夾具5,並將第2突起部形成於筐體8。這可說在第1突起部5b與長孔8b之關係亦相同。
如第10圖所示,在支撐部7之被插入導光體夾具5的面(第1開口側)之相反的面(第2開口側),形成2支銷。而且,以對應於這些銷之方式分別將銷孔形成於基板2與導熱體9。將基板2與導熱體9重疊後,使支撐部7的銷穿過銷孔,再以螺絲10將基板2、導熱體9及支撐部7固定於筐體8的鎖緊部806。藉由2支銷與銷孔嵌合,將發光元件1在第2開口的位置定位成與端面4a相對向。又,將導熱體9對基板2定 位。以下,說明將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固定於筐體8之方法。
首先,如第12圖所示,使導光體4與導光體夾具5卡合後,將導光體夾具之兩端插入支撐部7的第1開口。在導光體4之端面4a與發光元件1之間固持光學濾光器6,並將基板2及導熱體9暫時固定於支撐部7。在此狀態,使導光體夾具5之第2突起部5c插入筐體8的嵌合孔8c並嵌合。在那時,同時將導光體夾具5之第1突起部5b插入筐體8的長孔8b。第1突起部5b係可在長度方向在長孔8b之範圍移動。藉此,可在導光體夾具5之長度方向的位置沿著光源裝置之主掃描方向的狀態,固持導光體夾具5。
然後,使用螺絲10,將支撐部7固定於筐體8的鎖緊部806。在那時,基板2及導熱體9亦藉螺絲10與支撐部7一起鎖緊。導熱體9係例如以具有導熱的作用之片狀矽片所形成,密接性與導熱性高。如上述所示,導熱體9配置於基板2與鎖緊部806之間。筐體8具有使發光部3(發光元件1、基板2)散熱的功用。從發光部3所產生之熱係透過基板2,再經由導熱體9,傳至鎖緊部806。熱從鎖緊部806分至筐體8整體。在基板2所產生之熱係經由導熱體9高效率地傳向筐體8(鎖緊部806),並藉對流、輻射及對影像讀取裝置本體等之傳導排熱。
第13圖~第16圖表示在對筐體8固定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後的光源裝置。此外,被鎖緊發光部3(基板2)的鎖緊部806可說是直接或經由導熱體9鎖緊於在筐體8(板狀 構件8a)之長度方向所折彎的部分。在第13圖~第16圖,在厚度方向(Z方向),板狀端部803與板狀端部804比導光體夾具5、支撐部7及反射板11之高度更低。亦可變更筐體8(板狀構件8a)之尺寸,使板狀端部803與板狀端部804比導光體夾具5、支撐部7及反射板11之高度更高。
如第13圖~第17圖所示,導光體夾具5係至少除了導光體4射出光之側面4b(光射出部4b)以外,在長度方向包覆導光體4。如第17圖所示,導光體夾具5係具有2個第1突起部5b,並被載置於在長度方向所延伸之筐體8上。筐體8具有在長度方向所形成的2個長孔8b,長孔8b被插入第1突起部5b。導光體夾具5具有第2突起部5c,筐體8具有形成於對長孔8b在長度方向與發光部3側相反側的嵌合孔8c。嵌合孔8c被插入第2突起部5c。因為第2突起部5c形成於導光體4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所以在導光體4及導光體夾具5因應於周圍的溫度變化而膨脹或收縮的情況,亦以導光體4之中央部為基點伸縮。尤其,可將導光體夾具5之第2突起部5c與嵌合孔5d配置成位於副掃描方向(寬度方向)之相同的截面。
如上述之前提所示,在使用導光體4與導光體夾具5之膨脹率接近之材質的情況,藉由將第2突起部5c形成於在長度方向之導光體4的中央部,導光體4不會從導光體夾具5突出。即使在導光體4之膨脹率比導光體夾具5之膨脹率更大的情況,亦藉由將第2突起部5c形成於在長度方向之導光體4的中央部,而易於將長度方向的大小調整成導光體4不會從導光體夾具5突出。在此情況,需要將在形成於長度方向 之兩端部的導光體夾具5之包覆導光體4之端面4a的周圍之孔的厚度作成使導光體4不會從孔(導光體夾具5)脫落。即使在導光體4從孔(導光體夾具5)脫落的情況,亦若可藉導光體4與導光體夾具5之嵌合狀態或導光體卡止部5a,維持導光體4的姿勢,就無問題。
在將導光體4設定成因導光體4之膨脹而導光體4(導光體4之端面4a)從導光體夾具5突出之尺寸的情況,亦因為第2突起部5c形成於在長度方向之導光體4的中央部,所以從導光體夾具5所突出之導光體4的長度在兩端部的導光體夾具5成為相同之長度。因此,只要考慮突出之導光體4的長度,將導光體夾具5與支撐部7(支撐部7內之光學濾光器6的位置)之位置關係設定成導光體4與支撐部7(光學濾光器6)不會接觸即可。
第18圖係在寬度方向觀察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18圖表示第14圖之E-F線的剖面。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係將發光元件1(發光部3)配置於支撐部7的第2開口。而且,成為在支撐部7之第1開口與第2開口之間在與發光元件1(發光部3)維持既定間隔下支撐光學濾光器6。
在本第2實施形態,說明將發光部3及支撐部7形成於導光體4之兩端面側的例子,但是亦可僅在導光體4之一方的端面側形成發光部3與支撐部7。在此情況,亦可在無發光部3之一方之導光體4的端部,配置第2開口被封鎖而無發光部3之狀態的支撐部7。又,亦可替代光學濾光器6,將 反射構件形成於此狀態之支撐部7的內部(包含導光體4的端面)。
第19圖係在長度方向觀察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剖面圖。第19圖表示第14圖之G-H線的剖面。在導光體4,連續或間斷地形成在主掃描方向至少一條的光散熱圖案4c。在本發明,說明光散熱圖案為2條的情況。此外,光射出部4b係與導光體4中與光散熱圖案4c相對向的部分。因此,在形成2條光散熱圖案4c的情況,光射出部4b亦在主掃描方向排列2條。根據2條光散熱圖案4c彼此之位置關係,亦可能2條光射出部4b之區域的一部分或全部重複。光散熱圖案4c係至少形成於與影像讀取裝置之主掃描方向之有效讀取區域對應的部分。以下,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動作與作用。
光源裝置係用作影像讀取裝置的照明。在第19圖,記載讀取裝置之頂板(原稿設置座)與影像讀取裝置的讀取對象。發光部3係從導光體4的端面4a射入光之LED光源等的光源元件(發光元件1),並藉焊接等固定於基板2,並被經由基板2之配線的電流驅動而發光。在本第2實施形態,省略基板2之內外之配線的圖示。如第18圖所示,從發光元件1(發光部3)所發射之光係藉光學濾光器6選擇特定波長的光(遮蔽特定波長的光)後,從光入射部4a(端面4a)射入導光體4。或者,藉光學濾光器6所產生之激發光(亦可是亦包含未被變換之波長之光的複合光)從端面4a射入導光體4。經由光學濾光器6所輸入之來自發光元件1的光係一面在導光體4的內部以 側面反射,一面在長度方向被導光。第18圖之實線箭號表示從發光元件1所發射之光之光路的一例。
導光體4係以透明之樹脂形成軸向是長度方向的柱狀,並具有側面形狀為圓筒形、在長度方向全區域所延伸之2條光散熱圖案4c。一面在導光體4的內部反射一面被引導的光碰到形成於導光體4之光散熱圖案4c時,從導光體4之與側面之光散熱圖案4c相對向的光射出部4b射出。從光射出部4b以外所射出之光係以導光體夾具5反射後,再射入導光體4的內部。此外,光散熱圖案4c係亦可印刷於導光體4上者,亦可是在導光體4之表面賦予凹凸的稜鏡圖案。當然亦可使光散熱圖案4c的形狀在主掃描方向變化。如上述所示,導光體4之側面形狀係未限定為圓筒,導光體4的端面係未限定為圓形。
如第19圖所示,在與導光體4之中心軸正交的截面,從接近頂板之一方的光射出部4b所射出之光(主光)係相對副掃描方向(Y方向)傾斜地前進,並經由讀取裝置之頂板(透明板),照射於讀取對象。從另一方之光射出部4b所射出的光(副光)係相對副掃描方向以「大致平行」或「以比從一方之光射出部4b所射出之光更淺的角度」前進,並以反射板11反射後,經由影像讀取裝置之頂板(透明板),照射於讀取對象。反射板11係配置成在長度方向與導光體4平行,並使從導光體4所射出之副光反射後,在讀取對象方向照射。反射板11係由表面為金屬蒸鍍面等之鏡面所構成,並在長度方向(X方向)所延伸的薄板狀或片狀。反射板11係對導光體4、讀取裝置之頂板(透 明板)及讀取對象保持適當的距離與角度。藉光路分辯「主光」與「副光」,但是這不是表示光量或亮度等之光之各種條件的優劣。
從導光體4射出並照射於讀取對象的光係以讀取對象反射,並經由反射光通過孔807,成像於讀取裝置之成像光學系統後,藉受光部資料化。在成像光學系統,有縮小光學系統、正立等倍光學系統、離軸光學系統、遠心(雙遠心)光學系統等,未限定為任一種。此外,讀取裝置之頂板不是必需。在頂板存在的情況,需要在考慮頂板的折射率下,決定光源裝置之光射出部4b與光散熱圖案4c的配置。讀取對象之副掃描係亦可搬運(在副掃描方向移動)讀取對象本身,亦可搬運(在副掃描方向移動)搭載光源裝置之架(影像讀取裝置)。
在應用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成像光學系統是正立等倍光學系統的情況,亦可替代在主掃描方向所延伸之反射光通過孔807,而配置固持棒透鏡(棒透鏡陣列)的棒透鏡固持部。在此情況,第19圖所示的一點鏈線成為棒透鏡的光軸。進而,亦可作成將感測器基板(未使反射光通過孔807固持棒透鏡的情況,受光部(感測器)形成於棒透鏡之一方之焦點的基板)配置於棒透鏡固持部之下部,並以筐體8直接或間接地固持該感測器基板。在此情況,筐體8亦兼具影像讀取裝置的筐體。
第20A圖係第14圖之G-H線的剖面圖。第20B圖係第14圖之I-J線的剖面圖。反射板支撐部801在反射板11中之與將從導光體4之側面4b所射出之光反射的面相反的 面側,沿著主掃描方向彼此隔著既定間隔所排列的複數個構件,並支撐反射板11。反射板支撐部801係分別將筐體8之沿著主掃描方向的一端折彎所形成。複數個反射板支撐部801係因為將構成筐體8之板狀構件8a的一部分折彎者,所以可說係與筐體8一體,並相對筐體8的底面,在副掃描方向具有角度所站立者。亦可說反射板支撐部801係具有使在主掃描方向平行之面在副掃描方向彎曲的部分。
因為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反射板支撐構造)形成複數個反射板支撐部801,所以藉由對各反射板支撐部801調整配置或傾斜角度,可易於得到主掃描方向及副掃描方向之反射板11的設置精度。即,在將一片板作為反射板11之支撐部的情況,可避免因主掃描方向及副掃描方向之一片板的翹曲或彎曲所產生之反射板11之設置精度的惡化。因為以沿著主掃描方向所間斷地排列之複數個反射板支撐部801支撐反射板11,而抑制在僅以反射板11之端部支撐反射板11的情況會發生之由反射板11之自重所產生的彎曲。複數個反射板支撐部801係除了對筐體8具有角度之基端部以外,還具有對副掃描方向彎曲的部分。即,筐體8有2處被折彎。
如上述所示,在板狀構件8a之沿著反射板11側之長邊的端部中,複數個反射板支撐部801以外的部分形成分別與底面連續的複數個板狀端部803。藉被折彎的板狀端部803,筐體8的強度變強,而難發生翹曲或彎曲。又,藉由使板狀端部803之長度方向(X方向)的長度比反射板支撐部801之主掃描方向的長度更長,可形成用以和影像讀取裝置(之架) 連接之螺絲孔(具有與螺絲孔805相同之功能的螺絲孔)的面積增加。不僅如此,而且作為連接構件之板狀端部803的強度亦變強。而且,反射板支撐構造的強度亦變更強。亦可說板狀端部803係具有使在主掃描方向平行之面在副掃描方向彎曲的部分。
如上述所示,固定導光體夾具5之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係由沿著長度方向彼此隔著既定間隔所排列的複數個構件所構成。亦可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係一個。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係分別將沿著板狀構件8a之導光體夾具5側之長邊的端部在2處折彎所形成。因為複數個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係將板狀構件8a折彎者,所以與反射板支撐部801一樣,可說係與筐體8一體,並相對筐體8的底面,在寬度方向具有角度所站立者。亦可說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係具有使在主掃描方向平行之面在副掃描方向彎曲的部分。
如第13圖所示,在板狀構件8a之沿著導光體夾具5側之長邊的端部中,複數個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以外的部分形成分別與底面連續的複數個板狀端部804。藉被折彎的板狀端部804,筐體8的強度變強,而難發生翹曲或彎曲。又,藉由使板狀端部804之長度方向(X方向)的長度比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之長度方向的長度更長,與板狀端部803一樣,可形成用以和影像讀取裝置(之架)連接之螺絲孔(具有與螺絲孔805相同之功能的螺絲孔)的面積增加。不僅如此,而且作為連接構件之板狀端部804的強度亦變強。而且,反射板支撐構造的強度亦變更強。亦可說板狀端部804係具有使在主掃描方向 平行之面在副掃描方向彎曲的部分。
以下,參照第21A圖~第22C圖,詳細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的細部構成。具體而言,說明不論構成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導光體4的溫度特性,導光體4等之端部偏差小。此外,在考慮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導光體4及導光體夾具5之厚度方向的膨脹與收縮下,配置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例如,將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的尺寸設定成在所設想之最大的膨脹時導光體夾具5不會使支撐部7損壞。可是,影響遠比導光體4及導光體夾具5之長度方向的膨脹與收縮小。
第21A圖係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E-F線的剖面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21B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剖面圖。支撐部7具有連通之第1開口(第21B圖之以虛線箭號所表示的部分)與第2開口(第21B圖之以虛線箭號所表示的部分)。支撐部7係在第1開口側將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固持成可在長度方向滑動。將發光部3(發光元件1及基板2)配置於支撐部7的第2開口。支撐部7係在第1開口與第2開口之間將光學濾光器6支撐成與發光部3維持既定間隔。光學濾光器6係在藉導光體夾具5之端部的滑動而導光體之端面所移動的範圍外藉支撐部7所支撐。此外,在第21圖,發光部3,尤其發光元件1係配置於支撐部7的第2開口,但是不必限定為這種配置,只要將發光部3配置成從發光元件1(發光部3)所發射之光經由支撐部7之第2開口與第1開口射入導光體4即可。
支撐部7係在其內部,如第21B圖所示,從第1開口側往第2開口側依序形成直徑變小的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及第3中空部,並在第2中空部內支撐光學濾光器6。詳細說明之,將光學濾光器6配置於在第2中空部與第3中空部之間所產生之段差。此外,第2中空部之深度係設為光學濾光器6的厚度以上。
導光體夾具5係以白色樹脂或反射率高的金屬等所成形,並在長度方向具有以長槽所構成之槽部,將導光體4配置於該槽部,並在長度方向固持導光體4。該槽部之開口側成為從導光體4射出光的射出區域(光射出部4b)。導光體夾具5係在使導光體4相對反射板11與筐體8適當的位置固持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係將從導光體4之光射出部4b以外的側面或光散熱圖案4c的背面所射出之光反射至導光體4內,而抑制來自光射出部4b以外之意外之光的射出。
第22A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22B圖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22C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中央部的剖面圖。第22A圖表示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之長度最短的情況。第22B圖表示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之長度最長的情況。第22C圖表示導光體夾具5之第2突起部5c與嵌合孔5d配置於長度方向之相同的位置。
至少第1中空部之內壁形狀係導光體夾具5之被插入支撐部7的部分與支撐部7接觸,而導光體夾具5可滑動。或者,導光體夾具5之被插入支撐部7的部分未與支撐部7接 觸,而需要導光體夾具5係可伸縮。
如第22B圖所示,將導光體夾具5與支撐部7配置成在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之膨脹成為最大的情況,在第1中空部與第2中空部所產生之段差部分,導光體4的端面4a與導光體夾具5的端面接觸或幾乎接觸。藉此,可使導光體4之端面4a(光入射部4a)與發光部3(光學濾光器6)不接觸。此關係係第1突起部5b與長孔8b亦相同。又,如第22A圖、第22B圖所示,導光體夾具5具有與第1開口之邊緣相對向的推抵面部,該推抵面部係亦可作成限制導光體夾具5之滑動範圍(移動範圍)(第22B圖)。此外,亦可作成在導光體4之膨脹成為最大時,推抵面部與第1開口的邊緣幾乎接觸。在此情況,推抵面部係不是推抵面部,而成為相對向面部。
支撐部7係固持基板2、導光體夾具5及光學濾光器6,並亦可抑制來自發光部3之意外之光的放射。在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對位於支撐部7之一方之端面的第1開口插入包含導光體夾具5之一方之端面的端部。而且,在位於支撐部7之相反側之端面的第2開口,將已固定發光部3之基板2配置成發光元件1與導光體4相對向。支撐部7係具有固持光學濾光器6的面與將基板2固定於第2開口的面,並將光學濾光器6與基板2的距離保持定值。如上述所示,被插入第1開口之導光體夾具5之端部的端面與光學濾光器6的距離係因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之膨脹或收縮而變動,但是不會受到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之伸縮(膨脹或收縮)的影響。因此,光學濾光器6之調光特性穩定。
在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導光體4與支撐部7之嵌合深度(插入深度)及導光體夾具5與支撐部7之相對位置係變動。在筐體8之長孔8b,藉由預先在長度方向設置導光體夾具5之溫度相依伸縮量的裕度,導光體夾具5係可在長度方向伸縮。因此,不會使導光體4與導光體夾具5在高度方向與寬度方向變動。結果,抑制照明特性變化。又,因為支撐部7係藉螺絲10在長度方向固定於筐體8上的鎖緊部806,所以散熱效果亦不變。進而,即使溫度變化,筐體8(鎖緊部806)、導熱體9、基板2、發光元件1、支撐部7及光學濾光器6的距離係固定,導光體4與導光體夾具5的距離係固定(在膨脹率接近的情況)。
即,在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藉導光體夾具5所遮光的部分係固定,而將導光體4的端部所發生之不要之迷光的抑制效果保持穩定。另一方面,藉由發光部3及光學濾光器6的相對距離亦保持固定,將來自發光部3之光的變換功能保持穩定。藉本構造,不會發生溫度變化所造成之導光體4的伸縮所引起之照明特性或散熱特性的變化。
又,在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雖省略圖示,亦可是不會使導光體夾具5之端部與支撐部7接觸,支撐部7在第1開口之內部或第1開口之上,導光體夾具5之端部在長度方向伸縮的構成。在此情況,支撐部7亦在藉導光體夾具5之端部的伸縮而導光體4之端面4a所移動的範圍外支撐光學濾光器6。換言之,可說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係支撐部7在第1中空部內將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固持成可滑動,或導光 體夾具5的端部在第1中空部內在長度方向伸縮。後面之變形例2.6所示的光源裝置亦相同。
在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中之導光體4之端面4a的形狀或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之截面的形狀係如第10~第22圖所示之截面未限定為圓形,截面亦可是多角形、葫蘆形或繭形,亦可是畸形。或者,亦可是這些形狀的組合。一樣地,插入支撐部7之部分之導光體夾具5的外形、或被插入導光體夾具5之部分之支撐部7的內輪廓亦截面未限定為圓形,亦可是多角形、葫蘆形或繭形,亦可是畸形。或者,亦可是這些形狀的組合。導光體夾具5與支撐部7之關係係只要導光體夾具5之被插入支撐部7的部分與支撐部7接觸並導光體夾具5可滑動,或者導光體夾具5之被插入支撐部7的部分未與支撐部7接觸並導光體夾具5可伸縮即可。即使在導光體夾具5之被插入支撐部7的部分未與支撐部7接觸的情況,亦需要作成自發光部3所發射之光的大部分不會從支撐部7與導光體夾具5的間隙洩漏。
導光體夾具5係不僅固持導光體4,而且具有抑制來自發光部3及導光體4之意外之光的作用。導光體夾具5係在筐體8在如下之3點取得與筐體(筐體8)之適當的位置。3點就是2個第1突起部5b與2個長孔8b、第2突起部5c與嵌合孔8c。導光體夾具5係比筐體8之全長短,導光體夾具5之端面與支撐部7的端面相對向,其間隙長度係比導光體夾具5之溫度特性所造成的伸長量長。如上述所示,因為導光體4係端部被固持成可在長度方向移動,所以在導光體夾具5因溫 度變化而伸縮的情況,亦不會發生翹曲,而在寬度方向無位移地固持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係固持導光體4之端部的全周圍,並在中間部具有使光射出部4b露出的開口。導光體夾具5係固持在端部之導光體4之全周圍的部分被支撐部7所插入。
以下,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筐體的變形例。
變形例2.1
第23圖係成為第2實施形態之變形例2.1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第24A圖係變形例2.1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G-H線之剖面的圖。第24B圖係變形例2.1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
變形例2.1之光源裝置的筐體8係以一體端部808在長度方向連接複數個板狀端部803之寬度方向的尖端部,而成為一體。其他的構造係與第20A圖、第20B圖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的筐體8一樣。因為第24A圖表示相當於第14圖之G-H線之剖面的端面,所以未表示一體端部808。因此,第24A圖係與第20A圖一樣。
在變形例2.1,藉一體端部808,複數個板狀端部803的強度變強。又,亦可在一體端部808形成用以連接影像讀取裝置(之架)的螺絲孔(具有與螺絲孔805相同之功能的螺絲孔)。
變形例2.2
第25A圖係變形例2.2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G-H線之剖面的圖。第25B圖係變形例2.2的光源裝置 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變形例2.2之光源裝置的筐體8係反射板支撐部801之尖端部分延長,而形成對固定反射板11之面具有角度的延長反射板支撐部801e。
在變形例2.2,因為反射板支撐部801之反射板11的固定面與延長反射板支撐部801e彎曲,所以反射板支撐部801的強度變強。在延長反射板支撐部801e,可充當從筐體8與反射板11之尺寸差在板狀構件8a所產生的多餘量。如第25B圖所示,變形例2.2之筐體8具有板狀端部803之尖端部分所延長的延長板狀端部803e。因為板狀端部803與延長板狀端部803e之間彎曲,所以板狀端部803的強度變強。此外,亦可在延長反射板支撐部801e或延長板狀端部803e形成用以連接影像讀取裝置(之架)的螺絲孔(具有與螺絲孔805相同之功能的螺絲孔)。
變形例2.3
第26A圖係變形例2.3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G-H線之剖面的圖。第26B圖係變形例2.3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變形例2.3之光源裝置的筐體8係在變形例2.2的構成追加形成延長板狀端部804e,該延長板狀端部804e係從板狀端部803之寬度方向的尖端部分賦予角度所延長。又,形成從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之寬度方向的尖端賦予角度所延長的延長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e。
在變形例2.3,因為板狀端部804與延長板狀端部804e之間彎曲,所以板狀端部804的強度變強。又,因為延長 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e係從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的尖端向導光體夾具5之相反側彎曲,所以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的強度變強。
第26C圖係變形例2.3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在第26C圖之例子,延長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e係從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向導光體夾具5側彎曲。因為延長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e係從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的尖端向導光體夾具5側彎曲,所以不僅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的強度變強,而且導光體夾具5之固定變成更堅固。
第26B圖與第26C圖之差異係延長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e之對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的彎曲方向不同。變形例2.3之延長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e係可充當從筐體8與導光體夾具5之尺寸差在板狀構件8a所產生的多餘量。此外,與延長反射板支撐部801e及延長板狀端部803e一樣,亦可在延長板狀端部804e形成用以連接影像讀取裝置(之架)的螺絲孔(具有與螺絲孔805相同之功能的螺絲孔)。又,反射板支撐部801部分的截面係在第26B圖與第26C圖都成為第26A圖。
變形例2.4
第27A圖係變形例2.4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G-H線之剖面的圖。第27B圖係變形例2.4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在第2實施形態,反射板支撐部801係從筐體8的底面在彼此相異的方向在2處彎曲(參照第20A圖)。相對地,變形例2.4之反射板支撐部801b 係從筐體8的底面在1處彎曲所形成。
因為反射板支撐部801b係在1處彎曲所形成,所以可減少板狀構件8a之加工的步驟。又,支撐反射板11之角度的調整亦一次就完成。亦可從變形例2.4再追加變形例2.1的一體端部808、變形例2.2的延長反射板支撐部801e、延長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e、或變形例2.3的延長板狀端部803e及延長板狀端部804e。
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係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支撐部7、基板2及反射板11之端部偏差小,而且可得到照明效率佳者。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板支撐構造係可得到反射板11之端部偏差小者。
變形例2.5
第28A圖係成為變形例2.5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第28B圖係變形例2.5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G-H線之剖面的圖。第28C圖係變形例2.5的光源裝置之相當於第14圖之I-J線之剖面的圖。
至變形例2.4之光源裝置的反射板支撐構造係與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一體地從板狀構件8a所形成的元件,但是在變形例2.5,反射板支撐構造與導光體夾具固定部分離。變形例2.5的反射板支撐構造係將第28A圖所示的板狀構件8s彎曲所形成。
變形例2.5之板狀構件8s與板狀構件8a的相異點係無支撐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的構造,及無反射光通過孔807。亦可將反射光通過孔807形成於變形例2.5之板狀構件 8s。換言之,這意指第2實施形態的反射板支撐構造係可應用於支撐在影像讀取裝置之成像光學系統之反射板(反射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構造。此外,在此情況,亦可螺絲孔805係用於與影像讀取裝置之架以外的構件連接。
變形例2.5之複數個反射板支撐部801配置於與反射板11之與反射面相反的面側。複數個反射板支撐部801係與支撐反射板支撐部801之筐體8一體。複數個反射板支撐部801係對筐體8,使在主掃描方向平行的面在副掃描方向具有角度站立,並分別將板狀構件8s之沿著主掃描方向的一端折彎所形成。
可說變形例2.5之筐體8(板狀構件8s)的構造是第13圖~第17圖、第19圖及第20圖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筐體8(板狀構件8a)的僅反射板11側。因此,可追加變形例2.1的一體端部808、或變形例2.2的延長反射板支撐部801e或延長板狀端部803e。又,亦可將反射板支撐部801替換成變形例2.4的反射板支撐部801b。進而,亦可替換成反射板支撐部801b,並附加一體端部808、或者延長反射板支撐部801e或延長板狀端部803e的至少一個。
因為是這種的構造,變形例2.5的反射板支撐構造係僅影像讀取裝置之成像光學系統內之反射板(第1反射鏡、第2反射鏡、...等)的支撐構造亦可實施。又,在僅作為上述之使副光反射之反射板的支撐構造亦可實施。因此,在將變形例2.5之反射板支撐構造用作光源裝置(在影像讀取裝置所使用之光源裝置)之構成的情況,反射板11所反射之光的來源亦可 是配置成與反射板11相對向,並在主掃描方向所延伸之棒狀光源或陣列光源。在此情況,在棒狀光源,包含由發光部3與柱狀的導光體4所構成者,而導光體4係在長度方向引導從端面4a所射入之來自發光部3的光後,從側面4b射出。進而,在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棒狀光源亦可是放電燈。放電燈係霓虹燈等之藉輝光放電的放電燈、螢光燈或氙氣燈(Xe燈)等之藉電弧放電的放電燈等一般性者即可。
亦可在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陣列光源係在主掃描方向排列複數個發光部3(發光元件1),並在副掃描方向放射光(副光)者,亦可在主掃描方向排列複數個發光部3(發光元件1),並藉導光構件或反射構件在副掃描方向放射光(副光)者。陣列光源係亦可不僅副光,而亦放射主光者,亦可係放射其雙方者。進而,亦可為了得到主光與副光,採用以不同的排列所排列的陣列光源。即,成為沿著主掃描方向排列2行為主光用所排列的陣列光源與為副光用所排列之陣列光源的狀態。在此所指之2行係包含交錯排列。
變形例2.6
第29A圖係變形例2.6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29B圖係變形例2.6之支撐部的剖面圖。第30A圖係變形例2.6之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30B圖係變形例2.6之相異的構成之支撐部的剖面圖。變形例2.6之光源裝置係支撐部7具有從第1開口側往第2開口側依序直徑變大的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並在該第2中空部支撐光學濾光器6。
在第29A圖及第29B圖的例子,第2中空部之直徑比第1中空部之直徑大,並在第2開口側形成直徑比第2中空部小的第3中空部。而在第30A圖及第30B圖的例子,無第3中空部,第2中空部之基板2側成為第2開口。或者,可當作第2中空部與第3中空部之直徑一致。
在第29A圖及第29B圖的構成,在第1中空部與第2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或在第2中空部與第3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配置光學濾光器6。在第30圖,在第1中空部與第2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配置光學濾光器6。
第29A圖至第30B圖所示的光源裝置係無法如第21圖及第22圖所示的光源裝置所示,將導光體夾具5與支撐部7配置成在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之膨脹成為最大的情況,在第1中空部與第2中空部所產生之段差部分,導光體4的端面4a與導光體夾具5的端面接觸或幾乎接觸,但是在最大之膨脹時,只要將導光體夾具5與支撐部7配置成不會使導光體4的端面4a與導光體夾具5的端面進入第2中空部即可(參照第29A圖)。此外,在第30A圖的情況,亦可使導光體4的端面4a與導光體夾具5的端面進入第2中空部,但是需要作成不會與光學濾光器6接觸。
使用第10圖~第30圖所說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及反射板支撐構造係可適當地替換各構成後實施。
第2實施形態係未限定為使用圖所說明之例子,即支撐部7在第1中空部內將導光體夾具5之端部固持成可滑 動的構成。因為導光體夾具5係被載置於筐體8,不依靠支撐部7而自立,所以亦可作成不使支撐部7與導光體夾具5接觸,並使導光體夾具5之端部在支撐部7之第1中空部內或支撐部7之第1中空部上在長度方向伸縮。
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筐體8(筐體)包括:2個長孔8b,係在具有矩形形狀的底部(底面)之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於長度方向之兩端部;及形成於2個長孔8b之間的嵌合孔8c。又,在底面,包括:沿著長度方向所形成反射光通過孔807(孔口)、螺絲孔805、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反射板支撐部801及鎖緊部806。而且,在長度方向、寬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固定導光體夾具5及反射板11,在長度方向、寬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固定支撐部7及導熱體9。
長孔8b係位於筐體8的底面,係位於長度方向之一側端部、在寬度方向反射光通過孔807與鎖緊部806之間、及導光體夾具5底面之寬度方向的中央之在長度方向長的長孔。藉由將導光體夾具5之第1突起部5b插入長孔8b,限制導光體夾具5之寬度方向的平行移動。嵌合孔8c係位於筐體8之底面,係在長度方向與長孔8b之鎖緊部806相反側,並位於在寬度方向反射光通過孔807與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之間、及導光體夾具5之底面之寬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藉由將導光體夾具5之第2突起部5c插入嵌合孔8c,限制導光體夾具5之底面方向之任意的平行移動(第17圖)。
反射光通過孔807係筐體8的底面之沿著長度方向所形成的孔,將讀取對象之影像資訊(所照射的光之在讀取 對象的散射反射光)傳至攝像體(透鏡等之成像光學系統及圖像感測器等的受光部)(第19圖),並具有遮蔽除此以外之不要之光的作用。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係在筐體8側的側面伸長,相對反射光通過孔807位於反射板11的相反側,具有在高度方向固定導光體夾具5的作用。反射板支撐部801係在長度方向設置複數個,在寬度方向位於反射光通過孔807之外側,並具有高精度地固持反射板11的作用。鎖緊部806係相對反射光通過孔807位於筐體之長度方向的外側,並藉螺絲10將基板2、支撐部7及導熱體9固定於筐體8。
在筐體8之反射板支撐部801、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板狀端部803、板狀端部804、鎖緊部806及一體端部808係亦具有作用散熱板的功能。尤其,亦可板狀端部803、板狀端部804、鎖緊部806及一體端部808係筐體8之短邊側壁部(鎖緊部806)的側壁部分連續。又,亦可使短邊側壁部(鎖緊部806)延長後在長度方向折彎,在與斜面部801相反的方向與長邊側壁部(板狀端部803)相對向,並在長度方向延伸。又,亦可與長邊側壁部連續,在端邊方向折彎後,在與筐體8之底面相對向的方向延伸(折彎)。
第3實施形態
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係導光體4的端部朝向筐體8的底面彎曲。在第3實施形態,說明發光部3直接或經由導熱體9鎖緊於筐體8之底面的情況,與經由形成於筐體8之孔安裝發光部3的情況。除此以外的構成係與第2實施形態一樣。
在第3實施形態,亦當然在考慮導光體4及導光體夾具5之厚度方向的膨脹與收縮下,配置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例如,將導光體夾具5(導光體4)及支撐部7的尺寸設定成在膨脹最大時導光體夾具5(導光體4)不會使支撐部7損壞。可是,影響遠比導光體4及導光體夾具5之厚度方向的膨脹與收縮小。
第31圖係成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第32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32B圖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32C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之中央部的剖面圖。第31圖~第32C圖表示發光部3鎖緊於筐體8之底面的情況。
第31圖表示虛擬地將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載置於板狀構件8a之上的狀態。如第32A圖所示,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係導光體4的端部朝向筐體8的底面彎曲。在第3實施形態,亦導光體夾具5係除了端面4a之至少一部分以外,包覆導光體4的端部。
支撐部7係在導光體4之端部的彎曲方向,從上(遠離筐體8之底面之側)依序形成直徑變小的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第1中空部之與導光體4的端面4a接觸之側是第1開口,第2中空部之筐體8的底面側是第2開口。在第2開口與區域8g之間,固定發光部3(發光元件1及基板2)與導熱體9。支撐部7係在第1開口與第2開口之間將光學濾光器6支 撐成與發光部3保持既定間隔。第1中空部之高度係光學濾光器6的厚度以上。導光體4的端面4a係可在第1開口之上在長度方向移動。配合導光體夾具5在長度方向伸縮,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係可在第1開口之上在長度方向移動。
從鎖緊於區域8g之發光部3(發光元件1)所發出之光從端部在區域8g側彎曲之導光體4的端面4a(光入射部4a)射入。以後的基本動作係與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一樣。
第32A圖表示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的長度最收縮之狀態。第32B圖表示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的長度最伸長之狀態。在第32C圖,表示將導光體夾具5之第2突起部5c與嵌合孔5d設定成配置於副掃描方向(寬度方向)之相同的截面。導光體4與導光體夾具5之中央部的構成係與第2實施形態一樣。
如第32B圖所示,將導光體夾具5與支撐部7配置成在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之膨脹成為最大的情況,在第1開口,導光體4的端面4a與導光體夾具5的端面接觸或幾乎接觸。藉此,可使導光體4之端面4a(光入射部4a)與發光部3(光學濾光器6)不接觸。又,如第32A圖、第32B圖所示,導光體夾具5分別具有與第1開口之邊緣及支撐部7相對向的推抵面部,這些推抵面部係亦可作成限制導光體夾具5之滑動範圍(移動範圍)(第32B圖)。此外,亦可作成在導光體4之膨脹成為最大時,推抵面部與第1開口的邊緣幾乎接觸。在此情況,推抵面部係不是推抵面部,而成為相對向面部。
第33圖係在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構成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第34A圖係在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 置之相異的構成之發光部周邊的展開圖。第34B圖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構成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34C圖係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構成之中央部的剖面圖。第33圖~第34C圖表示經由形成於筐體8之孔安裝發光部3的情況。如第33圖所示,發光部用孔809(發光部用缺口809)形成於板狀構件8a。
發光部用孔809係不必是發光部用孔809的周圍閉合之完全的孔,亦可是從筐體8(板狀構件8a)之外周在內側被加工缺口之發光部用缺口。在本第3實施形態,發光部用孔809包含發光部用缺口的情況。
如第34A圖所示,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係導光體4的端部朝向筐體8的底面彎曲。支撐部7係安裝成與發光部用孔809嵌合。發光部3對導光體夾具5隔著筐體8(之板狀構件8a)固定於支撐部7。除此以外的構成係與第31圖~第32C圖一樣。
支撐部7係在第1開口與第2開口之間將光學濾光器6支撐成與發光部3保持既定間隔。第1中空部之高度係光學濾光器6的厚度以上。導光體4的端面4a係可在第1開口之上在長度方向移動。配合導光體夾具5在長度方向伸縮,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係可在第1開口之上在長度方向移動。
如第34B圖所示,將導光體夾具5與支撐部7配置成在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之膨脹成為最大的情況,在第1開口,導光體4的端面4a與導光體夾具5的端面接觸或幾乎 接觸。藉此,可使導光體4之端面4a(光入射部4a)與發光部3(光學濾光器6)不接觸。
從經由發光部用孔809(筐體8)所配置之發光部3(發光元件1)從端部在筐體8(發光部用孔809)側彎曲之導光體4的端面4a(光入射部4a)射入。以後的基本動作係與第2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一樣。
在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導光體4,亦只要光散熱圖案4c係至少形成於與影像讀取裝置之主掃描方向之有效讀取區域對應的部分即可。亦可藉由作成從導光體4之彎曲部分射出比其他的部分更稍多或稍少的光,調整在有效讀取區域之端部(支撐部7的附近)的亮度等。
在第34A圖,圖示成導熱體9與是筐體之筐體g(發光部用孔809)未接觸,但是實際上,亦可使導熱體9與筐體8直接或間接地接觸,使其傳導熱,亦可不設置導熱體9。
變形例3.1
第35圖係成為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1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展開圖。第36A圖係變形例3.1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展開圖。第36B圖係在變形例3.1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構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35圖係表示虛擬地將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載置於板狀構件8a之上的狀態。
如第36A圖所示,變形例3.1的光源裝置係在與支撐部7相反側之導光體4的彎曲部分亦以導光體夾具5包覆。其他的構成係與第31圖~第32C圖或第33圖~第34C圖 一樣。第36A圖係筐體8具有區域8g之區域的情況(相當於第31圖~第32C圖)。第36B圖係筐體8具有發光部用孔809的情況(相當於第33圖~第34C圖)。
變形例3.2
第37圖係成為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2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剖面圖。第38A圖係變形例3.2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38B圖係在變形例3.2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構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在第37圖,表示虛擬地將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載置於板狀構件8a之上的狀態。
如第38A圖所示,變形例3.2的光源裝置係在與支撐部7相反側之導光體4的彎曲部分亦以導光體夾具5包覆。進而,該部分的導光體夾具導光體夾具5之端部、與支撐部7接著,或滑動可能地接觸。5被支撐部7包覆。導光體夾具5之端部,與支撐部7接近,或滑動可能地接觸。換言之,導光體夾具5(導光體4)之端部插入支撐部7的第1中空部,導光體夾具5(導光體4)可向支撐部7滑動(伸縮)地接觸。其他的構成係與第35圖~第36B圖一樣。第38A圖係筐體8具有區域8g之區域的情況(相當於第36A圖)。第36B圖係筐體8具有發光部用孔809的情況(相當於第36B圖)。
以下,參照第39A圖~第40D圖,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細部與變化。第39A圖~第40D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部的剖面圖。第39A圖之支撐部7相當於第38A圖或第38B圖的支撐部7。第39A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在其內 部,從第1開口側往第2開口側依序具有直徑變小的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及第3中空部。支撐部7係在第2中空部內支撐光學濾光器6。詳細說明之,在第2中空部與第3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形成光學濾光器6。此外,第1中空部及第2中空部係配置於各自之直徑之中心軸所交叉的位置。第2中空部之深度係設為光學濾光器6的厚度以上。
第39B圖的支撐部7係相當於第36A圖或第36B圖的支撐部7。第39B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在其內部,從第1開口側往第2開口側依序具有直徑變小的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支撐部7係在第1中空部內支撐光學濾光器6。詳細說明之,在第1中空部與第2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形成光學濾光器6。此外,第1中空部之深度係設為光學濾光器6的厚度以上。
第39C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第39A圖所示之支撐部7的變形例。第39C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在其內部,從第1開口側往第2開口側依序具有直徑變小的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第3中空部及第4中空部,並在第2中空部或第3中空部內支撐光學濾光器6。詳細說明之,在第2中空部與第3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或在第3中空部與第4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形成光學濾光器6。此外,第1中空部及第2中空部係配置於各自之直徑之中心軸所交叉的位置。段差部分之厚度係設為光學濾光器6的厚度以上。
第39D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第39B圖所示之支撐部7的變形例。第39D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在其內部,從第1 開口側往第2開口側依序具有直徑變小的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及第3中空部,並在第1中空部或第2中空部內支撐光學濾光器6。詳細說明之,在第1中空部與第2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或在第2中空部與第3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形成光學濾光器6。此外,至少在第1中空部及第2中空部之間所產生之段差部分的厚度係設為光學濾光器6的厚度以上。此外,第39A圖及第39C圖所示之第1中空部的內壁形狀係導光體夾具5之被插入支撐部7的部分與支撐部7接觸,且導光體夾具5可滑動。或者,需要導光體夾具5之被插入支撐部7的部分與支撐部7不會接觸,且導光體夾具5是可伸縮的形狀。
第40A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第39A圖所示之支撐部7的變形例。第40A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在其內部,從第1開口側往第2開口側依序具有直徑變大的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及第3中空部,並在該第3中空部內支撐光學濾光器6。詳細說明之,在第40A圖,在第2中空部與第3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形成光學濾光器6。此外,第1中空部及第2中空部係配置於各自之直徑之中心軸所交叉的位置。此外,第40A圖及第40C圖所示之第1中空部的內壁形狀係導光體夾具5之被插入支撐部7的部分與支撐部7接觸,且導光體夾具5可滑動。或者,需要導光體夾具5之被插入支撐部7的部分與支撐部7不會接觸,且導光體夾具5是可伸縮的形狀。
第40B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第39B圖所示之支撐部7的變形例。第40B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在其內部,從第1 開口側往第2開口側依序具有直徑變大的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並在第2中空部內支撐光學濾光器6。詳細說明之,在第40A圖,在第1中空部與第2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形成光學濾光器6。
第40C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第39A圖所示之支撐部7的變形例。第40C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在其內部,從第1開口側往第2開口側依序具有直徑變大的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及第3中空部,直徑比第3中空部更小的第4中空部與第3中空部連通。在第3中空部內支撐光學濾光器6。詳細說明之,在第40C圖,在第2中空部與第3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或在第3中空部與第4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形成光學濾光器6。此外,第1中空部及第2中空部係配置於各自之直徑之中心軸所交叉的位置。
第40D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第39B圖所示之支撐部7的變形例。第40D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在其內部,從第1開口側往第2開口側依序具有直徑變大的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直徑比第2中空部更小的第3中空部與第2中空部連通。在第2中空部內支撐光學濾光器6。詳細說明之,在第40D圖,在第1中空部與第2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或在第2中空部與第3中空部之間所產生的段差部分形成光學濾光器6。此外,若第39A圖、第39C圖、第40A圖及第40C圖所示之第1中空部以外之中空部(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第3中空部、第4中空部)的內壁形狀係筒形的形狀,只要不遮蔽來自發光部2的光,無特別限制。
以下,說明導光體夾具5與支撐部7的變形例。
變形例3.4
第41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4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1B圖係表示變形例3.4的光源裝置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1C圖係變形例3.4之光源裝置之中央部的剖面圖。第42A圖係變形例3.4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2B圖係表示在變形例3.4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2C圖係變形例3.4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中央部的剖面圖。
變形例3.4係使從在與支撐部7相反側之導光體4的彎曲部分至導光體4之端面4a(光入射部4a)露出的情況。第41A圖~第41C圖係對應於第32A圖~第32C圖,並係將發光部3及導熱體9配置於支撐部7與筐體8的底面之間的構成。第42A圖~第42C圖係對應於第34A圖~第34C圖,並係經由形成於筐體8之孔安裝發光部3的構成。
變形例3.4的光源裝置係從在與支撐部7相反側之導光體4的彎曲部分至導光體4之端面4a(光入射部4a)露出。如第41B圖及第42B圖所示,因為在導光體4之膨脹最大時,導光體4的側面與支撐部7接近或接觸,所以亦可將導光體4之該部分作為相對向面部或推抵面部。
變形例3.5
第43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5的光源裝 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3B圖係表示變形例3.5的光源裝置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3C圖係變形例3.5之光源裝置之中央部的剖面圖。第44A圖係變形例3.5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4B圖係表示在變形例3.5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4C圖係變形例3.5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中央部的剖面圖。
變形例3.5係使從在與支撐部7相反側之導光體4的彎曲部分至導光體4之端面4a(光入射部4a)都以導光體夾具5包覆,並在導光體4之彎曲方向將導光體夾具5插入第1中空部的構成。第43A圖~第43C圖係對應於第32A圖~第32C圖,並係將發光部3及導熱體9配置於支撐部7與筐體8的底面之間的構成。第44A圖~第44C圖係對應於第34A圖~第34C圖,並係經由形成於筐體8之孔安裝發光部3的構成。
變形例3.5的光源裝置係沿著導光體4之彎曲部分的支撐部7側,比在第32圖及第34圖所記載者更薄的導光體夾具5包覆導光體4。在支撐部7,可使用形狀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者。
變形例3.6
第45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5B圖係表示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5C圖係變形例3.6之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 圖。第46A圖係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6B圖係表示在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熱膨脹的情況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6C圖係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中央部的剖面圖。
在變形例3.6,使從在與支撐部7相反側之導光體4的彎曲部分至導光體4之端面4a(光入射部4a)彎曲的外側露出,並以導光體夾具5包覆從在與支撐部7相反側之導光體4的彎曲部分至導光體4之端面4a(光入射部4a)彎曲的內側。導光體4與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係在導光體4之彎曲方向插入第1中空部。
第45A圖~第45C圖係對應於第32A圖~第32C圖,並係將發光部3及導熱體9配置於支撐部7與筐體8的底面之間的構成。第46A圖~第46C圖係對應於第34A圖~第34C圖,並係經由形成於筐體8之孔安裝發光部3的構成。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係將變形例3.4與變形例3.5組合的構成。
因為變形例3.6的光源裝置係在導光體4之膨脹最大時,導光體4的側面與支撐部7接近或接觸,所以亦可將導光體4之該部分作為相對向面部或推抵面部。又,因為沿著導光體4之彎曲部分的支撐部7側,比在第32圖及第34圖所記載者更薄的導光體夾具5包覆導光體4,所以在支撐部7可使用形狀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者。
變形例3.7
第47A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7的光源裝 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7B圖係表示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在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除了導光體4的形狀以外,係與在第38A圖或第38B圖所記載者類似的構造。
在第47A圖及第47B圖所記載之導光體4係端面4a(光入射部4a)之高度方向(Z方向)的位置被設定於與在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所延伸的部分之最接近筐體8的底面之母線大致相同的高度。藉由在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使用這種導光體4,可在厚度方向(高度方向)使導光體4或導光體夾具5矮化。又,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的形狀亦可簡化。
第48A圖係表示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8B圖係表示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在第48A圖及第48B圖所記載之導光體4係端面4a(光入射部4a)之高度方向(Z方向)的位置被設定於與在導光體4之長度方向所延伸的部分之最接近筐體8的底面之母線更高(遠離筐體8之底面)的位置。藉由在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使用這種導光體4,可在厚度方向(高度方向)使導光體4及導光體夾具5比在第47A圖及第47B圖所記載之導光體4更矮化。又,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的形狀亦可更簡化。
第49A圖係表示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49B圖係表示變形例3.7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
在第49A圖及第49B圖所記載之導光體4係端面4a(光入 射部4a)面之一部分在導光體4之彎曲方向突起,該突起之尖端面與導光體夾具5接觸。因此,可一面在厚度方向(高度方向)使導光體4或導光體夾具5矮化,一面使導光體4與導光體夾具5之嵌合變成更堅固。
使用第31圖~第49圖所說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係可適當地替換各構成後實施。可將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反射板支撐構造)與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及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板支撐構造組合。
第4實施形態
第4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係導光體4的端部在與筐體8之底面平行的面內,在與反射板11相反側彎曲。在第4實施形態,說明發光部3直接或經由導熱體9鎖緊於筐體8之內面的情況,與經由形成於筐體8之孔安裝發光部3的情況。除此以外的構成係與第3實施形態一樣。
在第4實施形態,亦當然在考慮導光體4及導光體夾具5之厚度方向的膨脹與收縮下,配置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例如,將導光體夾具5(導光體4)及支撐部7的尺寸設定成在膨脹最大時導光體夾具5(導光體4)不會使支撐部7損壞。可是,影響遠比導光體4及導光體夾具5之長度方向的膨脹與收縮小。
第50圖係成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筐體之板狀構件的部分展開圖。第50圖表示將反射板支撐部801及板狀端部803展開之狀態。又,表示虛擬地將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載置於板狀構件8a之上的狀態。 在第50圖,以虛線表示支撐部7的內部。
第51A圖係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51B圖係從第51A圖將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除外的剖面圖。導光體4係其端部在與筐體8之底面平行的面內,朝向與反射板11相反側,即板狀端部804彎曲。
支撐部7係形成從一側之面貫穿至相對向之另一側之面的貫穿孔。支撐部7係配置成貫穿孔之一方的第1開口與導光體4之端面4a相對向。貫穿孔係由直徑從第1開口往貫穿孔之另一方的第2開口依序變小之第1中空部及第2中空部所構成。發光元件1配置於第2開口,基板2固定於第2開口之面。
支撐部7係將光學濾光器6支撐成與發光部3(發光元件1及基板2)保持既定間隔。光學濾光器6係固定於第1中空部與第2中空部之段差。第1中空部之深度係光學濾光器6的厚度以上。
第52圖係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支撐部周邊的側視圖。第52圖係相當於在第14圖之箭號A方向所觀察的圖。在第52圖,在右邊畫筐體8的底面。板狀端部804係從筐體8的底面站立。支撐部7係隔著導熱體9或直接固定於板狀端部804的鎖緊部806a。使螺絲10穿過的螺絲孔形成於鎖緊部806s。
第53A圖係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中央部剖面圖。第53B圖係從第53A圖將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除外的圖。在第4實施形態,導光體夾具5亦被載置於筐體8的底面。 在導光體夾具5之與筐體8之底面接觸的面,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第2突起部5c。在筐體8的底面,嵌合孔8c形成於與第2突起部5c對應的位置。藉由將第2突起部5c插入嵌合孔8c,限制導光體夾具5在筐體8的底面方向之任意的平行移動。雖未圖示,在形成於筐體8之底面的長孔8b,插入導光體夾具5之第1突起部5b。而且,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係可在長度方向移動,而寬度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
即使導光體夾具5及導光體4因溫度變化而伸縮,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亦可在支撐部7之第1開口之上在長度方向移動。結果,導光體4不會在寬度方向(Y方向)或高度方向(Z方向)彎曲。
第54A圖係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發光部周邊的剖面圖。第54B圖係從第54A圖將導光體及導光體夾具除外的剖面圖。第55圖係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支撐部周邊的側視圖。第55圖相當於在第14圖之箭號A方向所觀察的圖。在第54A圖~第55圖,在導光體4之端面4a的延長面,支撐部7的一部分介於導光體夾具5與筐體8的底面之間。
從第51B圖與第54B圖的比較得知,在第51A圖~第52圖所記載之光源裝置,導光體夾具5與筐體8的底面之間無支撐部7。詳細說明之,第51A圖~第52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在第1中空部(形成光學濾光器6)上,在第4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厚度方向(Z方向),依序排列支撐部7(從第1中空部之邊緣所延伸的壁面)、導光體夾具5及筐體8。另一方面,第54A圖~第55圖所示的支撐部7係在第1中空部(形成光學濾 光器6)上,在第4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厚度方向(Z方向),依序排列支撐部7(從第1中空部之邊緣所延伸的壁面)、導光體夾具5、支撐部7(從第1中空部之邊緣所延伸的壁面)及筐體8。
第51圖及第52圖所示之支撐部7係對應於第3實施形態之第39B圖所示的支撐部7。其中,支撐部7的配置係在第39B圖之括弧內所表示。在第4實施形態,亦可採用第3實施形態之如第39A圖~第40D圖所示之支撐部7的構造。在此情況,支撐部7的方向係在第39A圖~第40D圖之括弧內所表示之座標軸的方向。
在第4實施形態,除了第39A圖~第40D圖之支撐部7的各構造以外,亦可如第54A圖~第55圖所示,構成為在導光體4之端面4a的延長面,支撐部7的一部分介於導光體夾具5與筐體8的底面之間。
在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導光體夾具5具有與支撐部7之第1開口的邊緣相對向的推抵面部。具體而言,推抵面部相當於包覆導光體4之彎曲部分的外周側之導光體夾具5的部分。亦可作成該推抵面部限制導光體夾具5之滑動範圍(移動範圍)。此外,亦可作成在導光體4之膨脹變成最大時推抵面部幾乎與第1開口之邊緣接觸。在此情況,推抵面部係不是推抵面部,而成為相對向面部。
在第4實施形態,支撐部7將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固持成可滑動。或者,導光體夾具5的端部係在第1中空部上在長度方向伸縮。但,在第51A圖~第52圖所記載之導光體 夾具5與在第54A圖~第55圖所記載之導光體夾具5,有可能與支撐部7接觸的部位相異。詳細說明之,在第51A圖~第52圖所記載之導光體夾具5之端部的一部分係與筐體8接觸並滑動,或者,在筐體8上在長度方向伸縮。
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係導光體4的端部在板狀端部804側彎曲,從鎖緊於鎖緊部806s之發光部3(發光元件1)所發出的光從端部在板狀端部804(鎖緊部806s)彎曲之導光體4的端面4a(光入射部4a)射入。以後的基本動作係與第2及第3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一樣。相對在第3實施形態,導光體4的端部係在XZ平面內彎曲,在第4實施形態,導光體4的端部係在XY平面內彎曲。
在第4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的導光體4,亦只要光散熱圖案4c係至少形成於至少與影像讀取裝置之主掃描方向之有效讀取區域對應的部分即可。亦可藉由作成從導光體4之彎曲部分射出比其他的部分更稍多或稍少的光,調整在有效讀取區域之端部(支撐部7的附近)的亮度等。
第56圖係在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之相異的例子之板狀構件的部分展開圖。第56圖表示將反射板支撐部801及板狀端部803展開之狀態。又,表示虛擬地將導光體4、導光體夾具5及支撐部7載置於板狀構件8a之上的狀態。在第56圖,以虛線表示支撐部7的內部。
第56圖表示經由形成於筐體8之板狀構件8a安裝發光部3的情況的板狀構件8a。發光部用孔809s形成於板狀構件8a的板狀端部804。發光部3係經由發光部用孔809s 安裝於筐體8(板狀端部804)。與第34A圖類似,基板2係隔著板狀端部804固定於導光體夾具5。
此外,發光部用孔809s係不必是周圍閉合之完全的孔,亦可是從板狀端部804(筐體8)之外形在內側被加工缺口之發光部用缺口。在本第4實施形態,發光部用孔809s包含發光部用缺口的情況。發光部用孔(發光部用缺口)809s係分別形成於沿著導光體夾具側的長邊(長度方向)所形成之複數個板狀端部804中夾入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之位置的2個板狀端部804。
此外,為了使第50圖與第56圖的對比變得容易,在第56圖圖示成導熱體9之僅側面的一部分與是筐體之板狀端部804(發光部用孔809s)接觸。實際上,亦可使導熱體9之側面以外的部分與板狀端部804直接或間接地接觸,使其傳達熱,亦可不設置導熱體9。
不僅第50圖或第56圖之板狀構件8a(筐體8)的構成,而且亦可形成使發光部3所接觸之板狀端部804在長度方向(相對導光體4,螺絲孔805之外側的空間側)延長並彎曲後,在寬度方向、或在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所延伸之L字形或U字形的散熱板(參照第1實施形態)。在使板狀端部804延長並在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折彎的情況,係分成作成與板狀端部804平行的情況、與作成與板狀端部803平行的情況。在作成與板狀端部803平行的情況,係形成在對斜面部801(反射板支撐部801)與長邊側壁部相反之側相對向,並在長度方向所延伸的散熱板。即,將散熱板形成於反射板11之反射面之相反的 面側。
亦可使散熱板在筐體8之底面側延伸而形成。又,在第50圖或第56圖所示的板狀構件8a(筐體8),亦可形成第25圖或第26圖所示之延長導光體夾具固定部802e或延長板狀端部804e,作為散熱板。關於散熱板,亦與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一樣,亦可將第2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組合。
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係在支撐部7之第1開口與第2開口之間將光學濾光器6支撐成與發光部3保持既定間隔。進而,導光體4的端面4a(光入射部4a)與發光部3(光學濾光器6)係不接觸。
在第4實施形態的光源裝置,亦可使導光體4的端部在反射板11側彎曲。在此情況,在第50圖及第56圖,導光體4之彎曲方向的上下變成相反。在此情況,可將鎖緊部806s及發光部用孔(缺口)809s形成於板狀端部803(反射板11側)。又,除了板狀端部803、板狀端部804以外,亦可形成鎖緊部806s及發光部用孔(缺口)809s。例如,與在筐體8(板狀構件8a)之在長度方向折彎的部分所形成之鎖緊部806一樣,亦可將鎖緊部806s及發光部用缺口809s(發光部用孔809s)形成於筐體8(板狀構件8a)之在寬度方向所折彎的部分。
可將第4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反射板支撐構造)與第2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反射板支撐構造)、或第3實施形態之光源裝置(反射板支撐構造)適當地組合。
本專利申請係主張根據於2012年2月7日所申請之包含專利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圖及摘要的日本專利申請 2012-024228號、於2012年6月21日所申請之包含專利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摘要及圖的日本專利申請2012-140063號、及於2012年12月13日所申請之包含專利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摘要及圖的國際專利申請PCT/JP2012/082338號的優先權。日本專利申請2012-024228號、日本專利申請2012-140063號及國際專利申請PCT/JP2012/082338號的揭示內容係藉由參照而整體上包含於本專利申請。
1‧‧‧發光元件
2‧‧‧基板
3‧‧‧發光部
4‧‧‧導光體
4a‧‧‧端面
5‧‧‧導光體夾具
5a‧‧‧導光體卡止部
6‧‧‧光學濾光器
7‧‧‧支撐部
9‧‧‧導熱體

Claims (23)

  1. 一種光源裝置,包括:導光體,係柱狀,其中心軸方向是長度方向;端部夾具,係被插入該導光體之長度方向的端部,並形成將該導光體固持成可滑動的貫穿孔;發光部,係在該貫穿孔的位置配置成與該導光體之長度方向的端面相對向;導光體蓋,係形成沿著該長度方向配置該導光體之中間部的長槽;及筐體,係固持該端部夾具及該導光體蓋;該導光體蓋與該筐體係形成:卡合部,係在該導光體蓋與該筐體所接觸之相對向面,在該導光體蓋的中央部,限制該導光體蓋之該相對向面方向之任意的平行移動;及拘束部,係在該導光體蓋之該長度方向的兩端部,該導光體蓋係可在該長度方向移動,並限制在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的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端部夾具係該導光體蓋的該長槽之與該導光體之柱狀側面的開口側對應的位置比該貫穿孔的周圍之其他的位置更朝向該導光體突出。
  3. 一種光源裝置,其中包括:發光部;導光體,係在中央具有中心軸方向是長度方向的柱狀部,在該柱狀部之長度方向引導從該發光部射入端面的光,並 從該柱狀部的側面射出;導光體夾具,係除了該端面之至少一部分以外,包覆該導光體的端部;及支撐部,係形成從一側面貫穿至另一側面的貫穿孔,在該貫穿孔之該一側面的第1開口側將該導光體夾具的端部固持成可在該長度方向滑動,或者在該第1開口的內部或該第1開口之上該導光體夾具的端部在該長度方向伸縮,使來自該發光部的光經由該貫穿孔之另一側面的第2開口射入該導光體,或將該發光部配置於該第2開口,在該第1開口與該第2開口之間將光學濾光器支撐成與該發光部保持既定間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支撐部係在藉該導光體夾具之端部的滑動或伸縮而該導光體之端面所移動的範圍外,支撐該光學濾光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光源裝置,其中具有筐體,該筐體係在該長度方向延伸,並被載置該導光體夾具;在該導光體夾具與該筐體所接觸之相對向面形成拘束部,該拘束部係該導光體夾具可在該長度方向移動,並限制在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的移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光源裝置,其中在該導光體夾具與該筐體所接觸的相對向面之對該拘束部與該發光部側及相反側形成卡合部,該卡合部係限制該導光體夾具在該相對向面方向之任意的平行移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導光體夾具係至少除了該導光體射出光的側面以外,在該柱狀部,包覆該導光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卡合部係形成於該導光體之該長度方向之中央部的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支撐部之該貫穿孔係具有從該第1開口往該第2開口依序直徑變小之第1中空部、第2中空部及第3中空部;在該第2中空部內支撐該光學濾光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支撐部之該貫穿孔係具有從該第1開口往該第2開口依序直徑變大之第1中空部及第2中空部;在該第2中空部內支撐該光學濾光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支撐部係在該第1中空部內將該導光體夾具的端部固持成可滑動;或者,該導光體夾具的端部係在該第1中空部內或在該第1中空部上在該長度方向伸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支撐部係在該第1中空部內將該導光體夾具的端部固持成可滑動;該導光體夾具的端部係在該第1中空部內或在該第1中空部上在該長度方向伸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發光部係直接或經由導熱體鎖緊於該筐體在該長度方向所折彎部分。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導光體係端部彎曲。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導光體係端部在該筐體側彎曲;該發光部係直接或經由導熱體鎖緊於該筐體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導光體係端部在該筐體側彎曲;該發光部係經由形成於該筐體之發光部用孔或發光部用缺口所安裝。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導光體係端部在該筐體側彎曲;該發光部係直接或經由導熱體鎖緊於該筐體之在與該長度方向交叉之方向所彎曲的部分。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導光體係端部在該筐體側彎曲;該發光部係經由在該筐體之在與該長度方向交叉之方向所彎曲的部分所形成之發光部用孔或發光部用缺口所安裝。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第1中空部及該第2中空部係在各自之直徑的中心軸所交叉之方向所形成。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導光體夾具係具有與該第1開口之邊緣相對向的推抵面部;該推抵面部係限制該導光體夾具的移動範圍。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導光體及該導光體夾具係具有可彼此相嵌合的機構。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發光部及該支撐部係都設置於該導光體之雙方的端部。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光源裝置,其中該發光部係由基板與形成於該基板上之發光元件所構成。
TW102104332A 2012-02-07 2013-02-05 Light source device TWI4686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4228A JP6035761B2 (ja) 2012-02-07 2012-02-07 光源装置
JP2012140063A JP5835122B2 (ja) 2012-06-21 2012-06-21 光源装置
PCT/JP2012/082338 WO2013118388A1 (ja) 2012-02-07 2012-12-13 光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50725A true TW201350725A (zh) 2013-12-16
TWI468616B TWI468616B (zh) 2015-01-11

Family

ID=48947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4332A TWI468616B (zh) 2012-02-07 2013-02-05 Light source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41765B2 (zh)
EP (1) EP2813754B1 (zh)
KR (1) KR20140112056A (zh)
CN (1) CN104094047B (zh)
TW (1) TWI468616B (zh)
WO (1) WO20131183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57340B2 (ja) 2009-10-30 2011-08-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その照明装置を備える画像読取り装置、その画像読取り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963455B2 (ja) * 2012-01-30 2016-08-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照射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CN108055418A (zh) 2012-12-20 2018-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JP6191947B2 (ja) * 2013-05-13 2017-09-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JP5873907B2 (ja) * 2013-09-03 2016-03-01 キヤノン・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イメージセンサユニット、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6194493A1 (ja) * 2015-06-04 2016-12-08 キヤノン・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ユニット、紙葉類識別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KR102373025B1 (ko) * 2015-06-12 2022-03-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원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면광원 장치
US10527780B2 (en) * 2017-09-07 2020-01-07 Canon Components, Inc. Illumination apparatus, read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EP3682160A1 (en) * 2017-09-12 2020-07-22 Lumileds Holding B.V. Holder for vehicle signaling light
JP6872037B2 (ja) * 2017-11-30 2021-05-19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照光装置
CN109991696B (zh) * 2017-12-29 2020-10-09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
CN111365730B (zh) * 2018-12-26 2022-06-24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火焰检测器
WO2020174855A1 (ja) * 2019-02-25 2020-09-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US11418673B2 (en) 2019-02-25 2022-08-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JP7109683B2 (ja) 2019-10-04 2022-07-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ユニット及びイメージセンサ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7164507B2 (ja) * 2019-10-16 2022-11-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ライン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3252A (ja) 1984-02-17 1985-09-06 株式会社平井技研 エネルギー収集屋根の接続部材
JPH0916843A (ja) 1995-06-27 1997-01-17 Fuji Electric Co Ltd 自動販売機の商品ラック
JPH1155476A (ja) 1997-07-31 1999-02-26 Rohm Co Ltd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2000098379A (ja) 1998-09-18 2000-04-07 Enplas Corp 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004178B2 (ja) * 1999-04-16 2007-11-07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ライン照明装置
DE19957611A1 (de) * 1999-11-30 2001-06-07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Beleuchtungsanordnung
JP2002135533A (ja) 2000-10-19 2002-05-10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用のキャリッジ
TW512243B (en) * 2001-11-30 2002-12-01 Pixon Technologies Corp Line-shaped light source for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liquid module
JP4104064B2 (ja) 2003-01-16 2008-06-18 ローム株式会社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4266315B2 (ja) 2003-03-14 2009-05-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学部材支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245864B (en) * 2003-06-13 2005-12-21 Pixon Technologies Corp Linear light source having serration reflecting face
TWI239204B (en) * 2004-02-17 2005-09-01 Pixon Technologies Corp Linear light source with enhancing focal distance range of light
TW200622326A (en) * 2004-09-15 2006-07-01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Bar-shaped light guide, illumination unit and image-scannig device
JP2006085975A (ja) 2004-09-15 2006-03-30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棒状導光体、照明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CN101128695A (zh) * 2005-02-24 2008-02-20 莱特浩斯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利用该发光装置的发光物体
JP4641949B2 (ja) 2006-01-27 2011-03-02 ローム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54409B2 (ja) 2006-05-25 2011-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TW200804726A (en) * 2006-07-14 2008-01-16 Pixon Technologies Corp A line light source that can randomly change the angle of light beam
JP4424336B2 (ja) 2006-07-20 2010-03-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
TWM308504U (en) * 2006-09-19 2007-03-21 Keeper Technology Co Ltd LED illumination device
JP4569589B2 (ja) * 2007-03-12 2010-10-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の放熱構造
US7611271B2 (en) * 2007-03-19 2009-11-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Efficient light injector
US8379275B2 (en) * 2007-07-31 2013-02-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canner module and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2010021983A (ja) 2007-12-21 2010-01-28 Rohm Co Ltd 導光体、導光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4962469B2 (ja) 2008-10-23 2012-06-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画像読取装置
TWM361594U (en) * 2009-03-17 2009-07-21 Power Light Tech Co Ltd Flexible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JP2010283436A (ja) 2009-06-02 2010-1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読取装置
JP2011049808A (ja) 2009-08-27 2011-03-1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77099B2 (ja) 2009-09-09 2013-04-03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
TWM378353U (en) * 2009-10-14 2010-04-11 Optic Power Corp Ltd LED lighting device
JP2011176786A (ja) * 2010-02-26 2011-09-0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11464A (ja) 2010-03-30 2011-10-2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4999B2 (ja) * 2010-04-12 2014-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68616B (zh) 2015-01-11
EP2813754A1 (en) 2014-12-17
CN104094047B (zh) 2018-01-12
EP2813754A4 (en) 2016-01-20
CN104094047A (zh) 2014-10-08
US20140355303A1 (en) 2014-12-04
WO2013118388A1 (ja) 2013-08-15
KR20140112056A (ko) 2014-09-22
EP2813754B1 (en) 2020-01-22
US9341765B2 (en) 2016-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8616B (zh) Light source device
EP2813748B1 (en) Light-source device and reflector-support structure
TWI518372B (zh) A light guide, a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an image reading device
TWI523483B (zh) A lighting device, an image sensor,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858054B2 (en) Edge-type LED lighting device having a high luminous efficiency despite thermal expansion of the lightguide plate
US9158062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image sensor unit,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WO2013062010A1 (ja)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
US10911632B2 (en) Image scanning device
JP5853879B2 (ja) 光源装置及び反射板支持構造
JP2007087658A (ja) 面照明装置
JP5835122B2 (ja) 光源装置
WO2019003480A1 (ja) 導光体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11081996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原稿読取装置
JP6479286B2 (ja)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6035761B2 (ja) 光源装置
JP6939854B2 (ja) 照明装置
JPWO2019003480A1 (ja) 導光体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3138900U (ja) 熱消散能力を有する走査装置
TWM415264U (en) Line light source device
JP5835121B2 (ja) 光源装置
CN112313931A (zh) 照明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JPWO2020174855A1 (ja)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