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8047A - 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8047A
TW201348047A TW101118587A TW101118587A TW201348047A TW 201348047 A TW201348047 A TW 201348047A TW 101118587 A TW101118587 A TW 101118587A TW 101118587 A TW101118587 A TW 101118587A TW 201348047 A TW201348047 A TW 20134804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rod
arc
bicycle
horizontal stra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8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i-yuan Zeng
Original Assignee
shi-yuan Ze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yuan Zeng filed Critical shi-yuan Zeng
Priority to TW1011185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348047A/zh
Priority to CN201310184826.3A priority patent/CN10341986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48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804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05Saddles having a seating area with multiple separate weight bear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2Saddles resiliently mounted on the frame; Equipment therefor, e.g.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新型提供一種自行車用具有減緩人體會陰部壓力及保持通風與避震功能的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其包括:是由一座椅與該座椅底下的座弓組合後,藉由座弓固定在自行車之椅座支架上,其特徵在於包括:所述座弓,是由一桿件彎折而成,其由一固定在椅座支架上的固定部、一支撐在座椅的左右二蝶翼下的彈性支撐部所組成;所述座椅為一體成型的板體,其由一斷面呈U形並具有導流功能的導流槽、及二片對稱設置並連接在上述導流槽左右兩側以供人體雙臀乘坐的蝶翼所組成,所述蝶翼為一長條形式、且尾端呈現圓弧角;又上述左右兩蝶翼是固定在彈性支撐部上,該座椅在椅弓的支撐下產生極佳的彈性緩衝作用。

Description

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減緩衝擊力及人體陰部壓力,且對於健康有所助益的飛行翼形式結構
行車是為一種有養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促進心肺功能及增加肌肉耐力,以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其更其節能減碳之效果,符合環保概念。此外,騎乘自行車消耗的熱量非常驚人,時常騎乘者更易於維持身材。
如圖1所示,習用自行車的坐墊(100)是採用類三角形之形狀結構,前端其有凸部形成之鼻座(101),後端坐墊較寬,以供臂部乘坐。雖然,騎乘自行車具有上述眾多之優點,但是由於習用自行車的坐墊具鼻座(101),需要採跨坐方式騎乘,騎乘時間過長時,鼻座(101)部位容易壓迫會陰部,致使附近神經受壓迫而導致性功能障礙等問題發生。國內外已有許多學者研究表示,前端凸部越尖越窄之自行車坐墊,由於乘坐的面積變小,在設計不良的情況下,騎乘者的體重會持續不正常的壓迫坐骨及其部位的器官或神經,對於會陰部所造成的壓迫將更為嚴重,使血含氧量驟減7~8成。
其次,傳統座椅為硬體結構,為避免騎乘時產生劇大摩擦,通常都會在座墊內置入彈性海綿或發泡體,以保持騎乘時的基本彈性,但該彈性層無法提供足夠的避震效果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且需以跨坐方式騎乘,不僅不舒服,對於穿著裙裝之女性而言更是不方便。
因此,如何改進上述習用的缺點,減輕坐墊對會陰部造成之壓力,同時增加騎乘舒適度為本案所關注者。
由於自行車坐墊依性質不同有不一樣的騎乘方式,例如三鐵或公路車形式的自行車為了降低風阻及重心,其坐骨跟椅墊角度呈15度左右,且為了使腿部施力能夠以最大效率傳到踏板上,其坐墊構通常為長尖且硬的結構。
本新型主要設計給一般大眾因此不討論上述情況,而當自行車椅座因前端太窄、後端與臀部接觸的面積太小、椅座太僵硬、沒有足夠的避震效果、角度不對,且在長時間騎乘時容易造成人體會陰壓力大、通風不良、緩震效果差、臀部受衝大、還有高迴轉踩踏與長程踩踏時讓你的大腿內側磨擦到座墊造成俗稱燒檔的大腿內側皮膚破皮等問題點發生,甚者,更導致運動傷害。
有鑑於此,如何提供一種降低人體會陰壓力、保持通風、減輕臀部衝擊力、及達到舒適騎乘效果的自行車椅座供消費者使用,便成為本新型欲改進的主要課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及達到本新型的目的,其技術手段是這樣實現的,為一種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其包括:所述座弓(1),是由一桿件彎折而成,其由一固定在椅座支架(3)上的固定部(1a)、一支撐在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下的彈性支撐部(1b)所組成;所述座椅(2)為一體成型的板體,其由一斷面呈U形並具有導流功能的導流槽(2a)、及二片對稱設置並連接在上述導流槽(2a)左右兩側以供人體雙臀乘坐的蝶翼(2b)所組成,所述蝶翼(2b)為一長條形式、且尾端呈現圓弧角。
更優選的,根據上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所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的底下對稱分佈有至少一夾環(21)、可與座弓(1)的彈性支撐部(1b)做結合及分離,所述座椅(2)表面設有與座椅(2)底下的夾環(21)位置相對應的鎖槽(22)。
更優選的,根據上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所述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的表面各設有一適合臀部坐骨形狀的長條適形凹槽(2c),且其長條適形凹槽(2c)的槽底部設有一長條狀氣孔(23),所述氣孔(23)為下列形狀:長條形、圓形、方形。
更優選的,根據上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所述座弓(1)是由一呈水平的第一半圓弧桿(11)、一結合於第一半圓弧桿(11)二端後的水平直桿(12)、二結合在水平直桿(12)前的平行圓弧桿(13)、二結合在平行圓弧桿(13)後的第一斜桿(14)、二結合在第一斜桿(14)後且朝外延伸的第二斜桿(15)、二結合在第二斜桿(15)後的斜圓弧桿(16)、二結合在斜圓弧桿(16)後且朝內延伸的第三斜桿(17)、二結合在第三斜桿(17)後且向後水平連接的第二水平直桿(18)、一結合在第二水平直桿(18)後的第二半圓弧桿(19)所組成;所述固定部(1a)是由一呈水平的第一半圓弧桿(11)、一結合於第一半圓弧桿(11)二端後的水平直桿(12)所組成;所述彈性支撐部(1b)是由二結合在水平直桿(12)前的平行圓弧桿(13)、二結合在平行圓弧桿(13)後的第一斜桿(14)、二結合在第一斜桿(14)後且朝外延伸的第二斜桿(15)、二結合在第二斜桿(15)後的斜圓弧桿(16)、二結合在斜圓弧桿(16)後且朝內延伸的第三斜桿(17)、二結合在第三斜桿(17)後且向後水平連接的第二水平直桿(18)、一結合在第二水平直桿(18) 後的第二半圓弧桿(19)所組成。
更優選的,根據上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所述左右兩蝶翼(2b)的正前端朝下拗折後形成具有傾角的前折翼(24)、且該前折翼(24)向外繼續延著蝶翼(2b)邊緣逐漸縮短形成一環溝(25)。
更優選的,根據上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所述水平直桿(12)延伸與第一斜桿(14)延伸的交點形成一夾角(D),該夾角(D)以45度最佳、且不超過75度。
更優選的,根據上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所述平行圓弧桿(13)為捲繞成型的扭形簧桿。
一種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是由一座椅(2)與該座椅(2)底下的座弓(1)組合後,藉由座弓(1)固定在自行車之椅座支架(3)上,其特徵在於包括:所述座弓(1),是由一桿件彎折而成,其由一固定在椅座支架(3)上的固定部(1a)、一支撐在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下的彈性支撐部(1b)所組成;所述座椅(2)為二左右對稱的板體,其由二片對稱設置供人類雙臀乘坐的蝶翼(2b)所組成,所述蝶翼(2b)為一長條形式並尾端呈現圓弧角、且內側連接一垂直檔體(2d)。
更優選的,根據上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由俯視圖觀察,其導流槽前緣(26)及導流槽後緣(27)之間的直線長度(L1)向中心垂直線呈一弧度遞減。
1、本新型中,透過座弓(1)的平行圓弧桿(13)、第一斜桿 (14)的連接,能使行駛中的自行車遇顛簸路面時,增加彈性變形量,以改變震波的傳遞路徑,進而提高本新型的避震效果,及增進騎乘自行車的舒適性,並避免長期騎乘時造成運動傷害。
2、本新型中,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的表面各設有一適合臀部坐骨形狀的長條適形凹槽(2c),讓使用者在運動腿部時座椅能夠配合坐骨的形態有足夠的空間伸展。
3、本新型中,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的底下對稱分佈有至少一夾環(21)、可與座弓(1)的彈性支撐部(1b)做結合及分離,所述座椅(2)表面設有與座椅(2)底下的夾環(21)位置相對應的鎖槽(22),使用者可以配合蝶形螺絲就可以在無手工具的作業環境下而快速組合,達到即時組裝完成及省時方便的效果。
3、本新型中,座椅(2)之左右兩蝶翼(2b)是由導流槽(2a)之左右兩側起、向外及向上呈一傾斜角度,該傾斜角度能與人體臀部底面貼切配合,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又,左右兩蝶翼(2b)在座弓1的支撐下能產生彈性緩衝效果,使舒適性大大提升。
4、本新型中,座椅(2)並無設計傳統之狹窄前端部,該狹窄前端部的設計主要是設計給公路車或三鐵計時車等競技用車輛的設計,在前傾角度只有15度左右的情況下會陰部分才需該端部作支撐,當取消該設計於一般性騎乘時,反而使該部位不會受到騎乘摩擦影響,而且更具透氣及通風效果。
5、本新型中,座弓(1)在製造上,只需使用三維形式的鋼絲折彎機配合自動焊接機將鋼絲兩段點相聯接就可成型,同時亦可減少組件數量並節省組裝工時,而且,不需切削形式或開模形式的模具費用浪費,故可降低成本及合乎產業利用性。
6、本新型中,座椅(2)的導流槽(2a)其位置正好位在使用者的會陰部位如陰部、攝護腺、肛門以及坐骨神經叢的位置,在騎乘時除了具有空氣導流功能,能夠有效散發會陰部部位的溫度及通風效果,讓使用者會陰部位不會有炙熱難耐的感覺。
以下依據圖面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如後:如圖2為本新型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新型的立體分解圖,圖4為本新型的俯視圖,圖5為本新型的右側視圖,圖6為本新型的前視圖,圖7為本新型的立體仰視圖,圖8、圖9為本新型結合椅座支架(3)的立體示意圖,圖10為本新型另一種立體示意圖,圖11為本新型座弓(1)的另一種緩衝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新型結合坐墊的立體示意圖。
如圖2、圖3所示,圖式中揭示出一種常用於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是由一座椅(2)與該座椅(2)底下的座弓(1)組合而成,而其構件包括:上述座弓(1),是由一桿件彎折而成,其由一可固定在習用椅座支架(3)上的固定部(1a)、一支撐在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下的彈性支撐部(1b)所組成;其中,所述固定部(1a)是由一呈水平的第一半圓弧桿(11)、一結合於第一半圓弧桿(11)二端後的水平直桿(12)所組成;該設計可配合常規的二桿式座管固定器加以組合,且半圓弧桿(11)二端後的水平直桿(12)除了方便一桿件彎折加工外,也提高了固定部(1a)的穩定性及支撐性。
其中所述的彈性支撐部(1b)是由二結合在水平直桿(12)前的平行圓弧桿(13)、二結合在平行圓弧桿(13)後的第 一斜桿(14)、二結合在第一斜桿(14)後且朝外延伸的第二斜桿(15)、二結合在第二斜桿(15)後的斜圓弧桿(16)、二結合在斜圓弧桿(16)後且朝內延伸的第三斜桿(17)、二結合在第三斜桿(17)後且向後水平連接的第二水平直桿(18)、一結合在第二水平直桿(18)後的第二半圓弧桿(19)所組成;所述二平行圓弧桿(13)、二結合在平行圓弧桿(13)後的第一斜桿(14)構成一緩衝結構,利用二平行圓弧桿(13)及第一斜桿(14)的剛性及彈性係數達成一個緩衝條件,當使用者騎乘時遇到一定程度的向下撞擊,或配合捲繞成型的扭形簧桿結構形式,如圖11所示該緩衝結構會產生一定的變形量以吸收衝擊力,即使遇到顛簸路面,也能減輕震動力,以保護騎乘者的安全、使舒適性大大提升。
又所述二結合在第一斜桿(14)後且朝外延伸的第二斜桿(15)、二結合在第二斜桿(15)後的斜圓弧桿(16)、二結合在斜圓弧桿(16)後且朝內延伸的第三斜桿(17)、二結合在第三斜桿(17)後且向後水平連接的第二水平直桿(18)、一結合在第二水平直桿(18)後的第二半圓弧桿(19)構成一支撐座椅的支撐結構;該結構的翼型設計配合所述座椅(2)的設計,使臀部有更大的接觸範圍,相對來說臀部的單位受力面積就會變小,使用者就不會出現在屁股疼痛的狀況發生。
而上述的座椅(2)為一體成型的板體,其由一斷面呈U形並具有導流功能的導流槽(2a)、及二片對稱設置並連接在上述導流槽(2a)左右兩側以供使用者雙臀乘坐的蝶翼(2b)所組成。
其中,所述蝶翼(2b)為一長條形式、且尾端呈現圓弧角,且該蝶翼(2b)表面各設有一適合臀部坐骨形狀的長條適 形凹槽(2c),且其長條適形凹槽(2c)的槽底部設有一長條狀氣孔(23),該適形凹槽(2c)及氣孔(23)可依使用者的需求或者是製造者的需求做不的變化。
又,如圖4所示,由俯視觀察,所述左右兩蝶翼(2b)的正前端朝下拗折後形成具有傾角的前折翼(24)、且該前折翼(24)向外繼續延著蝶翼(2b)邊緣逐漸縮短形成一環溝(25),該環溝(25)的圓弧曲線設計、導流槽(2a)的破孔(211)及由俯視圖觀察,其導流槽前緣(26)及導流槽後緣(27)之間的直線長度(L1)向中心垂直線(20)呈一弧度遞減,上述設計,都方便了模具的設計及脫模的完整度的提升,充分的滿足產業利用性;且所述的前折翼(24)還有一功能是保護大腿後面的功能,當使用者在長時間的騎乘下,大退後部由於經過了長時間的摩擦後會使使用者的皮膚發生紅腫等不適現象,前折翼(24)的設計加大了大退後部的接觸面積使之有更大的接觸範圍,相對來說單位受力面積就會變小,減輕使用者不適的程度。
如圖5為本新型的右側視圖所示所述水平直桿(12)延伸與第一斜桿(14)延伸的交點形成一夾角(D),該夾角(D)以45度最佳,其原因在於當低於45度時中心力量將前傾於大腿之上,腿部力量雖然可增強但對於大腿及腰部負擔大,是屬於競賽時常用的姿勢,當在45度角時腿部及腰部力量是處於平均分擔狀態,雖然風阻會較傾角小於45度來的大,但根據研究,當騎乘者時速高達40公里以上時風阻才會有顯著的影響。
如圖6為本新型的立體仰視圖,其座椅(2)的左右二蝶 翼(2b)的底下對稱分佈有至少一夾環(21)、可與座弓(1)的彈性支撐部(1b)做結合及分離,所述座椅(2)表面設有與座椅(2)底下的夾環(21)位置相對應的鎖槽(22),藉由夾環結構首先扣住座弓(1)完成初步組合、之後在可配合螺絲將墊體(5)、座椅(2)及座弓(1)全部組合並固定為一體,如圖11所示;而圖7、圖8:更揭示出本新型結合椅座支架(3)的立體實施示意圖,在實際應用上的狀態。
另有一種本新型形式,如圖10所示,是由一座椅(2)與該座椅(2)底下的座弓(1)組合後,藉由座弓(1)固定在自行車之椅座支架(3)上,其特徵在於包括:所述座弓(1),是由一桿件彎折而成,其由一固定在椅座支架(3)上的固定部(1a)、一支撐在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下的彈性支撐部(1b)所組成;所述座椅(2)為二左右對稱的板體,其由二片對稱設置供人類雙臀乘坐的蝶翼(2b)所組成,所述蝶翼(2b)為一長條形式並尾端呈現圓弧角、且內側連接一垂直檔體(2d)。
該新型的模具設計上有更簡化、更小、模具數量少的優點,且垂直檔體(2d)的設計可有效增加空氣導流功能,能夠有效散發會陰部部位的溫度及通風效果,讓使用者會陰部位不會有炙熱難耐的感覺。
綜上所述,本新型確能達到預期之功效,由於未曾公開且具功效增進,誠已符合新型專利之新穎及進步性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懇請賜予專利,俾感德便。
1‧‧‧座弓
1a‧‧‧固定部
1b‧‧‧彈性支撐部
11‧‧‧半圓弧桿
12‧‧‧水平直桿
13‧‧‧平行圓弧桿
14‧‧‧第一斜桿
15‧‧‧第二斜桿
16‧‧‧斜圓弧桿
17‧‧‧第三斜桿
18‧‧‧第二水平直桿
19‧‧‧第二半圓弧桿
100‧‧‧坐墊
101‧‧‧鼻座
2‧‧‧座椅
2a‧‧‧導流槽
2b‧‧‧蝶翼
2c‧‧‧適形凹槽
2d‧‧‧垂直檔體
21‧‧‧夾環
22‧‧‧鎖槽
23‧‧‧長條狀氣孔
24‧‧‧前折翼
25‧‧‧環溝
26‧‧‧導流槽前緣
27‧‧‧導流槽後緣
5‧‧‧墊體
D‧‧‧夾角
L1‧‧‧直線長度
圖1:本新型的立體組合圖。
圖2:本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3:本新型的前視示意圖。
圖4:本新型的右側示意圖。
圖5:本新型的俯視示意圖。
圖6:本新型配合自行車時的實施示意圖。
1‧‧‧座弓
1a‧‧‧固定部
11‧‧‧半圓弧桿
12‧‧‧水平直桿
13‧‧‧平行圓弧桿
14‧‧‧第一斜桿
2‧‧‧座椅
2a‧‧‧導流槽
2b‧‧‧蝶翼
2c‧‧‧適形凹槽
21‧‧‧夾環
22‧‧‧鎖槽
23‧‧‧長條狀氣孔
24‧‧‧前折翼
25‧‧‧環溝

Claims (9)

  1. 一種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是由一座椅(2)與該座椅(2)底下的座弓(1)組合後,藉由座弓(1)固定在自行車之椅座支架(3)上,其特徵在於包括:所述座弓(1),是由一桿件彎折而成,其由一固定在椅座支架(3)上的固定部(1a)、一支撐在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下的彈性支撐部(1b)所組成;所述座椅(2)為二左右對稱的板體,其由二片對稱設置供人類雙臀乘坐的蝶翼(2b)所組成,所述蝶翼(2b)為一長條形式並尾端呈現圓弧角、且內側連接一垂直檔體(2d)。
  2. 如請求項1及請求項8所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的底下對稱分佈有至少一夾環(21)、可與座弓(1)的彈性支撐部(1b)做結合及分離,所述座椅(2)表面設有與座椅(2)底下的夾環(21)位置相對應的鎖槽(22)。
  3. 如請求項1及請求項8所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的表面各設有一適合臀部坐骨形狀的長條適形凹槽(2c),且其長條適形凹槽(2c)的槽底部設有一長條狀氣孔(23),所述氣孔(23)為下列形狀:長條形、圓形、方形。
  4. 如請求項1及請求項8所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座弓(1)是由一呈水平的第一半圓弧桿(11)、一結合於第一半圓弧桿(11)二端後的水平直桿(12)、二結合在水平直桿(12)前的平行圓弧桿(13)、二結合在平行圓弧桿(13)後的第一斜桿(14)、二結合在第一斜桿(14)後且朝外延伸的第二斜桿(15)、 二結合在第二斜桿(15)後的斜圓弧桿(16)、二結合在斜圓弧桿(16)後且朝內延伸的第三斜桿(17)、二結合在第三斜桿(17)後且向後水平連接的第二水平直桿(18)、一結合在第二水平直桿(18)後的第二半圓弧桿(19)所組成;所述固定部(1a)是由一呈水平的第一半圓弧桿(11)、一結合於第一半圓弧桿(11)二端後的水平直桿(12)所組成;所述彈性支撐部(1b)是由二結合在水平直桿(12)前的平行圓弧桿(13)、二結合在平行圓弧桿(13)後的第一斜桿(14)、二結合在第一斜桿(14)後且朝外延伸的第二斜桿(15)、二結合在第二斜桿(15)後的斜圓弧桿(16)、二結合在斜圓弧桿(16)後且朝內延伸的第三斜桿(17)、二結合在第三斜桿(17)後且向後水平連接的第二水平直桿(18)、一結合在第二水平直桿(18)後的第二半圓弧桿(19)所組成。
  5. 如請求項1及請求項8所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左右兩蝶翼(2b)的正前端朝下拗折後形成具有傾角的前折翼(24)、且該前折翼(24)向外繼續延著蝶翼(2b)邊緣逐漸縮短形成一環溝(25)。
  6. 如請求項1及請求項8所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水平直桿(12)延伸與第一斜桿(14)延伸的交點形成一夾角(D),該夾角(D)以45度最佳、且不超過75度。
  7. 如請求項4所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平行圓弧桿(13)為捲繞成型的扭形簧桿。
  8. 一種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是由一座椅(2)與該座椅(2)底下的座弓(1)組合後,藉由座弓(1)固定在自行車之椅座支架(3)上,其特徵在於包括:所述座弓(1),是由一桿件彎折而成,其由一固定在椅座支架 (3)上的固定部(1a)、一支撐在座椅(2)的左右二蝶翼(2b)下的彈性支撐部(1b)所組成;所述座椅(2)為一體成型的板體,其由一斷面呈U形並具有導流功能的導流槽(2a)、及二片對稱設置並連接在上述導流槽(2a)左右兩側以供人體雙臀乘坐的蝶翼(2b)所組成,所述蝶翼(2b)為一長條形式、且尾端呈現圓弧角。
  9. 如請求項1及請求項8所述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由俯視圖觀察,其導流槽前緣(26)及導流槽後緣(27)之間的直線長度(L1)向中心垂直線呈一弧度遞減。
TW101118587A 2012-05-24 2012-05-24 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 TW2013480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8587A TW201348047A (zh) 2012-05-24 2012-05-24 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
CN201310184826.3A CN103419862B (zh) 2012-05-24 2013-05-17 自行车的座椅改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8587A TW201348047A (zh) 2012-05-24 2012-05-24 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8047A true TW201348047A (zh) 2013-12-01

Family

ID=49645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8587A TW201348047A (zh) 2012-05-24 2012-05-24 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19862B (zh)
TW (1) TW20134804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41076A1 (es) * 2017-02-01 2018-08-09 Donoso Guerrero Claudio Tomas Asiento con amortiguador de bicicleta
CN110040197A (zh) * 2018-01-15 2019-07-23 孙双庆 环形座椅
CN111731419A (zh) * 2020-06-18 2020-10-02 王传贵 一种自行车省力减压骑行座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520969U1 (de) * 1995-03-22 1997-04-03 Urban Karl Joerg Fahrradsattel
CN2298997Y (zh) * 1997-03-19 1998-12-02 陈围朝 一种分离式座垫
EP1024992A1 (en) * 1997-10-18 2000-08-09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Bicycle saddle with cut out
US6209954B1 (en) * 1999-06-21 2001-04-03 James H. Bombardier Bicycle saddle
TWM371098U (en) * 2009-07-01 2009-12-21 Su-Chin Hsu Structure of a seat cushion for bicycle
CN201721546U (zh) * 2009-12-29 2011-01-26 王智谋 脚踏车车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19862A (zh) 2013-12-04
CN103419862B (zh) 2015-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22843B1 (en) Cruise saddle
ES2617552T3 (es) Sillín de bicicleta mejorado
ES2350641T3 (es) Sillín de bicicleta.
TWI275508B (en) A seat cushion for bicycles
EP2147849A2 (en) Saddle
US20160219950A1 (en) Crotch liner for cycling tights and shorts
CN103504866A (zh) 一种美臀坐垫
US8944501B2 (en) Flying wing-shaped seat structure
TW201348047A (zh) 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
TWM259742U (en) Concourse of seat cushion for bicycle
CN106809305B (zh) 一种托腹式两半座面可交叉转动自行车座的制造与使用方法
TWM451293U (zh) 自行車的座椅改良結構
TW201343453A (zh) 自行車之座椅結構
CN204978332U (zh) 一种前列腺保健汽车座椅
CN205311750U (zh) 自行车鞍座
CN102442370A (zh) 一种新型自行车鞍座座垫
KR200468726Y1 (ko) 자전거 안장
CN216332422U (zh) 一种鞍座骨架、鞍座及其脚踏车
CN206544561U (zh) 一种托腹式两半座面可交叉转动自行车座
KR200457038Y1 (ko) 자전거 안장
CN201996032U (zh) 一种多功能羽绒靠毯
TW201343452A (zh) 自行車之座弓結構
KR200398863Y1 (ko) 자전거
CN102442369A (zh) 一种设置有减震机构的鞍座
CN203255296U (zh) 飞行翼型椅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