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6878A - 選擇顯示模式之系統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選擇顯示模式之系統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46878A TW201346878A TW102103004A TW102103004A TW201346878A TW 201346878 A TW201346878 A TW 201346878A TW 102103004 A TW102103004 A TW 102103004A TW 102103004 A TW102103004 A TW 102103004A TW 201346878 A TW201346878 A TW 20134687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 image
- mode
- frames
- fram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actuated by an electric field and being other than liquid crystal device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 G09G3/346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actuated by an electric field and being other than liquid crystal device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based on interferometric effect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a graphic pattern, e.g. using an all-points-addressable [APA] memory
- G09G5/39—Control of the bit-mapped memory
- G09G5/395—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of the bit-mapped memory to the screen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6—Pass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direct application of both column and row voltages to the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other than LCD or OLED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4—Partial updating of the display screen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10—Special adaptations of display systems for operation with variable images
- G09G2320/103—Detection of image changes, e.g. determination of an index representative of the image change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40/00—Aspects of display data processing
- G09G2340/04—Changes in size, position or resolution of an image
- G09G2340/0407—Resolution change, inclusive of the use of different resolutions for different screen area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40/00—Aspects of display data processing
- G09G2340/16—Determination of a pixel data signal depending on the signal applied in the previous frame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70/00—Aspects of data communication
- G09G2370/08—Details of image data interface between the display device controller and the data line driver circuit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a graphic pattern, e.g. using an all-points-addressable [APA] memory
- G09G5/39—Control of the bit-mapped memory
- G09G5/391—Resolution modifying circuits, e.g. variable screen form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用於更新顯示裝置之設備、系統及方法。在一項態樣中,一顯示器可至少部分地基於欲顯示之一影像之若干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而在複數個顯示模式之間進行切換。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更新一顯示設備之模式。
機電系統包含具有電及機械元件、致動器、傳感器、感測器、光學組件(例如,反射鏡)以及電子器件之裝置。機電系統可按多種尺度來製造,包含但不限於微米級及奈米級。舉例而言,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可包含具有介於自約一微米至數百微米或數百微米以上之範圍內之大小之結構。奈米機電系統(NEMS)裝置可包含具有小於一微米之大小(舉例而言,包含小於數百奈米之大小)之結構。機電元件可使用沈積、蝕刻、微影及/或蝕除基板及/或所沈積材料層之若干部分或添加若干層以形成電及機電裝置之其他微機械加工程序來形成。
一種類型之機電系統裝置稱作一干涉式調變器(IMOD)。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干涉式調變器或干涉式光調變器指代使用光學干涉原理選擇性地吸收及/或反射光之一裝置。在某些實施方案中,一干涉式調變器可包含一對導電板,該對導電板中之一者或兩者可係完全或部分透明的及/或反射的且能夠在施加一適當電信號後旋即相對運動。在一實施方案中,一個板可包含沈積於一基板上之一固定層,而另一個板可包含藉由一氣隙與該固定層分離之一反射膜。一個板相對於另一個板之位置可改變入射於該干涉式調變器上之光的光學干涉。
干涉式調變器裝置具有一寬範圍之應用,且預期用於改良現有產品並形成新產品中,尤其係具有顯示能力之彼等產品。
本發明之系統、方法及裝置各自具有數項發明態樣,該數項發明態樣中沒有一項單獨決定本文中所揭示之期望屬性。
在隨圖及下文說明中陳述本說明書中所闡述之標的物之一或多項實施方案之細節。依據說明、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態樣及優點將變得顯而易見。注意,以下圖式之相對尺寸可能未按比例繪製。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揭示包括用於驅動包含複數個共同線之一顯示器之一處理器之一設備。該處理器可經組態以獲得用於複數個圖框之欲顯示之影像資料,其中該影像資料包含複數個影像區域。該處理器可進一步經組態以至少部分地基於該複數個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而自複數個顯示模式選擇一顯示模式。該處理器亦可經組態以根據該選定顯示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揭示更新具有複數個共同線之一顯示器之一方法。該方法可包括獲得欲顯示之影像資料,及偵測用於欲顯示之複數個圖框內之複數個影像區域之影像資料之一改變量。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比較每一影像區域之該改變量與一臨限值以判定每一影像區域是否係一經改變影像區域。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該方法包含至少部分地基於該複數個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而自複數個顯示模式選擇一顯示模式;且可包含根據該選定顯示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
在其他實施方案中,揭示用於選擇一顯示器中之顯示模式之一系統。該系統可包括用於獲得欲顯示之影像資料之構件,及用於偵測用於欲顯示之複數個圖框內之複數個影像區域之影像資料之一改變量
之構件。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該系統可進一步包含用於比較每一影像區域之該改變量與一臨限值以判定每一影像區域是否係一經改變影像區域之構件,及用於至少部分地基於該複數個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而自複數個顯示模式選擇一顯示模式之構件。該系統可進一步包含用於根據該選定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之構件。
在仍其他實施方案中,揭示用於處理用於經組態以驅動一顯示器之一程式之資料之一電腦程式產品。該電腦程式產品可包括一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其上儲存有用於致使處理電路獲得用於複數個圖框之欲顯示之影像資料之程式碼。該程式碼亦可致使該處理電路至少部分地基於該複數個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而自複數個顯示模式選擇一顯示模式,及根據該選定顯示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揭示用於在一顯示器中之高解析度模式與低解析度模式之間進行切換之一模組。該模組可包含電路,該電路經組態以在用於複數個連續圖框之影像資料在該等圖框之實質上經分佈部分中實質上改變時,將一顯示器之一顯示模式自一高解析度模式切換至一低解析度模式。該電路亦可經組態以在用於該複數個連續圖框之影像資料在該等圖框之實質上經局部化部分中不實質上改變或實質上改變時,將該顯示器之該顯示模式自該低解析度模式切換至該高解析度模式。
1-1‧‧‧線
12‧‧‧干涉式調變器/像素/經致動像素/所得干涉式調變器
13‧‧‧箭頭/光
14‧‧‧可移動反射層/層/反射層
14a‧‧‧反射子層/導電層/子層
14b‧‧‧支撐層/介電支撐層/子層
14c‧‧‧導電層/子層
15‧‧‧光
16‧‧‧光學堆疊/層/下伏光學堆疊
16a‧‧‧吸收體層/光學吸收體/子層/經組合導體/吸收體子層
16b‧‧‧電介質/子層
18‧‧‧柱/支撐件/支撐柱
19‧‧‧經界定間隙/間隙/腔
20‧‧‧透明基板/基板/下伏基板
21‧‧‧處理器/系統處理器
22‧‧‧陣列驅動器
23‧‧‧黑色遮罩結構/黑色遮罩/干涉式堆疊黑色遮罩結構
24‧‧‧列驅動器電路
25‧‧‧犧牲層/犧牲材料
26‧‧‧行驅動器電路
27‧‧‧網路介面
28‧‧‧圖框緩衝器
29‧‧‧驅動器控制器
30‧‧‧顯示器陣列/面板/顯示器
32‧‧‧繋鏈
34‧‧‧可變形層
35‧‧‧間隔物層
40‧‧‧顯示裝置
41‧‧‧殼體
43‧‧‧天線
45‧‧‧揚聲器
46‧‧‧麥克風
47‧‧‧收發器
48‧‧‧輸入裝置
50‧‧‧電源供應器
52‧‧‧調節硬體
60a‧‧‧第一線時間/線時間
60b‧‧‧第二線時間/線時間
60c‧‧‧第三線時間/線時間
60d‧‧‧第四線時間/線時間
60e‧‧‧線時間/第五線時間
62‧‧‧高分段電壓
64‧‧‧低分段電壓
70‧‧‧釋放電壓
72‧‧‧高保持電壓
74‧‧‧高定址電壓
76‧‧‧低保持電壓
78‧‧‧低定址電壓
100‧‧‧陣列/顯示器
102‧‧‧顯示元件/機電元件/干涉式調變器
104‧‧‧分段驅動器電路
112‧‧‧共同線/共同電極/行電極/線
112a‧‧‧紅色共同線/共同線/紅色線
112b‧‧‧紅色共同線/共同線/紅色線
112c‧‧‧紅色共同線/紅色線
112d‧‧‧紅色共同線/紅色線
114‧‧‧共同線/共同電極/行電極/線
114a‧‧‧綠色共同線/共同線
114b‧‧‧綠色共同線
116‧‧‧共同線/共同電極/行電極/線
116a‧‧‧藍色共同線/共同線
116b‧‧‧藍色共同線
122‧‧‧分段線/分段電極
122a‧‧‧分段電極
124‧‧‧分段線/分段電極
124a‧‧‧分段電極
126‧‧‧分段線/分段電極
130a‧‧‧像素
130b‧‧‧像素
130c‧‧‧像素
130d‧‧‧像素
700‧‧‧系統
702‧‧‧圖框緩衝器
708‧‧‧顯示器
710‧‧‧模式切換模組
740‧‧‧實例性圖框/傳入圖框/第一圖框
741‧‧‧第二傳入圖框/第二圖框
742‧‧‧影像區域/經改變影像區域
744‧‧‧部分/影像部分/純白部分
744'‧‧‧移動區
746‧‧‧部分/影像部分/純白部分
746'‧‧‧移動區
748‧‧‧部分/影像部分/純白部分
748'‧‧‧移動區
791‧‧‧臨限區/影像區
792‧‧‧分段式圖框
Q1‧‧‧象限/頂部左邊象限
Q2‧‧‧象限
Q3‧‧‧象限
Q4‧‧‧象限
Qx‧‧‧象限
Qy‧‧‧象限
V0‧‧‧跨越左邊之干涉式調變器施加之電壓
Vbias‧‧‧跨越右邊之干涉式調變器施加之電壓
VCADD_H‧‧‧高定址電壓
VCADD_L‧‧‧低定址電壓
VCHOLD_H‧‧‧高保持電壓
VCHOLD_L‧‧‧低保持電壓
VCREL‧‧‧釋放電壓
VSH‧‧‧高分段電壓
VSL‧‧‧低分段電壓
圖1展示繪示一干涉式調變器(IMOD)顯示裝置之一系列像素中之兩個毗鄰像素之一等角視圖之一實例。
圖2展示圖解說明併入有一3×3干涉式調變器顯示器之一電子裝置之一系統方塊圖之一實例。
圖3展示圖解說明圖1之干涉式調變器之可移動反射層位置對所
施加電壓之一圖式之一實例。
圖4展示圖解說明當施加各種共同電壓及分段電壓時一干涉式調變器之各種狀態之一表之一實例。
圖5A展示圖解說明在圖2之3×3干涉式調變器顯示器中之一顯示資料圖框之一圖式之一實例。
圖5B展示可用於寫入圖5A中所圖解說明之顯示資料圖框之共同信號及分段信號之一時序圖之一實例。
圖6A展示圖1之干涉式調變器顯示器之一部分剖面之一實例。
圖6B至圖6E展示干涉式調變器之變化實施方案之剖面之實例。
圖7展示圖解說明一干涉式調變器之一製造程序之一流程圖之一實例。
圖8A至圖8E展示製造一干涉式調變器之一方法中之各個階段之剖面示意性圖解之實例。
圖9示意性地圖解說明包含複數個共同線及複數個分段線之顯示元件之一陣列之一實例。
圖10係圖解說明用於使用一線倍增程序寫入一圖框之一部分之一實例性程序之一流程圖。
圖11係圖解說明用於將單色影像資料寫入至一彩色顯示器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實例性程序之一流程圖。
圖12係圖解說明用於根據一多線定址模式來更新一顯示器之一實例性程序之一流程圖,其中該多線定址模式之選擇至少部分地基於欲顯示之資料。
圖13係圖解說明至少部分地基於欲顯示之影像資料之一改變量來選擇一單線或多線定址模式之一方法之一流程圖。
圖14展示圖解說明用於選擇一顯示器中之顯示模式之一系統之一項實施方案之一實例性方塊圖。
圖15係圖解說明至少部分地基於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來選擇一高解析度模式或低解析度模式之一方法之一流程圖。
圖16A、圖16B及圖16D係圖解說明在一顯示器中之高解析度模式與低解析度模式之間進行切換之各種方法之流程圖。
圖16C及圖16E圖解說明在判定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分佈中有用之一顯示器之各個區域。
圖17A至圖17C示意性地圖解說明根據一項實施方案之具有在預定義座標處之影像區域之一柵格之一圖框。
圖18A至圖18C示意性地圖解說明根據某些實施方案之可顯示之實例性影像。
圖19A及圖19B展示圖解說明包含複數個干涉式調變器之一顯示裝置之系統方塊圖之實例。
在各圖式中,相同元件符號及名稱指示相同元件。
以下詳細說明係針對出於闡述發明態樣之目的之某些實施方案。然而,本文中之教示可以眾多不同方式應用。所闡述實施方案可實施於經組態以顯示一影像(無論是運動影像(例如,視訊)或是固定影像(例如,靜態影像),且無論是文字影像、圖形影像或是圖片影像)之任何裝置中。更特定而言,預期,該等實施方案可實施於以下多種電子裝置中或與以下多種電子裝置相關聯,諸如但不限於:行動電話、啟用多媒體網際網路之蜂巢式電話、行動電視接收器、無線裝置、智慧電話、藍芽裝置、個人資料助理(PDA)、無線電子郵件接收器、手持式或可攜式電腦、小筆電、筆記型電腦、智慧筆電、平板電腦、印表機、影印機、掃描機、傳真裝置、GPS接收器/導航儀、相機、MP3播放器、攝錄影機、遊戲控制台、手錶、時鐘、計算器、電視監視器、平板顯示器、電子閱讀裝置(例如,電子閱讀器)、電腦監視器、
汽車顯示器(例如,里程表顯示器等)、駕駛艙控制件及/或顯示器、攝影機景物顯示器(例如,一車輛中之一後視攝影機之顯示器)、電子相片、電子告示牌或標牌、投影機、建築結構、微波爐、冰箱、立體聲系統、卡式記錄器或播放器、DVD播放器、CD播放器、VCR、無線電設備、可攜式記憶體晶片、清洗機、乾燥機、清洗機/乾燥機、停車計時器、封裝(例如,MEMS及非MEMS)、美學結構(例如,一件珠寶上之影像顯示器)及多種機電系統裝置。本文中之教示亦可用於非顯示應用中,諸如但不限於:電子切換裝置、射頻濾波器、感測器、加速度計、陀螺儀、運動感測裝置、磁力計、用於消費型電子器件之慣性組件、消費型電子器件產品之部件、變容器、液晶裝置、電泳裝置、驅動方案、製造程序及電子測試裝備。因此,該等教示並非意欲限於僅在圖中繪示之實施方案,而是具有廣泛應用性,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易於明瞭。
MEMS顯示裝置上之顯示資料提出數個考量因素,包含電力消耗及使用者經驗。MEMS裝置通常用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中,對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節約蓄電池電力係重要的。同樣地,MEMS裝置可在顯示某些類型之資料(例如,視訊)時具有使使用者經驗降級之低再新速率。本文中闡述系統及方法,其經組態以至少部分地基於欲顯示之資料圖框之改變而判定如何更新一顯示器,從而導致增加之電力效率、使用者經驗之維持或兩者。特定而言,呈現用於根據不同顯示器更新模式而判定何時更新一顯示器之系統及方法。
可實施本發明中所闡述之標的物之特定實施方案以實現以下潛在優點中之一或多者。首先,可減少顯示器之電力消耗。第二,對應於一期望使用者經驗之顯示模式可經選擇且用於更新顯示器。
所闡述實施方案可應用於其之一適合MEMS裝置之一實例係一反射式顯示裝置。反射式顯示裝置可併入干涉式調變器(IMOD)以使用
光學干涉原理來選擇性地吸收及/或反射入射於其上之光。IMOD可包含一吸收體、可相對於該吸收體移動之一反射體及界定於該吸收體與該反射體之間的一光學諧振腔。該反射體可移動至可改變該光學諧振腔之大小且藉此影響該干涉式調變器之反射之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位置。IMOD之反射光譜可形成可跨越可見波長移位以產生不同色彩之相當寬光譜帶。可藉由改變該光學諧振腔之厚度(亦即,藉由改變該反射體之位置)來調整該光譜帶之位置。
圖1展示繪示一干涉式調變器(IMOD)顯示裝置之一系列像素中之兩個毗鄰像素之一等角視圖之一實例。該IMOD顯示裝置包含一或多個干涉式MEMS顯示元件。在此等裝置中,MEMS顯示元件之像素可處於一亮狀態或暗狀態。在亮(「經鬆弛」、「開通」或「接通」)狀態中,顯示元件將入射可見光之一大部分反射(例如)至一使用者。相反地,在暗(「經致動」、「關閉」或「關斷」)狀態中,顯示元件反射極少入射可見光。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將接通狀態及關斷狀態之光反射性質顛倒。MEMS像素可經組態以主要在特定波長下反射,從而除黑色及白色之外亦允許一彩色顯示。
IMOD顯示裝置可包含一列/行IMOD陣列。每一IMOD可包含一對反射層,亦即,一可移動反射層及一固定部分反射層,該等反射層定位於彼此相距一可變化且可控制距離處以形成一氣隙(亦稱為一光學間隙或腔)。該可移動反射層可在至少兩個位置之間移動。在一第一位置(亦即,一經鬆弛位置)中,該可移動反射層可定位於距該固定部分反射層一相對大距離處。在一第二位置(亦即,一經致動位置)中,該可移動反射層可更接近於該部分反射層而定位。自兩個層反射之入射光可取決於該可移動反射層之位置而相長地或相消地干涉,從而針對每一像素產生一總體反射或非反射狀態。在某些實施方案中,IMOD可在不被致動時處於一反射狀態,從而反射在可見光譜內之
光,且可在被致動時處於一暗狀態,從而反射在可見範圍外之光(例如,紅外光)。然而,在某些其他實施方案中,一IMOD可在不被致動時處於一暗狀態且在被致動時處於一反射狀態。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引入一所施加電壓可驅動像素改變狀態。在某些其他實施方案中,一所施加電荷可驅動像素改變狀態。
圖1中之像素陣列之所繪示部分包含兩個毗鄰干涉式調變器12。在左邊之IMOD 12(如所圖解說明)中,將一可移動反射層14圖解說明為在距一光學堆疊16一預定距離處之一經鬆弛位置中,光學堆疊16包含一部分反射層。跨越左邊之IMOD 12施加之電壓V0不足以致使可移動反射層14致動。在右邊之IMOD 12中,將可移動反射層14圖解說明為在接近或毗鄰光學堆疊16之一經致動位置中。跨越右邊之IMOD 12施加之電壓Vbias足以將可移動反射層14維持在該經致動位置中。
在圖1中,大體上在左邊用指示入射於像素12上之光之箭頭13及自像素12反射之光15圖解說明像素12之反射性質。儘管未詳細地圖解說明,但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入射於像素12上之光13之大部分將朝向光學堆疊16透射穿過透明基板20。入射於光學堆疊16上之光之一部分將透射穿過光學堆疊16之部分反射層,且一部分將往回反射穿過透明基板20。光13之透射穿過光學堆疊16之部分將在可移動反射層14處往回反射朝向(且穿過)透明基板20。自光學堆疊16之部分反射層反射之光與自可移動反射層14反射之光之間的干涉(相長性的或相消性的)將判定自像素12反射之光15之波長。
光學堆疊16可包含一單個層或數個層。該(等)層可包含一電極層、一部分反射且部分透射層及一透明介電層中之一或多者。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光學堆疊16係導電的、部分透明且部分反射的,且可(舉例而言)藉由將上述層中之一或多者沈積至一透明基板20上來製作。該電極層可由多種材料形成,諸如各種金屬(舉例而言,氧化銦
錫(ITO))。該部分反射層可由部分反射之多種材料(諸如,例如鉻(Cr)、半導體及電介質之各種金屬)形成。該部分反射層可由一或多個材料層形成,且該等層中之每一者可由單一材料或材料之一組合來形成。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光學堆疊16可包含充當一光學吸收體及導體兩者之一單個半透明厚度之金屬或半導體,同時(例如,光學堆疊16或IMOD之其他結構之)不同較多導電層或部分可用於在IMOD像素之間用匯流排傳送信號。光學堆疊16亦可包含覆蓋一或多個導電層或一導電/吸收層之一或多個絕緣或介電層。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將光學堆疊16之該(等)層圖案化成若干平行條帶,且如下文進一步所闡述,可在一顯示裝置中形成列電極。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術語「圖案化」在本文中用於指代遮蔽以及蝕刻程序。在某些實施方案中,一高度導電及反射材料(諸如鋁(Al))可用於可移動反射層14,且此等條帶可在一顯示裝置中形成行電極。可移動反射層14可形成為一所沈積金屬層或若干所沈積金屬層(正交於光學堆疊16之列電極)之一系列平行條帶以形成沈積於柱18之頂部上之行及沈積於柱18之間的一介入犧牲材料。當蝕除該犧牲材料時,可在可移動反射層14與光學堆疊16之間形成一經界定間隙19或光學腔。在某些實施方案中,柱18之間的間隔可係約1微米至1000微米,而間隙19可係約<10,000埃(Å)。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該IMOD之每一像素(無論是處於經致動狀態或是處於經鬆弛狀態)基本上係由固定及移動反射層形成之一電容器。當不施加電壓時,可移動反射層14保持處於一機械經鬆弛狀態,如圖1中左邊之像素12所圖解說明,其中在可移動反射層14與光學堆疊16之間存在間隙19。然而,當將一電位差(例如,電壓)施加至一選定列及行中之至少一者時,在對應像素處形成於列電極與行電極之交叉點處之電容器變為帶電,且靜電力將該等電極拉到一起。若所施加
電壓超過一臨限值,則可移動反射層14可變形且移動接近或抵靠光學堆疊16。光學堆疊16內之一介電層(未展示)可防止短路且控制層14與層16之間的分離距離,如圖1中右邊之經致動像素12所圖解說明。不管所施加電位差之極性如何,行為皆相同。儘管在某些例項中可將一陣列中之一系列像素稱為「列」或「行」,但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易於理解,將一個方向稱為一「列」且將另一方向稱為一「行」係任意的。重申,在某些定向中,可將列視為行,且將行視為列。此外,該等顯示元件可均勻地配置成正交之列與行(一「陣列」),或配置成非線性組態,舉例而言,相對於彼此具有一定的位置偏移(一「馬賽克」)。術語「陣列」及「馬賽克」可指代任一組態。因此,儘管將顯示器稱為包含一「陣列」或「馬賽克」,但在任何例項中,元件本身無需彼此正交地配置或安置成一均勻分佈,而是可包含具有不對稱形狀及不均勻經分佈元件之配置。
圖2展示圖解說明併入有一3×3干涉式調變器顯示器之一電子裝置之一系統方塊圖之一實例。該電子裝置包含可經組態以執行一或多個軟體模組之一處理器21。除執行一作業系統之外,處理器21亦可經組態以執行一或多個軟體應用程式,包含一web瀏覽器、一電話應用程式、一電子郵件程式或任何其他軟體應用程式。
處理器21可經組態以與一陣列驅動器22通信。陣列驅動器22可包含將信號提供至(例如)一顯示器陣列或面板30之一列驅動器電路24及一行驅動器電路26。圖2中之線1-1展示圖1中所圖解說明之IMOD顯示裝置之剖面。儘管為清晰起見,圖2圖解說明一3×3 IMOD陣列,但顯示器陣列30可含有極大數目個IMOD且可在列中具有與在行中不同之數目個IMOD,且反之亦然。
圖3展示圖解說明圖1之干涉式調變器之可移動反射層位置對所施加電壓之一圖式之一實例。對於MEMS干涉式調變器,列/行(亦
即,共同/分段)寫入程序可利用如圖3中所圖解說明之此等裝置之一滯後性質。一干涉式調變器可需要(舉例而言)約一10伏電位差以致使可移動反射層(或反射鏡)自經鬆弛狀態改變為經致動狀態。當電壓自彼值減小時,該可移動反射層在該電壓降回至低於(例如)10伏時維持其狀態,然而,該可移動反射層在該電壓降至低於2伏之前不完全鬆弛。因此,如圖3中所展示,存在約3伏至7伏之一電壓範圍,在該電壓範圍內存在一所施加電壓窗,在該窗內該裝置穩定地處於經鬆弛狀態或經致動狀態。此窗在本文中稱為「滯後窗」或「穩定窗」。對於具有圖3之滯後特性之一顯示器陣列30,列/行寫入程序可經設計以一次定址一或多個列,以使得在定址一既定列期間,所定址列中待致動之像素曝露於約10伏之一電壓差,且待鬆弛之像素曝露於接近零伏之一電壓差。在定址之後,該等像素曝露於約5伏之一穩定狀態或偏壓電壓差以使得其保持處於先前選通狀態。在此實例中,在被定址之後,每一像素經受在約3伏至7伏之「穩定窗」內之一電位差。此滯後性質特徵使得(例如)圖1中所圖解說明之像素設計能夠在相同所施加電壓條件下保持穩定處於一經致動狀態或經鬆弛預先存在狀態。由於每一IMOD像素(無論是處於經致動狀態或是處於經鬆弛狀態)基本上係由固定及移動反射層形成之一電容器,因此可在滯後窗內之一穩定電壓下保持此穩定狀態而實質上不消耗或損失電力。此外,若所施加電壓電位保持實質上固定,則基本上極小或沒有電流流動至IMOD像素中。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藉由根據一既定列中之像素之狀態之所期望改變(若有),沿該組行電極以「分段」電壓之形式施加資料信號來形成一影像之一圖框。可依次定址陣列之每一列,以使得一次一列地寫入圖框。為將所期望資料寫入至一第一列中之像素,可將對應於該第一列中之像素之所期望狀態之分段電壓施加於行電極上,且可將
以一特定「共同」電壓或信號之形式之一第一列脈衝施加至第一列電極。然後,該組分段電壓可經改變以對應於第二列中之像素之狀態之所期望改變(若有),且可將一第二共同電壓施加至該第二列電極。在某些實施方案中,第一列中之像素不受沿行電極施加之分段電壓之改變影響,且在第一共同電壓列脈衝期間保持處於其已被設定之狀態。可以一順序方式針對整系列之列或另一選擇為針對整系列之行重複此程序以產生影像圖框。可藉由以每秒某一所期望數目個圖框之速度不斷重複此程序來用新影像資料再新及/或更新該等圖框。
跨越每一像素施加之分段信號及共同信號之組合(亦即,跨越每一像素之電位差)判定每一像素之所得狀態。圖4展示圖解說明在施加各種共同電壓及分段電壓時一干涉式調變器之各種狀態之一表之一實例。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易於理解,可將「分段」電壓施加至行電極或列電極,且可將「共同」電壓施加至行電極或列電極中之另一者。
如圖4中(以及圖5B中所展示之時序圖中)所圖解說明,當沿一共同線施加一釋放電壓VCREL時,不管沿分段線施加之電壓(亦即,高分段電壓VSH及低分段電壓VSL)如何,沿該共同線之所有干涉式調變器元件皆將被置於一經鬆弛狀態(另一選擇為,稱為一經釋放或未經致動狀態)中。特定而言,當沿一共同線施加釋放電壓VCREL時,在沿彼像素之對應分段線施加高分段電壓VSH及低分段電壓VSL之兩種情況下,跨越該調變器之電位電壓(另一選擇為,稱為一像素電壓)係在鬆弛窗(參見圖3,亦稱為一釋放窗)內。
當將一保持電壓(諸如一高保持電壓VCHOLD_H或一低保持電壓VCHOLD_L)施加於一共同線上時,干涉式調變器之狀態將保持恆定。舉例而言,一經鬆弛IMOD將保持在一經鬆弛位置中,且一經致動IMOD將保持在一經致動位置中。可選擇該等保持電壓以使得在沿對應分段線施加高分段電壓VSH及低分段電壓VSL之兩種情況下,像素
電壓將保持在一穩定窗內。因此,分段電壓擺幅(亦即,高VSH與低分段電壓VSL之間的差)小於正穩定窗或負穩定窗之寬度。
當將一定址或致動電壓(諸如一高定址電壓VCADD_H或一低定址電壓VCADD_L)施加於一共同線上時,可藉由沿各別分段線施加分段電壓而將資料選擇性地寫入至沿彼線之調變器。可選擇分段電壓以使得致動取決於所施加之分段電壓。當沿一共同線施加一定址電壓時,施加一個分段電壓將導致一像素電壓在一穩定窗內,從而致使該像素保持不被致動。相比而言,施加另一分段電壓將導致一像素電壓超出該穩定窗,從而導致該像素之致動。致使致動之特定分段電壓可取決於使用哪一定址電壓而變化。在某些實施方案中,當沿共同線施加高定址電壓VCADD_H時,施加高分段電壓VSH可致使一調變器保持在其當前位置中,而施加低分段電壓VSL可致使該調變器致動。作為一推論,當施加一低定址電壓VCADD_L時,分段電壓之效應可係相反的,其中高分段電壓VSH致使該調變器致動且低分段電壓VSL對該調變器之狀態無影響(亦即,保持穩定)。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使用跨越調變器始終產生相同極性電位差之保持電壓、定址電壓及分段電壓。在某些其他實施方案中,可使用使調變器之電位差之極性交替之信號。跨越調變器之極性之交替(亦即,寫入程序之極性之交替)可減小或抑制在一單個極性之重複寫入操作之後可能發生之電荷累積。
圖5A展示圖解說明在圖2之3×3干涉式調變器顯示器中之一顯示資料圖框之一圖式之一實例。圖5B展示可用於寫入圖5A中所圖解說明之顯示資料圖框之共同信號及分段信號之一時序圖之一實例。可將該等信號施加至(例如)圖2之3×3陣列,此將最終產生圖5A中所圖解說明之線時間60e顯示器配置。圖5A中之經致動調變器處於一暗狀態,亦即,其中所反射光之一實質部分係在可見光譜外以給(例如)一觀看
者產生一暗外觀。在寫入圖5A中所圖解說明之圖框之前,像素可處於任何狀態,但圖5B之時序圖中所圖解說明之寫入程序推測在第一線時間60a之前每一調變器已被釋放且駐存於一未經致動狀態中。
在第一線時間60a期間:將一釋放電壓70施加於共同線1上;施加於共同線2上之電壓以一高保持電壓72開始且移動至一釋放電壓70;且沿共同線3施加一低保持電壓76。因此,沿共同線1之調變器(共同1,分段1)、(1,2)及(1,3)保持處於一經鬆弛或未經致動狀態達第一線時間60a之持續時間,沿共同線2之調變器(2,1)、(2,2)及(2,3)將移動至一經鬆弛狀態,且沿共同線3之調變器(3,1)、(3,2)及(3,3)將保持處於其先前狀態。參考圖4,沿分段線1、2及3施加之分段電壓將對該等干涉式調變器之狀態無影響,此乃因在線時間60a期間共同線1、2或3皆不曝露於致使致動之電壓位準(亦即,VCREL-鬆弛與VCHOLD_L-穩定)。
在第二線時間60b期間,共同線1上之電壓移動至一高保持電壓72,且由於沒有定址或致動電壓施加於共同線1上,因此不管所施加之分段電壓如何,沿共同線1之所有調變器皆保持處於一經鬆弛狀態。沿共同線2之調變器因施加釋放電壓70而保持處於一經鬆弛狀態,且沿共同線3之調變器(3,1)、(3,2)及(3,3)將在沿共同線3之電壓移動至一釋放電壓70時鬆弛。
在第三線時間60c期間,藉由將一高定址電壓74施加於共同線1上來定址共同線1。由於在施加此定址電壓期間沿分段線1及2施加一低分段電壓64,因此跨越調變器(1,1)及(1,2)之像素電壓大於調變器之正穩定窗之高端(亦即,電壓差超過一預定義臨限值),且致動調變器(1,1)及(1,2)。相反地,由於沿分段線3施加一高分段電壓62,因此跨越調變器(1,3)之像素電壓小於調變器(1,1)及(1,2)之像素電壓,且保持在調變器之正穩定窗內;因此,調變器(1,3)保持鬆弛。亦在線時間60c期間,沿共同線2之電壓降低至一低保持電壓76,且沿共同線3之
電壓保持處於一釋放電壓70,從而使沿共同線2及3之調變器處於一經鬆弛位置中。
在第四線時間60d期間,共同線1上之電壓返回至一高保持電壓72,從而使沿共同線1之調變器處於其各別經定址狀態中。共同線2上之電壓降低至一低定址電壓78。由於沿分段線2施加一高分段電壓62,因此跨越調變器(2,2)之像素電壓低於該調變器之負穩定窗之下端,從而致使調變器(2,2)致動。相反地,由於沿分段線1及3施加一低分段電壓64,因此調變器(2,1)及(2,3)保持在一經鬆弛位置中。共同線3上之電壓增加至一高保持電壓72,從而使沿共同線3之調變器處於一經鬆弛狀態中。
最後,在第五線時間60e期間,共同線1上之電壓保持處於高保持電壓72,且共同線2上之電壓保持處於一低保持電壓76,從而使沿共同線1及2之調變器處於其各別經定址狀態中。共同線3上之電壓增加至一高定址電壓74以定址沿共同線3之調變器。當在分段線2及3上施加一低分段電壓64時,調變器(3,2)及(3,3)致動,而沿分段線1施加之高分段電壓62致使調變器(3,1)保持在一經鬆弛位置中。因此,在第五線時間60e結束時,3×3像素陣列處於圖5A中所展示之狀態,且只要沿該等共同線施加保持電壓,該像素陣列即將保持處於彼狀態,而不管在正定址沿其他共同線(未展示)之調變器時可發生之分段電壓之變化如何。
在圖5B之時序圖中,一既定寫入程序(亦即,線時間60a至60e)可包含對高保持電壓及定址電壓或低保持電壓及定址電壓之使用。一旦已針對一既定共同線完成該寫入程序(且將共同電壓設定為具有與致動電壓相同之極性之保持電壓),像素電壓即保持在一既定穩定窗內且不通過鬆弛窗直至將一釋放電壓施加於彼共同線上為止。此外,由於每一調變器係作為該寫入程序之在定址調變器之前的部分而被釋
放,因此一調變器之致動時間而非釋放時間可判定所需線時間。特定而言,在其中一調變器之釋放時間大於致動時間之實施方案中,可施加該釋放電壓達長於一單個線時間,如圖5B中所繪示。在某些其他實施方案中,沿共同線或分段線施加之電壓可變化以計及不同調變器(諸如不同色彩之調變器)之致動及釋放電壓之變化。
根據上文所陳述之原理操作之干涉式調變器之結構之細節可廣泛變化。舉例而言,圖6A至圖6E展示包含可移動反射層14及其支撐結構之干涉式調變器之變化實施方案之剖面之實例。圖6A展示圖1之干涉式調變器顯示器之一部分剖面之一實例,其中一金屬材料條帶(亦即,可移動反射層14)沈積於自基板20正交延伸之支撐件18上。在圖6B中,每一IMOD之可移動反射層14在形狀上通常為正方形或矩形且於隅角處或接近隅角處在繋鏈32上附接至支撐件。在圖6C中,可移動反射層14在形狀上通常為正方形或矩形且懸掛在一可變形層34上,可變形層34可包含一撓性金屬。可變形層34可環繞可移動反射層14之周邊直接或間接連接至基板20。此等連接在本文中稱為支撐柱。圖6C中所展示之實施方案具有自將可移動反射層14之光學功能與其機械功能(由可變形層34實施)解耦得到之額外益處。此解耦允許用於反射層14之結構設計及材料與用於可變形層34之彼等結構設計及材料彼此獨立地最佳化。
圖6D展示一IMOD之另一實例,其中可移動反射層14包含一反射子層14a。可移動反射層14擱置於一支撐結構(諸如支撐柱18)上。支撐柱18提供可移動反射層14與下部固定電極(亦即,所圖解說明IMOD中之光學堆疊16之部分)之分離,以使得(舉例而言)當可移動反射層14在一經鬆弛位置中時,在可移動反射層14與光學堆疊16之間形成一間隙19。可移動反射層14亦可包含可經組態以充當一電極之一導電層14c及一支撐層14b。在此實例中,導電層14c安置於支撐層14b之遠離
基板20之一側上,且反射子層14a安置於支撐層14b之接近於基板20之另一側上。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反射子層14a可導電且可安置於支撐層14b與光學堆疊16之間。支撐層14b可包含一介電材料(舉例而言,氮氧化矽(SiON)或二氧化矽(SiO2))之一或多個層。在某些實施方案中,支撐層14b可係一層堆疊,諸如,舉例而言,一SiO2/SiON/SiO2三層堆疊。反射子層14a及導電層14c中之任一者或兩者可包含(例如)具有約0.5%銅(Cu)之一鋁(Al)合金或另一反射金屬材料。在介電支撐層14b上方及下方採用導電層14a、14c可平衡應力且提供增強之導電性。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反射子層14a及導電層14c可出於多種設計目的(諸如達成可移動反射層14內之特定應力量變曲線)而由不同材料形成。
如圖6D中所圖解說明,某些實施方案亦可包含一黑色遮罩結構23。黑色遮罩結構23可形成於光學非作用區域(例如,在像素之間或在柱18下方)中以吸收環境光或雜散光。黑色遮罩結構23亦可藉由抑制光自顯示器之非作用部分反射或透射穿過顯示器之非作用部分來改良一顯示裝置之光學性質,藉此增加對比度比率。另外,黑色遮罩結構23可導電且經組態以充當一電匯流排層。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該等列電極可連接至黑色遮罩結構23以減小所連接列電極之電阻。黑色遮罩結構23可使用多種方法(包含沈積及圖案化技術)來形成。黑色遮罩結構23可包含一或多個層。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方案中,黑色遮罩結構23包含充當一光學吸收體之一鉬-鉻(MoCr)層、一層及充當一反射體及一匯流排層之一鋁合金,其分別具有介於約30 Å至80 Å、500 Å至1000 Å及500 Å至6000 Å之範圍內之一厚度。可使用多種技術(包含光微影及乾式蝕刻)來圖案化該一或多個層,包含(舉例而言)用於MoCr及SiO2層之四氟化碳(CF4)及/或氧氣(O2)以及用於鋁合金層之氯氣(Cl2)及/或三氯化硼(BCl3)。在某些實施方案中,黑色遮罩23可係一
標準具或干涉式堆疊結構。在此干涉式堆疊黑色遮罩結構23中,導電吸收體可用於在每一列或行之光學堆疊16中之下部固定電極之間傳輸或用匯流排傳送信號。在某些實施方案中,一間隔物層35可用於將吸收體層16a與黑色遮罩23中之導電層大體電隔離。
圖6E展示一IMOD之另一實例,其中可移動反射層14係自支撐的。與圖6D相比,圖6E之實施方案不包含支撐柱18。而是,可移動反射層14在多個位置處接觸下伏光學堆疊16,且可移動反射層14之曲率提供在跨越干涉式調變器之電壓不足以致使致動時可移動反射層14返回至圖6E之未經致動位置之足夠支撐。為清晰起見,此處展示可含有複數個數種不同層之光學堆疊16,該光學堆疊包含一光學吸收體16a及一電介質16b。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光學吸收體16a既可充當一固定電極且亦可充當一部分反射層。
在諸如圖6A至圖6E中所展示之彼等實施方案之實施方案中,IMOD充當直觀裝置,其中自透明基板20之前側(亦即,與其上配置有調變器之彼側相對之側)觀看影像。<在此等實施方案中,可對該裝置之後部分(亦即,該顯示裝置之在可移動反射層14後面之任何部分,包含(舉例而言)圖6C中所圖解說明之可變形層34)進行組態及操作而不對顯示裝置之影像品質造成衝擊或負面影響,此乃因反射層14光學地遮擋該裝置之彼等部分。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在可移動反射層14後面包含一匯流排結構(未圖解說明),該匯流排結構提供將調變器之光學性質與調變器之機電性質(諸如電壓定址及由此定址導致之移動)分離之能力。另外,圖6A至圖6E之實施方案可簡化諸如(例如)圖案化之處理。
圖7展示圖解說明一干涉式調變器之一製造程序80之一流程圖之一實例,且圖8A至圖8E展示此一製造程序80之對應階段之剖面示意性圖解之實例。在某些實施方案中,除圖7中未展示之其他方塊之
外,製造程序80亦可經實施以製造(例如)圖1及圖6中所圖解說明之一般類型之干涉式調變器。參考圖1、圖6及圖7,在方塊82處,程序80開始在基板20上方形成光學堆疊16。圖8A圖解說明在基板20上方形成之此一光學堆疊16。基板20可係一透明基板(諸如玻璃或塑膠),該透明基板可係撓性的或相對堅硬且不易彎曲的,且可已經受先前製備程序(例如,清潔)以促進光學堆疊16之高效形成。如上文所論述,光學堆疊16可導電、部分透明及部分反射且可(舉例而言)藉由將具有所期望性質之一或多個層沈積至透明基板20上來製作。在圖8A中,光學堆疊16包含具有子層16a及16b之一多層結構,但在某些其他實施方案中可包含更多或更少個子層。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子層16a、16b中之一者可組態有光學吸收性質及導電性質兩者,諸如經組合導體/吸收體子層16a。另外,子層16a、16b中之一或多者可圖案化成平行條帶,且可形成一顯示裝置中之列電極。此圖案化可藉由一遮蔽及蝕刻程序或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另一合適程序來執行。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子層16a、16b中之一者可係一絕緣或介電層,諸如沈積於一或多個金屬層(例如,一或多個反射層及/或導電層)上方之子層16b。另外,可將光學堆疊16圖案化成形成該顯示器之列之個別且平行條帶。
在方塊84處,程序80繼續在光學堆疊16上方形成一犧牲層25。稍後移除犧牲層25(例如,在方塊90處)以形成腔19且因此在圖1中所圖解說明之所得干涉式調變器12中未展示犧牲層25。圖8B圖解說明包含形成於光學堆疊16上方之一犧牲層25之一經部分製作裝置。在光學堆疊16上方形成犧牲層25可包含以經選擇以在隨後移除之後提供具有一所期望設計大小之一間隙或腔19(亦參見圖1及圖8E)之一厚度來沈積一種二氟化氙(XeF2)可蝕刻材料(諸如鉬(Mo)或非晶矽(a-Si))。可使用諸如物理汽相沈積(PVD,例如,濺鍍)、電漿增強型化學汽相沈積(PECVD)、熱化學汽相沈積(熱CVD)或旋塗等沈積技術來實施犧牲
材料之沈積。
在方塊86處,程序80繼續形成一支撐結構,例如,如圖1、圖6及圖8C中所圖解說明之一柱18。形成柱18可包含以下操作:圖案化犧牲層25以形成一支撐結構孔隙,然後,使用諸如PVD、PECVD、熱CVD或旋塗之一沈積方法將一材料(例如,一聚合物或一無機材料,例如,氧化矽)沈積至該孔隙中以形成柱18。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形成於該犧牲層中之支撐結構孔隙可延伸穿過犧牲層25及光學堆疊16兩者至下伏基板20,以使得柱18之下端接觸基板20,如圖6A中所圖解說明。另一選擇為,如圖8C中所繪示,形成於犧牲層25中之孔隙可延伸穿過犧牲層25,但不穿過光學堆疊16。舉例而言,圖8E圖解說明與光學堆疊16之上表面接觸之支撐柱18之下端。可藉由將一支撐結構材料層沈積於犧牲層25上方並圖案化支撐結構材料之位於遠離犧牲層25中之孔隙處之部分來形成柱18或其他支撐結構。該等支撐結構可位於該等孔隙內(如圖8C中所圖解說明),但亦可至少部分地延伸於犧牲層25之一部分上方。如上文所述,對犧牲層25及/或支撐柱18之圖案化可藉由一圖案化及蝕刻程序來執行,但亦可藉由替代蝕刻方法來執行。
在方塊88處,程序80繼續形成一可移動反射層或膜,諸如圖1、圖6及圖8D中所圖解說明之可移動反射層14。可藉由採用(例如)反射層(例如,鋁、鋁合金)沈積之一或多個沈積步驟連同一或多個圖案化、遮蔽及/或蝕刻步驟一起形成可移動反射層14。可移動反射層14可導電,且稱為一導電層。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移動反射層14可包含如圖8D中所展示之複數個子層14a、14b、14c。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諸如子層14a、14c之子層中之一或多者可包含針對其光學性質而選擇之高反射子層,且另一子層14b可包含針對其機械性質而選擇之一機械子層。由於犧牲層25仍存在於方塊88處所形成之經部分製作干
涉式調變器中,因此可移動反射層14在此階段通常不可移動。含有一犧牲層25之一經部分製作IMOD在本文中亦可稱為一「未經釋放」IMOD。如上文連同圖1一起所闡述,可將可移動反射層14圖案化成形成顯示器之行之個別且平行條帶。
在方塊90處,程序80繼續形成一腔,例如,如圖1、圖6及圖8E中所圖解說明之腔19。可藉由將犧牲材料25(在方塊84處所沈積)曝露於一蝕刻劑來形成腔19。舉例而言,可藉由乾式化學蝕刻(例如,藉由將犧牲層25曝露於一氣態或汽相蝕刻劑(諸如自固態XeF2得到之蒸氣)達有效地移除所期望材料量之一段時間)來移除一可蝕刻犧牲材料(諸如Mo或非晶Si),通常係相對於環繞腔19之結構而選擇性地移除。亦可使用其他蝕刻方法,例如,濕式蝕刻及/或電漿蝕刻。由於在方塊90期間移除犧牲層25,因此可移動反射層14通常在此階段之後可移動。在移除犧牲材料25之後,所得經完全或部分製作IMOD在本文中可稱為一「經釋放」IMOD。
圖9示意性地圖解說明包含複數個共同線112a、112b、112c、112d、114a、114b、114c、114d、116a、116b、116c及116d以及複數個分段線122a、122b、122c、122d、124a、124b、124c、124d、126a、126b、126c及126d之顯示元件102之一陣列100之一實例。在某些實施方案中,顯示元件102可包含干涉式調變器。當每一顯示元件102將與一分段電極122a、122b、122c、122d、124a、124b、124c、124d或126a、126b、126c、126d以及一共同電極112a、112b、112c、112d、114a、114b、114c、114d或116a、116b、116c、116d電通信時,複數個分段電極或分段線122a、122b、122c、122d、124a、124b、124c、124d、126a、126b、126c及126d以及複數個共同電極或共同線112a、112b、112c、112d、114a、114b、114c、114d、116a、116b、116c及116d可用於定址顯示元件102。分段驅動器電路104經組態以跨越分段電極122a、122b、122c、122d、124a、124b、124c、
124d、126a、126b、126c及126d中之每一者施加所期望電壓波形,共同驅動器電路106經組態以跨越行電極112a、112b、112c、112d、114a、114b、114c、114d、116a、116b、116c及116d中之每一者施加所期望電壓波形。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該等電極中之某些電極可彼此(諸如分段電極124a與122a)電通信,以使得可跨越該等分段電極中之每一者同時施加相同電壓波形。
仍參考圖9,在其中顯示器100包括一彩色顯示器或一單色灰階顯示器之一實施方案中,個別機電元件102可包括較大像素之子像素,其中該等像素包括某一數目個子像素。在其中陣列包括一彩色顯示器(其包含複數個干涉式調變器)之一實施方案中,可沿共同線對準各種色彩以使得沿一既定共同線之實質上所有顯示元件包括經組態以顯示相同色彩之顯示元件。彩色顯示器之某些實施方案包括紅色、綠色及藍色子像素之交替線。舉例而言,線112a、112b、112c及112d可對應於紅色干涉式調變器之線,線114a、114b、114c及114d可對應於綠色干涉式調變器之線且線116a、116b、116c及116d可對應於藍色干涉式調變器之線。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干涉式調變器102之每一3×3陣列形成諸如像素130a至130d之一像素。在其中分段電極中之兩者彼此短路之所圖解說明實施方案中,此一3×3像素將能夠再現64種不同色彩(一6位元色彩深度),此乃因可將每一像素中之每一組三個共同色彩子像素放置於四種不同狀態中。當在一單色灰階模式中使用此配置時,每一色彩之三個像素組之狀態經製成為相同,在此情形中,每一像素可採取四種不同灰度級強度。將瞭解,此僅係一項實例,且較大干涉式調變器群組可用於以總體像素計數或解析度為代價來形成具有一較大色彩範圍之像素。
在某些顯示器中,將資料寫入至顯示元件所需要之時間將約束可寫入至顯示器之總體速率。若單獨定址每一共同線,則每一線必需之寫入時間將判定總體圖框寫入時間。在某些實施方案中,顯示器之
一經增加再新速率或圖框速率可被期望,且為給一使用者一良好視覺外觀,可比顯示器之解析度或色彩範圍更重要。在特定實施方案中,能夠呈現具有一寬色彩範圍之高解析度影像之驅動器電路及顯示器陣列可用於選通陣列之共同線之多種不同「模式」中。此等模式可經設計以降低解析度及色彩範圍中之一者或兩者,且又增加顯示器之潛在再新速率及/或藉由同時選通陣列之多個線而減少電力消耗。下文進一步闡釋此等模式,且其在本文中稱為顯示器控制器操作之「多線定址模式」。首先,將闡釋此等模式之操作,後續接著模式控制之新穎方法。
在特定實施方案中,可藉由跨越對應於相同色彩之顯示元件之共同線同時施加相同波形而有效地降低解析度。舉例而言,若跨越紅色共同線112a及112b同時施加一寫入波形以定址彼等共同線,則沿共同線112a寫入至干涉式調變器之資料型樣將與沿共同線112b寫入至干涉式調變器之資料型樣相同。若跨越綠色共同線114a及114b及然後跨越藍色共同線116a及116b同時施加寫入波形,則寫入至像素130a之資料型樣將與寫入至像素130b之資料型樣相同,從而致使像素130a顯示與像素130b相同之色彩。儘管出於簡明之目的而在此論述通篇中使用術語「同時」,但電壓波形不需要完全同步。如上文相對於圖5B所論述,寫入波形可包含一過驅動或定址電壓,在此期間,跨越一顯示元件之電位差足以在給出一適當分段電壓之情況下導致將資料寫入至彼顯示元件。只要在跨越共同線施加之寫入波形及跨越分段線(將發生所有經定址共同線上之顯示元件之致動)施加之資料信號之過驅動或定址電壓之間存在充分重疊,便將寫入波形及資料信號視為係同時施加的。
與其中個別地定址每一共同線之一寫入程序相比,已以經降低解析度為代價在如將單獨資料寫入至像素130a及130b將花費之時間之一半少之時間中將資料寫入至像素130a及130b。若將此線倍增程序應
用於顯示器中之共同線中之餘留部分,則顯著地減少圖框寫入時間。
圖10係圖解說明透過使用線倍增減少總體圖框寫入時間之一圖框寫入程序200之一流程圖。此特定圖框寫入程序可表示完全圖框寫入之僅一部分,且可在一完全圖框寫入期間之任何時間(包含完全圖框寫入之開始、中間或結束)發生。因此,可已將影像資料寫入至圖框內之一或多個共同線。在方塊202中,識別欲同時定址之一共同線對或群組。
在方塊204中,沿分段線施加複數個資料信號。同時,在方塊206中,將一第一寫入波形同時施加至陣列中之至少兩個共同線以定址波形。舉例而言,此一寫入波形可包含適合於正定址之共同線之一正或負過驅動或定址電壓,如上文關於圖5B所闡述。可將保持電壓同時施加至未定址之多個共同線,且可在定址共同線之前將重設電壓施加至共同線。當沿待定址之一共同線對或群組施加寫入波形時,沿分段線施加適當選定資料信號將不導致沿未定址之共同線之顯示元件之一意外致動或意外釋放。
儘管圖10之流程圖將方塊204圖解說明為發生在方塊206之前,但只要寫入波形與複數個資料信號之間存在充分重疊,便將發生所期望致動以允許所有機電裝置有充分時間根據所施加資料信號而致動或釋放。因此,可藉由最大化方塊206之寫入波形與方塊204之資料信號之間的重疊來減少圖框寫入時間,且只要信號之施加之間存在重疊,便可以任一次序發生方塊204及206。
在方塊208中,關於是否欲同時定址任何額外共同線對或群組做出一判定。若是,則該程序返回至方塊202以選擇一適當共同線對或群組來同時定址。若否,則該程序移動至進一步方塊,該等方塊可包含若已定址所有必需共同線則終止圖框寫入程序,或可包含個別地定址某些共同線。另外,取決於欲寫入之資料之本質,可將共同線對或群組之同時定址與共同線之個別定址散置在一起。舉例而言,若寫入
至一顯示器之影像資料之一部分包含文字或另一靜態影像,且該資料之另一部分包含可以一較低解析度顯示且垂直地位於文字或靜態影像之區段之間的一視訊,則可藉由個別地定址彼等共同線來寫入位於該視訊上方之顯示器之部分,可藉由利用一線倍增寫入程序以一較低解析度寫入包含該視訊之顯示器之部分,且針對位於該視訊下方之顯示器之部分,寫入程序可返回至個別定址顯示器之共同線。
上文所論述之特定線倍增方法有利地將相同寫入波形施加至毗鄰像素中之共同線,但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可同時定址其他共同線對。此外,即使使用線倍增方法來將寫入波形同時施加至毗鄰像素中之共同線,一既定像素對或群組中之所有線亦不需要在將線寫入其他像素群組中之前被寫入。特定而言,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在定址另一色彩之共同線之前定址相同色彩之多個共同線對或群組可係有利的。舉例而言,可同時定址紅色共同線112a及112b,後續接著同時定址紅色共同線112c及112d之一後續寫入程序。由於可使用不同電壓波形來定址不同色彩顯示元件之共同線,因此在定址另一色彩之共同線之前針對多個共同線對或群組利用適合於一特定色彩之寫入波形可係有利的。在特定實施方案中,可在定址另一色彩之共同線之前順序地定址一既定色彩之任何數目個共同線對或群組。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在定址另一色彩之共同線之前定址一既定色彩之五個共同線對或群組,但亦可使用較大或較小數目個對或群組。
另外,儘管本文中論述將實質上相同波形同時施加至兩個共同線,但可藉由將實質上相同波形同時施加至兩個以上共同線來達成再新速率或圖框寫入之進一步增加或電力使用之降低。
在更新一顯示器上之資料之某些方法中,可藉由更改施加至共同線之寫入波形之極性來降低特定顯示元件上之電荷累積。在可稱為圖框反轉之一項實施方案中,使用一特定極性之寫入波形完全地定址一既定圖框,且使用相反極性之寫入波形完全地定址一後續圖框。然
而,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可在一單個圖框寫入期間更改寫入波形之極性。在可稱為線反轉之另一實施方案中,可在定址每一線之後更改寫入之極性,且將在後續圖框中改變用以定址一特定線之極性。若正以一實質上線性方式更新顯示器,則此可導致藉由具有相反極性之寫入電壓定址毗鄰線。因此,在某些實施方案中,以下方法將係有利的:針對某一數目個共同線利用具有一既定極性之一既定寫入波形來寫入至(舉例而言)具有一正極性之每隔一個紅色共同線,之後寫入至具有一負極性之所跳過紅色共同線。
一圖框內之極性反轉亦可適用於其中使用線倍增之一寫入程序。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可使用用以定址一既定圖框寫入內之紅色線112a及112b之彼極性之相反極性來定址紅色線112c及112d。在其中針對多個順序定址操作使用具有一既定極性之一寫入波形之諸如上文所闡述之一者之一實施方案中,可使用一第一極性來定址紅色線112a及112b,且可跳過紅色線112c及112d而使用該第一極性來寫入某一數目個額外紅色線對或群組。在已使用第一極性定址某一數目個對或群組之後,可使用相反極性定址紅色線112c及112d。
若利用極性反轉,則使用一第一極性定址一種色彩之某一數目個線不需要後續接著使用相反極性定址相同色彩中之某一數目個線。在其他實施方案中,舉例而言,正紅色寫入程序可後續接著負藍色寫入程序或正綠色寫入程序。
在另一實施方案中,可以一單色模式或減少可用色彩範圍之其他模式來驅動一彩色顯示器。以此方式更新一顯示器之程序可減少再新顯示器所需之時間而不降低該顯示器之解析度。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可藉由將寫入波形同時施加至毗鄰共同線而以一單色方式來驅動顯示器。舉例而言,在諸如圖9中所繪示之一者之一RGB顯示器中,將藉由跨越此等三個共同線中之每一者施加一寫入波形而同時定位延伸穿過像素130a之三個毗鄰共同線112a、114a及116a。在某些實施方
案中,可在此等三個共同線中之每一者上使用正定址之共同線之色彩所特有之一寫入電壓,且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可使用選定適於定址共同線內之顯示元件之各種色彩中之每一者之一單個寫入波形。若選擇適當寫入波形,則將在共同線中之每一者上致動相同子像素,且可作為具有四個可能陰影之一灰階像素來驅動像素130a。
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可在不使顯示器變為一單色顯示器之情況下減小可能色彩範圍以增加可能再新速率。舉例而言,在具有三種相異色彩之顯示元件之一顯示器中,可同時定址一既定像素中之色彩中之兩者而獨立定址另一色彩,從而產生比單色穩健但不如若獨立定址所有三種色彩則可能之色彩穩健之一色彩範圍。在替代實施方案中,可使一或多種色彩處於未定址狀態。
圖11係圖解說明用於透過針對一顯示器之至少一部分使用一單色模式而減少該顯示器之總體圖框寫入時間之一圖框寫入程序300之一流程圖。如上文關於圖框寫入程序200所論述,可針對整個圖框寫入或僅在圖框寫入之部分期間(舉例而言,僅在圖框寫入之開始、中間或結束處)使用此程序。因此,可在程序300之前及/或之後將影像資料寫入至線。
在方塊302處,選擇待定址之一共同線群組。在具有顯示元件之三種不同色彩之一顯示器(諸如一RGB顯示器)中,選定色彩群組可包含延伸穿過一既定像素之每一色彩之毗鄰共同線。在方塊304處,跨越複數個分段線同時施加資料信號。在方塊306處,跨越選定共同線中之每一者同時施加寫入波形。如上文所論述,由於此程序包含同時定址不同色彩之顯示元件,因此可針對正定址之色彩中之每一者使用共同線之色彩所特有之不同寫入波形,但在替代實施方案中,亦可使用適合於正定址之所有色彩之一單個寫入波形。假定方塊304與方塊306之間充分重疊,資料信號導致將影像資料寫入至經定址共同線。
在方塊308處,關於下一線寫入是否將係將同時定址多個共同線
之一單色線寫入做出一判定。若是,則程序返回至方塊302以選擇欲同時定址之共同線。若否,則程序可繼續移動至其他步驟,包含定址僅一單共同線之彩色線寫入,或可完成圖框寫入。
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取決於欲顯示之特定資訊,上文所論述類型之線倍增可用於一顯示器之僅某些區段中。顯示裝置之諸多實施方案頻繁地顯示資訊以使得資料之大部分在不同共同線上相同(或接近相同)。舉例而言,一eBook或其他文字顯示裝置上之文字之線之間的空間可係純白色或另一色彩。在其中欲沿多個共同線寫入至像素之資料針對多個共同線保持恆定之此一實施方案中,可同時寫入至或定址共用相同分段資料之行線。當將一寫入波形同時施加至此等共同線中之每一者時,分段線上之資料將寫入至正定址之共同線中之每一者。除減少完成一圖框寫入所需之總體時間之外,亦可藉由最小化分段電壓切換來節省額外電力。
儘管以上實施方案已闡述3×3像素之使用,但將理解,可連同本文中所論述之方法及裝置一起使用任何所期望大小及形狀之像素及顯示元件。舉例而言,若一像素覆蓋三個以上分段線,或若分段線中之每一者彼此獨立,則可提供一經增加色彩或灰階範圍。
上述驅動方案及其他技術不需要連同一顯示器之再新速率之一增加一起使用。舉例而言,諸多上述方法可導致電力消耗之顯著減少且可經應用以便減少由一顯示器利用之電力。電力使用之一減少可係蓄電池-供電之行動裝置或其他行動裝置特別關注的,其中電力使用之一減少可導致較長蓄電池壽命。
有時,諸如在視訊或其他動畫顯示器中,高再新速率或圖框速率對於良好視覺外觀而言可比顯示器之解析度重要。舉例而言,可展示一低解析度預覽影像且然後用一全解析度影像替換,或包含一縮放動畫之一GUI可以一較低解析度顯示該縮放動畫且然後在該縮放動畫完成時返回至一較高解析度。在某些實施方案中,為較高圖框速率,
藉由跨越多個共同線同時施加相同電壓波形而犧牲解析度。
在其他實施方案中,當顯示器之解析度大於源資料之解析度時,將相同資料同時寫入至多個顯示元件可減少圖框寫入時間而不對所得影像具有任何消極視覺效應,此乃因相同資料將已寫入至某些毗鄰顯示元件。舉例而言,在具有比視訊資料自身高之一解析度之顯示器上頻繁地觀看視訊資料,但諸多其他類型之影像源資料之解析度可比影像資料將寫入至之顯示器低。使用線倍增來將相同資料寫入至多個線有利地減少圖框寫入時間、增加可能再新速率而對最終顯示影像不具有一有害影響。
某些實施方案之一項態樣係此等「多線定址」模式可在執行主機軟體之一主機之控制下由顯示器控制器進入及退出。在某些實施方案中,一主機可係給一端使用者提供服務之一裝置或電腦程式,該等服務可包含產生、轉送或以其他方式給一顯示器提供影像以使得使用者能夠觀看內容。一主機可係或包含經組態以運行應用程式(諸如web瀏覽器、文書處理程式、遊戲及諸如此類)之一個一般用途處理器電路。舉例而言,一行動裝置(例如,一行動電話或計算裝置)可係包含與主機整合或與主機分離之一顯示器之一主機。主機軟體具有關於主機軟體希望將顯示之資料之本質之大量資訊。基於此資訊,主機可將顯示器控制器放至對於顯示資料之本質為最佳之一模式中。舉例而言,若該顯示器必須單獨地更新每一線,則該主機軟體可知曉其正解碼具有比該顯示器之更新速率快之一圖框速率之一H.264視訊串流。在此情形中,該主機可將顯示器控制器放至一個多線定址模式(舉例而言,具有最大顯示器解析度之一半解析度)中以使得顯示器可與圖框速率保持一致。舉例而言,此模式控制可由主機可寫入至之顯示器控制器中之一暫存器提供,其中所儲存暫存器值由控制器讀取以判定其操作模式。
作為另一實例,主機可將QVGA資料(320×240)發送至顯示器。由於與顯示器之一典型像素解析度相比,此係極低解析度影像資料,因此主機可將顯示器控制器放入一320×240解析度多線定址模式(舉例而言,四分之一原始解析度)中以增加再新速率及/或節約電力。
另一實例係接收致使快速顯示改變之觸控螢幕輸入(諸如用於縮放之一挾捏)之一主機程式。主機可感測此等輸入,並在此等更新期間將顯示器放入至一低解析度快速更新模式中,且然後當顯示資料不再迅速改變時,將顯示器控制器切換回至全解析度模式。作為此之一項實例,一揮擊運動可開始顯示器上之一捲動動作,該捲動動作以逐漸減慢至一停止之一快速捲動速度開始。可自揮擊之後立即使用低解析度快速更新模式直至捲動速度降低低於一臨限值為止,且然後可將顯示器放入至一高解析度較慢更新模式中。在某些實施方案中,主機可回應於其他使用者輸入自動選擇一多線定址模式,包含但不限於來自一指向裝置(例如,滑鼠、觸控墊、指向棒、軌跡球或手寫筆)、一加速度計、一鍵盤、一陀螺儀、一語音命令、一相機或任何其他觸覺或非觸覺使用者輸入裝置之輸入。
在某些情形中,在一單個圖框之寫入期間可進入及退出此等模式。若顯示器控制器中存在一模式暫存器,則可在每一線選通之間(或在完成像素之每一線之間)檢查此以使得可針對一圖框之部分實施一多線定址模式。若影像資料具有相同線之顯著區域,則此將係有用的,其中可以如上文所闡述之一多線定址模式來定址此等區域,但一次一線地選通圖框之其餘部分。在其他情形中,當模式改變有害地影響顯示器之視覺外觀時,控制器可經組態以防止太迅速地發生此等改變。舉例而言,若控制器經指示改變模式,則其可確保在做出切換之前已使用當前模式寫入某一數目個線或圖框。
舉例而言,若主機正運行一web瀏覽器,且一使用者正存取web
頁,則主機可將顯示器控制器設定至全解析度模式,此乃因將偶爾發生用新影像更新圖框。若打開具有視訊之一Flash®視窗,則可針對含有該視窗之顯示器之彼等線設定一多線定址模式。亦可基於一視訊視窗之狀態由主機選擇此等模式。舉例而言,若暫停或停止視訊,則可使用全解析度模式。在其中由主機做出模式選擇之一項實施方案中,主機可抑制將顯示資料寫入至圖框緩衝器,在線雙倍化模式中將忽略此操作。以此方式,可節省將資料寫入至圖框緩衝器中所耗費之能量。
圖12係圖解說明用於根據一多線定址模式來更新一顯示器之一實例性程序400之一流程圖,其中多線定址模式之選擇至少部分地基於欲顯示之資料。在方塊402中,獲得欲顯示之資料。在方塊404中,選擇一多線定址模式,該選擇至少部分地基於欲顯示之資料。該多線定址模式判定將同時給哪些共同線(若有)寫入相同資料。舉例而言,如上文所闡述,若欲顯示之資料係視訊,則可選擇增加顯示器再新速率之一多線定址模式。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選擇給毗鄰像素之共同線寫入相同資料之一多線定址模式,從而導致降低之解析度。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可選擇給對應於像素之相同線中之不同色彩子像素之共同線寫入相同資料之一多線定址模式,從而導致一單色色彩深度。在方塊406中,根據選定多線定址模式來更新顯示器。
進一步參考圖12中所展示之實例,多線定址模式之選擇至少部分地基於欲顯示之資料。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多線定址模式之選擇可基於資料自身之格式(例如,影像、視訊、文字)。多線定址模式之選擇亦可基於除欲顯示之資料之外的某物。舉例而言,一多線定址模式之選擇亦可部分地基於可由(舉例而言)剩餘蓄電池電荷或使用者輸入引起之電力效率考量因素。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主機及/或控制器可使用關於一影像之哪些
線已改變之資訊以便選擇性地更新僅已改變超過某一臨限值量之線。使用視訊視窗顯示器作為一實例,若視窗在影像之一部分中,且影像之餘留部分未改變,則僅更新含有該視窗之線。此可與上文所闡述之多線定址組合以使得僅更新具有視窗之線,且以一多線定址模式更新彼等線。
作為另一實例,主機可判定欲顯示之影像是否正改變。若該等影像正改變(例如,正顯示視訊),則主機可選擇對應於一較高圖框速率之一多線定址模式。為判定一影像或一影像之一部分是否已改變,主機可比較一個影像與一後續影像。判定一影像是否已改變可包含比較一整個第一影像(或其一部分)與一整個第二影像(或其一部分)。在某些實施方案中,主機可替代地比較已對影像資料運行之一演算法之輸出。舉例而言,主機可比較第一影像(或其一部分)之一循環冗餘檢查(CRC)值與第二影像(或其一部分)之一CRC值。
當定址模式基於圖框之間的影像資料之改變時,在決策使用哪一定址模式時考量圖框之間的改變之量可係有用的。如具有每秒改變之一時鐘圖標之桌面壁紙或具有一閃爍游標之一文字頁之某些影像具有在影像之間進行改變之僅小部分。對於此等種類之改變影像,當整個影像之一CRC檢查判定已發生一改變時在整個顯示器上使用一多線定址模式係不必需的且視覺上不期望的。當用此等種類之影像更新一顯示器時,甚至針對經改變圖框使用一單線定址模式可係有用的。
圖13係圖解說明至少部分地基於欲顯示之影像資料之一改變量來選擇一單線或多線定址模式之一方法之一流程圖。在方塊502處,獲得欲顯示之影像資料。此可係兩個或兩個以上連續影像圖框,當前正顯示該等圖框中之一第一者。在方塊504處,偵測影像圖框之間的一改變量。在一項實施方案中,此可藉由計算影像資料之兩個連續傳入圖框之每一像素之影像資料值之間的一差異而完成。在方塊506
處,比較該改變量與一臨限值。此比較可採取諸多形式。舉例而言,依據所判定經改變像素之位置,可判定含有一經改變像素之列之數目。可比較此數目與設定為列之總數目之5%、10%或任何適合值之一臨限值。在方塊508處,可基於該比較來選擇一單線或多線定址模式。若經改變列之數目高於臨限值,則可選擇具有一快速更新速率之一多線定址模式以用於寫入下一圖框。若經改變列之數目小於或等於臨限值,則可選擇具有一較慢更新速率但較高解析度之一單線定址模式。在方塊510處,根據選定模式來更新顯示器。此將防止當影像之僅一小部分不同時對一整個圖框執行低解析度多線定址。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若一系列之列不同,但圖框之餘留部分相同,則可藉助一多線定址模式寫入僅經改變列,且可以一單線定址模式寫入圖框之餘留部分。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基於經改變像素位置來判定經改變行之數目。此可用於調整延長用於寫入每一共同線之線時間之一分段轉變交錯。在諸多實施方案中,可自線時間之開始處時間交錯分段轉變。此對於其中自一個線至下一線存在諸多分段轉變之某些影像可係有用的,此致使分段電極與共同電極之間的某些串擾被寫入。交錯減少串擾且減少分段轉變對共同線波形之影響。若經改變行之數目超過一臨限值,則可減少或消除交錯。此導致線時間之一減少,從而允許一較快圖框更新。儘管減少或消除交錯可在寫入資料時導致較多錯誤,但當偵測到連續影像之間的一大改變時可仍藉助較快更新來改良視覺外觀。
亦可以其他方式使用連續影像改變之間的一改變量之判定。舉例而言,若以比可寫入之顯示器快之一速率自一影像源接收影像圖框,則甚至在一多線定址模式中,完全摒棄或不寫入某些圖框。若接收一系列圖框供用於顯示,且在顯示之前判定連續圖框之間的差異,
則可執行選擇性摒棄,其中優先摒棄與鄰近影像極少不同之影像,從而允許其中正發生影像之間的較顯著改變之影像串流之彼等部分之一較流暢視覺外觀。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期望以減少圖框之間的突然轉變同時確保選定模式適合於欲顯示之資料之本質及使用者之偏好之一方式選擇不同顯示模式(或在其之間進行切換),諸如,舉例而言,一高解析度模式(為一單共同線定址模式之一項實例)或一低解析度模式(為一多線定址模式之一項實例)。在某些例項中,影像資料可僅改變圖框之間的一局部區域,而在其他例項中,影像資料可改變每一圖框中分散之全部諸多不同區域。因此,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至少部分地基於一系列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來選擇高解析度模式或低解析度模式可係有利的,如下文更詳細論述。在下文所論述之某些實施方案中,舉例而言,可將每一影像劃分成包含一或多個像素之複數個離散影像區域。每一影像區域可實質上相同大小及形狀,或每一影像區域可係一不同大小或形狀。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諸如在圖17A至圖17C及圖18A至圖18C中,可將每一影像劃分成在每一影像圖框中各自具有一特定位置之單獨影像區域之一「棋盤」配置。
作為一實例,一使用者可觀看以高解析度模式之一顯示器上之文字,然後打開顯示器之僅一部分中之一視訊視窗。在此情形中,使用者正使用大量顯示器空間來觀看文字而同時在顯示器之一較小部分中觀看視訊。在諸多情形中,如上文所闡述,可期望以解析度為代價以一較高再新速率觀看視訊資料以便隨時間給使用者改變影像資料之一較佳視覺經歷。然而,在此情形中,使用者可藉由繼續以高解析度在大部分顯示器上觀看文字同時以相同高解析度及較低再新速率觀看較小視訊視窗而獲得一較佳視覺顯示外觀。儘管與針對視訊通常可期
望之再新速率及解析度相比,該視訊正以一較低再新速率及較高解析度播放,但在此情形中,該高解析度模式可係較佳的,此乃因該視訊集中或局部化在顯示器之僅一相對小部分中。
另一方面,若使用者自閱讀文字切換至播放一視訊遊戲或者在整個顯示器上或在顯示器之一大部分上觀看一電影,則可期望切換至低解析度模式以按一較高速率再新顯示器。類似地,若一使用者正以低解析度模式在顯示器之一大部分上播放一視訊遊戲並切換至閱讀文字,則可期望切換至高解析度模式以按一較低速率再新顯示器。
如上文所提及,主機軟體具有關於主機軟體希望顯示之資料之本質之大量資訊。除具有關於影像格式化及使用者輸入(例如,觸控螢幕輸入)之資訊之外,主機軟體亦具有關於一影像之不同區域可如何逐圖框改變之資訊。因此,利用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空間分佈之主機之知識來判定是選擇高解析度模式或是低解析度模式可係有利的。
舉例而言,當定址或解析度模式基於一系列圖框內之一影像之區域之改變時,在決策使用哪一定址或解析度模式時考量圖框之間的每一影像區域之改變之量可係有用的。如上,為判定一影像之一區域是否已改變,主機可比較一個影像與一後續影像。判定一影像區域是否已改變可包含比較一第一圖框中之一影像區域與一第二圖框中之一對應影像區域,或第一圖框中之像素與第二圖框中之對應像素。在某些實施方案中,主機可替代地比較已對影像資料運行之一演算法之輸出,諸如一CRC檢查。在仍其他實施方案中,主機可識別影像區域內之多少顯示元件(例如,干涉式MEMS顯示元件)逐圖框改變以判定囊括彼等顯示元件之影像區域是否逐圖框改變。
然後,主機可比較每一影像區域之改變量與一臨限值以判定每一影像區域是否係一經改變影像區域,例如,實質上逐圖框改變之一影像區域。舉例而言,主機可比較逐圖框改變之一影像區域內之顯示
元件之數目與一臨限值,諸如影像區域內之顯示元件之5%、10%、20%、30%、40%、50%、60%或任何其他適合百分比。
一旦主機識別任何經改變影像區域,則主機便可分析該等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空間分佈以判定是選擇高解析度模式或是低解析度模式。若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空間分佈實質上集中於圖框之一相對小部分中,則主機可選擇高解析度模式。在彼情形中,經改變影像區域局部化或集中於圖框之一特定部分中,且不需要切換至低解析度高再新速率模式。實際上,若影像之改變部分係小且經局部化的,則切換至此等例項中之低解析度模式可未必降低所顯示影像(例如,文字、靜態影像等)之品質。另一方面,若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空間分佈跨越該等圖框實質上經分散,則主機可切換或選擇低解析度模式。在彼情形中,影像之較大經分佈部分正逐圖框改變,且可期望較高再新速率(低解析度)模式。
圖14展示圖解說明用於選擇一顯示器中之顯示模式之一系統之一項實施方案之一實例方塊圖。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如圖14中所圖解說明,用於選擇顯示模式之一系統700可包含自一影像源接收影像資料且儲存一顯示器708上之欲顯示之一系列圖框之影像資料之一圖框緩衝器702。
系統700亦可包含一模式切換模組710,該模式切換模組經組態以至少部分地基於一系列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空間分佈來選擇一高解析度模式或低解析度模式。如圖14中所圖解說明,在某些實施方案中,模式切換模組710可位於主機中。以此方式,模式切換模組710可基於來自圖框緩衝器702之影像資料在高解析度模式與低解析度模式之間切換顯示器708。另外,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在主機中具有模式切換模組710可節省電力。舉例而言,模式切換模組710可與圖框緩衝器702協調以按與顯示器708相同之再新速率將影像發送至顯示器
708,從而在主機處節省電力。另外,模式切換模組710可藉由將顯示器708何時進入一保持模式中告知主機處理電路而進一步在主機處節省電力。在彼情形中,可暫時關斷主機中之處理電路以匹配顯示器708中之保持模式。在其他實施方案中,模式切換模組710可與一顯示器驅動器及/或一顯示器處理器整合。亦注意到,雖然模式切換模組710展示為圖14中之主機之部分,但在其他實施方案中,模式切換模組710亦可與顯示器708整合或程式化至顯示器708中。
圖15係圖解說明至少部分地基於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來選擇一高解析度模式或低解析度模式之一方法之一流程圖。在方塊762處,方法760開始,其中獲得欲顯示之影像資料。此可係兩個或兩個以上連續影像圖框,當前正顯示該等圖框中之一第一者。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自圖框緩衝器702或自另一影像源獲得影像資料。
方法760可繼續進行至方塊764以偵測用於欲顯示之複數個圖框內之複數個影像區域之影像資料之一改變量。如上文所提及,此可藉由比較一第一圖框中之一影像區域與一第二圖框中之一對應影像區域,或者藉由比較第一圖框中之像素與第二圖框中之對應像素來達成。此可(例如)藉由計算影像資料之兩個或兩個以上連續傳入圖框之每一像素之影像資料值之間的一差異而完成。主機亦可識別影像區域內之多少顯示元件(例如,干涉式MEMS顯示元件)逐圖框改變以判定囊括彼等顯示元件之影像區域逐圖框改變多少。
轉至方塊766,比較每一影像區域之改變量與一臨限值以判定每一影像區域是否係一經改變影像區域。如上文所提及,此可以多種方式完成。舉例而言,可比較逐圖框改變之一影像區域內之顯示元件之數目與一臨限值。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臨限值可係影像區域內之顯示元件之5%、10%或任何其他適合百分比。若超過臨限值,則影像區域係一經改變影像區域。另一選擇為,若一特定影像區域(其可含有眾
多像素及顯示元件)之一相連區之某些百分比改變達某一臨限值(例如,5%、10%或任何其他適合百分比),則該影像區域係一經改變影像區域。
在方塊768中,至少部分地基於複數個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來選擇一高解析度模式或一低解析度模式。如上,若經改變影像區域集中或局部化在影像之一部分內,則可選擇高解析度模式。若經改變影像區域替代地跨越圖框經分散或經廣泛分佈,則可選擇低解析度模式。在方塊770中,根據選定模式(例如,高解析度模式或低解析度模式)來更新顯示器。
圖16A係圖解說明在一顯示器中之高解析度模式與低解析度模式之間進行切換之一方法之一流程圖。舉例而言,在方塊775處,該方法可以一緩慢更新高解析度模式(諸如一單線定址模式)開始。在自一傳入圖框接收影像資料之後,在方塊776中,模式切換模組電路可判定是否偵測到任何經改變影像區域。若未偵測到經改變影像區域,則在方塊777中,電路可將圖框發送至顯示器且可藉由返回至方塊775而保持處於緩慢更新模式。
若在方塊776中,偵測到經改變影像區域,則方法可過渡至方塊793,其中處理電路可判定經改變影像區域是否跨越顯示器經分佈或經改變影像區域是否局部化於顯示器之一部分中。若經改變影像區域未經分佈,則在方塊777中,電路可將圖框發送至顯示器,且顯示器可保持處於方塊775之緩慢更新模式。在此例項中,任何經改變影像區域可不跨越圖框空間經分散,例如,在其中可存在對主要展示文字之一影像之僅小改變或小面積之改變之情況中。
然而,若存在經分佈改變,則在方塊778中,模式切換模組電路可判定改變是否發生於一列中之I個圖框內。若改變發生於少於I數目個圖框內,則即使該等改變跨越影像經分散,切換至低解析度模式亦
可致使與保持處於高解析度模式相比之一不期望外觀。舉例而言,可針對僅幾個圖框發生經分佈改變,在此情形中,一觀看者可不能解析運動或注意到任何實質負面假影。因此,若改變發生於少於I個圖框中,則在方塊777中,將該等圖框發送至顯示器,且在方塊775中,該顯示器可保持處於緩慢更新高解析度模式。然而,若改變發生於一列中之I個以上圖框中,則該等改變可由於較低圖框更新速率而對影像品質造成負面影響。在彼情形中,在方塊779中,模式切換電路可指示顯示器切換至快速更新低解析度模式,且在方塊780中,將圖框發送至該顯示器。在各種實施方案中,I可根據主機之要求而變化。在某些實施方案中,I可係2、5、10或20個連續圖框。當然,根據主機之要求,I之其他值係可能的。
雖然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臨限值I可由主機確定,但在其他實施方案中,I可係圖框之間的經分佈改變量之一函數。舉例而言,在某些例項中,一影像可在僅一個或兩個圖框內進行大量改變。在此一情況中,通常期望立即切換至快速更新模式(例如,I等於1或2)以使得使用者隨時間可較佳看到影像中之改變。因此,在此實施方案中,當傳入圖框之間的經分佈改變實質上高時(例如,若經分佈改變超過為一實質上高經分佈改變之一臨限值),可降低I。舉例而言,若一影像中之經分佈改變超過某一臨限值(作為一項實例,一影像之面積之40%、50%、60%、70%等),則I可係較低數目個圖框,諸如1或2個圖框或任何其他適合小數目個圖框。相反地,若經分佈改變量相當小(例如,僅逐圖框改變之影像區之約1%、5%、10%等),則可提升I以在切換至快速更新模式之前需要經分佈改變之較高數目個圖框(例如,5、7或10個圖框)。
一旦將顯示器設定為方塊781之快速更新低解析度模式,該顯示器便可接收傳入圖框,且在方塊782中,判定與其他連續圖框相比傳
入圖框中是否存在經改變影像區域。若存在經改變影像區域,則方法可過渡至方塊794,其中電路可判定經改變影像區域是否跨越該顯示器經分佈(舉例而言,若在數個連續圖框內正播放佔據顯示器之一大部分之一視訊)。若存在經分佈改變,則可期望保持處於低解析度模式,如上文所闡釋。因此,在方塊783中,可將圖框發送至顯示器且根據方塊781,顯示器可保持處於快速更新低解析度模式。
然而,若在方塊782及794中,圖框之間不存在所偵測經改變影像區域或不存在所偵測經分佈改變,則方法可過渡至方塊784,其中模式切換電路可判定經改變影像區域或經分佈改變之缺少是否發生於一列中之J個圖框內。若否,則在方塊783中,可將圖框發送至顯示器,且在方塊781中,顯示器可再次保持處於快速更新低解析度模式。作為此情景之一實例,若使用者正觀看視訊且視訊中之一特定場景不包含任何移動,則仍可期望使顯示器保持處於快速更新模式以便確保以一高品質維持視訊之可見流以供觀看。在各種實施方案中,J可根據主機之要求而變化且可不同於I或與I相同。在某些實施方案中,J可係2、5、10或20個連續圖框。當然,根據主機之要求,J之其他值係可能的。
類似於上文關於方塊778之臨限值I,J亦可根據逐圖框之經分佈改變量(例如,一系列圖框內之經分佈改變之一總和)而變化。舉例而言,若任何經分佈改變量極低,則可使用較小數目個圖框作為臨限值J,而若存在至少某些經分佈改變,則主機可選擇使用較高數目個圖框作為臨限值J以確保緩慢更新模式適合於彼系列圖框。
若在方塊784中,一列中之J以上個圖框不經歷經分佈改變,則在方塊785中,可期望再次切換至緩慢更新高解析度模式且在方塊786中,將圖框發送至顯示器。然後,在方塊775處(例如,當將顯示器設定為緩慢更新高解析度模式時),該程序可重複。
圖16B係大體上類似於圖16A之流程圖之一流程圖。類似於圖16A中之彼等元件符號及方塊之元件符號及方塊可大體上表示類似程序或決策。然而,一個差異係若在方塊776中偵測到經改變影像區域,則方塊787圖解說明判定經改變影像區域是經分佈或是經局部化/經集中之一種方式。在某些實施方案中,經改變影像區域可在顯示器中形成一移動區(例如,參見下文更詳細論述之圖17C之移動區744'、746'、748')。在某些實施方案中,移動區可包含實質上相連或以其他方式定界之諸多經改變影像區域。舉例而言,若在顯示器之一部分中打開一矩形視訊視窗,則由該視訊視窗形成之區可係一移動區,此乃因逐圖框之視訊視窗內可能存在諸多實質上相連(或以其他方式定界)經改變影像區域。若移動區超過顯示器之一特定區,則可將經改變影像區域視為足夠廣泛或經分散以使得可選擇低解析度(快速更新)模式。
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可考量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總面積。舉例而言,若諸多經改變影像區域散佈在整個顯示器中(例如,不定界或相連),且若彼等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累積區超過一臨限值,則此等經改變影像區域亦經分散或經廣泛分佈。在此等實施方案中,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相連性或連接性與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總面積相比可係不重要的。因此,在各種實施方案中,移動區可由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相連或經定界區界定,或者移動區可係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總累積區。
如圖16C中所圖解說明,在某些實施方案中,顯示器之一個臨限區791可由一矩形或正方形來表示。如圖16C中所展示,臨限區791可具有K×L之一面積,其中K及L可係一顯示器上之像素之一數目、顯示元件之一數目或表示長度之其他適合單位(例如,毫米)。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影像區791可採取任何其他適合形狀,諸如,(例如)一圓形、橢圓形或任何其他類型之多邊形或形狀。臨限區791之總面積可
根據各種實施方案而變化。可使用影像區之任何適合臨限值百分比;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臨限值百分比可為影像之總面積之5%、10%、20%、30%或40%。
此外,臨限區791可界定於顯示器之任何部分中。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臨限區791可拘限於一單個象限,在此情形中,在決策方塊787中可使用臨限區791之總面積。另一選擇為,臨限區791可橫跨或重疊顯示器之兩個或兩個以上象限或分區(例如,參見圖16E及下文其論述)。舉例而言,一特定臨限區791可橫跨或重疊顯示器之兩個、三個或四個象限。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臨限區791可根據臨限區791橫跨或重疊之象限之數目而變化。舉例而言,在各種實施方案中,若臨限區791橫跨或重疊大數目個象限(例如,3或4個象限),則臨限區791可較小。類似地,若臨限區791橫跨或重疊小數目個象限(例如,1或2個象限),則臨限區791可較大。
返回至圖16B之方塊787,若移動區(例如,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累積移動區,或經定界/相連移動區)小於一臨限區(例如,圖16C之臨限區K×L,或其他適合臨限區),則可將經改變影像區域視為充分經局部化或經集中,且在方塊777中,可將圖框發送至顯示器。然後,在方塊775中,顯示器可保持處於高解析度(緩慢更新)模式。然而,若移動區超過臨限區,則如上,在方塊778中,處理電路可判定移動區是否超過預定數目個圖框之臨限區。若移動區超過一列中之I個圖框之臨限區,則在方塊779中,可將顯示器切換至低解析度模式。
類似地,若在方塊782中,偵測到經改變影像區域,則在方塊788中,電路可判定移動區是否大於臨限區791。若是,則經改變影像區域可能仍經分佈或經分散,且在方塊783中,可將圖框發送至顯示器。因此,在方塊781中,該顯示器可保持處於低解析度模式。然而,若在方塊788中,移動區不超過臨限區791,則電路可判定該移動
區是否小於一列中之J個圖框之臨限區。該程序之其餘部分可繼續,如上文關於圖16A所闡述。
轉至圖16D,揭示另一實施方案。圖16D大體上類似於圖16B,惟方塊789圖解說明判定方塊776之經改變影像區域是經分散或是經局部化/經集中之另一方式除外。在方塊789中,若該(等)移動區橫跨兩個不同影像象限之至少部分,則可將經改變影像區域視為經分散或經廣泛分佈且可選擇低解析度模式。圖16E圖解說明劃分成四個象限:Q1、Q2、Q3及Q4之一分段式圖框792之一項實例。作為一實例,若在方塊776中所偵測之移動區橫跨任何兩個不同象限Qx及Qy(例如,橫跨Q1及Q4,或橫跨Q2及Q3),則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將經改變影像區域視為經分散。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可存在多個移動區(例如,舉例而言,若存在多個視訊視窗)。若將多個移動區定位於至少兩個不同象限中,則經改變影像區域經分散或經擴散。
然後,該程序可繼續進行至方塊778,如上文所闡述。另一方面,若將移動區或經改變影像區域局部化在一個象限內(例如,Q4內),則可選擇高解析度模式,如上文所闡述。類似地,方塊790測試移動區是否橫跨至少兩個不同象限Qx及Qy。若移動區橫跨至少兩個不同象限,則顯示器可藉由返回至方塊781而保持處於低解析度模式。否則,該程序可繼續進行至方塊784,如上文所闡述。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當判定是選擇高解析度模式或是低解析度模式時,可將移動區之臨限區及象限位置兩者視為以組合形式。舉例而言,若經改變影像區域出現於一大面積(例如,超過K×L)內,但仍局部化在一個象限內,則儘管局部化在一單個象限內但仍可選擇低解析度模式。作為另一實例,若移動區橫跨一個以上象限,但局部化在一小面積(例如,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小於K×L)內,則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選擇高解析度模式。此外,在某些實施方案中,為將分佈視
為經分散,移動區必須橫跨至少3或4個不同象限。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可不使用象限;而是,可使用顯示器之任何其他適合分段,諸如,例如,將顯示器劃分成2、3、5、6、7、8或任何其他適合數目個分段。
圖17A至圖17C示意性地圖解說明根據一項實施方案之具有在預定義座標處之影像區域之一柵格之一圖框。轉至圖17A,一實例性圖框740可界定在預定義座標(x,y)處之n×m影像區域742之一柵格。每一影像區域742可包含一或多個像素,其中每一像素包含一或多個顯示元件,例如,一或多個干涉式MEMS顯示元件。如上文所提及,在某些實施方案中,每一像素可包含顯示元件之一3×3陣列(或總共9個顯示元件)。作為一實例,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諸如在一XGA格式中,顯示器陣列可包含像素之一1024×768陣列。在此實施方案中,作為一項實例,每一影像區域742可包含32×32像素之一正方形。若每一像素包含顯示元件之一3×3陣列,則在此實施方案中,每一影像區域將包含1024個像素及9216個顯示元件。因此,對於此實例,針對32×24影像區域742,n將係32,且m將係24。
每一傳入圖框740可包含表示可具有不同運動或改變特性之影像之部分之複數個部分744、746、748。如圖17A中所展示,每一影像部分(例如,部分744、746、748)可包含一或多個影像區域742。
對影像區域742之分析可輔助判定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空間分佈是經集中或是經分散。存在判定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空間分佈是否經集中或經分散之多種方法。如上文所闡述,可基於顯示器之一臨限區(例如,圖16B及圖16C)及/或基於經改變影像區域或移動區位於其中之象限(或其他分段)之數目(例如,圖16D及圖16E)來判定經分佈改變。
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可存在用於判定經改變影像區域是否經分散或經局部化/經集中之額外方法。舉例而言,若存在N個經改變影像
區域,則主機可使用經改變影像區域之座標來計算任何對經改變影像區域之間的距離。若將兩個影像區域分離一特定距離(例如,影像之寬度或高度之10%、20%、30%、40%、50%、60%或某些其他百分比,或像素之一特定數目),則可將該對影像區域視為實質上分離。若M對N個經改變影像區域實質上分離,則可將空間分佈視為經分散,且可選擇低解析度模式。在其他實施方案中,若經改變影像區域包含在每一圖框內實質上相連之影像區域742或像素,則可將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空間分佈視為經集中,而可將實質上不相連之經改變影像區域(或像素)視為經分散。舉例而言,若在一傳入圖框中引入一垂直線,則該線可表示一經集中空間分佈(對應於高解析度模式之選擇),此乃因經改變影像區域將係實質上相連的。低解析度模式可較適於突然引入垂直(或否則筆直或剛性)物件,此乃因人眼可較易於感知筆直邊緣。
在上文於一顯示器之一小部分上觀看一視訊視窗同時在該顯示器之其餘部分上觀看文字之實例中,圖17A之影像部分744、746、748表示打開視訊視窗之前的一第一圖框740。因此,純白部分744、746、748可表示以一高解析度模式之大部分螢幕上所顯示之文字。當使用者打開一第二傳入圖框741之頂部左邊部分中之部分744中之視訊視窗時,部分744內之影像區域742改變達一實質量(例如,超過臨限值)以顯示由圖17B中之斜線表示之傳入視訊資料。由於部分744內之影像區域742係經改變影像區域,因此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將部分744視為一移動區744'。
然而,由於視訊視窗集中在第二圖框741之僅頂部左邊象限Q1中(例如,在移動區744'內),因此部分746、748內之影像區域742不進行實質改變,且因此,移動區744'內之影像區域742係所展示之僅經改變影像區域。因此,在某些實施方案(例如,圖16D)中,顯示器可保
持處於高解析度低再新速率模式,此乃因移動區744'局部化在一單個象限內。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如上文所闡述,移動區744'可不超過臨限區791,且出於此原因,顯示器亦可保持處於高解析度模式。注意到,在其他實施方案中,然而,若移動區744'之面積超過臨限區791,則仍可將顯示器切換至低解析度高再新速率模式。
相比而言,若使用者替代地在螢幕之一大部分上觀看一電影或視訊遊戲,則影像部分744、746、748內之諸多或大部分影像區域742可改變達一實質量(例如,超出臨限值),如由圖17C中之所有三個部分內之斜線所展示。由於部分744、746、748內之影像區域742係經改變影像區域,因此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將此等部分視為移動區744'、746'、748'。在圖16B之實施方案中,舉例而言,若移動區744'、746'、748'中之任一者之面積超過臨限區791,則將把經改變影像區域視為經分散。因此,舉例而言,若移動區746'超過臨限區791,則經改變影像區域經分散。在其他實施方案中,若移動區744'、746'、748'之經組合區(或所有經改變影像區域之經組合區)超過臨限區791,則經改變影像區域經分散。
在圖16D之實施方案中,經改變影像區域將亦經分散,此乃因移動區746'及748'分別橫跨兩個不同象限,例如,Q2及Q4,以及Q3及Q4。在其他實施方案中,由於移動區744'、746'及748'至少部分共同地定位在四個不同象限內,因此可將經改變影像區域視為經分散。在仍其他實施方案中,由於該組合超過臨限區及位於多個象限(或分段)中,因此經改變影像區域經分散。
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如上文所闡述,基於經改變影像區域之間的距離,可將經改變影像區域視為實質上分離。舉例而言,可將移動區744'及748'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視為實質上分離(就其座標而言),可將移動區744'及746'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視為實質上分離,且亦可
將移動區748'及746'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視為實質上分離。若足夠數目對經改變影像區域實質上分離,則經改變影像區域經分散或經擴散。如上文所論述,亦可將移動區中之一或多者之面積及/或象限位置視為以組合形式,其中影像區域之間存在分離距離。
因此,由於影像部分744、746、748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742跨越圖框實質上經分散(或經擴散),則可將顯示器切換至低解析度(高再新速率)模式中。
圖18A至圖18C示意性地圖解說明根據某些實施方案之可顯示之實例性影像。圖18A圖解說明可以一高解析度緩慢更新模式觀看之一影像之一實例。特定而言,圖18A圖解說明具有一類比桌面時鐘之一高解析度桌面影像。時鐘上之指針不斷移動,但該移動係極緩慢的,且該移動發生在螢幕之僅一小部分中。由於隨時間對影像之改變局部化於螢幕之一極小部分,因此根據某些實施方案,顯示器可不切換至低解析度快速更新模式。假定小量移動,使用者可不注意到在高解析度模式之情況下之任何可見問題。
轉至圖18B,展示可在多種顯示器上觀看之一地圖。在此情形中,使用者可放大以較詳細地觀看一城市,或使用者可搖攝地圖以看到其他位置。取決於圖框之間的改變量,主機可選擇高解析度模式或低解析度模式。舉例而言,若使用者快速放大,則主機可切換至低解析度模式以較佳圖解說明該縮放運動。另一方面,若使用者將地圖緩慢搖攝至左邊或右邊,則(舉例而言)主機可判定該等改變足夠緩慢以保持處於高解析度模式。
圖18C圖解說明自一視訊遊戲截取之一影像,其中跨越整個影像存在大量移動。若字元不斷移動穿過影像,則可期望選擇低解析度快速更新模式以便給使用者提供最佳視覺遊戲經歷。當然,一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圖18A至圖18C之實例僅係圖解說明性的且諸多其
他情景係可能的。
圖19A及圖19B展示圖解說明包含複數個干涉式調變器之一顯示裝置40之系統方塊圖之實例。舉例而言,顯示裝置40可係一蜂巢式電話或行動電話。然而,顯示裝置40之相同組件或該等組件之稍微變化形式亦說明各種類型之顯示裝置,諸如電視、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及可攜式媒體播放器。
顯示裝置40包含一殼體41、一顯示器30、一天線43、一揚聲器45、一輸入裝置48及一麥克風46。殼體41可由多種製造程序中之任何程序形成,包含注射模製及真空成形。另外,殼體41可由多種材料中之任何材料製成,該等材料包含但不限於:塑膠、金屬、玻璃、橡膠及陶瓷或其一組合。殼體41可包含可拆卸部分(未展示),該等可拆卸部分可與具有不同色彩或含有不同標識、圖片或符號之其他可拆卸部分互換。
顯示器30可係多種顯示器中之任一者,包含一雙穩態顯示器或類比顯示器,如本文中所闡述。顯示器30亦可經組態以包含一平板顯示器(諸如電漿顯示器、EL、OLED、STN LCD或TFT LCD)或一非平板顯示器(諸如一CRT或其他電子管裝置)。另外,顯示器30可包含一干涉式調變器顯示器,如本文中所闡述。
在圖19B中示意性地圖解說明顯示裝置40之組件。顯示裝置40包含一殼體41且可包含至少部分地包封於其中之額外組件。舉例而言,顯示裝置40包含一網路介面27,網路介面27包含耦合至一收發器47之一天線43。收發器47連接至一處理器21,處理器21連接至調節硬體52。調節硬體52可經組態以調節一信號(例如,濾波一信號)。調節硬體52連接至一揚聲器45及一麥克風46。處理器21亦連接至一輸入裝置48及一驅動器控制器29。驅動器控制器29耦合至一圖框緩衝器28且耦合至一陣列驅動器22,該陣列驅動器又耦合至一顯示器陣列30。一電
源供應器50可按特定顯示裝置40設計之需要給所有組件提供電力。
網路介面27包含天線43及收發器47,以使得顯示裝置40可經由一網路與一或多個裝置通信。網路介面27亦可具有某些處理能力以減輕(例如)處理器21之資料處理要求。天線43可傳輸及接收信號。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天線43根據包含IEEE 16.11(a)、(b)或(g)之IEEE 16.11標準或包含IEEE 802.11a、b、g或n之IEEE 802.11標準傳輸及接收RF信號。在某些其他實施方案中,天線43根據BLUETOOTH標準傳輸及接收RF信號。在一蜂巢式電話之情形中,天線43經設計以接收分碼多重存取(CDMA)、分頻多重存取(FDMA)、分時多重存取(TDMA)、全球行動通信系統(GSM)、GSM/通用封包無線電服務(GPRS)、增強型資料GSM環境(EDGE)、地面中繼式無線電(TETRA)、寬頻-CDMA(W-CDMA)、演進資料最佳化(EV-DO)、1xEV-DO、EV-DO修訂版A、EV-DO修訂版B、高速封包存取(HSPA)、高速下行鏈路封包存取(HSDPA)、高速上行鏈路封包存取(HSUPA)、演進式高速封包存取(HSPA+)、長期演進(LTE)、AMPS或用於在一無線網路(諸如利用3G或4G技術之一系統)內通信之其他已知信號。收發器47可預處理自天線43接收之信號,以使得該等信號可由處理器21接收並由其進一步操縱。收發器47亦可處理自處理器21接收之信號,以使得該等信號可經由天線43自顯示裝置40傳輸。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由一接收器替換收發器47。另外,可由一影像源替換網路介面27,該影像源可儲存或產生待發送至處理器21之影像資料。處理器21可控制顯示裝置40之總體操作。處理器21自網路介面27或一影像源接收資料(諸如經壓縮影像資料),並將該資料處理成原始影像資料或處理成易於被處理成原始影像資料之一格式。處理器21可將經處理資料發送至驅動器控制器29或發送至圖框緩衝器28以供儲存。原始資料通常指代識別一影像內之每一位置處之影像特性
之資訊。舉例而言,此等影像特性可包含色彩、飽和度及灰度階。
處理器21可包含一微控制器、CPU或邏輯單元以控制顯示裝置40之操作,且可運行實施上文所闡述之顯示模式控制之主機軟體。調節硬體52可包含用於將信號傳輸至揚聲器45及用於自麥克風46接收信號之放大器及濾波器。調節硬體52可係顯示裝置40內之離散組件,或可併入處理器21或其他組件內。
驅動器控制器29可直接自處理器21或自圖框緩衝器28獲取由處理器21產生之原始影像資料,且可將原始影像資料重新格式化以供高速傳輸至陣列驅動器22。在某些實施方案中,驅動器控制器29可將原始影像資料重新格式化成具有一光柵樣格式之一資料流,以使得其具有適於跨越顯示器陣列30進行掃描之一時間次序。然後,驅動器控制器29將經格式化資訊發送至陣列驅動器22。儘管一驅動器控制器29(諸如一LCD控制器)經常作為一獨立積體電路(IC)與系統處理器21相關聯,但此等控制器可以諸多方式實施。舉例而言,控制器可作為硬體嵌入於處理器21中、作為軟體嵌入於處理器21中或以硬體形式與陣列驅動器22完全整合在一起。
陣列驅動器22可自驅動器控制器29接收經格式化資訊且可將視訊資料重新格式化成一組平行波形,該組平行波形每秒多次地施加至來自顯示器之x-y像素矩陣之數百條且有時數千條(或更多)引線。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驅動器控制器29、陣列驅動器22及顯示器陣列30適合於本文中所闡述之顯示器類型中之任何顯示器類型。舉例而言,驅動器控制器29可係一習用顯示器控制器或一雙穩態顯示器控制器(例如,一IMOD控制器)。另外,陣列驅動器22可係一習用驅動器或一雙穩態顯示器驅動器(例如,一IMOD顯示器驅動器)。此外,顯示器陣列30可係一習用顯示器陣列或一雙穩態顯示器陣列(例如,包含一IMOD陣列之一顯示器)。在某些實施方案中,驅動器控制器29
可與陣列驅動器22整合在一起。此一實施方案在諸如蜂巢式電話、手錶及其他小面積顯示器之高度整合系統中係常見的。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輸入裝置48可經組態以允許(例如)一使用者控制顯示裝置40之操作。輸入裝置48可包含一小鍵盤(諸如一QWERTY鍵盤或一電話小鍵盤)、一按鈕、一切換器、一搖桿、一觸敏螢幕或一壓敏或熱敏膜。麥克風46可組態為顯示裝置40之一輸入裝置。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使用透過麥克風46之語音命令來控制顯示裝置40之操作。
電源供應器50可包含此項技術中眾所周知之多種能量儲存裝置。舉例而言,電源供應器50可係一可再充電式蓄電池,諸如一鎳-鎘蓄電池或一鋰離子蓄電池。電源供應器50亦可係一可再生能源、一電容器或一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塑膠太陽能電池或太陽能電池塗料。電源供應器50亦可經組態以自一壁式插座接收電力。
在某些實施方案中,控制可程式化性駐存於驅動器控制器29中,該驅動器控制器可位於電子顯示器系統中之數個地方中。在某些其他實施方案中,控制可程式化性駐存於陣列驅動器22中。上文所闡述之最佳化可以任何數目個硬體及/或軟體組件實施且可以各種組態實施。
連同本文中所揭示之實施方案一起闡述之各種說明性邏輯、邏輯區塊、模組、電路及演算法步驟可實施為電子硬體、電腦軟體或兩者之組合。已就功能性大體闡述了硬體與軟體之可互換性且在上文所闡述之各種說明性組件、區塊、模組、電路及步驟中圖解說明了硬體與軟體之可互換性。此功能性係以硬體或是軟體實施取決於特定應用及強加於總體系統之設計約束。
用於實施連同本文中所揭示之態樣一起闡述之各種說明性邏輯、邏輯區塊、模組及電路之硬體及資料處理設備可藉助一個一般用
途單晶片或多晶片處理器、一數位信號處理器(DSP)、一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一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或其他可程式化邏輯裝置、離散閘或電晶體邏輯、離散硬體組件或經設計以執行本文中所闡述之功能之其任何組合來實施或執行。一個一般用途處理器可係一微處理器或任何習用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狀態機。一處理器亦可實施為計算裝置之一組合,例如,一DSP及一微處理器之一組合、複數個微處理器、一或多個微處理器連同一DSP核心或任何其他此類組態。在某些實施方案中,可藉由一既定功能所特有之電路來執行特定步驟及方法。
在一或多項態樣中,可以硬體、數位電子電路、電腦軟體、韌體(包含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結構及其結構等效物)或其任何組合來實施所闡述之功能。亦可將本說明書中所闡述之標的物之實施方案實施為一或多個電腦程式,亦即,編碼於一電腦儲存媒體上以供資料處理設備執行或用以控制資料處理設備之操作之一或多個電腦程式指令模組。
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易於明瞭對本發明中所闡述之實施方案之各種修改,且本文中所定義之一般原理可在不背離本發明之精神或範疇之情況下適用於其他實施方案。因此,申請專利範圍並不意欲限於本文中所展示之實施方案,而是被賦予與本發明、本文中所揭示之原理及新穎特徵一致之最寬廣範疇。本文中排他地使用詞「例示性」以意指「充當一實例、例項或圖解」。本文中闡述為「例示性」之任何實施方案未必應理解為比其他實施方案更佳或更有利。另外,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易於瞭解,為便於闡述該等圖,有時使用術語「上部」及「下部」,且術語「上部」及「下部」指示對應於該圖在一適當定向之頁上之定向之相對位置,且可不反映如所實施之IMOD之適當定向。
亦可將本說明書中在單獨實施方案之上下文中闡述之某些特徵以組合形式實施於一單項實施方案中。相反地,亦可將在一單項實施方案之上下文中闡述之各種特徵單獨地或以任何適合子組合之形式實施於多項實施方案中。此外,儘管上文可將特徵闡述為以某些組合之形式起作用,且甚至最初係如此主張的,但在某些情形中,可自一所主張組合去除該組合之一或多個特徵,且該所主張組合可係針對一子組合或一子組合之變化形式。
類似地,雖然在該等圖式中以一特定次序繪示操作,但不應將此理解為需要以所展示之特定次序或以順序次序執行此等操作或執行所有所圖解說明之操作以達成期望結果。此外,該等圖式可以一流程圖之形式示意性地繪示一或多個實例性程序。然而,可將未繪示之其他操作併入示意性地圖解說明之實例性程序中。舉例而言,可在所圖解說明操作中之任何操作之前、之後、同時或之間執行一或多個額外操作。在某些情況中,多任務及平行處理可係有利的。此外,上文所闡述之實施方案中之各種系統組件之分離不應理解為需要在所有實施方案中進行此分離,而應理解為所闡述程式組件及系統通常可一起整合於一單個軟體產品中或封裝至多個軟體產品中。另外,其他實施方案亦在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在某些情形中,申請專利範圍中所陳述之動作可以一不同次序執行且仍達成期望結果。
Claims (37)
- 一種設備,其包括:一處理器,其用於驅動包含複數個共同線之一顯示器,該處理器經組態以:獲得用於複數個圖框之欲顯示之影像資料,其中該影像資料包含複數個影像區域;至少部分地基於該複數個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來選擇一高解析度顯示模式或一低解析度顯示模式;及根據該選定顯示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
-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處理器進一步經組態以至少部分地基於用於該複數個圖框內之該複數個影像區域之影像資料之一改變量來選擇該高解析度模式或該低解析度模式。
-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處理器經組態以在經改變影像區域之該空間分佈實質上經集中時選擇該高解析度模式,且其中該處理器經組態以在經改變影像區域之該空間分佈實質上經分散時選擇該低解析度模式。
- 如請求項3之設備,其中若用於一影像區域之該複數個圖框內之影像資料之該改變量超過一臨限值,則該影像區域係一經改變影像區域。
- 如請求項4之設備,每一圖框包含一像素陣列,其中每一影像區域包含該等像素之一子組,且其中該處理器經組態以至少部分地基於經改變影像區域之陣列內之位置來判定經改變影像區域之該空間分佈是實質上經集中或是實質上經分散。
- 如請求項5之設備,其中若經改變影像區域在每一圖框內實質上 相連且包含小於該圖框之區之一臨限值量,則該等經改變影像區域之該空間分佈實質上經集中。
-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低解析度模式具有比該高解析度模式高之一再新速率。
-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高解析度模式包含一單共同線定址模式,且其中該低解析度模式包含一多共同線定址模式,該多共同線定址模式判定將同時給多少共同線寫入相同資料。
-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經組態以與該處理器通信之一記憶體裝置。
-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驅動器電路,其經組態以將至少一個信號發送至該顯示器;及一控制器,其經組態以將該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發送至該驅動器電路。
-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影像源模組,其經組態以將該影像資料發送至該處理器。
- 如請求項11之設備,其中該影像源模組包含一接收器、收發器及傳輸器中之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輸入裝置,其經組態以接收輸入資料及將該輸入資料傳遞至該處理器。
-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顯示器包括一干涉式調變器。
- 一種更新一顯示器之方法,該方法包括:獲得欲顯示之影像資料;偵測用於欲顯示之複數個圖框內之複數個影像區域之影像資料之一改變量; 比較每一影像區域之該改變量與一臨限值以判定每一影像區域是否係一經改變影像區域;至少部分地基於該複數個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來選擇一高解析度顯示模式或一低解析度顯示模式;及根據該選定顯示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當該空間分佈經判定為實質上經集中時選擇該高解析度模式,及當該空間分佈經判定為實質上經分散時選擇該低解析度模式。
- 如請求項16之方法,其中每一圖框包含一像素陣列,其中每一影像區域包含該等像素之一子組,且其中對經改變影像區域之該空間分佈是實質上經集中或是實質上經分散之該判定係至少部分地基於經改變影像區域之陣列內之位置。
- 如請求項17之方法,其中若經改變影像區域在每一圖框內實質上相連且包含小於該圖框之區之一臨限值量,則該等經改變影像區域之該空間分佈實質上經集中。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該低解析度模式具有比該高解析度模式高之一再新速率。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該顯示器具有複數個共同線,其中根據該高解析度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包含選擇一單共同線定址模式,且其中根據該低解析度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包含選擇一多線定址模式,其中該多線定址模式判定將同時給多少共同線寫入相同資料。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欲顯示之該資料包含視訊資料。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欲顯示之該資料包含靜態影像。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欲顯示之該資料包含文字。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根據該選定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包含 僅更新該顯示器之一部分。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該選定模式減少電力消耗。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該顯示器包含一干涉式調變器陣列。
- 一種用於選擇一顯示器中之顯示模式之系統,該系統包括:用於獲得欲顯示之影像資料之構件;用於偵測用於欲顯示之複數個圖框內之複數個影像區域之影像資料之一改變量之構件;用於比較每一影像區域之該改變量與一臨限值以判定每一影像區域是否係一經改變影像區域之構件;用於至少部分地基於該複數個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間分佈來選擇一高解析度顯示模式或一低解析度顯示模式之構件;及用於根據該選定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之構件。
- 如請求項27之系統,其中用於獲得欲顯示之資料之該構件包含一輸入裝置。
- 如請求項27之系統,其中用於選擇一顯示模式之該構件包含一處理器。
- 如請求項27之系統,其中用於根據該選定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之該構件包含一共同驅動器。
- 如請求項27之系統,其中該顯示器包含一干涉式調變器。
- 一種用於處理用於經組態以驅動一顯示器之一程式之資料之電腦程式產品,該電腦程式產品包括:一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其上儲存有用於致使處理電路執行以下各項之程式碼:獲得用於複數個圖框之欲顯示之影像資料;至少部分地基於該複數個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區域之一空 間分佈來選擇一高解析度顯示模式或一低解析度顯示模式;及根據該選定顯示模式來更新該顯示器。
- 如請求項32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進一步包含用於致使處理電路至少部分地基於用於該複數個圖框內之複數個影像區域之影像資料之一改變量來選擇該顯示模式之程式碼。
- 如請求項32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顯示器包含一干涉式調變器。
- 一種用於在一顯示器中之高解析度模式與低解析度模式之間進行切換之模組,該模組包含經組態以執行以下各項之電路:當用於複數個連續圖框之影像資料在該等圖框之實質上經分佈部分中實質上改變時,將一顯示器之一顯示模式自一高解析度模式切換至一低解析度模式;及當用於該複數個連續圖框之影像資料在該等圖框之實質上經局部化部分中不實質上改變或實質上改變時,將該顯示器之該顯示模式自該低解析度模式切換至該高解析度模式。
- 如請求項35之模組,其中若複數個連續圖框內之經改變影像資料之區超過一臨限區,則用於該複數個連續圖框之影像資料實質上改變。
- 如請求項35之模組,其中該等圖框之實質上經局部化部分在每一圖框內包含實質上相連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261591795P | 2012-01-27 | 2012-01-27 | |
US13/589,996 US20130194295A1 (en) | 2012-01-27 | 2012-08-20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oosing display modes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6878A true TW201346878A (zh) | 2013-11-16 |
Family
ID=48869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03004A TW201346878A (zh) | 2012-01-27 | 2013-01-25 | 選擇顯示模式之系統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194295A1 (zh) |
JP (1) | JP2015510611A (zh) |
KR (1) | KR20140125820A (zh) |
CN (1) | CN104081448A (zh) |
TW (1) | TW201346878A (zh) |
WO (1) | WO2013112335A2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19108B (zh) * | 2017-01-25 | 2018-03-21 | 達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紙顯示器裝置 |
US10490114B2 (en) | 2017-01-25 | 2019-11-26 | E Ink Holdings Inc. | Electronic paper display apparatu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200640A (ja) * | 2012-03-23 | 2013-10-03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FR3004570B1 (fr) * | 2013-04-11 | 2016-09-02 | Aldebaran Robotics | Procede d'estimation de la deviation angulaire d'un element mobile relativement a une direction de reference |
KR102143618B1 (ko) * | 2014-01-17 | 2020-08-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프레임률 제어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
CN106464781B (zh) * | 2014-05-08 | 2020-11-03 | 索尼公司 |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
CN105788542B (zh) * | 2014-08-08 | 2018-05-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设备的刷新控制方法及装置 |
WO2016019753A1 (zh) * | 2014-08-08 | 2016-02-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设备的刷新控制方法及装置 |
US9967567B2 (en) * | 2014-11-03 | 2018-05-08 | Screenovate Technologies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hancing image quality of compressed video stream |
KR102275707B1 (ko) | 2015-05-04 | 2021-07-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드라이버,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
KR102447014B1 (ko) * | 2015-09-07 | 2022-09-2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타이밍 컨트롤러, 타이밍 컨트롤러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타이밍 컨트롤러의 구동 방법 |
US10140909B2 (en) * | 2015-09-14 | 2018-11-27 | Japan Display Inc. | Display device |
JP2017107043A (ja) * | 2015-12-09 | 2017-06-15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US10515606B2 (en) | 2016-09-28 | 2019-12-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Parallelizing display update |
CN108154851B (zh) | 2016-12-02 | 2020-08-11 |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纸显示设备的时序控制器电路 |
WO2018187449A1 (en) * | 2017-04-04 | 2018-10-11 | E Ink Corporation | Methods for driving electro-optic displays |
JP2019074593A (ja) * | 2017-10-13 | 2019-05-1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KR102330027B1 (ko) * | 2018-03-20 | 2021-11-23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디스플레이 구동 방법 |
US10948993B2 (en) * | 2018-06-07 | 2021-03-16 | Facebook, Inc. | Picture-taking within virtual reality |
KR20200005282A (ko) * | 2018-07-06 | 2020-01-15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미러리스 자동차의 측방 영상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
CN110702223B (zh) * | 2018-11-16 | 2022-12-13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感测电路 |
CN111462711A (zh) * | 2019-01-18 | 2020-07-28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优化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方法 |
CN109817168B (zh) * | 2019-03-29 | 2021-05-18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显示控制方法及设备 |
CN111831240B (zh) * | 2019-04-17 | 2022-02-2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终端屏幕的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2399157A (zh) * | 2019-08-15 | 2021-02-23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投影机及投影方法 |
KR102657681B1 (ko) * | 2020-08-04 | 2024-04-1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화면의 부분 영역을 빠르게 업데이트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
CN114327320A (zh) * | 2020-09-30 | 2022-04-12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KR20230039867A (ko) * | 2021-09-14 | 2023-03-2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잔상 분석부,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잔상 보상 방법 |
US12136387B2 (en) | 2022-07-29 | 2024-11-05 | Apple Inc. | Frame insertion and frame rate sequencing for panel glitch preven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87089A (ja) * | 1996-12-26 | 1998-07-14 | Canon Inc | 表示制御装置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
US7692642B2 (en) * | 2004-12-30 | 2010-04-06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isplay refresh |
KR20130108510A (ko) * | 2010-05-18 | 2013-10-04 | 퀄컴 엠이엠에스 테크놀로지스, 인크. | 디스플레이 모드 선택 시스템 및 방법 |
-
2012
- 2012-08-20 US US13/589,996 patent/US2013019429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3
- 2013-01-16 WO PCT/US2013/021741 patent/WO2013112335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1-16 JP JP2014554738A patent/JP2015510611A/ja active Pending
- 2013-01-16 KR KR1020147023710A patent/KR20140125820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3-01-16 CN CN201380006681.6A patent/CN104081448A/zh active Pending
- 2013-01-25 TW TW102103004A patent/TW201346878A/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19108B (zh) * | 2017-01-25 | 2018-03-21 | 達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紙顯示器裝置 |
US10490114B2 (en) | 2017-01-25 | 2019-11-26 | E Ink Holdings Inc. | Electronic paper display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112335A3 (en) | 2014-03-20 |
CN104081448A (zh) | 2014-10-01 |
JP2015510611A (ja) | 2015-04-09 |
US20130194295A1 (en) | 2013-08-01 |
KR20140125820A (ko) | 2014-10-29 |
WO2013112335A2 (en) | 2013-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346878A (zh) | 選擇顯示模式之系統及方法 | |
KR101158349B1 (ko) | 디스플레이의 전력 소비를 저감시키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 |
US20110285757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oosing display modes | |
US20110221798A1 (en) | Line multiplying to enable increased refresh rate of a display | |
JP2014514597A (ja) | 単一のインダクタから正電圧と負電圧とを供給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TW201308306A (zh) | 反射模式調變器之場色序架構 | |
JP2015504532A (ja) | ディスプレイのためのシフトされたクワッドピクセルおよび他のピクセルのモザイク | |
US20130100176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timizing frame rate and resolution for displays | |
KR20130052728A (ko) | 교호 방향으로의 프레임 버퍼 저장 및 검색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
US20130127881A1 (en)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a display | |
US20140327711A1 (en) | Content-preserving screen saver | |
JP2014513381A (ja) | 光ガイドのための光転向フィーチャパターン | |
KR20120098776A (ko) | 컬러 행 및 에너지 절감 행 구동 시퀀스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 |
TW201303828A (zh) | 用以減少線時間之方法及裝置 | |
JP2015501943A (ja) | 伝導性ラインに沿った側壁スペーサ | |
JP2014510951A (ja) | 色依存の書込み波形のタイミング | |
JP2014512566A (ja) | マルチカラーディスプレイを調整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JP2015502571A (ja) | 書込み波形のポーチ重複 | |
JP2014535074A (ja) | ディスプレイの駆動における極性反転の影響を低減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 |
JP2014531057A (ja) | フレームレートを上げるための適応ライン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