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0054A - 玻璃複合體、使用玻璃複合體之輸入裝置、及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玻璃複合體、使用玻璃複合體之輸入裝置、及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0054A
TW201340054A TW101145866A TW101145866A TW201340054A TW 201340054 A TW201340054 A TW 201340054A TW 101145866 A TW101145866 A TW 101145866A TW 101145866 A TW101145866 A TW 101145866A TW 201340054 A TW201340054 A TW 20134005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lass
glass member
arc
frame
fron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5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1107B (zh
Inventor
Junji Hashida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40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0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1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11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1Cover gla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32B2457/202LCD, i.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Re-Forming, After-Treatment, Cutting And Transporting Of Glass Products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與先前相比尤其能夠減小剝離應力之玻璃複合體、使用玻璃複合體之輸入裝置及電子機器。玻璃複合體10包括玻璃構件11、支撐玻璃構件之側方之框體20、及將兩者之間接著之接著構件30,且玻璃複合體10具有正面10a與背面10b,玻璃構件之複數個側面與框體之複數個側壁部由傾斜面13、14形成,在側面與側壁部之間形成有間隙40,接著構件30填充於間隙內,間隙40朝向正面側形成為前端較細之形狀。各側面間及各側壁部間各自從正面到背面由俯視下為大致圓弧狀之圓弧狀角部15~18、25~28構成。

Description

玻璃複合體、使用玻璃複合體之輸入裝置、及電子機器
本發明係關於玻璃複合體、使用玻璃複合體之輸入裝置及電子機器,尤其是關於能夠減小作用於玻璃構件與框體之接合部之剝離應力(內部殘留應力)之玻璃複合體之結構。
各專利文獻公開有由接著構件將主體部與位於其周圍之框體之間接合而成之複合體之結構。專利文獻1等具有主體部為玻璃之記載。
在各專利文獻中記載有下述構成:主體部之側面和與上述側面對向之框體之側壁部由與平面正交之垂直面形成,在形成於側面與側壁部之間之間隙內夾有接著劑。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1-14281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6-276623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2-366046號公報
然而,已知有如下情況,即,因加熱時框體與玻璃構件之間之線膨脹係數之不同而導致在先前之構成中較大之剝離應力(內部殘留應力)作用於玻璃構件與框體之間之接合部分,尤其是在呈垂直面之 側面及側壁部之角部分作用有較強之剝離應力。
因此,本發明用於解決上述先前之問題,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尤其是與先前相比能夠減小剝離應力(內部殘留應力)之玻璃複合體、使用玻璃複合體之輸入裝置及電子機器。
本發明之玻璃複合體之特徵在於,其具有玻璃構件、支撐上述玻璃構件之側方之框體、及將上述玻璃構件與上述框體接著之接著構件,上述玻璃複合體具有正面與背面,構成上述玻璃構件之複數個側面和與上述複數個側面對向之框體之複數個側壁部由傾斜面形成,在上述側面與上述側壁部之間形成有間隙,上述接著構件被填充於間隙內,上述間隙由從背面側朝向正面側前端較細之形狀形成,上述相鄰之各側面間及上述相鄰之各側壁部間各自從上述正面到上述背面由俯視下為大致圓弧狀之圓弧狀角部構成。
在本發明中,將玻璃構件之側面與框體之側壁部由其之間之間隙朝向正面側成為前端較細之形狀之傾斜面形成。並且,在本發明中,相鄰之各側面間及相鄰之各側壁部間各自從正面到背面由俯視下為大致圓弧狀之圓弧狀角部形成。如此,藉由將側面及側壁部形成為傾斜面,與形成為垂直面之先前例相比能夠減小作用於玻璃構件與框體之間之接合部分之剝離應力,此外,藉由將各側面之間及各側壁部之間形成為圓弧狀角部,與將角部不形成為圓弧狀而形成為有稜角之形狀之比較例相比,能夠減小剝離應力,尤其是能夠有效地緩和接合部分之在接著區域窄之正面附近之剝離應力。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各側面間之圓弧狀角部由比上述各側 壁部之間之圓弧狀角部更小之圓弧半徑形成。藉此,能夠從各圓弧狀角部之間之間隔到各側面與各側壁部之間之間隔而調整為大致固定間隔,能夠實現剝離應力之減小,並且能夠將接著構件適當地填充於玻璃構件與框體之間之間隙,從而能夠保持良好之接合狀態。
另外,在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圓弧狀角部從上述正面到上述背面以俯視下其圓弧半徑逐漸變大之方式形成。此時,較佳為上述圓弧狀角部分別由以平行於從上述正面朝向上述背面之厚度方向之方向為中心軸之同心圓之圓弧形成。藉此,與將各圓弧狀角部從正面到背面由固定半徑之大致圓弧狀形成相比,能夠更有效地實現剝離應力之減小。
另外,在本發明中,較佳為在上述正面之上述側面與上述側壁部之間形成有空隙。藉此,能夠有效地實現剝離應力之減小。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正面之上述玻璃構件及框體在同一平面上形成。藉此,能夠有效地減小剝離應力。
在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框體由樹脂形成。藉由將框體由樹脂形成,比起玻璃其耐衝擊性更優異,能夠容易地形成輕量且具有複雜之曲部、孔部之形狀。
本發明中之輸入裝置之特徵在於具有上述所記載之玻璃複合體、及由操作體在操作面上進行操作時能夠檢測操作位置之感測器構件。
另外,本發明中之電子機器之特徵在於,在上述輸入裝置之背面側配置有顯示裝置。
根據本發明,難以產生因玻璃構件與框體之間之熱膨脹係數之不同而導致之剝離,從而能夠提供可靠性優異之輸入裝置及電子機器。
在本發明中,將玻璃構件之側面與框體之側壁部由其之間之間隙朝向正面側而呈前端較細之形狀之傾斜面形成。並且在本發明中,各側面之間及各側壁部之間各自從正面到背面由俯視下呈大致圓弧狀之圓弧狀角部形成。如此,藉由將側面及側壁部形成為傾斜面,與形成為垂直面之先前例相比能夠減小作用於玻璃構件與框體之間之接合部分之剝離應力,此外,藉由將各側面之間及各側壁部之間形成為圓弧狀角部,與將角部不形成為圓弧狀而形成為有稜角之形狀之比較例相比,能夠減小剝離應力,尤其是能夠有效地緩和接合部分之在接著區域窄之正面附近之剝離應力。
1‧‧‧輸入裝置
1a‧‧‧輸入操作面
2‧‧‧玻璃複合體
3‧‧‧感測器構件
4‧‧‧顯示裝置
5‧‧‧裝飾層
10‧‧‧玻璃複合體
10a‧‧‧(玻璃複合體之)正面
10b‧‧‧(玻璃複合體之)背面
11‧‧‧玻璃構件
11a‧‧‧正面
11a1‧‧‧第一正面邊緣部
11a2‧‧‧第二正面邊緣部
11a3‧‧‧第三正面邊緣部
11a4‧‧‧第四正面邊緣部
11b‧‧‧背面
11b1‧‧‧第一背面邊緣部
11b2‧‧‧第二背面邊緣部
11b3‧‧‧第三背面邊緣部
11b4‧‧‧第四背面邊緣部
11c~11f‧‧‧側面
13、14‧‧‧傾斜面
15~18、25~28、33、34‧‧‧圓弧狀角部
20‧‧‧框體
20a‧‧‧正面
20a1‧‧‧第一正面邊緣部
20a2‧‧‧第二正面邊緣部
20a3‧‧‧第三正面邊緣部
20a4‧‧‧第四正面邊緣部
20b‧‧‧背面
20b1‧‧‧第一背面邊緣部
20b2‧‧‧第二背面邊緣部
20b3‧‧‧第三背面邊緣部
20b4‧‧‧第四背面邊緣部
20c~20f‧‧‧側壁部
21‧‧‧貫通孔
22‧‧‧開口
30‧‧‧接著構件
40‧‧‧間隙
42‧‧‧下框
43‧‧‧貫通孔
46‧‧‧延伸部
60‧‧‧玻璃複合體
61‧‧‧玻璃構件
61a‧‧‧正面
61b‧‧‧背面
62‧‧‧框體
62a‧‧‧正面
62b‧‧‧背面
63‧‧‧接著構件
64‧‧‧玻璃複合體
65‧‧‧玻璃複合體
66‧‧‧玻璃構件
67‧‧‧框體
70‧‧‧玻璃複合體
71‧‧‧玻璃構件
72‧‧‧框體
73‧‧‧貫通孔
97‧‧‧承受台
97a‧‧‧平坦面
G‧‧‧空隙
O1~O4‧‧‧軸
r1~r6‧‧‧圓弧半徑
t1‧‧‧空隙尺寸
t2、t3、t4‧‧‧空間寬度
θ1‧‧‧第一傾斜角
θ2‧‧‧第二傾斜角
圖1中,圖1(a)係本實施形態中之玻璃構件之平面圖,圖1(c)係將玻璃構件沿圖1(a)之A-A線剖開且從箭頭方向觀察到之縱向剖視圖,圖1(b)係本實施形態中之框體之平面圖,圖1(d)係將框體沿圖1(b)之B-B線剖開且從箭頭方向觀察到之縱向剖視圖。
圖2(a)係將圖1(a)所示之玻璃構件與圖1(b)所示之框體接合之玻璃複合體之平面圖。
圖2(b)係玻璃複合體之背面圖。
圖2(c)係沿圖3之D-D線剖開且從箭頭方向觀察到之平面剖視圖。
圖3係將玻璃複合體沿圖2(a)所示之C-C線剖開且從箭頭方向觀察到之局部放大縱向剖視圖。
圖4中,圖4(a)係示出使用本實施形態之玻璃複合體之輸入裝置及電子機器之縱向剖視圖,圖4(b)係使用本實施形態之玻璃複合體且局部與圖4(a)不同之輸入裝置之縱向剖視圖。
圖5(a)、(b)係示出其他實施形態之玻璃複合體之縱向剖視圖。
圖6係放大了玻璃構件及框體之各角部分之平面圖,尤其係將各角部由相同之半徑之大致圓弧狀形成之圖。
圖7係示出將玻璃構件與框體接合後之玻璃複合體之變化例之立體圖。
圖8係將圖7之玻璃複合體沿E-E線剖開之模式縱向剖視圖。
圖9係將圖7之玻璃複合體沿E-E線剖開之模式縱向剖視圖,示出與圖8不同之變化例。
圖10係用於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玻璃複合體之製造步驟之步驟圖(縱向剖視圖)。
圖11中,圖11(a)係以使角部之圓弧半徑變化且解析剝離應力之模擬而使用之實施例,圖11(b)係比較例之模式圖。
圖12係示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之角部之圓弧半徑與平均剝離應力之間之關係之圖表。
圖13係示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之角部之圓弧半徑與剝離應力(從正面朝向背面之在20%內之剝離應力)之間之關係之圖表。
圖14中,圖14(a)係以使正面之側面與側壁部之間之空隙之大小變化且解析剝離應力之模擬而使用之實施例,圖14(b)示出不佳之狀態,圖14(c)係比較例之模式圖。
圖15係示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之空隙尺寸與平均剝離應力之間之關係之圖表。
圖16係示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之空隙尺寸與剝離應力(從正面朝向背面之在20%內之剝離應力)之間之關係之圖表。
圖17係示出實施例中將角部由固定半徑之大致圓弧狀形成之情況與將角部由同心圓之大致圓弧狀形成之情況下之空隙與剝離應力之間之關係之圖表。
圖1(a)係本實施形態中之玻璃構件之平面圖,圖1(c)係將玻璃構件沿圖1(a)之A-A線剖開並從箭頭方向觀察到之縱向剖視圖,圖1(b)係 本實施形態中之框體之平面圖,圖1(d)係將框體沿圖1(b)之B-B線剖開並從箭頭方向觀察到之縱向剖視圖。圖2(a)係將圖1(a)所示之玻璃構件與圖1(b)所示之框體接合後之玻璃複合體之平面圖,圖2(b)係玻璃複合體之背面圖。圖3係將玻璃複合體沿圖2(a)所示之C-C線剖開並從箭頭方向觀察到之局部放大縱向剖視圖。圖4(a)係示出使用本實施形態之玻璃複合體之輸入裝置及電子機器之縱向剖視圖,圖4(b)係使用本實施形態之玻璃複合體且局部與圖4(a)不同之輸入裝置之縱向剖視圖。
圖2所示之玻璃複合體10係構成圖4(a)、圖4(b)所示之輸入裝置1之基材,在移動電話、便攜用之遊戲裝置等中使用。
圖2所示之玻璃複合體10構成為包括圖1(a)、(c)所示之玻璃構件11及圖1(b)、(d)所示之包圍玻璃構件11之周圍之框體20。如圖2、圖3、圖4所示,玻璃構件11介隔接著構件30而固定在框體20上。如圖2、圖3、圖4所示,在玻璃構件11與框體20之間設有可填充接著構件30之間隙40。
玻璃構件11具有透光性,能夠使顯示光透過。圖2所示之玻璃複合體2在厚度方向上具有正面10a與背面10b。
在本說明書中之透光性係指能夠使透明或半透明等光透過之狀態,意味著透過率在50%以上且較佳為在80%以上。玻璃構件11可以係通常玻璃、強化玻璃等,並沒有特別限定其種類。另外,玻璃構件11之線膨脹係數為8 ppm/K~10 ppm/K左右。
另一方面,框體20使用具有透光性之構件,例如,其一部分被著色。例如,框體20藉由向金屬模具填充熱塑性樹脂而成形。例如,框體20由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形成。再者,框體20除了使用熱塑性樹脂以外,還能夠使用熱固化性樹脂、光固化性樹脂。框體20之線膨脹係數為10 ppm/K~100 ppm/K左右。另外,藉由 將框體20由成形樹脂形成,比起玻璃而使耐衝擊性更優異,從而能夠容易地形成輕量且具有複雜之曲部、孔部之形狀。
接著構件30較佳為使可見光透過之透明樹脂。若接著構件30使用使可見光透過之透明類型之樹脂,則與玻璃構件11之間之邊界不顯眼,而大致形成為一體化而能夠形成具有透光性之區域,從而能夠形成在目視觀察中呈透明之玻璃複合體。進而,當與透明樹脂之框體20組合時,能夠形成為整體透明之玻璃複合體10。但是,如下述般,例如在裝飾區域覆蓋到接著構件30之位置之情況下,接著構件30也可以不具有透光性,材質也並不限定於透明樹脂。裝飾區域(非透光性區域)之形成能夠藉由印刷等來進行。
另外,較佳為在接著構件30使用液性之常溫固化型接著劑即紫外線固化型之樹脂。紫外線固化型之樹脂能夠在短時間內固化,由於接著時之溫度變化、體積收縮小,因此殘留應力小。另外,將玻璃構件11與框體20接著之步驟簡單,量產性優異。另外,除了常溫固化型以外,還能夠使用熱固化兼用型之紫外線固化樹脂。若係低收縮、低應力則接著時之殘留應力小,因此能夠使用聚氨酯系、丙烯酸類、環氧類等熱固化兼用型之紫外線固化樹脂。
如圖1(a)、(c)所示,玻璃構件11具備在厚度方向上對向之平坦面之正面11a與背面11b,在厚度方向(Z)上具有固定之厚度。
在玻璃構件11之正面11a具備:與X1-X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Y1側之第一正面邊緣部11a1;與X1-X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Y2側之第二正面邊緣部11a2;與Y1-Y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X1側並將第一正面邊緣部11a1與第二正面邊緣部11a2之間連接之第三正面邊緣部11a3;及與Y1-Y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X2側並將第一正面邊緣部11a1與第二正面邊緣部11a2之間連接之第四正面邊緣部11a4。
另外,在玻璃構件11之背面11b具備:與X1-X2方向平行且形成 於Y1側之第一背面邊緣部11b1;與X1-X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Y2側之第二背面邊緣部11b2;與Y1-Y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X1側、並連接第一背面邊緣部11b1與第二背面邊緣部11b2之間之第三背面邊緣部11b3;及與Y1-Y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X2側、並連接第一背面邊緣部11b1與第二背面邊緣部11b2之間之第四背面邊緣部11b4。
而且,玻璃構件11具備:連接正面11a之第一正面邊緣部11a1與背面11b之第一背面邊緣部11b1之間之第一側面11c;連接正面11a之第二正面邊緣部11a2與背面11b之第二背面邊緣部11b2之間之第二側面11d;連接正面11a之第三正面邊緣部11a3與背面11b之第三背面邊緣部11b3之間之第三側面11e;及連接正面11a之第四正面邊緣部11a4與背面11b之第四背面邊緣部11b4之間之第四側面11f。
在本實施形態中,玻璃構件11設為平板狀。但是,玻璃構件11之正面11a可藉由加工而成為凸型之彎曲面狀,亦可為凹型之彎曲面狀。
再者,玻璃構件11之正面11a構成輸入裝置1之輸入操作面1a(參照圖4(a)、(b))。
如圖1(a)、(c)所示,各側面11c~11f由具備第一傾斜角θ1之第一傾斜面13形成。在此,第一傾斜角θ1由自背面11b之傾斜角度表示。如圖1(c)所示,玻璃構件11之縱剖面呈梯形狀。
如圖1(b)、(d)所示,框體20具備在厚度方向(Z)上對向之正面20a與背面20b,並在厚度方向(Z)上具有固定之厚度尺寸。
框體20在其中央形成有從正面20a貫通至背面20b之貫通孔21。在貫通孔21之正面20a側之周圍具備:與X1-X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Y1側之第一正面邊緣部20a1;與X1-X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Y2側之第二正面邊緣部20a2;與Y1-Y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X1側、並連接第一正面邊緣部20a1與第二正面邊緣部20a2之間之第三正面邊緣部20a3;及與Y1- Y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X2側、並連接第一正面邊緣部20a1與第二正面邊緣部20a2之間之第四正面邊緣部20a4。
另外,在框體20之背面20b側之周圍具備:與X1-X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Y1側之第一背面邊緣部20b1;與X1-X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Y2側之第二背面邊緣部20b2;與Y1-Y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X1側並將第一背面邊緣部20b1與第二背面邊緣部20b2之間連接之第三背面邊緣部20b3;及與Y1-Y2方向平行且形成於X2側並將第一背面邊緣部20b1與第二背面邊緣部20b2之間連接之第四邊緣部20b4。
而且,在貫通孔21之周圍具備:將正面20a之第一正面邊緣部20a1與背面20b之第一背面邊緣部20b1之間連結之第一側壁部20c;將正面20a之第二正面邊緣部20a2與背面20b之第二背面邊緣部20b2之間連結之第二側壁部20d;將正面20a之第三正面邊緣部20a3與背面20b之第三背面邊緣部20b3之間連結之第三側壁部20e;及將正面20a之第四正面邊緣部20a4與背面20b之第四背面邊緣部20b4之間連結之第四側壁部20f。
如圖1(b)、(d)所示,各側壁部20c~20f由具備第二傾斜角θ2之第二傾斜面14形成。在此,第二傾斜角θ2由與貫通孔21之下正面20b間之傾斜角度表示。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傾斜角θ1與第二傾斜角θ2為不同之值,形成為第一傾斜角θ1>第二傾斜角θ2。即,第一傾斜角θ1更陡,第二傾斜角θ2更緩和。
傾斜角θ1、θ2並未限定,例如第一傾斜角θ1調整為45°左右,第二傾斜角θ2調整為25°左右。
在此,圖1(a)、(c)所示之玻璃構件11之正面11a之大小比圖1(b)、(d)所示之框體20之貫通孔21之正面20a側之大小略小。因此,如圖2、圖3所示,在各正面邊緣部11a1~11a4與各正面邊緣部20a1~20a4之 間形成有空隙G,上述各正面邊緣部11a1~11a4形成在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f與正面11a之間,上述各正面邊緣部20a1~20a4形成在框體20之各側壁部20c~20f與位於貫通孔21之周圍之正面20a之間。
另外,根據上述傾斜角θ1、θ2之不同,形成在各背面邊緣部11b1~11b4與各背面邊緣部20b1~20b4之間之空間寬度t2形成為比正面側之空隙G之空隙尺寸t1大,上述各背面邊緣部11b1~11b4形成在玻璃構件11之背面11b與各側面11c~11f之間,上述各背面邊緣部20b1~20b4形成在框體20之各側壁部20c~20f與位於貫通孔21之周圍之背面20b之間。因此,如圖3、圖4所示,形成於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f與框體20之各側壁部20c~20f之間之間隙40從背面側朝向正面側逐漸地呈前端較細之形狀。
在圖1(b)、(d)中,在框體20之貫通孔21之周圍擴展之正面20a及背面20b都形成為與X-Y平面平行之面,但也能夠將例如正面20a由曲面狀形成。
在本實施形態中,圖1(a)、(c)所示,玻璃構件11之相鄰之各側面11c~11f之間由在俯視下從厚度方向(Z)之正面11a到背面11b而呈大致圓弧狀之圓弧狀角部15~18構成。在此「大致圓弧」也包含因製造誤差等而不是特別準確之圓弧之情況。
如圖1(a)、(c)所示,在第一側面11c與第三側面11e之間之邊界部(稜線、角部)形成第一圓弧狀角部15。在此,如圖1(a)及圖2(a)、(b)所示,第一圓弧狀角部15從正面11a側、背面11b側觀察呈大致圓弧狀,進而,在從正面11a到背面11b之間之厚度內之整個區域呈大致圓弧狀。「由在俯視下從正面11a到背面11b呈大致圓弧狀之圓弧狀角部15~18構成」係指,從正面11a側、背面11b側觀察呈大致圓弧狀,並且如圖2(c)所示,在沿圖3之D-D線剖開且從箭頭方向觀察到之平面剖面中呈大致圓弧狀。在此。「平面剖面」係指,在厚度尺寸內從與XY 平面平行之面方向剖開且從正面側觀察到之剖面。因此,圖2(c)表示某一平面剖面,在本實施形態中,無論從厚度範圍內之哪一位置剖開,在此時展現之平面剖面中角部都呈圓弧狀。圖2(c)所示之間隙40之空間寬度t5比圖2(a)之空隙尺寸t1大且比圖2(b)之空間寬度t2小。
另外,如圖1、圖3所示,第一圓弧狀角部15由位於第一圓弧狀角部15附近之以與厚度方向(Z)平行之方向為軸O1之同心圓之大致圓弧狀形成。
即,如圖3所示,第一圓弧狀角部15在玻璃構件11之正面11a上由距離軸O1圓弧半徑為r1之圓弧狀形成,在玻璃構件11之背面11b上由距離軸O1圓弧半徑為r2之圓弧狀形成。在正面11a與背面11b之間,根據第一傾斜面13之傾斜角θ1,形成為圓弧半徑r3從正面11a側朝向背面11b側逐漸變大之圓弧狀。
如上所述,僅對第一圓弧狀角部15進行了說明,而在第二圓弧狀角部16~第四圓弧狀角部18中也相同。即,第二圓弧狀角部16~第四圓弧狀角部18由位於各圓弧狀角部16~18附近之以與厚度方向(Z)平行之方向為軸O2~O4之同心圓之圓弧形成。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b)、(d)所示,在框體20之貫通孔21之周圍相鄰之各側壁部20c~20f之間由從厚度方向(Z)之正面20a朝向背面20b而平面剖面呈大致圓弧狀之圓弧狀角部25~28構成。在此,「大致圓弧」也包含因製造誤差等而不是特別準確之圓弧之情況。
如圖1(b)、(d)所示,在第一側壁部20c與第三側壁部20e之間之邊界部(稜線、角部)形成有第一圓弧狀角部25。如圖1、圖2所示,第一圓弧狀角部25從正面20a側、背面20b側觀察時由大致圓弧狀形成。另外,在從正面20a到背面20b之間之厚度內之整個區域,在第一圓弧狀角部25,從與XY平面平行之面方向上之剖面呈大致圓弧狀。如圖1、圖3所示,第一圓弧狀角部25由位於第一圓弧狀角部25附近之以與厚 度方向(Z)平行之方向為軸O1之同心圓之大致圓弧狀形成。
即,如圖3所示,第一圓弧狀角部25在框體20之正面20a上由距離軸O1圓弧半徑為r4之圓弧狀形成,在框體20之背面20b上由距離軸O1圓弧半徑為r5之圓弧狀形成。在正面20a與背面20b之間,根據第二傾斜面14之傾斜角θ2,形成為圓弧半徑r6從正面20a側朝向背面20b側逐漸變大之圓弧狀。
如上所述,僅對第一圓弧狀角部25進行了說明,而在第二圓弧狀角部26~第四圓弧狀角部28中也相同。即,第二圓弧狀角部26~第四圓弧狀角部28由位於各圓弧狀角部26~28附近之以與厚度方向(Z)平行之方向為軸O2~O4之同心圓之圓弧形成。
如圖3所示,當對構成形成於玻璃構件11側之第一圓弧狀角部15之圓弧半徑r1~r3、與構成形成於框體20側之第一圓弧狀角部25之圓弧半徑r4~r6進行對比時,在相同之厚度位置中存在圓弧半徑r4~r6>圓弧半徑r1~r3之關係。在其他圓弧狀角部16~18、26~28中也相同。
另外,如圖1、圖3所示,玻璃構件11之第一圓弧狀角部15、與框體20之第一圓弧狀角部25由以相同之軸O1為中心軸之同心圓之圓弧構成。另外,第二圓弧狀角部16、26彼此、第三圓弧狀角部17、27彼此、及第四圓弧狀角部18、28彼此分別也由以相同之軸O2~O4為中心軸之同心圓之圓弧構成。
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中,向在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f與框體20之各側壁部20c~20f之間、及玻璃構件11之各圓弧狀角部15~18與框體20之各圓弧狀角部25~28之間形成之間隙40填充有接著構件30,從而使玻璃構件11與框體20之間被接合(參照圖2、圖3、圖4)。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圖4所示,將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f與框體20之各側壁部20c~20f由其之間之間隙40朝向正面側逐漸變細之形狀之傾斜面13、14形成。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將相鄰之各側面11c~11f之間及相鄰之各側壁部20c~20f之間分別由具備從厚度方向(Z)之正面到背面呈大致圓弧狀之平面剖面之圓弧狀角部15~18、25~28構成。藉此,能夠有效地減小在線膨脹係數之不同之玻璃構件11與框體20之間之接合部分產生之剝離應力(內部殘留應力)。再者,在下述之模擬中,將剝離應力評價為在接著構件30與玻璃構件11之間之角部之剝離應力。
另外,如下述之模擬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將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f及框體20之各側壁部20c~20f由傾斜面13、14形成,與將各側面及各側壁部形成為垂直面之先前例相比,能夠有效地減小作用於玻璃構件11與框體20之間之接合部分之剝離應力,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將玻璃構件11之相鄰之各側面11c~11f之間及框體20之相鄰之各側壁部20c~20f形成為圓弧狀角部15~18、25~28,與將角部不形成為圓弧狀而形成為有稜角之形狀之比較例相比,能夠減小剝離應力,能夠有效地緩和尤其係在接合部分之接著區域窄之正面附近之剝離應力。
圖6所示之局部平面圖(從正面側觀察玻璃複合體之一部分)示出其他實施形態,在圖6中,玻璃構件11之圓弧狀角部33與框體20之圓弧狀角部34由相同之圓弧半徑形成。上述構成也僅係實施形態之一個例子,而當將位於內側之玻璃構件11之圓弧狀角部33與位於外側之框體20之圓弧狀角部34形成為相同之圓弧半徑時,如圖6所示,在玻璃構件11與框體20之間產生較大之空間寬度t3和比空間寬度t3窄之空間寬度t4,上述空間寬度t3、t4之差容易變大。因此,接著構件30不會順暢地流入至間隙40之整個區域,有因容易地形成無接著構件30之空隙部分等而使接合狀態變得不穩定之情況。
藉此,如圖1~圖3所示,較佳為將框體20側之各圓弧狀角部25~28由半徑比玻璃構件11側之各圓弧狀角部15~18大之圓弧狀形成。 藉此,從玻璃構件11之各圓弧狀角部15~18與框體20之各圓弧狀角部25~28之間之間隙40到各側面11c~11f與各側壁部20c~20f之間之間隙40形成為大致固定間隔,能夠實現剝離應力減小,並且將接著構件30適當地填充於玻璃構件11與框體20之間之間隙40,從而能夠保持良好之接合狀態。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也能夠將例如玻璃構件11之各圓弧狀角部15~18從正面11a到背面11b由圖3所示之固定之圓弧半徑r1形成,將框體20之各圓弧狀角部25~28從正面20a到背面20b由圖3所示之固定之圓弧半徑r1、r4形成,而如圖3所示,藉由將各圓弧狀角部15、25(16~18、26~28)由從正面到背面而以與厚度方向(Z)平行之軸O1為中心軸之同心圓之圓弧形成,藉此能夠有效地減小剝離應力(內部殘留應力)。
另外,也能夠不形成為圖3所示般之同心圓之圓弧狀,而是將玻璃構件11側之各圓弧狀角部15~18及框體20側之各圓弧狀角部25~28形成為圓弧半徑從正面到背面而逐漸變大之方式,藉由將圖3所示之各圓弧狀角部由從正面到背面呈同心圓之圓弧狀形成,能夠有效地減小在圓弧狀角部之剝離應力,並且加工變得容易,從而能夠實現生產成本之降低。
另外,用於將玻璃構件11側之各圓弧狀角部15~18由同心圓之圓弧狀形成之軸O1~O4、與用於將框體20側之各圓弧狀角部25~28由同心圓之圓弧狀形成之軸O1~O4也可以形成為多少在平面方向上錯開之狀態。但是,位於外側之框體20之各圓弧狀角部25~28之圓弧半徑設定為比位於內側之玻璃構件11之各圓弧狀角部15~18之圓弧半徑大。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圖3所示,較佳為在玻璃構件11之各正面邊緣部11a1~11a4、與框體20之貫通孔21之各正面邊緣部20a1~20a4之間形成有空隙G。藉此,比起各側面11c~11f與各側壁部 20c~20f之間在正面側接觸之狀態,能夠更有效地減小剝離應力,尤其係能夠有效地減小在正面附近之接合部分產生之剝離應力。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玻璃構件11之正面11a與框體20之正面20a在同一面上形成。例如,如下述之模擬所示,與框體20越上玻璃構件11之正面11a之構成相比,能夠有效地實現剝離應力之減小。
對尺寸進行說明。
圖1(a)、(c)所示之玻璃構件11之寬度尺寸(X1-X2方向之尺寸)為60~110 mm左右,長度尺寸(Y1-Y2方向之尺寸)為40~60 mm左右。另外,玻璃構件11之厚度尺寸為0.5~1.5 mm左右。另外,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f之傾斜角θ1為30~60°左右。
另外,框體20之外周之寬度尺寸(X1-X2方向之尺寸)為80~130 mm左右,外周之長度尺寸(Y1-Y2方向之尺寸)為50~70 mm左右。另外,框體20之厚度尺寸為0.5~1.5 mm左右。另外,形成於框體20之貫通孔21之寬度尺寸(X1-X2方向之尺寸)為80~130 mm左右,長度尺寸(Y1-Y2方向之尺寸)為50~70 mm左右。另外,框體20之各側壁部20c~20f之傾斜角θ2為20~50°左右。
另外,空隙尺寸t1(參照圖2(a))在0 μm以上150 μm以下左右,形成在玻璃複合體10之背面側之空間寬度t2(參照圖2(b))比空隙尺寸t1大。
另外,圖3所示之玻璃構件11之在各圓弧狀角部15~18之正面側之圓弧半徑r1比0 mm大即可,另外,玻璃構件11之在各圓弧狀角部15~18之背面側之圓弧半徑r2較佳為圓弧半徑r1以上,進一步較佳為比圓弧半徑r1大。另外,框體20之在各圓弧狀角部25~28之正面側之圓弧半徑r4較佳為圓弧半徑r1以上,進一步較佳為比圓弧半徑r1大。另外,框體20之在各圓弧狀角部25~28之背面側之圓弧半徑r5較佳為 圓弧半徑r4以上,進一步較佳為比圓弧半徑r4大。
圖4(a)係使用本實施形態中之玻璃複合體10之輸入裝置1及使用輸入裝置1之電子機器2之局部縱向剖視圖。
如圖4(a)所示,在玻璃複合體10之背面10b設有感測器構件3。感測器構件3係例如薄片狀之靜電電容型感測器。感測器構件3與玻璃複合體10之間介隔透明之黏著層而接合。感測器構件3之結構並未特別地限定,例如為在透明基材之正面配置有由ITO等構成之電極之構成。當利用手指等操作體在輸入裝置1(電子機器2)之輸入操作面1a上進行操作時,其操作位置(XY座標位置)可基於感測器構件3之靜電電容變化而被檢測。
如圖4所示,在輸入裝置1之背面側配置有液晶顯示器(LCD)等之顯示裝置4,能夠從輸入裝置1之輸入操作面1a觀察到顯示裝置4之顯示形態,在本實施形態中,能夠一邊觀察映在輸入操作面1a之顯示形態一邊進行輸入操作。
圖4(b)所示之輸入裝置1中,在玻璃複合體10之背面設有裝飾層5。裝飾層5係非透光性材質且印刷形成於玻璃複合體10之背面者。裝飾層5形成在框體20之背面、或從框體20之背面遍布玻璃構件11之背面之外周部分而形成。在厚度方向(Z)上未設有裝飾層5之玻璃構件11之部分為顯示部。可在圖4(b)所示之輸入裝置1之背面與圖4(a)同樣地配置顯示裝置4而構成電子機器2。
於圖5(a)所示之其他實施形態之玻璃複合體10中,在框體20(上框)之背面設有下框42。與框體20相同,在下框42也設有貫通孔43,但貫通孔43之大小比設置在框體20之貫通孔21更小。根據圖5(a)之構成,能夠由下框42支撐玻璃構件11之背面。
在圖5(b)之構成中,在框體20上一體地形成有延伸出玻璃構件11之背面之伸出部46。藉此,能夠由伸出部46支撐玻璃構件11之背面。
另外,也能夠將感測器構件3、裝飾層5、或未圖示之正面構件(正面薄膜)配置在玻璃複合體10之玻璃構件11之正面11a及框體20之正面20a。
圖7係顯示圖1、圖2之玻璃複合體10之變化例之其他實施形態之立體圖,圖8係沿圖7之E-E線剖開之模式剖視圖。圖1及圖2所示之玻璃複合體10係構成輸入裝置1之基材,且使用在移動電話、便攜用之遊戲裝置等中。
如圖7所示,玻璃複合體10形成為具有玻璃構件11與包圍玻璃構件11之區域之框體20。玻璃構件11介隔接著構件30而固定於框體20。如圖7及圖8所示,設有可填充接著構件30之間隙40。玻璃構件11具有透光性,能夠使顯示光透過。
另一方面,框體20使用透光性構件,其一部分被著色。框體20藉由向模具填充熱塑性樹脂而成形。如圖7所示,在框體20設有開口21、22。將開口21作為收聽口、將開口22作為發話口、將玻璃構件11之區域作為顯示部,從而能夠適用於移動電話之殼體。另外,框體20具有周圍之端部從正面側朝向背面側彎曲之彎曲部及與彎曲部相連之側部。再者,在該情況下,麥克風、揚聲器、及液晶顯示裝置配設在玻璃複合體10之背面側。
圖9係使用圖8之變化例之其他實施形態之玻璃複合體10之輸入裝置2之模式剖視圖。如圖9所示,在玻璃複合體10之背面10b設有感測器構件3。感測器構件3係例如薄膜狀之靜電電容型感測器。感測器構件3與玻璃複合體10之間介隔透明之黏著層而接合。感測器構件3之構成並沒有特別地限定,例如係在透明基材之正面配置有由ITO等構成之電極之構成。當由手指等操作體在輸入裝置之輸入操作面1a進行操作時,其操作位置(XY座標位置)能夠基於感測器構件3之靜電電容變化而被檢測。另外,在框體20(上框)之背面側設有與框體20(上框) 分開形成之下框42。與框體20相同,在下框42也設有貫通孔43,但貫通孔43之大小比設置在框體20之貫通孔21小。根據圖9之構成,將玻璃構件11之背面11b、間隙40內之接著構件30、及框體20(上框)之背面20b介隔感測器構件3由下框42支撐,從而能夠加強玻璃構件11與框體20間之接合強度。下框42介隔黏著層與玻璃複合體10接合。另外,感測器構件3以薄片狀形成,當遍及玻璃構件11之背面11b、間隙40內之接著構件30、及框體20(上框)之背面20b形成時,能夠加強玻璃構件11與框體20之間之接合強度。
使用圖10對玻璃複合體10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將圖1(b)、(d)所示之框體20以在上下方向上反轉180度之狀態下(即將正面20a作為下側、將背面20b作為上側)設置在圖10所示之承受台97之平坦面97a上。因此,在將框體20設置在承受台97上之狀態下,框體20之貫通孔21從下正面側朝向正面側而逐漸擴展。
接著,與框體20相同,將圖1(a)、(c)所示之玻璃構件11以在上下方向上反轉180度之狀態下(即將正面11a作為下側、將背面11b作為上側)插入至框體20之貫通孔21內。
此時,如使用圖1進行說明般,包圍框體20之貫通孔21之各側壁部20c~20f之第二傾斜角θ2比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f之第一傾斜角θ1緩和,貫通孔21形成為比玻璃構件11大,因此能夠容易地將玻璃構件11插入至框體20之貫通孔21內。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即使在玻璃構件11之中心與框體20之貫通孔21之中心稍錯開之狀態下將玻璃構件11插入至貫通孔21,玻璃構件11之側面也被向貫通孔21之側壁部引導而移動,從而能夠適當地將玻璃構件11插入至貫通孔21內。藉此,能夠使玻璃構件11之正面11a與框體20之正面20a在同一平面上對齊。
成為在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f之正面側之邊緣部11a1~11a4 與框體20之各側壁部20c~20f之正面側之邊緣部20a1~20a4之間形成有空隙G之狀態(參照圖2(a)、圖3等)。另外,能夠形成夾在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f與框體20之各側壁部20c~20f之間之間隙40,藉由向該間隙40內填充接著構件30能夠將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f與框體20之各側壁部20c~20f之間接合。
在此,如圖10所示,可以在將玻璃構件11插入至框體20之貫通孔21內之前,將接著構件30預先塗敷在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f(或框體20之各側壁部20c~20f),或者也可以在將玻璃構件11插入至框體20之貫通孔21內之後,向間隙40內填充接著構件30。
接著構件30能夠使用常溫固化型、熱固化兼用型之紫外線固化樹脂。
藉此,在接著構件30之填充後,進行紫外線照射、或紫外線照射與加熱固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將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11c~11d之間及框體20之貫通孔21之各側壁部20c~20f之間由圓弧狀角部15~18、25~28構成。藉此,能夠從各側面11c~11f與各側壁部20c~20f之間到各圓弧狀角部15~18、25~28之間簡單且均勻地填充接著構件30。
尤其係藉由將框體20側之各圓弧狀角部25~28由半徑比玻璃構件11側之各圓弧狀角部15~18大之圓弧形成,進而將各圓弧狀角部15~18、25~28由同心圓狀之圓弧形成,能夠從各側面11c~11f與各側壁部20c~20f之間到各圓弧狀角部15~18、25~28之間消除空間寬度急劇變化之位置,能夠使接著構件30遍及地流入至間隙40內,從而能夠利用接著構件30將玻璃構件11與框體20之間適當地接合。
實施例 (基於圓弧狀角部之圓弧半徑之有限要素法之模擬)
首先,完成圖11(a)所示之縱剖面形狀之玻璃複合體10之模型並 進行基於有限要素法之模擬。圖11(a)所示之玻璃複合體10構成為包括圖1等所示之玻璃構件11、框體20、及接著構件30。但是,在圖11(a)中,玻璃構件11之在正面側之各正面邊緣部D與形成於框體20之貫通孔21之各正面邊緣部E相接。在該模擬中,將玻璃構件11之各側面之傾斜角度θ1設定為45°,將貫通孔21之各側壁部之傾斜角度θ2設定為25°。
在模擬中使用之玻璃構件11之線膨脹係數為8 ppm/K,框體20之線膨脹係數為70 ppm/K。另外,接著構件30使用固化後之線膨脹係數為180 ppm/K之丙烯酸系接著劑。另外,將玻璃構件11之縱橫長度形成為60×40 mm,將厚度形成為0.75 mm。另外,將框體20之外周之縱橫長度形成為80×52 mm,將厚度形成為0.75 mm。另外,將貫通孔21之縱橫長度形成為60×40 mm。再者,玻璃構件、框體及接著構件之材質和尺寸在圖12、圖13、圖15~圖17之全部之模擬中均相同。再者,在使空隙尺寸變化之模擬中,貫通孔21之縱橫長度以60×40 mm為基本而根據空隙尺寸變化。
在模擬中,使圖3所示之在各角部之圓弧半徑r1在0 mm~1 mm之範圍內變化。再者,在該模擬中,將玻璃構件11之各角部15~18從正面側到背面側設為相同之固定之圓弧半徑r1,並使其在0 mm~1 mm之範圍內變化。相同地,框體20側之各角部也從正面側到背面側設為相同之固定之圓弧半徑r1,並使其在0 mm~1 mm之範圍內變化。再者,對於將半徑r1設為0 mm之形態而言,因角部係不由圓弧狀形成之有稜角之角部而作為比較例1,將半徑r1設為比0 mm大且角部由圓弧狀形成之構成作為實施例。
另外,作為比較例2而製成圖11(b)所示之玻璃複合體70之模型並進行基於有限要素法之模擬。在圖11(b)所示之玻璃複合體70中,玻璃構件71之各側面與形成在框體72之貫通孔73之各側壁部由垂直面形 成。在比較例2中,將玻璃構件71之各側面間之各角部及框體72側之各側壁部間之各角部形成為由在0 mm~1 mm之範圍內變化之圓弧半徑r1構成之圓弧狀。
另外,圖11(b)中之玻璃構件71之各側面與框體72之貫通孔73之各側壁部相接。
在模擬中,將玻璃複合體10、70放置在80℃之環境下,對在接著構件30與玻璃構件11、71之間之角部分產生之剝離應力(內部殘留應力)進行解析。圖12示出其解析結果。
圖12所示之縱軸之「平均剝離應力」係將在從正面側到背面側之整個區域產生之剝離應力(內部殘留應力:與玻璃角部之側面垂直之拉伸殘留應力)平均化而得到的。
如圖12所示,可知實施例與比較例1、2相比能夠更有效地減小剝離應力。另外,藉由增大圓弧狀角部之圓弧半徑r1,在比較例2中使平均剝離應力變小,而在本實施例中,僅就相同之圓弧半徑r1來看,能夠使平均剝離應力小於比較例2。
但是,在圖12之模擬中,為了求出平均剝離應力,在實施例中,對作用於玻璃構件11與接著構件30間之界面之正面附近之剝離應力為何種程度進行解析,因此對從正面到背面以厚度比率在20%之範圍內之接著構件30與玻璃構件11之間之剝離應力進行解析。圖13示出其解析結果。
如圖13所示,在實施例中,可知藉由增大圓弧狀角部之圓弧半徑r1,能夠有效地減小作用於正面附近之接著構件30與玻璃構件11之間之剝離應力。
(空隙尺寸之模擬)
接著製成圖14(a)所示之玻璃複合體60(基於有限要素法之模擬之模型1))。在圖14(a)中,玻璃構件61與框體62之間由接著構件63接 合。將玻璃構件61之各側面及框體62之各側壁部之傾斜面之傾斜角度θ1、θ2分別設為45°及25°。如圖14(a)所示,玻璃構件61之正面61a與框體62之正面62a在同一面上形成。
在模擬中,使玻璃構件61與框體62之間之形成在正面側之空隙尺寸在0~0.1 mm之範圍內變化。
另外,將玻璃構件61之各圓弧狀角部從正面61a到背面61b形成為固定之圓弧半徑0.6 mm,將框體62之各圓弧狀角部從正面62a到背面62b地形成為固定之圓弧半徑0.75 mm。
另外,在圖14(b)所示之玻璃複合體64(基於有限要素法之模擬之模型2)中,玻璃構件61、框體62之構成與圖14(a)所示之玻璃複合體60相同,而框體62成為越上玻璃構件61之正面61a之狀態,框體62之正面62a與玻璃構件61之正面61a不在同一面上形成。在圖14(b)中,將越上寬度設在0~0.1 mm之範圍內而進行模擬。另外,玻璃構件61之各圓弧狀角部與框體62之各圓弧狀角部之各圓弧半徑與模型1相同。再者,在圖15、圖16之圖表中,橫軸之空隙尺寸被表示為負值。
另外,圖14(c)所示之玻璃複合體65(基於有限要素法之模擬之模型3)中,與圖11(b)相同,包括側面及側壁部形成為垂直面之玻璃構件66及框體67。而且,在模擬中,使在玻璃構件61與框體62之正面側形成之空隙尺寸在0~0.1 mm之範圍內變化。另外,玻璃構件61之各圓弧狀角部與框體62之各圓弧狀角部之各圓弧半徑與模型1相同。
圖15所示之縱軸之「平均剝離應力」係將在從正面側到背面側之整個區域產生之在接著構件與玻璃構件之角部之間之剝離應力(內部殘留應力:與玻璃角部之側面垂直之拉伸殘留應力)平均化而得到的。
如圖15所示,在將玻璃構件66之各側面及框體67之各側壁部形成為垂直面之模型3中,與模型1相比,剝離應力變得非常大。
接著,對於模型1及模型2,進行從正面到背面地對厚度比率在20%之範圍內之接著構件與玻璃構件之間之剝離應力進行解析。圖16示出其解析結果。
如圖16所示,可知模型1比模型2更能夠減小剝離應力。
如此,可知藉由將玻璃構件之側面及框體之側壁部形成為傾斜面且在正面側設置空隙G,從而能夠有效地緩和在接合部分之剝離應力。
(將圓弧狀角部形成為同心圓狀之模擬)
接著,在圖11(a)所示之實施例中,與圖3相同,從正面側到背面側地以圓弧狀角部形成為同心圓之圓弧狀之方式增大圓弧半徑(實施例1)。在模擬中,當將圖3所示之圓弧半徑r1設為0.6 mm時,玻璃構件11之在背面側之圓弧半徑r2為1.35 mm。
另外,在模擬中,使圖3所示之空隙尺寸在0 mm~0.25 mm之範圍內變化。根據空隙尺寸而適當地對框體20側之圓弧狀角部之圓弧半徑(圖3所示之圓弧半徑r4、r5、r6)進行調整。
另外,製成將玻璃構件11側之圓弧狀角部之圓弧半徑及框體20之側之圓弧狀角部之圓弧半徑分別固定地形成為0.6 mm之玻璃複合體(實施例2)。
將上述實施例1及實施例2放置在80℃之環境下,使空隙尺寸在0 mm~0.1 mm之範圍內變化,根據模擬而對剝離應力進行解析。圖17示出其解析結果。圖17中之縱軸之剝離應力係圖12中說明了之平均剝離應力。
如圖17所示,可知藉由將玻璃構件11及框體20之圓弧狀角部形成為同心圓狀之實施例1,與將半徑設為固定之實施例2相比能夠減小平均剝離應力。
另外,在實施例1中,知曉藉由增大空隙尺寸而能夠減小剝離應 力。
10‧‧‧玻璃複合體
10a‧‧‧(玻璃複合體之)正面
11‧‧‧玻璃構件
11a‧‧‧正面
11a1‧‧‧第一正面邊緣部
11a2‧‧‧第二正面邊緣部
11a3‧‧‧第三正面邊緣部
11a4‧‧‧第四正面邊緣部
15~18、25~28‧‧‧圓弧狀角部
20‧‧‧框體
20a‧‧‧正面
20a1‧‧‧第一正面邊緣部
20a2‧‧‧第二正面邊緣部
20a3‧‧‧第三正面邊緣部
20a4‧‧‧第四正面邊緣部
30‧‧‧接著構件
40‧‧‧間隙
G‧‧‧空隙
t1‧‧‧空隙尺寸

Claims (10)

  1. 一種玻璃複合體,其特徵在於:具有玻璃構件、支撐上述玻璃構件之側方之框體、及將上述玻璃構件與上述框體接著之接著構件者,上述玻璃複合體具有正面與背面,構成上述玻璃構件之複數個側面和與上述複數個側面對向之框體之複數個側壁部由傾斜面形成,在上述側面與上述側壁部之間形成有間隙,上述接著構件填充於間隙內,上述間隙從背面側朝向正面側形成為前端較細之形狀,上述相鄰之各側面間及上述相鄰之各側壁部間各自從上述正面到上述背面由俯視下為大致圓弧狀之圓弧狀角部構成。
  2. 如請求項1之玻璃複合體,其中上述各側面間之圓弧狀角部以比上述各側壁部之間之圓弧狀角部更小之圓弧半徑形成。
  3. 如請求項2之玻璃複合體,其中上述圓弧狀角部從上述正面到上述背面以俯視下其圓弧半徑逐漸變大之方式形成。
  4. 如請求項3之玻璃複合體,其中上述圓弧狀角部由以平行於從上述正面朝向上述背面之厚度方向之方向為中心軸之同心圓之圓弧形成。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玻璃複合體,其中在上述正面之上述側面與上述側壁部之間形成有空隙。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玻璃複合體,其中上述正面之上述玻璃構件及框體在同一平面上形成。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玻璃複合體,其中上述框體由樹脂形成。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玻璃複合體,其中上述接著構件為常溫固化型或者熱固化兼用型之紫外線固化樹脂。
  9. 一種輸入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玻璃複合體、及由操作體在操作面上進行操作時能夠檢測操作位置之感測器構件。
  10. 一種電子機器,其特徵在於:在如請求項9之輸入裝置之背面側配置有顯示裝置。
TW101145866A 2012-03-02 2012-12-06 Glass composites, input devices using glass composites, and electronic machines TWI511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7009A JP5996217B2 (ja) 2012-03-02 2012-03-02 ガラス複合体、ガラス複合体を用いた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0054A true TW201340054A (zh) 2013-10-01
TWI511107B TWI511107B (zh) 2015-12-01

Family

ID=49095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5866A TWI511107B (zh) 2012-03-02 2012-12-06 Glass composites, input devices using glass composites, and electronic machines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96217B2 (zh)
KR (1) KR101445476B1 (zh)
CN (1) CN103294302B (zh)
TW (1) TWI5111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44898B2 (ja) * 2013-12-26 2017-12-1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式情報入力画像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CN104317091A (zh) * 2014-11-13 2015-01-28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式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JP6638390B2 (ja) * 2015-12-28 2020-01-29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パッケージ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9074191A (zh) * 2016-04-04 2018-12-2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2020A (en) * 1985-02-01 1988-05-03 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mpany, At&T Bell Laboratories Multilayering process for stress accommodation in deposited polysilicon
DE68925879T2 (de) * 1988-12-21 1996-10-02 At & T Corp Thermisches Oxydierungsverfahren mit verändertem Wachstum für dünne Oxide
JPH1065846A (ja) * 1996-08-21 1998-03-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原稿押さえ板
JPH10333150A (ja) * 1997-05-28 1998-1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499419B2 (ja) * 1997-11-11 2004-02-23 河口湖精密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6147388A (en) * 1997-11-24 2000-11-1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Polycide gate structure with intermediate barrier
JPH11277742A (ja) * 1998-03-31 1999-10-12 Ricoh Co Ltd 静電型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1100788A (ja) * 1999-09-30 2001-04-13 Sony Corp 音声処理装置および音声処理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CN2473812Y (zh) * 2001-04-29 2002-01-23 北京美富勤科技服务中心 背投设备屏幕固定装置
JP2002366046A (ja) * 2001-06-11 2002-12-20 Seiko Epson Corp 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射装置
JP2003302909A (ja) * 2002-04-11 2003-10-24 Asahi Glass Co Ltd 表示装置の保護板取付構造および保護板
JP2005100333A (ja) * 2003-09-04 2005-04-14 Alps Electric Co Ltd 座標入力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と電子機器
JP4613663B2 (ja) * 2005-03-30 2011-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CN101518168B (zh) * 2006-09-22 2011-12-07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外罩壳体和该外罩壳体的制造方法及所使用的玻璃嵌入成形用模具
US8023260B2 (en) * 2007-09-04 2011-09-20 Apple Inc. Assembly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BRPI0921298A2 (pt) * 2008-11-17 2016-03-08 Sharp Kk dispositivo de exibição
KR101126473B1 (ko) * 2008-12-26 2012-03-29 니폰샤신인사츠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자기기 표시창의 터치입력기능을 갖춘 보호패널과 그 제조방법
JP2010205906A (ja) * 2009-03-03 2010-09-16 Olympus Corp 封止パッケージ
CN201497975U (zh) * 2009-07-21 2010-06-02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控模组
JP2011133829A (ja) * 2009-12-25 2011-07-07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JP2012047989A (ja) * 2010-08-27 2012-03-08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表示装置
CN102823338B (zh) * 2010-09-03 2015-04-2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玻璃复合体、使用了玻璃复合体的电子设备及输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96217B2 (ja) 2016-09-21
KR20130100676A (ko) 2013-09-11
CN103294302B (zh) 2016-03-30
KR101445476B1 (ko) 2014-09-26
TWI511107B (zh) 2015-12-01
CN103294302A (zh) 2013-09-11
JP2013182200A (ja) 2013-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30774B1 (ko) 유리 복합체, 유리 복합체를 사용한 전자 기기, 및 입력 장치, 그리고 유리 복합체의 제조 방법
TWI545492B (zh) 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觸控面板
TWI470489B (zh) Surface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541698B (zh) 觸控裝置
KR102546133B1 (ko) 융합된 유리 장치 하우징
TWI475281B (zh) 觸控顯示裝置
TWI511107B (zh) Glass composites, input devices using glass composites, and electronic machines
JP487915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一体型樹脂成形体
JP2014026282A (ja) 複合式導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KR20140005874U (ko) 터치 전극 장치
CN205788138U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液态光学胶
TWI453501B (zh) 觸控面板之製造方法
KR20150019204A (ko) 터치스크린 디스플레이장치용 전면 윈도우 커버 제조방법
TWI539881B (zh) 外蓋構件、電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507939B (zh) 觸控顯示屏
JP5917354B2 (ja) 検知機能を有する表面パネル
TWI497365B (zh) 無邊框之可攜式觸控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2012098973A (ja) ガラス複合体及びそのガラス複合体を用いた入力装置
JP5837897B2 (ja) ガラス複合体、ガラス複合体を用いた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582699B2 (ja) 前面板および前面板付き表示装置
CN108170308B (zh) 异形材料贴合对位方法
TWI514940B (zh) 手持電子裝置及其顯示面板的組裝方法
TWM494085U (zh) 顯示面板保護膜
TW202036109A (zh) 顯示面板及其製造方法及電子裝置
TW201610519A (zh) 複合式導光板與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