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5008A - 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 - Google Patents
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35008A TW201335008A TW101145039A TW101145039A TW201335008A TW 201335008 A TW201335008 A TW 201335008A TW 101145039 A TW101145039 A TW 101145039A TW 101145039 A TW101145039 A TW 101145039A TW 201335008 A TW201335008 A TW 20133500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coupled
- joint portion
- lower frame
- type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B62K19/06—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tubul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0—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welded, soldered, or braz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具備以下構件的速克達型車輛(10)之車架構造:將可供駕駛人握持的把手(16)、及連結於該把手(16)的前叉(13)支承成可轉向的頭管(12);從該頭管(12)朝車體後下方延伸之中空狀的主管(20);結合於該主管的下部,並從該主管的下部分別朝車體後方延伸的一對左右下架(30L、30R)。該主管在下端具備朝車寬方向擴開的擴管部(25),該下架的前端部(22L、22R)分別結合於前述擴管部。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的改良。
一般來說,速克達型車輛在座墊的前方配置有可供雙腳放置的地板狀腳踏板。為了支承地板狀腳踏板,由左車架與右車架構成車體框架的作法已為大眾所知悉(譬如,請參考專利文獻1。)。
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速克達型車輛中,車體框架具備:從頭管朝下方延伸的主管;及連結於主管的下端,且朝前後延伸的下架。
此外,專利文獻1的車體框架,其左右下架從主管的下端朝後方延伸,且在下架的後端連結有橫管。不僅如此,分別對主管與下架安裝補強構件,並在下架間架設橫向構件。
近年來,由於燃料費的大幅上漲,因而期望降低車架的材料厚度,以促使車架輕量。但是,在僅單純地降低車架之材料厚度的場合中,由於有可能導致車架強度下降、車架剛性下降、發生於車架之應力增加等,因此有必要對車架實施補強。
專利文獻1的車體框架中,左右下架略呈直角地結合於主管,以致荷重容易集中於主管與下架的結合部,因此有必要對主管與下架設置補強構件。此外,為了提高左右
下架的剛性,有必要在下架之間設置橫向構件。將額外的補強構件設置於車架,將對輕量化造成阻礙,因此並不受期待。
有鑑於此,期待能在不對車架實施補強的前提下,實現車架的輕量化。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79959公報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在速克達型車輛中,提供一種不實施補強,且能輕量化的車架構造。
如同請求項1所記載,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該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具備:將駕駛人所握持的把手、及連結於該把手的前叉支承成可轉向的頭管;和從該頭管朝車體後下方延伸之中空狀的主管;和結合於該主管的下部,從前述主管的下部分別朝車體後方延伸的一對左右下架,其中前述主管在下端具備朝車寬方向擴開的擴管部,前述左右下架,其前端部分別結合於前述擴管部。
如同請求項2所記載,最好下架的前端部形成:覆蓋擴管部之左右方向的側面。
如同請求項3所記載,朝車寬方向延伸的橫管,最好
分別結合於前述左右下架的後端部,且在該橫管的左右端部,分別結合有朝車體後上方延伸的一對左右後側架的前端部。
如同請求項4所記載,前述下架最好具有:結合於前述擴管部之側面的前端結合部、和結合於前述橫管之端部外周的後端結合部、及設於前述前端結合部與前述後端結合部之間的中間部,且前述中間部的高度尺寸小於前述後端結合部的高度尺寸。
如同請求項5所記載,前述下架的前端結合部最好具備:被裁切成U字型的U字部;及隆起形成山形,而使前述前端結合部的上面朝上突起的山形隆起部,藉由將前述U字部嵌合於前述擴管部,使前述下架的左前端與右前端之間的間隔縮小,並藉由前述山形隆起部來增長焊接長度。
如請求項6所記載,除了橫管之外,在左右下架的各後端部最好結合著支承「用來收納物品之收納部」的收納部支承構件,該收納部支承構件被配置成與前述橫管重疊。
如同請求項7所記載,最好在「前述下架、與前述橫管、與前述後側架」之間的結合部,結合有前述下架的至少一部分與前述後側架的至少一部分。
如同請求項8所記載,最好前述橫管的端部全周,結合於前述下架之後端部的車寬方向外側面與內側面,並結合於前述後側架之前端部的的車寬方向外側面與內側面。
如同請求項9所記載,最好是藉由從「可自由轉動地安裝於前述前叉下端」之前輪的中心點,到「為了支承引擎而被焊接於前述左後側架之前端部」的左樞接結合部的孔中心為止連成直線,且到「為了支承前述引擎而被焊接於前述右後側架之前端部」的右樞接結合部的孔中心為止連成直線,而使前述左側的孔中心與前述前輪的中心點與前述右側的孔中心連結成V字型,V字的兩直線與前述左右下架的中間部分別呈平行。
請求項1的發明,主管在下端具備朝車寬方向擴開的擴管部,左右下架的前端部分別結合於擴管部。由於擴管部的剖面積,大於主管之頭管連結側的剖面積,故可降低產生於主管下端的應力。結果可形成主管的薄肉(降低材料厚度)化及輕量化。除此之外,由於主管下端的剖面積增加,因此不必對主管與下架實施補強。據此,可提供無須實施補強,且能輕量化的車架構造。
請求項2的發明,下架的前端部形成覆蓋擴管部之左右方向的側面。
由於以下架的前端部覆蓋擴管部之左右方向的側面,前端部的剖面積加上擴管部的剖面積,可更進一步提高擴管部的剛性。
請求項3的發明,橫管分別結合於左右下架的後端部,且在橫管的左右端部分別結合有一對左右後側架的前端
部。
由在左下架與左後側架、及右下架與右後側架之間設有橫管,因此車架全體的剛性可提升。
請求項4的發明,在下架之中,使中間部的高度尺寸小於後端結合部的高度尺寸。
後端結合部,由於結合於其他的構件,而有必要提高剛性,故加大高度尺寸使剛性增加。而無須提高剛性的中間部則降低高度尺寸。
假設,一旦使中間部形成與後端結合部相同的高度,將使下架形成大型化且變重,只要如本發明般降低中間部的高度尺寸,便可達成下架的小型化及輕量化。
請求項5的發明,藉由將被裁切成U字型的U字部嵌合於擴管部,使下架的左前端與右前端之間的間隔縮小,且藉由隆起形成為山形的山形隆起部形成(獲得)焊接長度。
由於擴管部幾乎可被左右下架的前端所包圍,因此擴管部被下架所補強,並可形成:即使擴管部的材料厚度降低(薄肉化)也具有強大抗扭曲性的車架構造。
在請求項6的發明中,收納部支承構件結合於左右下架的各後端部,並將收納部支承構件配置成:在俯視角度中與橫管重疊。
起因於收納部的下降荷重,是由收納部支承構件所支承,而該收納部支承構件是由下架的後端部及橫管所支承。
假設,收納部支承構件形成:由下架的中間部或者後側架的中間部所支承,則有必要增加下架或後側架的剛性。
在本發明中,形成由「已提高剛性之下架的後端部」、及「利用下架和後側架補強,且剛性高的橫管」來支承收納部支承構件,因此橫管、下架、後側架皆無須更進一步提高剛性,可抑制上述構件的重量增加。
請求項7的發明,除了下架與後側架結合於橫管之外,下架的至少一部分與後側架的至少一部也形成結合。
一旦荷重作用於下架與後側架,由於上述的荷重不會僅由橫管承受,下架與後側架也會相互承受,故可防止荷重過度集中於橫管。
請求項8的發明,橫管的端部全周,結合於下架之後端部的外側面與內側面,且結合於後側架之前端部的外側面與內側面。換言之,下架與後側架包覆橫管的端部全周,而結合於橫管。
由於橫管被下架與後側架所補強,因此可形成橫管的薄肉化(降低材料厚度)。
請求項9的發明,在車體的俯視角度中,藉由從前輪的中心點,到左樞接結合部的孔中心為止連成直線,且到從右樞接結合部的孔中心連成直線,而使左側的孔中心與前輪的中心點與右側的孔中心連結成V字型,且V字的兩直線分別與左右下架的中間部呈平行。
由於V字的兩直線分別與左右下架的中間部呈平行
,因此當橫向荷重作用於V字的頂點(前輪中心點)時,在其中一個下架的中間部作用拉伸力,並在另一個下架的中間部作用壓縮力。由於力量沿著下架之中間部的中心軸而作為軸力作用於中間部,因此下架不會被大幅彎曲,可抑制左右下架的變形。
以下,根據圖面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圖面是從圖號的方向所觀視。以下說明中所採用的前後、左右、上下,是表示以乘坐於乘坐用座墊之騎乘者作為基準的方向。
根據圖面說明本發明的速克達型車輛。如第1圖所示,速克達型車輛10具有:可轉向地由車體框架11(稍後詳述)的頭管12所支承的前叉13;安裝在「可自由轉動地設於該前叉13下端」之前車軸14的前輪15;連結於前叉13的上端,由駕駛人所握持且用來控制前輪15轉向的把手16;前端結合於「從頭管12朝車體後下方延伸之主管20(稍後詳述)的下端」,且朝後方延伸的下架30L(L表示左側。以下皆然。稍後詳述);前端結合於「結合於該下架30L之後端的橫管60(稍後詳述)」,且朝後上方延伸的後側架70L(稍後詳述);可利用樞軸102而可搖動地固定在「連結於該後側架70L之前端下部的引
擎吊架101」,兼作為搖臂且具備後輪103的動力單元104;及下端被安裝於該動力單元104的後端,且上端由後側架70L的後部所支承,並且可吸收作用於後輪103之荷重的後避震器105L。
動力單元104是由以下所形成:可搖動地連結於引擎吊架101的引擎106;及一體化形成於該引擎106,用來將引擎106的動力傳達至後輪103,並具備變速機構的變速機107。
在引擎106的汽缸頭連接著:具有空氣濾清器108與化油器109的進氣系統;及具有排氣管111與消音器112的排氣系統。
在主管20的車體後方配置有油箱113,在該油箱113的後上方配置有用來收納安全帽等物品的收納部114。該收納部114是由下架30L的後端及後側架70L的後部所支承。
車體框架11是由車體罩殼115所覆蓋。該車體罩殼115是由以下所形成覆蓋車體框架11前方的前罩殼116;覆蓋該前罩殼116後方的上部內側罩殼117;設置成鄰接於該上部內側罩殼117,且覆蓋油箱113上方的下部內側罩殼118;設置成鄰接於該下部內側罩殼118後端,且覆蓋後側架70L後部之側邊的後罩殼119;設置成鄰接於前罩殼116及後罩殼119的下方,且覆蓋油箱113及引擎106之側邊的中間罩殼121;及設置成鄰接於前罩殼116及中間罩殼121,且覆蓋車體框架11下部的下方及側邊
的底部罩殼122。
在下部內側罩殼118的上部,可開閉地設有加油口蓋123,而可裝卸油箱113的油箱蓋。除此之外,在中間罩殼121的左側部,將維修保養時所使用的維修保養用口蓋124設成可開閉。
供駕駛人與乘客乘坐的座墊125被配置成覆蓋收納部114。在車體高度方向較該座墊125更低的位置,且在把手16與座墊125之間,配置著可供駕駛人的腳放置的腳踏底板126。
此外,在腳踏底板126的車體後方,安裝有供乘客的腳放置的後座腳踏板(pillion step)127,且將可供乘客握住的握把128設成圍繞座墊125的後部。
根據第2圖詳細地說明車體框架11的構造。
如第2圖所示,車體框架11是由以下所構成:頭管12;從該頭管12朝車體後下方延伸,且上端部由補強構件129所補強的中空狀主管20;各前端部22L、R(R表示右側。以下皆然)結合於該主管20的下端側面21L、R,且從下端側面21L、R各朝後方延伸的一對左右下架30L、R;結合於下架30L的後端部31L與下架30R的後端部31R,且朝車寬方向延伸的橫管60;分別結合於下架30L、R的後端部31L、R,且結合於橫管60並朝後上方延伸的一對左右後側架70L、R;及結合於後側架70L的後端與後側架70R的後端,且朝車寬方向延伸的後部橫向構件131。
下架30L具有:被設於前端部22L且結合於主管20之下端側面21L的前端結合部32L;被設於後端部31L,且結合於後側架70L之前端部71L及橫管60之端部外周面61L的後端結合部33L;及被設在前端結合部32L與後端結合部33L之間的中間部34L。此外,下架30R具有:被設於前端部22R且結合於主管20之下端側面21R的前端結合部32R;被設於後端部31R,且結合於後側架70R之前端部71R及橫管60之端部外周面61R的後端結合部33R;及被設在前端結合部32R與後端結合部33R之間的中間部34R。
除此之外,在下架30L的後端部31L與下架30R的後端部31R處,結合有橫管60以外之「用來支承收納部(第1圖,圖號114)之前部(第1圖,圖號132L、R)」的U字型收納部支承構件140。在該收納部支承構件140的上部左端及右端,設有用來鎖緊固定收納部的鎖緊固定座141L、R。
此外,在後側架70L、R的各前部內側面,設有支承於收納部之前後方向中間的收納部中間支桿151L、R,且分別在這些收納部中間支桿151L、R的上面設有緩衝橡膠(cushion rubber)152L、R。
接著,在後側架70L的後部,結合有用來支承收納部之後部(第1圖,圖號153L)的托架160L,在後側架70R的後部,則結合有用來支承收納部支後部(第1圖,圖號153R)的托架160R。在托架160L、R的上面,分別
設有緩衝橡膠161L、R。亦即,收納部是由收納部支承構件140;和收納部中間支桿151L、R;及托架160L、R所支承。
此外,由於在托架160L、R焊接有「用來支承後避震器(第1圖,圖號105L、R)」的緩衝螺栓162L、R,因此托架160L、R是兼具「支承收納部後部」與「支承後避震器」的構件。
在後側架70L的前後方向中間部與後側架70R的前後方向中間部,結合有朝車寬方向延伸的中間橫向構件171。
根據第3圖,說明主管20的下端與下架30L、R的前端結合部32L、R的嵌合構造。
如第3圖所示,在下架30L的前端結合部32L形成有嵌合套接部35L,以便於嵌合於主管20的下端側面21L。此外,在下架30R的前端結合部32R形成有嵌合套接部35R,以便於嵌合於主管20的下端側面21R。使前端結合部32L、R嵌入下端側面21L、R,而使主管20的下端側面21L、R進入嵌合套接部35L、R。
根據第4圖說明主管20之下端的構造。
如第4圖所示,下架30L、R的前端結合部32L、R嵌合於主管20的下端。主管20具備:為結合於頭管(第2圖,圖號12)的那一側,具有一定直徑D1的直管部23;被設成連接於該直管部23的下端,且形成末端朝向車體下方擴張之形狀的末端擴張管部24;朝車寬方向擴開
,而在前視角度中具有較直管部23的直徑D1更寬大之寬度尺寸W1的擴管部25(稍後詳述)。
除此之外,在擴管部25的前面設有:沿著主管20的長度方向並具有一定寬度尺寸W2的前部平坦面26(稍後詳述)。此外,在擴管部25的後面也設有:具有一定寬度尺寸W2的後部平坦面27(稍後詳述)。
根據第5圖,說明下架30L、R之前端結合部32L、R的構造。
如第5圖所示,主管20在剖面視角上形成長圓狀(稍後詳述)。
另外,下架30L的前端結合部32L具有被裁切成U字型的上部U字部36L,而在俯視的角度中朝主管20的下端側面21L開放。此外,下架30R的前端結合部32R具有被裁切成U字型的上部U字部36R,而在俯視的角度中嵌合於主管20的下端側面21R。
藉由將上部U字部36L、R嵌合於擴管部25,使下架30L的前部前端37L與下架30R的前部前端37R之間的間隔W3變小,並使下架30L的後部前端38L與下架30R的後部前端38R之間的間隔W4變小。
除此之外,在第4圖中,下架30L具備:被設成連接於前部前端37L下端的下部U字部39L。此外,下架30R具備:被設成連接於前部前端37R下端的下部U字部39R。
根據第6圖,說明主管20的擴管部25與下架30L、
R的前端結合部32L、R的焊接部。
如第6圖所示,對擴管部25的下端側面21L、前端結合部32L的上部U字部36L及前部前端37L及下部U字部39L實施填角焊接(fillet weld)而形成前部焊接部41L。此外,對擴管部25的下端側面21R、前端結合部32R的上部U字部36R及前部前端37R及下部U字部39R實施填角焊接而形成前部焊接部41R。亦即,將前端結合部32L、R焊接於擴管部25的下端側面21L、R。
根據第7圖,說明前端結合部32L之左側視角的形狀。
如第7圖所示,在車體的側面視角中,前端結合部32L具有:上面42L朝上突出而隆起成山形的山形隆起部43L。藉由該山形隆起部43L,而形成前部焊接部41L的焊接長度,且使前部焊接部41L的前後中心部54更靠近頭管(第2圖,圖號12)側,並使前部焊接部41L的前端部55及後端部56低於前後中心部54。
根據第8圖,說明主管20之擴管部25所具備的前部平坦面26及後部平坦面27。
如第8圖所示,擴管部25的前部平坦面26及後部平坦面27;下架30L、R的前端結合部32L、R利用焊接部41R,L形成結合。
接下來,針對擴管部25的剖面形狀進行說明。
當以擴管部25的車寬度中心線44作為基準,將前部平坦面26及後部平坦面27的寬度尺寸W2分成2等分時
,便獲得寬度尺寸W5。除此之外,倘若將擴管部25的前後方向中心線45與表示寬度尺寸W2之線46的交點定義為P1,並以交點P1作為基準畫出半徑R1的半圓時,將成為擴管部25之下端側面21L、R的半徑。亦即,擴管部25,是將點P2作為中心並由寬度尺寸W5與半徑R1所構成的長圓。雖然擴管部25最好是形成長圓狀,但亦可形成橢圓狀。
下架30L的前端部22L形成覆蓋擴管部25之左右方向的側面21L,下架30R的前端部22R形成覆蓋擴管部25之左右方向的側面21R。
根據第9圖,說明下架30L、R的後端結合部33L、R;橫管60;後側架70L、R的前端部71L、R的構造。
如第9圖所示,下架30L的後端結合部33L是由以下所形成:被設在下端,且構成後側架70L之前端部71L的下端與溝槽的下端溝槽面47L;連接於該溝槽面47L的上方並形成半圓狀,而嵌合於橫管60之端部外周面61L的外側嵌合面48L及內側嵌合面49L;被設成分別連接於上述嵌合面48L、49L的後方,並構成前端部71L的長度方向部位與溝槽的外側長軸溝槽面51L及內側長軸溝槽面52L;以及被設成連結於前述溝槽面51L、52L的後方,並構成前端部71L的上端與溝槽的上端溝槽面53L。
此外,下架30R的後端結合部33R是由以下所構成:被設在下端,且構成後側架70R之前端部71R的下端與溝槽的下端溝槽面47R;連接於該溝槽面47R的上方並
形成半圓狀,而嵌合於橫管60之端部外周面61R的外側嵌合面48R及內側嵌合面49R;被設成分別連接於上述嵌合面48R、49R的後方,並構成前端部71R的長度方向部位與溝槽的外側長軸溝槽面51R及內側長軸溝槽面52R;以及被設成連結於前述溝槽面51R、52R的後方,並構成前端部71R的上端與溝槽的上端溝槽面53R。
接著,說明橫管60的構造。
橫管60是由以下所構成:被配置於車寬中央,且朝車寬方向延伸的中央部62;被設於該中央部62的左端,並具備外周面61L的端部63L;被設在中央部62的右端,並具備外周面61R的端部63R。除此之外,在中央部62的左端部及右端部,設有擋塊(Link stopper)64L、R。
接著,說明後側架70L、R之前端部71L、R的構造。
後側架70L的前端部71L是由以下所構成:被設於下端,且構成後端結合部33L的下端溝槽面47L與溝槽的下端溝槽面72L;連接於該溝槽面72L的上方並形成半圓狀,而嵌合於橫管60之端部外周面61L的外側嵌合面73L及內側嵌合面74L;被設成分別連接於前述嵌合面73L、74L的後方,並構成溝槽面51L、52L與溝槽的外側長軸溝槽面75L及內側長軸溝槽面76L;以及被設成分別連接於前述溝槽面75L、76L的後方,並構成上端溝槽面53L與溝槽的上端溝槽面77L。
此外,後側架70R的前端部71R是由以下所構成:
被設於下端,且構成後端結合部33R的下端溝槽面47R與溝槽的下端溝槽面72R;連接於該溝槽面72R的上方並形成半圓狀,而嵌合於橫管60之端部外周面61R的外側嵌合面73R及內側嵌合面74R;被設成分別連接於前述嵌合面73R、74R的後方,並構成溝槽面51R、52R與溝槽的外側長軸溝槽面75R及內側長軸溝槽面76R;以及被設成分別連接於前述溝槽面75R、76R的後方,並構成上端溝槽面53R與溝槽的上端溝槽面77R。
除此之外,在後側架70L、R的各前端部內側焊接有:透過引擎吊架(第1圖,圖號101),支承動力單元(第1圖,圖號104)之前端的樞接結合部78L、R。
在樞接結合部78L的前端,設有卡合於橫管60之中央部62的卡合部79L,樞接結合部78L的前端側部,設有可供「用來固定引擎吊架的螺栓」插入的螺栓插入孔81L。此外,在樞接結合部78R的前端,設有卡合於中央部62的卡合部79R,在樞接結合部78R的前端側部,設有可供「用來固定引擎吊架的螺栓」插入的螺栓插入孔81R。
接下來,說明後端結合部33L、R與橫管60與前端部71L、R的嵌合構造。
使後端結合部33L的嵌合面48L、49L;與前端部71L的嵌合面73L、74L,嵌合於橫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L。此外,使後端結合部33R的嵌合面48R、49R;與前端部71R的嵌合面73R、74R,嵌合於橫管60的端部外
周面61R。
根據第10圖,說明「由下架30L的後端結合部33L、與後側架70L的前端部71L所構成」的溝槽、及下架30L的高度尺寸。
如第10圖所示,後端結合部33L的嵌合面48L與前端部71L的嵌合面73L,嵌合於橫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L。
除此之外,在橫管60的上方,設有保持一定根隙(root gap)所形成的上部溝槽82,在橫管60的下方,設有保持一定根隙所形成的下部溝槽83。而實施例所顯示的溝槽82、83在車體的側面視角中的位置,僅是單純的一個例子,也可以變更成其他的位置。
接著,針對下架30L的高度尺寸進行說明。
在車體的側面視角中,下架30L之中間部34L的高度尺寸H1,小於後端結合部33L的高度尺寸H2。
根據第11圖,說明下架30L與橫管60與後側架70L的焊接部。
如第11圖所示,對橫管60的端部外周面61L、下架30L的後端結合部33L及後側架70L的前端部71L實施填角焊接而形成外側周焊接部84。除此之外,對上部溝槽82實施對接焊接(butt weld),而形成上部焊接部85。此外,對下部溝槽83實施對接焊接,而形成下部焊接部86。
亦即,下架30L與橫管60與後側架70L的結合部,
除了利用焊接將下架30L與後側架70L接合於橫管60之外,下架30L之後端結合部33L的上部87、下部88;與後側架70L之前端部71L的上部89及下部91也形成結合。雖然在實施例中,是使後端結合部33L的上部87及下部88、與前端部71L的上部89及下部91形成結合,但亦可僅使後端結合部33L的上部87與前端部71L的上部89、或僅使後端結合部33L的下部88與前端部71L的下部91形成結合。
根據第12圖,說明對橫管60與下架30L與後側架70L實施的周焊接部。
如第12圖所示,橫管60之端部63L的全周,是利用焊接而結合於下架30L之後端部31L的車寬方向外側面92與內側面93,並利用焊接而結合於後側架70L之前端部71L的車寬方向外側面94與內側面95。而形成於外側面92、94的部分是外側周焊接部84,而形成於內側面93、95的部分則是內側周焊接部96。
根據第13圖,說明收納部支承構件140在俯視角度上的配置;下架30L、R與樞接結合部78L、R的結合構造。
如第13圖所示,收納部支承構件140被配置成:在車體的俯視角度中,與橫管60重疊。
樞接結合部78L是藉由焊接部97L而結合於下架30L的內側面,樞接結合部78R則是藉由焊接部97R而結合於下架30R的內側面。
根據第14圖,說明橫管60與樞接結合部78L的結合構造。
如第14圖所示,對樞接結合部78L的下部與橫管60的中央部62實施填角焊接,而形成焊接部98L。換言之,樞接結合部78L除了被焊接於後側架70L之前端部(第13圖,圖號71L)的內側,也被焊接於橫管60的外周面61L。
根據第15圖,說明下架30L、R之中間部34L、R的俯視形狀。
如第15圖所示,在車體的俯視角度中,從前車軸(第1圖,圖號14)的中心線172與車寬度中心線44形成直交的前輪中心點P3起,到樞接結合部78L之孔81L的中心點P4為止連成直線173,且到樞接結合部78R之孔81R的中心點P5為止連成直線174。
藉由以直線173連結點P3、P4,並以直線174連結點P3、P5,使樞接結合部78L之孔81L的中心點P4、與前輪中心點P3、與樞接結合部78R之孔81R的中心點P5連結成V字型,且V字的兩直線173、174分別與下架30L、R的中間部34L、R呈平行。
以下,記載以上所述之速克達型車輛10的作用效果。
根據第11圖所示的構造,除了使下架30L與後側架70L結合於橫管60之外,也使下架30L的一部分87、88與後側架70L的一部分89、91形成結合。一旦荷重作用
於下架30L與後側架70L時,該荷重並非僅由橫管60承接,由於下架30L與後側架70L也相互承接,故可防止荷重過度集中於橫管60。
根據第12圖所示的構造,橫管60之端部63L的全周,結合於下架30L之後端部31L的外側面92與內側面93,並結合於後側架70L之前端部71L的外側面94與內側面95。換言之,下架30L與後側架70L包覆橫管60之端部63L的全周,並結合於橫管60。
由於橫管60被下架30L與後側架70L所補強,因此橫管60的薄肉化(降低材料厚度)變的可能。
根據第10圖所示的構成,在下架30L之中,中間部34L的高度尺寸H1小於後端結合部33L的高度尺寸H2。
由於後端結合部33L結合於其他的構件,故有必要提高剛性,因此加大高度尺寸H2而使剛性增加。而不必提高剛性的中間部34L,則降低高度尺寸H1。
假設,一旦使中間部34L形成與後端結合部33L相同的高度,將使下架30L大型化並變重,倘若如本發明所揭示降低中間部34L的高度尺寸H1,便可達成下架30L的小型化及輕量化。
根據第13圖所示的構成,收納部支承構件140分別結合於下架30L、R的後端部31L、R,並將收納部支承構件140配置成:在車體的俯視角度中,與橫管60重疊。
起因於收納部的下降荷重由收納部支承構件140所支
承,該收納部支承構件140,則由下架30L、R的後端部31L、R及橫管60所支承。假設,倘若收納部支承構件140由下架30L、R的中間部;或者後側架70L、R的中間部所支承時,則必須提高下架30L、R或者後側架70L、R的剛性。
由於在本發明中形成:由「已提高剛性之下架30L、R的後端部31L、R」、與「已由下架30L、R和後側架70L、R補強之高剛性的橫管60」來支承收納部支承構件140,因此無論是橫管60;下架30L、R;後側架70L、R,皆無須更進一步提高剛性,可抑制上述構件的重量增加。
根據第4圖所示的構造,主管20具備:在下端朝車寬方向擴開的擴管部25。除此之外,根據第8圖所示的構造,左右下架30L、R,其前端部22L、R分別結合於擴管部25。
由於擴管部25的剖面積,大於主管20之頭管連結側的剖面積,因此可降低在主管20下端所產生的應力。結果使主管20的薄肉化及輕量化變的可能。除此之外,由於主管20下端的剖面積增加,因此不必對主管20與下架30L、R實施補強。據此,可提供無須實施補強,且能輕量化的車架構造。
根據第15圖所示的構造,藉由在車體的俯視角度中,從前輪15的中心點P3起,到左樞接結合部78L的孔中心P4為止連成直線173,並到右樞接結合部78R的孔中
心P5為止連成直線174,使左側孔中心P4與前輪的中心點P3與右側的孔中心P5連結成V字型,且V字的兩直線173、174分別與左右下架30L、R的中間部34L、R呈平行。
由於V字的兩直線173、174分別與左右下架30L、R的中間部34L、R呈平行,因此當橫向荷重作用於V字的頂點(前輪中心點P3)時,在其中一個下架30L的中間部34L作用拉伸力,並在另一個下架30R的中間部34R作用壓縮力。由於力量沿著下架30L之中間部34L的中心軸176而作為軸力作用於中間部34L,並且沿著下架30R的中間部34R的中心軸177而作為軸力作用於中間部34R,因此下架30L、R不會被大幅彎曲,可抑制左右下架30L、R的變形。
根據第8圖所示的構造,下架30L的前端部22L形成覆蓋擴管部25之左右方向的側面21L,下架30R的前端部22R形成覆蓋擴管部25之左右方向的側面21R。
由於利用下架30L、R的前端部22L、R,覆蓋擴管部25之左右方向的側面21L、R,前端部22L、R的剖面積加上擴管部25的剖面積,可更進一步提高擴管部25的剛性。
根據第13圖所示的構造,橫管60分別結合於下架30L、R的後端部31L、R,一對後側架70L、R的前端部71L、R分別結合於橫管60的端部63L、R。
由於將橫管60設在下架30L與後側架70L、以及下
架30R與後側架70R之間,因此可提高車架整體的剛性。
如第5圖所示,藉由將「裁切成U字型的U字部36L、R」嵌合於擴管部25,使下架30L的前端37L、38L;與下架30R的前端37R、38R之間的間隔W3、W4變小,且如第7圖所示,藉由隆起形成山形的山形隆起部43L而形成前部焊接部41L的焊接長度。
由於擴管部25幾乎可被下架30L、R的前端22L、R所包圍,因此擴管部25被下架30L、R所補強,並可形成:即使擴管部25的材料厚度降低(薄肉化)也具有強大抗扭曲性的車架構造。
在第2圖中,下架30R、L及後側架70R、L的材料厚度通常為2.0~3.0mm,但藉由採用實施例所示的結合構造,可使材料厚度形成1.0~2.0mm。
本發明的車架構造可適用於速克達型車輛。
10‧‧‧速克達型車輛
11‧‧‧車體框架
12‧‧‧頭管
13‧‧‧前叉
15‧‧‧前輪
16‧‧‧把手
20‧‧‧主管
21L、21R‧‧‧左右側面
22L、22R‧‧‧前端部
25‧‧‧擴管部
30L、30R‧‧‧下架
31L、31R‧‧‧後端部
32L、32R‧‧‧前端結合部
33L、33R‧‧‧後端結合部
34L、34R‧‧‧中間部
36L、36R‧‧‧U字部
37L、37R‧‧‧前端
42L、42R‧‧‧上面
43L、43R‧‧‧山形隆起部
44‧‧‧車寬度中心
60‧‧‧橫管
61L、61R‧‧‧端部外周(端部外周面)
63L、63R‧‧‧左右端部
70L、70R‧‧‧後側架
71L、71R‧‧‧前端部
78L、78R‧‧‧樞接結合部
87、89‧‧‧一部分(上部)
88、91‧‧‧一部分(下部)
92、94‧‧‧外側面
93、95‧‧‧內側面
106‧‧‧引擎
114‧‧‧收納部
140‧‧‧收納部支承構件
173、174‧‧‧直線
H1、H2‧‧‧高度尺寸
P3‧‧‧中心點
P4、P5‧‧‧孔中心
W3‧‧‧間隔
第1圖:是採用本發明車架構造之速克達型車輛的左側面圖。
第2圖:為該車體框架的立體圖。
第3圖:是從該車體框架構造的主管將下架分解的分解立體圖。
第4圖:為該主管下部的前視圖。
第5圖:是沿著第4圖中5-5線的剖面圖。
第6圖:是顯示該主管與該下架之間的焊接部的前視圖。
第7圖:為第2圖中7的箭號方向視圖。
第8圖:是沿著第7圖中8-8線的剖面圖。
第9圖:是該車體框架之橫管周圍的分解立體圖。
第10圖:為該橫管的暫時組合圖。
第11圖:為第2圖中11的箭號方向圖。
第12圖:是沿著第11圖中12-12線的剖面圖。
第13圖:為第2圖中13的箭號方向視圖。
第14圖:是沿著第11圖中14-14線的剖面圖。
第15圖:是顯示該下架之中間部的俯視形狀的概略圖。
D1‧‧‧直徑
W1、W2‧‧‧寬度尺寸
20‧‧‧主管(main pipe)
21L、21R‧‧‧左右側面
22L、22R‧‧‧前端部
23‧‧‧直管部
24‧‧‧末端擴張管部
25‧‧‧擴管部
26‧‧‧前部平坦面
27‧‧‧後部平坦面
30L、30R‧‧‧下架
32L、32R‧‧‧前端結合部
36L、36R‧‧‧(上部)U字部
37L、37R‧‧‧前端
39L、39R‧‧‧下部U字部
Claims (9)
- 一種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是具備以下構件的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將駕駛人所握持的把手、及連結於該把手的前叉支承成可轉向的頭管;和從該頭管朝車體後下方延伸之中空狀的主管;及結合於該主管的下部,從前述主管的下部分別朝車體後方延伸的一對左右下架,其特徵為:前述主管在下端具備朝車寬方向擴開的擴管部,前述左右下架,其前端部分別結合於前述擴管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其中前述下架的前端部形成:覆蓋前述擴管部之左右方向的側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記載的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其中朝車寬方向延伸的橫管,結合於前述左右下架的各後端部,在該橫管的左右端部,分別結合有朝車體後上方延伸的一對左右後側架的前端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其中前述下架具有:結合於前述擴管部之側面的前端結合部、結合於前述橫管之端部外周的後端結合部、被設在前述前端結合部與前述後端結合部之間的中間部,前述中間部的高度尺寸,小於前述後端結合部的高度尺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其中前述下架的前端結合部具備:被裁切成U字型的U字部;及隆起形成山形,而使前述前端結合部的上面朝上突起的山形隆起部,藉由將前述U字部嵌合於前述擴管部,使前述下架的左前端與右前端之間的間隔縮小,且由前述山形隆起部來增長焊接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其中在前述左右下架的各後端部,除了前述橫管以外,還結合有支承著用來收納物品之收納部的收納部支承構件,該收納部支承構件,被配置成與前述橫管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載的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其中前述下架與前述橫管與前述後側架的結合部,結合有前述下架的至少一部分與前述後側架的至少一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其中前述橫管的端部全周,結合於前述下架之後端部的車寬方向外側面與內側面,並結合於前述後側架之前端部的車寬方向外側面與內側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其中藉由從可自由轉動地安裝於前述前叉下端之前輪的中心點起,到為了支承引擎而被焊接於前述左後側架的前端部之左樞接結合部的孔中心為止連成直線,並且到為了支承前述引擎而被焊接於前述右後側架的前端部之 右樞接結合部的孔中心為止連成直線,而將前述左側孔中心與前述前輪的中心點與前述右側孔中心連結成V字型,且V字的兩直線分別與前述左右下架的中間部呈平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65088 | 2011-12-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35008A true TW201335008A (zh) | 2013-09-01 |
TWI485084B TWI485084B (zh) | 2015-05-21 |
Family
ID=48535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45039A TWI485084B (zh) | 2011-12-02 | 2012-11-30 | 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786925B1 (zh) |
JP (1) | JP5700882B2 (zh) |
TW (1) | TWI485084B (zh) |
WO (1) | WO201308095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38439B (zh) * | 2013-12-31 | 2016-08-24 | 重庆建设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 摩托车车架 |
JP6220702B2 (ja) * | 2014-03-03 | 2017-10-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JP6222852B2 (ja) * | 2015-07-21 | 2017-11-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JP6472529B2 (ja) * | 2015-09-08 | 2019-02-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
CN107140084A (zh) * | 2017-05-25 | 2017-09-08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外露式偏置减震车身支撑结构 |
JP6533561B2 (ja) * | 2017-09-27 | 2019-06-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及びダウン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61366A (en) * | 1981-09-18 | 1984-07-24 | Honda Motor Co., Ltd. | Frame for motorcycles |
JPH07112683A (ja) * | 1993-10-19 | 1995-05-02 | Suzuki Motor Corp | ガス燃料式スクータ型車両 |
JP3805606B2 (ja) * | 2000-07-12 | 2006-08-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5049645B2 (ja) * | 2007-05-11 | 2012-10-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 |
JP2009040398A (ja) * | 2007-07-19 | 2009-02-26 | Yamaha Motor Co Ltd | モータサイクルおよびモータサイクルのフレーム |
JP5172502B2 (ja) * | 2008-07-03 | 2013-03-27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フレームの接続構造及び成形方法 |
JP5307636B2 (ja) * | 2009-06-09 | 2013-10-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ステップの配置構造 |
TWI378055B (en) * | 2009-09-22 | 2012-12-01 |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 Motorcycle frame structure |
TWI394681B (zh) * | 2010-05-14 | 2013-05-01 | Kwang Yang Motor Co | The frame structure of the speed |
-
2012
- 2012-11-27 WO PCT/JP2012/080583 patent/WO201308095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1-27 JP JP2013547156A patent/JP5700882B2/ja active Active
- 2012-11-27 EP EP12854143.0A patent/EP278692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2-11-30 TW TW101145039A patent/TWI48508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485084B (zh) | 2015-05-21 |
EP2786925B1 (en) | 2019-01-09 |
EP2786925A1 (en) | 2014-10-08 |
JPWO2013080957A1 (ja) | 2015-04-27 |
JP5700882B2 (ja) | 2015-04-15 |
EP2786925A4 (en) | 2015-08-12 |
WO2013080957A1 (ja) | 2013-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85084B (zh) | 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 | |
EP2457815B1 (en) |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US10549811B2 (en) | Front wheel suspension devic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BRPI1103064B1 (pt) | armação de corpo de motocicleta | |
JP5396210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サイドバッグ支持ステー | |
TWI490142B (zh) | 速克達型車輛之車架構造 | |
JP2010215218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5806643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 |
JP2016221990A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US8746390B2 (en) | Body fram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 |
JP6670788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 |
JP5550921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US7537230B1 (en) | Motorized two wheeled scooter apparatus | |
US20050072823A1 (en) | Article storage basket incorporated into a handlebar steering assembly | |
WO2020031450A1 (ja) | 鞍乗型車両 | |
TWI468315B (zh) | 機車 | |
JP4731926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 |
WO2022102205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 |
TWI498249B (zh) | 車輛之車架構造 | |
JP6766111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3129337A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2013173474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7019409A (ja) | 鞍乗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