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3308A - 側溝蓋 - Google Patents

側溝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33308A
TW201333308A TW101132157A TW101132157A TW201333308A TW 201333308 A TW201333308 A TW 201333308A TW 101132157 A TW101132157 A TW 101132157A TW 101132157 A TW101132157 A TW 101132157A TW 201333308 A TW201333308 A TW 20133330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groove
groove cover
plate
protrusion
groo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2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Beji Sasaki
Original Assignee
Beji Sasak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ji Sasaki filed Critical Beji Sasaki
Publication of TW201333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330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4Pipes or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to sew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4Pipes or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to sewers
    • E03F3/046Open sewage channe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側溝蓋,具備:平面看為矩形的板狀體(2、2A、2B、2C、2D);及設置在板狀體(2、2A、2B、2C、2D),抵接於側溝(100)或者抵接於鄰接配置之板狀體(2、2A、2B、2C、2D)藉此以3點支撐板狀體(2、2A、2B、2C、2D)的第1至第3支撐突起(4、4E、5、6、31、32)。第1支撐突起(4、4E),是設置在板狀體(2、2A、2B、2C、2D)之第1緣部(3a)側的下面藉此抵接於側溝(100)。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是設置在板狀體(2、2A、2B、2C、2D)之兩緣部(3)的第2緣部(3b)側。

Description

側溝蓋
本發明是關於設置且使用在道路或停車場等基地所設置之側溝的側溝蓋。
設置且使用在道路或停車場等基地所設置之側溝的側溝蓋,其大多數從平面看是形成為矩形,並且在其下面設有4個突起。該等側溝蓋,對側溝實際上為面支撐,但原理上以4點支撐在側溝。
上述側溝蓋,由於構成為4點支承,因此側溝或者側溝蓋本身的製造精度或經使用而造成稍微的破損等就容易產生晃動。產生晃動也會產生噪音。
於是,為了抑制上述晃動,於專利文獻1中已提案有3點支承的側溝蓋。該側溝蓋,其形狀從平面看是形成為大致三角形或者是梯形,對側溝實際上為面支撐,但原理上以3點支撐在側溝。該側溝蓋,由於構成為3點支承,因此比通常4點支承的側溝蓋還能夠抑制晃動產生。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327487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的側溝蓋為了對應3點支承,其形 狀必須形成為三角形或梯形。因此,就會產生下述課題。由於形狀複雜,因此製造成本或搬運成本會上昇。由於其形狀為三角形或梯形,當要排列配置在長方形的側溝時,也需要準備有其形狀僅可做為終端部或轉角部用的側溝蓋,因此就需要事先計劃準備多種類的側溝蓋。特別是當側溝蓋為三角形時,由於其尺寸要比通常矩形之側溝蓋的尺寸還小,以致設置片數增加,因此設置工時及設置成本就會增加。此外,由於小型就會較輕,因此容易彈跳,導致容易產生晃動及噪音。由於無法與通常矩形的側溝蓋組合使用,因此對於已經設有一部份側溝蓋的側溝是無法適用。
本發明之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其設置使用在側溝時產生的晃動及噪音,並且不會導致設置工時及製造、搬運成本增加的側溝蓋。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側溝蓋,其是複數片排列設置在側溝,兩緣支撐在上述側溝的側溝蓋,其特徵為,具備:平面看為矩形的板狀體;及設置在上述板狀體,以3點支撐上述板狀體的第1至第3支撐突起,上述板狀體,具有:鄰接配置在兩側之側溝蓋相向的第1及第2側面;及與上述側溝形成相向配置的第3及第4側面,上述第1支撐突起,是設置在上述第3側面側即上述板狀體的第1緣部側,並且設置在上述板狀體的下面藉此抵接於上述側溝,上述第2及第3支撐突起當中的一個支撐突起,是設置在上述第4側面側即上述板狀體的第2緣部側,並且設 置在上述板狀體的下面藉此抵接於上述側溝,上述第2及第3支撐突起當中的另一個支撐突起,是抵接於上述側溝或抵接於鄰接配置的側溝蓋。
本發明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是能夠抑制其設置使用在側溝時產生的晃動及噪音,並且不會導致設置工時及製造、搬運成本增加。
〔發明之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面對本發明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第1實施形態〕
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是參照第1圖至第4圖進行說明。第1(a)圖為側溝蓋1從其上面2a側看時的立體圖,第1(b)圖為側溝蓋1從其下面2b側看時的立體圖。第2(a)圖為側溝蓋1的上面圖,第2(b)為側溝蓋1的底面圖,第2(c)圖為側溝100兩旁方向側之側溝蓋1的側面圖,第2(d)圖為側溝100長邊(排水)方向側之側溝蓋1的側面圖。第3圖為側溝蓋1配置在側溝100時的配置狀態平面圖。第4圖為沿著第3圖IV-IV剖線切剖的剖面圖。
要配置有側溝蓋1的側溝100,是設置在道路或停車場等基地上的細長流路。側溝100,於短邊(兩旁)方向具有一對側溝壁101,在一對側溝壁101的內側形成有承 接緣面103。
側溝蓋1,是一種複數片排列設置在側溝100做為要覆蓋側溝用的水溝蓋。側溝蓋1,如第2(a)圖、第2(b)圖所示具備:平面看為矩形的板狀體2;及要將板狀體2支撐在側溝100用的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板狀體2其矩形的形狀是和現在普遍使用之先前技術的側溝蓋相同。
板狀體2,具有:上面2a和朝向側溝100之承接緣面103側形成配置的下面2b;朝向側溝100之長邊(排水)方向側形成配置,連續上面2a及下面2b的第1側面2c及第2側面2d;及朝向側溝100之短邊方向側形成配置,連續上面2a及下面2b的第3側面2e及第4側面2f。當側溝蓋1複數片配置在側溝100時,第1側面2c是抵接或者靠近配置在鄰接之側溝蓋1的第2側面2d,第2側面2d是抵接或者靠近配置在鄰接之側溝蓋1的第1側面2c。當側溝蓋1複數片配置在側溝100時,第3側面2e及第4側面2f是抵接或者靠近配置在側溝100的側溝壁101內側的面。於第1側面2c,形成有設置成從上面2a延伸至下面2b做為排水用的缺口部20。又,缺口部20是可以不用設置,或者也可以設置在兩側。板狀體2的上面2a,例如具有:平面看為同一長度之平行的2個第1邊;及要與該2個第1邊一起形成為矩形具有同一長度之平行的2個第2邊,此外,板狀體2的下面2b,具有:同一長度之平行的2個第3邊;及要與該2個第3邊一起形成為 矩形具有同一長度之平行的2個第4邊。此時,上面2a和下面2b的面積也可形成為不同。
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是與板狀體2一體形成在板狀體2的下面2b,分別具有碗狀的形狀。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該等從板狀體2之下面2b突出的高度為H1。第1支撐突起4,是配置在板狀體2其下面2b之兩緣部3當中的第3側面2e側之第1緣部3a,配置成其碗狀的頂部要比側溝100的承接緣面端部102還位於承接緣面103側。此外,第1支撐突起4,平面看是配置在板狀體2的第1側面2c和第2側面2d之中間位置。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是配置在板狀體2其下面2b之兩緣部3當中的第4側面2f側之第2緣部3a,配置成其碗狀的頂部要比側溝100的承接緣面端部102還位於承接緣面103側。第2支撐突起5,平面看是配置成接觸或者靠近第1側面2c。第3支撐突起6,平面看是配置成接觸或者靠近第2側面2d。
根據上述的構成時,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的頂部)就會形成為三角形的3支點。如第4圖所示,該等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是以面積狹窄側的3面(3個頂部),原理上是以3點抵接側溝100的承接緣面103藉此支撐板狀體2。
本實施形態相關的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雖然是形成為碗狀,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只要形狀適當足以對應設置對象之側溝的承接緣面其形狀即可。不過,相 較於長方體形狀,碗狀形狀其抵接側溝100之承接緣面103時的抵接面積較小,有利於接近3點支撐。此外,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以混凝土製成時,碗狀是比長方體還不易破損,有利於耐久性。另外,本實施形態相關的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該等從板狀體2之下面2b突出的高度為H1因此3個都是形成為相同的突出高度,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也可將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設定成相同的突出高度,只有第1支撐突起4的突出高度不同。
本實施形態相關的板狀體2及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是以混凝土成型為一體性做為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板狀體2及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也可採用金屬、陶瓷、木材、樹脂或該等組合或該等的複合材製成。此外,本實施形態相關的板狀體2是構成為沒有貫通孔的塊狀板,但也可構成為具有複數貫通孔之格子狀的格柵。於該形態時,也可適當選擇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的材料。例如:板狀體2為格柵形態時,就採用金屬製的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
其次,針對具有上述構成之側溝蓋1配置在側溝100時的配置狀態進行說明。如第3圖所示,側溝蓋1,是複數片排列配置在側溝100。第3圖中,側溝蓋1的第1支撐突起4設置側是配置在步道側,側溝蓋1的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設置側是配置在車道側。即,設有1個支點的側溝蓋1側是配置在步道側設有2個支點的側溝蓋1 側是配置在車道側。如第4圖所示,側溝蓋1之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的頂部,是抵接在側溝100的承接緣面103。此時,側溝蓋1之板狀體2的上面2a,是與側溝100之側溝壁101的上面成為大致同一高度。
於側溝蓋1上,在配置成上述的狀態下,是從第4圖的紙面上方朝下方的方向施加有步行者或汽車等的載重P。施加在側溝蓋1上的載重P,雖然會有鄰接之板狀體2彼此的傳達及板狀體2和側溝100之間的傳達,但主要還是從側溝蓋1的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傳達至側溝100的承接緣面103。另,圖中之載重P的箭頭符號,是表示力的方向,並不是為了特定圖左右方向之力的施加位置而標示的符號。
根據本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時,由於其是以3個之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即其是以3點支承支撐在側溝100,因此與設置使用在側溝100時為4點支承的側溝蓋相比是較能夠抑制晃動及噪音的產生,並且,平面看為矩形之簡單的形狀,因此就不會導致其要設置在側溝100時的設置工時增加及側溝蓋1的製造及搬運成本的增加。側溝蓋1因平面看為矩形,所以當側溝蓋1要排列配置在長方形的側溝100時,也可使用在該側溝100的終端部或轉角部,因此只要準備1種的側溝蓋1即可。此外,本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是和通常的矩形側溝蓋為相同的形狀,因此其設置所需片數也就和通常的矩形側溝蓋相同,設置工時及設置成本也是相同。另外,本實施形態相 關的側溝蓋1是可和通常的矩形側溝蓋組合使用,因此還可應用在已經設有一部份側溝蓋的側溝。本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由於其形狀比三角形或梯形的側溝蓋還簡單,因此製造及搬運成本也就和通常的矩形側溝蓋相同。第3圖中,對於一般而言載重P被認為要比步道側還大的車道側是配置側溝蓋1之2個支點(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的設置側,對於一般而言載重P被認為要比車道側還小的步道側是配置側溝蓋1之1個支點(第1支撐突起4)的設置側,因此就能夠有效率防止晃動及噪音的產生。不過,側溝蓋1並不一定要配置成如第3圖所示的狀態。
第23圖為表示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的變形例。該變形例相關的側溝蓋1E,其第1支撐突起4E並不是形成為半球形,而是形成為細長形狀,只有此構成是與側溝蓋1不同。
〔第2實施形態〕
針對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A是參照第5圖至第8圖進行說明。對於該側溝蓋1A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構成是省略說明,只針對不同的構成進行說明。此外,對於該側溝蓋1A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構成是標示相同圖號。第5(a)圖為側溝蓋1A從其上面2a側看時的立體圖,第5(b)圖為該側溝蓋1A從其下面2b側看時的立體圖。第6(a) 圖為側溝蓋1A的上面圖,第6(b)為側溝蓋1A的底面圖,第6(c)圖為側溝100兩旁方向側之側溝蓋1A的側面圖,第6(d)圖為側溝100長邊(排水)方向側之側溝蓋1A的側面圖。第7圖為側溝蓋1A配置在側溝100時的配置狀態平面圖。第8圖為沿著第7圖VIII-VIII剖線切剖的剖面圖。
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當其板狀體2的第1緣部3a兩端部的上面2a施加有載重P時,即,當其第1支撐突起4設置側即第3側面2e和第1及第2側面2c、2d分別的接線附近的上面2a施加有載重P時,是最容易產生晃動。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A,為了抑制當上述容易產生晃動之處施加有載重P時其產生的晃動為最小限度藉此避免噪音產生或者抑制噪音成最小限度,是在板狀體2A其下面2b之第1支撐突起4的兩側,設有2個副支撐突起即第1及第2副支撐突起15、16。側溝蓋1A,只有該構成是和側溝蓋1不同。
第1及第2副支撐突起15、16,是分別與第1支撐突起4相同具有碗狀的形狀。此外,第1及第2副支撐突起15、16,是分別與第1支撐突起4相同設置在第1緣部3a側,並且,是分別與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相同設置在第1側面2c側及第2側面2d側。此時,第1支撐突起4的頂部和第1及第2副支撐突起15、16的各頂部所連接的線也可配置成從平面看為直線狀。此外,第2支撐突起5的頂部及第1副支撐突起15的頂部所連接的直線和第3 支撐突起6的頂部及第2副支撐突起16的頂部所連接的直線也可配置成從平面看為平行。另,側溝蓋1A的材料及板狀體2A的構造等是與第1實施形態所述說明相同可加以適當變更。
如第6(d)圖及第8圖所示,第1及第2副支撐突起15、16(的頂部),是具有要比第1支撐突起4之突出高度H1還低的突出高度H2。如第8圖所示,當於側溝蓋1A未施加有載重P或者即使施加有載重P也沒有傾斜的狀態時,是以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的3點使側溝蓋1A支撐在側溝100,此時第1及第2副支撐突起15、16並沒有抵接側溝100而是成為懸浮狀態。此外,從第8圖得知,當第1副支撐突起15上方的上面2a附近施加有載重P使側溝蓋1A傾斜時,側溝蓋1A是以第1支撐突起4為1個支點成傾斜,此時第1副支撐突起15會抵接在側溝100的承接緣面103藉此止住側溝蓋1A的傾斜。同樣地,當第2副支撐突起16上方的上面2a附近施加有載重P使側溝蓋1A傾斜時,側溝蓋1A是以第1支撐突起4為1個支點成傾斜,此時第2副支撐突起16會抵接在側溝100的承接緣面103藉此止住側溝蓋1A的傾斜。
具有如上述所示之構成的側溝蓋1A其在側溝100的配置,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相同。即,第7圖中,側溝蓋1A的第1支撐突起4、第1及第2副支撐突起15、16的設置側是配置在步道側,側溝蓋1A的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設置側是配置在車道側。
根據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A時,是可達到和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效果。再加上,根據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A時,由於具有要比第1支撐突起4之突出高度H1還低的突出高度H2之第1及第2副支撐突起15、16是設置在下面2b之第1支撐突起4的兩側,因此即使載重P施加在上面2a使側溝蓋1A傾斜,還是能夠抑制該傾斜為最小限度,基於此就能夠不產生噪音或降低噪音。
〔第3實施形態〕
針對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B是參照第9圖至第14圖進行說明。對於該側溝蓋1B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構成是省略說明,只針對不同的構成進行說明。此外,對於該側溝蓋1B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構成是標示相同圖號。第9(a)圖為側溝蓋1B從其上面2a側看時的立體圖,第9(b)圖為側溝蓋1B從其下面2b側看時的立體圖。第10(a)圖為側溝蓋1B的上面圖,第10(b)為側溝蓋1B的底面圖,第10(c)圖為側溝100兩旁方向側之側溝蓋1B的側面圖,第10(d)圖為側溝100長邊(排水)方向側之側溝蓋1B的側面圖。第11圖為側溝蓋1B配置在側溝100時的配置狀態平面圖。第12圖為沿著第11圖XII-XII剖線切剖的剖面圖。第13圖為沿著第11圖XIII-XIII剖線切剖的剖面圖。第14圖為沿著第11圖XIV-XIV剖線切 剖的剖面圖。
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當其板狀體2的第1緣部3a兩端部的上面2a施加有載重P時,即,當其第1支撐突起4設置側即第3側面2e和第1及第2側面2c、2d分別的接線附近的上面2a施加有載重P時,是最容易產生晃動。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B,為了抑制當上述容易產生晃動之處施加有載重P時其產生的晃動為最小限度藉此避免噪音產生或者抑制噪音成最小限度,是在板狀體2B的第1側面2c及第2側面2d,設有當配置有複數側溝蓋1B時會彼此卡合的第1及第2側面突起8、9和第1及第2側面溝槽11、12。此外,側溝蓋1B,其第3及第4側面2e、2f和下面2b的接線部份是成為倒角的倒角部13。側溝蓋1B,只有上述構成是和側溝蓋1不同。
第1側面突起8,是設置在板狀體2B其第1側面2c的第1緣部3a側設置成從第1側面2c突出。第2側面突起9,設置在板狀體2B其第2側面2d的第1緣部3a側設置成從第2側面2d突出。第1及第2側面突起8、9,其上面2a側是形成為和上面2a為同一平面的平面。此外,第1及第2側面突起8、9,從第1及第2側面2c、2d的方向看其下面2b側為圓弧形朝向下面2b側的剖面形狀。
第1側面溝槽11,是設置在板狀體2B其第1側面2c的第2緣部3b側設置成從第1側面2c往內凹陷。第2側 面溝槽12,是設置在板狀體2B其第2側面2d的第2緣部3b側設置成從第2側面2d往內凹陷。此外,第1側面溝槽11,是朝上面2a及第1側面2c的方向形成開放,下面2b側為封閉藉此形成為與上面2c相同方向朝向的第1溝槽底面11a。同樣地,第2側面溝槽12,是朝上面2a及第2側面2d的方向形成開放,下面2b側為封閉藉此形成為與上面2c相同方向朝向的第2溝槽底面12a。
於第1側面溝槽11,是要卡合有鄰接配置之側溝蓋1B的第1側面突起8。於第2側面溝槽12,是要卡合有鄰接配置之側溝蓋1B的第2側面突起9。因此,第1側面溝槽11是形成為足以容納第1側面突起8之尺寸大小的空間,同樣地,第2側面溝槽12是形成為足以容納第2側面突起9之尺寸大小的空間。第1側面突起8和第1側面溝槽11,從平面看(從上面2a的方向看)是夾著兩緣部3間(第1緣部3a和第2緣部3b之間)中央通過的中央線L1配置在對稱的位置。同樣地,第2側面突起9和第2側面溝槽12,從平面看是夾著中央線L1配置在對稱的位置。此外,第1側面突起8的圓弧形頂部和第1側面溝槽11的第1溝槽底面11a,從第1側面2c的方向看是位於大致相同的高度,同樣地,第2側面突起9的圓弧形頂部和第2側面溝槽12的第2溝槽底面12a,從第2側面2d的方向看是位於大致相同的高度。根據上述構成時,當側溝蓋1B配置成複數排列時,第1側面突起8會於鄰接之側溝蓋1B的第1側面溝槽11以其圓弧形的頂部抵接在 第1溝槽底面11a的狀態或靠近第1溝槽底面11a的狀態收容在該第1側面溝槽11,同樣地,第2側面突起9會於鄰接之側溝蓋1B的第2側面溝槽12以其圓弧形的頂部抵接在第2溝槽底面12a的狀態或靠近第2溝槽底面12a的狀態收容在該第2側面溝槽12。
本實施形態中,第1及第2溝槽底面11a、12a,從平面看是分別配置在至少和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之頂部(與側溝100之承接緣面103接觸的部份)重疊的位置。第1及第2側面突起8、9,具有當分別收容在所對應的第1及第2側面溝槽11、12時從平面看至少和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之頂部(與側溝100之承接緣面103接觸的部份)重疊的突出高度。另,第1及第2溝槽底面11a、12a和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也可配置成從平面看不重疊。此外,第1及第2側面突起8、9和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也可配置成從平面看不重疊。另外,第1及第2側面突起8、9也可和第3側面2e設置成連續沒有段差,第1及第2側面溝槽11、12也可設置成上面2a側、第1側面2c側、第4側面2f側為開放。此外,側溝蓋1B的材料及板狀體2B的構造等是和第1實施形態所述的說明相同能夠加以適當變更。
具有如上述之構成的側溝蓋1B其在側溝100的配置,如第11圖所示,是以1點支點(支撐突起4)側和2點支點(支撐突起5、6)側交替排列配置。即,當側溝100要配置有第1至第3側溝蓋1B時,第2側溝蓋1B的 第1側面2c漢第1側溝蓋1B的第1側面2c是排列形成相向,此外,第2側溝蓋1B的第2側面2d和第3側溝蓋1B的第2側面2d是排列形成相向。
配置的方法,例如:是對已經配置的第1側溝蓋1B從旁邊滑動第2側溝蓋1B藉此使兩者咬合。此外,已經配置的第1及第3側溝蓋1B之間要配置有第2側溝蓋1B時,是將第2側溝蓋1B以傾斜的狀態,對第1側溝蓋1B的第1側面突起8以及第2側面突起9放入第2側溝蓋1B的第1側面溝槽11以及第2側面溝槽12,以第1側面突起8以及第2側面突起9為軸使第2側溝蓋1B旋轉成平躺,藉此使第2側溝蓋1B的第2側面突起9以及第1側面突起8進入第1側溝蓋1B的第2側面溝槽12以及第1側面溝槽11。由於設有倒角部13因此側溝蓋1B就容易旋轉,不易破損。配置時,若有缺口部20則可利用該缺口部20,或者也可利用專用的設置工具或卸除工具。卸除時,只要相反順序執行上述作業即可。如第1實施形態所述的說明,缺口部20的有無及數量、設置側等是可適當加以選擇。不過,視狀況而定在配置或卸除時,具有缺口部20說不定比較方便。
當側溝蓋1B要設置在側溝100的轉角部或端部時,只要切斷其單方的側面突起8或9做為使用即可。當然,也可事先製造準備未形成有單方之側面突起8或9的側溝蓋。
如第12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當側溝蓋1B配置在 側溝100時,從側面看(從第1側面2c的方向看)是配置成第2支撐突起5和第1側面突起8排列在一直線上。此外,第2支撐突起5的頂部(與側溝100之承接緣面103形成接觸的接點)和第1側面突起8的頂部(與第1溝槽底面11a形成接觸的接點)是配置成排列在一直線上。第3支撐突起6和第2側面突起9也是為相同的關係。如第13圖所示,圖中左邊之第1側溝蓋1B的第1側面突起8(的頂部)和圖中右邊之第3側溝蓋1B的第2側面突起9(的頂部),是分別抵接在圖中正中央之第2側溝蓋1B的第1及第2溝槽底面11a、12a。如第14圖所示,圖中正中央之第2側溝蓋1B的第1及第2側面突起8、9(的頂部),是分別抵接在圖中右邊之第1側溝蓋1B的第1溝槽底面11a及圖中左邊之第3側溝蓋1B的第2溝槽底面12a。如上述,第2側溝蓋1B,是以3點支承在側溝100,並且,以2點支承在與其相鄰的第1及第3側溝蓋1B。
從第13圖得知,當第1側溝蓋1B的第1支撐突起4和第2側溝蓋1B的第2支撐突起5之間的第1側溝蓋1B其上面2a施加有載重P時,第1側溝蓋1B的第1側面突起8和第2側溝蓋1B的第1溝槽底面11a幾乎是緊貼著,因此第1側溝蓋1B就不會傾斜,即使傾斜也只是微乎其微的傾斜。同樣地,當第3側蓋溝1B的第1支撐突起4和第2側溝蓋1B的第3支撐突起6之間的第3側溝蓋1B其上面2a施加有載重P時,第3側溝蓋1B的第2 側面突起9和第2側溝蓋1B的第2溝槽底面12a幾乎是緊貼著,因此第3側溝蓋1B就不會傾斜,即使傾斜也只是微乎其微的傾斜。
從第14圖得知,當第1側溝蓋1B的第2支撐突起5和第2側溝蓋1B的第1支撐突起4之間的第2側溝蓋1B其上面2a施加有載重P時,第1側溝蓋1B的第1溝槽底面11a和第2側溝蓋1B的第1側面突起8幾乎是緊貼著,因此第2側溝蓋1B就不會傾斜,即使傾斜也只是微乎其微的傾斜。同樣地,第3側溝蓋1B的第3支撐突起6和第2側溝蓋1B的第1支撐突起4之間的第2側溝蓋1B其上面2a施加有載重P時,第3側溝蓋1B的第2溝槽底面12a和第2側溝蓋1B的第2側面突起9幾乎是緊貼著,因此第2側溝蓋1B就不會傾斜,即使傾斜也只是微乎其微的傾斜。
根據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B時,是能夠達到和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效果。再加上,根據第3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B時,其是以3點支承在側溝100,以補助該3點支承的狀態又以2點支承在與其相鄰的側溝蓋1B,因此即使載重P分別施加在每一個側溝蓋1B的上面2a但側溝蓋1B也不會傾斜,即使傾斜也只是微乎其微的傾斜。基於此,側溝蓋1B就非常難以晃動,也難以產生噪音。特別是,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當其板狀體2之第1緣部3a兩端部的上面2a施加有載重P時是最容易產生晃動,但其若構成為第3 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B時,即使載重P施加在上述最容易產生晃動之處但側溝蓋1B也不會晃動。
第3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B,如第12圖至第14圖所示,第1及第2側面突起8、9從平面看是形成為重疊在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的頂部,於施加有載重P時作用力會從第1及第2側面突起8、9以直線形態施加在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接著施加在側溝100的承接緣面103。不過,第1及第2側面突起8、9從平面看也可形成為不重疊在第2及第3支撐突起5、6的頂部。構成為該形態時,從平面看兩者只要配置成某種程度的接近,還是能夠抑制相當大的晃動。
〔第4實施形態〕
針對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C是參照第15圖至第18圖進行說明。對於該側溝蓋1C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構成是省略說明,只針對不同的構成進行說明。此外,對於該側溝蓋1C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構成是標示相同圖號。第15(a)圖為側溝蓋1C從其上面2a側看時的立體圖,第15(b)圖為側溝蓋1C從其下面2b側看時的立體圖。第16(a)圖為側溝蓋1C的上面圖,第16(b)為側溝蓋1C的底面圖,第16(c)圖為側溝100兩旁方向側之側溝蓋1C的側面圖,第16(d)圖為側溝100長邊(排水)方向側之側溝蓋1C的側面圖。第17圖為側溝蓋1C配置在側 溝100時的配置狀態平面圖。第18圖為沿著第17圖VXIII-VXIII剖線切剖的剖面圖。
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是於其板狀體2的下面2b設有3個支撐突起即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構成為該3個支撐突起即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全部和側溝100的承接緣面103接觸形成為支撐側溝蓋1。第4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C中,是省略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當中的1個突起,取而代之在板狀體2C的側面設有要支撐在鄰接之側溝蓋1C的部份。即,第4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C,具有:要接觸側溝100之承接緣面103的2個支撐點;及要接觸鄰接之側溝蓋1C的1個支撐點,藉此構成為3點支撐。該側溝蓋1C的具體性構成如以下說明。
側溝蓋1C,是在板狀體2C之第1側面2c的第2緣部3b側具備有從第1側面2c突出設置的側面突起30。側面突起30,其下面2b側是形成為與下面2b同一平面的平面。此外,側面突起30,具有位於上面2a和下面2b之間,朝向上面2a側形成為與上面2a為平行之平面的突起上面30a。
側溝蓋1C,是在板狀體2C之第2側面2d的第2緣部3b側具備有從第2側面2d設置形成內陷的側面溝槽31。側面溝槽31,是朝向下面2b、第2側面2d、第4側面2f的方向為開放,其上面2a側為封閉藉此形成為與下面2b相同方向之朝向的平面即溝槽底面31a。
第2支撐突起5,是設置在側面突起30之下面2b側的下面。第3支撐突起6是不設置。本實施形態中,第2支撐突起5和側面突起30,從平面看是配置在彼此重疊的位置。但是,並不限於此,支撐突起5和側面突起30從平面看也可配置成彼此不重疊。
於側面溝槽31,是卡合有鄰接配置之側溝蓋1C的側面突起30。因此,側面溝槽31,是形成為足以容納側面突起30之尺寸大小的空間。側面突起30和側面溝槽31,當側溝蓋1C為鄰接配置時,該等是配置在可彼此卡合的位置。側面突起30的突起上面30a和側面溝槽31的溝槽底面31a,從第4側面2f的方向看是位於大致相同高度。根據上述構成,側溝蓋1C為複數排列配置時,側面突起30於鄰接之側溝蓋1C的側面溝槽31是以其突起上面30a抵接在溝槽底面31a的狀態收容在該側面溝槽31。如上述,側面溝槽31(溝槽底面31a),是做為要支撐側溝蓋1C的1個支點達到支撐功能,並且與第1及第2支撐突起4、5一起形成3點支承。因此,側面溝槽31可以說是具有該實施形態中所省略之第3支撐突起6的功能。
具有如上述之構成的側溝蓋1C其在側溝100的配置,是與第1實施形態的側溝蓋1相同。即,第17圖中,側溝蓋1C的第1支撐突起4設置側是配置在步道側,側溝蓋1C的第2支撐突起5設置側是配置在車道側。配置方法,例如:是對已經配置的第1側溝蓋1C從上方設置第2側溝蓋1C,或者從旁邊滑動第2側溝蓋1C 藉此使兩者咬合。當側溝蓋1C要設置在側溝100的轉角部或端部時,只要切斷其側面突起30做為使用即可。當然,也可事先製造準備未形成有該側面突起30的側溝蓋。
如第18圖所示,圖中正中央之第1側溝蓋1C的側面溝槽31其溝槽底面31a,是抵接在圖中右邊之第2側溝蓋1C的側面突起30其突起上面30a。如此一來,第1側溝蓋1C,就會由第1側溝蓋1C之第1及第2支撐突起4、5以2點支撐在側溝100,並且,由第1側溝蓋1C的側面溝槽31其溝槽底面31a以1點支撐在與其相鄰的第2側溝蓋1C。因此,第1側溝蓋1C就會形成為以3點支承在外部。
根據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C時,是能夠達到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效果。
〔第5實施形態〕
針對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D是參照第19圖至第22圖進行說明。對於該側溝蓋1D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構成是省略說明,只針對不同的構成進行說明。此外,對於該側溝蓋1D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構成是標示相同圖號。第19(a)圖為側溝蓋1D從其上面2a側看時的立體圖,第19(b)圖為側溝蓋1D從其下面2b側看時的立體圖。第20(a)圖為側溝蓋1D的上面圖,第20(b)為側溝蓋1D 的底面圖,第20(c)圖為側溝100兩旁方向側之側溝蓋1D的側面圖,第20(d)圖為側溝100長邊(排水)方向側之側溝蓋1D的側面圖。第21圖為側溝蓋1D配置在側溝100時的配置狀態平面圖。第22圖為沿著第21圖XXII-XXII剖線切剖的剖面圖。
第1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是於其板狀體2的下面2b設有3個支撐突起即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構成為該3個支撐突起即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全部和側溝100的承接緣面103接觸形成為支撐側溝蓋1。第5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D中,是省略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當中的1個突起,取而代之在板狀體2D的側面設有要支撐在鄰接之側溝蓋1D的部份。即,第5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D,具有:要接觸側溝100之承接緣面103的2個支撐點;及要接觸鄰接之側溝蓋1D的1個支撐點,藉此構成為3點支撐。該側溝蓋1D的具體性構成如以下說明。
側溝蓋1D,是於板狀體2D之第1側面2c的第2緣部3b側具備有從第1側面2c突出設置的側面突起32。側面突起32,從第1側面2c的方向看其下面2b是形成為圓弧形朝向下面2b側的剖面形狀,此外,從第4側面2f的方向看於其下面側2b包括半圓弧形朝向下面2b側的剖面形狀。側面突起32,其上面2a側形成為與上面2a為同一平面的平面,其離開第1側面2c之離開側的端部是形成為圓弧形。此外,側面突起32,是具有位於上面2a和下 面2b之間,朝向下面2b側的突起下端32a。
側溝蓋1D,是於板狀體2D之第2側面2d的第2緣部3b側具備有從第2側面2d凹陷設置的側面溝槽33。側面溝槽33,其朝向上面2a、第2側面2d的方向為開放,下面2b側為封閉藉此構成為與上面2a為相同朝向之平面的溝槽底面33a。
第1支撐突起4,是和第3支撐突起6相同,是於靠近第2側面2d側的位置設置在下面2b。側溝蓋1D於該實施形態中並沒有設置第2支撐突起5。
於側面溝槽33,是卡合有鄰接配置之側溝蓋1D的側面突起32。因此,側面溝槽33,是形成為足以容納側面突起32之尺寸大小的空間。側面突起32和側面溝槽33,當側溝蓋1D為鄰接配置時,該等是配置在可彼此卡合的位置。側面突起32的突起下端32a和側面溝槽33的溝槽底面33a,從第4側面2f的方向看是位於大致相同高度。根據上述構成,側溝蓋1D為複數排列配置時,側面突起32於鄰接之側溝蓋1D的側面溝槽33是以其突起下端32a抵接在溝槽底面33a的狀態收容在該側面溝槽33。如上述,側面突起32(突起下端32a),是做為要支撐側溝蓋1D的1個支點達到支撐功能,並且與第1及第3支撐突起4、6一起形成3點支承。因此,側面突起32可以說是具有該實施形態中所省略之第2支撐突起5的功能。
具有如上述之構成的側溝蓋1D其在側溝100的配置,是與第1實施形態的側溝蓋相同。即,第21圖中, 側溝蓋1D的第1支撐突起4設置側是配置在步道側,側溝蓋1D的第3支撐突起6設置側是配置在車道側。配置方法,例如:是對已經配置的第1側溝蓋1D從上方設置第2側溝蓋1D,或者從旁邊滑動第2側溝蓋1D藉此使兩者咬合。當側溝蓋1D要設置在側溝100的轉角部或端部時,只要切斷其側面突起32做為使用即可。當然,也可事先製造準備未形成有該側面突起32的側溝蓋。
如第22圖所示,圖中正中央之第2側溝蓋1D的側面突起32其突起下端32a,是抵接在圖中左邊之第1側溝蓋1D的側面溝槽33其溝槽底面33a。如此一來,第2側溝蓋1D,就會由第2側溝蓋1D之第1及第3支撐突起4、6以2點支撐在側溝100,並且,由第2側溝蓋1D的側面突起32其突起下端32a以1點支撐在與其相鄰的第1側溝蓋1D。因此,第2側溝蓋1D就會形成為以3點支承在外部。
根據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相關的側溝蓋1D時,是能夠達到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1相同的效果。
另,第1至第3支撐突起4、5、6和側面突起30、32及側面溝槽31、33對應在側溝蓋1、1A、1B、1C、1D的位置及形狀、尺寸,只要構成為實質上以3點支承使側溝蓋1、1A、1B、1C、1D支撐在外部即可,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
以上,是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可加以各式各樣的變形。
另外,本說明書是引用日本特願2011-192280號(申請日期:2011年9月5日)的全部內容。
1、1A、1B、1C、1D、1E‧‧‧側溝蓋
2、2A、2B、2C、2D‧‧‧板狀體
2a‧‧‧上面
2b‧‧‧下面
2c‧‧‧第1側面
2d‧‧‧第2側面
2e‧‧‧第3側面
2f‧‧‧第4側面
3a‧‧‧第1緣部
3b‧‧‧第2緣部
4‧‧‧第1支撐突起
4E‧‧‧第1支撐突起
5‧‧‧第2支撐突起
6‧‧‧第3支撐突起
8‧‧‧第1側面突起
9‧‧‧第2側面突起
11‧‧‧第1側面溝槽
11a‧‧‧第1溝槽底面
12‧‧‧第2側面溝槽
12a‧‧‧第2溝槽底面
13‧‧‧倒角部
15‧‧‧第1副支撐突起
16‧‧‧第2副支撐突起
20‧‧‧缺口部
30‧‧‧側面突起
30a‧‧‧突起上面
31‧‧‧側面溝槽
31a‧‧‧溝槽底面
32‧‧‧側面突起
32a‧‧‧突起下端
33‧‧‧側面溝槽
33a‧‧‧溝槽底面
100‧‧‧側溝
101‧‧‧側溝壁
102‧‧‧承接緣面端部
103‧‧‧承接緣面
L1‧‧‧中央線
P‧‧‧載重
H1‧‧‧第1至第3支撐突起的突出高度
H2‧‧‧第1、第2副支撐突起的突出高度
第1(a)圖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從其上面側看時的立體圖,第1(b)圖為該側溝蓋從其下面側看時的立體圖。
第2(a)圖為第1圖側溝蓋的上面圖,第2(b)為第1圖側溝蓋的底面圖,第2(c)圖為側溝兩旁方向側之第1圖側溝蓋的側面圖,第2(d)圖為側溝長邊方向側之第1圖側溝蓋的側面圖。
第3圖為第1圖側溝蓋配置在側溝時的配置狀態平面圖。
第4圖為沿著第3圖IV-IV剖線切剖的剖面圖。
第5(a)圖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從其上面側看時的立體圖,第5(b)圖為該側溝蓋從其下面側看時的立體圖。
第6(a)圖為第5圖側溝蓋的上面圖,第6(b)為第5圖側溝蓋的底面圖,第6(c)圖為側溝兩旁方向側之第5圖側溝蓋的側面圖,第6(d)圖為側溝長邊方向側之第5圖側溝蓋的側面圖。
第7圖為第5圖側溝蓋配置在側溝時的配置狀態平面圖。
第8圖為沿著第7圖VIII-VIII剖線切剖的剖面圖。
第9(a)圖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從其上面側看時的立體圖,第9(b)圖為該側溝蓋從其下面側看時的立體圖。
第10(a)圖為第9圖側溝蓋的上面圖,第10(b)為第9圖側溝蓋的底面圖,第10(c)圖為側溝兩旁方向側之第9圖側溝蓋的側面圖,第10(d)圖為側溝長邊方向側之第9圖側溝蓋的側面圖。
第11圖為第9圖側溝蓋配置在側溝時的配置狀態平面圖。
第12圖為沿著第11圖XII-XII剖線切剖的剖面圖。
第13圖為沿著第11圖XIII-XIII剖線切剖的剖面圖。
第14圖為沿著第11圖XIV-XIV剖線切剖的剖面圖。
第15(a)圖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從其上面側看時的立體圖,第15(b)圖為該側溝蓋從其下面側看時的立體圖。
第16(a)圖為第15圖側溝蓋的上面圖,第16(b)為第15圖側溝蓋的底面圖,第16(c)圖為側溝兩旁方向側之第15圖側溝蓋的側面圖,第16(d)圖為側溝長邊方向側之第15圖側溝蓋的側面圖。
第17圖為第15圖側溝蓋配置在側溝時的配置狀態平面圖。
第18圖為沿著第17圖VXIII-VXIII剖線切剖的剖面圖。
第19(a)圖為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從其上面側看時的立體圖,第19(b)圖為該側溝蓋從其下面側看時的立體圖。
第20(a)圖為第19圖側溝蓋的上面圖,第20(b)為第19圖側溝蓋的底面圖,第20(c)圖為側溝兩旁方向側之第19圖側溝蓋的側面圖,第20(d)圖為側溝長邊方向側之第19圖側溝蓋的側面圖。
第21圖為第19圖側溝蓋配置在側溝時的配置狀態平面圖。
第22圖為沿著第21圖XXII-XXII剖線切剖的剖面圖。
第23圖為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側溝蓋的第1支撐突起變形例立體圖。
1‧‧‧側溝蓋
2‧‧‧板狀體
2a‧‧‧上面
2b‧‧‧下面
2c‧‧‧第1側面
2d‧‧‧第2側面
2f‧‧‧第4側面
3a‧‧‧第1緣部
3b‧‧‧第2緣部
4‧‧‧第1支撐突起
5‧‧‧第2支撐突起
6‧‧‧第3支撐突起
20‧‧‧缺口部

Claims (16)

  1. 一種側溝蓋,其是複數片排列設置在側溝,兩緣支撐在上述側溝的側溝蓋,其特徵為,具備:平面看為矩形的板狀體;及設置在上述板狀體,以3點支撐上述板狀體的第1至第3支撐突起,上述板狀體,具有:鄰接配置在兩側之側溝蓋相向的第1及第2側面;及與上述側溝形成相向配置的第3及第4側面,上述第1支撐突起,是設置在上述第3側面側即上述板狀體的第1緣部側,並且設置在上述板狀體的下面藉此抵接於上述側溝,上述第2及第3支撐突起當中的一個支撐突起,是設置在上述第4側面側即上述板狀體的第2緣部側,並且設置在上述板狀體的下面藉此抵接於上述側溝,上述第2及第3支撐突起當中的另一個支撐突起,是抵接於上述側溝或抵接於鄰接配置的側溝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上述第1支撐突起從平面看是配置在上述第1及第2側面之間的中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上述第2及第3支撐突起當中的另一個支撐突起,是設置在上述第2緣部側,並且設置在上述板狀體的下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任一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上述第2及第3支撐突起,從平面看分別是配置成接觸上述第1及第2側面或者是配置在上述第1及第2側面的附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任一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於上述第1側面,設有:從上述第1側面突出的第1側面突起;及形成為足以容納上述第1側面突起之尺寸大小的空間,開口在上述板狀體之上面的第1側面溝槽,並於上述第2側面,設有:從上述第2側面突出的第2側面突起;及形成為足以容納上述第2側面突起之尺寸大小的空間,開口在上述板狀體之上面的第2側面溝槽,上述第1支撐突起、上述第1及第2側面突起,是設置在上述第1緣部側,上述第2及第3支撐突起、上述第1及第2側面溝槽是設置在上述第2緣部側,上述第1側面突起和上述第1側面溝槽,從平面看是夾著上述第3及第4側面間之中央通過的中央線配置在對稱位置,上述第2側面突起和上述第2側面溝槽是夾著上述中央線配置在對稱位置,上述第1及第2側面溝槽,分別具有與上述板狀體之上面相同方向的第1及第2溝槽底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 上述第1及第2溝槽底面,從平面看分別配置在與上述第2及第3支撐突起重疊的位置,上述第1及第2側面突起,是具有當該等收容在鄰接配置之側溝蓋對應的上述第1及第2側面溝槽時從平面看分別與上述第2及第3支撐突起重疊的突出高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或第6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上述板狀體下面之上述兩緣部的端部是形成為倒角。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至第7項任一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上述第1及第2側面突起,從上述第1及第2側面看具有圓弧形朝向上述板狀體之下面側的剖面形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任一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又具備有當上述板狀體對上述側溝成傾斜時可抵接上述側溝藉此支撐上述板狀體的第1及第2副支撐突起,上述第1及第2副支撐突起是設置在上述第1緣部側,從平面看分別配置成接觸上述第1及第2側面或者是配置在上述第1及第2側面的附近,最下端部從上述第3側面看是比上述第1支撐突起的最下端部還離開上述側溝。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上述第1副支撐突起、第2副支撐突起、上述第1支撐突起,從平面看是成直線配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於上述第1側面,設有從上述第1側面突出的側面突起,並於上述第2側面,設有形成為足以容納上述側面突起之尺寸大小的空間,開口在上述板狀體之下面的側面溝槽,上述側面突起,具有從上述第4側面看位於上述板狀體的上面和下面之間,與上述板狀體之上面相同方向的突起上面,上述側面溝槽,具有從上述第4側面看位於上述板狀體的上面和下面之間,與上述板狀體之下面相同方向的溝槽底面,上述側面突起、上述側面溝槽、上述第2支撐突起,是設置在上述第2緣部側,上述側面突起和上述側面溝槽,從平面看是夾著上述第1及第2側面間之中央通過的中央線配置在對稱位置,上述側面溝槽的溝槽底面,是抵接在鄰接配置之側溝蓋的上述側面突起的上述突起上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上述第2支撐突起,是設置在上述側面突起的下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於上述第1側面,設有從第1側面突出的側面突起,於上述第2側面,設有形成為足以容納上述側面突起之尺寸大小的空間,開口在上述板狀體之上面的側面溝 槽,上述側面突起,具有從上述第4側面看位於上述板狀體的上面和下面之間,朝向上述板狀體之下面側的突起下端,上述側面溝槽,具有從上述第4側面看位於上述板狀體的上面和下面之間,與上述板狀體之上面相同方向的溝槽底面,上述側面突起、上述側面溝槽、上述第3支撐突起,是設置在上述第2緣部側,上述側面突起和上述側面溝槽,從平面看是夾著上述第1及第2側面間之中央通過的中央線配置在對稱位置,上述第1支撐突起,從平面看是配置成接觸上述第2側面或者是配置在上述第2側面的附近,上述側面突起的上述突起下端,是抵接在鄰接配置之側溝蓋的上述側面溝槽的溝槽底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上述側面突起是包括從上述第1側面看圓弧形朝向上述板狀體下面側的剖面形狀。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4項任一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上述第1支撐突起,從平面看具有細長形狀。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5項任一項所記載的側溝蓋,其中,上述板狀體的上面,具有:同一長度之平行的2個第 1邊;及與上述2個第1邊一起形成矩形之同一長度的平行之2個第2邊,上述板狀體的下面,具有:同一長度之平行的2個第3邊;及與上述2個第3邊一起形成矩形之同一長度的平行之2個第4邊。
TW101132157A 2011-09-05 2012-09-04 側溝蓋 TW2013333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2280A JP2013053452A (ja) 2011-09-05 2011-09-05 側溝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3308A true TW201333308A (zh) 2013-08-16

Family

ID=47832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2157A TW201333308A (zh) 2011-09-05 2012-09-04 側溝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053452A (zh)
TW (1) TW201333308A (zh)
WO (1) WO20130355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24032A (ja) * 2018-01-16 2019-07-25 千葉窯業株式会社 側溝蓋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96283B2 (ja) * 1999-03-15 2009-07-15 外志三 西川 蓋板を備えた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
JP3539944B2 (ja) * 2001-10-25 2004-07-07 株式会社ホクコン コンクリート側溝における閉蓋構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コンクリート蓋版
JP2003316096A (ja) * 2002-04-24 2003-11-06 Sharp Corp 支持部材、支持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908725B2 (ja) * 2003-12-05 2007-04-25 弘 箭内 蓋付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における騒音防止方法および蓋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35583A1 (ja) 2013-03-14
JP2013053452A (ja) 2013-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66145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0131291A1 (ja) 半導体ウエハ収納容器
TW201333308A (zh) 側溝蓋
JP4760619B2 (ja) カバー部材の構造
JP2008044636A (ja) 収納用トレー
JP5476248B2 (ja) コーナー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ネルの積層方法
WO2012144097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JP4579207B2 (ja) 側溝用ブロック
US6974086B2 (en) Rail boards
JP7094519B2 (ja) トレー
JP4958229B2 (ja) コンテナー蓋
JP5406120B2 (ja) 板状体の搬送用容器
JP5190891B2 (ja) コンテナ用インナー及びインナー付きコンテナ
JP2012012042A (ja) チップデバイスを収納する収納容器
JP3098049U (ja) 側溝
JP6054646B2 (ja) 箱型容器
JP4945371B2 (ja) 運搬用容器およびその保持手段
JP7378726B2 (ja) 容器
JP3180924U (ja) 側溝用蓋体
JP7334960B2 (ja) 嵩上部材及び嵩上部材付き容器
JPH0497052A (ja) デッキプレート
JP2005022749A (ja) スライドスタック可能なコンテナ
JP5145297B2 (ja) 開口付構造体
JP5939631B2 (ja) 箱型容器
JP2023170978A (ja) 床用目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