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20891A - 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20891A
TW201320891A TW100141904A TW100141904A TW201320891A TW 201320891 A TW201320891 A TW 201320891A TW 100141904 A TW100141904 A TW 100141904A TW 100141904 A TW100141904 A TW 100141904A TW 201320891 A TW201320891 A TW 2013208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building
fan
temperature sensor
building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1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sin-Hung Lee
Chien-Yuan Chen
Original Assignee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 Tech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to TW1001419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320891A/zh
Priority to CN2011104166159A priority patent/CN103109705A/zh
Priority to US13/363,869 priority patent/US20130122800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320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089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24Devices or systems for heating, ventilating, regulating temperature, illuminating, or watering, in greenhouses, forcing-frames, or the like
    • A01G9/2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Greenhouse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一種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包含一建築本體、一工作平台、一第一水牆、一氣流道以及一第一風扇。建築本體具有一底面以及位於底面相對兩側的一第一側壁及一第二側壁,第一側壁具有一貫通的氣流道。第一水牆設置於第一側壁,氣流道位於第一水牆下方。工作平台設置於建築本體內,工作平台具有一承載面,且氣流道距離底面的最大高度小於承載面距離底面的高度。第一風扇設於第二側壁,第一風扇產生氣流對應於工作平台。

Description

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
本提案係關於一種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特別是利用強制對流來進行降溫的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
一般欲種植大量植栽時,皆會利用溫室來提供植栽良好的成長環境。而一般溫室係由圍欄及頂架所組成,並於圍欄及頂架上包覆一遮蔽體,以將溫室包覆形成一密閉空間。藉由上述結構設計之溫室,可防止蚊蟲進入溫室內之栽植區,並同時使溫室內保持較佳之環境溫度。但隨著戶外溫度或陽光照射下,將造成溫室內的溫度提高,若無適當的散熱調節溫度,將使溫室內之溫度高升而不利植栽物成長。
因此,便有利用增設通風孔的方式來調節溫室內的溫度,以防止溫室內之溫度過高而傷害了溫室內的植栽物。這種增設通風孔的溫室,係包含一覆蓋在該溫室上之第一不透水層、至少一位於第一不透水層上之通風孔、一可與通風孔配合之遮蔽件,及一覆蓋在遮蔽件上之第二不透水層。遮蔽件具有一可樞轉之樞轉桿,以及一以樞轉桿為轉軸而於一閉合位置與一通風位置之間旋動之自由桿。當自由桿於閉合位置時,遮蔽件係與通風孔緊配合,第二不透水層可隔絕自通風孔通過透氣層進入溫室內部之外界空氣。當自由桿於通氣位置時,外界空氣可自通風孔大量進入溫室內部,以調節溫室內的溫度。
其中藉由增設通風孔的方式來調節溫室內的溫度之方式,其主要係以自然對流來達成溫室內外的熱交換動作。然而,增設通風孔的方式來調節溫室內的溫度之作法並無法達到及時降溫的效果。因此,除了於溫室設置通風孔外,更可增設風扇組於溫室,利用風扇組運轉所產生的強制對流,使溫室內的溫度能夠迅速的降溫而達成良好的溫度調節效果。
但是,當溫室外的溫度過低時,若藉由強制對流而將外界的過冷空氣引入溫室內而直接吹送至植栽物,將有可能造成溫室內的植栽物受到寒害或是影響了植栽物的栽種品質。
本提案在於提供一種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藉此避免外界的過冷空氣直接接觸溫室內的植栽物,以防止植栽物受到寒害的問題。
本提案所揭露之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其中建築物包含一建築本體及一工作平台。建築本體具有一底面以及位於底面相對兩側的一第一側壁及一第二側壁。第一側壁具有一第一水牆及一位於該第一水牆下方的氣流道。第二側壁具有一第一風扇。工作平台設置於建築本體內,工作平台係高於氣流道。控制方法之步驟包含,提供上述的建築物,並定義一上限溫度及一下限溫度。接著,依據建築本體內之溫度以及建築本體外之溫度決定是否開啟第一風扇與氣流道,以進行通風降溫。
本提案所揭露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包含一建築本體、一工作平台、一第一水牆、一氣流道以及一第一風扇。建築本體具有一底面以及位於底面相對兩側的一第一側壁及一第二側壁,第一側壁上具有一貫通的氣流道。第一水牆設置於第一側壁,氣流道位於第一水牆下方。工作平台設置於建築本體內,工作平台具有一承載面,且氣流道距離底面的最大高度小於承載面距離底面的高度。第一風扇設於第二側壁,第一風扇產生氣流對應於工作平台。
根據上述本提案所揭露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係藉由氣流道距離底面的最大高度小於工作平台之承載面距離底面的高度,使得外界過冷氣流經由氣流道引進建築物內部時,過冷氣流不會直接吹送至工作平台上的盆栽作物,如此可避免盆栽作物遭受到寒害或是影響了盆栽作物的栽種品質。
有關本提案的特徵、實作與功效,茲配合圖式作最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1圖」,「第1圖」係為根據本提案一實施例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的結構示意圖。
本提案所揭露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10係以種植盆栽作物20的一溫室為例,但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本實施例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10也可運用於其他產業,如畜牧養殖業。
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10係包含一建築本體100、一工作平台110、一第一水牆131以及一第一風扇141。其中,建築本體100可利用鋼架、帆布所搭建而成,或是也可利用水泥、鋼筋所構建而成,但不以此為限。建築本體100具有一底面103以及位於底面103相對兩側的一第一側壁101及一第二側壁102,第一側壁101具有一貫通的氣流道120。
本實施例之工作平台110設置於建築本體110內且架設於底面103上。工作平台110介於第一側壁101及第二側壁102之間,工作平台110具有一承載面111。其中,工作平台110係以一般溫室的盤床為例,故工作平台110的承載面111係用以放置溫室內的盆栽作物20。
此外,第一水牆131設置於第一側壁101上,第一水牆131可選擇性的開啟以進行通風,或是於開啟時同時進行下水以提升濕潤度而利於降溫。由於水牆係為習知的裝置,因此後續針對第一水牆131的相關細部結構便不再多做贅述。
本實施例之氣流道120係貫通第一側壁101,氣流道120係使建築本體100內部空間可連通於建築本體100外部。並且,氣流道120可選擇性的關閉或開啟。當氣流道120開啟時,外界空氣可經由氣流道120流入建築本體100內。此外,氣流道120係位於第一水牆131下方,且氣流道120距離底面103的最大高度D2係小於承載面111距離底面103的高度D1。藉由上述氣流道120的高度位置設計,可使外界過冷空氣經由氣流道120進入建築本體100內時,過冷空氣不會直接接觸承載面111上的盆栽作物20,以避免盆栽作物20遭受到寒害。
此外,第一風扇141嵌設於第二側壁102,第一風扇141運轉所產生的氣流係對應於工作平台110。更進一步來說,第一風扇141係運轉而將建築本體100內部的空氣排出建築本體100外。並且,本實施例之第一風扇141的軸心高度位置概略相同於承載面111的高度位置,但不以此為限,熟悉此項技藝者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第一風扇141的軸心高度。
請繼續參照「第1圖」,在本實施例或其它實施例當中,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10更可包含一第二水牆132。第二水牆132設置於第一側壁101,且第二水牆132介於第一水牆131與氣流道120之間。
並且,在本實施例或其它實施例當中,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10更可包含一第二風扇142。第二風扇142嵌設第二側壁102,且第二風扇142位於第一風扇141上方。第二風扇142係運轉而將建築本體100內部的空氣排出建築本體100外。
並且,在本實施例或其它實施例當中,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10更可包含一加熱裝置160。加熱裝置160位於氣流道120內,但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加熱裝置160只需放置在氣流流經氣流道120的路徑上即可。加熱裝置160用以對流經氣流道120的過冷氣流加熱,以避免過冷氣流對盆栽作物20所造成的寒害。
此外,在本實施例或其它實施例當中,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10更可包含一第一溫度感測器151、一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及一第三溫度感測器153。其中,第一溫度感測器151及第二溫度感測器152設置於工作平台110上,且第一溫度感測器151較第二溫度感測器152鄰近第一側壁101。更詳細來說,第一溫度感測器151與第二溫度感測器152係分別位於工作平台110的相對兩側,且第一溫度感測器151鄰近第一側壁101,第二溫度感測器152鄰近第二側壁102,而盆栽作物20則介於第一溫度感測器151與第二溫度感測器152之間。第一溫度感測器151與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分別監測盆栽作物20相對兩端的環境溫度。更進一步來說,由於建築本體100內的所有區域之溫度並非一致,因此藉由第一溫度感測器151與第二溫度感測器152設置,可精確地掌握第一溫度感測器151與第二溫度感測器152之間的溫度梯度變化。
需注意的是,第一溫度感測器151與第二溫度感測器152的擺放位置並非固定,第一溫度感測器151與第二溫度感測器152係隨著盆栽作物20所擺放區域的位置進行調整,只需確保盆栽作物20放置於第一溫度感測器151與第二溫度感測器152之間,以及第一溫度感測器151較第二溫度感測器152鄰近第一側壁101即可。
此外,第三溫度感測器153設置於建築本體100外,第三溫度感測器153用以偵測建築本體100外的氣溫。
請接著參照「第2圖」至「第6圖」並同時搭配「第7A圖」及「第7B圖」,「第2圖」至「第6圖」係為根據本提案一實施例之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之控制方法的運作示意圖,「第7A圖」及「第7B圖」係為根據本提案一實施例之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之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本實施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10之控制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請參照「第2圖」及「第7A圖」。首先,提供上述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10,且盆栽作物20係介於第一溫度感測器151與第二溫度感測器152之間,並定義一上限溫度及一下限溫度(S1)。就本實施例而言,上限溫度及下限溫度之間的範圍可係為盆栽作物20的最佳生長條件之環境溫度。舉例來說,上限溫度可為攝氏30度,下限溫度可為攝氏24度。
接著,判斷第一溫度感測器151或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是否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S2)。若第一溫度感測器151或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則藉由第三溫度感測器153來偵測建築本體100外之室外溫度是否小於下限溫度(S3)。若第三溫度感測器153所測得之室外溫度小於下限溫度,則開啟第一風扇141與氣流道120進行通風與降溫(S4)。
關於上述控制步驟更詳細來說,其中第一溫度感測器151或第二溫度感測器152係作為判斷建築本體100內部主要溫度的依據。因此當第一溫度感測器151或第二溫度感測器152所偵測的溫度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攝氏30度)時,代表著建築本體100內的溫度已達到或超過盆栽作物20的最佳生長條件之最高溫度。此時,必須要引進外界氣流來對建築本體100內進行降溫動作。並且在引進外界氣流前,得先利用第三溫度感測器153來取得外界氣流的溫度資訊。舉例來說,當第三溫度感測器153偵測到建築本體100外部的氣溫(例如冬天的室外溫度為攝氏15度)小於下限溫度(攝氏24度)時,代表著室外的空氣為過冷空氣。此時,開啟第一風扇141與氣流道120進行通風與降溫,如「第2圖」所示。其中,當外界過冷空氣由氣流道120進入建築本體100內,外界過冷空氣所形成之氣流係沿著工作平台110下方通過,接著藉由第一風扇141而抽出建築本體100外。如此一來,外界冷空氣可對建築本體100內進行降溫,且外界冷空氣的風流路徑並不會直接通過盆栽作物20,因此可降低過冷空氣影響盆栽作物20的栽種品質之問題。
接著,判斷第一溫度感測器151偵測的溫度是否小於下限溫度(S5),若是,則調降第一風扇141轉速或是開啟加熱裝置160(S6)。若否,則不做任何操控改變,而持續令第一溫度感測器151監測溫度。更詳細來說,若第一溫度感測器151偵測的溫度小於下限溫度(攝氏24度),代表過冷空氣的氣流流量過大或是氣溫過低,使得工作平台110靠近第一側壁101的一端之溫度過低。如此以來,可能會使得工作平台110上靠近第一側壁101處的盆栽作物20受到凍傷。因此,一旦第一溫度感測器151偵測到的溫度小於下限溫度(攝氏24度)時,則可馬上調降第一風扇141的轉速,使外界的過冷空氣之氣流流量減少,以提升工作平台110靠近第一側壁101處的溫度。或者,也可藉由啟動加熱裝置160,以提升過冷空氣之氣流的溫度,如此也可使盆栽作物20免於遭受寒害或是影響了盆栽作物20的栽種品質。
請參照「第3圖」、「第4圖」、「第7A圖」及「第7B圖」。於第三溫度感測器153偵測建築本體100外之室外溫度是否小於下限溫度(S3)之步驟後,若第三溫度感測器153偵測建築本體100外之室外溫度大於或等於下限溫度(攝氏24度),則再進一步判斷第三溫度感測器153偵測建築本體100外之室外溫度是否小於上限溫度(S7)。若建築本體100外之室外溫度小於上限溫度,則關閉氣流道120並開啟第二風扇142與第一水牆131進行通風降溫(S8)。舉例來說,當第三溫度感測器153偵測到建築本體100外部的氣溫(例如春、秋天的室外溫度為攝氏25-27度)大於或等於下限溫度(攝氏24度)且小於上限溫度(攝氏30度)時,代表著室外的氣溫為適合盆栽作物20生長的環境溫度。此時,可關閉氣流道120並開啟第二風扇142與第一水牆131,使外界空氣直接通過第一水牆131進入建築本體100內而進行降溫,並藉由第二風扇142的抽取而排出建築本體100外(如「第3圖」所示)。
此外,當第二風扇142與第一水牆131進行通風與降溫一段時間後,判斷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是否仍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S9)。若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小於上限溫度,則令第二溫度感測器152持續監測溫度,並維持固定風扇轉速。若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則調高現有風扇轉速,並判斷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是否小於上限溫度,當風扇轉速逐步調至最高,而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仍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時,則開啟第二水牆132(S10)。詳細來說,若於第二風扇142與第第一水牆131進行通風與降溫一段時間後,如5分鐘、10分鐘或15分鐘,且當風扇轉速調至最高,而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仍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代表著通風降溫效果並不佳。因此,更可進一步開啟第二水牆132來增加外界氣流進入建築本體100內部的氣流量,以提升通風降溫效果(如「第4圖」所示)。
接著請參照「第5圖」、「第6圖」、「第7A圖」及「第7B圖」。於第三溫度感測器153偵測建築本體100外之室外溫度是否小於下限溫度(S3)之步驟後,若第三溫度感測器153偵測建築本體100外之室外溫度大於或等於下限溫度(攝氏24度),則再進一步判斷第三溫度感測器153偵測建築本體100外之室外溫度是否小於上限溫度(S7)。若建築本體100外之室外溫度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則開啟第二風扇142與第一水牆131,並對第一水牆131進行下水,以行通風降溫(S11)。舉例來說,當第三溫度感測器153偵測到建築本體100外部的氣溫(例如夏天的室外溫度為攝氏32度)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攝氏30度)時,代表著室外的氣溫已超過適合盆栽作物20生長的環境溫度之上限。此時,若直接引進外界空於建築本體100內,將無法達到降溫效果。因此,可開啟第二風扇142與第一水牆131,並對第一水牆131進行下水的動作,並同步執行通風降溫動作。其中,下水動作係透過第一水牆131上的一供水裝置放出水流,使水流沿著第一水牆131而流下,以使第一水牆131濕潤。其中,流下第一水牆131的水流可經由回收而再次循環利用。因此當外界氣流經過濕潤的第一水牆131上之通孔時,水分因蒸發而吸收大量的熱,使得通過第一水牆131的氣流之溫度因而下降。故藉由對第一水牆131進行下水之步驟後,可使外界氣流先行降溫後,再進入建築本體100內進行降溫,並藉由第二風扇142的抽取而排出建築本體100外(如「第5圖」所示)。
此外,當第二風扇142與第一水牆131進行通風與降溫一段時間後,判斷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是否仍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S12)。若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小於上限溫度,則令第二溫度感測器152持續偵測溫度,並維持固定風扇轉速。若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仍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則調高現有風扇轉速,並判斷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是否小於上限溫度,當風扇轉速逐步調至最高,而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仍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時,則開啟第二水牆132,並對第二水牆132進行下水(S13)。更詳細來說,若於第二風扇142與經下水步驟後的第一水牆131進行通風與降溫一段時間後,如5分鐘、10分鐘或15分鐘,且當風扇轉速調至最高,而第二溫度感測器152偵測的溫度仍大於或等於上限溫度,代表著通風降溫效果並不佳。因此,更可進一步開啟第二水牆132,並對第二水牆132進行下水,以增加外界氣流進入建築本體100內部的氣流量,進而提升通風降溫效果(如「第6圖」所示)。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係藉由氣流道距離底面的最大高度小於工作平台之承載面距離底面的高度,使得外界過冷氣流經由氣流道引進建築物內部時,過冷氣流不會直接吹送至工作平台上的盆栽作物,如此可避免盆栽作物遭受到寒害或是影響了盆栽作物的栽種品質。並且,藉由本實施例之控制方法,使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可依據春夏秋冬之不同的外界氣溫而進行不同的通風降溫步驟,以確保建築物內的溫度維持在良好的溫控範圍。
雖然本提案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提案,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提案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提案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
100...建築本體
101...第一側壁
102...第二側壁
103...底面
110...工作平台
111...承載面
120...氣流道
131...第一水牆
132...第二水牆
141...第一風扇
142...第二風扇
151...第一溫度感測器
152...第二溫度感測器
153...第三溫度感測器
160...加熱裝置
20...盆栽作物
第1圖係為根據本提案一實施例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的結構示意圖。
第2圖至第6圖係為根據本提案一實施例之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之控制方法的運作示意圖。
第7A圖及第7B圖係為根據本提案一實施例之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之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10...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
100...建築本體
101...第一側壁
102...第二側壁
103...底面
110...工作平台
111...承載面
120...氣流道
131...第一水牆
132...第二水牆
141...第一風扇
142...第二風扇
151...第一溫度感測器
152...第二溫度感測器
153...第三溫度感測器
160...加熱裝置
20...盆栽作物

Claims (15)

  1. 一種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其步驟包含:提供一建築物,並定義一上限溫度及一下限溫度,該建築物包含:一建築本體,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壁及一第二側壁,該第一側壁具有一第一水牆及一位於該第一水牆下方的氣流道,該第二側壁具有一第一風扇;以及一工作平台,設置於該建築本體內,該工作平台係高於該氣流道;以及依據該建築本體內之溫度以及該建築本體外之溫度決定是否開啟該第一風扇與該氣流道,以進行通風降溫。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其中依據該建築本體內外之溫度決定是否開啟該第一風扇與該氣流道,以進行通風降溫之步驟更包含:判斷該建築本體內之溫度是否大於或等於該上限溫度;若是,則判斷該建築本體外之溫度是否小於該下限溫度;以及若是,則開啟該第一風扇與該氣流道,令氣流由該工作平台下方通過以進行通風降溫。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其中該工作平台上更具有一第一溫度感測器及一第二溫度感測器,該第一溫度感測器較該第二溫度感測器鄰近該第一側壁,該建築本體內之溫度係以該第一溫度感測器或該第二溫度感測器所偵測,該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之步驟更包含,判斷該第一溫度感測器偵測的溫度是否小於該下限溫度,若是,則調降該第一風扇轉速。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其中該工作平台上更具有一第一溫度感測器及一第二溫度感測器,該第一溫度感測器較該第二溫度感測器鄰近該第一側壁,該建築本體內之溫度係以該第一溫度感測器或第二溫度感測器所偵測,該氣流道更設有一加熱裝置,該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之步驟更包含,判斷該第一溫度感測器偵測的溫度是否小於該下限溫度,若是,則開啟該加熱裝置。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其中該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更包含一第三溫度感測器,設置於該建築本體外,該第三溫度感測器偵測該建築本體外之溫度。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其中該第二側壁上更具有一位於該第一風扇上方的第二風扇,且於依據該建築本體內外之溫度決定是否開啟該第一風扇與該氣流道,以進行通風降溫之步驟更包含:判斷該建築本體內之溫度是否大於或等於該上限溫度;若是,則判斷該建築本體外之溫度是否小於該下限溫度;若否,則判斷該建築本體外之溫度是否小於該上限溫度;以及若是,則開啟該第一水牆及該第二風扇,令氣流由該工作平台上方通過以進行通風降溫。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其中該第一側壁更具有一第二水牆,介於該第一水牆與該氣流道之間,該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的步驟更包含,於該第二風扇與該第一水牆進行通風與降溫一段時間,若該建築本體內之溫度仍大於或等於該上限溫度,則開啟該第二水牆。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其中該第二側壁上更具有一位於該第一風扇上方的第二風扇,且於依據該建築本體內外之溫度決定是否開啟該該第一風扇與該氣流道,以進行通風降溫之步驟更包含:判斷該建築本體內之溫度是否大於或等於該上限溫度;若是,則判斷該建築本體外之溫度是否小於該下限溫度;若否,則判斷該建築本體外之溫度是否小於該上限溫度時;以及若否,則開啟該第一水牆及該第二風扇,並對該第一水牆進行下水以濕潤該第一水牆,令氣流由該工作平台上方通過以進行通風降溫。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其中該第一側壁更具有一第二水牆,介於該第一水牆與該氣流道之間,該建築物的溫度調節方法的步驟更包含,於該第二風扇與該第一水牆進行通風與降溫一段時間,若該建築本體內之溫度仍大於或等於該上限溫度,則開啟該第二水牆,並對該第二水牆進行下水以濕潤該第二水牆。
  10. 一種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包含:一建築本體,具有一底面以及位於該底面相對兩側的一第一側壁及一第二側壁,該第一側壁上具有貫通的一氣流道;一第一水牆,設置於該第一側壁,該氣流道位於該第一水牆下方;一工作平台,設置於該建築本體內,該工作平台具有一承載面,且該氣流道距離該底面的最大高度小於該承載面距離該底面的高度;以及一第一風扇,設於該第二側壁,該第一風扇產生氣流對應於該工作平台。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另包含一第二水牆,設置於該第一側壁,且介於該第一水牆與該氣流道之間。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另包含一第二風扇,設置該第二側壁,且位於該第一風扇上方。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另包含一加熱裝置,位於該氣流道。
  14.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另包含一第一溫度感測器及一第二溫度感測器,該第一溫度感測器及該第二溫度感測器設置於該工作平台,且該第一溫度感測器較該第二溫度感測器鄰近該第一側壁。
  15.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另包含一第三溫度感測器,設置於該建築本體外。
TW100141904A 2011-11-16 2011-11-16 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 TW2013208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1904A TW201320891A (zh) 2011-11-16 2011-11-16 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
CN2011104166159A CN103109705A (zh) 2011-11-16 2011-12-14 具有温度调节系统的建筑物及其温度调节方法
US13/363,869 US20130122800A1 (en) 2011-11-16 2012-02-01 Building with temperature regulating system and temperature regulat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1904A TW201320891A (zh) 2011-11-16 2011-11-16 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0891A true TW201320891A (zh) 2013-06-01

Family

ID=48281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1904A TW201320891A (zh) 2011-11-16 2011-11-16 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22800A1 (zh)
CN (1) CN103109705A (zh)
TW (1) TW20132089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11966C2 (nl) * 2013-12-16 2015-06-17 Maurice Kassenbouw B V Warenhuis en werkwijze voor klimaatbeheersing in een warenhuis.
TWI554203B (zh) * 2014-11-07 2016-10-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自然氣流熱阻隔及局部降溫系統及其方法
JP6052466B1 (ja) * 2015-06-16 2016-1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CN107131601A (zh) * 2016-02-29 2017-09-05 衡阳唯美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散热的印刷厂房
NL1042086B1 (en) * 2016-09-30 2018-04-10 Nges Holding B V Assimilation lamp device
DE102016223727A1 (de) * 2016-11-30 2018-05-30 Robert Bosch Gmbh Belüftungssystem für mindestens einen Raum und Verfahren zum Belüften
NL2018324B1 (nl) * 2017-02-07 2018-09-03 Priva Holding B V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het telen van een gewas
JP2019054766A (ja) * 2017-09-22 2019-04-1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構造、植物栽培施設
JP2019092421A (ja) * 2017-11-21 2019-06-2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システム
CN108391541A (zh) * 2018-05-11 2018-08-14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 温室及其内部的降温方法
US11528852B2 (en) * 2020-08-04 2022-12-20 David Avila Greenhouse sidewall ventilation system
CN112965544B (zh) * 2021-02-03 2022-05-17 山东益方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养殖舍内温度智慧管理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24300A (en) * 1964-11-25 1968-08-21 Stockbuildings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emperature-regulating ventilation apparatus
US3446272A (en) * 1967-04-19 1969-05-27 Pan American Hydroponics Inc Automatic temperature control of greenhouse
US3807088A (en) * 1971-03-29 1974-04-30 Hydroculture Controlled environment hydroponic system
US4321775A (en) * 1979-06-07 1982-03-30 Emerson Hiram J Greenhouse construction
US4569150A (en) * 1983-10-31 1986-02-11 Board Of Trustees Operat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ation of growth of plants
US5146762A (en) * 1991-11-21 1992-09-15 Atkins Robert C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for buildings
JP2002125480A (ja) * 2000-10-26 2002-05-08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栽培ハウス
CN1561677A (zh) * 2004-03-25 2005-01-12 江苏大学 一种以温度优先的温室环境控制技术
CN2682811Y (zh) * 2004-04-01 2005-03-09 寿伟康 一种温室
US20080172935A1 (en) * 2007-01-22 2008-07-24 Chiang-Kuei Feng Conservatory apparatus
CN201004861Y (zh) * 2007-01-24 2008-01-16 冯将魁 温室装置
JP2010273601A (ja) * 2009-05-28 2010-12-09 Fulta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棚栽培用のハウスの送風システム
CN201663842U (zh) * 2009-12-29 2010-12-08 李尧 新型温室大棚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22800A1 (en) 2013-05-16
CN103109705A (zh) 2013-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20891A (zh) 具溫度調節系統的建築物及其溫度調節方法
AU2010208748B2 (en) Control system for the climate in a spatial environment for organisms, spatial environment adapted thereto, control system and program therefor
CN104368404B (zh) 具有改进的水分分布的实验室用培养箱
JP6307097B2 (ja) 湿度を基準にする最適な温度制御システム
CN105075546B (zh) 粮仓通风系统和方法
US20080172935A1 (en) Conservatory apparatus
KR101834742B1 (ko) 온실 공기 순환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EP3082402B1 (en) Greenhouse and method for climate control in a greenhouse
EP2156103B1 (en) Animal shelter structure
JP2019041637A (ja) 栽培設備
CN107347502A (zh) 降温除湿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智能温室
JP2006230250A (ja) 茸類栽培用ハウス
CN206933009U (zh) 能够智能调节温度的养蜂装置
JP6737130B2 (ja) 植物栽培設備
JP6881234B2 (ja) 植物栽培設備
JP3123214U (ja) 植物栽培用の樹脂シートハウス
White Vent, fog and fan, a cooling system for large greenhouses in hot weather with low humidity
KR101391096B1 (ko) 2중 비가림 표고버섯 표준 재배사
Campen Vapour removal from the greenhouse using forced ventilation when applying a thermal screen
JP2013059303A (ja) マルハナバチ類等の送粉昆虫用の恒温箱
JP6881152B2 (ja) 金属コイルの保管設備、金属コイルの保管方法
JP2010035436A (ja) 茸類栽培装置および茸類栽培方法
TWM450210U (zh) 水濂式溫室改良
US20110284174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livestock based upon the dynamics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wind chill
JP2022007306A (ja) 栽培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