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3844A - 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及該印墨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及該印墨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3844A
TW201313844A TW101122793A TW101122793A TW201313844A TW 201313844 A TW201313844 A TW 201313844A TW 101122793 A TW101122793 A TW 101122793A TW 101122793 A TW101122793 A TW 101122793A TW 201313844 A TW201313844 A TW 20131384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vent
ink
organic light
functional layer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2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8803B (zh
Inventor
Yuko Kawanami
Shinichiro Ishino
Tomoki Masuda
Hirotaka Nanno
Noriyuki Matsusue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Sumitomo Chemica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Sumitomo Chemical Co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13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38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8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88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3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 H10K71/135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using ink-jet prin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02Printing ink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了提供一種在以濕式法形成有機發光元件機能層時,可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的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而製出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且係構成有機發光元件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前述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第1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其兩端部側膜厚相對於其中央部側膜厚係較厚且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的形狀。前述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其中央部側膜厚相對於其兩端部側膜厚係較厚且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的形狀。並且,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為同等。

Description

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及該印墨之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及該印墨之製造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研究.開發正持續進行之有機發光元件,乃是利用有機材料之電場發光現象的發光元件,其具有發光層插入而介於陽極與陰極間的結構。
一般而言,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層,係利用由絕緣材料構成之觸排,連同元件一起隔開,發光層形狀藉由該觸排而受規範。又,在陽極與發光層之間,例如因應需要,而穿插了電洞注入層、電洞輸送層或電洞注入兼輸送層,另在陰極與發光層之間,因應需要而穿插了電子注入層、電子輸送層或電子注入兼輸送層。發光層、電洞注入層、電洞輸送層、電洞注入兼輸送層、電子注入層、電子輸送層及電子注入兼輸送層因各自肩負發光、電荷注入與輸送這些固有機能,故將該等層總稱為「機能層」。
在全色顯示之有機顯示裝置中,這種有機發光元件相當於RGB各色之子像素,相鄰之RGB子像素緊湊而共同形成一個像素,該像素排列成矩陣狀而形成了影像顯示區域。
於這種有機顯示裝置中,為了獲得高精細影像,須要求各像素之一邊長以500μm程度以下之微小尺寸來形成。 於這種像素尺寸微小之物,各元件中之機能層膜厚也必須設定成薄至數十~數百nm。
接著,在製造有機顯示裝置之際,包含在基板上形成機能層之步驟。在該機能層形成步驟中,雖也會採用以真空製程將低分子材料成膜之方式,但大多是採用將用以形成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溶解於溶劑中而成印墨(塗佈液),並以噴墨法(液滴吐出法)等將該印墨(塗佈液)充填於觸排間,再使已充填之印墨乾燥這種濕式方式。藉由濕式方式,即使是在大型面板也可較輕易地將機能層形成。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7-69140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5-163488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6-219663號公報。
發明概要
不過,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特性係對機能層膜厚很敏感,當以濕式方式形成機能層時,須要求弭平各元件內機能層膜厚之參差,使機能層平坦形成。然而,一如上述,當藉由充填印墨於基板上觸排間之各元件形成預定區域並使之乾燥這種方法來形成機能層時,在前述區域內,區域之端部膜厚會變得比區域之中央部膜厚來得厚,而不易確保膜厚之平坦性。推究其理由是因為,當溶劑從充填於觸 排間之印墨儲墨槽蒸發時,溶劑在端部會比在中央部易於蒸發,於是印墨在儲墨槽中自中央部往端部流動,並同時持續乾燥之故。
針對這種課題,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如下技術,即:使用混合溶劑(例如二乙二醇與水的混合溶劑)作為印墨溶劑,並在使印墨液滴膜乾燥之際,於1種溶劑(水)之飽和蒸氣壓下停止減壓,藉此使機能層平坦性提升。然而,在像素尺寸大的情況下,雖可期待機能層平坦性以該乾燥方法而提高,但是當像素尺寸為1邊數百μm以下之微小情況時、或者是欲形成之機能層膜厚乃小至數十~數百nm等級之情況時,從大氣壓減壓而到達停止壓力為止,溶劑蒸發殆盡,因此難以確保機能層膜厚之平坦性。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課題,目的在於提供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係在以濕式法形成有機發光元件之機能層時,可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者,本發明亦提供該印墨之製造方法。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該機能性材料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
前述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 第1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兩端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中央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前述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中央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兩端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又,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為同等。
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由於具有第1溶劑與第2溶劑,而前述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第1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如下形狀,即:其兩端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中央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又,前述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如下形狀,即:其中央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兩端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因此,溶劑彼此具有的機能層形狀相關特性相抵,而可形成中間形狀之機能層,該中間形狀介於單獨使用各別溶劑所形成之形狀之間,亦即,比起僅以其中任一溶劑來形成之情況,可形成 平坦性較佳之機能層。
進而,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由於第1溶劑與第2溶劑沸點同等,因此能夠使該等溶劑同步蒸發。若是因一方之低沸點成分溶劑先行揮發而導致印墨高濃度化,就會以高黏度化印墨之狀態形成機能層,但此時印墨組成已不同於初始印墨組成,因此難以控制機能層之平坦性。然而,可藉著使第1溶劑與第2溶劑同步蒸發來抑制組成變得不同於初始印墨,於是可利用更簡單之控制來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
圖式簡單說明
第1(a)、(b)圖係顯示針對以單獨系印墨形成之機能層形狀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2(a)、(b)圖係說明實施例1之組合之圖。
第3(a)、(b)圖係說明實施例2之組合之圖。
第4(a)、(b)圖係說明比較例1之組合之圖。
第5(a)、(b)圖係說明比較例2之組合之圖。
第6圖係顯示溶劑表面張力及沸點之圖。
第7圖係說明機能層之兩端部及中央部之圖。
第8圖係說明混合比α/β之圖。
第9圖係顯示針對CHB與1MN之混合比α/β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0圖係顯示針對HB與1MN之混合比α/β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1圖係說明沸點差對溶劑之蒸發造成的影響之圖。
第12圖係顯示針對沸點差對機能層形狀造成之影響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3圖係說明馬蘭戈尼數之圖。
第14圖係彙整γ值與平坦度PI之關係圖。
第15圖係顯示針對γ值與平坦度PI之關係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6圖係顯示針對γ值與平坦度PI之關係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7圖係顯示針對機能層膜厚對平坦度PI造成之影響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8(a)~(c)圖係顯示針對機能層膜厚對平坦度PI造成之影響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9圖係說明像素觸排中機能層之兩端部之圖。
第20圖係針對像素觸排中γ值與平坦度PI之關係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21圖係顯示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各層之積層狀態之模式圖。
第22(a)~(g)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步驟圖。
第23(a)~(e)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步驟圖。
第24圖係顯示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顯示裝置之整體構成圖。
第25圖係顯示採用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顯示裝置之電 視系統立體圖。
第26(a)、(b)圖係顯示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裝置(發光裝置)之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該印墨之製造方法、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有機發光元件、有機顯示裝置、有機發光裝置、機能層之形成方法、機能性構件、顯示裝置及發光裝置,參考圖式而說明之。
[本發明一態樣之概要]
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
前述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第1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兩端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中央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前述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中央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兩 端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又,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為同等。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係以下述之混合比進行混合:會使前述機能層之上面的高度自前述兩端部遍及前述中央部呈相等,且會使前述機能層之膜厚自前述兩端部遍及前述中央部呈相等。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係依據下述之混合比α/β來進行混合: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以前述機能層中央部側之膜厚dC與前述機能層之一端部側、他端部側之膜厚dL、dR的差來表示下述[式1]之平坦度PI時,混合比α/β係以下述[式2]之平坦度PI1之絕對值倒數α與平坦度PI2之絕對值倒數β來表示PI=dC-(dL+dR)/2………[式1]
式中,PI:平坦度、dC:中央部側膜厚、dL:一端部側膜厚、dR:他端部側膜厚;α×PI1=β×PI2………[式2]
式中,PI1:將第2溶劑換成第1溶劑試做出之機能層平坦度、α:平坦度PI1之絕對值倒數、PI2:將第1溶劑換成第2溶劑試做出之機能層平坦度、β:平坦度PI2之絕對值倒數。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相對於各自的體積濃度係在±15vol%以內,該體積濃度係依據前述混合比α/β而決定者。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差在9℃以下。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高於前述第1溶劑之沸點。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令印墨之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時,則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第1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且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機能層之兩端部分別是自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之兩端朝向中央部對應於前述發光區域12.5%長度的位置,而前述機能層之中央部分別是對應於前述發光區域中央的位置。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機能層各自在俯視中具有矩形之形狀,且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之兩端,各自對應於其短邊方向。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為環己基苯,前述第2溶劑為1-甲基萘,且前述機能性材料為F8-F6。這時,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 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混合比α/β為28/72~78/22。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為庚基苯,前述第2溶劑為1-甲基萘,且前述機能性材料為F8-F6。這時,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混合比α/β為5/95~38/62。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機能性材料為有機性發光材料。
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
前述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單獨使用時,形成於隔壁間的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兩端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中央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
前述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單獨使用時,形成於隔壁間的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中央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兩端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
又,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為同等。
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係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
其特徵在於,令前述印墨之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時,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第1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且,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差在9℃以下。
又,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其係處於混合有前述機能性材料、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之狀態,且前述機能性材料、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係混合成使γ=1.9。
又,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係以下述之混合比進行混合:會使前述機能層之上面的高度自前述兩端部遍及前述中央部呈相等,且會使前述機能層之膜厚自前述兩端部遍及前述中央部呈相等。
又,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係依據下述之混合比α/β來進行混合: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以前述機能層中央部側之膜厚dC、與前述機能層之一端部側、他端部側之膜厚dL、dR的差來表示上述[式1]之平坦度PI時,混合比 α/β係以上述[式2]之平坦度PI1之絕對值倒數α、與平坦度PI2之絕對值倒數β來表示。
又,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相對於各自的體積濃度係在±15vol%以內,且該體積濃度係依據上述混合比α/β而決定者。
又,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高於前述第1溶劑之沸點。
又,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機能層之兩端部分別是自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之兩端朝向中央部對應於前述發光區域12.5%長度的位置;又,前述機能層之中央部分別是對應於前述發光區域中央的位置。
又,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機能層各自在俯視中具有矩形之形狀,且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之兩端,各自對應於其短邊方向。
又,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為環己基苯,前述第2溶劑為1-甲基萘,且前述機能性材料為F8-F6。
又,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混合比α/β為28/72~78/22。此時,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為庚基苯,前述第2溶劑為1-甲基萘,且前述機能性材料為F8-F6。此時,本發明另一 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混合比α/β為5/95~38/62。
又,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特定局面中,前述機能性材料為有機性發光材料。
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係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
其特徵在於,令將印墨作為前述機能性材料之溶劑而單獨使用時之印墨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時,使用前述第1溶劑之印墨為γ>1.9;使用前述第2溶劑之印墨為γ<1.9;且,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差在9℃以下。
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製造方法,該欲製造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
該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包含下述第1步驟與第2步驟。
前述第1步驟係,準備前述第1溶劑、前述第2溶劑及前述機能性材料;其中,前述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 第1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兩端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中央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
前述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中央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兩端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
前述第2步驟係,混合前述機能性材料、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
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製造方法,該欲製造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
其特徵在於該製造方法包含下述第1步驟與第2步驟,該第1步驟係,準備前述第1溶劑、前述第2溶劑及前述機能性材料;該第2步驟係,混合前述機能性材料、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其中,前述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令前述印墨之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時,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第1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 前述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即,令前述印墨之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時,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且,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差在9℃以下。
[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
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以下僅稱印墨)至少包含機能性材料、第1溶劑及第2溶劑,且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係沸點同等。
<機能性材料>
機能性材料係構成有機發光元件之機能層的材料,例如是有機性發光材料。作為有機性發光材料之適當例子方面,可舉F8-F6(F8(聚二辛基茀)與F6(聚二己基茀)之共聚物)。
又,作為F8-F6以外的機能性材料方面,可例舉F8、F6等之F8-F6以外的茀化合物、8-羥基喹啉酮(oxinoid)化合物、苝化合物、香豆素化合物、氮代香豆素(azacoumarin)化合物、唑化合物、二唑化合物、紫環酮(perinone)化合物、吡咯並吡咯化合物、萘化合物、蒽化合物、1,2-苯并二氫苊(fluoranthene)化合物、稠四苯化合物、芘化合物、蔻化合物、喹啉酮化合物及氮代喹啉酮化合物、吡唑啉衍生物及吡唑哢衍生物、玫瑰紅化合物、筷化合物、菲化合物、環戊二烯化合物、茋化合物、二苯基苯醌化合物、苯乙烯基化合物、丁二烯化合物、二氰亞甲基哌喃化合物、二氰亞甲基噻哌喃化合物、二酚酞化合物、哌喃陽離子 (pyrylium)化合物、噻哌喃陽離子(pyrylium)化合物、硒哌喃陽離子(selenapyrylium)化合物、碲哌喃陽離子(telluropyrylium)化合物、芳香族醛二烯(aldadiene)化合物、寡聚伸苯(oligophenylene)化合物、硫星化合物、蔥化合物、花青素化合物、吖啶化合物、8-8-羥喹啉化合物之金屬錯合物、2-聯吡啶化合物之金屬錯合物、希夫鹼與III族金屬之錯合物、奧辛金屬錯合物、稀土類錯合物等等(參照專利文獻2)。再者,該等化合物或錯合物可單獨使用,亦可混合多數來使用。
機能性材料在第1溶劑與第2溶劑中分別完全溶解。
<第1溶劑>
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第2溶劑換成第1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呈現出下述形狀:其兩端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中央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或者,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第2溶劑換成第1溶劑來試做機能層的情況下,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之兩端部側呈現相對於中央部側係突出於上方之形狀。或者,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於單獨使用時,形成於觸排(隔壁)間之機能層,呈現下述形狀:其兩端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中央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
將第2溶劑換成第1溶劑而試做之機能層的具體形狀方 面,可舉例如凹狀。所謂凹狀雖係例如上面為凹面而下面為平面之形狀,不過不限於此形狀。例如,下面未必固定要是平面,凹面或凸面亦可,或有凹凸亦可。但是,上面係以凹面為佳。
此處,所謂兩端部側,係兩端部附近任一位置之意,所謂中央部側,係中央部附近任一位置之意。因此,所謂兩端部側之膜厚相對於中央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係指兩端部附近任一位置之膜厚,比中央部側附近任一位置之膜厚來得厚之意,而並非限定於愈接近兩端部則膜厚變得愈厚之意。因此,凹狀未必固定要是中央部之上面位於最下方位置,也可以是中央部與任一端部的中間部之上面位於最下方之凹狀。進而,凹狀未必固定要自兩端部往中央部逐漸下降至下方,亦可在中央部與兩端部的中間部暫時升高至上方。亦即,上面未必固定要自兩端部起往中央部平緩地下降,於上面亦可存在些許凹凸。
作為可符合第1溶劑之溶劑方面,具體例可舉環己基苯(CHB)、庚基苯(HB)、甲氧基甲苯(MT)、丁基苯基醚(BPE)、戊基苯(PB)等,不過並不限定於該等溶劑。
第1溶劑係,令印墨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時,則將第2溶劑換成第1溶劑試做出之印墨以γ>1.9為佳。又,關於γ值將詳述於後。
<第2溶劑>
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第1溶劑換成第2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元件形成預定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 會呈現下述形狀:其中央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兩端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或者,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第1溶劑換成第2溶劑來試做機能層的情況下,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之中央部側呈現相對於其兩端部側係突出於上方之形狀。或者,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於單獨使用時,形成於觸排間之機能層,會呈現下述形狀:其中央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兩端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
將第1溶劑換成第2溶劑試做出之機能層的具體形狀方面,可舉例如凸狀。所謂凸狀雖係例如上面為凸面而下面為平面之形狀,不過不限於此形狀。例如,下面未必固定要是平面,凹面或凸面亦可,或有凹凸亦可。但是,上面係以凸面為佳。
此處,所謂兩端部側及中央部側之意係如上述。因此,所謂中央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兩端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係指中央部附近任一位置之膜厚,比兩端部側附近任一位置之膜厚來得厚之意,而並非限定於愈接近中央部則膜厚變得愈厚之意。因此,凸狀未必固定要是中央部之上面位於最上方位置,也可以是中央部與任一端部的中間部之上面位於最上方之凸狀。進而,凸狀未必固定要自兩端部往中央部逐漸升高至上方,亦可在中央部與兩端部的中間部暫時下降至下方。亦即,上面未必固定要自兩端部起往中央部平緩地升高,於上面亦可存在些許凹凸。
作為可符合第2溶劑之溶劑方面,具體例可舉1-甲基萘(1MN)、壬基苯(NB)、1-乙基萘等,不過並不限定於該等溶劑。
第2溶劑係,將第1溶劑換成第2溶劑試做出之印墨,以γ<1.9為佳。又,γ值將詳述於後。
[實驗及考察] <以單獨系印墨形成之機能層形狀>
第1圖係顯示針對以單獨系印墨形成之機能層形狀行檢討之結果圖。使機能性材料溶解於各種溶劑而製備單獨系印墨,並確認使用該等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形狀。
於實驗中,使用F8-F6作為機能性材料,製備濃度1.2wt%之印墨。機能層係以短邊方向寬度60μ且平均膜厚(兩端部間在短邊方向之平均膜厚)80n,形成在俯視中呈矩形且線狀者。於顯示機能層形狀之各圖表中,X軸表示機能層之前述短邊方向寬度,Y軸表示機能層膜厚。又,在未特別提及之情況下,其他實驗中機能層也是以上述條件來形成。
如第1(a)圖所示,在使用MT、HB、BPE及PB之情況下,機能層成為凹狀,如第1(b)圖所示,在使用1MN及NB之情況下,機能層成為凸狀。另外,如第1(a)、(b)圖所示,亦無關乎機能層形成後之放置時間,在使用MT、HB、BPE及PB之情況下,機能層維持凹狀,而在使用1MN及NB之情況下,機能層維持凸狀。
如以上,獲知一如發明人所料,視溶劑而定,不單是 凹狀之機能層,亦可獲得凸狀之機能層。接著構思,若將具有可形成凹狀機能層之特性的溶劑(以下稱凹狀特性溶劑)、與具有可形成凸狀機能層之特性的溶劑(凸狀特性溶劑)適當組合,凹狀特性與凸狀特性相抵而可製得平坦性佳之機能層。再者,雖也可能有溶劑係於機能性材料濃度薄時可形成凹狀機能層,而機能性材料濃度若變濃則可形成凸狀機能層者,不過此處的凹狀特性及凸狀特性,乃是依已完成之印墨的機能性材料濃度之特性。
<溶劑之組合>
製備各種混合系印墨,並檢討適當之溶劑組合。實施例1、2方面係介紹組合凹狀特性溶劑與凸狀特性溶劑,而製得平坦性佳之機能層之例。又,比較例1方面,係介紹嘗試組合2種類之凹狀特性溶劑,但未能製得平坦性佳之機能層之例。進而,比較例2方面係介紹縱使組合了凹狀特性溶劑與凸狀特性溶劑,仍未能製得平坦性佳之機能層之例。
第2圖係說明實施例1之組合之圖。如第2(a)圖所示,以使用CHB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成凹狀(CHB相當於第1溶劑)。另一方面,以使用1MN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成凸狀(1MN相當於第2溶劑)。如第2(b)圖所示,以使用CHB與1MN之混合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相較於使用CHB或1MN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平坦度更高。又,使之作成預定混合比(CHB/1MN=70/30),可製得平坦性極佳之機能層。
第3圖係說明實施例2之組合之圖。如第3(a)圖所示,以 使用HB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成凹狀(HB相當於第1溶劑)。另一方面,以使用1MN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形狀係如先前所述。如第3(b)圖所示,以使用HB與1MN之混合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相較於使用HB或1MN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平坦度更高。又,使之作成預定混合比(HB/1MN=20/80),可製得平坦性極佳之機能層。
第4圖係說明比較例1之組合之圖。如第4(a)圖所示,以使用PB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成凹狀(PB相當於第1溶劑)。另一方面,以使用1MN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形狀係如先前所述。如第4(b)圖所示,以使用PB與1MN之混合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饒是凹狀特性溶劑與凸狀特性溶劑之組合,卻與預期相反地平坦度偏低。甚且,相較於以使用1MN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成為比之更突出之凸狀。
第5圖係說明比較例2之組合之圖。如第5(a)圖所示,無論是以使用CHB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形狀、或是以使用HB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形狀,皆如先前所述。如第5(b)圖所示,以使用CHB與HB之混合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由於是凹狀特性溶劑彼此的組合,因此皆僅能形成凹狀而無關乎混合比。平坦度方面也未見改善,比起以使用HB之單獨系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平坦度未能變得更高。
以上,依據第2圖~第5圖所示結果獲知如下事實。首先,由實施例1、2之結果獲知,若組合凹狀特性溶劑與凸 狀特性溶劑,可製得平坦性更佳之機能層,若將該等以適當混合比來混合,則可製得平坦性極佳之機能層。然而,如比較例1所示,即使組合了凹狀特性溶劑與凸狀特性溶劑,仍有平坦度未獲改善的情況,也獲知僅藉由將凹狀特性溶劑與凸狀特性溶劑組合是不夠充分的。另外,即使將凹狀特性溶劑彼此組合,機能層仍舊只成為凹狀,由此獲知,即使是將相同形狀特性溶劑彼此組合,平坦度仍然不會獲得改善。
第6圖係顯示溶劑表面張力及沸點之圖。如第6圖所示,於實施例1使用之CHB與1MN係沸點同等,又,於實施例2使用之HB與1MN亦為沸點同等。另一方面,於比較例1使用之PB與1MN係沸點差異很大。基於此點,發明人推估,在凹狀特性溶劑與凸狀特性溶劑之組合中,之所以會有平坦度獲改善之情況、與未見改善之情況之分,或許是溶劑沸點的影響。接著考慮到,就用以製得平坦性佳之機能層的條件而言,不單單只是將凹狀特性溶劑與凸狀特性溶劑組合,還必須使該等溶劑沸點同等。進而,將沸點同等之溶劑實際混合並反覆檢討,結果發現,在混合沸點同等之溶劑的情況下,機能層形狀之變化相對於混合比之變化係成連續性。
亦即,發明人構想,藉由組合凹狀特性溶劑與凸狀特性溶劑,使凹狀特性與凸狀特性相抵,進而利用沸點同等這點,使該等溶劑自印墨同步蒸發,藉此使蒸發中之溶劑組成比維持固定並進一步維持在特性相抵之狀態,在該狀 態下使蒸發完成,藉以製得平坦之機能層。
<由平坦度PI所行評價>
發明人為了製得可形成平坦性更佳之機能層的印墨,針對更嚴密地評價平坦度之方法進行檢討。接著,決定依據機能層之中央部側與端部側之膜厚差來評價平坦度。具體而言,係自中央部側之膜厚值減去左右兩端部側之膜厚值的平均,以該值為平坦度PI,並藉由該平坦度PI來評價機能層平坦度。
平坦度PI係如上述[式1]所示,利用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機能層之中央部側之膜厚dC、與機能層之一端部側、他端部側之膜厚dL、dR的差來顯示。平坦度PI為負時,機能層為凹狀,平坦度PI為正時,機能層為凸狀。又,平坦度PI的絕對值表示凹凸的程度。
第7圖係說明機能層之兩端部及中央部之圖。如第7圖所示,本發明中,機能層(也包含試做出之機能層)之中央部位在對應於發光區域中央的位置。機能層(也包含試做出之機能層)之兩端部分別位在對應於自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兩端朝向中央部發光區域12.5%長度的位置。具體而言,若以發光區域寬度為60μm之情況而言,機能層之兩端部分別位在對應於自發光區域之兩端朝向中央部7.5μm長度的位置。又,所謂發光區域之兩端,係例如機能層之上面的兩端。
為了更加嚴密地評價機能層平坦度,決定依據機能層之中央部側與中間部之膜厚差來評價。具體而言,係自中 央部側之膜厚值減去左右中間部之膜厚值的平均,以該值為平坦度PIM,並也藉由該平坦度PIM來評價機能層平坦度。
平坦度PIM係如下述[式3]所示,利用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機能層之中央部側之膜厚dC,與位於一端部側.他端部側之中央部側的中間點機能層之膜厚dML、dMR的差來顯示。平坦度PIM為負時,機能層為凹狀,平坦度PIM為正時,機能層為凸狀。又,平坦度PIM的絕對值表示凹凸的程度。
PIM=dC-(dML+dMR)/2………[式3]
式中,PIM:平坦度、dC:中央部側之膜厚、dML:一方之中間部之膜厚、dMR:另一方之中間部之膜厚。
如第7圖所示,本發明中,機能層(也包含試做出之機能層)之中間部係分別位在對應於自發光區域兩端朝向中央部發光區域25%長度之位置。具體而言,以發光區域寬度為60μm之情況而言,機能層之兩中間部分別位在對應於自發光區域之兩端朝向中央部15μm長度的位置。
再者,平坦度PI及平坦度PIM係機能層平均膜厚(機能層之端部間平均膜厚)為80nm之情況時之值,若實際形成之機能層平均膜厚並非80nm之情況時,則係已換算成80nm之情況之值。
<溶劑之混合比>
第1溶劑與第2溶劑,宜以下述混合比來混合:會使得機能層之上面的高度自兩端部遍及中央部相等,且前述機能層之膜厚自前述兩端部遍及中央部相等這種混合比。
在進行了用以製得適當混合比之檢討後,結果獲知,若以平坦度PI之絕對值倒數比來混合,便可製得平坦之機能層。
第8圖係說明混合比α/β之圖。如第8圖所示,第1溶劑與第2溶劑,適宜依據上述[式2]之平坦度PI1之絕對值倒數α、與平坦度PI2之絕對值倒數β所表示之混合比α/β來混合。
第9圖係顯示針對CHB與1MN之混合比α/β行檢討之結果圖。在第1溶劑為CHB、第2溶劑為1MN之實施例1中,係如第9圖所示,CHB與1MN之混合比α/β,係以28/72~78/22為佳,以53/47較佳。混合比α/β若在28/72~78/22,則可使平坦度PI在±4nm之範圍內,混合比α/β若在53/47,則可使平坦度PI在0nm。
又,已知於機能層一旦有膜厚參差,膜厚偏薄的部分會產生電場集中,通電量變大,其膜厚偏薄的部分會極端低劣化,有機發光元件壽命縮短。然後,已知若將膜厚參差平定在機能層膜厚10%以內,可獲得容許壽命。在實驗中,由於機能層膜厚為80nm,因此,若膜厚參差為±4nm,可防止有機發光元件之壽命縮短化。
第10圖係顯示針對HB與1MN之混合比α/β行檢討之結果圖。在第1溶劑為HB、第2溶劑為1MN之實施例2中,係如第10圖所示,HB與1MN之混合比α/β,係以5/95~38/62為佳,以22/78較佳。混合比α/β若在5/95~38/62,則可使平坦度PI在±4nm之範圍內,混合比α/β若在22/78,則可使平坦度PI在0nm。
由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結果獲知,第1溶劑及第2溶劑相對於各自的體積濃度以在±15vol%以內為佳,該體積濃度係根據混合比α/β而決定之平坦度PI成為0nm時各自的體積濃度。如此一來,可使平坦度PI在±4nm之範圍內。
如以上,只要求出以使用第1溶劑之單獨系印墨試做出之機能層平坦度PI,與以使用第2溶劑之單獨系印墨試做出之機能層平坦度PI,便可得知對於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適當之混合比。同樣地,只要求出將第2溶劑換成第1溶劑試做出之機能層平坦度PI1,與將第1溶劑換成第2溶劑試做出之機能層平坦度PI2,便可得知對於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適宜之混合比。
<溶劑之沸點差>
前面提及,第1溶劑與第2溶劑沸點若同等,可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於是,針對該等第1溶劑與第2溶劑沸點差在何種程度範圍方可判斷為同等,進行了檢討。
第11圖係說明沸點差對溶劑之蒸發造成的影響之圖。首先,就結論來說,如第11圖所示,獲知第1溶劑與第2溶劑之沸點差以9℃以下為佳。
如第11(a)圖所示,第1溶劑與第2溶劑之沸點差在9℃以下時,第1溶劑與第2溶劑可同步蒸發,由第1溶劑與第2溶劑構成之混合溶劑蒸發速度固定,而無需憑藉經過時間,總蒸發量的增加程度也固定。在這種情況下,乾燥步驟中的氣體環境控制簡單,容易獲得平坦性佳之機能層,故判定為適宜之沸點差(判定為「○」)。
另一方面,如第11(b)圖所示,第1溶劑與第2溶劑之沸點差超過9℃之情況下,第1溶劑與第2溶劑不會同步蒸發,依據經過時間,低沸點溶劑會先行蒸發,混合溶劑的蒸發速度會依憑經過時間而變化,總蒸發量的增加程度也變化。這種情況下,難以利用印墨設計來控制機能層形成時之溶劑組成,不容易簡單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故判定為非適宜之沸點差(判定為「×」)。再者,蒸發速度起變化的理由係,在第1溶劑及第2溶劑的蒸發中,蒸發起始當初主要是低沸點溶劑進行蒸發,相對的,經過某段時間左右低沸點溶劑已減少後,變成主要是高沸點溶劑進行蒸發,如此一來,高沸點溶劑的蒸發速度緩慢,蒸發速度因而起變化。
第12圖係顯示針對沸點差對機能層形狀造成之影響行檢討之結果圖。如第12圖所示,將符合第1溶劑及第2溶劑之溶劑進行各種組合來製備印墨,並針對溶劑從該等印墨蒸發之蒸發速度是否固定加以評價。結果,沸點差在9℃以下的情況下,蒸發速度固定,而判定為適宜沸點差(判定為「○」)。沸點差超過9℃的情況下,蒸發速度並未固定,而判定為非適宜沸點差(判定為「×」)。
另外,CHB與HB的組合,由於沸點差在9℃以下,故針對蒸發速度之判定為「○」,但由於是凹狀特性溶劑彼此的組合,因此並無法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
另外,CHB與PT(苯氧基甲苯)的組合,雖然混合溶劑的蒸發速度並未固定,卻可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推估 這是因為,由於一方之溶劑(PT)為高沸點.高黏度溶劑,於是較另一方之溶劑先行蒸發完畢,藉著剩餘之高黏度溶劑的作用而得以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
如此這般,使用低沸點溶劑與高沸點溶劑製備印墨,藉由在印墨吐出時將印墨維持在低黏度,並且在充填於觸排間後迅速使低沸點溶劑蒸發,如此使印墨一鼓作氣地高黏度化而抑制印墨流動,藉以提高機能層平坦度之方法,乃是自習知便已知的(專利文獻3)。然而,這種使用沸點差很大之2種類溶劑的方法,相較於使用同等沸點之溶劑的方法,在機能層形成時之溶劑組成不易藉由印墨設計來加以控制,要簡單地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並不容易。
本發明一態樣之印墨係藉由組合具有同等沸點之2種溶劑而使該等溶劑同步蒸發進而可簡單地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者,這種技術思想是無法基於諸如專利文獻2所載方法(特意使用沸點差甚大之2種類溶劑的方法)而輕易思及者。
進而,關於沸點,係以凸狀特性溶劑之沸點高於凹狀特性溶劑為佳。亦即,第2溶劑沸點是以較第1溶劑沸點高為佳。究其原因,是因為若第2溶劑沸點較高,則第2溶劑殘留於印墨會比第1溶劑來得久。於是,第2溶劑之特性會強烈反映直到機能層形狀固定的前一刻。而由於第2溶劑特性係抑制機能性材料偏倚集中於儲墨槽端部,故機能層可更容易變得平坦。又,本申請案中,沸點差在9℃以下的情況係判斷為沸點同等,而在此係指在該視為同等的範圍 內,凸狀特性溶劑沸點高於凹狀特性溶劑時,機能層可更容易變得平坦之意。
<關於γ值>
針對未實際形成機能層,而可根據印墨的物性簡單預測使用該印墨所形成之機能層形狀、及平坦度PI之方法進行說明。
第13圖係說明馬蘭戈尼數之圖。如第13圖所示,若參考馬蘭戈尼數,可知黏度與表面張力會對流動性造成影響。發明人由這點獲得啟發,根據印墨黏度與印墨表面張力,而終獲知預測機能層平坦度PI之方法。
具體而言,根據印墨黏度η(mPa.s)與印墨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即γ值,即可預測機能層平坦度PI。
第14圖係彙整γ值與平坦度PI之關係圖。如第14圖所示,當印墨為γ=0時,以該印墨形成之機能層成平坦,當印墨為γ>1.9時以該印墨形成之機能層成凹狀,而當印墨為γ<1.9時,以該印墨形成之機能層成凸狀。亦即,以γ=1.9作為閾值便可將機能層形狀區分為凹狀與凸狀。
然後,當γ=1.9時之機能層成為平坦度PI=0nm,而γ<1.9時機能層成為平坦度PI>0nm,又當γ>1.9時機能層成為平坦度PI<0nm。亦即,使印墨之γ值愈接近1.9,則印墨愈可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
第15圖及第16圖係顯示針對γ值與平坦度PI之關係行檢討之結果圖。還有,印墨黏度η係使用黏度計AR-G2(TA Instruments)進行測定。印墨表面張力γ係使用表面張力計 DSA100(KRUSS製)進行測定。
如第15圖及第16圖所示,針對以各種單獨系印墨試做出之機能層、以混合系印墨形成之機能層,評價γ值與平坦度PI的相關性,結果,當γ<1.9時成平坦度PI>0,當γ>1.9時成平坦度PI<0,而可確認γ值與平坦度PI有相關關係。又,同樣地,針對γ值與平坦度PIM的相關性,當γ<1.9時成平坦度PIM>0,當γ>1.9時成平坦度PIM<0,而可確認有相關關係。
依據以上獲知,若調整印墨使其成為γ=1.9,便可製得能夠形成平坦性佳之機能層的印墨。
於此,第1溶劑與第2溶劑,較佳是以下述混合比來加以混合:可使得機能層之上面的高度自兩端部遍及中央部相等,且機能層之膜厚自前述兩端部遍及中央部相等。為此,係以成為平坦度PI=0nm之混合比進行混合為佳。於是,機能性材料、第1溶劑及第2溶劑係以成為γ=1.9來加以混合為佳。然後,考慮依據使用第1溶劑之單獨系印墨的γ值、與使用第2溶劑之單獨系印墨之γ值,算出γ值成為1.9之印墨混合比。
<機能層膜厚之影響>
針對機能層之膜厚對以γ=1.9為閾值之評價造成的影響進行檢討。第17圖及第18圖係顯示針對機能層之膜厚對平坦度PI造成之影響行檢討之結果圖。如第17圖所示,針對以各種單獨系印墨試做出之機能層、及以混合系印墨形成之機能層,評價各種膜厚之機能層平坦度PI及平坦度 PIM。將該等結果依據膜厚別加以彙整,無論是第18(a)圖所示膜厚80nm之情況、第18(b)圖所示膜厚5nm之情況、第18(c)圖所示膜厚90nm之情況,平坦度PI成為正成為負的閾值皆為γ=1.9。
依據以上,所獲得之結論為,機能層之膜厚對於以γ=1.9作為閾值評價平坦度PI一事,並無特別影響。更嚴謹地說,至少在5nm~90nm之範圍,機能層之膜厚對於以γ=1.9作為閾值評價平坦度PI一事,並無影響。
<觸排形狀之影響>
目前為止說明之實驗,係使用線觸排之有機發光元件實施者,不過已確認在像素觸排之情況下,也可獲得同樣的結果。
第19圖係說明像素觸排中機能層之兩端部之圖。如第19圖所示,像素觸排之機能層在俯視中具有矩形狀,這種情況下,本實施形態之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兩端,對應於機能層之短邊方向,在第19圖中以「L」及「R」標示之位置即為機能層之兩端部L,R。又,以「C」標示之位置即為機能層之中央部C,以「ML」,「MR」標示之位置即為機能層之兩中間部ML,MR。實驗中,係於機能層之短邊方向寬度固定之範圍、亦即第19圖中「P1」與「P2」之間的範圍,於機能層之長邊方向中間「P3」位置測定機能層形狀。
第20圖係針對像素觸排中γ值與平坦度PI之關係行檢討之結果圖。如第20圖所示,於像素觸排亦與線觸排同樣 地,平坦度PI成為正或是成為負的閾值為γ=1.9。
[有機發光元件]
第21圖係顯示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各層之積層狀態之模式圖。如第21圖所示,有機顯示面板110具有於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機能性構件)111上,隔著密封材112而貼合濾色件基板113之構成。
有機發光元件111為RGB各子像素配置成線狀或矩陣狀而成之頂射型有機發光元件,各子像素係形成在TFT基板1上積層各層之積層構造。
TFT基板1上,構成第1電極之第1陽極電極2及第2陽極電極3形成為線狀或矩陣狀,該等陽極電極2,3上積層有電洞注入層4。電洞注入層4上,形成有用以規範子像素之觸排5,電洞輸送層6及有機發光層7依序積層於由觸排5所規範出之區域內。進而,有機發光層7上,電子輸送層8、屬於第2電極之陰極電極9、及密封層10,各自超越由觸排5所規範之區域而與鄰近子像素連續地形成。
由觸排5所規範之區域係依序積層有電洞注入層4、電洞輸送層6、有機發光層7及電子輸送層8而形成多層積層構造,機能層係由該等積層構造而構成。再者,機能層亦可含有電子注入層等其他層。
機能層之代表性構成方面,可舉(1)電洞注入層/有機發光層、(2)電洞注入層/電洞輸送層/有機發光層、(3)電洞注入層/有機發光層/電子注入層、(4)電洞注入層/電洞輸送層/有機發光層/電子注入層、(5)電洞注入層/有機發光層/電洞 阻止層/電子注入層、(6)電洞注入層/電洞輸送層/有機發光層/電洞阻止層/電子注入層、(7)有機發光層/電洞阻止層/電子注入層、(8)有機發光層/電子注入層等元件構成。
TFT基板1係例如在無鹼玻璃、鈉鈣玻璃、無螢光玻璃、磷酸系玻璃、硼酸系玻璃、石英、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環氧系樹脂、聚乙烯、聚酯、矽氧系樹脂、或氧化鋁等絕緣性材料所構成之基底基板上,形成有非晶質TFT(有機發光元件驅動電路)者。
第1陽極電極2係由例如Ag(銀)、APC(銀、鈀、銅之合金)、ARA(銀、銣、金之合金)、MoCr(鉬與鉻之合金)、或NiCr(鎳與鉻之合金)等所形成。以頂射型有機發光元件之情況而言,以光反射性材料來形成為佳。
第2陽極電極3係介於第1陽極電極2及電洞注入層4之間,具有促使各層間接合性良好的功能。
電洞注入層4宜以例如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或金屬氧氮化物等的金屬化合物來形成。電洞注入層4是以金屬氧化物形成之情況下,電洞之注入變得容易,因此,電子可在有機發光層7內有效地助益於發光,而獲得良好的發光特性。金屬氧化物方面,可舉例如Cr(鉻)、Mo(鉬)、W(鎢)、V(釩)、Nb(鈮)、Ta(鉭)、Ti(鈦)、Zr(鋯)、Hf(鉿)、Sc(鈧)、Y(釔)、Th(釷)、Mn(錳)、Fe(鉄)、Ru(釕)、Os(鋨)、Co(鈷)、Ni(鎳)、Cu(銅)、Zn(鋅)、Cd(鎘)、Al(鋁)、Ga(鎵)、In(銦)、Si(矽)、Ge(鍺)、Sn(錫)、Pb(鉛)、Sb(銻)、Bi(鉍)、及由La(鑭)至Lu(鎦)為止之所謂稀土類元素等的氧化物。其中,以 Al2O3(氧化鋁)、CuO(氧化銅)、及SiO(氧化矽)在長壽命化上特別有效。
觸排5以例如樹脂等有機材料或玻璃等無機材料形成為佳。有機材料的例子可舉丙烯酸系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酚醛型苯酚樹脂等,無機材料的例子可舉SiO2(矽氧化物)、Si3N4(矽氮化物)等。觸排5以具有有機溶劑耐性為佳,又以使可視光適度透過為佳,進而以具有絕緣性為佳,再加上有時須接受蝕刻處理或烘焙處理等,因此以對該等處理耐性高之材料來形成為佳。
再者,觸排5可以是線觸排,也可以是像素觸排。以線觸排之情況而言,觸排5係形成為將多數子像素依整行或整列來劃分,觸排5只存在於有機發光層7之行方向兩側或列方向兩側,有機發光層7係構成同列或同行其自身連接之構成。另一方面,以像素觸排之情況而言,觸排5係形成為圍繞住有機發光層7全周連同子像素。
電洞輸送層6具有將自陽極電極2,3注入之電洞往有機發光層7輸送之功能,例如,宜由摻雜聚苯乙烯磺酸之聚(3,4-乙二氧噻吩)(PEDOT-PSS)或其衍生物(共聚物等)形成。
有機發光層7具有利用電場發光現象而發光之機能,例如,以本發明一態樣之印墨所含機能性材料來構成為佳。在確認有機發光層7是否屬於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及機能層之形成方法所獲致者的方法方面,可舉例如,測定有機發光層7中第 1溶劑及第2溶劑之殘留量。
以一例而言,製備一使用CHB作為第1溶劑且使用HB作為第2溶劑之印墨,使用該印墨藉由旋塗法形成有機發光層7,進行真空乾燥3分鐘,在170℃下烘焙處理30分鐘,針對藉此而形成之有機發光層7,採取其有機發光層7,進行氣相層析法分析,結果,CHB之殘留量為0.64ng/cm2,HB之殘留量為0.48ng/cm2
電子輸送層8具有將自陰極電極9注入之電子往有機發光層7輸送之功能,以例如鋇、酞氰素、氟化鋰、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來形成為佳。
陰極電極9係例如由ITO、IZO(氧化銦鋅)等所形成。以頂射型有機發光元件之情況而言,係以光透過性材料來形成為佳。
密封層10具有抑制有機發光層7等暴露於水分、暴露於空氣等之功能,由例如SiN(氮化矽)、SiON(氧氮化矽)等材料所形成。以頂射型有機發光元件之情況而言,係以光透過性材料來形成為佳。
由以上結構所構成之有機發光元件111,由於有機發光層7利用平坦性佳之印墨形成,故發光特性良好。
[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依據第22圖及第23圖,說明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且一併說明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製造方法、及機能層之形成方法。第22圖及第23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步驟圖。
首先,準備第22(a)圖所示之上面已由保護抗蝕層所保護之TFT基板1。
接著,如第22(b)圖所示,將被覆TFT基板1之保護抗蝕層予以剝除,於TFT基板1上將有機樹脂旋塗,藉由PR/PE(光阻(photoresist)/光蝕刻(photoetching)圖案化,而如第22(c)圖所示形成平坦化膜1a(例如厚度4μm)。
接著,如第22(d)圖所示,在平坦化膜1a上形成第1陽極電極2。第1陽極電極2係藉由例如,利用濺鍍以APC形成薄膜,並藉由PR/PE將該薄膜圖案化成矩陣狀而形成(例如厚度150nm)。此外,第1陽極電極2也可利用真空蒸鍍等來形成。
接著,如第22(e)圖所示,將第2陽極電極3以矩陣狀形成。第2陽極電極3係藉由例如,利用電漿蒸鍍法形成ITO薄膜,並藉由PR/PE將該ITO薄膜圖案化而形成(例如厚度110nm)。
接下來,如第22(f)圖所示,從第2陽極電極3上形成電洞注入層4。電洞注入層4係藉由濺鍍可達成電洞注入功能之材料並以PR/PE予以圖案化而形成(例如厚度40nm)。再者,電洞注入層4不僅是在陽極電極3上,也涵蓋TFT基板1之上面整體而形成。
接著,如第22(g)圖所示,於電洞注入層4上形成觸排5。於電洞注入層4上形成觸排5的區域,是相當於相鄰之發光層形成預定區域彼此之邊界的區域。觸排5係形成觸排材料 層以被覆電洞注入層4上整體,藉由PR/PE除去已形成之觸排材料層一部分(例如厚度1μm)。再者,觸排5可以是只在列方向或行方向延伸之條片狀線觸排,也可以是在列方向及行方向延伸之平面形狀呈井字形之像素觸排。
接著,如第23(a)圖所示,於觸排5間之凹部,充填含電洞輸送層材料之印墨並使之乾燥,藉此而形成電洞輸送層6(例如厚度20nm)。
接著,如第23(b)圖所示,涵蓋TFT基板1上整體,將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以噴墨法充填於觸排5間之凹部,將已充填之印墨在例如氣體環境25℃之減壓下乾燥並烘焙處理,藉此而形成有機發光層7(例如厚度5~90nm)。又,將印墨充填於觸排5間之方法,不限定於噴墨法,也可以是分注法、噴嘴式塗佈法、旋塗法、凹版印刷、凸版印刷等。
詳細而言,有機發光層7係依序經過以下第1~第6步驟而形成。
於第1步驟,準備並製備用以形成有機發光層7之印墨。印墨係準備上述機能性材料、第1溶劑及第2溶劑,將該等機能性材料、第1溶劑及第2溶劑混合而製造。將該等混合之際,可首先混合第1溶劑及第2溶劑而做成混合溶劑,使機能性材料溶解於該混合溶劑之程序來混合,也可以首先使機能性材料溶解於其中一方溶劑,再將另一溶劑加至其中之程序來混合。
若是印墨中除第1溶劑及第2溶劑以外另含有第3溶劑 之情況,可先使機能性材料溶解至第1溶劑及第2溶劑之後再加入第3溶劑,也可以首先使機能性材料溶解至第3溶劑,接著將第1溶劑及第2溶劑加至其中。
第1溶劑與第2溶劑之混合比,係以下述混合比來加以混合:可使得機能層之上面的高度自兩端部遍及中央部相等,且前述機能層之膜厚自前述兩端部遍及中央部相等。具體而言,例如將第1溶劑與第2溶劑以上述混合比α/β進行混合。
於第2步驟,將前述印墨充填至具有印墨吐出口之噴墨裝置。
於第3步驟,準備含第1電極之下底層的基板。本實施形態中,形成有第1陽極電極2、第2陽極電極3、電洞注入層4、觸排5及電洞輸送層6之TFT基板1即與其相當。
於第4步驟,使印墨液滴自噴墨裝置對電洞輸送層6吐出。
於第5步驟,將已藉由第4步驟吐出之印墨液滴塗佈至電洞輸送層6,而形成印墨液滴膜。
於第6步驟,使第1溶劑及第2溶劑自印墨液滴膜蒸發,而使得有機發光層7形成為自其兩端部遍及中央部,其上面的高度相等且其膜厚相等。第1溶劑及第2溶劑由於沸點同等,故而同步蒸發。使第1溶劑及第2溶劑蒸發的時機,係藉著氣體環境來控制。而由於第1溶劑及第2溶劑同步蒸發,故氣體環境控制很簡單。再者,所謂同步並非僅指同時的情況,在可維持於能製得平坦性佳之有機發光層7之混 合比程度左右而有些許時差之情況,也包含在內。
接著,如第23(c)圖所示,藉由ETL蒸鍍形成電子輸送層8(厚度20nm)以被覆觸排5及有機發光層7。。
接下來,如第23(d)圖所示,於機能層上方形成具有與第1電極相異極性之第2電極(第7步驟)。具體而言,係藉由將光透過性材料電漿蒸鍍,而自電子輸送層8之上形成陰極電極9(厚度100nm)。
接著,如第23(e)圖所示,自陰極電極9之上起,藉由CVD形成密封層10(厚度1μm)。
依據以上,而製備頂射型有機發光元件。
[有機顯示裝置]
依據第24圖及第25圖,就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顯示裝置(顯示裝置)進行說明。第24圖係顯示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顯示裝置之整體構成圖。第25圖係顯示採用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顯示裝置之電視系統立體圖。
如第24圖所示,有機顯示裝置100備有:有機顯示面板110、連接於該有機顯示面板110之驅動控制部120。驅動控制部120係由4個驅動電路121~124與控制電路125構成。另外,在實際的有機顯示裝置100中,驅動控制部120對有機顯示面板110的配置或連接關係,並非限定於此。
由以上構成所構成之有機顯示裝置100,由於採用發光特性良好之有機發光元件,故畫質優異。
[有機發光裝置]
第26圖係顯示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裝置(發光裝 置)之圖,(a)為縱截面圖,(b)為橫截面圖。如第26圖所示,有機發光裝置200係由下述所構成者,即:本發明一態樣之多數有機發光元件210、於上面安裝有該等有機發光元件210之基底220、安裝於該基底220而挾持住該等有機發光元件210之一對反射構件230。各有機發光元件210電性連接於形成在基底220上之導電圖案(不圖示),藉由透過前述導電圖案而供給之驅動電力發光。從各有機發光元件210出射之光的一部分,其配光受反射構件230所控制。
由以上構成所構成之有機發光裝置200,由於採用發光特性良好之有機發光元件,故畫質優異。
[變形例]
以上,具體說明了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該印墨之製造方法、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有機發光元件、有機顯示裝置、有機發光裝置、機能層之形成方法、機能性構件、顯示裝置及發光裝置,不過上述實施形態,只是為了使本發明之構成及作用.效果易於了解而用以說明之例子,本發明內容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
例如,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中,可在不損及第1溶劑及第2溶劑之特性(關於機能層形狀之特性)的範圍,含有機能性材料以外的溶質、或是第1溶劑及第2溶劑以外的第3溶劑。第3溶劑可以是如下之溶劑,即:將第1溶劑及第2溶劑換成第3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會使該試做出之機能層形成凹狀之溶劑,不過也可以是會使之形成凸狀之溶劑。印墨中亦可進而含有第4溶劑、第5溶劑、或 者在這以上之溶劑。又,印墨中,亦可含有機能性材料以外的溶質。
在含有第1溶劑及第2溶劑以外之溶劑的情況下,該等溶劑沸點,宜與第1溶劑及第2溶劑同等,或者是宜與第1溶劑及第2溶劑任一者之沸點差皆在9℃以下。又,以印墨在完成時γ=1.9為佳。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並不限定在用以形成有機發光層之印墨,也可以是用以形成電洞輸送層、電子輸送層、電洞注入層、電子注入層、阻隔層等有機發光層以外機能層之印墨。進而,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並不限定於有機發光元件用,也可利用在無機發光元件用上。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也可以是將已完成調整形狀特性之多數單獨系印墨加以混合而製得之印墨。
亦即,上述實施形態中,就作為單獨系印墨之情況下機能層形成凹狀之溶劑、與作為單獨系印墨之情況下機能層形成凸狀之溶劑進行選擇,調整該等溶劑之混合比而製得適當之混合溶劑,並使用該混合溶劑,製備可形成平坦形狀機能層之印墨。然而,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將多數單獨系印墨各自盡可能預先調整為機能層形狀成平坦,再將該等已調整完成之多數單獨系印墨混合,來製備可形成平坦形狀之機能層之印墨。
具體而言可例舉如下方法,即;針對僅使用一方之溶劑所形成之機能層中凹凸狀顯著的情況,預先調整前述溶劑之濃度及/或分子量以使前述機能層形狀成平坦化。接下來,將前述已調整濃度及/或分子量之一方之溶劑與其他溶劑混合,藉此使機能層形狀平坦化。
例如,以機能層形成凹狀之單獨系印墨之情況而言,在噴墨裝置可吐出之範圍,藉由使機能性材料之濃度濃稠,便可調整使機能層接近於平坦。又,利用增大所使用之機能性材料之分子量,也可謀求機能層凸狀化。另一方面,以機能層形成凸狀之單獨系印墨之情況而言,藉由使印墨濃度稀薄、或減少機能性材料之分子量,便可調整機能層接近於平坦。
另外,上述中所謂機能層形狀,意指塗佈印墨後立即使其乾燥之情況下所形成的機能層形狀。總之,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係有關於在塗佈印墨後未經放置之條件下形成平坦性機能層之方法。似這般塗佈印墨後未經放置之構成,由於不需要放置時間,如此便可縮短有機發光面板製造時間,而更為實用。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並不限定於混合溶劑系,也適用於單獨溶劑。
亦即,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也可以是含有構成有機發光元件之機能層的機能性材料、與可溶解機能性材料之單一溶劑者。這種情況下,設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則只要使γ在等於1.9之範圍,可預 期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
不過,就單獨溶劑系而言,要調整機能層形狀,即設定γ值一事,相較於使用二種以上溶劑的混合溶劑系之情況,乍看之下似乎頗為困難。於此,表面張力在採用噴墨用印墨此種低濃度之印墨的情況下,雖然源自印墨所用溶劑之表面張力所引起的變動很微小,不過印墨黏度會隨著濃度及/或分子量之變化而產生較大的變動。因此,在單獨溶劑系中,可藉由控制印墨黏度將γ值調整在1.9附近。
具體而言,係針對印墨調整印墨濃度及/或聚合物分子量。例如,以機能層具有凹狀之情況而言,藉由使印墨濃度增大及/或使聚合物分子量增大,可使印墨黏度增大,而將γ值調整在1.9附近。另一方面,以機能層具有凸狀之情況而言,藉由使印墨濃度降低及/或使聚合物分子量降低,可使印墨黏度降低而將γ值調整在1.9附近。
如以上,即使是於單獨溶劑系仍可將機能層形狀平坦化。
具體而言,上述單一溶劑系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可利用下述製造方法來製造。
亦即,印墨之製造方法係具有下述五個步驟者,即:第1步驟,將構成有機發光元件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與可溶解前述機能性材料之溶劑混合來試做印墨;第2步驟,求得前述試做出印墨之表面張力σ(mNm-1);第3步驟,求得令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之比(σ/η)為γ時,滿足印墨之γ等於1.9之值的黏度η;第4步驟,依據前述已求得之黏度η, 由黏度η與印墨濃度之關係求得印墨濃度;以及第5步驟,混合前述機能性材料與前述溶劑來調製印墨以滿足前述求得之印墨濃度。
再者,由第15圖所示結果,估計無論是在混合溶劑系、單一溶劑系任一種之中,γ值皆以大於1.87且小於1.94為宜,該範圍是γ等於1.9之範圍。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並不限定於頂射型,也可以是底射型。進而,以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而言,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關於有機發光層之發光色方面雖未提及,不過並不限於單色顯示,也適用於全色顯示。在全色顯示之有機發光元件中,有機發光元件係相當於RGB各色之子像素,相鄰之RGB子像素緊湊而形共同成一像素,該像素排列成矩陣狀而形成了影像顯示區域。
產業上可利用性
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可廣泛利用在藉濕式法所行之有機發光元件的製造過程。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可廣泛利用在例如被動元件矩陣型或者主動矩陣型之有機顯示裝置及有機發光裝置等諸般領域。
1‧‧‧基板
2,3‧‧‧陽極電極
4‧‧‧電洞注入層
5‧‧‧觸排
6‧‧‧電洞輸送層
7‧‧‧有機發光層
8‧‧‧電子輸送層
9‧‧‧陰極電極
10‧‧‧密封層
100‧‧‧有機顯示裝置
110‧‧‧有機顯示面板
111,210‧‧‧有機發光元件
112‧‧‧密封材
113‧‧‧濾色件一基板
120‧‧‧驅動控制部
121~124‧‧‧驅動電路
125‧‧‧控制電路
200‧‧‧有機發光裝置
220‧‧‧基底
230‧‧‧反射構件
第1(a)、(b)圖係顯示針對以單獨系印墨形成之機能層形狀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2(a)、(b)圖係說明實施例1之組合之圖。
第3(a)、(b)圖係說明實施例2之組合之圖。
第4(a)、(b)圖係說明比較例1之組合之圖。
第5(a)、(b)圖係說明比較例2之組合之圖。
第6圖係顯示溶劑表面張力及沸點之圖。
第7圖係說明機能層之兩端部及中央部之圖。
第8圖係說明混合比α/β之圖。
第9圖係顯示針對CHB與1MN之混合比α/β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0圖係顯示針對HB與1MN之混合比α/β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1圖係說明沸點差對溶劑之蒸發造成的影響之圖。
第12圖係顯示針對沸點差對機能層形狀造成之影響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3圖係說明馬蘭戈尼數之圖。
第14圖係彙整γ值與平坦度PI之關係圖。
第15圖係顯示針對γ值與平坦度PI之關係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6圖係顯示針對γ值與平坦度PI之關係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7圖係顯示針對機能層膜厚對平坦度PI造成之影響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8(a)~(c)圖係顯示針對機能層膜厚對平坦度PI造成之影響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19圖係說明像素觸排中機能層之兩端部之圖。
第20圖係針對像素觸排中γ值與平坦度PI之關係行檢討之結果圖。
第21圖係顯示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各層之積層狀態之模式圖。
第22(a)~(g)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步驟圖。
第23(a)~(e)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步驟圖。
第24圖係顯示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顯示裝置之整體構成圖。
第25圖係顯示採用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顯示裝置之電視系統立體圖。
第26(a)、(b)圖係顯示本發明一態樣之有機發光裝置(發光裝置)之圖。

Claims (31)

  1. 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前述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第1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兩端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中央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前述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在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中央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兩端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中央部側之上面相對於前述兩端部側之上面係位於上方;又,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為同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係以下述之混合比進行混合:會使前述機能層上面的高度自前述兩端部遍及前述中央部呈相等,且會使前述機能層之膜厚自前述兩端部遍及前述中央部呈相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係依據下述之混合比α/β來進行混合: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以前述機能層中央部側之膜厚dC與前述機能層之一端部側、他端部側之膜厚dL、dR的差來表示下述[式1]之平坦度PI時,混合比α/β係以下述[式2]之平坦度PI1之絕對值倒數α與平坦度PI2之絕對值倒數β來表示;PI=dC-(dL+dR)/2………[式1]PI:平坦度、dC:中央部側之膜厚、dL:一端部側之膜厚、dR:他端部側之膜厚;α×PI1=β×PI2………[式2]PI1:將第2溶劑換成第1溶劑試做出之機能層平坦度、α:平坦度PI1之絕對值倒數、PI2:將第1溶劑換成第2溶劑試做出之機能層平坦度、β:平坦度PI2之絕對值倒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相對於各自的體積濃度係在±15vol%以內,且該體積濃度係依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混合比α/β而決定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差在9℃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高於前述第1溶劑之沸點。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令印墨之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時,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第1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且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機能層之兩端部分別是自前述發光區域之兩端朝向中央部對應於前述發光區域12.5%長度的位置;且,前述機能層之中央部是對應於前述發光區域中央的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機能層在俯視中具有矩形之形狀,且前述發光區域對應於其短邊方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為環己基苯,前述第2溶劑為1-甲基萘,且前述機能性材料為F8-F6。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混合比α/β為28/72~78/22。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為庚基苯,前述第2溶劑為1-甲基萘,且前述機能性材料為F8-F6。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 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混合比α/β為5/95~38/62。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機能性材料為有機性發光材料。
  15. 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特徵在於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前述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單獨使用時,形成於隔壁間的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兩端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中央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兩端部側上面相對於前述中央部側上面係位於上方;前述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單獨使用時,形成於隔壁間的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中央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兩端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中央部側上面相對於前述兩端部側上面係位於上方;又,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為同等。
  16. 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係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者;其特徵在於,令前述印墨之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時, 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第1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且,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差在9℃以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係處於混合有前述機能性材料、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之狀態,且前述機能性材料、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係混合成使γ=1.9。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係以下述之混合比進行混合:會使前述機能層上面的高度自前述兩端部遍及前述中央部呈相等,且會使前述機能層之膜厚自前述兩端部遍及前述中央部呈相等。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係依據下述之混合比α/β來進行混合: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以前述機能層中央部側之膜厚dC與前述機能層之一端部側、他端部側膜厚dL、dR的差來表示下述[式1]之平坦度PI時,混合比α/β係以下述[式2]之平坦度PI1之絕對值倒數α、與平坦度PI2之絕對值倒數β來表示;PI=dC-(dL+dR)/2………[式1] PI:平坦度、dC:中央部側之膜厚、dL:一端部側之膜厚、dR:他端部側之膜厚;α×PI1=β×PI2………[式2]PI1:將第2溶劑換成第1溶劑試做出之機能層平坦度、α:平坦度PI1之絕對值倒數、PI2:將第1溶劑換成第2溶劑試做出之機能層平坦度、β:平坦度PI2之絕對值倒數。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相對於各自的體積濃度係在±15vol%以內,且該體積濃度係依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記載之混合比α/β而決定者。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高於前述第1溶劑之沸點。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機能層之兩端部分別是自前述發光區域之兩端朝向中央部對應於前述發光區域12.5%長度的位置;又,前述機能層之中央部是對應於前述發光區域中央的位置。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機能層在俯視中具有矩形之形狀,且前述發光區域對應於其短邊方向。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 述第1溶劑為環己基苯,前述第2溶劑為1-甲基萘,且前述機能性材料為F8-F6。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混合比α/β為28/72~78/22。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為庚基苯,前述第2溶劑為1-甲基萘,且前述機能性材料為F8-F6。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混合比α/β為5/95~38/62。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其中前述機能性材料為有機性發光材料。
  29. 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係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者;其特徵在於,令將印墨作為前述機能性材料之溶劑而單獨使用時之印墨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時,使用前述第1溶劑之印墨為γ>1.9;使用前述第2溶劑之印墨為γ<1.9;且,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差在9℃以下。
  30. 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製造方法,該有機發光元件 用印墨具有:第1溶劑;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該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包含:第1步驟,準備前述第1溶劑、前述第2溶劑及前述機能性材料;及第2步驟,混合前述機能性材料、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其中,前述第1溶劑係如下之溶劑: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第1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兩端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中央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兩端部側上面相對於前述中央部側上面係位於上方;且前述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來試做機能層時,於有機發光元件之發光區域中,前述試做出之機能層會形成下述形狀,即,其中央部側之膜厚相對於其兩端部側之膜厚係較厚,且前述中央部側上面相對於前述兩端部側上面係位於上方。
  31. 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之製造方法,該有機發光元件用印墨具有:第1溶劑; 與前述第1溶劑相異之第2溶劑;及構成有機發光元件的機能層之機能性材料,其可溶解於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該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包含:第1步驟,準備前述第1溶劑、前述第2溶劑及前述機能性材料;及第2步驟,混合前述機能性材料、前述第1溶劑及前述第2溶劑;其中,前述第1溶劑係下述溶劑:令前述印墨之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時,將前述第2溶劑換成前述第1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前述第2溶劑係下述溶劑:令前述印墨之黏度η(mPa.s)與表面張力σ(mNm-1)之比(σ/η)為γ時,將前述第1溶劑換成前述第2溶劑試做出之印墨為γ<1.9;且,前述第1溶劑與前述第2溶劑之沸點差在9℃以下。
TW101122793A 2011-09-28 2012-06-26 An ink for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5688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05467 WO2013046264A1 (ja) 2011-09-28 2011-09-28 有機発光素子用インク、および当該インク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3844A true TW201313844A (zh) 2013-04-01
TWI568803B TWI568803B (zh) 2017-02-01

Family

ID=47994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2793A TWI568803B (zh) 2011-09-28 2012-06-26 An ink for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023239B2 (zh)
JP (1) JP5934961B2 (zh)
KR (1) KR101900960B1 (zh)
CN (1) CN103125030B (zh)
TW (1) TWI568803B (zh)
WO (1) WO20130462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01017A1 (en) * 2008-06-19 2014-07-17 Servicemesh,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repeated use of computing resources
JP6015073B2 (ja) * 2012-04-02 2016-10-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機能層形成用インク、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5076220A (ja) * 2013-10-08 2015-04-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el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342812B1 (ko) 2015-03-16 2021-12-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조 방법
US20180346741A1 (en) * 2015-11-12 2018-12-06 Guangzhou Chinaray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Ltd. Printing for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JP6814742B2 (ja) * 2015-11-13 2021-01-2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el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elデバイス
KR20180095028A (ko) * 2015-12-16 2018-08-24 메르크 파텐트 게엠베하 둘 이상의 상이한 용매의 혼합물을 함유하는 제형
CN106773215A (zh) * 2017-01-06 2017-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彩膜基板、其制作方法、液晶显示器及显示装置
KR102615115B1 (ko) * 2018-05-11 2023-12-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645467B1 (ko) 2018-10-18 2024-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20200099217A (ko) 2019-02-12 2020-08-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형성용 조성물 및 유기 발광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WO2022024896A1 (ja) * 2020-07-30 2022-02-03 日産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機能膜付き基板の製造方法
WO2024096035A1 (ja) * 2022-11-02 2024-05-10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を製造する方法、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を製造する方法、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膜厚構成の設計方法及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膜厚構成の設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3922A (en) 1991-11-07 1995-08-22 Konica Corporation Organic thin film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JPH05163488A (ja) 1991-12-17 1993-06-29 Konica Corp 有機薄膜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0377380C (zh) * 2001-02-28 2008-03-26 剑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供沉积在基材上的材料配方和方法
JP2003229256A (ja) * 2002-02-04 2003-08-15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el装置用インク組成物
JP3857161B2 (ja) * 2002-03-14 2006-12-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機能性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JP2004355913A (ja) 2003-05-28 2004-12-16 Seiko Epson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5322437A (ja) 2004-05-06 2005-11-17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el素子並びに電子機器
DE112005003290T5 (de) 2004-12-28 2007-11-22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olymerverbindung und Vorrichtung unter Verwendung derselben
JP4848708B2 (ja) 2005-09-08 2011-12-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7265823A (ja) * 2006-03-29 2007-10-11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el素子、及び電子機器
JP2008238023A (ja) 2007-03-27 2008-10-09 Seiko Epson Corp 吐出装置および液状体配置方法
JP4967926B2 (ja) 2007-08-23 2012-07-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00243960A1 (en) 2007-11-16 2010-09-30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Coating solution for application method of discharging coating solution through slit-like discharge port
JPWO2009084413A1 (ja) * 2007-12-28 2011-05-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4856753B2 (ja) * 2008-12-10 2012-01-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素子を具備する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228953B2 (ja) 2009-02-02 2013-07-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001744A1 (ja) 2010-07-01 2012-01-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用インク、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表示パネル、有機表示装置、有機発光装置、インク、機能層の形成方法、および有機発光素子
JP5577945B2 (ja) * 2010-08-24 2014-08-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成膜方法、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発光素子、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34961B2 (ja) 2016-06-15
KR101900960B1 (ko) 2018-09-20
WO2013046264A1 (ja) 2013-04-04
JPWO2013046264A1 (ja) 2015-03-26
TWI568803B (zh) 2017-02-01
CN103125030B (zh) 2016-09-07
KR20140068743A (ko) 2014-06-09
US20130139720A1 (en) 2013-06-06
CN103125030A (zh) 2013-05-29
US9023239B2 (en) 2015-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8803B (zh) An ink for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822986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devic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functional layer, functional member,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8308979B2 (en) Ink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organic display panel, organic display apparatus,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apparatus, ink, forming method of functional layer,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9153782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panel,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functional layer, ink, substra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device, and inkjet device
US11228005B2 (en) Organic el display panel having dummy light emitting layer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 display panel having dummy light emitting layers
US9318722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panel,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functional layer, ink, substra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device, and inkjet device
CN103053042B (zh) 有机el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8980678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panel,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functional layer, ink, substra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device, and inkjet device
TWI495388B (zh) 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9401477B2 (en) Organic EL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6612446B2 (ja) 有機el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155516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2019145464A (ja) 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el表示パネル
JP2018129265A (ja) 有機el表示パネル、及び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19050114A (ja) 有機el表示パネル及び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US9373822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panel,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functional layer, ink, substra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organic display device, and inkjet device
JP6789275B2 (ja) 有機el素子及び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有機elパネル、有機el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5899531B2 (ja)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8133242A (ja) 有機el表示パネル、及び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US11508928B2 (en) Self-luminous element and self-luminous display panel
JP2020113529A (ja) 有機el表示パネル、及び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