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25285A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25285A
TW201225285A TW100141322A TW100141322A TW201225285A TW 201225285 A TW201225285 A TW 201225285A TW 100141322 A TW100141322 A TW 100141322A TW 100141322 A TW100141322 A TW 100141322A TW 201225285 A TW201225285 A TW 2012252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pad electrode
pad
insul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1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2348B (en
Inventor
Sang-Ho Moon
Chun-Gi You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25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5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23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23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7Passive-matrix OLED displays
    • H10K59/179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Description

201225285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頜域】 [0001]相關申請案之交互參照 [0002] 本申請案根據35 s. C. §119主張參照併入稱早於 2010年12月08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且正式案號為 NO. 10-2010 - 0124862的申請案之完整優先權效益。 [0003]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尤其是關於一種具有簡化的製造程序,以及在塾片部位 〇 具有改善的電阻均句性以增進亮度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以及製造此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方法。 [先前技術] [0004] 平板顯示裝置,諸如有機發光顯示裝置或液晶顯示裝置 ,是製造於包括有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s, TFTs)、電容以及連接薄膜電晶體與電 容之配線的圖樣形成於其上的基板上。-般來說,為了 〇 在有平板赫裝置製造於其上之基板上形成包括薄膜電 的精細圖樣’ ®樣係藉由利Μ形成此精細圖樣的遮 罩而轉移至基板上。 [0005] 程序遮=轉移®樣的料通常使錢雜序。依據微影 圖樣以步驟,光阻係均句地塗佈於形成有 之基板上。藉由使用諸如步進器的曝光設備曝光此 光阻。在正光阻的愔 ”障况下,暴露的光阻係顯影。在此光 而務^之後’使用剩餘的光阻作為遮罩以_圖樣,從 而移除不必要的光阻。 1〇〇14132产單编號删1 第5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0006] 在藉由遮罩轉移圖樣的程序中,需要其上有必須圖樣的 遮罩。因此,使用遮罩的步驟數目增加,用以製備此遮 罩的製造費用係增加。此外,由於上述複雜的步驟是需 要的,因而複雜化了製造程序、延長了製造時間且增加 了製造費用。 【發明内容】 [0007] 為了解決以上及/或其他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簡化 的製造程序與在墊片部位具有改善的電阻均勻性以增進 亮度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以及製造此有機發光顯示裝 置之方法。 [0008] 根據本發明之一面向,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包含:包 括主動層之薄膜電晶體、包括閘極下電極與閘極上電極 之閘極電極、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有機發光裝置,其 係電性連接至該薄膜電晶體之其中依序地沈積與該閘極 下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的像素電極、包 含發光層之中間層、以及相反電極;第一墊電極,其係 與閘極下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之;第二 墊電極,其係形成在第一墊電極之至少一部位上,且與 閘極上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以及第三 墊電極,其係與第二墊電極之至少一部位接觸,且與源 極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 [0009]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更包含層間絕緣層插置於第二墊電極 與第三墊電極之間,其中第二墊電極與第三墊電極經由 形成在層間絕緣層中的接觸孔而相互接觸。 [0010] 層間絕緣層可暴露第二墊電極之末端部位,且第三墊電 10014132^^'^^ A〇101 ^ 6 1 / * 42 I 1013032201-0 201225285 極可沿著層間絕緣層形成並可接觸第二墊電極之暴露的 末端部位。 [0011] 第三墊電極之兩末端部位可分別接觸第二墊電極之兩末 端部位。 [0012] 第一墊電極之末端部位可暴露於外部,並可電性連接至 供應電流以驅動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驅動積體電路 (integrated circuit, IC) ° [0013] 閘極下電極、像素電極、以及第一墊電極可包含銦錫氧 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銦鋅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鋅(ZnO)以及三氧化二钢 (In2〇3)之至少其一。 [0014] 閘極上電極與第二墊電極可包含材料選自由銀、鎂、鋁 、銘、把、金、錄、鈥、银、路、链、妈、銦、鈦、鶴 、鎮化鈿、以及銘/銅所組成之群組之至少其一。 [0015] 閘極上電極與第二墊電極可包含鉬-鋁-鉬(Mo-Al-Mo)的 三層結構。 [0016] 源極電極、汲極電極、以及第三墊電極可包含材料選自 由銀、鎮、銘、#、把、金、錄、敛、銀、絡、鋰、約 、翻、鈦、鶴、鎢化銦、以及銘/銅所組成之群組之至少 其一。 [0017] 源極電極、汲極電極、以及第三墊電極可包含鉬-鋁-鉬 (Mo-Al-Mo)的三層結構。 [0018]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面向,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包含: 10014132#單編號 A_ 第7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一第一絕緣層,形成於基板上;一薄膜電晶體的一主動 層,其係形成在第一絕緣層上;一第二絕緣層,其係覆 蓋主動層;一像素電極,其係形成在第二絕緣層上;一 閘極下電極,其係在主動層上,藉由與像素電極以預定 距離相隔,而與像素電極以相同之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 成;一第一墊電極,其係藉由與閘極下電極以預定距離 相隔,而與閘極下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 ;一閘極上電極,其係形成在閘極下電極上;一第二墊 電極,其係在第一墊電極上與閘極上電極以相同的材料 在同一層上所形成的第二墊電極;一第三絕緣層,其係 覆蓋像素電極、閘極上電極、以及第二墊電極之至少一 部位;一源極電極與一汲極電極,其係形成在第三絕緣 層上並接觸像素電極;以及一第三墊電極,其係與源極 電極及汲極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並接 觸第二墊電極。 [0019] 第二墊電極與第三墊電極經由形成在第三絕緣層中的接 觸孔可相互接觸。 [0020] 第三絕緣層可暴露第二墊電極之末端部位,而第三墊電 極可沿著第三絕緣層形成,並可接觸第二墊電極之暴露 的末端部位。 [0021] 第三墊電極之兩末端部位可分別接觸第二墊電極之兩末 端部位。 [0022]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面向,一種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 方法包含下列步驟:用以在基板上形成薄膜電晶體的主 10014132^^ A〇101 第8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動層的第一遮罩程序操作;用以形成閘極電極、第一墊 電極、第二墊電極以及在主動層上形成像素電極的電極 圖樣的第二遮罩程序操作;用以形成具有暴露主動層之 兩邊、第二墊電極之一部位以及電極圖樣之一部位的開 口的層間絕緣層的第三遮罩程序操作;用以形成接觸主 動層之兩暴露邊的源極電極與汲極電極、接觸第二墊電 極之暴露部位的第三墊電極、以及像素電極的第四遮罩 程序操作;以及用以形成暴露像素電極之至少一部位之 像素定義層的第五遮罩程序操作。 Ο [0023] 第二遮罩程序操作可包含下列步驟:依序地沉積第二絕 緣層、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於主動層上;形成包含 作為閘極下電極之第一導電層與作為閘極上電極之第二 導電層之閘極電極;以及藉由圖樣化第一導電層與第二 導電層,以同時形成包含作為第一墊電極之第一導電層 與作為第二墊電極之第二導電層的墊電極。 [0024] 第三遮罩程序操作可包含下列步驟:沉積第三絕緣層於 〇 閘極電極、第二墊電極及電極圖樣上,並藉由圖樣化第 三絕緣層,以形成暴露主動層之源極區域與汲極區域之 部位、第二墊電極之部位以及電極圖樣之部位之開口。 [0025] 第四遮罩程序操作可包含下列步驟:沉積第三導電層於 層間絕緣層之上表面上,並藉由圖樣化第三導電層以形 成源極電極與汲極電極以及第三墊電極。 [0026] 第二墊電極與第三墊電極經由形成在層間絕緣層中的接 觸孔可相互接觸。 10014132产單編號A_ 第9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0027] 層間絕緣層可暴露第二墊電極之末端部位,而第三墊電 極可沿著層間絕緣層形成,並可接觸第二墊電極之暴露 的末端部位。 [0028] 第五遮罩程序操作可包含下列步驟··沈積第四絕緣層於 基板之整個表面上,並藉由圖樣化第四絕緣層以形成像 素定義層。 【實施方式】 [0029] 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的附圖,係視為是為了 得到對於本發明、本發明之優點以及實施本發明而實現 的各項目標的充分理解。以下,將藉由參照附圖解釋本 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而詳細地描述本發明。圖式中相似 的參考符號代表相似元件。 [0030] 第1圖為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平 面示意圖。 [0031] 參照第1圖’根據本實施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1包含包 括薄膜電晶體(TFT)與發光像素之第一基板1〇、以及藉由 密封以耦合於第一基板10之第二基板20。 [0032] 薄膜電晶體TFT、有機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t) 裝置EL、以及儲存電容Cst可形成在第一基板10上。此外 ’第一基板10可為低溫多晶矽(LTPS)基板、玻璃基板、 塑膠基板或不銹鋼(SUS)基板。 [0033]第二基板20可為配置在第一基板10之頂部的封裝基板, 以自外部濕氣或空氣遮蔽提供在第一基板1〇上的薄膜電 晶體及發光像素。第二基板2〇係面對第一基板1〇設置, 1013032201-0 10014132#單編號A0101 第1〇頁/共42頁 201225285 且第一與第二基板10與20分別藉由沿著其邊緣配置之密 封構件90彼此相互結合。第二基板2〇可為透明玻璃或塑 膠基板^ [0034] 第一基板1〇包括發光的發光區域DA以及設置在發光區域 DA外部的非發光區域NDA。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當密封 構件90配置在此發光區域Μ外部的非發光區域nj)a内時, 第一與第二基板10與20分別結合在一起。 [0035] 如上所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EL、驅動有機電致發光裝 Ο 置®^的薄膜電晶體TFT、以及電性連接至構件的佈線係形 成在第一基板10之發光區域DA中。非發光區域NDA可包括 設置有自發光區域DA的佈線延伸的塾電極的墊片區$。 [0036] 第2圖為沿著第1圖之II-II線段截取的剖面圖。 [0(»7]參照第2圖,根據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丨包括通 道區域2、儲存區域3、發光區域4、以及塾片區5。 [0038] 根據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中,墊片區5特點為包 〇 括第一墊電極514、第二墊電極515、以及第三墊電極 517。具有上述此構造之墊片區5的結構將詳述於下。 / [0039] 薄膜電晶體TFT是提供作為通道區域2中的驅動裝置。薄 膜電晶體TFT分別包括主動層212、閘極電極2〖、源極電 極217a與汲極電極217b。閘極電極21包括閘極下電極 214與閘極上電極215。閘極下電極214可由透明導電性 材料所形成。用以提供閘極電極21與主動層212之間絕緣 的第二絕緣層13係提供於其間。有高濃度雜質注入的源 極區域212a與汲極區域21 2b分別形成在主動層212的兩 1013032201-0 10014132#單編號A〇101 第11頁/共42頁 201225285 邊並各自分別連接至源極電極217a與汲極電極217b。 [0040] [0041] [0042] [0043] 儲存電各Cst分別提供在儲存區域3中。儲存電容c討包括 電各下电極312與電容上電極314。第二絕緣層13係插置 在電容下電極312與電容上電極314之間。此電容下電極 312可由與薄膜電晶體171<的主動層212以相同的材料於 同層中所形成。電容上電極314可與薄膜電晶體TFT之 閑極下電極214、有機電致發光襄置EL的像素電極41 '以 及第一墊電極514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EL係提供在發光區域4中。有機電致發 光裴置EL包括分別連接至薄膜電晶體TFT之源極與汲極電 極217a與21 7b其中之一的像素電極414、面向像素電極 414之相反電極420、以及插置於像素電極414與相反電 極420之間的中間層419。像素電極4丨4可由透明導電材 料所开>成,且可與薄膜電晶體TFT的閘極下電極214及第 塾電極514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 墊片區5包括第一墊電極514、第二墊電極515、以及第三 墊電極517。第一墊電極514可與薄骐電晶體TFT之閘極 下電極214、電容上電極314、以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el 的像素電極414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此外, 第二墊電極515可與閘極上電極215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 層中所形成。第三墊電極517也可分別與源極電極217a與 沒極電極217b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 墊片區5將於下文詳細地描述。在傳統的有機發光顯示裝 置中’已致力於形成墊電極,此塾電極具有其中包括鉬- 10014132#單編號 A0101 第12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Ο 鋁-鉬(Μο-ΑΙ-Μο)的第二導電層形成在包括銦錫氧化物 之第一導電層之一邊的上表面上的結構。具有上述結構 的墊電極是藉由執行批次蝕刻於形成閘極上電極之第二 導電層與形成源極與汲極電極之第三導電層而形成。然 而,在批此触刻其間,由於第一導電層的偏移,在層間 絕緣層下會產生金屬底切。據此’因為金屬底切產生對 應偏移的額外阻抗構件。結果’在電流透過驅動積體電 路進入面板前產生了電壓下降’並從而降低亮度。此外 ,第二導電層的偏移可根據第二導電層的厚度而有所變 化。就算在同樣厚度下偏移差異可根據其位置產生,以 至於進入面板的電流量根據墊電極的位置可能有所不同 。據此,降低了墊電極亮度的均勻性’以至於可能產生 遠距離均勻性(LRU)分散。 [0044] Ο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根據本實施例,在有機發光顯示裝 置中’執行接觸孔功能的開口 Η6形成在層間絕緣層416中 ’且第二導電層15(參照第5圖)形成之第二墊電極515與 第三導電層17(參照第9圖)形成之第三墊電極517藉由此 開口Η6連接。同時,第二墊電極515與第三墊電極5Π之 末端部位藉由圖樣化第三墊電極517至第二墊電極515的 此末端部位而彼此相互連接。依照以上結構,在第二與 第二導電層15與17各自的批次蝕刻期間,基本上在層間 絕緣層416下產生的金屬底切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依照 此•實施例’由於金屬底切,根據墊電極位置造成的額外 壓降與阻抗分散性產生的影響可得到避免。 [0045] 以下將福述製造第2圖之底部發射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的 顏产單編號删1 第13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程序。 [004e]第3-11圖為製造第2圖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程序的剖面 圖。 [0047] 首先’如第3圖所示,第一絕緣層11形成在基板1〇上。詳 細地說’第一基板10可由具有主要成分SiO的透明玻場 材料所形成。但基板10不限於此,且可以使用由諸如透 明塑膝材料或金屬構件之各種材料形成的各種基板。 [_]第一絕緣層11,諸如用於避免雜質離子之擴散、避免濕 氣或外部空氣之擴散及平坦化基板10之表面的障礙層及/ 或緩衝層’可提供至基板1〇的上表面上。第一絕緣層U 可藉由諸如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法(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 大氣壓化學氣相沉積(atmospheric pressure CVD, APCVD)法或低壓化學氣相沉積(i〇wer pressure cvd, LPCVD)法之各種沉積法使用Si0及/4SiN而沈積。 [_]接著,如第4圖所示’此薄膜電晶體TFT的主動層212與儲 存電容Cst的電容下電極312形成在第一絕緣層11的上表 面上。詳細地說’首先非晶矽沉積在第一絕緣層丨丨的上 表面上,並接著結晶化非晶矽以形成多晶矽層(未顯示) 。非晶矽層可藉由多種方式結晶化,諸如快速熱退火法 (rapid thermal annealing, RTA)、固相結晶法 (solid phase crystallization, SPC)、準分子雷 射退火法(excimer laser annealing,ELA)、金屬誘 導結晶法(metal induced crystallization, MIC) 10014132#單'編號 A0101 第14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金屬誘導橫向結晶法(metal induced latefal crystallization,MILC)或順序橫向固化法 (seqUential lateral s〇Udificati〇n,sls)。利 用第一遮罩(未顯示)經由遮罩程序圖樣化此多晶矽層, 以成為薄膜電晶體TFT的主動層212與儲存電容Cst的電 容下電極312。 |;0050]在本實施例中,主動層212與電容下電極312係彼此分開 地形成,但主動層212與電容下電極312可一體成型的形 成。接著,如第5圖所示,第二絕緣層13、第一導電層14 與第-導電層15依序地沈積在基板1〇其形成有主動層212 與電容下電極312的整個表面上。 闕、絕緣層13可藉由以諸如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法法、大 氣壓化學氣相沉積法,或低壓化學氣相沉積法沉積無機 絕緣層,諸如SiNx4Si〇x而形成。第二絕緣層13係插置 在主動層212與薄膜電晶體TFT的閘極電極21之間(見以 下討論的第6圖),並作為薄膜電晶趙m的閘極絕緣層的 功能。第二絕緣層13也插置在電容上電極314 (見以下討 論的第6圖)與電容下電極312之間,並作為儲存電容W 的介電層。 剛第-導電層14可包括—或多個材料選自由包括姻錫氧化 物、銦鋅氧化物、氧化鋅或三氧化二銦的透明 成之群組。第-導電層14可後來圖樣化為像素電極414、 閉極下電極214、電容上電極314、以及第—塾電極514 (見以下討論的第6圖)。 第15頁/共42頁 腦4132产單編號麵 1013032201-0 201225285 [0053]第二導電層15可包括一或多個材料選自由包括銀、鎂、 鋁、鉑、鈀、金、鎳、歛、銥、鉻、鋰、鈣、鉬、鈦、 鎢、鎢化鉬、以及鋁/銅所組成之群組◊第二導電層15可 後來圖樣化為鉬-鋁-鉬的三層結構。第二導電層15可後 來圖樣化為閘極上電極215與第二墊電極515 (見以下討 論的第6圖)。 [〇〇54]接著,如第6圖所示,閘極電極21、電極圖樣3〇與4〇、第 一墊電極514、以及第二墊電極515係形成在基板10上。 詳細地說,依序地沈積在基板1〇之整個表面上的第一導 電層12與第二導電層15係藉由利用第二遮罩(未顯示)的 遮罩程序而圖樣化。 [0055] 閘極電極21係形成在通道區域2中之主動層212的上表面 上。閘極電極21包括構成第一導電層14之一部位的閘極 下電極214與構成第二導電層15之一部位的閘極上電極 215。閘極電極21係對應主動層212之中心而形成。源極 區域212a與汲極區域212b藉由利用閘極電極21作為遮罩 ,摻雜η型或p型雜質於主動層212中而分別形成在主動層 212對應於閘極電極21之兩邊的兩邊,且通道區域2係分 別形成於源極區域212a與汲極區域212b之間。 [0056] 用於之後形成電容上電極314的電極圖樣30是形成在儲存 區域3中電容下電極312的上表面上。用於之後形成像素 電極414的電極圖樣40是形成在發光區域4中。作為第一 導電層14之一部位形成的第一塾電極514與作為第二導電 層15之一部位形成的第二墊電極515係形成於墊片區5中 〇 10014132^^^^ A0101 第16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0057] Ο [0058] ❹ [0059] 接著,如第7圖所示,第三絕緣層16沉積在基板1〇其形成 有閘極電極21的整個表面上。第三絕緣層16藉由諸如旋 轉塗佈一或多個選自於由聚亞醯胺(polyimide)、聚醯 胺(polyamide)、壓克力樹脂(acryl resin)、苯並環 丁烯(benzocyclobutene)、以及苯酚樹脂(phenol res iη)所組成之群組的有機絕緣層材料的方法而形成。 第三絕緣層16形成至足夠的厚度,例如,厚於第二絕緣 層13,並分別作為閘極電極21與薄膜電晶體TFT之源極電 極與汲極電極217a與217b之間的層間絕緣層416的功能 。第三絕緣層16不僅可由上述的有機絕緣材料也可由諸 如第二絕緣層13的無機絕緣材料而形成,或可藉由交替 地配置有機絕緣層材料及無機絕緣材料而形成。 接著,如第8圖所示’具有用於分別暴露部分電極圖樣3〇 與40、第二塾電極515、源極區域21 2a以及没極區域 212b之開口HI、H2 ' H3、H4、H5、H6以及H7的層間絕 緣層416,是藉由圖樣化第三絕緣層16而形成。詳細地說 ,第三絕緣層16是藉由利用第三遮罩(未顯示)的遮罩程 序而圖樣化’從而形成開口 HI、H2、H3、H4 ' H5、H6以 及H7。開口H1與H2分別暴露部分的源極區域212a與沒極 區域212b。開口H3與H4暴露構成電極圖樣40之上部位的 第二導電層15的一部位。開口H5暴露構成電極圖樣3〇之 上部位的第二導電層15的一部位。開口H6以及開口『暴 露第二墊電極515的一部位。 接著’如第9圖所示,第三導電層17沉積在基板1〇的整個 表面上以覆蓋層間絕緣層416。第三導電層Π可分別由與 麵4—單編號A〇101 第17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上述第一或第二導電層14或15相同的導電材料所形成。 然而,本實施例並不侷限於此,且第三導電層17可由一 種選自於各種導電材料的材料所形成。此導電材料沉積 至—厚度以足夠填充上述開口 HI、H2、H3、H4、H5、H6 以及H7之至少一部位。 [0060] [0061] [0062] 接著,如第ίο圖所示,個別的源極電極217a與汲極電極 217b、像素電極414、電容上電極314、以及第三墊電極 517係藉由圖樣化第三導電層(參照第9圖的元件丨了)而形 成。詳細地說,個別的源極與汲極電極2173與2171)及第 二絕緣層517是藉由在利用第四遮罩(未顯示)的遮罩程序 中圖樣化第三導電層(參照第9圖的元件17)而形成。個別 的源極與汲極電極217a與217b之其中之一,亦即,本實 施例中源極電極21 7a是經由在有像素電極414形成之電極 圖樣(參照第9圖的元件40)的上部第二導電層415的邊緣 區域的開口 H3連接至像素電極414。 第二墊電極517的末端部位係沿著開口 H7形成並連接至第 二墊電極515。亦即,第三墊電極517之一末端部位經由 開口 H6連接至第二墊電極515。第三墊電極517的另一末 端部位沿著開口H7形成並連接至第二墊電極515。因此, 第三墊電極51 7的兩末端部位係連接至第二墊電極515。 依照上述結構’在第二導電層15的姓刻期間,基本上可 避免層間絕緣層416下金屬底切的產生。因此,根據塾電 極位置因為金屬纟切所造成的額外慶降與阻抗分散性產 生的影響可得到避免。 第】8頁/共42頁 100】4132产#麟 A0101 1013032201-0 201225285 [0063]在分別形成源極電極2173與汲極電極217b之後,像素電 極414與電容上電極314係藉由額外蝕刻而形成。詳細地 說’像素電極414是藉由移除經由電極圖樣(參照第9圖的 元件40)的開口H4所暴露的第二導電層415而形成。電容 上電極314藉由移除經由電極圖樣(參照第9圖的元件30) 的開口H5所暴露的第二導電層315而形成。第一墊電極 514是藉由移除經由電極圖樣之開口 H6所暴露之第二導電 層1 5而形成。 〇 [0064] 因此’閘極下電極214、電容上電極314、像素電極414 、以及第一墊電極514是由相同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 電容下電極312可藉由透過開口 H5注入η型或p型雜質而摻 雜。摻雜期間注入的雜質可相同或不同於主動層212摻雜 期間使用的雜質。 [0065]接著,如第11圖所示,像素定義層(pixei define layer,PDL) 418係形成於基板1〇上。詳細地說,第四 絕緣層(未顯示)沉積在基板形成有像素電極414、個別 Ο 的源極與汲·極電極217a與21 7b、電容上電極314、以及 第三墊電極517的整個表面上。第四絕緣層可由一或多個 選自於由聚亞醯胺、聚醯胺、壓克力樹脂、苯並環丁烯 、以及苯酚樹脂所組成之群組的有機絕緣層材料以像是 旋轉塗佈的方法而形成。除了上述有機絕緣材料外,第 四絕緣層也可由選自於由二氧化矽(Si〇)、石夕氮化物 L· (SiNx)、三氧化二銘(Al2〇3)、銅氧化物(Cu〇x)、七氧 化四铽(Tb4〇7)、三氧化二紀(Υ2〇3)、五氧化二魏 (Nb2〇5)、以及三氧化二镨(pj^op所組成之群組的無機 1〇〇14132#^ A〇101 第19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絕緣材料而形成。第四絕緣層可形成為有機絕緣材料與 無機絕緣材料交替配置的一多層結構。 [0066] [0067] [0068] [0069] 藉由在利用第五遮罩(未顯示)的遮罩程序中圖樣化第四 絕緣層而形成用於定義像素的像素定義層418,以形成暴 露像素電極414之中心部位的開口H9,並同時形成暴露第 一墊電極514之中心部位的開口 H8。 接著,如第2圖所示,中間層419 (包括有機發光層EL) 與相反電極420係形成在暴露像素電極414的開口 H9中。 中間層419可形成為單一結構,或包括諸如發射層(EML) { 的至少一個功能層,以及諸如電洞傳輸層(HTL)、電洞注 入層(HIL)、電子傳輸層(ETL)及電子注入層(EIL)的至 少一個其他功能層的組合結構。 中間層419可由低分子有機材料或高分子有機材料所形成 。當中間層419由低分子有機材料所形成時,在中間層 419中,電洞傳輸層與電洞注入層是對應有機發光層朝向 像素電極414的方向沉積,且電子傳輸層與電子注入層是 對應有機發光層朝向相反電極420的方向沉積。此外,必 要的話也可沉積各種層。可使用的有機材料可包括銅酞 菁(。〇??6犷?111;1^1〇(:}^1^116,(:1^(:)、1\^,-二( 萘-1-基)-N,N’-二苯基-聯苯胺( N,N -Di(naphthalene-l-yl)-N,Ν’-diphenyl-benzidine, NPB)、或三-8-經基噎琳铭( tris-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Alq )。 當中間層419由高分子有機材料所形成時,在中間層41 9 10014132#單、編號 A0101 第20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中,電洞傳輸層可只包含於對應有機發光層往像素電極 41 4的方向中。電洞傳輸層可藉由諸如嘴墨印刷,或使用 t - (2,4)-乙稀-二經基嗟吩( p〇ly~(2,4)-ethylene-dihydroxy thiophene, PEDOT)或聚苯胺(p〇iyaniiine,pah)的方法形成 在像素電極414的上表面上。可用的有機材料可包括聚對 位苯乙稀(pol y-pheny leneviny lene,PPV)為基礎或 聚努(polyfluorene)為基礎的高分子有機材料。彩色圖 Ο [0070] 樣可藉由典型方法,諸如喷墨印刷、旋轉塗佈或利用雷 射的熱轉移法而形成。 相反電極420可藉由沉積在基板1〇的整個表面上而形成為 共用電極。依照本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中,使用 像素電極414作為陽極,並使用相反電極作為陰極。 電極的極性也可以相反方式應用。 [0071] Ο 在影像是以朝向基板10之方向呈現的底部發射型有機發 光顯不裝置中,像素電極414是透明電極且相反電極42〇 是反射電極。反射電極可藉由薄薄地沉積具有低功函數 的金屬而形成,例如銀、鎮、鋁、鉑、鈀、金、鎳、鈥 銀、鉻、鋰、約、氟化鐘/舞、氟化鐘/麵,或其化合 物。 [0072] 在用於形成上述有機發紐示裝置的每—遮罩程序期間 ,可藉由乾式_或濕絲刻移除沉積層。根據本實施 例’依照此底部發射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由於金屬底 切,根據整電極位置造成的額特降與险分散性產生 的影響可得到避免。 單編號麵 第21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0073] 第1 2圖為顯示傳統墊電極的阻抗量測結果與根據本發明 之墊電極的阻抗量測結果的比較圖表。 [0074] 參照第12圖,線A代表依據本發明之墊電極的阻抗量測結 果,而其他線代表在傳統墊電極結構中的墊電極的阻抗 量測結果。如第12圖所示,可看見在本發明之墊電極結 構中,阻抗和位置分散性相較於傳統墊電極結構是下降 的。 [0075] 表1顯示傳統墊電極相較於根據本發明之墊電極的亮度遠 距離均勻性(long range uniformity, LRU)的量測結 果。如表1所示,可看見當使用本發明之墊電極結構時, 遠距離均勻性(long range uniformity, LRU)相較於 傳統墊電極結構增加超過20%。 [0076] 表 1 有機電致 發光裝置 (EL) Vdd 最大壓降 (V) 有機電致 發光裝置 (EL) Vss 最大壓降 (V) 總電流(A ) 亮度遠距 離均勻性 (LRU) (%) 傳統墊電 0.3058 0.0228 0.97 64. 20 極 本發明之 0.1282 0.0268 1.15 84. 24 墊電極 1 [0078] 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作為例子。然 10014132#單編號 A〇101 第22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且可採用於各種顯示裝置,包 括液晶顯示裝置。此外,雖然依照本發明,說明實施例 的圖式中僅顯示一薄膜電晶體與一電容,但這只是用於 方便解釋,且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根據本發明,在不增 加遮罩程序的次數下,可包括複數個薄膜電晶體與複數 個電容。 [0079] 如上所述,使用根據本發明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可簡 化製造程序,且完全滿足圖樣特性、電子特性以及墊片 單元(pad unit)的墊片可靠性(pad reliability)。 [0080] 當本發明參照其例示性實施例而被特定的顯示及敘述時 ,將被本領域之技術人士理解的是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 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各種形式及細節的修改,均 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圖式簡單說明】 [0081] 藉由結合附圖參照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更完整的評價 以及隨之而來的許多優點都將顯而易見,且同時變得更 加容易理解,其中相似的參考符號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構 件,其中: 第1圖係為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 平面示意圖; 第2圖係為沿著第1圖之11 -11線段截取的剖面示意圖; 第3至11圖係為製造第2圖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程序的 剖面示意圖;以及 第1 2圖係為顯示傳統墊電極的阻抗量測結果與根據本發 明之墊電極的阻抗量測結果的比較圖表。 10014132# 單編請01 第23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0082] 1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10 :第一基板 20 :第二基板 D A :發光區域 NDA :非發光區域 90 :密封構件 2 :通道區域 3 :儲存區域 4 :發光區域 5 :墊片區 11 :第一絕緣層 13 :第二絕緣層 14 :第一導電層 15 :第二導電層 16 :第三絕緣層 17 :第三導電層 514 :墊電極 515 :第二墊電極 517 :第三墊電極 212 :主動層 21 :閘極電極 214 :閘極下電極 215 :閘極上電極 212a :源極區域 212b :汲極區域 麵413#單編號A0101 第24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217a :源極電極 217b :汲極電極 EL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Cst :儲存電容 312 :電容下電極 314 :電容上電極 414 :像素電極 315、415 :第二導電層 416 :層間絕緣層 418 :像素定義層 419 :中間層 4 2 0 .相反電極 HI、H2、H3、H4、H5、H6、H7、H8、H9 :開口 30、40 :電極圖樣 TFT :薄膜電晶體
100⑷32^單編號A0101 第25頁/共42頁 1013032201-0

Claims (1)

  1. 201225285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包含: 包含一主動層之一薄膜電晶體、包括一閘極下電極及一閘 極上電極之一閘極電極、一源極電極、以及一汲極電極; 一有機發光裝置,其係電性連接至該薄膜電晶體,其中與 該閘極下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的一像素電 極、包令—發光層之一中間層、以及一相反電極係依序地 沈積; 一第一墊電極,其係與該閘極下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 層中所形成; 一第二墊電極,其形成在該第一墊電極之至少一部位上, 且與該閘極上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以及 一第三墊電極,其係與該第二墊電極之至少一部位接觸, 且與該源極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更包含 一層間絕緣層,其係插置於該第二墊電極與該第三墊電極 之間,其中該第二墊電極與該第三墊電極經由形成在該層 間絕緣層中的一接觸孔而相互接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 層間絕緣層暴露該第二墊電極之一末端部位,且該第三墊 電極係沿著該層間絕緣層形成並接觸該第二墊電極之暴露 的該末端部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 第三墊電極之兩末端部位分別接觸該第二墊電極之兩末端 部位。 10014132产單編& A〇101 第26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 第一墊電極之一末端部位係暴露於一外部,並電性連接至 供應電流以驅動該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一驅動積體電路。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 閘極下電極、該像素電極、以及該第一墊電極包含銦錫氧 化物(indium tin oxide, ΙΤ0)、銦鋅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 IZ0)、氧化鋅(ZnO)以及三氧化二銦 (In2〇3)之至少其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 ^ 閘極上電極與該第二墊電極包含材料選自由銀、鎂、鋁、 麵、把、金、鎳、鈥、銥、絡、鐘、約、组、鈦、鶴、鑛 化鉬、以及鋁/銅所組成之群組之至少其一。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 閘極上電極與該第二墊電極包含鉬-鋁-鉬(Mo-Al-Mo)的 三層結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 源極電極、該汲極電極、以及該第三墊電極包含材料選自 ❹ 由銀、鎮、銘、銘、纪、金、鎳、敍、銀、鉻、链、約、 鉬、鈦、鎢、鎢化鉬、以及鋁/銅所組成之群組之至少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 源極電極、該汲極電極、以及該第三墊電極包含鉬-鋁-鉬 (Mo-Al-Mo)的三層結構。 11 . 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包含: 一第一絕緣層,其係形成在一基板上; 一薄膜電晶體的一主動層,其係形成在該第一絕緣層上; 1()()14132f單編號A0101 第27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一第二絕緣層,其係覆蓋該主動層; 一像素電極’其係形成在該二絕緣層上; —閘極下電極, 預定距離相隔, 所形成; 其係在該主崎上藉由與_素電極以一 而與該像素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層中 :第2電極’其係藉由與該間極下電極以-預定距離相 — 間極下電極以相同的材料在同-層中所形成; 間極上電極,其係形成在該間極下電極上; —第二塾電極,其係在該第-墊電極上與該閘極上電極以 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層上所形成; -第三絕緣層,其覆蓋該像素電極、該閘極上電極及該第 二墊電極之至少一部位; -源極電極與-祕電極,其係形成在該第三i緣層上並 接觸該像素電極;以及 第塾電極’其係與3玄源極電極及該汲極電極以相同的 材料在同一層中所形成,並接觸該第二墊電極。 12 .如申凊專利範圍第"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 第二墊電極與該第三墊電極經由形成在該第三絕緣層中的 一接觸孔而相互接觸。 W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 第二絕緣層暴露該第二墊電極之一末端部位,且該第三墊 電極係沿著該第三絕緣層形成並接觸該第二墊電極之暴露 的该末端部位。 W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丨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 第三塾電極之兩末端部位分別接觸該第二墊電極之兩末端 部位。 10014132声單編號 ΑΟίοι 第28頁/共42頁 1013032201-0 201225285 15 . —種製造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一第一遮罩程序操作 層於一基板上; 一第二遮罩程序操作 電極、一第二墊電極 的一電極圖樣; 一第三遮罩程序操作 其用以形成一薄膜電晶體的一主動 其用以形成一閘極電極、一第一塾 以及形成一像素電極在該主動層上 Ο 16 其用以形成具有暴露該主動層之兩 邊、該第二墊電極之一部位及該電極圖樣之一部位的一開 口的一層間絕緣層; 一第四遮罩程序操作,其用以形成接觸該主動層之兩暴露 邊的一源極電極與一汲極電極、接觸該第二墊電極之一暴 露部位的一第三墊電極、以及該像素電極;以及 一第五遮罩程序操作,其用以形成暴露該像素電極之至少 一部位之一像素定義層。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二遮罩程序 操作包含下列步驟: 依序地沈積一第二絕緣層、一第一導電層、以及一第二導 電層於該主動層上; 形成包含作為一閘極下電極之該第一導電層及作為一閘極 上電極之該第二導電層之該閘極電極;以及 藉由圖樣化該第一導電層與該第二導電層,以同時形成包 含作為該第一墊電極之該第一導電層及作為該第二墊電極 之該第二導電層的一墊電極。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三遮罩程序 操作包含下列步驟: 讓·#單編號删1 第29頁/共42 f 1〇13〇32201-0 201225285 沉積一第三絕緣層於該閘極電極、該第二墊電極及該電極 圖樣上;以及 藉由圖樣化該第三絕緣層,以形成暴露該主動層之一源極 區域及一汲極區域之部位、該第二墊電極之部位、以及該 電極圖樣之部位之該開口。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四遮罩程序 操作包含下列步驟: 沉積一第三導電層於該層間絕緣層之一上表面上;以及 藉由圖樣化該第三導電層以形成該源極電極及該汲極電極 以及該第三墊電極。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二墊電極與 該第三墊電極經由形成在該層間絕緣層中的一接觸孔而相 互接觸。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層間絕緣層暴 露該第二墊電極之一末端部位,且該第三墊電極係沿著該 層間絕緣層形成並接觸該第二墊電極之暴露的該末端部位 〇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五遮罩程序 操作包含下列步驟: 沉積一第四絕緣層於該基板之整個表面上;以及 藉由圖樣化該第四絕緣層以形成該像素定義層。 匪備^單編號A0101 1013032201-0 第30頁/共42頁
TW100141322A 2010-12-08 2011-11-11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TWI562348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124862A KR20120063746A (ko) 2010-12-08 2010-12-08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5285A true TW201225285A (en) 2012-06-16
TWI562348B TWI562348B (en) 2016-12-11

Family

ID=45406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1322A TWI562348B (en) 2010-12-08 2011-11-11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43019B2 (zh)
EP (1) EP2463911A3 (zh)
JP (1) JP5859802B2 (zh)
KR (1) KR20120063746A (zh)
CN (1) CN102544386B (zh)
TW (1) TWI5623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84738B1 (ko) * 2011-12-23 2018-08-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101937258B1 (ko) * 2012-09-04 2019-01-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4218064B (zh) * 2013-05-30 2019-01-0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KR102188029B1 (ko) * 2013-09-24 2020-12-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151235B1 (ko) * 2013-10-14 2020-09-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기판, 표시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및 표시 기판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6004910A (ja) * 2014-06-17 2016-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装置
EP2966705B1 (en) * 2014-07-11 2018-09-19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102261610B1 (ko) * 2014-07-30 2021-06-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613116B2 (ja) * 2014-12-02 2019-11-2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KR102411327B1 (ko) * 2015-01-02 2022-06-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515033B1 (ko) * 2015-05-29 2023-03-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879180B1 (ko) 2015-11-16 2018-07-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490890B1 (ko) * 2016-01-11 2023-01-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421577B1 (ko) * 2016-04-05 2022-07-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423680B1 (ko) * 2017-09-08 2022-07-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99605B (en) * 2000-10-27 2002-08-21 Acer Display Tech Inc Manufacture method of thin film transistor flat panel display
KR100579184B1 (ko) * 2003-11-24 2006-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KR101137873B1 (ko) * 2005-04-11 2012-04-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패드전극 형성방법, 그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소자의 제조방법,및 그 방법에 의해 제조된 액정표시소자
WO2007032299A1 (ja) 2005-09-14 2007-03-22 Ntn Corporation 流体軸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5060738B2 (ja) * 2006-04-28 2012-10-3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画像表示装置
KR100805124B1 (ko) * 2007-03-05 2008-02-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표시 장치
KR100964222B1 (ko) 2008-01-28 2010-06-16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104822B1 (ko) 2008-03-06 2012-01-16 봉래 박 큰소리 발성에 기반을 둔 어학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0943187B1 (ko) 2008-05-20 2010-02-1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10027504A (ja) * 2008-07-23 2010-02-04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041139B1 (ko) 2008-11-04 2011-06-13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박막트랜지스터,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KR101074788B1 (ko) * 2009-01-30 2011-10-20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평판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073552B1 (ko) 2009-10-09 2011-10-17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117725B1 (ko) * 2009-11-11 2012-03-07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359657B1 (ko) * 2009-12-30 2014-02-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장치 및 유기전계발광장치, 다층보호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43019B2 (en) 2014-02-04
CN102544386A (zh) 2012-07-04
KR20120063746A (ko) 2012-06-18
US20120146060A1 (en) 2012-06-14
JP2012124153A (ja) 2012-06-28
EP2463911A2 (en) 2012-06-13
JP5859802B2 (ja) 2016-02-16
TWI562348B (en) 2016-12-11
EP2463911A3 (en) 2014-01-15
CN102544386B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225285A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TWI567967B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05428366B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2487071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535002B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590437B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101015850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KR101873448B1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0659532B1 (ko) 평판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TWI544524B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546955B (zh) 製造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之方法
TWI553850B (zh) 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TWI545744B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與其製造方法
KR102116493B1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20044019A (ko)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201301364A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20120126950A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3094305A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发光显示器
KR20130007902A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0728129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490895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0287634A (ja) トランジスタを有するトランジスタ基板及びトランジスタを有するトランジスタ基板の製造方法
KR20140064550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의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