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41604A - Method for producing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method for producing transition metal oxycarbonitride,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and use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producing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method for producing transition metal oxycarbonitride,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and use thereof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141604A TW201141604A TW100104276A TW100104276A TW201141604A TW 201141604 A TW201141604 A TW 201141604A TW 100104276 A TW100104276 A TW 100104276A TW 100104276 A TW100104276 A TW 100104276A TW 201141604 A TW201141604 A TW 20114160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talyst
- fuel cell
- transition metal
- electrode
- nitroge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016—Oxides, hydroxides or 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1/00—Nitroge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1/082—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nd non-metals and optionally metals
- C01B21/0828—Carbonitrides or oxycarbonitrides of metals, boron or silic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8878—Treatment steps after deposi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e composition or after shaping of the electrode being free-standing body
- H01M4/8896—Pressing, rolling, calender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04—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ies [ME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 Catalysts (AREA)
- Fuel Cell (AREA)
Description
201141604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過渡 金屬碳氮氧化物之製造方法、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及其用 途。 【先前技術】 高分子固體型燃料電池係以陽極與陰極夾著高分子固 體電解質,將燃料供給陽極,氧或空氣供給陰極,在陰極 氧被還原而取出電之形式的燃料電池。燃料主要使用氫或 甲醇等。 以往,爲了提高燃料電池的反應速度,提升燃料電池 的能量轉換效率,因此在燃料電池的陰極(空氣極)表面或 陽極(燃料極)表面,設置含有觸媒之層(以下也稱爲「燃料 電池用觸媒層」。 此觸媒一般使用貴金屬,貴金屬當中,主要是使用高 電位下安定,且活性高的鉑、鈀等的貴金屬。然而,此等 貴金屬的價格高,且資源量受限,因此需要開發可替代的 觸媒。 此外,陰極表面所使用的貴金屬,在酸性環境下有時 會溶解,有不適合於要求長時間耐久性之用途的問題。因 此,強烈地需要開發在酸性環境下不會腐蝕,耐久性優, 且具有高的氧還原能的觸媒。 貴金屬替代觸媒例如有完全不使用貴金屬之卑金屬碳 -5- 201141604 化物、卑金屬氧化物、卑金屬碳氮氧化物、硫族元素化合 物及碳觸媒等(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4)。此等材 料比鉑等之貴金屬材料便宜且資源量豐富。 但是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含有卑金屬材 料之此等觸媒,仍有實用上無法獲得充分的氧還原能的問 題點。 此外,專利文獻3及專利文獻4所記載的觸媒,雖顯 示較高之氧還原觸媒活性,但仍有在燃料電池運轉條件下 之觸媒安定性極低的問題點。 這種貴金屬替代觸媒,例如專利文獻5及專利文獻6 中之Nb及Ti碳氮氧化物,可有效地顯現上述性能,故特 別受到矚目。 專利文獻5及專利文獻6所記載的觸媒,相較於以往 的貴金屬替代觸媒,具有極高性能,但其製造步驟之一部 分,需要在1 600°C〜1 800°C之高溫下進行加熱處理(例如 專利文獻5的實施例1或專利文獻6的實施例1)。 這種高溫加熱處理雖然在工業上並非不可能,但因困 難度,而導致設備成本提高及運轉管理困難,特別是製造 成本上升,因而期待開發一種可更便宜的製造方法。 專利文獻7係有關含碳、氮及氧之含碳之氮氧化鈦的 製造技術。 然而,專利文獻7所記載之製造方法,爲了製造含碳 之氮氧化鈦,需要藉由含氮有機化合物與鈦前驅物之反應 製造氮氧化鈦、與藉由酚樹脂與氮氧化鈦前驅物之反應製 -6 - 201141604 造含碳之氮氧化鈦的兩階段合成,步驟複雜。尤其是氮氧 化鈦前驅物的製造需要以80°C之攪拌、加熱、回流、冷卻 及減壓濃縮等複雜步驟,製造成本高。 此外,酚樹脂係具有三維網目結構的熱硬化性樹脂, 因此很難與金屬氧化物均勻混合反應。尤其酚樹脂的熱分 解溫度爲40(TC〜900°C,因此具有在1 000°C以下之溫度, 不易產生酚樹脂完全分解所引起的碳化反應的問題點。 再者,專利文獻7及非專利文獻1中,其用途僅記載 太陽光集熱器用薄膜及作爲光觸媒的應用,並未揭示或探 討可作爲電極觸媒使用性高之具有粒狀或纖維狀等形狀之 金屬碳氮氧化物的製造方法及其用途。 專利文獻8中雖揭示一種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其特 徵係將氧化物與碳材料前驅物之混合材料進行燒成者,但 是無法得到具有充分之觸媒性能的電極觸媒。 此外’專利文獻9中雖揭示使用鈷等之多核錯合物所 成的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但是有原料之毒性高,且高成 本’不具有充分之觸媒活性的問題。 非專利文獻2中雖揭示一種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其 特徵係將院氧基鈦與碳材料前驅物之混合材料進行燒成者 ’但是製造步驟中,未使用含有氮之有機物,無法得到具 有充分之觸媒性能的電極觸媒。 [先行技術文献]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〇〇4-303664號公報 201141604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07/072665號簡介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公開第2004/0096728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4]特開2005- 1 9332號公報 [專利文獻5]國際公開第2009/03 1 3 8 3簡介 [專利文獻6]國際公開第2009/1 075 1 8簡介 [專利文獻7]特開2009-23 8 8 7號公報 [專利文獻8]特開2009-255053號公報 [專利文獻9]特開2008-25 8 1 50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 l]J〇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inese) 20, 4, P785 [非專利文獻 2]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Volume 12, Issue 9, September 2010, Pages 1177-1179 【發明內容】 [發明槪要]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本發明之課題係解決這種以往技術之問題點。 換言之,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經過以較低溫度 的熱處理(即不設置高溫之熱處理(燒成)步驟),製造具有 使用過渡金屬(鈦等)之高觸媒活性的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 的方法。 本發明之其他目的係提供一種能夠以低成本製造具有 高觸媒活性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 -8 - 201141604 之製造方法。 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係有關例如以下之(1)〜(25)。 (1) 一種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含 有: 至少混合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含氮之有機化合物 及溶劑,得到觸媒前驅物溶液的步驟1 ; 由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中除去溶劑的步驟2;及 將步驟2所得之固形分殘渣以500〜ll〇〇°C的溫度熱 處理,得到電極觸媒的步驟3 ; 其中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一部份或全部爲含 有作爲過渡金屬元素之選自週期表第4族及第5族元素之 至少1種過渡金屬元素Ml的化合物。 (2) 如前述(1)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 其中前述過渡金屬元素Ml爲選自鈦、鉻、鈮及鉅之至少 1種。 (3) 如前述(1)或(2)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 法’其中前述步驟1中,混合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 之溶液與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β (4) 如前述(1)〜(3)項中任一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 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爲可與前述含有 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中之過渡金屬共同形成螯合劑的化合物 -9- 201141604 (5) 如前述(1)〜(4)項中任一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 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1中,再混合由具有二酮構造 之化合物所構成之沈澱抑制劑。 (6) 如前述(5)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 其中前述步驟1中,混合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溶 液與前述沈澱抑制劑,接著混合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 (7) 如前述(1)〜(6)項中任一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 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一部份爲 含有作爲過渡金屬元素之選自鐵、鎳、鉻、鈷、釩及錳之 至少1種過渡金屬元素M2的化合物》 (8) 如前述(1)〜(7)項中任一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 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爲選自金屬 硝酸鹽 '金屬有機酸鹽、金屬酸氯化物、金屬烷氧化物、 金屬_化物、金屬過氯酸鹽及金屬次亞氯酸鹽所成群之i 種類以上。 (9)如前述(1)〜(8)項中任—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 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爲分子中具有選 自胺基、腈基、醯亞胺基、亞胺基、硝基、醯胺基、疊氮 基、氮丙陡基、偶氮基、異氰酸酯基、異硫氰酸酯基、肟 基、重氮基、及亞硝基、及吡咯環、卟啉環、咪唑環、吡 陡環、嘧啶環、及吡嗪環之1種類以上。 (1〇)如前述(1)〜(9)項中任—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 媒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爲分子中具有 選自經基、羧基、醛基、酸鹵化物基、磺酸基、磷酸基、 -10- 201141604 酮基、醚基及酯基之1種類以上。 (11) 如前述(1)〜(10)項中任一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 媒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3中,將前述固形分殘渣在 含有0.01體積%以上10體積%以下之氫氣體的氣氛中熱處 理。 (12) 如前述(1)〜(11)項中任一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 媒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3爲將步驟2所得之固形分 殘渣以500〜1 l〇〇°C的溫度熱處理,所得之熱處理物經碎 裂得到電極觸媒的步驟。 (13) —種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其係將如前述(1)〜 (12)項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所製得的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 ’其特徵係構成該觸媒之過渡金屬元素、碳、氮及氧之原 子數之比(過渡金屬元素:碳:氮:氧)爲l:x:y: z(但 是 0<xS7、0<y$2、0<ζ$3)。 (14) 一種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其係將前述(7)項之製 造方法所製得的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其特徵係構成該觸 媒之過渡金屬元素Ml、過渡金屬元素M2、碳、氮及氧之 原子數之比(過渡金屬元素Ml:過渡金屬元素M2:碳: 氮:氧)爲(1-a): a: X: y: z(但是 〇<a$0.5、0<χ$7、 〇<y S 2、0<z ‘ 3)。 (15) —種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 將含氮之有機化合物與分子中含有氧之過渡金屬化合物的 混合物,以5 0 01以上1 〇 0 01以下的溫度熱處理。 (16) —種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其係藉由前述(15)項 -11 - 201141604 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製造方法所製造的過渡金屬碳氮 氧化物,其特徵係該組成式爲以mCxNyOz(但是m係過渡 金屬元素,x、y、z係表示原子數之比,且 〇<x‘3、 0<y S 2、0<z S 3)表示者。 (17) —種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其特徵係含有前述 (16)項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 (18) 如前述(13)、(14)或(17)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 ,其中以BET法所計算得到的比表面積爲30〜3 50m2/g。 (19) 一種燃料電池用觸媒層,其特徵係含有如前述 (13)、(14)、(17)或(18)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者。 (20) 如前述(19)項之燃料電池用觸媒層,其係再含有 電子傳導性粒子。 (21) —種電極,其特徵係含有如前述(20)項之燃料電 池用觸媒層與多孔質支持層》 (2 2)—種膜電極接合體,其係具有陰極、陽極、配置 於前述陰極及前述陽極之間之電解質膜的膜電極接合體, 其特徵係前述陰極及/或前述陽極爲前述(2 1)項的電極。 (23) —種燃料電池,其特徵係具備前述(22)項的膜電 極接合體》 (24) 如前述(23)項的燃料電池,其係固體高分子形燃 料電池。 (25) —種物品,其特徵係具有選自發電機能、發光機 能、發熱機能、音響產生之機能、運動機能、顯示機能及 充電機能所成群之至少一機能的物品,且具備如前述(23) -12- 201141604 或(2 4)項的燃料電池。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時,經 過以較低溫度的熱處理(即不設置高溫之熱處理(燒成)步驟 )’可製造具有使用過渡金屬(鈦等)之高觸媒活性的燃料電 池用電極觸媒》 本發明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製造方法時,可以比 以往的方法,以更低溫製造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可刪減 製造成本,提高製造步驟的安全性。 [實施發明的形態] [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 含有_· 至少混合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含氮之有機化合物 及溶劑,得到溶液(本說明書中也稱爲「觸媒前驅物溶液 」)的步驟1 ; 由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中除去溶劑的步驟2;及 將步驟2所得之固形分殘渣以500〜U〇〇°C的溫度熱 處理,得到電極觸媒的步驟3 ; 其中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一部份或全部爲含 有作爲過渡金屬元素之選自週期表第4族及第5族元素之 至少1種的過渡金屬元素Ml的化合物。本說明書中,無 -13- 201141604 特別情況時,未嚴格區別原子及離子,而以「原子」來記 載。 (步驟1) 步驟1:至少混合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含氮之有 機化合物及溶劑,得到觸媒前驅物溶液。 前述混合之程序,例如 程序(i):在1個容器中準備溶劑,於其中添加前述含 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及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使溶解後 ,將此等予以混合。 程序(ii):準備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溶液及前 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溶液,將此等予以混合。 對於各成分,當溶解性較高的溶劑不同時,較佳爲程 序(Π)。此外,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例如爲後述 金屬鹵化物時,較佳爲程序(i),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 物,例如爲後述金屬院氧化物(metal alkoxide)或金屬錯合 物時,較佳爲程序(ii)。 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使用後述第1含有過渡金 屬之化合物及第2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時,前述程序 (H)中較佳之程序,例如有 程序(ii’):準備前述第1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溶液 及前述第2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及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 物溶液,將此等予以混合。 混合操作爲了提高各成分對溶劑之溶解速度時,可邊 -14- 201141604 攪拌邊混合較佳。 混合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溶液與含氮之有機化合物 溶液時,相對於其中一方的溶液而言,將另一方的溶液使 用幫浦等以一定速度供給較佳。 此外,將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溶液每次以少量添加 (即,不以一次全量添加)於含氮之有機化合物溶液中較佳 〇 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中,可能含有含有過渡金屬之化 合物與含氮之有機化合物的反應生成物。此反應生成物對 溶劑的溶解度係因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含氮之有機化 合物及溶劑等的組合而異。 因此,例如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爲金屬烷氧化物或 金屬錯合物時,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係因溶劑之種類、含 氮之有機化合物之種類而異,較佳爲不含沈澱物或分散質 ,即使含有也是含有少量(例如溶液全量之1 0重量%以下 ,較佳爲5重量%以下,更佳爲1重量%以下)。又,前述 觸媒前驅物溶液較佳爲透明,例如依據JIS KOI 02所記載 之液體之透視度的測定法所測定的値,較佳爲1 cm以上, 更佳爲2cm以上,更佳爲5cm以上。 此外,例如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爲金屬鹵化物時, 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中,雖因溶劑之種類、含氮之有機化 合物的種類而異,但是容易產生被認爲是含有過渡金屬之 化合物與含氮之有機化合物之反應生成物的沈澱物。 步驟1中,將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含氮之有機化 -15- 201141604 合物、溶劑加入高壓鍋等可加壓的容器中,可施加常壓以 上的壓力,同時進行混合。 混合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與含氮之有機化合物與溶 劑時的溫度,例如0〜6 0 °C。推測由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 物與含氮之有機化合物形成錯合物時,此溫度過高時,當 溶劑含有水的情形時,錯合物被水解,產生氫氧化物的沈 澱,無法得到優異的觸媒,此溫度過低時,形成錯合物之 前,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會析出,無法得到優異的觸媒 <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 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一部份或全部爲含有作 爲過渡金屬元素之選自週期表第4族及第5族元素之至少 1種的過渡金屬元素Ml的化合物。前述過渡金屬元素Ml ’具體而言例如有鈦、锆、給、釩、鈮及鉬。此等可單獨 1種或倂用2種以上。 前述過渡金屬元素Ml之中,從成本及製得之觸媒性 能的觀點,較佳爲鈦、锆、鈮及鉬,更佳爲鈦及锆。 '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較佳爲具有選自氧原子及 鹵素原子之至少1種,其具體例有金屬磷酸鹽、金屬硫酸 鹽、金屬硝酸鹽、金屬有機酸鹽、金屬酸鹵化物(金屬鹵 化物之中途水解物)、金屬烷氧化物、金屬鹵化物、金屬 氫鹵酸(halogen acid)鹽及金屬次亞氫鹵酸鹽、金屬錯合物 。此等可單獨1種使用或倂用2種以上。 -16- 201141604 前述金屬烷氧化物較佳爲前述過渡金屬之甲氧化物、 丙氧化物、異丙氧化物、乙氧化物、丁氧化物、及異丁氧 化物,更佳爲前述過渡金屬之異丙氧化物、乙氧化物及丁 氧化物。前述金屬烷氧化物可具有1瘇之烷氧基,也可具 有2種以上之烷氧基。 具有氧原子之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較佳爲烷氧化 物、乙醢基丙酮錯合物、酸氯化物及硫酸鹽,從成本方面 ’更佳爲烷氧化物、乙醯基丙酮錯合物,從對前述液相中 之溶劑之溶解性的觀點,更佳爲烷氧化物、乙醯基丙酮錯 合物。 前述金屬鹵化物較佳爲前述過渡金屬之氯化物、溴化 物及碘化物,前述金屬酸鹵化物較佳爲前述過渡金屬之酸 氯化物、酸溴化物、酸碘化物。 金屬過氫鹵酸鹽較佳爲金屬過氯酸鹽,金屬次亞氫鹵 酸鹽較佳爲金屬次亞氯酸鹽。 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具體例有鈦四甲氧化物 、鈦四乙氧化物、鈦四丙氧化物、鈦四異丙氧化物、鈦四 丁氧化物、鈦四異丁氧化物、鈦四戊氧化物、鈦四乙醯丙 酮、鈦氧二乙醯丙酮、三(乙醯丙酮)第二鈦氯化物 ([Ti(acaC)3]2[TiCl6])、四氯化鈦、三氯化鈦、氧氯化鈦、 四溴化鈦、三溴化鈦、氧溴化鈦、四碘化鈦、三碘化鈦、 氧碘化鈦等之鈦化合物; 鈮五甲氧化物、鈮五乙氧化物、鈮五異丙氧化物、鈮 五丁氧化物、鈮五戊氧化物、五氯化鈮、氧氯化鈮、五溴 -17- 201141604 化鈮、氧溴化鈮、五碘化鈮、氧碘化鈮等之鈮化合物; 锆四甲氧化物、鉻四乙氧化物、锆四丙氧化物、锆四 異丙氧化物、锆四丁氧化物、鉻四異丁氧化物、鉻四戊氧 化物、鉻四乙醯丙酮、四氯化錐、氧氯化錐、四溴化鉻、 氧溴化锆、四碘化鲒、氧碘化錐等之錐化合物; 钽五甲氧化物、鉅五乙氧化物、鉅五異丙氧化物、鉬 五丁氧化物、鉅五戊氧化物、鉬四乙氧基乙醯丙酮、五氯 化鉬、氧氯化鉅、五溴化鉬、氧溴化鉬、五碘化钽、氧碘 化钽等之鉬化合物; 給四甲氧化物、給四乙氧化物、給四丙氧化物、給四 異丙氧化物、铪四丁氧化物、鈴四異了氧化物、給四戊氧 化物、給四乙醯丙酮、四氯化給、氧氯化給、溴化給、氧 溴化給、碘化給、氧碘化铪等之铪化合物: 釩氧三甲氧化物、釩氧三乙氧化物、釩氧三異丙氧化 物、釩氧三丁氧化物、釩(III)乙醯丙酮、釩(IV)乙醯丙酮 、五氯化釩、氧氯化釩、五溴化釩、氧溴化釩、五碘化釩 、氧碘化釩等之釩化合物。此等可單獨1種或倂用2種以 上》 此等化合物之中,所得之觸媒爲均勻粒徑的微粒子, 因其活性較高,故較佳爲 欽四乙氧化物、四氯化鈦、氧氯化欽、欽四異丙氧化 物、鈦四乙醯丙酮、 鈮五乙氧化物、五氯化鈮、氧氯化鈮、鈮五異丙氧化 物、 -18- 201141604 鉻四乙氧化物、四氯化鉻、氧氯化鉻、鉻四異丙氧化 物、锆四乙醯丙酮、 鉬五甲氧化物、鉬五乙氧化物、五氯化鉬、氧氯化鉬 、钽五異丙氧化物、及鉬四乙氧基乙酿丙酮,更佳爲欽四 異丙氧化物、鈦四乙醯丙酮、鈮乙氧化物、鈮異丙氧化物 、氧氯化鉻、銷四異丙氧化物、及鉅五異丙氧化物。 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可倂用作爲過渡金屬元素 之含有週期表第4族或第5族之過渡金屬元素Ml之含有 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以下也稱爲「第1含有過渡金屬之化 合物」)與作爲過渡金屬元素之含有與過渡金屬元素Ml不 同的元素,選自鐵、鎳、鉻、鈷、釩及錳之至少1種過渡 金屬元素M2的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以下也稱爲「第2 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使用第2含有過渡金屬之化 合物時,可提高所得之觸媒的性能。 從觸媒之XPS光譜觀察,使用第2含有過渡金屬之化 合物時,可促進過渡金屬元素Ml (例如鈦)與氮原子之結 合形成,結果可提高觸媒之性能。 第2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中之過渡金屬元素M2, 從成本與所得之觸媒性能之平衡的觀點,較佳爲鐵及鉻, 更佳爲鐵。 第2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具體例有 氯化鐵(Π)、氯化鐵(III)、硫酸鐵(III)、硫化鐵(II)、 硫化鐵(III)、亞鐵氰化鉀、鐵氰化鉀、亞鐵氰化銨、鐵氰 化銨、亞鐵氰化鐵、硝酸鐵(II)、硝酸鐵(III)、草酸鐵(II) -19- 201141604 、草酸鐵(III)、磷酸鐵(II)、磷酸鐵(III)二茂鐵(ferrocene) 、氫氧化鐵(II)、氫氧化鐵(III)、氧化鐵(II)、氧化鐵(III) 、四氧化三鐵、乙酸鐵(II)、乳酸鐵(II)、檸檬酸鐵(III)等 之鐵化合物; 氯化鎳(II)、硫酸鎳(II)、硫化鎳(II)、硝酸鎳(II)、草 酸鎳(II)、磷酸鎳(II)、鎳線(nickel wire)、氫氧化鎳(II)、 氧化鎳(Π)、乙酸鎳(II)、乳酸鎳(11)等之鎳化合物; 氯化鉻(II)、氯化鉻(III)、硫酸鉻(III)、硫化鉻(III) 、硝酸鉻(III)、草酸鉻(III)、磷酸鉻(III)、氫氧化鉻(ΙΠ) 、氧化鉻(II)、氧化鉻(III)、氧化鉻(IV)、氧化鉻(VI)、乙 酸鉻(II)、乙酸鉻(III)、乳酸鉻(III)等之鉻化合物; 氯化鈷(II)、氯化鈷(III)、硫酸鈷(II)、硫化鈷(II)、 硝酸鈷(II)、硝酸鈷(III)、草酸鈷(II)、磷酸鈷(II)、鈷線 、氫氧化鈷(II)、氧化鈷(II)、氧化鈷(ΠΙ)、四氧化三鈷、 乙酸鈷(II)、乳酸鈷(II)等之鈷化合物; 氯化釩(Π)、氯化釩(III)、氯化釩(IV)、氧硫酸釩(IV) 、硫化釩(III)、氧草酸釩(IV)、釩二茂鐵、氧化釩(V)、乙 酸釩、檸檬酸釩等之釩化合物; 氯化錳(II)、硫酸錳(II)、硫化錳(II)、硝酸錳(II)、草 酸錳(Π)、氫氧化錳(II)、氧化錳(II)、氧化錳(III)、乙酸 錳(II)、乳酸錳(II)、檸檬酸錳等之錳化合物。此等可單獨 1種使用或倂用2種以上。 此等化合物中,較佳爲氯化鐵(II)、氯化鐵(III) '亞 鐵氰化鉀、鐵氰化鉀、亞鐵氰化銨、鐵氰化銨、乙酸鐵 -20- 201141604 (π)、乳酸鐵(II)、氯化鎳(II)、乙酸鎳(II)、乳酸鎳(II)、 氯化鉻(II)、氯化鉻(III)、乙酸鉻(II)、乙酸鉻(III)、乳酸 鉻(ΠΙ)、 氯化鈷(II)、氯化鈷(III)、乙酸鈷(II)、乳酸鈷(II)、 氯化釩(II)、氯化釩(III)、氯化釩(IV)、氧硫酸釩(IV) 、乙酸釩、檸檬酸釩、 氯化錳(II)、乙酸錳(II)、乳酸錳(II),更佳爲氯化鐵 (Π)、氯化鐵(III)、亞鐵氰化鉀、鐵氰化鉀、亞鐵氰化銨 、鐵氰化銨、乙酸鐵(II)、乳酸鐵(II)、氯化鉻(II)、氯化 鉻(III)、乙酸鉻(II)、乙酸鉻(III)、乳酸鉻(III)。 <含氮之有機化合物> 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較佳爲可成爲可配位於前述含 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中之金屬原子之配位基的化合物(較 佳爲可形成單核錯合物的化合物),更佳爲可成爲多座配 位基(較佳爲2座配位基或3座配位基)之(可形成螯合劑) 化合物。 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可單獨1種或倂用2種以上。 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較佳爲具有胺基、腈基、醯亞 胺基' 亞胺基、硝基、醯胺基、疊氮基、氮丙啶基、偶氮 基、異氰酸酯基、異硫氰酸酯基、肟基、重氮基、及亞硝 基等的官能基、及吡咯環、卟啉環、咪唑環、吡啶環、嘧 D定環、及吡嗪環等的環(此等官能基及環統稱爲「含氮分 子團」)。 -21 - 201141604 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在分子內具有含氮分子團時, 經過步驟1之混合,可藉由來自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 物之過渡金屬原子,而強力配位。 前述含氮分子團中,較佳爲胺基、亞胺基、醯胺基、 吡咯環、吡啶環及吡嗪環,更佳爲胺基、亞胺基、吡咯環 及吡嗪環,因所得之觸媒活性升高,因此特佳爲胺基及吡 嗪環。 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但是不含氧原子)之具體例有 三聚氰胺、乙二胺、乙二胺.二鹽酸鹽、三唑、乙腈、丙 烯腈、伸乙基亞胺、苯胺、吡咯烷、聚伸乙基亞胺等,此 等中,從所得之觸媒之活性高,因此較佳爲乙二胺及乙二 胺·二鹽酸鹽。 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較佳爲具有羥基、羧基、醛基 、酸鹵化物基、磺酸基、磷酸基、酮基、醚基或酯基(此 等統稱爲「含氧分子團」)。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在分 子內具有含氧分子團時,經過步驟1之混合,可藉由來自 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過渡金屬原子,更強力配位 〇 前述含氧分子團中,羧基及醛基因所得之觸媒之活性 升高,故較佳。 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之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較佳爲 具有前述含氮分子團及前述含氧分子團的化合物。這種化 合物係經過步驟1,特別是可強力配位於來自前述含有過 渡金屬之化合物之過渡金屬原子。 -22- 201141604 具有前述含氮分子團及前述含氧分子團的化合物,較 佳爲具有胺基及羧基之胺基酸及其衍生物。 前述胺基酸較佳爲丙胺酸(Alanine)、精胺酸(Arginine)、 天冬醯胺酸(Asparagine)、天冬胺酸(Aspartic acid)、晄胺 酸(Cysteine)、麩醯胺酸(Glutamine)魅胺酸(Glutamic acid) 、甘胺酸(Glycine)、組胺酸(Histidine)、異白胺酸(IS0leucine)、 白胺酸(leucine)、離胺酸(Lys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苯 基丙胺酸、絲胺酸(Serine)、穌胺酸(Threonine)、色胺酸 (Tryptophan)、酪胺酸(Tyrosine)、纈胺酸(Valine)、正纈 氨酸、甘胺醯甘胺酸、甘胺酸、三甘胺酸及四甘胺酸,所 得之觸媒的活性高’更佳爲丙胺酸、甘胺酸、離胺酸、甲 硫胺酸、酪胺酸’所得之觸媒顯示極高的活性,特佳爲丙 胺酸、甘胺酸及離胺酸。 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之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的具體例 ’除上述胺基酸等外,例如有乙醯基吡咯等之醯基吡咯類 、吡咯羧酸、乙醯基咪唑等之醯基咪唑類、羰基二咪唑、 咪哩羧酸、吡唑、乙醯苯胺、吡嗪羧酸、哌啶羧酸、哌嗪 羧酸、嗎啉、嘧啶羧酸 '菸鹼酸、2-吡啶羧酸、2,4-吡啶 竣酸、8 -羥基喹啉及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從所得之觸媒活 性較高的觀點,可成爲2座配位基的化合物,具體例較佳 爲吡咯-2-羧酸、咪唑-4-羧酸、2_吡嗪羧酸、2_哌啶羧酸 、2 -哌嗪羧酸、菸鹼酸、2_吡啶羧酸、2,4_吡啶二羧酸及 8 -羥基喹啉’更佳爲2 -吡嗪羧酸、及2 -吡啶羧酸。 相對於步驟1使用之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過 -23- 201141604 渡金屬元素的總原子數A,步驟1使用之前述含氮之有機 化合物之碳總原子數B之比(B/A)係在步驟3之熱處理時 ’可減少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之碳化合物形態脫離的 成分,換言之,在觸媒製造時,可減少排氣體的量,因此 較佳爲200以下,更佳爲150以下,更佳爲80以下,特 佳爲3 0以下’從可得到良好活性觸媒的觀點,較佳爲i 以上,更佳爲2以上,更佳爲3以上,特佳爲5以上。 相對於步驟1使用之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過 渡金屬元素的總原子數A,步驟1使用之前述含氮之有機 化合物之氮總原子數C之比(C/A),從可得到良好活性觸 媒的觀點,較佳爲28以下,更佳爲17以下,更佳爲12 以下,特佳爲8.5以下,從可得到良好活性觸媒的觀點, 較佳爲1以上,更佳爲2.5以上,更佳爲3以上,特佳爲 3.5以上。 將步驟1使用之前述第1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與前 述第2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比例,換算成過渡金屬元 素Ml之原子與過渡金屬元素M2之原子之莫耳比(Ml: M2),以 Ml : M2 = (l-a) :a表示時,a之範圍較佳爲 0.01$3$0.5,更佳爲0.02各&^0.4,特佳爲0.05蕊&$0.3 <溶劑> 前述溶劑例如有水、醇類及酸類。醇類例如有乙醇、 甲醇、丁醇、丙醇及乙氧基乙醇。較佳爲乙醇及甲醇。酸 -24- 201141604 類例如有乙酸、硝酸(水溶液)、鹽酸、磷酸水溶液及檸檬 酸水溶液,更佳爲乙酸及硝酸。此等可單獨1種或倂用2 種以上》 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含有金屬鹵化物時之溶劑較佳 爲甲醇。 <沈澱抑制劑> 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爲氯化鈦、氯化鈮、氯化 锆、氯化鉬等,含有鹵素原子時,此等化合物一般容易藉 由水而水解,容易產生氫氧化物或酸氯化物等之沈澱。因 此,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含有鹵素原子時,強酸添 加1重量%以上較佳。例如酸爲鹽酸時,添加酸使溶液中 之氯化氫的濃度成爲5重量%以上,更佳爲1 0重量%以上 時,可抑制來自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沈澱發生, 可得到透明的觸媒前驅物溶液。 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爲金屬錯合物,且前述溶 劑單獨使用水或水與其他的化合物時,較佳爲使用沈澱抑 制劑。此時之沈澱抑制劑較佳爲具有二酮構造的化合物, 更佳爲丁二酮、乙醯基丙酮、2,5-己二酮及雙甲酮 (心1116(1〇1^),更佳爲乙醯基丙酮及2,5-己二酮》 此等沈澱抑制劑在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溶液(含有 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不含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 的溶液)1 00重量%中,較佳爲添加成爲1〜70重量%,更 佳爲添加成爲2〜50重量%,更佳爲添加成爲15〜40重量 25- 201141604 %的量。 此等沈澱抑制劑在觸媒前驅物溶液100重量%中,較 佳爲添加成爲0.1〜40重量%,更佳爲添加成爲0.5〜20 重量%,更佳爲添加成爲2〜10重量%的量。 前述沈澱抑制劑可在步驟1中之任一階段添加。 步驟1中,較佳爲調製含有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 物及前述沈澱抑制劑的溶液,接著混合此溶液與前述含氮 之有機化合物,得到觸媒前驅物溶液。此外,前述含有過 渡金屬之化合物使用含有前述第1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 及前述第2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時,步驟1中,較佳爲 調製含有前述第1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及前述沈澱抑制 劑的溶液,接著混合此溶液與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及前 述第2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得到觸媒前驅物溶液。如 此實施步驟1時,可確實抑制前述沈澱發生。_ (步驟2) 步驟2係由步驟1所得之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中除去 溶劑。 溶劑之除去可在大氣下進行,或在惰性氣體(例如氮 、氬、氦)氣氛下進行。惰性氣體從成本的觀點,較佳爲 氮及氬,更佳爲氮。 溶劑除去時之溫度係當溶劑之蒸氣壓較大時,可爲常 溫,但是從觸媒之量產性的觀點,較佳爲30°C以上,更佳 爲40°C以上,更佳爲50°C以上,爲了不使步驟1所得之溶 -26- 201141604 液中所含之螯合劑等之金屬錯合物的觸媒前驅物分解的觀 點,較佳爲250°C以下,更佳爲150°C以下,更佳爲110°C 以下。 溶劑之除去係當溶劑之蒸氣壓較大時,可在大氣壓下 進行,但是爲了以更短時間除去溶劑,可在減壓(例如 0.1 Pa〜0.1 MPa)下進行。減壓下之溶劑除去時,可使用例 如蒸發器。 溶劑之除去係可將步驟1所得之混合物在靜置的狀態 進行,爲了得到更均勻之固形分殘渣時,可使混合物在轉 動的狀態除去溶劑較佳。 收納前述混合物之容器的重量較重時,較佳爲使用攪 拌棒、攪拌葉片、攪拌子等,使溶液轉動。 此外,邊調節收納前述混合物之容器的真空度,邊除 去溶劑時,在可密閉的容器中乾燥,因此較佳爲使各容器 邊轉動邊除去溶劑,例如使用旋轉蒸發器除去溶劑。 因溶劑之除去方法、或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或 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的性狀,有時步驟2所得之固形分 殘渣的組成或凝集狀態不均勻。此時,將固形分殘渣混合 、碎裂,形成更均勻、微細的粉末者在步驟3使用時,可 得到粒徑更均勻的觸媒。 欲將固形分殘渣混合、碎裂(Cracking)時,可使用例 如輥轉動磨機、球磨機、小徑球磨機(珠磨機)、介質攪拌 磨機、氣流粉碎機、乳鉢、自動混練乳鉢、槽解機、噴射 磨機,固形分殘渣爲少量時,較佳爲使用乳鉢、自動混練 -27- 201141604 乳鉢、或分批式球磨機,固形分殘渣爲多量,且進行連續 混合、碎裂處理時,較佳爲使用噴射磨機。 (步驟3) 步驟3係將步驟2所得之固形分殘渣進行熱處理得到 電極觸媒。 此熱處理時的溫度爲 500〜1100 °C,較佳爲 600〜 1050°C,更佳爲 700 〜950°C。 熱處理之溫度高過上述範圍時,會產生所得之電極觸 媒之粒子相互間之燒結、粒子成長,結果電極觸媒之比表 面積變小,因此此粒子藉由塗佈法,對觸媒層加工時之加 工性差。而熱處理之溫度低於上述範圍時,無法得到具有 高活性的電極觸媒。 前述熱處理的方法,例如有靜置法、攪拌法、落下法 、粉末捕捉法。 靜置法係指在靜置式之電爐等中,放置步驟2所得之 固形分殘渣,將此加熱的方法。加熱時,秤取的前述固形 分殘渣可置入鋁舟(boat)、石英舟等之陶瓷容器中。靜置 法可將大量的前述固形分殘渣加熱,故較佳。 攪拌法係指將前述固形分殘渣置入旋轉爐等電爐中, 邊攪拌邊加熱的方法。攪拌法可將大量的前述固形分殘渣 加熱,且可抑制所得之電極觸媒之粒子之凝集及成長,故 較佳。攪拌法係使加熱爐傾斜,可連續製造電極觸媒,故 較佳》 •28- 201141604 落下法係指在誘導爐中邊流通氣氛氣體,邊將爐加熱 至所定的加熱溫度’該溫度下保持熱平衡後’使前述固形 分殘渣落下至爐的加熱區域的坩堝中’將此加熱的方法。 落下法係在可將所得之電極觸媒之粒子之凝集及成長抑制 在最小限度,故較佳。 粉末捕捉法係指在含有微量氧氣體的惰性氣體氣氛中 ,使前述固形分殘渣形成飛沫、浮游,於保持於所定加熱 溫度之垂直管狀爐中捕捉此等飛沫、浮游,進行加熱的方 法。 以前述靜置法進行熱處理時,昇溫速度無特別限定, 較佳爲l°c/分鐘〜100°C/分鐘,更佳爲5°c/分鐘〜50°C/分 鐘。此外,加熱時間較佳爲0.1〜10小時,更佳爲0.5小 時〜5小時,更佳爲0.5〜3小時。靜置法中,以管狀爐加 熱時,電極觸媒粒子之加熱時間爲0.1〜10小時,較佳爲 0.5小時〜5小時。前述加熱時間在前述範圍內時,有形 成均勻電極觸媒粒子的傾向。 前述攪拌法時,前述固形分殘渣之加熱時間通常爲10 分鐘〜5小時,較佳爲30分鐘〜2小時。本法中,使爐傾 斜等進行連續加熱時,由固定條件之爐內的試料流量所計 算的平均滯留時間作爲前述加熱時間》 前述落下法時,前述固形分殘渣之加熱時間通常爲 0.5〜10分鐘’較佳爲〇.5〜3分鐘。前述加熱時間在前述 範圍內時,有形成均勻電極觸媒粒子的傾向。 前述粉末捕捉法時,前述固形分殘渣之加熱時間爲 -29- 201141604 0.2秒〜1分鐘,較佳爲0.2〜10秒。前述加熱時間在前述 範圍內時,有形成均勻電極觸媒粒子的傾向。 以前述靜置法進行熱處理時,熱源爲使用LNG(液化 天然氣體)、LPG(液化石油器氣體)、輕油、重油、電等的 加熱爐可作爲熱處理裝置使用。此時,本發明中,前述固 形分殘渣進行熱處理時之氣氛很重要,因此較佳爲由爐外 部加熱的裝置,而非在爐內有燃料之火焰之由爐內部加熱 的裝置。 使用前述固形分殘渣的量爲每1批中爲50kg以上的 加熱爐時,從成本的觀點,較佳爲以LNG,LPG爲熱源的 加熱爐。 欲得到觸媒活性特高的電極觸媒時,使用可嚴密的溫 度控制,以電爲熱源的電爐較佳。 爐的形狀例如有管狀爐、上蓋型爐、通道爐、箱型爐 、試料台昇降式爐(升降機型)、台車爐等,其中特別是可 嚴密控制氣氛的管狀爐、上蓋型爐、箱型爐及試料台昇降 式爐,更佳爲管狀爐及箱型爐。 採用前述攪拌法時,也可使用上述的熱源,在攪拌法 中,特別是可使旋轉爐傾斜,將前述固形分殘渣連續熱處 理時,設備的規模變大,能源使用量增加,因此利用來自 LPG等燃料之熱源較佳》 進行前述熱處理時之氣氛,從提高所得之電極觸媒之 活性的觀點,較佳爲其主成分爲惰性氣體氣氛。惰性氣體 中,從較廉價,容易取得的觀點’較佳爲氮、氬、氦,更 -30- 201141604 佳爲氮及氬。此等情性氣體可單獨使用1種或混合2種以 上使用。此等氣體係一般的槪念上稱爲惰性的氣體,但是 步驟(2)之前述熱處理時,此等惰性氣體、即氮、氬、氦等 有可能與前述固形分殘渣反應。 前述熱處理之氣氛中存在著反應性氣體時,所得之電 極觸媒具有可展現更高的觸媒性能。 例如氮氣體、氬氣體或氮氣體與氬氣體之混合氣體、 或選自氮氣體及氬氣體之一種以上的氣體與選自氫氣體、 氨氣體及氧氣體之一種以上的氣體的混合氣體之氣氛下進 行熱處理時,具有可得到具有高的觸媒性能之電極觸媒的 傾向。 前述熱處理之氣氛中含有氫氣體時,氫氣體之濃度例 如100體積%以下,較佳爲0.01〜10體積%,更佳爲1〜5 體積%。 前述熱處理之氣氛中含有氧氣體時,氧氣體之濃度例 如爲0 · 0 1〜1 0體積%,較佳爲0 · 0 1〜5體積%。 此外,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前述含氮之有機 化合物及前述溶劑均不含有氧原子時,前述熱處理較佳爲 在含有氧氣體的氣氛下進行。 前述熱處理所得之熱處理物可直接作爲電極觸媒使用 ,也可再經碎裂後作爲電極觸媒使用。本說明書中,碎裂 、破碎等、將熱處理物變細的操作,無特別區別,以「碎 裂」表示。進行碎裂時,可改善使用所得之電極觸媒,製 造電極時之加工性及所得之電極特性。此碎裂時,可使用 -31 - 201141604 例如輥轉動磨機、球磨機、小徑球磨機(珠磨機)、介質攪 拌磨機、氣流粉碎機、乳鉢、自動混練乳鉢、槽解機或噴 射磨機。電極觸媒爲少量時,較佳爲使用乳鉢、自動混練 乳鉢、分批式球磨機,熱處理物連續多量處理時,較佳爲 噴射磨機、連續式球磨機,而連續式球磨機中,更佳爲珠 磨機。 上述碎裂較佳爲以下述條件下進行。 (碎裂條件):對前述熱處理提供衝撃力(機械能)爲2 〜1 00G的範圍 使用球磨機時,自轉離心加速度爲2〜 20G的範圍 以下係以使用球磨機進行碎裂的情形爲例,更詳細說 明碎裂條件。 上述碎裂係藉由設定在適當的自轉離心加速度,使用 分批式的球磨機(瓶型的球磨機等)或連續式的球磨機也可 達成。 藉由自轉所產生的加速度爲2G以上時,可縮短碎裂 時間,因此有利於工業上製造觸媒,20G以下時,觸媒之 表面所受的傷害減少,可得到活性高的觸媒。 使用如使前述熱處理物之膠漿在硏磨機(mill)內循環 之形態的球磨機,即淺田鐵工所製grain硏磨機所例示之 連續式球磨機,進行碎裂時,進行碎裂的時間係指實質上 ,前述熱處理物存在於球磨機之硏磨機破碎室(碎裂室)中 的時間。因此’循環於硏磨機全體之前述熱處理物之膠漿 -32- 201141604 的體積爲硏磨機破碎室(碎裂室)之容積的2倍時,藉由球 磨機進行碎裂的時間係實際使硏磨機作動時間的1/2,循 環於硏磨機全體之前述熱處理物之膠漿的體積爲硏磨機破 碎室(碎裂室)之容積的3倍時,藉由球磨機進行碎裂的時 間係實際使硏磨機作動時間的1/3。 前述球磨機之球的直徑,較佳爲〇.〇1〜5.0mm,更佳 爲0.05〜3.0mm,更佳爲0.1〜1.0mm。球之直徑在上述範 圍內時,可得到具有高的觸媒能(氧還原能)的燃料電池用 觸媒。 前述球磨機之球的材質及球磨機的容器,例如有氧化 銷、玻璃、氧化鋁等。球的材質較佳爲耐磨耗性高的氧化 錐。 前述球磨機之球的添加量係相對於置入硏磨機容器內 之前述熱處理物的質量,較佳爲10〜100倍。 前述藉由球磨機進行碎裂時之自轉離心加速度,較佳 爲2〜20G的範圍,更佳爲4〜18G的範圍,更佳爲6〜 16G的範圍。自轉離心加速度在上述範圍時,可得到具有 高的觸媒能(氧還原能)的燃料電池用觸媒。 本發明中,藉由球磨機進行碎裂時之自轉離心加速度 係藉由以下公式求得。 自轉離心加速度(單位:重力加速度G^lllSxReN^xUT8
Ri :自轉半徑(cm) ISh :自轉轉數(rpm) 前述球磨機爲行星球磨機時,前述藉由行星球磨機進 -33- 201141604 行碎裂時之公轉離心加速度,較佳爲5〜50G,更佳爲8〜 45G的範圍,更佳爲1〇〜35G的範圍。公轉離心加速度在 上述範圍時,可得到具有高的觸媒能(氧還原能)的燃料電 池用觸媒。 本發明中,藉由行星球磨機進行碎裂時之公轉離心加 速度,可藉由下式得到。 公轉離心加速度(單位:重力加速度G)=1118xR2xN22xl(T8 R2 :公轉半徑(cm) N2 :公轉轉數(rpm) 以濕式進行碎裂時,熱處理物與分散媒的混合比例( 熱處理物之質量:分散媒之質量),較佳爲1: 1〜1: 50, 更佳爲1: 3〜1: 20,更佳爲1: 5〜1: 10。 前述分散媒較佳爲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 丁醇、異丁醇、tert-丁醇、戊醇、2-庚醇、苄醇 等之醇類; 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丙基酮、甲基丁基酮、甲基 異丁基酮、甲基戊基酮、丙酮基丙酮、二乙基酮、二丙基 酮、二異丁基酮等之酮類; 四氫呋喃、二乙二醇二甲醚、茴香醚、甲氧基甲苯、 二乙醚、二丙醚、二丁醚等之醚類; 異丙基胺、丁基胺、異丁基胺、環己基胺、二乙基胺 等之胺類; 甲酸丙酯、甲酸異丁酯、甲酸戊酯、乙酸甲酯、乙酸 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乙酸異丁酯、乙酸戊酯、乙 -34- 201141604 酸異戊酯等之酯類; 乙腈、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N -甲基吡咯烷 酮、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二醇等之極性溶劑。此等可單 獨使用1種或倂用2種以上。 前述分散媒較佳爲實質上不含水。具體而言,前述分 散媒中之水的含量較佳爲0〜0.1質量%。 在硏磨機容器內置入前述熱處理物及球的狀態下,較 佳爲塡充硏磨機容器全體之1〜3成的方式,來添加前述 分散媒。 以乾式(即不使用分散媒)之碎裂,在碎裂後,容易回 收觸媒,故較佳。 前述碎裂通常在常溫常壓下進行,但是也可調整溫度 、壓力後進行碎裂。 [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 本發明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其特徵係藉由上述本 發明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所製造(以下,藉 由上述本發明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所製造的 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也稱爲「觸媒(A)」)。 構成前述觸媒(A)之過渡金屬元素(但是不區別過渡金 屬元素Ml與過渡金屬元素M2)、碳、氮及氧之原子數之 比,以過渡金屬元素:碳:氮:氧=l:x:y:z表示時, 較佳爲 0<xS7,0<yS2,0<zS3。 因電極觸媒之活性較高,因此x的範圍更佳爲〇.15$χ -35- 201141604 $5.0,更佳爲 0.2SxS4.0,、特佳爲 1.0Sx$3.0,y 的範 圍更佳爲 〇.〇lSyS1.5,更佳爲 0.02 Sygo.5,特佳爲 0.03^y^0.4 > z的範圍更佳爲 0.6客zg2.6,更佳爲 0.9SzS2.0,特佳爲 1.3SzS1.9。 前述觸媒(A)含有作爲前述過渡金屬元素之選自週期 表第4族及第5族元素所成群之至少1種的過渡金屬元素 Ml及選自鐵、鎳、鉻、鈷、釩及錳之至少1種過渡金屬 元素M2時,構成前述觸媒(A)之過渡金屬元素Ml、過渡 金屬元素M2、碳、氮及氧之原子數之比,以過渡金屬元 素Ml:過渡金屬元素M2:碳:氮:氧=(l_a): a: X: y: z 表示時,較佳爲 0<aS0.5,0<x$7,0<y$2,0<zS3。前 述觸媒(A)係如此含有M2時,性能變得更高。 從電極觸媒之活性高的觀點,X、y及z之較佳的範圍 係如上述,a的範圍更佳爲 0.01SaS0.5,更佳爲 0.02$a 盔 0.4,特佳爲 0.05Sa$0.3。 前述a、X、y及z之値係藉由後述之實施例採用的方 法所測定時的値。 <藉由過渡金屬元素M2存在,而發揮預想的效果> 藉由過渡金屬元素M2(選自與Ml不同之鐵、鎳、鉻 、銘、飢及錳之至少1種金屬元素)存在而預想的效果如 下述。 (1)含有過渡金屬元素M2或過渡金屬元素M2的化合 物合成電極觸媒時’作爲形成過渡金屬元素Ml原子與氮 -36 - 201141604 原子之結合用的觸媒而產生作用。 (2) 即使在過渡金屬元素Ml溶出之高電位、高氧化性 氣氛下使用電極觸媒時,也因過渡金屬元素M2爲鈍態化 ,而防止過渡金屬元素Ml之進一步溶出。 (3) 步驟3之熱處理時,防止熱處理物之燒結、即比表 面積之降低◊ (4) 電極觸媒中含有過渡金屬元素Ml、過渡金屬元素 M2’因而在雙方金屬元素原子鄰接的部位,電荷產生偏離 ’因而產生僅具有金屬元素爲過渡金屬元素Ml的電極觸 媒所無法達成之基質之吸附或反應、或產物之脫離。 本發明之觸媒(A)較佳爲具有過渡金屬元素、碳、氮 及氧之各原子,且具有前述過渡金屬元素之氧化物、碳化 物或氮化物單獨或此等中之複數的結晶構造。由對前述觸
J 媒(A)之X光繞射分析之結晶構造解析結果與元素分析結 果來判斷時,推測前述觸媒(A)具有前述過渡金屬元素之 氧化物構造狀態,具有氧化物構造之氧原子的位置(site) 以碳原子或氮原子取代的構造、或具有前述過渡金屬元素 之碳化物、氮化物或碳氮化物的構造的狀態,或具有碳原 子或氮原子的位置(site)以氧原子取代的構造,或含有此 等構造的混合物。 <BET比表面積> 依據本發明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時,可 製造比表面積較大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本發明之觸媒 -37- 201141604 (A)之以BET法計算得到的比表面積,較佳爲30〜350 m2/g,更佳爲 50〜300m2/g,更佳爲100〜300m2/g。下述 之觸媒(B)之以BET法計算得到的比表面積也與上述觸媒 (A)相同》 前述觸媒(A)之下述測定法(A)中,氧氣氛之還原電流 與氮氣氛之還原電流,在開始出現〇.〇5mA/cm2以上之差 異的電位(氧還原電位E@0.05mA/cm2)係以可逆氫電極爲 基準,較佳爲〇.6V(vs.RHE)以上,更佳爲0.7V(vs.RHE)以 上,更佳爲〇 . 8 V以上。 〔測定法(A): 將該觸媒及碳加入於溶劑中,使分散於電子傳導性物 質之碳中的觸媒成爲1質量%,再以超音波攪拌得到懸浮 液。碳係使用碳黑(比表面積100〜300m2/g(例如Cabot公 司製VULCAN(註冊商標)XC-72),並使觸媒與碳以質量比 成爲95 : 5的方式分散。此外,溶劑係使用異丙醇:水( 質量比)=2 : 1者)。 —邊施加超音波一邊採集前述懸浮液1〇μί,並迅速 滴下至玻璃碳電極(直徑:5.2mm)上,以120°C乾燥5分鐘 。藉由乾燥使含有觸媒之燃料電池用觸媒層形成於玻璃碳 電極上。進行此滴下及乾燥操作,直到碳電極表面上形成 有l.Omg以上的燃料電池用觸媒層爲止。 接著,將NAFION(註冊商標)(DuPont公司、5%NAFION (註冊商標)溶液(DE521))以異丙醇稀釋成10倍者,以 -38- 201141604 10hL滴下至前述燃料電池用觸媒層上。將此以120〇c乾燥 1小時。 使用如此製得之電極,在氧氣氛及氮氣氛下,於 0.5mol/L的硫酸水溶液中,以30°C的溫度,並以相同濃度 之硫酸水溶液中之可逆氫電極作爲參考電極,藉由以 5mV/秒之電位掃描速度分極,測定電流-電位曲線時之氧 氣氛之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之還原電流,在開始出現 0·2μΑ/<:ιη2以上之差異的電位作爲氧還原起始電位〕。本 發明中,氧還原電流密度可藉由以下方式得到。 首先,從上述測定法(Α)的結果,計算得到在特定電 位(例如〇.7V(vs.RHE))之氧氣氛之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之還 原電流之差異。再將計算得到的値除以電極面積所得的値 ,作爲氧還原電流密度(mA/Cm2)。 <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 將分子中含有氮之有機化合物與分子中含有氧之過渡金屬 化合物的混合物,以500°C以上1 000°C以下的溫度進行熱 處理。 分子中含有氧之過渡金屬化合物係指含有選自例如鈦 、釩、鉻、錳、鐵、鈷、鎳、銅、鋅、锆、鈮、鉬、钽及 鎢所成群之一種以上的金屬(以下也稱爲「金屬m」或僅 稱爲「m」。含有2種以上金屬時,記載爲「金屬ml」或 僅「ml」與m之後加上數字)的金屬氧化物、金屬氫氧化 -39- 201141604 物、或前述金屬氧化物及金屬氫氧化物的混合物。 本發明中,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原料使用分子中含 有氮之有機化合物與分子中含有氧之過渡金屬化合物的混 合物時,以10〇0°C以下的低溫度使碳化及氮化反應,可製 造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 以往,碳黑等作爲碳源使用時,金屬氧化物爲了碳化 ,需要1 300°c以上的高溫。 此外,藉由氮氣體使金屬氧化物氮化時,需要約 12 00°C以上的熱處理溫度。使用氨取代氮氣體時,可使用 1 〇〇〇 °C以下之熱處理溫度,但是氨的起火點爲65 1 °C,低 溫,且具有可燃性、引火性、腐蝕性,對人體或環境有害 等各種的危險性,具有安全性非常低的缺點。 本發明係使用分子中含有氮之有機化合物與分子中含 有氧之過渡金屬化合物的混合物,由過渡金屬氧化物或過 渡金屬氫氧化物,藉由1階段熱處理步驟,可以100 0 °C以 下進行碳化反應及氮化反應,因此相較於以往的製造方法 ,爲非常廉價,且可安全得到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 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也具有可製造具有粒狀、及纖維 狀等各樣形狀的金屬碳氮氧化物等優點。 混合分子中含有氮之有機化合物與分子中含有氧之過 渡金屬化合物的方法,只要可均勻混合此等化合物的方法 時,即無特別限定。 此外,過渡金屬化合物及/或此等所構成之溶膠與分 子中含有氮的有機化合物於溶劑中混合,經攪拌、加熱也 -40- 201141604 可得到均勻的混合物。 將上述過渡金屬化合物與上述有機化合物以硏磨機等 混練,也可得到物理性均勻的混合物。 分子中含有氮之有機化合物與分子中含有氧之過渡金 屬化合物的混合物中之有機化合物與過渡金屬化合物之混 合比例係過渡金屬化合物所含之金屬(2種以上時爲全部金 屬的總和莫耳數)與有機化合物(2種以上時爲全部有機化 合物的總和莫耳數。高分子化合物時,以單體爲基準)的 莫耳比表示,較佳爲金屬成分之莫耳數:有機化合物之莫 耳數=1: 0.01〜1: 20的範圍,更佳爲1: 〇.1〜1: 1〇。 混合比例在上述範圍內時,金屬氧化物或金屬氫氧化 物之適當的碳化及氮化反應容易產生,容易得到具有碳、 氮及氧之較佳組成比的金屬碳氮氧化物。有機化合物多於 上述莫耳比範圍時,碳化或氮化容易進行,有時可能不易 得到較佳金屬碳氮氧化物。 此外,有機化合物的量少於上述莫耳比範圍時,變得 不易產生碳化或氮化反應,有時可能不易得到具有較佳碳 、氮及氧之組成比的金屬碳氮氧化物。 前述混合物之熱處理的溫度較佳爲500〜100 0°C的範 圍,更佳爲600〜950°C的範圍,更佳爲700〜900°C的範圍 〇 熱處理溫度在前述範圍內時,所得之過渡金屬碳氮氧 化物之結晶性及均勻性良好,故較佳,過渡金屬碳氮氧化 物作爲燃料電池觸媒(由前述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所構成 201141604 之燃料電池觸媒也稱爲「觸媒(B)」)時’活性也高。可降 低製造成本及提高製造步驟的安全性。 高於前述熱處理溫度時,變得容易產生碳化及氮化, 不易得到具有較佳碳、氮及氧之組成比的金屬碳氮氧化物 ,且有所得之觸媒活性降低的傾向。 低於前述熱處理溫度時,碳化及氮化反應未充分進行 ,無法得到較佳金屬碳氮氧化物的可能性高。 高於及低於前述熱處理溫度時,也無法降低製造成本 及無法提高製造步驟的安全性。 本發明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土製造方法係如上述, 藉由比以往方法低之溫度的熱處理,可得到過渡金屬碳氮 氧化物。因此,本發明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製造方法 ,可安全且以低成本製得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本發明中 ,即使藉由如此低溫度的熱處理,可製得結晶性及均勻性 良好,作爲燃料電池觸媒時,活性高的過渡金屬碳氮氧化 物,係因1 000°C以下的溫度範圍下,因有機化合物之熱分 解而活性化的碳及氮成分容易與金屬氧化物或氫氧化物反 應,而與金屬氧化物或氫氧化物之一部份的氧置換,而得 到具有較佳碳、氮及氧之組成比的纖維金屬碳氮氧化物。 前述混合物之熱處理可在例如含有氮及/或氬的氣體 氣氛下進行。也可使用在前述氣體中,相對於全氣體混合 大於〇容量%,5容量%以下的氫所得的氣體氣氛,進行熱 處理,也可使用相對於全氣體,混合大於0容量%,10容 量%以下的氧所得的氣體氣氛,進行熱處理。 -42- 201141604 此等中,從可容易控制氮化反應,藉由碳化反應容易 除去多餘的碳的理由,較佳爲氬、氫氣體與氮氣體的混合 氣體及含有此等氣體與微量氧氣體的氣體。本發明之製造 方法中,有機物所含的氮源可作爲金屬碳氮氧化物的氮源 使用,因此熱處理氣氛不一定要含有氮源。 被添加於上述氣體中之氧氣體的濃度係依據加熱時間 與加熱溫度而定,較佳爲0.01〜10容量%,更佳爲0.05〜 5容量%。前述氧濃度在前述範圍內時,可形成均勻的金 屬碳氮氧化物,故較佳。. 又,氣體氣氛的壓力無特別限定,考慮製造之安定性 與成本等,可在大氣壓下進行熱處理,此條件下也可得到 較佳的金屬碳氮氧化物。 前述混合物之熱處理時間係熱處理時之昇溫速度無特 別限定,例如較佳爲l°C/min〜100°C/min,更佳爲5°C/min 〜50°C/min。昇溫後保持時間,若考慮較佳之碳化及氮化 反應並及金屬碳氮氧化物之粒子尺寸及製造成本等時,較 佳爲1 0分鐘〜5小時,更佳爲3 0分鐘〜3小時。 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形狀只要是具有較佳碳、氮及 氧之組成比的金屬碳氮氧化物與具有作爲燃料電池觸媒之 活性時,無特別限定》例如有粒子狀、纖維狀、薄片狀、 多孔體構造等。 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使用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時,需 要高導電性、安定性及高表面積。因此,上述製造步驟中 或步驟後,可將金屬碳氮氧化物載持於載體上。 -43- 201141604 作爲載體只要是導電性及安定性高,表面積大者時, 無特別限定,例如有碳黑、奈米碳管、奈米碳纖維、多孔 體碳、奈米碳錐、富勒烯、石墨、石墨烯、導電性陶瓷、 多孔體導電性陶瓷等。載體的形狀及大小並無特別限定, 考慮被載持之金屬碳氮氧化物的活性等時,載體的粒徑較 佳爲10〜lOOOnm,更佳爲10〜l〇〇nm。 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作爲觸媒(B)使用時,也可將該 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碎裂後使用。碎裂的方法,例如有藉 由輥轉動硏磨機、球磨機、介質攪拌硏磨機、氣流粉碎機 、乳鉢、槽解機的方法等。其中,從可使過渡金屬碳氮氧 化物形成更微粒的觀點,較佳爲藉由氣流粉碎機的方法, 可少量容易處理的觀點,較佳爲乳鉢的方法。 <觸媒> 以上述製造方法製得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係選自例 如鈦、釩、鉻、錳、鐵、鈷、鎳、銅、鋅、锆、鈮、鉬、 钽及鎢所成群之至少1種過渡金屬的碳氮氧化物。 此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係藉由粉末X光繞射法(Cu-Ka 線)測定時,相當於前述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中所含之過 渡金屬之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 或碳氮氧化物的構造之X光繞射線波峰至少觀察到1個》 X光繞射線波峰係指對試料(結晶質)以各種角度照射 X光時,以特殊的繞射角度及繞射強度所得的波峰。 本發明中,信號(S)與雜訊(N)之比(S/N)爲2以上,可 -44- 201141604 檢測出的信號視爲1個繞射線波峰。 其中,雜訊(N)係作爲基線的寬。
X光繞射法之測定裝置例如粉末X光解析裝置:可使 用理學RAD-RX,其測定條件爲X光輸出(Cu-Κα) : 50kV 、180mA、掃描軸:Θ/2Θ、測定範圍(2Θ): 10° 〜89.98°、 測定模式:FT、讀取寬:〇.〇2°、取樣時間:0.70秒、DS 、SS、RS: 0.5°' 0.5°' 0.15mm、gonometa 半徑:185mm 〇 前述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組成式係該金屬碳氮氧化 物所含之金屬爲1種類時,例如以mCxNyOz(但是m係過 渡金屬元素,X、y、z係表示原子數之比,〇<χ $3、 0<y S 2、0<z S 3)表示。 又,該金屬碳氮氧化物所含之金屬爲2種類以上時, 例如以mlam2bCxNyOz(但是ml係選自鈦、釩、鉻、錳、 鐵、鈷、鎳、銅、鋅、锆、鈮、鉬、鉅及鎢所成群之1種 金屬,m2係與選自前述群之ml不同之至少1種金屬。a 、b、X、y、z 係表示原子數之比,〇.5$a<l,0<bS0.5, 0<x S 3,0<y S 2,0<z S 3,且 a + b = l)表示。 換言之,以上述組成式表示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係 佔有此碳氮氧化物所含之金屬之全原子數之5 0 %以上的金 屬,換言之,主金屬有至少1種存在。2種類之金屬各自 佔有全原子數之50%時,此等2種金屬成爲主金屬。此過 渡金屬碳氮氧化物,其中金屬可僅含有主金屬,也可含有 一種以上之主金屬以外的金屬。含有2種以上之主金屬以 -45- 201141604 外的金屬時,此等2種以上之金屬之含有比例係任意。 各原子數之比在上述範圍時,有氧還原電位變高的傾 向,故較佳。 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組成式可以後述之元素分析等 得到。 以上述製造方法製造的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可作爲觸 媒使用。此觸媒特別適合作爲燃料電池用觸媒使用。由本 發明所得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所構成之觸媒係指進行觸 媒之元素分析時,至少被檢測出過渡金屬、碳、氮及氧, 可能爲單一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作爲觸媒(B)使用時,有時調配 賦予導電性用之添加劑,具體而言係調配電子傳導性粒子 之 Vulcan XC72、導電碳黑(KETJEN BLACK)等所代表的 碳黑等來使用,本發明中,實施時,有時使用導電性粒子 。但是由本發明所得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所構成之觸媒 ,其特徵係即使不調配此「賦予導電性用的添加劑」,在 進行元素分析時,也可檢測出碳。 前述觸媒(B)之依據上述測定法(A)所測定之氧還原開 始電位係以可逆氫電極爲基準,較佳爲0.5V(vs.RHE)以上 〇 觸媒(B)之氧還原電流密度係如下述方式得到。 首先,由上述測定法(A)的結果,計算在 0.7V( vs .RHE)時之氧氣氛之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之還原電流之差 異。將算出的値在除以電極面積所得的値,作爲氧還原電 -46- 201141604 流密度(mA/cm2)。 [用途] 本發明之觸媒(A)及觸媒(B)可作爲鈾觸媒之替代觸媒 使用。 本發明之燃料電池用觸媒層,其特徵係含有前述觸媒 (A)或觸媒(B)。 燃料電池用觸媒層有陽極觸媒層、陰極觸媒層,前述 觸媒(A)及觸媒(B)均可使用。前述觸媒(A)及觸媒(B)係耐 久性優異,氧還原能大,因此較佳爲用於陰極觸媒層。 本發明之燃料電池用觸媒層,較佳更含有電子傳導性 粉末。含有前述觸媒(A)或觸媒(B)之燃料電池用觸媒層進 一步含有電子傳導性粉末時,更能提高還原電流。電子傳 導性粉末可產生使前述觸媒(A)或觸媒(B)誘發電化學反應 用的電性接點,因此可提高還原電流。 前述電子傳導性粒子通常作爲觸媒的載體使用。 前述觸媒(A)雖具有某程度的導電性,但爲了藉由觸 媒(A)提供更多電子,或使反基質從觸媒(A)接受更多電子 時,可於觸媒(A)中混合賦予導電性用的載體粒子。此等 載體粒子可混合於經步驟1〜步驟3所製造的觸媒(A)中, 或被混合於步驟1〜步驟3之任一階段中。 電子傳導性粒子的材質,例如有碳、導電性高分子、 導電性陶瓷、金屬或氧化鎢或氧化銥等之導電性無機氧化 物,此等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使用。特別是由碳所構成 -47- 201141604 之電子傳導性粒子因比表面積較大,可以廉價容易取得小 粒徑者,且耐藥性、耐高電位性優異,故較佳爲碳單獨或 碳與其他電子傳導性粒子的混合物。換言之,燃料電池用 觸媒層較佳爲含有前述觸媒(A)或觸媒(B.)與碳。 碳例如有碳黑、石墨、活性碳、奈米碳管、奈米碳纖 維、奈米碳錐、富勒烯、多孔體碳、石墨烯等。由碳所構 成之電子傳導性粒子的粒徑過小時,不易形成電子傳導路 徑,又過大時,有燃料電池用觸媒層之氣體擴散性降低或 觸媒利用率降低的傾向,故較佳爲10〜lOOOnm,更佳爲 1 0 〜1 0 Onm 〇 當電子傳導性粒子由碳構成時,前述觸媒(A)或觸媒 (B)與電子傳導性粒子之重量比(觸媒:電子傳導性粒子), 較佳爲4 : 1〜1 000 : 1。 前述導電性高分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有聚乙炔、聚 對苯、聚苯胺、聚烷基苯胺、聚吡咯、聚噻吩、聚吲哚、 聚·1,5_二胺基蒽醌、聚胺基聯苯、聚(鄰苯二胺)、聚(喹啉 )鹽、聚吡啶、聚喹喔啉、聚苯基喹喔啉等。此等當中, 較佳爲聚吡咯、聚苯胺、聚噻吩,更佳爲聚吡咯。 前述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層較佳爲更含有高分子電解 質。前述高分子電解質,只要是燃料電池用觸媒層中一般 使用者時,即無特別限定。具體而言,例如有具有磺酸基 之全氟碳聚合物(例如NAFION(註冊商標)、具有磺酸基之 烴系高分子化合物、摻雜有磷酸等之無機酸的高分子化合 物、一部分經質子傳導性官能基所取代之有機/無機混成 -48 - 201141604 聚合物、使高分子基質含浸磷酸溶液或硫酸溶液的質子傳 導體等。此等中,較佳爲NAFION (註冊商標)。前述形成 燃料電池用觸媒層時之NAFION(註冊商標)的供給源例如 有5%NAFION(登錄商標)溶液(DE521、DuPont公司)等。 本發明之燃料電池用觸媒層可使用於陽極觸媒層或陰 極觸媒層之任一。本發明之燃料電池用觸媒層係具有高氧 還原能,且在酸性電解質中含有即使高電位亦不易腐蝕的 觸媒,因此可作爲設置於燃料電池之陰極上的觸媒層(陰 極用觸媒層)使用。特別適用於被設置於固體高分子型燃 料電池所具備之膜電極接合體的陰極上的觸媒層。 將前述觸媒(A)或觸媒(B)分散於作爲載體之前述電子 傳導性粒子的方法,例如有氣流分散、液中分散等方法。 液中分散係將觸媒(A)或觸媒(B)及電子傳導性粒子分散於 溶劑者,可使用於燃料電池用觸媒層形成步驟中,故較佳 。液中分散例如有藉由篩孔收縮流的方法、藉由旋轉剪切 流的方法或藉由超音波的方法等。液中分散時,使用的溶 劑,只要是不會侵蝕觸媒或電子傳導性粒子,且可分散者 時,即無特別限制,一般可使用揮發性的液體有機溶劑或 水等。 此外,將觸媒(A)或觸媒(B)分散於前述電子傳導性粒 子上時,可再同時分散上述電解質與分散劑。 燃料電池用觸媒層的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有 將含有前述觸媒(A)或觸媒(B)與電子傳導性粒子與電解質 的懸浮液,塗佈於後述電解質膜或氣體擴散層的方法β前 -49- 201141604 述塗佈方法例如有浸漬法、網版印刷法、輥塗佈法、噴霧 法等。此外,含有前述觸媒(A)或觸媒(B)與電子傳導性粒 子與電解質的懸浮液藉由塗佈法或過濾法,於基材上形成 燃料電池用觸媒層後,以轉印法於電解質膜上形成燃料電 池用觸媒層的方法。 本發明之電極,其特徵係具有前述燃料電池用觸媒層 與多孔質支持層。 本發明之電極可用於陰極或陽極之任一電極。本發明 之電極係因耐久性優,且觸媒能大,故用於陰極時,在產 業上的優勢更高。 多孔質支持層係指使氣體擴散的層(以下也稱爲「氣 體擴散層」)。氣體擴散層只要是具有電子傳導性,氣體 擴散性高,且耐腐蝕性高者時,即無特別限制,一般係使 用碳紙、碳布等之碳系多孔質材料,或爲了輕量化而使用 不鏽鋼、被覆有耐腐蝕材的鋁箔。 本發明之膜電極接合體係具有陰極與陽極與被配置於 前述陰極及前述陽極之間之電解質膜的膜電極接合體,其 特徵係前述陰極及/或前述陽極爲前述電極。 電解質膜一般使用例如使用全氟磺酸系之電解質膜或 烴系電解質膜等,但是也可使用高分子微多孔膜含浸液體 電解質的膜、或將高分子電解質塡充於多孔質體的膜等。 此外,本發明之燃料電池,其特徵係具備前述膜電極 接合體。 燃料電池的電極反應係在所謂三相界面(電解質-電極 -50- 201141604 觸媒-反應氣體)內產生的。燃料電池係因使用之電解質等 的不同而分類成數種,例如有熔融碳酸鹽型(MCFC)、磷 酸型(PAFC)、固體氧化物型(SOFC)、固體高分子型(PEFC) 等。當中,本發明之膜電極接合體較佳爲使用於固體高分 子型燃料電池。 使用本發明之觸媒(A)或觸媒(B)之燃料電池係性能高 ,此外,其特徵係相較於使用鈾作爲觸媒的情形時,非常 廉價。本發明之燃料電池係具有選自發電機能、發光機能 、發熱機能、音響發生機能、運動機能、顯示機能及充電 機能所成群之至少一機能,可提高具備燃料電池之物品的 性能,特別是可提高可攜式物品的性能。前述燃料電池較 佳爲配置於物品的表面或內部。 <具備本發明之燃料電池之物品的具體例> 可具備本發明之燃料電池之前述物品的具體例’例如 有大樓、住家、帳篷等建築物、螢光燈、LED等、有機 EL(電致發光元件)、路燈 '室內照明、訊號機等之照明器 具、含有機械、車輛本身之汽車用機器、家電製品、農業 機械、電子機器、包含行動電話等之可攜式資訊終端、美 容機材、可搬運式工具、衛浴用品等之衛生機材、家具、 玩具、裝飾品、公佈欄、冷氣箱體、室外發電機等戶外用 品、教材、人造花丼、物件、心臟起搏器用電源、具備熱 電轉換元件之加熱及冷卻器用電源。 -51 - 201141604 【實施方式】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 定於此等實施例》 此外,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各項測定係藉由下述方法測 定。 〔分析方法〕 1. 粉末X光繞射 使用理學電機股份公司製的Rotaflex,進行試料的粉 末X光繞射。 各試料的粉末X光繞射中之繞射線波峰的條數係信號 (S)與雜訊(N)之比(S/N)爲2以上,可檢測出的信號視爲1 個波峰來計數。 雜訊(N)係作爲基線的寬度。 2. 元素分析 碳:秤取約〇· 1 g的試料,以堀場製作所EMIA-1 1 0測 定。 氮.氧:秤取約O.lg的試料,密封於Ni-Cup後,以 ON分析裝置測定。 過渡金屬元素(鈦等):於鉑皿中秤取約O.lg的試料, 添加酸後進行加熱分解。此加熱分解物在一定容量後稀釋 ,以ICP-MS進行定量分析。 -52- 201141604 3. BET比表面積 採取0.1 5g的試料,以全自動BET比表面積測定裝置 Macsorb((股)Mountech製)進行比表面積測定。前處理時 間及前處理溫度分別設定爲30分鐘、200°C » 〔實施例1 -1〕 1.觸媒之製造 將鈦四異丙氧化物(純正化學)5mL及乙醯基丙酮(純正 化學)5mL添加於乙醇(和光純藥)15mL與乙酸(和光純藥 )5mL之溶液中,以室溫攪拌的狀態下製作含鈦混合物溶 液。此外,將甘胺酸(和光純藥)2.507g添加於純水20mL 中,室溫下攪拌使完全溶解,製作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 。將含鈦混合物溶液徐徐添加於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中 ,得到透明的觸媒前驅物溶液。使用旋轉蒸發器,在氮氣 氛之減壓下,加熱攪拌器之溫度設定爲約100°C,前述觸 媒前驅物溶液經加熱且攪拌的狀態下,使溶劑徐徐蒸發。 使溶劑完全蒸發後所得之固形分殘渣,以乳鉢硏磨成細且 均勻,得到粉末。 此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4容量%氫與氮之混合氣體( 即氫氣體:氮氣體=4體積% : 96體積%之混合氣體。以下 也同樣)氣氛下,以昇溫速度lfTC/min加熱至900°C ,在 900°C下保持1小時’藉由自然冷卻製得粉末(以下稱爲「 觸媒(1)」或「熱處理物(1)」)。 -53- 201141604 觸媒(1)之粉末X光繞射光譜如圖1所示。觀測到具 有立方晶構造之鈦化合物及具有金紅石構造之氧化鈦之繞 射線波峰。 觸媒(1)之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確認有碳、氮及 氧之存在。 觸媒(1)之BET比表面積爲146m2/g。 [實施例1-2] 1.觸媒之製造 將鈦四異丙氧化物(純正化學)5mL及乙醯基丙酮(純正 化學)5mL添加於乙醇(和光純藥)15mL與乙酸(和光純藥 )5mL之溶液中,以室溫搅拌的狀態下製作含鈦混合物溶 液。此外,將甘胺酸(和光純藥)2.507g及乙酸鐵(Aldrich 公司製)0.153g添加於純水20mL中,室溫下攪拌使完全溶 解,製作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將含鈦混合物溶液徐徐 添加於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中,得到透明的觸媒前驅物 溶液。使用旋轉蒸發器,在氮氣氛之減壓下,加熱攪拌器 之溫度設定爲約100°c,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經加熱且攪 拌的狀態下,使溶劑徐徐蒸發。使溶劑完全蒸發後所得之 固形分殘渣,以乳鉢硏磨成細且均勻,得到粉末。 此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4容量%氫與氮之混合氣體 氣氛下,以昇溫速度10 °C/min加熱至900 °c,在900 °c下 保持1小時,藉由自然冷卻製得粉末(以下稱爲「觸媒(2) 」或「熱處理物(2)」)。 •54- 201141604 觸媒(2)之粉末X光繞射光譜如圖2所示。觀測到具 有立方晶構造之鈦化合物及具有金紅石構造之氧化鈦之繞 射線波峰。 觸媒(2)之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確認有碳、氮及 氧之存在。 觸媒(2)之BET比表面積爲172m2/g。 [實施例1 - 3 ] 1.觸媒之製造 將鈦四異丙氧化物(純正化學)5mL及乙醯基丙酮(純正 化學)5mL添加於乙醇(和光純藥)15mL與乙酸(和光純藥 )5mL之溶液中,以室溫攪拌的狀態下製作含鈦混合物溶 液。此外,將甘胺酸(和光純藥)2.507g及乙酸鐵(Aldrich 公司製)〇.306g添加於純水20mL中,室溫下攪拌使完全溶 解,製作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將含鈦混合物溶液徐徐 添加於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中,得到透明的溶液。使用 旋轉蒸發器,在氮氣氛之減壓下,加熱攪拌器之溫度設定 爲約1 〇〇°C,前述溶液經加熱且攪拌的狀態下,使溶劑徐 徐蒸發。使溶劑完全蒸發後所得之固形分殘渣,以乳鉢硏 磨成細且均勻,得到粉末。 此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氫氣體氣氛下,以昇溫速度 10°C/min加熱至900°C,在900°C下保持1小時,藉由自然 冷卻製得粉末(以下稱爲「觸媒(3)」)。 觸媒(3)之粉末X光繞射光譜如圖3所示。觀測到具 -55- 201141604 有立方晶構造之鈦化合物及具有金紅石構造之氧化鈦之繞 射線波峰。 觸媒(3)之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確認有碳、氮及 氧之存在。 觸媒(3)之BET比表面積爲181m2/g。 [實施例1-4] 1.觸媒之製造 將鈦四異丙氧化物(純正化學)5mL及乙醯基丙酮(純正 化學)5mL添加於乙醇(和光純藥)15mL與乙酸(和光純藥 )5mL之溶液中,以室溫搅拌的狀態下製作含鈦混合物溶 液。此外,將甘胺酸(和光純藥)1.254g及乙酸鐵(Aldrich 公司製)0.1 53g添加於純水20mL中,室溫下攪拌使完全溶 解,製作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將含鈦混合物溶液徐徐 添加於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中,得到透明的觸媒前驅物 溶液。使用旋轉蒸發器,在氮氣氛之減壓下,加熱攪拌器 之溫度設定爲約100°C,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經加熱且攪 拌的狀態下,使溶劑徐徐蒸發。使溶劑完全蒸發後所得之 固形分殘渣,以乳鉢硏磨成細且均勻,得到粉末。 此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氬氣體氣氛下,以昇溫速度 l〇°C/min加熱至80(TC,在800°C下保持1小時,藉由自然 冷卻製得粉末(以下稱爲「觸媒(4)」)。 觸媒(4)之粉末X光繞射光譜如圖4所示。觀測到具 有立方晶構造之鈦化合物及具有金紅石構造之氧化鈦之繞 -56- 201141604 射線波峰。 觸媒(4)之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確認有碳、氮及 氧之存在。 觸媒(4)之BET比表面積爲181 m2/g。 [實施例1-5] 1.觸媒之製造 將鈦四異丙氧化物(純正化學)5mL及乙醯基丙酮(純正 化學)5mL添加於乙醇(和光純藥)15mL與乙酸(和光純藥 )5mL之溶液中,以室溫攪拌的狀態下製作含鈦混合物溶 液。此外,將甘胺酸(和光純藥)2.507g添加於純水20mL 中,室溫下攪拌使完全溶解,製作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 。將含鈦混合物溶液徐徐添加於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中 ,得到透明的觸媒前驅物溶液》使用旋轉蒸發器,在氮氣 氛之減壓下,加熱攪拌器之溫度設定爲約l〇(TC,前述觸 媒前驅物溶液經加熱且攪拌的狀態下,使溶劑徐徐蒸發。 使溶劑完全蒸發後所得之固形分殘渣,以乳鉢硏磨成細且 均勻,得到粉末。 此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4容量%氫與氮氣體氣氛下 ,以昇溫速度l〇°C/min加熱至500°C,在500°C下保持2 小時,藉由自然冷卻製得粉末(以下稱爲「觸媒(5)」)。 觸媒(5)之粉末X光繞射光譜如圖5所示。觀測到具 有立方晶構造之鈦化合物及具有金紅石構造之氧化鈦之繞 射線波峰。 -57- 201141604 觸媒(5)之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確認有碳、氮及 氧之存在。 觸媒(5)之BET比表面積爲51m2/g。 [實施例1-6] 1.觸媒之製造 將鈦四異丙氧化物(純正化學)5mL及乙醯基丙酮(純正 化學)3mL添加於乙醇(和光純藥)15mL與乙酸(和光純藥 )5 mL之溶液中,以室溫搅拌的狀態下製作含鈦混合物溶 液。此外,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Aldrich公司製)1.859g 與乙酸鐵(Aldrich公司製)0.1 45g添加於純水15mL中,室 溫下攪拌使完全溶解,製作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將含 鈦混合物溶液徐徐添加於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中,得到 透明的觸媒前驅物溶液。使用旋轉蒸發器,在氮氣氛之減 壓下,加熱搅拌器之溫度設定爲約100°c,前述觸媒前驅 物溶液經加熱且攪拌的狀態下,使溶劑徐徐蒸發。使溶劑 完全蒸發後所得之固形分殘渣,以乳鉢硏磨成細且均勻, 得到粉末。 此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氮氣體氣氛下,以昇溫速度 10 °C/min加熱至900 °c,在900 °C下保持3小時,藉由自然 冷卻製得粉末(以下稱爲「觸媒(6)」)。 觸媒(6)之粉末X光繞射光譜如圖6所示。觀測到具 有立方晶構造之鈦化合物及具有金紅石構造之氧化鈦之繞 射線波峰。 -58- 201141604 觸媒(6)之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確認有碳、氮及 氧之存在。 觸媒(6)之BET比表面積爲260m2/g。 [實施例1-7] 1.觸媒之製造 將鈦四異丙氧化物(純正化學)5mL添加於乙醇(和光純 藥)15mL與乙酸(和光純藥)5mL之溶液中,以室溫攪拌的 狀態下製作含鈦混合物溶液。此外,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Aldrich公司製)1.8 59g與乙酸鐵(Aldrich公司製)0.145g 添加於純水l5mL中,室溫下攪拌使完全溶解,製作含甘 胺酸之混合物溶液。將含鈦混合物溶液徐徐添加於含甘胺 酸之混合物溶液中,得到透明的觸媒前驅物溶液。使用旋 轉蒸發器,在氮氣氛之減壓下,加熱攪拌器之溫度設定爲 約l〇〇°C,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經加熱且攪拌的狀態下, 使溶劑徐徐蒸發。使溶劑完全蒸發後所得之固形分殘渣, 以乳鉢硏磨成細且均勻,得到粉末。 此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氮氣體氣氛下,以昇溫速度 l〇°C/min加熱至600°C,在600°C下保持2小時,藉由自然 冷卻製得粉末(以下稱爲「觸媒(7)」)。 觸媒(7)之粉末X光繞射光譜如圖7所示。觀測到具 有立方晶構造之鈦化合物及具有金紅石構造之氧化鈦之繞 射線波峰。 觸媒(7)之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確認有碳、氮及 -59- 201141604 氧之存在。 觸媒(7)之BET比表面積爲65m2/g。 [實施例1-8] 1.觸媒之製造 將鈦四異丙氧化物(純正化學)5mL及乙醯基丙酮(純正 化學)5mL添加於乙醇(和光純藥)15mL與乙酸(和光純藥 )5mL之溶液中,以室溫搅拌的狀態下製作含鈦混合物溶 液。此外,將甘胺酸(和光純藥)3.762g與乙酸鐵(Aldrich 公司製)0.3 06g添加於純水20mL中,室溫下攪拌使完全溶 解,製作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將含鈦混合物溶液徐徐 添加於含甘胺酸之混合物溶液中,得到透明的觸媒前驅物 溶液。使用旋轉蒸發器,在氮氣氛之減壓下,加熱攪拌器 之溫度設定爲約l〇〇°C,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經加熱且攪 拌的狀態下,使溶劑徐徐蒸發。使溶劑完全蒸發後所得之 固形分殘渣,以乳鉢硏磨成細且均勻,得到粉末。 此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4容量%氫與氮之混合氣體 氣氛下’以昇溫速度10°C/min加熱至900。(:,在900。(:下 保持1小時,藉由自然冷卻製得粉末(以下稱爲「觸媒(8) j ) 0 觸媒(8)之粉末X光繞射光譜如圖8所示。觀測到具 有立方晶構造之鈦化合物及具有金紅石構造之氧化欽之繞 射線波峰。 觸媒(8)之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確認有碳、氮及 -60- 201141604 氧之存在》 觸媒(8)之BET比表面積爲241m1/g。 [實施例2-1] 1. 燃料電池用電極之製造 將觸媒(2)0_095g與碳(Cabot公司製XC-72)0.005g置 入於以異丙醇:純水=2: 1之質量比混合後的溶液10g中 ,以超音波攪拌、懸浮混合。將此混合物3 Ομί塗佈於玻 璃碳電極(東海Carbon公司製、直徑5.2mm),以120 °C乾 燥1小時,在碳電極表面形成有l.Omg以上的燃料電池觸 媒層。再者,以異丙醇將NAFION(註冊商標)(DuPont公司 、5%NAFION(註冊商標)溶液(DE521))稀釋成10倍者之 10μ1塗佈於燃料電池用觸媒層上,以120°C乾燥1小時得 到燃料電池用電極(υ。 -61 - 1 氧還原能之評價 將製作後之燃料電池用電極(1)在氧氣氛及氮氣氛下’ 於0.5mol/dm2的硫酸水溶液中,以30°C、5mV/秒之電位 掃描速度進行分極,測定電流-電位曲線。此時’相同濃 度之硫酸水溶液中之可逆氫電極作爲參考電極。 2 從上述測定結果,在氧氣氛下之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下 之還原電流,於開始顯現〇.2 μ A/cm1以上之差異的電位’ 作爲氧還原開始電位。此外,計算在〇.7V(vs.RHE)時之氧 氣氛下之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下之還原電流之差異°然後再 201141604 將計算得到的數値除以電極面積所得之値作爲氧還原電流 密度(mA/cm2)。 藉由氧還原開始電位及氧還原電流密度,評價製作後 之燃料電池用電極(1)的觸媒能。 換言之,氧還原開始電位愈高,氧還原電流密度愈大 ,表示燃料電池用電極之觸媒的觸媒能愈高。 第9圖係表示藉由上述測定所得之電流-電位曲線。 實施例1_2所製作之觸媒(2),其氧還原開始電位爲 l.OlV(vs.RHE),氧還原電流密度爲1.2 8mA/cm2,得知具 有高的觸媒能(表2)。 [實施例2-2] 1.燃料電池用電極之製造 將觸媒(3)〇.〇95g與碳(Cabot公司製XC-72)0.005g置 入於以異丙醇:純水=2: 1之質量比混合後的溶液l〇g中 ,以超音波攪拌、懸浮混合。將此混合物3 Ομί塗佈於玻 璃碳電極(東海Carbon公司製、直徑5.2mm),以120 °C乾 燥1小時,在碳電極表面形成有l.〇mg以上的燃料電池觸 媒層。再者,以異丙醇將NAFION(註冊商標)(DuPont公司 、5%NAFION(註冊商標)溶液(DE521))稀釋成10倍者之 1 Ομί塗佈於燃料電池用觸媒層上,以12〇°C乾燥1小時得 到燃料電池用電極(2)。 2.氧還原能之評價 -62- 201141604 將製作後之燃料電池用電極(2)在氧氣氛及氮氣氛下’ 於0.5mol/dm3的硫酸水溶液中,以3 〇°C、5m V/秒之電位 掃描速度進行分極,測定電流-電位曲線。此時’相同濃 度之硫酸水溶液中之可逆氫電極作爲參考電極。 從上述測定結果,在氧氣氛下之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下 之還原電流,在開始顯現〇.2pA/cm2以上之差異的電位作 爲氧還原開始電位。此外,計算在〇.7V(vs.RHE)時之氧氣 氛下之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下之還原電流之差異。然後再將 計算得到的數値除以電極面積所得之値作爲氧還原電流密 度(mA/cm2)。 藉由氧還原開始電位及氧還原電流密度,評價製作後 之燃料電池用電極(2)的觸媒能。 換言之,氧還原開始電位愈高,氧還原電流密度愈大 ,表示燃料電池用電極之觸媒的觸媒能愈高。 第10圖係表示藉由上述測定所得之電流-電位曲線》 實施例1-3所製作之觸媒(3),其氧還原開始電位爲 1.01 V(vs.RHE),氧還原電流密度爲1.90mA/cm2,得知具 有高的觸媒能(表2)。 [實施例2-3] 1.燃料電池用電極之製造 將觸媒(6)0.095g與碳(Cabot公司製XC-72)0.005g置 入於以異丙醇:純水=2 :丨之質量比混合後的溶液丨〇g中 ’以超音波攪拌、懸浮混合。將此混合物3 0 μΐ塗佈於玻 -63- 201141604 璃碳電極(東海Carbon公司製、直徑5.2mm),以120°C乾 燥1小時,在碳電極表面形成有l.Omg以上的燃料電池觸 媒層。再者,以異丙醇將NAFION(註冊商標)(DuPont公司 、5%NAFION(註冊商標)溶液(DE521))稀釋成10倍者之 1〇μ1塗佈於燃料電池用觸媒層上,以120°C乾燥1小時得 到燃料電池用電極(3)。 2 .氧還原能之評價 將製作後之燃料電池用電極(3)在氧氣氛及氮氣氛下, 於0.5mol/dm3的硫酸水溶液中,以30°C、5mV/秒之電位 掃描速度進行分極,測定電流-電位曲線。此時,相同濃 度之硫酸水溶液中之可逆氫電極作爲參考電極。 從上述測定結果,在氧氣氛下之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下 之還原電流,在開始顯現〇.2pA/cm2以上之差異的電位作 爲氧還原開始電位。此外,計算在〇.7V(vsRHE)時之氧氣 氛下之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下之還原電流之差異。然後再將 計算得到的數値除以電極面積所得之値作爲氧還原電流密 度(mA/cm2)。 藉由氧還原開始電位及氧還原電流密度,評價製作後 之燃料電池用電極(3)的觸媒能。 換言之,氧還原開始電位愈高,氧還原電流密度愈大 ,表示燃料電池用電極之觸媒的觸媒能愈高。 第11圖係表示藉由上述測定所得之電流-電位曲線。 實施例1-6所製作之觸媒(6),其氧還原開始電位爲 -64- 201141604 1 _04V(vs_RHE),氧還原電流密度爲〇.68mA/cm1,得知具 有高的觸媒能(表2)。 [實施例2-4] 1. 燃料電池用電極之製造 將觸媒(7)〇.〇95g與碳(Cabot公司製XC-72)0.005g置 入於以異丙醇:純水=2: 1之質量比混合後的溶液l〇g中 ,以超音波攪拌、懸浮混合。將此混合物30μ1塗佈於玻 璃碳電極(東海Carbon公司製、直徑5.2mm),以120 °C乾 燥1小時,在碳電極表面形成有l.Omg以上的燃料電池觸 媒層。再者,以異丙醇將NAFION(註冊商標)(DuPont公司 、5%NAFION(註冊商標)溶液(DE521))稀釋成10倍者之 1〇μ1塗佈於燃料電池用觸媒層上,以120°C乾燥1小時得 到燃料電池用電極(4)。 -65- 1 氧還原能之評價 201141604 計算得到的數値除以電極面積所得之値作爲氧還原電流密 度(mA/cm2) 〇 藉由氧還原開始電位及氧還原電流密度,評價製作後 之燃料電池用電極(4)的觸媒能。 換言之,氧還原開始電位愈高,氧還原電流密度愈大 ,表示燃料電池用電極之觸媒的觸媒能愈高。 第1 2圖係表示藉由上述測定所得之電流-電位曲線。 實施例1 -7所製作之觸媒(7),其氧還原開始電位爲 0.82V(vs.RHE),氧還原電流密度爲0·4mA/cm2,得知具有 高的觸媒能(表2)。 [實施例2-5] 1.燃料電池用電極之製造 將觸媒(8)0.095g與碳(Cabot公司製XC-72)0.005g置 入於以異丙醇:純水=2: 1之質量比混合後的溶液10g中 ,以超音波攪拌、懸浮混合。將此混合物3 Ομί塗佈於玻 璃碳電極(東海Carbon公司製、直徑5.2mm),以120°C乾 燥1小時,在碳電極表面形成有l.Omg以上的燃料電池觸 媒層。再者,以異丙醇將NAFION(註冊商標)(DuPont公司 、5%NAFION(註冊商標)溶液(DE521))稀釋成10倍者之 1〇μ1塗佈於燃料電池用觸媒層上,以120 °C乾燥1小時得 到燃料電池用電極(5)。 2.氧還原能之評價 -66- 201141604 將製作後之燃料電池用電極(5)在氧氣氛及氮氣氛下, 於0.5mol/dm3的硫酸水溶液中,以30°C、5mV/秒之電位 掃描速度進行分極,測定電流-電位曲線。此時,相同濃 度之硫酸水溶液中之可逆氫電極作爲參考電極。 從上述測定結果,在氧氣氛下之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下 之還原電流,在開始顯現〇.2pA/Cm2以上之差異的電位作 爲氧還原開始電位。此外,計算在〇.7V(vsRHE)時之氧氣 氛下之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下之還原電流之差異。然後再將 計算得到的數値除以電極面積所得之値作爲氧還原電流密 度(mA/cm2)。 藉由氧還原開始電位及氧還原電流密度,評價製作後 之燃料電池用電極(5)的觸媒能。 換言之,氧還原開始電位愈高,氧還原電流密度愈大 ,表示燃料電池用電極之觸媒的觸媒能愈高。 第1 3圖係表示藉由上述測定所得之電流-電位曲線。 實施例1-8所製作之觸媒(8),其氧還原開始電位爲 0.95V(vs.RHE),氧還原電流密度爲1 · 5 0m A/cm2,得知具 有高的觸媒能(表2)。 [實施例3-1] 1.觸媒之製造 將含有第1過渡金屬之化合物:鈦四異丙氧化物(純 正化學)9.37g及乙醯基丙酮(純正化學)5.12g添加於乙醇( 和光純藥)15mL與乙酸(和光純藥)5mL之溶液中,以室溫 -67- 201141604 攪拌的狀態下製作含有第1過渡金屬之混合物溶液》此外 ,將含氮有機化合物:甘胺酸(和光純藥)10. 〇g及含有第2 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乙酸鐵(Aldrich公司製)0.582g添加 於純水20mL中,室溫下攪拌使完全溶解,製作含有含氮 有機化合物之混合物溶液。將含有第1過渡金屬之混合物 溶液徐徐添加於含有含氮有機化合物之混合物溶液中,得 到透明的觸媒前驅物溶液。使用旋轉蒸發器,在氮氣氛之 減壓下,加熱攪拌器之溫度設定爲約100°C,前述觸媒前 驅物溶液經加熱且攪拌的狀態下,使溶劑徐徐蒸發。使溶 劑完全蒸發後所得之固形分殘渣,以乳鉢硏磨成細且均勻 ,得到粉末。 此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氮氣體中含有4體積%之氫 氣體的氣氛下,以昇溫速度10°C/min加熱至890°c,在 890°C下保持1小時,藉由自然冷卻製得粉末狀的觸媒。 此觸媒之BET比表面積及元素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2.燃料電池用電極之製造 接著,將此觸媒〇.〇95g與碳(Cabot公司製XC-72) 〇.〇〇5g置入於以異丙醇:純水=2: 1之質量比混合後的溶 液l〇g中,以超音波攪拌、懸浮混合。將此混合物30μ1 塗佈於玻璃碳電極(東海Carbon公司製、直徑5.2mm),以 120°C乾燥5分鐘,在碳電極表面形成有l.Omg以上的燃 料電池觸媒層。再以異丙醇將NAFION(註冊商標)(DuPont 公司、5%NAFION(註冊商標)溶液(DE521))稀釋成10倍者 -68- 201141604 之10μ1塗佈於燃料電池用觸媒層上,以120°C乾燥1小時 得到燃料電池用電極。 3.氧還原能之評價 將製作後之燃料電池用電極在氧氣氛及氮氣氛下,於 0.5mol/L的硫酸水溶液中,以30°C、5mV/秒之電位掃描 速度進行分極,測定電流-電位曲線。此時,相同濃度之 硫酸水溶液中之可逆氫電極作爲參考電極。在氧氣氛下之 還原電流與氮氣氛下之還原電流,在開始顯現 0.05 mA/cm2以上之差異的電位作爲氧還原電位E@0.05mA/cm2 。藉由此氧還原電位,評價製作後之燃料電池用電極的觸 媒能。換言之,氧還原電位愈高,表示燃料電池用電極之 觸媒的觸媒能愈高。 [實施例3-2〜3-26、3-29〜3-38、比較例3-1〜3-3] 除了將含有第1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含氮之有機化合 物及含有第2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如表3所記載的化合物 ,使用表3所記載的重量外,與實施例3-1同樣的程序製 造觸媒,進行分析,得到燃料電池用電極,評價其氧還原 能。結果如表3所示。 [實施例3-27〜3-28] 1.觸媒之製造 除了將含有第1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含氮之有機化合 -69- 201141604 物及含有第2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如表3所記載的化合物 ,並使用表3所記載的重量外,與實施例3-1同樣的程序 得到透明的觸媒前驅物溶液。使用旋轉蒸發器,在氮氣氛 之減壓下’加熱攪拌器之溫度設定爲約100°C,前述觸媒 前驅物溶液經加熱且攪拌的狀態下,使溶劑徐徐蒸發至溶 液量成爲一半爲止。溶液中析出的固體,藉由過濾操作取 出,將此固體在氮中乾燥所得之固形分殘渣,以乳鉢硏磨 成細且均勻,得到粉末。 此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氮氣體中含有4體積%之氫 氣體的氣氛下,以昇溫速度10°C/min加熱至890。(:,在 8 90°C下保持1小時,藉由自然冷卻製得粉末狀的觸媒。 進行分析得到燃料電池用電極,評價其氧還原能。結果如 表3所示。 [實施例3 - 3 9 ] 除了將加熱溫度由890 °C改爲1000 °C外,與實施例3-1同樣的程序製造觸媒,進行分析得到燃料電池用電極, 評價其氧還原能。結果如表3所示。 [實施例3-40] 除了將含有第1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含氮之有機化合 物及含有第2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如表3所記載的化合物 ,並使用表3所記載的重量,使用甲醇(特級、和光化學 )5 0ml取代乙醇,不使用乙酸外,與實施例3-1同樣的程 -70- 201141604 序製造觸媒,進行分析得到燃料電池用電極,評 原能。結果如表3所示。 [實施例3-41] 1.觸媒之製造 在燒杯中置入乙醯基丙酮2.60g,將此進行 態下,滴加含有第1過渡金屬之化合物:釩異 4.30g,再以2分鐘滴加乙酸28 ml,調製含有第 屬之混合物溶液。 在燒杯中置入水60ml'乙醇50ml、及乙酸 添加含氮之有機化合物:吡嗪羧酸8.74g,使完 所得之溶液中,將此攪拌的狀態下,再每次少量 鐵0.290g,並使溶解。其次,使溫度保持於室溫 狀態下,徐徐(花費1〇分鐘)滴加含有第1過渡金 物溶液,滴下後再攪拌30分鐘,得到透明的觸 溶液(3-41)。 使用旋轉蒸發器,在氮氣氛之減壓下,加熱 溫度設定爲約l〇〇°C’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經加 的狀態下,使溶劑徐徐蒸發。使溶劑完全蒸發所 分殘渣,以乳鉢硏磨成細且均勻’得到粉末。 將此粉末之1.2g置入旋轉爐中,使氮氣體 體積%之氫氣體以20ml /分鐘的速度流通’以: l〇t/min加熱至890°C,在890°C下保持0.5小時 然冷卻製得粉末狀的觸媒。此觸媒之BET比表面 價其氧還 攪拌的狀 丙氧化物 1過渡金 60ml,再 全溶解。 添加乙酸 ,且攪拌 屬之混合 媒前驅物 攬拌器之 熱且攪拌 得之固形 中含有4 昇溫速度 ,藉由自 積及元素 -71 - 201141604 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實施例3-42] 在燒杯中置入乙酸80ml,將此攪拌的狀態下,滴加 釩(ΙΠ)乙醯丙酮6.13g,調製含有第1過渡金屬之混合物 溶液。 再置入有1個攪拌子(長度30mm)之容量500ml的茄 形燒瓶中,加入水60ml、乙醇50ml、及乙酸60ml,再添 加含氮之有機化合物:吡嗪羧酸8.74g,使完全溶解。所 得之溶液中,將此攪拌的狀態下,再每次少量添加乙酸鐵 〇.2 90g,並使溶解。其次,使溫度保持於室溫,且攪拌狀 態下,徐徐(花費10分鐘)滴加含有第1過渡金屬之混合物 溶液,滴下後再攪拌30分鐘,得到透明的觸媒前驅物溶 液(3-42)。 除了將觸媒前驅物溶液(3-4 1)改爲觸媒前驅物溶液(3-42)外,與實施例3-41同樣的操作得到粉末狀的觸媒。此 觸媒之BET比表面積及元素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實施例3-43] 1.觸媒之製造 將含有第1過渡金屬之化合物:鈦四異丙氧化物(純 正化學)9.37g及乙醯基丙酮(純正化學)5.12g添加於乙酸( 和光純藥)5mL之溶液中,以室溫攪拌的狀態下製作含有 第1過渡金屬之混合物溶液。此外,將含氮有機化合物: -72- 201141604 甘胺酸(和光純藥)10.0g及含有第2過渡金屬之化合物: 乙酸鐵(Aldrich公司製)0.582g添加於純水20mL中,室溫 下攪拌使完全溶解,製作含有含氮有機化合物之混合物溶 液。將含有第1過渡金屬之混合物溶液徐徐添加於含有含 氮有機化合物之混合物溶液中,得到透明的觸媒前驅物溶 液。使用旋轉蒸發器,在氮氣氛之減壓下,加熱攪拌器之 溫度設定爲約80°C,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經加熱且攪拌的 狀態下,使溶劑徐徐蒸發。使溶劑完全蒸發後所得之固形 分殘渣,以乳鉢硏磨成細且均勻,得到粉末。 此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氮氣體中含有4體積%之氫 氣體的氣氛下,以昇溫速度20°C/min加熱至89(TC,在 890°C下保持30分鐘,藉由自然冷卻製得粉末狀的觸媒。 此觸媒之BET比表面積及元素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比較例3-4] 將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氧化鈦(銳鈦礦型、100 m2/g)置入管狀爐內,在氮氣體中含有4體積%之氫氣體的 氣氛下,以昇溫速度l〇t/min加熱至900°C,在900°C下 保持1小時,藉由自然冷卻製得粉末狀的觸媒。進行分析 得到燃料電池用電極,評價其氧還原能。結果如表3所示 [比較例3-5] 將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氧化鈦(銳鈦礦型、1 0 0 -73- 201141604 m2/g)2g與碳黑(Cabot公司製 VULCAN(註冊商標)XC72 )〇.75g在乳鉢中充分混合後,置入管狀爐內,在氮氣體中 含有4體積%之氫氣體的氣氛下,以昇溫速度10°C/min加 熱至1 700°C,在1700°C下保持3小時,藉由自然冷卻製得 粉末狀的觸媒。進行分析得到燃料電池用電極,評價其氧 還原能。結果如表3所示。 [比較例3-6] 將實施例3-1所得之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氮氣體中 含有4體積%之氫氣體的氣氛下,以昇溫速度10°C/min加 熱至170°C,在170°C下保持1小時,藉由自然冷卻製得粉 末狀的觸媒。進行分析得到燃料電池用電極,評價其氧還 原能。結果如表4所不。 [比較例3-7] 將實施例3-1所得之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氮氣體中 含有4體積%之氫氣體的氣氛下,以昇溫速度l〇°C/rain加 熱至240°C,在240°C下保持1小時,藉由自然冷卻製得粉 末狀的觸媒。進行分析得到燃料電池用電極’評價其氧還 原能。結果如表4所示。 [比較例3-8] 將實施例3-1所得之粉末置入管狀爐內’在氮氣體中 含有4體積%之氫氣體的氣氛下,以昇溫速度l〇°C/min加 -74- 201141604 熱至3 00°C ’在3〇0。(:下保持1小時,藉由自 末狀的觸媒。進行分析得到燃料電池用電極 原能。結果如表4所示。 [比較例3-9] 將實施例3-1所得之粉末置入管狀爐內 含有4體積%之氫氣體的氣氛下,以昇溫速 熱至1200°C,在uOOt:下保持2小時,藉由 粉末狀的觸媒。進行分析得到燃料電池用電 還原能。結果如表4所示。 [比較例3-10] 將實施例3-1所得之粉末置入管狀爐內 含有4體積%之氫氣體的氣氛下,以昇溫速 熱至l4〇0°C,在1 400°C下保持2小時,藉由 粉末狀的觸媒。進行分析得到燃料電池用電 還原能。結果如表4所示。 [比較例3-11] 將實施例3-1所得之粉末置入管狀爐內 含有4體積%之氫氣體的氣氛下,以昇溫速 熱至160(TC,在1 600°C下保持2小時,藉由 粉末狀的觸媒。進行分析得到燃料電池用電 還原能。結果如表4所示。 冷卻製得粉 評價其氧還 ,在氮氣體中 "0(TC/h 加 i然冷卻製得 运,評價其氧 在氮氣體中 200°C/h 加 然冷卻製得 ,評價其氧 在氮氣體中 2 00°C/h 加 然冷卻製得 ,評價其氧 -75- 201141604 [陽極作製例4-1] 1. 陽極用油墨之調製 在純水50ml中加入載持鉑的碳(TEC10E60E、田中貴 金屬工業製)〇.6g與含有質子傳導性材料(NAFION(登錄商 標))0.25g的水溶液(5%NAFION(登錄商標)水溶液、和光純 藥工業製)5g,以超音波分散機(UT-106H型Sharp Manufacturing Systems公司製)混合1小時,調製陽極用油墨(4-1)。 2. 具有陽極觸媒層之電極之製作 將氣體擴散層(碳紙(TGP-H-060、東麗公司製))於丙酮 中浸漬30秒,進行脫脂後,經乾燥,接著在10%之聚四 氟乙烯(以下也稱爲「PTFE」)水溶液中浸漬30秒。 將浸漬物經室溫乾燥後,以3 50°C加熱1小時,得到 PTFE分散於碳紙內部,且具有撥水性的氣體拡散層(以下 也稱爲「GDL」)。 其次在5cmx5cm之大小的前述GDL表面,藉由自動 噴霧塗佈装置(san-ei-tech公司製),在80°C下塗佈上述陽 極用油墨(4-1)。重複噴霧塗佈,製作具有單位面積之鉑 (Pt)量爲lmg/cm2之陽極觸媒層(4-1)的電極。 [實施例4-1] 1.油墨之調製: 在2-丙醇25mL及蒸餾水25mL之混合液中加入上述 -76- 201141604 觸媒(l)0.355g與作爲電子傳導性材料之碳黑(KETJEN BLACK EC3 00J、LION公司製)〇.〇8875g,在添加含有質子 傳導性材料(NAFION(登錄商標))的水溶液(5%NAFION(登 錄商標)水溶液、和光純藥工業(股)製)4.67g,以超音波分 散機(UT-106H 型 Sharp Manufacturing Systems 公司製)將 此等混合1小時,調製陰極用油墨(4-1)。 2. 具有燃料電池用觸媒層之電極之製作; 其次,與陽極作製例 4-1同樣的方法製作,在 5cmx5cm之大小的前述GDL表面,藉由自動噴霧塗佈装 置(san-ei-tech公司製),在l〇〇°C下塗佈上述陰極用油墨 (4-1)。重複噴霧塗佈,製作觸媒(4-1)及碳黑之總量在每 單位面積具有5mg/Cm2之陰極觸媒層(4-1)的電極。 3. 膜電極接合體(以下也稱爲「MEA」)之製作; 電解質膜使用NAFION(登錄商標)膜N-212(DuP〇nt公 司製)。陰極使用在上述GDL表面具有陰極觸媒層(4-1)的 電極。陽極使用以陽極作製例4-1製作之在GDL表面具有 陽極觸媒層(4-1)的電極。如下述製作,在前述陰極及前述 陽極之間配置有前述電解質膜的燃料電池用膜電極接合體 (以下也稱爲「MEA」)。 首先,以前述陰極及前述陽極夾著前述電解質膜’使 用熱壓機使陰極觸媒層(4-1)及陽極觸媒層(4-1)密著於前 述電解質膜,以140 °C、3MPa熱壓黏6分鐘’製作 MEA(4-1)。 4. 單電池之製作; -77- 201141604 將上述MEA(4-1)以2個密封材(墊片)、2個附氣體流 路之分隔板、2片集電板及2個橡膠加熱器夾著’使用螺 拴固定,鎖緊以達所定的面壓(4N),製作固體高分子形燃 料電池之單電池(4-1)(25cm2) » 5.發電特性之評價(觸媒能之測定); 將上述6所製作的單電池(4-1),溫度調節爲90 °C,陽 極加濕器,溫度調節爲90°C,陰極加濕器,溫度調節成爲 50 °C。將作爲燃料之氫以流fi 1 L/分鐘供給陽極側,將作 爲氧化劑之氧以流量2L/分鐘供給陰極側,兩側均施加 300kPa之背壓的狀態下,測定單電池(4-1)之電流-電壓特 性。由所得之電流-電壓特性曲線計算得到最大輸出密度 。該最大輸出密度越大,表示MEA之觸媒能越高。MEA( 4-1)之觸媒能、即是最大輸出密度爲29mW/cm2。 [實施例4-2] 將實施例1-1製得之熱處理物(1),藉由行星球磨機 (fritsch公司製Premium7、自轉半徑:2.3cm、公轉半徑 :16.3 cm)如下述進行碎裂。 在可密閉之氧化錐硏磨機容器(容量45ml、內徑 45mm)的內部置入觸媒(l)〇.9g、直徑0.5mm之氧化錐球 (nikkato公司製)40g、2-丙醇(分散溶劑)7ml。使前述氧化 锆硏磨機容器密閉’使容器內部充分進行氬取代。其次, 以自轉轉數:700rpm、公轉轉數:3 50rpm、自轉離心加速 度:12.6G、公轉離心加速度:22.3G、碎裂時間:5分鐘 -78- 201141604 ,將熱處理物(1)碎裂得到觸媒(4-2)。 該碎裂後,前述各氧化鉻硏磨機容器進行水冷。水冷 後’將2-丙醇及觸媒(4-2)與氧化鉻球分離。再將2-丙醇 及觸媒(4-2)進行減壓過濾,使觸媒(4-2)與2-丙醇分離。 除了將觸媒(1)改爲觸媒(4-2)外,與實施例4-1同樣 操作,製作陰極觸媒層、MEA(MEA(4-2))及單電池(單電 池(4-2)),評價發電特性。MEA(4-2)之觸媒能、即最大輸 出密度爲76mW/cm2。 [實施例4_3] 除了將觸媒(1)改爲觸媒(2)外,與實施例4-1同樣操 作,製作陰極觸媒層、MEA(MEA(4-3))及單電池(單電池 (4-3)),評價發電特性。MEA(4-3)之觸媒能 '即最大輸出 密度爲 334mW/cm2 » [實施例4-4] 除了將熱處理物(2)改爲實施例1-2所得之熱處理物 (2)外,與實施例4-2同樣的操作得到觸媒(4-4)。 除了將觸媒(4-1)改爲觸媒(4-4)外,與實施例4-1同樣 操作,製作陰極觸媒層、MEA(MEA(4-4))及單電池(單電 池(4-4)),評價發電特性。MEA(4-4)之觸媒能、即最大輸 出密度爲520mW/cm2。 -79- 201141604 ® m 組成式 Til. 0(Α. πΝ0. 34〇〇· 98 |Ti〇. 95Fe0· 05CL 51Ν0.150L 55 τi〇. 93^e0. 07^1. 94^0. 05〇l. 22 Ti0i 95^0. 05^1. 36^7ϋ. 11〇1. 24 Til.〇〇C2. 3,lN〇. 43〇i. 36 Ti〇, 95pe0. 05^1. 05¾. 18¾. 83 Ti〇. 96pe0. 05^1.4^0.14〇1. 97 Ti〇. 93^0.07^2. 31^0. i4〇l. 24 氣體氣氛 4%Η2+Ν2 4%H2 + N2 Ar A r 4%H2 + N2 Oi 12; 4%H2+N2 1 Τττίΐ Ρ P P 〇◦ 〇〇 〇。 Ρ Ρ m 蝤 sJ? ο o o o U Ο o Ο ο ο 鏺 σ> CD σ> 00 lO CD CO σ> 腸 陽 <□ m m N 饀 M 氍 m M 线 涯 趣 喊 狴 m 狴 m m KJ KI 狴 扣 扣 扣 ίπ 扣 齡 in τ-Η 1 CNI CO γ LO CD op rH s rH t-H rH Ϊ r-i m 辑 辑 闺 握 揭 辑 辑 闺 卹 IK IK M - ▲ 佩 Ιϋ n -80- 201141604 11(墟|?#18__« 【S】 ill M a w 碱· > ΙΩ 00 CD 00 t-H 00 00 〇 〇 o 〇 〇 >- ^ 〇 蛏€ 酿g 碱\ J 00 CM 〇 (3^ t-H 00 CO 〇 寸 〇 ITD T-H o 〇 τΉ § H Ipr 裝s S C/3 醛 > m ^ m ^ tH o rH 〇 rH 寸 o T-l CM 00 ιο ⑦ tH 〇 ο Λ 辑 im CS1 CS3 m m fH CO CSJ 闺 佩 (NJ 苳 m im ΐγ CSJ 莩 m n ※氧還原電位E@0.05mA/cm2· ··氧氣氛之還原電流與 氮氣氛之還原電流,開始出現〇.〇 5m A/cm2以上差的電位 -81 - 201141604 【8】 »0.0 卜3 es 03 OS SOso 98Ό SOzs €8O3.0 i S0rt3 I S90 I zs 1 i vs ."&.0 98Όi Ls SOes SO 08Όi«2i 986 »s SO SO 3.0 5Ό SO SO i5.0 £·0 cs SO 3HM s>/ isq§ 篇® g 〇M ::-25552 5225 2225S5SS 2222522552^-22352 ^5" 3 ?222g I -lillllllillllllilllllslsslilssslssiilllll11§°I ||«3^332535353»Ι§53|^|32222§^333535^~2|=·3 111 = 一 2|3|0|||3。||^。5§|||。|^|5|5|_。|5|5||。|雪| ill。。 m IFTe £ ο〇ΓΜν£β<ο^τΛΓϊπβ'-Γ---'-®«,?ίβ^·οιονιη<οσϊ〇ιο·»ί·ιηιη«»5Γ>^·ΐΛΐΛ'<·〇(β(〇*-ιΝ r>«,<〇aj^feo 33 SSO ZSO ΖΒ5Ό osro 083 Ζ&&Ό 16Γ0 5.0 S3 ιβτο S3 53 5ro =ro sro ZBSO 5?0 li 1 畜COis ZSOisess SZ3 s··* ter° S3zss ε8·0 卜S0S8.D mBl-viO ZZSSO 3i 5.0 Z9S*0 ggyo «•2 al^ 遲 OBiM QBi-N §雄海*2 as塞M H^N 蓮 §斑猫*2 SIM giM iffi*z 目斑趙叼 隹-· 窗@級裘V: BMISMCm}雄 鬆袁級 靠IW5 |趙门 §靈*2 量越*2 _目雄泡*2 曙 ilr
目斑海*2 gl^ 8i^
SM 疆扭| ϋ il^ i —.E 雔您雔苕 蠢拓 蠢雪 趣营 1 蠢墓 1* 00ff 猫挺谐窖4 i 想起扭 li 猫看f i雪 M8®M · an^N «a®M · ^n-N B 猫 ffiu ·堪 hm · 0n^. 海坦扭 蠢-E 00P 讀垆 ita- 0&P 靈扭 海— 猫 H^ 泡君 海尝 Ito. 雔挺扭 ®iw4Q a坦Κ4α 泡埋担 n.s z-s s_s z-s o 3 0 2··° s sm s ε 3s 3 3 3 3 zrss 3 3 3 •s -·" •9 rs rs Z1S 35 z'szrs 0 z-s "5 N-s ns ns -•s z-s N-s z-s zlw n5 ^S1 03< S>1 ^^i5sovlp L3 ατρ 卜3 αί § dHl 卜3 di is ατρ £2 ατρns di 卜3 αί § ατρ RedTP δ·β dHl 卜2 ατρn3 dHl β L3 3/_細 is 器镅i疵装 oc> 9-1 ^.s 08> §·-s 玛9 3 s> s> s> s> ^re 69> s- 69> 0,',· § § Re δ is dTF dH! dH! αί ατρ αί ατρ ατρ dHF αί αί α.ΓΡ ατρ °·Ηα dT> sp dH! Ϊ2 MN 3-al ΪΝ dln ©^soepo is is 卜-8
Nop δρ tb ατρ αί ατρ τ« X s-ε τ« «»» ινε ιιε 震w ?18.i Tl§ z— ?ε 〒ε 〒ε ?ε 6ειε ®?c δΛ 8-ε ?c εε_« Ζ7ε ι?ε οε-ε SI0 ?ε ?ε ?" iszA X ΐε ι?ε --" ?ε βτε «το 丨ε —ε -ε —ε -ε -ε —ε το -82- 201141604
I IXIHHSA/ CSIEo/vlusi ill娜
o 2 ozsm SSS1WI
Ί— T— ^ CO <〇 co ie> cm ir> co Csi oi T-1 寸 ΙΟ CO LO iri CO CO CO <=><=><=> o o o CSJ CM CSJ 03 e> 〇> c> o
3/ε 0S 9 800 oa s u 21 CSI CM CM CN| CM csj CO GO CO CO C〇 G〇 us 10 tr> i〇 to C> C> Ο Ο O G» i?—
(11)霤-z(ss is (n)iKl oli 趙Kl (Π)霪INJ 3/1 0ΌΙ 0ΌΙ om 0.01 0.2 0° 囊 ita.魅营趙菪趣ssta. T— Ί— to 10 10 ir> to to 泰SIS 體_8頰暴邾 § is is is § llr~s 3/3
d!-p Q.H1 □.Hi dT!i □.Hi dlLL
-83- 201141604 表3、4中之簡略符號的意義如下述。
Acac :乙醯基丙酮
Ti-iP :鈦四異丙氧化物
TiAcac錯合物:鈦四乙醯丙酮
Zr-B :錐四丁氧化物
Ta-E:鉬五乙氧化物
Nb-E :鈮五乙氧化物 V-iP:釩氧三異丙氧化物(VO(O-iPrh) VAcac錯合物:釩乙醯丙酮(V(acac)3) 【圖式簡單說明】 [圖1]圖1係κ施例1-1之觸媒(1)之粉末X光繞射光 譜。 [圖2]圖2係實施例1-2之觸媒(2)之粉末X光繞射光 譜β [圖3]圖3係實施例1-3之觸媒(3)之粉末X光繞射光 譜。 [圖4]圖4係實施例1-4之觸媒(4)之粉末X光繞射光 [圖5]圖5係實施例1-5之觸媒(5)之粉末X光繞射光 譜。 [圖6]圖6係實施例丨-6之觸媒(6)之粉末X光繞射光 譜。 [圖7]圖7係實施例i-7之觸媒(7)之粉末X光繞射光 -84- 201141604 譜。 [圖8]圖8係實施例8之觸媒(8)之粉末X光繞射光譜 〇 [圖9]圖9係表示評價實施例2-1之燃料電池用電極 (1)之氧還原能的電流-電位曲線。 [圖10]圖10係表示評價實施例2-2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2)之氧還原能的電流-電位曲線 [圖11]圖11係表示評價實施例2-3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3)之氧還原能的電流-電位曲線。 [圖12]圖12係表示評價實施例2-4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4)之氧還原能的電流-電位曲線。 [圖13]圖13係表示評價實施例2-5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5)之氧還原能的電流-電位曲線。 [圖14]圖14係實施例3-1之觸媒之粉末X光繞射光 譜。 [圖15]圖15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1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16]圖16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2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17]圖17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3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18]圖18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4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19]圖19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5之燃料電池用電 -85- 201141604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20]圖20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6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21]圖21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7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22]圖22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8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23]圖23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9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24]圖24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11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25]圖25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12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26]圖26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13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27]圖27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14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28]圖28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15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29]圖29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16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30]圖30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17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31]圖31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18之燃料電池用電 -86- 201141604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32]圖32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19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33]圖33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20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34]圖34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2 1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35]圖35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 _22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3 6]圖36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 _23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37]圖37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_24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38]圖38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_25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39]圖39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_26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40]圖40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_27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41]圖41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_28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42]圖42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_29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43]圖43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_30之燃料電池用電 -87- 201141604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44]圖44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31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45]圖45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32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46]圖46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33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47]圖47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34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48]圖48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3 6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49]圖49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37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50]圖50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38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51]圖51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39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52]圖52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40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53]圖53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41 0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54]圖54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42燃料電池用電極 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55]圖55係表示評價實施例3-43燃料電池用電極 -88- 201141604 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56]圖56係表示評價比較例3-1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57]圖57係表示評價比較例3-2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58]圖58係表示評價比較例3-3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59]圖59係表示評價比較例3-4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圖60]圖60係表示評價比較例3-5之燃料電池用電 極之氧還原能的氧還原電流密度-電位曲線》 -89-
Claims (1)
- 201141604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種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含 有: 至少混合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含氮之有機化合物 及溶劑,得到觸媒前驅物溶液的步驟1; 由前述觸媒前驅物溶液中除去溶劑的步驟2;及 將步驟2所得之固形分殘渣以500〜11〇〇 °C的溫度熱 處理,得到電極觸媒的步驟3 : 其中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一部份或全部爲含 有作爲過渡金屬元素之選自週期表第4族及第5族元素之 至少1種過渡金屬元素Ml的化合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 造方法,其中前述過渡金屬元素Ml爲選自鈦、鉻、給、 鈮及鉅之至少1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 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1中,混合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 合物之溶液與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 造方法,其中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爲可與前述含有過渡 金屬之化合物中之過渡金屬共同形成螯合劑的化合物。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 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1中,再混合由具有二酮構造之化 合物所構成之沈澱抑制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 90 - 201141604 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1中,混合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 合物之溶液與前述沈澱抑制劑,接著混合前述含氮之有機 化合物。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 造方法,其中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之一部份爲含有 作爲過渡金屬元素之選自鐵、鎳 '鉻、鈷、釩及錳之至少 1種過渡金屬元素M2的化合物。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 造方法,其中前述含有過渡金屬之化合物爲選自金屬硝酸 鹽、金屬有機酸鹽、金屬酸氯化物、金屬烷氧化物、金屬 鹵化物、金屬過氯酸鹽及金屬次亞氯酸鹽所成群之1種類 以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製 造方法,其中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爲分子中具有胺基、 腈基、醯亞胺基、亞胺基、硝基、醯胺基、疊氮基、氮丙 啶基、偶氮基、異氰酸酯基、異硫氰酸酯基、肟基、重氮 基、亞硝基、及選自吡咯環、卟啉環、咪唑環、吡啶環、 嘧啶環、及吡嗪環之1種類以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 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含氮之有機化合物爲分子中具有選自 羥基、羧基、醛基、酸_化物基、磺酸基、磷酸基、酮基 、醚基及酯基之1種類以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 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3中,將前述固形分殘渣在含有 -91 - 201141604 1體積%以上100體積%以下之氫氣體的氣氛中熱處理。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之 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3爲將步驟2所得之固形分殘渣 以500〜ll〇〇°C的溫度熱處理,所得之熱處理物經碎裂得 到電極觸媒的步驟。 13. —種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其係將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之製造方法所製得的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其特徵 係構成該觸媒之過渡金屬元素、碳、氮及氧之原子數之比 (過渡金屬元素:碳:氮:氧)爲l:x:y:z(但是0<X客7 、0<yS2、0<z^3)。 14. 一種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其係將申請專利範圍 第7項之製造方法所製得的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其特徵 係構成該觸媒之過渡金屬元素Ml、過渡金屬元素M2、碳 、氮及氧之原子數之比(過渡金屬元素Ml:過渡金屬元素 M2:碳:氮:氧)爲(1-a): a: X: y: z(但是 0<aS0.5、 0<xS7、0<y$2、0<zS3)。 15· —種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 將含氮之有機化合物與分子中含有氧之過渡金屬化合物的 混合物,以500°C以上1 000°C以下的溫度熱處理。 16· —種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其係藉由申請專利範 圍第15項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之製造方法所製造的過 渡金屬碳氮氧化物,其特徵係該組成式爲以MCxNyOz(但 是Μ係過渡金屬元素,X、y、Z係表示原子數之比,且 0<xS5、0<yS2、0<zS3)表示者。 -92- 201141604 17. —種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其特徵係含有申請專 利範圍第1 6項之過渡金屬碳氮氧化物。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14或17項之燃料電池用 電極觸媒,其中以BET法所計算得到的比表面積爲30〜 350m2/g ° 19. 一種燃料電池用觸媒層,其特徵係含有如申請專 利範圍第13、14或17項之燃料電池用電極觸媒者。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燃料電池用觸媒層,其 係再含有電子傳導性粒子。 21. —種電極,其特徵係含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 之燃料電池用觸媒層與多孔質支持層。 22. —種膜電極接合體,其係具有陰極、陽極、配置 於前述陰極及前述陽極之間之電解質膜的膜電極接合體, 其特徵係前述陰極及/或前述陽極爲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 的電極。 23. —種燃料電池,其特徵係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22 項的膜電極接合體。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的燃料電池,其係固體高 分子形燃料電池。 2 5.~種物品,其特徵係具有選自發電機能、發光機 能、發熱機能、音響產生之機能、運動機能、顯示機能及 充電機能所成群之至少一機能的物品,且具備如申請專利 範圍第23項的燃料電池。 -9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28025 | 2010-02-10 | ||
JP2010251890 | 2010-11-10 | ||
JP2011006192 | 2011-01-1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41604A true TW201141604A (en) | 2011-12-01 |
Family
ID=44367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04276A TW201141604A (en) | 2010-02-10 | 2011-02-09 | Method for producing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method for producing transition metal oxycarbonitride,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and use thereof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36541B2 (zh) |
EP (1) | EP2535971B1 (zh) |
JP (2) | JP5828766B2 (zh) |
CN (1) | CN102754260B (zh) |
TW (1) | TW201141604A (zh) |
WO (1) | WO201109949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44281B1 (ja) * | 2011-01-14 | 2012-05-30 |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の製造方法、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およびその用途 |
US9118083B2 (en) | 2011-01-14 | 2015-08-25 | Showa Denko K.K | Method for producing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and uses thereof |
JP5108168B2 (ja) * | 2011-01-14 | 2012-12-26 |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の製造方法、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およびその用途 |
CN103380523B (zh) | 2011-02-21 | 2016-12-07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燃料电池用电极催化剂的制造方法 |
WO2012155092A2 (en) * | 2011-05-12 | 2012-11-15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Precursor formulation for battery active materials synthesis |
EP2732873B1 (en) * | 2011-07-14 | 2017-12-06 | Showa Denko K.K. |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and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fuel cell |
US9379390B2 (en) | 2011-08-09 | 2016-06-28 | Showa Denko K.K. | Process for producing catalyst for direct-liquid fuel cell, catalyst produced by the process and uses thereof |
US9947936B2 (en) | 2012-01-13 | 2018-04-17 | Showa Denko K.K. |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US9433933B2 (en) | 2012-01-18 | 2016-09-06 |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 Titania photocatalytic compound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
WO2013146453A1 (ja) | 2012-03-26 | 2013-10-03 |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の製造方法、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およびその用途 |
US20130288155A1 (en) * | 2012-04-30 | 2013-10-31 | Samsung Sdi Co., Ltd. | Support for electrode catalys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lectrode catalyst and fuel cell |
EP2874216B1 (en) * | 2012-07-11 | 2019-08-21 | Showa Denko K.K. | Method for operating fuel cell, and electric-power generating device |
CN102751512B (zh) * | 2012-07-29 | 2014-07-16 | 浙江大学 | 新型直接硼氢化钠燃料电池用Fe/N/C阴极生产技术 |
CN103295756B (zh) * | 2013-05-31 | 2016-05-04 | 西北师范大学 | 一种磁性氮掺杂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
JP5706596B1 (ja) * | 2013-07-12 | 2015-04-22 |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 酸素還元触媒およびその用途 |
EP3020475B1 (en) * | 2013-07-12 | 2020-04-01 | Showa Denko K.K. | Oxygen reducing catalyst, application thereof,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CN103506161B (zh) * | 2013-09-22 | 2015-10-14 | 青岛大学 | 石墨烯复合物、其在催化甲醇氧化中的应用、化学修饰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682382B (zh) * | 2013-12-11 | 2016-02-03 | 安徽理工大学 | 一种石墨烯改性的燃料电池负极催化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JP2015207469A (ja) * | 2014-04-21 | 2015-11-19 | 国立大学法人北海道大学 | 金属含有ナノ粒子の製造方法 |
CA2955205A1 (en) * | 2014-07-17 | 2016-01-21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 Heterostructures for ultra-active hydro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is |
CN104485464B (zh) * | 2014-12-11 | 2016-07-0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基于普鲁士蓝的燃料电池用Pt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CN105098199B (zh) * | 2015-06-12 | 2019-04-12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一种气体扩散层、制备方法以及一种金属空气电池 |
CN105206752B (zh) * | 2015-08-24 | 2017-11-28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阴极修饰材料及电池阴极修饰方法 |
TWI592213B (zh) | 2016-03-16 | 2017-07-21 | 國立清華大學 | 觸媒層及其製造方法、膜電極組及其製造方法與燃料電池 |
KR102096130B1 (ko) | 2016-05-02 | 2020-04-01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담체-나노입자 복합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촉매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JP6735163B2 (ja) * | 2016-06-22 | 2020-08-05 | 株式会社Adeka | バナジウム化合物、薄膜形成用原料及び薄膜の製造方法 |
CN109305916B (zh) * | 2017-07-28 | 2022-03-1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苯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WO2019142695A1 (ja) * | 2018-01-16 | 2019-07-25 |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 酸素還元触媒 |
CN108295855B (zh) * | 2018-01-31 | 2021-02-09 | 重庆大学 | 一种多级碳基铁镍氢氧化物的原位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
CN109346728A (zh) * | 2018-09-25 | 2019-02-15 |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 | 非贵金属催化电极、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KR102260508B1 (ko) * | 2019-12-10 | 2021-06-07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연료전지용 촉매, 이를 포함하는 연료전지용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막전극접합체 |
CN111384407B (zh) * | 2020-02-25 | 2022-04-0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金属单原子分散的有序介孔碳球的制备方法 |
CN111569855B (zh) * | 2020-05-25 | 2022-11-15 | 陕西科技大学 | Zif-8/c60复合物衍生非金属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JP6956968B1 (ja) * | 2020-06-23 | 2021-11-02 | 国立大学法人弘前大学 | 燃料電池用触媒、電極触媒層、膜電極接合体、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および、燃料電池用触媒の製造方法 |
CN113731469B (zh) * | 2021-09-13 | 2022-10-11 | 江南大学 | 一种用于催化氧化酯化反应的固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7019155B (zh) * | 2023-10-10 | 2023-12-29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兼具多酶催化活性的单原子缺陷碳量子点纳米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52664A (ja) | 1994-03-14 | 1995-10-03 | Texas Instr Japan Ltd | ゾルーゲル法による強誘電体膜の形成方法、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その原料溶液の調製方法及びその原料溶液 |
JP3587178B2 (ja) * | 2001-04-24 | 2004-11-10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表面改質された無機系酸化物及び無機系酸窒化物 |
CN1260842C (zh) | 2002-07-09 | 2006-06-21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燃料电池阴极非铂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US7125820B2 (en) | 2002-07-31 | 2006-10-24 | Ballard Power Systems Inc. | Non-noble metal 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
JP4463490B2 (ja) | 2003-03-31 | 2010-05-19 |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 遷移金属炭化物からなる電極触媒 |
JP3969658B2 (ja) | 2003-06-27 | 2007-09-05 | 純一 尾崎 |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それを用いた燃料電池および電極 |
JP2005347216A (ja) | 2004-06-07 | 2005-12-15 | Sharp Corp | 燃料電池 |
EP2273591B1 (en) * | 2005-03-30 | 2017-05-31 | Umicore Ag & Co. Kg | Ink for producing catalyst layers |
JP5055557B2 (ja) | 2005-12-19 | 2012-10-24 | 国立大学法人横浜国立大学 | 直接形燃料電池用酸素還元電極 |
CN101224421A (zh) | 2007-01-18 | 2008-07-2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炭载铂-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CA2680251A1 (en) | 2007-03-09 | 2008-09-18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y and fuel battery using the same |
KR20090130018A (ko) * | 2007-03-09 | 2009-12-17 |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변성 금속 착체 및 그의 용도 |
JP2008258150A (ja) | 2007-03-09 | 2008-10-23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 |
JP2008258152A (ja) * | 2007-03-09 | 2008-10-23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膜−電極接合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燃料電池 |
CN101674886A (zh) | 2007-03-09 | 2010-03-17 | 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 燃料电池用电极催化剂 |
JP2009023887A (ja) | 2007-07-20 | 2009-02-05 | Dainatsukusu:Kk | カーボン含有チタンオキシナイトライドと、それを用いた選択吸収膜および太陽光集熱器と、多孔体 |
KR101249215B1 (ko) | 2007-08-29 | 2013-04-03 | 쇼와 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전극 촉매층, 막전극 접합체 및 연료 전지 |
WO2009031383A1 (ja) * | 2007-09-07 | 2009-03-12 | Showa Denko K.K. | 触媒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用途 |
US8642495B2 (en) * | 2008-01-18 | 2014-02-04 | Showa Denko K.K. | Catalyst,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
JP5374387B2 (ja) * | 2008-01-18 | 2013-12-25 |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 触媒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用途 |
US8541334B2 (en) | 2008-02-20 | 2013-09-24 | Showa Denko K.K. | Catalyst carrier, catalys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JP5411123B2 (ja) | 2008-02-28 | 2014-02-12 |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用触媒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用途 |
JP5353287B2 (ja) | 2008-03-21 | 2013-11-27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電極触媒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極触媒 |
JP5475245B2 (ja) * | 2008-03-24 | 2014-04-16 |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 触媒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用途 |
CN103700867B (zh) * | 2008-03-24 | 2016-05-25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催化剂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其用途 |
US9118083B2 (en) * | 2011-01-14 | 2015-08-25 | Showa Denko K.K | Method for producing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and uses thereof |
CN103619477B (zh) * | 2011-06-14 | 2016-06-01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燃料电池用电极催化剂和其制造方法 |
EP2742999A4 (en) * | 2011-08-08 | 2015-04-08 | Showa Denko Kk |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REDOX CATALYST AND USE OF THE REDOX CATALYST |
-
2011
- 2011-02-09 US US13/577,843 patent/US913654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2-09 CN CN201180008291.3A patent/CN10275426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2-09 JP JP2011553848A patent/JP582876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2-09 WO PCT/JP2011/052689 patent/WO201109949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2-09 EP EP11742236.0A patent/EP2535971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1-02-09 TW TW100104276A patent/TW201141604A/zh unknown
-
2015
- 2015-07-28 JP JP2015148531A patent/JP606199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315568A1 (en) | 2012-12-13 |
EP2535971A1 (en) | 2012-12-19 |
JP2015233010A (ja) | 2015-12-24 |
US9136541B2 (en) | 2015-09-15 |
JP6061998B2 (ja) | 2017-01-18 |
EP2535971B1 (en) | 2018-10-24 |
JPWO2011099493A1 (ja) | 2013-06-13 |
WO2011099493A1 (ja) | 2011-08-18 |
CN102754260A (zh) | 2012-10-24 |
CN102754260B (zh) | 2015-07-22 |
EP2535971A4 (en) | 2015-07-29 |
JP5828766B2 (ja) | 2015-1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141604A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method for producing transition metal oxycarbonitride, fuel cell electrode catalyst and use thereof | |
JP5325355B2 (ja) |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の製造方法、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およびその用途 | |
JP5302468B2 (ja) | 酸素還元触媒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 | |
JP5153967B2 (ja) |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の製造方法 | |
JP5819280B2 (ja) |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およびその用途 | |
JP5255160B1 (ja) | 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2221928A (ja) | 電解質膜・触媒層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