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10376A -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solar cell - Google Patents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solar cell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10376A
TW201110376A TW099114960A TW99114960A TW201110376A TW 201110376 A TW201110376 A TW 201110376A TW 099114960 A TW099114960 A TW 099114960A TW 99114960 A TW99114960 A TW 99114960A TW 201110376 A TW201110376 A TW 20111037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basi
tunnel
ruthenium
german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4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07575B (zh
Inventor
Takashi Suemasu
Noritaka Usami
Original Assignee
Univ Tsukuba
Univ Tohok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 Tsukuba, Univ Tohoku filed Critical Univ Tsukuba
Publication of TW201110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0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75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757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25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L31/0264Inorganic materials
    • H01L31/032Inorganic materials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s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31/0272 - H01L31/031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367Substrates
    • H01L21/0237Materials
    • H01L21/02373Group 14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 H01L21/02381Silicon, silicon germanium, german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436Intermediate layers between substrates and deposited layers
    • H01L21/02439Materials
    • H01L21/02491Condu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518Deposited layers
    • H01L21/02521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518Deposited layers
    • H01L21/0257Doping during depositing
    • H01L21/02573Conductivity type
    • H01L21/02576N-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612Formation types
    • H01L21/02617Deposition types
    • H01L21/02631Physical deposition at reduced pressure, e.g. MBE, sputtering, evapo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31/072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eterojunction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Description

201110376 六、發明說明: 【,务明戶斤屬^_ ^^軒冷貝j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太 陽電池,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矽層及含有矽化鋇之層的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太陽電池。 C ^tr Ί 發明背景 使用含有Ba(鋇)及Si(矽)之BaSi層的太陽電池已被開 發(專利文獻1及2)。BaSi之能隙大於Si,藉於BaSi層加入 Sr(錄),可令能隙為適用於太陽電池之i.4ev。因此,可進 一步提高能量轉換效率。又,為了低成本化及薄膜化等, 最好形成玻璃基板等絕緣基板上之BaSi層。於非專利文獻1 中記載形成(111)配向於玻璃基板上之Si,作為於玻璃基板 上形成BaSi層之方法。專利文獻1、2及非專利文獻2記載於 (111)配向之Si上形成BaSi層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8-66719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2009/028560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 1】J.Appl.Phys.Vol. 88, 124 (2000) 【非專利文獻2】Jpn. J. Appl. Phys.,Vol. 43, No. 4A, L478 (2004) 201110376 【發明内容】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例如,若可實現使用具有pn接面之BaSi層的太陽電 池’則可進一步提高太陽電池的性能。但是,欲形成於Si 層上具有pn接面之BaSi層時,難以於Si層與BaSi層之間得到 良好之電氣接觸。如此,在矽層與含有矽化鋇之矽化物層 之間難以得到良好之電氣接觸。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課題作成者,且目的為提供可於 石夕層與含有矽化鋇之矽化物層之間得到良好之電氣接觸之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太陽電池。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係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矽層;中間矽化物層, 係設於前述矽層上’具有開口’含有矽化鋇;及上部矽化 物層,係覆蓋中間矽化物層’設置成透過前述開口連接於 妙層’彳參雜物濃度南於前述中間石夕化物層地含有石夕化鋇。 藉本發明’可於矽層與矽化物層之間得到良好之電氣接觸。 在上述構造中,可為前述開口之開口率〇·5以上、小於 1之構造。藉該構造,可進一步減低♦層與石夕化物層之接觸 電阻。 在上述構造中,前述矽層可為摻雜物濃度高於前述中 間石夕化物層之構造。 在上述構造中,前述矽層與前述上部矽化物層可為不 同導電型之構造。 201110376 在上述構造中 成隧道接面之構造 月'J述矽層與前述上部矽化物層可為形 在上述構造中 層可為由矽化鋇構成之構造 月j述中間矽化物層及前述上部矽化物 ••土 τ π 聰 开,屮日+ 、机故乃沄,包含:於矽層上, 中=有使前料層之表面露出之開口,且含㈣化鋇之 間石夕化物層的步驟;^覆蓋中間魏物層透過前述 2連接於料的方式,形祕㈣濃度高於前述中間石夕 層也3有石夕化鋇之上部石夕化物層的步驟;前述形成中 物層之㈣’係、㈣堆積於前料層_L,藉使前述 日貝與前述碎層反應形成前述中⑽化物層之步驟。藉本發 可於石夕層與石夕化物層之間得到良好之電氣接觸。 堯在上述構造中,前述形成上部矽化物層之步驟係藉將 〜、物石夕及鋇同時地蒸鑛於前述中間石夕化物層上及前述 石夕層上’形成前述上部矽化物層之步驟。 本發明係一種太陽電池,包含:♦層;隨道接面層, 係开y成於前述矽層上;pn接面,係形成於前述隧道接面層 上由含有石夕化鎖之石夕化物層構成;第1電極,係由前述石夕 層供給載子;及第2電極,係由前述矽化物層供給載子。藉 本發明’可於矽層與矽化物層之間得到良好之電氣接觸。 在上述構造中,可採用之構造係前述矽層為第1導電 型’前述隧道接面層包含:形成於前述矽層上之摻雜物濃 度商於前述矽層之前述第1導電塑的隧道矽層;及形成於前 述隧道矽層上,係前述第1導電型相反之導電型的第2導電 201110376 型’且含有⑦化觸㈣⑪化物層’前述⑪化物層形成於 前述随道接面層上’摻雜物濃度低於前㈣道料物層之 前述第2導電型且含有錢鋇之第冰化物層;及形成於前 述第2石夕化物層上,為前述第丄導電型且含有石夕化鎖之第i石夕 化物層。藉該構造,,單之層構造,可於⑪化物層内設 置pn接面。 在上述構造中,可為具備中間石夕化物層之結構,該中 間石夕化物層形成於前述料_與前述隧_化物層之界 面〃有使月述随道石夕層與前述随道石夕化物層直接連接之 開口’摻雜物濃度低於前述化物層,且含树化鎖。 藉》亥構&可進-步減低随道⑦層與随道⑪化物層之間的 接觸電阻。 在上述構造中’可為前述開口之開口率。5以上、小於 1之構造。藉該構造,可進—步減低㈣財化物層之接觸 電阻。 在上述構造中,前述石夕化物層可為由石夕化鎖構成之構 造。 、在上述構造中’前述魏物層可為㈣化錦鋇構成之 籌1^藉°亥構造,可提高太陽電池之轉換效率。 發明效果 ' ^發月可^供可於石夕層與含有碎化鋇之矽化物層 1付到良好之電氣接觸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以及 太㈣電池。 圖式簡單說明 201110376 第1圖是實施例1之太陽電池的截面圖。 第2圖是實施例1之太陽電池内之半導體層的能隙圖。 第3(a)圖及第3(b)圖是顯示比較例1之成膜方法的截面 圖。 第4(a)圖及第4(b)圖是顯示比較例2之成膜方法的截面 圖。 第5(a)圖是顯示比較例2之第4(a)圖中之模板BaSi層30 之XRD繞射圖案的圖。第5(b)圖是顯示比較例2之第4(b)圖 中之導電性BaSi層32之XRD繞射圖案的圖。 第6(a)圖是顯示比較例3之成膜方法的截面圖。第6(b) 圖是顯示以比較例3之方法成膜之試料之XRD繞射圖案的 圖。 第7(a)圖及第7(b)圖是顯示實施例2之成膜方法的圖。 第8圖是顯示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模之導電性B a S i層3 2 之XRD繞射圖案的圖。 第9(a)圖是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膜之試料的截面圖,第 9(b)圖是以比較例4之方法成膜之試料的截面圖。 第10圖是顯示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模之試料及以比較 例4之方法成模之試料的S i層1 〇與導電性B a S i層3 2間之電 流電壓特性的圖。 第11(a)圖是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膜之試料的截面圖,第 11(b)圖是顯示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膜之第2BaSi層18之XRD 繞射圖案的圖。 第12圖是使用實施例2之方法製造之太陽電池的截面 20111°376 圖。 第13圖是實施例3之太陽電池的截面圖。 第14(a)圖至第14(c)圖是顯示實施例3之太陽電池之製 造方法的截面圖(其1)。 第15(a)圖至第15(c)圖是顯示實施例3之太陽電池之製 造方法的截面圖(其2)。 第16圖是顯示由樣本A至C之Si層與導電性BaSi層之間 之電流電壓特徵的圖。 第17(a)圖至第17(c)圖分別是將樣本A至C之中間BaSi 層成膜後之表面的AFM影像。 第18(a)圖至第18(c)圖分別是假設為第17(a)圖至第17(c) 圖之截面的圖。 第19(a)圖及第19(b)圖是實施例5之太陽電池的截面 圖。 第20(a)圖及第20(b)圖是分別顯示對中間BaSi層之膜 厚之電阻及開口率的圖。 第21圖是顯示太陽電池之對串聯電阻之轉換效率及填 充因子的圖。 C實施方式3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 實施例1 第1圖是實施例1之太陽電池的截面圖。於具有第1導電 型(例如p型)之Si層10上,形成有隧道接面層16。較佳地, 201110376 si層10具有例如B(硼)、A1(銘)、Ga(鎵)等摻雜物,&層⑺ 之摻雜物濃度為例如IxlO16〜1乂10%111-3。8丨層1〇可使用例如 膜厚為數ΙΟΟμιη之Si基板,又,於玻璃基板等上形成之膜严 可使用例如50〜500nm之Si薄膜。 隨道接面層16包含隧道Si層12及隧道3以丨層14,隨道 Si層12及隧道BaSi層14形成隧道接面。隧道^層12形成於& 層1〇上,且係摻雜物濃度高於Si層10之第1導電型(例如p 型)。較佳地,隧道Si層12具有例如A1等之摻雜物,膜厚為 例如10〜50nm ’摻雜物濃度為例如lxl〇19〜ixl〇2〇cm·3。隧道 BaSi層14形成於隧道Si層12上,且係摻雜物濃度高於後述 第2BaSi層18之第2導電型(例如η型)。較佳地,隧道BaSi層 14具有例如Sb(銻)、As(砷)等之摻雜物,臈厚為例如 10〜50nm,摻雜物濃度為例如lxl〇19〜ixi〇2〇em-3。 於隧道接面層16上形成具有pn接面之BaSi層22,BaSi 層22包含形成於隧道接面層16上之第2導電型(例如n型)的 第2BaSi層18,及形成於第2BaSi層18上之第1導電型(例如ρ 型)的第IBaSi層20。第IBaSi層20與第2BaSi層18形成ρη接 面’較佳地’第2BaSi層18具有例如Sb、As等之摻雜物,膜 厚為例如500〜lOOOnrn ’摻雜物濃度為例如 lxlO16〜5xl016cnf3。較佳地,第IBaSi層20具有例如A1等之 摻雜物’膜厚為例如50〜lOOnm,摻雜物濃度為例如 5xl017〜5xl018cm-3。 於BaSi層22上形成有將載子供給於BaSi層22之第 IBaSi層20的第2電極24,較佳地,第2電極24由例如A1等金 201110376 屬構成’具有開口’以便讓光50透過。於§丨層ίο下形成有 將載子供給於Si層10之第1電極26,較佳地,第1電極26由 例如A1等金屬構成。 隧道BaSi層丨4、第2BaSi層1S、第汨说層2〇及在實施 例2中說明之中間BaSi層含有Ba及Si,係例如石夕化鋇層。石夕 化銷之化學计莖之組成為BaSi2 ’但亦可與化學計量之組成 不同。隧道BaSi層I4、第2BaSi層18、第iBaS丨層2〇及中間 BaSi層除了矽化鋇層以外,亦可包含例如^。即,亦可為 碎化鎖與石夕化錄之混晶。特別地’藉令隨道83|51層μ、第 2BaSi層18、第IBaSi層20及中間BaSi層為例如Β&〇 5δΓ〇 5% 層,可令能帶隙Eg為1.4eV。藉此,可提供更高效率且可薄 膜化之太陽電池。此外’亦可為矽化鳃以外之石夕化物與石夕 化鋇之混晶。例如’隧道BaSi層14、第2BaSi層18、第IBaSi 層20及中間BaSi層可含有Mg(鎂)或鈣((:幻等11族元素(即鹼 土類金屬元素),亦可為矽化鎂或矽化鈣與石夕化鋇等之混 晶。例如,亦可為含有至少矽化鋇之鹼土類金屬矽化物。 較佳地,隧道BaSi層14、第2BaSi層18、第iBaSi層20及中 間BaSi層適當地含有上述例示之元素,以形成適於太陽電 池之1.4〜1.7eV之能帶隙。 第2圖是實施例1之太陽電池内之半導體層的能隙圖, EF表示費米能階。Sl層10具有能帶隙Egj,BaSi層22具有能 帶隙Eg2。由於以能隙大之BaSi層22形成pn接面,故可提供 高效率且可薄膜化之太陽電池。 隧道Si層12之掺雜物濃度高於Si層1〇,且隧道BaSi層14 ⑧ 10 201110376 之摻雜物濃度高於第2BaSi層18。藉此,可藉隧道Si層12與 峻道BaSi層14形成隧道接面層16。載子可穿隧傳導隧道接 面層16,因此,Si層1〇與第2BaSi層18可歐姆接觸。 如專利文獻1及2,例如藉於(111)配向之Si層上形成 BaSi層,可得到高品質之Basi層。但是,已知的是直接於 Si層10上形成具有pn接面之BaSi層22時,Si層10與BaSi層22 間之接觸電阻變大。這是因為相對於Si層10之電子親和力 4-〇eV ’ BaSi層22之電子親和力3.3eV為小,於Si層10與BaSi 層22間形成對載子之障壁的緣故。 依據實施例1,於Si層10與具有pn接面之BaSi層22之 間’形成隧道接面層。藉此,可提高Si層10與BaSi層22之 間之電氣接觸特性。如此,可減低Si層1〇與BaSi層22之間 之接觸電阻。 又’為了形成隧道接面,較佳地,Si層10及隧道Si層12 之導電型是相同的(第1導電型),隧道Si層12之摻雜物濃度 高於&層10。又’較佳地,第2BaSi層18及隧道BaSi層14之 導電型是相同的(第2導電型),隧道BaSi層14之摻雜物濃度 南於第2BaSi層18。當於Si層10上設置隧道接面層16時,隧 道Si層12之導電型與Si層10相同,隧道BaSi層14為與Si層10 不同之導電型。因此,藉令隧道8&义層14上為與以層1〇不 同導電型之第2BaSi層18,令第iBaSi層20為與Si層10相同導 電型’可以簡單之層構造,將pn接面設於BaSi層22内。 在上述例子中,以P型作為第1導電型,以η型作為第1 導電型之相反導電型之第2導電型為例來說明,但亦可第i 201110376 導電型為P型,第2導電型為η型。但是,例如,藉非專利文 獻1之方法形成Si層1〇時,Si層10為ρ型則不佳。因此,使用 隧道接面使Si層1〇及具有pn接面之BaSi層22接觸時,較佳 地,Si層10侧之第2BaSi層18為η型,表面側之BaSi層22為ρ 型。因此,較佳地,第1導電型為P型,第2導電型為η型。 實施例2 實施例2是實施例1之隧道接面之構造及其製造方法的 例子。如實施例1般形成隧道接面時,以例如等於或小於大 約50nm分別形成隧道Si層12及隧道BaSi層14之膜厚。但 是,於Si層上難以形成換雜物濃度高且膜厚薄之高品質 BaSi層。實施例2是於Si層上形成薄之高品質BaSi層的例子。 首先,說明於Si層10a上形成高品質BaSi層32之比較例1 的成膜方法。第3(a)圖及第3 (b)圖是顯示比較例1之成膜方 法的截面圖。如第3(a)圖所示,使用蒸鍍法等於(lu)配向 之Si層10a上形成Ba層。此時,令基板溫度為si與Ba反應形 成矽化鋇之溫度’例如’令基板溫度為450〜700°C。Ba層33 與Si層10a反應形成模板BaSi層30,如此,使用RDE(反應性 沈積磊晶)法形成模板BaSi層30。使用MBE(分子束磊晶)法 於模板BaSl層30上形成已導入摻雜物之BaSi層32。 在比較例1中,由於以模板BaSi層30作為模板形成BaSi 層32故可形成咼品質之BaSi層32。但是,模板BaSi層30 未添加摻雜物,膜厚為大約2〇nme因此,BaSi層32與&層 l〇a之接觸電阻將抑地變大。又,為了職更高品質之 BaSi層32,亦可使用MBE法於模板BaSi層30上形成未摻雜 12 201110376
BaSi層於未摻雜BaS^上形成層η。此時,導電性
BaSi層32與Si層1()a之接觸電随會不利地更高。因此,檢討 在使用觀法形成模板邮層30時導入摻雜物,作為比較 例2。 第4⑷圖及第4(b)圖是顯示比較例:之賴方法的截面 圖。使用以(111)為主面之捧雜^口型^晶圓作為⑽收。 Si層l〇a之電洞濃度為大約6><1〇17咖_3。如第4⑷圖所示,於 Si層l〇a上蒸鑛Ba與Sb作為摻雜物。此時,令基板溫度為如 與Sb反應之溫度。藉此,形成模板BaSi層3〇。 模板BaSi層30之成膜條件如下。 成膜方法:RDE法 基板溫度:550°C Ba之成膜速度.1.55run/分 Sb晶格溫度:250°C 成膜時間:約5分鐘 如第4(b)圖所示,使用MBE法,於模板BaSi層30上蒸鍍 Ba及Si,將以Sb作為摻雜物之導電性BaSi層32成膜。 導電性BaSi層32之成膜條件如下。 成膜方法:MBE法 基板溫度:550°C Ba之成膜速度:2.6nm/分 Si之成膜速度:1.55nm/分 Sb晶格溫度:250°C 成膜時間:約60分鐘 13 201110376 又,藉令Sb晶格溫度為250。(:,得到大約l〇2Gcm_3之電 子濃度,作為後述實施例2之導電性BaSi層32。 第5(a)圖是顯示比較例2之第4(a)圖中之模板BaSi層3〇 之XRD(X射線繞射法)之繞射圖案的圖。如第5(a)圖所示, 觀測到相當於Si之(111)面之峰,但未觀測到BaSi2之(200)、 (4〇0)及(600)面之峰。藉此,可了解模板BaSi層30未成為所 謂良好之結晶。又,於Si(222)面之位置觀測到以(*)表示之 峰,但該峰(*)是藉多數次結晶面反射之峰,不是Si(222)面 之峰。第5(b)圖是顯示比較例2之第4(b)圊中之導電性BaSi 層32之XRD繞射圖案的圖《如第5(a)圖所示,觀測到相當於 Si之(111)面之峰,但未觀測到BaSi2之(200)、(400)及(6〇〇) 面之峰。藉此,可了解導電性BaSi層32未成為所謂良好之 結晶。 已了解的是如比較例2般,使用RDE法使摻雜物導入模 板BaSi層30時,模板BaSi層30及導電性BaSi層32之結晶性 劣化。在此’檢討使用MBE法將導電性BaSi層直接成膜於 Si層10a上,作為比較例3。 第6(a)圖是顯示比較例3之成膜方法之截面圖。如第6(a) 圖所示’與比較例2相同,使用MBE法,蒸鍍Sb、Ba及Si, 將以Sb為摻雜物之導電性BaSi層32直接成膜於Si層30上。 導電性BaSi層32之成膜條件如下。 成膜方法:MBE法
基板溫度:550°C
Ba之成膜速度:2.6nm/分 ⑧ 14 201110376
Si之成膜速度:1.55nm/分 Sb晶格溫度:250°C 成膜時間:約60分鐘 第6(b)圖是顯示以比較例3之方法成膜之試料之xrd繞 射圖案的圖。如第6(b)圖所示,觀測到相當於Si之(111)面之 峰,但未觀測到BaSi2之(200)、(4〇〇)及(600)面之峰。藉此, 了解到在比較例3中,導電性BaSi層32亦未成為所謂良好之 結晶。 如以上所述,為了使模板BaSi層30具有導電性,使捧 雜物導入模板BaSi層30時,如比較例1之第5(b)圖所示,無 法形成良好之導電性BaSi層32。另一方面,即使使導電性 BaSi層32直接形成於Si層10a上,如比較例2之第6(b)圖所 示,亦無法形成良好之導電性BaSi層32。以下,說明解決 如此課題之實施例2。 第7(a)圖及第7(b)圖是顯示實施例2之成膜方法的圖。 參照第7(a)圖,與比較例2相同,將Ba非常薄地蒸鑛於Si層 10a上。此時,令Ba與Si反應之溫度為基板溫度。藉此,形 成中間BaSi層28。 中間BaSi層28之成膜條件如下。 成膜方法:RDE法 基板溫度:550°C Ba之成膜速度:1.55nm/分 成膜時間:約〇.5分鐘 由於Ba之蒸鍍量非常小,Ba未覆蓋Si層l〇a之表面全 e: 15 201110376 體。因此’於Si層10a上,具有使Si層10a之表面露出之開口 29 ’形成有如與8丨之中間BaSi層28。 參照第7(b)圖’使用MBE法同時蒸鍍Sb、Ba&Si。藉 此,形成導電性BaSi層32,以覆蓋中間洳&層28,且透^ 開口 29連接於&層10a。 導電性BaSi層32之成膜條件如下。 成膜方法:MBE法 基板溫度:550°C Ba之成膜速度:2.6nm/分 Si之成膜速度:1.55nm/分 Sb晶格溫度:250°C 成膜時間:約60分鐘 如此,藉Sb亦同時成膜,可以Sb作為摻雜物,導入導 電性BaSi層32。 第8圖是顯示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膜之導電性3以丨層32 之XRD繞射圖案的圖。觀測到BaSi2之(200)、(4〇〇)及(6〇〇) 面之峰,這表示於(111)配向之Si層上,形成有01軸配向之 BaSi2層。如此,可成膜具有良好結晶性之導電性BaSi層32。 接著,測定Si層l〇a與導電性BaSi層32之間的接觸特 性。第9(a)圖是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膜之試料的截面圖,第 9(b)圖是以比較例4之方法成膜之s式料的截面圖。如第9(a) 圖所示,於p型Si層l〇a上形成高濃度Si層12a,於高濃度以 層12a上,與第7(a)圖及第7(b)圖相同地形成中間Basi層28, 且於中間BaSi層28上形成導電性BaSi層32。Si層l〇a是電洞 201110376 濃度為大約6xl017cm_3之B摻雜(111)基板。 高濃度Si層12a之成膜條件如下。
成膜方法:MBE法 基板溫度:700°C 摻雜物:同時地蒸鍍B、Si與HB〇3 高濃度Si層12a之電洞濃度為大約5xl019cm·3,膜厚為 70nm。中間BaSi層28之成膜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導電性 BaSi層32成膜時之基板溫度、Ba及Si之成膜速度、Sb晶格 溫度與第7(b)圖相同。導電性BaSi層32之成膜時間設定為使 膜厚成為l4〇nm。表1是顯示以實施例2之方法製作之試料之 各層的摻雜物、導電型、載子濃度及膜厚的表。又,中間 BaSi層28之膜厚是由成膜時間推定之膜厚。 【表1】 層名 摻雜物 導電型 濃度 膜厚 導電性BaSi層32 Sb η 102Ucm-3 140nm 中間BaSi層28 未摻雜 η 10l6cm·3 lnm 高濃度Si層12a B Ρ 5xlOl9cm*3 70nm Si 層 10a B Ρ 6xl〇17cm*3 - 如第9(b)圖所示’在比較例4中,於Si層l〇a上形成模板 BaSi層30、於模板BaSi層30上形成未摻雜BaSi層35、於未 掺雜BaSi層35上形成導電性BaSi層32。Si層10a是電洞濃度 為大約6xl017cm·3之B摻雜(111)基板。 模板BaSi層30之成膜條件如下。 成膜方法:RDE法
基板溫度:550°C
Ba之成膜速度:1.55nm/分 17 201110376 成膜時間:設定為使膜厚成為20nm 未摻雜BaSi層35之成膜條件如下。 成膜方法:MBE法 基板溫度:550°C Ba之成膜速度:2.6nm/分 Si之成膜速度:1.55nm/分 成膜時間:約60分鐘 於未摻雜BaSi層35刻意地不摻雜,以霍爾效應測定電 子濃度為大約l〇16cm_3。 導電性BaSi層32之成膜條件如下。 成膜方法:MBE法 基板溫度:550°C Ba之成膜速度:2.6nm/分 Si之成膜速度:1.55nm/分 Sb晶格溫度:250°C 成膜時間:約60分鐘 表2是顯示以比較例4之方法製作之試料之各層的摻雜 物、導電型、載子濃度及膜厚的表。 【表2】 層名 摻雜物 導電型 濃度 膜厚 導電性BaSi層32 Sb η 102°cm-3 60nm 未摻雜BaSi層35 未摻雜 η 10l6cm·3 220nm 模板BaSi層30 未摻雜 η 10l6cm·3 20nm Si 層 10a B Ρ 6xlOl7cm·3 - 第10圖是顯示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膜之第9(a)圖之試料 ⑧ 18 201110376 及以比較例4之方法成膜之第9(b)圖之試料之Si層10a與導 電性BaSi層32間之電流電壓特性的圖。如第10圖所示,在 比較例4中,電流電壓特性為整流特性。另一方面’在實施 例2中,得到歐姆特性。如此,在實施例2中,流過隧道接 面層16之電流顯示歐姆特性,可於導電性BaSi層32與Si層 10a之間得到良好之接觸特性。 接著,使用實施例2之成膜方法,形成隧道接面構造。 第11(a)圖是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膜之試料的截面圖。在實施 例2中,於P型之Si層10上形成隧道Si層12,於隧道Si層12 上形成中間BaSi層28,於中間BaSi層28上形成隧道BaSi層 14,於隧道BaSi層14上形成第2BaSi層18。Si層10是電洞濃 度為大約6xl017cnT3之B摻雜(111)基板。隧道Si層12之摻雜 物為B,電洞濃度為大約5xl019cm·3,膜厚為70nm。隧道Si 層12之成膜條件與第9(a)圖之高濃度Si層12a相同,中間 BaSi層28之膜厚為大約lnm,中間BaSi層28之成膜條件與第 9(a)圖相同。隧道BaSi層14之摻雜物為Sb,電洞濃度為大約 102()cm·3,膜厚為140nm。隧道BaSi層14之成膜條件與第9(b) 圖之導電性BaSi層32相同。第2BaSi層18刻意地不摻雜,電 洞濃度為大約l〇l6cm·3,膜厚為520nm。 第2BaSi層18之成膜條件如下。 成膜方法:MBE法 基板溫度:550°C Ba之成膜速度:2.6nm/分 Si之成膜速度:1.55nm/分 19 201110376 成膜時間:約60分鐘 第11(b)圖是顯示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膜之第2BaSl層18 之XRD繞射圖案的圖。如第11(b)圖所示,觀測到BaSl2之 (200)、(400)及(600)面之峰,如此,在實施例2中,可成膜 具有良好結晶性之第2BaSi層18。 第12圖是以實施例2之方法製造之太陽電池的截面 圖。如第12圖所示,與實施例1比較,以實施例2之方法製 造之太陽電池於隧道Si層12上形成有具有開口之中間BaSi 層28。其他構造與實施例1相同,省略說明。以實施例2之 方法製造之太陽電池係例如如下地製造,於第11(a)圖之第 2BaSi層18上形成第IBaSi層20,於第IBaSi層20上形成第2 電極24,於Si層10之下形成第1電極26。 在實施例2中,如第7(a)圖所示,於第12圖中之隧道Si 層12(在第7(a)圖中相當於Si層10a)上,形成具有使随道Si 層12之表面露出之開口29的中間BaSi層28。此時,於中間 BaSi層28不添加摻雜物。藉此,於si層l〇a上,可形成〇1轴 配向之中間BaSi層28。如第7(b)圖所示,形成第12圖中之隧 道BaSi層14(在第7(b)圖中相當於導電性BaSi層32) ’以覆蓋 中間BaSi層28’透過開口 29連接於Si層10a。此時,隧道BaSi 層14亦於橫方向成長,以堵塞開口29。藉此,中間8以;層 28於模板形成結晶性佳之隧道BaS^ 14。換言之,於隧道 Si層12與隧道BaSi層14之界面形成具有使隧道&層12與隧 道BaSi層14直接連接之開口 29之中間8沾丨層28。因此由 於隧道BaSi層14透過開口 29直接連接隧道&層12,所以如 20 201110376 第10圖所示’可使隧道Si層12與隧道BaSi層14之接觸特性 良好。又,若中間BaSi層28之摻雜物濃度低於導電性BaSi 層32則較佳。開口29可為貫通中間BaSi層28之孔,亦可是 多數形成島狀之BaSi間的空間。 在此,較佳地,如第7(a)圖所示’使Ba堆積於第12圖中 之隧道Si層12上,藉使Ba與隧道Si層12反應,形成中間BaSi 層28,使Ba與Si反應之溫度以450°C〜700°C為佳。又,較佳 地,如第7(b)圖所示’藉將撸雜物(例如Sb)、Si及Ba蒸錢於 中間BaSi層28上及隧道Si層12上,形成第12圖中之随道 層14。此外,在實施例2之第7(a)圖中,為了形成中間BaSi 層28,在將Ba27蒸鍍於隧道Si層12上時,令基板溫度為如 與Si反應之溫度,但是亦可在蒸鍍,使基板溫度上升, 使Ba與Si反應。又,在實施例2中,使用Sb作為η型摻雜物, 但是亦可使用As等。雖然使用Β作為Ρ型摻雜物,但是亦可 使用A1等。此外,如在實施例1中說明者,Basi層亦可包含 Sr等II族元素(即鹼土類金屬元件)。 實施例3 第13圖是實施例3之太陽電池的截面圖。如第13圖所 示’於絕緣基板40上形成導電層42,於導電層42上形成Si 層10,於導電層42上形成第1電極26,其他構造與實施例1 或實施例2相同,省略說明。絕緣基板4〇可使用,例如玻璃 基板、Si〇2等氧化石夕基板、或其他絕緣基板。導電層42可 使用添加有A1之ZnO(氧化鋅)等之金屬層等,導電層42之膜 厚可為例如500〜lOOOnm。Si層1 〇可為例如⑴配向之多晶 21 201110376
Si層或單晶Si層’膜厚可為例如5〇〜5〇〇nm。 接著,使用第14(a)圖至第15(c)圖,說明實施例3之太 陽電池之製造方法的一例。參照第14(幻圖,於為Si〇2基板 之絕緣基板40上’形成為摻雜a丨之Zn〇層的導電層42。於 導電層42上形成A1層44,於A1層44上形成非晶質Si層46。 如此’於A1層44等之晶格常數與以不同之層上形成Si層時, 成為非晶質Si層。 參照第14(b)圖’藉於氮環境氣體中,以500〇C過熱大約 10小時,非晶質Si層46與A1層44交換。藉該處理,導電層 42不變質。另一方面,於導電層42上形成(111)配向之多晶 Si層10,於Si層10上形成A1層48。如第14(c)圖所示,去除 A1 層 48。 如第15(a)圖所示,於Si層1〇上,與實施例1或實施例2 同樣地’形成隧道接面層16、第2BaSi層18及第IBaSi層20。 如第15(b)圖所示,選擇性地去除第iBaSi層20至Si層10,形 成開口52。如第15(c)圖所示,於開口 52之底面之導電層42 上,形成第1電極26,於第IBaSi層20上形成第2電極24。藉 以上方式’完成如第13圖之實施例3的太陽電池。 在實施例3中’於絕緣基板4〇與si層1〇之間設置導電層 42 ’第1電極26透過導電層42供給載子於Si層10。藉此,如 非專利文獻1所述’即使於絕緣基板40上形成Si層10時,亦 可簡單地形成將載子供給於Si層10之第1電極26。 實施例4 實施例4是改變實施例2之第7(a)圖及第7(b)圖中中間 ⑧ 22 201110376
BaSi層之膜厚的例子。樣本A至C(樣本A及B係實施例4相當) 中之中間BaSi層28的成膜時間分別為0.5分鐘、1分鐘及5分 鐘。結果,由樣本A至C之成膜速度計算之中間BaSi層28的 膜厚相當於卜2及10nm。其他成膜條件與第7(a)圖及第7(b) 圖相同。表3是歸納樣本A至C之條件的表。 【表3】 樣本A 樣本B 樣本C 中間BaSi層28之成膜時間 0.5分鐘 1.0分鐘 5.0分鐘 中間BaSi層28之膜厚 lnm 2nm 10nm 第16圖是顯示樣本A至C之Si層10a與導電性BaSi層32 間之電流電壓特性的圖。實線為樣本A,短劃線為樣本b、 虛線為C的測定結果。在第16圖中,每一樣本a至c之多數 曲線是分別測定多數樣本之結果。如第16圖所示,樣本a 之電流電壓特性接近歐姆特性。樣本B之電流電壓特性接近 歐姆特性,但電阻比樣本八高。樣本c之電流電壓特性係電 阻再升高。 第17(a)圖至第i7(c)圖分別是將樣本a至c之中間Basi 層28成膜後(第7(a)圖之狀態)之表面的AFM(原子力顯微鏡) 影像。第18(a)圖至第18(c)圖分別是假設為第17(幻圖至第 17(c)圖之截面的圖。在第17(a)圖中,對比急劇變化之區域 分散,該區域可視為BaSi之島9〇。又,黑線狀之區域92可 視為基板之階部。如第18(a)圖所示,在樣本八中,可視為 於高濃度Si層12a上’中間哪層28之核分散作為島9〇的狀 態。在該狀態下,於中間BaSi層28間存在大的開口。因此, 23 201110376 當將導電性BaS·2成膜時,高濃度與導電性BaSi 層32直接接觸之面積變大。因此,如第16圖之實線所示, 樣本A之電阻小。 在第17(b)圖中’視為BaSi之島9〇之區域的密度為高, 亦有島90互相接觸之場所。如第18(b)圖所示,在樣本B中, 可視為正在由高濃度Si層12a上之中間BaSi層28之核開始橫 方向之成長,島狀之尚濃度&層123變大,島與島互相接 觸,成長為更大之島的狀態。在該狀態下,中間BaSi層28 間之開口變小。因此,當將導電性BaSi層32成膜時,高濃 度Si層12a與導電性BaSi層32直接接觸之面積比第18(a)圖 小。因此,如第16圖之短劃線所示,樣本B之電阻稍微變高。 在第17(c)圖中’幾乎未觀察到被視為Basi之島的區 域,如第18(c)圖所示,可视為在樣本c中,高濃度Si層12a 上之中間BaSi層28成為於橫方向連續之狀態。在該狀態 下,未摻雜之中間BaSi層28於高濃度Si層12a與導電性BaSi 層32之間連續地形成。拉長中間BaSi層28之成膜時間時, 中間BaSi層28之膜厚變厚。因此,如第16圖之虛線所示, 樣本C之電阻變高。 如上所述,確認可藉於Si層10a形成具有使層表面露出 之開口 29的中間BaSi層28 ’減低Si層10a與導電性BaSi層32 之接觸電阻。又,由第16圖可知’為了減低接觸電阻’較 佳地,形成第7⑷圖中之中間BaSi層28之步驟中之中間BaSi 層28的成膜時間係以成膜速度換算中間BaSi層28之膜厚成 為2nm以下之時間’更佳地為Inm以下。又’成膜速度換算 ⑧ 24 201110376 是指以成膜時間=膜厚/成膜速度算出之成膜時間。 實施例5 實施例5是串列型太陽電池之例子。第19(a)圖及第19(b) 圖是實施例5之太陽電池的載面圖。在第19(a)圖之例子中, Si層10具有η型第2Si層64、及於η型第2Si層64上形成p型第 lSi層62。於p型第isi層62上,形成與實施例1至4同樣之隧 道接面層16及BaSi層22。隧道接面層16具有形成於p型第 lSi層62上之p型隧道Si層12、及形成於隧道Si層12上之n型 隧道BaSi層14。BaSi層22具有形成於隧道BaSi層14上之η型 第2BaSi層18、及形成於第2BaSi層18上之ρ型第iBaSi層 20。於BaSi層22上,形成由BaSi層22之第IBaSi層20供給載 子的第2電極24。Si層10之第2Si層64下方,形成由&層10 供給載子之第1電極26。Si層10之膜厚為例如由別卜爪至 200μιη,BaSi層22之膜厚為例如Ιμηι至2μηι。 在第19(b)圖之例子中’ Si層10b具有ρ型第2Si層64b、 及形成於ρ型第2Si層64b上之η型第1 Si層62b。於η型第1 Si 層62b上,形成與實施例1至4同樣之隧道接面層 層22b。隧道接面層16b具有形成於n型第iSi層62b上之n型 隧道Si層12b、及形成於隧道Si層12b上之ρ型隧道BaSi層 14b。BaSi層22b具有形成於隨道BaSi層14b上之ρ型第2BaSi 層18b、及形成於第2BaSi層18b上之η型第IBaSi層20b。 又,在第19(a)圖及第19(b)圖中’亦可於隧道8丨層12與 隧道BaSi層14之間’形成與實施例2至實施例4相同之中間 BaSi層 28。 25 201110376 依據實施例5,Si層10具有Pn接面。藉此,即使於&層 10中亦可產生光電動勢,可具有作為太陽電池之機能。如 前所述,BaSi層22之能隙比Si大。因此,藉BaSi層22將波長 短之光轉換成電能,藉Si層將波長長之光轉換成電能。藉 此可實現光電效率高之太陽電池。 較佳地,第ISi層62於與隧道Si層12之間未插置pn接 面,且係與隧道Si層丨2相同之導電型。即,較佳地,第 層64為第2導電型,第ISi層62為第1導電型時,第2BaSi層 18為第2導電型,第IBaSi層20為第1導電型。 實施例6 實施例6是由實施例4之結果求得較佳開口率之例子。 第20(a)圖及第20(b)圖是分別顯示對中間BaSi層28之膜厚 之電阻及開口率的圖。在第20(a)圖中’縱轴是由第16圖之 電壓電流特性求得之每單位截面積的電阻’電阻值是由施 加0.1V電壓時之電流密度算出。中間BaSi層28之膜厚為1、 2及l〇nm時之圖形分別對應於實施例4之樣本A、B及C。第 20(b)圖是由第17(a)圖至第17(c)圖求得之開口率。在第18(a) 圖及第18(b)圖中,令被覆隧道Si層12上之中間BaSi層28之 被覆部與被覆部之間的非被覆區域為開口。開口率表示開 口對全體面積之面積。在第2〇(b)圖中’除了實施例之樣本 A至C以外,分別製作中間BaSi層28之膜厚為Onm(不形成中 間BaSi層28)之樣本、6nm之樣本,測定開口率。 檢討對中間BaSi層28之膜厚的開口率。由第17(a)圖至 第17(c)圖之AFM影像’中間BaSi層28之成長不是階梯流動 26 201110376 (step-flow)成長,是島成長。為了簡化,可將島視為具有底 面半徑R、高度Η之圓錐。 此時,1個島之體積Vi以下式表示。
Vi=(l/3)nR2H 島之數目為N時,中間BaSi層28之體積V以下式表示。 ν=(1/3)πΚ2ΗΝ 中間BaSi層28之體積由於與Ba之供給量成正比,故與 時間成正比。因此,令比例常數為C、時間為t,以下式表 示。
V=Ct=(l/3^R2HN 因此, NR2〇ct/H(t)。 又,中間BaSi層28之島的高度依據Ba朝Si之擴散(Si或 朝Ba之擴散)來決定。因此,由結晶成長中之原子擴散模 型,以下式表示。
Hoc^t 中間BaSi層28之島覆蓋矽層表面之比例(1-開口率)以 NR2表示。因此, (1-開口率)=NR2〇c,t〇c,(中間BaSi層 28之膜厚)。 第20(b)圖之短劃線是配合實驗值(黑圓點),使用上述 模型式畫出之曲線。 第21圖是顯示太陽電池之對串聯電阻之轉換效率及曲 線因子(填充因子)的圖。第21圖是依據發明人之經驗,顯示 一般太陽電池中之轉換效率及曲線因子。如第21圖所示, 27 201110376 串聯電阻變大時’轉換效率及曲線因子劣化。在第2i圖之 例子中,串聯電阻為1Qcm\,轉換效率劣化大約2%。如 此串聯電阻越小越好。含有太陽電池之半導體裝置中之 串聯電’其半導體與電極之制電岐半導體本身之電 阻的影響大。例如’半導體與電極之接觸電阻及半導體本 身之電阻存在大約lQem2。為了财層(例如高濃度&層i2a) 與矽化物層(例如導電性83&層32)之間的接觸電阻不影響 太陽電池等之半導體裝置的特性,較佳地,矽層與矽化物 層之間的接觸電阻為比1 Qcm\j、!位數之〇 i Qcm2以下。 由第20(a)圖可知,樣本3中之電阻是大約〇 lficni2。因 此,由第20(b)圖可知,較佳地,開口率為〇 5以上。此外, 為了使矽層與矽化物層之間的接觸電阻更小,較佳地,如 第20(a)圖之樣本A所示,電阻為〇.〇3Qcm2。因此,由第20(b) 圖可知,較佳地,開口率為0.7以上。 開口率為1時’於南濃度Si層12a上,未全部形成中間 BaSi層28。因此,如第6(b)圖所示,高濃度BaSi層32之結晶 性變差。另一方面,若於高濃度Si層12a上形成微量之中間 BaSi層28 ’則高濃度BaSi層32結晶性更佳地形成於中間 BaSi層28之島的核。因此,開口率以小於1為佳。 如上所述,若為實施例2至實施例4及實施例6之太陽電 池,則含有矽化鋇之中間矽化物層(例如中間BaSi層28)設於 矽層(例如高濃度Si層12a)上,具有開口。摻雜物濃度高於 中間矽化物層,含有矽化鋇之上部矽化物層(例如高濃度 BaSi層32)設置成覆蓋中間矽化物層,透過開口連接於石夕 ⑧ 28 201110376 層。藉此,可於矽層與上部矽化物層之間得到良奸之電氣 接觸。 又,如實施例6所示,中間石夕化物層具有之開〇的開口 率以0·5以上、小於1為佳,且以〇.7以上、小於1更佳。 此外,碎層以捧雜物;辰度尚於如述中間砂化物芦為 佳。又,石夕層與上部石夕化物層為了形成隨道接面層,較佳 地,矽層與上部矽化物層為不同之導電型。 在以上實施例中,說明太陽電池作為半導體裝置之__ 例,但是,若是於矽層上形成矽化物層之半導體|置,則 例如電晶體專亦可。 使鋇於矽層上堆積, 又,如實施例2之第7(a)圖所示,以 藉使鋇與矽層反應形成中間矽化物層之方法為例,作為中 間石夕化物層之形成方法來說明。此外’藉將摻雜物、;g夕及 鋇同時蒸鑛於中間矽化物層上及矽層上,形成上部石夕化物 層之方法,作為第7(b)圖形成上部石夕化物層之方法來說明。 除了該方法以外’中間矽化物層及上部矽化物層亦可使用 濺鍍法或CVD(化學蒸氣沈積法)形成。 此外,如實施例1所示,太陽電池具有矽層(例如Si層 10)、形成於矽層上之隧道接面層、及形成於隧道接面層上 且由含有矽化鋇之矽化物層(例如如以層22)構成之pn接 面。如此,藉具有隧道接面,可減低矽層與矽化物層之接 觸電阻。 另外,為了形成隧道接面,較佳地,隧道接面層包含 推雜物濃度高於矽層之且為與矽層相同導電型(第1導電型) 29 201110376 之隨道碎層(例如随道s,2);及形成於随_層上為與 第1導電型相反之導電型(第2導電型)且含㈣化鋇的隧道 石夕化物層(例㈣道㈣丨層14)。又,随道接面層包切化物 層形成於隨道接面層,_物濃度低㈣道魏物層,為 第1導電型且含有石夕化鋇W第2石夕化物層(例如第犯说層 18) ’及形成於第2破化物層上,為第丨導電型且含有石夕化鎖 的第1石夕化物層(例如第lBaSi層)。 較佳地’⑪化物層由⑦化鋇構成(例如,在包含摻雜物 等不純物之範圍中形成為魏鋇之結晶卜又,為了提高太 陽電池之轉換效率,較佳地,切化續構成(例如 ,在包 含穆雜物等不純物之範圍中形成㈣化㈣之結晶)。 以上,詳述了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但本發明不限於 特定之實施例,在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本發明要旨之範 圍内,可有種種變形、變更。 C圖式簡翠說明】 第1圖是實施例1之太陽電池的截面圖。 第2圖是實施例1之太陽電池内之半導體層的能隙圖。 第3(a)圖及第3(b)圖是顯示比較例1之成膜方法的截面 圖。 第4(a)圖及第4(b)圖是顯示比較例2之成膜方法的截面 圖。 第5(a)圖是顯示比較例2之第4(a)圖中之模板BaSi層30 之XRD繞射圖案的圖。第5(b)圖是顯示比較例2之第4(b)圖 _之導電性BaSi層32之XRD繞射圖案的圖。 ⑧ 30 201110376 第6(a)圖是顯示比較例3之成膜方法的截面圖。第6(b)圖 是顯示以比較例3之方法成膜之試料之XRD繞射圖案的圖。 第7(a)圖及第7(b)圖是顯示實施例2之成膜方法的圖。 第8圖是顯示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模之導電性Basi層32 之XRD繞射圖案的圖。 第9(a)圖是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膜之試料的截面圖,第 9(b)圖是以比較例4之方法成膜之試料的截面圖。 第10圖是顯不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模之試料及以比較 例4之方法成模之試料的Si層10與導電性8“丨層32間之電 流電壓特性的圖。 第11(a)圖是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膜之試料的截面圖,第 11(b)圖是顯示以實施例2之方法成膜之第23&&層18之乂&〇 繞射圖案的圖。 第12圖是使用實施例2之方法製造之太陽電池的截面 圖。 第13圖是實施例3之太陽電池的截面圖。 第14(a)圖至第14(c)圖是顯示實施例3之太陽電也之製 造方法的截面圖(其1)。 第15(a)圖至第15(c)圖是顯示實施例3之太陽電、也之製 造方法的載面圖(其2)。 第16圖是顯示由樣本A至C之Si層與導電性BaSi層之門 之電流電壓特徵的圖。 第17(a)圖至第H(c)圖分別是將樣本a至c之中間BaS· 層成膜後之表面的AFM影像。 31 201110376 第18(a)圖至第18(c)圖分別是假設為第17(a)圖至第17(c) 圖之截面的圖。 第19(a)圖及第19(b)圖是實施例5之太陽電池的截面 圖。 第20(a)圖及第20(b)圖是分別顯示對中間BaSi層之膜 厚之電阻及開口率的圖。 第21圖是顯示太陽電池之對串聯電阻之轉換效率及填 充因子的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10a, 10b... Si 層 33_..Ba 層 12,12b...隧道 Si 層 35...未摻雜BaSi層 12a...高濃度Si層 40...絕緣基板 14,1413...隧道8&81層 42...導電層 16,16b...随道接面層 44...A1 層 18,18b...^2BaSi>f 46...非晶質Si層 20,20b...第 IBaSi層 48...A1 層 22,22b...BaSi 層 50…光 24...第2電極 52.·•開口 26...第1電極 62,62b...第 ISi層 28...中間BaSi層 64,64b...第 2Si 層 29".開口 90...島 30...模板BaSi層;Si層 92…黑線狀之區域 32... BaSi 層 32

Claims (1)

  1. 201110376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 矽層; 中間矽化物層,係設於前述矽層上,具有開口,含 有矽化鋇;及 上部矽化物層,係覆蓋中間矽化物層,設置成透過 前述開口連接於矽層,摻雜物濃度高於前述中間矽化物 層地含有矽化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前述開口之 開口率為0.5以上、小於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前述矽層 係摻雜物濃度高於前述中間矽化物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前述矽層與前述上部矽化物層為不同導電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前述矽層與 前述上部矽化物層形成随道接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前述中間矽化物層及前述上部矽化物層係由矽化鋇構 成。 7. —種半導體之製造方法,包含: 於矽層上,形成具有使前述矽層之表面露出之開 口,且含有矽化鋇之中間矽化物層的步驟;及 以覆蓋中間矽化物層,透過前述開口連接於矽層的 方式,形成摻雜物濃度高於前述中間矽化物層地含有矽 33 201110376 化鋇之上部矽化物層的步驟; 前述形成中間矽化物層之步驟,係使鋇堆積於前述 矽層上,藉使前述鋇與前述矽層反應形成前述中間矽化 物層之步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形成上部矽化物層之步驟係藉將摻雜物、矽及鋇同 時地蒸鍍於前述中間矽化物層及前述矽層上,形成前述 上部叾夕化物層之步驟。 9. 一種太陽電池,包含: 矽層; 隧道接面層,係形成於前述矽層上; pn接面,係形成於前述随道接面層上,由含有石夕化 鋇之碎化物層構成; 第1電極,係由前述矽層供給載子;及. 第2電極,係由前述矽化物層供給載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太陽電池,其中前述矽層為第1 導電型, 前述随道接面層包含:形成於前述石夕層上之摻雜物 濃度高於前述矽層之前述第1導電型的隧道矽層;及形 成於前述隧道矽層上,係前述第1導電型相反之導電型 的第2導電型,且含有矽化鋇的隧道矽化物層, 前述石夕化物層包含形成於前述随道接面層上,換雜 物濃度低於前述隧道矽化物層之前述第2導電型且含有 矽化鋇之第2矽化物層;及形成於前述第2矽化物層上, ⑧ 34 201110376 為前述第1導電型且含有矽化鋇之第1矽化物層。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太陽電池,其具備中間矽化物 層,該中間矽化物層形成於前述隧道矽層與前述隧道矽 化物層之界面,.具有使前述随道ί夕層與前述随道>5夕化物 層直接連接之開口,摻雜物濃度低於前述隧道矽化物 層,且含有矽化鋇。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太陽電池,其中前述開口之開 口率為0.5以上、小於1。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2項中任一項之太陽電池,其中 前述石夕化物層由石夕化鋇構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2項中任一項之太陽電池,其中 前述石夕化物層由石夕化錄鋇構成。 35
TW099114960A 2009-05-12 2010-05-11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 solar battery TWI4075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5337 2009-05-12
JP2009185666 2009-08-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0376A true TW201110376A (en) 2011-03-16
TWI407575B TWI407575B (zh) 2013-09-01

Family

ID=43085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4960A TWI407575B (zh) 2009-05-12 2010-05-11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 solar battery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02191B2 (zh)
JP (1) JP5550025B2 (zh)
CN (1) CN102422438B (zh)
TW (1) TWI407575B (zh)
WO (1) WO20101316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59525B2 (ja) * 2013-04-18 2018-07-18 株式会社東芝 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
JP2016000674A (ja) * 2014-06-12 2016-01-07 東ソー株式会社 珪化バリウム系多結晶体及び前記珪化バリウム多結晶体からなる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又は熱電変換素子
TW201536679A (zh) * 2014-02-27 2015-10-01 Tosoh Corp 矽化鋇系塊狀體、膜及其製造方法
JP6478369B2 (ja) * 2014-02-27 2019-03-06 東ソー株式会社 珪化バリウム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084262A (ja) * 2014-10-28 2016-05-19 東ソー株式会社 珪化バリウム系多結晶体及びその用途
JP6428439B2 (ja) * 2014-04-30 2018-11-28 東ソー株式会社 珪化バリウム系バルク体、珪化バリウム系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珪化バリウム系結晶膜の製造方法
JP6362044B2 (ja) * 2014-05-19 2018-07-25 国立大学法人 筑波大学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34088B2 (ja) * 2014-09-04 2019-06-26 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 太陽電池
JP6894894B2 (ja) * 2016-06-22 2021-06-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作動方法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の作動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36727A (en) * 1974-11-11 1977-07-19 Ppg Industries, Inc. Electrode unit
US4131486A (en) * 1977-01-19 1978-12-2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Back wall solar cell
JPH08162659A (ja) 1994-12-06 1996-06-21 Japan Energy Corp 太陽電池
GB9524414D0 (en) 1995-11-29 1996-01-31 Secr Defence Low resistance contact semiconductor device
US8178221B2 (en) * 2000-07-10 2012-05-15 Amit Goyal {100}<100> or 45°-rotated {100}<100>, semiconductor-based, large-area,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s
JP2002050790A (ja) * 2000-08-04 2002-02-15 Hitachi Cable Ltd 化合物半導体発光ダイオードアレイ
US7309832B2 (en) * 2001-12-14 2007-12-18 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 Multi-junction solar cell device
US20060021565A1 (en) * 2004-07-30 2006-02-02 Aonex Technologies, Inc. GaInP / GaAs / Si triple junction solar cell enabled by wafer bonding and layer transfer
DE102005013668B3 (de) * 2005-03-14 2006-11-16 Universität Stuttgart Solarzelle
JP4998923B2 (ja) * 2006-08-10 2012-08-15 国立大学法人 筑波大学 シリコンベースの高効率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9028560A1 (ja) * 2007-08-30 2009-03-05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半導体材料、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0573923C (zh) * 2008-02-04 2009-12-23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硅基高效多结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131639A1 (ja) 2012-11-01
CN102422438B (zh) 2014-07-09
WO2010131639A1 (ja) 2010-11-18
US20120049150A1 (en) 2012-03-01
US8502191B2 (en) 2013-08-06
JP5550025B2 (ja) 2014-07-16
CN102422438A (zh) 2012-04-18
TWI407575B (zh) 2013-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110376A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solar cell
EP2754738B1 (en) Schottky-barrier diode
CN101132028B (zh) 单个共形结纳米线光伏器件
KR20190093498A (ko) 기판 표면 위에 반도체 구조체를 증착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와 관련된 반도체 구조체
JP6543869B2 (ja) 半導体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98923B2 (ja) シリコンベースの高効率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10593B2 (ja) 半導体材料、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3189994A (zh) 包括氧化亚铜半导体并具有改进的p-n异质结的微电子结构
WO2018025188A1 (en) Solar cell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olar cells
CN107578994B (zh) 通过插入界面原子单层改进与iv族半导体的金属接触
Liu et al. Heteroepitaxial and homoepitaxial nucleation strategies to grow Sb2S3 nanorod arrays and therefrom a derived gain of 7.18%-efficient Sb2 (S, Se) 3 quasi-nanoarray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CN104364910B (zh) 制造磷属元素化物吸收体膜和发射体膜之间导带偏移降低的光伏器件的方法
KR100450595B1 (ko) 결정실리콘 반도체장치 및 그 장치의 제조방법
Makita et al. Important research targets to be explored for β-FeSi2 device making
CN109563638A (zh) 适用于三维半导体元件外延生长的成核结构
CN101636846B (zh) 光学器件
TW200845218A (en) Structures containing electrodeposited germanium and methods for their fabrication
JPH10163468A (ja) 膜状複合構造体
Conibeer Si and other group IV quantum dot based materials for tandem solar cells
Ly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al Contacts to β-Ga 2 O 3 for Power Electronics and UV Photodetectors
Gomez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buffer layers on the quality of InGaN layers grown on Si
JPH04290274A (ja) 光電変換装置
JP4098386B2 (ja) 薄膜シリコン系光電変換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Bilousov et al. Metal catalyzed porous n-type GaN layers: low resistivity ohmic contacting and single-step MgO/GaN diode formation
Nakayama et al. Quantum-size effect in uniform Ge–Sn alloy nanodots observed by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