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46279A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ishing pad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ishing pa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46279A
TW200946279A TW98103348A TW98103348A TW200946279A TW 200946279 A TW200946279 A TW 200946279A TW 98103348 A TW98103348 A TW 98103348A TW 98103348 A TW98103348 A TW 98103348A TW 200946279 A TW200946279 A TW 2009462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ning
sheet
thickness
resin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033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irofumi Kikuchi
Mitsuru Kato
Chihiro Okamoto
Original Assignee
Kurara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raray Co filed Critical Kuraray Co
Publication of TW200946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627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DTOOLS FOR GRINDING, BUFFING OR SHARPENING
    • B24D18/00Manufacture of grinding tools or other grinding devices, e.g. whe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4D18/0009Manufacture of grinding tools or other grinding devices, e.g. whe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oulds or pr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0946279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可有效將半導體或積體電路等被加工物 的表面平坦化的硏磨墊之製法,使用該硏磨墊之硏磨方法 及半導體裝置之製法,有效形成特定硏磨墊以及硏磨墊之 硏磨層的薄片之製法。若使用根據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製 造之硏磨墊,能夠以光學的手段進行硏磨中之被加工物的 檢査、硏磨終點的測定。 【先前技術】 以半導體記憶體爲代表之大規模積體電路(LSI)係逐 年進行積體化、微細化,隨之而來的是其製造技術產生對 應於更高度之高密度化的必要,且其製造步驟亦複雜化。 關於半導體裝置之積層數亦已增加,先前並非問題之半導 體裝置製造時的絕緣膜或導電體膜等晶圓表面之凹凸,由 於半導體裝置之多層化,而成爲引起斷線或電阻値偏差的 —個原因。因此,正謀求晶圓表面之一層的平坦化。 又,於製造LSI時,雖然進行石板印刷法(照光曝光) 來作爲在晶圓表面形成光罩圖案之技術,但隨著半導體積 體電路之微細化,曝光波長變短而曝光的焦點深度變得非 常淺。在晶圓表面存在凹凸時,由於光罩圖案的解析度降 低,故由該點亦謀求晶圓表面層的平坦化。 晶圓表面之平坦化,通常係藉由利用化學機械硏磨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 CMP )之硏磨裝置來進 行。用以邊硏磨晶圓表面邊決定硏磨終點之技術,已提案 利用雷射干涉計之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或如以 200946279 下所例示對特定波長的光使用具有透明部分之硏磨墊的方 法(參照專利文獻2及3 )。 亦即,在專利文獻2記載一種可透射190〜3500nm範 圍的波長光線之由特定硬質均勻樹脂薄片所構成的墊,並 例示一種墊之製法,其係將成爲透射窗之透過塞埋入液體 狀態之不透性樹脂,然後使不透性樹脂硬化,進而切片來 製造具有透射窗之墊。此外,專利文獻3中記載了實質上 在窗配置有透明塞(plug )之硏磨墊。 © 然而,在專利文獻2或3所記載之硏磨墊,由於必須 將透明塞埋入硏磨墊,因此其製造爲繁瑣,且若在窗與其 周邊部之間產生間隙,則會成爲在硏磨時所使用之硏磨漿 料漏出的原因,再者由於構成窗的材料與構成其以外之部 分的材料相異,故在硏磨中該等係以不同的速度摩耗,因 此產生在窗周邊發生龜裂、裂縫之問題。 爲瞭解決以上問題,有提案一種硏磨表面部分與透明 的窗部分係由同一種樹脂所構成之硏磨墊(參照專利文獻 ® 4)。亦即,專利文獻4記載一種以聚合物材料所製作之一 體成形品,含有具聚合物材料爲透明之區域與聚合物材料 爲不透明之鄰接區域的該成形品之硏磨墊,使用半結晶質 之熱可塑性聚合物作爲聚合物材料,在從融解溫度冷卻到 玻璃轉移溫度時’藉由針對一部分進行急速冷卻處理,以 將該部分作爲非晶質使透明性保持,或在由聚合性二醇與 聚合性二胺之混合物、及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等之二異 氰酸酯所形成之反應性熱硬化性聚合物製造硏磨墊時,藉 由使形成窗之部分的反應溫度成爲與其他部分不同之溫 200946279 度,以對該部分賦予透明性之方法。 然而,專利文獻4所記載之硏磨墊,在製造該硏磨墊 時,成爲窗部分之溫度控制爲複雜,此外即使窗部分與其 以外之部分爲同一種樹脂,藉由溫度控制對窗部分賦予透 明性時,擔憂構成窗部分之樹脂與構成其以外之部分之樹 脂之間的物性不同,導致刮痕發生等不良影響。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54 1 394 1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2]特表平1 1 -5 1 2977號公報 〇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第5 893796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4]特表2003-507 1 99號公報 【發明内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顆 本發明的目的係提供一種容易製造硏磨墊之方法,該 硏磨墊係具有在將半導體、積體電路等被加工物的表面予 以平坦化時,能夠在硏磨中利用光學手段進行被加工物之 檢査、硏磨終點之測定的透明部分;一種使用藉其所製造 ® 之硏磨墊的矽晶圓或半導體晶圓之硏磨方法或半導體裝置 之製法;及一種具有由特定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所構 成、至少一部分透明之硏磨層的硏磨墊。又,本發明的目 的係提供一種容易製造具有可有效形成硏磨墊之硏磨層的 透明部分之薄片之方法。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人等爲全面解決上述課題而反覆地檢討,結果 發現藉由將經擠壓爲薄片狀之樹脂予以壓縮,以使該壓縮 部分成爲透明,藉此操作能夠極爲簡單地製造目的之硏磨 -6- 200946279 墊或薄片,進一步重複檢討而完成了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係關於: [1] 一種硏磨墊之製法,其係包括將經擠壓爲薄片狀之樹脂 的至少一部分予以壓縮,以得到該壓縮部分之在平均厚 度1.5mm、波長78Onm的光透過率爲30%以上的薄片之 步驟,及由該薄片形成硏磨層之步驟; [2] 如上述[1]之製法,其中上述樹脂係由高分子二醇、有機 二異氰酸酯及鏈伸長劑所製造之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 ❹ 酯; [3] 如上述[2]之製法,其中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中來自異 氰酸酯基之氮原子的含有率爲4.8〜6.0質量%; [4] 如上述[2]或[3]之製法,其中上述高分子二醇之數量平均 分子量爲1400〜3600; [5] 如上述[1]〜[4]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在上述壓縮中,在 壓縮部分之壓縮後厚度與壓縮前厚度之比率爲70〜 95% ; © [6]如上述[1]〜[5]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壓縮前樹脂的溫度 爲該樹脂之軟化溫度以上; [7] 如上述[1]〜[6]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硏磨層係具有在平 均厚度1.5mm、波長7 80nm之光透過率爲30%以上之部 分、與在平均厚度1.5mm、波長780nm之光透過率爲小 於3 0 %之部分; [8] 如上述[1]〜[7]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硏磨層爲無發泡構 造; [9] 一種矽晶圓或半導體晶圓之硏磨方法,其係使用藉由如 200946279 上述[1]〜[8]中任一項之製法所製造之硏磨墊; [10] —種半導體裝置之製法,其係使用藉由如上述[1]〜[8] 中任一項之製法所製造之硏磨墊; [11] 一種硏磨墊,其係具有硏磨層,該硏磨層係由熱可塑 性聚胺基甲酸酯所構成,且至少有一部分具有在平均厚 度1.5mm、波長7 80nm的光透過率爲30%以上之硏磨 層,該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係由數量平均分子量爲 14 00〜3 600之高分子二醇、有機二異氰酸酯及鏈伸長 〇 劑所製造、且來自異氰酸酯基之氮原子的含有率爲4.8 〜6.0質量% ; [12] —種薄片之製法,其包括將經擠壓爲薄片狀之樹脂的 至少一部分予以壓縮,且使該壓縮部分之在平均厚度 1.5mm、波長780nm的光透過率爲30%以上之步驟; [13] 如上述[12]之製法,其中上述樹脂係由高分子二醇、有 機二異氰酸酯及鏈伸長劑所製造之熱可塑性聚胺基甲 酸酯; © [14]如上述[13]之製法,其中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中來自 異氰酸酯基之氮原子的含有率爲4.8〜6.0質量%; [15] 如上述[13]或[14]之製法,其中上述高分子二醇之數量 平均分子量爲1400〜3600; [16] 如上述[12]至[15]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在上述壓縮 中,在壓縮部分之壓縮後厚度與壓縮前厚度之比率爲 7 0 〜9 5 % ; [17] 如上述[12]至[16]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壓縮前的樹脂 溫度爲該樹脂之軟化溫度以上; 200946279 [18] 如上述[12]至[17]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薄片係具有在 平均厚度1.5mm、波長7 80nm之光透過率爲30%以上之 部分、與平均厚度1.5mm在波長780nm之光透過率爲 小於30%之部分; [19] 如上述[12]至[18]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薄片爲無發泡 構造。 發明效果 若根據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能夠極容易地製造具有透 〇 明部分之硏磨墊,在將半導體或積體電路等被加工物之表 面予以平坦化時,該具有透明部分之硏磨墊係可在硏磨中 利用光學手段進行被加工物的檢査、硏磨終點的測定。又, 若根據本發明之製法,能夠極容易地製造具有可有效形成 硏磨墊之硏磨層之透明部分的薄片》 【實施方式】 眚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本發明的硏磨墊之製法,係包 ® 括將經擠壓爲薄片狀之樹脂的至少一部分予以壓縮,以得 到該壓縮部分之在平均厚度1.5mm、波長780nm的光透過 率爲30%以上的薄片之步驟,及由該薄片形成硏磨層之步 驟。又,本發明的薄片之製法,係包括將經擠壓爲薄片狀 之樹脂的至少一部分予以壓縮,且使該壓縮部分之在平均 厚度1.5mm、波長780nm的光透過率爲30%以上之步驟。 此外,以下若無特別限定,「本發明之製法」係包含「本發明 的硏磨墊之製法」及「本發明的薄片之製法」。 在本發明之製法所使用之樹脂,只要是能夠利用壓縮 200946279 賦予透明性之樹脂,則無特別限制,若使用由高分子二醇、 有機二異氰酸酯及鏈伸長劑所製造之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 酯作爲該樹脂時,由於可熔融成形且成爲耐摩耗性優良之 硏磨墊、薄片,因而較佳。 作爲製造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時所使用之高分子二 醇,可舉出例如,聚醚二醇、聚酯二醇、聚碳酸酯二醇等。 作爲上述聚醚二醇,可舉出例如,聚(乙二醇)、聚(丙 二醇)、聚(伸丁二醇)、聚(甲基伸丁二醇)、甘油系聚伸 © 烷醚二醇等。此等之中,較佳爲聚(乙二醇)、聚(伸丁二 醇)》 上述聚酯二醇,可使用例如,依照常法,藉由使二羧 酸或其酯、酸酐等之酯形成性誘導體、與低分子二醇進行 直接酯化反應或酯交換反應而製造者。 作爲上述二羧酸,可舉出例如,草酸、琥珀酸、戊二 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 二羧酸、2 -甲基琥珀酸、2 -甲基己二酸、3 -甲基己二酸、3-© 甲基戊二酸、2-甲基辛二酸、3,8-二甲基壬二酸、3,7-二甲 基壬二酸等之碳數2〜12之脂肪族二羧酸;將藉由使三酸 甘油酯之分餾而得之不飽和脂肪酸二聚化而成的碳數Η〜 48之二聚脂肪族二羧酸(二聚酸)以及該等之氫化物(加 氫二聚酸)等之脂肪族二羧酸;I,4-環己烷二羧酸等之脂環 式二羧酸;對苯二甲酸、異酞酸、鄰酞酸等之芳香族二羧 酸等。該等之二羧酸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倂用2種以 上。此等之中,較佳爲碳數2〜12之脂肪族二羧酸,更佳 爲己二酸。 -10 - 200946279 作爲上述低分子二醇,可舉出例如,乙二醇、丨,3·丙二 醇、1,2-丙二醇、2-甲基-1,3-丙二醇、i,4·丁二醇、新戊二 醇、1,5-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丨,6·己二醇、1,7-庚 二醇、1,8-辛二醇、2·甲基-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等之脂肪族二醇;環己烷二甲醇、環己二醇等脂環 式二醇等。該等之低分子二醇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倂 用2種以上。此等之中,較佳爲碳數6〜12之二醇,更佳 爲碳數8〜10之二醇,進一步較佳爲碳數9之二醇。 © 作爲上述聚碳酸酯二醇’可使用藉由低分子二醇與碳 酸二烷酯、碳酸伸烷酯、碳酸二芳酯等碳酸酯化合物之反 應而得者。作爲構成聚碳酸酯二醇之低分子二醇’可使用 在先前所例示之低分子二醇作爲製造聚酯二醇時所使用的 成分。作爲二烷基碳酸酯,可舉出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 酯等。作爲碳酸伸烷酯,可舉出碳酸伸乙酯等。作爲碳酸 二芳酯,可舉出碳酸二苯酯等。 高分子二醇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〇 從在將所得之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壓縮時,可將該 部分形成爲透明之相分離構造,且所得之硏磨墊、薄片爲 具有適當彈性率、而且可抑制擠壓成薄片狀時成形機中增 黏現象之發生而言,高分子二醇的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爲 在1400〜3600之範圍內、更佳爲2000〜35 00 〇此外,在本 說明書所說的高分子二醇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係指依據JIS K 1 557,基於所測定之羥基價而算出之數量平均分子量。 於製造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時所使用的有機二異氰 酸酯,可使用通常聚胺基甲酸酯之製造時,以往所使用之 -11 - 200946279 有機二異氰酸酯的任一者。 例如,伸乙基二異氰酸酯、 作爲有機二異氰酸酯,可舉出 四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五亞甲 基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2,2,4_三甲基六亞甲 基二異氰酸酯、2,4,4·三甲基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十二亞 甲基二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異亞丙基雙(4 環己基異氰酸酯)、環己基甲烷二異氟酸酯、 烷二 異氰酸酯、4,4 一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賴胺酸二異氰 酸酯、2,6-二異氰酸基甲基己酸酯、雙(2異氰酸基乙基) © 富馬酸酯、雙(2·異氰酸基乙基)碳酸酯、2_異氰酸基乙 基-2,6-二異氰酸基己酸酯、 環伸己基二異氰酸酯、甲基環 伸己基一異氰酸酯、雙(2-異氰酸基乙基)_心環己烯等之 月曰肪族或脂環式一異氰酸酯;2,4,-二苯基甲院二異氰酸 酯、4,4 -一本基甲烷—異氰酸酯、2,4 -甲苯二異氰酸酯、2,6. 甲苯二異氰酸酯、m-伸苯基二異氰酸酯、p伸苯基二異氰
—本基甲烷、氯伸本基-2,4 -二異氰酸酯、四甲基伸二甲苯 基二異氰酸酯等之芳香族二異氛酸酯等。該等之有機二異 氰酸酯係可單獨使用、亦可倂用2種以上。此等之中,由 所得之硏磨墊、薄片之耐摩耗性等點而言,較佳爲4,4,_二 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2,4-甲苯二異氰酸酯、2,6_甲苯二異 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更佳爲4,4,_二苯基甲烷二 異氰酸酯。 作爲在製造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時所使用之鏈伸長 -12- 200946279 劑,亦可使用以往在通常的聚胺基甲酸酯之製造中,所使 用之鏈伸長劑的任一者。作爲鏈伸長劑,較佳係使用在分 子中具有2個以上可與異氰酸酯基反應之活性氫原子、分 子量300以下之低分子化合物,可舉出例如,乙二醇、二 甘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新戊二醇、2,2-二乙基-1,3-丙二醇、1,2-丁 二醇、1,3-丁 二醇、2,3-丁 二醇、1,4-丁 二醇、 1,5-戊二醇、1,6-己二醇、3-甲基-1,5-戊二醇、1,4-雙(冷-羥基乙氧基)苯、1,4-環己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雙(卢 © -羥基乙基)對苯二甲酸酯、1,9-壬二醇、m-伸二甲苯基二 醇、p-伸二甲苯基二醇等之二醇類;伸乙二胺、三亞甲二 胺、四亞甲二胺、六亞甲二胺、七亞甲二胺、八亞甲二胺、 九亞甲二胺、十亞甲二胺、十一亞甲二胺、十二亞甲二胺、 2,2,4-三甲基六亞甲二胺、2,4,4-三甲基六亞甲二胺、3-甲 基六亞甲二胺、1,2-環己烷二胺、1,3-環己烷二胺、1,4-環 己烷二胺、1,2-二胺基丙烷、肼、伸二甲苯基二胺、異佛爾 酮二胺、哌哄、〇-伸苯二胺、m-伸苯二胺、ρ-伸苯二胺、 © 甲苯二胺、二甲苯二胺、己二酸二醯肼、異酞酸二醯肼、 4,4’-二胺基二苯基甲烷、4,4’-二胺基二苯基醚、4,4’-雙(4-胺基苯氧基)聯苯、4,4’_雙(3-胺基苯氧基)聯苯、1,4-雙(4-胺基苯氧基)苯、1,3-雙(4-胺基苯氧基)苯、1,3-雙(3-胺基苯氧基)苯、3,4’-二胺基二苯基醚、4,4’-二胺 基二苯基颯、3,4-二胺基二苯基楓、3,3’-二胺基二苯基颯、 4,4’-亞甲基-雙(2-氯苯胺)、3,3’-二甲基·4,4’_二胺基聯苯、 4,4’-二胺基二苯基硫醚、2,6·二胺基甲苯、2,4-二胺基氯 苯、1,2-二胺基蒽醌、1,4-二胺基蒽醌、3,3’-二胺基二苯甲 -13- 200946279 酮、3,4-二胺基二苯甲酮、4,4’-二胺基二苯甲酮、4,4’-基聯苄、2,2’-二胺基-1,1’-聯萘、1,3-雙(4-胺基苯氧 烷、M-雙(4-胺基苯氧基)烷、1,5·雙(4-胺基苯氧 烷等之1, η-雙(4-胺基苯氧基)烷(n爲3〜10)、1,2-! (4-胺基苯氧基)乙氧基]乙烷、9,9-雙(4-胺基苯基) 4,4’-二胺基苯甲醯苯胺等之二胺類等。該等之鏈伸長 可單獨使用、亦可倂用2種以上。此等之中,較佳爲 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 Ο 1,4-環己烷二甲醇,更佳爲1,4-丁二醇、1,4-環己烷二甲 作爲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之具體例,可舉出例 使由聚(乙二醇)、聚(伸丁二醇)、聚(九亞甲基己 酯)、聚(2-甲基-1,8-八亞甲基己二酸酯)、聚(2-甲基 八亞甲基-co-九亞甲基己二酸酯)、聚(甲基五亞甲基 酸酯)構成之群組所選出之至少1種高分子二醇;由4, 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2,4-甲苯二異氰酸酯、2,6-甲 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構成之群組所選出之 〇 1種有機二異氰酸酯:與由1,3-丙二醇、1,4-丁二醇、 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構 群組所選出之至少1種鏈伸長劑進行反應而得之物等 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中來自異氰酸酯基之氮原 含有率較佳爲4.8〜6.0質量%。在該含有率爲小於4.8 %的情況中,由所得之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構成的 層、薄片變得太柔軟,具有該硏磨層之硏磨墊會有被 面之平坦性、硏磨效率降低的傾向。另一方面’在該 率爲大於6.0質量%的情況中’有容易發生刮痕的傾向 二胺 基) 基) i [2-薄' 劑係 1,3-醇、 醇。 如, —酸 -1,8-己二 ,4’ -苯二 至少 新戊 成之 〇 子的 質量 硏磨 硏磨 含有 。從 -14- 200946279 被硏磨面之平坦性、硏磨效率及刮痕抑制的觀點來看,熱 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中來自異氰酸酯基之氮原子的含有率 更佳爲在4.9〜5.8質量%之範圍內、進一步較佳爲5.0〜5.8 質量% ^ 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係可藉由以規定之比率將上述 高分子二醇、有機二異氰酸酯及鏈伸長劑進行熔融混煉來 加以製造。各成分之使用比率係考慮耐摩耗性等之對熱可 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構成的硏磨層、薄片所賦予之物性等來 © 加以適宜決定,惟相對於在高分子二醇及鏈伸長劑中所含 的活性氫原子1莫耳而言,較佳係以有機二異氰酸酯中所 含的異氰酸酯基爲0.95〜1.3莫耳之比率來使用各成分。若 上述比率小於0.95莫耳,則所得之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 構成的硏磨層、薄片的機械強度及耐摩耗性有降低的傾 向’若超過1.3莫耳,則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的生產性、 保存安定性有降低的傾向。從所得之硏磨層、薄片的機械 強度、耐摩耗性及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的生產性、保存 安定性之觀點來看’相對於高分子二醇及鏈伸長劑中所含 之活性氫原子1莫耳而言’較佳爲以有機二異氰酸酯中所 含之異氰酸酯基成爲〇_96〜1.1莫耳之比率來使用各成 分’更佳係以成爲〇.97〜丨·^莫耳之比率來使用各成分。 又’作爲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若使用數量平均分 子量爲1400〜3600之高分子二醇,且使來自異氰酸酯基之 氮原子含有率成爲4.8〜6.0質量%的方式來製造熱可塑性 聚胺基甲酸酯時’藉由壓縮使相分離構造變化,而可容易 地得到能對該壓縮部分賦予透明性之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 -15- 200946279 酯,因而較佳。本發明係包含一種硏磨墊,其係具有硏磨 層,該硏磨層係由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所構成,且至少 有一部分具有在平均厚度1.5mm、波長780nm的光透過率 爲30 %以上之硏磨層,該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係由數量 平均分子量爲1400〜3600之高分子二醇、有機二異氰酸酯 及鏈伸長劑所製造、且來自異氰酸酯基之氮原子的含有率 爲4.8〜6.0質量%» 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係使用上述高分子二醇、有機 〇 二異氰酸酯及鏈伸長劑作爲原料,可利用預聚物法或一步 法等公知的方法加以製造。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較佳係 實質上在沒有溶劑的存在下藉由熔融聚合之方法而製造, 更佳係利用使用多軸螺旋型擠壓機來連續熔融聚合之方法 加以製造。 本發明之製法係包括將經擠壓成薄片狀之上述樹脂的 至少一部分予以壓縮,以得到該壓縮部分之在平均厚度 1.5 mm、波長780nm的光透過率爲30 %以上之薄片的步驟。 © 在該步驟中擠壓上述樹脂成爲薄片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制, 可採用下列方法,例如,使用安裝有T型模頭之擠壓機, 來將上述樹脂熔融擠壓而成爲薄片。作爲擠壓機,可使用 單軸擠壓機、雙軸擠壓機等。所擠壓之薄片的厚度可視目 的硏磨層的厚度或薄片之用途加以適宜設定,較佳爲2.0 〜4.0mm之範圍內,更佳爲2.0〜3.0mm,進一步較佳爲2.0 〜2·5mm。 上述壓縮較佳爲經擠壓爲薄片狀之樹脂係在軟化狀態 之狀態(壓縮前樹脂之溫度爲該樹脂之軟化溫度以上的狀 -16- 200946279 態)進行,更佳爲在熔融狀態之狀態(壓縮前樹脂之溫度 爲該樹脂之融點以上的狀態)進行。壓縮前樹脂的具體溫 度較佳爲150〜250°C之範圍內,更佳爲175〜240。(:,進一 步較佳爲220〜230°C。又,在本說明書,樹脂的軟化溫度 係指儲存彈性率成爲2x1 06Pa之溫度。另外,樹脂的融點 係指利用示差掃瞄熱量計所測定之融點。 壓縮的程度只要是能使該壓縮部分在平均厚度 1.5mm、波長780nm的光透過率成爲30%以上的程度,則沒 〇 有特別限制,例如,當將在該壓縮部分之壓縮前薄片的厚 度(在使用τ型模頭等的情況下,由於該厚度通常相當於 T型模頭等之模唇寬度,因此可採用T型模頭等之模唇寬 度當做該壓縮前之薄片的厚度)作爲A、在該壓縮部分之 壓縮後薄片的厚度(冷卻後)作爲B時,以式:B/Ax 100 (%)所算出之比率爲70〜95 %之範圍內爲佳、80〜95 %爲 較佳、80〜90%爲更佳。 藉由將經擠壓爲薄片狀之樹脂的一部分予以壓縮,可 〇 得具有該壓縮部分成爲透明之透明部分、與其他不透明部 分之硏磨層、薄片。又,藉由將經擠壓爲薄片狀之樹脂的 全部予以壓縮,可得全面爲透明的硏磨層、薄片。 作爲壓縮之具體方法,可舉出例如,使經擠壓爲薄片 狀之樹脂通過經調節間隙間隔的輥之方法等。在此情形, 藉由在輥的表面形成圖案,且以該圖案部分壓縮樹脂,而 可得該壓縮部分爲透明之硏磨層、薄片。又,藉由在輥的 表面不形成圖案,而以輥整體壓縮樹脂,可得全面爲透明 之硏磨層、薄片。輥的溫度沒有特別限制,例如,較佳爲 -17- 200946279 40〜90°C之範圍內、更佳爲50〜80°C。 當利用光學手段進行硏磨終點的測定等時,爲使所用 之入射光充分通過硏磨層、且爲了確保在薄片的用途中所 要求之透明性,在上述透明部分之透明性的具體程度,爲 在室溫下(例如25°C )平均厚度1.5mm、波長780nm的光 透過率係3 0 %以上,較佳爲3 5 %以上,更佳爲4 0 %以上。另 一方面,關於上述透明部分以外之部分(不透明部分),在 室溫下波長780nm之光透過率的標準,例如,平均厚度 © 1.5mm爲小於30% (進而爲25%以下)。此外,將較佳使用 之樹脂作爲構成硏磨層之原料,不壓縮而擠壓成薄片狀的 情況下,雖然通常會得到不透明之薄片,但在本發明之製 法,即使在使用如此不壓縮時會成爲不透明薄片之樹脂的 情況下,亦可得到具有透明部分之硏磨層、薄片。 上述光的透過率係可使用分光透過率測定機來測定。 又,測定樣品的厚度比1.5mm厚時,只要利用磨削等做成 厚度1.5mm來測定即可,又,測定樣品的厚度比1.5mm薄 〇 時,可積層複數個樣品,進一步視需要進行磨削等做成厚 度1.5mm後,測定其透過率。針對厚度不是1.5mm之測定 樣品,亦可測定在室溫下之波長780nm的光透過率,由該 値利用蘭伯特定率來算出平均厚度1.5mm之透過率。作爲 上述光之透過率,採用對測定樣品的厚度方向之光透過率 即可。 將所得薄片直接、或視需要利用裁切、衝壓、切削等 加工成預定的尺寸、形狀,藉由磨削等加工成預定的厚度 而做成硏磨層;或可在硏磨層以外之其他用途加以使用。 -18- 200946279 在本發明,形成由薄片構成硏磨墊之硏磨層(該薄片係至 少一部分在平均厚度1.5mm、波長780nm的光透過率爲30% 以上),藉此,能夠成爲具有硏磨層之硏磨墊,該硏磨層係 至少一部分在平均厚度1.5mm、波長78Onm的光透過率爲 3 0 %以上。 又,硏磨層視需要亦可形成格子狀溝槽、同心圓狀溝 槽、螺旋狀溝槽等溝槽、或貫通孔等孔洞。 作爲硏磨層的厚度,硏磨墊爲後述單層型硏磨墊時, 〇 以0.8〜4.0mm之範圍內爲佳、0.8〜3.0mm爲較佳。另一方 面,硏磨墊爲具有緩衝層之複層型硏磨墊時,以0.3〜2.0mm 之範圍內爲佳、0.5〜1.8mm爲較佳。硏磨層的厚度太薄時, 不容易充分得到硏磨層之硬度效果,而會有硏磨均勻性降 低的情形。又,尤其是具有緩衝層的情況下,硏磨層的厚 度太厚時,會有緩衝層對於被加工物整體之翹曲或表面波 紋的隨動效果降低的情形。 作爲硏磨層的形狀,以直徑爲30〜170cm的圓盤狀爲 ® 佳、以直徑爲50〜140cm的圓盤狀爲較佳。 此外,當製造在硏磨層的一部分形成有透明部分之硏 磨墊時,該透明部分與其以外之部分,厚度係可不同或相 同。惟,從硏磨性能之觀點來看,在硏磨層之硏磨側表面 以兩部分係平坦(在同一平面上)爲較佳。 硏磨層、薄片只要可以達成本發明之效果,亦可含有 上述樹脂以外之其他成分。作爲此種其他成分,可舉出例 如,交聯劑、充塡劑、交聯促進劑、交聯助劑、軟化劑、 黏著賦予劑、抗老化劑、發泡劑、加工助劑、密接性賦予 -19- 200946279 劑、無機塡充劑、有機塡料、結晶核劑、耐熱安定劑、耐 候安定劑、抗靜電劑、著色劑、,潤滑劑、難燃劑、難燃助 劑(氧化銻等)' 阻霜劑、脫膜劑、增黏劑、抗氧化劑、導 電劑等。在硏磨層、薄片中上述其他成分的含量以50質量 %以下爲佳、20質量%以下爲較佳、5質量%以下爲更佳。 再者,硏磨層、薄片較佳爲不具有發泡構造之無發泡 構造。由於硏磨層爲無發泡構造,可得在壓縮部分之透明 性更佳優良的硏磨墊。 〇 硏磨墊可以是僅由上述硏磨層1層所構成之單層型硏 磨墊,亦可是進一步積層緩衝層而成的複層型硏磨墊。緩 衝層之硬度較佳爲比硏磨層的硬度低。若緩衝層的硬度比 硏磨層的硬度低,由於在被加工物的局部性凹凸係硬質硏 磨層進行作用,且一方面對被加工物整體的翹曲或表面波 紋柔軟而言緩衝層可進行隨動,結果能夠兼備綜合平坦性 (被加工物之整體平坦性)與局部性平坦性(被加工物之 局部平坦性)。 © 從被加工物之局部性平坦性的觀點、或硬度太高時在 被硏磨面變得容易產生刮痕而言,複層型硏磨墊中硏磨層 的具體硬度,以ns-D硬度較佳爲55以上,更佳爲60〜80 之範圍內,進一步較佳爲65〜75。另一方面,從整體平坦 性之觀點、或硬度太低時,由於在貼附於硏磨台(壓板 (platen))進行硏磨之際,無法將硏磨台(壓板)的旋轉 充分地傳送至研磨層,而會有變得不能進行安定之硏磨的 情形,所以緩衝層的硬度以〗IS-C硬度較佳爲20〜80之範 圍內,更佳爲30〜70,進一步較佳爲40〜65。 -20- 200946279 緩衝層的厚度較佳爲0.5〜3mm之範圍內。當緩 厚度小於〇.5mm時,會有對被加工物整體之翹曲或 紋的隨動效果降低之情形,另一方面當大於3 mm時 硏磨墊整體變得太柔軟,在貼附於硏磨台(壓板) 磨之際,無法將硏磨台(壓板)的旋轉充分地傳送 層,而會有變得不能進行安定之硏磨的情形。緩衝 度更佳爲在1〜2.5mm之範圍內。 作爲緩衝層的材質,除了現今廣泛使用之經含 〇 基甲酸酯的不織布(例如,NITTA . HAAS股份有限 ^ Suba400」等)外,尙可採用天然橡膠、丁腈橡膠 二烯橡膠、聚矽氧烷橡膠等之橡膠;聚酯系熱可塑 體、聚醯胺系熱可塑性彈性體、氟系熱可塑性彈性 熱可塑性彈性體;發泡塑膠:聚胺基甲酸酯等,惟 緩衝層具有必要的柔軟性、且可容易地得到發泡構 聚胺基甲酸酯爲較佳。 上述複層型硏磨墊除了硏磨層與緩衝層係直接 ® 外,亦包括藉由接著劑或雙面黏著帶等接著兩層而 或在兩層之間更存在別層者。 藉由本發明之製法所製造之硏磨墊可將其本身 的硏磨漿料一起用於化學機械硏磨。硏磨漿料爲 如,水寒油等液狀媒介;氧化鋁、氧化鈽、氧化銷 矽等硏磨劑;鹼、酸、介面活性劑等成分。另外, 化學機械硏磨時,亦可視需要與硏磨漿料一起倂 油、冷卻劑等。 化學機械硏磨係藉由使用習知的化學機械硏磨 衝層的 表面波 ,由於 進行硏 至硏磨 層的厚 浸聚胺 公司製 、聚丁 性彈性 體等之 ,因在 造,以 接合者 成者、 與習知 含有例 、碳化 在進行 用潤滑 用裝置 -21 · 200946279 (尤其是能夠利用光學手段在硏磨中進行被加工物之檢 査、硏磨終點之測定者),透過硏磨漿料,使被加工物與硏 磨墊在加壓下、以一定速度進行一定時間的接觸來進行。 作爲硏磨對象之物品(被加工物)並無特別限制,可舉出 例如,水晶、矽、玻璃、光學基板、電子電路基板、多層 配線基板、硬碟等。特別是作爲硏磨對象,較佳爲矽晶圓 或半導體晶圓。作爲半導體晶圓之具體例,可舉出例如, 在表面具有氧化矽、氧化氟化矽、有機聚合物等之絕緣膜; ❹ 銅、鋁、鎢等之配線材金屬膜:鉬、鈦、氮化鉬、氮化鈦 等之遮罩金屬膜等者。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具體地說明本發明,惟本赛明不因 該等之實施例而有任何限定。此外,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 酯的軟化溫度及融點、以及薄片之在波長7 80nm的光透過 率係依照以下方法進行測定。 熟可塑件聚胺某甲酴酯之軟化濕麻 e 使用在以下製造例1〜3所得之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 酯製作厚度2.0mm的擠壓成形薄片,並採用已在90°C進行 5小時熱處理的試驗片、使用動態黏彈性測定裝置(「DVE Rheospectra」、Rheology股份有限公司製)、以頻率數11Hz、 昇溫速度3 °C/分之條件,測定該薄片在各溫度之儲存彈性 率。將儲存彈性率成爲2xl06Pa之溫度當作該熱可塑性聚 胺基甲酸酯之軟化溫度。 熟可塑件聚胺某甲酵酯之融點 精秤l〇mg之以下製造例1〜3所得之熱可塑性聚胺基 -22- 200946279 甲酸酯作爲測定樣品使用,使用示差掃瞄熱量計(「DSC30 」、METTLER· TOLEDO股份有限公司製)、邊以100ml/分之 速度流通氮、邊以1(TC /分之昇溫速度從0°C昇溫至250°C, 藉此測定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之融點。 薄片之波長780nm的光透過率 使用分光透過率測定機(「U-4000 Spectrometer」、日立 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測定薄片在室溫下(25 °C )之波 長780nm的光透過率。 © [製造例1] 埶可朔件聚胺某甲酸酯(PU-1 )之製浩 將數量平均分子量 2000之聚(伸丁二醇)[略碼: PTMG2000]、數量平均分子量2000之聚(2 -甲基-1,8-八亞 甲基-co -九亞甲基己二酸酯)[略碼:PNOA2000、九亞甲基 單位與2-甲基-1,8-八亞甲基單位之莫耳比=7: 3]、1,4-環己 烷二甲醇[略碼:CHDM]、1,4-丁二醇[略碼:BD]及4,4’-二 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略碼:MDI]以 PTMG2000 : ❿ PNOA2000: CHDM: BD:MDI 之質量比成爲 20.1 : 8.4 : 5.7 : 14.2: 516 (來自異氰酸酯基之氮原子含有率:5.8質量% ) 的比率,並以該等之合計供給量成爲3 00g/分的方式,利用 定量泵連續地供給至以同軸旋轉之2軸擠壓機(30mm<|)、 L/D = 36、圓筒(cylinder)溫度:75〜2 60°C ),進行連續熔 融聚合,而製造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將所生成之熱可 塑性聚胺基甲酸酯的熔融物連續的擠壓成絞繩狀於水中 後,以造粒機細切成九粒狀,將所得九粒在7(TC進行20 小時之除濕乾燥,藉以製造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以下 -23- 200946279 將其稱爲pu-l )。PU-1之軟化溫度爲150°C,融點爲180°C。 [製造例2] 熟可塑件聚胺某甲酸酯(PU-2)之製浩 將數量平均分子量1400之聚(伸丁二醇)[略碼: PTMG1400]、CHDM、BD 及 MDI 以 PTMG1400 : CHDM : BD : MDI的質量比成爲46.5: 3.7: 9.3: 40.5(來自異氰酸酯基 之氮原子的含有率:4.5質量%)之比率,並以該等之合計 供給量成爲300g/分的方式,利用定量泵連續地供給至同軸 © 旋轉之2軸擠壓機(30mm(|)、L/D = 36、圓筒溫度:75〜260 °C ),進行連續熔融聚合而製造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將 所生成之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的熔融物連續地擠壓成絞 繩狀於水中後,以造粒機細切成九粒狀,將所得之九粒在 70°C進行20小時之除濕乾燥,藉以製造熱可塑性聚胺基甲 酸酯(以下將其稱爲PU-2)»PU-2之軟化溫度爲159°C、融 點爲1 7 5 °C。 [製造例3] ❹ 熱可塑件聚胺某甲酸酯(PU-3 )之製浩 將數量平均分子量3000之聚(伸丁二醇)[略碼: PTMG3000]、CHDM、BD 及 MDI 以 PTMG3000: CHDM: BD: MDI之質量比成爲21.1: 6.3: 15.8: 56.8(來自異氰酸酯 基之氮原子的含有率:6.4質量%)的比率,並以該等之合 計供給量成爲300g/分之方式,利用定量泵連續地供給至同 軸旋轉之2軸擠壓機(30mm<|)、L/D = 36、圓筒溫度:75〜 260°C ),進行連續熔融聚合而製造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 酯。將所生成之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的熔融物連續地擠 -24- 200946279 壓成絞繩狀於水中後,以造粒機細切成九粒狀’將所得之 九粒在70°C進行20小時之除濕乾燥,藉以製造熱可塑性聚 胺基甲酸酯(以下將其稱爲PU-3 )。PU-3之軟化溫度爲172 °C、融點爲184°C » [實施例1] 將在製造例 1所得之 PU-1裝入單軸擠壓成形機 (90ιηιηφ),以圓筒溫度215〜225t、模頭溫度225°C從模 唇寬度2.3 mm之T型模頭以擠壓速度40cm/分朝下方擠壓, 〇 進一步使通過設置在離T型模頭下方6cm位置的一對輥。 該輥係一者爲直徑2 2cm之調溫成80°C的金屬製輥、另一 者爲表面具有橡膠層之直徑17 cm的橡膠輥,任一者的輥面 皆不具有圖案,金屬製輥與橡膠輥的間隙間隔爲1.9 mm。 將已通過上述輥之薄片接觸上述金屬製輥的圓周之約 1/3左右,然後從該金屬製輥分離,進而使與別的金屬製輥 接觸,藉此得到由PU-1構成之厚度2.0mm的全面透明薄 片。磨削該薄片的表面製成厚度1.5mm且厚度均勻的薄 ❹ 片、進一步切出直徑510mm的圓盤狀。該圓盤狀薄片(厚 度1.5mm)在室溫下波長780nm的光往薄片厚度方向之透 過率爲45 %。對該圓盤狀薄片進一步形成格子狀的溝槽(深 度1.0mm、寬度2.0mm、節距15mm)而做成單層型硏磨墊。 又’在未形成格子狀溝槽的面側貼附NITTA . HAAS股 份有限公司製「sub a400」當作緩衝層,而做成複層型硏磨 塾。 [實施例2] 將在製造例1所得之PU-1裝入單軸擠壓成形機 -25- 200946279 (9 0ιηιηφ ),以圓筒溫度215〜225°C、模頭溫度225°C從模 唇寬度2.3 mm之T型模頭以擠壓速度40 cm/分朝下方擠壓, 進一步使通過設置在離T型模頭下方6cm位置的一對輥。 該輥係一者爲直徑22cm之調溫成80°C的金屬製輥、另一 者爲表面具有橡膠層之直徑17cm的橡膠輥,在金屬製輥形 成高度0.2mm之凸狀圖案(用以對薄片形成27mmx 107mm 之長方形凹部的圖案),以未形成圖案之部分爲基準,金屬 製輥與橡膠輥的間隙間隔係爲 2.2mm (在圖案部分爲 〇 2.0mm)。 將已通過上述k輕之薄片接觸上述金屬製輥的圓周之約 1/3左右,然後從該金屬製輥分離,進而使與別的金屬製輥 接觸,藉此得到由PU-1構成、藉由圖案經壓縮之部分(厚 度2.1mm)爲透明,且其以外之部分(厚度2.3mm)爲不透 明之薄片。磨削該薄片的表面製成厚度1.5 mm且厚度均勻 之薄片,進一步切出直徑510mm的圓盤狀。該圓盤狀之薄 片(厚度1.5mm)在對應於藉由上述圖案經壓縮之部分的 ® 透明部分,在室溫下波長780nm的光往薄片厚度方向之透 過率爲45 %,又,其以外之不透明部分在室溫下波長7 80nm 的光往薄片厚度方向之透過率爲25%。對該圓盤狀薄片進 一步形成格子狀的溝槽(深度1.0mm、寬度2.0mm、節距 15mm)而做成單層型硏磨墊》 [比較例1] 除了將金屬製輥與橡膠輥的間隙間隔從1.9mm變更爲 2.2mm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由PU-1所構 成之厚度2.3mm的薄片。磨削該薄片的表面而製成厚度 -26- 200946279 1.5mm且厚度均勻之薄片。該厚度1.5mm之薄片在室溫下 波長780nm的光對薄片厚度方向之透過率爲25%。 [參考例1] 除了將PU_1以製造例2所得之PU-2取代以外,利用 與實施例2同樣的方法,製成由PU-2構成、具有藉由圖案 壓縮之部分(厚度2.1mm )與其以外之部分(厚度2.3mm ) 的薄片。該薄片爲全面不透明。 [參考例2] ❹ 除了將PU -1以製造例3所得之PU-3取代以外,利用 與實施例2同樣的方法,製成由PU-3構成' 具有藉由圖案 壓縮之部分(厚度2.1mm)與其以外之部分(厚度2.3mm) 的薄片。該薄片爲全面不透明。 產業h之可利用件 若根據本發明之製法,能夠極容易地製造具有透明部 分之硏磨墊,在將半導體或積體電路等被加工物之表面予 以平坦化時,該具有透明部分之硏磨墊係可在硏磨中利用 ® 光學手段進行被加工物的檢査、硏磨終點的測定,該硏磨 墊係有用於例如,在半導體裝置製造時矽晶圓或半導體晶 圓之化學機械硏磨。又,若根據本發明之製法,能夠極容 易地製造具有透明部分的薄片,不僅是構成硏磨墊之硏磨 層,即使是對要求透明性之硏磨層以外之其他用途的使用 上亦爲有用。 【圖式簡單說明】 Μ 〇 -27- 200946279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姐〇
-28

Claims (1)

  1. 200946279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硏磨墊之製法,其係包括將經擠壓爲薄片狀之樹脂 的至少一部分予以壓縮,以得到該壓縮部分之在平均厚 度1.5mm、波長780nm的光透過率爲30%以上的薄片之 步驟,及由該薄片形成硏磨層之步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法,其中上述樹脂係由高分 子二醇、有機二異氰酸酯及鏈伸長劑所製造之熱可塑性 聚胺基甲酸酯。 φ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製法,其中熱可塑性聚胺基甲 酸酯中來自異氰酸酯基之氮原子的含有率爲4.8〜6.0質 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製法’其中上述高分子二 醇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爲1 4 0 0〜3 6 0 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在上 述壓縮中,在壓縮部分之壓縮後厚度與壓縮前厚度之比 率爲70〜95%。 ❹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壓縮 前樹脂的溫度爲該樹脂之軟化溫度以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硏磨 層係具有在平均厚度1.5mm、波長780nm之光透過率爲 30%以上之部分、與在平均厚度1.5mm、波長780nm之光 透過率爲小於30%之部分。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硏磨 層爲無發泡構造。 9·—種矽晶圓或半導體晶圓之硏磨方法,其係使用藉由如 -29- 200946279 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製法所製造之硏磨 墊。 10. —種半導體裝置之製法,其係使用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 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製法所製造之硏磨墊。 11. 一種硏磨墊,其係具有硏磨層,該硏磨層係由熱可塑性 聚胺基甲酸酯所構成,且至少有一部分具有在平均厚度 1.5mm、波長780nm的光透過率爲30%以上之硏磨層,該 熱可塑性聚胺基甲酸酯係由數量平均分子量爲14 00〜 〇 3600之高分子二醇、有機二異氰酸酯及鏈伸長劑所製 造、且來自異氰酸酯基之氮原子的含有率爲4.8〜6.0質 量%。 12. —種薄片之製法,其包括將經擠壓爲薄片狀之樹脂的至 少一部分予以壓縮,且使該壓縮部分之在平均厚度 1.5mm、波長780nm的光透過率爲30%以上之步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製法,其中上述樹脂係由髙分 子二醇、有機二異氰酸酯及鏈伸長劑所製造之熱可塑性 ® 聚胺基甲酸酯。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製法,其中熱可塑性聚胺基甲 酸酯中來自異氰酸酯基之氮原子的含有率爲4.8〜6.0質 量%。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或14項之製法,其中上述高分子 二醇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爲1400〜3600。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5項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在 上述壓縮中,在壓縮部分之壓縮後厚度與壓縮前厚度之 比率爲70〜95%。 -30- .200946279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6項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壓 縮前的樹脂溫度爲該樹脂之軟化溫度以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7項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薄 片係具有在平均厚度1.5mm、波長780nm之光透過率爲 30%以上之部分、與平均厚度l.5mm在波長7 80nm之光 透過率爲小於30%之部分。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8項中任一項之製法,其中薄 片爲無發泡構造。 〇
    31 - 200946279 四、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無。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姐0 五、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TW98103348A 2008-02-04 2009-02-03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ishing pad TW20094627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24115 2008-02-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6279A true TW200946279A (en) 2009-11-16

Family

ID=40951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03348A TW200946279A (en) 2008-02-04 2009-02-03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ishing pad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318756B2 (zh)
TW (1) TW200946279A (zh)
WO (1) WO200909891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22842B2 (en) 2012-04-02 2018-07-17 Thomas West, Inc. Method and systems to control optical transmissivity of a polish pad material
TWI647066B (zh) * 2014-02-20 2019-01-11 湯瑪士西方公司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light transmittance of polishing pad (polishing pad) material
US10722997B2 (en) 2012-04-02 2020-07-28 Thomas West, Inc. Multilayer polishing pads made by the methods for centrifugal casting of polymer polish pads
US11090778B2 (en) 2012-04-02 2021-08-17 Thomas West,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entrifugal casting of polymer polish pads and polishing pads made by the method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0138B2 (ja) * 2008-07-18 2013-01-30 富士紡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研磨パ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84856B2 (ja) * 2013-12-16 2017-08-23 株式会社クラレ 研磨パッ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研磨パッドを用いる研磨方法
US9815730B2 (en) 2013-12-17 2017-11-14 Corning Incorporated Processing 3D shaped transparent brittle substrate
US9617180B2 (en) 2014-07-14 2017-04-11 Corning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fabricating glass artic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1963A (ja) * 1989-12-19 1991-10-15 Japan Synthetic Rubber Co Ltd 熱可塑性重合体組成物
JP2004319584A (ja) * 2003-04-11 2004-11-11 Nihon Micro Coating Co Ltd 研磨パ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45308A (ja) * 2006-03-17 2007-09-27 Toray Ind Inc 低発泡領域を有する研磨パ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22842B2 (en) 2012-04-02 2018-07-17 Thomas West, Inc. Method and systems to control optical transmissivity of a polish pad material
US10722997B2 (en) 2012-04-02 2020-07-28 Thomas West, Inc. Multilayer polishing pads made by the methods for centrifugal casting of polymer polish pads
US11090778B2 (en) 2012-04-02 2021-08-17 Thomas West,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entrifugal casting of polymer polish pads and polishing pads made by the methods
US11219982B2 (en) 2012-04-02 2022-01-11 Thomas West, Inc. Method and systems to control optical transmissivity of a polish pad material
TWI647066B (zh) * 2014-02-20 2019-01-11 湯瑪士西方公司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light transmittance of polishing pad (polishing pad) materi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98917A1 (ja) 2009-08-13
JPWO2009098917A1 (ja) 2011-05-26
JP5318756B2 (ja) 2013-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63836B1 (ko) 연마 패드용 쿠션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연마 패드
KR101290490B1 (ko) 고분자 재료, 그것으로부터 얻어지는 발포체 및 이들을사용한 연마 패드
JP6518680B2 (ja) 研磨層用非多孔性成形体,研磨パッド及び研磨方法
TWI357843B (zh)
TW200946279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ishing pad
WO2018021428A1 (ja) 研磨パ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研磨方法
KR101084808B1 (ko) 금속 막 연마용 패드 및 그것을 이용하는 금속 막의 연마 방법
TWI474894B (zh) Laminated polishing pa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0045306A (ja) 研磨パッド
TW201632305A (zh) 硏磨層用成形體及硏磨墊
TW201334919A (zh) 研磨墊
JP2008184597A (ja) 研磨パッドの製造方法
JP6184856B2 (ja) 研磨パッ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研磨パッドを用いる研磨方法
JP2008235508A (ja) 研磨パッド、それを用いた研磨方法および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TWI490082B (zh) Polishing pad
WO2023048266A1 (ja) 研磨パッド
TWI798502B (zh) 研磨層用聚胺基甲酸酯、研磨層、研磨墊及研磨層之改質方法
TW201021972A (en) Polishing pad
WO2023048265A1 (ja) 研磨パッド
TWI838883B (zh) 研磨墊
WO2023149434A1 (ja) 研磨層、研磨パッド、研磨パ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研磨方法
WO2023054331A1 (ja) 研磨層用熱可塑性ポリウレタン、研磨層、及び研磨パッ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