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44234A - Method of preparing mescenchymal cells for producing tooth, method of producing tooth, and mescenchymal cells for producing tooth - Google Patents

Method of preparing mescenchymal cells for producing tooth, method of producing tooth, and mescenchymal cells for producing tooth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44234A
TW200844234A TW097102174A TW97102174A TW200844234A TW 200844234 A TW200844234 A TW 200844234A TW 097102174 A TW097102174 A TW 097102174A TW 97102174 A TW97102174 A TW 97102174A TW 200844234 A TW200844234 A TW 20084423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ells
cell
tooth
positive
mesenchym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02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ashi Tsuji
Ritsuko Morita
Original Assignee
Univ Tokyo Sci Educ Found
Otsuka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 Tokyo Sci Educ Found, Otsuka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Univ Tokyo Sci Educ Found
Publication of TW200844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423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06Animal cells or tissues; Human cells or tissues
    • C12N5/0602Vertebrate cells
    • C12N5/0652Cells of skeletal and connective tissues; Mesenchym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06Animal cells or tissues; Human cells or tissues
    • C12N5/0602Vertebrate cells
    • C12N5/0652Cells of skeletal and connective tissues; Mesenchyme
    • C12N5/0654Osteocytes, Osteoblasts, Odontocytes; Bones, Tee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12Materials from mammal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non-specified tissues or cell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non-embryonic stem cells; Genetically modified cells
    • A61K35/32Bones; Osteocytes; Osteoblasts; Tendons; Tenocytes; Teeth; Odontoblasts; Cartilage; Chondrocytes; Synovial membra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6/00Preparations for dentistry
    • A61K6/80Preparations for artificial teeth, for filling teeth or for capping tee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02Stomatological preparations, e.g. drugs for caries, aphtae, periodontit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12Materials from mammal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non-specified tissues or cell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non-embryonic stem cells; Genetically modified c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2500/00Specific components of cell culture medium
    • C12N2500/30Organic compon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2500/00Specific components of cell culture medium
    • C12N2500/60Buffer, e.g. pH regulation, osmotic pressure
    • C12N2500/62DMSO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2501/00Active agents used in cell culture processes, e.g. differentation
    • C12N2501/30Hormones
    • C12N2501/38Hormones with nuclear receptors
    • C12N2501/385Hormones with nuclear receptors of the family of the retinoic acid recptor, e.g. RAR, RXR;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2506/00Differentiation of animal cells from one lineage to another; Differentiation of pluripotent cells
    • C12N2506/02Differentiation of animal cells from one lineage to another; Differentiation of pluripotent cells from embryonic cel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lastic &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bry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Description

200844234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用於形成齒之間葉細胞(mescenchymal cell)之製造方法、齒之製造方法以及齒形成用間葉細胞。 【先前技術】 牙齒是一器官,具有稱爲硬組織之最外層琺瑯質、於其 内層之象牙質,更進一步於象牙質内側産生象牙質之象牙芽 細胞,於其更中心部之齒髓;可因齲齒或牙周病等而損失的 Φ 器官。關於一般的牙齒損失,由於認爲對生命的威脅較少, 目前主要多以植入齒或植入物來補充。然而牙齒的有無大大 影響外表及對食物的味覺,從維持健康及高品質生活的觀 點,因而提高對於牙齒再生技術開發的關注。 牙齒是經胎兒期發育過程之誘導所形成,由複數的細胞 種類構築之機能單位,被認爲相當於如器官或臟器。因此牙 齒的發育不是經由從如成體内之造血幹細胞及間葉幹細胞 之幹細胞的細胞種類所產生之幹細胞系統。由此,目前只以 ^ 再生醫療進行之幹細胞導入(幹細胞導入療法),而無法再生 牙齒。 因此,近年檢討重點爲進行使用經單離的齒胚細胞以再 構成齒胚,經由移植該再構成齒胚之齒的再生。 舉例而言,J. Dent. Res.,2002,Vol· 81(10),pp. 695-700中揭示,從齒胚單離之上皮細胞及間葉之齒囊細胞 等細胞與生物體吸收性載體一起移植到大鼠腹腔内,使再生 類似牙齒的組織。 200844234 作爲齒胚的再生方法,例如特開2004-331557號公報中 后己載’在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等生 理活性物質存在下培養從生物體單離之齒胚細胞。又特開 2004-3 575 67號公報中記載,提出將單離自生物體之齒胚細 胞以及可分化爲此等細胞之細胞中至少1種類與含血纖維蛋 白(fibrin)之載體一起培養,其中含血纖維蛋白(fibrin)之載 體是使用齒胚的目的形狀物,形成具有特有形態的「齒」。'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2/0 1 1 9 1 80號公報以及美國專 利申請公開第2004/02 1 9489號公報中揭示,從6個月大的豬 下顎骨,將含有形成象牙質之來自齒髓之間葉細胞與提供形 成琺瑯質之上皮細胞的齒胚之細胞混合物,播種於使聚羥基 乙酸-聚乙酸共聚物所形成之生物分解性聚合物固化的支架 (scaffold)後,移植到動物體内以形成齒之方法。其中支架是 使用齒胚的目的形狀物,形成具有特有形態的「齒」。 另一方面,國際公開第200 5/0 1 4070號小冊中揭示用於 治療具有骨欠損或損傷之患者的齒再生方法。根據此方法, 播種例如來自齒胚的間葉細胞於聚羥基乙酸網孔支架後,經 由上皮細胞與膠原一起多層化或以上皮細胞層包覆形成 骨。又,國際公開第2005/01 4070號小冊中使用構築骨的形 狀用載體。 又國際公開第2006/1 29672號小冊揭示,來自齒胚的上 皮細胞與間葉細胞分別作爲細胞團後,使細胞團彼此於膠原 凝膠内部緊密接觸,保持該狀態培養以製造具有齒特有細胞 配置之齒的技術。 -6 - 200844234 然而’上述技術是從生物體得到齒或再生齒胚用齒胚細 胞或可分化爲此等的細胞。如此使用採取自生物體之細胞的 技術’無法充分得到可能的細胞數。再者,細胞的取得到來 源有所設限。 此外’爲作用作爲組織,構成組織的複數種細胞必須配 置於適當的相對位置(細胞配置),以具有作爲組織的方向 性。 【發明內容】 解決課題之方法 本發明有鑑於上述狀況,提供齒形成用間葉細胞之製造 方法、齒之製造方法以及齒形成用間葉細胞。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是提供間葉細胞之製造方法,其係用 方々形成圏之間葉細胞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在分化誘導劑存在 下培養全能性幹細胞(totipotent stem cell),以產生包括 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或CD44陽性且CD1 06陽性細胞之 誘導分化處理後之細胞集團,並從該誘導分化處理後之細胞 集團選擇0044陽性且€029陽性細胞或〇044陽性且€0106陽 性細胞作爲齒形成用間葉細胞。 本發明之第二態樣是提供包括上述齒形成用間葉細胞 之前記間葉細胞之齒的製造方法,其包括將實質僅由間葉細 胞及上皮細胞任一者所形成之第1細胞團與實質只有任一的 另一方所形成之第2細胞團,置於支持載體(support carrie]〇 的內部無混合而使緊密接觸,並在該支持載體的內部培養該 第1以及第2細胞團。 200844234 本發明之第三態樣是提供從全能性幹細胞誘導CD44陽 性且CD29陽性或CD44陽性且CD106陽性之齒形成用間葉細 胞。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能有效率大量製造目的齒之間葉細 胞之製造方法,以及能有效率大量製造由琺瑯質以及象牙質 保持特有細胞配置之齒的製造方法。 【實施方式】 實施發明之最佳態樣 〔間葉細胞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間葉細胞之製造方法爲製造用於形成齒之間 葉細胞之間葉細胞的製造方法,包括在分化誘導劑存在下培 養全能性幹細胞,以產生包括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或 CD44陽性且CD1 06陽性細胞之誘導分化處理後之細胞集 團,並從該誘導分化處理後之細胞集團選擇CD44陽性且 CD29陽性細胞或CD44陽性且CD106陽性細胞作爲齒形成用 間葉細胞。 本發明發現誘導分化全能性幹細胞所得之CD44陽性且 CD29陽性細胞或CD44陽性且CD106陽性細胞,可使用作爲齒 形成用間葉細胞。藉此,除了從來自生物體之齒或齒胚以 外,亦可得到製作齒所必須的間葉細胞,在得到形成齒用之 間葉細胞時,可排除使用來自生物體之齒等必要性。此結果 不用考慮從齒胚直接採取之細胞數不充分之情形以及對取 得來源有無限制之情形,而可輕易地或視情形大量地得到必 200844234 要量的間葉細胞。 本發明中所謂「齒」是指連續擁有内側象牙質以及外側 琺瑯質層的組織,尤其指擁有具齒冠及齒根方向性之組織。 齒的方向性可依據齒冠及齒根的配置來確定。齒冠及齒根可 根據形狀及組織染色等由目視確認。所謂齒冠,是指具有琺 瑯質與象牙質層構造之部分,至於齒根則不存在琺瑯質層。 象牙質以及琺瑯質爲熟悉該技藝者依據組織染色等形 態可輕易地確定。此外,琺瑯質可依據琺瑯質芽細胞的存在 來確定;琺瑯質芽細胞的存在可依據牙釉質形成素 (amelogenin)的有無來確認。另一方面,象牙質可依據象牙 芽細胞的存在來確定,而象牙芽細胞的存在可依據齒質涎蛋 白(dentin sialoprotein)的有無來確認。牙釉質形成素 (amelogenin)以及齒質涎蛋白(dentin sialoprotein)之確認可 依據該領域熟知的方法輕易地實施,可舉例如在原位雜化作 用(in situ hybridization)、抗體染色等。 又本發明中間葉細胞是用於形成齒,首先可用於形成齒 胚。 本發明中「齒胚」以及「齒芽」是根據後述發育階段來 區分,用於特別提及時之表達。稱爲「齒胚」之情形爲將來 形成之齒是已決定之齒的初期胚,齒的發育階段中通常使用 蕾狀期(Bud stage)至鐘狀期(Bell stage)之階段,特別是作爲 齒的硬組織特徴之象牙質、琺瑯質的積聚未被確認之組織。 另一方面,所謂「齒芽」是指用於本發明之「齒胚」的階段 變動,從作爲齒的硬組織特徴之象牙質、琺瑯質開始積聚的 200844234 階段、齒從齒肉萌芽並表現一般齒之機能前之階段的組織。 從齒胚發育爲齒,係如第1圖所示個體發育之過程,歷 經蕾狀期、帽狀期、鐘狀前期以及後期各階段。其中蕾狀期 爲上皮細胞包圍間葉細胞般陷入,並至鐘狀前期以及鐘狀後 期,上皮細胞部分成爲外側的琺瑯質,間葉細胞部分形成内 部的象牙質。因此,經由上皮細胞與間葉細胞的細胞間相互 作用由齒胚形成齒。 又本發明中所謂「間葉細胞」意指來自間葉組織的細 • 胞,所謂「上皮細胞」意指來自上皮組織的細胞。 又本發明中所謂「齒周組織」,是指形成齒的主要外層 之齒槽骨以及齒根膜。齒槽骨以及齒根膜爲熟悉該技藝者依 據組織染色等形態可輕易地確定。 以下説明有關本發明之齒形成用間葉細胞。 可用於得到有關本發明齒形成用間葉細胞之全能性幹 細胞,是指具有多分化能力可分化爲至少2種以上細胞之細 胞,較佳可使用選自由胚胎性癌細胞、胚胎性幹細胞、胚胎 性生殖幹細胞所組群組。其中從取得容易性的觀點’胚胎性 癌細胞(以下稱爲「EC細胞」)更佳。可適用於本發明之EC 細胞,可爲來自神經、睾九、卵巢等任一組織者。作爲此等 EC細胞可舉例如來自人類之NCR-G3細胞以及NTERA-2細 胞,來自小鼠之c- 1 3 00細胞及F9細胞、LT-2細胞、OTT60 5 0 細胞、PCC4細胞、P19細胞、METT-1細胞、STT-3細胞等細 胞株。這些細胞爲來自哺乳動物之靈長類(例如人、猴等)、 有蹄類(例如豬、牛、馬等)、小型哺乳類之囑齒類(例如小鼠、 -10- 200844234 大鼠、兔子等)各種動物,可依照適宜的使用目的選擇。例 如來自小鼠的胚胎性癌細胞株可舉例如上述記載之細胞株 及其衍生的選殖株。 對於全能性幹細胞的培養,可使用通常使用之培養基。 可用於培養之培養基可使用一般動物細胞培養用培養基,可 使用例如杜氏經修飾鷹氏培養基(D u 1 b e c c 〇 ’ s Μ 〇 d i f i e d Eagle’s Medium,DMEM)等。於此培養基中添加促進細胞增 殖用血清,或作爲代替血清之物,例如FGF、EGF、PDGF等 細胞增殖因子,亦可添加運鐵蛋白(transferrin)等已知的血 清成分。此外,添加血清時之濃度雖可依據當時的培養狀態 適當地變化,通常可爲1 0%。關於細胞的培養,通常的培養 條件適用爲例如37°C的溫度下於5%C02濃度之培育箱內培 養。此外,亦可添加適宜的鏈黴素等抗生素。 本發明對於全能性幹細胞,是經由在分化誘導劑存在下 培養以進行誘導分化處理。經由此誘導分化處理,從全能性 幹細胞產生包括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或CD44陽性且 CD 1 06陽性細胞之細胞集團。經由誘導處理所得之細胞集 團,可包括上述之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或CD44陽性且 CD 1 06陽性細胞,亦可包括此等雙方之細胞。 作爲上述之分化誘導劑,可使用至少可從全能性幹細胞 誘導分化爲CD44表現細胞之CD44陽性細胞誘導因子。此等 CD44陽性細胞誘導因子可舉例如神經脊細胞(neural crest cells)誘導因子、神經脊細胞發育關聯性因子、神經脊細胞 增殖促進因子。神經脊細胞誘導因子爲能誘導全能性幹細胞 -11- 200844234 爲神經脊細胞或其衍生細胞(平滑肌細胞、心肌細胞等)之因 子,可舉例如二甲基亞颯(DMSO)、Dex、cAMP、六亞甲基 二乙醯胺、5’·阿扎胞苷(5-Azacitidine)、TGF0、Noggin等。 神經脊細胞發育關聯性因子可舉例如視黃酸(RA)、BMP-4、 BMP-7、Shh、Wnt、FGF2、內皮素-1 (endothelin-1)、內皮素 -3、活動素pA(activin βΑ)、PDGF、VEGF等。神經脊細胞增 殖促進因子可舉例如FGF2、FGF8、FGF10、BMP-2、SCF、 活性型維生素D3等。神經脊細胞誘導因子、神經脊細胞發育 ® 關聯性因子以及神經脊細胞增殖促進因子不需分別明確地 區分,且可單獨或組合1種以上使用。其中較佳爲可有效率 產生後述本發明之目的細胞集團之DMSO以及RA,此等可單 獨或組合使用。 這些分化誘導劑較佳添加以能於全能性幹細胞的培養 基中誘導分化之濃度。該可誘導分化能之濃度依所用分化誘 導劑種類及全能性幹細胞種類等而異。 φ 例如爲D M S Ο時,相對於一般的培養基體積可爲〇 · 5體積 %〜1 〇體積%,從對處理之細胞的生存率以及培養所得目的 細胞的取得效率觀點而言較佳爲2.5體積%〜5體積% ’更佳 爲4體積%〜5體積%之濃度。若爲2.5體積%以上之濃度’可 充分誘導全能性幹細胞分化,另一方面,若爲5體積%以下之 濃度,不會顯著損失目的細胞取得的效率。 此外,爲RA時,一般培養基中可爲〇·1#Μ〜10/ζΜ,從 對處理之細胞的生存率以及培養所得目的細胞的取得效率 觀點而言較佳可爲0.5//Μ〜5/ζΜ,更佳爲〇·5μΜ〜2/xM之 -12- 200844234 濃度。若爲〇. 1 // Μ以上的濃度時,可充分誘導全能性幹細胞 分化,另一方面,若爲10//Μ以下之濃度,不會顯著損失目 的細胞取得的效率。 對於全能性幹細胞之誘導分化處理,可在上述分化誘導 劑存在下經由培養全能性幹細胞來進行。誘導分化處理(培 養)之期間,依據分化誘導劑的濃度與細胞成長活性而異, 一般爲2小時〜3日,從細胞生存率及目的細胞取得效率的觀 點而言較佳可爲6小時〜24小時。6小時以上可有效率得到經 9 充分誘導分化之細胞,24小時以下時不會顯著損失效率。 此外,對於誘導分化處理之期間與分化誘導劑之濃度之 間,爲對全能性幹細胞產生有效誘導分化而成立一定的關 係。換言之,一般而言分化誘導劑存在下的培養期間(處理 時間)雖依分化誘導劑的濃度與分化誘導劑的種類而異,但 於特定的分化誘導劑時,固定培養日數時,一般而言其濃度 較佳爲適當的濃度範圍。此外,培養日數短時,適當的濃度 範圍移向高濃度側,反之培養日數長時,適當的濃度範圍移 向低濃度側。考慮這些要素後,經由培養日數的調節可同時 得到廣泛濃度範圍之誘導分化效果,對熟悉該項技藝者而 言,能輕易設定得到誘導効果之適當的濃度範圍。 經由上述誘導分化處理所得之誘導分化處理後的細胞 集團中,產生包括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或CD44陽性且 CD 106陽性細胞之細胞集團。亦可包括此等雙方之細胞。然 後該誘導分化處理後的細胞集團,提供於選擇CD44陽性且 CD29陽性細胞或CD44陽性且CD1 06陽性細胞作爲齒形成用 -13- 200844234 間葉細胞之選擇處理。 細胞的選擇可使用能選擇上述本發明有關之間葉細胞 之任何方法。作爲此等選擇方法,可舉例如基因表現樣式、 細胞表面抗原、形態等爲基準之選擇,使用此等1種或2種以 上,可選擇全能性幹細胞。從細胞選擇的效率之觀點而言, 選擇方法較佳爲使用以細胞表面表現爲基礎之流式細胞儀 (cell sorter);爲確實選擇間葉細胞,可複數的組合,特別是 組合使用基因表現樣式與細胞表現抗原的表現爲佳。 • 本發明所選擇之齒形成用間葉細胞,除爲CD44陽性之 外,也顯示CD29陽性或CD106陽性之細胞性狀。已知CD44 是表現在細胞表面之膜蛋白,作爲透明質酸受體。另一方 面,已知CD29是表現在細胞表面之膜蛋白,作爲細胞附著 因子(integrinpl)分子,在EC細胞是弱陽性,在間葉細胞以 mRN A等級的表現係已分別被發表。此外,已知CD 106爲習 知VCAM-1分子,作爲接着分子,主要是常被利用作爲上皮 0 細胞標記。若顯示如此性狀之細胞,可使用作爲後述齒形成 用之間葉細胞。 本發明之齒形成用間葉細胞,除CD44爲陽性之外,以 CD29以及CD 106中至少任一者的抗原爲陽性所組成之集團 爲佳,亦可包括CD44、CD29、CD106之3種抗原皆爲陽性所 組成之三重陽性細胞。 本發明之齒形成用間葉細胞除上述CD44、CD29以及 CD 1 0 6之細胞表現抗原之外,亦可根據其他細胞性狀進行選 擇0 -14- 200844234 作爲其他細胞性狀可舉例如其他的細胞表面抗原樣式 或基因表現樣式。作爲細胞表現抗原樣式,可舉例如CD 1 4 丨 陰性、CD34陰性、CD45陰性等,此等可單獨或組合使用。 此外,作爲基因表現樣式可舉例如Slug表現、Wnt5a表現、 Lhx8表現、BMP4表現、Pax3表現、Pax9表現、Msxl表現、 Oct3/4非表現、nanog非表現、Sox9非表現、Sox5非表現等, 此等可單獨或組合使用,但不限定於此。 本發明之齒形成用間葉細胞,較佳除上述CD44、CD29、 ® CD106之外,因齒形成能力高,較佳表現至少一種選自由slug : 基因、Pax3基因、Msxl基因以及Pax9基因所組群組之基因, 以共同表現Slug基因以及Pax3基因更佳,此4個基因皆表現 者特佳。 這些細胞表面抗原及基因表現樣式的確認及基於此等 之選擇,是使用辨識表面抗原之各種抗體及可確認基因表現 之核酸序列等。這些抗體以及核酸序列皆爲公知且可輕易取 φ 得。此外,基於這些表面抗原及基因表現的確認及選擇,爲 可用於此用途之方法,可使用例如經由各種抗體之免疫染 色、流式細胞技術(flow cytometry)、流式細胞儀(〇〇11 sorter)、RT-PCR等。 此外,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組合上述選擇方法,可 用於單一間葉細胞之選殖。選殖之方法爲用於此目的常用之 方法’例如可使用限制性稀釋法、流式細胞儀(cell sorter)、 選殖法等。選殖雖可於經由上述選擇方法之選擇前或後進 行’但爲有效率得到目的之間葉細胞,較佳於選擇後進行。 -15- 200844234 在選擇步驟中爲有效率得到目的細胞數,可於選擇步驟 之前設置增殖步驟。經由如此增殖步驟,使用不含分化誘導 劑之一般培養用培養基,進行誘導分化後之細胞集團的培 養。藉此能增殖經誘導分化之目的細胞至所定細胞數。結 果,經由充分細胞數可輕易實施選擇。 如此之增殖步驟期間,基於誘導分化處理後的細胞數及 細胞狀態雖可適當的設定,但從目的細胞的濃縮效率觀點而 言,一般可爲3至30日,較佳爲5至10日。此結果,在選擇步 ® 驟的對象所組成之細胞集團中,變成含有目的齒形成用間葉 細胞,經由提供此等細胞集團於選擇步驟,可有效率且大量 得到本發明之齒形成用間葉細胞。 以本發明方法所得之間葉細胞,可用於形成齒。齒之形 成雖可使用本發明有關間葉細胞之任一方法,以下可用於本 發明之齒的製造方法最佳。 以下,説明本發明之齒的製造方法。 I 〔齒之製造方法〕 使用本發明之齒形成用間葉細胞之較佳的齒製造方 法,包括將實質僅由間葉細胞及上皮細胞之任一者所形成之 第1細胞團與實質只有任一的另一方所形成之第2細胞團,置 於支持載體的內部無混合使緊密接觸(配置步驟),並在該支 持載體的內部培養該第1以及第2細胞團(培養步驟),其中該 間葉細胞包括上述齒形成用間葉細胞。 本製造方法中,由於在支持載體内部無混合間葉細胞與 上皮細胞作爲之細胞團使成於緊密接觸狀態下生長,經由緊 -16- 200844234 密接觸狀態能有效再現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可得到具有内側 象牙質、外側琺瑯質之齒特有細胞配置之齒。此時由於由間 葉細胞實質所組成之細胞團含有本發明有關之齒形成用間 葉細胞,可有效率大量製造具特有細胞配置之齒。 配置步驟是於支持載體内部使第1細胞團及第2細胞團 接觸來配置。 其中第1細胞團及第2細胞團爲實質上分別僅由間葉細 胞或僅由上皮細胞所構成者。其中,實質上僅由間葉細胞構 • 成之細胞團,是含有上述齒形成用間葉細胞者。含有該齒形 成用間葉細胞之細胞團,可經由依照上述製造方法之製備步 驟所製備;另一方面,實質上僅由上皮細胞所構成之細胞 團,能與實質上由間葉細胞所構成之細胞團獨立地製備(第1 細胞製備步驟及第2細胞製備步驟)。 此外,所謂「細胞團」是指細胞呈密集狀態、且爲組織 狀態,亦可爲從單一細胞狀態所製備之細胞團(細胞凝集 0 體)。又所謂「實質上構成」意指盡可能不含對象細胞以外 之物。爲此上皮細胞所構成之細胞團可爲組織的一部分或單 一細胞之集合體。此外,上皮細胞及間葉細胞亦可爲以共同 的單一細胞構成之細胞團。 第1細胞團、第2細胞團任一者可爲上皮細胞及間葉細 胞,構成該細胞團之細胞數視動物的種類及支持載體的種 類、硬度及大小而異,每1個細胞團一般可爲101〜108個, 較佳爲1〇3〜1〇8個。 實質由間葉細胞構成之細胞集團,若含有齒形成用間葉 -17- 200844234 細胞亦可含有其他的間葉細胞。 作爲上述間葉細胞以外的其他間葉細胞,可舉例如齒胚 及來自齒胚以外之間葉細胞。作爲來自齒胚以外之間葉細胞 爲來自活體內(in Wvo)之其他間葉組織的細胞,較佳可舉例 如不含包括血液細胞之骨髓細胞及間葉幹細胞,更佳爲口腔 内間葉細胞及顎骨内部的骨髓細胞、來自頭部神經脊細胞之 間葉細胞、產生得到前記間葉細胞之間葉前驅細胞及其幹細 胞等。 • 可用於本製造方法之上皮細胞較佳爲來自齒胚,能再現 活體內(/Π VZ_VO)之細胞配置、以有效形成具有特有構造及方 向性之齒者;從細胞的分化階段幼年性(j live nil ity)與均質性 的觀點,來自蕾狀期來自帽狀期者爲佳。 此外,可爲來自齒胚以外之上皮細胞,對此可舉例如來 自活體內Wvo)其他上皮組織之細胞。較佳可舉例如皮膚 或口腔内黏膜或齒肉的上皮細胞,更佳爲皮膚或黏膜等已分 0 化,例如產生得到已角化或已不完全角化上皮細胞之未熟的 上皮前驅細胞,例如非角化上皮細胞或其幹細胞等。 爲製備細胞團而從組織單離各細胞時,齒胚及其他組織 可採用哺乳動物之靈長類,例如人類、猴子等;有蹄類,例 如豬、牛、馬等;小型哺乳類之囑齒類,例如小鼠、大鼠、 兔子等各種動物的顎骨等。齒胚及組織之採用,通常以適用 於組織採用之可用條件,在無菌狀態下取出,並保存於適當 的保存液中。再者,作爲人類的齒胚,除所謂智齒之第3大 臼齒的齒胚以外,可舉例如胎兒齒胚,從自我組織的利用觀 -18- 200844234 點而言,以使用智齒爲佳。 組織,例如來自齒胚於製備上述細胞時,首先依據形狀 將單離自周圍組織之齒胚分類爲齒胚間葉組織及齒胚上皮 組織。此時,由於在顯微鏡下可分辨齒胚組織構造,使用解 剖用剪刀或小鉗子等切斷,或經由剝下而可輕易地分離。此 外,從齒胚組織之齒胚間葉組織及齒胚上皮組織之分離,依 據其形狀使用注射針、鎢針、小鉗子等切斷,或經由剝下而 可輕易地進行。 ® 爲從周圍組織輕易地分離齒胚細胞及/或從齒胚組織分 離上皮組織及間葉組織,可使用酵素爲佳。可用於該用途之 酵素,可舉例如解離酶(Dispase)、膠原酶(Collagenase)、胰 蛋白酶等。 構成細胞團之細胞可從採用之組織製備爲單一細胞狀 態。製備步驟中爲能容易地分散爲單一細胞,可使用酵素。 作爲此等酵素可舉例如解離酶(Dispase)、膠原酶 • (Collagenase)、胰蛋白酶等。此時從上皮組織之上皮細胞的 分離,在膠原酶(C ο 11 a g e n a s e)處理後做胰蛋白酶處理與 DNase處理較佳。另一方面,從間葉組織之間葉細胞的分離, 以膠原酶(Collagenase)與胰蛋白酶同時處理,最終以DNase 處理較佳。此時進行DNase處理係爲防止因酵素處理而一部 分細胞受到破壞,細胞膜被溶解時釋放於溶液中的DN A將細 胞凝集而降低細胞的回收量。 此外,構成細胞團之細胞,爲分別得到充分的細胞數, 在配置步驟前可經預備的培養。細胞的培養可使用一般動物 -19- 200844234 細胞培養用之溫度等條件。 可用於培養之培養基,可使用一般動物細胞培養用之培 養基,例如可使用杜氏經修飾鷹氏培養基(DMEM)等,添加 促進細胞增殖用血清,或作爲代替血清之物,例如FGF、 EGF、PDGF等細胞增殖因子,亦可添加運鐵蛋白(transferrin) 等已知的血清成分。此外,添加血清時之濃度雖可依據當時 的培養狀態適當地變化,通常可爲1 0體積%。關於細胞的培 養,通常的培養條件適用爲例如37°C的溫度下於5%C02濃度 # 之培育箱內培養。此外,亦可添加適宜的鏈黴素等抗生素。 應用該預備的培養於間葉細胞時,可兼具上述齒形成用 間葉細胞增殖之培養,於選擇步驟後進行或其二者進行亦 可。 此外,從不改變細胞性質之觀點而言,間葉細胞的預備 培養或單純增殖上述齒形成用間葉細胞之培養,較佳在不含 前述分化誘導劑之培養基中進行。 配置步驟中細胞團的配置,是將上述第1及第2細胞團配 置於能保持細胞接觸狀態之支持載體的内部。此時,各細胞 團沒有互相地混合。由於如此各細胞團未混合地配置,細胞 團之間形成邊界線。如此的配置形態在本說明書中適當以 「區分化(compartmentation)」表示。 可用於此之支持載體爲可在内部培養細胞者,較佳爲與 上述培養基之混合物。此等支持載體可舉例如膠原、瓊脂糖 凝膠、羧甲基纖維素、明膠、洋菜、水膠體(hydrogel)、 Cellmatrix(商品名)、Mebiolgel(商品名)、Matrigel(商品名)、 -20- 200844234 彈性蛋白、血纖維蛋白(fibrin)、層粘連蛋白(laminin)、細胞 外基質混合物、聚羥基乙酸(PGA)、聚乳酸(PLA)、乳酸/羥 基乙酸共聚物(PLGA)等。此等支持載體爲,將細胞配置於内 部時具有能大約維持配置位置程度之硬度者,可舉例如膠 狀、纖維狀、固體狀者。尤其從易於提供適當硬度及保持力 之細胞外基質混合物等凝膠之觀點而言,更佳爲膠原、瓊脂 糖凝膠、羧甲基纖維素、明膠、洋菜、水膠體(hydrogel)、 Cellmatrix、Mebiolgel、Matrigel、細胞外基質混合物、彈 性蛋白、血纖維蛋白(fibrin)、層粘連蛋白(1 aminin)。其中, 所謂能維持細胞位置之硬度,爲通常適用於三維培養之硬 度,亦即同時能保持細胞配置及不阻礙因增殖肥大化之硬 度’能容易地決定。 此外,該支持載體具有在載體內部能生長第1及第2細胞 團之大約厚度,可依據目的組織大小等適當設定。 此外,支持載體較佳具有不分散細胞且能保持細胞接觸 狀態之保持力。此處所謂「接觸狀態」是指各細胞團中或細 胞團之間,確實地使細胞相互作用之緊密(高密度)狀態爲 佳,所謂此等高密度狀態係在細胞凝集體中,例如能維持只 比互相接觸更強的緊密接觸狀態之保持力下能培養細胞 者。例如爲膠原時,最終濃度爲2〜3 mg/ml之濃度,亦即依 據JIS-K6503 - 1 996之方法(以12.7 mm徑之活塞壓下4 mm時 所需之載重來測定),以120 g〜25 0 g之膠性強度所組成之濃 度使用時可提供適切的硬度。此外,該膠性強度並未限制, 在其他種類支持載體中依據同樣的評價方法若有同樣強度 -21- 200844234 者,可使用作爲本發明之支持載體。且1種或經由混合複數 種支持載體,亦可得到硬度相當於目的膠性強度之支持載 體。 所謂高密度狀態意指與構成組織時之密度大約同等,例 如爲細胞團時意指在細胞配置時爲5 X 1 07〜1 X 1 09個/ml,然在 不損及細胞活性且確實地細胞相互作用時較佳爲1 X 1 〇8〜 1 xlO9個/m卜最佳爲2x1 08〜8χ1 08個/ml之密度。爲製備如此 細胞密度之細胞團,較佳經由離心細胞使凝集沉澱化,可不 ^ 損及細胞活性而簡便地高密度化。如此離心是以不損及細胞 生存之相當於300〜120〇xg,較佳爲500〜lOOOxg的離心力轉 數,進行3〜1 0分鐘。比3 00 X g低之離心時,細胞的沉澱變得 不充分而使細胞密度變低之情形;另一方面,比1 2 0 0 X g高之 離心時,由於細胞有受到損傷之情形,因此分別皆不宜。 經由離心分離製備高密度之細胞時’通常爲達細胞離心 分離可使用試管等,於容器內製備單一細胞懸浮液後離心分 φ 離,殘留的細胞作爲沉澱物並盡可能移除上清。此時所使用 之試管等容器,從完全除去上清液之觀點而言,以經聚矽氧 塗布者爲佳。 經由離心分離作爲沉澱物時’可就此配置沉澱物於支持 載體内部。此時,目的細胞以外之成分(例如,培養液、緩 衝液、支持載體等)以與細胞體積爲等量以下較佳,最佳爲 不含目的細胞以外的成分。如此高密度之細胞團,細胞是緊 密地接觸,可有效發揮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目的細胞 以外的成分極端少之細胞團配置於支持載體内部時,經由支 -22- 200844234 持載體的固化等進一步凝集,變成更緊密之狀態。 以組織狀態使用時,進行酵素處理等等’以除去對象細 胞以外的結締組織等爲佳。目的細胞以外之成分多時’例如 變得與細胞體積爲等量以上時,由於無法充分發揮細胞間之 相互作用,因此較不宜。 此外,第1細胞團與第2細胞團之接觸,以第1細胞團與 第2細胞團之接觸爲緊密接觸爲佳,以對於第1細胞團強加配 置第2細胞團者特佳。此外,可以不阻礙培養液、氧透過之 固形物包圍第1細胞團與第2細胞團之周圍,使細胞團彼此的 接觸爲有效緊密接觸。較佳爲使密度高的細胞懸浮液放入配 置於黏度不同的溶液,原樣固化溶液即可輕易達成保持細胞 的接觸。此時,以第1細胞團爲齒胚間葉細胞單一細胞團、 以第2細胞團爲齒胚上皮組織時,將齒胚上皮組織的琺瑯質 結節配置以接觸第1細胞團者較好,但不限制於此。 支持載體爲膠狀或溶液狀等情形時,在配置步驟之後可 設立固化支持載體之固化步驟。經由固化步驟,配置於支持 載體内部之細胞被固定化在支持載體内部。對於支持載體之 固化,可應用一般用於支持載體之固化條件。例如使用膠原 等可固化之化合物於支持載體時,在通常適用之條件下,例 如在培養溫度下靜置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則可固化。經此可固 定化支持載體内部之細胞間的結合,同時能成爲強固的東
Tj Ι-Γ 西。 在本發明製造方法之培養步驟中,在支持載體内部培養 第1細胞團及第2細胞團。在此培養步驟中,經由互相緊密接 -23- 200844234 觸之第1細胞團及第2細胞團可有效進行細胞間的相互作 用,而再構成組織,亦即齒。 培養步驟是經由支持載體可維持第1細胞團與第2細胞 團之接觸狀態來進行,可單獨地培養具有第1及第2細胞團之 支持載體,亦可在其他的動物細胞存在下培養。 培養期間隨支持載體内部配置之細胞數及細胞團之狀 態而異,進一步隨培養步驟的實施條件而異,爲形成具有外 側联鄉質、内側象牙質之齒,一般爲1〜3 0 0日,較佳爲1〜 120日;從可迅速提供之觀點而言,較佳可爲1〜60日。再者 爲製作備有齒周組織之齒,一般可爲1〜300日,較佳爲1〜 60曰。 僅經由支持載體培養時,可在用於動物細胞培養之一般 條件下培養。其中該培養可應用一般動物細胞之培養條件, 及可應用前述之條件。又在培養中可添加來自哺乳動物的血 清,且亦可添加能有效增殖及分化這些細胞之各種已知的細 胞因子。此等細胞因子可舉例如FGF、BMP等。 此外,從組織及細胞團的氣體交換及養份供給的觀點而 言,以用於器官培養者較佳。在器官培養中,通常使多孔性 膜漂浮於適用於動物細胞增殖之培養基上,然後將經支持載 體包埋之細胞團置於該膜上進行培養。其中所用之多孔性 膜,以多數具有約0.3〜5 μηχ之孔的膜爲佳,具體可舉例如 Cell Culture Insert(商品名)、Isopore filter(商品名)。 在其他動物細胞存在下之培養時,由於受到來自動物細 胞之各種細胞激素等作用,可早期地形成具有特有細胞配置 -24- 200844234 之齒,故較佳。此等其他動物細胞之存在下的培養,亦可使 用單離細胞或培養細胞經由在活體外培養進行。 此外,具有第1及第2細胞團之支持載體亦可移植到活 體,在活體內vivo)進行培養。此等活體內(h 之培 養,由於能早期進行齒、尤其是齒周組織的形成,因此特佳。 在此情形,支持載體一起與第1及第2細胞團被移植到活體內 (% n vivo) 〇 可利用於此用途之動物,可舉例如哺乳動物,例如人 φ 類、豬、小鼠等爲佳,與齒胚組織爲同一種來源者更佳。移 植人類齒胚組織時,較佳使用人類或免疫不全經改變之人類 以外的其他哺乳動物。於如此活體內(/〃 V/VO)生長作爲適宜 的活體部位,爲能盡可能正常地發育動物細胞的器官或組 織,以腎臟皮膜下、腸間膜、皮下移植、口腔内等爲佳。 經由移植之成長期間,可隨移植時大小與欲發育的齒大 小而異,一般可爲3〜400日。例如,移植到腎臟皮膜下之期 間雖依移植之培養物大小與欲再生之齒的大小而異,但就齒 的再生與移植先前發育之齒的大小之觀點而百,較佳爲7〜 60曰。 進行移植到活體之前,可進行活體外Wiro)的培養 (前培養)。經由此前培養強固地進行細胞間的結合與第1及 第2細胞團彼此的結合,由於可更強固地進行細胞間相互作 用,故較佳。此結果可短縮整體的生長期間。 前培養的期間可爲短期,亦可爲長期。長期間例如3日 以上,較佳爲7日以上時,由於可從齒胚發育爲齒芽,短縮 -25- 200844234 移植後能達至齒之期間者爲佳。前培養之期間,例如進行移 植到腎臟皮膜下時之器官培養,較佳爲1〜7日,以有效率再 生齒爲佳。 根據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製造之齒爲具有内側象牙 質、外側琺瑯質之齒特有細胞配置(構造)者,或較佳爲更於 齒的先端(齒冠)與齒根亦具有方向性。至少此等特有的細胞 配置,較佳爲除細胞配置之外,經由具有方向性亦可發揮齒 的機能。爲此,可廣泛利用齒的代替物。尤其是使用來自自 身齒胚之間葉細胞及上皮細胞時,可用以避免因排斥反應所 致問題。此外,一般移植抗原是使用適合來自他人齒胚之細 胞時,亦能避免因排斥反應所致問題。 又根據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製造之齒,亦可爲具有齒特 有的細胞配置之齒的集合體。 此等齒的集合體,由於是具有齒特有的細胞配置之複數 齒所構成,從集合體分離各個齒,可如以下所述用於作爲1 個齒之移植片。結果可有效率製作作爲移植片之齒。 爲得到以複數齒所構成之齒的集合體時,爲容易再誘導 發育複數個齒之齒胚,第1及第2細胞團皆同時經由單一細胞 所構成較佳。 此外,與上述同樣地,培養步驟可於器官培養,亦可爲 腎臟皮膜下之培養,使用所得齒爲移植片時,未與其他的動 物細胞接觸且整個流程可在活體外v^ro)製備進行器官 培養較佳。 又以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培養期間亦可持續至形成齒周 -26- 200844234 組織◊經由此’除齒本身以外,也可形成顎骨上支持齒、固 定化之齒槽骨齒根膜等齒周組織。此結果,可提供移植後能 使用之齒。 此外,爲製造齒周組織,在上述培養步驟之後亦可設立 單離由該培養所得齒周組織之步驟,以只得到齒周組織。齒 周組織之單離’可經由任何能分離培養步驟過程所形成之齒 周組織與齒之方法來進行,可舉例如經由小鉗子等分離或經 由酵素部分分解等。 根據本發明所得之齒及齒周組織,可用於作爲移植片之 外’較佳亦可用於解明齒的發育過程之硏究,今後能利用於 有效硏究有關齒之組織發育。 此外’使用所得齒或齒周組織作爲移植片時,製造方法 中之培養步驟以未與其他的動物細胞接觸且整個流程可在 活體外(/〃 Wiro)製備進行器官培養較佳。 又本發明包括齒之移植方法。在此移植方法中,包括得 到上述齒集合體之步驟與從齒複合體分離各個齒之步驟、以 及在移植部位使經分離之齒與其他齒呈同一方向性移植之 步驟。 經由這些可有效率實施齒之移植,並同時得到具備特有 細胞配置與方向性之複數的齒。 經由本發明之齒可應用於治療或處理伴隨齒的欠損及 損傷之各種症狀,例如齲蝕、邊緣性齒周炎(齒槽膿漏)、齒 周病致齒的欠損、意外等造成的折損或脫落等。 亦即本發明之治療方法,包括將經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 -27- 200844234 所得齒及/或齒周組織移植至欠損及/或損傷部位。經由此可 治療及/或緩和欠損及/或損傷部位之上述症狀。 本發明之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僅本發明之培養步驟,或 在欠損及/或損傷部位中實施配置步驟及培養步驟。於此情 形,支持載體除上述以外,亦可應用欠損及/或損傷部位的 周圍組織或其本身作爲支持載體。經由此可在活體內(Ζπ ν/νο),經由周邊組織的細胞激素等進行更迅速的欠損及/或 損傷部位之治療等。 【實施例】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但不限制於此。此外,實施 例中的%除非特別限定,否則以重量(質量)爲基準。 〔實施例1〕 1. EC細胞的培養方法
EC細胞是使用ΑΤ805細胞(129系EC細胞之ΟΤΤ605 0衍 生選殖株,獲自理化學硏究所生物資源中心細胞材料開發 室)。ΑΤ805細胞的培養是使用添加10體積%牛胎兒血清 (FCS : JRH或JBS、Hyclone公司製)以及55 μΜ 2-硫氫乙醇 (2-mercaptoethanol)(GIBCO公司製)之杜氏經修飾鷹氏培養 基(DMEM: SIGMA公司或KOHJINBIO公司製)來進行。EC細 胞通常以每1〇〇 mm培養皿5〜8χ1 05個之濃度播種,每隔一日 交換全部培養基反覆繼代培養。在繼代培養中,以HCMF緩 衝劑(pH 7.4、10 mM Hepes、136.9 mM NaCl、0.34 mM Na2HP03、13.9 mM葡萄糖、5.37 mM KC1)洗淨細胞1次後, 添加5 ml溶解最終濃度0.025 %胰蛋白酶- EDTA · 2Na(GIBCO -28- 200844234 公司製)之酵素溶液,在37°C進行1分鐘酵素處理。然後添加 等量之添加10%FCS的DMEM使細胞分散後,再度懸浮經由離 心分離沉澱回收之細胞,播種到新的培養皿進行繼代培養。 2. EC細胞的誘導分化及細胞的回收 以DMEM(已添加終濃度0·5〜5體積%二甲亞颯(DMSO : SIGMA公司製)及10體積%FCS)懸浮經胰蛋白酶處理所回收 之EC細胞,以1.0 χΙΟ6個/100 mm培養皿的濃度播種。在 5%C02濃度條件下於37°C培養,14小時後以HCMF緩衝劑洗 • 淨細胞1次,將培養液進行培養基交換爲添加10體積%FCS之 DMEM 〇 以DMSO處理之EC細胞,每隔3日將半量培養液換爲添 加10體積%FCS之DMEM,並繼續培養6日(僅5體積%DMSO 19 日),並進行適當觀察。在含有未分化細胞之細胞集團增殖 之時點,以HCMF緩衝劑洗淨1次後,添加3 mM EDTA以及含 0.5 % BS A但不含 Ca2+、Mg2 + 之 PBS(-)(EDTA/BS A-PBS)以分 0 散細胞,回收經由離心操作沉澱之細胞。將細胞再次懸浮於 EDTA/BSA-PBS,以 FITC 標識之抗 CD44 抗體(CD44-FITC : BD Pharmingen公司製)及PE標識之抗CD29抗體(CD29-PE : BD Pharmingen公司製)進行雙重染色,使用流式細胞儀(cell sorter)Epics ALTRA(Beckman Coulter公司製)分離取得 CD44 陽性且CD29陽性之細胞分層,得到已除去未分化EC細胞之 經DMSO處理誘導分化之EC細胞分層(參照第2圖)。此細胞稱 爲DMSO-EC細胞。 此外,以各DMSO濃度處理時之DMSO-EC細胞的比例示 -29- 200844234 於表1。如表1所示,具DMS 0處理濃度之依存性,CD44陽性 且CD29陽性之細胞增加已被確認。此外,以5體積%DMSO 處理之E C細胞,由於大部分細胞處理後立即死亡,處理後的 培養日數必須比其他處理濃度者長,顯然培養後可得到高比 例之CD44陽性且CD29陽性的細胞。 之後的實驗是使用以5體積%之DMSO所得之細胞。 [表1] DMSO 濃度(v/v%) 培養日數(曰) 細胞數(χίο7個) 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 0 0.5 6 1.15 0.3 1.0 6 1.19 0.5 2.5 6 1.64 13.7 5.0 19 2.83 93.0
DMSO-EC細胞之選殖化 DMSO-EC細胞之選殖化是經由選殖群落(colony)之分 離或經由限制性稀釋法來進行。 經由選殖之細胞的取得,是將DMSO-EC細胞以低濃度 (約100個)播種於培養皿,可經由增殖群落的細胞數成爲10 個以上時,將已滅菌之砂化油脂(silicon grease)塗於選殖環 (cloning ring)的一端,以包圍細胞的群落般地貼付於去除培 養基之培養皿底面。之後,在選殖環内進行胰蛋白酶處理, 回收細胞,從增殖的細胞順序進行培養的擴大,取得選殖株。 經由限制性稀釋法之選殖株的取得,是以HCMF緩衝劑 -30- 200844234 洗淨由上述方法取得之DMSO-EC細胞1次後,回收經由胰蛋 白酶處理之細胞。計測回收之細胞數,使1個細胞/200 μΐ/井 (説明)地播種於96井培養平板中。3〜5日後確認單一之群 落。之後每5日進行半量的培養基交換並繼續培養,從增殖 的細胞順序進行培養的擴大,取得選殖株。 經由此得到來自DMSO-EC細胞之選殖株l(DMSO-EC選 殖株 1 : Clone #1)及選殖株 2(DMSO-EC選殖株 2 : Clone #2)。 〔實施例2〕 DMSO-EC細胞之性狀 (1)相位差顯微鏡像 以相位差顯微鏡分別觀察上述所得選殖株1及2之形 態,與EC細胞、DMSO-EC細胞以及來自EC細胞之軟骨系前 驅細胞ATDC5細胞(獲自理化學硏究所生物資源中心細胞材 料開發室)之形態。 此結果觀察到EC細胞之群落内的細胞小,不僅以高密度 增殖,且群落周邊隆起,像典型的全能性幹細胞形態。相對 於此,DMSO-EC及DMSO-EC選殖株1及2、ATDC5細胞任一 皆爲構成群落的每一個細胞的面積大,形成附著性細胞特徴 之單一層,顯示與典型EC細胞的形態有明確不同之形態。如 此之附著性細胞形態,比EC細胞更類似間葉細胞。 (2)各種基因表現 經由即時PCR(RT-PCR)分析EC細胞、DMSO-EC、 DMSO-EC選殖株1及2、ATDC 5細胞中各種基因的表現,檢討 各種標記基因(marker gene)的表現。 -31- 200844234 使用丁1112〇11^&§61^(11^:^(^611公司製),從£€:細胞以及 DMSO-EC、DMSO-EC選殖株1及2、ATDC5細胞進行總RNA 的萃取。去除分析細胞之培養液,直接滴下2 ml之TRIzol Reagent 於 100 mm 培養皿中,以 Cell Scraper(Falcon 公司製) 充分混合後,回收於微量管中,以Poly Tron均質器(Poly Tr on 公司製)進行均質化。之後至RNA萃取之操作,依照附加的 使用説明書。將萃取自細胞•組織之總RNA溶解於DEPC處 理水中,以分光光度計進行濃度計算後保存在-3 0 °C。 • 以萃取自細胞之總RNA爲模板,進行構成即時 PCR(RT-PCR)分析用模板之cDNA的合成。使用ReverTra Ace(TOYOBO)進行cDNA合成,依照附力口使用説明書進行操 作。 使用 ABI PRISM 7000(Applied Biosystems 公司製)進行 PCR以及分析。聚合酶是使用SYBRPremixEx Taq(TAKARA 公司製),使用β-活動素(p_actin)爲内在性對照。於RT-PCR _ 專用96井平板每一樣品,添加13 μΐ的SYBR Premix Ex Taq (TAKARA公司製)、2 μΐ之稀釋20倍之cDNA反應溶液、分別 爲5 μ 1之濃度1 μ Μ的引子、5 μ 1滅菌水,製備最終體積爲2 5 μ 1 的反應系統,依照常用方法進行PCR反應。此外,分別進行 基因之對照組反應作成檢量線(calibration line),分別進行 定量化。用於分析之引子的序列示於表2及表3。 基因表現是經由各別細胞中β-活動素之表現量標準 化,以β-活動素表現量爲一定時之相對表現量來比較。結果 示於表4。 -32- 200844234 [表2]
Oct3/4-F ATTGAGAACCGTGTGAGGTGGA (序列編號:1) Oct3/4-R GCGCCGGTTACAGAACCATAC (序列編號:2) nanog-F CAAGGGTCTGCTACTGAGATGCT (序列編號:3) nanog-R ATCAGGGCTGCCTTGAAGAG (序列編號:4) Slug-F GACCCTGGCTGCTTCAAGGA (序列編號:5) Slug -R TATTGCAGTGAGGGCAAGAG (序列編號:6) Pax3-F CAAGCTGGAGCCAATCAACTG (序列編號:7) Pax3_R GCGGTGGGAGGGAATCC (序列編號:8) Wntl-F CCTACGCTTCCTCATGAACCTT (序列編號:9) Wntl-R TGGCGCATCTCAGAGAACAC (序列編號:10) Sox9-F GAGGCCACGGAACAGACTC (序列編號:Π) Sox9-R CAGCGCCTTGAAGATAGCATT (序列編號:12) Sox5-F GCGTTGGACGGGAAGGT (序列編號:13) Sox5-R TCCTTTTCTGTCCGGCAGTT (序列編號:14) Msxl-F CAGCCCTATAGAAAGCAAGGA (序列編號:15) Msxl-R CCCCTCAGAGCAATGCTTTG (序列編號:16) Pax9-F GGCCAGGCACCGAATG (序列編號:17) |Pax9-R GCCATGCTGGATGCTGAGA (序列編號:18) -33- 200844234 [表3]
Wnt5a-F CGCCATGAAGAAGCCCATT (序列編號:19) Wnt5a-R TCCAGCGGTCCCCAAAG (序列編號:20) Lhx8-F AAGTGGAGAACGGTAATGGGATTAG (序列編號:21) Lhx8-R GCTTTGGATGATTGACGTCTTG (序列編號:22) BMP4-F TCAAGACACCATGATTCCTGGTAA (序列編號:23) BMP4-R GCTCGCGCCTCCTAGCA (序列編號:24) Rimx2-F ACGGCCCTCCCTGAACTC (序列編號:25) Runx2-R GGGATCTGTAATCTGACTCTGTCCTT (序列編號:26) Dlxl-F AGCCGAGCCCGAGCTT (序列編號:27) Dlxl-R CAGCCGGTCCTTCCTAGAAGTT (序列編號:28) FGF10-F TCCCTCTGGGTACGGATCTG (序列編號:29) FGF10-R TGGTCGGCTCTCTTGCATAA (序列編號:30) BMP7-F CGCTCCAAGACGCCAAAG (序列編號:31) BMP7-R GCTGCTGTTTTCTGCCACACT (序列編號:32) β Actin-F TGACAGGATGCAGAAGGAGA (序列編號:33) β Actin-R GCTGGAAGGTGGACAGTGAG (序列編號:34) [表4] 基因 EC DMSO-EC DMSO-EC ATDC5 標記種類 #1 #2 Oct3/4 100 0 0 0 0 未分化細胞 Nanog 377 0 0 0 0 Slug 2 92 100 83 94 神經脊細胞 Pax3 0 57 92 100 3 Wntl 0 35 67 32 0 Msxl 48 91 100 91 1 齒間葉細胞 Pax9 1 50 67 100 12 Wnt5a 5 100 86 75 5 Lhx8 4 93 100 54 0 BMP4 0 100 68 97 39 Runx2 0 44 53 53 100 Dlxl 7 47 43 46 100 FgflO 4 15 12 18 5 BMP7 26 1 2 0 Sox9 1 10 10 10 100 軟骨細胞 Sox5 7 L 4 5 58 -34- 200844234 如表4所示,未分化幹細胞標記基因Oct3/4與Nano g的表 現僅在EC細胞被檢驗出,而未見於以DM SO處理得到之EC細 胞及其選殖株細胞、ATDC5細胞。神經脊細胞的標記基因 Slug、Pax3、Wntl的表現未見於EC細胞,Slug可見於EC. 胞以外的全部細胞群,Pax3與Wntl的表現量有差異,可見於 EC細胞與ATDC5細胞以外的DMSO-EC細胞群。 由此教示DM SO-EC細胞及其選殖化細胞,是經由添加 DM SO而從未分化幹細胞誘導分化爲神經脊細胞之細胞,從 基因表現特性可清楚瞭解其爲Oct3/4陰性、Nanog陰性、Slug 陽性、Pax3陽性、Wntl陽性之細胞。 另一方面,齒之間葉細胞的標記群,相對於EC細胞表現 M sxl及BMP-7之外未表現其他任一基因,DM SO-EC細胞及其 選殖化細胞之Msxl、Pax9、Wnt5a、Lhx8有特別高的表現。 BMP4、Runx2、D lx 1在DMS Ο-EC細胞及其選殖化細胞與 ATDC5細胞中,見到表現量有一些差異之表現。 又軟骨細胞中專一之標記基因Sox9、Sox5的表現,只在 ATDC5細胞有高表現,因此判斷DMSO-EC細胞及其選殖化細 胞是不分化爲軟骨系之細胞。 由此可知,經由DMS0,EC細胞被誘導分化爲類似神經 脊細胞乃至類似間葉細胞的細胞。 〔實施例3〕 從EC細胞誘導分化之細胞的齒形成能評價 接著如下進行確認,根據本發明所得之DMSO-EC細胞、 其選殖化細胞往象牙芽細胞的分化能及齒之象牙質形成能。 35- 200844234 (1) 齒胚上皮組織之製備 胎齡14.5日之C57BL/6小鼠(購自SLC),在顯微鏡下以常 用方法從胚胎摘出下顎門牙齒胚組織。以PBS(-)洗淨摘出之 下顎門牙齒胚組織,使用已添加最終濃度爲1.2 U/ml解離酶 II(Dispase II) (Roche,Mannheim,Germany)於 PBS(-)之酵素 液在室溫處理12.5分鐘後,使用已添加10%FCS(JRH Biosciences, Lenexa, KS)之 DMEM(Sigma,St. Louis, MO)洗 淨3次。進一步添力卩最終濃度爲70 U/ml之DNasel溶液 ® (Takara,Siga,Japan)來分散齒胚組織,使用25G注射針 (Terumo, Tokyo, Japan)如外科手術般地分離齒胚上皮組織。 (2) 再構成齒胚之製作 再構成齒胚之製作,是使用作爲間葉細胞之上述製備之 齒胚上皮組織與EC細胞、DMSO-EC細胞、DMSO-EC選殖株1 及2之任一爲評價對象細胞。 用於齒胚再構築之評價對象細胞群,從分別經由胰蛋白 ^ 酶處理之培養皿回收。將以添加10%FCS(JRH)之 DMEM(Sigma)懸浮之評價對象細胞置入塗布矽化油脂之1 .5 ml 微量管(Eppendorf,Hamburg,Germany)中’經離心分離 (5 8 0 X g)回收沉澱之細胞。盡量除去離心後之培養液的上清 液,進行再度離心操作,以立體顯微鏡觀察並使用GELoader Tip 0.5-20 pL(Eppendorf公司製)完全地除去殘存於細胞沉 澱周圍之培養液,準備用於再構成齒胚製作之各個評價對象 細胞。 滴下 30 μΐ 之 2.4 mg/ml 的 Cellmatrix type Ι-A(新田明膠 -36- 200844234 公司製)於塗布矽化油脂之培養皿以製作膠原凝膠小滴。使 用0.1-10 μΐ的吸管尖頭(Eppendorf公司製)將0.2 μΐ〜10·3 μΐ 上述評價對象細胞施於此溶液,製作高密度之細胞團作爲細 胞凝集體(細胞密度:2χ108個/ml)。接著使用10 μΐ的吸管尖 頭將齒胚上皮組織或齒胚間葉組織施於相同凝膠小滴内,使 用鎢針將經分離來自齒胚之上皮組織原本與間葉組織接觸 之面與評價對象細胞之細胞凝集體緊密接觸。之後,使凝膠 小滴固化,在齒胚組織與評價對象細胞間之結合更強固下製 作高密度再構成齒胚。 參照第3圖爲此説明。 以吸管尖頭16將先配置於凝膠小滴10(參照第3Α圖)内 之細胞凝集體12,於凝膠小滴10内構成球體(參照第3Β圖)。 之後經由推進另一細胞凝集體,壓壞細胞凝集體1 2球體,以 包圍另一細胞凝集體14的方式而成者較多(參照第3C圖)。之 後經由使凝膠小滴10固化以使細胞間的結合變強(參照第3D 圖)。 (3)再構成之齒胚的器官培養 將凝膠中製作之高密度再構成齒胚於C02培養器靜置1〇 分鐘,以固化 Cellmatrix type I-A (Nitta Gelatin)。於添力口1 〇 體積%FCS(JRH公司製)、0.1 mg/ml的L-抗壞血酸(Sigma公司 製)、2 mM的L-麩醯胺酸(GIBC0公司製)之DMEM(Sigma公司 製),以接觸細胞培養薄膜(Cell Culture Insert)(孔大小爲0.4 μηι之PET膜;BD公司製)般準備培養容器。將再構成齒胚與 支持載體之周圍凝膠一起移到培養容器之細胞培養薄膜 -37- 200844234 (Cell Culture Insert)的膜上進行器官培養。 經由器官培養分析齒的發育時,通常進行14天的培養。 器官培養時,移植後10〜30日取出再構成齒胚,以4 %三聚 甲醛酸緩衝液固定6小時後,使用4.5 % EDTA溶液(pH 7.4) 進行中性脫鈣24小時。之後,經由常用方法石鱲包埋,製作 10 μΜ的切片。爲進行組織學分析,依照常用方法進行蘇木 紫-伊紅染色(HE染色)。 經由器官培養之評價 ^ 在14.5日齢、下顎門牙齒胚上皮組織與EC細胞之高密度 再構成齒胚中,經由EC細胞異常增殖之再構成齒胚爲肥大 化,即使在HE染色中也未觀察到來自齒間葉細胞之象牙芽細 胞或象牙質。 相對於此,在DMSO-EC細胞、DMSO-EC選殖株1及2中 被誘導與上皮組織之相互作用,即使在相位差顯微鏡像可觀 察到與齒胚的器官培養同樣的組織誘導。再者,DMSO-EC 細胞、DMSO-EC選殖株1及2,任一皆可形成具有外側琺瑯 質、内側象牙質之再構成齒胚,可從HE染色像確認,顯示可 形成齒特有的組織構造。 由此可清楚得知,DMSO-EC細胞、DMSO-EC選殖株1及 2,經由與齒胚上皮細胞之相互作用,分化爲齒間葉組織之 象牙芽細胞,可産生齒特有的象牙質。又經由高密度再構成 齒胚法可清楚得知,即使在器官培養中,可形成具有齒特有 的組織構造之齒,即具有外側琺瑯質、内側象牙質、内部齒 髓細胞、齒的先端及齒根。 •38- 200844234 〔實施例4〕 腎皮膜下移植方法 • 其次,從DMSO-EC細胞、DMSO-EC選殖株1及2細胞及 14.5日齢胎兒下顎門牙齒胚上皮細胞,製作高密度再構^齒 胚,將所得再構成齒胚移植到C57BL6小鼠(獲自日本Clea公 司)腎皮膜下,評價齒形成能。 與實施例3同樣地製作再構成齒胚,從4 8小時起9 6小時 進行器官培養後,一起與周圍的凝膠移植到8週齡的 ® NOD-SCID小鼠(獲自Charles River公司)的腎皮膜,進行異位 的齒發育及進行分析。 移植到腎皮膜下時,移植後第10〜30日摘出周圍的腎組 織及再構成齒胚。以4 %三聚甲醛酸緩衝液固定摘出組織6 小時後,使用4.5 % EDTA溶液(pH 7.4)進行中性脫鈣24小 時。之後,經由常用方法進行石蠟包埋,製作1 0 μΜ的切片。 爲進行組織學分析,依照常用方法進行HE染色。 A (1)經由腎皮膜下移植之評價 在腎皮膜下移植中,移植14.5日齡胎兒門牙齒胚時,具 有内側象牙質及外側琺瑯質特徴構造之齒,可在1 6日期間經 由腎皮膜下移植發育(參照第4圖)。經由來自1 4.5日齡胎兒門 牙齒胚之齒胚上皮組織與齒胚間葉細胞(參照第4A圖)、齒胚 上皮組織與DMSO-EC細胞(參照第4B圖)、齒胚上皮組織與 DMSO-EC選殖株(選殖株# 1,參照第4C圖)之再構成齒胚 中,經由腎皮膜下移植之移植後第1 4日,經正常齒胚移植至 原腎皮膜下時,同樣地可輕易見到外側的琺瑯質芽細胞、琺 -39- 200844234 瑯質、其内側象牙質、象牙芽細胞。所製之齒具有先端與齒 根,具有與正常發育的齒相同構造。 齒形成的頻率,相對於EC細胞及ATDC細胞爲〇 % ’在 〇1^〇40:細胞爲51.3士8.8%,在〇1^〇-£(:選殖株1爲23.3 %士16 · 7 %,在選殖株 2爲 33·3 %土47·1 %。 由此可清楚得知,DMSO-EC細胞、DMSO-EC選殖株1及 2分化爲來自齒間葉組織之象牙芽細胞,可産生齒的硬組織 象牙質。再者也清楚得知,經由高密度再構成齒胚法’即使 在腎皮膜下移植中,經由DMSO-EC細胞、DMSO-EC選殖株1 及2可形成具有特有組織構造之齒。 (2)在原位雜化作用 將來自14.5日齡胎兒門牙齒胚之齒胚上皮組織與 DMSO-EC細胞移植到腎皮膜下,14日後摘出的組織經由在原 位雜化作用,分析琺瑯質之構成分子齒釉質形成素 (amelogenin)與象牙質之構成要素牙本質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的mRNA表現以及齒根膜專一基 因派羅司丁(periostin gene)mRNA的表現。 腎皮膜下移植後第14日摘出再構成齒胚,以4 %三聚甲 醛酸緩衝液固定6小時後,使用4.5 %EDTA溶液(pH 7.4)進行 中性脫鈣24小時。之後,依序浸漬於12.5 %蔗糖溶液、25 % 蔗糖溶液後,包埋於OCT化合物(SAKURA Finetechnica公司 製)。包埋後以低溫恆溫器(Lei ca公司製)製作10 μΜ的切片。 使用含最終濃度2 pg/ml蛋白酶K(Nacalai tesque, kyoto, Japan)之PBS(-)處理上述切片10分鐘,使用含最終濃度4 % -40- 200844234 三聚甲醛酸(Nacalai tesque)之PBS(-)固定10分鐘。含有各最 終濃度爲 1.325 % 三乙醇胺、0.0175N 的 HCl(Wako)、0.25 % 醋酸酐之焦碳酸二乙酯處理(DEPC)水處理10分鐘後,以 PBS(-)洗淨5分鐘3次。使用1·5 %(v/v)三乙醇胺(Nacalai tesque)、0.33N 的 HCl(Wako)、0.25%(v/v)的醋酸酐(Nacalai tesque)於DEPC水處理10分鐘後,以2xSSC洗淨10分鐘2次。 齒根膜專一基因派羅司丁(periostin)(Genbank登錄號 NM_0 1 57 84)探針,是使用有意義引子(-7 ; ggctgaagatggttcctctc :序列編號35)與反意義引子(5 73 ; gtacattgaaggaataacca :序列編號 36)經由 PCR取得之 cDNA片 段,經DIG標識。 依照規定方法進行在原位雜化作用,以抗DIG-鹼性磷酸 酶(AP)Fab片段(Roche)與NBT/BCIP儲備溶液(Roche)使之發 色,使用 Axio Imager A.l(Zeiss)及 AxioCam MRc5 (Zeiss)進 行分析。 由此結果,在HE染色像中分別在琺瑯質芽細胞看到齒 釉質形成素(amelogenin) mRNA的表現,在象牙芽細胞看到 DSPP mRNA的表現。此外,以看到派羅司丁(periostin)的 mRNA表現。由此可知有關硬組織形成之分子mRNA,分gfj適 宜地於其産生細胞中明確地表現。此外,由於檢驗出在齒根 膜表現之派羅司丁(periostin gene),因此也教示齒周組織的 形成。 〔實施例5〕 經由視黃酸(Retinoic Acid)之誘導 -41- 200844234 (1) 爲取得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之EC細胞誘導分化之 方法 與實施例1同樣地,以1·〇χ1〇6個/100 mm培養皿的濃度 播種經胰蛋白酶處理回收之AT 8 0 5細胞,第2天置換爲添加終 濃度〇〜1〇·〇 μΜ視黃酸(RA)(SIGMA公司製)之10體積°/〇^03 DMEM增加刺激。培養72小時後,以HCMF緩衝劑進行洗淨2 次,使用全量1〇體積%FCS DMEM進行培養基交換。 (2) RA處理後之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的取得 # 每3日使用10體積%FCS DMEM進行半量培養基交換並 繼續培養7日,進行適當的觀察。RA處理後增殖,以HCMF 洗淨含有未分化細胞之細胞集團1次後,添加3 mM EDTA-0.5 % BSA-PBS(-),在37°C培育後回收。回收後的細胞進行以 CD44 FITC(BD Pharmingen)及 CD29(BD Pharmingen)PE 之雙 重染色,使用 Epics ALTRA(Beckman Coulter)分離取得 CD44 陽性且CD29陽性的細胞,僅得到除去未分化細胞之已分化 I 細胞集團。此細胞稱爲RA-EC細胞。結果示於第5圖。 此外,以各RA濃度處理時之RA-EC細胞的比例示於表 5。如表5所示之RA濃度依存性,可清楚判斷CD44陽性且 CD29陽性細胞的變化。 此外,關於RA處理後之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與 實施例2(2)同樣地確認基因的表現,與DMSO-EC細胞同樣 地,清楚判斷爲0ct3/4陰性、Nanog陰性、Slug陽性、Pax3 陽性、Wntl陽性之細胞。 -42- 200844234 [表5] RA濃度_ 培養日數(日) 細胞數(χΙΟ6働 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 0 0.5 7 1.5 10.8 1·0 7 1.1 10.0 2.0 7 1.3 11.3 5.0 7 0.5 11.5 10.0 7 0.7 10.4 (3)經由RA處理後之D44陽性且CD 29陽性細胞之齒形成能的 評價 使用如上所述所得CD 44陽性且CD 29陽性之細胞(R A濃 度2 μΜ),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齒胚再構築及器官培養並評 價。器官培養1 4日後,經由與齒胚上皮細胞之相互作用,分 化爲齒的間葉組織象牙芽細胞。此外,經由高密度再構成齒 胚法’可形成具有齒特有組織構造之齒,即具有外側琺瑯 質、内側象牙質、内部齒髓細胞(參照第6圖)。 此外,關於RA處理後之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與 實施例4(2)同樣地確認齒釉質形成素(amelogenin)及DSPP、 派羅司丁(periostin)的表現,與DMSO-EC同樣地見到各 mRNA的表現。由此教示含有硬組織、齒根膜之齒周組織的 形成。 〔實施例6〕 (1)爲取得CD44陽性且CD 106陽性細胞之EC細胞誘導分化之 方法 與實施例1同樣地,以1.〇χ1〇6個/1〇〇 mm培養皿的濃度 -43- 200844234 播種經胰蛋白酶處理回收之AT8 05細胞,第2天置換爲添加終 濃度2 μΜ視黃酸(RA)(SIGMA公司製)之10體積%FCS DMEM 增加刺激。培養72小時後,以HCMF緩衝劑進行洗淨2次,使 用總量10體積%FCS DMEM進行培養基交換。第2天以HCMF 緩衝劑進行洗淨2次,除去死細胞後,進一步以1〇體積%?08 DMEM繼續培養。以後每隔1日進行培養基交換,培養7日。 (2)CD44場性且CD 106陽性之細胞的取得 以HCMF洗淨含有經上述處理所得未分化細胞之細胞集 團 1次後,添加 3 mM EDTA-0.5 % BSA-PBS(-),在 37°C 培育 後回收。回收後的細胞進行以CD44 FITC(BD Pharmingen) 及抗CD106抗體(CD10 6(BD Pharmingen)PE)之雙重染色,使 用 Epics ALTR A (Beck man Coulter)分離取得 CD44 陽性且 CD 1 06陽性分層,僅得到除去未分化細胞之已分化細胞集 團。結果示於第7圖。 (3 )R A處理後之CD44陽性且CD 106陽性細胞之齒形成能的評 價 使用如上述所得CD 44陽性且CD 106陽性之細胞,與實施 例3同樣地進行齒胚再構築及器官培養並評價。器官培養1 4 曰後,經由與齒胚上皮細胞之相互作用,分化爲齒的間葉組 織象牙芽細胞。此外,經由高密度再構成齒胚法,可形成具 有齒特有組織構造之齒,即具有外側琺瑯質、内側象牙質、 内部齒髓細胞。 此外,關於這些CD44陽性且CD106陽性之DMSO-EC細 胞,與實施例2(2)同樣地確認基因的表現。其結果顯示與 -44- 200844234 。044陽性且002 9陽性0撾3 04(:細胞同樣地爲0(^3/4陰性、 Nanog陰性、Slug陽性、Pax3陽性、Wntl陽性之細胞。 更進一步,與實施例4(2)同樣地確認齒釉質形成素 (amelogenin)及 DSPP、派羅司丁(periostin)的表現,與 DMS0-EC同樣地見到各mRNA的表現。由此教示含有硬組 織、齒根膜之齒周組織的形成。 〔實施例7〕 關於DMSO-EC細胞,與實施例6(2)及(3)同樣地使用 CD44 FITC及CD106 PE之雙重染色,顯示CD44陽性且CD106 陽性細胞的存在。關於這些CD44陽性且CD 106陽性之 DMSO-EC細胞,與實施例2同樣地確認基因的表現,清楚得 知其與CD44陽性且CD29陽性之DMSO-EC細胞同樣地爲 Oct3/4陰性、Nanog陰性、Slug陽性、Pax3陽性、Wntl陽性 之細胞。 使用此處所得CD44陽性且CD 106陽性細胞之細胞集 團,與實施例3及實施例4(2)同樣地進行齒胚再構築、器官 培養及mRNA的表現評價。其結果,經由與齒胚上皮細胞相 互作用形成具有特有組織構造之齒。此外,與實施例4(2)同 樣地確認齒釉質形成素(amelogenin)及DSPP、派羅司丁 (periostin)的表現。由此教示可形成含有硬組織、齒根膜之 齒周組織。 如此從全能性幹細胞,可誘導分化CD44陽性且CD29陽 性細胞或CD44陽性且CD 106陽性細胞,經由此等細胞與上皮 細胞一起區分化培養再構成齒胚,可提供具有琺瑯質及象牙 -45- 200844234 質特有構造之齒。 因此,根據本發明可從全能性幹細胞得到齒形成用間葉 細胞,可更有效率大量製作齒。 日本申請案號第2007-0 1 1 805之揭示,以其全文倂入作 爲本說明書之參考。 本說明書中記載的所有文獻、專利申請案及技術規則, 與倂入參考之各個文獻、專利申請案及技術規則之具體且各 別記載同程度時,倂入本說明書中作爲參考。 •46- 200844234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爲模式地表示齒胚形成之槪念圖。 第2A圖顯示有關本發明實施例1之EC細胞之CD44以及 CD29的雙重染色圖。 第2B圖顯示有關本發明實施例1之DMSO處理後第6天之 細胞CD44以及CD29的雙重染色圖。 第2C圖顯示有關本發明實施例1所選CD44陽性且CD29 陽性細胞之CD44以及CD29的雙重染色圖。 W 第3 A圖爲有關本發明實施例,槪念性顯示使用來自齒胚 的間葉細胞與上皮細胞之齒胚再構築的次序圖,顯示細胞配 置前的凝膠包(gel pack)圖。 第3 B圖爲有關本發明實施例,槪念性顯示使用來自齒胚 的間葉細胞與上皮細胞之齒胚再構築的次序圖,顯示第一細 胞團配置於凝膠包內之圖。 第3 C圖爲有關本發明實施例,槪念性顯示使用來自齒胚 φ 的間葉細胞與上皮細胞之齒胚再構築的次序圖,顯示第二細 胞團配置於凝膠包內之圖。 第3 D圖爲有關本發明實施例,槪念性顯示使用來自齒胚 的間葉細胞與上皮細胞之齒胚再構築的次序圖,顯示配置第 一細胞團及第二細胞團之凝膠包固化之圖。 第4 A圖爲有關本發明實施例4,從齒胚上皮組織與齒胚 間葉細胞製作之齒胚的HE染色圖像(倍率:1〇〇倍)。 第4 B圖爲有關本發明實施例4,從齒胚上皮組織與 D M S Ο - E C細胞製作之齒胚的Η E染色圖像(倍率:1 〇 〇倍)。 -47- 200844234 第4C圖爲有關本發明實施例4,從齒胚上皮組織與 DMSO_EC選殖化細胞製作之齒胚的HE染色圖像(倍率:100 倍)。 第5A圖顯示有關本發明實施例5之EC細胞的CD44以及 CD29之雙重染色圖。 • 第5B圖顯示有關本發明實施例5之RA處理後第7天之細 胞的CD44以及CD29之雙重染色圖。 第5C圖顯示有關本發明實施例5之所選CD44陽性且 • CD29陽性細胞之CD44以及CD29的雙重染色圖。 第6圖爲本發明實施例5中經由RA處理所得CD44陽性且 CD 106陽性細胞與齒胚上皮組織所製作之齒胚的HE染色圖像 (倍率:200倍,橫條爲50μηι)。 第7Α圖顯示有關本發明實施例6之EC細胞的CD44以及 CD106之雙重染色圖。 第7B圖顯示有關本發明實施例6之RA處理後第7天之細 ^ 胞的CD44以及CD106之雙重染色圖。 第7 C圖顯示有關本發明實施例6之所選C D 4 4陽性且 CD 106陽性細胞之CD44以及CD 106的雙重染色圖。 -48-

Claims (1)

  1. 200844234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用於形成齒之間葉細胞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在分化誘 導劑存在下培養全能性幹細胞,以產生包括CD44陽性且 CD29陽性細胞或CD44陽性且CD 106陽性細胞之誘導分化 處理後之細胞集團,並從該誘導分化處理後之細胞集團選 擇CD44陽性且CD29陽性細胞或CD44陽性且CD 106陽性細 胞作爲齒形成用間葉細胞。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造方法,其中該齒形成用間葉 ® 細胞爲進一步表現至少一選自由Slug基因、Pax3基因、 Msxl基因以及Pax9基因所組成群組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造方法,其中該齒形成用間葉 細胞爲進一步共同表現Slug基因以及Pax3基因者。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全 能性幹細胞爲至少一種選自由胚胎性幹細胞、胚胎性癌細 胞及胚胎性生殖幹細胞所組成群組。 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全能性幹細胞 爲胚胎性癌細胞。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分 化誘導劑爲選自二甲基亞颯以及視黃酸至少一種。 7.—種齒的製造方法,其包括將實質僅由間葉細胞及上皮細 胞任一者所形成之第1細胞團與實質只有任一的另一方所 形成之第2細胞團,置於支持載體(support carrier)的內部 無混合而使緊密接觸,並在該支持載體的內部培養該第1 以及第2細胞團’其中該間葉細胞爲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 -55- 200844234 項中任一項之用於形成齒之間葉細胞。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齒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培養繼續 至齒周組織形成。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齒的製造方法,其中該上皮細 胞爲來自齒胚者。 1 0. —種齒形成用間葉細胞,其係誘導自全能性幹細胞並爲 CD44陽性且CD29陽性或CD44陽性且CD100陽性。 1 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之齒形成用間葉細胞,其中該齒形 # 成用間葉細胞爲進一步表現至少一選自由Slug基因、Pax3 基因、Msxl基因以及Pax9基因所組成群組者。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齒形成用間葉細胞,其中該齒形 成用間葉細胞爲進一步共同表現Slug基因以及Pax3基因 者。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至1 2項中任一項之齒形成用間葉細 胞,其中該前記全能性幹細胞爲至少一種選自由胚胎性幹 _ 細胞、胚胎性癌細胞及胚胎性生殖幹細胞所組成群組。 -56-
TW097102174A 2007-01-22 2008-01-21 Method of preparing mescenchymal cells for producing tooth, method of producing tooth, and mescenchymal cells for producing tooth TW200844234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11805 2007-01-22
JP2008008772A JP5069572B2 (ja) 2007-01-22 2008-01-18 間葉系細胞の製造方法、歯の製造方法及び歯形成用間葉系細胞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4234A true TW200844234A (en) 2008-11-16

Family

ID=39644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2174A TW200844234A (en) 2007-01-22 2008-01-21 Method of preparing mescenchymal cells for producing tooth, method of producing tooth, and mescenchymal cells for producing tooth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574904B2 (zh)
EP (1) EP2119768A4 (zh)
JP (1) JP5069572B2 (zh)
KR (1) KR20090109564A (zh)
CN (1) CN101842477B (zh)
AU (1) AU2008208433B2 (zh)
CA (1) CA2676174A1 (zh)
RU (1) RU2465325C2 (zh)
TW (1) TW200844234A (zh)
WO (1) WO20080908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6432A (zh) * 2016-05-11 2016-08-17 天津普瑞赛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鉴定牙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试剂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2791B2 (ja) 2009-01-28 2014-05-14 株式会社オーガンテクノロジーズ 歯の製造方法
SG10201502267PA (en) * 2010-04-07 2015-05-28 Orga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restoring alveolar bone via transplantation of a regenerated tooth unit
KR20130033366A (ko) 2010-04-07 2013-04-03 가부시키가이샤 오간 테크놀로지즈 재생 치아 유닛의 제조방법
US9982238B2 (en) 2011-02-09 2018-05-29 Orga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producing regenerative organ primordium provided with guide for transplantatio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generative organ primordium provided with guide for transplantation produced thereby, and method for transplanting regenerative organ primordium provided with guide for transplantation
US9321998B2 (en) 2011-02-24 2016-04-26 Orga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preparing regenerated hair follicle germ for transplantation in which hair color is controlled, composition including regenerated hair follicle germ for transplantation, and method of transplanting regenerated hair follicle germ
AU2013216173B2 (en) 2012-02-01 2017-02-16 Organ Technologies, Inc. Dental impla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EP2633870B1 (en) * 2012-02-29 2018-08-01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Method of preparing an artificial tooth primordium in vitro and artificial tooth primordium derived therefrom
US9782443B2 (en) * 2013-02-05 2017-10-10 Guangzhou Institutes Of Biomedicine And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reparing tooth-like structure using stem cell
CN107002035A (zh) * 2014-08-14 2017-08-01 阿威他国际有限公司 干细胞组合物和生产用于治疗应用的干细胞的方法
CN104450621B (zh) * 2014-09-30 2018-10-1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Wdr63基因在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和牙向分化过程中的调控方法
JP6632800B2 (ja) * 2014-12-24 2020-01-22 メディア株式会社 歯周病診断支援装置、歯周病診断支援システム、歯周病診断支援プログラム及び歯周病診断支援方法
JP7094567B2 (ja) * 2017-04-27 2022-07-04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神経堤細胞および交感神経細胞の製造方法
CN112543805A (zh) 2018-06-04 2021-03-23 株式会社器官再生工学 再生毛囊胚的制造方法
CN111197027A (zh) * 2018-11-16 2020-05-26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分离牙胚单细胞的方法及应用
RU2716485C1 (ru) * 2019-02-15 2020-03-11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медико-стоматолог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А.И. Евдокимова"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ФГБОУ ВО МГМСУ им. А.И. Евдокимова Минздрава России) Способ выращивания эмали в эксперименте
CN111407755A (zh) * 2020-04-30 2020-07-14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视黄酸在牙齿发育中的应用
CN113755423B (zh) * 2021-10-12 2024-04-26 徐海 胚胎癌性细胞在制备3d细胞培养基质中的应用、制备方法及3d细胞培养基质
KR20240036890A (ko) * 2022-09-14 2024-03-21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줄기세포의 경조직으로의 분화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3226A (en) * 1993-05-14 1996-06-04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 Transgenic swine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US6899915B2 (en) 2000-11-29 2005-05-31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culturing a biological tooth
WO2003101503A1 (fr) * 2002-05-31 2003-12-11 Hitachi Medical Corporation Procede de regeneration d'un germe dentaire et germe dentaire regenere
JP3953419B2 (ja) 2002-12-26 2007-08-08 実 上田 未分化多能性細胞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関連組織又は歯作製方法
JP2004331557A (ja) 2003-05-07 2004-11-25 Hitachi Medical Corp 歯胚の再生方法
JP2004357567A (ja) 2003-06-04 2004-12-24 Hitachi Medical Corp 歯胚の再生方法
US20070160584A1 (en) 2003-08-11 2007-07-12 Minoru Ueda Method of bone regeneration
GB2428044B (en) 2004-05-07 2008-08-06 Wisconsin Alumni Res Found Method of form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
RU2265445C1 (ru) * 2004-05-14 2005-12-10 ЗАО "РеМеТэкс" Биотрансплантат,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варианты) и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заболеваний пародонта
WO2006020240A2 (en) * 2004-07-16 2006-02-23 The Forsyth Institute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bioengineering a tooth
RU2428140C2 (ru) 2005-05-30 2011-09-10 Оган Текнолоджис Инк. Способ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зуба, зубной ряд и способ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ткани
JP2007011805A (ja) 2005-06-30 2007-01-18 Toshiba Corp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6432A (zh) * 2016-05-11 2016-08-17 天津普瑞赛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鉴定牙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试剂盒
CN105866432B (zh) * 2016-05-11 2018-01-26 天津欣普赛尔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鉴定牙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试剂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465325C2 (ru) 2012-10-27
JP2008200033A (ja) 2008-09-04
EP2119768A1 (en) 2009-11-18
CN101842477B (zh) 2013-03-27
US8574904B2 (en) 2013-11-05
WO2008090826A1 (ja) 2008-07-31
JP5069572B2 (ja) 2012-11-07
CA2676174A1 (en) 2008-07-31
US20100119997A1 (en) 2010-05-13
RU2009130630A (ru) 2011-02-27
KR20090109564A (ko) 2009-10-20
AU2008208433B2 (en) 2014-04-03
CN101842477A (zh) 2010-09-22
EP2119768A4 (en) 2010-06-09
AU2008208433A1 (en) 2008-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844234A (en) Method of preparing mescenchymal cells for producing tooth, method of producing tooth, and mescenchymal cells for producing tooth
JP4991531B2 (ja) 歯の製造方法、歯の集合体及び組織の製造方法
RU2462256C2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зуба и зуб, полученный указанным способом
US8192987B2 (en) Human 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s and methods for obtaining
WO2001048151A1 (fr) Cellules pouvant induire une differenciation dans des cellules du muscle cardiaque
WO2007085745A1 (fr) Procede de culture de cellules issues du tissu adipeux et leurs applications
JP2005516616A5 (zh)
JP4991203B2 (ja) 歯の製造方法
JP4991204B2 (ja) 歯の製造方法
JP2022550911A (ja) 軟骨形成ヒト間葉系幹細胞(msc)シート
EP2327427A1 (en) Cell preparation for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US20100015199A1 (en) Method for suppressing generation of a teratoma
US9982232B2 (en) Methods of generating cells with multilineage potential
JP2008141973A (ja) 心筋細胞の培養増殖法
KR20240041985A (ko) 관절증 치료제, 및 관절증 치료제의 제조 방법
WO2002029011A2 (fr) Utilisation d"une composition a activite antioxydante pour le conditionnement de cellules souches
JP2005522979A (ja) 細胞移植方法及び試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