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526979A -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correcting element used in the optical pickup device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correcting element used in the optical pickup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526979A
TW200526979A TW093132983A TW93132983A TW200526979A TW 200526979 A TW200526979 A TW 200526979A TW 093132983 A TW093132983 A TW 093132983A TW 93132983 A TW93132983 A TW 93132983A TW 200526979 A TW200526979 A TW 2005269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wavelength
optical
flux
correction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32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iyono Ikenaka
Shinichiro Saito
Yuichi Atarashi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526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2697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8Separate aberration correction lenses; Cylindrical lenses to generate astigmatism; Beam expand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Numerical aperture control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passi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Description

200526979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學拾訊裝置及使用於光學拾訊裝 置中之校正元件。 【先前技術】 近年來,一直都在所謂的高密度光碟上作硏究及發展 ,其中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光碟)的記錄密度已使用具有 約400nm的波長的藍雷射光束,且因此,儲存容量已被增 加。 如共知的高密度光碟的標準,例如,一種其中物鏡的 影像側數値孔徑(NA )係約0.85及保護基板厚度係約0.1 mm,及另一種,其中ΝΑ及保護基板厚度係分別地控制在 約0.65及約0·6ππη,這些値係相似於習知DVD (數位影音 光碟)的値。於以下說明,NA及保護基板厚度分別地係 約0.65及約0.6丽之高密度光碟將稱爲”HD-DVD (高密度 DVD) ”。 建議關於光學拾訊裝置之各種技術,每一光學拾訊裝 置具有此種的高密度光碟及諸如DVD及CD (壓縮光碟) 之已廣泛使用的光碟間之相容性。 附帶地,分別地使用於HD-DVD、DVD及CD之光通 量波長λ 1、λ 2及λ 3分別地係約400nm、約650nm及約 780nm,且,保護基板厚度11、t2及t3分別地係約〇.6mm、 約 0.6 mm 及 1 · 2 ππη。 200526979 (2) 爲解決數類型此種的光碟間之相容性,這係需要校正 由波長間的差異或保護基板厚度間的差異所產生之各像差 ,同時確定使用於各光碟的光通量的量,且,例如,曰本 先行公開案第200 1 -603 3 6號揭示提供繞射構造在構成光學 拾訊裝置之光學元件的光學表面上之技術。 揭示於日本先行公開案第2001-60336號之發明係具有 HD-DVD及DVD間的相容性或HD-DVD、DVD及CD間 的相容性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HD-DVD的色像差係藉 由結合繞射光學元件及物鏡而校正的。 然而,於諸如HD-DVD之高密度光碟中,聚光光點 中色像差的値的容許度係窄於DVD的容許度,且,這係 需要足夠地確定光量,因此,揭示於日本先行公開案第 2001-60336號之發明中,色像差的校正一直都不是足夠的 【發明內容】 鑑於上述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學拾 訊裝置,其中至少諸如HD-DVD的高密度碟係與DVD相 容,且,確定光量係與色像差的校正相容,以及,提供一 種代表使用於前述的光學拾訊裝置的光學系統之校正元件 上述本發明的目的可藉由如下所示的本發明而達到。 依據第一發明,一種光學拾訊裝置,包含:第一光源 ,其射出具有波長λ 1 ( 380nmS λ l$450nm)之光通量 200526979 (3)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A2 (600nmS λ2$700ηπι )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二校正元件, 至少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束 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及 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相 互一致;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 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0niin<tlS0.7min) 的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 用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 0.5mm < t2S 0.7mm )的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校 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及 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聚 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的 第nl繞射光(ηΐ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 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η2繞射光(η2係滿足 nl#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 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 所需之範圍內,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 値係控制在〇 . 1 5 μ m / n m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 通量,及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 200526979 (4) 制在2· 1 μιη/nm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於本說明書中,”色像差”*指其中,用於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的聚光光點之光軸方向的最小波前像差的位置變 化量於光的波長變化的例子中達+ 1 μιη係使用離開聚光光 學元件的方向爲正之正負號而表示。 “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係於評估在各元件上的例 子中,且,其意指,其中用於聚光光點之光軸方向的最小 波前像差的位置起伏量於光的波長變化的例子中達+1μπι 係使用離開聚光光學元件的方向爲正之正負號而表示。 “影像表面側數値孔徑”意指藉由形成在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的資訊記錄表面上之聚光光點的直徑所獲得之數値孔 徑(光束直徑轉換的ΝΑ )。 依據第一發明,這係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 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 內的例子中,藉由使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第一光通量之 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的色像差及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色 像差幾乎爲零。 依據第二發明’ 一種光學拾訊裝置包含·弟一光源’ 其射出具有波長;I 1 (380nm€ λ lS450nm)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 2 ( 600nmS λ 2S700nm) 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 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兀件; 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入 -8- 200526979 (5) 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束分光器,其致使 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2 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相互一致;其中資訊 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 有保護基板厚度tl ( 0mm < tl g 0.7mm )的第一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 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腿i<t2S0.7nnn) 的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 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 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 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 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 、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 的光通量的第η2繞射光(η2係滿足nlin2的自然數)而 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 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聚 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2 5 μπι/ηι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相較於HD-DVD,DVD中之色像差的校正之需求係較 低,且因此,無繞射構造係設在如第二本發明中的第二校 正元件L2上,且,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 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甚至於第二校正 元件其本身具有用於第二光通量的色像差之構造的例子中 。於此例中,大量的光可被確定,因爲用於第二光通量, -9- 200526979 (6) 在通過繞射環形帶時不會損失光量。 更加可能的是,第二校正元件設有繞射構造,且,第 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3. 5 μπι/nm或更小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以此方 式,甚至當波長變化係藉由控制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 學元件的色像差及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色像差幾乎爲零 而造成於DVD的再生及/或記錄的搜尋的例子中時,波前 像差的惡化可被抑制。 依據第三發明,一種光學拾訊裝置包含:第一光源, 其射出具有波長λ 1 (380nmS又l$450nm)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12( 60 0nm S λ 2 $ 700nm ) 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 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束分光器,其致使 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2 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相互一致;其中資訊 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 有保護基板厚度tl (0mm<tlS0.7mm)的第一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2的光 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t2S0.7^) 的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10- 200526979 (7)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 間,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的第 (η2係滿足nl # η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用於自第一光源 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 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 之正負號係相同的。 再者,這係可能使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 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及用於自第二光源 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被設定爲 此作,形成在聚光光學元件上之繞射構造的效應 。因此,這係可能藉由加寬繞射間距而達到處理 善且降低光的損失。 再者,用於自第二光通量射出的光通量之第 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値被設定爲負的。 再者,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 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値及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 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値被設定 再者,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第二 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値被設定爲正的。 二光源之 f波長λ 1 在第一光 光學元件 η 2繞射光 學資訊記 資訊的再 射出的光 及用於自 像差的値 通量之聚 射出的光 正的。如 可被減弱 能力的改 二校正元 光學元件 的光通量 爲負的。 校正元件 -11 - 200526979 (8) 這係可能提供繞射構造在第二校正元件上。 依據第四發明,光學拾訊裝置具有:第一光源,其射 出具有波長λ 1 (380nm$又1^450nm)之光通量;第二 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A 2 ( 600nm$ A2S700nm)之光 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ΐ之光 通量及具有波長Α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具有 繞射構造的該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 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2 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 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2的 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相互一致;其中資訊的 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 保護基板厚度tl ( 0腿< tl S 0.7mm )的第一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上,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mm<t2$0.7imn)的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 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 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ΐ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Hi係自然 數)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 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 光通量的第η2繞射光(η2係滿足Hi# ιι2的自然數)而形 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 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用於 -12- 200526979 (9) 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 値之正負號及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 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係相同的。 再者,用於自第二光通量射出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 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亦可設爲負的。 第一校正元件亦可設有繞射構造。 於第一至第四發明的每一者中,聚光光學元件亦可以 塑膠製成。 第一校正元件亦可以塑膠製成。 第二校正元件亦可以塑膠製成。 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焦距f 被設定滿足1 mm S f S 4 mm。 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第一校正元件的焦距fl 被設定滿足5 · 5 mm $ f 1 S 3 2 mm。 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的焦距f2 被設定滿足5 · 5 mm S f 2 S 3 2 mm。 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包括第一光源上至第一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的倍率ml被設定滿足-1/3 $ mlS -1/10 〇 再者,包括第二光源上至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光 學系統的倍率m2被設定滿足-1/3 S m2 S -1/10。 再者,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 影像表面側數値孔徑ΝΑ 1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的例子中被 設定滿足 0.63SNA1S 0.67。 -13- 200526979 (10) 再者,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 影像表面側數値孔徑ΝΑ2於使角光學拾訊裝置的例子中被 設定滿足 0.59S ΝΑ2‘ 0.67。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被製成爲準 直器。 nl及η2的組合被設定爲(nl、n2)=(0、l) 、(2 > 1 ) 、(3、2) 、(5、3)及(8、5)的任何一者。 這係可能配置以提供第三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入3 ( 750nmS λ3$800ηιη)之光通量,其中資訊的再生及/ 或記錄係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的例子中,藉由聚光光學元 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3的光通量的第η3繞射 光(η3係自然數)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3 ( l.lmin <t3S 1.3 mi)之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用於具有波長λ 3的光通量之包括第三光源上至第三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的倍率m3被設定滿足-1/4 S m3 S -1/10。 nl、η2及η3的組合被設定爲(nl、η2、η3) = (0、1 、〇) 、(2、1、1) 、(3、2、2) 、(5、3、3)及(8 、5、4 )的任何一者。 這係可能配置以使具有波長λ 3之光通量通過第二校 正元件。 第二光源及第三光源構成封裝光源。 當繞射構造係設在第二校正元件上時,繞射構造亦可 設在第二校正元件的入射平面及出射平面上。 200526979 (11) 這係可能藉由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對値在 0.1 5 μπι/ητη或更小及藉由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 對値在〇.25μιη/ηπι或更小,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及第一 聚光光點的色像差被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 範圍內。 依據第五發明,一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二校 正元件之校正元件,其中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第一光源 ,其射出具有波長λ 1 ( 3 80nm S λ l$450nm)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2 (600ηιη$ λ2€ 7 0 0nm )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該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 λ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束分光器,其致 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 λ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相互一致;其中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而實施 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 ( 0mm < tl€ 0.7脂1 )的第一光學資 訊記錄媒體上,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又2 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 ( 0.5 nun < t2S 0.7 mm)的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 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 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 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ΐ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 -15- 200526979 (12) 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 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 λ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n2係滿足nl#n2的自然數) 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 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聚 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15μιη/ηι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及聚 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25 μπι/nm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依據第六發明,一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二校 正元件之校正元件,其中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第一光源 ,其射出具有波長;I 1 ( 3 80nm S λ 1 S 450nm )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2 (600ηηι$ λ2$700ηιη )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 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二校正元件 ’至少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 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 及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 相互一致;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I 1 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0irnn<tlS0.7mm )的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 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 -16- 200526979 (13) (0·5 mm <t2^0.7 mm)的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 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 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 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 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 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ri2繞射光(ri2係滿 足nl#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 記錄所需之範圍內,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 絕對値係控制在0.15 μπι/ηπι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 之光通量,及係控制在〇.25μπι/ηι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二光 源射出的光通量及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 對値係控制在2.1 μπι/nm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 光通量。 依據第六發明,一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一校 正元件之校正元件,其中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第一光源 ,其射出具有波長;I 1 (380nm$叉l‘450nm)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2( 600nmS λ 2 S 700nm )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 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 λ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束分光器,其致 -17- 200526979 (14) 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及用於具有 λ 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相互一致;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而 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 ( Onim < tl € 0·7ηιιη )的第一光 訊記錄媒體上,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ί 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〇.5^<t2 腿)的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校正元件及第 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 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的第η 1繞射光 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 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 λ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η2係滿足nl#n2的自然 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 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 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 0.15pm/nm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 0.2 5 μπι/nm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這係可能配置以提供繞射構造在第二校正元件上 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 3.5μιη/ηΓ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 依據第七發明,一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 正元件之校正元件,其中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第一 波長 其中 實施 學資 I λ 2 ^ 0.7 二校 間, 的繞 (m 聚光 波長 數) 依據 ,聚 制在 及聚 制在 且由 制在 一校 光源 -18- 200526979 (15) ,其射出具有波長λ 1 ( 380nmS λ lS450nm)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A 2 ( 600nmg λ2€ 700ηπι )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一校正兀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 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 λ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束分光器,其致 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 λ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相互一致;其中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而實施 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 (0nnn<tlS0.7imn)的第一光學資 訊記錄媒體上,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 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 0.5 mm < t2S 0.7 irnn )的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 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 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 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的第til繞射光(nl 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 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 入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ri2係滿足nl#n2的自然數) 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 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 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 差的値之正負號及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 •19- 200526979 (16) 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係相同的。 分別地用於自第一光源射_出的光通量及自第二光源射 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 是正的。 再者,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 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負的。 分別地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及自第二光源射 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 是負的。 再者,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 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正的。 這係可能提供繞射構造在第二校正元件上。 依據第八發明,一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一校 正元件之校正元件,其中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第一光 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ΐ (380nm$ 4 5 0nm )之光通 量;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2( 600nm S又2 S 700nm)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 波長λ 1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 元件;該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通過 該第一校正元件;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 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束分光器 ,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及用於具 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 -20- 200526979 (17) 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0nim<tl$0.7nim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 波長A2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 t2 S 0.7 mm )的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 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 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 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白 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錄 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 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n2係滿足 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 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 圍內,及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 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係不同於用於自第二光 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 再者,用於自第二光通量射出的光通量之第 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亦可設定爲負。 第一校正元件亦可設有繞射構造。 於第五至第八發明的每一者中,聚光光學元 塑膠製成。 第一校正元件係以塑膠製成。 第二校正元件係以塑膠製成。 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 被設定滿足1 mm S f $ 4 ππη。 )的第一 利用具有 (0.5 mm < 校正元件 及第一光 聚光光學 5第nl繞 媒體上之 所產生之 η 1关n2的 二聚光光 所需之範 學元件特 源射出的 二校正元 件亦可以 的焦距f •21 - 200526979 (18) 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第一校正元件的焦距Π 被設定滿足5 · 5 mm S f 1 ‘ 3 2 mm。 用於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的焦距f2 被設定滿足5.5nim S f2S 32腫1。 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包括第一光源上至第一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的倍率ml被設定滿足-1/3 $ ml S -1/10 〇 包括第二光源上至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 的倍率m2被設定滿足-1/3 S m2 S -1/10。 再者,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 影像表面側數値孔徑N A 1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的例子中被 設定滿足 0.63 g NA1 $ 0.67。 再者,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 影像表面側數値孔徑ΝΑ2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的例子中被 設定滿足 0.59$ NA2S 0.67。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被製成爲準 直器。 nl及n2的組合被設定爲(nl、n2 ) = ( 0、1 ) 、 ( 2 、1 ) 、 (3、2) 、(5、3)及(8、5)的任何一者。 這係可能配置以使光學拾訊裝置係設有第三光源,其 射出具有波長又3 ( 750nmS又3$ 800nm)之光通量,其 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的例子中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又3的 光通量的第n3繞射光(ri3係自然數)而實施在具有保護 -22- 200526979 (19) 基板厚度t3 ( 1 .1 mm < t3 S 1 ·3ιηιιι )之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上。 用於具有波長λ 3的光通量之包括第三光、源上至第E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的倍率m3被設定滿足_1/4 $ m3 S -1/10。 nl、η2及η3的組合被設定爲(nl、π2、η3 ) = ( 〇、1 .、0) 、(2、1、1) 、(3、2、2) 、(5、3、3)及(8 、5、4 )的任何一者。 這係可能配置以使具有波長λ 3之光通量通過第二校 正元件。 第二光源及第三光源構成封裝光源。 當繞射構造係設在第二校正元件上時,繞射構造亦可 設在第二校正元件的入射平面及出射平面上。 藉由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對値爲 0.1 5 μπι/nm或更小及由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對 値爲0.2 5 μιη/nm或更小,這些色像差亦可設定控制在資訊 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 依據第九發明,一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二校 正元件之校正元件,其中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第一光源 ,其射出具有波長;I 1 (380nm‘;I lS450nm)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又2 ( 600nmg;l2S700nm )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23- 200526979 (20) 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二校正元件 ,至少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 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 及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 相互一致;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 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 )的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 利用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 (0.5 mm < t2 S 0.7mm )的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 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 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 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 的第η 1繞射光(η 1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 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η2繞射光(η2係滿 足Hi# ιι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 記錄所需之範圍內,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 絕對値係控制在〇·15 μιη/ηπι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 之光通量,及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控制在 0·25μιη/ηιη或更小,以及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 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2 · 1 μπι/nm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 射出之光通量。 依據第十發明,一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二校 •24- 200526979 (21) 正元件之校正元件,其中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第一光源 ,其射出具有波長又1 ( 380nmS又l$450nm)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A 2 ( 600nm$ A2S 700nm )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該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 入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束分光器,其致 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 λ 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相互一致;其中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而實施 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 ( 0mm < tl S 0·7ιμι )的第一光學資 訊記錄媒體上,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 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imn<t2S0.7 mm)的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 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 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 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 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 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 λ 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n2係滿足nl # n2的自然數) 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 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聚 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25· 200526979 (22) 0.1 5 μηι/ηι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及聚 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2 5 μιη/ηι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這另可能配置以使繞射構造係設在第二校正元件,且 由第二校正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3.5 μπι/nm 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 依據第十一發明,一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二 校正元件之校正元件,其中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第一光 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1 ( 3 80nm S λ 1 S 45 0nm )之光通 量;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又2( 600nm $又2 S 70 0nm)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 波長λ 1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 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 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兀件;該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 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束分光器 ,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及用於具 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 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0mm<tlS0.7min)的第一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mm<t2S0.7mm)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 -26- 200526979 (23) 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 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 生之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 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 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 量的第η2繞射光(η2係滿足η1#η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 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用於自第 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 正負號及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 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係相同的。 分別地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及自第二光源射 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 是正的。 再者,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 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負的。 分別地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及自第二光源射 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 是負的。 再者,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 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正的。 這係可能提供繞射構造在第二校正元件上。 依據第十二發明,一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二 校正元件之校正元件,其中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第一 -27- 200526979 (24) 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ΐ (380nmS ;llS450nm)之光 通量;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又2(60〇11111$又2$ 7 0 Onm )之光通量;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 波長λ 1之光通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 元件;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ΐ之光通量通過該 第一校正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2 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 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 2的 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的方面相互一致;其中資訊的 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而實施在具有 保護基板厚度tl ( Omni < tl S 0.7丽)的第一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上,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mm<t2$0.7nim)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 少一者係配置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 光器及第二光源之間,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 生之具有波長λΐ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ηΐ係自然數) 而形成在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 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 量的第ri2繞射光(ιι2係滿足nl#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 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用於自第 -28- 200526979 (25) 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 正負號係不同於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 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 再者,用於自第二光通量射出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 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亦可設定爲負。 第一校正元件亦可設有繞射構造。 於第九至第十一發明的每一者中,聚光光學元件亦可 以塑膠製成。 第一校正元件係以塑膠製成。 第二校正元件係以塑膠製成。 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焦距f 被設定滿足1 Ml $ f s 4 mm。 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第一校正元件的焦距Π 被設定滿足5 · 5 mm S f 1 S 3 2 mm。 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的焦距f2 被設定滿足5.5 _ S f 2 S 3 2 mm。 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包括第一光源上至第一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的倍率ml被設定滿足-1/3 $ ml ‘ -1/1 0。 包括第二光源上至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 的倍率m2被設定滿足-1/3 $ m2 g -1/10。 再者,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 影像表面側數値孔徑N A 1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的例子中被 設定滿足 〇·63-ΝΑ1‘0·67〇 -29- 200526979 (26) 再者’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 影像表面側數値孔徑ΝΑ2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的例子中被 設定滿足 0.59S NA2S 0.67。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被製成爲準 直器。 nl及η2的組合被設定爲(nl、η2) = (〇、1) 、(2 ' 1 ) 、( 3、2 ) 、( 5、3 )及(8、5 )的任何一者。 這係可能配置以使光學拾訊裝置係設有第三光源,其 射出具有波長λ 3 ( 750nm S A3S800nm)之光通量,其 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的例子中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3的 光通量的第η3繞射光(η3係自然數)而實施在具有保護 基板厚度t3( 1.1 mm <t3S 1.3 mm)之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上。 用於具有波長λ 3的光通量之包括第三光源上至第三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的倍率m3被設定滿足-1/4 $ m3 S -1/1 〇。 nl、η2及η3的組合被設定爲(nl、η2、η3) = (0、1 、〇) 、(2、1、1) 、(3、2、2) 、(5、3、3)及(8 、5、4 )的任何一者。 這係可能配置以使具有波長λ 3之光通量通過第二校 正元件。 第二光源及第三光源構成封裝光源。 當繞射構造係設在第二校正元件上時’繞射構造亦可 -30- 200526979 (27) 設在第二校正元件的入射平面及出射平面上。 藉由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對値爲 0.1 5 μπι/nm或更小及由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對 値爲0.2 5 μιη/ηιη或更小,這些色像差亦可設定控制在資訊 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 本發明使其可能獲得光學拾訊裝置,其中至少HD-DVD係與DVD相容,且確定光量係與色像差的校正相容 ,以及,獲得一種代表使用於前述的光學拾訊裝置的光學 系統之校正元件(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 本發明本身, 【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考圖式而詳細說明實施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 圖1係簡要地顯示第一光學拾訊裝置PU1的構造之示 意圖,第一光學拾訊裝置PU1能夠適當地實施HD-DVD( 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DVD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及CD (第三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任何一者之資訊的 記錄/再生。於HD-DVD的光學規格中,波長λ 1係407nm 、保護層PL1的厚度tl係〇.6腿及數値孔徑NA1係0.65 ; 於DVD的光學規格中,波長λ 2係65 5nm,保護層PL2的 厚度t2係0.6_及數値孔徑NA2係0.65 ;以及,於CD的光 -31 - 200526979 (28) 學規格中,波長;l 3係785nm、保護層PL3的厚度t3係K2 nim及數値孔徑N A 3係0 · 5 1。然而,波長的組合、保護層的 厚度及數値孔徑未受限於以上所述。 光學資訊記錄係由以下構件而組成: 光源單元LU23,其中緊密地結合有當實施HD-DVD 的資訊的記錄/再生時而射出具有波長407nm的雷射光通 量(第一光通量)之紫半導體雷射LD1 (第一光源)、當 實施第一光通量的測光器PD1及DVD的資訊的記錄/再生 時而射出具有波長655 nm的雷射光通量(第二光通量)之 紅半導體雷射LD2 (第二光源)、當實施第一光通量的測 光器 PD1及 DVD之資訊的記錄/再生時射出具有波長 655 nm之雷射光通量(第二光通量)、及當實施CD之資 訊的記錄/再生時射出具有波長78 5nm之雷射光通量(第 三光通量)之紅外線半導體雷射LD3 (第三光源);測光 器PD23,其由第二光通量及第三光通量兩者共用;第一 校正元件L1,僅第一光通量通過其中;第二校正元件L2 ,第二及第三光通量通過其中;物鏡(聚光光學元件) OBJ,其具有會聚各雷射光通量在資訊記錄表面RL1、 RL2及RL3的每一者上之功能;第一光束分光器BS1;第 二光束分光器BS2;第三光束分光器BS3;光圈ST0;及 感測透鏡SEN1及SEN2。 附帶地,繞射構造係設在第一校正元件L1、第二校 正元件L2及物鏡OBJ的每一者上,上述的細節將後述。 當實施HD-DVD的資訊的記錄/再生於第一光學拾訊 200526979 (29) 裝置PU1時,紫半導體雷射LD1首先被驅動以射出如圖1 所示的光,其中光路徑係以實線表示。自紫半導體雷射 LD1射出的發散光通量通過第一光束分光器BS1,然後, 穿透第一校正元件L1以轉換成準直光通量,以及,通過 第二光束分光器BS2以到達聚光光學元件OBJ。 然後,由聚光光學元件OBJ的繞射構造的繞射效應 所產生的第一光通量的第ηΐ繞射光(nl爲自然數)係經 由HD-DVD的保護層PL1而會聚在資訊記錄表面RL1上以 形成光點(第一聚光光點)。第一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 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且,第一 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係特定地控制在〇. 1 5 μπι/nm或 更小。 然後,聚光光學元件OBJ以雙軸向致動器AC (未顯 示)實施聚焦及尋軌,雙軸向致動器AC係配置在聚光光 學元件OBJ的周圍上。由資訊記錄表面RL1上的資訊坑 所調變之反射光通量再次通過由第一光束分光器BS1分支 的聚光光學元件OBJ、第二光束分光器BS2及第一校正元 件L 1,且係藉由感測透鏡SEN 1而給予像散以會聚在測光 器PD1的光接收表面上。因此,記錄在HD-DVD的資訊利 用測光器PD 1的輸出信號可被讀取。 再者,當實施DVD的資訊的記錄/再生時,紅半導體 雷射LD2首先被驅動以射出如圖1所示的光,其中光路徑 係以單點鏈線表示。自紅半導體雷射LD2射出的發散光通 量通過第三光束分光器BS3,然後,穿透第二校正元件 -33- 200526979 (30) L2以轉換成準直光通量’以及’反射在第二光束分光器 BS2上以到達聚光光學元件0BJ° 然後,由聚光光學元件0BJ的繞射構造的繞射效應 所產生的第二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n2爲滿足nl:^n2的 自然數)係經由DVD的保護層PL2而會聚在資訊記錄表 面RL2上以形成光點(第二聚光光點)。第二聚光光點係 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 ,且,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係特定地控制在 0·25μιη/ηιη 或更小。 然後,聚光光學元件OBJ以雙軸向致動器AC實施聚 焦及尋軌,雙軸向致動器AC係配置在聚光光學元件OBJ 的周圍上。由資訊記錄表面RL2上的資訊坑所調變之反射 光通量再次通過由第二光束分光器BS2分支的聚光光學元 件OBJ、第三光束分光器BS3及第二校正元件L2,且係 會聚在測光器P D 2 3的光接收表面上。因此,記錄在D V D 上的資訊利用測光器PD23的輸出信號可被讀取。 再者,當實施CD的資訊的記錄/再生時,紅外線半導 體雷射LD3首先被驅動以射出如圖1所示的光,其中光路 徑係以虛線表示。自紅外線半導體雷射LD3射出的發散光 通量通過第三光束分光器B S3,然後,自第二校正元件 L2出現,且,反射在第二光束分光器BS2上以到達聚光光 學元件OBJ。 然後,由聚光光學元件OBJ的繞射構造的繞射效應 所產生的第三光通量的第n3繞射光(n3爲自然數)係經 -34- 200526979 (31) 由CD的保護層PL3而會聚在資訊記錄表面RL3上以形成 光點(第三聚光光點)。第三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 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 然後,聚光光學元件OBJ以雙軸向致動器AC實施聚 焦及尋軌,雙軸向致動器AC係配置在聚光光學元件OBJ 的周圍上。由資訊記錄表面RL3上的資訊坑所調變之反射 光通量再次通過由第二光束分光器BS2分支的聚光光學元 件OBJ、第二光束分光器BS2及第二校正元件L2,且係 會聚在測光器PD23的光接收表面上。因此,記錄在CD 上的資訊利用測光器PD23的輸出信號可被讀取。 聚光光學元件OBJ係具有非球形表面在兩側上之塑 膠單透鏡,其具有使第一至第三光通量分別地會聚在資訊 記錄表面RL1、RL2及RL3上之功能。附帶地,聚光光學 元件亦可藉由結合數個光學元件而構成。 在聚光光學元件OBJ的入射平面上,形成有圖2中所 示的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 DOE。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 DOE係爲了校正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 學元件OBJ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目的而製備,且,其 係特定地設計以使色像差的絕對値可以是〇 · 1 5 或更小 〇 第一校正元件L1具有將自第一光源LD1射出的第一 光通量轉換成準直光之準直功能,且,在其出現表面上’ 形成有相同如圖2所示的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輝光 形成的繞射構造DOE係爲了校正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 -35- 200526979 (32) 光通量之第一校正元件L1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目的而 製備,且,其係特定地設計以使色像差的絕對値可以是 0 · 2 . 1 μιη或更小。 第二校正元件L2具有轉換自第二光源LD2射出的第 二光通量之準直功能,且具有改變自第三光源LD3射出作 爲發散光之第三光通量的發散角成較小的發散角之功能, 且,在其入射平面及出射平面的每一者上,形成有相同如 圖2所示的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 。 圖3 (a)係顯示用於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之聚光 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之示意圖,其中用於第 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圓 圈顯示,然而,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 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方形顯示。 圖3 (a)所示,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 身特有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係藉由如上述形成在聚光光學元 件上之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設定在〇·15μπι/ηπι或更 小,換言之實質上爲零。 雖然解說被省略,用於第一光通量由第一校正元件其 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亦藉由形成在聚光光學元件上 之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設定在2.1 μπι/ηιη或更小’換 言之實質上爲零。 如上述,藉由使用於第一光源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 的色像差及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色像差分別實質上爲零 ,這係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 -36- 200526979 (33) 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如果聚光光學元件的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 0 E係設 計以使用於第一光通量的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的色像差可 以實質上爲零,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色像差 保持,且,色像差的値特定地變爲負’如圖3 ( a )所示。 於本實施例中,因此’第二校正元件的入射平面及出 射平面的每一者上之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係設計以 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色像差的値可 以是正的,雖然其解說被省略。 如上所述,藉由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 本身的負色像差被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 ,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 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附帶地,因爲利用形成在光學元件上的繞射構造適當 地變化用於特定光通量之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 値之設計技術係廣泛共知的,在此將省略其解說。 再者,形成在物鏡OBJ、第一校正元件L1及第二校 正元件L2的每一者上之繞射構造亦可以是代表配置有數 個環形帶R的構造之重疊型繞射構造H0E,於每一環形 帶R中,階梯(staircase)構造係形成如圖4所示以使其 中央位在光軸上。 於通常重疊型繞射構造H0E之構造及設計方法,形 成於每一環形帶R的階梯構造中之階d 〇的深度係設定在 由d0 = k X λ 1/ ( nl-l ) μπι所計算之値,且,各環形帶r -37- 200526979 (34) 的分割數N係設定爲5。於上式中,λΐ代表具有自紫半 導體雷射射出的雷射光通量且以微米的單位表示之波長( 入1=0·4〇8μπι於此例中),且,nl係波長;I 1的像差校正 元件L1的折射率(nl = l .5242於此例中)。 當具有波長λ 1之雷射光通量進入重疊型繞射構造 ΗΟΕ時,在階梯的相鄰階之間產生有kxA 1的光學路徑 差,且,具有波長λΐ之雷射光通量未繞射且按照原樣傳 輸,因爲無相位差異給予雷射光通量。附帶地,於以下解 說,藉由重疊型繞射構造按照原樣傳輸而實質上未被給予 相位差異之光通量稱爲零級繞射光。 於k = 2的例子中,例如,當自紅紫半導體雷射射出之 具有波長;I 2 ( λ 2 = 0· 65 8 μιη於此例中)之雷射光通量進 入重疊型繞射構造ΗΟΕ時,在相鄰階梯之間產生有d0 X (n2-l )-叉2 = 0.13μπι的光學路徑差,且,穿透相鄰環形 帶R之波前重疊然而交錯達一個波長,因爲產生有相等於 0.13x5 = 0.65 μιη及波長λ 2的波長間的差之光學路徑差, 用於相等於環形帶R的五分之一的單一環形帶R。換言之 ,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係藉由重疊型繞射構造Η ΟΕ而成 爲繞射於第一級方向的繞射光。附帶地,η2代表用於波長 λ 2的像差校正元件L2的折射率(η2 = 1.5064於此例中) 。於此例中用於具有波長λ 2的雷射光通量之第一級繞射 光的繞射效率係87.5% ,87.5%係DVD的資訊的記錄/再 生之足夠光量。
當重疊型繞射構造HOE係形成在聚光光學元件OBJ -38- 200526979 (35) 上時,這係可能校正由HD-DVD及DVD之間的保護層厚 度差所造成之球形像差。 當自紅外線半導體雷射射出之波長;I 3 (拍3 =0.78 5 μπι 於此例中)的雷射光通量進入具有前述構造之重疊型繞射 構造 ΗΟΕ,因爲λ 3=2 X λ 1,在相鄰階梯之間產生有1 X 入3 μπι的光學路徑差,且,具有波長λ3的雷射光通量亦 按照原樣傳輸,如同具有波長λ 1之雷射光通量,因爲實 質上無相位差異給予雷射光通量(零級繞射光)。 當重疊型繞射構造ΗΟΕ係形成在聚光光學元件OBJ 上時,這係可能藉由使用於聚光光學元件OBJ之λ 1的倍 率與λ 3的倍率相互不同而校正由HD-DVD及DVD間的保 護層厚度差所造成之球形像差。 附帶地,於本實施例中,不需要利用重疊型繞射構造 Η 0E的上述波長選擇性,因爲僅第一光通量通過第一校 正元件L1。然而,當第一校正元件L1例如,配置在聚光 光學元件OBJ的第二光束分光器BS2之間時,第一至第三 光通量通過第一校正元件L1。於此例中,因此,這係可 能設計重疊型繞射構造H0E形成在第一校正元件L1上之 配置,且因此,重疊型繞射構造H0E的波長選擇性被利 用以使第一光通量僅可受到繞射效率,而,第二及第三光 通量可不受到繞射效率。 如上述,甚至當波長振幅被造成於HD-DVD之再生 及/或記錄的尋軌的例子時,本實施例所示的第一校正元 件L1、第二校正元件L2及光學拾訊裝置PU1使其可能藉 -39 - 200526979 (36) 由控制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及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色像 差實質上爲零而防止波前像差的增加。 再者,由設計使用第二光源LD2及第三光源LD3堅固 地結合之光源單位LU23,以及第二與第三光通量進入第 二校正元件之配置,這係可能藉由使用分別地設置在第二 校正元件L2的入射平面及出射平面上之繞射構造而獲得 足夠光量及像差控制功能。 附帶地,(nl、n2 ) = ( 0、1 ) 、( 2、1 ) 、( 3、2 )、(5、3 )及(8、5 )的任何一者係較佳地作爲η 1及 η2的組合,以及,(nl、n2、n3)=(0、l、0) 、(2、1 、1 ) 、( 3、2、2 ) 、( 5、3、3 )及(8、5、4 )的任何 一者係較佳地作爲nl、η2及π3的組合。 (第二實施例) 次者,將解說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其中構成本實施 例的各元件的配置係相同如前述的第一實施例,此部份的 解說被省略,以及,相同構造被給予相同符號且其解說將 被省略。 於本實施例的光學拾訊裝置PU2中,繞射構造係設在 第一校正元件L1、第二校正元件L2及物鏡OBJ的每一者 上。 圖3(b)係顯示用於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之聚光 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之示意圖,其中用於第 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圓 -40- 200526979 (37) 圈顯示,然而,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 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方形顯示。 如圖所示,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 有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係藉由如上述形成在聚光光學元件 OBJ上之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設定在〇·25μπι/ηιη或 更小,換言之實質上爲零。 雖然解說被省略,用於第二光通量由第二聚光光學元 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亦藉由形成在第二校正元 件L2上之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設定在3·5μιη/ηιη或更 小,換言之實質上爲零。 以此方式,藉由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 本身的色像差及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色像差分別實質上 爲零,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 訊裝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如果聚光光學元件OBJ的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 係設計以使用於第二光通量的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的色像 差可以實質上爲零,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色 像差保持,且,色像差的値特定地變爲正,如圖3 ( b )所 示。 於本實施例中,因此,第一校正元件L 1的輝光形成 的繞射構造DOE係設計以使用於第一光通量之第一校正 元件其本身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負的,雖然其解說被省略 〇 如上所述,藉由使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 -41 · 200526979 (38) 本身的正色像差被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負色像差所抵消 ’這係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 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如上述,由控制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 身及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色像差實質上爲零,甚至當波 長振幅被造成於DVD之再生及/或記錄的尋軌的例子時, 本實施例所示的第一校正元件L1、第二校正元件L2及光 學拾訊裝置PU2使其可能藉由控制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及 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色像差實質上爲零而防止波前像差 的惡化之改變。 附帶地,於DVD中,相較於HD-DVD,色像差校正 之需求係低的,因此,甚至於繞射構造未設在第二校正元 件L2上及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具有用於第二光通量的色 像差之配置的例子中時,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 像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於此例中, 足夠光量可被確定,因爲第二光通量通過繞射環形帶之時 機中之光量的損失未被造成。 (第三實施例) 接著,將解說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其中構成本實施 例的各元件的配置係相同如前述的第一實施例,此部份的 解說被省略,以及,相同構造被給予相同符號且其解說將 被省略。 於本實施例的光學拾訊裝置PU3中’繞射構造係設在 -42- 200526979 (39) 第一校正元件L1、第二校正元件L2及物鏡OBJ的每一者 上。 圖3(c)係顯示用於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之聚光 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之示意圖,其中用於第 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圓 圈顯示’然而,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 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方形顯示。 從圖3 (c)可淸楚地知道,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 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係正的。 於本實施例中,因此,第一校正元件L 1的輝光形成 的繞射構造DOE係設計以使用於第一光通量由第一校正 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負的,雖然其解說被 省略。 如上述,藉由使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 身的正色像差被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負色像差所抵消’ 這係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胃 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由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 差的値係正的。 於本實施例中,因此,第二校正元件L2的輝光形成 的繞射構造DOE係設計以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第二校正 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負的’雖然其解說被 省略。 如上所述,藉由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兀件其 -43- 200526979 (40) 本身的正色像差被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負色像 ,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尚色像差於使用光 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如上述,於本實施例所示的第一校正元件 校正元件L2及光學拾訊裝置PU3使其可能用於 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 同正負號(正),且因此,減弱形成在聚光光學 上之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的繞射功效。因 擴大繞射的間距,可達到處理能力的改善及光量 低。 再者,由設計使用第二光源LD2及第三光源 地結合之光源單位LU23,以及第二與第三光通 二校正元件之配置,這係可能藉由使用設置在第 件L2上的繞射構造之DVD及CD而獲得足夠光 控制功能。 (第四實施例) 接著,將解說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其中構 例的各元件的配置係相同如前述的第一實施例, 解說被省略,以及,相同構造被給予相同符號且 被省略。
於本實施例的光學拾訊裝置PU4中,繞射構 第一校正元件L1、第二校正元件L2及物鏡OBJ 上。 差所抵消 學拾訊裝 〇 L1、第二 第一及第 値具有相 元件OBJ 此,藉由 損失的降 LD3堅固 量進入第 二校正元 量及像差 成本實施 此部份的 其解說將 造係設在 的每一者 -44· 200526979 (41) 圖3 (d)係顯示用於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之聚光 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之示意圖,其中用於第 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圓 圈顯示,然而,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 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方形顯示。 從圖3 (d)可淸楚地知道,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 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係負的。 於本實施例中,因此,第一校正元件L 1的輝光形成 的繞射構造DOE係設計以使用於第一光通量由第一校正 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正的,雖然其解說被 省略。 如上述,藉由使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 身的負色像差被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 這係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 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由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 差的値係負的。 於本實施例中,因此,第二校正元件L2的輝光形成 的繞射構造DOE係設計以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第二校正 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正的’雖然其解說被 省略。 如上所述,藉由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 本身的負色像差被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 ,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 -45- 200526979 (42) 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再者,由設計使用第二光源LD2及第三光源 地結合之光源單位LU23’以及第二與第三光通 二校正元件之配置’這係可能藉由使用設置在第 件L2上的繞射構造之DVD及CD而獲得足夠光 控制功能。 再者,於 DVD中,相較於HD-DVD,色像 需求係低的,因此,甚至於繞射構造未設在第二 L2上及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具有用於第二光通量 之配置的例子中時,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 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於此例 光量可被確定,因爲用於第二光通量通過繞射環 機中之光量的損失未被造成。 (第五實施例) 接著,將解說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其中構 例的各元件的配置係相同如前述的第一實施例, 解說被省略,以及,相同構造被給予相同符號且 被省略。 於本實施例的光學拾訊裝置PU5中,繞射構 第二校正元件L2及物鏡OBJ的每一者上。 圖3 (e)係顯示用於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 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之示意圖,其 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 LD3堅固 量進入第 二校正元 量及像差 差校正之 校正元件 的色像差 的色像差 中,足夠 形帶之時 成本實施 此部份的 其解說將 造係設在 量之聚光 中用於第 値係以圓 -46 - 200526979 (43) 圈顯示,然而,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 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方形顯示。 從圖3 (e)可淸楚地知道,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 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係正的,且,此正色像差 係由此構造中之用於第一光通量之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特 有的色像差的値(負)所抵消,雖然其解說被省略。 如上述,藉由使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 身的正色像差被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負色像差所抵消, 這係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 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由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 差的値係負的。 於本實施例中,因此,第二校正元件L2的輝光形成 的繞射構造DOE係設計以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第二校正 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正的,雖然其解說被 省略。 如上所述,藉由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 本身的負色像差被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 ,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 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如上述,於本賓施例中,光量損失於第一.光通量通過 第一校正元件的例子中未被造成’且’處理能力可被改善 -47- 200526979 (44) (第六實施例) 圖5係簡要地顯示光學拾訊裝置PU6的構造之示意圖 ,其能夠適當地實施HD-DVD (第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及DVD (第二光學資訊記錄媒體)的任何一者之資訊的 記錄/再生。相同如前述的第一實施例的此構造被給予相 同符號,且,其解說將被省略。 光學拾訊裝置PU6以下列構件組成:紫半導體雷射 LD1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40 7nm之雷射光通量 (第一光通量),當實施HD-DVD之資訊的記錄/再生時 ,雷射光通量被射出;用於第一光通量之測光器PD 1 ;紅 半導體雷射LD2(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655 nm之 雷射光通量(第二光通量),當實施DVD之資訊的記錄/ 再生時,第二光通量被射出;測光器PD2,用於第二光通 量;第一校正元件L1,第一及第二光通量通過其中;第 二校正元件L2,僅第二光通量通過其中;物鏡(聚光光 學元件)OBJ,其具有會聚各雷射光通量在資訊記錄表面 RL1及RL2的每一者上之功能;第一光束分光器BS1,第 二光束分光器BS2 ; 0 1 1 ;光圈ST0 ;及感測透鏡SEN 1及 SEN2。 附帶地,繞射構造係設在第一校正元件L 1、第二校 正元件L2及物鏡0B〗的每一者上,其細節將被後述。 當實施HD-DVD之資訊的記錄/再生於光學拾訊裝置 PU 6時,紫半導體雷射LD1首先被驅動以射出光如圖5所 示,圖5中光路徑被顯示。自紫半導體雷射LD1射出之發 •48- 200526979 (45) 散光通量通過第一光束分光器BS1,然後,反射在第二光 束分光器BS2上且穿過第一校正元件L1以轉換成準直光 通量,以及,到達聚光光學元件OBJ。 然後,由聚光光學元件OBJ的繞射構造的繞射效應 所產生的第一光通量的第η 1繞射光(η 1爲自然數)係經 由HD_DVD的保護層PL1而會聚在資訊記錄表面RL1上以 形成光點(第一聚光光點)。第一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 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且,第一 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係特定地控制在0.15 μιη/ηιη或 更小。 然後,聚光光學元件OBJ以雙軸向致動器AC (未顯 示)實施聚焦及尋軌,雙軸向致動器AC係配置在聚光光 學元件OBJ的周圍上。由資訊記錄表面RL1上的資訊坑 所調變之反射光通量再次通過聚光光學元件OBJ及第一 校正元件L1,且,反射在第二光束分光器BS2上,然後 ,由第一光束分光器BS1而分支,以及,藉由感測透鏡 SEN1而給予像散以會聚在測光器PD1的光接收表面上。 因此,記錄在HD-DVD的資訊利用測光器PD1的輸出信號 可被讀取。 當實施DVD的資訊的記錄/再生時,紅半導體雷射 LD2首先被驅動以射出如圖5所示的光,在圖5中,光路徑 被表示。自紅半導體雷射LD 2射出的發散光通量通過第二 校正元件 L2、第三光束分光器BS3及第二光束分光器 BS2,然後,在穿透第一校正元件L1後而轉換成準直光通 -49- 200526979 (46) 量以到達聚光光學元件OBJ。 然後,由聚光光學元件〇‘BJ的繞射構造的繞射效應 所產生的第二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ri2爲滿足nl#n2的 自然數)係經由DVD的保護層PL2而會聚在資訊記錄表 面RL2上以形成光點(第二聚光光點)。第二聚光光點係 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 ’且,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係特定地控制在 0 · 2 5 μ m / n m 或更小。 然後,聚光光學元件OBJ以雙軸向致動器AC實施聚 焦及尋軌,雙軸向致動器AC係配置在聚光光學元件OBJ 的周圍上。由資訊記錄表面RL2上的資訊坑所調變之反射 光通量再次通過由物鏡OBJ、第一校正元件L1及第二光 束分光器BS2,且藉由感測透鏡SEN2給予像散,且係會 聚在測光器PD2的光接收表面上。因此,記錄在DVD上 的資訊利用測光器PD2的輸出信號可被讀取。 聚光光學元件OBJ係具有非球形表面在兩側上之塑 膠單透鏡,其具有使第一及第二光通量分別地會聚在資訊 記錄表面RL1及RL2上之功能。附帶地,聚光光學元件亦 可藉由結合數個光學元件而構成。 在聚光光學元件OBJ的入射平面上,形成有圖2中所 示的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 DOE。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 DOE係爲了校正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 學元件OBJ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目的而製備,且,其 係特定地設計以使色像差的絕對値可以是〇·25μπι/ηιη或更 -50- 200526979 (47) 小。 第一校正元件L1具有使自第一光源LD1射出及發散 光之第一光通量以及自第二光源紅LD2射出作爲發散光之 第二光通量出現作爲準直光之準直功能,且,在第一校正 元件L 1的出現表面上,形成有相同如圖2所示的輝光形成 的繞射構造DOE。 在第二校正元件L2的出射平面上,形成有相同如圖2 所示之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 圖3 (b)係顯示用於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之聚光 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之示意圖,其中用於第 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圓 圈顯示,然而,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 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方形顯示。 瞭解到,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 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係藉由如上述形成在聚光光學元件OBJ 上之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設定在0.25μπι/ηπι或更小 ,換言之實質上爲零。 如果聚光光學元件OBJ的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 係設計以使用於第二光通量的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的色像 差可以實質上爲零,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色 像差保持,且,色像差的値特定地變爲正,如圖3 ( b )所 示。 於本實施例中,因此,第一校正元件L 1的輝光形成 的繞射構造DOE係設計以使用於第一光通量之第一校正 •51 - 200526979 (48) 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負的,雖然其解說被 省略。 如上所述,藉由使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 本身的正色像差被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負色像差所抵消 ,這係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 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如果第一校正元件L1的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係 設計以使用於第一光通量的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 像差的値可以是負的,甚至用於第二光通量之第一校正元 件其本身的色像差保持,且,色像差的値特定地變爲負。 於本實施例中,因此,第二校正元件L2的輝光形成 的繞射構造DOE係設計以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第二校正 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値可以是正的,雖然其解說被 省略。 如上述,藉由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第一校正元件其本 身的負色像差被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 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在使用光學拾訊裝置 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的例子中。 較佳地,η 1及η 2的組合係(η 1、η 2 ) = ( 0、1 )、( 2 > 1 ) 、 ( 3、2 ) 、( 5、3 )及(8、5 )的任何一者。 (第七實施例) 接著,將解說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其中構成本實施 例的各元件的配置係相同如前述的第六實施例’此部份的 -52- 200526979 (49) 解說被省略,以及,相同構造被給予相同符號且其解說將 被省略。 於本實施例的光學拾訊裝置PU7中,繞射構造係設在 第一校正元件L1、第二校正元件L2及物鏡OBJ的每一者 上。 在聚光光學元件OBJ的入射平面上,形成有圖2中所 示的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 DOE係爲了校正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 學元件OBJ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目的而製備,且,其 係特定地設計以使色像差的絕對値可以是0 . 1 5 μιη或更小 〇 圖3 (a)係顯示用於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之聚光 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之示意圖,其中用於第 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圓 圈顯示’然而,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 有的色像差的値係以方形顯示。 如圖3 (a)所示,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 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絕對値係藉由如上述形成在聚光光學 元件上之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設定在〇·15μηι/ηηι或 更小,換言之實質上爲零。 再者,用於第一光通量由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的 色像差的絕對値亦藉由如上述形成在第一校正元件上之輝 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設定在2.1 μπι/nm或更小,換言之 實質上爲零,雖然其解說被省略。 •53- 200526979 (50) 如上述,藉由使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 身的色像差及第一校正元件其4本身的色像差實質上爲零, 這係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 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如果聚光光學元件的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係設 計以使用於第一光通量的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的色像差可 以實質上爲零,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色像差 保持,且,色像差的値特定地變爲負,如圖3 ( a )所示。 如果第一校正元件的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DOE係設 計以使用於第一光通量的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的色像 差實質上可以爲零,用於第二光通量之第一校正元件其本 身的色像差保持,且,色像差的値特定地變爲負。 於本實施例中,因此,第二校正元件的輝光形成的繞 射構造DOE係設計以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 其本身特有的色像差的値可以是正的,雖然其解說被省略 〇 如上所述,藉由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 本身的負色像差及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負色像差被第二 校正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 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 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實例1 ) 接著,將解說所有顯示於前述的實施例之光學拾訊裝 -54- 200526979 (51) 置、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每一者的第一實例。 本實施例係關於光學拾訊裝置的一個實例,其中,這 係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在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藉由使用 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的負色像差與第一校 正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如同上述的第四實施例 ,且,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 訊裝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 藉由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的負色像差 與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如同上述的第 四實施例。 各光學元件的透鏡資料係顯示於表1及表2。 -55- 200526979 (52) α® f3=3.16mm NA3:0.51 f 2=3·19mm NA2:0.65 f i=3.1mm ΝΔ1:Q.65 透鏡的焦距 影像側數値孔徑 ni (785nm) 1.51108 〇 rH 1.537237 o \—1 1.537237 o rH ll.57063 I di (785nm) 14.034839 | 6.25 rH LD rH LD 0.1 (φ3.32mm) 1.73000 卜 \~~1 CM rH ni (655nm) | 1.514362 | 〇 rH | 1.540725 | o rH 1.540725 o rH | 1.57752 | di (655nm) 14.034839 6.25 rH tn • rH LO 0.1 (φ4.15mm) 1.73000 1.78 〇 無限 無限 -113.72283 -7.74527 ~w~ 揪 m o rH CM Γ0 ni (407nm) 1.52992 〇 1.559806 o \~1 1.559806 o rH 1.61869 di (407nm) 14.042794 6.25 rH lD rH LD 0.1 (φ4.14inm) 1.73000 1.71 KD 〇 1 ri 無限 無限 114.32953 -13.92829 8 2.03647 -13.53737 8 8 第i表面 o rH CN 5 (孔徑) VD 卜 00 -56- 200526979(53) (表2) 非球形表面資料 第一校正元件 第三表面 非球形表面係數 _1 κ -6.6436 X E+1 第四表面(HD-DVD:第一級輝光波長1mm) 非球形表面係數 κ -8.3465 X E-1 C2 -6.2961 X E-0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C4 -1.5298 X E-2 第二校正元件 第三表面 (DVD:第二級,CD:第一級輝光波長】mm) 非球形表面係數 κ -1.0000 X E+3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C2 +2.4248 X E+0 C4 +6.2330 X E-4 第四表面 iDVD:第一級XD:筚一級輝1渖再1 mm) 非球形表面係數 κ -4.7604 X E-1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C2 +2.0944 X E+1 C4 +1.2308 X E-1 物鏡 第六表面 (AOD:第三級,DVD:第二級,CD··第二級(HD-DVD澡一級輝光波長1mm) κ -4.4715 X E-1 A2 -7.2396 x E-4 A4 -1.3187 X E-3 非球形表面係數 Αβ +5.4370 χ Ε-4 Α8 -1.0983 χ Ε-4 Α10 +8.5286 χ Ε-6 Α12 -1.3509 χ Ε-6 C2 -8.1308 χ Ε-0 C4 -4.6175 χ Ε-1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C6 -2.8616 χ Ε-1 C8 +6.6346 χ Ε-2 CIO -7.9277 χ Ε-3 第七表面 κ -4.1355 χ Ε+2 Α2 -9..4311 χ Ε-3 非球形表面係數 Α4 +1.1572 χ Ε-2 Αβ -5.3553 χ Ε-3 Α8 +1.2651 χ Ε-3 Α10 -1.5851 χ Ε-4 Α12 +8.2943 χ Ε-6 -57- 200526979 (54) 如圖1所示,於本實例的物鏡中,波長;l 1 =407nm的 焦距Π及影像側數値孔徑NA1分別地設爲3.1腿及0.65, 波長λ 2 = 65 5 nm的焦距f2及影像側數値孔徑ΝΑ2分別地 設爲3.19 mm及0.65,以及,波長λ 3 = 785nm的焦距f3及影 像側數値孔徑NA3分別地設爲3.16腿1及0.51。 再者,於本實例中,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係形成在第 一校正元件的出射平面、第二校正元件的入射平面(第三 表面)及出射平面(第四表面)、及聚光光學元件(物鏡 )的入射平面(第六表面)上。 於此構造中,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的物鏡的倍率 ml及m2實質上爲零,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如平行射 線而進入物鏡,第三光通量的倍率m3係負的,以及,第 三光通量容發散射線而進入物鏡。 在第一校正元件的入射平面(第三表面)及出射平面 上、第二校正元件的入射平面(第三表面)及出射平面( 第四表面)、以及聚光光學元件(物鏡)的入射平面(第 六表面)及出射平面(第七表面)的每一者上,形成有非 球形表面,該非球形表面係由表1及2所示的係數代入以下 公式(編號1)之表示而規定,且係繞著光軸L而軸向對 稱。 (編號1公式) 非球形形式的公式 X(h)= (h2/R) 1 + Λ/ΐ - (l + 〇(A/i?)2 + Σ+^2ιΛ21 i=0 -58- 200526979 (55) 於上述公式中,X(h)表示光軸方向的軸線(光的 則進方向)係正的’/€表不錐形常數及a 2 i表示非球形表 面係數。 再者’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的間距係由以下表示而規 定,其中表2所示的係數代入編號2的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編號2公式)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於以上公式中,B2i表示光學路徑差異函數的係數, λ表示工作波長,及λΒ表示繞射的輝光波長(λΒ=1腿 )° (實例2 ) 接著,將解說所有前述實施例所述之光學拾訊裝置、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每一者的第二實例。 本實例係關於光學拾訊裝置的一個實例,其中’這係 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在資 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藉由使用於 第一光源其本身之聚光光學元件的色像差及第一校正元件 其本身的色像差實質地爲零,如同第一實施例,且’這係 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在資 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藉由使用於 第二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的負色像差與第二校正 -59- 200526979 (56) 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 各光學元件的透鏡資料係-示於表3及表4 -60- 200526979 (57) (ε«) ϋϊ* f3=3.09πυτι NA3:0.51 f2=3.16mm NA2:0.65 f i=3.1mm NA1:0.65 |物鏡的焦距 影像側數値孔徑 ni (785nm) 1 1.51108 〇 λ~1 1.537237 o \~1 1.537237 Ο 1.57063 di (785nm) 14.253152 6.25 λ—\ •L〇 t~1 LT) 0.1 (φ3.25ιτΐΓη) 1.73000 1.36 <N 1~1 ni (655nm) 1.514362 o rH 1.540725 o rH 1.540725 〇 | 1.57752 I di (655nm) 14.253152 6.25 tH lD rH L〇 0.1 (φ4.15mm) 1.73000 00 卜 \—1 d •H 無限 無限 28.81402 一6·96923 ·—® o τΗ CM 00 ni (407nm) _^_ | 1.52992 | 〇 1.559806 o t-H 1.559806 〇 rH | 1.618689 | di (407nm) 14.189265 | 6.25 | λ~1 L〇 rH L〇 0.1 (φ4.14ram) 1.73000 11^69 1 Ο •H 無限 無限 43.71519 -10.87889 8 2·15303 -18.94537 8 8 第i表面 o rH CN Γ0 5 (孔徑) VD 卜 00 cr> 。鎧盟sH«a+o搬ffl®«i皿漱^芍旮漱讲+ -61 200526979 (58) (表4) 非球形表面資料 第一校正元件 第三表面 非球形表面係數 | κ -2.9816 X E+0 第四表面(HD-DVD:第一級輝光波長1mm) κ -6.6298 X E-1 非球形表面係數 A2 +6.8060 X E-4 A4 +4.2157 X E-7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C2 +1.6953 X E+1 C4 +9.7909 X E-1 第二校正元件 第三表面 非球形表面係數 1 κ —6.8225 X E-0 第四表面(DVD:第一級,CD:第一級輝光波長1mm) 非球形表面係數 κ 一8.8682 X E-1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C2 +3.4941 X E+1 C4 +2.0110 X E-2 物鏡 第六表面 (AOD澡三級,DVD:第二級,CD:第二級輝光波長1mm) κ -4.3741 X E-1 A2 +1.1713 X E-4 A4 一1.2104 X E-3 非球形表面係數 A6 +5.3927 X E-4 A8 -1.1589 X E-4 A10 +1.1395 X E-5 A12 -1.3946 x E-6 C2 -1.7589 X E+1 C4 -6.7834 x E-l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C6 -2.1641 x E-1 C8 +3.2057 x E-2 CIO -3.4960 x E-3 第七表面 κ -1.1243 x E+3 A2 -7.9648 x E-3 A4 +1.1269 x E-2 非球形表面係數 A6 -5.3948 x E-3 A8 +1.2875 x E-3 A10 -1.6243 x E-4 A12 +8.5641 x E-6 -62- 200526979 (59) 如圖3所示,於本實例的物鏡中,波長λ 1 =4 07 nm的 焦距Π及影像側數値孔徑ΝΑ 1分別地設爲3 · 1丽及〇 . 6 5, 波長λ 2 = 65 5nm的焦距f2及影像側數値孔徑NA2分別地 設爲3.19腿及0.65,以及,波長;I 3 = 7 8 5 nm的焦距f3及影 像側數値孔徑N A 3分別地設爲3 · 1 6 nim及0 · 5 1。 再者’於本實例中,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係形成在第 一校正元件的出射平面(第四表面)、第二校正元件的出 射平面(第四表面)、及聚光光學元件的入射平面(第六 表面)上。 於此構造中,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的物鏡的倍率 ml及m2實質上爲零,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如平行射 線而進入物鏡,第三光通量的倍率m3係負的,以及,第 三光通量容發散射線而進入物鏡。 在第一校正元件的入射平面(第三表面)及出射平面 、第二校正元件的出射平面(第四表面)、以及聚光光學 元件(物鏡)的入射平面(第六表面)及出射平面(第七 表面)的每一者上,形成有非球形表面,該非球形表面係 由表3及4所示的係數代入前述編號1之公式而規定,且係 繞著光軸L而軸向對稱。 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的間距係由公式而規定,其中表 4所示的係數代入編號2的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實例3 ) 接著,將解說所有前述實施例所述之光學拾訊裝置、 -63- 200526979 (60)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每一者的第三實 本實例係關於光學拾訊裝置的一個實例,其 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 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藉 第二光通量其本身之聚光光學元件的色像差及第 件其本身的色像差實質地爲零,如同前述的第二 且,這係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 裝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 由使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的負 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 各光學元件的透鏡資料係顯不於表5及表6。 例。 中,這係 裝置在資 由使用於 二校正元 實施例, 光學拾訊 子中,藉 色像差與 200526979 (61) {LO«) f3=3.23nun NA3:0.51 f2~3.21mm NA2:0.65 f i=3.1mm NA1:0.65 物鏡的焦距 影像側數値孔徑 ni (785nm) ί 1.51108 ο 1.537237 o x~1 1.537237 〇 1.57063 di (785nm) 13.89454 , 6.25 \~1 LD τΗ LO 0.1 (φ3.36πιη) 1.73000 1.54 CM rH ni (655nm) 1.514362 ο t-H 1.540725 o rH 1.540725 .〇 rH· 1.57752 di (655nm) 13.89454 6.25 rH LO \—1 LO 0.1 (φ4.17mm) 1.73000 1.83 VD d 壊 無限 丨-2491·104 一16.73854 第i表面 ο rH Csl cn ni (407nm) 1 1.52992 1 Ο rH 1.559806 o t~1 1.559806 o \~~1 | 1.618689 ] di (407nm) 13.81389 6.25 ί~1 LO t~1 L〇 0.1 (φ4.14mm) 1.73000 'vT 卜 \—1 KD 〇 •H 無限 無限 -73.50459 1 -19.48555| 8 1.94790 -10.83691 8 8 第i表面 ο τ—1 (Μ cn 5 (孔徑) KD 卜 00 σ\ _ss®«(i搬ffl®*!搬皿«^!pfr«^ -65- 200526979(62) (表 6) 非球形表面資料 第一校正元件 第三表面 非球形表面係數 I κ -1.2865 χ E-1 第四表画HD-DVD:第一波輝光波長1mm) κ -5.6016 χ E-0 非球形表面係數 A2 -1.2220 χ E-4 A4 +8.2772 χ Ε-Ί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C2 -3.4973 χ Ε+1 C4 -3.1167 χ Ε-1 第二校正元件 第三表面 非球形表面係數 I κ +5.0000 χ E-0 第四表面 mVT>笛二級XD·第一級輝脊縣1mm) 非球形表而係數 κ -3.0979 χ E-1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C2 -6.8329 χ E-0 C4 -9.6489 χ E-4 物鏡 第六表面 (A〇D:第三級,DVD:第二級,CD澡二級輝光波長1mm) 非球形表面係數 κ -4.6387 χ. Ε-1 Α2 -1.8195 χ Ε-4 Α4 一1.9297 χ Ε-3 Α6 +7.6730 χ Ε-4 Α8 -1.4669 χ Ε-4 Α10 +4.2269 χ Ε-6 Α12 -3.3768 χ Ε-7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1 1 2-2 二 I 一 Ε Ε Ε E XX-XX 0 7 4 2 9 7 12 1 7 1)4 3 3 3 0 ...· ο 4 2 7-1 I I + - ο 2 4 6 8 1 c c c c C 第七表面 非球形表面係數 κ -2.8743 χ Ε+2 Α2 -9.7882 χ Ε-3 Α4 +1.1311 χ Ε-2 Α6 -5.3137 χ Ε-3 Α8 +1.2888 χ Ε_3 Α10 -1.6378 χ Ε-4 Α12 +8.6619 χ Ε-6 -66- 200526979 (63) 如圖5所示,於本實例的物鏡中,波長λ 1 = 4 0 7 n m的 焦距Π及影像側數値孔徑ΝΑΙ分別地設爲3.1mm及0.65, 波長λ 2 = 65 5 nm的焦距f 2及影像側數値孔徑NA2分別地 設爲3·21ηΐϋΐ及0.65,以及,波長;I 3 = 785nm的焦距f3及影 像側數値孔徑NA3分別地設爲3.23mm及0.51。 再者,於本實例中,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係形成在第 一校正元件的出射平面(第四表面)、第二校正元件的出 射平面(第四表面)、及聚光光學元件的入射平面(第六 表面)上。 於此構造中,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的物鏡的倍率 ml及m2實質上爲零,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如平行射 線而進入物鏡,第三光通量的倍率m3係負的,以及,第 三光通量容發散射線而進入物鏡。 在第一校正元件的入射平面(第三表面)及出射平面 、第二校正元件的入射平面(第三表面)及出射平面(第 四表面)、以及在聚光光學元件(物鏡)的入射平面(第 六表面)及出射平面(第七表面)的每一者上,形成有非 球形表面,該非球形表面係由表5及6所示的係數代入前述 編號1之公式而規定,且係繞著光軸L而軸向對稱。 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的間距係由公式而規定,其中表 6所示的係數代入編號2的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實例4 ) 接著,將解說所有前述實施例所述之光學拾訊裝置、 -67- 200526979 (64)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每一者的第四實例。 本實例係關於光學拾訊裝置的一個實例,其中,這係 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在資 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藉由使用於 第二光通量其本身之第一校正元件的負色像差及第二校正 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這係可能控制第一聚光光 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 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藉由使用於第一光通量之聚光光 學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與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負色像 差所抵消。 各光學元件的透鏡資料係顯示於表7及表8。 -68- 200526979 (65) (卜«) —iiw f 2=3·19mm NA2:0.65 f i=3.1mm NA1:0.65 s m 影像側數値孔徑 ni (661nm) | 1.539169 | o 1~1 | 1.514176 I ο rH 1 1.539169 1 〇 tH Ο rH 1.539169 1 1.539169 1 Ο τ~1 1 1.577114 1 (set.) 13.264 τ~1 L〇 \~1 L〇 卜 LO rH 卜 r-rl L〇 0.1 (φ4.173mm) 1.1327Ε-02 ! 1.76000 1.80 KD 〇 •H 20.842 一15.336 無限 無限_ 第i表面 o rH CM Γ0 ni (407nm) o 1~1 〇 rH | 1.529942 1 Ο rH 1 1.558311 1 Ο 1~1 ο τ-Η 1.558311 1 1.558311 1 Ο rH 1 1.618334 i di (407nm) 16.115 o 〇 4.75 LD rH 卜 LO 0.1 (φ4 · 173mm) 1.1327E-02 1.76000 CN 卜 rH 0.6 ri 無限 無限 無限 - 66.747 -20.197 8 1.9764 1.9638 一 10.743 8 8 第i表面 o i~1 CM ΓΟ LO KD 7 (孔徑) 00 00 Ο t-H rH rH 0ιι35δ®«(ι.±)^Μί0«!^·ππ*^ηφ«^+ -69- 200526979 (66) (表 8) DVD的校正元件 第二表面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C2 2.6331E-02 (DVD··第一級輝光波長661nm) C4 1.2847E-04 HD-DVD/DVD共用的準直器 第六表面(HD-DVD:第五級,DVD:第三級輝光波長407.9nm) 非球形表面係數 κ -1.0000E-01 A1 -9.6629E-06 A2 -2.5101E-08 光學路禅差異兩數 C2 -2.4248 X E+0 第八表面(l.〇15irat^h) κ -5.7409E-01 A1 7.1066E-04 A2 -2.4404E-03 非球形表面係數 A3 1.1090E-03 A4 -1.9304E-04 A5 1.4092E-05 A6 -7·7600Ε-07 C2 -2.5443Ε-03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DVD:第一級輝光波長661nm) C4 -7.4686Ε-04 C6 -4.8639Ε-04 C8 1.2462Ε-04 CIO -7.6259E-06 第八表面(〇mm幺h<l · 015inm) κ -5.4894E-01 A1 1.0603E-03 非球形表面係數 A2 -1.3250E-03 A3 5.0847E-04 A4 -3.9760E-05 A5 -1.4261E-05 Αβ 1.1184E-06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HD DVD:第三級,DVD:第二級輝光波長417nm) C2 -5.4303E-04 C4 -5.8842E-05 C6 -1.7645E-04 C8 5.1044E-05 CIO -6.1711E-06 第九表面 κ -2.2653E+02 A1 -8.3958E-03 非球形表面係數 A2 1.0917E-02 A3 -5.3410E-03 A4 1.3141E-03 A5 -1.6618E-04 A6 8.5718E-06 d線的折射率 ^d(d線的阿貝數) 第一表面的材料 1.5422 56.5 第五表面的材料 1.5422 56.5 第八表面的材料 1.5422 5 6.5 第8’表面的材料 1.5422 56.5 -70- 200526979 (67) 如圖7所示,於本實例的物鏡中,波長λ 1 =407.9nm 的焦距fl及影像側數値孔徑ΝΑΙ分別地設爲3.1 mm及〇·65 ,且,波長λ 2 = 661nm的焦距f2及影像側數値孔徑ΝΑ2 分別地設爲3 .1 9 mm及0.6 5。 再者,於本實例中,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係形成在第 一校正元件的出射平面(第六表面)、第二校正元件的出 射平面(第二表面)、及聚光光學元件(物鏡)的入射平 面(第8表面、第8’表面)上。 於此構造中,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的物鏡的倍率 ml及m2實質上爲零,及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如平行 射線而進入物鏡。 在第一校正元件的出射平面(第六表面)以及聚光光 學元件(物鏡)的入射平面(第8表面及第8’表面)及出 射卒面(第九表面)的每一者上,形成有非球形表面,該 非球形表面係由表7及8所示的係數代入前述編號1之公式 而規定,且係繞著光軸L而軸向對稱。 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的間距係由公式而規定,其中表 8所示的係數代入編號2的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實例5 ) 接著,將解說所有前述實施例所述之光學拾訊裝置、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每一者的第五實例。 本實例係關於光學拾訊裝置的一個實例,其中,這係 可能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在資 -71 - 200526979 (68) 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藉由使用於 第二光通量其本身之第一校正完件的負色像差及第二校正 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實質地爲零,這係可能控制第二聚 光光點的色像差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在資訊的再生及/或 記錄所需的範圍內的例子中,藉由使用於第二光通量之聚 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的負色像差及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的負 色像差由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的正色像差所抵消。 各光學元件的透鏡資料係顯示於表9及表1〇。 -72· 200526979(69) (6概) f 2=3.21mm NA2:0.65 f ι=3.1mm ΝΑΙ:0;65 物鏡的焦距 ni (655nm) ;1.540725 〇 rH 1.514176 o rH | 1.539375 1 o rH 〇 rH 1.540725 Ο \~1 1.577521 di (655nm) 12.024 \~1 CN] 14^75___1 csj 卜 \~1 L〇 0.1 (φ4.147πιτα) 1.73000 00 卜 \—1 ο -H 無限 -10.551 第i表面 o rH CNJ ni (407nm) 1 Λ-o.........1 1.0 | 1.529942 1 O rH 1.558456 o rH 1.0 1.559806 o rH 1.618689 di (407nm) 14.903 O o 4.75 CM 卜 rH L〇 0.1 (φ4.03mm) 1.73000 CM 卜 \—1 KD Ο 壊 無限 無限 無限 123.02 | -14.437 I 8 2.0635 -13.537 8 8 第i表面 O i~1 CM 00 m KD 7 (孔徑) 00 ο rH τ-Η 。籮SS®«(1+!)搬fflH*繰皿«VHPfr«^+
-73- 200526979(70) (表 ίο) 第八表面 非球形表面係數 κ -4.4715E-01 A1 -7.2396E-04 A2 -1.3187E-03 A3 5.4370E-04 A4 -1.0983E-04 A5 8.5286E-06 A6 -1.3509E-06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HD/DVD:第三級,DVD:第二級輝光波長422nm) C2 -3.4312E-03 C4 -1.9486E-04 C6 -1.2076E-04 C8 2.7998E-05 C10 -3·345,5Ε-06 第九表面 非球形表面係數 κ -4.1355Ε+02 A1 -9.4311Ε-03 Α2 1.1572Ε-02 A3 -5.3553Ε-03 Α4 1.2651Ε-03 Α5 -1.5851Ε-04 Α6 8.2943Ε-06
非球形表面資料 DVD的校正元件 第二表面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DVD:第一級輝光波長655nm) C2 2.2008E-02 C4 1.0027E-04 HD-DVD/DVD:共用的準直器 第六表面 非球形表面係數 κ -1.0000E-01 A1 2.4710E-05 A2 1.1294E-07 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HD/DVD:第二級,DVD:第一級輝光波長407nm) C2 -1.1527E-03 d線的折射率 d( d線的阿貝數) 第一表面的材料 1.5435 56.7 第五表面的材料 1.5422 56.5 第八表面的材料 1.5435 56.7 如圖9所示,於本實例的物鏡中,波長;I 1 =407nm的 焦距fl及影像側數値孔徑NA1分別地設爲3.limn及0.65, -74- 200526979 (71) 且,波長;l 2 = 65 5nm的焦距f2及影像側數値孔徑NA2分 別地設爲3 · 2 1 mm及0 · 6 5。 再者,於本實例中,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係形成在第 一校正元件的出射平面(第六表面)、第二校正元件的出 射平面(第二表面)、及聚光光學元件(物鏡)的入射平 面(第八表面)上。 於此構造中,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的物鏡的倍率 ml及m2實質上爲零,及第一光通量及第二光通量如平行 射線而進入物鏡。 在第一校正元件的出射平面(第六表面)以及聚光光 學元件(物鏡)的入射平面(第八表面)與出射平面(第 九表面)的每一者上,形成有非球形表面,該非球形表面 係由表9及10所示的係數代入前述編號1之公式而規定,且 係繞著光軸L而軸向對稱。 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的間距係由公式而規定,其中表 10所示的係數代入編號2的光學路徑差異函數。 表1 1顯示實例1 -3中物鏡及第一校正元件的組合之第 一光通量的色像差(簡稱爲HD-DVD)及物鏡與第二校正 元件的組合之第二光通量的色像差(簡稱爲DVD )。 200526979 (72) (表η ) 物鏡及校正元件的組合的例子中之色像差("m/nm) HD DVD DVD 實例1 0.04 -0.02 實例2 0.04 -0.01 實例3 -0.01 -0.19 自表Π可瞭解到,實例1-3中之HD-DVD及DVD的色 像差係控制在色像差未造成問題於實際使用中的範圍內。 表12顯示實例4-5中物鏡及第一校正元件的組合之第 一光通量的色像差(簡稱爲HD-DVD )及物鏡、第一校正 元件與第二校正元件的組合之第二光通量的色像差(簡稱 爲 DVD)。 (表 12 ) 物鏡及校正元件的組合的例子中之色像差(// m/ n m) HD DVD DVD 實例4 0 0.02 實例5 0.0 1 -0.08 自表12可瞭解到,實例4-5中之HD-DVD及DVD的色 像差係控制在色像差未造成問題於實際使用中的範圍內。
附帶地,於上述的實例中,HD-DVD已被舉例作爲高 密度光碟。然而,高密度光碟在本發明中未限於HD-DVD -76- 200526979 (73) 注意到,對於熟習此項技藝者而言,各種變化及修改 例將係顯而易知的,除非此種變化及修改超出本發明的範 圍,它們應認定包括在其範圍內。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光學拾訊裝置的構造之主要 部份的平面圖。 圖2係顯示聚光光學系統的構造之平面圖。 圖3 ( a ) - ( e )顯示聚光光學系統的色像差。 圖4係顯示聚光光學系統的構造之主要部份的平面圖 〇 圖5係顯示關於本發明之光學拾訊裝置的構造之主要 部份的平面圖。 於以下說明中,類似部件在所有圖式中係以相同參考 號碼而標示。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A2i 非 球 形 表 面 係 數 AC 雙 軸 向 致 動 器 B2j 光 學 路 徑 差 異 函數係數 BS 1 第 一 光 束 分 光 器 BS2 第 二 光 束 分 光 器 BS3 第 二 光 束 分 光 器 •77- 200526979 (74) CD COL COL1 COL2 dO d 1 -d3 DOE DVD fl -f3 HD-DVD HOE L LI L2 L3 LD 1 LD2 LD3 LU23 m 1 - m 3 MD1- MD3 N ΝΑΙ- NA3 OB J 1 壓縮光碟 準直光學系統’ 準直光學系統 準直光學系統 階 表面距離 輝光形成的繞射構造 數位影音光碟 焦距 高密度數位影音光碟 重疊型繞射構造 光軸 第一校正元件 第二校正元件 聚光元件 紫半導體雷射 紅半導體雷射 紅外線半導體雷射 光源單位 倍率 模組 分割 數値孔徑 物鏡光學系統 -78- 200526979 (75) OB J2 物鏡光學系統 PD 1 測光器 PD 1 2 測光器 PD23 測光器 PL1- PL3 保護層 PU1 第一光學拾訊裝置 PU2 光學拾訊裝置 R 環形帶 RL1 資訊記錄表面 RL2 資訊記錄表面 SEN1、SEN2 感測透鏡 STO 光圈 11 -t3 厚度 UAC 單軸向致動器 X ( h) 軸線 K 錐形常數 λ 工作波長 λ 1 波長 λ 2 波長 λ 3 波長 λ Β 輝光波長
-79·

Claims (1)

  1. 200526979 (1) 十、申請專利範圍 1·一種光學拾訊裝置,包含: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11 ( 3 8 0nm S λ 1 $ 45 0nm )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12( 600nm S又2 $ 700nm )之光通量;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 光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2之 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0mm<tlS0.7薩)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 (0.5 mm <t2 go.7 mm)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80- 200526979 (2)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 (η2係滿足nl # 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 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1 5 μπι/nm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及 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2.1μιη/ηι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聚光 光學元件係以塑膠製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光光學元件,其中第一 校正元件係以塑膠製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第二 校正元件係以塑膠製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用於 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焦距f被設定滿 足 1 mm S f S 4 m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聚光光學元件,其中用於 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第一校正元件的焦距fl被設定滿 足 5.5腿 S fl S 32mm。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用於 -81 - (3) 200526979 具有波長;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的焦距f2被設定滿 足 5 · 5 mm S f2 S 3 2 ππη。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用於 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包括第一光源上至第一光學資訊 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的倍率ml被設定滿足- 括率 包倍 中的 其統 , 系 置學 裝光 訊之 拾體 學媒 光錄 之記 1¾訊 第資 •圍學 範光 利二 專第 請至 申上 如源 〇 9 光 1U二 1/第 m2 被設定滿足-1/3$ m2S -1/10。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用於 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影像表面側數値 孔徑ΝΑ1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的例子中被設定滿足0.63$ ΝΑ1 $ 0.67 〇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用於 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的影像表面側數値 孔徑Ν Α2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的例子中被設定滿足0 · 5 9 $ ΝΑ2 € 0.67。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第一 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被製成爲準直器。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ni及 n2 的組合被設定爲(nl、n2)=(〇、l) 、(2、1) 、(3 、2) 、(5、3)及(8、5)的任何一者。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之光學拾訊裝置,另包含 -82- 200526979 (4) 第三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13( 7 5 0nm S又3 S 800nm )之光通量,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於使用光學拾訊裝置的 例子中,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 A3的光通量的第η3繞射光(ιι3係自然數)而實施在具有 保護基板厚度t3 ( 1.1画1 < t3 S 1.3mm )之第三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用 .於具有波長λ 3的光通量之包括第三光源上至第三光學資 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的倍率m3被設定滿足U/4S m3 ^ -1/10。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nl 、n2及n3的組合被設定爲(nl、n2、n3) = (〇、1、〇) 、(2、1、1) 、 (3、 2、 2) 、 (5、 3、 3)及(8、 5、 4 )的任何一者。 J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具 有波長λ3之光通量通過第二校正元件。 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第 二光源及第三光源構成封裝光源。 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繞射 構造係設在第二校正元件上,及 繞射構造係設在第二校正元件的入射平面及出射平面 上。 2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藉由 -83- 200526979 (5) 控制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對値在〇.15μιη/ηπι或更小 及藉由控制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的絕對値在0.2 5 μπι/ητη 或更小,第一聚光光點的色像差及第二聚光光點的色像差 被控制在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 21.—種光學拾訊裝置,包含: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11 ( 3 80nm S λ 1 S 450nm)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12( 600nm S又2 S 700nm )之光通量;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 光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 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 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0nun<tlg0.7mni)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 0.5 mm <t2‘ 0.7 mm)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84- (6) (6)200526979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又1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π2繞射光 (π2係滿足nl # η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 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25μιη/ηΓ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2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第 二校正元件設有繞射構造,及 第二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3.5μιη/ηηι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23.—種光學拾訊裝置,包含: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11( 3 80nm S又1 S 450nm )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又2( 600nm S又2 $ 700nm )之光通量;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兀件; 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 -85- 200526979 (7) 光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 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 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〇Diin<tlS0.7mm)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mm<t2S0.7nini)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ri2繞射光 (n2係滿足ηΐ # η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 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 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及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 -86- 200526979 (8) 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係相同的。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用 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 的値及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 之色像差的値被設定爲正的。 2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用 於自第二光通量射出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特有之色像 差的値被設定爲負的。 2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用 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 的値及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 之色像差的値被設定爲負的。 2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用 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特有之色像差 的値被設定爲正的。 2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6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繞 射構造係設在第二校正元件上。 29.—種光學拾訊裝置,包含: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又1 ( 3 80nm € λ 1 ‘ 4 5 Onm )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久2( 6 00nm $又2 S 7 OOnm )之光通量;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87· 200526979 (9) 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ΐ之光通量通過該第 一校正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2之 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A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0nnn<tlS0.7mni)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 ( 0.5 mm < t2S 0.7mm )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 (ri2係滿足nl#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 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 -88- 200526979 (10) 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係不同於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 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 3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用 於自第二光通量射出的光通量之第二校正元件特有之色像 差的値被設定爲負的。 3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光學拾訊裝置,其中繞 射構造係設在第一校正元件上。 32.—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一校正元件之校 正元件,其中 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11 ( 3 8 0nm $又1 € 45 0nm )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 2 ( 600nm $ λ 2 $ 700nm )之光通量;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 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2之 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89- 200526979 (11)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0mm〈tl^0.7imn)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12(0.5 111111<12^0.7腿1)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ri2繞射光 (n2係滿足nl#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 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1 5 μπι/πηι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及 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2.1μπι/ηι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33.—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一校正元件之校 正元件,其中 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又1 (380nmS又1S 45 0nm )之光通量; -90- 200526979 (12)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又2 (600nmS A2S 700nm)之光通量;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I 1之光通 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 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 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 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 ( Oirnn < tl S 0·7ππη )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 ( 0.5mm < t2S 0.7mm )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Hi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 •91 - 200526979 (13) (n2係滿足nl # η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 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15μιη/ηι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及 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2 5 μπι/nm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3 4.—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一校正元件之校 正元件,其中 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I 1 ( 3 80nm S又1 S 450nm)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又2( 600nm ‘;I 2 S 700 n m)之光通量;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 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 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第 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92- 200526979 (14)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0.7腿1 )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imn<t2S0.7mm)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1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 (π2係滿足nl # 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 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 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及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 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係相同的。 3 5 . —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一校正元件之校 正元件,其中 該光學拾訊裝置,包含: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1 ( 3 8 0nm S又1 $ 450nm)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I 2 ( 600nm S又2 $ -93- 200526979 (15) 700nm )之光通量;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該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通過該 第一校正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之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2之 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 ( Onim < tl S 0.7誦)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mm<t2S0.7mm)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η2繞射光 (n2係滿足nl#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94- 200526979 (16)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 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 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係不同於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 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 36.—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二校正元件之校 正元件,其中 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又1 ( 3 80nm S又1 S 450nm )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12( 600nm S又2 S 7 OOnm )之光通量;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 光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2 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 ( Omm < tl S 0.7画1 )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95- 200526979 (17)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min<t2S0.7mni)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π2繞射光 (η2係滿足nl#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 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1 5 μπι/ηι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及 第一校正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2.1pm/nm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3 7 . —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二校正元件之校 正元件,其中 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 1 (380nmS λ 1S 4 5 0nm )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2( 600nm S又2 S 7 00nm )之光通量; -96- 200526979 (18)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兀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丨之 光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 該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 第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0nrni<tlS0.7imn)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mffl<t2S0.7inm)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又1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 (n2係滿足nl古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97- 200526979 (19)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 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15μιη/ηιη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之光通量,及 聚光光學元件其本身特有之色像差的絕對値係控制在 0.2 5 μιη/nm或更小以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之光通量。 38.—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二校正元件之校 正元件,其中 該光學拾訊裝置具有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又1 ( 3 80nm S又1 $ 4 5 Onm )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A2( 600nm S λ 2 S 7 0 0 n m )之光通量;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量及具有波長λ 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入1 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一校正元件; 該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之光通量通過該 第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11 ( 〇麵< 11 $ 0 · 7腿)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98- 200526979 (20)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mm<t2S0.7mm)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 的光通量的第ηΐ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 (n2係滿足nl # 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 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 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及用於自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聚 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係相同的。 39.—種使用於光學拾訊裝置作爲第二校正元件之校 正元件,其中 該光學拾訊裝置,包含: 第一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λΐ ( 3 80nm S又1 ‘ 45 0nm )之光通量; 第二光源,其射出具有波長久2 ( 600nmS又2 ‘ 7 0 0 n m )之光通量; 具有繞射構造之聚光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 -99- 200526979 (21) 量及具有波長λ2之光通量通過該聚光光學元件; 第一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通過該第 一校正元件; 具有繞射構造的該第二校正元件,至少具有波長 之光通量通過該第二校正元件;及 光束分光器,其致使用於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量之光 學路徑及用於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之光學路徑在其位置 的方面相互一致; 其中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1的光通 量而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l (0誦<11^0.7圆)的第 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資訊的再生及/或記錄係利用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而 實施在具有保護基板厚度t2(0.5fflffl<t2‘0.7imn)的第二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上, 第一校正元件及第二校正元件的至少一者係配置在光 束分光器及第一光源之間,或在光束分光器及第二光源之 間, 藉由聚光光學元件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1 的光通量的第nl繞射光(nl係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一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第一聚光光點、及藉由聚光光學元件 的繞射功效所產生之具有波長λ 2的光通量的第n2繞射光 (n2係滿足nl古n2的自然數)而形成在第二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上之第二聚光光點係依據色像差而控制在資訊的再 生及/或記錄所需之範圍內,及 -100 - 200526979 (22) 用於自第一光源射出的光通量之 色像差的値之正負號係不同於用於自 量之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色像差的値 聚光光學元件特有之 第二光源射出的光通 之正負號。 -101 -
TW093132983A 2003-11-04 2004-10-29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correcting element used in the optical pickup device TW20052697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74616 2003-11-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26979A true TW200526979A (en) 2005-08-16

Family

ID=34431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32983A TW200526979A (en) 2003-11-04 2004-10-29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correcting element used in the optical pickup devic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304935B2 (zh)
EP (1) EP1530207B1 (zh)
JP (1) JP4730099B2 (zh)
KR (1) KR20060115863A (zh)
CN (1) CN100527239C (zh)
DE (1) DE602004026021D1 (zh)
TW (1) TW200526979A (zh)
WO (1) WO20050435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39182B2 (ja) * 2004-05-28 2009-10-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ピックアップとこれを用いた光情報処理装置
WO2014132485A1 (ja) * 2013-02-28 2014-09-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標本観察方法及び標本観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6533B1 (en) * 1996-10-01 2003-04-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0090477A (ja) * 1998-09-09 2000-03-31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記録装置
JP3976457B2 (ja) * 1998-10-28 2007-09-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学ヘッド
TW479253B (en) * 1998-12-17 2002-03-11 Konishiroku Photo Ind Objective lens for correcting chromatic aberration for use in recording toor reproducing from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therewith
ATE291269T1 (de) * 1999-01-22 2005-04-1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ptische abtastvorrichtung, aufzeichnungs- /- wiedergabegerät mit dieser optischen abtastvorrichtung, optisches 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informationsaufzeichnung /- wiedergabe
JP2001043559A (ja) * 1999-07-30 2001-0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ヘッド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1067701A (ja) * 1999-08-31 2001-03-16 Sony Corp 光学ヘッド、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学ヘッドの駆動方法
JP2001093179A (ja) * 1999-09-21 2001-04-0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3886313B2 (ja) * 2000-01-26 2007-02-2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4070936B2 (ja) * 2000-04-14 2008-04-02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用対物光学系
JP2001305325A (ja) 2000-04-26 2001-10-31 Konica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素子
JP4610118B2 (ja) * 2001-03-30 2011-01-12 Hoya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用対物レンズ
JP2003287675A (ja) * 2002-01-22 2003-10-10 Konica Corp 集光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記録・再生装置、収差補正素子及び対物レンズ
US7161890B2 (en) * 2002-03-06 2007-0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head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device using this and computer optical disk player car navigation system optical disk recorder and optical disk server using this optical informa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115863A (ko) 2006-11-10
EP1530207B1 (en) 2010-03-17
US20050094538A1 (en) 2005-05-05
JP4730099B2 (ja) 2011-07-20
EP1530207A2 (en) 2005-05-11
WO2005043522A1 (ja) 2005-05-12
US7304935B2 (en) 2007-12-04
CN100527239C (zh) 2009-08-12
CN1875412A (zh) 2006-12-06
JPWO2005043522A1 (ja) 2007-05-10
DE602004026021D1 (de) 2010-04-29
EP1530207A3 (en) 2007-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56178B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bjective lens
TWI269931B (en) Recording reproducing optical system, objective lens, and aberration correcting optical element
KR20060041867A (ko) 광픽업 장치 및 광픽업 장치용 회절 광학 소자
JPWO2005083694A1 (ja) 対物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TWI337353B (en) Objective len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pickup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TWI334493B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divergent angle-converting element
TW200409112A (en)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5259332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回折光学素子
JP2005190620A (ja) 光学素子、対物光学系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TW200523573A (en)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200414590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集光光学素子及び補正素子
KR20070012788A (ko) 광 픽업 장치용의 대물 광학계, 광 픽업 장치 및 광 정보기록 재생 장치
WO2006025271A1 (ja) カップリング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EP1533800A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pickup system using the same
TW200526979A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correcting element used in the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2237078A (ja)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5141800A (ja) 発散角変換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3279850A (ja) 収差補正素子、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JP2004326868A (ja) 対物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316370B2 (ja) 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系、光ヘッド並びに光ディスク装置
JPWO2005098839A1 (ja)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854590B2 (ja) 対物レンズ
JP2004171716A (ja) 集光光学系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385038B2 (ja) 対物レンズ
JP4985839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コリメートレン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