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13366U - 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13366U
CN221213366U CN202323571379.5U CN202323571379U CN221213366U CN 221213366 U CN221213366 U CN 221213366U CN 202323571379 U CN202323571379 U CN 202323571379U CN 221213366 U CN221213366 U CN 221213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weight
upper cover
reducing
air susp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5713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桂胜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Zhongyuan Auto Part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Zhongyuan Auto Part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Zhongyuan Auto Part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Zhongyuan Auto Part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57137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133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13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13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属于新能源汽车配件,上盖整体由铝合金压铸成型,同时从水平方向的两侧进行脱模,即实施例中的上端面、下端面、定位连接环、侧面减重部、限位部和传感器安装部均由铝合金一体压铸成型。设置在顶部的环形减重槽在上端面的表面,也起到了降低上盖重量的优点,同时径向减重槽延伸至限位部的侧面,对厚度较厚的限位部也起到减重的作用,使空气悬架上盖在具有防转动和结构强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整体重量。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配件,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
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化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也开始配备空气悬挂,空气悬架是一种主动式悬挂,其刚度、高度及阻尼均可以调节,结合电控系统,在燃油车和电动车上可实现随速调节,及随驾模式切换调节。
一般而言,空气悬架由以下部分组成,高度控制阀组件、空气弹簧组件、横向稳定器、导向杆件、减振器和缓冲限位零件,悬挂系统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的影响较大,伴随着乘员对操纵稳定性和行驶舒适性的要求提升,目前钢板弹簧在客车上的搭载被慢慢淘汰,空气悬架将完全代替钢板弹簧。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710696168.4”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空气悬架组件,分离器的盖部与活塞组件的上部之间通过嵌入实现连接,然后通过螺母或螺栓的连接,或焊接实现固定,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整车空载重量的降低,对于车辆的续航设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与传统的钢板弹簧悬架相比,空气悬架的结构更加复杂、重量更重,而提供一种重量较轻的悬架上盖结构对空气悬架整体重量降低十分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具有重量较轻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包括
上端面,所述上端面的中心设置有贯穿孔,所述上端面在贯穿孔的外侧设置有环形减重槽,所述环形减重槽与贯穿孔同心设置;
下端面,所述贯穿孔贯穿至下端面,所述下端面的直径小于上端面的直径;
定位连接环,所述定位连接环包括前安装面与后安装面,所述定位连接环的底部与下端面的侧面齐平,所述定位连接环的顶部与上端面的底部连接,所述定位连接环位于上端面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定位连接环位于贯穿孔外侧且与管穿孔同心设置;
侧面减重部,包括径向减重槽,所述径向减重槽设置在前安装面和后安装面上,所述径向减重槽在前安装面和后安装面上均匀分布;
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前安装面和后安装面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限位部凸出于上端面的侧面,所述限位部沿定位连接环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径向减重槽分布至限位部内;
传感器安装部,所述传感器安装部设置在前安装面上,位于上端面下方,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槽。
作为优选,所述上端面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所述第一圆弧的直径大于第二圆弧的直径,所述限位部设置在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连接位置的两侧,所述限位部位于第一圆弧两侧的切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在水平方向上构成一个整体,同时与限位部更好的连接,呈均匀过度。
作为优选,所述上端面、下端面、定位连接环、侧面减重部、限位部和传感器安装部均由铝合金一体压铸成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整体结构强度更高,同时一体成型的过程中,能够成型侧面减重部。
作为优选,所述径向减重槽的凹陷轴线相互平行,所述径向减重槽与上端面的轴向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脱模过程中,从轴向的两个方向进行脱模。
作为优选,相邻所述径向减重槽之间形成有连接肋板,所述连接肋板的顶部与上端面连接,所述连接肋板的底部与下端面连接,所述连接肋板位于下端面的正投影范围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肋板起到加强结构强度和连接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径向减重槽的纵截面形状呈矩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最大范围内提高径向减重槽的体积,进而降低整体重量。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部包括侧板,所述侧板的顶部与上端面的底部连接,所述侧板的底部在高度方向上凸出于下端面,所述定位连接环沿水平方向延伸与侧板的侧面连接,所述径向减重槽设置在侧板与定位连接环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侧板提高卡嵌连接的效果,限制上盖在水平方向上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侧板沿第一圆弧的切线方向延伸,所述侧板的横截面形状呈现矩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于更加均匀,同时矩形截面的侧板能够更好的限制上盖的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传感器安装部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置在定位连接环的外侧面,所述固定块的外侧面与上端面的侧面齐平,所述固定块的外侧面在水平方向上凸出于下端面的侧面,所述固定块的外侧面沿上端面的径向向内凹陷形成减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在下端面安装传感器,避免破坏定位连接环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通过减重孔减少了上盖的整体重量。
综上所述,在安装过程中,空气悬架上盖作为分离器的盖体与下部的活塞组件顶部进行连接,定位连接环的侧面与活塞组件顶部的连接孔内壁连接,在此过程中,限位部由于设置在上盖的两侧且凸出于上盖的两侧设置,起到限制上盖在水平方向旋转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侧面减重部的径向减重槽在周向上降低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径向减重槽由于均朝一个方向凹陷,便于压铸过程中的脱模,设置在顶部的环形减重槽在上端面的表面,也起到了降低上盖重量的优点,同时径向减重槽延伸至限位部的侧面,对厚度较厚的限位部也起到减重的作用,使空气悬架上盖在具有防转动和结构强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整体重量,同时便于铸造时的脱模。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底部在前安装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底部在后安装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端面;11、贯穿孔;12、环形减重槽;13、第一圆弧;14、第二圆弧;2、下端面;3、定位连接环;31、前安装面;32、后安装面;4、侧面减重部;41、径向减重槽;42、连接肋板;5、限位部;51、侧板;6、传感器安装部;61、安装槽;62、固定块;63、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上盖整体由铝合金压铸成型,同时从水平方向的两侧进行脱模,即实施例中的上端面1、下端面2、定位连接环3、侧面减重部4、限位部5和传感器安装部6均由铝合金一体压铸成型。
如图1至图3所示,上盖由以下部分组成,包括上端面1、下端面2、定位连接环3、侧面减重部4、限位部5和传感器安装部6;其中上端面1的中心设置有贯穿孔11,供底部活塞组件的气体通过,同时外部设置有波纹管,上端面1在贯穿孔11的外侧设置有环形减重槽12,环形减重槽12与贯穿孔11同心设置,环形减重槽12起到减重的作用;下端面2,贯穿孔11贯穿至下端面2,贯穿孔11用于空气进出底部的活塞组件上方,同时下端面2的外表面直径小于上端面1的直径;定位连接环3起到连接上端面1和下端面2的作用,定位连接环3包括前安装面31与后安装面32,定位连接环3的底部与下端面2的侧面齐平,定位连接环3的顶部与上端面1的底部连接,定位连接环3位于上端面1的正投影范围内,定位连接环3位于贯穿孔11外侧且与管穿孔同心设置,定位连接环3的侧壁起到与活塞系统顶部的连接孔连接的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限位部5设置在前安装面31和后安装面32宽度方向的两侧,限位部5凸出于上端面1的侧面,限位部5沿定位连接环3的厚度方向延伸,上端面1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圆弧13和第二圆弧14,第一圆弧13的直径大于第二圆弧14的直径,限位部5设置在第一圆弧13和第二圆弧14连接位置的两侧,限位部5位于第一圆弧13两侧的切线上,限位部5包括侧板51,侧板51起到限制上盖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作用,侧板51的顶部与上端面1的底部连接,侧板51的底部在高度方向上凸出于下端面2,定位连接环3沿水平方向延伸与侧板51的侧面连接,所述径向减重槽41设置在侧板51与定位连接环3之间,同时侧板51沿第一圆弧13的切线方向延伸,进而便于脱模过程时,第一圆弧13和第二圆弧14的成型,侧板51的横截面形状呈现矩形,也与脱模成型时的脱模方向相同。
如图3所示,传感器安装部6设置在前安装面31上,传感器安装部6位于上端面1下方,传感器安装部6的底部设置有圆形的安装槽61,传感器安装部6包括固定块62,且固定块62设置在定位连接环3的外侧面且凸出于定位连接环3的外侧面,固定块62的外侧面与上端面1的侧面齐平,固定块62的外侧面在水平方向上凸出于下端面2的侧面,固定块62的外侧面沿上端面1的径向向内凹陷形成减重孔63,减重孔63的形状与径向减重槽41的形状相同,减重孔63的纵截面形状呈矩形。
如图1至图3所示,侧面减重部4包括径向减重槽41,径向减重槽41起到对上盖结构主要的减重作用,径向减重槽41的纵截面形状呈矩形,径向减重槽41分别设置在前安装面31和后安装面32上,同时为了脱模方便,径向减重槽41与上端面1的轴向平行,径向减重槽41在前安装面31和后安装面32上均匀分布,径向减重槽41分布至限位部5内,径向减重槽41的凹陷轴线相互平行,相邻的径向减重槽41之间形成有连接肋板42,连接肋板42提高了相邻径向减重槽41与上端面1和下端面2之间的结构强度,连接肋板42的顶部与上端面1连接,连接肋板42的底部与下端面2连接,连接肋板42位于下端面2的正投影范围内。
工作原理:
在安装过程中,空气悬架上盖作为分离器的盖体与下部的活塞组件顶部进行连接,定位连接环3的侧面与活塞组件顶部的连接孔内壁连接,在此过程中,限位部5由于设置在上盖的两侧且凸出于上盖的两侧设置,起到限制上盖在水平方向旋转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侧面减重部4的径向减重槽41在周向上降低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径向减重槽41由于均朝一个方向凹陷,便于压铸过程中的脱模,设置在顶部的环形减重槽12在上端面1的表面,起到了降低上盖重量的优点。

Claims (9)

1.一种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端面(1),所述上端面(1)的中心设置有贯穿孔(11),所述上端面(1)在贯穿孔(11)的外侧设置有环形减重槽(12),所述环形减重槽(12)与贯穿孔(11)同心设置;
下端面(2),所述贯穿孔(11)贯穿至下端面(2),所述下端面(2)的直径小于上端面(1)的直径;
定位连接环(3),所述定位连接环(3)包括前安装面(31)与后安装面(32),所述定位连接环(3)的底部与下端面(2)的侧面齐平,所述定位连接环(3)的顶部与上端面(1)的底部连接,所述定位连接环(3)位于上端面(1)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定位连接环(3)位于贯穿孔(11)外侧且与管穿孔同心设置;
侧面减重部(4),包括径向减重槽(41),所述径向减重槽(41)设置在前安装面(31)和后安装面(32)上,所述径向减重槽(41)在前安装面(31)和后安装面(32)上均匀分布;
限位部(5),所述限位部(5)设置在前安装面(31)和后安装面(32)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限位部(5)凸出于上端面(1)的侧面,所述限位部(5)沿定位连接环(3)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径向减重槽(41)分布至限位部(5)内;
传感器安装部(6),所述传感器安装部(6)设置在前安装面(31)上,位于上端面(1)下方,所述传感器安装部(6)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槽(6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面(1)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圆弧(13)和第二圆弧(14),所述第一圆弧(13)的直径大于第二圆弧(14)的直径,所述限位部(5)设置在第一圆弧(13)和第二圆弧(14)连接位置的两侧,所述限位部(5)位于第一圆弧(13)两侧的切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面(1)、下端面(2)、定位连接环(3)、侧面减重部(4)、限位部(5)和传感器安装部(6)均由铝合金一体压铸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减重槽(41)的凹陷轴线相互平行,所述径向减重槽(41)与上端面(1)的轴向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径向减重槽(41)之间形成有连接肋板(42),所述连接肋板(42)的顶部与上端面(1)连接,所述连接肋板(42)的底部与下端面(2)连接,所述连接肋板(42)位于下端面(2)的正投影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减重槽(41)的纵截面形状呈矩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5)包括侧板(51),所述侧板(51)的顶部与上端面(1)的底部连接,所述侧板(51)的底部在高度方向上凸出于下端面(2),所述定位连接环(3)沿水平方向延伸与侧板(51)的侧面连接,所述径向减重槽(41)设置在侧板(51)与定位连接环(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51)沿第一圆弧(13)的切线方向延伸,所述侧板(51)的横截面形状呈现矩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安装部(6)包括固定块(62),所述固定块(62)设置在定位连接环(3)的外侧面,所述固定块(62)的外侧面与上端面(1)的侧面齐平,所述固定块(62)的外侧面在水平方向上凸出于下端面(2)的侧面,所述固定块(62)的外侧面沿上端面(1)的径向向内凹陷形成减重孔(63)。
CN202323571379.5U 2023-12-27 2023-12-27 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 Active CN2212133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71379.5U CN221213366U (zh) 2023-12-27 2023-12-27 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71379.5U CN221213366U (zh) 2023-12-27 2023-12-27 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13366U true CN221213366U (zh) 2024-06-25

Family

ID=91568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571379.5U Active CN221213366U (zh) 2023-12-27 2023-12-27 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133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385862A1 (en) Lower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221213366U (zh) 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上盖
CN213108963U (zh) 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0026940U (zh) 一种后减震弹簧安装结构及车辆
CN115848498A (zh) 一种适配新能源后驱电机的上下纵梁中空式副车架结构
CN113696976B (zh) 一种平台化的铸铝减振塔结构及汽车
CN212148390U (zh) 一种动力电池安装支架
CN218805054U (zh) 一种安装有平台化空气泵的车辆
CN216642383U (zh) 一种压缩机的隔振组件
CN219584287U (zh) 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
CN219904513U (zh) 后纵梁、底盘及车辆
CN210653364U (zh) 一种重卡挡泥板的安装结构
CN113879402B (zh) 一体化式前伸梁及重型汽车
CN220374214U (zh) 一种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及汽车
CN116215662B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加强结构、发动机舱边梁总成及汽车
CN218750171U (zh) 一种汽车减震气囊固定座
CN212685733U (zh) 汽车轮罩后柱外板总成
CN220865189U (zh) 新能源汽车电动机支架连接上盖板
CN219029017U (zh) 一种搭载直悬壁的轮边电驱动桥
CN217170399U (zh) 汽车多连杆悬架的后控制臂结构
CN217514922U (zh) 一种电动汽车后减震器车身侧安装点加强支架
CN212446970U (zh) 一种低地板轮边电驱动桥总成用集成桥壳
CN21729466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碰撞吸能铝合金副车架
CN219651274U (zh) 车辆的后纵梁、底盘以及车辆
CN220483408U (zh) 一种高性能高寿命的副车架衬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