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4287U - 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4287U
CN219584287U CN202320936876.1U CN202320936876U CN219584287U CN 219584287 U CN219584287 U CN 219584287U CN 202320936876 U CN202320936876 U CN 202320936876U CN 219584287 U CN219584287 U CN 2195842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lange
rear side
bulge
shock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3687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战明
贺斌
彭岩
赵桦
张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3687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42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42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42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后纵梁为一体成型件,包括侧板、第一翻边和隆起部,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翻边设置于侧板的第一侧;隆起部自第一翻边向远离侧板的方向凸出设置,隆起部用于与车辆的后轮罩适配,隆起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辆的减震器的减震器安装座,减少了车辆的零件数量,省去了装配零件工艺,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私家车,汽车的普及给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和设计带来了发展。
底盘结构是汽车的重要组成之一,目前底盘结构的后纵梁与减震器安装座为两个单独的零件,通过点焊形式连接,需要在总装车间进行安装,降低了车辆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能够提高车辆的生产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后纵梁,后纵梁为一体成型件,包括侧板、第一翻边和隆起部,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翻边设置于侧板的第一侧;隆起部自第一翻边向远离侧板的方向凸出设置,隆起部用于与车辆的后轮罩适配,隆起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辆的减震器的减震器安装座。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隆起部上集成减震器安装座,可直接固定车辆的减震器,后纵梁为一体成型件,与上车身拼装时,只需将上车身的后轮罩扣合在隆起部的外表面即可,减少了车辆的零件数量,省去了装配零件工艺,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隆起部朝向第一翻边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空腔,后纵梁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空腔内的第一加强筋,既能减少后纵梁的重量,又能加强减震器安装座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还包括第二翻边和第二加强筋,第二翻边设置于侧板的第一侧,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第二加强筋设置于第二空腔的内部,既能减少后纵梁的重量,又能提高后纵梁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震器安装座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固定减震器的固定件。
上述方案中,通过固定件可直接将减震器集成于后纵梁,无需将底盘结构与上车身合拼后再安装减震器,也就是说,无需在总装生产线安装减震器,分装生产线的成本低于总装生产线的成本,因此本实施例可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还包括第三翻边,第三翻边设置于侧板的第二侧,第三翻边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辆的吸震弹簧的弹簧安装座。
上述方案中,将弹簧安装座集成于后纵梁,进一步减少了车辆的零件数量,省去了装配零件工艺,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安装座包括底部和安装凸环,底部形成于第三翻边,安装凸环沿底部的周向环绕设置,安装凸环用于供吸震弹簧套设,便于安装吸震弹簧,提高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凸环的外周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凸筋,既能提高弹簧安装座的强度,而且还能增加与吸震弹簧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连接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还包括第四翻边和第三加强筋,第四翻边设置于侧板的第二侧,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之间形成有第三空腔,第三加强筋设置于第三空腔的内部,既能减少后纵梁的重量,又能提高后纵梁的结构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底盘结构,包括减震器以及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纵梁,减震器固定于后纵梁的减震器安装座。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车身以及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底盘结构,上车身具有后轮罩,后轮罩罩设于后纵梁的隆起部的外表面。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纵梁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纵梁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2沿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如下:
后纵梁100;侧板10;第一侧11;第二侧12;第一翻边20;隆起部30;减震器安装座31;安装孔32;第一空腔33;第一加强筋34;固定件35;限位槽36;支撑部37;钢丝螺纹套38;固定螺栓39;第二翻边40;第二加强筋41;第二空腔42;第三翻边50;弹簧安装座51;底部52;安装凸环53;凸筋54;第四加强筋55;第四翻边60;第三加强筋61;第三空腔62;减震器200;吸震弹簧300;下摆臂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底盘结构是汽车的重要组成之一,目前底盘结构的后纵梁与减震器安装座为两个单独的零件,通过点焊形式连接,需要在总装车间进行安装,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底盘结构且工艺复杂,降低了车辆的生产效率,特别是电池与底盘集成为一体的底盘结构,集成化成为了底盘结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后纵梁,后纵梁为一体成型件,包括侧板、第一翻边和隆起部,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翻边设置于侧板的第一侧;隆起部自第一翻边向远离侧板的方向凸出设置,隆起部用于与车辆的后轮罩适配,隆起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辆的减震器的减震器安装座。上述方案中,通过在隆起部上集成减震器安装座,可直接固定车辆的减震器,后纵梁为一体成型件,与上车身拼装时,只需将上车身的后轮罩扣合在隆起部的外表面即可,减少了车辆的零件数量,省去了装配零件工艺,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的后纵梁100,后纵梁100为一体成型件,包括侧板10、第一翻边20和隆起部30,侧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第一翻边20设置于侧板10的第一侧11;隆起部30自第一翻边20向远离侧板10的方向凸出设置,隆起部30用于与车辆的后轮罩(图未示出)适配,隆起部3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辆的减震器200的减震器安装座31。
后纵梁100是车辆的重要承载部件,两根后纵梁100与若干后横梁连接,可组成后地板结构的框架。后纵梁100可采用高压铸铝工艺或冲压等方式一体成型,其中,铸铝是以熔融状态的铝,浇筑进模具内,经冷却形成所需要形状铝件的一种工艺方法。一体成型工艺是指通过单次加工就能完成,无需作二次以上加工,即一道工序一步到位。
侧板10的延伸方向与后纵梁100的延伸方向一致,侧板10的第一侧11可朝向车辆的内部,第二侧12朝向车辆的外部。第一翻边20相对侧板10向车辆的内部凸出延伸,第一翻边20可沿侧板10的延伸方向设置,也可以仅在侧板10的部分位置设置第一翻边20。
隆起部30可相对第一翻边20向上凸出设置。需要说明的是,“隆起部30用于与车辆的后轮罩适配”是指隆起部30的外部轮廓与车辆的后轮罩的外部轮廓大致相同,以便于底盘结构与上车身拼装时,后轮罩能够直接扣合在隆起部30的外表面。隆起部30可包括支撑部37和减震器安装座31,支撑部37与第一翻边20连接,支撑部37远离第一翻边20的一侧与减震器安装座31的边缘连接。
减震器200是用来抑制吸震弹簧300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减震器安装座31与减震器200之间可通过螺栓或卡接等方式连接。减震器安装座31可形成于隆起部30的顶端,减震器200的上端与隆起部30连接,下端与下摆臂400连接。下摆臂400用来传递车轮与车身之间的力矩,使车轮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隆起部30上集成减震器安装座31,可直接固定车辆的减震器200,后纵梁100为一体成型件,与上车身拼装时,只需将上车身的后轮罩扣合在隆起部30的外表面即可,减少了车辆的零件数量,省去了装配零件工艺,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隆起部30朝向第一翻边2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空腔33,后纵梁10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空腔33内的第一加强筋34。
第一加强筋34的数量可为多个,多个第一加强筋34在第一空腔33内交叉设置。第一加强筋34还可以分别与隆起部30的减震器安装座31以及支撑部37连接。
上述方案中,第一空腔33能减少后纵梁100的重量,第一加强筋34能加强减震器安装座31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100还包括第二翻边40和第二加强筋41,第二翻边40设置于侧板10的第一侧11,第一翻边20和第二翻边40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42,第二加强筋41设置于第二空腔42的内部。
第二翻边40与隆起部30对应的部分也可以向上隆起,第一空腔33和第二空腔42可互相连通,第一加强筋34与第二加强筋41互相连接。第二加强筋41的数量可为多个,多个第二加强筋41在第二空腔42内交叉设置。第二加强筋41还可以分别与侧板10、第一翻边20以及第二翻边40连接。
上述方案中,第二空腔42能减少后纵梁100的重量,第二加强筋41能提高后纵梁100的结构强度。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纵梁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震器安装座31开设有安装孔32,安装孔32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固定减震器200的固定件35。
固定件35可以为嵌设于安装孔32的内壁的钢丝螺纹套38,通过固定螺栓39穿过该安装孔32后可插入减震器200,以将减震器200固定于减震器安装座31。安装孔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安装孔32间隔设置于减震器安装座31。固定件35还可以为卡扣或卡勾等结构,与减震器200卡接连接。
上述方案中,通过固定件35可直接将减震器200集成于后纵梁100,无需将底盘结构与上车身合拼后再安装减震器200,也就是说,无需在总装生产线安装减震器200,分装生产线的成本低于总装生产线的成本,因此本实施例可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
图4为图2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减震器安装座31朝向减震器200的一侧还可以设置限位槽36,减震器200的一端插入该限位槽36中,另一端与下摆臂400连接。限位槽36可以对减震器200进行限位,即便于减震器200的装配,又能提高减震器200的稳定性。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后纵梁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2沿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如图5~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100还包括第三翻边50,第三翻边50设置于侧板10的第二侧12,第三翻边5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辆的吸震弹簧300的弹簧安装座51。
吸震弹簧300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吸震弹簧300压合在第三翻边50与下摆臂400之间,第三翻边50与第一翻边20分别位于侧板10的不同侧面,第三翻边50可与第一翻边20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例如第三翻边50相对第一翻边20靠下方设置,以适应吸震弹簧300和减震器200的装配高度差。第三翻边50相对侧板10向车辆的外部凸出延伸,第三翻边50可沿侧板10的延伸方向设置,也可以仅在侧板10的部分位置设置第三翻边50。
上述方案中,将弹簧安装座51集成于后纵梁100,进一步减少了车辆的零件数量,省去了装配零件工艺,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安装座51包括底部52和安装凸环53,底部52形成于第三翻边50,安装凸环53沿底部52的周向环绕设置。
底部52的直径大于安装凸环53的直径,吸震弹簧300的上端与底部52抵接,且套设在安装凸环53的外周。
上述方案中,安装凸环53用于供吸震弹簧300套设,便于安装吸震弹簧300,提高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凸环53的外周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凸筋54。凸筋54的一端可与底部52连接,另一端可与安装凸环53远离底部52的一端平齐。凸筋54既能提高弹簧安装座51的强度,而且还能增加与吸震弹簧300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连接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100还包括第四翻边60和第三加强筋61,第四翻边60设置于侧板10的第二侧12,第三翻边50和第四翻边60之间形成有第三空腔62,第三加强筋61设置于第三空腔62的内部。
第四翻边60可沿侧板10的延伸方向设置,也可以仅在侧板10的部分位置设置第四翻边60。第三加强筋61的数量可为多个,多个第三加强筋61在第三空腔62内交叉设置。第三加强筋61还可以分别与侧板10、第三翻边50以及第四翻边60连接。
上述方案中,第三空腔62能减少后纵梁100的重量,第三加强筋61能提高后纵梁100的结构强度。
此外,还可以在第三翻边50背离第四翻边60的一侧设置第四加强筋55,第四加强筋55分布于弹簧安装座51的周围,且与弹簧安装座51连接,以加强弹簧安装座51的结构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底盘结构,包括减震器20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纵梁100,减震器200固定于后纵梁100的减震器安装座31。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车身以及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底盘结构,上车身具有后轮罩,后轮罩罩设于后纵梁100的隆起部30的外表面。
由于该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车辆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后纵梁100,后纵梁100为一体成型件,包括侧板10、第一翻边20和隆起部30,侧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第一翻边20设置于侧板10的第一侧11;隆起部30自第一翻边20向远离侧板10的方向凸出设置,隆起部30用于与车辆的后轮罩适配,隆起部3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辆的减震器200的减震器安装座31。隆起部30朝向第一翻边2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空腔33,后纵梁10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空腔33内的第一加强筋34。后纵梁100还包括第三翻边50,第三翻边50设置于侧板10的第二侧12,第三翻边5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辆的吸震弹簧300的弹簧安装座5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为一体成型件,包括:
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第一翻边,设置于所述侧板的第一侧;
隆起部,自所述第一翻边向远离所述侧板的方向凸出设置,所述隆起部用于与车辆的后轮罩适配,所述隆起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辆的减震器的减震器安装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朝向所述第一翻边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后纵梁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一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还包括第二翻边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翻边设置于所述侧板的第一侧,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加强筋设置于第二空腔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安装座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减震器的固定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还包括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设置于所述侧板的第二侧,所述第三翻边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车辆的吸震弹簧的弹簧安装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安装座包括底部和安装凸环,所述底部形成于所述第三翻边,所述安装凸环沿所述底部的周向环绕设置,所述安装凸环用于供所述吸震弹簧套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环的外周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凸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还包括第四翻边和第三加强筋,所述第四翻边设置于所述侧板的第二侧,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第四翻边之间形成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加强筋设置于所述第三空腔的内部。
9.一种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器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纵梁,所述减震器固定于所述后纵梁的所述减震器安装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车身以及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盘结构,所述上车身具有后轮罩,所述后轮罩罩设于后纵梁的所述隆起部的外表面。
CN202320936876.1U 2023-04-24 2023-04-24 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95842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6876.1U CN219584287U (zh) 2023-04-24 2023-04-24 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6876.1U CN219584287U (zh) 2023-04-24 2023-04-24 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4287U true CN219584287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94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36876.1U Active CN219584287U (zh) 2023-04-24 2023-04-24 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42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9861B (zh) 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19584287U (zh) 车辆的后纵梁、底盘结构和车辆
CN113696976B (zh) 一种平台化的铸铝减振塔结构及汽车
CN205113239U (zh) 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固定结构
CN212148390U (zh) 一种动力电池安装支架
CN221292960U (zh)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安装总成及车辆
JP2565162Y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サポートタワーの補強構造
CN212685733U (zh) 汽车轮罩后柱外板总成
CN217396653U (zh) 车辆的减震器座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524043U (zh) 后轮罩安装构造
CN216332282U (zh) 后副车架前安装点加强支架
CN219904513U (zh) 后纵梁、底盘及车辆
CN218805054U (zh) 一种安装有平台化空气泵的车辆
CN217649246U (zh)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20996531U (zh) 车辆后轮罩总成
CN220374214U (zh) 一种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9115582U (zh) 一种车体以及车辆
CN217575365U (zh) 汽车车身与汽车
CN218229140U (zh) 一种副车架吸振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CN112193327B (zh) 一种后搁板连接板总成、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
CN214296146U (zh) 车身后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703532U (zh) 地板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743172U (zh) 一种汽车前减震器加强板
CN217100188U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S624039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