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18635U - 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18635U
CN221018635U CN202322787986.9U CN202322787986U CN221018635U CN 221018635 U CN221018635 U CN 221018635U CN 202322787986 U CN202322787986 U CN 202322787986U CN 221018635 U CN221018635 U CN 2210186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asting mold
casting
mold
ap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8798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全典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Zirong Precision Machiner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Zirong Precision Machiner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Zirong Precision Machiner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Zirong Precision Machiner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8798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186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186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186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涉及铸造模具技术领域,包括铸模架;所述铸模架的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方形槽,且铸模架的方形槽内放置有铸造模具主体,铸造模具主体的底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形槽。在铸造模具主体内部材料进行成型的时候,分别启动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分别产生的风力对其第一散热架与第二散热架进行吹扫,通过第一散热架与第二散热架的温度传导,降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的温度,便于铸造模具主体内部材料快速脱模。解决了现有的铸造模具模内顶出组件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塑材料冷却之后才能完成顶出脱模步骤,而注塑材料的冷却时间较长,进而导致模内顶出装置的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铸造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
背景技术
铸造模具是指为了获得零件的结构形状,预先用其他容易成型的材料做成零件的结构形状,然后再在砂型中放入模具,于是砂型中就形成了一个和零件结构尺寸一样的空腔,再在该空腔中浇注流动性液体,该液体冷却凝固之后就能形成和模具形状结构完全一样的零件了,为了方便注塑材料快速脱模,铸造模具就设置顶出部件对其成型的注塑材料进行脱模处理。
对于目前现有铸造模具模内顶出的应用了解:目前的铸造模具模内顶出组件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塑材料冷却之后才能完成顶出脱模步骤,而注塑材料的冷却时间较长,进而导致模内顶出装置的使用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铸造模具模内顶出组件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塑材料冷却之后才能完成顶出脱模步骤,而注塑材料的冷却时间较长,进而导致模内顶出装置的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包括铸模架;所述铸模架的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方形槽,且铸模架的方形槽内放置有铸造模具主体,铸造模具主体的底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形槽,铸模架的内部下方位置固定连接有顶出架,顶出架的前端位置开设有条形槽,顶出架的条形槽内滑动连接有升降板,升降板的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传动杆,传动杆的顶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顶出件,顶出件的上方位置位于铸造模具主体的圆形槽内,顶出架的前端位置设置有刻度值,升降板位于顶出架条形槽内部下方位置时,顶出件的顶部位置与铸造模具主体内部下方位置相齐平。
进一步的,所述顶出架的顶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底部转轴设置有螺纹,升降板的顶部后端位置开设有螺纹孔,伺服电机的转轴位于升降板的螺纹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铸模架的左侧上方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铸模架顶部左侧位置滑动连接有第一盖板,第一盖板的左侧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螺纹帽,第一盖板的螺纹帽与第一气缸伸缩杆位置相拧接,第一盖板的顶部右侧中间位置开设有半圆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盖板的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散热架,第一散热架顶部右侧位置为半锥形设计,铸模架顶部左侧的中间位置与第一风扇底部位置固定连接,第一风扇位于第一散热架左侧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铸模架的右侧上方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铸模架顶部右侧位置滑动连接有第二盖板,第二盖板的右侧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螺纹帽,第二盖板的螺纹帽与第二气缸伸缩杆位置相拧接,第二盖板的顶部左侧中间位置开设有半圆槽,第二盖板与第一盖板呈对称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盖板的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架,第二散热架顶部左侧位置为半锥形设计,铸模架顶部右侧的中间位置与第二风扇底部位置固定连接,第二风扇位于第二散热架右侧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当铸造模具主体的内部位置成型之后,分别启动第一气缸以及第二气缸,使得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进行收缩,这个时候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进行对向位置移动,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将脱离铸造模具主体的上方位置,这个时候,启动伺服电机,通过伺服电机转轴螺纹与升降板的配合,传动杆将带动顶出件向上方位置进行移动,这个时候顶出件向上方移动将推动铸造模具主体内部成型的材料向上移动,进而完成材料顶出的步骤,结合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的位置,在铸造模具主体内部成型的材料向上移动的时候,不会出现干涉的状况。
在铸造模具主体内部材料进行成型的时候,分别启动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分别产生的风力对其第一散热架与第二散热架进行吹扫,通过第一散热架与第二散热架的温度传导,降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的温度,便于铸造模具主体内部材料快速脱模,减少注塑材料的冷却时间,进而规避了现有的铸造模具模内顶出组件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塑材料冷却之后才能完成顶出脱模步骤,而注塑材料的冷却时间较长,进而导致模内顶出装置的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闭合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展开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展开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顶出架整体后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铸模架;101、铸造模具主体;102、第一气缸;103、第一盖板;104、第一散热架;105、第一风扇;106、第二气缸;107、第二盖板;108、第二散热架;109、第二风扇;2、顶出架;201、伺服电机;202、升降板;203、传动杆;204、顶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包括铸模架1;铸模架1的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方形槽,且铸模架1的方形槽内放置有铸造模具主体101,铸造模具主体101的底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形槽,铸模架1的内部下方位置固定连接有顶出架2,顶出架2的前端位置开设有条形槽,顶出架2的条形槽内滑动连接有升降板202,升降板202的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传动杆203,传动杆203的顶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顶出件204,顶出件204的上方位置位于铸造模具主体101的圆形槽内,顶出架2的前端位置设置有刻度值,升降板202位于顶出架2条形槽内部下方位置时,顶出件204的顶部位置与铸造模具主体101内部下方位置相齐平,顶出架2的顶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201,伺服电机201的底部转轴设置有螺纹,升降板202的顶部后端位置开设有螺纹孔,伺服电机201的转轴位于升降板202的螺纹孔内。
其中,铸模架1的左侧上方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102,铸模架1顶部左侧位置滑动连接有第一盖板103,第一盖板103的左侧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螺纹帽,第一盖板103的螺纹帽与第一气缸102伸缩杆位置相拧接,第一盖板103的顶部右侧中间位置开设有半圆槽,第一盖板103的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散热架104,第一散热架104顶部右侧位置为半锥形设计,铸模架1顶部左侧的中间位置与第一风扇105底部位置固定连接,第一风扇105位于第一散热架104左侧位置,铸模架1的右侧上方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106,铸模架1顶部右侧位置滑动连接有第二盖板107,第二盖板107的右侧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螺纹帽,第二盖板107的螺纹帽与第二气缸106伸缩杆位置相拧接,第二盖板107的顶部左侧中间位置开设有半圆槽,第二盖板107与第一盖板103呈对称设计,第二盖板107的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架108,第二散热架108顶部左侧位置为半锥形设计,铸模架1顶部右侧的中间位置与第二风扇109底部位置固定连接,第二风扇109位于第二散热架108右侧位置。
使用时:首先降本装置进行装配,在第一盖板103与第二盖板107贴合时,第一盖板103与第二盖板107各自设置的半圆槽将共同组成圆形形状,这个时候将注塑材料注入到铸造模具主体101的空间内部,当铸造模具主体101的内部位置成型之后,分别启动第一气缸102以及第二气缸106,使得第一气缸102与第二气缸106进行收缩,这个时候第一盖板103与第二盖板107进行对向位置移动,第一盖板103与第二盖板107将脱离铸造模具主体101的上方位置,这个时候,启动伺服电机201,通过伺服电机201转轴螺纹与升降板202的配合,传动杆203将带动顶出件204向上方位置进行移动,这个时候顶出件204向上方移动将推动铸造模具主体101内部成型的材料向上移动,进而完成材料顶出的步骤,结合第一盖板103与第二盖板107的位置,在铸造模具主体101内部成型的材料向上移动的时候,不会出现干涉的状况。
实施例二:
基于第一实施例,在铸造模具主体101内部材料进行成型的时候,分别启动第一风扇105与第二风扇109,第一风扇105与第二风扇109分别产生的风力对其第一散热架104与第二散热架108进行吹扫,通过第一散热架104与第二散热架108的温度传导,降低第一盖板103与第二盖板107的温度,便于铸造模具主体101内部材料快速脱模。

Claims (6)

1.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铸模架(1);所述铸模架(1)的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方形槽,且铸模架(1)的方形槽内放置有铸造模具主体(101),铸造模具主体(101)的底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形槽,铸模架(1)的内部下方位置固定连接有顶出架(2),顶出架(2)的前端位置开设有条形槽,顶出架(2)的条形槽内滑动连接有升降板(202),升降板(202)的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传动杆(203),传动杆(203)的顶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顶出件(204),顶出件(204)的上方位置位于铸造模具主体(101)的圆形槽内,顶出架(2)的前端位置设置有刻度值,升降板(202)位于顶出架(2)条形槽内部下方位置时,顶出件(204)的顶部位置与铸造模具主体(101)内部下方位置相齐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架(2)的顶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201),伺服电机(201)的底部转轴设置有螺纹,升降板(202)的顶部后端位置开设有螺纹孔,伺服电机(201)的转轴位于升降板(202)的螺纹孔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铸模架(1)的左侧上方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102),铸模架(1)顶部左侧位置滑动连接有第一盖板(103),第一盖板(103)的左侧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螺纹帽,第一盖板(103)的螺纹帽与第一气缸(102)伸缩杆位置相拧接,第一盖板(103)的顶部右侧中间位置开设有半圆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103)的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散热架(104),第一散热架(104)顶部右侧位置为半锥形设计,铸模架(1)顶部左侧的中间位置与第一风扇(105)底部位置固定连接,第一风扇(105)位于第一散热架(104)左侧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铸模架(1)的右侧上方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106),铸模架(1)顶部右侧位置滑动连接有第二盖板(107),第二盖板(107)的右侧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螺纹帽,第二盖板(107)的螺纹帽与第二气缸(106)伸缩杆位置相拧接,第二盖板(107)的顶部左侧中间位置开设有半圆槽,第二盖板(107)与第一盖板(103)呈对称设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107)的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架(108),第二散热架(108)顶部左侧位置为半锥形设计,铸模架(1)顶部右侧的中间位置与第二风扇(109)底部位置固定连接,第二风扇(109)位于第二散热架(108)右侧位置。
CN202322787986.9U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 Active CN2210186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87986.9U CN221018635U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87986.9U CN221018635U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18635U true CN221018635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72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87986.9U Active CN221018635U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186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91158U (zh) 一种抽芯距可调的内抽芯注塑模具
CN114474596A (zh) 一种可快速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21018635U (zh) 一种铸造模具模内顶出装置
CN219233917U (zh) 一种电机主体铸造模具
CN218749037U (zh) 一种新型双色注塑模具结构
CN213055785U (zh) 一种汽车杯托的注塑成型模具
CN107901344B (zh) 一种快速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方法
CN219838064U (zh) 一种快速成型的塑料模具
CN219947147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齿轮抽芯机构
CN219727031U (zh) 塑料模具螺纹快速抽芯机构
CN219600298U (zh) 具有自动取料功能的注塑模具
CN219276458U (zh) 一种手柄生产用易脱模的批量型注塑模具
CN217395606U (zh) 热膨胀自适应顶出机构的注塑模具
CN220903931U (zh) 一种双模具注射的注塑机
CN221089791U (zh) 具有盖口螺纹螺旋脱模机构的塑料水壶模具
CN219169567U (zh) 一种方便取料的金属注塑模具
CN220242277U (zh) 一种精密塑料齿轮成型用模具
CN216885024U (zh) 一种吸尘器螺旋滚轴注塑模具
CN221048969U (zh) 一种方便脱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模具
CN213440941U (zh) 一种塑料加工用脱模装置
CN221112647U (zh) 一种稳定型注塑模具
CN221136771U (zh) 一种汽车轮毂装饰盖加工用辅助脱模机构
CN215661649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斜齿轮注塑模具
CN217862613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件用的加工模具
CN217993322U (zh) 一种花盆注塑成型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