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59339U - 一种烘干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烘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59339U
CN220959339U CN202322343284.1U CN202322343284U CN220959339U CN 220959339 U CN220959339 U CN 220959339U CN 202322343284 U CN202322343284 U CN 202322343284U CN 220959339 U CN220959339 U CN 220959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ing
opening
feeding
connecting arm
lifting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4328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聪元
罗文欣
彭攀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ob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ob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ob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ob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4328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593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59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593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烘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烘干系统。该烘干系统包括烘干装置、料架、连接臂、升降驱动装置、上料装置以及下料装置,烘干装置内设有加热腔;料架装设于加热腔内,料架具有多个在重力方向上分层设置的存料位;具体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在重力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开口,升降驱动装置装设于第一开口远离加热腔的一侧,连接臂装设于第一开口处,并与料架和升降驱动装置连接;并且,升降驱动装置能利用连接臂带动料架升降。本实用新型中升降驱动装置在加热腔外,所以升降驱动装置所处运行环境温度较低,可以有效地延长升降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烘干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烘干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烘干系统。
背景技术
烘干系统广泛应用于物料烘干领域,例如在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一道点胶的工序,点胶完成后会送往烘干装置中烘烤,从而加速胶水固化。
烘干系统通常包括料架、烘干装置以及上料装置,料架用于承载物料。为了存放更多物料,一般的料架会具有多个分层存料位,上料装置对存料位推送物料。并且现有技术会在烘干装置内部设置升降驱动装置,以带动料架升降,以使每个存料位都能在同一位置上下料。
由于高温环境下会升降驱动机构造成负面影响,所以现有技术中的升降驱动装置比较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烘干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烘烤装置中的重要的零部件易受烘烤机构的温度影响,导致零部件出现损坏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烘干系统包括: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内设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在重力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开口;所述烘干装置上具有相对设置的入料口与出料口,所述入料口与所述出料口均与所述加热腔连通;料架,其装设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料架具有多个在所述重力方向上分层设置的存料位;连接臂,其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并与所述料架连接;升降驱动装置,其包括升降驱动组件,所述升降驱动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远离所述加热腔的一侧,并与所述连接臂连接,所述升降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连接臂沿所述第一开口移动,以带动所述料架升降;上料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入料口远离所述加热腔的一侧,所述上料装置用于朝所述入料口向所述加热腔运输物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阻隔结构,其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以限制所述加热腔内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处,所述连接臂穿设于所述阻隔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隔结构包括带子与两根第一转轴,两根所述第一转轴分别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重力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带子挡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且装设于两根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带子限定有通口,所述连接臂穿设于通口且连接于所述带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隔结构包括两个阻隔件;两个所述阻隔件均包括固定段与多个弹性密封段,两个所述阻隔件的固定段沿重力方向延伸,且两个所述阻隔件的所述固定段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两侧,所述连接臂穿设于两个所述阻隔件的所述固定段之间;每个所述阻隔件的多个所述弹性密封段一端与所述固定段连接,另一端朝另一所述阻隔件延伸,且多个所述弹性密封段在重力方向上依序排列;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重力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机床;上料运输机构,其装设于所述上料机床,所述上料运输机构具有初始端与末端,所述初始端用于在第一方向上朝所述末端输送物料,所述末端朝向所述入料口设置;第一推送机构,其装设于所述上料机床上,所述第一推送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一推送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推送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送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将所述上料运输机构上的物料推入所述入料口至所述存料位上;第二推送机构,其装设于所述上料机床上,所述第二推送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二推送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推送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推送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至突出所述上料机床,使所述第二推送件能穿入所述加热腔中,并将所述存料位上的物料推出所述出料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推送机构还包括第一旋转驱动组件,其包括:安装座,其装设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一推送件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安装座;动力源,其与所述第一推送件连接,所述动力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送件相对所述安装座转动,使所述第一推送件在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上料运输机构或者使所述第一推送件缩回;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源包括弹性件和施压组件,所述第一推送件包括转动部与第一推送部,所述转动部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一推送部位于所述末端与所述转动部之间,所述弹性件装设于所述第一推送件底部,且位于所述转动部与所述第一推送部之间,所述弹性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推送件,使所述第一推送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上料运输机构;所述施压组件与所述第一推送件连接,所述施压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一推送件施压,使所述第一推送件缩回,并带动所述弹性件压缩蓄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推送件包括第二推送部与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推送部位于所述末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行程小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行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所述连接臂的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穿出,所述升降驱动组件与所述连接臂穿出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连接;所述升降驱动装置还包括从动组件,所述从动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升降驱动组件连接,所述从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臂穿出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干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烘干系统包括烘干装置、料架、连接臂以及升降驱动装置,烘干装置内设有加热腔;料架装设于加热腔内,料架具有多个在重力方向上分层设置的存料位;具体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在重力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开口,升降驱动装置中的升降驱动组件装设于第一开口远离加热腔的一侧,连接臂装设于第一开口处,并与料架和升降驱动组件连接;以使得升降驱动组件能利用连接臂带动料架升降,相较于将升降驱动装置装设于加热腔内的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因升降驱动装置在加热腔外,所以升降驱动装置所处运行环境温度较低,可以有效地延长升降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干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干系统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驱动装置与烘干装置的半剖切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驱动装置与第一开口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驱动装置与阻隔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隔机构在实施例一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隔机构在实施例一中压紧件与带子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连接臂与加热腔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阻隔机构在实施例二中与连接臂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阻隔机构在实施例二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推送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推送机构中第一推送件缩回的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推送机构中第一推送件突出的状态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第一推送机构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推送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臂、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装配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口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驱动装置与料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闭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000、烘干系统;
100、烘干装置;110、加热腔;120、第一开口;130、第二开口;140、入料口;
200、料架;
300、连接臂;
400、阻隔结构;410、带子;411、通口;420、第一转轴;430、压紧件;440、阻隔件;441、固定段;442、弹性密封段;
500、上料装置;510、上料机床;520、上料运输机构;521、初始端;522、末端;530、第一推送机构;531、第一驱动组件;532、第一推送件;5321、转动部;5322、第一推料部;533、第一旋转驱动组件;5331、安装座;5331a、安装槽;5332、动力源;5332a、弹性件;5332b、施压组件;5332c、抵接件;5332d、限位件;5332e、第一延伸部;5332f、第二延伸部;540、第二推料机构;541、第二驱动组件;542、第二推料件;5421、第二推料部;5422、连接部;
600、升降驱动装置;610、升降驱动组件;611、旋转驱动件;612、第一丝杆;613、第一螺杆座;620、从动组件;621、第二丝杆;622、第二螺杆座;623、传动组件;6231、同步带轮;6232、同步带;
700、下料装置;710、下料机床;720、下料运输机构;
800、闭门机构;810、第四驱动件;820、封闭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烘干系统1000,如图1至图20所示,烘干系统1000包括烘干装置100、料架200、连接臂300、升降驱动装置600以及上料装置500。烘干装置100内设有加热腔110,加热腔110的腔壁上设有在重力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开口120;烘干装置100上具有相对设置的入料口140与出料口;料架200装设于加热腔110内,料架200具有多个在重力方向(如图1中的Z方向所示)上分层设置的存料位;连接臂300装设于第一开口120处,并与料架200连接;升降驱动装置600包括升降驱动组件610,升降驱动组件610装设于第一开口120远离加热腔110的一侧,并与连接臂300连接,升降驱动组件610用于驱动连接臂300沿第一开口120移动,以带动料架200升降;上料装置500设置于入料口140远离加热腔110的一侧,上料装置500用于朝入料口140向加热腔110运输物料。
通过上述方案,首先上料装置500向烘干装置100输送物料,料架200收到物料后加热腔110对物料烘干,并且升降驱动装置600能够驱动连接臂300升降,进而带动料架200升降,以实现每个存料位都能在同一高度上下料。本方案能够现对烘干物料并自动完成上料,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升降驱动组件610装设于第一开口120远离加热腔110的一侧,加热腔110中产生的部分热量仅能通过第一开口120传递到升降驱动装置600,限制了热量的传递,有效地降低了热传递速率。相较于将升降驱动装置600装设于加热腔110内的实施例而言,本方案因升降驱动装置600在加热腔110外,所以升降驱动装置600所处运行环境温度较低,可以有效地延长升降驱动装置600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4、图5、图8以及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烘干系统1000还包括阻隔结构400,其装设于第一开口120处,以限制加热腔110内的热量传递至升降驱动装置600处,连接臂300穿设于阻隔结构400。如此设置,阻隔结构400能够有效地限制加热腔110内的热量传递至升降驱动装置600处,减少加热腔110内部分的热量由第一开口120处溢出。
为了更好地理解阻隔结构400对热量传递的限制,下面通过多个实施例来列举加以说明。
参照图5与图6,在实施例一中,阻隔结构400包括带子410与两根第一转轴420,带子410上限定有通口411,连接臂300穿设于通口411且连接于带子410,两根第一转轴420分别可转动式设置于第一开口120在重力方向上的两侧,带子410挡设于第一开口120且装设于两根第一转轴420上。具体地,连接臂300升降带动带子410移动,带子410缠绕在两根第一转轴420上,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结构,带子410的张紧状态确保连接臂300拉动后跟随移动,进而带子410能够始终遮挡第一开口120。相较于在带子410上独立搭配另一个驱动源的实施例而言。如此设置,首先,使用同一个驱动源,使带子410与连接臂300同步运动,保证同步性;其次,使用一个驱动源同时驱动带子410与连接臂300,降低设备制造成本;最后,仅一个驱动源更节省空间。
另外,在实施例一的方案中,带子410可以采用耐高温的材料制成,例如,硅胶隔热带,以保证隔热效果。同时,带子410也能够设置为不同类型,举例而言,示例性地,带子410为环形带,通口411开设在环形带上,连接臂300施加作用于通口411,进而拉动环形带。
参照图5至图7,又一示例性地,带子410为首尾两端间隔设置的开放带,通口411由开放带的首尾两端限定而成,带子410两端连接于连接臂300的两侧,具体地,当一端的带子410被拉动时,张力沿着带子410传递到另一端。带子410的另一端开始沿着与拉动方向相同的路径移动。如此设置,开放带安装拆卸方便。此外,带子410两端与连接臂300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其可以是粘接连接或扣环连接;当然也可以是如本方案中在隔热结构中设置两个压紧件430,两个压紧件430分别装设于连接臂300在重力方向上的两侧,开放带的首尾两端分别夹设于两个压紧件430与连接臂300之间。具体地,压紧件430连接于连接臂300,例如通过螺钉螺纹连接,以将带子410两端压持固定。如此设置,通过调整两个压紧件430紧固力度,能够实现对带子410的张力进行控制。带子410两端能够被均匀地施加拉力,这有助于保持带子410运动的平衡和稳定性。同时,确保压力适度,避免过度拉伸或损坏带子410。
参照图8至图10,在实施例二中,阻隔结构400包括两个阻隔件440;类似地,两个阻隔件440同样能在阻隔加热腔110产生的部分热量传递到第一开口120,进一步地降低了热传递速率。两个阻隔件440均包括固定段441与多个弹性密封段442,两个阻隔件440的固定段441沿重力方向延伸,且两个阻隔件440的固定段441在第一方向(如图18中的X方向所示)上相对设置于第一开口120的两侧,连接臂300穿设于两个阻隔件440的固定段441之间;每个阻隔件440的多个弹性密封段442一端与固定段441连接,另一端朝另一阻隔件440延伸,且多个弹性密封段442在重力方向上依序排列;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重力方向。具体地,连接臂300穿行到任意位置过程中,与之位置相对应的弹性密封段442会与连接臂300抵持发生弹性形变,相对应的弹性密封段442受力朝远离第一开口120方向弯曲形变,未受到连接臂300作用的其余弹性密封段442保持原状,即始终对第一开口120进行遮挡。如此设置,阻隔件440能配合连接臂300,对第一开口120中连接臂300尚未到达的其余区域进行遮挡,有利于降低热传递速率。
参照图5与图9,在实施例三中,其为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的结合,第一开口120可以夹设在两者之间。如此设置,第一开口120朝向加热腔110的一侧与第一开口120朝向升降驱动装置600的一侧均有隔热结构遮挡隔热,可以有效地减少热量溢出。
参照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上料装置500的上料是采用推送方式,其包括上料机床510、上料运输机构520、第一推送机构530以及第二推送机构540。上料运输机构520装设于上料机床510,上料运输机构520具有初始端521与末端522,初始端521用于在第一方向(如图1中的X方向所示)上朝末端522输送物料,末端522朝向入料口140设置;第一推送机构530装设于上料机床510上,第一推送机构530包括第一驱动组件531与第一推送件532,第一驱动组件531与第一推送件532连接,第一驱动组件531用于驱动第一推送件53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将上料运输机构520上的物料送至烘干装置100中;第二推送机构540装设于上料机床510上,第二推送机构540包括第二驱动组件541与第二推送件542,第二驱动组件541与第二推送件542连接,第二驱动组件541用于驱动第二推送件542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突出上料机床510,使第二推送件542能穿入烘干装置100中,并将物料由烘干装置100中推出。具体地,利用第一驱动组件531带动第一推送件532,随后第一推送件532推动物料至烘干装置100中,完成上料;此外,在烘干系统1000停运或者检修时,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41带动第二推送件542将烘干装置100中的物料推出,完成自动清料。如此设置,上料装置500不仅可以将物料推入烘干装置100,还可以将物料从烘干装置100处推出,所以在在遇到烘干系统1000停运或者检修等原因导致料架200上的物料需要清空时,无需手工排料,可以有效地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参照图12,在上述方案中,第一推送机构530包括第一旋转驱动组件533,其包括安装座5331与动力源5332。安装座5331装设于第一驱动组件531的输出端,第一推送件532可转动式连接于安装座5331;动力源5332与第一推送件532连接。动力源5332用于驱动第一推送件532相对安装座5331转动,使第一推送件532在第二方向上(如图11中的V方向)突出上料运输机构520或者使第一推送件532缩回。其中,第二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具体地,在物料输送至上料运输机构520上的上料位置后,动力源5332带动第一推送件532突出上料运输机构520,随后第一驱动组件531驱动第一推送件532与物料抵持,再利用第一推送件532推动物料至烘干装置100中;并且在上料后,动力源5332驱动第一推送件532回缩,随后第一驱动组件531使第一推送件532复位,并再次循环动作进行后续上料。如此设置,上料运输机构520将物料送至末端522过程中能够避免第一推送件532干涉物料,从而减少卡料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动力源5332设置方式有许多,下面列举两种实施例加以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动力源5332可以是伺服电机或旋转气缸,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能旋转的驱动单元。
参照图12至图14,在另一实施例中,动力源5332包括弹性件5332a和施压组件5332b。第一推送件532包括转动部5321与第一推送部5322,转动部5321可转动式连接于安装座5331,第一推送部5322位于末端522与转动部5321之间,弹性件5332a装设于第一推送件532底部,且位于转动部5321与第一推送部5322之间,弹性件5332a用于支撑第一推送件532,使第一推送件532突出上料运输机构520;施压组件5332b与第一推送件532连接,施压组件5332b用于对第一推送件532施压,使第一推送件532缩回,并带动弹性件5332a压缩蓄能。
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531带动第一推送件532推送过程中,施压组件5332b不会对第一推送件532继续施压,弹性件5332a支撑第一推送件532使第一推送部5322突出上料运输机构520,第一推送部5322朝末端522继续移动,最后将物料推进烘干装置100中完成上料。在上料完成后,第一驱动组件531驱使第一推送件532返回,施压组件5332b对第一推送件532施压,弹性件5332a受作用力被压缩,第一推送件532缩回复位。如此设置,一方面,弹性件5332a能够提供动力同时其制造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弹性件5332a位于转动部5321与第一推送部5322之间,占用空间更小,极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参照图15,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安装座5331朝向第一推送件532的一侧设有安装槽5331a,转动部5321可转动式连接于安装槽5331a的槽壁,转动部5321与安装槽5331a的槽底在重力方向上间隔设置。如此设置,首先,转动部5321装设于安装槽5331a中能够进一步节省安装占用空间。其次,通过控制转动部5321与槽底之间的距离能够限制第一推送件532摆动的角度范围。具体地,弹性件5332a带动第一推送件532朝远离安装座5331的槽底的方向摆动,随后在摆动到预设角度后转动部5321会先与槽底相抵接,进而无法继续摆动,第一推送部5322此时也正好突出于上料运输机构520,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巧妙。
参照图13至图15,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施压组件5332b包括抵接件5332c与限位件5332d。抵接件5332c固设于上料机床510上;限位件5332d固设于第一推送件532上,限位件5332d用于与抵接件5332c的顶部相抵接。具体地,如此设置,方便施压组件5332b对第一推送件532施压。
较佳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抵接件5332c为滚轮,其可转动式设置于上料机床510上。具体地,在第一驱动组件531驱使限位件5332d朝远离或靠近滚轮移动,以让限位件5332d与滚轮分离或接触,进而对第一推送件532松压或施压。如此设置,滚轮与限位件5332d之间的摩擦力为滚动摩擦力,相较于滑动摩擦力而言,滚动摩擦力更小,所以可以有效地减少限位件5332d与抵接件5332c的磨损,只有接触点处存在摩擦,减少了摩擦力的产生,便于限位件5332d相对抵接件5332c接触移动,从而方便施压组件5332b对第一推送件532施压。
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件5332d包括第一延伸部5332e与第二延伸部5332f,第一延伸部5332e装设于转动部5321顶端,并朝远离末端522的方向延伸并突出转动部5321,第二延伸部5332f折弯连接于第一延伸部5332e远离末端522的一侧,并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具体地,第一延伸部5332e用于对第一推送件532施压并保持作用力。此外,抵接件5332c对限位件5332d施压过程中,第二延伸部5332f会先与抵接件5332c触碰,随后第二延伸部5332f相对抵接件5332c移动,并顺畅过渡到第一延伸部5332e与抵接件5332c接触。在抵接件5332c对限位件5332d松压过程中,第二延伸部5332f又能引导限位件5332d与抵接件5332c快速分离。由此可见,这样的设计能进一步地方便抵接件5332c对第一推送件532施压或松压。
参照图16,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第二推送件542包括第二推送部5421与连接部5422,连接部5422连接于第二驱动组件541的输出端,第二推送部5421位于末端522。如此设置,第二推送部5421靠近末端522,即第二推送部5421更靠近烘干装置100。相较于第二推送部5421远离末端522的实施例而言。如此设置,在清空物料时,第二驱动组件541的运动行程能够被缩短,设计更合理。此外,第二驱动组件541的运动行程被缩短即第二推送件542的悬空部分被缩短,运动过程中,第二推送件542不易晃动,也不易下垂,更稳定。
在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组件531的行程小于第二驱动组件541的行程。如此设置,第二推送组件能将多个物料由烘干装置100中排出,以适应不同生产要求,功能性更好。为了更好理解上述效果,示例性地,如存料位能在第一方向上依序放置至少两个以上物料,第二驱动组件541的行程仅需要大于至少两个以上物料依序放置后总长度。在清料时,便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将多个物料以不同的数量排出加热腔110。
由上述的实施方式可知,本方案中第一推送机构530在推送同时若存料位已存放有烘干后的物料,第一推送件532能够借由另一物料以将存料位的物料推出,便于取走物料。如此设置,无需在料架200中设置运输组件运输物料,也能够实现上下料,设计更简单合理。
参照图12与图16,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第一驱动组件531包括第一主动链轮、两个第一从动链轮、第二链条以及第一驱动件。第一主动链轮装设于第一驱动件输出端,两个第一从动链轮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可转动式设置于机床,第二链轮装设于第一主动链轮与两个第一从动链轮上。如此设置,第一驱动件带动第一主动链轮转动,随后利用第二链条带动两个从动链轮转动,链条带动第一推送件532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二驱动组件541的设置方式与第一驱动组件531一致,在此不再做赘述。
参照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上料运输机构520包括两个支撑座、两组第一链轮、两条第一链条以及第三驱动组件,两个支撑座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如图11中的Y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推送机构530与第二推送机构540装设于两个支撑座之间;两组第一链轮分别可转动式装设于两支撑座相对的一侧;每组第一链轮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条第一链条分别装设于两组第一链轮上;第三驱动组件与两组第一链轮连接。如此设置,第三驱动组件利用第一链轮带动第一链条,从而通过第一链条移动带动物料移动。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组件包括两个第二主动链轮、转轴以及第三驱动件,转轴可转动式设置于两个支撑座,两个第二主动链轮套装于转轴上,并分别与两条第三链条链连接,第二旋转驱动件611的输出端连接于转轴的一端。如此设置,第三驱动件带动两组第一链轮同步滚动,保证输送物料时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件为伺服电机,当然也可以是电缸,在此不做限定。
参照图17至图19,再回到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升降驱动装置600还包括从动组件620,并且加热腔110的腔壁上设有与第一开口120相对应的第二开口130;连接臂300的两端分别由第一开口120与第二开口130穿出,升降驱动组件610与连接臂300穿出第一开口120的一端连接,从动组件620的输入端与升降驱动组件610连接,从动组件620的输出端与连接臂300穿出第二开口130的一端连接。具体地,升降驱动组件610带动连接臂300一端移动,并作用于从动组件620,使从动组件620带动连接臂300另一端同步运动,进而带动料架200升降。如此设置,能够给连接臂300的两端都提供支撑力,保证料架200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升降驱动组件610包括旋转驱动件611、第一丝杆612以及第一螺杆座613。旋转驱动件611可以为伺服电机,当然也可以是伺服电机搭配减速机的组合。类似地,从动组件620包括第二丝杆621以及第二螺杆座622以及传动组件623,传动组件623包括两个同步带轮6231与同步带6232。旋转驱动件611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丝杆612的一端,第一螺杆座613装设于第一丝杆612上并与连接臂300的一端连接,类似地,第二丝杆621上也装设有第二螺杆座622,第二螺杆座622连接于连接臂300的另一端,第一丝杆612的另一端装设有其中一个同步带轮6231,第二丝杆621装设另一个同步带轮6231,同步带6232装设于两个同步带轮6231上。具体地,旋转驱动件611通过同步带6232带动第一丝杆612与第二丝杆621同步旋转,以带动连接臂300移动,使料架200升降。如此设置,升降驱动组件610与从动组件620采用同一个驱动源,能保证连接臂300两端同步升降。且仅使用一个驱动源,能够降低整个烘干系统1000制造成本。
在料架200尺寸较大时,仅通过一个连接臂300支撑不够稳定;若连接臂300依照料架200尺寸设置,则会增大第一开口120尺寸大小,较大的开口会增加热量通过。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参照图18,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第一开口120与第二开口130均设置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开口120与第二开口130均分别在第一方向(如图18中的X方向所示)上间隔排布,连接臂300对应地至少设置有两个。具体地,两个连接臂300两端之间与料架200相连接,升降驱动装置600分别驱动两个连接臂300的两端同步移动,并带动料架200升降。如此设置,两个连接臂300能为料架200提供更稳定支撑,保证设备运行稳定性;同时连接臂300尺寸可以依需设置,以减小第一开口120的尺寸来减少热量通过第一开口120的通道,从而降低热传递的效率。
参照图1与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烘干系统1000包括下料装置700,下料设置于出料口远离加热腔110的一侧,下料装置700用于接收加热腔110中物料并运走。如此设置,下料时无需人手排料,效率更高。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下料装置700包括下料机床710与下料运输机构720。下料运输机构720装设于下料机床710上,下料装置700用于接收出料口排出的物料并排走。其工作原理与上料装置500一致,在此不再做赘述。
类似地,下料运输机构720与上料运输机构520的实施方式一致,在此同样不再做赘述。
参照图20,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烘干装置100还设两个闭门机构800,两个闭门机构800均分别装设于入料口140远离加热腔110的一侧或出料口远离加热腔110的一侧。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闭门机构800包括第四驱动件810与封闭门820,封闭门820可滑动设置于入料口140或出料口,第四驱动件810连接于封闭门820,例如气缸连接于封闭门820。具体地,气缸能驱动封闭门820移动以封堵入料口140或出料口。使加热腔110在烘干物料时为一个密闭的空间,有利于对物料烘干。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内设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在重力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开口;所述烘干装置上具有相对设置的入料口与出料口,所述入料口与所述出料口均与所述加热腔连通;
料架,其装设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料架具有多个在所述重力方向上分层设置的存料位;
连接臂,其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并与所述料架连接;
升降驱动装置,其包括升降驱动组件,所述升降驱动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远离所述加热腔的一侧,并与所述连接臂连接,所述升降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连接臂沿所述第一开口移动,以带动所述料架升降;
上料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入料口远离所述加热腔的一侧,所述上料装置用于通过所述入料口往所述存料位上运输物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阻隔结构,其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以限制所述加热腔内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处,所述连接臂穿设于所述阻隔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结构包括带子与两根第一转轴,两根所述第一转轴分别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重力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带子挡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且装设于两根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带子限定有通口,所述连接臂穿设于通口且连接于所述带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结构包括两个阻隔件;两个所述阻隔件均包括固定段与多个弹性密封段,两个所述阻隔件的固定段沿重力方向延伸,且两个所述阻隔件的所述固定段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两侧,所述连接臂穿设于两个所述阻隔件的所述固定段之间;每个所述阻隔件的多个所述弹性密封段一端与所述固定段连接,另一端朝另一所述阻隔件延伸,且多个所述弹性密封段在重力方向上依序排列;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重力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包括:
上料机床;
上料运输机构,其装设于所述上料机床,所述上料运输机构具有初始端与末端,所述初始端用于在垂直于所述重力方向的第一方向上朝所述末端输送物料,所述末端朝向所述入料口设置;
第一推送机构,其装设于所述上料机床上,所述第一推送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一推送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推送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送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将所述上料运输机构上的物料推入所述入料口至所述存料位上;
第二推送机构,其装设于所述上料机床上,所述第二推送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二推送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推送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推送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至突出所述上料机床,使所述第二推送件能穿入所述加热腔中,并将所述存料位上的物料推出所述出料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送机构还包括第一旋转驱动组件,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包括:
安装座,其装设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一推送件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安装座;
动力源,其与所述第一推送件连接,所述动力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送件相对所述安装座转动,使所述第一推送件在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上料运输机构或者使所述第一推送件缩回;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包括弹性件和施压组件,所述第一推送件包括转动部与第一推送部,所述转动部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一推送部位于所述末端与所述转动部之间,所述弹性件装设于所述第一推送件底部,且位于所述转动部与所述第一推送部之间,所述弹性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推送件,使所述第一推送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上料运输机构;所述施压组件与所述第一推送件连接,所述施压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一推送件施压,使所述第一推送件缩回,并带动所述弹性件压缩蓄能。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送件包括第二推送部与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推送部位于所述末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行程小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行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所述连接臂的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穿出,所述升降驱动组件与所述连接臂穿出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连接;所述升降驱动装置还包括从动组件,所述从动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升降驱动组件连接,所述从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臂穿出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连接。
CN202322343284.1U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烘干系统 Active CN2209593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3284.1U CN220959339U (zh)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烘干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3284.1U CN220959339U (zh)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烘干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59339U true CN220959339U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75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43284.1U Active CN220959339U (zh) 2023-08-29 2023-08-29 一种烘干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593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23710B (zh) 一种涂布装置和自动涂布设备及其方法
CN220959339U (zh) 一种烘干系统
CN109170974A (zh) 一种带有上料机的山楂烘干装置
CN111392409B (zh) 一种电池更换装置及电池更换设备
JPH0827121B2 (ja) 板形冷凍機用積載装置
CN116332076A (zh) 一种自动卸板机
CN115573192A (zh) 一种瓦楞纸加工用烘干装置
CN213536420U (zh) 一种柔性振动盘上料装置
CN209796630U (zh) 厨电产品多线混产及汇流包装智能生产系统
CN108438703B (zh) 一种基板转移装置及基板转移方法
CN220950055U (zh) 一种上料装置及烘干系统
CN219135318U (zh) 一种双面取料装置
CN217979732U (zh) 一种陶瓷产品烘干、烧制专用移动托盘
CN213595774U (zh) 一种提升机构
CN218486417U (zh) 一种面料底料的自动点胶线
CN219253155U (zh) 一种烘烤装置
CN216104817U (zh) 一种便于上料的玻璃清洗机
CN214933061U (zh) 双输出推杆送料机构及总成
CN116812243B (zh) 自动叠瓦机构及自动叠瓦设备
CN218931101U (zh) 一种牲畜辅助装车装置
CN114604632B (zh) 一种垛板装置及具有其的垛板机
CN117737675B (zh) 一种多腔室磁控溅射连续镀膜机
CN219488518U (zh) 一种卸料组件
CN215248203U (zh) 一种禽笼分层机
CN219636812U (zh) 一种提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