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5113U - 后部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部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05113U
CN220905113U CN202323054126.0U CN202323054126U CN220905113U CN 220905113 U CN220905113 U CN 220905113U CN 202323054126 U CN202323054126 U CN 202323054126U CN 220905113 U CN220905113 U CN 2209051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ortion
rear assembly
bottom plate
flang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5412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玉禄
刘帅
马文涛
杨丁丁
胡连碧
宋少清
张跃
杨少臣
张万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05412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051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051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051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部总成和车辆,后部总成包括:底板和侧立板,侧立板分别位于底板的左右两侧,每个侧立板的下端与底板连接,侧立板的上端构造为用于与顶盖外板连接的连接端。通过在底板的左右两端设置侧立板,而且底板和侧立板相连接,这样设置可以在满足整车搭接和安装需求的前提下,后部总成实现少件化和精简化以及减少焊接点数量,从而可以降低工装开发成本以及精简安装和拆卸的操作程序,还可以提升后部总成的强度以及提升后背门可视区的视觉体验。

Description

后部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部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的后部总成由顶盖后横梁、后围总成、左右D柱总成构成,而且D柱总成由D柱主体、灯座板、上铰链安装板、下铰链安装板和限位器安装板等构成,这样会造成后部总成中的零部件数量太多,以及形式太复杂,而且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安装工程量大,以及各个零部件之间需要多道焊接,从而会造成投资成本和过程成本太大,多道焊接会影响开门可视区的精细感知,从而造成视觉和感受不佳的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部总成,该后部总成实现精简化和减少焊接点数量,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部总成,包括:底板和侧立板,所述侧立板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每个所述侧立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侧立板的上端构造为用于与顶盖外板连接的连接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部总成,通过在底板的左右两端设置侧立板,而且底板和侧立板相连接,这样设置可以在满足整车搭接和安装需求的前提下,后部总成实现少件化和精简化以及减少焊接点数量,从而可以降低工装开发成本以及精简安装和拆卸的操作程序,还可以提升后部总成的强度以及提升后背门可视区的视觉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板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平面,所述侧立板的下端设置有朝向所述底板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设置有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搭接在所述第一平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平面焊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板的上边缘构造有横向延伸的第一止口,所述第一止口用于止抵后背门的下边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板的下边缘构造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朝向后下方弯折设置,所述第一翻边用于与整车骨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翻边上设置有保险杠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位于一侧的所述侧立板包括:第一外板部、第一内板部和连接板部,所述连接板部弯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外板部和所述第一内板部之间,所述连接板部设置有锁扣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位于另一侧的所述侧立板包括:第二外板部和第二内板部,所述第二内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外板部的内侧且与所述连接板部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外板部设置有铰链安装孔和线束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侧立板的外边缘构造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朝向外后方弯折设置,所述第二翻边用于与侧围外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侧立板的内边缘构造有第二止口,所述第二止口用于与整车骨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后部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部总成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部总成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部总成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后部总成;
2、底板;21、第一平面;22、第一止口;23、第一翻边;24、保险杠安装孔;3、侧立板;31、弯折部;32、第二平面;331、第一外板部;332、第一内板部;333、连接板部;334、锁扣安装孔;341、第二外板部;342、第二内板部;343、铰链安装孔;344、线束安装孔;35、第二翻边;36、第二止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部总成1,该后部总成1应用于车辆中。例如,车辆中的侧开门后部总成1。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部总成1,包括:底板2和侧立板3,侧立板3分别位于底板2的左右两侧,每个侧立板3的下端与底板2连接,侧立板3的上端构造为用于与顶盖外板连接的连接端。
可以理解的是,底板2和侧立板3构成后部总成1的主体结构,侧立板3的下端分别与底板2的左右两端相连接,而且侧立板3的上端可以与顶盖外板相连接,从而可以使顶盖外板、侧立板3和底板2形成“口”字型结构,这样设置可以简化后部总成1的结构,从而可以减少零部件的产品数量以及降低成本,侧立板3和底板2分别一体成型,从而可以缩减安装匹配工序和降低安装匹配难度,进而可以提升操作效率和后部总成1的稳定性,而且底板2和侧立板3的连接处焊接连接,从而可以提升后部总成1的强度,还可以提升车辆后部开门的可视区视觉体验,进而可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由此,通过在底板2的左右两端设置侧立板3,而且底板2和侧立板3相连接,这样设置可以在满足整车搭接和安装需求的前提下,后部总成1实现少件化和精简化以及减少焊接点数量,从而可以降低工装开发成本以及精简安装和拆卸的操作程序,还可以提升后部总成1的强度以及提升后背门可视区的视觉体验。
其中,如图1-图3所示,底板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平面21,侧立板3的下端设置有朝向底板2弯折的弯折部31,弯折部31设置有第二平面32,第二平面32搭接在第一平面21上且与第一平面21焊接连接。也就是说,底板2的左右两端设置第一平面21,这样可以使底板2形成矩形结构,第一平面21位于矩形的宽边上,侧立板3的下端设置弯折部31,而且弯折部31朝向底板2的左右两端弯折,从而便于侧立板3与底板2之间相连接,弯折部31朝向底板2设置有第二平面32,第一平面21和第二平面32之间配合连接,从而可以使侧立板3与底板2之间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且第一平面21和第二平面32之间焊接连接,从而可以提升后部总成1的整体结构强度。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底板2的上边缘构造有横向延伸的第一止口22,第一止口22用于止抵后背门的下边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止口22位于底板2的上边缘,也就是矩形的上方长边处,而且第一止口22横向延伸设置,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止口22止抵车辆的后背门的下边缘,从而可以对后背门进行限位,进而便于后背门的开合。
特别地,如图1-图3所示,底板2的下边缘构造有第一翻边23,第一翻边23朝向车辆的后下方弯折设置,第一翻边23用于与整车骨架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翻边23位于底板2的下边缘,也就是矩形的下方长边处,第一翻边23朝后下方弯折,从而可以提升底板2的结构强度,而且第一翻边23与整车骨架抵接,从而可以使后部总成1与整车骨架连接,进而可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可选地,如图1-图3所示,第一翻边23上设置有保险杠安装孔24,这样设置便于在底板2上安装保险杠,从而可以防止车辆的后部追尾和碰撞造成的伤害,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此外,如图1-图3所示,位于一侧的侧立板3包括:第一外板部331、第一内板部332和连接板部333,连接板部333弯折地连接于第一外板部331和第一内板部332之间,连接板部333设置有锁扣安装孔334。可以理解的是,这一侧侧立板3可以位于左侧,也可以位于右侧,例如,这一侧侧立板3为左侧侧立板3,第一外板部331、第一内板部332和连接板部333构成左侧侧立板3的主体结构,而且左侧侧立板3一体成型,连接板部333位于第一外板部331和第一内板部332之间,从而可以使第一外板部331、第一内板部332和连接板部333连接成一个整体,进而可以提升侧立板3的整体结构强度,而且连接板部333上设置多个锁扣安装孔334,从而便于在连接板部333安装锁扣,进而便于对后背门进行锁止,侧立板3为右侧侧立板3亦然。
另外,如图1-图3所示,位于另一侧的侧立板3包括:第二外板部341和第二内板部342,第二内板部342连接于第二外板部341的内侧且与连接板部333相对设置;其中,第二外板部341设置有铰链安装孔343和线束安装孔344。也就是说,这一侧侧立板3可以位于左侧,也可以位于右侧,例如,这一侧侧立板3为右侧侧立板3,第二外板部341和第二内板部342构成右侧侧立板3的主体结构,而且右侧侧立板3一体成型,第二内板部342与连接板部333左右相对设置从而可以使左右两侧的侧立板3分别位于底板2的左右两侧,铰链安装孔343和线束安装孔344位于第二外板部341上,从而便于在侧立板3上安装铰链和穿设线束,进而便于后背门相对于后部总成1进行开合,以及对车辆后部灯光的控制,侧立板3为左侧侧立板3亦然,位于左侧的侧立板3和位于右侧的侧立板3相对设置。
特别地,如图1-图3所示,侧立板3的外边缘构造有第二翻边35,第二翻边35朝向外后方弯折设置,第二翻边35用于与侧围外板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翻边35位于侧立板3的外侧边缘,第二翻边35朝外后方弯折,从而可以提升侧立板3的结构强度,而且第二翻边35与侧围外板抵接,从而可以使后部总成1与侧围外板连接,进而可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除此之外,如图1-图3所示,侧立板3的内边缘构造有第二止口36,第二止口36用于与整车骨架连接。也就是说,第二止口36位于侧立板3的内边缘,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二止口36止抵整车骨架,从而可以对后背门进行限位,进而便于后背门的开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后部总成1,通过在底板2的左右两端设置侧立板3,而且底板2和侧立板3相连接,从而可以降低工装开发成本以及精简安装和拆卸的操作程序,还可以提升后部总成1的强度以及提升后背门可视区的视觉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2);
侧立板(3),所述侧立板(3)分别位于所述底板(2)的左右两侧,每个所述侧立板(3)的下端与所述底板(2)连接,所述侧立板(3)的上端构造为用于与顶盖外板连接的连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平面(21),所述侧立板(3)的下端设置有朝向所述底板(2)弯折的弯折部(31),所述弯折部(31)设置有第二平面(32),所述第二平面(32)搭接在所述第一平面(21)上且与所述第一平面(21)焊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上边缘构造有横向延伸的第一止口(22),所述第一止口(22)用于止抵后背门的下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下边缘构造有第一翻边(23),所述第一翻边(23)朝向后下方弯折设置,所述第一翻边(23)用于与整车骨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23)上设置有保险杠安装孔(2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位于一侧的所述侧立板(3)包括:
第一外板部(331);
第一内板部(332);
连接板部(333),所述连接板部(333)弯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外板部(331)和所述第一内板部(332)之间,所述连接板部(333)设置有锁扣安装孔(33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位于另一侧的所述侧立板(3)包括:
第二外板部(341);
第二内板部(342),所述第二内板部(342)连接于所述第二外板部(341)的内侧且与所述连接板部(333)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外板部(341)设置有铰链安装孔(343)和/或线束安装孔(34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立板(3)的外边缘构造有第二翻边(35),所述第二翻边(35)朝向外后方弯折设置,所述第二翻边(35)用于与侧围外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立板(3)的内边缘构造有第二止口(36),所述第二止口(36)用于与整车骨架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部总成(1)。
CN202323054126.0U 2023-11-13 2023-11-13 后部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209051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54126.0U CN220905113U (zh) 2023-11-13 2023-11-13 后部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54126.0U CN220905113U (zh) 2023-11-13 2023-11-13 后部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05113U true CN220905113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07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54126.0U Active CN220905113U (zh) 2023-11-13 2023-11-13 后部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051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85134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US6086141A (en) Body structure for motor vehicle
JPH0872740A (ja) 車両のセンタピラー部全周閉断面構造
US11192588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EP1741619B1 (en) Underbody structure of sliding-door vehicle
JP2652928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12195650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JPH08175425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07128835U (zh) 安全带卷收器固定组件、安全带卷收器总成及汽车
CN220905113U (zh) 后部总成和车辆
JP4731716B2 (ja) 自動車用サイドドア構造
CN106741202B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边梁前后段连接结构
CN213799905U (zh) 一种汽车a柱总成及汽车
CN110979468B (zh) 一种汽车顶盖外板及汽车
CN210852643U (zh) 车辆的后纵梁加强结构和车辆
JP3506414B2 (ja) 車体構造
CN100408410C (zh) 牵引挂钩的安装部构造
JP2004203328A (ja) 車体構造
CN219728333U (zh) 车身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20764513U (zh) B柱总成、车身框架及车辆
CN218198106U (zh) 一种后视镜安装板、前门后视镜安装结构以及车辆
CN219948369U (zh)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CN219635329U (zh) 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
CN215398945U (zh) 车辆后轮罩总成和车辆
CN216269537U (zh)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