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1713U - 毛细管下料机 - Google Patents

毛细管下料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01713U
CN220901713U CN202322116311.1U CN202322116311U CN220901713U CN 220901713 U CN220901713 U CN 220901713U CN 202322116311 U CN202322116311 U CN 202322116311U CN 220901713 U CN220901713 U CN 2209017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die
feeding
cutter head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163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卫彤
李帅
吴少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esh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esh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esh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esh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1631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017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017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017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毛细管下料机,包括上料机构、牵引送料机构、校直机构、环切机构、折弯机构、下料机构和下料机械手机构,牵引送料机构能提供毛细管向后移动的牵引力;环切机构包括刀头组件、环切旋转驱动装置和进刀驱动组件,刀头组件设有第一穿孔和切刀,切刀设置在第一穿孔一侧,环切旋转驱动装置能驱动刀头组件及其上的切刀绕第一穿孔的轴线旋转,进刀驱动组件能驱动切刀向第一穿孔的中心靠近或远离移动;折弯机构包括拉断模和折弯模,拉断模固定设置,折弯模设置在拉断模的后侧,折弯模能向拉断模靠近或远离移动;下料机构设置在折弯机构的后侧;下料机械手机构能在折弯机构和下料机构之间来回移动;本实用新型切割质量好、工作效率高。

Description

毛细管下料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毛细管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毛细管下料机。
背景技术
空调和冰箱的制冷系统主要由制冷剂、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组成,压缩机是制冷循环的动力,冷凝器和蒸发器都是热交换设备,节流元件一般为毛细管,其作用是对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液体通过节流元件实现节流降压,从而得到低温低压制冷剂,再送入蒸发器内吸热蒸发。毛细管一般由紫铜管制成,其长度长,体积小。
传统的毛细管一般以卷料方式存放,需要时根据预设长度进行定长切割下料。在切割时,通常将毛细管固定在夹具上,然后利用手持式切割工具将毛细管直接切断。由于毛细管质地柔软,切割部位容易随着切割工具的压力而产生变形,导致毛细管内径堵塞,切割完成后需进行返工扩孔,工序繁杂。而且,采用手工切断毛细管,其工作效率低下。
一般地,毛细管在切割后还需要进行冲压,使其上形成有凹凸折弯部,现有的切割和冲压工序分别在两台不同的设备上进行,前一工序完成后需需要下料、移料,然后在另一设备上上料,期间需耗费较多时间,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切割质量好、工作效率高的毛细管下料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毛细管下料机,包括上料机构、牵引送料机构、校直机构、环切机构、折弯机构、下料机构和下料机械手机构,牵引送料机构设置在上料机构的一侧,牵引送料机构用于提供毛细管向后移动的牵引力;校直机构设置在上料机构和牵引送料机构之间;环切机构设置在牵引送料机构的后侧,环切机构包括刀头组件、环切旋转驱动装置和进刀驱动组件,刀头组件上设置有第一穿孔和切刀,切刀设置在第一穿孔的一侧,环切旋转驱动装置能驱动刀头组件及其上的切刀绕第一穿孔的轴线旋转,进刀驱动组件能驱动切刀向第一穿孔的中心靠近或远离移动;折弯机构设置在环切机构的后侧,折弯机构包括拉断模、折弯模和模具平移驱动装置,拉断模固定设置,折弯模设置在拉断模的后侧,模具平移驱动装置能驱动折弯模向拉断模靠近或远离移动;下料机构设置在折弯机构的后侧;下料机械手机构能在折弯机构和下料机构之间来回移动。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校直机构,用于将卷料的毛细管校直;通过设置可绕毛细管旋转的切刀,方便在毛细管的周壁上切割一道痕,后续利用折弯机构从该切割痕处拉断毛细管,有利于避免毛细管切割部位因切刀的压力而变形,避免毛细管内部堵塞,也省去后续扩孔的工序,节约生产成本;通过设置拉断模,用于夹持固定毛细管,通过设置折弯模,用于在毛细管冲压成型的凹凸折弯部,由于折弯模可移动,冲压成型后可带动毛细管远离拉断模,以拉断毛细管,实现毛细管的定长下料;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料机构、牵引送料机构、校直机构、环切机构、折弯机构、下料机构和下料机械手机构,实现毛细管的自动化加工生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人工成本。
进一步的方案是,刀头组件包括刀头主轴、刀头轴套、同步轮座、刀头从动轮、刀头推进座、刀头滑块座、刀头座和弹性件,刀头轴套设置在刀头主轴内,刀头轴套沿其轴向开设有第一穿孔,同步轮座可转动地套设在刀头主轴上,刀头从动轮和刀头推进座均套设在同步轮座上,刀头滑块座固连在同步轮座的端部上,刀头座和弹性件沿径向排列设置在刀头滑块座上,且刀头座的一端能与刀头推进座邻接,刀头座上开设有腰圆孔,腰圆孔与第一穿孔连通,切刀设置在刀头座上并设置在腰圆孔的一侧;刀头从动轮能带动同步轮座、刀头滑块座和刀头座绕第一穿孔的轴线旋转,刀头推进座能沿同步轮座的轴向移动,进而带动刀头座及切刀向第一穿孔的中心靠近或远离移动。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刀头从动轮,可通过皮带或链条与环切旋转驱动装置连接,实现刀头从动轮带动同步轮座及切刀旋转;通过设置刀头推进座沿轴向移动,使得刀头推进座能推动刀头座沿径向移动,使得切刀向毛细管靠近,实现一边旋转一边进刀的操作。
进一步的方案是,刀头滑块座的中部还设置有旋转套,且旋转套穿过腰圆孔,旋转套能跟随刀头滑块座同步旋转,旋转套的一端设置有凸出部,凸出部从旋转套端面的一侧沿其轴向凸起,凸出部与切刀对应设置,旋转套沿其自身轴向开设有第二穿孔,第二穿孔穿过凸出部,第二穿孔与第一穿孔同轴设置并连通。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旋转套跟随切刀同步旋转,使得凸出部始终与切刀对应,在切割时,凸出部起到对毛细管的扶持作用,避免毛细管因切刀的压力而弯曲变形。
进一步的方案是,进刀驱动组件包括进刀驱动装置、进刀平移座和进刀拨动件,进刀拨动件设置在进刀平移座上;刀头推进座上设置有作用部,进刀拨动件与作用部连接,进刀驱动装置能驱动进刀平移座和进刀拨动件平移,进而带动刀头推进座沿第一穿孔的轴向移动。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进刀拨动件与作用部连接,用于带动刀头推进座轴向移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料机构包括底座、上料架和刹车组件,上料架设置在底座上,上料架的中部设置有转轴,上料架可绕转轴旋转,转轴上设置有刹车轮;刹车组件设置在上料架的下部并能控制上料架暂停旋转,刹车组件包括刹车驱动装置、固定拉板、活动拉板和刹车带,固定拉板和活动拉板分别设置在刹车轮的两侧,刹车带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拉板和活动拉板连接,且刹车带的中部绕过刹车轮,刹车驱动装置能驱动活动拉板平移,进而带动刹车带与刹车轮接触。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上料件,用于固定毛细管卷料,通过设置刹车组件,当毛细管暂停移动时,刹车组件控制上料架暂停旋转,避免毛细管因惯性而继续前移。
进一步的方案是,校直机构包括水平校直组件、竖直校直组件和入口导向校直组件,水平校直组件和竖直校直组件前后排列设置,入口导向校直组件设置在牵引送料机构的前侧;水平校直组件、竖直校直组件和入口导向校直组件均包含有多个第一校直轮和至少两个第二校直轮,多个第一校直轮错位设置,两个第二校直轮相对设置,第一校直轮和第二校直轮均沿各自周壁开设有轮槽,轮槽的槽宽为1.6mm至2.8mm。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水平校直组件和竖直校直组件,用于从水平和上下两个方向分别校直毛细管,有利于提高毛细管的直线度;通过设置入口导向校直组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毛细管的直线度;通过轮槽的槽宽设为1.6mm至2.8mm,有利于兼容直径在1.6mm至2.8mm范围内的毛细管,具有兼容范围大的优点。
进一步的方案是,牵引送料机构包括旋转驱动装置、齿轮箱、主动送料轮、从动送料轮、第一送料移动驱动装置、第二送料移动驱动装置、编码器和两个编码送料轮;主动送料轮与从动送料轮相对设置,,旋转驱动装置通过齿轮箱驱动主动送料轮旋转,第一送料移动驱动装置驱动从动送料轮向主动送料轮靠近或远离移动;两个编码送料轮相对设置,第二送料移动驱动装置驱动其中一编码送料轮向另一编码送料轮靠近或远离移动,编码器与其中一编码送料轮连接。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齿轮箱,有利于提高主动送料轮的旋转精度;通过设置编码器,有利于计算毛细管的移动距离,实现定长下料。
进一步的方案是,拉断模包括拉断开合模驱动装置、拉断模腔架、拉断上压板、拉断上模、拉断下模、拉断下压板和拉断安装座,拉断模腔架设置在拉断安装座上,拉断上压板、拉断上模、拉断下模和拉断下压板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拉断模腔架内,拉断上模和拉断下模之间设置有第一型腔,拉断开合模驱动装置与拉断上压板连接并能控制拉断上模与拉断下模开模和合模;折弯模包括折弯开合模驱动装置、折弯模腔架、折弯上压板、折弯上模、折弯下模、折弯下压板、折弯安装板和折弯安装座,折弯安装板可滑动地连接在折弯安装座上,折弯模腔架设置在折弯安装板上,折弯上压板、折弯上模、折弯下模和折弯下压板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折弯模腔架内,折弯上模和折弯下模之间设置有第二型腔,折弯开合模驱动装置与折弯上压板连接并能控制折弯上模与折弯下模开模和合模。
进一步的方案是,下料机构包括下料架、接料盘、托料板和推料驱动装置,接料盘设置在下料架的一侧,托料板铰接在下料架的另一侧,且托料板设置在接料盘的上方,推料驱动装置能驱动托料板向接料盘翻转。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托料板,用于暂时承接切断后的毛细管;然后,在推料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托料板上的毛细管转移至接料盘上,托料板的设置可起到缓冲作用,有利于减缓毛细管的下落冲击力,避免发生变形。
进一步的方案是,毛细管下料机还包括刮漆机构,刮漆机构设置在校直机构与牵引送料机构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料机构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料机构第二视角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校直机构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牵引送料机构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环切机构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环切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刀头组件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刀头滑块座与刀头座的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折弯机构和下料机械手机构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折弯机构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拉断模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折弯模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料机构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料机构第二视角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毛细管下料机,包括上料机构1、机台组件2、牵引送料机构3、校直机构4、环切机构5、折弯机构6、下料机构7和下料机械手机构8。上料机构1设置在机台组件2的第一端,下料机构7设置在机台组件2的第二端,牵引送料机构3、校直机构4、环切机构5、折弯机构6和下料机械手机构8均设置在机台组件2上,且牵引送料机构3设置在上料机构1的一侧,牵引送料机构3用于提供毛细管向后移动的牵引力。为了方便说明,将毛细管的移动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毛细管从前端向后端移动。校直机构4设置在上料机构1和牵引送料机构3之间,环切机构5设置在牵引送料机构3的后侧,折弯机构6设置在环切机构5的后侧,下料机构7设置在折弯机构6的后侧,下料机械手机构8能在折弯机构6和下料机构7之间来回移动。
参见图2和图3,上料机构1包括底座11、上料架12和刹车组件13。上料架12设置在底座11上,上料架12的上部设置有外围架121和中部围架122,中部围架122设置在外围架121中心处,中部围架122向上凸起于外围架121,中部围架122和外围架121之间形成有环形槽,用于放置毛细管卷料。上料架12的中部还设置有转轴123,上料架12可绕转轴123旋转,转轴123向下穿过底座11的顶壁,转轴123的下部设置有刹车轮124。
刹车组件13设置在底座11的顶壁下方,刹车组件13能控制上料架12暂停旋转。刹车组件13包括刹车驱动装置131、固定拉板132、活动拉板133和刹车带(图中未示出)。固定拉板132和活动拉板133分别设置在刹车轮124的两侧,优选地,固定拉板132和活动拉板133相对设置。刹车带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拉板132和活动拉板133连接,且刹车带的中部绕过刹车轮124。刹车驱动装置131能驱动活动拉板133向刹车轮124远离移动,进而带动刹车带与刹车轮124接触,利用刹车带与刹车轮124的摩擦力实现刹车功能,刹车驱动装置131可以为气缸和液压缸,本实施例优选为气缸。
参见图4和图5,并结合图1,校直机构4包括水平校直组件41、竖直校直组件42和入口导向校直组件43,水平校直组件41和竖直校直组件42前后靠近排列设置,入口导向校直组件43设置在牵引送料机构3的前端,入口导向校直组件43可靠近竖直校直组件42设置,也可靠近牵引送料机构3设置。若为后者,可在竖直校直组件42和入口导向校直组件43之间设置剥漆机构。
水平校直组件41、竖直校直组件42和入口导向校直组件43均包含有多个第一校直轮44,多个第一校直轮44沿水平方向或沿竖直方向错位排列设置。第一校直轮44沿其自身周壁开设有轮槽,轮槽与毛细管的直径匹配,本实施例中轮槽的槽宽为1.6mm至2.8mm,能校直直径在1.6mm至2.8mm范围内的毛细管。
在水平校直组件41、竖直校直组件42和入口导向校直组件43的各自前端均至少设置有两个第二校直轮45,两个第二校直轮45相对设置,两个第二校直轮45之间设置有供毛细管通过的通道。第二校直轮45与第一校直轮44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水平校直组件41在其前端设置有第一导套46,毛细管依次穿过第一导套46、通道和各个第一校直轮44的轮槽。
在图5中,牵引送料机构3包括旋转驱动装置31、齿轮箱32、第二送料移动驱动装置33、编码器(图中未示出)、两个主动送料轮34、两个从动送料轮35、两个第一送料移动驱动装置36和两个编码送料轮37。
主动送料轮34与从动送料轮35上下相对设置,旋转驱动装置31通过齿轮箱32同时驱动两个主动送料轮34绕各自轴线旋转。第一送料移动驱动装置36与从动送料轮35连接并能驱动从动送料轮35向主动送料轮34靠近或远离移动,便于根据毛细管的直径来调整主动送料轮34和从动送料轮35之间的距离,以兼容多种不同直径的毛细管。
两个编码送料轮37上下相对设置并设置在主动送料轮34和从动送料轮35的后侧。编码器与其中一编码送料轮37连接,用于计算该编码送料轮37的旋转圈数,进而计算毛细管的移动距离。第二送料移动驱动装置33驱动其中一编码送料轮37向另一编码送料轮37靠近或远离移动。
牵引送料机构3在每一主动送料轮34和编码送料轮37的前侧均设置有第二导套38,毛细管设置在第二导套38内,确保毛细管水平移动。
参见图6至图9,并结合图1,环切机构5包括环切安装架51、刀头组件52、环切旋转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进刀驱动组件54和接油盘55。
刀头组件52和进刀驱动组件54均设置在环切安装架51上,环切旋转驱动装置设置刀头组件52的下方并设置在机台组件2的内部,环切旋转驱动装置通过皮带53与刀头组件52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环切旋转驱动装置也可通过链条与刀头组件52连接。
刀头组件52包括刀头主轴521、刀头轴套522、同步轮座523、刀头从动轮524、刀头推进座525、刀头滑块座526、刀头座527、弹性件528和切刀529。刀头主轴521中空设置,刀头轴套522设置在刀头主轴521内,刀头轴套522沿其轴向连通地开设有供毛细管穿过的第一穿孔5221。同步轮座523可转动地套设在刀头主轴521上,同步轮座523与刀头主轴521之间设置有轴承。刀头从动轮524和刀头推进座525均套设在同步轮座523上,刀头滑块座526固连在同步轮座523的一端端部上。刀头滑块座526上开设有安装槽5261,安装槽5261沿刀头滑块座526的径向延伸,安装槽5261的中部穿过刀头滑块座526的圆心,安装槽5261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设置,刀头座527和弹性件528均设置在安装槽5261内。刀头座527的一端开设有弹性件安装槽5271,弹性件528弹性抵接在弹性件安装槽5271与安装槽5261的封闭端之间。
刀头座527的一端凸出安装槽5261的开口端,刀头座527在凸出安装槽5261的一端设置有抵接面5272,抵接面5272从刀头座527靠近刀头滑块座526的一侧向另一侧倾斜向外延伸,抵接面5272用于与刀头推进座525的内壁配合连接。刀头座527的中部开设有腰圆孔5273,腰圆孔5273的长度方向沿刀头座527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一穿孔5221与腰圆孔5273连通。切刀529通过连接轴设置在刀头座527上并设置在腰圆孔5273的一侧,切刀529能绕连接轴旋转。
刀头从动轮524套设在同步轮座523的一端上,刀头从动轮524可以为皮带轮或链轮,本实施例优选为前者,刀头从动轮524通过皮带53与环切旋转驱动装置连接,以带动同步轮座523、刀头滑块座526、刀头座527和切刀529一起绕第一穿孔5221的轴线旋转,即毛细管设置在第一穿孔5221内,切刀529能绕毛线管旋转。
刀头推进座525套设在同步轮座523的另一端上,且刀头滑块座526及刀头座527均位于刀头推进座525的内侧。刀头推进座525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作用部5251,作用部5251可以为沿刀头推进座525的周壁设置在环形凹槽,也可以为设置在刀头推进座525周壁上的连接部,本实施例优选为前者。
进刀驱动组件54包括进刀驱动装置541、进刀垫块544、进刀平移座542和进刀拨动件543,进刀驱动装置541和进刀垫块544分别设置在环切安装架51的两侧上,进刀平移座542设置在进刀垫块544上,进刀拨动件543设置在进刀平移座542上。进刀拨动件543的一端与作用部5251连接,即进刀拨动件543嵌入环形凹槽内,进刀驱动装置541能驱动进刀平移座542和进刀拨动件543水平平移,进而带动刀头推进座525沿其自身轴向移动,使得刀头推进座525的内壁与刀头座527的抵接面5272抵接并推动刀头座527沿刀头滑块座526的径向移动,使得切刀529向毛细管靠近,达到进刀目的。进刀驱动装置541可以为气缸或液压缸,本实施例优选为前者。
刀头滑块座526的中部还设置有旋转套56,旋转套56的一端与刀头滑块座526固连,旋转套56的另一端穿过腰圆孔5273,旋转套56能跟随刀头滑块座526同步旋转,腰圆孔5273的长度大于旋转套56的直径,避免旋转套56限制刀头座527的径向移动。旋转套56在靠近切刀529一端设置有凸出部561,凸出部561从旋转套56端面的一侧沿其轴向凸起,凸出部561与切刀529对应设置。旋转套56沿其自身轴向连通地开设有第二穿孔562,第二穿孔562与第一穿孔5221同轴设置并连通,第二穿孔562穿过凸出部561,使得毛细管设置在凸出部561上,当切刀529切割时,毛细管受到凸出部561的扶持力,该扶持力可抵消切刀529的压力,避免毛细管在切割时发生弯曲变形。
接油盘55设置在机台组件2上并设置在切刀529的下方,用于承接切割过程中的冷却液和废屑。
参见图10至图13,折弯机构6包括拉断模61、折弯模62、折弯底座63和模具平移驱动装置64。拉断模61和折弯模62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在折弯底座63上,拉断模61固定设置,折弯模62活动设置,模具平移驱动装置64能驱动折弯模62前后移动,即驱动折弯模62相对拉断模61靠近或远离移动。拉断模61的前端和折弯模62的后端均设置有轴套,毛细管设置在轴套内。
拉断模61包括拉断开合模驱动装置611、拉断模腔架612、拉断上压板613、拉断上模614、拉断下模615、拉断下压板616和拉断安装座617。拉断模腔架612设置在拉断安装座617上,拉断模61腔内设置有第一容纳腔,拉断上压板613、拉断上模614、拉断下模615和拉断下压板616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拉断上模614和拉断下模615之间设置有第一型腔618、第一导杆619和第一弹簧620,第一导杆619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拉断上模614和拉断下模615内,第一弹簧620弹性抵接在拉断上模614和拉断下模615之间并套设在第一导杆619外侧,毛细管设置在第一型腔618内。拉断开合模驱动装置611与拉断上压板613连接并能控制拉断上模614与拉断下模615开模和合模。在合模时,拉断上模614和拉断下模615能夹持固定毛细管,防止其移动;在开模时,在第一弹簧620的弹性作用下,拉断上模614和拉断下模615之间间隔预设距离,此时毛细管能移动地穿过第一型腔618。
折弯模62包括折弯开合模驱动装置621、折弯模腔架622、折弯上压板623、折弯上模624、折弯下模625、折弯下压板626、折弯安装板627和折弯安装座628。折弯安装板627可前后滑动地连接在折弯安装座628上,折弯模腔架622设置在折弯安装板627上,折弯模腔架622内设置有第二容纳腔,折弯上压板623、折弯上模624、折弯下模625和折弯下压板626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折弯上模624和折弯下模625之间设置有第二型腔629、第二导杆630和第二弹簧631,第二导杆63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折弯上模624和折弯下模625内,第二弹簧631弹性抵接在折弯上模624和折弯下模625之间并套设在第二导杆630外侧,毛细管设置在第二型腔629内。折弯开合模驱动装置621与折弯上压板623连接并能控制折弯上模624与折弯下模625开模和合模。折弯上模624为凸模,折弯下模625为凹模,在合模时,毛细管能被冲压成需要的凹凸形状;然后模具平移驱动装置64拉动折弯模62后移,以拉断毛细管,接着折弯模62开模,便于下料机械手组件取走拉断的毛细管。
在图10中,下料机械手组件包括下料移动架81、下料移动驱动装置82和下料夹爪83,下料移动架81沿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在折弯机构6的一侧,下料移动驱动装置82设置在下料移动架81上,下料夹爪83连接在下料移动驱动装置82上并设置在折弯模62的后侧,用于夹取拉断后的毛细管,下料移动驱动装置82能驱动下料夹爪83前后移动。
参见图14和图15,下料机构7包括下料架71、接料盘72、托料板73和推料驱动装置74。下料架71沿前后方向延伸,接料盘72设置在下料架71上部的右侧上,托料板73铰接在下料架71上部的左侧并设置在接料盘72的上方,接料盘72和托料板73均沿前后方向延伸。
接料盘72设为倾斜设置的“L”形,接料盘72的一侧向下料架71的左侧倾斜向上延伸,接料盘72的另一侧向下料架71的右侧倾斜向上延伸。托料板73的一侧通过铰接件铰接在下料架71的上部,托料板73的另一侧能向下向接料盘72翻转。推料驱动装置74的数量设为两个,两个推料驱动装置74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两个推料驱动装置74能同时驱动托料板73向接料盘72翻转。
在图1中,在其它实施例中,毛细管下料机还包括刮漆机构(图中未示出),刮漆机构设置在机台组件2上并设置在入口导向校直组件43与竖直校直组件42之间,刮漆机构为本领域常用机构,其具体结构和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工作原理:将毛细管卷料放置在上料架12上,并将毛细管的一端依次设置在校直机构4、牵引送料机构3、环切机构5和折弯机构6上,毛细管在牵引送料机构3的牵引作用下自动向后送料;校直机构4能将弯曲的毛细管校直;在编码器的作用下,当毛细管移动预设距离时,进刀驱动装置541驱动刀头推进座525移动,以带动刀头座527径向移动,使得切刀529向毛细管移动,实现进刀,同时在环切旋转驱动装置的配合作用下,刀头滑块座526、刀头座527及切刀529均绕毛细管作圆周运动,实现在毛细管的外周壁上切出一圈切痕;接着,毛细管移动至拉断模61和折弯模62中,折弯模62合模,便于在毛细管上形成折弯;然后在拉断模61和折弯模62均合模的状态下,模具平移驱动装置64带动折弯模62后移,便于从切痕处拉断毛细管,实现定长下料;然后拉断模61和折弯模62开模,下料机械手机构8夹取拉断的毛细管向下料机构7移动,后续的毛细管向折弯模62移动,以进行下一次折弯操作。
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校直机构,用于将卷料的毛细管校直;通过设置可绕毛细管旋转的切刀,方便在毛细管的周壁上切割一道痕,后续利用折弯机构从该切割痕处拉断毛细管,有利于避免毛细管切割部位因切刀的压力而变形,避免毛细管内部堵塞,也省去后续扩孔的工序,节约生产成本;通过设置拉断模,用于夹持固定毛细管,通过设置折弯模,用于在毛细管冲压成型的凹凸折弯部,由于折弯模可移动,冲压成型后可带动毛细管远离拉断模,以拉断毛细管,实现毛细管的定长下料;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料机构、牵引送料机构、校直机构、环切机构、折弯机构、下料机构和下料机械手机构,实现毛细管的自动化加工生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人工成本。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毛细管下料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料机构;
牵引送料机构,所述牵引送料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构的一侧,所述牵引送料机构用于提供毛细管向后移动的牵引力;
校直机构,所述校直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构和所述牵引送料机构之间;
环切机构,所述环切机构设置在所述牵引送料机构的后侧,所述环切机构包括刀头组件、环切旋转驱动装置和进刀驱动组件,所述刀头组件上设置有第一穿孔和切刀,所述切刀设置在所述第一穿孔的一侧,所述环切旋转驱动装置能驱动所述刀头组件及其上的所述切刀绕所述第一穿孔的轴线旋转,所述进刀驱动组件能驱动所述切刀向所述第一穿孔的中心靠近或远离移动;
折弯机构,所述折弯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切机构的后侧,所述折弯机构包括拉断模、折弯模和模具平移驱动装置,所述拉断模固定设置,所述折弯模设置在所述拉断模的后侧,所述模具平移驱动装置能驱动所述折弯模向所述拉断模靠近或远离移动;
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设置在所述折弯机构的后侧;
下料机械手机构,所述下料机械手机构能在所述折弯机构和所述下料机构之间来回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下料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刀头组件包括刀头主轴、刀头轴套、同步轮座、刀头从动轮、刀头推进座、刀头滑块座、刀头座和弹性件,所述刀头轴套设置在所述刀头主轴内,所述刀头轴套沿其轴向开设有所述第一穿孔,所述同步轮座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刀头主轴上,所述刀头从动轮和所述刀头推进座均套设在所述同步轮座上,所述刀头滑块座固连在所述同步轮座的端部上,所述刀头座和所述弹性件沿径向排列设置在所述刀头滑块座上,且所述刀头座的一端能与所述刀头推进座邻接,所述刀头座上开设有腰圆孔,所述腰圆孔与所述第一穿孔连通,所述切刀设置在所述刀头座上并设置在所述腰圆孔的一侧;
所述刀头从动轮能带动所述同步轮座、所述刀头滑块座和所述刀头座绕所述第一穿孔的轴线旋转,所述刀头推进座能沿所述同步轮座的轴向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刀头座及所述切刀向所述第一穿孔的中心靠近或远离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毛细管下料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刀头滑块座的中部还设置有旋转套,且所述旋转套穿过所述腰圆孔,所述旋转套能跟随所述刀头滑块座同步旋转,所述旋转套的一端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从所述旋转套端面的一侧沿其轴向凸起,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切刀对应设置,所述旋转套沿其自身轴向开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穿过所述凸出部,所述第二穿孔与所述第一穿孔同轴设置并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毛细管下料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刀驱动组件包括进刀驱动装置、进刀平移座和进刀拨动件,所述进刀拨动件设置在所述进刀平移座上;
所述刀头推进座上设置有作用部,所述进刀拨动件与所述作用部连接,所述进刀驱动装置能驱动所述进刀平移座和所述进刀拨动件平移,进而带动所述刀头推进座沿所述第一穿孔的轴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下料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底座、上料架和刹车组件,所述上料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上料架的中部设置有转轴,所述上料架可绕所述转轴旋转,所述转轴上设置有刹车轮;
所述刹车组件设置在所述上料架的下部并能控制所述上料架暂停旋转,所述刹车组件包括刹车驱动装置、固定拉板、活动拉板和刹车带,所述固定拉板和所述活动拉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刹车轮的两侧,所述刹车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拉板和所述活动拉板连接,且所述刹车带的中部绕过所述刹车轮,所述刹车驱动装置能驱动所述活动拉板平移,进而带动所述刹车带与所述刹车轮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下料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直机构包括水平校直组件、竖直校直组件和入口导向校直组件,所述水平校直组件和所述竖直校直组件前后排列设置,所述入口导向校直组件设置在所述牵引送料机构的前侧;
所述水平校直组件、所述竖直校直组件和所述入口导向校直组件均包含有多个第一校直轮和至少两个第二校直轮,多个所述第一校直轮错位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校直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校直轮和所述第二校直轮均沿各自周壁开设有轮槽,所述轮槽的槽宽为1.6mm至2.8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下料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引送料机构包括旋转驱动装置、齿轮箱、主动送料轮、从动送料轮、第一送料移动驱动装置、第二送料移动驱动装置、编码器和两个编码送料轮;
所述主动送料轮与所述从动送料轮相对设置,所述旋转驱动装置通过所述齿轮箱驱动所述主动送料轮旋转,所述第一送料移动驱动装置能驱动所述从动送料轮向所述主动送料轮靠近或远离移动;
两个所述编码送料轮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送料移动驱动装置驱动其中一所述编码送料轮向另一所述编码送料轮靠近或远离移动,所述编码器与其中一所述编码送料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下料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断模包括拉断开合模驱动装置、拉断模腔架、拉断上压板、拉断上模、拉断下模、拉断下压板和拉断安装座,所述拉断模腔架设置在所述拉断安装座上,所述拉断上压板、所述拉断上模、所述拉断下模和所述拉断下压板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拉断模腔架内,所述拉断上模和所述拉断下模之间设置有第一型腔,所述拉断开合模驱动装置与所述拉断上压板连接并能控制所述拉断上模与所述拉断下模开模和合模;
所述折弯模包括折弯开合模驱动装置、折弯模腔架、折弯上压板、折弯上模、折弯下模、折弯下压板、折弯安装板和折弯安装座,所述折弯安装板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折弯安装座上,所述折弯模腔架设置在所述折弯安装板上,所述折弯上压板、所述折弯上模、所述折弯下模和所述折弯下压板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折弯模腔架内,所述折弯上模和所述折弯下模之间设置有第二型腔,所述折弯开合模驱动装置与所述折弯上压板连接并能控制所述折弯上模与所述折弯下模开模和合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下料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下料架、接料盘、托料板和推料驱动装置,所述接料盘设置在所述下料架的一侧,所述托料板铰接在所述下料架的另一侧,且所述托料板设置在所述接料盘的上方,所述推料驱动装置能驱动所述托料板向所述接料盘翻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下料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毛细管下料机还包括刮漆机构,所述刮漆机构设置在所述校直机构与所述牵引送料机构之间。
CN202322116311.1U 2023-08-07 2023-08-07 毛细管下料机 Active CN2209017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16311.1U CN220901713U (zh) 2023-08-07 2023-08-07 毛细管下料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16311.1U CN220901713U (zh) 2023-08-07 2023-08-07 毛细管下料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01713U true CN220901713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03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16311.1U Active CN220901713U (zh) 2023-08-07 2023-08-07 毛细管下料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017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16463U (zh) 一种管材冲孔装置
CN212494861U (zh) 一种新型的三通管自动冲孔翻边平口一体机
CN220901713U (zh) 毛细管下料机
CN1082408C (zh) 多功能的管口加工成型及修整装置
CN112355125B (zh) 一种工件冲压装置
CN111790779B (zh) 一种薄铁皮异形件折弯机及其运行方法
CN211464445U (zh) 一种双工位专用压机
CN111438250A (zh) 一种冲压机的冲压机构
CN101439466A (zh) 容器封头组合精整机
CN113427220B (zh) 一种用于弧形金属片材的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CN216442456U (zh) 一种汽车门板扣装配工装
CN202591520U (zh) 伺服压铆装置
CN215432367U (zh) 一种轴承内圈自动挤孔装置
CN210548449U (zh) 一种鳄鱼式金属剪切机的送料装置
CN212397963U (zh) 高速冷镦机
CN111745017B (zh) 一种双工位钣金冲压方法
CN110180939B (zh) 一种摄像头支架连续模冷冲拉伸设备
CN113714373A (zh) 一种旋压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220658952U (zh) 一种手轮生产用的翻边模具
CN220760725U (zh) 一种旋切冲压模具
CN113399527B (zh) 一种用于金属冲压的连续冲压装置
CN208853534U (zh) 一种鞋楦定位销的加工设备
CN220462001U (zh) 汽车外覆盖件冲压模具
CN220161047U (zh) 一种冲床拉伸装置
CN212371222U (zh) 一种用于刹车片生产的钻孔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