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44019U - 自动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44019U
CN220844019U CN202322571846.8U CN202322571846U CN220844019U CN 220844019 U CN220844019 U CN 220844019U CN 202322571846 U CN202322571846 U CN 202322571846U CN 220844019 U CN220844019 U CN 220844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device
rollers
roller set
steering roller
st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7184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允红
何贵锋
黄亚军
刘国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tui Chutia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tui Chutia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tui Chutia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tui Chutia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7184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44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44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44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llers For Roller Conveyors For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自动输送装置,该自动输送装置包括转向段输送装置,第一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一台架的第一辊轮,第二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一台架的第二辊轮,多个第一辊轮与多个第二辊轮呈鱼骨形分布,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驱动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带动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同步绕自身中心轴线同向转动,且能同时带动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同步绕自身中心轴线同向转动,以使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中的一个上的工件能被输送至另一个上。该自动输送装置,能实现转向输送,且转向输送的过程快速平稳,且该自动输送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纵。

Description

自动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自动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压路机钢轮总成主要由钢筒、内轴承罩、外轴承罩和激振器等组成,其中内轴承罩、外轴承罩及激振器均需经过清洗工序、压装工序后再装配至钢筒内。由于采用行车吊装输送内轴承罩、外轴承罩及激振器的输送方式,存在行车被占用、频繁更换行车的吊具及安全隐患等问题。故目前现有技术通常采用自动输送装置输送,能够有效提升输送效率,降低安全隐患。
其中,现有技术中的自动输送装置,尤其是带转向的自动输送装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在两个直线输送机构之间设置转盘,另一类是通过辊轮机构和传送带机构配合实现转向输送,但这两种带转向的自动输送装置均不适用于输送内轴承罩、外轴承罩及激振器等大型结构,在输送的过程中,存在内轴承罩、外轴承罩及激振器等大型结构掉落、被卡住甚至造成输送装置失效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自动输送装置,以解决现有中带转向的自动输送装置均不适用于输送内轴承罩、外轴承罩及激振器等大型结构,在输送的过程中,存在内轴承罩、外轴承罩及激振器等大型结构掉落、被卡住甚至造成输送装置失效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自动输送装置,其包括转向段输送装置,所述转向段输送装置包括:
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所述第一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一台架的第一辊轮,所述第二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台架的第二辊轮,多个所述第一辊轮与多个所述第二辊轮呈鱼骨形分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同步同向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且能同时带动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同步同向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转向辊组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中的一个上的工件能被输送至另一个上。
作为上述自动输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换向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中的一个传动连接,且与所述换向器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所述换向器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中的另一个传动连接。
作为上述自动输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传动链、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轴的第一链轮,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辊轮的第二链轮,其一所述第二链轮还与所述换向器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链与所述第一链轮和多个所述第二链轮均啮合。
作为上述自动输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传动链、传动连接于所述换向器的输出轴的第三链轮,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辊轮的第四链轮,所述第二传动链与所述第三链轮和多个所述第四链轮均啮合。
作为上述自动输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台架还设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上方,所述导向件用于引导所述第一转向辊组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中的一个上的工件能被输送至另一个上。
作为上述自动输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辊轮的外周面包裹有弹性垫层;所述第二辊轮的外周面包裹有弹性垫层。
作为上述自动输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台架上至少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相邻的侧壁设有第一弹性防护板。
作为上述自动输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自动输送装置还包括输入段输送装置和输出段输送装置,所述输入段输送装置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中的一个同向且间隔分布,所述输出段输送装置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中的另一个同向且间隔分布。
作为上述自动输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输入段输送装置包括第二台架,所述第二台架上靠近所述第一台架的一端设有第一光电传感器。
作为上述自动输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输出段输送装置包括第三台架,所述第一台架上靠近所述第三台架的一端设有第二光电传感器,且沿所述输出段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所述第三台架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三光电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自动输送装置,该自动输送装置包括转向段输送装置,转向段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转向辊组、第二转向辊组和驱动组件。第一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一台架的第一辊轮,第二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一台架的第二辊轮,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辊轮与多个第二辊轮呈鱼骨形分布,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以工件依次流经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为例,当驱动组件带动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同步绕自身中心轴线同向转动,且同时带动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同步绕自身中心轴线同向转动时,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带动工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当工件被移动至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的交界处时,工件分布于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上,此时,第一辊轮和第二辊轮配合输送工件,使得工件被快速平稳的移动至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上,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再带动工件继续沿第二方向移动。
从而,该自动输送装置能实现转向输送,且转向输送的过程快速平稳,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工件在输送过程中掉落、被卡住甚至造成输送装置失效的问题;其次,该自动输送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的转向段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的转向段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的输入段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的输出段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的输出段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转向段输送装置;11、第一辊轮;12、第二辊轮;13、第一台架;131、导向件;1311、导向面;132、第一护套;133、第二护套;134、第一弹性防护板;135、第二光电传感器;14、驱动组件;141、第一驱动件;142、换向器;143、第一传动链;144、第一链轮;145、第二链轮;146、第二传动链;
2、输入段输送装置;21、第二台架;211、第一光电传感器;212、第二弹性防护板;22、第二驱动件;23、输入辊轮;
3、输出段输送装置;31、第三台架;311、第三光电传感器;312、第三弹性防护板;32、第三驱动件;33、输出辊轮;34、第四传动链;35、第七链轮;36、第八链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自动输送装置,如图1-3所示,该自动输送装置包括转向段输送装置1,转向段输送装置1包括第一转向辊组、第二转向辊组和驱动组件14,第一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一台架13的第一辊轮11,第二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一台架13的第二辊轮12,多个第一辊轮11与多个第二辊轮12呈鱼骨形分布,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驱动组件14被配置为能够带动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同步绕自身中心轴线同向转动,且能同时带动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同步绕自身中心轴线同向转动,以使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中的一个上的工件能被输送至另一个上。
该自动输送装置,如图1-3所示,第一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一台架13的第一辊轮11,第二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一台架13的第二辊轮12,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辊轮11与多个第二辊轮12呈鱼骨形分布,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以工件依次流经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为例,当驱动组件14带动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同步绕自身中心轴线同向转动,且同时带动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同步绕自身中心轴线同向转动时,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带动工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当工件被移动至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的交界处时,工件分布于第一辊轮11和第二辊轮12上,此时,第一辊轮11和第二辊轮12配合输送工件,使得工件被快速平稳的移动至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上,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再带动工件继续沿第二方向移动。
从而,该自动输送装置能实现转向输送,且转向输送的过程快速平稳,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工件在输送过程中掉落、被卡住甚至造成输送装置失效的问题;其次,该自动输送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纵。
可以理解的是,若工件依次流经第二转向辊组和第一转向辊组,驱动组件14带动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同步同向转动,且同时带动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同步同向转动时,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带动工件沿第二方向移动,当工件被移动至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的交界处时,工件分布于第一辊轮11和第二辊轮12上,此时,第一辊轮11和第二辊轮12配合输送工件,使得工件被快速平稳的移动至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上,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再带动工件继续沿第一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工件指的内轴承罩、外轴承罩及激振器等结构。
优选地,如图1-3所示,沿第一台架13的高度方向,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均分布于同一高度位置,第一台架13的高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如此设置,能够提升转向段输送装置1的输送平稳性。
其中,如图3所示,驱动组件14包括第一驱动件141和换向器142,第一驱动件141的输出轴与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中的一个传动连接,且与换向器142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换向器142的输出轴与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中的另一个传动连接。如此设置,以实现通过驱动组件14同步带动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驱动组件14还包括第一传动链143、传动连接于第一驱动件141的输出轴的第一链轮144,以及传动连接于第一辊轮11的第二链轮145,其一第二链轮145还与换向器142的输入轴传动连接,第一传动链143与第一链轮144和多个第二链轮145均啮合。第一驱动件141带动第一链轮144与第一传动链143啮合,从而带动第一传动链143与多个第二链轮145同步啮合,从而带动多个第二链轮145绕自身中心轴线同步同向转动,带动多个第一辊轮11绕自身中心轴线同步同向转动,且带动换向器142运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链轮145固定连接于第一辊轮11沿轴向的一端,第二链轮145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辊轮11的中心轴线共线。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驱动件141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通过减速器与第一链轮144传动连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驱动组件14还包括第二传动链146、传动连接于换向器142的输出轴的第三链轮,以及传动连接于第二辊轮12的第四链轮,第二传动链146与第三链轮和多个第四链轮均啮合。当换向器142运行时,带动连接于换向器142的输出轴的第三链轮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第三链轮与第二传动链146啮合,从而带动第二传动链146与多个第四链轮同步啮合,从而带动多个第四链轮绕自身中心轴线同步同向转动,带动多个第二辊轮12绕自身中心轴线同步同向转动。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链轮固定连接于第二辊轮12沿轴向的一端,第四链轮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辊轮12的中心轴线共线。
其中,如图1-3所示,第一台架13还设有导向件131,导向件131间隔分布于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的上方,导向件131用于引导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中的一个上的工件能被输送至另一个上。在本实施例中,以工件依次流经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为例,当第一转向辊组将工件沿第一方向输送至靠近第二转向辊组的一端的端部区域时,由于工件与第二转向辊组的接触面积较小,导致工件存在停滞于第一转向辊组上靠近第二转向辊组的一端的端部区域的问题,故通过在第一台架13上设置导向件131,能够避免工件停滞于第一转向辊组上靠近第二转向辊组的一端的端部区域,从而进一步提升转向段输送装置1的使用性能和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当工件依次流经第二转向辊组和第一转向辊组时,导向件131的效果同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台架13设有呈直角分布的第一护套132和第二护套133,第一护套132位于第一转向辊组的上方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护套133位于第二转向辊组的上方且沿第二方向延伸,导向件131连接于第一护套132和第二护套133,且位于第一护套132和第二护套133的拐角处。第一护套132和第二护套133能够避免工件由第一转向辊组或第二转向辊组上掉落;其次,第一护套132、第二护套133和导向件131配合,能够提升对工件的引导效果。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向件131上用于引导工件的导向面1311为弧形面。
优选地,如图1-3所示,第一台架13上至少与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相邻的侧壁设有第一弹性防护板134。具体地,第一弹性防护板134设置于第一护套132和第二护套133上。能够避免工件与第一护套132和/或第二护套133磕碰造成的损伤或被划伤。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防护板134为聚氨酯防护板。可以理解的是,也可采用橡胶等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制作第一弹性防护板134。
优选地,第一辊轮11的外周面包裹有弹性垫层;第二辊轮12的外周面包裹有弹性垫层。能够避免工件与第一辊轮11和/或第二辊轮12磕碰造成的损伤,也能够避免工件被划伤。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辊轮11为包胶辊轮。可以理解的是,也可采用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制作弹性垫层。
其中,如图1和图4-6所示,自动输送装置还包括输入段输送装置2和输出段输送装置3,输入段输送装置2与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中的一个同向且间隔分布,输出段输送装置3与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中的另一个同向且间隔分布。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以输入段输送装置2与第一转向辊组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输出段输送装置3与第二转向辊组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可以理解的是,工件依次流经输入段输送装置2、转向段输送装置1的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以及输出段输送装置3,实现转向输送。作为一种替换方案,输入段输送装置2与第二转向辊组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输出段输送装置3与第一转向辊组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
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输入段输送装置2包括第二台架21,第二台架21上靠近第一台架13的一端设有第一光电传感器211。具体地,该自动输送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光电传感器211和第一驱动件141均电连接。当工件被输送至第二台架21上靠近第一台架13的一端,控制器依据第一光电传感器211反馈的电信号控制第一驱动件141运行,使得第一驱动件141带动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同步转动。
具体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输出段输送装置3包括第三台架31,第一台架13上靠近第三台架31的一端设有第二光电传感器135,且输出段输送装置3的输送方向,第三台架31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三光电传感器311。具体地,控制器还与第二光电传感器135和多个第三光电传感器311均电连接。当工件被输送至第一台架13上靠近第三台架31的一端时,控制器依据第二光电传感器135反馈的电信号控制输出段输送装置3运行;当工件位于输出段输送装置3上时,控制器依据多个第三光电传感器311反馈的电信号控制输出段输送装置3运行或停止,使得输出段输送装置3上的工件能停留至预期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输出段输送装置3的输送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
其中,如图1和图4所示,输入段输送装置2还包括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二驱动件22,以及输入辊组,输入辊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二台架21的输入辊轮23,第二驱动件22与多个输入辊轮23均传动连接,且能带动多个输入辊轮23同步同向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以实现能够将工件输送至转向段输送装置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输入辊轮23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
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输入段输送装置2还包括第三传动链、传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轴的第五链轮,以及传动连接于输入辊轮23的第六链轮,第三传动链与第五链轮和多个第六链轮均啮合。具体地,第二驱动件22通过减速器与第五链轮传动连接。第二驱动件22带动第五链轮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时,带动第三传动链同步与多个第六链轮均啮合,从而带动多个输入辊轮23同步绕自身中心轴线同向转动。
优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台架21上至少与输入辊组相邻的侧壁设有第二弹性防护板212。能够避免工件磕碰造成的损伤或被划伤。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防护板212为聚氨酯防护板。可以理解的是,也可采用橡胶等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制作第二弹性防护板212。
优选地,输入辊轮23的外周面包裹有弹性垫层。能够避免工件与输入辊轮23磕碰造成的损伤或被划伤。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输入辊轮23为包胶辊轮。
其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输出段输送装置3包括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三驱动件32,以及输出辊组,输出辊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三台架31的输出辊轮33,第三驱动件32与多个输出辊轮33均传动连接,且能带动多个输出辊轮33同步同向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以实现能够将工件输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输出辊轮33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
具体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输出段输送装置3还包括第四传动链34、传动连接于第三驱动件32的输出轴的第七链轮35,以及传动连接于输出辊轮33的第八链轮36,第四传动链34与第七链轮35和多个第八链轮36均啮合。具体地,第三驱动件32通过减速器与第七链轮35传动连接。第三驱动件32带动第七链轮35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时,带动第四传动链34与多个第八链轮36均啮合,从而带动多个输出辊轮33同步绕自身中心轴线同向转动。
优选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第三台架31上至少与输出辊组相邻的侧壁设有第三弹性防护板312。能够避免工件磕碰造成的损伤或被划伤。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防护板312为聚氨酯防护板。可以理解的是,也可采用橡胶等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制作第三弹性防护板312。
优选地,输出辊轮33的外周面包裹有弹性垫层。能够避免工件与输出辊轮33磕碰造成的损伤或被划伤。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输出辊轮33为包胶辊轮。
优选地,如图1所示,沿第一台架13的高度方向,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输入辊组的多个输入辊轮23以及输出辊组的多个输出辊轮33均分布于同一高度位置。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该自动输送装置的输送平稳性。
其中,本实施例中,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如图1-6所示,该自动输送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件22带动输入辊组的多个输入辊轮23转动,将工件放置于输入段输送装置2的输入辊轮23上,输入段输送装置2带动工件向转向段输送装置1移动,当工件移动到第二台架21上靠近第一台架13的一端,控制器依据第一光电传感器211反馈的电信号控制第一驱动件141运行,使得第一驱动件141带动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均转动;当工件被输送至第一台架13上靠近第三台架31的一端时,控制器依据第二光电传感器135反馈的电信号控制第三驱动件32运行,使得第三驱动件32带动输出辊组的多个输出辊轮33同步转动;当工件位于输出辊轮33上时,控制器依据多个第三光电传感器311反馈的电信号控制第三驱动件32运行或停止,使得输出段输送装置3上的工件能停留至预期位置。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段输送装置(1),所述转向段输送装置(1)包括:
第一转向辊组和第二转向辊组,所述第一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第一台架(13)的第一辊轮(11),所述第二转向辊组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台架(13)的第二辊轮(12),多个所述第一辊轮(11)与多个所述第二辊轮(12)呈鱼骨形分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驱动组件(14),所述驱动组件(14)被配置为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同步同向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且能同时带动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同步同向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转向辊组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中的一个上的工件能被输送至另一个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14)包括第一驱动件(141)和换向器(142),所述第一驱动件(141)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中的一个传动连接,且与所述换向器(142)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所述换向器(142)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中的另一个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14)还包括第一传动链(143)、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141)的输出轴的第一链轮(144),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辊轮(11)的第二链轮(145),其一所述第二链轮(145)还与所述换向器(142)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链(143)与所述第一链轮(144)和多个所述第二链轮(145)均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14)还包括第二传动链(146)、传动连接于所述换向器(142)的输出轴的第三链轮,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辊轮(12)的第四链轮,所述第二传动链(146)与所述第三链轮和多个所述第四链轮均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架(13)还设有导向件(131),所述导向件(131)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上方,所述导向件(131)用于引导所述第一转向辊组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中的一个上的工件能被输送至另一个上。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轮(11)的外周面包裹有弹性垫层;所述第二辊轮(12)的外周面包裹有弹性垫层。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架(13)上至少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相邻的侧壁设有第一弹性防护板(134)。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输送装置还包括输入段输送装置(2)和输出段输送装置(3),所述输入段输送装置(2)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中的一个同向且间隔分布,所述输出段输送装置(3)与所述第一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一辊轮(11)和所述第二转向辊组的多个第二辊轮(12)中的另一个同向且间隔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段输送装置(2)包括第二台架(21),所述第二台架(21)上靠近所述第一台架(13)的一端设有第一光电传感器(21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段输送装置(3)包括第三台架(31),所述第一台架(13)上靠近所述第三台架(31)的一端设有第二光电传感器(135),且沿所述输出段输送装置(3)的输送方向,所述第三台架(31)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三光电传感器(311)。
CN202322571846.8U 2023-09-21 2023-09-21 自动输送装置 Active CN220844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71846.8U CN220844019U (zh) 2023-09-21 2023-09-21 自动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71846.8U CN220844019U (zh) 2023-09-21 2023-09-21 自动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44019U true CN220844019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76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71846.8U Active CN220844019U (zh) 2023-09-21 2023-09-21 自动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440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37822U (zh) 瓷砖生产用转送机构
KR20090027448A (ko) 차량용 대차 이송 시스템
JP3185447U (ja) コンベヤ装置
JP7284827B2 (ja) トラバーサ、ベースユニット及び移動ユニット
CN209905654U (zh) 一种床垫输送流水线
CN210709140U (zh) 一种辊道式输送机顶升装置
CN217200365U (zh) 搬运设备和搬运系统
CN217200362U (zh) 搬运设备和搬运系统
CN217200361U (zh) 行走装置、搬运设备和搬运系统
CN220844019U (zh) 自动输送装置
CN217200363U (zh) 行走装置、搬运设备和搬运系统
CN106365430A (zh) 玻璃片磨边与钢化连线传送台
CN112744566A (zh) 一种辊道输送机带链条翻转机构
CN209814914U (zh) 滚床及输送系统
CN210557730U (zh) 一种横移旋转输送装置
KR102472545B1 (ko) 배터리 활성화 공정용 컨베이어 시스템
CN215709201U (zh) 一种具有导向功能的家具加工输料装置
CN113560190A (zh) 立库分拣装置
CN114273271A (zh) 一种运输托盘自动回收装置
CN113233081A (zh) 固定台车和仓储系统
CN209367336U (zh) 转向传送装置以及用于玻璃的清洗与检查系统
CN110733871A (zh) 物料传送设备
CN220925263U (zh) 摆渡装置
CN214651061U (zh) 一种具有移动段的输送装置
CN215430263U (zh) 立库分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