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43153U - 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43153U
CN220743153U CN202322345723.2U CN202322345723U CN220743153U CN 220743153 U CN220743153 U CN 220743153U CN 202322345723 U CN202322345723 U CN 202322345723U CN 220743153 U CN220743153 U CN 2207431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cross
web
cross beam
wing
wall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4572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豹
聂冬琦
杨烨
刘扬
闫卓
王健宇
毛爱华
孙瑜
王继瑶
周立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4572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431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431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431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其中,后横梁为铝合金的一体成型件,相比传统的铸铁结构,能够在满足后横梁的结构强度的要求下,使得后横梁的壁厚更薄,以去除冗余重量,降低后横梁的重量。梁腹板、第一梁翼板和第二梁翼板均是厚度为D的等厚板,第一连接壁段为不等厚圆角结构,第二连接壁段为不等厚结构,第一连接壁段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4,第二连接壁段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1/8,通过优化后横梁各个区域的壁厚之间的关系,加强后横梁的薄弱部分的壁厚,在实现后横梁轻量化的同时提高了后横梁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架包括横梁和纵梁,横梁用于保证车架的扭转刚度,承受纵向载荷;纵梁从车前一直延伸至车尾,是整个车身的中流砥柱,一方面起到支承车身的作用,另一方面用于在车辆发生纵向碰撞时分散撞击能量和抵御车身变形。
现有技术中多数横梁为壁厚均一的结构,如此设计,虽然能够满足横梁对承载需求,但毫无疑问具有重量大的缺陷,无法满足整车轻量化、低成本的开发需求。
因此,亟需一种后横梁,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能够优化车辆横梁各个部分之间的壁厚关系,降低后横梁的重量及加工成本。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为铝合金的一体成型件,所述后横梁包括梁腹板、第一梁翼板和第二梁翼板,所述第一梁翼板和所述第二梁翼板位于所述梁腹板宽度方向的两端,且位于所述梁腹板的同一侧形成C形结构的后横梁;
所述梁腹板宽度方向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壁段与所述第一梁翼板相连,所述梁腹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壁段与所述第二梁翼板相连;
所述梁腹板、所述第一梁翼板和所述第二梁翼板均是厚度为D的等厚板,所述第一连接壁段为不等厚圆角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壁段为不等厚结构,所述第一连接壁段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4,所述第二连接壁段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1/8。
作为上述后横梁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壁段具有连接所述第一梁翼板的第一端,及连接所述梁腹板的第二端;
由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壁段的厚度先增大再减小。
作为上述后横梁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壁段具有连接所述第二梁翼板的端部一,及连接所述梁腹板的端部二;
由所述端部一至所述端部二的方向,所述第二连接壁段的厚度先增大再减小。
作为上述后横梁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壁段包括面朝所述第一连接壁段的第一壁面,所述第二梁翼板具有面朝所述第一梁翼板的翼侧面一,所述梁腹板具有形成所述C形结构内壁的腹板内壁面;
所述第一壁面包括依次平滑相连的弧形面一、斜面和弧形面二,所述弧形面一与所述翼侧面一平滑相接,所述弧形面二与所述腹板内壁面平滑相接;
所述斜面与所述翼侧面一、所述腹板内壁面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
作为上述后横梁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壁段还包括背对所述第一壁面的第二壁面,所述第二梁翼板具有背对所述第一梁翼板的翼侧面二,所述梁腹板具有形成C形结构外壁的腹板外壁面,所述翼侧面二通过第二壁面与所述腹板外壁面平滑相连,所述第二壁面为弧形面。
作为上述后横梁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梁翼板与所述梁腹板之间呈钝角布置。
作为上述后横梁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梁翼板与所述梁腹板垂直布置。
作为上述后横梁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横梁为关于预设平面对称的结构,所述预设平面垂直于后横梁的宽度方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架,包括两个车架纵梁,及如上任一方案所述的后横梁,两个所述车架纵梁沿所述后横梁的长度方向正对且间隔布置,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车架纵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架。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横梁为铝合金的一体成型件,相比传统的铸铁结构,能够在满足后横梁的结构强度的要求下,使得后横梁的壁厚更薄,以去除冗余重量,降低后横梁的重量。梁腹板、第一梁翼板和第二梁翼板均是厚度为D的等厚板,第一连接壁段为不等厚圆角结构,第二连接壁段为不等厚结构,第一连接壁段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4,第二连接壁段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1/8,通过优化后横梁各个区域的壁厚之间的关系,加强后横梁的薄弱部分的壁厚,在实现后横梁轻量化的同时提高了后横梁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架及车辆,车架包括后横梁,后横梁为铝合金的一体成型件,相比传统的铸铁结构,能够在满足后横梁的结构强度的要求下,使得后横梁的壁厚更薄,以去除冗余重量,降低后横梁的重量。通过优化后横梁各个区域的壁厚之间的关系,加强后横梁的薄弱部分的壁厚,在实现后横梁轻量化的同时提高了后横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横梁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横梁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梁腹板;11、腹板内壁面;12、腹板外壁面;
2、第一梁翼板;21、翼壁面一;22、翼壁面二;23、第一耳板;
3、第二梁翼板;31、翼侧面一;32、翼侧面二;33、第二耳板;
4、第一连接壁段;41、弧形面三;42、弧形面四;
5、第二连接壁段;51、第一壁面;511、弧形面一;512、斜面;513、弧形面二;52、第二壁面;
10、后横梁;20、车架纵梁;
100、预设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横梁10,后横梁10为铝合金的一体成型件,后横梁10包括梁腹板1、第一梁翼板2和第二梁翼板3,第一梁翼板2和第二梁翼板3位于梁腹板1宽度方向的两端,且位于梁腹板1的同一侧形成C形结构的后横梁10;梁腹板1宽度方向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壁段4与第一梁翼板2相连,梁腹板1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壁段5与第二梁翼板3相连;梁腹板1、第一梁翼板2和第二梁翼板3均是厚度为D的等厚板,第一连接壁段4为不等厚圆角结构,第二连接壁段5为不等厚结构,第一连接壁段4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4,第二连接壁段5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1/8。
后横梁10为铝合金的一体成型件,相比传统的铸铁结构,能够在满足后横梁10的结构强度的要求下,使得后横梁10的壁厚更薄,以去除冗余重量,降低后横梁10的重量。梁腹板1、第一梁翼板2和第二梁翼板3均是厚度为D的等厚板,第一连接壁段4为不等厚圆角结构,第二连接壁段5为不等厚结构,第一连接壁段4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4,第二连接壁段5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1/8,通过优化后横梁10各个区域的壁厚之间的关系,加强后横梁10的薄弱部分的壁厚,在实现后横梁10轻量化的同时提高了后横梁1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壁段5具有连接第二梁翼板3的端部一,及连接梁腹板1的端部二;由端部一至端部二的方向,第二连接壁段5的厚度先增大再减小。
具体地,第二连接壁段5包括面朝第一连接壁段4的第一壁面51,第二梁翼板3具有面朝第一梁翼板2的翼侧面一31,梁腹板1具有形成C形结构内壁的腹板内壁面11;第一壁面51包括依次平滑相连的弧形面一511、斜面512和弧形面二513,弧形面一511与翼侧面一31平滑相接,弧形面二513与腹板内壁面11平滑相接;斜面512与翼侧面一31、腹板内壁面11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第二连接壁段5还包括背对第一壁面51的第二壁面52,第二梁翼板3具有背对第一梁翼板2的翼侧面二32,梁腹板1具有形成C形结构外壁的腹板外壁面12,翼侧面二32通过第二壁面52与腹板外壁面12平滑相连,第二壁面52为弧形面。
通过由弧形面一511、斜面512和弧形面二513依次平滑相连的第一壁面51,弧形面一511与翼侧面一31平滑相接,弧形面二513与腹板内壁面11平滑相接,将翼侧面二32通过弧形的第二壁面52与腹板外壁面12平滑相连,实现对第二连接壁段5壁厚的加厚处理,使第二梁翼板3通过第二连接壁段5与梁腹板1平滑相连,增大第二梁翼板3和梁腹板1连接位置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壁段4具有连接第一梁翼板2的第一端,及连接梁腹板1的第二端;由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第一连接壁段4的厚度先增大再减小。通过加大第一连接壁段4的壁厚,并使第一梁翼板2通过第一连接壁段4与梁腹板1平滑相连,增大第一梁翼板2和梁腹板1连接位置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第一梁翼板2具有沿其厚度方向相对布置的翼壁面一21和翼壁面二22,其中,翼壁面一21面朝第二梁翼板3,翼壁面一21通过弧形面三41和腹板内壁面11平滑相连,翼壁面二22通过弧形面四42和腹板外壁面12平滑相连。
进一步地,第一梁翼板2与梁腹板1之间呈钝角布置,第二梁翼板3与梁腹板1垂直布置。如此设置,以满足车架的安装需求。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架,包括两个车架纵梁20,及如上的后横梁10,两个车架纵梁20沿后横梁10的长度方向正对且间隔布置,后横梁1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车架纵梁20。
该车架包括后横梁10,后横梁10为铝合金的一体成型件,相比传统的铸铁结构,能够在满足后横梁10的结构强度的要求下,使得后横梁10的壁厚更薄,以去除冗余重量,降低后横梁10的重量。通过优化后横梁10各个区域的壁厚之间的关系,加强后横梁10的薄弱部分的壁厚,在实现后横梁10轻量化的同时提高了后横梁10的可靠性。
具体地,第一梁翼板2上开设有第一U形槽,以在第一梁翼板2长度方向的两端各形成一个第一耳板23,第一耳板23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用于穿设紧固件;第二梁翼板3上开设有第二U形槽,以在第二梁翼板3长度方向的两端各形成一个第二耳板33,第二耳板33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用于穿设紧固件。
两个车架纵梁20均为C形结构,两个车架纵梁20的开口相对布置,两个第一耳板23分别通过多个紧固件连接于两个C形结构的上侧壁,两个第二耳板33分别通过多个紧固件连接于两个C形结构的下侧壁。
可选地,梁腹板1和第一梁翼板2上均设有多个第三安装孔,用于与底盘上的其他结构相连。至于第三安装孔的具体布置,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再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后横梁10为关于预设平面100对称的结构,预设平面100垂直于后横梁10的宽度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对称布置,指的是后横梁10的尺寸和结构,但不包括第三安装孔的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架。该车辆与上述车架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重复赘叙。
此外,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10)为铝合金的一体成型件,所述后横梁(10)包括梁腹板(1)、第一梁翼板(2)和第二梁翼板(3),所述第一梁翼板(2)和所述第二梁翼板(3)位于所述梁腹板(1)宽度方向的两端,且位于所述梁腹板(1)的同一侧形成C形结构的后横梁(10);
所述梁腹板(1)宽度方向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壁段(4)与所述第一梁翼板(2)相连,所述梁腹板(1)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壁段(5)与所述第二梁翼板(3)相连;
所述梁腹板(1)、所述第一梁翼板(2)和所述第二梁翼板(3)均是厚度为D的等厚板,所述第一连接壁段(4)为不等厚圆角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壁段(5)为不等厚结构,所述第一连接壁段(4)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4,所述第二连接壁段(5)的壁厚与D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壁段(4)具有连接所述第一梁翼板(2)的第一端,及连接所述梁腹板(1)的第二端;
由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壁段(4)的厚度先增大再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壁段(5)具有连接所述第二梁翼板(3)的端部一,及连接所述梁腹板(1)的端部二;
由所述端部一至所述端部二的方向,所述第二连接壁段(5)的厚度先增大再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壁段(5)包括面朝所述第一连接壁段(4)的第一壁面(51),所述第二梁翼板(3)具有面朝所述第一梁翼板(2)的翼侧面一(31),所述梁腹板(1)具有形成所述C形结构内壁的腹板内壁面(11);
所述第一壁面(51)包括依次平滑相连的弧形面一(511)、斜面(512)和弧形面二(513),所述弧形面一(511)与所述翼侧面一(31)平滑相接,所述弧形面二(513)与所述腹板内壁面(11)平滑相接;
所述斜面(512)与所述翼侧面一(31)、所述腹板内壁面(11)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壁段(5)还包括背对所述第一壁面(51)的第二壁面(52),所述第二梁翼板(3)具有背对所述第一梁翼板(2)的翼侧面二(32),所述梁腹板(1)具有形成C形结构外壁的腹板外壁面(12),所述翼侧面二(32)通过第二壁面(52)与所述腹板外壁面(12)平滑相连,所述第二壁面(52)为弧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翼板(2)与所述梁腹板(1)之间呈钝角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梁翼板(3)与所述梁腹板(1)垂直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10)为关于预设平面(100)对称的结构,所述预设平面(100)垂直于后横梁(10)的宽度方向。
9.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车架纵梁(20),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后横梁(10),两个所述车架纵梁(20)沿所述后横梁(10)的长度方向正对且间隔布置,所述后横梁(1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车架纵梁(20)。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架。
CN202322345723.2U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 Active CN2207431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5723.2U CN220743153U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5723.2U CN220743153U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43153U true CN220743153U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54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45723.2U Active CN220743153U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431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67957A (zh) 车架
CN220743153U (zh) 一种后横梁、车架及车辆
CN212267638U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CN218703539U (zh) 门槛梁总成及汽车
CN216886901U (zh) 一种碰撞横梁安装板与纵梁连接结构和车辆
CN111361592B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车体和端底架
CN110588785A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CN220743152U (zh) 一种车架横梁、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6185470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长途客车用车架总成
CN218986762U (zh) 一种商用车尾梁总成
CN221114077U (zh) 一种连杆安装支架以及副车架总成
CN215553189U (zh) 一种底架边梁、车体底架及其轨道车辆
CN205345077U (zh) 汽车及其前地板总成
CN217227735U (zh) 货箱连接件及货车
CN220374349U (zh) 前座椅的后横梁结构及车辆
CN216002588U (zh) 一种智轨电车车体的底架结构
CN220430290U (zh) 车架纵梁及自卸车车架
CN212074219U (zh) 一种机舱边梁侧加强板
CN215322276U (zh) 上车踏板总成及车辆
CN215042242U (zh) 后排座椅连接结构、后排座椅连接总成及车辆
CN217864394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9056384U (zh) 一种载货车用前横梁总成
CN219007936U (zh) 一种商用车过渡区横梁总成
CN220842274U (zh) 前横梁总成和车辆
CN211995586U (zh) 车体底架横梁、车体底架以及轨道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