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16967U - 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16967U
CN220616967U CN202322258121.3U CN202322258121U CN220616967U CN 220616967 U CN220616967 U CN 220616967U CN 202322258121 U CN202322258121 U CN 202322258121U CN 220616967 U CN220616967 U CN 220616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hub bearing
hub
slide rail
lifting sl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5812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冠
李崇桂
杨静秋
曾祥智
蔡丽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Shengshi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5812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16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16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16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包括:升降滑轨,固定于运车箱侧板内表面;轮毂承重件,所述轮毂承重件长度方向的端部嵌入所述升降滑轨,且可沿所述升降滑轨上下滑动;所述升降滑轨设有限位结构,用于固定所述轮毂承重件。本实施例中的轮毂承重件可以为车辆提供更强的承载力,避免运输过程中承重能力不足导致车辆跌落的情况;且轮毂承重件的端部嵌入升降滑轨,升降滑轨可对轮毂承重件限位,避免升降时轮毂承重件在水平方向晃动,保证升降过程中车辆的平稳;限位结构能够固定轮毂承重件,防止轮毂承重件和车辆下落,提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集装箱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的远途运输多采用运车箱运载。装车时,操作车辆驶入运车箱,使车辆的轮胎分别落在对应的支撑板上,将车轮与支撑板固定到一起后利用起吊设备将支撑板及车辆吊起运输。
由于车辆自身重量较大,当支撑板带动车辆升降时容易晃动,车辆不平稳,并且支撑板很容易被压弯断裂导致车辆跌落;此外,支撑板在运车箱内占用运车箱的内部空间,除了运车以外难以运输其他的货物,功能过于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以上提出的至少部分问题,提供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
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包括:
升降滑轨,固定于运车箱侧板内表面;
轮毂承重件,所述轮毂承重件长度方向的端部嵌入所述升降滑轨,且可沿所述升降滑轨上下滑动;
所述升降滑轨设有限位结构,用于固定所述轮毂承重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滑轨包括两根并排的第一导轨,两根所述第一导轨彼此靠近的一侧表面与所述运车箱侧板内表面围设形成内滑槽;所述轮毂承重件的端部嵌入所述内滑槽且可沿所述内滑槽滑移。
本实施例中,设计的两根并排的第一导轨可从两侧限位轮毂承重件,避免轮毂承重件在上下滑动过程中从轨道中脱出,防止偏移预设轨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滑轨还包括第二导轨;
所述第二导轨设置在两根所述第一导轨之间,将所述内滑槽分割为第一子槽及第二子槽;
所述轮毂承重件的端部嵌合在所述第一子槽及所述第二子槽内滑移。
本实施例通过加设第二导轨,将所述内滑槽分割为第一子槽及第二子槽,两个子槽可对轮毂承重件进行更精确地限位,保证轮毂承重件可始终沿预设轨迹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毂承重件由两根并排间隔设置的承重管组成;
两根所述承重管分别在所述第一子槽及所述第二子槽内滑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滑轨上横向贯穿的通孔与限位杆;
所述限位杆穿设于所述通孔;
所述轮毂承重件架设于所述限位杆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一端连接所述限位杆,另一端连接并抵持于所述轮毂承重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吊环螺栓;
所述轮毂承重件设有通孔;
所述吊环螺栓从上方穿过所述轮毂承重件的通孔,并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车箱侧板设有对应于所述升降滑轨的第一凹槽,所述升降滑轨容置并铺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车箱侧板设有对应于所述轮毂承重件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深大于轮毂承重件的断面尺寸,用于配合容纳拆卸后的轮毂承重件;并且,所述第二凹槽的下部槽口覆盖设有挡板,用于限制所述轮毂承重件从第二凹槽脱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的顶端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在竖直方向延伸,且一端与第二凹槽的顶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轮毂承重件的上端面相抵。
上述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轮毂承重件可以为车辆提供更强的承载力,避免运输过程中承重能力不足导致车辆跌落的情况;且轮毂承重件的端部嵌入升降滑轨,升降滑轨可对轮毂承重件限位,避免升降时轮毂承重件在水平方向晃动,保证升降过程中车辆的平稳;限位结构能够固定轮毂承重件,防止轮毂承重件和车辆下落,提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轮毂承重件承载轮毂支撑板和车辆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立体视图;
图3为图1的底视图;
图4为图3中轮毂承重件和轮毂支撑板的俯视放大图;
图5为图1中的轮毂承重件与上部弯曲的升降滑轨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轮毂承重件收纳于运车箱侧板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为图7中C处的放大图;
图10为图9的分解视图;
图11为图9的主视图;
图12为图11的下部放大图;
图中,
1、运车箱;1-1、侧板;1-2、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3a、挡板;1-3b、缺口;1-3c、限位体;1-3d、连接板;1-3e、连接绳;1-3f、弹簧;1-4、门板;
2、车辆;2-1、前轮;2-2、后轮;
100、轮毂承重件;101、轮毂支撑板;
200、升降滑轨;210、第一导轨;220、第二导轨;231、限位杆;231a、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各种实施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各种特定的细节以助于该理解,但这些细节应当被视为仅是示范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应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例作出变化和改进。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起见,可能省略对熟知的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提供对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的下列描述,仅是为了解释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申请。
贯穿本申请文件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词语“包括”和“包含”以及词语的变型,例如“包括有”和“包括”意味着“包含但不限于”,而不意在(且不会)排除其他部件、整体或步骤。结合本申请的特定的方面、实施例或示例所描述的特征、整体或特性将被理解为可应用于本文所描述的任意其他方面、实施例或示例,除非与其不兼容。
应当理解的是,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包含复数的指代,除非上下文明确地另有其他规定。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表述“包含”和/或“可以包含”意在表示相对应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而非意在限制一个或多个功能、操作和/或元件的存在。此外,在本申请中,术语“包含”和/或“具有”意在表示申请文件中公开的特性、数量、操作、元件和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因此,术语“包含”和/或“具有”应当被理解为,存在一个或多个其他特性、数量、操作、元件和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额外的可能性。
在本申请中,表述“或”包含一起列举的词语的任意或所有的组合。例如,“A或B”可以包含A或者B,或可以包含A和B两者。
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或“耦合”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耦合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文中提到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应理解的是,术语(比如常用词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和本说明书的上下文中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在本文中明确地这样限定。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6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包括:
升降滑轨200,固定于运车箱侧板1-1内表面;
轮毂承重件100,所述轮毂承重件100长度方向的端部嵌入所述升降滑轨200,且可沿所述升降滑轨200上下滑动;
所述升降滑轨200设有限位结构,用于固定所述轮毂承重件100。
提升车辆时,操作车辆2驶入运车箱1,车辆2的轮胎滚动至轮毂承重件100对应支承的轮毂支撑板101上,将车轮与轮毂支撑板101固定到一起后利用起吊设备将轮毂支撑板101及车辆2沿升降滑轨200吊起。
本实施例中的轮毂承重件100从下方承载车辆,为轮毂支撑板101及车辆2提供更强的承载力,避免运输过程中轮毂支撑板101弯折断裂导致车辆2跌落的情况;且轮毂承重件100的端部嵌入所述升降滑轨200,升降滑轨200可对轮毂承重件100限位,避免升降时轮毂承重件100在水平方向晃动,保证升降过程中车辆2的平稳;限位结构能够固定轮毂承重件100,防止轮毂承重件100、轮毂支撑板101和表面的车辆2下落,提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滑轨200包括两根并排的第一导轨210,两根所述第一导轨210彼此靠近的一侧表面与运车箱侧板1-1的内表面围设形成内滑槽;所述轮毂承重件100的端部嵌入所述内滑槽且可沿所述内滑槽滑移。
本实施例中,设计的两根并排的第一导轨210可从两侧限位轮毂承重件100,避免轮毂承重件100在上下滑动过程中从轨道中脱出,防止偏移预设轨迹。
参考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滑轨还包括第二导轨220;
所述第二导轨220设置在两根所述第一导轨210之间,将所述内滑槽分割为第一子槽及第二子槽;
所述轮毂承重件100的端部嵌合在所述第一子槽及所述第二子槽内滑移。
本实施例通过加设第二导轨220,将所述内滑槽分割为第一子槽及第二子槽,两个子槽可对轮毂承重件100进行更精确地限位,保证轮毂承重件100可始终沿预设轨迹提升。具体地说,轮毂承重件100的两端端头,均可以设置向外延伸有对应于第一子槽及第二子槽的滑块。
参考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毂承重件100由两根并排间隔设置的承重管组成;
两根所述承重管分别在所述第一子槽及所述第二子槽内滑移。
本实施例设置的两根承重管分别与第一子槽及第二子槽滑动配合,两根承重管的强度较高,可提升承载能力,结构简单,同时,承重管在工厂中较为常见,从而提升了轮毂承重件的通用性。
参考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滑轨200上横向贯穿的通孔与限位杆231;
所述限位杆231穿设于所述通孔;
所述轮毂承重件100架设于所述限位杆231上。
本实施例的限位杆231可以限位承托轮毂承重件100(类似门闩),防止轮毂承重件100、轮毂支撑板101和车辆2下落,提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限位杆213上设有螺孔,进一步地将限位杆213固定在运车箱侧板上,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车辆跳动或下垂。
参考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连接件231a;
所述连接件231a一端连接所述限位杆231,另一端连接并抵持于所述轮毂承重件100。
本实施例的连接件231a将限位杆231与轮毂承重件100连接固定在一起,可避免限位杆231从通孔中脱出,进而导致轮毂承重件100、轮毂支撑板101和车辆2下落,提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连接件231a具体可以采用但不限于螺栓和角铁,此处不做限制。如连接件231a可以呈“L”型,一面与限位杆231连接固定,另一面与轮毂承重件100连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吊环螺栓103;
所述轮毂承重件100设有通孔;
所述吊环螺栓103从上方穿过所述轮毂承重件100的通孔,并与所述连接件231a固定连接。
具体的,连接件231a设有对应于螺纹孔的孔洞,吊环螺栓103从上方依次穿过轮毂承重件100、连接件231a,并通过螺母配合,将轮毂承重件100与连接件231a锁定在一起。
吊环螺栓103将轮毂承重件100与连接件231a固定连接,进一步增加了轮毂承重件100与限位杆231的固定连接强度。并且,吊环螺栓103也便于穿设起吊绳索后向上提拉,操作便捷。
参考图1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滑轨200的顶部弯曲。需要说明的是,升降滑轨200顶部朝向运车箱前端/门端弯曲,位于升降滑轨200上的车辆将尽可能往升降滑轨200顶部弯曲的方向紧凑放置,进一步地提高了运车箱内空间的使用率,车辆叠放更紧凑。
具体的,可操作倒车驶入车辆2,使车辆2的两个前轮2-1落在轮毂承重件100所支承的轮毂支撑板101上并分别与轮毂支撑板101固定到一起;操作提升前轮2-1、使前轮2-1向上倾斜提升,即可使整个车体处于倾斜状态。
通过采用该设置,当前轮固定且操作提升前轮2-1时,前轮2-1刚好可以沿升降滑轨200上部的弯曲部位滑动,不至于出现脱轨的情况。
参考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车箱侧板1-1设有对应于所述升降滑轨200的第一凹槽1-2,所述升降滑轨200容置并铺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2内。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升降滑轨200隐藏于运车箱侧板中,不突出于运车箱侧板,当不需要运输车辆时,可将轮毂承重件100分离拆下后,直接搬走或收纳在运车箱侧板的各个预设的凹槽内,此时该箱体可用做标准干货箱,除了运车以外还可以用于装载干货,实现多种货物的运输组合,功能更多样。
参考图7,图9-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车箱侧板1-1设有对应于所述轮毂承重件100的第二凹槽1-3,所述第二凹槽1-3的槽深大于轮毂承重件100的断面尺寸,用于配合容纳拆卸后的轮毂承重件100;并且,所述第二凹槽1-3的下部槽口覆盖设有挡板1-3a,用于限制所述轮毂承重件100从第二凹槽1-3脱出。
当不需要运输车辆2时,可将轮毂承重件100拆卸后收纳。具体来说,可操作单独的轮毂承重件100嵌入第二凹槽1-3内,从而轮毂承重件100直接被收纳固定到第二凹槽1-3中。上述第二凹槽1-3下部槽口处设置的挡板1-3a可防止轮毂承重件100从第二凹槽1-3内脱出,保证轮毂承重件100可正常收纳于第二凹槽1-3内。
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3的槽深大于轮毂承重件100的断面尺寸,当轮毂承重件100隐藏在第二凹槽1-3内时,不凸出于运车箱1的侧板1-1表面,不会延伸入箱内,此时该箱体内形成标准的立方体空间,可用做标准干货箱,除了运车以外还可以用于装载干货,实现多种货物的运输组合,功能更多样。
参考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板1-3a的下部设有缺口1-3b。挡板1-3a与第二凹槽1-3之间形成的空腔内的灰尘和水可通过缺口1-3b排出,避免在该空腔内积灰积水。
参考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板1-3a朝向所述第二凹槽1-3的槽底板的一侧表面在沿运车箱1的纵向方向上依次设有两个限位体1-3c,两个限位体1-3c分别与轮毂承重件100沿运车箱1纵向方向的两侧表面相对设置。本实施例设置的两个限位体1-3c可限制轮毂承重件100,避免轮毂承重件100在第二凹槽1-3内剧烈晃动、产生噪音。
参考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运车箱1的纵向方向上,两个限位体1-3c之间的距离略大于轮毂承重件100的宽度。在该设置条件下能方便将轮毂承重件100刚好能放置到两个限位体1-3c之间,且限位体1-3c与轮毂承重件100的两侧表面之间的空隙很小,运输过程中轮毂承重件100基本不会发生晃动。
参考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1-3的上部在沿运车箱1的纵向方向上间隔设有两个连接板1-3d,两个所述连接板1-3d的表面分别开设连接孔,用于供连接绳1-3e依次穿过以将所述轮毂承重件100束缚于所述第二凹槽1-3内。第二凹槽1-3的上部的连接绳1-3e可束缚轮毂承重件100的上部,结合第二凹槽1-3下部的挡板1-3a可从上到下对轮毂承重件100进行限位,避免轮毂承重件100上部向箱内歪斜,也能防止在颠簸状态下轮毂承重件100的下部从挡板1-3a与第二凹槽1-3之间的空腔中跳出,保证轮毂承重件100可完全、持续地收纳于第二凹槽1-3内部。
参考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1-3的顶端设有弹簧1-3f,所述弹簧1-3f在竖直方向延伸,且一端与第二凹槽1-3的顶端相连,另一端用于与所述轮毂承重件100的上端面相抵。本实施例的弹簧1-3f可对轮毂承重件100的上端面施加抵接力,避免运输过程中轮毂承重件100因上下颠簸从挡板1-3a与第二凹槽1-3之间的空腔中跳出。
以上描述中,尽管可能使用例如“第一”和“第二”的表述来描述本申请的各个元件,但它们并未意于限定相对应的元件。例如,上述表述并未旨在限定相对应元件的顺序或重要性。上述表述用于将一个部件和另一个部件区分开。
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申请。单数的表述包含复数的表述,除非在其间存在语境、方案上的显著差异。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相应地省去、添加或者以任意方式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简单变换方式以及对现有技术做出适应性和功能性的结构变换的方案,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已经参考各种实施例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形和改进,而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申请的范围,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升降滑轨,固定于运车箱侧板内表面;
轮毂承重件,所述轮毂承重件长度方向的端部嵌入所述升降滑轨,且可沿所述升降滑轨上下滑动;
所述升降滑轨设有限位结构,用于固定所述轮毂承重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滑轨包括两根并排的第一导轨,两根所述第一导轨彼此靠近的一侧表面与所述运车箱侧板内表面围设形成内滑槽;所述轮毂承重件的端部嵌入所述内滑槽且可沿所述内滑槽滑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滑轨还包括第二导轨;
所述第二导轨设置在两根所述第一导轨之间,将所述内滑槽分割为第一子槽及第二子槽;
所述轮毂承重件的端部嵌合在所述第一子槽及所述第二子槽内滑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承重件由两根并排间隔设置的承重管组成;
两根所述承重管分别在所述第一子槽及所述第二子槽内滑移。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滑轨上横向贯穿的通孔与限位杆;
所述限位杆穿设于所述通孔;
所述轮毂承重件架设于所述限位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一端连接所述限位杆,另一端连接并抵持于所述轮毂承重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吊环螺栓;
所述轮毂承重件设有通孔;
所述吊环螺栓从上方穿过所述轮毂承重件的通孔,并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车箱侧板设有对应于所述升降滑轨的第一凹槽,所述升降滑轨容置并铺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车箱侧板设有对应于所述轮毂承重件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深大于轮毂承重件的断面尺寸,用于配合容纳拆卸后的轮毂承重件;并且,所述第二凹槽的下部槽口覆盖设有挡板,用于限制所述轮毂承重件从第二凹槽脱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顶端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在竖直方向延伸,且一端与第二凹槽的顶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轮毂承重件的上端面相抵。
CN202322258121.3U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 Active CN220616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8121.3U CN220616967U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8121.3U CN220616967U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16967U true CN220616967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34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58121.3U Active CN220616967U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169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3237B (zh) 拖拉-骑乘式运货车组件
EA014899B1 (ru) Двухрежимное контейнерное шасси
AU2005263255A1 (en) A platform container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cylinder-shaped cargo
RU177592U1 (ru) Вагон-платформа со съемным кузовом
CN106185353A (zh) 用于运输车厢上部件的穿梭梁,带有这样的穿梭梁的货物转运设备以及货物转运方法
CN220616967U (zh) 一种运车箱的车辆承重结构
JPS61501265A (ja) 積荷ユニットを2つのキャリア間で搬送する装置
CN116653744A (zh) 一种便于装卸货物的半挂车
WO2018029378A1 (en) A transportation unit suitable for transporting cargo
CN110884508B (zh) 一种多功能平车车体
US7025398B1 (en) Pull out drawer system
CN117022932A (zh) 一种运车箱
CN110139779B (zh) 运输平台
CN102906004A (zh) 负载搬运车和使负载单元卸载的方法
CN101992903B (zh) 半挂车底架及其装载于集装箱中的承载装置和方法
CN207451168U (zh) 用于车方舱的重物卸载平台系统
CN112498398A (zh) 一种敞车底架
CN113954898B (zh) 一种集装箱承载装置及能装载轮式装备的集装箱车
KR100945009B1 (ko) 다목적 화차의 수송용기
CN212150787U (zh) 玻璃转运系统、玻璃转运架及成套的玻璃转运架
CN220616968U (zh) 一种轮毂支撑板及运车箱的轮毂支撑结构
CN212861454U (zh) 底架组件及具有其的敞车
CN221049572U (zh) 一种运车箱的轮毂支撑结构及运车箱
RU141624U1 (ru)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варианты)
EP3496985A1 (en) Transportation unit transfer system with rail alignment mea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