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15819U - 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及其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及其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15819U
CN220615819U CN202322311264.6U CN202322311264U CN220615819U CN 220615819 U CN220615819 U CN 220615819U CN 202322311264 U CN202322311264 U CN 202322311264U CN 220615819 U CN220615819 U CN 220615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roof structure
cover plate
sub
bea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1126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日熙
苏永超
徐婷
李小琦
陈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1126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15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15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158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及其轨道车辆,车顶结构包括骨架和盖板,骨架包括框架本体、多个第一横梁和多个第一纵梁。多个第一横梁均设在框架本体上,多个第一横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每个第一横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个第一纵梁与多个第一横梁相连,多个第一纵梁沿第二方向间隔开,每个第一纵梁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每个第一横梁的上表面和每个第一纵梁的上表面平齐,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盖板设在骨架的上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顶结构,在保证骨架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了骨架的上表面的平整度,且骨架的结构简单,从而简化了盖板和骨架的制造和装配工艺,进而降低了车顶结构的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及其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及其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顶结构包括车顶骨架和设在车顶骨架的两侧笼形骨架,且笼形骨架兼作翼板的安装骨架和线槽的固定骨架,导致车顶结构繁杂,且部件数量众多,使得焊缝空间分布较为密集,从而由焊后残余应力耦合造成的焊接变形量大,不易保证弧形外观轮廓的尺寸精度。同时为保证笼形骨架的外侧与车体的侧墙平齐,需要将管材滚弯来保证外观弧度,此时折弯精度要求较高,使得制造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在保证骨架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了骨架的上表面的平整度,且骨架的结构简单,从而简化了盖板和骨架的制造和装配工艺,进而降低了车顶结构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采用上述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的轨道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包括:骨架,所述骨架包括框架本体、多个第一横梁和多个第一纵梁,多个所述第一横梁均设在所述框架本体上,多个所述第一横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第一横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纵梁与多个所述第一横梁相连,多个所述第一纵梁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第一纵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横梁的上表面和每个所述第一纵梁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盖板,所述盖板设在所述骨架的上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通过使多个第一横梁沿第一方向间隔设在框架本体上,多个第一纵梁沿第二方向间隔设在框架本体上,且每个第一横梁的上表面和每个第一纵梁的上表面平齐,盖板设在骨架的上表面。由此,在保证骨架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了骨架的上表面的平整度,且骨架的结构简单,从而简化了盖板和骨架的制造和装配工艺,进而降低了车顶结构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边梁、第二边梁、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三边梁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所述第二边梁和所述第四边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开;多个所述第一纵梁中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一纵梁分别为第一端部纵梁和第二端部纵梁,所述第一端部纵梁和所述第一边梁之间设有多个第二横梁,和/或所述第二端部纵梁和所述第三边梁之间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横梁,其中,多个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横梁适于安装车辆的空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端部纵梁和所述第一边梁之间设有多个第三横梁,和/或所述第二端部纵梁和所述第三边梁之间设有多个所述第三横梁,其中,每个所述第三横梁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每个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三横梁的横截面积小于每个所述第二横梁的横截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中的任意两个之间设有第二纵梁,所述第二纵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纵梁适于安装所述车辆的车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一横梁中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一横梁分别为第一端部横梁和第二端部横梁,所述第一端部横梁与所述第二边梁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表面设有端部总成,所述端部总成垂直于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端部总成适于安装所述车辆的线束和车顶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端部总成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多个第三加强板,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板分别设在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且位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第三加强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第三加强板上设有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加强板的第三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盖板止抵,所述第二安装支架适应安装所述线束,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加强板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骨架还包括多个第三纵梁,多个所述第三纵梁均设在所述第一端部横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多个所述第三纵梁均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下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三纵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纵梁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端部横梁与所述第四边梁之间设有多个第四纵梁,多个所述第四纵梁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第四纵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多个所述第四纵梁中至少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第四纵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纵梁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纵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加强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加强梁交错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梁的横截面的形状为L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骨架还包括:多个第四横梁,多个所述第四横梁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纵梁之间,多个所述第四横梁位于所述骨架的中部,所述第四横梁适于安装车内饰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第四横梁的横截面积等于每个所述第一横梁的横截面积,且每个第四横梁的横截面积小于每个所述第三横梁的横截面积;和/或,每个所述第四横梁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加强梁的横截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骨架为耐候钢件或低碳钢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盖板包括第一子盖板、第二子盖板和第三子盖板,所述第一子盖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子盖板设在所述第一子盖板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子盖板凸出于所述第一子盖板,所述第三子盖板设在所述第二子盖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子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子盖板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子盖板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子盖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子盖板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骨架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沿远离所述骨架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沿所述第二子盖板和所述骨架之间填充有密封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盖板为不锈钢薄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轨道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顶结构的骨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圈示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顶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5是图4中圈示的B部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顶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车顶结构;
1:骨架;11:框架本体;111:第一边梁;112:第二边梁;113:第三边梁;114:第四边梁;12:第一横梁;121:第一端部横梁;122:第一加强板;123:端部总成;1231:第二加强板;1232:第三加强板;1233:第一安装支架;1234:第二安装支架;1235:通孔;124:第二端部横梁;125:第四纵梁;13:第一纵梁;131:第一端部纵梁;132:第二端部纵梁;133:第二横梁;134:第三横梁;135:第二纵梁;136:加强梁;14:第三纵梁;15:第四横梁;2:盖板;21:第一子盖板;22:第二子盖板;23:第三子盖板;24:密封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100。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100,包括骨架1和盖板2。
具体而言,骨架1包括框架本体11、多个第一横梁12和多个第一纵梁13,多个第一横梁12均设在框架本体11上,多个第一横梁12沿第一方向(例如,图1中的左右方向)间隔开,每个第一横梁12沿第二方向(例如,图1中的前后方向)延伸,每个第一纵梁13与多个第一横梁12相连,多个第一纵梁13沿第二方向间隔开,每个第一纵梁13沿第一方向延伸。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中,每个第一横梁12的上表面和每个第一纵梁13的上表面平齐,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盖板2设在骨架1的上表面。
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骨架1包括围设出矩形空间的框架本体11、三个第一横梁12和四个第一纵梁13。每个第一横梁12的两端分别与框架本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连,每个第一纵梁13包括两个子纵梁,两个子纵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每个子纵梁连接在相邻两个第一横梁12之间,由此,可以增加骨架1的结构强度,且骨架1的结构简单。
其中,通过使每个第一横梁12的上表面和每个第一纵梁13的上表面平齐,一方面,可以增加骨架1的上表面的平整度,使得骨架1大致呈平板状,且平板状骨架1的焊接点数量相较于弧形车顶的焊接点数量少,降低了车顶结构100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参照图6,提升了盖板2在骨架1上的铺设平整度,便于盖板2与骨架1的上表面贴合,从而可以简化盖板2的制造工艺,同时可以避免局部盖板2朝向骨架1的方向凹陷,从而可以避免雨水/雪水推积在盖板2上。
另外,第一横梁12的上表面和第一纵梁13的上表面也可以为车辆的空调提供安装结构,第一横梁12和第一纵梁13的下表面为车内饰件提供安装结构,由此,提高车顶结构100的利用率。第一横梁12可与车辆的侧墙的立柱对齐以形成封闭环,从而提高整车的扭转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100,通过使多个第一横梁1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在框架本体11上,多个第一纵梁13沿第二方向间隔设在框架本体11上,且每个第一横梁12的上表面和每个第一纵梁13的上表面平齐,盖板2设在骨架1的上表面。由此,在保证骨架1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了骨架1的上表面的平整度,且骨架1的结构简单,从而简化了盖板2和骨架1的制造和装配工艺,进而降低了车顶结构100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框架本体11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边梁111、第二边梁112、第三边梁113和第四边梁114,第一边梁111和第三边梁113沿第二方向间隔开,第二边梁112和第四边梁114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多个第一纵梁13中位于第二方向的两端的两个第一纵梁13分别为第一端部纵梁131和第二端部纵梁132,第一端部纵梁131和第一边梁111之间设有多个第二横梁133,和/或第二端部纵梁132和第三边梁113之间设有多个第二横梁133。其中,多个第二横梁133沿第一方向间隔开,每个第二横梁133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横梁133适于安装车辆的空调。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彼此相连的第一边梁111、第二边梁112、第三边梁113和第四边梁114围设出矩形的框架本体11。第一端部纵梁131与第一边梁111之间设有五个第二横梁133,五个第二横梁133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同样地,第二端部纵梁132与第三边梁113也设有五个第二横梁133,位于第二端部纵梁132和第三边梁113之间的五个第二横梁133与第一端部纵梁131和第一边梁111之间的五个第二横梁133关于框架本体11的中心轴线对称。由此,车辆的空调器对应安装在车顶结构100的下表面时,增加了空调器在车顶结构100的连接位点,同时车顶结构100在第二方向的两端对称连接空调器的两端,增加了空调器在车顶结构100上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端部纵梁131和第一边梁111之间设有多个第三横梁134,和/或第二端部纵梁132和第三边梁113之间设有多个第三横梁134。其中,每个第三横梁134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横梁133之间,每个第三横梁134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个第三横梁134的横截面积小于每个第二横梁133的横截面积。
参照图1,在第二方向的一端、沿第一方向、第一端部纵梁131与第一边梁111之间设有三个第三横梁134。第二端部纵梁132与第三边梁113也设有三个第三横梁134,且第二端部纵梁132和第三边梁113之间的三个第三横梁134与第一端部纵梁131和第一边梁111之间的三个第三横梁134关于框架本体11的中心轴线对称。由此,增加了车顶结构100的对称性,同时由于每个第三横梁134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横梁133之间,增加了第一端部纵梁131与第一边梁111、第二端部纵梁132与第三边梁11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二边梁112连接空调器后发生弯折使得第一端部纵梁131与第一边梁111、第二端部纵梁132与第三边梁113之间的间距变小。
此外,由于第三横梁134不进行承重连接,因而减小第三横梁134的横截面积,有利于对车顶结构100轻量化设计。
更进一步地,第一横梁12、第二横梁133和第三横梁134中的任意两个之间设有第二纵梁135,第二纵梁135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纵梁135适于安装车辆的车门。如图1所示,在第二方向的两端各设有三个第二纵梁135,一个第二纵梁135设在相邻的第二横梁133和第一横梁12之间,一个第二纵梁135设在相邻的第二横梁133和第三横梁134之间,剩余一个第二纵梁135设在相邻的第一横梁12和第三横梁134之间。由此,根据车门的长度间隔设置车门与车顶结构100的连接位点,从而增加车门在车顶结构100上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地,框架本体11、多个第一横梁12、多个第一纵梁13和多个第二纵梁135之间满焊焊接,可以进一步提高骨架1的结构强度。
此外,参照图1,多个第一横梁12中位于第一方向的两端的两个第一横梁12分别为第一端部横梁121和第二端部横梁124,第一端部横梁121与第二边梁112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板122,第一加强板122的上表面设有端部总成123,端部总成123垂直于第一加强板122,端部总成123适于安装车辆的线束和车顶设备。由此。第一加强板122的上表面与第一端部横梁121的上表面和第二边梁112的上表面平齐,使得第一加强板122能够支撑端部总成123,提高骨架1的结构强度,以保证线束和车顶设备在车顶结构100上的安装稳定性。
其中,端部总成123包括第二加强板1231和多个第三加强板1232。第二加强板1231沿第二方向延伸,多个第三加强板1232分别设在第二加强板1231的第一方向的两侧,且位于第二加强板1231的第一方向的同一侧的多个第三加强板1232沿第二方向间隔开,每个第三加强板1232沿第一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在第一加强板122的上表面上设有一个第二加强板1231,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加强板1231的靠近骨架1中心的一侧间隔设有三个第三加强板1232,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加强板1231的远离骨架1中心的一侧间隔设有四个第三加强板1232,第三加强板1232可以先插接在第二加强板1231上,再焊接第三加强板1232和第二加强板1231的连接处。由此,一方面,提高了车辆的线束和车顶设备在车顶结构100上的安装位点,使车顶结构100上可安装多个线束和车顶设备,且可以避免相邻线束和车顶设备发生干涉,充分利用了骨架1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车顶结构100的端部的结构强度。可选地,第二加强板1231和第三加强板1232可以均为板材折弯制备。
进一步地,每个第三加强板1232上设有第一安装支架1233和第二安装支架1234,第一安装支架1233和第二安装支架1234分别位于第三加强板1232的第三方向(例如,图1中的上下方向)的两端,第一安装支架1233与盖板2止抵,第二安装支架1234适应安装线束,其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参照图1,第一安装支架1233设在第三加强板1232的第三方向的远离第一加强板122的一端,每个第三加强板1232上均安装有一个第一安装支架1233,在车顶结构100中共设有七个第一安装支架1233。七个第一安装支架1233远离第一加强板122的一端表面与盖板2止抵,从而增加了盖板2在端部总成123上的安装稳定性。盖板2和第一安装支架1233连接后为车顶设备提供安装结构,能充分利用盖板2和骨架1之间的空间,同时提升布置的美观性。可选地,第一安装支架1233可以根据车辆的设计需要,调整第一安装支架1233的角度及位置。
在每个第三加强板1232的第二方向的另一侧设有一个第二安装支架1234,此时第二安装支架1234靠近第一加强板122设置,第二安装支架1234为线束的安装提供了安装平台,可有效避免线束和第一安装支架1233之间产生干扰,同时可缩短线束和第二安装支架1234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线束的安装稳定性。可选地,可以根据不同设备及线束的安装需要,调整第二安装支架1234在第三加强板1232上的位置,提升线束连接的灵活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第一加强板122、第二加强板1231和第三加强板1232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1235。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第一加强板122的第二方向的两端对称形成有两个通孔1235,同时第一加强板122位于相邻两个第三加强板1232之间的区域也形成有一个通孔1235,以减轻第一加强板122重量。第二加强板1231上间隔形成有六个通孔1235,每个第三加强板1232上也形成有一个通孔1235,以对第二加强板1231和第三加强板1232减重的同时,便于线束穿过通孔1235以完成在第二安装支架1234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骨架1还包括多个第三纵梁14,多个第三纵梁14均设在第一端部横梁121和第二边梁112之间,多个第三纵梁14均位于第一加强板122的下方,在第一方向上每个第三纵梁14与对应的第一纵梁13相对。参照图2,在第一加强板122的下方设有两个第三纵梁14,两个第三纵梁14分别与第一端部纵梁131和第二端部纵梁132相对,提升了骨架1的整体性,增加了骨架1对第一加强板122的支撑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端部横梁124与第四边梁114之间设有多个第四纵梁125,多个第四纵梁125沿第二方向间隔开,每个第四纵梁125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多个第四纵梁125中至少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四纵梁125与对应的第一纵梁13相对。参照图1,在第二端部横梁124与第四边梁114之间设有四个第四纵梁125,在第一方向上四个第四纵梁125关于第二端部横梁124的中心对称排布,同时四个第四纵梁125中的最外侧的两个第四纵梁125分别与第一端部纵梁131和第二端部纵梁132相对,每个第四纵梁125与第四边梁114相连的一端与车辆的司机室的纵梁相对,且每个第四纵梁125的上表面与第一纵梁13的上表面平齐。由此,实现车辆的端部的纵向力传递,第四纵梁125的下表面可为车内饰件提供安装结构,且进一步增加了骨架1的结构强度,同便于在骨架1上安装盖板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相邻两个第一纵梁13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加强梁136,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横梁12和加强梁136交错排布。如图1所示,在框架本体11内共设有6个加强梁136,且相邻两个第一纵梁13之间设有两个加强梁136。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相邻的两个第一纵梁1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增加骨架1的结构强度,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第一纵梁13发生弯折导致上表面不平齐,从而增加盖板2在骨架1上的安装稳定性。可选地,加强梁136为板状,板状的加强梁136有利于车顶结构100的轻量化设计。可选地,加强梁136的横截面的形状为L形。如此设置,在保证加强梁136的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可对加强梁136进行轻量化设计,进而实现车顶结构100的轻量化设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骨架1还包括多个第四横梁15,多个第四横梁15设在相邻两个第一纵梁13之间,多个第四横梁15位于骨架1的中部,第四横梁15适于安装车内饰件。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位于骨架1的中部的相邻两个第一纵梁13之间设有两个第四横梁15。在第一方向上、其中一个第四横梁15的两侧均为第一横梁12,另一个第四横梁15的两侧均为加强梁136,且在第二方向上每个第四横梁15的两端分别与加强梁136相对,以构成横梁,每个第四横梁15的上表面与第一横梁12的上表面平齐。由此,有效增加骨架1中部的两个第一纵梁13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提升骨架1的结构强度,且使骨架1为网格状结构,可以减轻骨架1的重量。
进一步地,每个第四横梁15的横截面积等于每个第一横梁12的横截面积,且每个第四横梁15的横截面积小于每个第三横梁134的横截面积;和/或,每个第四横梁15的横截面积大于加强梁136的横截面积。由于第四横梁15和部分加强梁136可以构成横梁,且上述横梁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横梁12之间,为保证骨架1均匀受力可以将第一横梁12和第四横梁15的横截面积设置一致,有利于增加整个骨架1的结构强度和承载力。第三横梁134设在第一端部纵梁131和第一边梁111之间,增加第三横梁134的横截面积有利于增加骨架1的外侧的结构强度。加强梁136和第一横梁12交错排布,在保证加强梁136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小加强梁136的横截面积,有利于对加强梁136进行轻量化设计,进而实现车顶结构100的轻量化设计。
另外,骨架1采用不同的横截面积的横梁,能够避免局部强度冗余或局部强度不足,可以进一步降低车顶结构100的重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骨架1为耐候钢件或低碳钢件。其中,耐候钢件的力学性能较好、韧性强,以及具有较好的抗脆断性能。低碳钢件的塑性和韧性较好,冷成形性良好,可采用卷边、折弯、冲压等方法进行冷成形,同时低碳钢件还具有良好的焊接性。采用耐候钢件或低碳钢件作为骨架1,便于骨架1的生产,同时降低了骨架1的成本和重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6,盖板2包括第一子盖板21、第二子盖板22和第三子盖板23,第一子盖板2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子盖板22设在第一子盖板21的第一方向的一端,第二子盖板22凸出于第一子盖板21,第三子盖板23设在第二子盖板22的远离第一子盖板21的一侧,第三子盖板23沿垂直于第一子盖板21的方向延伸。如此设置,第一子盖板21为平板状,使得第一子盖板21可设在骨架1的上表面上,第二子盖板22与端部总成123相对,第二子盖板22可以包覆在端部总成123的外周,第三子盖板23可设在端部总成123远离骨架1中心的一侧表面,同时第三子盖板23沿垂直于第一子盖板21的方向延伸,使得第三子盖板23远离骨架1的一端可延伸至车辆的车身。由此,盖板2能够包覆骨架1的上面,且可以增加车辆的整体性和美观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盖板21、第二子盖板22和第三子盖板23可根据车辆的需求分别进行设计调整,增加了盖板2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6,第一子盖板21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向远离第一子盖板21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骨架1的第二方向的两端沿远离骨架1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子盖板21的第二方向的两端低于第一子盖板21的其余位置,当水流冲击第一子盖板21,水流能够沿第一子盖板21的走向朝向远离车顶结构100中心的方向流动,实现了车顶结构100的快速排水功能。
参照图1和图2,在第三方向上、第一边梁111和第三边梁113均位于第二边梁112的下方,此时与第一边梁111和第三边梁113相连的横梁(即上述第二横梁133和第三横梁134)具有折弯部。由此,使得骨架1的第二方向的两端平滑倾斜,从而增加第一子盖板21与骨架1的连接稳定性,提升车顶结构100对水流的引导能力,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出车顶结构10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沿第二子盖板22和骨架1之间填充有密封胶24。安装时,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子盖板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盖板21和第三子盖板23焊接,在第二方向上第二子盖板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边梁111和第三边梁113焊接,之后沿第二子盖板22的周向填充密封胶24,以填充第二子盖板22和骨架1之间的间隙。由此,可增加第二子盖板22和骨架1的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水流流向端部总成123而使线束短路,从而提升了车顶结构100的密封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盖板2为不锈钢薄板。其中,不锈钢薄板的表面光洁,有较高的可塑性、韧性和机械强度,耐酸、碱性气体、溶液和其他介质的腐蚀。采用不锈钢薄板作为盖板2,易于生产成型,且不易生锈,有利于提升盖板2的使用寿命,且可以减轻盖板2的重量。
可选地,在骨架1的生产中,可采用焊接的工艺进行处理,简化骨架1的生产工艺的同时,保证了骨架1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提升车顶结构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轨道车辆(图未示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100,增加车辆的结构强度,减轻了车辆的重量,降低了车辆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0)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骨架,所述骨架包括框架本体、多个第一横梁和多个第一纵梁,多个所述第一横梁均设在所述框架本体上,多个所述第一横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第一横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纵梁与多个所述第一横梁相连,多个所述第一纵梁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第一纵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横梁的上表面和每个所述第一纵梁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盖板,所述盖板设在所述骨架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边梁、第二边梁、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三边梁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所述第二边梁和所述第四边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开;
多个所述第一纵梁中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一纵梁分别为第一端部纵梁和第二端部纵梁,所述第一端部纵梁和所述第一边梁之间设有多个第二横梁,和/或所述第二端部纵梁和所述第三边梁之间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横梁,
其中,多个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横梁适于安装车辆的空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纵梁和所述第一边梁之间设有多个第三横梁,和/或所述第二端部纵梁和所述第三边梁之间设有多个所述第三横梁,
其中,每个所述第三横梁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每个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三横梁的横截面积小于每个所述第二横梁的横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中的任意两个之间设有第二纵梁,所述第二纵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纵梁适于安装所述车辆的车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横梁中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一横梁分别为第一端部横梁和第二端部横梁,所述第一端部横梁与所述第二边梁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表面设有端部总成,所述端部总成垂直于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端部总成适于安装所述车辆的线束和车顶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总成包括:
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多个第三加强板,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板分别设在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且位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第三加强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三加强板上设有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加强板的第三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盖板止抵,所述第二安装支架适应安装所述线束,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加强板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包括多个第三纵梁,多个所述第三纵梁均设在所述第一端部横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多个所述第三纵梁均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下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三纵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纵梁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横梁与所述第四边梁之间设有多个第四纵梁,多个所述第四纵梁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第四纵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多个所述第四纵梁中至少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第四纵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纵梁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纵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加强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加强梁交错排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的横截面的形状为L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包括:
多个第四横梁,多个所述第四横梁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纵梁之间,多个所述第四横梁位于所述骨架的中部,所述第四横梁适于安装车内饰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四横梁的横截面积等于每个所述第一横梁的横截面积,且每个第四横梁的横截面积小于每个所述第三横梁的横截面积;和/或,每个所述第四横梁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加强梁的横截面积。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为耐候钢件或低碳钢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第一子盖板、第二子盖板和第三子盖板,所述第一子盖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子盖板设在所述第一子盖板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子盖板凸出于所述第一子盖板,所述第三子盖板设在所述第二子盖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子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子盖板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子盖板的方向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盖板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子盖板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骨架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沿远离所述骨架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子盖板和所述骨架之间填充有密封胶。
19.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为不锈钢薄板。
20.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
CN202322311264.6U 2023-08-25 2023-08-25 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及其轨道车辆 Active CN220615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1264.6U CN220615819U (zh) 2023-08-25 2023-08-25 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及其轨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1264.6U CN220615819U (zh) 2023-08-25 2023-08-25 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及其轨道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15819U true CN220615819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25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11264.6U Active CN220615819U (zh) 2023-08-25 2023-08-25 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及其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158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1096A (zh) 将地板组装到由飞机机身部段预先构造好的驾驶舱中的方法
CN114261268A (zh) 一种新能源车车身与电池包集成结构
CN220615819U (zh) 用于车辆的车顶结构及其轨道车辆
CN210063157U (zh) 一种通过拉挤成型梁来加强碳纤维地板横梁的地板结构
CN110316258B (zh) 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WO2023088494A1 (zh) 用于车辆的二排座椅的横梁总成和具有其车辆
CN110775083B (zh) 一种调车机车模块化车体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
CN209921435U (zh) D柱上接头结构
CN110027578B (zh) 司机室车顶结构、司机室及轨道列车
CN218367989U (zh) 一种适用于“z”字型车架的底部加强横梁装置
CN217705967U (zh) 一种微型汽车的悬架平台
CN216636641U (zh) 一种局部加强的轻量化碳纤维材料车身中地板
CN219969665U (zh) 一种铁路平车及铁路平车的车体
CN220518414U (zh) 一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5851512U (zh) 前地板总成
CN217532987U (zh) 车架结构及其新能源车
CN213768733U (zh) 机舱上层支架总成的安装架、车辆机舱前围和车辆
CN219948348U (zh) 前围板加强结构、前部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3978765U (zh) 一种专用车用的水箱结构
CN218400731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8703529U (zh) 带有充电机安装平台的后车身框架及新能源车
CN214928884U (zh) 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8703469U (zh) 一种钢铝复合结构副车架
CN220281492U (zh) 一种梯形状的车架结构及其车辆
CN215706650U (zh) 一种后纵梁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