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74251U - 车门导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门导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74251U
CN220374251U CN202322296787.8U CN202322296787U CN220374251U CN 220374251 U CN220374251 U CN 220374251U CN 202322296787 U CN202322296787 U CN 202322296787U CN 220374251 U CN220374251 U CN 2203742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rail
guide rail
rail section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967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帆
卫名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967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742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742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742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导轨及车辆,其中,车门导轨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导轨段和下导轨段;导轨连接件,导轨连接件具有侧部开口,导轨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下导轨段上,上导轨段的下端通过侧部开口装入至导轨连接件内,以使上导轨段和下导轨段固定,导轨连接件的内侧壁和上导轨段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卡接结构。上述结构中,上导轨段从侧面装入导轨连接件内,装配过程简单,无需从上下方向进行对接,上导轨段无需增设连接结构,不额外增加零件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服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车门导轨装配过程繁琐,零件复杂的缺陷。

Description

车门导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门导轨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门导轨为设置在车辆的车门内板上的车身部件,车窗玻璃的前后边沿卡设在车门导轨内,作用是对车窗玻璃进行运动导向和支撑。由于车窗玻璃在下降至最低时底部位置较低,因此车门导轨的底部需要处于车门内板的较低位置,保证车窗玻璃位于最低位时,依然能够被车门导轨支撑。在车辆生产过程中,车门导轨先焊接在车门内板上形成总成件,然后被运至总装车间装配车门上的其他零件。装配过程中,零件或者线束容易受到车门导轨的遮挡,并且安装时需要避开导轨,影响装配效率和工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的一些车门导轨为两段分体结构,生产时先将上段焊接在车门内板上,装配完车门上零件后,再将下段与上段连接,并将下段固定在车门内板上。
例如在专利号为CN213007521U的中国专利中,玻璃导轨与下段导轨通过搭接部连接。但是在该方案中,玻璃导轨先套设在下段导轨外,然后再将搭接部套设在玻璃导轨和下段导轨外,装配过程复杂。同时玻璃导轨的下端对接处需要做扩径处理,也即增加额外加工工艺,并使成本升高。
再例如在专利号为CN218522504U的中国专利中,上玻璃导轨和下玻璃导轨通过导轨连接件连接。但在该方案中,导轨连接件需要通过插舌插入在上玻璃导轨的插槽内,对接过程复杂。且上玻璃导轨上需要额外加工插槽,增加了零件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车门导轨装配过程繁琐,零件复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门导轨及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导轨,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导轨段和下导轨段;导轨连接件,导轨连接件具有侧部开口,导轨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下导轨段上,以使上导轨段和下导轨段固定,上导轨段的下端通过侧部开口装入至导轨连接件内,导轨连接件的内侧壁和上导轨段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卡接结构。
可选地,卡接结构包括凸部,凸部设置在导轨连接件的内侧壁上或者上导轨段的外侧壁上。
可选地,导轨连接件包括底板以及分别设置在底板两侧的两个侧板,两个侧板之间形成侧部开口。
可选地,侧板与底板垂直设置,两个侧板平行设置。
可选地,导轨连接件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适于与上导轨段配合,第二段适于与下导轨段配合,第一段的内侧壁向外突出于第二段的内侧壁,卡接结构设置在第一段的内侧壁和上导轨段的外侧壁之间。
可选地,导轨连接件的背离下导轨段的端部设置有翻边。
可选地,上导轨段和下导轨段之间具有间隙,上导轨段的朝向下导轨段的端部的截面形状,与下导轨段朝向上导轨段的端部的截面形状适配。
可选地,导轨连接件与下导轨段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门导轨。
可选地,车辆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导轨设置在车门内板上,其中,上导轨段的上端焊接固定在车门内板上,下导轨段的下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车门内板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生产时先将上导轨段固定在车门内板上,装配完车门上其他零件后,将导轨连接件固定在下导轨段上,并将上导轨段的下端通过侧部开口装入至导轨连接件内。上导轨段和导轨连接件通过卡接结构进行定位。最后将下导轨段固定在车门内板上完成装配。上述结构中,上导轨段从侧面装入导轨连接件内,装配过程简单,无需从上下方向进行对接,上导轨段无需增设连接结构,不额外增加零件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服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车门导轨装配过程繁琐,零件复杂的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门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车门导轨的导轨连接件与上导轨段的连接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车门导轨的下导轨段的底部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车门内板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上导轨段;20、下导轨段;30、导轨连接件;31、侧部开口;32、底板;33、侧板;34、第一段;35、第二段;36、翻边;40、卡接结构;41、凸部;100、车门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车门导轨的实施例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导轨连接件30。其中,导轨连接件30具有侧部开口31。导轨连接件30固定连接在下导轨段20上,上导轨段10的下端通过侧部开口31装入至导轨连接件30内。导轨连接件30的内侧壁和上导轨段10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卡接结构40。
利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生产时先将上导轨段10固定在车门内板100上,装配完车门上其他零件后,将导轨连接件30固定在下导轨段20上,并将上导轨段10的下端通过侧部开口31装入至导轨连接件30内。上导轨段10和导轨连接件30通过卡接结构40进行定位。最后将下导轨段20固定在车门内板100上完成装配。上述结构中,上导轨段10从侧面装入导轨连接件30内,装配过程简单,无需从上下方向进行对接,上导轨段10无需增设连接结构,不额外增加零件成本。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服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车门导轨装配过程繁琐,零件复杂的缺陷。
此外,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别于传统车门从上至下整根焊装车门导轨的方案,车门导轨分为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分成上下两段,装配时先装配上导轨段10,给门腔中其他零件让出足够的装配空间,从而节省工时。
结合图1可以看到,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均为长条形结构,二者均包括底壁和两个侧壁,并且截面大致呈“匚”行结构,也即形成导轨。上导轨段10的下端和下导轨段20的上端通过导轨连接件30进行定位连接,从而使得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连接为一体。玻璃的侧边可以在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上滑动,从而使得玻璃在上极限位置和下极限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如图2所示,导轨连接件30的作用是将上导轨段10的下端和下导轨段20的上端进行定位连接。导轨连接件30具有侧部开口31,侧部开口31的朝向方向为垂直于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的延伸方向。因此在进行装配时,上导轨段10的下端可以从左右方向装入至侧部开口31内,上导轨段10和导轨连接件30之间不用进行上下方向的对位,因此装配更加简便。
如图2和图4所示,当导轨连接件30与上导轨段10连接后,卡接结构40将导轨连接件30和上导轨段10进行固定,从而将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进行固定。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卡接结构40包括凸部41,凸部41设置在导轨连接件30的内侧壁上或者上导轨段10的外侧壁上。
具体而言,凸部41设置在导轨连接件30的内侧壁上。当上导轨段10的下端装入至导轨连接件30后,导轨连接件30设置有凸部41的位置稍微向外变形,因此凸部41能够向内压紧上导轨段10的外壁,实现定位效果。
从图4还可以看到,凸部41通过在导轨连接件30的外壁上冲压形成,也即在导轨连接件30的对应凸部41的外壁上形成一凹坑。这使得凸部41的成型方式简单。
当然,凸部41也可以设置在上导轨段10的下端的外壁上,但这种实施方式中需要对上导轨段10进行额外加工。
此外,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卡接结构40也可以为其他形式,而不限于上述的凸部41。
例如,卡接结构40可以为卡扣;
再例如,卡接结构40可以为卡筋。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导轨连接件30包括底板32以及分别设置在底板32两侧的两个侧板33,两个侧板33之间形成侧部开口31。
具体而言,导轨连接件30呈长条形结构,其截面形状大致呈“匚”型。两个侧板33的端部形成侧部开口31,底板32和两个侧板33之间围成容纳空间,上导轨段10的下端和下导轨段20的上端安装在该容纳空间内。
从图2和图4可以看到,底板32与上导轨段10的底壁的下端以及下导轨段20的底壁的上端配合,两个侧板33分别与上导轨段10的两个侧壁的下端以及下导轨段20的两个侧壁的上端配合。也即导轨连接件30包覆在上导轨段10的下端和下导轨段20的上端外。
进一步地,从图4可以看到,上述的凸部41设置在侧板33的内侧壁上,也即凸部41能够对上导轨段10的侧壁进行压紧定位。
进一步地优选地,两个侧板33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上述的凸部41,也即两个凸部41能够从两个方向同时对上导轨段10的下端进行压紧定位,连接效果更好。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侧板33与底板32垂直设置,两个侧板33平行设置,进而使得导轨连接件30的截面形状与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相适配。当然,根据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的截面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适配性地调整侧板33和底板32之间的设置角度。
优选地,侧板33和底板32之间拐角呈圆滑过度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导轨连接件30包括第一段34和第二段35。第一段34适于与上导轨段10配合,第二段35适于与下导轨段20配合,第一段34的内侧壁向外突出于第二段35的内侧壁,卡接结构40设置在第一段34的内侧壁和上导轨段10的外侧壁之间。
具体而言,第一段34和第二段35沿着导轨连接件30的延伸方向设置,第一段34位于第二段35的上方位置。结合图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段34即为导轨连接件30的上部,第二段35即为导轨连接件30的下部。
在进行装配时,下导轨段20的上端固定设置在第二段35内。上导轨段10的下端通过侧部开口31装入至第一段34内,并通过上述的凸部41进行压紧定位。
从图2可以看到,第一段34和第二段35之间设置有一过渡段,过渡段在朝向第一段34的方向上呈扩径设置。这使得第一段34的内侧壁和第二段35的内侧壁具有高度差,也即第一段34的内侧壁向外突出于第二段35的内侧壁。由于在第一段34上设置有凸部41,因此该高度差使得当上导轨段10的下端装入至第一段34时,第一段34侧壁易于变形。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导轨连接件30的背离下导轨段20的端部设置有翻边36。进一步地,翻边36朝向外侧翻折。
本实施例中,导轨连接件30为钣金件,因此导轨连接件30的端部位置较为锋利,上述翻边36的设置使得当上导轨段10的下端装入至导轨连接件30内时,导轨连接件30的端部不会与上导轨段10发生接触,从而防止将上导轨段10刮坏。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之间具有间隙,上导轨段10的朝向下导轨段20的端部的截面形状,与下导轨段20朝向上导轨段10的端部的截面形状适配。
具体而言,上导轨段10的朝向下导轨段20的端部的截面形状,与下导轨段20朝向上导轨段10的端部的截面形状基本相同,使得车窗玻璃能够在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之间顺畅滑动,不会发生卡滞。此外,不必对上导轨段10的下端,或者下导轨段20的上端额外加工扩口,从而不额外增加加工工艺。
优选地,导轨连接件30与下导轨段20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当然,导轨连接件30与下导轨段2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例如通过紧固件连接,粘接等等。
如图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根据本申请的车辆的实施例包括上述车门导轨。
进一步地,车辆包括车门内板100,车门导轨设置在车门内板上,其中,上导轨段10的上端焊接固定在车门内板100上,下导轨段20的下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车门内板100上。
优选地,上述的紧固件为螺栓。
本实施例的车门的装配方式为:
1、将上导轨段10焊接在车门内板100上,形成总成件;
2、将总成件流转至总装工位,装配车门内板100上的零件和线束;
3、将导轨连接件30焊接固定在下导轨段20的上端;
4、将上导轨段10的下段通过侧部开口31装入至导轨连接件30内,并通过卡接结构40定位;
5、将下导轨段20的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车门内板100上。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车门导轨,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上导轨段(10)和下导轨段(20);
导轨连接件(30),所述导轨连接件(30)具有侧部开口(31),所述导轨连接件(30)固定连接在所述下导轨段(20)上,所述上导轨段(10)的下端通过所述侧部开口(31)装入至所述导轨连接件(30)内,以使所述上导轨段(10)和所述下导轨段(20)固定,所述导轨连接件(30)的内侧壁和所述上导轨段(10)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卡接结构(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结构(40)包括凸部(41),所述凸部(41)设置在所述导轨连接件(30)的内侧壁上或者所述上导轨段(10)的外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连接件(30)包括底板(32)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32)两侧的两个侧板(33),两个所述侧板(33)之间形成所述侧部开口(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33)与所述底板(32)垂直设置,两个所述侧板(33)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连接件(30)包括第一段(34)和第二段(35),所述第一段(34)适于与所述上导轨段(10)配合,所述第二段(35)适于与所述下导轨段(20)配合,所述第一段(34)的内侧壁向外突出于所述第二段(35)的内侧壁,所述卡接结构(40)设置在所述第一段(34)的内侧壁和所述上导轨段(10)的外侧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连接件(30)的背离所述下导轨段(20)的端部设置有翻边(36)。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轨段(10)和所述下导轨段(20)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上导轨段(10)的朝向所述下导轨段(20)的端部的截面形状,与所述下导轨段(20)朝向所述上导轨段(10)的端部的截面形状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门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连接件(30)与所述下导轨段(20)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导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门内板(100),所述车门导轨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上,其中,所述上导轨段(10)的上端焊接固定在所述车门内板(100)上,所述下导轨段(20)的下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车门内板(100)上。
CN202322296787.8U 2023-08-24 2023-08-24 车门导轨及车辆 Active CN2203742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6787.8U CN220374251U (zh) 2023-08-24 2023-08-24 车门导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6787.8U CN220374251U (zh) 2023-08-24 2023-08-24 车门导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74251U true CN220374251U (zh) 2024-01-23

Family

ID=89565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96787.8U Active CN220374251U (zh) 2023-08-24 2023-08-24 车门导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742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374251U (zh) 车门导轨及车辆
CN111864127A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池盒及其组装方法、车辆
CN215097856U (zh) 多构件装配连接装置及车辆构件装配结构
CN210652635U (zh) 一种车门内水切与内饰板搭接组件
CN216733864U (zh) 一种车门和车辆
AU2004324724A1 (en) Auxiliary-handle fixing clip for modular headliner of automobile
CN218970918U (zh) 机盖锁拉索支架、机盖锁拉索组件及车辆
CN220164014U (zh) 连接支架及设有其的车辆
CN210310202U (zh) A柱内饰板、汽车a柱及汽车
CN214189636U (zh) 车顶结构及车厢
CN205601580U (zh) 外水切总成结构
CN217048213U (zh) 一种玻璃升降器导轨的固定件和一种车辆
CN212889807U (zh) 一种汽车天窗框结构及汽车
CN220324607U (zh) 箱体及电池包
CN219415006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9389916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4906181B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井框架结构
CN219312478U (zh) 车门导轨组件、车门及车辆
CN220483213U (zh) 车身立柱饰板固定支架及车辆
CN215322578U (zh) 一种牵引梁结构、牵枕缓机构及悬挂式车辆
CN219134084U (zh) 后保险杠总成与车身侧围总成的配合结构及车辆
CN219727819U (zh) 车门玻璃的导轨组件以及车辆
CN212389616U (zh) 用于连接顶棚内衬与天窗框架的连接件、车顶结构及车辆
CN214822544U (zh) 一种外水切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1567843U (zh) 一种装饰板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