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98443U - 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98443U
CN220298443U CN202321365117.0U CN202321365117U CN220298443U CN 220298443 U CN220298443 U CN 220298443U CN 202321365117 U CN202321365117 U CN 202321365117U CN 220298443 U CN220298443 U CN 2202984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body
energy
collision beam
box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6511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鹏
贺志杰
句彦儒
杨雨楠
周丹丹
景向策
白雪娟
张二江
任建峰
冯长凯
岳国辉
时世佼
郭建保
刘珍海
王文璞
赵庆龙
王青鹏
王泽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6511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984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984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984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盒包括沿整车长度方向延伸的盒体,盒体的横截面呈中心对称的八边形,且盒体的横截面在整车宽度方向的宽度w,以及盒体的横截面在整车高度方向的高度h,两者满足:w>h。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盒通过设计盒体横截面采用中心对称的八边形,可使得盒体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有利于减少吸能盒料厚,同时使得盒体横截面的宽度大于高度,能够在小重叠碰撞工况,使吸能盒更好地参与碰撞吸能,而有助于提升碰撞安全性。

Description

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能盒。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上述吸能盒的防撞梁总成,以及设有该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设计步入高端化,越来越多国产车型、合资车型更加注重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设计。在车身骨架系统中,前防撞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对碰撞吸能效果有决定性作用。汽车前防撞梁作为一种用于车辆前端的车辆防撞缓冲防护装置,可使得汽车在受到撞击时具有缓冲能力,以保护乘员人身安全。
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以及分别设置于该防撞梁两端的两个吸能盒。在常规车身结构中,传统的吸能盒结构存在如下缺点:吸能盒单品料厚较大,通常达到2.5mm。另外,吸能盒不宜压溃,吸能盒在碰撞过程中,吸能效果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吸能盒,以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利于减小吸能盒的料厚,并有助于提升碰撞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吸能盒,包括沿整车长度方向延伸的盒体,所述盒体的横截面呈中心对称的八边形,且所述盒体的横截面在整车宽度方向的宽度w,以及所述盒体的横截面在整车高度方向的高度h,两者满足:w>h。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具有在整车高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两个横向壁板,在整车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两个竖向壁板,以及沿所述盒体周向依次布置的四个倾斜壁板,且各所述倾斜壁板均连接在相邻的所述横向壁板与所述竖向壁板之间;所述横向壁板的宽度a1、所述竖向壁板的宽度a2,以及所述倾斜壁板的宽度a3满足:a1>a2>a3。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盒体内的沿整车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件,以及将所述加强件连接在所述盒体内的加强肋板;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盒体横截面的中心,所述加强肋板为沿所述加强件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呈圆管状;和/或,多个所述加强肋板沿所述加强件的周向均布,且各所述加强肋板与所述盒体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盒体的棱角处。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的各棱角位置均设有溃缩结构,且各所述棱角位置的所述溃缩结构均为沿整车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盒采用铝合金挤出成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能盒通过优化盒体结构,设计盒体横截面采用中心对称的八边形,可使得盒体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有利于减少吸能盒料厚,同时使得盒体横截面的宽度大于高度,能够在小重叠碰撞工况,使吸能盒更好地参与碰撞吸能,有助于提升碰撞安全性。
此外,横向壁板、竖向壁板和倾斜壁板宽度的设置,可在满足吸能盒整体宽度与高度设置要求的同时,有利于盒体结构的设计。盒体内设置的加强件和加强肋板,能够提升吸能盒的截面力,增加碰撞时的吸能量。
其次,加强件为圆管状,可利于加强件的成型,并能够使加强件有着更好的结构强度。加强肋板靠近盒体的棱角连接,可在设置加强肋板时提升对吸能盒结构的加强效果。
另外,在盒体的棱角处设置溃缩结构,有助于碰撞时吸能盒的溃缩吸能。吸能盒采用铝合金挤出成型,一方面可利用铝合金结构重量轻与强度大的特点,保证吸能盒的结构强度,并有助于吸能盒的减重,另一方面通过挤出成型,也可便于吸能盒的制备,且有助于降低吸能盒制备成本。
本实用新型同时也提出一种防撞梁总成,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如上所述的吸能盒,还包括与两侧所述吸能盒连接的防撞梁。
进一步的,各侧所述盒体的前端均连接有防撞梁连接板,各侧所述盒体的后端均连接有防撞梁安装板;所述防撞梁连接在两侧的所述防撞梁连接板之间,两侧的所述防撞梁安装板用于和车身纵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连接板和所述防撞梁安装板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盒体之间的连接位置设有连接板,且所述连接板的横截面呈“L”型;和/或,所述防撞梁两端的端部与两侧的防撞梁连接板相对布置,且所述防撞梁两端的端部分别连接在与之对应的所述防撞梁连接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总成具有与上述吸能盒相同的优势。而且,吸能盒通过两端的防撞梁连接板和防撞梁安装板分别与防撞梁及车身纵梁连接,可便于吸能盒与防撞梁之间的连接,也能够利于防撞梁总成在车身中的安装。
此外,防撞梁连接板和防撞梁安装板与盒体之间设置横截面呈L型的连接板,可保证防撞梁连接板和防撞梁安装板与盒体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撞梁两端的端部与防撞梁连接板相对布置,并连接在防撞梁连接板上,可通过防撞梁端部与吸能盒在整车长度方向上的重叠,使得吸能盒更好地参与小重叠碰撞,有利于提升碰撞吸能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如上所述的防撞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与如上所述的防撞梁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吸能盒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吸能盒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吸能盒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防撞梁总成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防撞梁总成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吸能盒与防撞梁安装板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吸能盒;2、防撞梁连接板;3、防撞梁安装板;4、连接板;5、防撞梁;
101、横向壁板;102、竖向壁板;103、倾斜壁板;104、加强件;105、加强肋板;106、溃缩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配合部件之间采用本领域常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便可。而且,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是以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具体在附图1和附图2中所示的,X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前”,反之为“后”。Y方向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左”,反之为“右”。Z方向为车辆的上下方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上”,反之为“下”。“内、外”是以相应部件的轮廓为基准定义的,例如以车辆轮廓为基准定义的车内和车外,靠近车辆中部的一侧为“内”,反之为“外”。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吸能盒,以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利于减小吸能盒的料厚,并有助于提升碰撞安全性。
在整体构成上,本实施例的吸能盒1的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该吸能盒主要包括沿整车长度方向延伸的盒体。该盒体的横截面呈中心对称的八边形,并且盒体的横截面在整车宽度方向的宽度w,以及盒体的横截面在整车高度方向的高度h,两者满足:w>h。
如上结构中,通过优化盒体结构,设计盒体横截面采用中心对称的八边形,可使得盒体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有利于减少吸能盒1的料厚,同时设置盒体横截面的宽度大于高度,可在小重叠碰撞工况,使得吸能盒1更好地参与碰撞吸能,有助于提升碰撞安全性。
详细来说,继续参看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盒体具体由两个横向壁板101、两个竖向壁板102,以及四个倾斜壁板103围构成八边形。其中,两个横向壁板101在整车高度方向上相对布置,两个竖向壁板102在整车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四个倾斜壁板103沿盒体周向依次布置,并且各倾斜壁板103均连接在相邻的横向壁板101与竖向壁板102之间。
而且,作为优选的,横向壁板101的宽度a1、竖向壁板102的宽度a2,以及倾斜壁板103的宽度a3满足:a1>a2>a3。如此设置,可在满足吸能盒1整体宽度与高度设置要求的同时,有利于盒体结构的设计。
同样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吸能盒1优选采用铝合金挤出成型。如此,不仅可利用铝合金结构重量轻与强度大的特点,保证吸能盒的结构强度,并有助于吸能盒的减重,而且吸能盒1通过挤出成型,也可便于吸能盒1的制备,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吸能盒1的制备成本。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吸能盒1还包括设于盒体内的沿整车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件104,以及将加强件104连接在盒体内的加强肋板105。其中,加强件104位于盒体横截面的中心,加强肋板105为沿加强件104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通过加强件104和加强肋板105的设置,可提升吸能盒1的截面力,增加碰撞时的吸能量。
本实施例的加强件104作为一种优选结构形式,该加强件104呈圆管状,圆管状结构,有利于加强件104的成型,并能够使加强件104有着更好的结构强度。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加强件104的也可采用椭圆管状、方管状、矩形管状或其他多边形管状,如此也是可行的。
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多个加强肋板105沿加强件104的周向均布,如图1至图3所示的,加强肋板105为沿加强件104周向均匀布置的四个,并且各加强肋板105与盒体的连接位置靠近盒体的棱角处。多个加强肋板105靠近盒体的棱角连接,可在设置加强肋板105时,对吸能盒1的结构起到加强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盒体的各棱角位置均设有溃缩结构106,且各棱角位置的溃缩结构106均为沿整车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本实施例的溃缩结构106具体为形成在盒体各棱角位置上的溃缩孔。通过多个溃缩结构106的设置,有助于碰撞时吸能盒1的溃缩吸能,而可提升吸能盒1的吸能效果。
本实施例的吸能盒1通过设计盒体横截面采用中心对称的八边形,不仅使得盒体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而且也利于减少吸能盒1的料厚,同时设置盒体横截面的宽度大于高度,能够在小重叠碰撞工况,使吸能盒1更好地参与碰撞吸能,有助于提升碰撞安全性,并有着很好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撞梁总成,如图4和图5所示,该防撞梁总成通常布置在车身结构的前部,且该防撞梁总成包括实施例一的吸能盒1和防撞梁5。其中,吸能盒1为分设在左右两侧的两个,且两侧的吸能盒1连接在防撞梁5的两端。
继续参看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各侧盒体的前端均连接有防撞梁连接板2,各侧盒体的后端均连接有防撞梁安装板3。防撞梁5具体连接在两侧的防撞梁连接板2之间,两侧的防撞梁安装板3用于和车身纵梁连接。通过设置在吸能盒1两端的防撞梁连接板2和防撞梁安装板3,可利于吸能盒1与防撞梁5之间的连接,也利于吸能盒1车身纵梁的连接,便于防撞梁总成在车身中的安装。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防撞梁连接板2和防撞梁安装板3中的至少一个与盒体之间的连接位置设有连接板4,且连接板4的横截面呈“L”型。设置的连接板4,并使得连接板4的横截面成“L”型,可保证防撞梁连接板2与盒体之间、防撞梁安装板3与盒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如图4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板4设置在各侧的防撞梁安装板3与同侧的盒体之间,且连接板4的横截面成“L”型,并具有与盒体焊接相连的第一翻边,以及与防撞梁安装板3焊接相连的第二翻边。如此设置,有利于保证防撞梁安装板3与盒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本实施例中,连接板4仅设置在各侧的防撞梁安装板3与同侧的盒体之间,其也可仅设置在各侧的防撞梁连接板2与同侧的盒体之间,当然,在各侧的防撞梁安装板3与同侧的盒体之间,以及在各侧的防撞梁连接板2与同侧的盒体之间均设置连接板4,也是可行的。
同样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防撞梁5两端的端部与两侧的防撞梁连接板2相对布置,且防撞梁5两端的端部分别连接在与之对应的防撞梁连接板2上,如此可通过防撞梁5端部与吸能盒1在整车长度方向上的重叠,使得吸能盒1更好地参与小重叠碰撞,而有利于提升碰撞吸能效果。
本实施例的防撞梁总成通过采用实施例一的吸能盒1,不仅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而且能够在小重叠碰撞工况,具有较好的碰撞吸能效果,从而有助于提升碰撞安全性,并有着很好的使用效果。
同时,本实施也还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中设有上述的防撞梁总成。而且,本实施例的车辆与如上所述的防撞梁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吸能盒,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整车长度方向延伸的盒体,所述盒体的横截面呈中心对称的八边形,且所述盒体的横截面在整车宽度方向的宽度w,以及所述盒体的横截面在整车高度方向的高度h,两者满足:w>h;
还包括设于所述盒体内的沿整车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件(104),以及将所述加强件(104)连接在所述盒体内的加强肋板(105);
所述加强件(104)位于所述盒体横截面的中心,所述加强肋板(105)为沿所述加强件(104)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体具有在整车高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两个横向壁板(101),在整车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两个竖向壁板(102),以及沿所述盒体周向依次布置的四个倾斜壁板(103),且各所述倾斜壁板(103)均连接在相邻的所述横向壁板(101)与所述竖向壁板(102)之间;
所述横向壁板(101)的宽度a1、所述竖向壁板(102)的宽度a2,以及所述倾斜壁板(103)的宽度a3满足:a1>a2>a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104)呈圆管状;和/或,
多个所述加强肋板(105)沿所述加强件(104)的周向均布,且各所述加强肋板(105)与所述盒体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盒体的棱角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体的各棱角位置均设有溃缩结构(106),且各所述棱角位置的所述溃缩结构(106)均为沿整车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能盒(1)采用铝合金挤出成型。
6.一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盒(1),还包括与两侧所述吸能盒(1)连接的防撞梁(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各侧所述盒体的前端均连接有防撞梁连接板(2),各侧所述盒体的后端均连接有防撞梁安装板(3);
所述防撞梁(5)连接在两侧的所述防撞梁连接板(2)之间,两侧的所述防撞梁安装板(3)用于和车身纵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梁连接板(2)和所述防撞梁安装板(3)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盒体之间的连接位置设有连接板(4),且所述连接板(4)的横截面呈“L”型;和/或,
所述防撞梁(5)两端的端部与两侧的防撞梁连接板(2)相对布置,且所述防撞梁(5)两端的端部分别连接在与之对应的所述防撞梁连接板(2)上。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中设有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
CN202321365117.0U 2023-05-31 2023-05-31 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202984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5117.0U CN220298443U (zh) 2023-05-31 2023-05-31 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5117.0U CN220298443U (zh) 2023-05-31 2023-05-31 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98443U true CN220298443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46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65117.0U Active CN220298443U (zh) 2023-05-31 2023-05-31 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984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8541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US11485417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210971298U (zh) 车辆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1125726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7826349U (zh)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CN216709236U (zh) 防撞梁总成
CN214930131U (zh) 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
CN220298443U (zh) 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04956648U (zh) 车用铰链加强板、立柱总成及汽车
CN216994523U (zh)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CN113968285B (zh) 一种越野车车身前机舱结构
CN111516757A (zh) 一种纵梁结构和汽车
JP2022097814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の固定構造
CN218858536U (zh) 车身门槛梁及汽车
CN219728335U (zh) A柱下端加强结构及设有其的车辆
CN219406620U (zh) 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15553569U (zh) 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及汽车
CN220948168U (zh) 汽车前纵梁及具有其的车架结构和汽车
CN219728347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7893011U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汽车
CN218400731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20483418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7022671U (zh) 一种偏置边梁加强机构
CN217918114U (zh) 敞篷车的b柱结构及敞篷汽车
CN219406618U (zh) 车辆前部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