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1873U - 一种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1873U
CN220031873U CN202321663718.XU CN202321663718U CN220031873U CN 220031873 U CN220031873 U CN 220031873U CN 202321663718 U CN202321663718 U CN 202321663718U CN 220031873 U CN220031873 U CN 2200318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guard
guard plate
chassis assembly
reinforcing ribs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637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道江
周飞
秦宇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637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318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18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18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所述车辆包括底盘总成、动力电池以及固定于底盘总成上的底盘护板,其中,底盘护板包括机舱下护板、前下护板、两个侧护板、后下护板以及行李舱下护板,前下护板的前端与机舱下护板的后端接触。两个侧护板由前下护板的后端沿前下护板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以与前下护板对动力电池形成包围,后下护板位于动力电池的后端,且与动力电池的电池支架接触。行李舱下护板的前端与后下护板的后端接触,机舱下护板、前下护板、侧护板、后下护板以及行李舱下护板均固定于底盘总成,且对底盘总成形成覆盖。通过多块板组合形成的底盘护板对底盘总成基本形成全覆盖,从而降低了车辆的风阻。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底盘护板是车辆底盘的防护零件,其可以保护底盘件的清洁,避免底盘件被锈蚀,还可以减轻底盘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受到撞击后的损失程度,并且,还可以降低风噪。由此,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一个大平面的护板对车辆机舱或其他重点防护区域形成覆盖,导致底盘中其余部分仍然是裸露状态,由此增加了所述车辆的风阻。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底盘总成、动力电池以及固定于所述底盘总成上的底盘护板,其中,所述底盘护板包括:
机舱下护板;
前下护板,所述前下护板的前端与所述机舱下护板的后端接触;
两个侧护板,两个所述侧护板由所述前下护板的后端,沿所述前下护板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以与所述前下护板对所述动力电池形成包围;
后下护板,所述后下护板位于所述动力电池的后端,且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支架接触;
行李舱下护板,所述行李舱下护板的前端与所述后下护板的后端接触,其中,所述机舱下护板、前下护板、侧护板、后下护板以及行李舱下护板均固定于所述底盘总成,且对所述底盘总成形成覆盖。
可选的,所述机舱下护板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机舱下护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可选的,所述前下护板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前下护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相同设置顺序的第二加强筋共线设置。
可选的,多条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机舱下护板的宽度方向上等间隔设置。
可选的,所述后下护板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后下护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可选的,所述行李舱下护板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四加强筋,所述第四加强筋沿所述行李舱下护板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三加强筋和第四加强筋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三加强筋与相同设置顺序的第四加强筋共线设置。
可选的,所述前下护板的前端与所述机舱下护板的后端的接触处相互叠合。
可选的,所述后下护板的后端与所述行李舱下护板的前端的接触处相互叠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底盘总成、动力电池以及固定于所述底盘总成上的底盘护板,其中,所述底盘护板包括机舱下护板、前下护板、两个侧护板、后下护板以及行李舱下护板,所述前下护板的前端与所述机舱下护板的后端接触。两个所述侧护板由所述前下护板的后端,沿所述前下护板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以与所述前下护板对所述动力电池形成包围,所述后下护板位于所述动力电池的后端,且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电池支架接触。所述行李舱下护板的前端与所述后下护板的后端接触,其中,所述机舱下护板、前下护板、侧护板、后下护板以及行李舱下护板均固定于所述底盘总成,且对所述底盘总成形成覆盖。由此,通过多块板组合形成的底盘护板对底盘总成基本形成全覆盖,从而降低了底盘总成受啥沙石侵入等外部因素而损坏的风险,并且,所述底盘护板可以避免气流流经底盘总成直接撞击车身部件产生空气阻力,从而可以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具有降低车辆能耗的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底盘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盘护板;11、机舱下护板;12、前下护板;13、侧护板;14、后下护板;15、行李舱下护板;2、动力电池;3、第一加强筋;4、第二加强筋;5、第三加强筋;6、第四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可以包括底盘总成、动力电池2以及固定于所述底盘总成上的底盘护板1,所述底盘护板1可以包括机舱下护板11、前下护板12、两个侧护板13、后下护板14以及行李舱下护板15,其中:
所述前下护板12的前端与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后端接触,两个所述侧护板13由所述前下护板12的后端,沿所述前下护板12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以与所述前下护板12对所述动力电池2形成包围。也就是说,两个侧护板13在所述前下护板12的后端间隔设置,参照图2所示,两个侧护板13和下护板对所述动力电池2形成三边包围。所述后下护板14位于所述动力电池2的后端,且与所述动力电池2的电池支架接触。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前端与所述后下护板14的后端接触,其中,所述机舱下护板11、前下护板12、侧护板13、后下护板14以及行李舱下护板15均固定于所述底盘总成,且对所述底盘总成形成覆盖。
一种示例中,所述机舱下护板11主要用于防护车辆的电机,防止其在驾驶过程中受到碰撞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损伤,其可以通过螺栓或十字推钉等固定件,分别与点总成的前副车架和前保险杠固定;所述前下护板12主要用于防护所述底盘总成的前副车架,所述前下护板12可以通过螺栓或十字推钉等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前副车架上;所述后下护板14主要用于防护底盘总成的后副车架,所述后下护板14也可以通过螺栓或十字推钉等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后副车架上;所述侧护板13可以通过螺栓或十字推钉等固定件,分别与动力电池2的电池支架和底盘总成的车身底板固定;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可以通过螺栓或十字推钉等固定件,分别与底盘总成的后保险杠和后副车架固定。
上述各护板的前后端以车身为参考方向来确定,例如,各护板靠近车头的端部均为对应护板的前端,各护板靠近车尾的端部均为对应护板的后端,各护板的长度方向与车身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各护板的宽度方向与车身的宽度方向保持一致。所述机舱下护板11、前下护板12、侧护板13、后下护板14、行李舱下护板15以及动力电池2的底部共同组成一个平面,且是一个较大的平面对所述底盘总成的大部分零件形成覆盖。其可以对流经车辆底部的气流起到一个导流的作用。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部分气流从车头流入车底部,流经底盘护板1的气流避免了与底盘总成的部件直接冲击。由此可以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有利于能源消耗的降低。
一种可选的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机舱下护板11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一加强筋3,所述第一加强筋3沿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其中,多条第一加强筋3可以沿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3可以增加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防护性能。并且,沿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可以使得位置相邻的两个第一加强筋3之间可以形成一导流腔,从而可以对流经车辆底部的气流起到一个定向导流的作用,使得气流可以沿着导流腔流动,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
一种可选的实用新型实施例,多条所述第一加强筋3在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宽度方向上等间隔设置。等间隔设置可以使得流入每个导流腔的气流的流速均匀,可以避免流速不均匀而导致护板受力不均匀,从而影响底盘护板1的结构稳定性。
一种可选的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前下护板12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二加强筋4,所述第二加强筋4沿所述前下护板1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多条第二加强筋4可以沿所述前下护板12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4可以增加所述前下护板12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前下护板12的防护性能。并且,沿所述前下护板1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可以使得位置相邻的两个第二加强筋4之间可以形成一导流腔,从而可以对流经车辆底部的气流起到一个定向导流的作用,使得气流可以沿着导流腔流动,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
一种可选的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一加强筋3与相同设置顺序的第二加强筋4共线设置。例如,当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均为A个时,相同设置顺序可以理解为沿所述机舱下护板11或前下护板12的同一侧为参考方向,在所述机舱下护板11上设置的第A个第一加强筋3和在所述前下护板12上设置的第A个第二加强筋4共线。即可以理解为沿车身长度方向上共线。从而使得位于机舱下护板11上的导流腔与位于所述前下护板12上的导流腔共线,使得进入车辆底部的气流可以快速从导流腔内流过。
一种可选的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前下护板12的前端与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后端的接触处相互叠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叠合的面积,在此不作限定。从而可以避免气流从前下护板12与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接触处进入到底盘总成上,进一步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一种示例中,所述前下护板12上位于两侧最外侧的两条第一加强筋3的端部,分别与所述机舱下护板11上位于两侧最外侧的两条第二加强筋4的端部面接触。
一种可选的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后下护板14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三加强筋5,所述第三加强筋5沿所述后下护板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多条第三加强筋5可以沿所述后下护板14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加强筋5可以增加所述后下护板14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后下护板14的防护性能。并且,沿所述后下护板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可以使得位置相邻的两个第三加强筋5之间可以形成一导流腔,从而可以对流经车辆底部的气流起到一个定向导流的作用,使得气流可以沿着导流腔流动,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
一种可选的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四加强筋6,所述第四加强筋6沿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多条第四加强筋6可以沿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加强筋6可以增加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防护性能。并且,沿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可以使得位置相邻的两个第四加强筋6之间可以形成一导流腔,从而可以对流经车辆底部的气流起到一个定向导流的作用,使得气流可以沿着导流腔流动,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
一种可选的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三加强筋5和第四加强筋6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三加强筋5与相同设置顺序的第四加强筋6共线设置。例如,当第三加强筋5和第四加强筋6均为B个时,相同设置顺序可以理解为沿所述后下护板14或行李舱下护板15的同一侧为参考方向,在所述后下护板14上设置的第B个第三加强筋5和在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上设置的第B个第四加强筋6共线。即可以理解为沿车身长度方向上共线。从而使得位于后下护板14上的导流腔与位于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上的导流腔共线,使得进入车辆底部的气流可以快速从导流腔内流过。一种示例中,多个第三加强筋5在所述后下护板14的宽度方向上可以等间隔设置,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所述第三加强筋5进行密集设置,以提高所述后下护板14和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结构强度,以及提高导流效果。
一种可选的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后下护板14的后端与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前端的接触处相互叠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叠合的面积,在此不作限定。从而可以避免气流从后下护板14与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接触处进入到底盘总成上,进一步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底盘总成、动力电池2以及固定于所述底盘总成上的底盘护板1,其中,所述底盘护板1包括机舱下护板11、前下护板12、两个侧护板13、后下护板14以及行李舱下护板15,所述前下护板12的前端与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后端接触。两个所述侧护板13由所述前下护板12的后端,沿所述前下护板12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以与所述前下护板12对所述动力电池2形成包围,所述后下护板14位于所述动力电池2的后端,且与所述动力电池2的电池支架接触。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前端与所述后下护板14的后端接触,其中,所述机舱下护板11、前下护板12、侧护板13、后下护板14以及行李舱下护板15均固定于所述底盘总成,且与动力电池2接触对所述底盘总成形成覆盖。由此,通过多块板组合形成的底盘护板1对底盘总成基本形成全覆盖,从而降低了底盘总成受啥沙石侵入等外部因素而损坏的风险,并且,所述底盘护板1可以避免气流流经底盘总成直接撞击车身部件产生空气阻力,从而可以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具有降低车辆能耗的效果。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想到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的任意组合应用都是可行的,故上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任意组合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但是由于篇幅限制,本说明书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实用新型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底盘总成、动力电池(2)以及固定于所述底盘总成上的底盘护板(1),其中,所述底盘护板(1)包括:
机舱下护板(11);
前下护板(12),所述前下护板(12)的前端与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后端接触;
两个侧护板(13),两个所述侧护板(13)由所述前下护板(12)的后端,沿所述前下护板(12)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以与所述前下护板(12)对所述动力电池(2)形成包围;
后下护板(14),所述后下护板(14)位于所述动力电池(2)的后端,且与所述动力电池(2)的电池支架接触;
行李舱下护板(15),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前端与所述后下护板(14)的后端接触,其中,所述机舱下护板(11)、前下护板(12)、侧护板(13)、后下护板(14)以及行李舱下护板(15)均固定于所述底盘总成,且对所述底盘总成形成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下护板(11)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一加强筋(3),所述第一加强筋(3)沿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下护板(12)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二加强筋(4),所述第二加强筋(4)沿所述前下护板(1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一加强筋(3)与相同设置顺序的第二加强筋(4)共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第一加强筋(3)在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宽度方向上等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下护板(14)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三加强筋(5),所述第三加强筋(5)沿所述后下护板(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远离所述底盘总成的端面上设置有多条第四加强筋(6),所述第四加强筋(6)沿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筋(5)和第四加强筋(6)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三加强筋(5)与相同设置顺序的第四加强筋(6)共线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下护板(12)的前端与所述机舱下护板(11)的后端的接触处相互叠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下护板(14)的后端与所述行李舱下护板(15)的前端的接触处相互叠合。
CN202321663718.XU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车辆 Active CN2200318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3718.XU CN220031873U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3718.XU CN220031873U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1873U true CN220031873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35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63718.XU Active CN220031873U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318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49634B1 (ko) 2트랙 차량
CN103155209A (zh) 具有能吸收碰撞能的牵引电池的车辆
CN220031873U (zh) 一种车辆
JP6287622B2 (ja) 車両
JP7188581B2 (ja) 自動車の電源バッテリを保護するための装置
CN216269551U (zh) 一种减震降噪型汽车后轮罩
KR101481232B1 (ko) 자동차의 범퍼 레일
CN206049800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前舱防撞结构
CN209634415U (zh) 保险杠
CN101327808B (zh) 车身板
CN113859162A (zh) 一种散热器下护板及其安装结构
CN111212762B (zh) 通过下支承来吸收力的可收起的车底部空气动力叶片
CN207773049U (zh) 车身下防护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US4098531A (en) Body for motor vehicles
KR101154260B1 (ko) 차량용 리어 범퍼
CN219467697U (zh)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和车辆
CN220905094U (zh) 汽车底盘
CN217281016U (zh) 一种新能源车型电池前端磕碰保护装置
CN220314908U (zh) 护板组件以及车辆
CN214607398U (zh) 一种碳纤维结构的车辆前保险杠
CN208530697U (zh) 副车架及汽车
JP2016055751A (ja) 車両のアンダカバー構造
CN221418156U (zh) 一种汽车底部护板结构
CN215752668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风窗横梁结构、前围板组件和车辆
CN217917829U (zh) 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