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17829U - 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17829U
CN217917829U CN202222330503.8U CN202222330503U CN217917829U CN 217917829 U CN217917829 U CN 217917829U CN 202222330503 U CN202222330503 U CN 202222330503U CN 217917829 U CN217917829 U CN 2179178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hassis
reinforcing structure
mounting holes
vehicle
forc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3050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文晶
冉廷
唐义
段名扬
王宏民
崔炳成
周亮
孙伟杰
王世春
张义
栾太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3050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178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178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178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车辆,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包括:前保护板组件,所述前保护板组件用于安装在车身底部并位于被保护件前部;后保护板组件,所述后保护板组件包括第一加强结构、第二加强结构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加强结构用于安装在所述车身底部,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安装在第一加强结构下方并位于所述被保护件后部,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和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上述车辆底盘防护装置,通过前后保护板组件安装在车身底部并分别位于被保护件前后部,保护车辆底盘及被保护件易受损部位,同时前后保护板组件作为安装件,一旦发生轻微磕碰可快速更换,降低后续售后维修成本。

Description

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底部有动力电池,当动力电池受到刮擦、磕碰、碰撞等试验时会发生爆炸,主要是电池包体积大、能量大、位置较低,故要合理的布置和设计强度和保护,同时燃油车的油箱也存在同类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一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保护板组件,所述前保护板组件用于安装在车身底部并位于被保护件的前部;
后保护板组件,所述后保护板组件包括第一加强结构、第二加强结构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加强结构用于安装在所述车身底部,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安装在第一加强结构下方并位于所述被保护件的后部,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和所述第二加强结构。
上述车辆底盘防护装置,通过前后保护板组件安装在车身底部并分别位于被保护件前后部,保护车辆底盘及被保护件易受损部位,同时前后保护板组件作为安装件,一旦发生轻微磕碰可快速更换,降低后续售后维修成本。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保护板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碰撞缓冲板,所述碰撞缓冲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部,所述第一连接板更靠近所述被保护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保护板组件还包括第一传力筋,所述第一传力筋包括第一横向传力筋和第一纵向传力筋,所述第一横向传力筋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碰撞缓冲板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部,所述第一纵向传力筋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保护板组件的边缘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车辆底盘防护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一安装孔并用于固定连接所述前保护板组件和所述车身底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包括凸台和台阶加强筋,所述台阶加强筋沿所述凸台边缘设置,所述凸台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车辆底盘防护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二安装孔并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车身底部、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一加强结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强结构的边缘开设多个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位置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并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和所述车身底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包括第二连接板和加强肋板,所述加强肋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后部,所述加强肋板用于包裹所述被保护件的后部,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安装在所述被保护件的底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肋板包括本体和多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开设第四安装孔,所述车辆底盘防护装置还包括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三紧固件穿设所述第四安装孔,用于固定连接所述加强肋板和所述车身底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二传力筋,所述第二传力筋包括第二横向传力筋和第二纵向传力筋,所述第二横向传力筋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前部边缘,所述第二纵向传力筋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
上述车辆,通过在车身底部分别安装前后保护板组件来保护车辆底盘及被保护件易受损部位,同时前后保护板组件作为安装件,一旦发生轻微磕碰可快速更换,降低后续售后维修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沿A-A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沿B-B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沿B-B线的另一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前保护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前保护板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保护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保护板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包括前保护板组件10和后保护板组件12。前保护板组件10用于安装在车身底部并位于被保护件11前部。后保护板组件12包括第一加强结构14、第二加强结构16和连接支架18,第一加强结构14用于安装在车身底部,第二加强结构16安装在第一加强结构14下方并位于被保护件11后部,连接支架18固定连接第一加强结构14和第二加强结构16。
上述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的前保护板组件10和后保护板组件12安装在车身底部并分别位于被保护件11前后部,保护车辆底盘及被保护件11易受损部位,同时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作为安装件,一旦发生轻微磕碰可快速更换,降低后续售后维修成本。
具体地,通过撞击试验,对车辆底部和被保护件11易碰撞和损伤的部位设计安装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对车辆底盘和被保护件11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被保护件11可以是电池包和/或油箱。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通过紧固件安装在车身底部,当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受到损伤时,能够快速更换,降低后续售后维修成本。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前保护板组件10包括相互连接对的第一连接板20和碰撞缓冲板22,碰撞缓冲板22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0的前部,第一连接板20更靠近被保护件11。如此,当车辆向前行驶时,车身底部如遇撞击则首先碰到碰撞缓冲板22,而不会直接伤害到车辆底盘或者被保护件11。
具体地,前保护板组件10包括第一连接板20和碰撞缓冲板22,第一连接板20和碰撞缓冲板22相互连接,碰撞缓冲板22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0的前部。前保护板组件10安装在车身底部,连接车身底部和被保护件11前部,当车身底部或被保护件11前部发生剐蹭或撞击,前保护板组件10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车身底部和被保护件11前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前保护板组件10还包括第一传力筋,第一传力筋包括第一横向传力筋24和多个第一纵向传力筋26,第一横向传力筋24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0和碰撞缓冲板22的连接处以及第一连接板20靠近被保护件11的一侧,第一纵向传力筋26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0上。如此,第一传力筋的设置加强了前保护板组件10的刚度。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在前保护板组件10上设置第一横向传力筋24和多个第一纵向传力筋26,第一横向传力筋24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0和碰撞缓冲板22的连接处以及第一连接板20靠近被保护件11的一侧,加强前保护板组件10的横向刚度,多个第一纵向传力筋26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0的纵向方向,当车身底部发生碰撞时,碰撞吸能效果显著。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和图6,前保护板组件10的边缘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28,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还包括多个第一紧固件29,第一紧固件29穿设第一安装孔28并用于固定连接前保护板组件10和车身底部。如此,前保护板组件10能够被牢固固定在车身底部和被保护件11前部。
具体地,前保护板组件10的边缘开设多个第一安装孔28,通过第一紧固件29将前保护板组件10安装在车身底部。通过第一紧固件29连接,能够使前保护板组件10安装牢固,同时,在拆卸更换前保护板组件10时也更方便。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9,第一加强结构14包括凸台30和台阶加强筋32,台阶加强筋32沿凸台30边缘设置,凸台30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34,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还包括多个第二紧固件35,第二紧固件35穿设第二安装孔34并用于固定连接车身底部、连接支架18和第一加强结构14。如此,台阶加强筋32结构加强了第一加强结构14的刚度,同时第二紧固件35穿设第二安装孔34能够牢固固定车身底部、连接支架18和第一加强结构14。
具体地,第一加强结构14设置凸台30,用于和车身底部匹配安装时提升匹配精度,在凸台30的边缘设置台阶加强筋32,增强第一加强结构14的刚度,在凸台30上开设第二安装孔34,在后保护板组件12的连接支架18上开设对应安装孔,使得第一加强结构14能够通过第二紧固件35和连接车身底部和连接支架18。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1,第二加强结构16的边缘开设多个第三安装孔36,第三安装孔36位置与第二安装孔34位置对应,第二紧固件35穿设第二安装孔34和第三安装孔36并用于固定连接第一加强结构14、第二加强结构16和车身底部。如此,第一加强结构14和第二加强结构16能够被稳固地固定在车身底部。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加强结构14安装在车身底部,第二加强结构16安装在第一加强结构14下方并位于被保护件11后部,连接支架18固定连接第一加强结构14和第二加强结构16,其中,第一加强结构14与连接支架18的通过第二紧固件35在第一加强结构14上的第二安装孔34连接固定,连接支架18的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加强结构16上,第一加强结构14上其余的第二安装孔34与第二加强结构16上的第三安装孔36对应,第二紧固件35穿设第二安装孔34和第三安装孔36将第一加强结构14和第二加强结构16安装固定在车身底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8,第二加强结构16包括第二连接板38和加强肋板40,加强肋板40连接在第二连接板38对的后部,加强肋板40用于包裹被保护件11的后部,第二连接板38用于安装在被保护件11的底部。如此,当车身底部或被保护件11的后部发生碰撞时,后保护板组件12能够有效保护车身底部和被保护件11。
具体地,第二加强结构16包括第二连接板38和加强肋板40,加强肋板40连接在第二连接板38的后部,同时加强肋板40与第二连接板38的连接处有一定弧度,使得当第二连接板38安装在车身底部时,加强肋板40能够包裹被保护件11的后部。当车身底部或被保护件11的后部发生碰撞时,后保护板组件12能够有效保护车身底部和被保护件1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0,加强肋板40包括本体41和多个连接部42,连接部42上开设第四安装孔44,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还包括第三紧固件45,第三紧固件45穿设第四安装孔44,用于固定连接加强肋板40和车身底部。
具体地,加强肋板40一侧与第二连接板38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板38与车身底部固定连接,加强肋板40的另一侧上通过焊接连接多个连接部42,连接部42上开设第四安装孔44,穿设第四安装孔44固定连接加强肋板40,通过第二连接板38和加强肋板40上的连接部42,第二加强结构16能够牢固安装固定在车身底部并包裹被保护件11。
在对后保护板组件进行安装时,如图11所示,可以在第二连接板38上开设多个安装过孔43,使得第二紧固件35和第三紧固件45在安装时,能够在第二连接板38已经覆盖在被保护件11表面的情况下,能够从车身底部通过安装过孔43与对应安装孔进行连接固定。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所使用的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栓、铆钉或者其他类型的紧固件,连接方式除焊接外,还可以采用机械连接或粘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8,第二连接板38上设有第二传力筋,第二传力筋包括第二横向传力筋46和多个第二纵向传力筋48,第二横向传力筋46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8的前部边缘,第二纵向传力筋48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8上。如此,第二传力筋的设置加强了第二加强结构16的刚度。
具体地,第二连接板38上设有第二传力筋,第二传力筋包括第二横向传力筋46和多个第二纵向传力筋48,第二横向传力筋46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8前部边缘,加强第二连接板38的横向刚度,多个第二纵向传力筋48间隔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8上,当车身底部发生碰撞时,碰撞吸能效果显著。
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由前保护板组件10和后保护板组件12组成,前后保护板组件12,采用普通冲压结构,通过螺栓或其他紧固件连接安装到车身底部。前保护板组件10安装在车身底部前部,使被保护件11前部、车身纵梁、门槛梁等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后保护板组件12安装在车身底部的后部,使被保护件11后部、车身后部横梁、门槛梁等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拓扑优化设计在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上设置第一传力筋和第二传力筋,以增加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的横向刚度,同时提升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的碰撞吸能效果,并且能够提升车身底部局部模态及车身整体模态。
后部保护板总成采用双层结构,第二加强结构16在第一加强结构14的下方,在满足NVH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制造难度,第一加强结构14上设置凸台30,提升匹配精度,降低制造难度,台阶加强筋32为加强作用。第二加强结构16上设置加强肋板40,不仅有包裹保护被保护件11的作用,还有横向加强作用,且可更好固定连接后保护板组件12整体和车身底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至少可以实现以下优点:
1)保护被保护件11的安全,提高整车安全性;
2)解决相对应的NVH性能问题;
3)在满足安全目标设计的前提下,针对性设计,可减重降本,提升轻量化效率;
4)提升了品牌价值及顾客满意度,降低了售后费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
上述车辆,在车身底部安装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保护车辆底盘及被保护件11易受损位置,同时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作为安装件,一旦发生轻微磕碰可快速更换,降低后续售后维修成本。
通过整车托底试验、大数据分析及实车模拟试验,对车实际问题及安全法规中底部碰撞、整车刮底及整车托底试验可简单抽象、简化、并聚类为典型工况,具体规划为以下九种:负坎、路面凸起、正坎、凹坑、扭曲路、固定桩或柱、翻滚及坠落可滚动物体。
针对以上九种工况,设计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安装在易碰撞部位,在进行底部碰撞试验时,车身底部对发生碰撞授时会先碰到前后副车架进行缓冲,在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处进行撞击,从而保护了车身底部和被保护件11,改善整车碰撞性能,满足日益严苛安全性能要求。同时由于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是在车身底部需要保护的部位进行安装,其它部位根据需求进行减料厚处理或者取消,能够大幅减轻车辆底盘防护装置100的重量,达到减重降本提升轻量化效率的目的。
具体地,车辆包括但不限于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增程式电动车、燃油车、氢动力汽车等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保护板组件,所述前保护板组件用于安装在车身底部并位于被保护件的前部;
后保护板组件,所述后保护板组件包括第一加强结构、第二加强结构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加强结构用于安装在所述车身底部,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安装在第一加强结构下方并位于所述被保护件的后部,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和所述第二加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护板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碰撞缓冲板,所述碰撞缓冲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部,所述第一连接板更靠近所述被保护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护板组件还包括第一传力筋,所述第一传力筋包括第一横向传力筋和第一纵向传力筋,所述第一横向传力筋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碰撞缓冲板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部,所述第一纵向传力筋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护板组件的边缘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车辆底盘防护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一安装孔并用于固定连接所述前保护板组件和所述车身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包括凸台和台阶加强筋,所述台阶加强筋沿所述凸台边缘设置,所述凸台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车辆底盘防护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二安装孔并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车身底部、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一加强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的边缘开设多个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位置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设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并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和所述车身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包括第二连接板和加强肋板,所述加强肋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后部,所述加强肋板用于包裹所述被保护件的后部,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安装在所述被保护件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板包括本体和多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开设第四安装孔,所述车辆底盘防护装置还包括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三紧固件穿设所述第四安装孔,用于固定连接所述加强肋板和所述车身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二传力筋,所述第二传力筋包括第二横向传力筋和第二纵向传力筋,所述第二横向传力筋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前部边缘,所述第二纵向传力筋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底盘防护装置。
CN202222330503.8U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179178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0503.8U CN217917829U (zh)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0503.8U CN217917829U (zh)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17829U true CN217917829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72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30503.8U Active CN217917829U (zh)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178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7350B2 (en) Impact protection device for an underbody-mounted member of a motor vehicle
CN111038591B (zh) 新能源汽车底盘碰撞结构
CN107010114B (zh) 包括用于小偏置刚性壁障试验的支架的车辆车架
US9365240B2 (en) Frontal collision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20220097767A1 (en) Vehicle Impact Energy Absorption System
CN102381268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KR20150069933A (ko) 차체 보강구조
US20090102236A1 (en) Front-End Vehicle Structure for a Commercial Vehicle
CN210337551U (zh) 防护结构以及车辆
KR20190021800A (ko) 전기 자동차의 배터리 장착구조
CN217917829U (zh) 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车辆
US20220169312A1 (en) Dash Panel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13635972B (zh) 电动车辆
CN215793136U (zh) 一种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CN215284329U (zh) 一种电池包护板及车辆
US8020830B2 (en) Mounting assemblies for securing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and vehicles including same
CN212148441U (zh) 一种电动车高压电池包保护装置
CN114286761A (zh) 具有用于加强车身底部结构的加强装置的混动或电动车辆
CN10920452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8949300U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防护装置
CN211567642U (zh) 一种汽车的电池安装结构
CN218141061U (zh) 燃料电池防护板
CN216102403U (zh) 一种用于车辆前端的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18805663U (zh) 电池防撞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905094U (zh) 汽车底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